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唐诗,情在宋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2:55:05

点击下载

作者:兰泊宁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爱在唐诗,情在宋词作者:兰泊宁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01ISBN:9787563942619本书由墨源(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一声长叹一声咽——李白《长相思》

太白诗仙,我手捧远古诗韵的素笺,读你,读你的长相思,那略带沧茫忧郁的字意深深扎疼了我的心扉,此刻,仿若清见你一剑天涯之英姿,它就如一块印记刻在了你和你的心上人三生石上的碑墓里。

遥眺尘世渡头,远处莺燕齐鸣,纤手依依抚尽枫红万里江南岸的韵曲。饮尝韶华的朝露,今生的邂逅,注定了她是你心中的那位秋水伊人伫立在你身旁,听你横笛吹绿江南岸,细赏你缠绕柔律的墨词,对视凝笑,使那些早已枯落的秋菊再次盛蕊满枝,谱写了一段青衫罗裙两依依的美卷。

停留在烟雨江南巷的小道中,记忆里的花瓣一片片的散落,追寻着它所渐失的芳香与娇柔,借一丝暖风,伫站于岁月的山顶望下瞧,离别是首动听却又伤感的歌。天茫茫,地茫茫,南飞的大雁声声孤鸣,月空寒,一别再难见。风萧萧,雨潇潇,寒蛩芭蕉声凄凉,菊花残,凄凄对烛泪已干,谁知肠已断?怨也好,恨也好,人生自古情难了。长相思,相思人未知。长相思,何日是归期?爱绵绵,恨绵绵,恨到心痛,爱已无语。情阑珊,意阑珊,愁绪缕缕,尽付与笑谈。天冷月寒人不寐,相思泪抛红豆浑如血。山可崩,海可竭,此情可待不可缺,终恨此生相见难,一声长叹一声咽。

长相思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如果说相思的男人是太白,那么相思的女人是玉真公主吗?

唐玄宗有两个同母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两个公主都在很年轻的时候,自愿做了女道士。

说起唐朝女道士,读过杂史野史的都知道,在民间,其另一个名称就是高级娼妓,比较有名的如鱼玄机。当然,“娼妓”的说法过于简单化了。唐朝女权思想走强,一部分女孩不愿意嫁人,宁愿单身,过更为自由更多选择的爱情生活。“女道士”就是比较体面的身份掩饰。“女道士”可以自由地接待男客,宛如沙龙的女主人。还有一些女孩是借“女道士”的身份躲婚,躲一年半载的,再重新配人。

皇家的女孩有些不同,她们是有特殊身世的人。玉真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她的童年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玉真公主出生不久,就没了母亲。那时候,武则天对自己立的太子,从来都不信任,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儿子踢下台。武则天的婢女团儿,受收买,诬陷太子的刘皇后和德妃,说她们经常半夜三更在屋子里咒蛊,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就派人将太子的后妃杀死在后宫,然后抛尸。那时候,玉真公主只有二三岁左右。唐玄宗当皇帝后,多次探寻他们兄妹三人的亲生母亲——德妃的葬身之处,都没有结果。

金仙和玉真两姐妹成长的时候,恰好是宫廷斗争最错综最血腥的时候,最积极参政最飞扬跋扈的公主,恰好下场最惨。可以想见,这些她们都耳闻目睹。姐妹俩又没了母亲的庇护,在宫里更是处处留心,尽量远离这些复杂的人事。她们姐妹俩在年幼时——可能十一二岁,就开始慕仙学道,向往静修的生活。玉真公主很像《红楼梦》里的惜春,有“堪破三春景不长”的心境,她说:“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就是说宁肯放弃一部分公主的待遇,只求延命。浮华生活是短暂难保的,还不如多活几年。

金仙公主二十三岁左右,玉真公主二十岁左右,姐妹俩一起向父亲唐睿宗提出要出宫做女道士。古代女子是很难挺到这个岁数还不出嫁的,所以有人推测,她们都曾嫁过人,但婚姻并不如意,等到父亲唐睿宗一当政,她们就立刻提出离婚,过她们幼时就向往的生活。皇帝当然不会轻易同意,主要是怕委屈了两位公主。但公主很坚决,她们提出为“母亲祈福”的理由。这大概使皇帝想起了她们横遭不测的可怜母亲,的确是孤魂野鬼,需要超度。

