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彩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3:42:16

点击下载

作者:侃侃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故事(彩图)

中华成语故事(彩图)试读:

前言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或者说都有一段故事。而成语故事大都深具历史性、趣味性、哲理性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流传到今天的几千个成语中,蕴涵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古人的生命体验,也浓缩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了解成语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是体悟历史、感受文明、传承智慧的重要途径。

本书所收录的成语来源广泛,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出自神话传说,有的则是从民间笑话中提炼出来的。每一个成语都通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来展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精神和智慧。这些成语具有经典性、哲理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每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后耐人寻味、启迪智慧。书中对每则成语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能恰当地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并自如地运用这些成语。同时给出的成语出处,体现了成语的源远流长以及有案可查。

书中还提供了大量活泼、充满童趣的精美插画,并对生僻字进行注音,让阅读畅通无阻,是可供小学生使用和参考的优秀读本,是一本能够满足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及学习的参考读物。

好的书往往能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惊喜和力量。本书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制,既提供丰富的知识性,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画

一败涂地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他性格豪爽,乐于助人。秦朝末年,刘邦担任泗水亭长(管理乡村十里之地的小官)。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徒役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徒役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刘邦心想:“再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徒役就会逃光,到时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与其这样,不如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也逃跑吧!”

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会累死,还是趁现在都走吧!”众人听了非常感动,当时就有一些人表示愿意跟随刘邦。于是,刘邦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砀二县间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与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余人,在蕲县大泽乡起义。沛县县令想归附起义军,县吏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怕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县令立即叫樊哙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县令见他带了很多人,担心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就又懊悔起来。于是,他下令关紧城门,不让刘邦进城,还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两人得知情况有变,便连夜逃到刘邦营中。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在信上,刘邦让沛县百姓齐心杀掉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性命。城中百姓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队伍进驻沛县,并请他当县令。刘邦谦虚地说:“现在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推选更合适的人吧!”

虽然刘邦多次谦让,但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极力推举下,最后他还是当了县令。之后,刘邦率领沛县的三千子弟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

释义 比喻失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涂地,肝脑涂抹在地上。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一筹莫展

蔡幼学,字行之,南宋瑞安(今浙江瑞安)人。自幼聪慧,曾跟随著名学者陈傅良学习,长达十年。蔡幼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十八岁时,便一举夺得朝廷礼部会试第一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进士。

当时朝中的政务被外戚张说独揽,朝政腐败混乱。蔡幼学上书宋孝宗,慷慨陈词,直率地批评朝政的失误。他认为张说权势太重,不明大体,有些做法近乎胡作非为,应该受到严厉惩处。奏章内容传到张说的耳中,他气恼不已,非要将蔡幼学降职不可。

时光如梭,宋宁宗即位。宋宁宗决心重振朝纲,有所作为。于是,宋宁宗鼓励朝臣和地方官直言进谏,多批评朝政,多为朝廷提意见。

蔡幼学看到新即位的皇帝大力革新,心中万分高兴,便连夜草拟奏章,呈给宋宁宗。蔡幼学在奏章中写道:“皇上如果想成为一位贤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重用品质高尚、才能超群的人;三是要减轻赋税,宽厚立法,仁爱待民。要想抓好这三个方面的事情,要以任用贤能之人为最重要的事。近些年来,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当道,谋害品德优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他们制造舆论,排挤为朝廷鞠躬尽瘁的忠臣。所以,大臣们虽然有心为皇上和朝廷效力,但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皇上身边的人有意为朝廷办事,忠言直谏,又常常担心与皇上的意见不符。朝中有学问的人不少,但他们不敢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使皇上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抓紧兴办教育,广泛地选拔人才,否则,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士振奋精神呢?”

宋宁宗将蔡幼学的奏章反复阅读,对蔡幼学的学识、人品以及对朝廷的忠心十分欣赏,于是准备提升蔡幼学的官职,但是宰相韩侂胄却极力反对。韩侂胄心胸狭窄,极力排斥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他诬蔑道学是“伪学”,还将蔡幼学与朱熹、陈傅良、叶适等五十九人全部列入“伪学”查禁的行列。刚直的蔡幼学,只好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去了。

蔡幼学奏章中有“一筹不吐”一词,后来演变成“一筹莫展”。

释义 形容束手无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筹,计策、办法。展,施展。

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蔡幼学传》。

一鼓作气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亲友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儿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一定会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您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相遇。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辙,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是担心他们有埋伏。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辙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下令追击他们。”

释义 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士气最为旺盛。后来比喻抓住时机,趁劲头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一箭双雕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执掌后宫。她知书达理,宽厚仁德,从不给自己的家人和亲戚谋求官职、利益。不管是满朝文武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敬重她。

有一次,唐太宗打算任命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谁知征询长孙皇后的意见时,她却说:“一国的宰相应该有容人的肚量,而我哥哥性情太过耿直,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从不肯容忍,出任宰相之职恐怕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另外,他又是我们的亲戚,如果被世人误解,影响也不好。天下有才能的人应该不少,何必一定让我兄长做宰相呢?”

