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记.燃烧的江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12:22:13

点击下载

作者:南门太守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国英雄记.燃烧的江河

三国英雄记.燃烧的江河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三国英雄记.燃烧的江河作者:南门太守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07549577本书由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官渡之战◎关羽斩颜良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袁绍和曹操两个人身上,他们之间即将发生一场决战。

这场战争不仅会改变他们二人的命运,也会影响未来天下的格局,谁能打赢这一仗谁就是割据群雄中的第一人。

这一仗被称为官渡之战,发生在以官渡为中心的这个地区。

当时,袁绍的脑子里肯定压根没有这样一个地名,他要打的是灭曹之战,他从自己的大本营邺县出发,目标不是什么官渡,而是曹操的老巢大本营许县。

袁绍要进攻许县,必须越过黄河、汴水等河流,并且要攻克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等战略要地。

作为守势的一方,曹操为迎击袁军,在自己的控制区里组织起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黄河以北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

第二道,黄河南岸的白马、延津,今河南省滑县到延津县一带;

第三道,就是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境内。

曹操在第一道防线上只放了一小部分人马,这里在黄河以北,放再多的人马在那里也守不住。

在第二道防线上,曹操安排于禁和东郡太守刘延防守,不过也只给了于禁2000人,刘延的人马也不多。

前两道防线都不是重点,曹操也并非要去死守,目的只是迟滞敌人的进攻,挫败其锐气。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军进攻黎阳。

不出意料的是,曹军很快败下阵来,不过他们更多地像是主动撤退,因而损失不大。

占领黎阳后,袁绍肃清了黄河以北的所有曹军,并决定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准备进一步集结部队后再渡过黄河发起总攻。

在大部队行动前,袁绍让颜良率一部分人马先渡河,去进攻黄河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

沮授对这项决定表示反对,他认为:“颜良这个人生性偏激狭隘,虽然很勇猛,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颜良在当时很有威名,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可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

这是因为,沮授、田丰等本土派对此次南征不怎么支持,此前田丰反对南征,袁绍一怒之下将他下狱,而沮授对南征也较为消极。

出征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块,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行动:把家财全部给大家分了。

沮授对族人们说:“袁公如果在官渡能取胜,我们就会威无不加(夫势在则威无不加),但如果不能取胜呢?那我们就难以保全一身,悲哀呀!”

族人们不理解,一个族弟说:“曹操怎么能是袁公的对手,您何必担忧?”

沮授摇了摇头,说:“以曹操的谋略,加上挟天子作为后盾,而我们刚刚打败公孙瓒,士兵疲敝,主将骄纵,成败已经很明显了!”

沮授现在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相当于袁绍的军长兼兵团司令,论军职是袁军中最高的,但仗还没打起来,身居要职的沮授已经到处散播“亡国论”,袁绍十分厌恶。

沮授在冀州的影响力让袁绍不至于立即有所发难,但对沮授的信任大为降低,所以,当沮授反对派颜良率兵渡河作战时,袁绍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这多少有赌气的成分。

不仅如此,袁绍一生气还做出了一项决定,把沮授的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和临阵换帅差不多,是兵家大忌。

本土派反对袁绍南征,这一点并不奇怪,这与之前张邈、陈宫背叛曹操的道理差不多,之后赤壁之战时张昭主张投降,也都是这个原因。

作为本土派,他们想得更多的是个人得失、家乡父老的利益,他们只想关起门来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不想沾人家的光,但也不想吃亏。

袁绍发起与曹操的决战,如果获胜,对冀州本土派来说也多不了什么,因为江山还是人家的,但为此要付出巨大的人员、物资方面的代价,牺牲的是自家子弟,承受的是额外的赋税。

如果不能获胜,那就更麻烦了,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要去冒这个险呢?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一样,这是袁绍与沮授、田丰等人矛盾之所在。

对于袁绍来说,眼界当然不局限于一个冀州,他的视野不是那一亩三分地,他的视野更宏大。

这一年四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兵指白马,身在官渡的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决定亲自去解救白马之围。

副参谋长(军师)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我们兵力不足,敌不过袁绍,只有分散他们的兵力才能取胜(分其势乃可)。您到延津,做出要渡过黄河袭击他们的样子,袁绍必然调集重兵前来应战,然后我们再轻兵疾进去取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

救白马,可以曲线去救,这是荀攸意见的核心。

具体来说,就是先不管白马,而把主力开赴延津,延津是黄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曹军在延津集结,给袁绍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曹军要在此渡河,向袁绍目前所在的黎阳发起反攻,如此一来袁绍就不得不调集周边的人马加强黎阳的防卫,待袁军被调动后,再迅速出击白马。

这是一着妙棋,但它也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一来,如果袁绍看破了曹军声东击西的企图,仍按原来的部署用兵,不调集人马向黎阳方向集中,这个计谋就失败了;

二来,即便袁绍上当,将兵力主要集中于黎阳方向,但袁军的兵力足够多,既能在延津附近与曹军交战,又能抽出人马去增援白马,这个计谋依然不能奏效。

曹操认真考虑了荀攸的建议,最后还是接纳了,不是他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评估后得出可行的结论,而是他没有太好的对策。敌强我弱是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规中矩地跟敌人打正面战,肯定会处于下风。

于是,曹操不去救援白马,而是亲自率领一支人马向延津方向开来,而袁绍果然中计,不仅顾不上加强白马方向的力量,还将进攻白马的一部分人马调往延津。

看到计策成功,曹操决定闪击白马的颜良。

曹操命张辽为主将,率一支轻骑兵疾驰白马,张辽领命后向曹操提出一个请求,想让关羽同行,曹操同意。

颜良毫无思想准备,他得到的情报是曹军主力已开赴黄河岸边的延津,那里距此至少有百里的路程,正常情况下没有两三天时间不能到这里,没想到眼前突然杀出一支劲旅。

在白马的颜良所部其实已经成了孤军,被张辽、关羽两员猛将率领的队伍攻击,结果打了败仗。

关羽更是大显神威,于万马军中亲手将颜良斩杀,之后割下颜良的首级,纵马而还(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汉末三国时代的战争,一般是阵法、计谋的较量,主将之间一对一“单挑”其实很少发生,关羽这种亲自斩杀敌方主将的行为,是不常见的。

这是了不起的战绩,关羽在后世扬名,与此战关系很大。◎文丑命丧延津

虽然解了白马之围,但袁绍的大军想必随后就会杀向这里,曹操决定从白马撤军。

在黎阳,袁绍听到颜良阵亡、所部全军覆没的消息,果然既痛又怒,立即指挥主力渡河,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沮授建议,现在不应该去考虑什么白马,而应先拿下已经唾手可得的延津,凭借这里的渡口优势,将主力源源不断运过黄河,之后巩固延津,使其作为一个战略支撑点,进可以直取许县,退可以从容撤回黄河以北。