那年春天,正是播种的新绿时节,在长安城附近,有两项大工程动工了。每天都有上万的农民,被迫放下农事,前去造观。这两座公主道观的模样史无记载,但肯定非常壮丽。《旧唐书》上,一些大臣难免跑到皇帝那里表达不满,说:“陛下爱两女,而造两观,烧瓦运木,载土填沙。道路流言,皆云用钱百万。”大臣认为学道应该淡泊,就像老庄那样,不应该动用这么多财务和人工。皇帝表面上接受意见,但并没有停止造观的进度和削减费用。

经过一年多的修建,两位公主住进了“璇台玉榭,宝象珍龛”的华丽道观。同时入住的另有不少皇家乐团的退休歌舞女郎,还有一些退休宫女。道观俨然是一座女子宫殿。还模拟蓬莱、瀛州、方丈三座仙山,修建了人工山水景致。公主的服侍用度,依然按照皇家待遇——甚至更高,是按照仙女的标准。唐诗上有“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的句子,持盈就是玉真公主的名字,她有一顶玉叶冠,是无价珍宝,“时人莫计其价”。每到清风朗月之夜,道观里都传出笙磬的清音,歌舞女郎在人工山水里,上演着仙游的人间戏剧。两位公主的生活,比出嫁的其他公主要自在逍遥很多,俨然是单身女公爵。

姐姐金仙公主死得早,唐玄宗对妹妹玉真公主更加宠爱。玉真公主经常云游,她在王屋等山,拥有多处道观,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还有别馆、山庄、旧居等等。在公主周围,方士和文人时常出没。很难让人相信,这位年轻入道、行动自由的公主,是没有感情生活的。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结婚不久,就到长安谋求仕途,期间曾经住在玉真公主的小别墅里。如果唐朝的小报发达的话,这事可以上头条了:“浪漫大诗人和金枝玉叶爆婚外情”“皇家女道士和大诗人在京城同居”,或者还有后续报道:“李白怒斥狗仔队,称与公主只是普通‘道’友”“公主称自己正在外地仙游,李白入住别墅之事,只是收容普通香客”……当然,李白当时的名气和后世不能比,即使唐朝有小报,也不会渲染这桩事情。而且,玉真公主比李白大十岁左右。

不过,假如探询一下李白的行迹,按八卦杂志的作风别有用心地罗列,再捕风捉影地叙述,李白和玉真公主的交往,很有些绯闻可以挖掘,而且都非常劲爆哦:这位据说是古西凉国国王的后裔、来自中亚细亚的富商公子,显然相貌和中原人有很大不同,很有可能带有混血男子的特质。他不只有惊人的酒量,而且谈吐豪爽迷人,听他说话,仿佛看见春花在他的齿牙间绽放,叫做“粲花”。凡见过他的,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被他迷倒。他自称“太白金星”投胎转世,有点迷信的古代人,总有七八分相信。

李白娶了退休宰相的女儿之后,就进入了名媛的社交圈子。第一任妻子死后,他又娶了另一位退休宰相的女儿。李白通过妻子,结识了很多贵族妇女,也认识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顺便说一句,李林甫的家风开放得不得了,六个女儿,个个风流。他家客厅专门为女儿们开了窥视窗,只要有单身男客来,女孩们就躲在后面评头论足,给自己挑情人。李腾空后来也做了女道士。

李白在仕途上,完全走的是外戚路线。非世袭贵族出身的青年,只能像《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在名媛和贵妇那里找门路。李白为这些名媛,写了一些赞美诗,但李白在赞美女性方面,辞藻单调,无非“红颜”“素手”,然后云呀花呀形容一番。

李白三十岁以后的人生,跟玉真公主都有若隐若现的联系。第一次“入住玉真公主小别墅”,李白遇到一位张驸马,本指望这位驸马到皇帝那里说好话,谁知,驸马跑去皇宫,不知说了些什么,皇帝反而不理李白了。李白悻悻地回了老家。但他和玉真公主一直有交往。玉真公主喜欢往名山访道求仙,炼丹磕药。李白恰好在少年时也喜欢这个。玉真公主去过的名山,从李白诗里看出,他大都去过的。十二年后,李白终于通过玉真公主的力荐,被唐玄宗召进宫中。这位大诗人喜得“仰天大笑出门去”,自信“我辈岂是蓬蒿人。”

起初,唐玄宗对玉真公主的这位密友,非常客气,甚至亲自拿调羹给他夹菜。后来宰相李林甫进谗言,李白不久就被“赐金放还”——看样子皇上永远也不想用他了。李白在朝廷并不是高官,仅仅奉命写点赞美诗而已。李林甫为什么要狠狠地中伤李白,很费猜测,据说是看不惯李白的“狂狷”,“狂狷”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问题。很多三流电视剧把李白和杨贵妃扯在一起。若是如此,李白的结局就是当庭杖杀,而不是赐金放还了。其实公主推荐的人,名声都不太好,一般人觉得他们是“吃软饭”的,重用不得,给点钱打发掉算了。

