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好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22:47:56

点击下载

作者:戚光英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谦和好礼

谦和好礼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礼仪之源 知礼明仪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之“礼”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维护治国的核心政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礼治理论体系。它发端于周公,奠基于孔子,发展于荀子,经过先秦时期思想家们的努力,自成体系,贯穿于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传统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礼”,是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它不但为人们的处世原则和方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坐标,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好礼的美好情操。

周公创制礼乐制度

中华之“礼”发端于周公,是周公通过制定周王朝典章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以礼为人处世的先河。

那是在周武王灭商朝建周朝之后,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王朝的属国。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周公 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周文公。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的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他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朝、周成王治国。制定和完

这时,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毅然出师,3年后平定叛乱,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东征平叛图

为了控制东征后新占领的东部地区,周成王封周公的儿子伯禽为鲁国的国君,建立鲁国,管理徐、奄之民和从殷都迁来的移民,担负稳定东部地区局势,充当周王朝政权藩屏的任务。伯禽 周公旦长子,西周初期人。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周武王去世后,发生武庚、管蔡之乱,连带东方诸国也起兵,周公东征后,平定了叛乱,统一了国家。为加强对东方的管理,周成王封伯禽为鲁国国君。

临行前,周公告诫伯禽说:“你不要因为当了国君就骄傲起来而怠慢了士人。我在国家中地位是不低的,但是我还是谦虚待人,总担心因为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天下的士人。你到鲁国去,绝对不要因为是国君就看不起人。”

伯禽又问周公:“请问如何治鲁?采用什么方法有效?”

周公说:“品德高尚而能恭恭敬敬者必定会发达兴旺;属地广大富庶而能节俭者必定会安宁,官高位显而待人谦逊者,必定会越受人尊敬;兵多将强而不轻敌者,必能取胜;聪明智慧而又自以为愚者,必能不断进步;学识渊博而又自以为浅薄,虚心学习者,必定能日益增长见识。这六者都是谦虚的表现。所以《易经》中说,有一种品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身,这就是谦虚啊!”

伯禽到了鲁国以后,遵照父亲的教导来对待臣民,治理国家。当时鲁国君臣团结,社会风气也很好。鲁国被人称为“礼仪之邦”。

周公是一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他还在周成王以后,营建东都洛邑,就是现在的洛阳,并在洛邑开始了制定各种典章制度的工作。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总结、继承和完善,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周公制礼作乐”。王畿 也叫“王城”、“京畿”。周代指京都镐京、东都洛邑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管理的直辖区域,即王城周围500千米的地域。这一区域划分,是根据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来确定的。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王畿是政治、文化中心。■周公分封诸侯

周公所制的礼,集中体现在“五经”之一的《周礼》中。《周礼》,又称《周官》,有时也称《周官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

它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西周时期的礼法相传是相关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周公规定了国都地点的选择、王畿和九畿的分布、地方居民组织,体现了古代阴阳五行思想,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运筹智慧。九畿 相传古时以方圆千里的王城为中心,王城以外2500千米之内,自内而外,每250千米为一畿,共有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藩畿等,为各级诸侯之领地以及外族所居之地。九畿大小相套,依次迭远。■周公辅政浮雕

周公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肉食种类:王九鼎包括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包括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包括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包括乳猪、干鱼、干肉。

乐舞数量也有差异。这些制度自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周公的礼乐制度还包括“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当时没有严密的继承制,所以他不能不考虑商代灭亡的经验教训。

殷的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周公吐哺浮雕周孝王 (?年~前886年),周共王之弟,周懿王的叔叔。周懿王病故,理应由太子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辟方就乘机夺取了王位。他一直想复兴周王朝,但是,才刚刚即位6年,就病故了。

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朝廷、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自周公以后,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除去周孝王外直至周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嫡子以外的旁支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管理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辅政蜡像九世之乱 是商代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衰败、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至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朝廷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朝廷政权的管理。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管理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地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公与群臣图礼 在我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代人的管理系统。这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形成一种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政权机构,一种远比殷人的管理更为进步的机构。

