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崇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6:17:0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崇拜

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崇拜试读:

内容提要

崇拜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意志、情感等的综合表现,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章 对附会以超自然力的人物崇拜心理

中国的民间崇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二是由对人的灵魂信仰转化而成的祖先崇拜;三是对附和以超然自然力的实有人物神化或半神化的崇拜。而这种神人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经历了东汉佛教的传入和与此同时产生的道教,还继承了儒家奠定的圣贤崇拜思想,于是在民间不断增长了对道家修练的真仙,佛家修行的佛陀,以及对儒家修养的圣贤的崇拜。特别是在东汉以来,许多有关人物的神异传说渐渐在民间沉积为特定的信仰,甚至把许多毫不相干的穿凿附会之说强加于某人然后予以崇信。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对赋予实有人物神性或半神性的信仰实体大致有四种;一是神人,二是仙人,三是圣人,四是巫师。

■神人崇拜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中有许多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地方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在民间传说中传诵其神异的功绩,而且还被民间供奉或祭祀,使其享受人间膜拜。在这些被民间崇拜的神人中,有神化了的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如春秋时的老子李耳;有神化了的高僧高道,如十八罗汉、布袋和尚、地藏王菩萨、济公、王灵官、药王孙思邈;有古代的大臣名将被神化的,关圣帝君、潮神伍子胥、二郎神杨戬等。有为民间做出重大善事的被神化的海神天妃妈祖、水神李冰父子、门神秦琼、尉迟恭、江神柳毅以及萧氏“五显”、另有行业神的酒神杜康、茶神陆羽、工匠神鲁班、纺织神黄道婆、艺神柳敬亭、饼业神汉宣帝刘询、医药神扁鹊、窑神舜,以及保护一方水土的各地城隍,也往往是当地公认的善贤者神化为神的。

由思想家老子李耳神化为太上老君,甚至被道教尊奉为“太清道德天尊”,被唐高宗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被宁真宗封为“太上混元皇帝”,奉祀于太清宫成为略低于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的大神。这是神化人物崇拜的最有代表性的实例。

民间崇拜太上老君是和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关。特别是自东汉于老子故里创建老君庙后,老子便成为民间的神了。

这种神人崇拜不仅表现在对道教神的民间信仰中,即使是在对佛教的佛陀、菩萨、罗汉中也照例有不少对神化人物的崇拜。

神化人物的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万灵崇拜的独具特色部分,是把对超自然力的幻想崇拜附会在固定人物身上的一种世俗信仰。

■仙人崇拜

道教形成以后,服气炼丹,追求不死最后炼化成仙的思想在社会传播开来,最终形成一种对仙人的崇拜。仙化与神化有其相同处与不同处。相同处是这些仙或神的原型本体就是人,都是实有其人,他们也都被赋予了超自然力的灵异。但是,神人与仙人有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神人的神化过程是在该人物死后被附会穿凿成神灵,而仙人的仙化过程是在该人物有生之年即从事专门的成仙得道修炼,直至被民间公认为成仙得道、长生不死的有灵异神奇道法通变之人。按民间信仰的仙人,其源来自道教。所谓“仙”,是古代方士、道士幻想成的超凡脱俗并有神通变化超能力的长生不死之人。据《神仙传》这部东晋道家葛洪撰著的名著解:“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于是,把仙又为三种,或分三品,再衍化为九品。被认为隐形飞升上天的仙人,叫做天仙;隐游于名山大川间的叫做地仙;先死后尸解蜕化者为尸解仙。在这里“死后尸解”是道教对原教旨长生不死的一种独特的铨释,认为尸解是登仙前,假借尸体解化,使本真练蜕遁变,或遗弃肉躯而仙化而去的不死之说。根据上述说法,民间对所有被认为经久修练而有灵异变通的动植物、人物或某些自然物、人工物,均可称仙,如狐仙、蟒化、柳仙等,对这类人物则称仙人。又在《墉城集仙录》中,作者唐末五代名道杜光庭却把飞升之仙分为“九品”:一为上仙,二为次仙,三为太上真人,四为飞天真人,五为灵仙,六为真人,七为灵人,八为飞仙,九为仙人。这种分类只是道教对仙班的等级排列,对于民间信仰而言,只要他们的原型是人物,就都称谓为仙人,道教的仙类分品还有其他说法,如清代汇编的《道藏辑要》中有关人世修道成仙的分品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几种;北宁张君房编校的《云笈七签》道书中又将仙分为上仙、高仙、大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等九仙。各类仙的界分只是品级,无严格意义,如前文所述的神化人物,也可以被称为神仙。道教起自中国民间信仰的本土文化,所以民间的仙人信仰占有重要位置。

