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1:54:07

点击下载

作者:(加)乔治·库罗斯(George Couros)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

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试读:

赞誉

本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教育必须创新,而且这不难做到。乔治·库罗斯还阐释了如何通过塑造创新文化,将人们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令人深受启发。——赵勇,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作者

当今世界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创新思维。如何将学校教育从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培养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格雷格·惠特比,帕拉马塔教区天主教学校执行董事

乔治是一位乐于和同行交流的领导者,平易近人,实属典范。书中的思想或源于他正在践行的理念,或汲取自他人所长。乔治的优秀之处在于,他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说,无论你是教师、管理者还是父母,都能从中受益,因为本书会帮你重新思考、重新确定努力的方向。此外,本书还将带给你第二重惊喜:乐于沟通的乔治将带你一起,开启与诸多卓越教育家的对话和交流。——迪安·沙尔斯基,《探索》教育频道社区经营主管

作为战后移民,乔治·库罗斯的父亲在加拿大事业有成,这要归功于他在逆境中磨炼出来的机智、敏锐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等优秀品质。乔治认为,即使在今天,这些品质也是我们作为从教者必须具备的。我们也要以“创新型思维模式”,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应对未来多变世界的优秀公民,这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你想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与他们共同成长,本书是不二之选。——安杰拉·梅尔斯,教育家、作家、演说家、Choose2Matter创始人

如果你想改变学校现有的学习方式,本书便是必读之书。乔治在书中提供了一份指南,帮助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将创新融入学校教育和课堂学习中。书中包含大量的实用策略,可以拿来即用。每章末尾的讨论问题是完美的引导话题,可以引发学校或者组织关于学生需要何种学习环境的讨论。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是服从式教育的拥趸,那么本书可能不适合你。相反,如果你有志于研究教育领导者如何在学校或者学区内与所有成员建立紧密的关系,为学习者创造更高标准的学习环境,那么这是一本必读之书。——帕特里克·拉金,伯灵顿公立学校教学助理总监

乔治·库罗斯富有洞见,能够对那些别人还没意识到的问题提出质疑。他以谨慎的态度、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直觉,将这些质疑写入这本见解独到且非常实用的书中,从而改变你“做”教育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引发关于创新的讨论,能够帮你找到挑战现状的突破口的书,那么本书便是你正确的选择。我本人就是本书的受益者,它让我变成了更好的领导者。你会情不自禁地被书中所述的简单道理和事例所激励。这些案例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和领导者,他们脚踏实地地做着创新的基础工作,而且不断拓宽工作边界。在一个以统一标准评价教育质量的系统中,本书将会帮你达成超出预期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指导你如何带领学生与你一同前进。——安伯·泰曼,怀利ISD学区总监

推荐序

如秃鹫盘旋于腐尸,教育改革被各种故弄玄虚的流行词汇所包围。很多人迷恋于,抑或迷失于关于教育改革的陈词滥调而不能自拔。也许最好的例证就是,对“创新”一词的滥用,已经使它丧失了本该具有的力量。教育创新的真正含义是,我们需要打破自满,改变现状,探索不断变化的未来之路。

乔治·库罗斯所著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宣言,能引领我们冲破老生常谈的藩篱,开始弥足珍贵的真正变革。本书既没有通向教育理想王国的创新路线图,也没有逐步实施的计划书,但是请不要对此感到失望。

变革不必非有任务清单。世界风云变幻,宝藏不会待在同一个地点等你发掘。让自己不迷失方向,找到宝藏的唯一方法就是握紧指南针。本书通过在组织内塑造创新型思维模式、建设创新文化、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等方式,激发组织成员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愿意且有能力调整状态、独辟蹊径、迎风启航。

本书只是一个起点,是讨论的开始。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都是同路而行的学习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且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乔治将他的个人经历、教育实践的真实案例,以及发人深省的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鼓励从教者对所谓的“传统智慧”提出质疑,并且付诸努力,推动变革。

如果阅读本书让你感觉不自在,好极了!

如果阅读本书让你开始怀疑你曾经笃信的原则,太妙了!

但是,如果本书让你无动于衷,没有使你的行事方式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我们的失败。启而不发,百无一用。变革不可阻挡,与其惶恐畏惧,不如热情接纳。乔治掷地有声地说:“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敦促我们去做些了不起的事情。”

让我们把握机会,推动创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迅速传播;让我们把握机会,把学校塑造成尊重创造能力,重视动手能力,反对墨守成规、机械记忆的育人之所。让我们把握机会,与那些乐于分享自己的成败得失的同事沟通交流,因为我们深知,我们将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成为人生赢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就此开启创新之旅。没错,学校教育也可以造就奇迹。戴夫·伯格斯戴夫·伯格斯咨询公司总裁畅销书《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海盗的海》作者

译者序

作为教育工作者,遇到并翻译此书实为幸事。

书稿文字平实,案例生动,读来轻松畅快,感同身受,毫无距离感,同时让人感到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让从教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领导者重新思考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并且不断反思并问自己:教育创新的目的和初心是什么?你有创新的勇气和动力吗?你为创新做出表率了吗?你在组织内塑造创新文化了吗?你是否将新技术手段融于教育创新之中了?……引发读者思考并促使从教者行动起来,共同推动教育创新也正是作者的写作初衷。

