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1 01:03:36

点击下载

作者:惠淑英,杨洁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试读:

前言

“能打仗,打胜仗”是习主席对我军提出的新要求,当代革命军人要完成这项使命,除了要有强大的武器装备系统作为支持之外,更需要参战官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透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几场信息化战争可知,战场环境更加恶劣,作战打击更加精确,信息繁杂更难评判,战争的较量突出表现在全维全时制信息权的对抗,最终表现为官兵心理的较量。交战双方均企图通过信息欺骗和电磁干扰影响敌方官兵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做好信息化战争官兵心理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者历时3年,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还到作战部队调研、参加信息化军事实战演习,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借鉴外军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军实际,开展了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研究,为开展我军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对如何开展好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全书前后衔接、紧密相连、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方法实用、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战时特色,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本书适合部队广大心理服务工作者学习使用,也可为未来参战官兵开展战时心理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还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战时心理服务工作”课程的辅助教材。

本书是对我军未来信息化战争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希望能对战时心理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航天工程大学政治工作处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参加本书撰写的作者分工如下:惠淑英负责第一至三章、第七至九章,杨洁负责第四章,周欢、马彬负责第五章,李五英负责第六章,周文星负责第十章、王茂屹负责第十一、十二章。最后由惠淑英统一修改并定稿。

本书编写过程中,一方面总结了作者们多年教学及研究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尽量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军内同行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致谢,敬请见谅。

由于时间紧迫,研究、实践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各级领导、广大官兵、心理服务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如果本书能对战时心理服务工作起到一些作用,将无比欣慰。惠淑英2017年10月第一章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大量运用于战争之中,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以全新的面孔登上了战争的舞台。信息化战争实质是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通过利用、改变和瘫痪敌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不被敌方利用、改变和瘫痪,以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各种作战行动。信息化战争信息量极大增加,制信息权、制心理权已经成为新的制高点,战场空间空前扩大,情况瞬息万变,面临着全时空、全方位的威胁,易使作战人员产生恐惧、紧张、疑惑等心理问题。与传统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对作战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战官兵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因此,加强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对于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战斗力是一支部队作战能力的最终体现,毛泽东曾经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战斗力具有可变性,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做到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下和战斗过程中,战斗力变化更为剧烈和明显。信息化战争的突然性,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效应,战场态势的变幻莫测等诸多因素,会空前加剧参战者情绪波动的幅度和程度,引发各种不良心理现象的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会破坏官兵自身的协调,引起思维混乱,会使官兵的自制力下降,甚至会出现自伤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即使有再高的军事技能、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英勇顽强的精神,人的智能、技能也难以发挥出来。如果官兵出现不良心态时,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来加以调控,就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通过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能够随时对不良心态进行控制、调整和纠偏,使战斗力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动态水平上。(二)有利于官兵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

官兵对敌作战的必胜信念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而官兵对敌作战的必胜信念又与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水平,可以使官兵在作战中表现出高度的战斗积极性,提高心理机能,把心理活动能量激发到最佳水平,使官兵认识深刻而牢固,情感强烈而积极,意志坚强而果断,行为自觉而有力,个性稳定而持久。因此,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水平高,则必胜的信念必然会强。(三)有利于提高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官兵在战争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军人,无论遇到多么艰难困苦、复杂多变的战斗环境都能很快适应,并始终保持稳定、冷静、积极的情绪;而适应能力弱的军人,在这种环境面前则往往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惊恐和被动应付。在信息化战争中,随着军队机动能力的提高和战场范围的扩大,作战环境的变化也呈现出突发性、多变性和快节奏等特点,使官兵不断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和影响,对此,通过研究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使官兵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信息化作战对象及其武器装备的变化,适应信息化战场空间广阔、作战样式多样、作战行动协同性强、指挥复杂的特点,适应作战区域分布广、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能够掌握战场行动的主动权。(四)有利于提高官兵的心理负重能力

心理负重能力是指官兵承受外界强烈刺激的心理能力。战争中当参战者的心理负荷超出一定限度时,就会出现心理疲劳,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创伤。在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的刺激更加强烈,参战者心理所受到的冲击和震动将会是空前的。如果缺乏足够的心理负重能力,就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反应,甚至会导致心理崩溃。通过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官兵的心理负重能力,使官兵在面对外界强烈刺激时,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心理紧张程度,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提高其心理活动水平。二、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服务形式,它所遵循的原则是独特的。了解基本原则,就能更好地把握心理服务的方向。(一)全程性原则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要树立全程伴随的理念,遵循早介入、晚退出的原则。在战前,大力开展作战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作战官兵在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好对参战官兵的预防性心理干预工作,使心理问题在产生前就得到排除。心理专家要早期介入,与作战官兵一起进战场,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适时开展心理服务。战后,心理服务人员及时对作战官兵进行疏导,但不能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有的参战官兵的心理问题可能在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显现出来,应该持续发挥心理专家和心理骨干作用,密切跟踪掌握参战官兵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服务工作。(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心理服务工作被承认接纳和持续开展的保证。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应立足参战官兵实际,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参战官兵提供科学的心理服务。心理服务不是做思想工作,也不是一般的同情安慰。实施心理服务,从确定需要服务的对象到采取针对个人的干预措施,应由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来实施。非专业的、过时的心理服务行动,很容易对参战官兵造成心理阻抗,疏漏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甚至给服务对象造成二次伤害。(三)个性化原则