此后,李白彻底丧失了做官的热情和希望,专心地把自己培养成神仙。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炼,李白也住在安徽,他曾经七上敬亭山,写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晚年的李白,没有了愤怒,只有超脱和淡泊。粉红陷阱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这首诗是王维和皇帝一起到玉真公主的山庄去时写的,从诗句中看,似乎非常一般,不外乎就是称颂公主的山庄是人间仙境,公主超凡脱俗,浑似仙人天女罢了。然而,从历史上细查王维和玉真公主的关系,还真是不一般。

我们来看《唐才子传》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这就是《郁轮袍》一故事的出处。

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却落第。看来当时科举中的潜规则也挺厉害的,不拜谒一些名人权贵,也很难高中。于是王维就在宁王、岐王(都是玄宗的兄弟)府中出入,第二年将应举时,岐王就劝他去“九公主”的府上去。九公主即玉真公主,有的地方说成是太平公主,大错特错,太平公主死时王维才十二岁。他们不可能有什么故事。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才又看过王维的诗文,并对王维的才气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关于此事,我们仔细推想一下,就会发觉这似乎是个“粉红陷阱”,岐王和王维关系既然也相当好,直接和考官说句话推荐一下,不就得了。何必非要找玉真公主?而且大家看歧王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一样。十有八九,天真幼稚、有才有貌的王维实际上成了岐王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已是三十多岁,阅男人多矣,很难相信饮宴之后的王维不会和她发生什么故事。于是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王维如愿以偿地高中了。此后的王维还和玉真公主发生过什么故事吗?史书中却难以寻找了。这时候,公主们的行为似乎也有所收敛,不像千金公主、太平公主那样肆无忌惮地大玩男宠,而且有过二张、崔湜等人声名狼籍的前例,男人们也不好意思公然地以做公主的情人为荣。然而,细心考证一番,不难发现,王维和玉真公主还是藕断丝连,纠缠不清的。大家细看王维的年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情。王维因事被贬为济州参军,这是一个九品小官。但是四年后,王维弃官悄悄地回到了长安,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这期间没有当任何官职。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又发生过我们熟知的另一个故事,那就是孟浩然钻床底的那件事: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这天他正好在王维府上聊天,唐玄宗突然驾到,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王维见玄宗情绪不错,于是说出了孟浩然在此的事情。玄宗也没有见怪,还让孟浩然吟首诗听听。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哪首不好念,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这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但这其中却有很多疑点,孟浩然和王维是朋友,又是两个大男人。在一起谈谈诗文有什么不可以的,又不是奸夫淫妇,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再者,玄宗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来的这样突然。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一般也是前呼后拥,早有太监之类的前去通知准备,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宿舍卫生的,说来就来?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王维此段时间定是常住在玉真公主居处。可能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以玄宗的兄妹情深,肯定不时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故而才有这档子事。“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禁宫中、玉观里帷幕重重的背后,隐藏着温文尔雅的大唐才子和公主的情缘,只是随着时光的远走,这背后的故事已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这首《玉真仙人词》是唐朝第一大诗人——李白所作。这是在开元十七年时,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时写下的。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怎么说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颇有些来往。于是经人推荐,李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会。太白写诗豪放不羁,虽然在公主面前,也不失飘逸狂放的本色。什么“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的,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地浪漫,比起王维那篇拘谨呆板的诗来要好得多。太白本性就是个飞扬跳脱、风流多情的人物。《全唐诗》中有李白这样一首诗,题为:“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我们看,当时的小李白,就敢和县令夫人调笑。从诗中看,李白牵了牛跑到县令的后堂卧室中搅闹,县令夫人大概连衣服也没穿好,就在帐后露出半弯玉臂,探出头来斥责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还嬉皮笑脸地吟了这样一首诗,诗中也充满调笑之意,自称为“牛郎”,把县令夫人比喻成织女。由此可见,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种子。所以当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后,是像花朵遇上雨水,还是像风筝遇上风,我们也很难说得清。不过太白和玉真肯定会有一些故事的。可是太白来的时机却也太不巧了,我们在王维那篇中说过,开元十七年时,王维正好也回到了长安,此时的王维和玉真公主可能正亲亲热热,甜甜蜜蜜哪。这里也可以解释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李白和王维虽为同时代的两大诗人,但他们彼此的诗作中居然谁也没有提过谁,似乎不在一个时代似的。按说他们都和孟浩然关系不错,但为什么他们之间就没有什么来往?其实答案正在这里,王维和李白都是玉真公主的情人,既有这种关系,他们当然都不愿意答理对方。说来玉真公主一开始对李白并不是太好,她曾把李白晾在“玉真公主别馆”里好多天,一直不管不问。玉真公主的住处有好多,像什么玉真观、安国观、山居、别馆之类的。所以她几个月不来这里也很稀松平常。李白因此写了两首诗,发了一会牢骚后怅然而去: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但是玉真公主对李白并未完全忘情。天宝年间,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玄宗宣李白入京,封他为翰林学士,并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但李白毛病不少,一是太狂妄,二是好喝酒。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天子呼来不上船”,天子都叫不醒,公主恐怕也叫不动他。李白和同僚间的关系也十分差,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更不顺眼,另外又得罪了高力士等人,于是天宝三年,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但此时玉真公主并不同意,于是玉真公主赌气对玄宗说:“那将我的公主名号去掉吧,包括封邑中的财赋,也都去掉。”玄宗开始不答应,但玉真公主还是坚决散去了财产,辞掉公主的名号,并离开京城,远去安徽宣城修道。玄宗虽然知道公主是在赌气,但也没有再顺着她的意思,听任她去除名号,散财修道。