在作者乔治·库罗斯看来,创新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考方式,是保持持续学习,不断突破固有藩篱,为学习者创造更新、更好事物的不竭动力。乔治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创新型思维模式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持续地学习、质疑、探索和坚持。他认为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具有这种思维模式,并且率先垂范,才能引领组织塑造创新文化,为教师和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创新环境,激发组织的学习潜力,释放禀赋才能,升级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组织思维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初心,使之成为其他行业创新的引领者,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追赶者”。

21世纪,科技进步让教育创新面临更多挑战,也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教育管理者和从教者无视科技带来的变化,继续沉迷于“我们一直都这么做”,那么他们不但辜负了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更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者。书中分享的大量案例都在不断强调一个事实: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是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潜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的加速器和“油门”。学习者要做好“司机”,学会如何驾驭科技手段,使学习效果倍增,在学习中实现创新乃至产生新的创造。科技让世界从未如此联通,联通也从未如此便捷,学习和分享触手而就。通过互联网以及网上工具和社群,学习者不但能够随时随地分享世界各地的其他学习者的经验和成果,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原创性、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更新和迭代。

持续学习和不断检省是创新者的必备修养。《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一日三省吾身”的训诫提醒我们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回顾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你也是一个从教者或者教育领域的领导者,请对照问题逐一自检,看自己是否可以给出满意的答案。如果我们距离成为一个创新的从教者或者教育领域的领导者还有差距,那么导致这个差距的原因何在?乔治给出了答案:教育创新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所以,转变思维方式是教育创新的首要关切,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基础和原点,也是塑造创新文化的底层逻辑。

如果每一位从教者都能积极参与创新,他就会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和孩子们渴望的创新者,就会为教育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使其回归本质和初心。刘雅梅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

引言

一旦停止学习,无异于死之将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六岁那年,父亲买回家一个神奇的玩意儿:录放机。它有两个功能,可以播放录像带,也可以设定时间把电视节目录下来。父亲后来又在设备上添加了一台摄像机。他用这个“移动技术”给我们四个孩子录像,设备的线能够延伸到哪儿,父亲就录到哪儿。在家庭录像里当主角也是很有趣的事情。父亲当年录下来的视频成为我们如今珍藏的美好回忆。如果当初父亲没有买录放机的想法,不去学习录像这门新技术,那么我们的童年会失去多少乐趣,又会有多少美好的记忆被遗忘了呢?

2013年3月,父亲去世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和学习新东西。尽管他不识几个字,但他注册了电子邮箱,还上Facebook,因为他知道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找到儿孙晚辈,并和我们保持联系。父亲真正践行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一旦停止学习,无异于死之将至”。

父亲白手起家,一生中取得了很多成就,非常了不起。父亲在希腊长大,那时正值希腊内战,他二年级便辍学了,后来还参加了内战。20多岁时他离开希腊来到加拿大谋生,兜里揣着不到20美元,乘坐一条小船穿越大西洋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这里的气候条件与希腊有天壤之别。他不识字,不能读写希腊文和英文,也不会说英语和法语(英语和法语是加拿大的两种官方语言)。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语言不通,加之移民身份所带来的重重困难,父亲却一路打拼过来,从洗盘子干起,之后成为冷盘厨师,又升到主厨,再后来开了自己的饭店,和母亲一起经营了差不多30年。他一生坎坷,一直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和家人赢得更多机会。

其实很多家庭都有着和我父母类似的故事。我们常常忘却了自己的家庭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机遇,而那些机遇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样的道理,作为从教者,我们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遇。

改变意味着有机会去做些了不起的事情。父亲很明白这一点。可是在教育机构中,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当我们抱怨办公软件由微软文字处理系统变成了谷歌文档系统,不是因为后者比前者差劲,而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变化。甚至在有些拥有最先进设备的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用这些全新的设备做着和以前并无二致的事情。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者互动白板,这些用来改善教育效果的工具和先进设备常常被大材小用,就如同花1000美元买了一支普通铅笔。

约翰·卡弗校长曾经对我说,他相信世界正处于科技所带来的变革之中,正如500多年前“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他认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学校的作用。没错,如果我们不去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去认真思考从教者和学生应如何学习(这一点更为重要),我们就会眼睁睁地失去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学校就会徒有先进设备的“外表”,其本质和我们上学的时代根本没什么两样。

当下,很多学校号称自己是21世纪的学校,实际上还延续着20世纪的教学方式。在外人眼里,这些学校的外表光鲜亮丽。1∶1的学生和先进设施比率不但能够吸引生源,也让邻校的教职人员艳羡,可是深入学校内部,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本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认为传统教育方式毫无实用性可言。他们从网上获得的学习资源要比老师能够教授给他们的知识更好。如果学校沦为一个只能提供内容和信息的场所,那些先进的教学设施还有何用?比方说,如果一个学生想学习太空知识,想弄明白太空是什么样的,她不是去问老师,而是去访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方网站,阅读宇航员和科学家的博客,她甚至能通过Twitter联系到包括哈德菲尔德指挥官在内的宇航员。在一个很有影响的视频“致从教者的一封公开信”中,从大学退学的年轻人丹恩·布朗分享了他关于教育的尖锐观点。

我们都清楚,学校教育一定有很多地方出了问题,所以很多人会说:“学校教育需要变革!”恕我不敢苟同。我要对全世界所有的从教者说,你不必改变任何事情,但你必须明白世界瞬息万变,如果你1原地不动,世界将弃你而去。

