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5:57:08

点击下载

作者:《大科技》杂志社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

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试读:

前言

《大科技》杂志创刊于1997年,自创刊起就以爱因斯坦所倡导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为理念,以开拓思维、激发好奇心、丰富想像力为宗旨,着重于揭示天、地、自然界的奥秘,介绍科学假设和最新的科学成就,展示未来的科学前景,激发广大读者的想像力和科学思维。《大科技》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每年被中央和地方报刊转载的文章达200多篇次。

本次结集出版的《浩瀚宇宙谜中谜》、《外星生命狂想曲》、《神秘现象大揭秘》、《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和《有趣的科学世界》均是从《大科技》历年刊发的文章中挑选并重新编排的精华文章。《浩瀚宇宙谜中谜》主要讲解了与月球、太阳系、黑洞、宇宙起源、暗物质等有关的神秘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介绍了这些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发现;《外星生命狂想曲》从科学的角度对外星生物和外星人可能的相貌、生活习性以及寻找外星人和外星生物的方法等研究成果做了多角度描述,全面介绍了人类目前对外星生命的主要研究成果;《神秘现象大揭秘》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与史前文明、地球灾难、神秘建筑等相关的一些诡异而神秘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了合理的科学解释;《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观》分别介绍了与动物、植物和人类相关的各种神奇的生命现象和超乎想像的神奇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有趣的科学世界》主要讲述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奇闻轶事、传奇故事,并从科学的角度对一些历史事件等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其背后的真相。在选编中力争做到选材角度独特,新颖有趣,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

大千世界,大至茫茫宇宙、日月星辰,小至一草一木、原子夸克,都有无穷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这也正是本套丛书出版的意义所在。《大科技》杂志社2011年5月动物奇趣我要当女王科学家对猫鼬的生活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并且获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现在,一只身份特殊的猫鼬要给我们讲述它们的社会是怎样的。尔虞我诈的斗争

我是女王,统治着一个最大的猫鼬群,有40多只。要知道猫鼬虽然过着群居生活,但数量都不大,一般都是5~30只左右为一个部落。我现在已经12岁了,老了,离死亡的日子不远了,因而时常回忆着自己漫长的一生。我能够成为一个最大部落的女王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和我的子民生活在非洲南部贫瘠的土地上。这里气候炎热,土地干旱,食物稀少,但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们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体重约为1千克,大约高30厘米,尾巴长约20厘米。我们的皮肤呈褐色,眼睛周围有黑色圈纹,就像戴着一副太阳镜;腹部的皮毛呈深黑色,而且比较稀少,但能够保暖,这在昼夜温差极大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在外人眼里,我们长得十分可爱。猫鼬被称为草原上的精灵,长得非常可爱

回忆总是充满黑暗,让人伤感。当时部落的女王叫做黑美人,因为女王的肤色比较黑,所以能够拥有更大的机会博取领头雄猫鼬的青睐。黑美人当时统治着20多个子民,其中包括我的母亲。其实真正的女王应当是我母亲,只因黑美人阴险狡诈,从我母亲那儿夺取了王位。母亲生我时,黑美人正怀有身孕。母亲当时已贵为女王,但心地善良,并没有把黑美人当作危险的竞争对手,因而从没有加害她的意思,相反对她关爱有加,把她当作最称心如意的仆人。岂料这黑美人不但不感恩图报,还处心积虑,伺机抢夺了我母亲的王位。终于有一天,黑美人将魔爪伸向我的母亲,将我母亲刚生下的3个子女杀害,并且还将我母亲逐出皇宫巢穴。不知苍天是否有眼无珠,干尽坏事的黑美人竟然一胎产下5个子女,这在我们的祖祖辈辈可都是少见的,所以她理所当然就僭越了女王的宝座。

最可恨的是,那些领头雄猫鼬们对我母亲的遭遇丝毫不闻不问,似乎我母亲从来就没当过女王一样;而只拥护那个子女众多的黑美人,把她当作自己的统治者,希望她能够使自己的部落更加兴旺壮大。因为在我们猫鼬王国,女性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那些最能生儿育女的女性会被尊为女王,其他的猫鼬都要对她臣服,做她的仆人,抚养照顾她的子女。因而在我们的王国,80%的子民都是由女王所生。猫鼬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一个家族部落,是社会性很高的群居生物忍辱负重的学习

我的童年是悲苦与寂寞的。母亲为了让我背负起报仇雪耻的重担,不断地训练与教导我。在我受教育时期,母亲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与心血。

在我们猫鼬王国,父母给自己子女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他们所充当的角色是老师,而且还被誉为动物界最出色的老师。母亲先是带来死了的蝎子放在我的面前,让我明白这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我一个人独居在洞穴里,常常感到饥饿,因而见到母亲带来的美味蝎子就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但母亲迅速阻止了我,我有些迷惑。只见母亲一边踩着蝎子,一边用手从蝎子身上拔下一根刺,并拿给我看。从母亲的眼神中可以得知这根刺很危险,能够致我死亡。我知道母亲是想告诉我,若想吃美味的蝎子,就必须先除其刺。

除了死的蝎子,母亲还带来其他一些动物,比如蜥蜴、壁虎和蜘蛛。等我明白哪些东西可以吃的时候,母亲便带来受伤的蝎子。那半死的蝎子在我的面前爬动,我则节节败退。虽然我知道这种小东西就是那美味的蝎子,但之前吃的都是一动不动的死蝎子,而这个着实让人害怕。

我想逃避,但母亲会用鼻子或爪子反复把这只蝎子推到我的面前。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鼓起勇气,向猎物猛扑过去,尽管垂死的猎物还打算用刺来蜇我,但我掌握时机,灵巧地将它的刺拔下,并一口吞下。看完我的表演,母亲欣慰地笑,我也跟着笑,瞬间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成人了,能够去实现伟大使命了。

接着,母亲便偷偷领着我奔赴猎场,亲自去捕杀猎物。此时我完全没有恐惧,而是雄心勃勃,带着满腔的豪情上阵,最终捕获了不少的猎物。尽管技术还不熟练,但终于知道该如何捕杀猎物。

这种教育在动物界来说可是十分罕见。在动物界,父母通常对子女的教育都是无意识的。比如一只年幼的黑猩猩看到自己的妈妈用一根棍子掏白蚁,后来他发现妈妈用过的那根棍子,便自己尝试着学习掏白蚁,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教学的成分。然而我们却不一样,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子女学会如何捕杀猎物,因而我们被誉为动物界里出色的老师。母猫鼬非常爱护自己的后代,她们相依为命精密策划的复仇

后来,母亲死了,我在伤心之余,复仇的烈焰愈烧愈炙。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我已有对付黑美人的全盘计划,只等着时机到来。

首先我要想办法混进皇宫巢穴,这实在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猫鼬长期过着群居生活,积累了许多的智慧,在皇宫四周总有几只健壮的雄性猫鼬用后腿笔直地站在高处四处张望,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就会立即通知全家族。猫鼬发现危险后会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制定防御计划,因而能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假如我硬闯,则会被当作一个入侵者,那样则会凶多吉少。我们除了有防卫的本领之外,还能够交流复杂的思想。比如小的咕咕声表示一起活动;咆哮声表示有进攻性危险;咯咯声是一种责骂声;吱吱声表示警卫在岗位上执行警戒任务;清晰的拖长叫声表示有鸟类捕食者到来;哇哇的叫声是一种粗野的警告声,表明地面食肉动物来袭;警告性的吠声是在向对方挑战;而温柔的声音则表示满意。

为此我绞尽脑汁,终于觅得一个好计谋。我毕竟还在黑美人统治的领地内,因而能够有机会认识一些雄性猫鼬,再加上我长得黑艳动人,得到过许多雄性猫鼬的青睐,其中一只则对我特别钟爱。我借助这位先生,顺利地逃过警卫的目光,成功地进入黑美人的皇宫,伺机将她所生的皇子全部用爪子抓死。

下一步我就要尽可能多地除去竞争对手——那些已经怀孕的猫鼬。我经常在没有其他猫鼬在场的情况下去惹怒她们,使她们生气发怒。这样一来有的就忍受不了,于是便向我进攻,最终使得胎儿不保;还有那些虽未受孕,但仍是潜在对手的猫鼬,我便时常去追她们,攻击她们。由于我从小在母亲严格的要求下不断磨炼自己,因而在体力上胜于她们。被我攻击、驱逐的雌猫鼬们,由于忍受了莫大的痛苦,从而使得肾上腺大量分泌某种激素,而这种激素会使她们减少受孕的机会,因而她们的生育率降低了。

最后这一关便是生产期。其实到了生产期,能够生下孩子的猫鼬已经不多了。其中对我威胁最大的则是黑美人。那一夜天上没有月光,我将自己产下的四个孩子偷偷藏在临近的一只老猫鼬那儿,让黑美人误以为胎死腹中,以至会掉以轻心。

最终,我凭借自己年轻貌美并且多子女,登上了女王之位。自圆其说的自私

我这样毫无隐讳地叙述我们王国的内幕,颠覆了人们对我们的看法。过去大家认为,我们这一个大家族的雌性会共同抚育所有的幼仔,维持种群的兴旺,有着良好的社会秩序、团队精神及和平共处的风尚。但其实我们是一种非常自私、非常凶残的动物,雌性猫鼬为了自己孩子的生长,不惜杀死同类的孩子。

实际上,我们这么做也有我们的道理。我们居住的地方土地非常干旱,食物稀少,然而,每个母亲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因此才起了杀念。这种行为至少还可以用“同族选择理论”来解释。即除了王后外,其余成年雌性的生育可能会受到限制,它们只能充当保姆的角色,帮助抚养王后的孩子。这是一种明智的策略,由一个雌性传宗接代,有助于把自己的良好基因在家族中传递下去。而且,帮助者可以学到一些以后饲养它们自己后代的重要技巧,或者通过帮助行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并且推进以后繁殖的成功。