李白终其一生,都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李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叫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还以为太白真对着座山发愣哪。其实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对着敬亭山,终日心驰神往,要知道太白之意不在山,在乎玉真公主也。太白又曾有诗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这其中的相思之情,不可谓不深。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可谓不浅。然而太白之性情太过狂放,似乎也不是可以终身相托的人。同样,玉真公主既然出家做女道士,想必也是个不喜欢受拘束的人。他们之间有缘没有份,有爱情却没有婚姻。不过他们可以在岁月之流中,相望,远远的,挺好。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死于敬亭山,终年71岁。同年,李白病发,在敬亭山下的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2岁。

写到这儿,我不禁有点心酸。依窗远望,思绪再度回到千年前,沧海桑田,弹指间风萧萧雨也萧萧。

诗仙李白好象只是一转身,就消失不见在烟雨里。深秋的黄昏,滋味浓浓,空锁满庭落雨。那一抹秋殇,映满画阁,西风凉,又有谁在倾述着千年前的那一抹冷风殇?冷冷的雨巷冷冷的桥,对岸的吹箫人是谁,空画出如许凄凉。如果感情非要有一个期限许一个曾诺,那么是不是但愿人长久?

冷冷的夜每每梦醒时分,你会任凭着你的记忆去寻找的她是谁?太白!

在这思念的光阴里,深深的相思化作雨滴,一滴一滴落在心上,多想剪一段失忆的殇裹住哀伤,化风,化雨,化为尘土,随缘化去。对于你来说,失忆是今生的恩赐,你的记忆里不再有她的柔情婉言。世间真的没有永恒的等待,一朵花开等待一个花期,但等不了季节的摧残。今夜,是什么勾起了我的忧伤,牛郎织女七夕的苦心守望,梁祝化蝶的千年忧伤,虞姬霸王乌江的别离伤痛……是否世间所有的真爱都无法圆满?秋风殇,东风凉,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浅藏了那年深埋心头的隐痛,狠了心,放了心,安了心,是该放下啦,谁知长相思化蝶化风化雨化花,为的是等她来生再续前缘。李白的前尘往事

前尘往事本就是一副水墨丹青的画卷,一个人,一个转身,又回到了那个曾经隐居的水清山黛的江南水乡。萦绕至今不曾忘,烟雨天青,谁画丹青于西楼?烟柳画桥的江南呵,又是谁沉淀了多少脂粉多少墨迹?是谁遗落了多少悲情多少哀叹?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的夫人是许氏,许氏死后续宗氏为妻。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阳;另一子名:颇黎。李白有三个老婆,一个是许宰相的孙女,姓许。第二个,不详其姓。第三个宗宰相的孙女,姓宗。此外还有一个姓刘的。女儿李平阳,姓李。

李白的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不爽,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公元739年,也就是在他第一次结婚12年、他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李白带着这个女人曾经到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但不久两人就分开了。

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寂寞的他结识了一个女人,这就是他的第二个妻子。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明媒正娶。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这个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他的第三次婚姻是在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了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宗楚客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当时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保洁员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洁员,不擦掉是会被扣工资的。无奈,宗氏实在是被这首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现在的这个妻子应该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学道德情操,应该算有记载的李白的第一次爱情,注意是爱情。但也可能是信仰这个东西太重要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爱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邝山学道去了。于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男人要是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视天下女人如无物了。但是由于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从磷冤案时多次施救。得一此女为妻,足矣。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女儿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再次远游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实为忧伤之笔。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醉后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我比较相信《旧唐书》说。

太白啊,你习惯了豪酌痛饮,听厌了应酬之语,这一生冷暖交织、爱恨迷离,你的人生结局何其怅惘,何多感慨!