也许你不完全认同丹恩在视频中表达的观点,没关系,但是我希望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即教育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所有的机构组织,包括教育机构在内,都将不复存在。如果教育领域的领导者不重视和关注学生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机构就如同公司或企业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一样,只能以失败或倒闭告终。

如今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启发式教学。孩子带着问题和好奇走入校门,而我们却常常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计划,让他们把问题留待以后再问。我们忘了,自己的职责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机械呆板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真理、成为领导者的热情。

我们也忘了,如果学生毕业时的好奇心相较入学时不强反弱,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21世纪人才市场的需求。很多学生毕业时只擅长“上学”这一件事:他们掌握知识点,谙熟考试技巧,清楚如何按规矩行事。但是,世界不是由一串知识点构成的。要想成才,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我们嘴上说希望孩子独立思考,但是教给他们的却是顺从和听话。

17岁的高中生凯特·西蒙兹在她2015年的TED演讲“17岁”中指出:

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吧,学生对自己学什么、怎么学根本就没有话语权,而社会却期望我们用那些强行灌输给我们的知识去应对世界。在高中生活的最后一段时间,学校还在希望我们上厕所之前举手请假,然而三个月以后就希望我们或者准备好上大学,或者找个全职工作开始上班,养活自己,独立生活。这完全没有逻辑和道理可言。2

要求学生一味服从培养不出创新精神,只会适得其反。

挑战无时不在,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学会面对挑战,还要让他们学会与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合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提出对的问题,即那些关于挑战旧体制、激发创新力的问题。

我并不是说目前所有学校都对变革和创新无动于衷。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变革并已取得进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打算变革的层面上,但我还是要强调,我们必须改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学生创造全新的、符合需求的机会。这关乎他们的现在和未来。

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具有创新力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力的从教者。现在许多教师要求学生遵从的规则和他们上学时需要遵从的规则如出一辙。教师很清楚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自己对学习的需求,所以很多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他们也想创新,却不得不把本可以与世界各地同行沟通和学习的时间,花在那些似乎与教育本身无甚关系的教工会议上。他们与本校同事的交流和学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校方经常对教师说,想创新,你得自己找时间。

作为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如果让教师自己找时间去做什么事,就等于告诉他这件事无关紧要。如今大多数教师职业培训只关注教师是否按要求完成了某项培训任务,这样既不能激发教师的创新力,也不能培育创新文化。相反,我们要鼓励教师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打破藩篱,为学生创造实实在在的机会。这些“另类”做法积少成多,便会慢慢推动创新,结果则是喜人的。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那些能让他们考高分的老师,而是触发了他们生命激情的老师。

这些点滴创新其实在我们的学校中一直存在,但是我们要让它成为主流,而非特例。这就要求我们为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成长。我们还要达成共识、目标一致,为所有教师的学习、创造和创新提供渠道与资源,从而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建立创新型组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没有所谓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全员参与、同舟共济的事业,而且,这是一个完全可以达成的目标。

英国电信公司O2制作的“我想活得更像一只狗”的广告,完美诠释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是如何促成一个积极的改变的。这种改变可以多极致呢?广告讲的是一只无精打采、悲观厌世的猫决定让自己活得3更像一只狗,以及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即使你是爱猫一族,我也建议你花点时间看看这条广告,或者说,如果你是爱猫一族,就一定要看看这条广告。)这条广告是想告诉人们要敢于冒险,接受变化而不是躲避变化。你会发现敢于冒险的心态会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我们为何不在学校教育中持有这种“像狗那样有点冒险精神”的心态呢?

O2的广告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这样一句话:“看看眼前的世界,简直太精彩了。”想想看,世界触手可及,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媒介和任何地方的人们连接起来,和他们共同创造。但是每当我们谈论现代科技,多数学校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竟然是网络霸凌和网络安全。没错,这两个问题的确很重要,确实需要讨论,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花费太多时间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而不去关注我们能为创新做些什么。试想,我们在谈到铅笔时,所关注的只是告诉孩子不要用铅笔和同学互相扎来扎去,而忽略了它的书写功能,这样的思维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吗?似乎不太可能。这会给学生带来恐惧感吗?嗯,基本可以肯定。

本书就是要探讨学校如何通过学习,创造有意义的变化,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而是促成一种能够推动教师和学生创新以及成长的变化。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探讨了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对学校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如何培养“创新型思维模式”,介绍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以及这种创新者特有的思维模式如何在实践中体现。

第二部分谈到学校的创新文化需要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会以建立稳固的师生关系开始这部分的内容。正如史蒂芬·柯维所言,信任4是快速建立稳固关系的根本。如果我们希望师生勇于冒险,就需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就在他们身边保护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看到我们身先士卒,带领他们一起冒险。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都需要创新,作为领导者,我们必须成为创新的表率。