在民间的仙人信仰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传说中道士修练得道而成的仙人,另一部分是道教兴起后纳入的古方士或奇异名人升迁的仙人、真人。前者的代表有最普遍崇拜的八仙和一些道教宗派的公认祖师;后者的代表有较普遍崇拜的彭祖、宁封子、赤松子、广成子、容成公、黄石公、河上公、安期生、阴长生、王子乔、宁毋忌、麻姑等古代方仙异人。

值得注意的是仙人崇拜和我国战国中期流行的神化方术之说密不可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苦难中为了逃避、解脱便产生了强烈的不食人间烟火、寻求世外桃源的愿望。长生不老或不死,凌空神游或仙游,形影销化依鬼或依神,都是为方仙道的主要内容。对于民间的仙道信仰,与道教的修道炼丹应不同,而是一种基于个人信仰的崇拜,所依据的主要是各种奇异怪诞的神仙传说。这也正是所有受崇拜的人物有一个或多个仙化了的传说相伴世代流传,同时被人们供奉于仙宫神殿享受香火的结果。

■圣人崇拜

中国民间信仰对于人物的崇拜,最为直接的就是对于圣化了的人物的供奉与崇拜。所谓圣化,即对这些人物崇拜依据既不是死后显现神灵,又不是长生不死显示仙迹,而是其人在世时,表现了大德、大智、大勇,其文治武功大利于民,为世人景仰、敬慕,并把他们推举至神位,赋予一定的神性。民间崇拜大圣大贤,主要崇拜他们为国为民建立的功德,通过祭祀的制度、方式和手段,表达民众对他们的感戴,因此,圣人崇拜是民间崇拜中最贴近历史生活真实的崇拜形式。

上下几千年,民间信仰中的圣人崇拜总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引,以皇朝官方为倡导,以建祠立庙为标志,以崇拜祀奉为手段,成为中国信仰的独特内容,与上文所述的神人崇拜、仙人崇拜相比较,对古圣先贤的崇拜,更多的成分是品德节操方面的精神上的崇尚、敬仰,而对神人、仙人的崇拜,除了敬畏之外,主要是对神仙有功利方面的具体祈求。因此,民间对大圣大贤的崇拜更多地是用传统的庙祀形式对圣人贤人的追念,是民间崇拜的独特形式。但是,在民间信仰中,对所有庙祀圣贤几乎都赋予了地方或族群保护神的神灵职能。如伏羲崇拜、黄帝崇拜都有族群部落祖先信仰的性质;神农崇拜有着明显的农耕与医药之祖信仰的性质;苍颉被历代胥吏奉为文书案牍行业保护神;岳飞崇拜,早在宋代就被奉为太学守土之神,道教又把他附会于因果报应的速报之神,甚至有的还附会为财神、门神。屈原崇拜也于明代附会为江渎护神。一些圣贤又常被民众尊为城隍、土地神。更有一些民间广泛崇拜的圣贤。如关羽等甚至很早便附会为大显神通的神人或仙真了。许多圣贤的传奇遗迹,也多被赋予神仙色彩,如包公祠的红莲藕“无丝”,“廉井”水贪官不敢喝;李太白祠的捉月台被附会为李太白飞升成仙处。