我所能回忆与讲述的就这么多。其实有些事情我自己都不明白,比如为什么雄性猫鼬从不踏进育婴所,为什么杀死别人的孩子要在婴儿出生头几天,这种自私的行为是否一代比一代更加严重。没有人告诉我答案。高明的“吸血鬼医师”如果能够把害虫的绝招破解,那么人类也可以让害虫弃恶从善。人们对“吸血鬼”蚂蟥的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请“吸血鬼医师”露两手

1985年8月,德国一位名医收治了一个被狗咬掉了耳朵的5岁男孩。在给男孩进行完耳缝合手术后,这位名医找来两只靠吸血过活的“吸血鬼”——蚂蟥,把它们放在男孩的伤口处。当两只蚂蟥爬到伤口处之后,便立刻死死地贴在耳朵周围,贪婪地吮吸起来。不久,奇迹出现了:原来暗黑色的耳朵经过蚂蟥的盘附和吸血后,出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肉色;接着缝合处的伤口也完全愈合了。这一消息不久就传遍了世界各地,这位名医也因此名扬天下。

其实,人们利用蚂蟥(学名叫做水蛭)这种无脊椎环节动物治病的历史已经有1500多年了,因此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如我国媒体就登载了一位乡村人士的亲身经历:堂嫂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后不久就得了急性乳腺炎,怕冷又发烧,不能喂奶。母病儿啼,全家老少不宁。凑巧,来探亲的姑母有办法。姑母细心地用手指在红肿处摸摸、压压,说:“快去捉二十条蚂蟥来,越粗越好。”不到一顿饭工夫,一盆蚂蟥端来了。只见姑母用一个玻璃缸装着蚂蟥,倒盖在堂嫂又红又肿的乳房上。结果一条条原来只是筷子粗的蚂蟥,吸血后很快变得又肥又粗!令人惊喜的是,堂嫂的症状很快就减轻了;次日,高热也退了。此后大家又用姑母的办法连续做了三天,喂饱了不下百余条蚂蟥,嫂子的乳疮竟痊愈了——没想到民间竟然有如此奇特而神妙的奇法偏方!

其实,真正奇特的不是什么偏方,而是“吸血鬼”蚂蟥!这些家伙不但有外科医生的本事,而且还有药剂师的本领,完全是集多种本领于一身的“高明医师”。破解绝技

人们之所以会对蚂蟥特别关注,是因为这些家伙作恶的手段极其高明。当它们接近人的皮肤后,会悄无声息地用嘴巴吸附在人身上,然后便像抽血管一样开始抽血。虽然它们不会当场要人性命,但有些受害者后来有可能因失血过多、伤口感染而丧命。

为什么它们在刚开始袭击人的时候不易让人发现呢?一开始,人们猜测这些家伙的嘴巴里会分泌出一种汁液,让人麻醉。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家才逐渐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先后发现,蚂蟥的唾液中含有能阻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麻醉剂以及能使受害者血管扩张的类组胺物质。蚂蟥的唾液作用独特,它们的头部、口腔和牙齿也非常独特。蚂蟥的头部生有一个比较小但强有力的吸盘,口腔中具有三个排成了“Y”字形的颚,其颚上沿还长有数百枚细小的牙齿——这就是它们绝妙的“手术刀”。当接触到人或动物的身体后,它们先是用吸盘吸在人或动物身上,然后用“手术刀”迅速切开皮肤,同时在“刀口”处注入唾液——麻醉剂,使受害者察觉不到疼痛。紧接着,血管扩张素和抗凝剂就从蚂蟥的口腔中吐出,它们能保证血液持续不断地流出。为了让血液中的营养成分更多地储存在体内,蚂蟥会一边吸血一边撒尿,通过这种方式拼命挤去血液中的水分。通常一条不足3厘米长的蚂蟥,只需20分钟就会吸食10毫升左右的血液,吸血量能达到自身体重的2.5~10倍,变得圆滚滚的。这样一顿饱餐可以让它们在之后的几个月内不吃不喝,最长甚至可以坚持两年。蚂蟥的这手绝技,真是又毒又狠,比嗜好吸血的蚊子厉害多了。潜力巨大的“吸血鬼医师”

在人们惊叹“吸血鬼”的精湛吸血技艺的时候,科学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巧妙地借用它们的绝技,更多挖掘它们身上的资源为人类服务。

近年来,蚂蟥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已经多次出现在再植或移植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手术中,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就连一些整形外科手术中也出现了蚂蟥的身影。在这些手术中,医生会把活体蚂蟥放在手术的伤口处,让它们将伤口处的污血吸得一干二净。同时,它们的唾液也会大展威力——扩张血管,阻止血栓的形成,促进静脉系统的恢复,使静脉血管瞬间通畅,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在严防外来感染的情况下,不用担心由唾液引发的什么感染,因为唾液中含有的特殊防腐剂本身就能够预防伤口感染。它们在吸血时分泌的化学物质又能刺激伤口增加血流量,这会防止新肢因缺乏新鲜血液而坏死。如果手术后伤口处仍有肿胀淤血现象,那就如法炮制,再取几只蚂蟥来就可以了。科学家近期还发现,在治疗包括拇指关节炎在内的骨关节炎上,活体蚂蟥仍然可以发挥神奇的康复作用。显微镜下的蚂蟥口腔,它的牙齿呈现“Y”字形蚂蟥吸食人血的过程不容易被人察觉

活体蚂蟥能够“行医治病”,经过处理后的蚂蟥身体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往人们知道利用蚂蟥素制成药物,用于治疗中风、闭经、截瘫、心绞痛、无名肿痛、肿瘤、颈淋巴结核等疾病;中医还将干燥后的蚂蟥炮制成药,治疗淤块、血淤、闭经、跌打损伤等症。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从不同的蚂蟥体内又提取出了许多药用物质,这些物质分别有抑制凝血酶、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药物渗透和防止动脉硬化等多种作用。

最近,科学家又发掘出了“吸血鬼医师”的新潜力。他们发现,蚂蟥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同人类的非常相似,一旦受损,可在一个星期后完全得以再生。如果能找到蚂蟥神经元的恢复方式,说不定也能在人类身上实现这种再生。另有科学家发现,在蚂蟥的免疫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具有杀菌效果的肽,下一步人们可以用它来制造新一代抗菌药物。还有科学家猜测蚂蟥体内可能至少含有30种促进愈合的物质,未来人们可以使它们在外科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动物也有同性恋人类中的同性恋对我们来说已不新鲜,不过科学家发现,在动物世界里同性恋甚至比在人类中还普遍。它们都是同性恋

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里养着两只雌性的红嘴相思鸟,它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相互为对方细心地梳理羽毛,投喂黄粉虫时,其中的一只常常最先飞抵食槽,用它的喙啄起小虫,但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咕咕地招呼着另一只前来共享,俨然一对恩恩爱爱的小情侣。后来为了让它们繁殖后代,放进了一只雄性红嘴相思鸟,不料竟然遭到这对姐妹的合力痛击,被打得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最后只好将其移走了事。像这样的同性恋行为,其实在动物世界里很平常。有位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对全球现存的动物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在文献中,全世界被纪录下有同性恋行为的动物共450种,其中灵长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最多,其次是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美国生活科学网曾经评出了十大同性恋动物,它们分别是倭黑猩猩、日本猕猴、美国野牛、瓶鼻海豚、长颈鹿、非洲羚羊、黑天鹅、海象、灰鲸和秘鲁岩鸟。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世界。

雄性长颈鹿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同性群体中,只有在需要繁殖时才同异性待在一起。而在与自己的同性伙伴相处时,雄性长颈鹿经常会用脖子彼此碰撞以互相挑逗,这些亲昵的动作80%都与性有关。

在灵长类动物中,超过30%的种类被认定具有同性恋行为。在一个繁殖期里,一只雌猕猴可以先后与另外数只雌猕猴搭上关系。雌猕猴之间的性行为多为模拟雄性生殖器,以及在亢奋时发出类似雄性的咯咯声。雄猕猴之间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只不过雄性之间的性游戏结束后,它们会立即离开对方,就像人类社会里所谓的一夜情。

而倭黑猩猩甚至用性行为来维持集团内部的稳定,它们经常相互爬跨在同性的身体上,摩擦生殖器,做出交配的动作。据统计,倭黑猩猩中的50%是同性恋。

在鸟类中,几乎1/4的黑天鹅家庭是由同性别的黑天鹅承担哺育小天鹅的任务的。雄黑天鹅与雌黑天鹅交配只是为了获得它的蛋,一旦雌鹅产完蛋后,雄黑天鹅会立刻把它赶走,自行承担孵蛋的任务,与其他雄黑天鹅一同养活整个家庭。

在海洋动物中,宽吻雄海豚通常是双性恋,但它们必须经过一段同性恋的特殊时期,该时期内的同性性行为包括口部性行为,一只雄海豚会用吻部刺激其他雄性的生殖器。有时,雄海豚也会用勃起的生殖器刺激其他雄性。宽吻雄海豚通常是双性恋,但它们必须经过一段同性恋的特殊时期

年长的雄海象是典型的双性恋,在繁殖季节里热情追求雌海象,待雌海象的繁殖期一过,雄海象们即转而与同性发展性关系。它们会紧紧靠在一起互相摩擦身体,甚至在水中睡觉时也紧紧靠在一起。迫不得已甚至会向抹布求爱

按通常的理解,同性恋行为显然是不利于种群延续的,既然如此,同性恋为什么会在动物界广泛存在?有科学家认为,许多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动物一般都有季节性发情期,这个时候动物个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量的积蓄过程已经完成,受到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会产生冲动,表现出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

但是在一些雌少雄多或等级森严的种群里,雌性动物选择了那些优秀的雄性个体与之交配,剩余的“单身汉”找不到配偶,没有资格获得异性的青睐,只能通过同性恋来释放体内积蓄的能量。

动物学家利用斑鸠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雄斑鸠到了发情季节,就会对笼子里的雌斑鸠表现出发情行为。如果你把雌斑鸠移走,放进一只母鸡,很快它就会对母鸡表现出求偶行为。如果连母鸡也没有,它甚至会对一堆抹布求偶。在动物园里,人工饲养的鸵鸟到了繁殖期,要是身边没有自己的同类,甚至会把饲养员当作求爱对象。一切还是为了种群的利益