秋日薄暮的黄昏里,有光影掠过眉宇的倦怠,窗外的草木也已褪去青葱,凋零颓败,太白的生命之秋是苍凉的是寂寞的,独行独卧,当剔尽寒灯梦不成的疼痛不再刻骨,我知道,那是心灵不堪世事的打磨,就此老去了。

铺开一卷尚未来得及着墨的宣纸,走笔落墨,恰如长相思深锁的秘密在不经意时烙上寒凉的印记,请看,本意是打算勾勒出初荷的伶仃,却不料笔下早已落满苍老细碎的浮萍。曾想看云霞伴晓雾生烟,曾盼执手共沧海月明,海誓山盟言犹在,却不料某程山水,某个路人,某段故事早经不起轮回的洗礼,悄然间被青苔覆盖,面目全非!

日落窗台,满腹思虑,都化作胡言乱语,守着一程冷暖交织的时光,等待一季姹紫嫣然的花事,邂逅一场红尘中烟火萦绕的爱情,长相思,子夜时,美人如花出云里。寒露凝梅枝,长相思,长相思,相见会有期。第二章痴情苦恋张玉娘:惊世骇俗有清标,落尽梅花风韵高

她的愁:“海棠阴,杨柳杪。寒烟疏雨,似我愁多少?”

她的苦:“此景谁相问,飞萤入绣床。”

她的凄怆:“关山一夜愁多少,照影令人添惨凄。”

她的哀和怨:“宝镜照秋水,明此一寸衷。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她的爱与期待:“雪肌香、荆山玉莹,婵鬓乱、巫峡云寒。拭啼痕,镜光羞照,辜负青鸾。”

她的情与思念:“数新鸿、欲传佳信;阁兔毫、难写悲酸。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

她的忧与悲:“独此弦断无续期,梧桐叶上不胜悲。抱琴晓对菱花镜,重恨风从手上吹。”

还有她的绵绵相思:“朝云暮雨心云来,千里相思共明月!”“闲看蜡梅梢,埋没清尘绝。”这是她的多情。“淡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不见镜中人,愁向镜中老。”这是她的悲情。“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这是她的柔情。“自是病多松宝钏,不因宋玉故悲秋。”这是她的痴情。“流昨飞玉弹,宝剑落秋霜”这是她的豪情。“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宵传前路捷,游马斩楼兰。”这是她的爱国情。

她就是张玉娘。事追“梁祝”

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宋末文学家,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丽水市)人。生于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仅活到27岁。

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张再兴,字舜臣,宋淳熙八年登进士,为科院左迪功郎;祖父张继烨,字光大,由贡元人士为登人士郎;其父亲张懋,字可翁,号龙岩野父,举孝行,为提举官。母亲姓刘氏,为人贤淑,年近五十岁才生了玉娘。玉娘因姿容秀美,聪慧绝伦,故为父母所锺爱。玉娘从小过着“永漏报高阁,榴亭出夜筵”、“露浓罗袖重,歌遏杯传”的富家千金的生活,她有二个侍女,一名为紫娥,一名为霜娥,均善笔札。她还蓄养一只鹦鹉,也能知人意,极灵慧,通人性,终日与她为伴,号曰“闺房三清”。

和其她才女一样,她也是自幼聪慧过人,饱览群书,敏慧绝伦。她从小受儒学文化教养与薰陶,父亲教她读《孝经》、《女训》,她博闻强记,过目成诵,长大后善作诗词,远近有名,当时人曾经将她比作东汉曹大家班昭。据明嘉靖中人王诏在《张玉娘传》中记载:张玉娘,字若琼,号一贞居士。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所做文章诗词震惊一时,时人以班大家(班昭)比之。

后人将张玉娘与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她们虽为女身,但其横溢的才华却不亚于李杜诗篇。张玉娘的作品由她的族孙张献收集整理,合刻为《兰雪集》,留存诗词一百余首,其中词只有十六首,有人称《兰雪集》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

这个冰清玉洁的奇女子,文学造诣极高,她的诗体裁多样化,有绝、律、四言、六言等,且长于古风。她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不像其她才女那样大多是闺怨春愁。这种没有局限性、意境开阔的风格实在是难得可贵,连李清照在这方面一点也显得稍逊一筹。