参战官兵文化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心理耐挫性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作战时,心理变化也会有所不同。心理服务要关注和重视参战官兵的个别差异,应结合参战官兵个体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服务活动。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服务才能抓住实施服务的最佳时机,在确定实施方式和采取具体措施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因人而异,对一些参战官兵应给予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照顾、特殊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支持以及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忌心理服务方法手段单一,出现“一锅煮”现象。(四)快速性原则

信息化战争作战,战争的突然性、快速性明显增强,作战行动加快,作战节奏转换迅速。正如俄罗斯名将苏沃洛夫所讲的,“一分钟能决定战斗的胜负,一小时能决定会战的胜负,一天能决定帝国的命运。”“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在信息化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无疑对心理服务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军事心理学认为,战场心理服务应遵循黄金72小时救援法则,即官兵出现战场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后,心理干预如能在12~72小时内展开,官兵重返战场的概率便会大大提高。因此,要求心理服务工作者采取短、平、快的工作方式,帮助作战官兵掌握识别、处理异常心理问题的一般简易方法,采取自救互救处置方式,避免官兵心理问题累积、战场精神疾病重复和叠加、群体心理大面积的崩溃,减少因心理因素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持续保持和迅速恢复战斗力,以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五)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是指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要遵循参战官兵的心理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心理服务工作渗透到训练、政治工作、管理、后勤保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作用,谋求整体效益。在作战中,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之间的配合,需要前方救护与后方医疗组之间的配合,需要作战团体与团体之间的配合,需要团体内部集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需要作战团体内部官兵之间的配合,需要作战部队与地方政府及家庭之间的配合。因此,现代战争心理服务工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本身,而必须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防治,通过各部门自身职能发挥,切实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保证心理服务的实施,才能取得成效,获得较强的生命力;只有渗透到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才能及时把握参战官兵心理脉搏,化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着手,多方努力,共同协作,使参战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部队始终保持较高的战斗力水平。(一)做好战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人的一切有意识活动,都是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没有主观上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就不可能有任何主动的行为,战争的准备也是如此。心理上缺乏应付战争的准备,就不可能自觉、主动地去进行战争的一切准备活动。因此,做好战前的心理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1.充分了解敌情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某事物的恐惧来源于对该事物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未知。实践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绝大多数参战者出现心理杀伤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对敌方的战斗力情况、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正是这些未知情况,使参战人员在战斗中易发生心理杀伤,因此必须采取多方式、多内容地组织参战人员学习、了解外军建设现状、战斗力情况以及高技术武器装备知识,尤其是高技术武器的杀伤因素、杀伤范围、杀伤程度、防治知识等内容,这样才能消除在战争中的消极心理反应。

2.选拔心理素质良好的各级指挥员

一名指挥员如果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英明机智的判断能力,在关键时刻,就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力挽狂澜,从而会极大地激发整个部队的士气,增强官兵必胜的信念。同时,也会减少官兵的心理压力。所以,必须选拔心理素质良好的指挥员,在战争中高度重视发挥各级指挥员的表率和模范作用,通过指挥员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带动整个部队;发挥指挥员的“情感效应”,用强烈的思想情感来感染士气,发挥指挥员的“威望效应”,用高超的指挥才能来鼓舞士气;发挥指挥员的“示范效应”,用模范的行动来带动士气。

3.建立参战者的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是指由军队保存的记载参战者心理状况的文字材料或电子文档。参战者心理档案既是部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依据,又是参战者接受个别心理辅导记录的资料。其基本内容如下:一是个人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身体健康状况、重大病史等;二是家庭情况,如家庭联系地址、成员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婚恋情况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状况等;三是学习及社会适应情况,如训练成绩、工作成绩,学习兴趣及爱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战友关系,单位领导对其评价;四是心理测验情况及鉴定结果;五是心理咨询记录,每次对参战者进行的心理疏导,辅导人员都要做好记录,包括疏导时间、主诉及症状、诊断分析、结果、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辅导人员签名等。