不过,以上这种为动物同性恋者开脱的解释也并不能说明一切,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红嘴相思鸟的例子,就不属于迫不得已的情况。所以,又有科学家提出,动物的同性恋行为对维护种群的利益自有其一定的意义。

在人类择偶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假若一个人周围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他也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在动物的世界中也是如此,那些善于与周围的动物打成一片、朋友众多的动物,经常会成为异性眼中的抢手货,将拥有更多的“情人”。而为了抬高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地位,许多动物不惜“曲线求爱”,通过同性恋接触来增加在同类中的认同。倭黑猩猩的同性恋行为有助于平息争夺

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那么,看来许多动物同性恋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异性恋,因此跟物种繁衍的目的不仅不相冲突,反而是一致的。

有的同性性行为则是为了缓解社群压力,相互之间表示友好。群居动物中的个体常常发生对抗性冲突,尤其是同性动物之间。例如倭黑猩猩就是一种容易激动的动物,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斗,可是它们争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发生的还快,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性行为。

两只同性间互相摩擦生殖器,而异性间则发生真正的交配行为,倭黑猩猩以这种行为来示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在双性恋普遍的动物种群中,同性恋关系使动物彼此能够抱成一团,这种行为对维持动物种群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章鱼保罗为什么那么神在举世瞩目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位比赛场内任何球星更耀眼的巨星,它就是以百分之百准确地预言世界杯胜负著称的“预言帝”——章鱼保罗!不过,世人在惊叹保罗神奇功能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追问其中的奥秘。世界上最可敬和最可恨的“预言帝”

2010年7月6日北京时间17点,备受世人关注的章鱼保罗出动了。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保罗对世界杯半决赛德国队能否战胜西班牙队进行了预测,结果它预言德国队失败。当时德国两家电视台直播,路透社、法新社和美联社一起进行了现场报道,而负责视频直播的网站因为不堪重负,竟然造成了系统瘫痪。当德国队被挤出决赛圈成为事实以后,德国许多网站马上出现了许多章鱼菜谱的帖子:烤着吃、煎着吃、兑葡萄酒炖着吃、醋溜着吃、拌沙拉吃、炸着吃……想以此来惩罚“叛国贼”保罗。对此,西班牙现任首相萨帕特罗却对媒体说:“我们想保护保罗,我在考虑给它派一队保镖去……”章鱼保罗预测西班牙将赢德国

这类以章鱼保罗为主角的惊心剧目,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落幕前后的一段日子里,一直在火爆上演着,章鱼保罗也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名词。有关它的最新“人肉搜索”结果是:英国出生,德国长大,到2010年已两岁有余——相当于人类的花甲之年。因为它先后成功预测了有德国队参加的2008年欧洲杯和2010年世界杯的全部比赛,其中欧洲杯预测6场而5场正确,世界杯预测8场全对。就连德国之外的西班牙队和荷兰队的冠军之争,它也在决赛前6天发表了冠军属于西班牙队的预言,结果达到了“说谁胜谁就胜”的境界,因此它被誉为“预言帝”。如德国队与塞尔维亚队、阿根廷的两场比赛,保罗与绝大多数专家的胜败判断截然相反,但最终是保罗说对了。不过,它也因此被那些它预言失败的球队及其球迷们斥为“乌鸦嘴”……

要说保罗预言出笼的过程并不复杂。一般在开赛前预测时,德国奥博豪森水族馆的工作人员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放入分别印有两个赛队国旗的玻璃缸——“玻璃餐盒”放到保罗身边,保罗只要打开其中一个餐盒并品尝其中的美食,就等于说该餐盒所对应的那个球队会获胜。原来真不是等闲之辈

如此简单的动作竟然能做出神准的预言,保罗的盖世神功让世人真是太困惑了:如此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动物,哪里来的这种非凡本领呢?别的先不论,动物学家们目前就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章鱼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前不久,澳大利亚一个科研小组的水下摄像机拍摄下了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录像。一条章鱼发现了一个扣在海底的半个椰子壳,只见它先伸出触腕疏松椰子壳周围的泥土,然后开始旋转椰子壳。等将椰子壳面朝上翻过来以后,章鱼又将椰子壳里面的泥土清理干净,随后伸出长长的触腕牢牢地将其吸住、夹住,最后夹着椰子壳,踮着脚溜走了。刚开始研究人员以为章鱼只不过是在玩自娱自乐的游戏罢了,结果判断错了,因为当夹着椰子壳闲逛的章鱼发现有大型天敌过来以后,它马上把椰子壳反扣在海底,并迅速钻到了里面,结果让天敌扑了个空。原来它是将椰子壳作为了自己的隐蔽所。后来的观察还发现,如果章鱼遇到两个半的椰子壳,它会将它们组成原来的密闭形状,然后从裂缝中钻进去,让隐蔽所实现“全封闭”。章鱼用触腕上的吸盘紧紧吸住一个对半分开的椰子壳,然后将它当作藏身之所

章鱼会使用工具还不止表现在这些方面。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遇到一个大牡蛎,章鱼也想利用它作为隐蔽所,但大牡蛎并不好对付,一旦让它夹住触腕,非得断掉不可。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只见章鱼平心静气地在大牡蛎旁边守候着,等大牡蛎张开两扇贝壳的时候,章鱼马上用八条触手中的两条触手夹起一块石头,扔进它张开的“嘴”里。结果大牡蛎不但肉成了章鱼的美餐,自己坚固的“隐蔽所”也被章鱼据为己有了。

据此,动物学家认为,章鱼称得上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有3个心脏,有两个记忆系统,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也可以走出科学家设计的迷宫,吃掉迷宫外的螃蟹。除了会运用我们熟知的拟态伪装术、舍“腕”逃生术,还会用6只腕足进行伪装,用另外两只腕足“走路”逃生。研究还证实,章鱼还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新英格兰海洋生物学家将章鱼装在树脂玻璃的盒子中,并用不同的锁和盖子封住盒子。当生物学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开锁和开盖的示范以后,章鱼真的学会自己开锁、开盖并逃出盒子了。运气加巧合,还是博彩骗局

看来,章鱼是聪明之物无可争议了,但它再聪明,也不过是低等动物,它怎么能够预言人类足球比赛的胜败结果,而且其准确程度还远远超过了专家呢?

多数学者认为,这仅仅是运气加巧合,是偶然事件中的偶然事件,就像让一个人连续十次投币,而且每次都让硬币的正面朝上,如果让他做100次实验,可能会有一组出现“全朝上”,保罗这次无非恰好碰上了“全猜中”那一次。所以,我们只要将其当作纯娱乐节目看待就行了。不过,反对者认为,保罗预言欧洲杯5对1错,成绩已经惊人,这次世界杯是8猜8中,成绩更是惊世,难道巧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出现?如此解释,难以服众。

另有人认为这是博彩公司设的骗局,因为保罗的“玻璃餐盒”里大有玄机:博彩公司在国旗上涂了一点章鱼喜欢的激素,就能让保罗投奔过去发布胜利预言,但给哪面国旗涂,这取决于博彩公司的赌博需要。一个明显证据是,博彩公司最准确的预测一般都在开赛前1~3小时,而保罗预言开始的时间也都很贴近开赛时间。但精通博彩业的一位专家马上反唇相讥,说如果保罗的预言对错各半,那么操纵它来诱使博彩者错误下注,还有油水可捞,但保罗预言神准,根本没有任何悬念,所以它的预言一旦出现,反而会让跟随它预言下注的博彩者发财,让博彩公司破财。至于预言时间发布很晚的说法,也不完全符合实际,因为此次世界杯决赛和半决赛开始前,保罗发布预言的时间都提前了好几天,而且还破例预言了德国以外的赛队胜败。有人按照Bit Win博彩公司的胜负赔率做了一个计算,如果一球迷按照保罗的预言以10欧元开始投注德国队的全部比赛,那么7场以后,10欧元将变成4174欧元。如果再跟着保罗的预言将钱全投在决赛获胜者西班牙球队身上,那么8场下来,10欧元将会变成7931欧元。如果博彩公司真的是这样操纵保罗,其结果不是陷害自己吗?专家造神,还是国旗诱惑

还有人认为,保罗训练有素,很可能是有个精英专家团队对比赛胜负了如指掌,想通过制造保罗神准预言的方式进行“公关营销”,好让水族馆吸引客源,增加盈利。这个专家造神的说法更没有说服力,因为即便是水族馆因此炒作而获利不少,但要和养一个精英专家团队所付出的酬薪相比,恐怕是九牛一毛,那么会有哪个好事者愿为这个精英团队的辛劳埋单?此外,保罗顶多还有一两年的生命光景,如果对其投入一个专家团队来进行炒作,不是花钱制造肥皂泡吗?而且世界上究竟会不会存在预言如此神准的专家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专家或研究组织声称或被人发现,其预言准确性超过了保罗。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世界杯结束后不久,德国水族馆毅然决定让保罗退休,如果真的要“公关营销”下去,就得另外打造一个品牌了。

不过,倒是真有学者冷静地从科学角度剖析了保罗,认为可能是国旗颜色和图案捣的鬼。章鱼的眼睛辨别物体形状、颜色和质地等的能力很强,而章鱼最喜欢吃的食物颜色以红黄为主,而德国国旗颜色正包含这两种颜色,所以它自然偏爱德国队。以本届南非世界杯德国与英格兰、德国与阿根廷比赛为例,英格兰国旗是白底红十字,阿根廷国旗则是由蓝色和白色横条组成的,远不如德国国旗的颜色合保罗的“胃口”。再如半决赛中德国对西班牙,因为西班牙的国旗在保罗眼里像是三只大虾加一个螃蟹,所以保罗自然选择了西班牙。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保罗具体预言德国和阿根廷对决结果的过程中,在众多媒体的镜头和眼睛见证下,保罗并没有马上表现出对阿根廷国旗的厌弃,而是在它和德国国旗之间一直“犹豫不决”。在“考虑了长达1小时”之后,保罗才最终跑到了有德国国旗的“玻璃餐盒”上面就餐。如果单纯是冲着颜色更接近海鲜的德国国旗去,眼睛明亮的保罗为什么要如此犹豫呢?更能否定“国旗诱惑说”的证据是,同是预言德国与西班牙比赛,欧洲杯那次保罗预言德国胜,结果犯了出道后其平生唯一一次错误。难道那次是因为保罗没有看清楚西班牙国旗上的“大虾”和“螃蟹”?更何况保罗爱吃的大虾必须是鲜活的,而鲜活的大虾哪来的红色?因此所谓国旗色彩诱惑,只能算是人类的想当然说法。西班牙的国旗在保罗眼里像是三只大虾加一个螃蟹