然而她才丰而运蹇,未尽其才,将婚而逝,事追“梁祝”,一生充满了痛苦与坎坷。

张玉娘的人生悲剧源于她的爱情悲剧,她的爱情充满戏剧色彩,她和表兄沈佺如梁祝一样的悲惨结局,使人唏嘘和惋惜。但能够真爱一回,也是值得的。在南宋末期,这位才情横溢的美娇娘演绎了一段回肠荡气、为情而殇的爱情故事。

清初著名剧作家孟称舜曾为之发动捐款,在其墓后立祠祀之,并写了二集三十五折杂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曾远传到海外,远流异域日本。张玉娘与沈佺是真人真事,他们的爱情悲剧非常感人,闻者无不叹息。人们直言“比梁祝故事更动人”,比传说中的“梁祝”还要令人叹息、撼人心魄。

他和她,同年同月同日生。公元1250年农历七月初四卯时,沈佺降生人世。同年同月同日午时,玉娘也来到人间,她比他只晚生三个时辰。此为一奇。

他和她恰似许多古代爱情小说里面讲的传奇故事一样,也是表兄妹,就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这不能不说是又一奇。俩人就好象相约好了同一日来到人间,他们注定了要完成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于是这幕爱情悲剧让千百年后的人们依然感慨万端。

他家道败落,她父母悔婚,她海誓山盟,誓死相从。此为又一奇。于是,他上京赶考,一举高中榜眼。锦绣前程在招手,却病逝于归途。她悲痛欲绝,六年后也追随而去。两个丫环,或痛哭而亡,或自径而绝,鹦鹉也哀号不已,不食不喝,直到坠地而亡。这是奇中之奇。于是,人们将她和他合葬。左边伴二个丫环,右边伴鹦鹉,后人称“鹦鹉冢”。

这不是虚构的小说,也不是爱情传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地点在浙江处州一个古老的小县城松阳县西屏镇。戏和李易安

优越的家世,培养了玉娘开朗活泼的性格,她常在丫鬟的陪同下,登山舒啸,临水赋诗,玩得好开心。

门外车驰马骤,绣阁犹醺春酒。顿觉翠衾寒,人在枕边如旧。知否,知否,何事黄花俱瘦?——《如梦令·戏和李易安》

这首词是张玉娘的早期作品,大概就是她闺阁待字时生活的写照。门外车驰马骤,绣阁犹醺春酒。世态家情都顺遂注在这位大小姐的心意里,只是间或有些慵懒,信笔写些诗词消遣,她的才女性情也愈见光彩。“知否,知否,何事黄花俱瘦?”少年的她还不甚明白愁滋味,词中活脱脱表现一幅快活调皮的样子,十足憨娇的女孩儿心态。

花样年华的女孩,总是对未来有许多的向往,其中寻觅一个如意的郎君,携手相拥,共度一生,大概是所有少女共同的梦想吧。玉娘在美好的憧憬中,等来了自己想要的那份姻缘。

张玉娘十五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沈佺订婚。由于沈佺的父亲沈元与张懋为中表亲,情意相投,所以两家走得很近。公元1250年,农历庚戌年七月初四,沈元的夫人徐氏生下儿子,取名佺;同年同月同日,张懋的夫人刘氏也生下一女,取名玉娘。沈佺来到世上不过比玉娘早三个时辰,故而玉娘称其为表哥。

玉娘与沈佺从小一起玩耍,可谓是青梅竹马,两人感情甚为笃厚,所以她对这门婚事很满意。

沈佺,又名杰,字超凡。是北宋徽时状元沈晦的第七代孙,其祖父沈眩(1190-1263)字仲和,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先任浙江龙游县宰,后任江西吉安知府;沈元生四子:沈英、沈雄、沈佺、沈豪,佺为第三子。沈佺又名杰,字超凡,宋咸淳七年辛未间榜眼,宋宣和时对策第一,非常有才学,且“俊茂不群”。

玉娘多才,沈佺也非等闲之辈。沈佺记忆力超群,有过目不忘之功,且也从小饱读诗书,加之思维敏捷,大受先生的常识,成为乡县最有名气的才子。

玉娘和沈佺这一对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佺常到张家和玉娘谈论诗文,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沈佺佩服玉娘的多才多艺、不凡文采。玉娘也倾慕沈佺的才情盛学、端庄人品。

时人皆说这沈佺与玉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家大人听了也满心欢喜,于是便在公元1264年正月,沈张两家按照村里习俗为沈佺与玉娘摆了酒席,行了订婚礼。紫香囊