■巫师崇拜

巫师是民间信仰中特有的能与神灵、仙灵、圣灵、精灵、鬼灵相通,并使诸灵附体的活人,以他们拥有的某些神性与神格受到民间的特殊崇拜。因此,民间对巫师的崇拜包括两方面的用意:一是民间信仰者力图经由巫师的中介和某些与己相关的神灵、仙灵、圣灵、精灵及鬼灵沟通,以期祈愿成功;二是民间信仰者担心巫师利用自身与神鬼相通的能力作祟于人,因而对巫师存有敬畏心理。

民间信仰的传承,主要来源于原始宗教,而巫的产生正是来自原始宗教盛行的氏族部落社会。中国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即产生了巫,据《国语·楚语》载,中国古代是“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最早应以女巫为多见。《说文》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早在殷代,巫觋风行,以甲骨占卜正是巫觋活动的表现,当时甚至有专司巫职者,以巫字冠名,如巫咸、巫贤等。从周至汉约700余年,巫风更盛,上自宫廷,下至闾巷,几乎都由巫觋支配行事,执掌宫室祭祀,执行国事卜,参与占补预言,以舞降神通神,以术驱邪禳灾,验测水旱丰歉,医治伤育疾病,无所不能。汉之后,随佛道教兴起,巫风受皇朝制约,但在民间依然沿袭流行。尤其在我国南北许多崇信巫卜的少数民族中,巫的活动概未停止,崇巫之风仍有遗存。

男女巫师自古至今门类繁多,职司不一,大体可区分为二:一是兼司跳神、请神、通神,施行巫术,主持祭祀,驱邪医病的;一是专司祭神,不施巫术,不能通神的。在民间信仰中,显然前者具有原形态巫师特点,在民间受到格外崇拜;后者应近于宗教祭司,只能受到应有尊敬,难以达到高度崇拜。所以,巫师崇拜的实际含意,应只限于对跳神、通神的施巫术的那些巫师的崇拜。

在中国民间的巫崇拜中,巫师的称谓不下百种,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巫师,甚至有分工不同的几种巫师,其分工的不同几乎也和这些巫师所通的神灵、精灵不同或所施巫术不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 水崇拜心理

■水崇拜心理的缘由

阳光、空气和水构成了人类生存的三大条件,水带给人类的祸福远远超过了其它一切自然物,因而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久远的自然崇拜之一。

人的生命须臾不可缺水,我们的古祖先大都傍水而居,以便汲水,因此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城镇大都靠近水源。水能促使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生长,带给人类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在以采集植物为生的原始社会早期,就应该体验到了雨水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进入农耕时代后,原始农业的丰收几乎完全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人类更加恳切希望获得一年一度的充沛适量的雨水。水又能带给人类交通之便。一切能通航的水域都为人类提供了最为经刘、实惠、简便的交通条件,是人类最早的物资交流、文化传播的天然渠道。水中又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动物和植物,直接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水带给人类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和至关重要的。同时,水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灾难。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四溢、洪水滔天、毁坏房屋、淹没庄稼、吞噬人畜带给人类以毁灭性的灾难。我国西南地区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就保留了人类对洪水的恐惧的记忆。久旱不雨,河溪干涸,大地龟裂,庄稼枯死,颗粒无收,人们更面临着饥饿与死亡。总之,水带给人类的祸福,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与恐惧,从而产生了对水的崇拜。

中国上下几千年一直处于农耕经济社会,农业对于水的过分倚重,使得中国人对水的崇拜有增无减,而且愈演愈烈。因此,农业与水的关系,又成为水崇拜在中国延续发展、长久不衰的主要动因。

■水崇拜的产生的基础

人类对于水的崇拜首先是对水进行人格化和神灵化。

水的人格化,是视水与人同“性”,即认为水也具有与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意欲、行为等。毫无疑问,一切自然崇拜的自然物,都是被视为与人同性的。因为“驱使人去崇拜某个对象的那种感情,显然是以这个观念为前提:即人认为对象并不是对这种崇拜无动于衷的,它有感情,它有一颗心,而且有一颗感知人类事务的心”。水灵,即水之灵魂。水灵有人的性格,但没有具体的形象,总是与水体或水体的各种变化形式相联系的。如江、河、湖、海、溪、井、泉、云、雨、虹等。它是一种模糊不清的物体,是幻想中的超自然力的存在。所以对水灵的崇拜,在直观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对水体的直接崇拜,即直接对水体祭祀祈求。