沮授建议稳扎稳打,不要被对手激怒,但袁绍特别不爱听这样的话,袁绍丢了面子,必须马上找回来,而且“哪里跌倒,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并且此行压根没有战败撤回这样的选项。袁绍执意进攻白马,找回失去的面子。

沮授无奈,站在黄河边上叹息说:“黄河啊黄河,我知道这一去就回不来了(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

沮授以身体原因请辞,袁绍更生气了,马上批准,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图来统率。

袁绍的执着与任性,曹操是比较了解的,他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曹操料定袁绍会命主力来攻白马。

曹操下令白马军民全部随军撤离,但向哪个方向撤退却颇费思量。白马属兖州刺史部的东郡,沿黄河向东不远就是另一个军事要地濮阳,此时还在曹军手中,再往东就是曹操在兖州刺史部的中心城市鄄城。

防守鄄城的是程昱,他手下只有700人,当初为了保证中路的安全,曹军分散在各地的人马已经尽可能地都抽调到中线,战役开始前曹操想给鄄城增派2000人,程昱不同意。

程昱认为增兵弊大于利,理由是:“袁绍手里有10万人,自以为所向无前。他如果看见这里兵少,不会轻易来攻。如果增加了士兵,就必然会来进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

程昱建议不要管鄄城,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袁绍听说鄄城没有多少人马,果然放弃对这里的进攻,曹操对程昱的胆识和准确判断大加赞赏,认为程昱胆识过人。

程昱的建议似乎没错,从保全鄄城来看,示弱也是一种战术,类似于空城计,鄄城得以保全,多亏了没有增兵。

但从全局战略考虑,袁绍如果分兵来攻鄄城,也会减轻中路主战场的压力,通常攻城的一方会数倍于守城的一方,袁绍不攻鄄城,更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决战于主战场,程昱的想法也算有得有失吧。

现在,鉴于东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可能向东撤退。

但也不能轻易撤往官渡的第三道防线,那样就太被动了。

曹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沿黄河向西撤,并且带上白马的所有辎重和百姓。

沿黄河向西就是延津,这里被袁绍刚刚占领,曹操向西撤退,出乎袁绍的意料。

袁绍此时的战略应该是弃曹操于不顾,直接向南进攻,这里才是中心战场,但袁绍急于找着曹操本人打一仗,找回失去的面子,于是命令已渡过黄河的主力部队,一部分由郭图率领守白马,一部人由文丑率领顺着曹军撤退的方向追击。

刘备也参加了追击曹操的行动,虽然他的军职很高,但他仍然是配合文丑的行动,这是因为刘备现在手里的人马不会太多。

这是刘备投奔袁绍后的首次行动,袁绍可能鉴于刘备和曹操打过很多交道,对曹操比较了解,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也可能是刘备主动请缨。

关羽在阵前亲斩颜良,这个情况瞒不住任何人,这让刘备又喜又惊,喜的是知道了关羽的下落,惊的是此举恐怕将加深袁绍对自己的疑虑,所以他主动请战,表明自己和曹操势不两立的态度,打消袁绍的疑虑。

文丑、刘备率部追到延津之南,在这里遇到了曹操亲自率领的部队,此时袁军的兵力大约有6000人,而曹操只有600人(骑不满六百),形势十分危险。

但即使这样,曹操仍然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看到袁军杀来,曹操不慌不忙,下令扎营。

曹操让人登上高处侦察,不一会儿侦察兵报告:“敌兵来了,有五六百人!”

曹操没有动,让继续侦察。

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又报告:“骑兵更多了,步兵不计其数。”

曹操并不着急,只是说了声:“知道了,不用再报告了(勿复白)!”

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曹操没有下令撤退,反而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他让大家出营解鞍下马,同时把从白马带来的辎重摆在道路上。

随行的将领们都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退到营寨里坚守,待援军到来,面对众人的疑问,曹操把目光移向他的副参谋长荀攸。

荀攸会意,微微一笑说:“这正可以作为诱饵,怎么能撤呢?”

荀攸说出了曹操心里的秘密。

敌兵眼看快到了,诸将都说该上马了。

曹操仍然不慌不忙,对众将说:“别急!”

又过了一会儿,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看到路上的辎重,有一部分人开始忙着清理这些战利品。

曹操对大家说:“可以了!”

曹军全部上马,纵兵杀出,袁军没有防备,大败。

此战文丑被杀,没有战死的也全部成了俘虏。

仅以区区600人能一举打败6000人,并斩敌方主将于阵前,让人不解。

表面上看,是曹操以辎重为诱饵先使敌军大乱再趁乱出击所以取胜,但这只是一方面,它改变不了敌我兵力悬殊的态势。

即使敌兵开始有些慌乱,但对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而言,临阵应变是基本能力,他们很快便可以组织起有效反击,到那时兵力众寡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

袁军是追击而来,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也许6000人并不是它的全部,曹军的600人退到营寨里打败敌人的几次进攻尚可以理解,将敌兵全歼,并将没有打死的敌兵全部俘虏那就不可思议了。

分析一下,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曹操为什么非要向已被敌兵占领的延津撤退?二是为什么曹操身边只有600人?三是随曹操撤退的辎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里去了?

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个精心构思的计划,带上辎重和老百姓也是特意安排,袁军看到辎重下来抢占而没有提防后面的曹军,是因为辎重里混着大量老百姓,场面很混乱,像是赶大集。做诱饵的不仅是这些辎重,还有老百姓。

曹操向延津撤退的路上应该有时间进行兵力部署,调集周围的部队向预设的战场机动。曹军趁袁军抢占辎重突然发起进攻时,投入的兵力绝不是600人,而要多得多,如果短时间内能全歼袁军,人数至少比袁军还要多。

史书之所以没有这些方面的详细记载,是因为它不便回答随军行进的老百姓在此战中的作用,所以炮制出600人全歼6000人,并且临阵斩杀名将文丑的神话。

当然,曹操此计有很大的风险,那就是袁绍变得聪明起来,他不向西追,而直接进军正前方的官渡。

但曹操对袁绍太了解了,他们自青年时代便相识、相惜,如今在战场上相见,曹操知道袁绍首战挫败后急于报复的心情,所以只带600人亲自当诱饵,把袁军主力吸引到延津一带,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将其歼灭。