4.拟制心理杀伤防治预案

着眼信息化战争中可能发生的心理杀伤,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结合我军实际,进一步规范部队的心理卫生服务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专家库,组织心理专家、精神专家和社会学家,建立适合我军特色的心理杀伤防治预案。心理杀伤防治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本次作战心理杀伤防治的主要任务;敌情、我情的分析;防治的主要措施及手段;防治的重点内容;防治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防治准备工作完成时限及具体要求。(二)做好战中的心理干预工作

1.做好心理问题的诊治工作

信息化战争,其残酷性会给作战人员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易对官兵造成巨大的心理杀伤。及时进行心理问题的诊治工作,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外军大都配有专门的精神保健军官,专门负责战场心理创伤和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战场心理治疗通常在切实判明原因的前提下按轻微病者、病情较重者和特别严重者三种类型治疗。发现有心理障碍征兆者,先不要追问缘由,也不要轻率地下结论,应留心观察,经常接近,反复谈心,加强感情联系,切实弄清病因。对早期发现的病情轻微者,可采用增加休息时间、减少战场环境刺激、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调节生活气氛等方法使其得到心理恢复。对病情较重的人员可转移到较安静的地方,避免原有环境的刺激,有的还可以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对病情特别严重者,则应送往战地医院或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对战地心理治疗工作,应特别强调治疗的及时性、安抚性。

2.做好心理调控工作

在战场上,通过心理调控可以减弱参战者的恐惧感,加强动机强度,有利于保持参战者的正常心理状态。战场上参战者的心理调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念的调控。由于青年军人的鉴别水平较低,信念的防线容易被突破。因而,必须通过心理调控手段,针对敌人的欺骗性宣传,及时进行反宣传,以加强对参战军人信念的调控。二是情绪的调控。有效方法是客观地转移参战者的注意。用新的刺激代替原有刺激,使战士的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中心,并抑制大脑皮层上恐惧等情绪产生的过度兴奋点,从而改变心理紧张状态。例如,进入战斗前可以报数和点名,集体宣誓,以及呼口号等。还可以在战前有意识地给参战者安排一些任务,忙于完成任务会使他们减少因联想战争景象而造成的恐惧与胆怯的机会。三是信心的调控。主要方法有三种:①口头语言感染,指挥员可以用符合部属心理的语言来打动和影响部属的行动,提高部队的士气;②文字激励,战场上,指挥员更多的是用鼓舞人心的战报、通报,充满信心的命令等形式来增强军队的信心;③行动激发,如指挥员为挽救危局,亲自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去,组织对敌人的攻击,这样可以使部属信心倍增。(三)做好心理保障工作

心理保障,是使参战者消除困倦和疲劳,降低心理兴奋水平,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休息,认识过程趋于正常,思维能力得到恢复,情感趋向稳定,意志更加坚强,从而为再次投入战斗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一支军队心理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战争的成败。从这个角度讲,在战场上,实施有效的心理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保障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战时休整,给部队较充足的休息时间。通过休息和睡眠,官兵可以消除疲劳,解除紧张,使心理活动恢复正常;二是向部队介绍敌方的情况和我方应对办法,落实各种安全防护手段,减少敌方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增强部队的心理安全感;三是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活动,解除部队官兵的心理问题,减少因战场心理杀伤而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四)做好战后的心理康复工作

战争实践证明,战后战场的心理杀伤的作用绝不亚于战前、战中,由于信息化战争带给参战者的心理压力、心理震撼力、心理摧残力是前所未有的,它会使参战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反应等方面都受到程度不同的伤害,而且这种身心上的伤害无论在程度上、时间上还是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战争所造成的伤害,它不能随着战争的结束而自行愈合。因此,做好战后的心理康复工作至关重要。

1.战后心理恢复工作

战后,参战官兵离开残酷激烈的战场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恢复,很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一方面,理解满足普通参战官兵的心理需要。一是认真组织部队首长、地方政府要员和各群众团体对部队的各种大型慰问活动,让广大官兵在慰问活动中体会自己的社会价值,感受社会支持系统持续不断的鼓动力量。二是组织各种各类英模代表走出军营,向社会各界宣传我军英勇无畏的战斗事迹,在军内外掀起学习英模的高潮。三是及时将各界赠予的慰问品发放到官兵手中,使官兵感受到各界的关怀和温暖。四是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部队和官兵的战斗事迹制作英雄谱,颂扬和记录英雄的业绩。五是安排部分官兵去全国各地疗养。另一方面,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舆论环境。在官兵评功评奖、提干升职、送院校培养深造、去留进退等关系前途命运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题上,一是公开条件,二是公开程序,三是公开结果。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查,评出正气、评出作风、评出团结、评出战斗力和凝聚力。