唐太宗觉得长孙皇后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重新考虑宰相人选。这件事后来被长孙皇后的哥哥知道了,他非但不生气,反而认为长孙皇后的看法很正确。大臣们知道后,更是由衷地佩服长孙皇后的贤德和英明。

在这个故事中,长孙皇后不仅成功地劝谏唐太宗选用正确合适的人才,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更高的威望。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的成功范例。下面说说一箭双雕的起源故事。

长孙晟,字季晟,南北朝时期北周洛阳人。他十分聪敏,不仅懂得排兵布阵,而且武功高强,尤其精通箭术。

北周皇帝为了安抚突厥人,决定把公主远嫁给突厥首领摄图,并且派长孙晟率领部下护送公主。前往突厥的路途十分遥远,长孙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护送公主平安到达。摄图非常高兴,摆下酒宴,亲自宴请长孙晟。依照突厥的传统习惯,酒过三巡后大家要比武助兴。摄图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请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只见长孙晟拿起硬弓,“格勒勒”一声,硬弓就被拉成弯月形,一支利箭“嗖”的一声射进了钱孔。霎时,叫好声不断,摄图也是连连惊叹。

经过此事,摄图对长孙晟更为喜爱,恳请他留在突厥住一年,并且经常邀请长孙晟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突然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赶忙抽出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说:“能把这两只大雕为我射下来吗?”“一支箭就足够了!”长孙晟一边回答一边接过箭。只见他搭上箭,拉满弓,瞄准那两只正打得难解难分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被箭穿在一起掉到了地上。

释义 用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情,同时有两种收获。

出处 唐·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

一鸣惊人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淳于髡出身卑贱,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并多次用隐言微语讽谏齐威王,使其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威王刚即位时,齐国内政混乱,军队不振,政局岌岌可危。齐威王却沉迷于酒色,不理国政。因此,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再加上各诸侯国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国内形势日渐严峻。虽然齐国有些大臣很担心国家安危,但因为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都不敢进言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喜欢用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所以,他不喜欢听别人生硬的劝谏,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的爱好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只是慵懒地蜷缩着。大王,您知道这只鸟是怎么回事吗?”

齐威王胸怀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于是,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的讽谏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他首先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加强军力,提高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归还给了齐国。

释义 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一做起来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出处 《韩非子·喻老》。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个名叫季布的人。他个性耿直,时常行侠仗义,很讲信用,在楚地很有名气。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情,无论有多么难办到,他都想方设法努力办到。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重他。在楚地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霸王项羽帐下五名大将之一。项羽派他率领军队出战,他曾多次使汉王刘邦吃了败仗。刘邦当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后,一想到季布还活着,就愤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赐千金;如果有人胆敢窝藏季布,灭其三族。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家中,后来,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就化装成劳工,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捉拿季布的通缉令。汝阴侯滕公觐见刘邦,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刘邦赦免了季布。后来,刘邦召见了季布,季布表示服罪,刘邦任命他做了郎中。

楚地有个人叫曹丘,他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且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听说季布做了大官,想到自己与窦长君有交情,便要求窦长君写一封介绍信,把自己介绍给季布。

季布接到信后大怒,等着曹丘来找他。他准备奚落曹丘一番,让曹丘下不来台。谁知道曹丘一到季布家中,毫不理会季布的脸色有多难看,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我听说楚地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么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的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们是同乡,我到处宣扬您的好名声,难道我对您还不重要吗?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

季布听完曹丘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不仅将他当作贵宾来招待,还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季布声名远播,曹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啊!

释义 形容说话算数,极讲信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一曝十寒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也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这些辩士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学说。他们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孟子也曾仿效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各国,向诸侯国的执政者阐述他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

有一年,孟子游至齐国。当时的齐王昏庸无能,没有主见,轻信奸佞谗言。齐国的忠臣义士得知孟子将劝谏齐王,备感鼓舞,将希望寄托在孟子身上。

但孟子并未规劝齐王。没过多久,有人责备孟子明知齐王不明智,还不辅佐他。孟子听完他们的埋怨,说:“不要认为这是大王不够聪明。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它也是不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处的时间有限,一旦我离开大王,那些奸佞小人又来动摇大王的决心,我就算能让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头,又有什么用呢?”