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权力,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就要受到惩罚。■周公辅政图华夏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相传在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这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等,出自周公之手。

西周时期盛行一种明堂制度。所谓明堂,是周天子祭祀上帝、文王及举行各种大典时使用的建筑物。西周明堂一般建于国都的近郊,有9室12堂,以茅草覆盖屋顶,上圆下方,以水环绕于四周。明堂制在秦代时废除不用,两汉时期再度兴起,并被后来的历代沿袭。

西周时期沿袭了商代的祭祀传统,但其中包括的神秘色彩已非常淡薄。西周时期的祭祀对象分天神、地祇、人鬼3类。天神主要有天帝、日月星辰、司命、风师、雨师等;地祇有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人鬼专指祖先而言。■周公制礼作乐图深衣 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

西周时期的礼法在服饰方面也有体现。西周时期沿用商代的上衣下裳之制,但材料和手工比商代时更精细讲究,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也更显著。周代人也有将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的称为“深衣”。周代人衣服上常佩戴各种饰物。

据记载,西周时期贵族的衣服以毛、丝、帛、裘等为原料制成,配以各种玉饰,舒适而美观。平民的衣服则往往以麻、葛、粗毛等制成,式样短小,便于劳作。周王和贵族的头顶戴冕,士人戴冠,则平民只准戴巾。

总之,周公制礼作乐涉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代人具体实践的总结。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时期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链接周公规定的国都地点的选择,是通过土圭来确定的。土圭是一种测日影长短的工具。《周礼·大宗伯》记载,朝廷所谓“测土深”的方法,是通过测量土圭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这一天,此地土圭的影长为1.5尺。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反映了古代先民的阴阳五行思想,同时,“地中”之地也便于对各个诸侯的管理。

孔子践行以礼问礼

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以来,礼乐文化的一切重要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被打上了文明社会的印记。这种新的文明模式,不仅是对夏商时期文化的改造,而且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社会经历了第一次社会转型和文化重构。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被破坏,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礼崩乐坏”。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似乎更需要另一个大贤的出现。于是,一个影响了我国历史数千年的圣人诞生了。这个圣人就是孔子。

自古圣人多磨难。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他在15岁时就立下“志于学”的宏愿,学无常师,勤学好问。

孔子10多岁时,一有机会就进入鲁国太庙,悉心研究太庙收藏的典籍和礼器。■孔子夜读图礼器 我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等。

这一天,孔子又早早起床,洗漱正冠,虔心静举,来到太庙。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称为“太庙”。鲁国是周公封地,鲁国太庙就是周公之庙。

孔子一生敬仰周公,对周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立国的事已经非常熟悉了。进入庄严高大的鲁国太庙,面对周公塑像,他也跟着大人们那样,行三跪九拜之礼。孔子在太庙看到各种各样的祭器,如鼎、鬲、爵、觚、壶等,一一询问用途。

大祭仪式开始,鼓乐齐鸣,人头攒动,太庙里香烟缭绕,一会儿上猪牛羊,一会儿献爵,一会儿奠帛,一会儿读祝,一会儿叩拜。人们做一件,孔子就问一件。

鲁城的人对祭祀大礼都熟悉,有人问孔子为何要处处问个详尽,年幼的孔子这样回答说:“勤于求教,不耻下问,这本身就是知礼,我这是以礼问礼!”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这一年孔母颜徵在去世。在孔子守孝期间,鲁国公族大夫孟鳌子病重,不到一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孟懿子遵照父亲的遗愿,去找孔子学礼,还邀请南宫适同行。南宫适是孟懿子兄长,因为贤德,孟鳌子赐他南宫之姓,名适,一名韬,字子容,后谥敬叔。南宫适与孔子志同道合,交往甚密,见孟懿子相邀自然高兴,只是顾虑孔子在服孝期间拜师恐怕不合礼仪,心里有些犹豫。孟懿子说:“礼在任何时候都是通行的,如果不合礼仪,孔子自然会告诉我们,我们去和他见见面也是好的。”于是两人来到防山。孔子见到他们后,以丧礼迎接,让入墓庐中,三人坐定。南宫适说:“令堂仙逝数月,我等前来看望你,希望节哀顺便!”