这部分强调我们要改变墨守成规的文化,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并最终将创新力量注入学校教育。要想激发人们的创新动力,领导者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施令者转变为聆听者。当你做出这种转变,并且开始关注学习者(包括教师和学生)而不是管理者时,你的愿景才会被组织内的其他成员认同。当我们将“我们”置于“我”之上时,就会拥有如史蒂文·约翰逊所说的“临近可能”,从而缔造出全新的期冀和强烈的愿景,让学校成为它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的样子。史蒂文·约翰逊解释说,“临近可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临近可能”的奇妙之处在于这种“可能”的边界会随着你对“可能”的探索而不断扩大。每一个新的机会组合都会引向另一个全新的机会组合。就如同一套房子,随着房子内每一扇房门的打开,房子的空间就会魔法般延展。开始时你身处一间有四扇门的房间,每一扇房门都通向一个新的房间。一旦你打开其中的一扇门走进去,又有三扇门出现在你眼前,每一扇门又通向一个全新的房间。而目前你所处的房间是不可能从你刚进入房子时所处的位置直接到达的。继续开5门,继续进入一个新房间,最终,一座宫殿跃然眼前。

提醒各位,本书的初衷不是要指导你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教育愿景,而是希望当你有机会领导学校或组织的教学工作时,你能和大家一起努力,了解并满足大家的个性化需求,因为领导者和所有成员最了解学校或组织需要什么。

第三部分是关于付诸行动的。我在演讲和工作坊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其他人做出改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改变任何人,只能改变自己。作为领导者,你能做的就是基于比较优势,在组织内创造有利于学习和培养领导力的环境,彻底解放思想。这部分还关注了在所有决策必须能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发挥科技优势。另外,这部分也讨论了如何营造一种鼓励每个人既是教授者,也是学习者的文化。

第四部分会让你明确自己身处何处、将去往何方,以及如何到达。其实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抵达终点”,学校更是这样,它比任何其他组织都更需要持续学习。

如果你通过阅读本书已经开始改变自己,那么我希望你能分享自己的故事,学生会从中受益。当我们不再纠结于谁比谁更优秀,而只去关注尽我所能助力每个人取得成功时,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人。所以不要犹豫,请分享你的学习收获,也把那些对你好用的做法分享给大家。

尽管本书探讨的是有关教育的话题,但是别指望在书中找到高分秘籍。我相信孩子在拥有善于思考、喜欢创造、乐于创新的精神的同时,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我还是不能对考试的弊端视而不见。21世纪的教育并不只关乎考试,而是一个更加宏大的话题。我不在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如何在科学课上走捷径考高分,我只关心学校教育是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贡献一己之力,改变学校在师生眼中的形象,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到你。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组织层面的创新需要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全体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努力,这样组织才能前进和发展。

父亲的励志经历以及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对我的不断鼓励,让我明白两个道理,并且受益终生。其一是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父母开的那家饭店之所以生意兴隆,是因为顾客愿意光顾,他们在这里用餐感受到了尊重。同样的道理,师生之间也需要建立一种关系,就如同戴夫·伯格斯在他的《教学需要打破常规》一书中描述的,那种“撞6门而入”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我希望你和员工之间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相互之间的热情和真诚。我从父母身上学到的第二个道理是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特别是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将原创性、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渴求作为评价学生、老师和我们自己的标准,其他行业才会把教育看作创新的引领者,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追赶者。

变革之路总是艰难的,有时甚至难于上青天,但是,变革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让我们去做些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我们愿意塑造这种思维模式,成为孩子渴望的创新者,无尽的宝贵机会便会纷至沓来。

我们启程吧!第一部分 教育领域的创新

这是本书的开篇部分,我们将为创新下定义,考察何谓创新,何非创新,并指导读者理解创新的含义及它对当今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创新型思维模式的特点。我们将会分享一些案例,但目的不是指导学校和教师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发大家思考,并且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创新方法。我们有机会也有必要为学习者创造更新、更好的学习环境。这里所说的学习者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把“创新”仅仅看作教育领域的一个时髦词汇,而要搞清楚到底何谓创新,如何定义创新,以及创新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第1章 何谓创新,何非创新

尽早改变,胜券在握,迟疑拖沓,败局注定。1——赛斯·高汀

过去人们租借影碟得去影碟租赁店。为了还原当时的情景,让我们回到当年影碟租赁巨头百仕达(Block-buster)的门店,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租借电影时的窘境。在一个讲述当年故事的视频中,《洋葱报》(The Onion)记者采访了几个当时的演员,他们说当年人[1]们租还影碟需要长途跋涉,有时单程就要6英里。可怜的是,人们2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借的影碟是否还在,生怕已经被别人借走了!

当然,《洋葱报》是在讽刺这家公司无视互联网的存在,死守已经过时的经营模式。就在几年之前,去百仕达这样的影碟租赁店租影碟,回到家里舒舒服服地看电影仍是人们最好的选择。尽管在世界其他地方,这种影碟租赁店依然存在,但是在西方国家,更便捷、更便宜的影碟租借方式(而且足不出户)已经把大部分传统的影碟租赁店挤出了市场。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影碟租赁行业的生态。许多公司充分利用了新技术带来的机会。比如奈飞的DVD邮寄和在线观看业务就生意兴隆,而一些像百仕达这样依然死守过时经营模式的公司,就输得很惨。3

其实,百仕达有多次机会买下奈飞,可它都拒绝了。等到它反应过来,也想用邮寄方式出租影碟时,它已经丧失了市场上的老大地位。百仕达和其他失败的影碟租赁公司得到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不谋创新,死路一条。