释义 比喻做事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出处 《孟子·告子上》。

一窍不通

商朝有个非常残暴的国君叫纣王,他不理朝政,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纣王宠幸妲己,和她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他还听信妲己的谗言,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使得朝野上下怨声不断。

纣王的叔父比干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看着纣王犯下诸多罪孽,实在忍无可忍,多次跑去劝谏纣王,希望纣王改邪归正,重整朝纲,勤政为民。

梅伯也是一位忠臣,因为正直敢言而经常令纣王不快,后来纣王听信妲己的谗言,便无情地杀害了梅伯,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看到纣王这么昏庸无道,比干就极力劝谏纣王不要错杀无辜,专宠妲己,听信谗言,误国误民。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劝谏纣王,怀恨在心,就想寻找机会加害比干。

有一天,妲己对纣王说:“大王,比干不是自称忠臣吗?怎么才能证明他是忠心的呢?不如把他的胸膛剖开,掏出他的心来看一看。”纣王听后,称赞道:“爱妃真是聪明,我倒要看看比干的心有多忠诚。”

纣王立即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

这件事被记录在《吕氏春秋》中,书中引了孔子的一段话:“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杀死比干这样的糊涂事了。”

释义 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一点儿也不理解,一点儿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出处 《吕氏春秋·过理》。

一钱不值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武将叫灌夫,是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仲孺。最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吴楚七国之乱时,他和父亲灌孟一起从军,父亲不幸战死在军中。后来他因勇猛过人,被皇帝任命为中郎将。汉武帝即位后,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加强兵力驻守,因此调任刚强勇武的灌夫担任淮阳太守一职。后汉武帝调他入京任太仆。

灌夫性情刚烈,为人诚实守信,爱打抱不平,喜欢结交大侠、勇士,每天来家中的食客很多。他最恨趋炎附势的人,经常怠慢皇亲国戚及朝廷权贵,反而敬重地位比他低的贫贱之人。有一次,灌夫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酒,竟然打了窦甫。皇上唯恐窦太后下令杀死灌夫,便调他去别处任职。后来,灌夫闲居在家,没有了权势,家中的宾客逐渐减少。虽然不再得势,但是灌夫刚直不阿的性情并没有改变。

有一天,丞相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太后下了诏令,让皇亲国戚前去祝贺。灌夫的好友魏其侯硬拉他一起去凑热闹。宴席上,灌夫起身向田蚡敬酒,田蚡只稍稍欠了一下上身说:“不能喝满杯。”灌夫强笑说:“丞相,您是贵人,这杯酒应该敬给您。”田蚡还是没有干杯,灌夫觉得很没面子,就怒气冲冲地给临汝侯敬酒。当时,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说话,因此没有离开席位迎接灌夫。灌夫见此情景,终于忍不住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他高声骂道:“我平时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你却学妇人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

满屋宾客都知道灌夫是心里不痛快,在借题发挥。后来,田蚡找了一个罪名弹劾了灌夫。最终,灌夫和他的家属都被处决了。

释义 连一个铜钱也不值。形容毫无价值或价值微不足道。值,指货物与价值相当。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一网打尽

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在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居开封(在今河南境内)。苏舜钦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与梅尧臣齐名,合称“苏梅”。苏舜钦相貌伟岸,从小就颇有抱负。在政治上,苏舜钦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被范仲淹推荐担任集贤殿校理。

苏舜钦性格豪放,酒量极大。他每天要喝一斗酒,且不需要下酒菜,只凭高声朗读《汉书》来助兴。因此,苏舜钦“汉书下酒”被传为佳话。苏舜钦关心时政,不断上书宋仁宗,建议改革时弊,被保守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京师百司库务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行赛神会,同时还会置办酒席。赛神会是官吏们聚会饮酒的好日子。

这一年,进奏院的秋赛会是由监进奏院(官职)苏舜钦发起的,他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用所得银两置办酒宴,招待馆阁同僚,自己还拿出十两银子赞助酒席。

这些官吏饮酒作乐,得意忘形,竟然招来军妓劝酒。苏舜钦等人狂欢一夜,却不知道有人要举报他们。

原来,太子中舍李定想参加进奏院的秋赛会,却被苏舜钦拒绝了。李定怀恨在心,打听到苏舜钦等人在秋赛会上的行迹,便四下散布谣言。

保守派王拱辰等人正发愁找不到机会整治改革派,所以他们听到这些谣言非常高兴,立即让监察御史刘元瑜出面弹劾苏舜钦等人。

宋仁宗知道了这件事,果然非常生气,命令内侍连夜逮捕苏舜钦等人,下狱治罪。最后,参加宴会的十多个人一同被贬,苏舜钦因是主犯被削职为民。保守派借进奏院事件发难,致使改革派受到沉重的打击。事后监察御史刘元瑜到宰相面前邀功,他说:“我为宰相把苏舜钦团伙一网打尽了。”

释义 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全部逮住或彻底消灭。

出处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

一问三不知

前468年,晋国的卿大夫荀瑶率领大军讨伐郑国。当时郑国实力较弱,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郑国国君派遣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国而变得更加强大,对齐国构成威胁,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河边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士兵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已经到了敝国的屋子底下,所以我们前来告急,现在齐国军队如果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衣,拄着兵器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害怕滔滔河水,不愿过河,他就抽出鞭子狠抽,逼迫战马渡河迎战。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河,准备与晋军交战。

荀瑶听说齐军安全渡河,便严阵以待,心里却有点儿害怕,对部下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的结果,却没有占卜和齐军作战的结果。”荀瑶下令撤军,同时派使者去齐军阵营拜见陈成子。使者见到陈成子,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这一族,是从陈国分出来的,而郑国导致了陈国的灭亡。所以,我国国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您是否在为陈国的灭亡而忧愁。”

陈成子听了晋国使者的话,知道这是荀瑶故意编造出来的说辞。他很生气地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荀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活得长久吗?”