水神,是由水灵发展而来,有具体的形象。水神主要有动物水神与人物水神。动物水神,大多数取自实际存在的动物。这些动物多是水生动物或与雨水有着某种联系的动物,所以被奉为掌管雨水与水的水神。虽是幻想的动物,但也是根据实有动物幻想出来的,如龙王。人物水神多半是由动物水神演化而来。那些半人半兽的水神,即反映了这种演化的痕迹。当然,有些人物水神则直接取自神话传说与历史中的人物,便仍与动物水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灵、水神,这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灵、水神,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水崇拜对象,都是水的人格化与神灵化相结合的产物。

■水崇拜的界定与构成元素

在中国,由于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水崇拜呈现出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状况。因而,为其划分一个基本的范围就显得很有必要。从最宽泛的角度而言,水崇拜的范围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第二层次,对掌管水与雨的神灵的崇拜。人们对这些神灵施行仪式,祈求赐予雨水及其神秘的力量或消除雨水。第二层次的内容是在第一层次的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只有对水的神秘力量产生了崇拜,才有可能创造出司水的神灵。

根据对水崇拜范围的界定,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水崇拜的构成元素:

水崇拜的对象。最初的对象是水灵,即无生命的自然物,其中主要是水体,以及与雨水有关的自然现象。水灵崇拜后来发展为水神崇拜。此外,其它自然崇拜、动物崇拜中的对象由于兼有了司雨水功能,也可视为水崇拜的对象。

水崇拜的意义。水崇拜的意义即人们崇拜的功性目的。水崇拜的功利性目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是人们不断扩大水的神秘力量、水神的神性、增加水神的神职所致。但水崇拜最原始最基本的功利性目的却只有两个:祈雨丰年与祈求生殖繁衍。其一,祈求适时、适量的雨水,使农作物茁壮生长,以获得五谷丰收;其二,祈求人类自身的繁殖。这与先民相信水生人、生万物的观念有关。祈雨求丰年,祈生育求繁殖,是最初的人类的基本要求,因而是水崇拜最原始的意义。

水崇拜的仪式。仪式是自然崇拜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祈求崇拜对象的主要形式。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水崇拜仪式极为丰富,且变化多端、花样层出不穷。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早期的仪式较为简单,后来则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从类型的角度来看,主要可分为巫术仪式、祭祀仪式以及巫术与祭祀相结合的仪式。

水崇拜的禁忌。禁忌是人们崇拜神灵的表现。出于某种神灵的崇拜心理,人们尽量表现出对它的尊重,禁止做有损它的神圣与利益的事。在中国古代,出于对水灵、水神的崇拜,产生了不少有关水的禁忌。如摩梭人崇拜水灵,形成了形形色色有关水的禁忌。如不能在河里或水潭里洗女人的衣服和小孩的尿布,洗涤这类衣服的污水也不能倒进河、潭里,否则会亵渎水之神灵。家有亲人出远门,在家者当天不能将水泼到火塘的铁三角架上,否则会给亲人路上带来不吉利,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迷信观念:把水泼在火塘中的铁三角架上,烫伤了水灵,所以,水灵便会在外出者身上施行报复。此外还有:洗过尸体的水不能用脚踩;水烧沸后,要赶快端下,不能继续煮着等等。摩梭人还笃信人所常患疾病如化脓、腰折、头痛腹泻、目赤流泪等都是触犯水灵所致。

水崇拜的神话。有关水崇拜的神话也是水崇拜的构成元素,它的作用在于解释水崇拜的意义、对象及仪式的起源等,使水崇拜文化现象更加神圣化、合理化。

以上五个部分,便组成了水崇拜文化现象的基本结构。在五个组成部分中,对象、意义、仪式又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禁忌、神话是附属于这三者的。