明智、务实的领导者明白创新的必要性,所以他们不断推动组织变革。以星巴克为例,它在创业之初只卖咖啡豆,而现在已经发展成世界上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公司前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瞅准商机,打造了一个在居家和工作之外人们愿意消磨时间的场所。尽管星巴克以烘焙咖啡豆起家,但公司管理者不断寻求优化公司经营的路径——他们找到了冲调咖啡的新方法,包括“使用电子技术控制冲泡时间和温度的高科技机器,利用云技术更新菜单,追踪顾4客偏好,监控咖啡机操作等”。星巴克还丰富了产品种类,提供不同形式和口味的咖啡与茶品。星巴克还在提高员工服务方面赢得了声56誉,比如制作贴心的工作时间表,帮员工支付大学学费等。

不管你喜不喜欢星巴克的咖啡,它都是一家持续优化服务、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公司。对它来说,改变意味着成功,而不仅仅是做好咖啡生意或者生存下去那么简单。[1] 1英里=1609.344米。全新的机遇

学习和创新总是携手而行。而骄傲使人落后,让人以为昨天的成功足以应付明天的挑战。7——威廉·博拉德

教育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以便将来能够胜任目前尚未存在的工作。”2011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区总监蒂姆·蒙兹和我一起新设了一个工作岗位,叫作学区创新教学主管,这是整个学区前所未有的岗位(据我们了解,当时所有学区都没有这个岗位)。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工作内容完全不同的岗位,而不是简单地将以前的工作内容换个名头了事。我和蒂姆以及学区管理团队都明白,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差距。我们也很清楚,要缩小差距,构建理想中的创新型组织,就必须改变思路。

我接手了这个有点挑战的工作。所谓的挑战就是这个工作没有具体的岗位描述,但要完成的目标是确定的,即完成推动学区成长和发展的任务。我们似乎在搭建一个“空中楼阁”,搞不好可能连我也一起搭进去。所幸,学区总监蒂姆明白,要让管理层其他成员也效仿这个做法,就要承担一点风险,就得为创新教学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资金。

我上任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清创新对我们学区的教学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先给创新下一个明晰的定义,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创新的表现形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教学。不是说以前没有这个职位的时候,我们学区就没有创新型的教师,据我所知,不只我们学区,其他学区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非常超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是这些还只是星星之火,我们希望创新教学在我们学区呈现燎原之势,成为我们组织的文化常态。学校是否忘记了自己的“为什么”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最人性化的职业,可现实却是,教育已经被简化到只用字母和数字来评价教育效果的境地了,思之令人恐惧。无论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务还是满足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要求,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考试成绩上,似乎已经忘了教育的初衷:改变——提升——生活。正如演说家和作家乔·马丁博士所言:“没有哪个毕业生会对以前的老师说,是标准化考试改变了他的生活。”

任职创新教学主管不久,我听了一场畅销书《超级激励者》的作者西蒙·斯涅克的TED演讲,题目是“优秀的领导者如何激励人们付8诸行动”,他说,所有优秀的组织都从“为什么”(why)开始,之后专注于做什么、怎么做。

我相信教育的“为什么”是培养学习者和领导者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现在与未来。当我使用“领导者”一词时,我指的不是所谓的老板,而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的人。同样,学习者也绝不仅仅限定为学生。从教者作为学习者和领导者也必须拥有同样的成长机会。任何人,不管你是什么角色——学生、教师或管理者,都既是学习者又是领导者。但是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拥有学习者和领导者的特质,我们就必须鼓励创新,而不是要求被动服从。

本书的“为什么”和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推动学校帮助每个人接受和支持创新型思维模式。我相信,一旦那些具有前瞻思维的学校鼓励学习者成为创新者和领导者,他们一定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本书的初衷,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从教者的使命(what)以及完成这一使命的必由之路(how)。创新的定义

如今在教育领域,“创新”不过是个普通的词,本书也已经数次提及。但是创新到底为何物,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与本书的写作目标相呼应,我将“创新”一词定义为一种创造更新更好事物的思维方式。创新有“发明”(创造全新的事物),或者“革新”(对已有事物的变革)之意,但是如果其中不包含“更新、更好”之意,那么就不能诠释创新。为变化而变化不是创新的应有之意,许多组织把创新当作一个流行词来显示自己紧跟潮流,这也不是真正的创新。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我认为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考虑到观念、过程和潜在成果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或是一项什么技术。欧特克(Autodesk)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在他的TED演讲中解释了“创新的新规则”。他说:“创新是我们改变世界的过程……是我们将想法和技术付诸实践,创造全新的、更好的事9物。”很多组织混淆了创新与技术,而实际上它们根本就是两回事。尽管技术可能在组织的创新实践中至关重要,但是创新远远不止电脑、平板、社交媒体、互联网这些工具和载体,而是如何通过这些工具和载体实现创新的目的。

另一个经常和创新交替使用的词是“剧变”。剧变更多强调从教者所做的工作实现了显著改变。我知道为什么很多管理者呼吁要实现剧变,但我认为,创新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改变。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只要努力便可做到创新。圣迭戈大学移动技术学习中心职业学习部主任凯特·马丁,解释了领导层培养创新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原创性强、参与性强、相关度高的学习体验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学生学习,培养他们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教师作为设计者和协调者,必须对学习资源、学习体验和组织支持进行持续的优化与改进。我们没必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培育创新文化,即鼓励和激发教师10不断探寻优化学生学习体验的路径,这一点正变得越发明确。