送走使者,有个名叫荀寅的人向陈成子报告说:“我听一个从晋军军营里来的人说,晋军准备派出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赶尽杀绝。”陈成子听了报告,严肃地对他说:“我们的国君出发前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便真的派出多达一千辆的战车,我们也不能逃避不迎战。回国以后,我要把你长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报告给国君。”荀寅后悔地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总是得不到信任,还总要逃亡在外的原因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然后才会考虑向上报告。如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清楚,就盲目向上报告,怎么能不碰壁呢?”

没过几天,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领齐国军队回国了。

释义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三不知,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一厢情愿

从前,有个农家青年去京城游玩,偶然见到了美貌非凡的公主。从此,公主的一颦一笑停留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回家之后就得了相思病,每天茶不思、饭不想,日益消瘦下去。他的亲戚朋友赶紧来探望他,还请医生来为他看病。可是,医生也查不出病因,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亲友们想,莫非他是害了心病?于是就问他为何整天魂不守舍。青年说:“我的魂魄已经跟随公主去了,如果娶不到公主,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亲友们听后无计可施。公主花容月貌,身份尊贵,怎么会看上这个青年呢?他们为了安慰青年,便好意骗他说:“我们会帮助你的,你不要难过了。我们马上派人去京城,向皇上提亲,皇上会考虑把公主嫁给你的。”

青年非常开心,信以为真,赶忙说:“你们快去吧,要是去迟了,会有其他人向皇上提亲,而公主是要嫁给我的。”之后,青年在兴奋中等待着,慢慢地也能吃点儿东西了,病也渐渐有了起色。

青年天天在村口等着去京城的人带来好消息。过了些日子,亲友们又来看他。他着急地问:“公主有没有答应嫁给我?我等得好辛苦哇!”亲友们看实在瞒不过去,就说:“我们派去的人带来口信,说公主不肯答应嫁给你,要你去寻觅他人。”

青年听了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公主关心自己,难过的是公主没有答应他的求婚。最后,他说:“公主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如果公主见到我本人,她一定会答应嫁给我,做我的妻子的。”

这位青年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自己和公主是否门当户对,只是妄想公主会嫁给他。大家一定可以猜想到这位青年一厢情愿的结果是什么了。

释义 处理有关彼此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而不考虑另一方是否愿意。

出处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一蟹不如一蟹

从前有个人叫艾子,他非常渴望去看看大海的壮美景观。经过长途跋涉,有一天他终于走到了海边。阳光下的海面瑰丽壮观,艾子激动不已,盯着大海总觉得看不够。远处驶来几艘渔船,渔船靠上岸,渔民把渔网散开,捡起各种海鲜。艾子好奇地凑过去,想看看渔民有多少收获,突然见到一种身子又圆又扁而且有很多条腿的动物,每只重一斤左右。他指着那动物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几个渔民大笑起来,其中一个渔民回答说:“这你都不认识?这是蝤蛑,又叫梭子蟹。”“这梭子蟹看起来真可怕,能吃吗?”艾子又问道。“当然能吃,这种蟹脂膏肥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渔民边说边咂嘴。

没过几天,艾子见到一种长得很像梭子蟹的动物,它们身子也是又扁又圆,同样长着许多脚,但形体比梭子蟹要小些,行动似乎也迟缓一些。他捉了一只,拿着去问渔夫。

艾子问:“这也是梭子蟹吗?看起来挺像的。”

渔夫心想:“这人真没见识,连螃蟹也不认识。”不过还是耐心地回答:“这不是梭子蟹,这是螃蟹,它生长在淡水里,而梭子蟹生长在海水里。”

又过了些日子,艾子居然发现一种长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们的螯足没毛,步足有毛,壳和铜钱差不多大小。“这还是蟹吗?”艾子问当地人。

一个老人说:“这是蟛蜞,也是一种蟹,它们多栖息于江河堤岸、沟渠等处的洞穴中。”

艾子不觉感叹道:“唉,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

释义 比喻一个比一个差。

出处 北宋·苏轼《艾子杂说》。

一叶蔽目

从前,楚地住着个穷书生。他很迂腐,不出去找事做,整天想着怎么靠歪门邪道发财。家中一切开销都来自妻子帮人浆洗、缝补衣物的工钱,一家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坐在家中读《淮南子》,读到了“螳螂捕蝉”这一段。书中说螳螂伺机捕蝉时,为了不让蝉发现,常躲在树叶后面。树叶能起到遮蔽作用,螳螂能轻而易举地捕获蝉。