此外,还有许多完全不靠谱的猜测也纷纷出笼,有人说保罗可能是有神灵附体了,有人说保罗可能是潜伏到人类身边的外星生物……好像人类解释不了的问题只要推给神灵,推给外星人,就“顺理成章”了。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解密“预言帝”的那几招

面对如此复杂的谜题,有人干脆建议等保罗寿终正寝之后,就像解剖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样,把它好好解剖一番,看看它身体里到底有什么特殊东西。不过,有严肃的学者却觉得人们把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了,因为保罗毕竟只是一条鱼,它的“最大理想”不过是保命和吃饭,因此从它身上出炉的预言,其方法完全不会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复杂和神秘。所以,他主张从最简单的生命逻辑出发来破解“预言帝”之谜。

我要吃饭——这是保罗愿意发表预言的基本动力。德国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就坦言,要想得到保罗的预言,那需要保证保罗的8只触角没有过度疲劳,而且比较饥饿。

我要安全——这是保罗吃饭过程中始终都慎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胆小如鼠”这句话适合于所有动物。所以,面对两个有着相同美味的“玻璃餐盒”,它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仔细考察,看哪个最安全。于是,我们通过摄像机见证了保罗的慎重考察举动:这次它考察了一两分钟,那次它考察了10多分钟,还有一次它竟然考察了1个多小时……

那么保罗是如何分辨哪个餐盒的安全性更好呢?这个过程与我们熟悉的狗辨别主人、主人的亲人、熟人和陌生人类似。如对于一个10多年没有回过老家的人来说,他由远至近走到老家的守门狗面前,几岁大的守门狗一般也不会狂吠,那么狗怎么知道来人是本家主人的亲戚呢?又如,对于离家门口很远的身影,如果是家人,守门狗会兴奋地蹦跳;如果是陌生人,便马上狂吠。那么狗在用不上鼻子、也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呢?很简单,就凭狗熟悉主人、家人等的生物场,而但凡生物都存在一个有自己个性特征的生物场,这是科学家已经认定的事实。生物场的本质是生物电磁能引导场,它在生命体内发挥着整体的系统协调作用,它的大小强弱可以被测量出来,也可以作为生物体独特的生命信息。保罗辨别餐盒的安全性大小,实际就是辨别餐盒的生物场,如果感觉其刺激性大,或感觉不舒服,自然就感觉不够安全。几经对比权衡之后,保罗便选择了一个相对靠得住的餐盒,就像狗在选择其要追随的人时有个先主人后家人、熟人等的优先序列一样。

那么,保罗选择餐盒与预言球队胜败又有什么关系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胜队生物场的安全性让保罗感觉比败队的好很多,于是就偏爱胜队了,这也是人们从来看不到它到败队餐盒前取食的根本原因。那么,接下来还有两个玄妙问题需要回答:餐盒的生物场是如何与参赛队的生物场挂上钩的?参赛队生物场信息包含未来胜败的信息吗?其实这两个问题也不难解答。我们知道,保罗就餐的两个“玻璃餐盒”是被特殊加工过的——被印上了不同赛队的国旗,而且制作人具体的用意是让国旗代表所对应的国家队。有了不同的国旗和特殊的用意,就有了餐盒不同的生物场信息,就像主人的衣物和声音对于主人的宠物狗来说就是生物场信息一样,而用意本身也是生物场信息,这也被科学实验证明是客观存在的。植物也有生物场,它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出现奇异的光

那么不同参赛队的生物场会包含未来胜败的信息吗?答案是肯定的。如乌鸦等动物对即将死亡的人就能提前察觉到,于是就用它的“乌鸦嘴”作出了反应。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看到蔡桓公以后,就能远距离感应到其病重程度,还能预感到它不久于人世——这些就是说明生物场里有关于它自身的未来信息。因为保罗身为章鱼,所以对生物场相当敏感,尽管有时候很难分辨(如果两个赛队实力相当),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细细分辨,但最终它还是分辨出来了。至于欧洲杯那次预言失败,很可能是在人们在制造餐盒的过程中出了乱子,把赛队的生物场信息搅乱了,所以才让保罗丢了一回脸。

有科学家指出,这个猜想目前应该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猜想,但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所以还不能说是终极答案。但不管怎样,对于“预言帝”的神奇表现人们不能一惊了之,一笑而过,人们应该更偏重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全面审视和深度研究才是。啃木头的鱼缘木求鱼,这明摆着是典型的荒唐之举,不过情况也有例外,因为世界上还真就有啃木头的鱼。离不开树的鱼

当干旱来临时,为避免成为鸟类等其他动物的腹中之物,

裸露在沼泽地里的花溪鳉鱼的首要之事是把自己藏起来。

这种鱼身长只有几厘米,主要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红树林密布的沼泽地带。因为沼泽地里除了红树还是红树,为了藏身,花溪鳉鱼只好就近选择,跳到有空洞的红树枝干上来藏身了。这是21世纪初美国考察人员发现的世上罕见的一种会上树的鱼。不过,这种鱼上树仅仅是为了藏身,等雨季来临,它们还会跳回水中,开始自由的新生活。

令人惊奇的是,2010年夏季,秘鲁生物学家在南美亚马孙雨林中也发现了一种离不开树的鱼。与前一种树上的鱼不同的是,这种鱼块头大,身长可达80多厘米,它们并不在树洞里寄居,而是到树上取食——吃木头。它们所吃的树木不是露天的那部分,而是泡在河水里的那部分。美国生物学家认为,这种鱼虽然属于鲇鱼科,但却是鲇鱼科中一种全新的物种,因为它们身上长有坚硬的甲壳,而且喜欢吃木头,所以暂且称之为食木甲鲇鱼。在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发现的食木甲鲇鱼

此前,美国生物学家曾经发现一种叫做“吸口鲇”的鲇鱼,它们也喜欢围着水下的树木转,不过它们只是利用独特的牙齿从树木的表面刮下有机物质进食而已。但这种食木甲鲇鱼则真的是以吞食木材为生的。观察证实,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这种鲇鱼就可以将一小段木材全部吞食到肚子里,这绝非啃树皮屑之类的鱼可以匹敌的。

为什么喜欢啃木头?

要说食木甲鲇鱼真正喜欢吃木头,而且擅长吃木头,真的一点不过分。看看它们的嘴巴和牙齿就知道了。

它们拥有勺子一样的牙齿和具有吸力的嘴唇,这些独特的组织构造可以帮助它们抓住树干或树枝,然后啃食木头。一旦它们用嘴唇抓住猎物——它们中意的树木,它们的牙齿就会将树木表面撕咬得七零八落,直到被咬碎的木材成为一堆碎末。但是它们并不会吞下大块的树木碎片,而是只吞食小型的刨花和木材颗粒。食木甲鲇鱼勺子一样的牙齿和具有吸力的嘴唇可帮助它挖出圆木的碎屑

通过对它们的头部进行CT扫描,人们发现它们的嘴里面有4个强健有力的颌骨。正是这种特殊的骨骼结构,才使得它们具有了几乎无坚不摧的撕咬本领。更有趣的是,许多成年食木甲鲇鱼的鳍部和头部还长有许多刺,这种像刷子一样的刺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牙齿,它的作用很可能是用来吸引异性的,也可能是用威胁侵犯自己领地的同类的。

不过让人费解的是,食木甲鲇鱼为什么喜欢啃食木头呢?它们又是如何消化这些木头的呢?

人们或许认为,在它们的体内或许含有数量惊人的微生物群帮助它们消化木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食木甲鲇鱼并不会吸收木材,只有木材上的一些有机物质,如藻类、小型植物和其他残骸才是它们消化吸收的对象,而木材会从食木甲鲇鱼体内直接穿过,并以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它们喜欢吃木头也是被环境逼迫的,因为它们生活在亚马孙盆地,到处是泥浆、水和矮小的树木。食物缺乏是它们面临的天大的问题,为了生存,它们只能在木材身上打主意,于是就进化出了这种吃木头的独特本领。它们用这种方式再次验证了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生物法则。灵猫为何能千里寻主如果让一个人跨越几个城市、几个省乃至几个国家去找一个杳无音信的亲人或朋友,那无异于是大海捞针,谁都难以办到。但人办不到的,灵猫却能。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奇迹:跨越千里投旧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天,一位躺在壕沟中的英国中士突然听到了几声熟悉的叫声,接着他在英国家中饲养的猫跳上了他的右肩。这位中士离家已有半年,而且在法国战场上还不停地调动岗位,他的宠物猫是如何越过英吉利海峡找到他的呢?

真是让人费解——这是英国一位动物心理学家在他的《动物心理学》一书中讲述的一段趣闻。其实长久以来,有关灵猫的奇闻趣事一直源源不断,但其中最为神奇的是,灵猫在不知道旧主人千里之外的落脚点的情况下,还能够大海捞针般地找到旧主人这类奇闻了。

21世纪初,在法国也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灵猫。一个法国家庭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市搬到了法国北部的特里维内市,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有800多千米。在搬家前,旧主人将自家的宠物猫“米米妮”送给了图卢兹市的一个其他家庭收养。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尽管“米米妮”从来没有去过特里维内市,但它还是离开了新主人,开始了“千里寻旧主”的探险旅程。经过13个月时间的长途跋涉,“米米妮”还是奇迹般地找到了旧主人。猫是很有灵性的动物

最近,人们又发现了一只跨国界寻旧主的灵猫。两年前,刚满50岁的哈伊若娃和家人从乌兹别克斯坦的老宅移居到了俄罗斯。在搬迁时,他们把心爱的宠物猫“卡里姆”送给了邻居。但他们到达俄罗斯里斯卡的新家的第二天,就接到他们寄养猫的邻居的电话,说“卡里姆”失踪了。谁料想在两年后的一天,哈伊若娃回家时,竟然惊喜地发现“卡里姆”居然在门口等着她呢!哈伊若娃顿时悲喜交加,老泪纵横。她喜的是,自己一家竟然能和心爱的宠物再次团聚;悲的是,她知道“卡里姆”为了找到新家,要穿过3条国境线,跋涉3200多千米,这一路上要吃多少苦啊!