建立创新文化并不需要剧变,即根本性改变。相反,它需要领导者开发和维护一套能够支持“优化学习体验”的系统,同时还要重视创造和创新思想的生发过程。创新始于问题

来自芝加哥的教师乔希·斯坦宾浩斯特认为:“创新教学就是持续改进,保证学生享受更优的学习体验。”乔希强调教师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而且不能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必须把每个学生都视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想要创造这样的教学环境,就必须每天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对这个学习者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育以及对学生的同理心是创新教学的发端和源泉。

除了要考量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还要思考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的知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未来。比如,我问很多教师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哪一种写作能力更重要,是写论文的能力还是写博客的能力?”很多人可能不喜欢这个问题(这也正是问题之所在),但是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当下的教育到底需要我们做什么。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让从教者思考自己的初衷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还应该提出更多问题,引发类似的对于教育的思考。

只要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谁是教学对象、怎样实施教学等问题,就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教师不断以“我的任务是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个”来拷问自己,对创新来说非常重要。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可能思考这样的问题:制作嵌入视频的能力和正确使用作者或者其他资源引文的能力,对于沟通效果来说是否同样重要?由此可能引发他提出下一个问题:是学会如何嵌入视频更有价值呢,还是学会自己制作视频更有价值呢?当然,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具体情况。关键是这样的问题会引发从教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迫使我们从学生的个性需求角度来看待教育,改变教师只教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教学内容的现状。也许论文写作所需的关键要素对于博客写作来说同样不可或缺。不管是教授一门课程还是一种技能,我们都要思考如何教、教什么、为什么教,这样才能确保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开放式的创新学习

比尔·弗雷特(@PlugUsIn)是这个世界上最让我欣赏的人之一,他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市。他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扩展教育的边界,还经常对其他教师提出问题和质疑,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比尔在图片分享网站Flickr上免费分享自己制作的富有创意的讲义内容,允许他人对自己贴出的内容进行“创意共享”,即任何人都可以对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他制作的内容当中,一个名为“你希望孩子用技术工具做什么”的图表引起了我的

11注意(见图1-1)。

我分享了他的成果,并将其融入名为“你希望领导者用技术工具12做什么”的博文当中。比尔根据我的想法又制作出一个新的图表(见图1-2)。

在这个简单的案例中,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发明(比尔的原创想法),然后是修改版本(我在比尔想法的基础上做了修改),这两个版本都是本着创造更新、更好事物的初衷而制作的。创新不是非要创造出一个物理意义上的东西,很多时候,创新只是一个想法。在这个案例中,这两张图表本身不是创新,但制作图表的想法及其应用方式却孕育着创新思维,创新之处在于其自由分享和融汇思想的力量,并且让大家从中受益。我们将在第11章“拥抱开放的文化”中详细阐述更多相关内容。图 1-1图 1-2

我想用这个案例强调创新不一定非得“新”才行。过去,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从教者,比如比尔·弗雷特,即便有非常棒的想法,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大家分享。其他同事也许只能在偶尔召开的员工会议上,用几分钟的时间听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当今科技的发展让创新思想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目前比尔的图表在网络相册上已经被阅读过43000次之多。试想如果比尔的这些想法通过一对一或者教师会议的方式分享,那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这么多人看到?而科技彻底打破了这些限制。通往创新之路的简单步骤

有时一个简单的想法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记得我曾经和一位一年级的老师谈论她的教学情况。她说她要求学生通过日记和图画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每周她都会以一对一的方式给学生反馈评价。

明确她的教学目标以后,我们一起琢磨出了一个“一箭数雕”的创新想法。她为学生在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开设了一个账号(instagram.com/pvsgreenthumbs),要求学生拍摄植物生长过程的照片,并在文字框里记录他们所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通过Instagram把图片展示出来。然后她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网上展示,老师、家长和身边的人都可以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评论。这位老师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成功实现了众包学习。尽管这个项目的学习目标是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但是这些六七岁的学生却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会了使用数码技术,也学到了什么内容可以在网上贴出来、什么内容不应该贴出来。

简而言之,这个项目的学习方式就是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之外向他人学习,且把家长带入学习过程(这样做也改善了家庭学习效果),这种创新的教学实践实际上源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个教学实践足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吗?当然不能,但它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当我们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时,就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机会。何非创新

苹果公司的广告词“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尽人皆知,但是只做到不同不足以称为创新,也不会带来收益。比如,现在很多学校用健康食品替代自动售货机里的垃圾食品。它们的想法是只给学生提供健康零食,学生别无他选,就只能选择更健康的食品了。这个策略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很多学校,这种做法并不奏效。一些学生根本就不买学校提供的食物,而是跑到学校附近的便利店去买更多的垃圾食品。这种“不同”的做法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益处,结果是学生花了更多钱,却吃得更差了。

在这些健康食品行动中,学校很少考虑学生的意见。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改变饮食习惯,就必须先搞清他们的饮食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为了不同而不同只会浪费时间,结果比什么都不做还糟。简单地用B做法代替A做法,不仅不能称为创新,而且只会雪上加霜。只有在设定行动目标的同时将个体利益考虑在内,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创新方案。进一步思考

约翰·马克斯维尔有句名言,“改变无法避免,而成长却可以选

13择”,这话在很多情况下没错,我们可以选择是否要成长、改变和创新,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未来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所以成长不能只是一种选择。

改变无时不在。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改变让我们有机会去做些了不起的事情。也许我们所能做的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让成长成为必需,而不仅仅是选择。不仅我们自己必须成长,我们的学生也必须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真正的教育。

不能因为拒绝创新,幻想老一套还可以继续撑下去而让教育沦为下一个百仕达。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如果继续抱残守缺,我们的事业注定会江河日下。学校要成长、要发展,就必须培养创新型思维模式。

讨论问题

1.可否举一个你认为是创新的案例,并说明它在哪些方面比以前的做法更新、更好?