2.战后心理创伤治疗工作

心理创伤治疗是专业性很强的心理服务工作。在后方医院或军队治疗中心工作的心理军医和其他心理工作者,是治疗的专家和骨干。他们将按照正常的专业水准和要求治疗心理创伤官兵,并配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归纳起来,治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心理疗法,它是治疗官兵心理创伤的主要疗法。现在国内外公认的心理疗法主要有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还有暴露疗法、快速眼动疗法及团体治疗方法等。②药物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辅助方法。心理创伤病员用药的剂量和用法,应根据病员的病种、病情特点、病情发展阶段、身体生理状况、家族用药史、心理军医和精神病军医对各种药物的熟悉程度等来确定。③文化疗法是根据心理创伤病员成长的文化背景来确定心理治疗的方法。④娱乐疗法是包括听音乐、学唱歌、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剧表演、跳舞、游戏、下棋、玩牌、游园等,来陶冶性情、增进身心健康的治疗手段。⑤体育疗法是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对心理创伤人员进行心理康复的方法。有效的体育及活动疗法包括太极拳、体操、球类、游泳、溜冰、散步、跑步等。⑥工作疗法,或叫劳动疗法,在治疗中心或后方医院治疗期间,让有劳动能力、能控制自我意识的伤员参加手工制作、耕种菜地等体力劳动,可以提高伤员的适应能力。四、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除了具有心理服务工作的一般特点以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时效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某些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定势,将会增大调控的难度,防治不及时,会引发更深程度的心理问题,那时将更加难以防治。另外,心理反应在群体中具有迅速感染的特性,防治措施跟不上,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演变为心理障碍,更为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会造成集体心理的动荡,影响部队的士气。因此,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必须强调时效性。当发现部队中有不良心理反应出现时,各部门各级防治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迅速消除影响,保持部队稳定。(二)目的性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就是通过对参战部队和个体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围绕作战任务、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等作战要素,有效指导部队官兵进行心理预防和训练,提高参战人员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保持个体的心理稳定性和饱满的战斗热情;提高参战部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保持军人群体心理处于积极稳定的状态并具有昂扬的战斗士气,达到适应战场环境、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最终目的。(三)综合性

信息化战争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还需要运用行为学、历史、文化、种族、宗教、医学以及军事学等诸多相关理论,这种多领域的综合运用,才会使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真正把握战争致伤的原因,准确分析战争致伤的过程和预见战争致伤的程度,从而才能采取最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使心理服务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二章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一、我军心理服务工作萌芽于革命战争时期

任何一门新理论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顺利之时,也有曲折之处,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也不例外。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方法。

大革命时期,在我党和国民党合办的黄埔军校中,就开设了心理学课程。黄埔军校先后出版了《军事心理学》《心理作业》《军事领导心理》《军队人事心理》等著作。土地革命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奠基之作——《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明确指出,思想工作“须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并规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运用的“感化法”,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服务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延安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及各个分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朱德总司令号召部队练兵先练心,非常注重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关门打狗”、淮海战役中的“各个击破”、平津战役中的“杀鸡儆猴”等战法,都是心理战的经典战法。

这些理论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官兵的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保证了我军战斗力的提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但是,在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突出的是敌我矛盾,官兵之间生死与共的阶级情意高于一切,而个性的差异、心理的矛盾则处于次要地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视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轻视从心理上解决问题的“做法”被认可并沿袭了下来,其弊端也被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掩盖。二、我军心理服务工作探索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保卫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以后,我国一些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做了若干尝试,也试图将心理咨询引入军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政治部针对部分官兵存在的恐惧心理,及时开展了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三视教育”,坚定了官兵敢打、必胜的信心。在作战中,各部队还开展了战场心理救护工作。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不仅重视对敌开展政治攻势和心理战,而且还进一步加强了战场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军人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的文献记载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于参战军人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心理学一度被诬蔑为唯心主义的东西,心理咨询和疏导的作用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淡忘。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提高新时期的带兵能力,成为当时军队管理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批具有前瞻意识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在各种场合公开宣传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理论引入部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因此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军关于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尤其是对军人心理咨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没有科学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治疗也只是在极少数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而且“心理咨询”这个字眼本身也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环境后,军人思想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切身利益问题成为官兵思想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心理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对军人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诱发因素和预防方法进行研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的深刻变化。加之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技术战争的特殊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官兵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三、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

20世纪90年代,军委领导针对部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强调要研究官兵心理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测验、心理咨询等在一些部队得到应用,心理战研究受到重视。自1992年8月1日,刘素珍博士在解放军第85医院开通我军最早的心理咨询热线以来,要求心理咨询的军人涉及全军400多个单位,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和100多个中小型城市及县、镇的驻军,包括18~76岁的各级各类男女军人。为探讨军人心理咨询的特点与疗效,2001年济南军区精神卫生中心和106医院的专家甘景梨、周振华等人,采用电话、通信、门诊3种心理咨询形式对1997年5月—2000年5月全军各大军区及各军兵种的军人1035人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军人心理咨询中的问题构成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居首位,占84%;各种躯体疾病或心身疾病占10%,居第二位;其他占6%。心理咨询的总有效率为98.8%,其中显效率为63.6%,有效率为35.2%。上述资料表明,军人群体长久以来确实存在大量需要专业帮助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能够起到维护军人心理健康的显著作用。