读完这个故事,书生心生一计:螳螂用树叶遮蔽身体不让蝉发现,那我也可以用遮蔽螳螂身体的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那样别人就看不见我了,那样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集市上拿别人的东西了。

于是,他去树林里寻找遮蔽螳螂的树叶。他寻找了半天,终于发现一只螳螂躲藏在树叶的后面,正打算对一只大声鸣叫的蝉发动进攻。他轻轻地走过去,连忙摘下那片树叶,却不小心摔了一跤,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之中了。

书生赶紧蹲下,去找那片树叶。可地上落满了树叶,片片都很相似,他也分辨不出哪片才是螳螂藏身的树叶。他索性把上衣脱了,将一堆树叶兜进衣服里带回家。

书生回到家中悄悄关起大门,喊来妻子看他捡到的宝贝。妻子很诧异地问道:“你的宝贝就是这堆树叶?”书生兴奋地说:“你还不了解树叶的神奇之处,等一下就知道了。”

他拿起一片树叶挡在自己的眼前,问妻子:“你能不能看见我?”刚开始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拿起不同的树叶试着遮在眼前,并问妻子是否看得见他。妻子被他问烦了,心想:如果我一直回答“看得见”,他就会一直问下去。于是便回答说:“这片树叶能遮住你,我看不见你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片叶子就是那片螳螂藏身的“神叶”。他赶紧把这片叶子收好,躺在床上做起了发财梦。

第二天一早,书生就带上这片树叶来到集市。他一只手拿着树叶遮在自己眼前,另一只手去拿商贩的货物。他拿了货物后正准备转身走人,却被商贩抓住送到了官府。

到了县衙,县官让穷书生老实交代为何要私自拿别人的物品。穷书生就把事情经过详细说了一遍。县官一听案情始末,早笑得前仰后合了,他没有想到这个穷书生竟愚钝迂腐到了这种地步,真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哪!

释义 比喻被局部、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不能认清事物的全局或本质。

出处 《鹖冠子·天则》。

二画

力不从心

东汉名将班超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他博览群书,能言善辩,有勇有谋,能够权衡轻重,明察秋毫。班超受皇帝派遣,率人出使西域,在西域驻守了二十多年。他不仅用武力镇抚各国,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较远的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然而,班超在西域度过了二十多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汉永元十二年(100年),他上书给汉和帝请求恩准自己返回故土。他在奏折中写道:“臣不敢奢望到酒泉郡,只要能活着进入玉门关就已满足了。臣现在年老体弱,且疾病在身,冒死提这种违反事理的要求,望陛下原谅。现在我让儿子带着进贡之物回到洛阳,趁我还活着,让儿子替我亲眼看一看故乡的土地。”可惜汉和帝刘肇看到这份奏折后,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她理解哥哥的心情,也很想念他。班超自从上书皇帝后,很久不见皇帝的回音。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替哥哥求情。奏折中有这样几句话:“班超在当时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也不能顺从心中的意愿。如此,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使臣子前功尽弃,实在令人痛心哪!”

汉和帝刘肇读了班昭的奏折,被深深地感动了,终于传旨调班超回朝。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终年七十岁。

释义 心里很想做某件事,但力量不够,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屈原早年受到楚怀王重视,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使楚国国力一度增强。由于楚怀王的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诬陷,楚怀王便疏远了屈原。屈原因竭力反对楚怀王背弃齐国联合秦国这一做法,遭到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汉北地区。前293年,屈原写诗表达爱国忠心,指出了楚怀王客死他乡的真正原因。令尹子兰指使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诗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不公正的遭遇。

蕴含“九死不悔”的是《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诗人一再遭遇挫折,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纯洁的理想和高尚的操守,矢志不渝,连死亡也不能让他退却。

释义 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无论处境多么险恶也不动摇。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

七步之才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是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的胞弟,曾被封为陈王。曹植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深得曹操宠爱。曹操认为曹植在几个儿子中是最能成大事的,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可是曹植生性随意,不拘礼法,屡犯禁令,经常惹得曹操大怒。曹丕嫉妒曹植得到曹操的赞扬,就开始小心翼翼、处心积虑地赢得曹操的好感,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废黜汉献帝,自立称帝。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仍旧记恨曹植。有一次,曹丕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将他拿下问罪,并要判他死罪。卞太后知道这件事,连忙为曹植求情,让曹丕看在他们是同母兄弟的份儿上手下留情。在审问期间,曹丕指责曹植倚仗自己的才学,故意无视礼法,他说:“父亲生前常夸你才思敏捷,落笔成文,却没有当面考验过你。今天就限你七步之内成诗一首,如果不能,休怪我问你罪责。”