颜良、文丑都是名将,短短几天内被曹军打败并战死,这极大地鼓舞了曹军士气,也深深震撼了袁军士兵(良、丑皆绍名将也,绍军大震)。

不过,袁绍依然强大,所以曹操不敢冒进,而是命令张辽、关羽等部迅速回防,准备迎接袁军的下一轮进攻。

而袁绍再一次被激怒了,他亲自率主力推进到阳武县,此地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

曹操率主力由第二道防线迅速回撤,退守到官渡。◎关羽义归刘备

白马之战让关羽声名大震,曹操立即以天子的名义拜关羽为汉寿亭侯。

这是关羽首次封爵,是个亭侯,即侯爵中的第三等。

对于“汉寿亭”的具体所指,有两种不同解释:一是指“汉寿县的亭侯”,该县在荆州刺史部武陵郡;二是指“汉寿亭的侯”,亭是县以下的行政单位,但该亭在何处无考。

关羽自从与刘备失散后,一直在曹操手下,曹操提拔他为副军长(偏将军),对他非常礼遇优待(礼之甚厚)。

曹操为什么格外喜欢关羽呢?有人认为曹操爱才,关羽是人才,不仅是人才,而且是一流的人才,特别能打,这样的人,曹操见一个爱一个。

但这个解释还不够,刘备被吕布击破丢失徐州的时候曹操就见到了关羽,但当时还没有曹操对关羽一见如故、格外器重欣赏的记载。

曹操厚待关羽,原因其实与张辽差不多。张辽是吕布集团的旧将,曹操杀吕布后需要有人来统领、整合吕布的旧部,以不使这些旧部一哄而散,而能继续为自己效力。

张辽也不负厚望,很快成为曹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将领之一,张辽手下的人马不是曹操专为他从别的将领那里划拨的,也不全是新招募的,而应该就是吕布的旧部。

于禁、徐晃也属类似情况,于禁对应的是鲍信,徐晃对应的是杨奉,他们因不同原因别旧主、归新主,统辖的也都以旧主的人马为主体,但也都很能打,曹操应该会觉得这种处置办法最有利。

刘备在徐州失败前手下有不少人马,一度多达数万人(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虽然并非全为精兵强将,但仅就数量而言也是非常可观的。

刘备失败后,曹操将这些人马全部归为己有(尽收其众),这部分人马不说有数万,即使只有数千,对曹操来说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曹操需要有人去整合统领这支部队,将他们打散编入其他部队并非最佳方案,派新人去统领也有弊端,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会使刘备的旧部失去安全感,从而不断逃亡。

从刘备旧将中选拔一人去统领无疑是最佳方案,这才是曹操对关羽格外器重的原因。

曹操做这些,都是想让关羽能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他特别怕关羽离他而去。

不久前,曹操曾密派与关羽交好的张辽去摸底,看看关羽愿不愿意长期待在他这里。

张辽说明意图,关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厚待我,然而我受刘将军厚恩,我们在一块起过誓,要同生共死,我不可能背叛他(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我不会永远留在这里,但我会报答曹公以后再走。”

关羽向张辽说完那番话后,张辽心里犯了嘀咕,原话转告,怕曹操生气杀了关羽;不如实转告,又觉得对不起曹操对自己的信任。最后,张辽还是如实说了。曹操没生气,反而觉得关羽很仗义(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关羽力斩颜良,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曹操预感关羽有可能走,立即对关羽给予厚赏,想留住他。但关羽去意已定,他把曹操赏赐给自己的东西全部封存起来,留下一封信,前往袁军大营找刘备去了(奔先主于袁军)。

有人想追,曹操制止了,对大家说:“他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受到后世的追捧,被称为武圣,其实不是他的勇猛无人能比,而是他为人做事方面很到位,他不为利所动,所有的事都以义为先,做事很讲究,即使离开也让人挑不出礼来。

曹操对这件事的处理也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他明知关羽去心已定,仍然激赏其志向,等关羽离开时也不去追赶,以成全其忠义,这种胸襟没有相当气度无法做到(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

关羽受到曹操的厚遇仍不忘刘备,曹操得关羽而不杀,都可以称为贤,然而这种贤战国时的士、君也能做到,关羽报效曹操、封还所赐、拜书而辞,显示出关羽的从容不迫,这才是战国的士们难做到的。曹操能平其心气,不以敌我划界,成就关羽的忠义,更显示出他有古时先王的遗风。

人很容易做善事,但不做恶事比较难。能做善事,可以守好一个国家;但因为没法不做恶事,所以很难赢得天下。

刘备此时应该在阳武或者黎阳,关羽此时应该在官渡附近,关羽要找刘备不必太费周折。有的小说描写,关羽此行很不容易,是连闯曹军若干关隘、连杀若干曹军守将才得以通过的,先过东岭关杀孔秀,再过洛阳城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杀卞喜,过荥阳杀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这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由来。

其实,这些地名所勾勒的是一条较为混乱的轨迹,甚至还包括距官渡前线数百里远的洛阳,已远远脱离了当时的主战场。刘备那时就在对面的袁军大营,关羽要找刘备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只要事先把路线搞清楚,一天就能到。

关羽不仅自己走了,还带上了刘备的两位夫人甘氏和糜氏,可见他事先做了精心准备。由于曹军奉曹操之令没追,所以关羽一行顺利来到袁军控制的地区。

关羽刚杀了袁绍的大将,这边恐怕正在给颜良开追悼会呢,这时候关羽送上门来,袁绍想必是既爱又恨,但也不好说什么,如果追究关羽杀颜良之事,把他杀了,不仅逼着刘备造反,而且得让曹操笑掉大牙。

刘备见到关羽以及失散的两位夫人,自然喜出望外。◎赵云的秘密任务

在关羽回归之前,赵云也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关于赵云,之前没有做太多介绍,相对于一直跟随刘备的关羽和张飞,赵云的经历有些特殊。

赵云字子龙,冀州刺史部常山国真定县人,个子很高(身长八尺),约合现在的1.8米,仪表堂堂。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的家乡常山国成为袁绍的地盘,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袁绍,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投奔袁绍的老对头公孙瓒,这些人推举赵云为首领,他们一起来到了公孙瓒占据下的幽州刺史部。对赵云等人的到来公孙瓒很高兴,他原本担心冀州百姓都归附了袁绍。

公孙瓒跟赵云开玩笑道:“听说你们家乡的人都投靠了袁氏(闻贵州人皆原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转意跑到这里来呢?”

赵云很郑重地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也没人知道谁对谁错(天下讻讻,未知孰是),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悬之难。我们那里的老百姓都议论,看谁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对袁公有成见而私心于您。”

赵云从此跟随公孙瓒四处征伐,史书没有记载赵云在公孙瓒那里担任了什么军职,只知道赵云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是同时期来到公孙瓒这里的,他们互相接触后,双方印象都很好,很投脾气。

刘备后来被公孙瓒派往青州刺史部担任平原国相,赵云也被派去协助刘备,赵去的任务是“主骑”,一种理解是负责统领刘备手下的骑兵,另一种理解认为“主骑”是一个职务,相当于刘备的卫队长,不管怎样,赵云与刘备的关系又近了一步。

但是,在平原国期间赵云就离开了刘备。

不是他与刘备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变故,赵云的哥哥去世了,古人很重亲情和孝道,按礼俗赵云应回家奔丧,于是他向公孙瓒请了假,回常山国老家奔丧。

常山国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赵云此去还能不能回来难以预料,刘备依依不舍,拉着赵云的手和他告别。

赵云也深为感动,他告诉刘备:“我永远不会辜负您的情义(终不背德也)!”