■水崇拜的原始内涵及其演变

水崇拜的原始内涵源于早期人类求生存、求繁衍的基本要求。为了促成植物尤其是家作物的的丰收,获取生存的生活资料,原始人便要向掌管雨水的神灵祈求充沛适量的雨水,这便构成了水崇拜的原始内涵之一:祈雨求丰年。同时在原始人看来,水是生命的源泉,为了求得人类自身的繁衍,原始人便向水、水之神灵祈求生殖的力量,这便构成了水崇拜的原始内涵之二:祈求生殖繁衍。

水崇拜形成后,又不断发展演变,引申出了一连串新的内涵。崇拜原始内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祈雨求丰年为本义的引申系统,一是以祈生殖繁衍为本义的引申系统。两演变系统所引申出的水崇拜的种种内涵,在中国人历代生活习俗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

■祈雨求丰年内涵及其演变

原始农业的丰收完全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然而雨水并不能尽如人意适时适量而降,时而多,时而少,多则成涝,少则为旱。旱、涝都对农业的收成构成严重的威胁,获得适时适量的雨水就成了原始人强烈的渴求。而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原始人又对降雨的知识知之甚少,便以为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雨水。从万物有灵观念出发,这种神秘的力量便认为是水灵水神所有。所以,原始人遇旱,便祈水灵水神降雨,遇涝则祈水灵水神止雨,平时则祈水灵水神带来风调雨顺。

由此可见,崇水最基本的意义在于祈求充沛适量的雨水,促使农作物生长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崇的内容愈加丰富。

祈求吉祥

充沛适量的雨水能带来五谷丰登。对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丰年是吉祥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带来丰年的水自然就成为吉祥的象征。水之象征吉祥,最初应仅限于它的致丰年范围,后来才推而广之,与一切吉祥如意之事发生联系。于是,人们在对水的崇拜中又加上了祈求吉祥的愿望。

祈求再生

由于受“灵魂不灭”、“灵魂转世”观念的支配,我国一些传统的葬俗往往包含祈愿死者“再生”或“转生”的内容。相当多的葬仪都包含了祈愿死者再生的意义。用水举行的葬仪便是其中的一类。这类葬仪形式多样,原理完全相同,即借助水来“实现”死者的“再生”。它反映了们头脑中的水能使死者再生的信念。水的再生信仰是由原始水崇拜所包含的水生殖信仰引申而来。由水生殖信仰引申出水再生信仰,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生殖与再生都是生命产生的现象。

驱邪治病

中国民间的医术与巫术从来是相互融会相互渗透的,驱邪的巫术就经常被巫医用作治病。民间用驱邪巫术来治病,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的疾病,是邪魔的象征,人之所以生病,完全全是因为各种病魔缠身的缘故。因此,要治病,就必须用巫术的方法来驱除病人身上附着的各种邪魔。不同的病症,须用不同的驱邪巫术。

水因为具有驱邪功能,所以被用来治病,驱除附在病人身上的病魔。由此,水的驱邪功能转化成了治病功能。当然,被用作治病的水,往往是经过巫师处理的,或施过咒语,或画过符。然而这一切手段无非是为了使水的治病功能更加神秘化、神圣化,达到使人深信不疑的目的。

显吉凶,定是非

水即能象征吉祥,又能驱邪,所以又具备了显现吉兆与凶兆的功能。同时,由驱邪与呈祥的行为功能转为认知功能,水又具备了显现是与非的功能。因此,在巫术中,水经常被用来判断吉凶、辨别是非。

由祈雨水丰年引申出求吉祥,由求吉祥引申出驱邪,由驱邪引申出治病,又由求吉祥与驱邪共同引申出显吉凶、辨是非等,这一连串的引申有着关联性的联系,这就是水崇拜原始内涵的演变过程。