孔子说:“谢谢两位!”

孟懿子说:“我们这次前来,不知是否合乎礼仪?”

孔子说:“人情尚在,当合礼仪。”

南宫适说:“此次前来,一来看望你,二来遵家父遗训,向先生请教礼仪,望不吝赐教。”

孟懿子接着又说道:“你我都在服丧期间,我来学礼,不知是否合礼?”

孔子回答说:“守孝,本身就是尊礼,议论礼也是尊礼,没有关系的。”

孟懿子于是向孔子请教:“何谓礼?”

孔子回答:“所谓礼,就是把人的情和义充分展示出来。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义,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柔、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讲信修睦,就是情义,这些离开了礼都不能实现。”

孟懿子又问:“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孔子说:“在人的生活中无不体现着礼。所谓的六礼,七教,八政,都是礼。六礼,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七教,包括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的人际关系;八政,包括饮食习惯,衣服制度,技艺标准,器具品类,度,量,数目,规格等。”

春秋时期礼的形式很繁琐,对于礼的内容与精神,孔子最后总结道:“礼有大,有小,有明显,有隐微。所以大礼有三百,小礼有三千,但有一个基本的目的就是合乎人情。发乎情,止乎礼,就像进入房屋没有不从门口进入的一样。”■孔子问礼老聃图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三人谈礼,不知不觉已过数日。在那样荒凉孤苦的日子里,与良朋灯下夜话,孔子的思亲之痛,暂时得到了缓解。南宫适在这里拜孔子为师。孔子见他品德高尚,洁身自好,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后来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准备去周的京都洛邑寻访老子,并让南宫适同行。洛邑就是现在的洛阳。鲁昭公听说后欣然同意,并赐孔子车一乘,马两匹。经过5天的行程,两人来到周都洛邑。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去世后谥号为聃,世称“老聃”。老子通晓上下古今之事,晚年躬耕授徒,讲道论德。他先任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又做了柱下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御史。

老子对孔子带弟子来访,非常高兴,忙令童子将道路打扫干净,亲自迎接孔子。

孔子见到老子,恭敬地行见面礼,双手捧着大雁献给老子,以表示对老子的敬意。孔子说:“丘久慕先生博古通今,专程和子容前来求教。敢问先生,为何今日礼仪不及古代礼仪呢?”

老子叹息地说:“这是和周朝王室政治衰微,诸侯各国相互争霸分不开的,各诸侯国为了称雄,不惜僭越礼制,已把周礼弄得不成样子了!”

孔子再问:“请问周朝古礼的源流在哪里呢?”

老子说:“讲到周朝古礼,那是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时制定的。在西周极盛时期,各种礼制也很完备,上下遵守,谁也不敢僭越。但是,自东周以来,王道日渐衰微,古礼也就渐渐泯灭了!”

孔子又说道:“请教先生,周朝古礼有哪些主要方面?”■孔子问礼老子图西周 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朝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即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老子说:“两位要知古礼,我看耳闻不如目睹,若两位愿意的话,我当领两位去看一看。”

老子引路走在前面,就近先看明堂。

孔子在明堂前举目四顾,只见四面大门上,画着尧、舜、桀、纣的像。尧、舜的相貌和善魁梧,带着兴旺的神气;桀、纣的相貌凶恶尖削,带着颓废的神情。还有周公像,成王图,还有鼎铭盘铭,多得一时目不暇接。

退出明堂后,老子又引导他们去太庙,参观各式祭器。太庙的祭器大大小小约有数十种,老子将各种祭器的名称和用途都作了说明。■孔子与老子雕塑东周 周朝京都于公元前770年自镐京东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从前。东周的前后400多年间,前半期称为“春秋时期”;后半期称为“战国时期”。