以1998年5月原总政宣传部召开的心理教育工作座谈会为标志,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得到全军重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军队心理工作者编写了一批心理教育教材和资料下发全军。基层部队开展了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和培训工作,在院校开展了军人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等课题研究,使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深入部队并在部队教育训练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一阶段,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认识明确,领导重视,群众热情,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1999年7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解决现实思想问题,要在分清是非,提高认识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提高官兵素质,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军人心理问题已受到了军委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军开始在军人心理素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自此成为军队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2000年12月18日,原总政治部、原总后勤部在总结近年来部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基层部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联合发文《关于重视做好基层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重视官兵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疏导的重要性。2003年12月,中央军委批准颁布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总结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增加了“搞好心理疏导”的内容,使心理疏导得到了法规上的确认。2007年1月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做好心理调节工作,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新修订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等法规文件,都对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些法规性文件的颁发,标志着我军心理咨询工作迈入了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建设阶段。2009年,全军召开心理服务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心理服务”这一概念,会后由原四总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军部队贯彻落实。至此,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更加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军人心理咨询与疏导的重视。

目前,心理学工作者编写了一批心理教育教材和资料下发全军,《军人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被列为军队院校必修课程,有些院校还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心理服务中心、军事心理研究所或心理学系,开展军人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等课题研究,已培养出一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包括心理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军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也已逐步展开,2010年初原总政治部下文开始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要求每年培训1万名心理咨询师,开始依托网络大力开展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经严格培训并考核,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专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各医院和部队卫生队(所)也相继建立起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室,选配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工作得到了军队各级尤其是基层部队官兵的广泛接纳和认可,自觉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心理问题成为部队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原总政治部、原总后勤部派出292名心理专家,各大单位也派出了50多支心理服务分队、350多名专家骨干奔赴抗震救灾现场,这是我军首次把心理专家骨干作为作战力量投入重大军事行动的成功实践。原总政治部编写了《心理科学知识读本》《士兵心理指南》等教材,全军政工网开通了心理咨询频道,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许多单位也从实际出发,对特殊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开通心理热线和网络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已对部队的行政管理、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心理卫生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充分反映出基层部队对此项工作的迫切要求。许多部队聘请军地心理专家担任顾问,建立由政治机关领导、卫生医务人员、基层政工、管理干部和经过专业培训的咨询人员参加“五位一体”的心理咨询网络。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如官兵心理状况分析制度、心理测验制度、心理知识讲座制度、心理工作情况交流制度、与军地专家联系制度等,使心理咨询工作保持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和系统化。全军心理卫生技术指导组、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尤其是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专业委员会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军心理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四、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开展工作是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根本前提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它的发展及其方向,始终取决于战争的需要和特点,毫无疑问,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要以解决新形势下军队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心。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表明,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开展工作,是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打仗,打胜仗”为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确定了研究的中心范畴和发展方向。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如何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如何“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的指挥棒。(二)重视军事实践运用是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军事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军事实践运用一方面向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重视军事实践运用是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研究成果开始大量运用于军事实践,士气调查、士气激励、心理调控、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应用性研究深入部队,并在军事实践中取得成功。随着军事实践运用的种种新要求、新问题的出现,军事心理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大大促进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三)勇于改革创新是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军队心理服务工作要为军事实践服务,必须不断地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改革创新。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经验表明,勇于改革创新是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研究领域方面,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本身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分支性特点,为其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同时,与相关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从微观到宏观,既综合又分化,新兴的分支学科不断出现,体系更趋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研究内容方面,为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曾把军人心理、作战心理、教育训练心理等作为研究的重点,提高了军人的心理素质和部队作战能力。在研究手段方面,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于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研究,使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研究从定性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实验室研究向训练场和战场研究转变,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第三章美军战时心理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军战时心理服务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服务工作体系,追踪美军战时心理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向,审视和借鉴美军战时心理服务经验,对结合实际加强我军战时心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尝试开展心理服务