■祈生殖繁衍内涵及其演变

原始先民不但祈雨求丰年,还向水祈求生殖力量,使人类自身得以繁衍。祈求人类自身的繁殖,对原始人群来讲,其重要意义几乎不亚于祈求丰年。当时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原始先民的寿命很短。因此,要维持种族延续,必须大量繁殖后代。原始先民当然不懂生儿育女的道理,他们只能根据自然界一些比较直观的生命现象,来推测人类自身繁衍的原因,从而对某些自然物产生生殖崇拜。水能使植物发芽、生长、结果,这是原始人能经验到的现象。原始人又惯于把人与植物等量齐观,视为同类。一些民族往往把某些植物当作自己的图腾祖先就是明证。人与植物既然属于同类,水能使植物生长,也就能使人生育繁殖了。所以向水祈求生育就成为水崇拜的原始内涵之一。后世形形色色的乞子、婚仪等习俗还保留这种原始内涵。

1.由祈求生殖到祈求生长在原始水崇拜中,人们向水祈求生殖的力量,包含了水具有生殖的观念。新生儿诞生后,需要健康生长,人们又借水来举行仪式,表达这种原望。水又成了人们祈求生长力的对象,并由此被赋予了生长的力量。水的生长力信仰是由水的生殖力信仰引申而来。人们对水的生长力信仰,多体现在诞生礼习俗之中。

2.由于受“灵魂不灭”、“灵魂转世”观念的支配,我国一些传统的葬俗往往包含祈愿死者“再生”或“转生”的内容,相当多的葬仪都包含了祈愿死者再生的意义。用水举行的葬仪便是其中的一类。这类葬仪形式多样,原理完全相同,即借助水来“实现”死者的“再生”。它反映了人们头脑中的水能使死者再生的信仰。水的再生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原始水崇拜所包含的水生殖信仰引申而来。由水生殖信仰引申出水再生信仰,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生殖与再生都是生命产生的现象。

第三章 英雄崇拜心理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是一个争论不息的课题。现在当然可以肯定地说,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但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丝毫没有贬低英雄的历史作用,而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英雄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人们缅怀历史上曾叱咤风云的英雄,迷恋他们的魅力,同时也渴望有当代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更多更杰出的英雄,以使他们英雄崇拜心理能得以初偿和充实,但是,正如人们的崇拜心理走过了漫长历史岁月一样,随着崇拜对象的更迭,人们的崇拜心理也越来越成熟。人们不但再也不能回到对自然物的崇拜、对图腾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拜之中,就是对英雄的崇拜,也不再回到以往岁月的崇拜中去。那么令人神往的当代英雄崇拜和英雄崇拜心理又是什么呢?这不能说不是当代人所探索和思考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

■英雄崇拜心理评论

英雄和英雄崇拜,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话题。英雄崇拜古往今来,历代有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真研读了卡莱尔的名著《英雄和英雄崇拜》之后,说过这样的话:“托马斯·卡莱尔的功绩在于:当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和思想在整个英国正统文学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时候,他在文学方面反对了资产阶级,而且他的言论有时甚至具有革命性。在他看来只有集中体现在一人身上,体现在克伦威尔或丹东这种人身上的革命,他才承认,甚至赞扬。这些人就是他的英雄崇拜的对象;他在他的《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把英雄崇拜成是解救绝望的现状的唯一办法,说成是一种的宗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卡莱尔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了英雄和英雄崇拜问题,但他却把英雄和英雄崇拜绝对化了,宗教化了。

对英雄的崇拜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一种社会心理。对英雄的崇拜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英雄崇拜和英雄崇拜心理如何评论,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全盘否定,即认为英雄崇拜是对英雄人物的神化和无原则的歌功颂德;一种是全盘肯定,如卡莱尔的观点;一种是既肯定又否定,如认为英雄崇拜一方面的过分称颂、赞扬、迷信以及神化和偶像化。再如,认为英雄崇拜是不适当地推崇英雄人物,夸大英雄人物的个人作用,把个人神化和把个人当作偶像来崇拜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英雄崇拜更是极为复杂的,有时候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社会心理;有时候又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行为方式;有时候又是心理和行为同时鲜明地表现出来。那么,究竟如何认识英雄崇拜呢?