赵云回家乡后,在很多年里都与刘备失去了联系,直到官渡之战前他们又相聚在了一起。

赵云没有忘记他向刘备临别时做出的承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听刘备的情况,听说刘备来到冀州投奔了袁绍,赵云立即动身去相见。

他们重逢的地点是袁绍的大本营邺县(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对于赵云的回归,刘备特别高兴,一刻都舍不得离开赵云,特别怕他再走,以至于晚上睡觉都在一张床上(先主与云同床眠卧)。

刘备交给赵云一项任务,让他招募人马。刘备现在最头疼的是手下没人,袁绍很贼,尊你敬你但不给你一兵一卒,如果刘备自己出面募兵,袁绍必然会有警觉和疑虑,赵云是个新人,目标不大,悄悄做这项工作很合适。

赵云做得很好,没用多长时间就招募到几百人,赵云私下告诉他们是刘备将军在招人,他们都是刘将军的手下(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也许是赵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许是袁绍太忙顾不过来,袁绍对这些事一概不知(绍不能知)。

这是刘备东山再起的希望,刘备在袁绍这里待的时间不长,但已切实感受到了袁绍集团内部的紧张气氛,派系林立,兄弟不和,钩心斗角,互相拆台,四周都是挖坑的人,哪天一不小心就得掉进陷阱里,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还不如当初在许县。

刘备不得不给自己留一手。

现在,袁绍真有些急了。

连输两阵后,袁绍挥师南下,力图寻找曹军主力与之决战,他们很快推进到鸿沟附近,在官渡与曹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曹操来说,虽然连杀袁绍两员大将,但战争总体态势仍未改变,前两道防线虽然迟滞了袁军的进攻,通过连赢两阵提振了士气,但也只能向后撤退,对于许县最后的这一道战略屏障,他只能死守,已无路可走。

在力量悬殊的形势面前一部分人产生了动摇,还有一小部分人甚至暗中与袁绍联络,随时有叛乱的可能。

更为不利的是,就在双方对峙于官渡的时候,许县后方的汝南郡一带出了问题。

汝南郡是袁绍的老家,袁家在这里很有根基,之前曹操率军由兖州进入洛阳的时候曾路过这里,当时汝南郡以及相邻的颍川郡黄巾军很兴盛,首领分别有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

曹操指挥人马打败了他们,刘辟、黄邵为于禁所斩,何仪等人投降。汝南郡的黄巾军虽然暂时归顺了曹操,但看到眼前局面对曹操不利,他们马上活跃起来,在汝南郡起兵叛乱,公开响应袁绍。

有一部史书说,这次叛乱的领头人是刘辟,这与前面所记相矛盾,因为之前曾说刘辟已被于禁杀了,要么前一次刘辟未死,要么这个刘辟另有其人。

总之,他们的声势很猛,汝南郡虽然有李通、赵俨等人据守,但没有力量剿灭这伙黄巾军。◎曹仁的闪电战

袁绍得知这一情况大喜过望,他决定派人前去支援刘辟,给曹操来个前后开花。

要是那样,冬天之前就有望拿下许县,结束战斗。

袁绍的想法没有错,但他却做了一个让人不太好理解的决定:让刘备带队前往。

刘备此时随袁绍大军开进到官渡附近,随着赵云、关羽先后归队,刘备的思路又活跃了起来,但他思考的不是如何帮助袁绍打败曹操,而是曹操被打败后自己何去何从。

刘备明白,目前因为有曹操所以他是安全的,而曹操一旦被消灭,他也就长久不了了。

袁氏父子虽然待刘备为上宾,尊礼有加,但刘备知道他们都不是善类,当年以韩馥让位之功在冀州尚无立足之地,他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刘备一心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脱离袁绍,至于脱离之后如何发展,那就走一步看一步了。

正在这时,袁绍想增援汝南郡的刘辟,刘备一看机不可失,立即向袁绍竭力请战。

刘备虽然在别人那里做客,但他的信息却一向很灵,当初在许县也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及时把握了一次机会才得以离开曹操。

袁绍连损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能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还真不多,刘备积极性这么高,袁绍虽然不是完全放心,但还是同意了刘备的请求。

于是,刘备率部离开官渡绕行陈留郡、陈国到达汝南郡,此行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糜竺、孙乾等人应该跟随。

他们到达汝南郡,与刘辟等人会合,力量大增,于是在刘备的指挥下自南向北攻击许县,前锋一度到达汝南郡的  强县,这里距许县仅50多里,已经是许县的南郊了。

留守许县的是荀彧、王必、满宠等人,主力部队都抽调到了官渡前线,防卫力量很薄弱。

荀彧一方面加紧备战,另一方面派人火速前往官渡前线,向曹操报告情况。

曹操在官渡已经很吃力,他面临的困难是根本无兵可抽、无将可派。为了此事,曹操感到很忧虑。

曹仁看到后,向曹操建议道:“南面情势危急,不能不救。刘备手下大都是新从袁绍那里拨来的兵,他刚带这些兵指挥起来未必顺手,刘辟等人向来见风使舵,不会苦战。所以,如果快速出击,一定能很快将他们击破。”

曹仁现在正式的职务是朝廷参事室参事(议郎)兼广阳郡太守,但曹操给他的实际任务是训练和指挥骑兵(以议郎督骑)。

这支骑兵,是曹军嫡系中的嫡系、主力中的主力。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虎豹骑。

有人认为汉末三国有四大王牌部队,分别是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吕布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和刘备的无当飞军,白马义从、陷阵营前面介绍过,他们已随公孙瓒和吕布而消失,无当飞军纵横沙场还是多年以后的事,当下能被称为第一劲旅的,只有这支虎豹骑。

曹操本人对骑兵作战一向十分偏爱,在之前与陶谦、吕布、袁术等人的作战中可以看出,他擅长使用骑兵,关键时刻往往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所以他组建了这支战斗力超强的虎豹骑。

虎豹骑也是曹操的近卫部队之一,先后由曹仁、曹纯等人指挥,曹休、曹真等曹家下一代青年将领曾在这支军队服役。这支人马数量不多,大约在5000人,但个个都是千挑万选,每有一个缺员,就从上百人里挑选一个补上(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曹仁的建议让曹操有了一个想法,在无力抽调正面战场兵力的情况下,可以让曹仁率一支骑兵快速出击,得手后迅速回师,在袁绍没有弄清情况之前解决问题,打一个时间差。

这又是一次冒险,如果曹仁此行不顺利,不能很快结束战斗,如果袁绍得到消息趁机发起正面强攻,后果不堪设想。

但曹操还是向曹仁下达了奔赴汝南郡的作战命令,原因是舍此他没有更好的办法。

曹仁没有让曹操失望,他挑选了一支人数不多但很精悍的骑兵,不带辎重,只带少量干粮,从官渡前线悄悄撤下,之后直扑汝南郡。

由官渡到汝南郡也就是200多里路程,按照骑兵的强行军速度,一天一夜即可到达。面对这样一支快速机动部队,刘备即使在沿途安排侦察人员也毫无作用,因为这些便衣侦察员未必能跑过这些骑兵。