2.你是如何为自己的领导力、教学或者学习创造创新机会的?

3.当今世界有哪些变化不仅让创新变得更容易,同时也是学生需要的?第2章 创新型思维模式

我们不应该把教育视为被赐之物,而应将之视为我们的创造之物。1——斯蒂芬·道恩斯(2010)2

真人秀电视系列片《约克郡教育》(Educating York-shire)中的一幕非常令人感动。一位老师将他在电影《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中学到的乔治六世(由科林·费尔斯饰演)利用音乐缓解口吃的方法,用在一位有口吃问题的学生穆沙拉夫·埃斯格尔身上。他建议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听音乐。结果这个方法真的管用了!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都没想到这么快就奏效了。后来,据说以前经常被欺负并因为“没有任何话语权”而准备辍学的埃斯格尔,现在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演讲了。在真人秀现场,师生被埃斯格尔的演讲能力深深打动,热泪盈眶。这位对学生全情关注的老师——伯顿先生,尝试用新办法为这位口吃的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评委为他鼓掌祝贺,他感到无比骄傲。

战胜口吃的埃斯格尔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他还受邀在一部关3于口吃疗愈和演讲能力的纪录片中担任主角。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老师——拥有创新型思维模式的伯顿先生。选择创新型思维模式

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也是影响广泛的《终身成长》一书的作者。她鼓励从教者把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观念介绍给学生。她解释道,让学生明白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会激发他们去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了,他们的思维也会在过程中得到拓宽和加强。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基本能力、智力、天赋等都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特质。他们拥有一定程度的特质,也接受这个现实,据此制定非常现实的目标。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懂得,所谓的禀赋和能力是可以经过后天努力、良好的教育和持之以恒得到持续成长的。虽然他们承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但他们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聪明。4

我们以弹钢琴为例对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比较。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习者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会弹钢琴。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通过刻意练习,学会弹钢琴是他们能力所及的事情。正因为坚信这一点,5他们付出努力并通过努力得到成长(见图2-1)。

创新型思维模式比成长型思维模式更进一步,拥有创新型思维模式的人关注的不只是人具有学会弹钢琴的能力,还有人能用这种能力去创作音乐(见图2-2)。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形成开放性学习态度的基础。但是教育变革以及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都要求我们必须选择创新型思维模式,并将其根植于学生头脑中。我们必须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专心创造新生之

6物。

创新能力,即创造更新更好事物的能力,是当今所有组织都在努力获取的能力。托马斯·弗里德曼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如何在谷歌找到工作”指出,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要比单纯获取信息更重要。图 2-1图 2-2

因为人才对谷歌趋之若鹜,不愁选不到人的谷歌便可以跳出传统人才选拔标准的窠臼,比如GPA之类的衡量标准。而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考入大学并且取得好成绩,仍然是掌握诸多职业技能的最好方式……但是必须提请各位注意,学历绝不是你可以胜任任何工作的代名词。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当然也会给予你相应的7回报(没人在乎你是如何掌握这些技能的)。

我们再来看那个有口吃问题的学生。伯顿老师看过电影《国王的演讲》,并用他在影片中学到的(不是通过大学课程、教师职业学习,或者任何正式的学习机会)治疗口吃的方法,为这位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机会。虽然用到了一些工具(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副耳机),但是他的方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自1979年随身听被发明以后,通过个人设备听音乐就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他的创新之处不在于他使用了什么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方式。

学会辨识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更新、更好的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从教者都需要有创新型思维模式吗

简而答之,是的。

原因何在?因为每个教师都要面对这样的困境:为讲授一门新课程或者一个新技能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可有些学生好像还是学不会。这些对其他孩子适用的教学方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本不奏效。你会放弃这些孩子吗?当然不会!至少我希望你不会这么做。我希望你把这些挑战视为机遇,在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探究未知领域,摸索出可以因材施教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

同样,经费紧张几乎是所有管理者都要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更少的预算完成更大的产出。创新并非具体之物,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作为领导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用新办法做事,这样才能进步。身处复杂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寻找更新、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在框架内实现创新

布拉德·古斯塔弗森(@gustafsonbrad),明尼苏达州一位远见卓识的校长,就是一位在经费紧张的问题上成功破局的领导者。我清晰地记得那次和他一起在密歇根计算机使用者学习协会大会讨论组时的情景。他介绍了他们学校所做的一些创新活动,令人大开眼界。有观众提问:“您是怎么搞到经费的?”