美军的心理服务工作是在实用原则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军事心理思想开始萌芽,为开展军队心理服务工作打下了基础。191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克斯(后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领导的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开始为战争提供帮助。在军队设立了许多心理学部门:武装部队设有心理部,负责军人的心理测验;医务部门中设有心理分部,研究精神病症及治疗;总参谋部设有士气组;情报部门设有精神处。在前线,美国远征军司令部设有心理研究组,负责心理战工作。心理学家开始开展士兵心理测验、军官心理评定、视觉与听觉心理、飞行员心理、训练与军纪心理、情绪与情感心理、士气与宣传心理等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美国陆军甲种和乙种心理测验,并用于新兵的选拔与分类,开创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先河。1918年又在佐治亚州建立了军事心理学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各军事院校就将军人心理学列为教育训练的正式课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拓展心理服务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又将军事心理学研究委员会改为实用心理学部,动员所有的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军人心理研究。美军心理服务工作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还动员了2000多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精神病医生和随军牧师一起投入军队心理问题的防治。完成了军事环境心理、军事领导心理、军事医学心理、军事社会心理、军事工程心理、军事航空与航海心理等大约500多项不同内容的军人心理学研究项目。出版了《战争与心理》《心理学与士兵》《宣传与心理动员》《航空心理学》等心理学著作。研发了陆军和海军通用分类测验,用于军人的职业岗位分配和能力训练。心理学家几乎在美军所有部门工作。仅1942年至1946年,受过军队心理测验的人数就多达700万。此间,美国军人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编写的,集30多个大学和有关机构理论研究大成的《军人心理学》一书出版,受到各国军事心理学界的重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在指导美军训练、作战和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美国国防委员会的L.P.史密斯曾经宣称:科学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已建立了较为实用的战场心理控制系统。在作战前线,每个作战单元都配备了训练有素的心理专家,就地迅速对战场发生心理问题的官兵进行干预;在作战后方,设有临时专业机构医院,以解决战地医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还建立了病人后送机制,将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官兵移送至专门的专门医院,给予更进一步的诊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心理战作为一种“区别于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样式”,促进了部队心理服务机构的迅速发展和体系建设。美军心理战部队受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民事与心理战司令部管辖,以陆军心理战部队为主体,拥有4个专业化的心理战大队(心理战群)、12个心理战营、22个心理战连。第4心理作战大队是美国陆军唯一的现役心理作战大队,下辖第1、6、8地区支援营和第9战术支援营以及1个心理作战宣传营,拥有语言专家400名,能讲35种语言。目前,美陆军师以下医疗救护站(所)均配有从事行为科学专业的军士、精神保健军官(精神病医生、社会科学工作者或临床心理学家),专门负责对战场心理创伤和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三、朝鲜战争心理服务与作战相结合

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心理服务工作拓展到海外基地、作战地区和医疗救护船。美国陆军和空军还出版了技术手册,对心理学家进行明确定位,心理测试量表进一步发展。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动机、领导能力、士气和心理战等领域进行重点研究。美国海军和空军相继建立了心理研究中心。四、越南战争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应对

越南战争期间,大量作战官兵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美军又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了早期精神病学筛选和战场心理控制系统。美军心理学家深入到战斗一线进行战场心理健康援助,但依然没能解决战斗应激反应问题。越南战争后,美军认识到,应该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解决训练中的伤亡和自杀这样的非战斗性危机事件。基于这种情况,美军组建了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等进行处置。从此,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便成为美军方心理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海湾战争开始重视战场心理援助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面临着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可能存在的生化武器威胁、沙漠酷热及沙暴等恶劣天气、野兽袭击、难以洗澡等多种可能造成心理杀伤的应激源,为有效解决这些战斗应激源导致的心理杀伤,美军进一步完善战场心理控制系统,组织心理学家深入到战斗一线进行战场心理健康援助,明显降低了战场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不过对创伤后心理障碍的改善仍不明显。战争期间,美军心理学家除了在陆地上为参战官兵提供心理援助外,还首次在航空母舰上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海湾战争后,大量退役老兵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即海湾战争综合征,表现出不明原因的创伤、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海湾战争后,战场心理控制系统又被纳入到名为TRICARE的卫生计划体系,由地方协作提供服务。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战场心理问题专业人员大多数加入美国本土和驻外军事组织标准的常规工作小组,同时,随军牧师在心理干预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六、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心理释压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殊性,同样会对军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美军在维和行动中,官兵经常要面对平民的不友好、冒着枪林弹雨、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远离家人等问题。因此,从1992年索马里“恢复希望行动”起,美军就在维和部队中设立压力控制小组来解决这些困扰。此外,心理学家在执行维和任务中,始终对维和官兵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关注。

在海地“支持民主”维和行动中,美军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困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就发生了3起自杀事件,更需要心理干预。由于进行了压力管理和心理支持,参加维和行动出现心理问题的官兵绝大多数都无须医疗后送,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波斯尼亚的“联合行动中”,美军组织了空前庞大的军事心理服务专家,以从事自杀预防、心理释压、危机事件干预和临床治疗等工作。心理服务工作者在这次行动中取得了新的成果,他们通过实施“理解延伸计划”,提高了心理服务效果。七、美军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态势