所以,当曹仁的骑兵出现在刘备面前时,刘备又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来的是曹军主力,也没有想到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曹仁能亲自来。

刘备知道自己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但兵卒多是袁绍的人,刘辟等人更不堪重用,更重要的是,他也没有为袁绍的事业牺牲自己的打算,所以他指挥的人马一触即退。

刘备并没有直接南下荆州投刘表,汝南郡失利后他率部回到袁绍那里,即官渡前线。

但刘备去意已决,后来汝南郡黄巾军又在龚都率领下响应袁绍,刘备再次请战,又南下与龚都会合,曹操派兵镇压,刘备这一次打了胜仗,杀了曹军将领蔡扬,那时官渡战事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曹操打败了袁绍。刘备再攻许县已无意义,这才南投刘表。

曹仁得手后不敢停留,立即由汝南郡回师。

他没有走东路,而是绕道西边,推测起来,可能有意从许县附近经过一下,展示一下曹军的铁骑,让后方惶惶不安的人心有所稳定。

许县以西有很多山地,如陉山、鸡洛山、梅山等,曹仁率部路过鸡洛山,此山在今河南省密县境内,在这里曹仁与一队袁军突然遭遇,曹仁指挥人马将其击败。

曹仁不知道的是,这是袁绍派出来包抄曹军后路的。

原来,刘备南下后,有人建议袁绍不要把希望全放在刘备、刘辟身上,还应该再派一支奇兵南下与刘表联络,使南北夹击曹操的计划更有把握。

袁绍开始不同意这个计划,他的人马虽然占优势,但正面作战的部队也不是特别多,他的想法还是保证正面。但禁不住沮授反复建议,袁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派遣部将韩荀率一支人马从西面向许县后方迂回,目的地是南阳郡,到那里与刘表配合,组成联军夹击曹操。

韩荀的名气不如颜良、文丑、张郃等人那么大,事迹也不详,但在当时也是与颜良等人齐名的冀州名将。韩荀巧遇曹仁,误以为在这偏僻的山区也有曹军的重兵把守,于是不敢恋战,赶紧撤回袁军大营,向袁绍报告情况。

袁绍后悔不已,此后不再提分兵出击的事了。◎实力依然不敌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军主力又向前推进了一些,到达官渡的正面。

袁绍下令用沙土堆成土丘,在曹营前面呈东西方向展开,长达数十里,以此为依托构筑营寨。为了对抗袁军,曹操也分兵筑营,但如此一来,兵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了。

有的史书认为此时在官渡前线对阵的双方兵力,袁绍有十多万人,曹操不足一万,曹军中的伤兵占到十分之二三。

这显然不准确,袁军人数估计得差不多,但曹军人数明显低估了。

曹操现在手下有多少人马?有的史书进行过分析,认为曹操起兵的时候有5000人,以后大小各战胜多负少,胜率在百分之七八十(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仅破黄巾一役就收降卒30多万,即使在战斗中不断有损耗,也不会如此少,用数千之众对抗十多万敌军,断然没有取胜的可能。

这个分析是对的,官渡前线的曹军不可能只有一万人,理由至少有三条:

一是袁绍构筑的屯营东西达数十里,而曹操能分营相守,说明曹军兵力虽少,但不至于只有数千人;

二是假如袁军是曹军的十多倍,袁绍应该采取围攻的办法,而不是现在这样两军对垒,让曹军进退自由,屡屡得手;

三是后来袁绍失败,很多史料都记载曹军曾坑杀袁军8万人,以8000之众完成坑杀8万人的事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袁曹两军的总兵力与他们投到官渡前线的兵力也是两回事。

算袁军的兵力不能只算他们在官渡前线的兵力,袁绍诸子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干统率的人马还有不少,不在十一二万这个范围内。

而算曹军官渡前线的兵力不能把在各地的兵力都算进来,曹军总兵力假如有10万人左右,他们能用到官渡前线的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曹统区”还有数十个郡国、数百个县需要防守。曹操收黄巾降卒30万,如前所述这仅是个虚数,实际能编入战斗部队的顶多十分之一。

总之,曹军在正面作战的兵力被明显低估了,曹军在此的兵力应该在3万人左右,甚至更多一些。

上面说的是兵力,是比较悬殊的;论双方控制的地盘,曹操的劣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此时袁绍占有冀州刺史部的全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的大部以及青州刺史部的一部,此外还有兖州刺史部的东郡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统计起来有30多个郡国、300多个县。曹操实际控制着司隶校尉部、徐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的大部,以及青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的各一小部分,郡县数与袁绍相当甚至还略多。

但曹操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不如袁绍,地盘虽大,老的根据地不多,相当一部分是新占的地方,有的如汝南郡、关中地区、徐州刺史部等还很不稳定。地盘分散且面积很大是曹操的不利之处,他必须分兵把守,使兵力更不够用,在正面主战场就明显处于下风。

袁绍此次南下是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准备的,他从“袁统区”各地抽调人马重新编组和训练,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南下军团,总兵力的确是十一二万人,其中步兵十万人,骑兵一万多人,还有北方少数民族雇佣兵近万人。

袁军不仅数量占优,而且组织严密,兵种齐全,从史料中可以查到的此时在袁绍手下担任旅长(校尉)一级高级将领的有马延(步兵校尉)、韩定(越骑校尉)、王摩(越骑校尉)、睦元进(步兵校尉)、韩莒(屯骑校尉)、赵叡(越骑校尉)、蒋奇(步兵校尉)、荀谌(长水校尉)、高览(步兵校尉)、张郃(屯骑校尉)、韩荀(越骑校尉)、吕旷(射声校尉)、张觊(步兵校尉)。

沮授、郭图、逢纪、颜良、文丑、淳于琼、蒋义渠等人职务是监军或将军,类似于兵团司令或军长。辛评、许攸、苏由等人是袁绍的高级参谋。

从上面的名目看,袁军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射声校尉营即弓箭兵部队。而骑兵又分屯骑和越骑,屯骑是重装骑兵,人着盔甲,马披重铠,士兵用长枪和马刀,承担冲锋陷阵的任务,也称突骑。越骑是轻骑兵,士兵穿薄甲,配弓箭,承担远途奔袭、追击、搜索以及警戒的任务。

还有长水校尉,担负水上作战任务,同时负责架设桥梁、开辟道路以及攻城相关的土木作业等,类似于水军和工兵的混合部队。

相比之下,曹军的情况差得多。

由于准备的时间不足、地理分散等原因,曹军的正规化程度不如袁军。曹军主力部队包括步兵约三个军,屯骑和越骑各一个军,长水和射声各不足一个军。各军内部的编制也不满员,能投入到官渡正面战场的总兵力不足袁军的一半。