沈佺与玉娘订婚后,两个满心欢喜的有情人,更加情深意厚。少年朦胧的情愫开始如春笋般的萌芽,让沈佺恨不得一分一秒都与玉娘在一起。霜娥常说他是“魂被勾了”。

那个时代,非到嫁娶的时候,男女是很少见面的,所以,订婚后,玉娘和沈佺以诗传情,互诉心曲,开始了浪漫的恋爱之旅。

开始,沈佺几乎天天往玉娘家跑,与玉娘一起日日吟诗作画,猜迷下棋,好不快活。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互赠诗物。

那年七月盛夏,日落时,西天彩霞满天。玉娘与霜娥、紫娥散步走过水塘来到六角竹亭。这六角竹亭就在路边,沈佺要到玉娘家来,必要经过此亭。玉娘在亭子里坐下,不时向来路张望。霜娥知道玉娘有心在此等候沈郎,于是拉着紫娥一起借故去看水塘的荷花。

六角亭自然是六边形的,有六个上翘如龙首的六个角,亭子的左边是一片浓郁的翠竹,四季常绿,翠绿欲滴,“竹亭”因此而得名。亭子的右边就是村里最大的一口池塘,这塘没有湖大,然而也有方圆数顷,且一年四季清水盈盈,永不干涸,是村里人儿时摇桨采莲、捕鱼捉虾、戏水游泳的好去处。村里人说这水塘的水清,喝了能做官,所以取名“官塘”——名不虚传,村子里上古以来还真出了不少做官之人。

亭外的竹影摇风,声细细如琴音和鸣,这给了张玉娘灵感:

独坐幽篁阴,停绣更鸣琴。

叶齐林影密,唯有清风心。——张玉娘《竹亭纳凉》

松、竹、梅,岁寒三友,玉娘渴望能如竹,青翠风清。终其一生,也果然是玉洁冰清。

亭外,左边翠竹浓郁,竹子是可做胡琴与箜篌的,于是她拔下头上的银簪轻轻地敲打着竹子,她喜欢听这清纯的声音,银簪击打出一曲古乐府来,和着乐曲,她又有一首诗:

草香云暧雨初晴,对竹敲诗坐小亭。

昼永人闲啼鸟静,花飞无语春冥冥。——张玉娘《暮春偶成》

这时,远远地就看见沈佺自田陌间走来,玉娘下意识地摸了一下怀里的香囊,顿时羞红了脸。

当沈佺走到她面前,下一步就是接过香囊,一股芳香立刻扑鼻而来,浓郁清新,沁人心肺。沈佺细看那绣线,细密地绣着一枝初开的幽兰,和一首字迹清晰的诗:《紫香囊》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沈佺吟罢,不由称赞:“好一个幽兰不带春风儿女花!高雅!玉娘,我一定如你诗中所期盼的‘珍重’紫霞,不负你的真情。”

在古代,香囊是男女传情的信物,因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玉娘把诗绣于香囊之上,既表明了她对沈佺的爱慕思念之情,也可以看出她非凡的诗才和高雅的情趣。这样的女子,沈佺岂能不爱?“灵均”是屈原的字,常以兰草自比高洁。沈佺知玉娘这首香囊诗的含义是:希望沈佺“珍重”赠物,并表示自己怀有和屈原一样的兰草般节操。

此刻,玉娘与沈佺是快乐无忧的,他们一起在美丽的瓯江野畔游玩,松荫溪、延庆寺、观月亭、凌霄台、梅墩,及蟾峰阁、东皋亭、白鹤殿、逍遥观、偃月池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美好回忆。那时的他们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荡秋千、下莲塘,不尽的笑语,也有不尽欢快的诗句:

女儿采莲拽画船,船拽水动波摇天。

春风笑隔荷花面,面对荷花更可怜。——张玉娘《采莲曲》江南狂生何羡功名

公元1268年。沈佺已渐脱稚气,成为一十九岁的翩翩少年郎。那年五月初夏,正午时光,阳光明媚。他看见田野上青青茂盛的稻禾,有燕舞有莺歌。而池塘里,小荷出清水,蜻蜒荷尖立。他青履白衣,轻踩陌间草地,袭一缕油茶花香浓郁扑鼻,秀目顾盼,蜂萦蝶追,心意畅然欣喜,禁不住出口吟诵:

蜂绕黄花分外香,蜻蜒小荷碧珠光。

江南狂生醉水乡,何羡功名暗殿堂。

吟罢,沈佺将纸扇掌中一拍,为适才的出口成章而自鸣得意,自我陶醉一番。好一个“江南狂生醉水乡,何羡功名暗殿堂!”我沈佺虽家道败落,然我沈佺自有貌若芙蓉、才似班昭的玉娘小姐定为佳偶,且生在如此江南水乡,人生岂不快哉?如今宋室衰败,国暗道衰,功名又有何用?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烟灭成空,未若这青梅竹马之情深似海,每日相伴,吟诗作画,弹琴唱歌,游春赏花。猜谜语;荡秋千,月下相约;花影依偎。话衷肠;诉恩情,何等快乐?两情缱绻比目鱼,一日不见如三秋。要什么劳什子功名啊?——我自是狂生!只羡神仙鸳鸯眷侣,不羡高官厚禄不俗气。欲得佳婿必先乘龙

不想老丈人张懋得知后,非常地反感:“江南狂生?何羡功名?狂生醉水乡,不思功名,不思上进,哪里有什么出息!?”他饱蘸浓墨,在一张宣纸上“刷刷”地写下:“欲得佳婿,必先乘龙!”八个大字。然后严厉无比地命沈佺拿回去转交令尊大人!

那八个大字已让沈佺如五雷轰顶,他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你沈佺虽与我女订婚,但并未正式成婚。你若不成就功名,休得想娶得我女玉娘。再者,你还不是我张懋真正的女婿。我管你不了,让你令尊大人去管。

张懋虽仕途不畅,但很爱读书,且自持才学。向来是说一不二,堪有威信的,沈郎与玉娘知道这“欲得佳婿,必先乘龙!”八个字的份量。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你沈佺要想娶得玉娘,成就功名,“乘龙”是先决条件。无奈,父命难违,张玉娘也劝他用点心思,去考个功名。沈佺下定决心考取功名,只是他希望玉娘等着他,其实这是完全不必要说的。

但他担心也不无道理,几日后,张懋就婉转地对女儿玉娘说:“沈家现在家道败落,且沈佺无意功名,我儿当另择佳婿。你看看沈家衰落的样子,当父母的岂肯把一个如花似玉、才情卓绝的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

玉娘回父亲道:“人不可嫌贫爱富,更不能言而无信。”

张懋板着脸,说:“那就让他考取功名吧。我女儿断不能嫁个浪荡公子!”

玉娘虽不认同父亲的思想,但她对父母却又极孝,因而她只得暗自流泪,对天长叹,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一首《闲坐口谣》:

独坐看花枝,无言双泪垂。

痴婢不知春,问我心恨谁。

是啊,玉娘又能恨年近半百始得生我、对我从小视若掌上明珠的老父呢?

本以为秋上就可与沈郎共偕伉俪的,然而半道横风雨,佳期似乎遥遥无期,晓来临镜容光老,悲又从心起。

闺中女儿兰蕙性,寒冰清澈秋霜莹。

感君恩重不胜情,容光自抱悲明镜。——张玉娘《结袜子》(注:《结袜子》为乐府曲名)双燕离

自此,沈佺不敢常来玉娘家,他开始老老实实地在家潜心读起四书五经圣贤书来。玉娘倒是还常去看望他,陪他一起读书温习。

这一年,沈佺母亲病故,一时间,沈家的家道更显萧条。沈佺一边忍着失去母亲的伤痛,一边头悬梁锥刺骨地刻苦攻读,一边还要忍受不能与心上人相守的寂寞煎熬。

而玉娘也是一样的煎熬与痛苦。现在的处境恰如平地起风雷,又如风急江浪高。虽有朱户琼窗,但情侣难圆美梦。憔悴损佳人,年年愁断肠,相思深深,寂寞独自归。夏夜,望银河满天星斗,天河浩如烟海,阔阔无垠,想想和心上人两小无猜,恩爱情浓,却不道世事变迁,有情人难成眷属,犹如银河牛郎相隔,劳燕二分离,她回房子写下了既伤怀又言志的《双燕离》:

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垂低。

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

秋风忽夜起,相呼渡江水。

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

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

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卫佳人,古之烈女也。这首诗表示了玉娘要像卫佳人一样坚贞不渝。在汉代刘向《列女传·贞顺传·卫寡夫人》中记:夫人者,齐侯之女也。嫁于卫,至城而卫君死。保母曰:‘可以还矣。’女不听,遂入,持三年之丧,毕,弟立,请曰:卫小国也,不容二庖。’夫人曰:‘夫妇同庖。’终不听。卫君使人朔于齐兄弟,齐兄弟皆欲与后君,使人告女,女终不听,乃作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玉娘还将真情写入一首诗的序中:丈夫以忠勇自期,妇人以贞节自许,妾深有意焉……

古人以节而自励者多托于幽兰白雪,以见志,她因之将自己写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