美军心理服务工作随着其军事任务的不断拓展,呈现出如下态势。(一)美军心理服务工作主体多元化

美军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主体并不局限于军队本身,还包括美国政府和社会相关团体等多重主体,它们之间分工协作,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其中,以下三类最为直接和重要。

1.专门机构

专门机构是实施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主体。美军的心理服务机构,主要分为科研体系和心理防治体系两大部分。在科研体系上,美军仅在陆军中就组建了卫生科学学院、牧师学校、陆军行为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有近千名专家进行相关研究。在心理防治体系上,美军主要是组建战斗应激职业医疗队和配属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例如,在军一级设立了战区级的专业心理保障力量——战斗应激职业医疗队,在师一级成立心理卫生组。

2.随军牧师

随军牧师是实施心理服务工作的宗教主体。随军牧师一直被美军视为“精神的支柱”“上帝意志的传播者”。随军牧师是美军为官兵提供心理服务的主要力量,负责向官兵提供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病等心理服务工作。随军牧师被列入军队正式编制,通常配到陆军营、空军联队、海军大型舰艇和小型舰艇中队以及机关和医院,授军官军衔,着军服,佩牧师标志。随军牧师要经过严格挑选,主要由军方直接任命民间牧师或从大学神学院毕业生中选拔。随军牧师还承担着退伍军人的心理疏导任务,努力做调节抚慰和维系人心的工作,试图唤起退役军人的斗志,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信心。随军牧师战时也要深入前线,利用战斗间隙与士兵进行个别谈话,稳定情绪,激励士气,组织心理轻度受挫者参加宗教“静修”。留在后方的随军牧师也要每日组织“报告会”,鼓励士兵上台自述内心情感,适度进行宣泄,有效地避免不良情绪在军中的滋生和蔓延,减少因心理原因而造成的战斗力下降。

3.民间社团

民间社团是实施心理服务工作的社会主体。美国有着为数众多的民间社团,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共有1.5万个地方分会,拥有300万会员,遍及美国本土及海外,是一个与美国国防部紧密合作、具有很高影响力的社会组织。美军充分利用这些民间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效果也非常明显。在美国国防部发起的“美国支持你”活动中,美国退伍军人协会与国防部共同发起了旨在援助负伤军人的“英雄归故乡”活动,动员美国社会各界表达对军人及其家庭的支持、对反恐战争的支持,从而激发和强化官兵的战斗精神,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二)美军心理服务工作形式多样

近年来,美军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在战场服役的官兵和从前线返回国内的官兵身上。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美军的心理服务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形式。

来自战场的心理服务:对战时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美军最常见的心理疾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即因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个体出现的精神障碍,症状主要有失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警惕性极高、对惊吓反应过度等。这一心理疾病已成为威胁战区美军士兵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针对“PTSD”实施心理干预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心理训练,通过遭敌突袭、毒气体验、人格污辱等心理训练课目训练,锻炼官兵在遭到战场残酷情景刺激、生化武器袭击以及被敌俘虏后受到折磨时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自控训练”,在专业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通过增强意志力来控制机体的非随意功能,如脉搏、睡眠和心态等,还配以医生导语和音乐,从而降低士兵面对刺激时的应激反应;三是干预治疗,一旦在战场上发现有心理失控者,先由配至连队的心理卫生兵检查治疗,若无效则送至营心理救护所进一步治疗,如数小时仍无恢复迹象的再转至旅后方区域的心理伤员清理所和师心理卫生组所在的支援连,3天以上无法恢复的,转送至军战斗应激职业医疗队诊治;四是心理释压,为前线官兵配备心理解压团,对被压力困扰的士兵采取“三热一睡”的减压措施,即让其得到热的食物、热身运动、热心咨询和舒适睡眠。(三)美军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特点

1.服务形式的多样性

美军心理服务工作形式多样,既包括针对出现的重大心理问题提供专项性的心理服务,也包括针对日常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经常性心理服务,还包括针对来自军人家庭亲人问题诱发的心理问题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在专项性心理服务中,主要是针对在军人中出现的重大心理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自杀率居高不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军人凶杀个案等。为了预防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自杀倾向等心理疾病,美国陆军正着手让士兵接受抗压力强化训练,通过每周90分钟的课程,试图消除导致愤怒和沮丧的思维定式及错误观念。在经常性心理服务中,主要是通过随军牧师以“上帝”的名义对军人进行引导。随军牧师以神职人员的身份出现于官兵之中,并有主动询问士兵个人情况的义务,“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个教徒”,并保证不向他人泄露士兵“忏悔”的谈话内容。因此,美军中许多士兵有想不通的事首先找牧师谈,征求牧师的意见。在针对性心理服务中,主要是通过军地协同,维护和实现官兵的自身利益,解决士兵家属的现实困难,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