夏侯惇、曹洪、曹仁的军职已经升任为军长(将军),加上张绣,曹操手下的军长至少有四个人,其余将领目前的军职是副军长(偏将、裨将)、师长(中郎将)、旅长(校尉)等。

刘辟等人在汝南郡叛乱以及袁绍先后派刘备、韩荀等人南下包抄许县等事件发生后,曹操不得不重新考虑加强后方的军事部署,曹洪、曹仁、乐进、李典等人先后被抽调到后方。

目前,曹军在官渡前线以及各地的总体兵力部署是:

军长(建武将军)兼河南尹夏侯惇率步兵5000人守敖仓,并派其中一部分人守黄河之上的渡口孟津;

旅长(平虏校尉)于禁率步兵4000人守原武,并派其中一部分人守获嘉和黄河上的另一个渡口延津;

东郡太守刘延率步兵1000多人守白马,目前已撤退至官渡;

东平国相程昱率步兵700人守兖州刺史部目前的治所鄄城;

曹操亲自率副军长(偏将)徐晃、副军长(裨将)张辽以及警卫部队指挥官许褚等步骑混合部队1万多人守官渡,大本营的主要参谋人员有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等人;

军长(扬武将军)张绣率本部约5000人转战到兖州刺史部,与程昱一道防守陈留郡一带;

琅琊国相臧霸等泰山帮成员防守徐州、青州,掩护右翼,兵力约有1万人,但不是曹军嫡系;

军长(厉锋将军)曹洪率1万人左右守卫南阳郡的宛县,防备刘表来袭;

军长(越骑将军)兼广阳郡太守曹仁率数千人守卫颍川郡一带,保证许县的安全;

朝廷秘书局局长(尚书令)荀彧总揽许县事务,旅长(讨虏校尉)乐进、师长(中郎将)李典等率步骑数千人协助荀彧;

司隶校尉钟繇坐镇关中,负责督运关中的粮草;

颍川郡太守夏侯渊负责督运徐州、兖州、豫州三地的粮草;

农屯师师长(典农中郎将)任峻负责督造兵器,并负责各类军用物资的运输。

这场大战最终耗时数月,双方直接调用的兵力达十几万人,间接调动的更是多达几十万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时间跨度长、兵力异地调动规模大的一次战役,如此复杂繁重的后勤保障是双方此前都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兵强马壮的袁绍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有软肋,随着战事越拖越久,这个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他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始终没有解决好。

曹操在后勤方面投入的人力更多,荀彧、钟繇、夏侯渊、任峻等人专司其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保证着前线的需要。

钟繇不仅尽可能将关中的粮草运往前线,还征集到2000多匹马,对前线的支援作用非常大。

有了粮草运输也是难事,劫敌军的粮道往往是出奇制胜的手段之一,沮授就建议袁绍专劫曹军的粮道,使敌人因粮食供应不上而军心动摇,不战取胜。除了敌军外,四处盛行的流寇也经常打劫军粮。

任峻负责粮草运输时就深为流寇袭扰而头疼,最后他总结出经验,运粮时必须集中上千辆运输车才能成行,并且加派兵力予以保护,土匪看到想劫粮也不敢动手。◎日食下的冲锋

劣势之下的曹军不得不选择主动进攻,以求出奇制胜。

但是,两军对峙完成后曹操指挥人马多次出击都未成功(合战不利)。

九月的一天,发生了日食。

日食作为异常的天文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凶兆,也被看作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发生日食后,在许县的汉献帝刘协照例下诏,要求公卿就朝政得失写出专题报告(上封事),可以知无不言(靡有所讳)。刘协同时下诏中央和地方荐举人才,标准是孝行突出的人(至孝之人),三公每人荐举两人,九卿以及郡国守相、校尉等各荐举一人。

刘协的这项举措未必出自曹操的授意,一来在官渡前线的曹操此时应该无心考虑这些事,二来在人才观上曹操主张以才为先,以后又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与以孝为先的传统用人观不太一样。

距许县不到200里的官渡前线也看到了这次日食。对于战争而言,日食也预示着不吉利,通常情况下发生日食的时候交战双方都要停下来,因而日食有时候还起到意想不到的休战作用。

最著名的事例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的伊朗高原,当时米底王国和吕底亚王国在哈吕斯河一带激烈交战,战事旷日持久,连打了五年还没有完。有一天,两军正在厮杀,忽然发生了日全食,顷刻间太阳全被吞没,仿佛夜幕降临,士兵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停止了厮杀。尽管不久之后太阳重新出来,一切恢复到正常,但交战双方都认为这是上天不满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于是决定不再打下去了,一场打了五年的战争因为偶遇一次日食而终结。

曹操看到了这次日食,但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敌人认为日食不宜作战的心理向袁军发起突然攻击。

曹军出击,却无法攻破袁军堆起的土丘,不胜而还。

双方陷入艰苦的对峙之中,为了取胜,都想了不少办法。

袁绍下令在曹军营外堆起土山,支起高高的瞭望楼(高橹),凭借制空权向曹营射箭。曹营暴露在敌人弓箭手的射程之内,营里的人想来回走动,只能蒙着盾牌慢慢走。

为了对付高处的弓箭手,曹军将攻城用的抛石车进行了改良,使之射程更远,力量更大,号称霹雳车,抛掷石块,专打袁军瞭望楼和土山上的弓箭手,瞭望楼纷纷被打倒,袁军的弓箭手也轻易不敢到土山上来。

袁绍见弓箭兵没有发挥威力,又调来了工兵,向着曹营方向开始隧道作业。干这活袁绍很在行,最终打败公孙瓒攻克易京用的就是地道战,但他不知道曹操也很在行,当初在张绣的安众防线面前差点全军覆没,最后也是由工兵们突击开挖出一条隧道才得脱险。

所以,曹操对袁军的拿手好戏早有防备,他们的对策是以地道对地道,在营中横向开挖出又长又深的壕堑,袁军的地道挖到这里时就暴露了出来。

双方都使出了浑身招数,打得异常艰苦。

陷入长时间对峙,对曹操来说更为不利。

这是因为,官渡更靠近曹操的核心区,压缩了曹操的战略纵深,为曹操的后勤补给制造了更大的困难。

曹军的粮食眼看接济不上了,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一旦不能给士兵开饭,即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再好,部队也没有战斗力,更何况曹军这边士气本来就成问题,士卒叛逃事件时有发生,如果再没有饭吃,定会不战而败。

双方一边在前线相持,一边都睁大眼睛盯着对方的运粮队,袁绍三番五次派人打劫曹军的运输线,让曹操苦不堪言。

曹操也抓住一次机会,给袁绍的运粮队一次痛击。曹操得到情报,说袁绍有一支运输队在部将韩猛带领下正向前线开来,运粮车有数千辆之多。曹操问副参谋长(军师)荀攸谁能担负突袭袁军运粮队的任务,荀攸说副军长(偏将)徐晃可以。