这些灵猫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它们究竟是靠什么本领找到旧主人的呢?认路:靠预知本领?

许多动物都有一定的预知本领,如海啸等大灾难降临之前,生活在海边的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就是靠先知先觉的预知本领顺利逃生的。与其他动物相比,猫的预知本领尤其出类拔萃。

比如,美国某市一个护理康复中心收养的一只名叫奥斯卡的小猫,就有预知病人即将死亡的本领。观察发现,在病人临死前几小时,奥斯卡都会来到病人身边趴下,发出呜呜的声音;而如果奥斯卡被赶出垂死病人的病房,它就会在病房外不安地喵喵叫。当然,当病人去世后,它会马上离开。让工作人员惊奇的是,奥斯卡的每次行为所发出的“病危通知”信息都非常准确。

更让人惊奇的是,猫还有预知危险即将来临的本领。如在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时,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竟咬着它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躲到防空洞里去避难。猫在陌生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强

河北省蓟县有一只三四岁的母猫也显示出了这个本领。有一天,主人发现这只猫产了6只小猫,于是把它们从原来狭小的地方迁置到宽敞的西屋里生活。谁料几天后的一个上午,这只母猫突然一改往日的温柔举止,变得疯狂起来,它把在西屋窝里的小猫一只只急速地往院子内的一个僻静处叼去。主人发现后,立即前去制止它的行为,可是任凭主人如何阻拦,这只母猫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把6只小猫全部叼出西屋才罢休。让人惊叹的是,当母猫刚把小猫叼到院子里之后,西屋的顶棚突然塌了下来,并且把原来猫母子住着的小窝砸个正着。

那么,猫是如何预知未来的呢?千里寻旧主会不会是这种本领发挥的结果呢?

美国研究人员认为,猫很可能是借助事物本身电磁场的异常变化来预知其变化的。如海啸即将到来之前,地表的电磁场其实已经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病人在病危之前,其自身的电磁场也已经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而房子的棚顶即将塌陷之前,其内部结构也已经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并引起了电磁场的变化……猫就是因为对这些异常的电磁场信号变化特别敏感,所以才能立刻做出反应,或提示主人,或迅速逃避。

不过,灵猫的这种预知本领似乎不能帮助它们千里寻旧主人,因为千里之外的旧主人居住下来以后,其自身的电磁场一般并不会发生什么异乎寻常的变化,所以它们应该无法预知旧主人的情况,因此就谈不上它们知道旧主人的所在地了。绝招:会捕捉主人的辐射波?

看来,灵猫千里之外能够找到旧主人,还真的是另有绝招。我国研究人员通过汇总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或许是因为灵猫对旧主人发出的辐射波特别敏感,才使得它们能顺利找到旧主人。

研究已经证实,人体具有发射辐射波的本领,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科学家认为,其中的奥秘在于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研究还发现,人在发出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收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人体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后,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而对于灵猫来说,人体辐射波就是它们要追踪的信号源。

其次,灵猫因与主人相处密切,所以对主人独特的辐射波最为熟悉,就像狗对其主人的独特气味最为熟悉一样。有关研究已经证实,动物可以通过彼此的辐射波的变化来感知对方的身体信息。如美国科学家给小白鼠注射了一种化学药物,这种药物会引起轻微胃疼。当科学家让其他正常的小白鼠和痛苦的小白鼠聚集在一起后,发现原来那些正常的小白鼠也似乎对那只服药小白鼠的痛苦感同身受,也多多少少呈现出了痛苦的反应。据此,人们推测,因灵猫对主人的辐射波敏感,而辐射波的辐射速度是光速,从而它们能很轻松锁定主人的位置,就像带手机的人,无论这个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要他的手机卡和电池都正常,那么卫星定位系统都能随时锁定其所在位置一样。

那么,灵猫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旧主人呢?它们真的拥有忠诚的品德吗?

研究证实,动物的恐惧感要比人类强很多倍,灵猫因为和旧主人相处久了,便由此获得了独特的安全感,但它们对其他陌生的环境和人仍然有恐惧感。而寻找安全感是动物的本能,所以当旧主人离开后,它们马上就有了恐惧感,并对新主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毫不信任,所以它们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立即回到旧主人身边。尽管路途上都是陌生环境、风险极大,也让它们恐惧,但对它们来说,找到安全之所——旧主的紧迫感压倒了一切,就像饥饿的狼见到嘴边的猎物一样,为了达到目的,它们对其他一切风险会全然不顾,这反倒让人感到它们异常勇敢。

这个猜想尽管比较合理,不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如灵猫捕捉人体辐射波的器官是什么,有没有相关的实验依据,等等。也有学者认为,灵猫的这种表现是极其偶然的事件,就像一个人投注2元买彩票结果中了500万元大奖一样,是巧合加巧合,根本没有什么奥秘可言。

究竟谁是谁非,目前尚无定论。读者朋友们不妨马上加入到探索者行列中来,也担负起科学探秘的使命。蜜蜂“侦察兵”的“绝技”人们通常以为勤劳的蜜蜂是以“苦干”著称,其实蜜蜂在工作中会使用许多独特的技巧,它们修建的六角形蜂房就是“苦干加巧干”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蜜蜂的工作技巧还在许多方面有所体现。像专门负责寻找蜜源的侦察蜂在目的地的定位、距离测算和相关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精彩表现,不但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仿生技术借鉴。闭上眼,也能找到回家的捷径

当蜜蜂“侦察兵”出发以后,它们会东游西转地仔细搜寻蜜源,一旦发现新的“花花世界”,它们会立即采集一些标本,然后迅速“回家”。经观察发现,它们通常不是按原路回来的,而是按照最短的路线直接返航。蜜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绝技”呢?

科学家曾观察到蜜蜂筑巢时喜欢把蜂巢的开口正对南方或者北方,这说明它们有方向感。后来的实验发现,若将蜜蜂关在黑盒子里用汽车送至离蜂巢三四千米外的地方释放,蜜蜂仍可以找回蜂巢;但是,如果在蜜蜂身上绑磁铁,蜜蜂就像是无头苍蝇,不知道家在哪里了。这就说明蜜蜂有可能是靠地磁感应进行地理定位的。如果这个猜想成立,还必须有个更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蜜蜂身上必须有感应地磁的重要“仪器”。蜜蜂“侦察兵”找到蜜源后会立即采集一些标本本,然后按照最短的路线直接“回家”

那么,蜜蜂感应地磁的“仪器”在哪里呢?20世纪末,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意外地在蜜蜂腹部的滋养细胞里发现了大量的超顺磁粒子。这些粒子聚集在细胞内较大的超顺磁铁颗粒当中。细胞内的磁铁颗粒虽然只有8个左右,但每一个颗粒核心处又平均含有8500个超顺磁粒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滋养细胞与神经系统直接相连。蜜蜂就是通过这些超顺磁粒子受地磁影响而产生地磁记忆,进而通过神经系统指挥大脑来辨别方向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蜜蜂究竟是采用什么办法利用自己的地磁感应系统测量所在地与蜂巢的相对位置的。有关学者推测,很可能是蜜蜂仅仅记忆食物源所在地的磁场信息和蜂巢的磁场信息,而它的地磁感应系统能随时感觉两个地点的磁场信号,就像黑夜里茫茫大海上相隔一定距离的两条小船,只要彼此有灯光信号,那两只船就能发现彼此的相对位置,而当其中的一条船向另一只船靠拢时,水手则既不需要什么航海图,也不需要寻找海面上什么特殊的标识,只要朝着闪烁信号灯的船直线前进就可以到达另一只船了。此外,一般蜜蜂活动范围的最大半径大约为8千米,之所以会有活动范围的限制,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的体力达不到,而是它们受感应能力限制,离家太远,蜜蜂对“家”所在位置的“感觉”就会模糊不清,就很可能导致迷路。

蜜蜂采用这种方法定位目前看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但究竟蜜蜂是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论证和确认。“花花世界”离家多远

蜜蜂“侦察兵”回家以后,重点要报告的内容之一就是蜜源与蜂巢的距离。那么,它们在回家的途中是用什么方法测量距离的呢?