孔子走到右边的石阶前,看见一个制作大小与真人相同的金人,口上粘着三道封锁,背上刻着很长的铭文。孔子将铭文从头至尾详读了一遍,对南宫适说:“今天见了这三缄其口的金人,才知道做人不要多言,多言必败;不要多事,多事多烦恼。”说完又随着老子退出。

时已午后,老子相邀回家并盛情款待。进餐完毕大家又谈到礼仪上来了。孔子说:“丘对于各种礼制,因为没有名师指导,不能贯通,敢请先生明示!”■孔子圣迹《铭金人图》周文王 (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人,西周奠基者。商纣王统治时,他被封为西伯侯,也称伯昌。他治理岐山50年,使岐山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其子姬发得天下后,追尊他为“周文王”。

老子说:“国家的礼正,治国就有了准绳,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凭着正直的礼制在位,所以治国之道就兴盛;而周幽王、周厉王不凭正直的礼制在位,所以他们招致祸殃。由此就可以看出,礼制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兴衰,因此不可等闲视之。要知道古代圣王是凭着天道来治理人情的,为了用敬奉鬼来教化百姓,便制定了郊社、馈奠、射飨等礼制。”

孔子听到这里插言问道:“曾经听到郯子说,居家有礼则长幼分,闺门有礼则三族和,朝廷有礼则官爵尊,田猎有礼则戎事闲,军旅有礼则武功成。如果这五者都无礼,其后果又是怎样呢?”

老子回答说:“这五者如果失去礼的约束,就好像瞎子行路,失去了搀扶的人,又好像夜晚一个人坐在漆黑的室内,眼睛什么都看不见,手足没地方放,进退都很难。一旦失礼,就会居家长幼不分,闺门亲族不和,官爵失去次序,政事无法施行,动静失宜,其遗祸就真的不可收拾啊!”

大家都很高兴,兴致亦浓,不觉天近黄昏。南宫适提议明天再学习,孔子等告别老子回到馆舍。

在周国待了数天,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孔子到当时的宾馆之外,就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讥人之非,扬人之恶,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老子的意思是礼待他人,礼待天下。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到了黄河的岸边,看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势如万马奔腾,声如虎吼雷鸣。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闻孔子此语,说道:“人生天地之间,是与天地一体。天地是自然之物,人生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什么值得悲叹的呢?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我是忧虑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所以才有感叹啊!”

老子说:“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孔子圣迹图·接舆狂歌图》郊社 郊,指冬至日祭天于国都南郊,社,指夏至日祭地于北郊。这两项祭典都在郊外举行,所以统称为“郊”。南郊祭天,祭坛称为“圆丘”;北郊祭地,祭坛筑称为“方丘”。根据儒家经典的规定,郊祭天地是天子的特权,所以这两项祭礼都有皇帝亲自主持。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何不学这水之大德呢?”

孔子说:“水有何德?”

老子说:“人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水随方就圆,随遇而安,这就是它的柔德。人要如水,不能太硬,硬如利器伤人,不易化物。柔则处处感德,再无众恶的喧闹了。”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又有谁能与之相争呢?这就是您所说的‘上善’。”

老子大加赞赏,点头说:“汝可教也!你要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这就是效法水德。”

老子的水德其实涵盖了谦德,即谦虚之礼。老子的观点是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应该无为、无和、为欲、清虚、自然等。总之,刚强的就容易折断,柔弱的能够保全。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驶向归程。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此去拜访老子,您见到了吗?”孔子说:“见到了!”弟子问:“老子是什么样?”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他是我的老师啊!”

孔子从老子那里大彻大悟,返回鲁国后,从此更加身体力行,遵行周礼,宣扬周礼。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了,来投门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阅读链接孔母颜徵在去世时,孔子将母亲灵柩停放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的五父衢中,跪拜四方:“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四方君子,八方过客,有知丘父叔梁纥墓地者,乞请指示,孔子将难忘!”这时,孔家老邻居告诉他父墓在防山,孔子叩首谢恩。在合葬时,孔子说:“我现在是一个游子,应该在父母坟上堆做标记,以便日后前来祭拜。”孔子将父母合葬,并把坟墓筑得十分醒目。孔子在墓旁结庐守孝,以尽人子之礼,乡邻无不感佩。

孔子行动遵循礼仪

孔子数次到太庙学习周礼,也几次跟老子学礼学道,认为周礼是最能拯救世人的制度。于是,他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处处遵循周礼,力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要好好学礼。有一天,孔子看见儿子孔鲤从院子里走过,就问他:“你学过礼仪了吗?”