2.服务工作的规范性

为了改善退伍军人的心理健康检查和治疗服务,2007年美国通过的《乔舒亚·奥姆威格预防自杀法案》规定,退伍军人事务部工作人员要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在每个退伍军人事务部下属的医疗机构安排一名预防自杀顾问,负责向退伍军人及其家人讲授预防自杀方面的知识以及展开预防自杀的研究等。美军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庞大的心理训练及作战机构,在陆军司令部设有特种方法作战部,由特种作战处和心理作战处组成,在各战区司令部下设特种作战处、无线电宣传营和传单印刷营,在各集团军司令部设有特种作战科、广播连和传单印刷连,海军、空军也设有特种作战处和相应机构。这些机构在战时负责领导和组织心理战,平时则主要承担军人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美军针对官兵的现实心理问题提出了“靠前”“及时”“期望”的“救治三原则”,并制定了《军事临床心理学技术手册(TM8—842)》,以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心理卫生工作。

3.服务领域的全面性

美军在不同阶段,分别开展征兵中心的军人心理测试、平时军人心理疾病和心理失控的防治、战场军人心理失控及战后军人精神病和退伍军人精神疾病综合征的治疗等工作,把心理服务贯穿于全过程。美军重视研究“精神不健康”的发病前表现、精神障碍初期症状、适应期的精神反应以及如何提高军人精神治疗后的稳定性等问题。《美军自杀防控手册》要求单位和师属牧师,“从精神和伦理层面就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的因素,向本单位或单位指挥官提出建议”,“提供有关自杀防范普及知识,随军牧师应致力于提供并协助本单位开展的自杀防范训练”,“建议并协助区域内其他参谋人员和小组进行防自杀识别训练”。《美军自杀防控手册》还要求师属外科医生“在进行精神压力舒缓训练、制止自杀训练、家庭援助训练时,负责协调要使用的医疗器械”,师属精神病科医生“负责进行压力舒缓训练、制止自杀训练、家庭援助训练”。《美陆军军官考评条例》把随军牧师提供的心理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其考评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负责登记、培训和保证人们参加礼拜仪式、教区活动以及接受宗教教育”;“促进在公众活动、工作团队、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采用开创性的方法促进人们在个人意识和宗教信仰方面的成长”;“向战士和他们的家庭成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处理、酗酒和吸毒、两地分居以及压力调节等方面的问题”等。八、美军战时心理服务工作的启示

根据以上美军心理服务工作新进展,结合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实际,我军应该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研究,厘清思路,主动作为,寻找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发展的新出路。(一)规范人员选拔程序,实现多层次统一的军队心理服务人才结构

我军应着力改革心理服务工作力量建设模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心理服务人员在我军心理服务工作体系中的地位、职责,并以此为指导,着力抓好心理服务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化心理服务人才。严格我军心理服务人员的准入制度,我军可以通过建立职权明晰的人员选拔机构,以军事心理学专家为主要人员构成,负责对从事我军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正规化考核、选拔、任用。积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可以以院校教育为依托,重视院校培养心理服务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将院校教育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在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院校中,广泛开展面向我军心理服务工作实际的心理服务理论、体系、能力研究。积极借鉴美军心理服务工作中的新进展、新趋势,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以最新最实的治疗理念指导院校专业教学。规范培训与审核制度,应当采取集中辅导、注重实践、正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训,同时,落实对取得从业资格的心理服务人员开展定期审核、定期评估的制度,采取官兵评议、上级考核、专家复审的审核制度,对不符合职业要求的从业人员取消其资格。(二)与时代接轨,学习先进的心理学研究理念

我军要汇聚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的力量,研究和借鉴以美军为首的军事强国在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密切关注外军关于心理服务理论的动向及发展趋势。吸收美军开展战时心理服务工作模式新理念,并将最新心理服务理论和方法与我军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心理服务工作理念,并通过在指导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形成我军战时心理服务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探索信息化战争,心理服务工作信息化的新途径,通过研究美军新装备、新手段,为我军心理服务工作信息化提供切实指导。(三)注重体制机制建设,搭建良好的心理服务平台

必须在结合我军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将最新最实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部队建设,努力构筑覆盖全军官兵的心理服务体系。认真制定我军战时心理服务工作提纲挈领性的指导性文件。细化指导环节,明确我军战时心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服务范围,使我军战时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与深化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在制度保障下顺利有效地服务我军官兵。提升战时心理服务工作在我军心理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我军要正视并重视心理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心理服务的特殊作用与地位,解决心理服务人员的衔职、编制、待遇等问题,努力营造适宜的工作氛围,为心理服务工作在我军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