不久前,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蜜蜂测量距离所使用的奇特方法。科学家特意训练了一些蜜蜂,使它们飞过一条8米长的管道去找管道尽头的食物。结果发现这些发现蜜源的“侦察兵”回家后不久,就有一群采集蜂根据“侦察兵”提供的距离信息飞往目的地。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果把管道拆除,它们就会按照原来管道所在的方位越过蜜源,飞出72米远,最后无功而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过反复实验研究,科学家发现原来蜜蜂在测量飞行距离时采用了光流测量技术。

所谓光流,就是进入生物体视觉的光线。通常情况下,只要观察者在向前移动,那他周边景物的光流就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反方向移动,而且离他越近,物体的光流就越大。譬如火车上的乘客会看到距离火车较近的树木一个接着一个地飞过,但远处的小山却好像移动得很慢,这就是说树木光流要比小山的大。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蜜蜂形成了对光流的视觉变化感受,它们习惯用离自己有适当距离的物体作参照物来感觉光流的大小,以此来感觉“速度”。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蜜蜂在管道实验中的怪异表现了。由于管壁与蜜蜂的距离比平时觅食过程中的参照景物要近得多,所以产生的光流就大。从未经历过这种情况的蜜蜂按照以往的光流感觉经验进行判断,真以为是“速度快了”,以为自己飞了很远,所以就把实际距离给夸大了。用“舞蹈”来“讲解”路线图

以前,人们一直以为蜜蜂“侦察兵”是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来传递关于距离和方位的信息的,后来研究人员才发现“侦察兵”其实是用“跳舞”时发出的声音来传递信息的,而采集蜂们主要是靠“听”来“意会”的。

当研究人员把“侦察兵”的一个翅膀剪掉后,虽然它依旧会跳自己的无伴奏“舞蹈”,但因为翅膀损伤,发声的频率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使得“听众们”因声音怪异而“不知所云”,最后导致无所适从。经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蜜蜂的发生器官深藏在两个翅膀的根部。譬如蜜蜂在跳摆尾舞时,发声器会发出一系列脉冲声音,频率是250~300赫兹,每次发音大约持续20毫秒。蜜蜂能够“听舞”,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蜜蜂的耳朵呢?经观察发现,它们并不是没有耳朵,只不过它们的耳朵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器官,而是与它们的触角混为一体。它们的触角梗节就有声波感受器的功用,相当于它们的耳朵。

那么,“侦察兵”究竟是怎样用“舞蹈”来具体“讲解”飞往新蜜源的路线图的呢?观察后发现,对于远近不同的目的地,“侦察兵”会用花样不同的“舞”来表情达意。如发现新蜜源离“家”的距离不超过50米,它们就跳“圆舞”;距离超过100米,它们就跳“8字形”摆尾舞。在跳摆尾舞的同时,“侦察兵”把距离信息也同时“跳”出来了:距离越近,舞蹈过程中转弯越急,爬直线时的腹部摆动也显得轻快;距离越远,转弯越缓,腹部摆动也越显得迟缓。同时,它们还用跳摆尾舞时爬直线的重复次数来传达距离信息:距离在100~500米之间时,直线爬行重复9~10次;若是500~1000米,重复6次;依此类推,距离越远,重复次数越少。蜜蜂“侦察兵”通过“舞蹈”来具体“讲解”飞往新蜜源的路线

细心的人会问,为什么“侦察兵”不把自己关于距离和方位的信息直接传递给采集蜂?那样不更简明、快捷吗?科学家认为,因为距离等抽象概念并不能被“侦察兵”像采集花粉样本那样直接提取,只能被它们个体感知并记忆。但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描述清楚,对它们来说实在是十分高难的“动作”。没想到聪明的蜜蜂竟然“创作”了出一套套具有特定含义的“舞蹈”,解决了表达这些抽象概念的困难,这实在让人惊叹不已。蜗牛三招闯世界蜗牛是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它们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缓慢地向前爬行。它们似乎生性懦弱,稍有风吹草动就缩进壳中,碰上凶悍的捕食者,蜗牛只能束手就擒,成为其他动物的“下酒菜”。许多生物以蜗牛为食,当然也包括人类。蜗牛如何漂洋过海

再普通的动物也逃不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眼睛,这位提出进化论的科学家非常善于在一些不起眼的生物身上发现不可思议的现象,他把这些生物现象称为生物的“诡计”。1857年,他在给另一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共同提出者华莱士的信中,说出了对蜗牛的一个困惑。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的时候就发现,许多海岛上都有陆地蜗牛存在。可是我们知道,陆地蜗牛可以被盐水轻易地杀死,把它们泡在盐水中,会让它们很快脱水,一命呜呼。每个海岛都是被高盐度的海水包围着,而这些陆地蜗牛是如何在海水中保住性命,漂洋过海,分布到各个海岛上的?

达尔文决定解决这个自己提出的问题。他抓来了一些蜗牛,在自己的家中用盐水浸泡蜗牛或者它们的卵,观察会发生什么。许多蜗牛在很短时间里就被达尔文“残忍地杀害”了,但是有少量蜗牛可以抵抗一段时间。达尔文认为,虽然这一段时间不可能让蜗牛自行游到海岛上,但是它们可以借助其他的力量,比如粘在飞禽身上,或者搭乘在海洋中漂泊的树干到达海岛,即使途中短暂被海水浸泡,只要能挺过去,就可以打下一片新天地了。达尔文发现了蜗牛漂洋过海的秘密

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写下了自己对蜗牛分布的这个解释,提醒人们蜗牛漂洋过海不需要什么超自然力,依靠蜗牛自己的智慧就能做到。左旋还是右旋,这是个问题

达尔文解决了蜗牛分布的问题,但蜗牛还有许多诡计,人们是最近才知晓其奥秘的,比如它们壳的旋转方向。右边的陆地蜗牛更常见,而左边开口向左的蜗牛数量较少

虽然我们可以轻松地拿起外形优美的蜗牛壳观察,但其实大部分人对蜗牛的解剖结构并不了解。仔细观察手上的蜗牛壳,我们会发现,它不仅是螺旋弯曲的,而且是不对称的。如果把蜗牛壳的开口方向面对我们,旋转的壳尖指向前方,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看到蜗牛壳是顺时针旋转的,这种壳被称为右旋壳。不过,自然界中也有极少数的蜗牛是左旋壳,它们壳是逆时针旋转的,甚至有些蜗牛种类的全部个体都是左旋壳。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蜗牛的壳是右旋还是左旋,只受其体内一个基因的控制。只要这单个的基因发生改变,蜗牛壳的旋转方向就会左右颠倒。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对绝大多数的蜗牛种类来说,其个体要么全部左旋,要么全部右旋呢?

既然左旋和右旋结构的蜗牛都可以在自然界生存,而且让旋转方向左右颠倒,只需要一个基因发生改变,那么,同一个蜗牛种类选择相同的旋转方向,就显得很奇怪了。科学家如今对此的解释是,选择左旋还是右旋,对于蜗牛的生殖来说是个大问题。

蜗牛是一种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动物,它们的生殖器官开口于触角的后面。当陆地蜗牛交配时,它们会彼此面对,生殖器官靠近。这时候,如果它们壳的旋转方向一致,两只蜗牛的生殖器官刚好可以“搭配”,于是可以顺利地完成交配过程。但是,如果两只蜗牛的壳的选装方向相反,它们彼此相对时,生殖器官会发生错位的现象,交配比较困难。

如果一只蜗牛不能成功地交配,那么它就不会产生后代。而当一类蜗牛中有左旋壳,也有右旋壳时,交配困难的现象会大量发生,这对蜗牛种群是非常不利的。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后,蜗牛种群中一种旋转方向的壳会占优势,而另一种旋转方向的壳会逐渐被淘汰,这个过程对于蜗牛种群的繁殖很有利。最后,对于同一种蜗牛,它们的壳就只有一种旋转方向了。

偶尔因基因突变产生出来的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也会因为找不到可以搭配的交配伙伴而无法繁殖后代。不过自然界中总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有时蜗牛种群中会出现少量壳旋转方向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又恰好相遇了,于是繁殖出更多后代,甚至最终会在种群中占据优势,原本是少数派的旋转壳就成功地变成了多数派。

在一类日本蜗牛身上,这种壳的旋转方向左右颠倒的现象在历史上应该发生过多次。通过分析蜗牛的DNA,日本东京大学的生物学家发现,一些右旋壳的壮蜗牛属的蜗牛似乎是从一种左旋壳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两种壳体的蜗牛种类关系虽然非常近,但是却不能成功地交配,看来即使是少数派也有变成多数派的机会。很可能对于许多蜗牛来说,左右颠倒的演变过程也曾经发生过。蛇高一尺,蜗高一丈

右旋壳的蜗牛在种类和数量上占据统治地位,但人们却在东南亚的一处丛林发现,那里出现了许多种左旋壳的蜗牛,令生物学家非常诧异。更令他们震惊的是这些左旋壳蜗牛昌盛的原因是当地有吃右旋壳的蛇!

当地有十几种蛇专门以吃蜗牛为生。但是,这些蛇有一个麻烦,那就是许多蜗牛的壳比较坚固,它们无法咬碎蜗牛壳。不得已,它们只能通过自己颚骨上生长的牙齿探进壳内,将蜗牛柔软美味的软体挑出来,然后食用。

由于蜗牛几乎是这些蛇唯一的食物来源,因此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对付右旋壳为主的蜗牛,这些蛇的牙齿变得很怪异。比如有一种蛇,它们的左颚骨上长了17颗牙齿,而右颚骨上长了25颗牙齿。如此不对称的“牙口”正是为了方便蛇从右旋壳中挑出蜗牛软体而生的。为了吃到右旋的蜗牛,蛇的牙齿发生了改变

当蛇拥有了更好的进食利器后,蜗牛是不是只好任人宰割了呢?不,当地许多种类的蜗牛开始从右旋壳向左旋壳转变,这当然是蛇大量消灭右旋壳蜗牛的结果。于是,当地出现了许多左旋壳的蜗牛。

而那些继续保持右旋壳的蜗牛也并非等闲之辈,许多蜗牛采取了另一种策略来对付蛇,那就是缩窄壳的开口。当地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蜗牛,它们虽然是右旋壳,但开口明显收窄了许多,阻碍了蛇把牙齿伸进壳中。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到,这些窄口蜗牛会比那些宽口蜗牛近亲们更容易逃脱蛇口。蛇和蜗牛之间上演了一幕精彩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剧目。许多生物学的大道理,往往隐藏在像蜗牛这样微不足道的生物身上。蜗牛正是凭借着这些道理或者叫诡计,以柔弱的身躯行走于险恶的世间,生生不息。聪明绝顶的背后对于瑞士苏黎世大学科学家卡雷尔·范斯海克领导的科考小组人员来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的素魁沼泽地区简直像是地狱。那里道路泥泞,昆虫成群向人发动袭击,而且气候闷热潮湿,让人憋闷得透不过气来。但对于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猿——素魁红毛猩猩来说,这里倒像是天堂。他们在这里轻松自在地取食,过着悠哉游哉的日子。考察人员发现,他们之所以如此潇洒,完全是靠他们出类拔萃的智力。聪明!素魁猩猩

素魁红毛猩猩爱吃“荤菜”,如白蚁等。如发现黏成团块的、坚硬的白蚁巢时,一旦它们的大巴掌不能将其击碎,它们就选用粗一点的树枝做成短木棍,再用手把棍子抡起来猛砸白蚁巢,将其砸碎后再舔食白蚁。