曹植点头说:“请皇上赐题。”“你就以‘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想了片刻,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的意思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为何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曹植在七步之内吟完这首诗,曹丕明白了曹植作这首诗的寓意,想到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于是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

释义 在七步之内,能作成一首诗。比喻才思敏捷。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曾担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务,后来又担任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自幼喜爱书法,他的父亲王旷是他的启蒙老师,他从小就受到王氏家族的熏陶。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下面的《笔说》,就偷偷拿来习读。他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勤学苦练,得到她的真传。后来又辗转跟从几个老师学习。王羲之不断开阔视野,广闻博取,博采众长,逐渐自成一家。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人们用《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来形容他的书法之美。王羲之流传后世的名帖有楷书《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兰亭集序》等,他以杰出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盛名。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虽和他的天赋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他为了练字,无论是走路还是休息,都在心中揣摩书法名家的字体结构、间架和气势,手指不停地在衣襟上画着字形,时间一久,他的衣襟都被手指划破了。

王羲之长年累月地勤奋练字,久而久之竟然练得腕力十足,写出的字力透纸背。有一次,晋朝皇帝要去北郊祭祀,他命令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派木工拿去雕刻。木工雕刻时,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字的墨迹。木工惊叹道:“王右军的笔力雄劲,竟能入木三分哪!”

释义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比喻见解、议论很深刻。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了如指掌

禘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祭奠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活动。周朝的祭祖大典分为三类:第一,天子继位,在太庙举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历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庙(高祖以下分祭于本庙);第三,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

有人向孔子请教禘礼的内涵及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这里一样可以掌握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明知道禘礼,却回答“我不知道”,是不想说的推托之辞。他为什么不想说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礼崩乐坏,旧的等级制度被破坏,宗法秩序混乱。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子不愿回答的原因可能是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问;或者是鲁国的季氏祭祀违背了周礼;又或者是他认为鲁国的禘礼不符合他所知的标准。

释义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就像指着手掌里的东西让人看一样。了,了解、明白。指掌,指着手掌。

出处 《论语·八佾》。

人琴俱亡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他们在书法上几乎都有所成就。其中五子王徽之的书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仅次于七子王献之。王献之的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徽之少年博学,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他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他不修边幅,也不处理府中公务。后来担任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桓冲的骑兵参军。有一次,桓冲问他:“你负责哪项工作?”王徽之答道:“好像是管理马的。”桓冲接着问:“你管理多少匹马?”王徽之回答:“我怎么会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马匹死了多少?”王徽之答道:“我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

王徽之性情放诞不拘,无法忍受朝廷中各种规矩的束缚,担任黄门侍郎一职后不久,就弃官归隐,退居山阴。王徽之生性酷爱竹,曾说:“怎么可以没有竹子相伴呢!”归隐后,他亲手在所住房子周围栽满了绿竹,并且每天在竹林之下,吹箫咏竹。

王献之,字子敬。少年时声名远播,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便整天闲居在家,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

在七个兄弟之中,王徽之与七弟王献之的感情最深。王献之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家人怕王徽之接受不了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就没把王献之病重去世的事告诉他。可王徽之时刻都在惦念着病中的弟弟,有些日子没有听到弟弟的消息了,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么样了?为什么好久都没有他的消息?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家人支支吾吾不敢回答,王徽之见此情状,便自言自语说:“看来子敬已经先我而去了!”

王徽之来到了王献之的家,取来王献之的琴,一边弹琴,一边回忆着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他越想越痛心,竟弹不成曲调,于是高举起手中的琴向地上掷去,琴被摔碎了。他长叹道:“子敬啊!子敬啊!如今人琴俱亡啊!”不久,王徽之也随着王献之驾鹤西去了。

释义 指人已去世,连同他生前爱好的事物也不复存在。后用来表示睹物思人、悼念亡友的情感。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人人自危

前210年,秦始皇出巡东南一带,随行的人员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出巡时的车舆)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等。赵高兼理掌管皇帝玉玺、发送皇帝诏令等工作。七月间,秦始皇一行人巡游到沙丘(在今河北广宗一带),秦始皇忽然患上重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久,就命令赵高代替他给长子扶苏写信,让扶苏速回都城咸阳,主持丧事。诏书刚写好,秦始皇还没来得及看就死了。诡计多端的赵高见机把诏书藏了起来,于是遗诏和玉玺就落到了赵高手中。

赵高扣下遗诏不发,却跑去和胡亥密谈,怂恿胡亥继位。起初胡亥有顾虑,害怕落下不仁、不义、不孝的骂名,后来经不住赵高一番诱惑,就同意了。

赵高顾忌丞相李斯的大权,和胡亥商量后决定拉拢李斯。于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也被迫同意胡亥继位。

赵高和李斯合谋,伪造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同时,又伪造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捏造罪名,逼令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杀。