孔鲤回答说现在还没有学呢!孔子就说道:“如果不学好礼仪,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他所理解的“礼”的根本。他认为,只有广泛地学习文献知识,又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颜回见孔子雕塑孔鲤 (前532年~前481年),孔子的儿子,因其出生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孔子甚感荣幸,就以“鲤”作为儿子的名,以伯鱼为字,以示纪念。孔鲤先孔子而亡。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

他曾经说道:诗歌让我振奋,礼法使我立身,音乐陶冶使我修身养性,成就高尚人格。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论语》、《吕氏春秋》等先秦史籍里,记述了许多有关孔子依照礼行事的细节。

据《论语》记载,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品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敬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豢养着;陪国君进食,国君饭前祭祀神灵,孔子先替国君品尝。《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周文王很喜欢吃菖蒲腌的菜,成了一种嗜好。孔子听说周文王有个这样的嗜好也就吃它。尽管它的味道不好吃,以至于孔子在吃时连鼻梁都缩起来。这样坚持了3年,后来终于习惯了。

其实,吃饭对于孔子而言,意义绝不仅仅是单纯吃饭。吃饭成为他维护礼法的工作现场。为了弘扬礼法,纠正种种不合礼法的行为,孔子利用吃饭做了许多工作。吃饭成了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堂。《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的日子里,有一天孔子昼寝,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饭快要熟,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就装作没看见。不久,饭熟了,颜回请老师吃饭。孔子说:“刚才梦见我的父亲,我要用饭来祭祀他。”■孔子出游图鲁哀公 (?~前468年),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7年。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鲁哀公曾经多次问政于孔子。孔子去世时,鲁哀公亲书诔文。

颜回说:“不行啊!刚才房上有灰尘掉进锅里面,那些米我舍不得扔掉被我吃过了。这饭不能再用来祭祀了。”■孔子阅读雕像颜回 (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崇有加。

原来如此!孔子不得不为他的诚实所感动。当时礼法规定,用来祭祀的饭菜,所有人都不能先动一筷子,必须等到祭祀结束人才能吃。

孔子说要进行祭祀,不过是想考验一下颜回是否能坦率承认自己已经吃过了锅里的饭。如果颜回说“您要祭,我就给您把饭盛来让您祭祀”,那么,孔子就会把颜回当作反面教材。

但是,颜回很诚实地说明自己吃过了,并且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吃的原因。因此,这堂课实际上使师生双方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鲁哀公赏赐孔子吃桃子,事先把黍子发给他,让他用来擦桃子皮上的细毛。可是孔子却先把黍子吃下去了,然后再吃桃子。旁边的侍从看了都发笑。

鲁哀公不得不告诉他,说:“黍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擦桃子的。”

孔子回答说:“我知道。可是黍是五谷之尊,祭祀的时候用它来做粢盛,桃子是瓜果中的下品,祭祀的时候根本轮不上。用五谷之尊来擦瓜果中的下品,上下错位,有损于义,我怎么能这样做呢?”《礼记·玉藻》记载,孔子在季氏家里吃饭,既不行推辞之礼,也不按照次序吃,还没有吃肉就吃水泡饭。■孔子见鲁哀公图迎神赛会 旧俗把神像抬出庙游行,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迎神赛会多为纪念神灵,或遇天灾求神护佑。如久旱不雨,即迎龙王求雨等。

当时礼法规定,客人在吃饭前必须先行推辞之礼,即首先起身表示推辞,然后才可以坐下吃饭;开始吃饭时,则应当首先吃肉块,然后依次顺序吃其他食物,直至吃饱。吃饱之后,再行“飧礼”,即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