观察发现,素魁红毛猩猩最喜欢吃的是蜂蜜。为了得到这些美食,他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如在取食蜂蜜之前,他们先是爬到树干上认真观察蜜蜂的动静。如发现无螫针的蜜蜂品种出现,他们就认真追踪这些蜜蜂所在的树洞。一旦锁定目标,他们就开始巧妙取食了。一开始,素魁红毛猩猩会把手指头伸到蜂洞里头往外抠蜜,当手指头抠不出东西时,它就会找一根直一点的短树枝,并将其剥皮,然后把这根短树枝的一头叼在嘴里,将另一头小心翼翼地插入洞内并上下左右地来回移动,然后再把短树枝抽出来,舔掉它上面粘到的蜂蜜,周而复始。红毛猩猩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最相似,目前只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低地和苏门答腊洲有少量红毛猩猩存活,全世界只剩下不到3万只

采食他们爱吃的也最难吃到嘴里的“素菜”――利沙树果实,它们也有高招。这种甜瓜般大小的五角形果实很不一般,它的外壳不但非常坚硬,而且还长满了剃刀般锋利的针毛,只是到它成熟的时候,包裹它的外壳才裂开一道小缝,露出里面菜豆大小的棕色种子来。这些种子的脂肪含量将近50%,其他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但即使这些果实就在素魁红毛猩猩的眼前晃悠,它们也很难把躲藏在壳里面的种子直接吃到嘴里,因为它们既不能直接像磕核桃那样把外壳用嘴磕开,也不能用手顺着它张开的裂缝把外壳掰开,毕竟这种果实外壳上面的针毛太锋利了,直接硬啃硬抠肯定会把嘴和手划伤弄破。如何才能把美味吃到嘴里呢?聪明的素魁红毛猩猩为此又制作了专门的工具:它们选择比较坚硬的小树枝,截取其中比较挺直的部分做成小木棍。接着,它们用嘴衔住这根专用小木棍的一头,用另一头在果实的裂口里上下拨弄。经过反反复复的拨弄,硬壳里面的种子就被一粒粒地“抠”出来了。怪哉:隔河竟是两世界

是不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沼泽地带的红毛猩猩都像素魁红毛猩猩那样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科考小组人员发现,由于阿拉斯河的“切割”,河两岸的红毛猩猩的智力竟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考察发现,印度尼西亚的红毛猩猩主要生活在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的沼泽地带,这个狭长地带被一条宽阔的阿拉斯河分为东西两个大区域,河的西岸又自然形成两个小区域,北部区域就是素魁沼泽地,南部区域是辛吉尔沼泽地。河的东岸是巴都沼泽地,这块沼泽地与辛吉尔沼泽地隔河相对。让人感到费解的是生活在素魁沼泽地南面的辛吉尔沼泽地的红毛猩猩的取食技巧与素魁红毛猩猩大致相同,但生活在河对面巴都沼泽地的红毛猩猩竟然傻乎乎地不懂得运用这些取食技巧!虽然科考人员在巴都沼泽地也发现了被撕开的利沙果,但却没有发现拨弄其内部种子的工具。从被撕开的利沙果的外形上看,这里的红毛猩猩采用的是用手硬掰的最原始方式。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个沼泽地的最北边,虽然也有利沙树,但并没有发现被撕开的利沙果。这表明巴都沼泽地北部地区的红毛猩猩完全不知道这种树的果实是能提供丰富营养的食物。红毛猩猩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

只有一河之隔,两地红毛猩猩的智力差异竟然无法相提并论,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科考人员经过多方面取证分析,发现河两岸的红毛猩猩仅有数量和规模上的差异:巴都沼泽地因没有多少茂密的森林,所以红毛猩猩的整体规模比较小。难道说规模小就是它们落后的原因吗?野生红毛猩猩可以利用折叠的树叶吹出声音聪明的秘密在哪里

为解开这个谜团,科考人员重点对素魁红毛猩猩进行了长达13年的观察和研究。他们最终发现,素魁红毛猩猩与巴都红毛猩猩在规模上的差异仅仅是表面现象,在这种表象后面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秘密。

素魁红毛猩猩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们的生活方式是小社会方式:素魁的红毛猩猩的小家族喜欢与其他小家族聚拢到一起,它们喜欢一同采集和共享食物。例如,如果一同猎取到了懒猴,它们就一同分享懒猴的肉,而不会因为你多我少而拳脚相向。但巴都红毛猩猩的生活方式是小家族式的,而小家族之间则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

进一步的观察发现,素魁红毛猩猩之所以智力超群,其奥秘就隐藏在它们的小社会生活方式里面。由于各个小家族相互合作,这给它们的幼崽学习其他前辈的技艺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观察发现,素魁红毛猩猩的幼崽在观摩它们母亲一举一动的时候显得兴致勃勃,在观察其他长辈的动作时也兴致勃勃,非常专注。让科考人员感到惊奇的是长辈们之间相互学习的风气也非常浓厚。如一个成年猩猩发现另一个成年猩猩在做一个在它看来是新动作的时候,这个成年猩猩就会立即安静下来,仔细观摩对方。它观摩的样子就像幼崽观摩母亲的动作一样,表现出了相当的恭敬。这就难怪在素魁红毛猩猩的小社会里,不是一个或几个猩猩拥有使用工具的技巧了。

由此,科考人员推断,是独特的学习能力为素魁红毛猩猩增添了智慧。更准确地讲,是它们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为它们群体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促进力。当一个猩猩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后,它的技巧就会很快通过这个学习型社会较快得到传播,而作为学习的榜样,本身在受到尊敬后则会更愿意动脑筋琢磨解决新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不断促进智力提高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类人猿和狼孩有话说

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和存在对素魁红毛猩猩智力水平的促进和提高至关重要,那么,这种现象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灵长类动物吗?

在20世纪的许多时间里,人类像培育自己孩子那样培育了一些大型类人猿的幼崽。结果发现,这些类人猿幼仔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很会模仿人类的复杂行为,例如它们能理解人类的某些手势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成为幽默的调皮鬼,有的则还学会了作画。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人们对大猩猩的训练过程中。如2004年,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对两只红毛猩猩进行文字图形识别训练,结果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20岁的红毛猩猩——“印达”小姐就对自己爱吃的香蕉、苹果、葡萄等图形记得滚瓜烂熟了。这些不断出现、不断重复的例子说明灵长类动物普遍具有惊人的认知潜能,这种潜能在人们为它们制造的学习环境里就能够发掘出来;如果它们生活在野外,那它们的潜能就会被埋没掉。这就是说,学习型社会可以对以类人猿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智力起到快速提升的作用。

对于人类来说,研究人员还无法做类似的实验。但狼孩的例子倒是从否定学习型社会的角度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帮助。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附近的森林里: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3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两个裸体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第二年小女孩死了,大女孩一直活到17岁。虽然研究人员在大女孩成长的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教她,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快跑时仍用四肢,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有科学家研究了世界上被动物抚养过的孩子,发现回到人类社会生活后,他们的智力都无法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这类现象说明,离开人类的学习型社会,人的智力水平就会受到严重摧残,特别是在人的幼年时代。素魁红毛猩猩之间更善于学习

如此说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经历了类似素魁红毛猩猩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如果缺少这个过程,人类就不可能因为聪明绝顶而成为万物灵长类了。谁会是下一批人类

素魁红毛猩猩的学习型社会被发现以后,有关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大胆的猜想。他们认为,下一批人类很可能会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诸如素魁红毛猩猩等这类灵长类动物群体中产生,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创造经验、传播经验、学习经验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它们就会逐步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也会创造出以先进工具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到那时,它们就很可能进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

研究人员推测,它们的进化过程有可能会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种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然进化,不过,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时间应该以百万年计;另一种是靠人类的帮助,人类可以采用给它们当中的佼佼者“集体办班”的方法把人类的文明传播给它们,然后再由它们把自己消化吸收的人类文明传播给自己的同伴,这个进化过程估计会比较快,时间应该以千年计。如果它们进化成功,那么我们这些第一批人类就应该给它们留出生存和发展空间,与他们和平相处,就应该像处理国与国的关系那样,处理好第一批人类与第二批人类的关系……

在推测未来的时候,研究人员反过来提醒现在的人类:应把我们现有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好,要全面促进全人类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样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如果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道路,人类反倒会沦为一般灵长类动物,说不定在数百万年后还会被素魁红毛猩猩等快速进化的灵长类动物甩在进化队伍的后面。最危险的鼻子自然界中的动物捕食时各有各的绝活,有的依赖自己的尖牙利齿,有的靠自己锋利的爪子。有没有拿鼻子作为武器的呢?你一定会想到大象。大象的鼻子的确很灵巧,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作为采摘食物的工具。在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它们的鼻子更加奇特、更加恐怖,是一件天生的“杀伤性武器”。危险的武器

这种动物叫做锯鳐,是一种食肉动物,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里。之所以叫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看看它们的长相就明白了。它们的身体又扁又平,头部前面伸出了一条长长的部分,这就是它的鼻子。鼻子周围的边沿上布满了坚硬的骨刺,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链锯!这个像链锯一样的鼻子可不是徒有其表,只是用来吓唬人的。当锯鳐发现猎物时,它就会挥舞着这条“链锯”冲进鱼群一顿乱砍,可怜的鱼群“手无寸铁”,只好任其宰割。运气好的鱼逃跑了,运气不好的鱼不是断送了性命,就是被“链锯”砍成了重伤。这时,锯鳐再不慌不忙地打扫战场,死掉的和重伤的鱼就成了它可口的美餐。锯鳐那条恐怖的鼻子就像一把长长的锯

锯鳐平时总伏在海底,白天睡大觉,晚上出来猎食。它的眼睛和嘴巴都长在扁平身体底下的一面,所以它的姿势好像是“趴”着。锯鳐的视力并不是很好,而“链锯”不仅能当作它捕食时的利器,实际上还是主要的感觉器官。“链锯”上面有很多敏感的毛孔,可以作为捕食前的“信号探测器”,当猎物临近时能够帮助锯鳐敏锐地感知周围海水的变化,让锯鳐在合适的时刻出击。“链锯”甚至还可以作为铲子,让锯鳐能够挖掘埋在海底的猎物的尸体。