胡亥继位后,被称为秦二世,对赵高更加宠信,升他为郎中令。从此,朝政大权便落在赵高手中。

秦二世昏庸无道,他害怕被人识破他与赵高的阴谋,不能当一辈子皇帝,便问赵高怎么办。赵高说:“沙丘之谋,您的兄弟和朝中大臣都有怀疑,心中怀有不满。长此以往,皇上的皇位一定坐不稳。依我之见,要先下手为强,必须采用严刑峻法,把有罪的人满门抄斩,还要把老臣除掉,用新人来代替。”

凶残暴戾的胡亥听从了赵高的奸计,立刻下令处死蒙毅等一批老臣。胡亥把秦公子十二人处死在咸阳闹市上,又把十个公主用酷刑处死,被牵连而死的人不计其数。一时间,大臣和公子们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唯恐有一天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从此,秦二世和赵高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们用各种残酷的手段屠戮亲族和大臣,对老百姓更是横征暴敛,无所不为。满朝文武大臣个个提心吊胆,许多人都想站出来反抗他们。他们的苛政和专权,终于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

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接着全国烽烟四起,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三年后,秦王朝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释义 人人都感到自身不安全。形容局势或气氛十分紧张。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人鼠之叹

李斯是战国末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担任秦朝丞相。

李斯年轻的时候做过郡县掌管文书的小吏。一次如厕,李斯发现很多老鼠以脏东西为食物,常常因为遇到人或者狗而惊恐万分,仓皇逃窜。后来,李斯在官仓里也看到老鼠,那里的老鼠吃着堆积如山的粮食,生活在大堂周围的房间里,很少看到人或狗来惊扰它们。

厕鼠、仓鼠境遇不同,这些在常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事,却引起李斯的一番感叹:“人是出人头地还是甘落人后,就像老鼠一样,就看他处于什么环境中了。”

李斯不甘人后,暗自下决心要改变自己,做出一番成就,名垂青史。于是他辞去小吏职务,辗转到齐国拜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学习治理国家的学问。李斯完成学业后,并未回楚国,而是辞别恩师荀子,往西投奔强盛的秦国。凭借自己的抱负和学识,李斯最终成为秦国的丞相。

释义 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三画

才高八斗

谢灵运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文采出众,擅长书法。他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他被降为康乐侯,世人称他“谢康乐”。谢灵运身为公侯,才能出众,但没有机会参与时政机要。谢灵运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自叹怀才不遇,常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归隐,寄情于山水,写出了不少声色兼美的山水诗,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被当时的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很赏识谢灵运的文学才能,将他的诗歌和书法称为“二宝”。有一次,谢灵运边喝酒边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知,他对曹植非常推崇,且自我评价也很高。

释义 形容人极有才华。

出处 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

飞蛾扑火

到荩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文学家、金紫光禄大夫到溉的孙子,曾任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等职务。到荩自幼聪慧,尤其擅长诗文,深受梁武帝萧衍的赞赏,两人经常一起饮酒赋诗。

有一次,到荩跟随梁武帝游览京口(在今江苏镇江),登上北固楼观景、作诗,到荩接到梁武帝的诏令后很快就完成了诗作。梁武帝将到荩的诗作拿给到溉看,并开玩笑地对他说:“到荩一定是才子,恐怕您以前的文章都是到荩代写的。”于是,梁武帝写了一首《连珠》赏赐给到溉,诗作共六句:“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前四句的意思是:砚台磨出墨汁来行文,毛笔飞动毫锋来写信。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哪里吝惜被焚烧的身体?

释义 飞蛾扑向火焰。比喻自寻死路。

出处 东晋·支昙谛《赴火蛾赋》。

口蜜腹剑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的奸相。他出身于李唐宗室,曾祖父李叔良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堂弟。李林甫懂得音律,善于钻营,为人狡诈。他无德无才,惯于玩弄阴谋手段,排斥、打击不附和自己的人。他拉拢讨好宦官、妃嫔,非常清楚皇上的各种举动。因此,他每次都能顺着皇上的心思说话,获得了唐玄宗的赏识。

李林甫手握大权时,变本加厉地打击异己,排斥贤才,以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中书侍郎严挺之非常讨厌李林甫的为人,不愿意同他交往。李林甫就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诽谤严挺之,使其被贬为洛州刺史。

过了些日子,唐玄宗忽然想起严挺之,打算重新重用他,就问李林甫:“严挺之是个人才,如今他在哪里?”李林甫不动声色,退朝后急忙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找来。李林甫对严损之说:“皇上还惦记着你哥哥,今天还跟我提起他。你请他上封奏折,就说患了风湿病,要来京城治疗。”严损之回家把李林甫的话对哥哥说了。

李林甫两面三刀,等严挺之上书唐玄宗后,他又对唐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湿病,怕难以担当重任。皇上给他安排个闲职更利于他养病。”唐玄宗无奈地打消了重用严挺之的想法。