徐晃脱离杨奉进入曹营后屡立战功,在攻打吕布以及东征刘备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在不久前进行的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中也充当主力。徐晃的临阵谋略和战斗力让曹操很欣赏,深入敌后攻击袁军的粮道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仅有勇力不行,还要随机应变,果断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在这一点上徐晃完全胜任。

曹操命令徐晃率队出发,同时派史涣为副将随行,这个安排体现了曹操对这项任务的高度重视。

史涣日后的名气虽然不如张辽、于禁、徐晃等人那么大,但曹操对史涣的信任却超过一般人,不仅因为史涣是他的老乡,从己吾起兵就追随他,更主要的是史涣做事稳当,对曹操忠贞不贰,曹操以后多次派史涣为监军。

徐晃和史涣率部出击,劫了袁军的运输队,可惜的是,缴获的粮食虽然很多,却无法运回,只能烧了。

前线缺粮,辛苦的不仅是阵前厮杀的部队,负责运粮的人也同样很难,为了保证供应,不分昼夜地从后方紧急运粮上前线。

为了给他们鼓劲,曹操专门向他们训话:“再过15天我就给你们打败袁绍,到时候就不再烦劳你们了(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未必有把握,为了稳定军心,他必须装出胜券在握的样子。

曹操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加上头疼,弄得他常常睡不着觉。现在他满脑子装的都是粮食问题,整天愁眉不展,虽然夸下15天破敌的海口,但他知道除非奇迹发生,否则那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曹操产生了退兵回许县的想法,为此他给后方的荀彧写了封信,征求他的意见。

荀彧很快回信,不赞成曹操的想法,荀彧分析道:“现在军粮虽然很少,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争胜时那样,当时刘邦和项羽都很艰难,但都不肯先退,因为先退的一方气势必然会受到打击。现在我们用很少的人阻挡袁军的进攻,扼其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好几个月了,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形势必将发生变化,一定能等来出奇制胜的机会。”

曹操认为荀彧说得有理,他又问计于贾诩,贾诩认为:“曹公您贤明胜于袁绍,勇力胜于袁绍,用人胜于袁绍,决断胜于袁绍,有此四胜然而将近半年之久仍不能决胜,是考虑问题太求万全而造成的,应该抓住机会奋力一击,大局必然可定。”

荀彧和贾诩都不主张撤退,认为局势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现在需要的是一次出奇制胜的机会。

正在这时,曹营里出现了一位神秘来客,仿佛上天专门安排的那样,给曹操带来了那望眼欲穿的决胜机会。◎老朋友深夜造访

官渡前线,曹操还在苦思冥想。

这天晚上,曹操正在帐中洗脚,准备不去想那些烦心事,先睡觉再说,卫士进来禀报,说外面有个自称是他老朋友的人要见他,来人自报名字叫许攸。

许攸是曹操的老朋友了,已经多年不见,他目前是袁绍的高级参谋,怎会深夜至此?不过曹操在惊讶之余马上也明白了大概,知道好事来了。

听了卫士的禀报,曹操不禁脱口而出道:“子远来了,我的大事要成功了(吾事济矣)!”

曹操来不及擦脚穿鞋,竟然光着脚(跣足)跑了出来迎接许攸。

双方相见,顾不上寒暄,因为这不是寒暄的地方,更没有寒暄的时间。既然是老朋友,多余的话也就不说了,谈话直奔主题。

许攸开门见山地问曹操:“袁绍强盛,您如何破他?还有没有军粮?”

果然是老江湖,一开口就击中要害。

曹操也正想谈谈粮食问题,但他对许攸此行的目的还没有把握,是献计来了还是摸底来了搞不清楚。

曹操于是含含糊糊地说:“大概还可以吃一年吧(尚可支一岁)。”

许攸一听,毫不客气地说:“不对,请重新回答(无是,更言之)!”

曹操见瞒不过,只得说:“可以吃半年。”

这还是在玩虚的,许攸有点儿不高兴了:“您不想破袁绍吗?为什么不据实回答呢?”

曹操这才笑道:“刚才是开个玩笑,其实粮食只够吃一个月的了,怎么办呢(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其实这也是虚数,曹操之前说15天可以破敌的时候已经传达出了实情,他的粮食不是可以吃1年或半年,甚至也不是1个月,而只有10多天了。

许攸替曹操分析道:“您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草将尽,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袁绍一万多车辎重粮草在故市、乌巢一带,守卫的士兵警备不足,如果以一支奇兵发起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把粮草烧了,用不了三天,袁绍必然大败!”

曹操一听大喜过望,打败袁绍的机会来了!

曹操很清楚,许攸提供的情报非常重要。

现在没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的了,而许攸提供的恰恰是袁绍储存粮食的后勤基地的位置以及防守情况,乌巢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故市地名不详,也应该在这附近,这里位于黄河之南、官渡以北,在袁绍军营的背后。

也就是说,这两个地方其实并不远,如果能出其不意地偷袭一下,一把火把袁绍的粮食都烧了,短时间内袁军后勤将接续不上,军心必然动摇。

这是一招制胜的绝好机会,曹操立即连夜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与诸将以及各位高级参谋商议此事。

但出乎曹操的意料,大多数人反对去劫粮,不是消灭袁绍的后勤基地不重要,而是大家不约而同提出了一个问题:许攸为什么此时来投?

是啊,在袁绍那儿干得好好的,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叛逃呢?会不会是袁绍使的反间计?弄清这些问题很重要,如果是袁绍使的一计,那后果就太严重了。

众人不知道的是,许攸确实是真心来投的,他目前在袁营的处境很困难。

不久前,许攸向袁绍建议分兵进攻曹军,具体方案是,以主力的一部在正面吸引曹军主力,然后分另一部主力悄悄绕到曹军背后直接进攻许县,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奉迎天子反过来讨伐曹操,曹操即使不溃败,也会首尾难顾。

许攸的这项建议本来也很有价值,但刘备、韩猛已经两次分兵出击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袁绍不再考虑类似方案,就没有听从。

按说这也没啥,更不会因此跟领导反目成仇,但恰在此时许攸家里出了点事,让他动了叛逃的念头。

袁绍手下文武失合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许攸一向说话口气大、脾气臭,不注意团结同事,平时人际关系一般,他跟审配不仅有矛盾,而且矛盾很深。

田丰、沮授失势后审配现在是袁绍身边的头号红人,审配一旦得势就想找机会收拾许攸。许攸家里的什么人这时候犯了法,审配把他抓了起来,并且扬言要挖后台,许攸又气又怕,干脆叛逃到曹营。

曹军将领们不知道这些,即便许攸主动讲了,大家仍然会觉得可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是陷阱该怎么办?