迄今为止,科学家关于锯鳐繁殖的具体情况了解得还很少。人们估计它们的寿命为25~30年,每两年交配一次。锯鳐妈妈在春天产下小锯鳐。为了在出世时不会误伤到母亲,小锯鳐的“链锯”上覆盖着一层质地类似于橡胶的薄膜,之后薄膜就会渐渐地脱落。凄惨的处境

尽管锯鳐的样子看起来吓人,但实际上它们的性格却很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反倒是人类在不断地对它们造成伤害,严重破坏了它们的生存。

人类大规模的渔业捕捞有时会误伤到锯鳐,此外,各种各样的需求也把锯鳐推向了悲惨的境地。一些人会砍下锯鳐的“链锯”作为装饰品。在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店eBay网上,一条“链锯”可以卖到1600美元。在亚洲的一些国家里,锯鳐的“链锯”被僧侣当作辟邪的法器。个别饮食文化发达的亚洲国家还将锯鳐摆上了餐桌,成了人们腹中的美味。这些都加速了锯鳐数量的减少。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锯鳐的数量在200年内已经减少了90%。在美国周围的海域里,锯鳐的数量仅剩3000多只。为了保护它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禁止捕捞和交易锯鳐的法令。人们希望这种奇特的动物能够自由、安全地生存下去。海洋中的“吸血鬼”鲸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海洋中的主宰,就连凶猛的鲨鱼遇到它也要退避三舍。可是这么威猛的鲸鱼,却也怕一种海洋动物——海七鳃鳗。海七鳃鳗被称为海洋“吸血鬼”,它小圆锯般的嘴就是为“吸血刮肉”而生的。海洋里的鱼类对这些家伙“深恶痛绝”,一旦遇到它们,纷纷避之唯恐不及。悠悠3亿年,形态不改

海七鳃鳗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与一般的鱼类不同,没有颌,嘴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这是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3亿年地球的沧桑剧变,数次的生物大灭绝都没让海七鳃鳗从地球上消失,它们依然保留了自己原始的形态。它们是如此地原始,以至于连脊椎都没有。之所以称之为“七鳃”,是因为它的左右眼睛后边各有7个腮穴。河流和海洋都是七鳃鳗活跃的地方,一般来说溪流中的河七鳃鳗体长为15~19厘米,而海七鳃鳗则可以长到70厘米。

海七鳃鳗是不折不扣的寄生鱼类,靠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一旦猎物被它们盯上,噩梦便开始了。海七鳃鳗有尖尖的牙齿和吸盘,能够牢牢地吸附在其他鱼类身上,连大鱼也难以逃脱。它们紧紧吸住对方后,会咬穿其皮肉吸食其中的血液,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更可怕的是,海七鳃鳗能够呆在猎物身上几个星期,这样它们“吃饱喝足”后,猎物也就一命呜呼了。对于一般鱼类,海七鳃鳗是血肉皆食,有的时候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那么,如果附在鲸鱼身上,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依然改不了吸血刮肉的本性,还是另有奇特的关系?鲸鱼碰到海七鳃鳗都要退避三舍鲸鱼是“最爱”

被爱神盯上是件好事,被海七鳃鳗“相中”就悲惨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照片显示,小须鲸和海豚身上都有海七鳃鳗的咬痕,不仅如此,太平洋驼背鲸和北大西洋露脊鲸上也被拍到有海七鳃鳗存在。

在鲸类被发现身体上有海七鳃鳗齿痕之后的一段时期,就有人断言,海七鳃鳗只是利用这些鲸类进行迁徙,而啃咬躯体是为了可以旅行更长的距离。

海七鳃鳗辛苦地“爬”到鲸鱼身上,难道只是为了“搭便车”旅游而已?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则是认为海七鳃鳗以鲸目动物为食。虽然不少科学家都认同此说,但是光凭少量的观察就得出这个结论显然不够严谨。

为了解决这样的疑问,加拿大研究鲸类的科学家决定在濒临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海湾做一次详细的相关研究。圣劳伦斯海湾里鲸类出现频繁,利用这里进行实地观察再理想不过。通过对小须鲸的长期观察,他们发现,海七鳃鳗的确是钻到鲸鱼皮肤中吸血的,并不是单纯为了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目前,相关研究仍在进行,对海七鳃鳗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这类“幽灵鱼”带给原生鱼类的危害,对控制这类“入侵物种”是十分必要的。危险的“入侵物种”

它们称得上是“入侵物种”?对!海七鳃鳗可是十分危险的家伙,它们把鱼都吃光了的话,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原本生活在大西洋海岸地区的它们,现在经不断的迁徙,多数海洋中都可觅见它们的踪影了。100多年前,它们还曾经过人造运河进入到北美五大湖,化身成了残暴的入侵者。它们像幽灵一样攻击各种鱼类,甚至造成一些本地鱼的灭绝。

那么,如何对付这些嗜血成性的“皮管子”(海七鳃鳗长得就像一根长长的皮管子)?把它们当美食吃绝还是想办法让它们“绝育”?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最有效的莫过于“信息素法”。什么叫做信息素呢?就是由动物体表发出的、对同类能产生较大生理反应的某种化学物质。经过长达15年的辛苦研究,美国生态学家彼特才成功提炼出了能吸引海七鳃鳗的“信息素”。此种方法的核心比较简单,就4个字——“诱而杀之”,诱饵当然就是信息素了。科学家曾将含有这种“信息素”的化合物投放在尼加拉瓜瀑布下,结果在一个月内,附近水域的海七鳃鳗纷纷聚集而来,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虽然海七鳃鳗很少对人类发起攻击,但有种抵制方法会令我们更加心安。小动物的高科技地松鼠和树松鼠都是松鼠,但也有不同。地松鼠在树上跳跃的本领不如树松鼠高,但在地上钻窟窿打洞的本领就让树松鼠自叹不如了。因为生活在地上,所以他们遇到的敌害比树松鼠多,受到的磨难比树松鼠多,对敌斗争的招数也自然比树松鼠多得多,而且所使用的武器和招法还很有点高科技色彩呢。敌人露头,先使用“无声武器”

我们在电影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当发现日本鬼子要进村围剿八路军的时候,在村口站岗的儿童团小战士马上会放倒山头上的“消息树”,用不惊动敌人的方法来告诉村里的八路军战士做好迎战或撤离的准备;如果突然发现鬼子已经摸到村口,放倒“消息树”已经来不及了,小战士会马上敲响村口的大钟,借助洪亮的钟声发布鬼子进村的警报……

当加拿大两位研究人员把镜头对准地松鼠以后,竟然发现这些小家伙们在发现敌情后,也会灵活运用一套和人类类似的报警办法。当有人大摇大摆、慢腾腾地靠近地松鼠的时候,只见负责“警卫”的地松鼠大大地张开嘴巴,身体还用力往前冲,但却听不到任何声响;而当有人急匆匆地向它们走近的时候,发现“敌情”的地松鼠马上会发出人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同样地张大嘴巴,身体用力前冲。为什么情况不同,地松鼠会做出不同的动作呢?研究人员认为,它们的这种行为反应完全是为了给同伴报警,如张大嘴巴叫喊,就是在用声音紧急报警;身体往前冲,就是告诉同伴要准备出击或撤离。但张大嘴巴不发声,就让人难以琢磨了。虽然地松鼠在吃东西,但仍然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为了揭开地松鼠不发声报警的秘密,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发现,地松鼠在张大嘴巴不发声的时候,嘴里却有轻微的气流声传出来。通过对录制下来的气流声的频率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一种单纯的超声波声音,频率大约是48千赫,人的耳朵根本听不到。他们随后将这种气流声播放给其他地松鼠听,结果发现它们把这当作一种报警信号,马上变得比平时更加警觉起来,斜着头倾听,注视着周围是否有异常动静。原来,它们张大嘴巴并不是不发声,而是发出了超声波,这是告诉同伴有危险的情况出现,现在要做好准备了。当遇到响尾蛇时,地松鼠的尾巴会升温(上图),但遇到牛蛇时就没有变化(下图)

研究人员没有想到,这些不起眼的小家伙们竟然会玩超声波武器。虽然它们的超声波报警是一种非紧急状态报警,但还有一番用意在其中,那就是在警报的同时,避免了向垂涎它们的所有敌人暴露自己的位置和行踪。此前,人们早已了解到蝙蝠和有齿的鲸鱼能够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但对动物王国里的其他动物利用超声波进行交流的情况却知之甚少。有些啮齿动物,如老鼠和仓鼠会发出超声波,但是这种叫声意味着什么,人类一直并不了解。现在,对地松鼠超声波报警这一现象的发现,就为人们进一步破解其他动物进行超声波交流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线索。关键时刻,亮出“发光武器”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研究地松鼠如何应对不同敌人时,意外发现这些机灵的小家伙们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防御招法和武器:在遇到响尾蛇时,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会比在光亮的环境中更猛烈地摇晃尾巴。借助红外摄像机,科学家发现,在与响尾蛇相遇时,地松鼠的尾巴比平时更热。而当这种情景出现后,响尾蛇的举动通常是先驻足不前,然后灰溜溜地撤离。它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办法对付响尾蛇呢?科学家通过反复观察分析,发现了谜底。原来,地松鼠和响尾蛇有着比较特殊的瓜葛。响尾蛇喜欢吃小地松鼠,而小地松鼠也完全不是响尾蛇的对手,一旦中蛇毒,马上就会毙命;但响尾蛇的美餐并不那么容易得手,因为成年地松鼠有本事保护年幼的地松鼠,这倒不是因为它们年龄大了、力气大了、经验也多了的缘故,而是它们身体里多了一种能抵御蛇毒的蛋白质,并由此获得了与敌作战的胆量。于是,成年地松鼠发现入侵的响尾蛇后,就敢于向入侵者投掷沙土或与其撕咬。它们的这种勇敢的行为使得响尾蛇偷吃小地松鼠的阴谋很难得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