李林甫和人交往,表面上甜言蜜语拉拢人,嘴上说的都是好听的、为对方着想的话,可是背地里,他经常耍阴谋诡计陷害人。时间久了,朝中大臣都知道了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伎俩,都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

宋朝司马光在著作《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李林甫:“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来就演变成了“口蜜腹剑”这个成语。

释义 比喻口头上说得好听,话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口蜜,说话甜蜜好听。腹剑,肚里藏着利剑。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腰刀》。

口若悬河

郭象是西晋时期玄学家。他从小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有钻研的精神。郭象知识渊博,对日常事务常有独到见解。他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擅长清谈。

西晋时期推崇老庄思想,当时虽有十几位名家为《庄子》作注,但都不能将《庄子》的思想精髓研究通透。向秀为《庄子》作注,他将作品中美妙的玄理表述出来,将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奇思妙想发挥得淋漓酣畅,在当时引起大谈老庄思想的热潮。可惜的是,《庄子》中《秋水》《至乐》两篇还没有注释完成,向秀就去世了。

向秀的儿子尚年幼,未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幸而文稿被郭象获得。郭象为《秋水》《至乐》两篇作注,又改了《马蹄》一篇的注解,其他各篇的注解就只在向秀的基础上改了些文句,然后就以自己的名义抄录,成书《〈庄子〉注》。《〈庄子〉注》使他声名远播,所以后来只有郭象的《〈庄子〉注》,而没有向秀的《〈庄子〉注》了。

当时的一些清谈名士很推崇郭象。有一次,太尉王衍与郭象闲谈,发现郭象口才很好,能言善辩,说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王衍感叹道:“郭象言论,如同瀑布倾泻,滔滔流注,永不停歇。”

释义 说话像瀑布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悬河,瀑布。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大公无私

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公正无私,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的爱戴。

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胜任。”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回答说:“您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呀!”晋平公点头,称赞道:“好!”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建议,派解狐到南阳任县令。果然,解狐到南阳后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赞颂。

又过了些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个军事长官,你看谁适合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答道:“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军事长官的职位,并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呀!”晋平公又称赞说:“好!”祁午当上军事长官后恪尽职守,严明执法,人们都称赞祁午。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哇!他推荐人才,对外不排除自己的仇人,对内不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称得上是大公无私呀!”

释义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丝毫不为个人打算。

出处 《吕氏春秋·去私》。

门庭若市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他身高八尺多,身材魁梧,容貌俊美。一天早晨,他穿好官服,戴好官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哪!”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聊天儿,又问客人:“我和徐公哪个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有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观察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自己,更觉得不如徐公美。晚上躺在床上,邹忌反复思考这件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对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国土方圆千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宫中妃嫔和左右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的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很深。”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受到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出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就争相前来进言劝谏,宫门前、庭院里的人非常多,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偶尔会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战胜于朝廷”。

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非常热闹。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爆发了黄巾起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拥朝廷。孙权凭借长江天险,拥兵东吴。当时刘备驻军新野,在谋士徐庶的帮助下,几次打败曹军。后来曹操囚禁了徐庶的母亲,为了母亲的安危,徐庶含泪辞别刘备,前去曹营。徐庶临行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刘备求贤若渴,赶紧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前去隆中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不巧,诸葛亮刚好出游了。书童也不知道诸葛亮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刘备一行只好打道回府。过了几天,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马上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来到诸葛亮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是那青年不是诸葛亮,而是他的弟弟诸葛均。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请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让他转交给诸葛亮。刘备信中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新春。刘备选择吉日,沐浴更衣,带领关羽、张飞一同前往隆中。离诸葛亮草庐半里地时,刘备下马步行,途中遇到诸葛均,从他口中得知诸葛亮昨天傍晚回来了。三人来到诸葛亮的住所叩门拜访,书童说诸葛亮在草堂中睡觉,尚未醒来。刘备吩咐书童不要通报,他和关、张两人站在门外台阶上等候。张飞大怒,要去吵醒诸葛亮,被关羽劝住。后来诸葛亮睡醒,听书童说刘备来访,便换了衣服,迎接刘备等人进屋详谈。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曹操拥兵百万,占天时;孙权借助长江天险,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荆州,占领蜀川,成就大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诸葛亮相助。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释义 比喻对人十分尊重、信赖,诚心诚意地一再拜访、邀请。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人成虎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各国能真正遵守盟约,诸侯国之间经常将各自的太子交给别国作为人质。

当时边境相邻的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担保。因此,魏王决定把太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为了保证太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

庞葱是魏国一个很有才能的大臣,他担心自己离开魏国以后有人会借机陷害他。于是临行之时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

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有些迟疑地回答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更担心了。他叹息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想看,老虎是不会跑到街市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您就信以为真了。赵国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明白庞葱一番话的深意,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陪同太子去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