但许攸带来的这个情报太有价值,太具有诱惑性了。

作为弱势的一方,打正规战看来取胜的希望越来越小了,只能利用机会出奇制胜,打对手一个冷不防。出击袁军的后勤基地,的确是目前的最佳作战方案。

机会来了,关键是能不能抓住。

能不能抓住,关键是敢不敢去抓。

在不可能详细核实情报真伪的情况下,只有荀攸、贾诩认为许攸的情报可信,应该抓住机会,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扭转战局。

有他们的支持,曹操最终拍了板,决定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偷袭乌巢。

不是曹操喜欢冒险,而是他对许攸很了解。

作为20多年的老朋友,他知道许攸的秉性,这位仁兄的确智谋过人,但一向唯我独尊,不太合群,跟郭图势不两立的情况也早有耳闻。而且,许攸生性自私自利,做事情处处替自己着想,冒死跑到敌人那里献上一条让人生疑的假情报,这种事许攸干不了。

曹操决定亲自带队完成这项任务,众人大吃一惊,都以为听错了。

一场大会战,双方的主帅无疑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主帅的安危不仅是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决战的成败和数万名将士的未来,所以凡有重大战事,主帅的周围必然有重重的护卫,中军、近卫军、贴身卫队,层层设防,为的都是保证主帅的万无一失。

而现在,曹操要脱离大营,率军深入敌后,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这不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而是纯粹的赌博和冒险,所以大家都不赞成。

但曹操意志很坚决,他既然决定了偷袭的计划,就必须保证此行的成功,他可以派其他将领去,但是又不放心。

虎豹骑已经从南阳郡回到官渡前线,曹操把大营临时交由他和曹洪负责,由荀攸协助曹洪,曹操率5000人马趁夜悄悄出发了。

这支人马里有张辽、徐晃所部,肯定还会有虎豹骑的一部分,都是曹军精锐。◎老将军的鼻子没了

乌巢的具体位置在袁军大营东北方约40里处,曹军此去必须经过袁军的防地。

为顺利通过,曹操让人准备了袁军的旗帜,在马嘴里衔上小木棍,用布缚住马口(衔枚缚马口),以防夜行途中马匹发出声响暴露行踪。曹操命令士兵还抱了很多柴火,这些都是有专门用途的。

路上遇到袁军,但他们根本没有料到这是敌人。

袁军询问是哪部分的,曹军士兵回答:“袁公担心曹军包抄后路(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派我们增加防备。”

一路上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居然都顺利通过。

袁军士兵戒备心如此之差吗?那倒未必,一切缘于许攸送来的绝密情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除了袁军囤粮的位置之外,应该还有袁军的暗语口令等行军机密,所以曹军才能一路畅行无阻。

甚至可以推测许攸也一路同行,有他这个袁军的高级参谋在,行军路线、敌军守备情况、敌将姓名、暗语口令等都不成问题,所以曹军在夜里很快便推进到乌巢附近。

袁军在乌巢的指挥官是淳于琼。

淳于琼和曹操、袁绍是老同事,当年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他的祖籍是颍川郡,跟荀彧一个县。袁绍逃出洛阳,淳于琼跟着来到渤海郡,此后一直追随袁绍,深得袁绍的信任。袁绍解除沮授的兵权,沮授的身份原来类似于兵团司令,结果所部分成了三个军,分别由沮授、郭图和淳于琼任军长。

淳于琼这个军有一万多人,袁绍交给他的任务是负责囤粮基地乌巢的安全,这批粮食是袁绍刚从后方调运来的,由袁谭亲自送来,有了这批粮食,袁绍料定曹操必败无疑。

曹军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乌巢袁军营外,曹操下达攻击命令,将士们奋力拼杀,袁军没有防备,顿时陷入慌乱。

曹军攻入袁军大营,带来的柴火派上了用场,他们四处点火,袁军大营顷刻间变成火海。

如果放在平时,曹军未必能得手,但此时是夜里,袁军士兵毫无防备,大部分人还在睡觉,被惊醒后根本摸不清情况,也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只见各处都在起火,到处都是喊杀声,哪里还有战斗力。

袁军为什么如此麻痹大意?因为他们远在后方,前面全是友军,根本没有料到曹军大队人马能从天而降。

但老将淳于琼毕竟很有经验,加上袁军的总人数是曹军的一倍以上,在短暂的慌乱之后迅速组织反击,双方展开了激战。

淳于琼同时派人向大本营求救。

在袁绍那边,许攸突然不见了,这本应是一个严重的事件,袁绍应该马上警觉起来。

袁绍应该想到,许攸负气出走,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曹营,许攸是高级参谋,掌握这边很多军事机密,他如果反水,后果十分严重,但袁绍没有过于在意,直到接到了淳于琼的求救才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

袁绍立即召集儿子袁谭以及审配、张郃、高览等人商议对策,大家还没提出什么意见来,袁绍先入为主地认为曹操攻击乌巢,他的大本营必然空虚,此时不如置乌巢于不顾,直接进攻官渡正面的曹军,让曹操有去无回,所以袁绍下令张郃和高览率所部立即对曹军大营发起攻击。

但张郃却认为这个安排十分不妥:“曹操敢攻乌巢,率领的必然都是精兵,淳于琼将军肯定会被攻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大势已去了,不如先去救他。”

张郃的意见遭到郭图的反对,他支持袁绍的想法,坚持要张郃先攻曹营。

张郃跟郭图当场辩论起来:“曹营很坚固,之前已经打了很久也没有攻破,现在仓促之间能不能拿下实在没有把握。而淳于琼将军如果被曹操俘虏,我们也都得当俘虏啊(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按理说,袁绍此时真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了,要么重新部署让张郃等人先救乌巢,要么继续坚持他的方案,但最好派别人执行这项任务,因为作为主将的张郃思想已经不统一。

可是袁绍仍然坚持让张郃发起正面进攻,而只以少部分轻骑驰援乌巢,这一下就坏了。

乌巢这边,战斗还在继续。

双方打得都很艰苦,曹操亲自督战,张辽、徐晃等人率部拼命厮杀,但始终未能攻破淳于琼的指挥部。

正在这时,侦察兵报告说袁绍的援军快到了,左右赶紧向曹操建议:“敌兵很近了,请分兵以拒!”

曹操头也不回地说:“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贼在背后乃白)!”

曹军将士拼死殊战,终于在敌人援军到来前的一刻将淳于琼的指挥部攻破,俘虏了包括淳于琼在内的袁军1000多人。

之后曹操组织人马回击袁军的援兵,将其打退。

曹军临阵斩杀的袁军将领有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人,这些人可能是淳于琼手下的师长、旅长级将领,而淳于琼本人则是被活捉的。曹操为了震慑敌兵,下令把俘虏的鼻子割去,把牛马的唇舌也割了,拿出来展览(以示绍军)。

这种残忍的办法是一种心理战,目的是让敌人害怕。果然,凡是看到过这一堆战利品的袁军士兵无不惊恐万分(将士皆怛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