他的回答简洁且睿智:“我们在预算中特别制定了一个叫作‘创新’的预算条目,把原来用在其他地方的经费用在了创新上。”布拉德没有到外部寻找资金用于学校的创新活动,而是把学校现有的经费用在了刀刃上。

没有必要自欺欺人。我们都知道,在教育界特别是公立学校,经费向来都不宽裕。这就逼着我们在学校的创新活动中转变思考方式,不要在我们无法企及的框架之外寻求创新,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克服经费困难,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创新上。就像布拉德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个被教育管理者采用的“框架内创新”模型其实对所有从教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哪种失败是我们愿意接受的“失败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事实。可是,这个思路会让我们站在本末倒置的角度上看问题。那些强调失败是创新过程的重要一环的人,似乎把重点放在了失败上。他们会祭出詹姆斯·戴森发明戴森吸尘器的故事,说他8“花了15年时间尝试了5126个版本才最终取得成功”。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当然是戴森发明吸尘器的真实过程,但是,如果他最终没能成功,那么没有人会记得詹姆斯·戴森这个名字。你还能说出几个其他吸尘器品牌?也许一两个。但是你能说出几个没有成功上市的吸尘器品牌呢?当然一个都不会有。

允许失败当然重要,但是创新过程中百折不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则更为重要。百折不回是一种越挫越勇的能力,坚韧不拔体现的是刚毅果敢的品格。

举个例子。最近一位教学指导和我谈到了她与一位老师合作时的困惑。这位老师尝试用一种教学方式帮助一个学生,但是没能成功。教学指导问她是否尝试过其他办法,她说没有。于是教学指导非常懊恼,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幻想“一步到位”的案例。后来我们在小组讨论时专门讨论了失败的意义,讨论了为什么从教者可以接受失败。讨论到这里,我马上问那位教学指导:“你是否觉得你之前跟我说的那件事是个创新失败的案例呢?”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你能接受这个结果吗?”

她果断答道:“不能。”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尝试各种办法并为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创新型思维模式的组成部分。但是把失败视作最终结果用在学生身上,却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记得我刚开始教学工作的时候,认为学生应该按我教的方法学习,适应我的教学方式。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一位好老师应该学会不断适应学生的情况,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为什么百折不回和坚韧不拔如此重要。明白失败不可避免,却不会接受失败是最终结果,这是我们服务学生最根本的前提。对A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能对B学生根本不起作用。作为领导者,我们需要培育一种尽一切所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好教育的文化。

试想你把一大笔钱交给一个投资者,结果投资失败,你失去了所有本金。这个投资者对你说:“投资失败是正常的。”尽管这话似乎有些道理,却不能说服你。如果这个失败发生在学校教育上,我们损失的就不只是金钱了。回想那位有口吃问题的学生,他的老师伯顿先生就是抱着愿意尝试新事物和新方法的开放心态,去实现他的最终目标——找到一种能够让他的学生成功的方法。简而言之,创新型思维模式就是:尝试、失败、再尝试,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创新绝非始于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而且问题必须从我们的服务对象的角度提出才叫创新。经常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一个人在组织里地位越高,他所服务的人也就越多。正确的理解应该正好相反:一个人服务的人越多,他在组织里的地位就越高。真正的创新应该是问题驱动型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为我们服务的每个社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下问题可以视作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型从教者面临的关键问题

我想成为自己课堂上的学习者吗

在为教师创造职业学习机会的时候,我发现满足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希望把职业学习的环境复制到自己的课堂上,另外他们时间有限,所以对职业学习有很高的期望值。教师工作繁忙、时间宝贵,如果职业学习不能提供与教学相关度很高的体验和技能,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影响,很多教师便会放弃这些学习机会。

举个例子,如果职业学习的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作业题,很多教师肯定会觉得无聊透顶。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对待学生的。因为这种做法简单省事,或者只是因为这么做是惯例,根本就没有考虑什么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学习体验与现实生活是否建立起了联系,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沟通?我们为学生创造的学习体验是否与我们期待的结果一致?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量学习体验,同时设定更高的目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怎么做对学生最好

回答这个问题时,不仅要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还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看看他们都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情况各异,所以老师要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哪种学习方式最适合这个学生”“学生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他们学到的知识”。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比如说,对那些希望分享自己某门课程学习成果的学生来说,是否需要每次都用文字写下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可否通过制作视频、分享播客、制作图表,或者其他方式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个学生对什么事最有热情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一本接一本地读小说,可是我对老师布置的书单毫无兴致。我喜欢非小说类书籍,但是学校从来不要求我们读这类书籍。让我读小说比登天还难。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选择直奔图书馆,读遍每一本能够找到的《体育画报》。那种渴望和热情深深融入了我的学生时光。

作为教师,我印象中最棒的体验便是“自我展示日”。那一天,孩子通过展示成果或者演讲的方式,兴趣盎然地分享自己的课外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其实有能力将学生的兴趣融入教学当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真正的喜好。

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创建一个真正的学习社区

记得有人曾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放学以后孩子仍然精力充沛,而老师却已筋疲力尽了呢?为什么不是相反的情况呢?”答案是,我们设计的学习体验,让整个学习过程过分依赖于老师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师生互学、取长补短,不要仅仅依赖于老师的知识。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使用博客、Edmodo、谷歌应用、Twitter等工具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接受教学相长的理念,相信师生在课堂上兼具老师和学习者两种角色,才能创造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社区。

如何让这种理念使学生受益

早年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我一直坚持在学年末让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这么做可以帮助我在教下一批学生的时候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当年的反馈意见对当年班级的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其实,更好的做法应该是,让教学反馈意见贯穿一年始终。反馈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而是采用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另外,允许学生进行匿名评价,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感到不安。常态性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持续反思为学生服务的真实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