应当说,英雄崇拜和英雄崇拜心理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伴随人类生活始终的,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英雄崇拜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以代替人类对自然物、图腾、神灵、祖先、偶像的崇拜时,应当说是一种进步的崇拜。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正确地估价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英雄人物怀有一种景仰、崇敬、钦佩的心理,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潮流提出的一些理论性观点,采取科学的态度执行时,也不失为是一种正确的英雄崇拜心理。然而,当把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进行神化、偶像化,盲目地绝对化,不顾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对英雄人物无条件地服从时,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而且必须注意到,随着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英雄就将被英雄的群体代替,所谓英雄,已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统一的思想的先进集体时,就不能再出现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而应当是对英雄集体的崇拜。这已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实。此时,如再来观照英雄崇拜的概念——是对个人、主要是对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个人的作用极端夸大乃至神化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就十分清晰、明确了。人们也就会深切地认识到,英雄崇拜已不是对个人的崇拜。个人崇拜的过程,不过是主体人格、价值、个性、智慧泯灭的过程,是主体在精神麻木状态中的一种心灵的“直接的纯粹满足”。尊崇和敬佩某位知名度颇高的人物,是对其敬佩、佩服程度极而言之的描述。这种崇拜,其过程绝不是失掉自我,让别人来控制自我。而是对客观规律、历史时势的一种必然遵循。

■英雄崇拜心理机制

凡是有利于英雄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的时候和地方,总会有英雄人物出现。这就是说,每一个真正显示出了本领的英雄人物,即每一个成了社会力量的英雄人物,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英雄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面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由可能进到现实的门槛。

有人曾这样反思过历史:如果法国旧制度再延续15年之久,拿破仑也许终身不过是个不太著名的波拿巴将军或上校。那时,拿破仑也许会像他在法国革命几年以前所打算的那样到俄国军队中去服务。如果他果真去了,他或许能在俄军反对土耳其军队的战斗或反对高加索山民的战斗中显一显身手,但是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穷困而颇有才能的军官,在情况顺利的时候能够成为世界霸主。而所谓“情况顺利”,是指事变的一般趋势,是指便于英雄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是指当时的社会关系适合于英雄人物的出现。然而,人们在对成功的英雄人物崇拜时,却往往将这种社会关系降到次要地位,而将英雄人物本身的作用看作是主要的。这就是英雄造时势的传统观点。

如果仅仅将英雄造时势的错误崇拜心理归结为一种无知,或是受到某种社会集团的愚弄,那还远非问题的实质。重要的是要看到这种错误崇拜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或曰其心理规律或基础是什么。

英雄崇拜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也是极自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崇拜英维的驱动力,都有其价值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英雄的能力。因而,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心理事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欲求。英雄崇拜心理具有广泛的心理基础。

英雄崇拜心理能有效地激发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热情。英雄崇拜的热潮,是生长中的社会正在寻求出路的表现。崇拜什么类型的英雄,即意味着采取什么样的生长形式。英雄是外扩的、创造型的,他的使命是引导整个社会群体向前走。崇拜者和被崇拜者心理导向的高度一致性很容易使崇拜心理控制在科学、适度的范围内。而一旦超出限度,也就必然走向科学的反面,自然进入英雄造时势的误区。

■英雄崇拜心理类型

同其他崇拜心理一样,要为其划分类型,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以何种标准进行划分。而且划分标准不同,使用的先后顺序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何种标准为一度划分标准),会出现众多的不同划分结果和类型。要对这些类型进行一一研究(不进行全面的研究,就难免出现偏颇和论理疏漏,)很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为此,这里对英雄崇拜心理类型的评说,就只能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即仅举其要,而不计其全。但在所举类型之中尽可能找准典型意义和与现实英雄崇拜心理的有关联价值的类型进行重点说明。

□神灵英雄

神灵英雄,即神化的英雄。这是人们英雄崇拜心理是最早期的类型。这种英雄与其说他们是英雄,不如说是神。因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已完成的历史,归根结底被说成是世界上耕耘过的伟人们的历史。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式的人物,是芸芸众生竭力崇拜的创造世界的人物。其至不妨说,他们是救世主。世界上能够被人们耳闻目睹的一切实现了的东西,不过是上天派给这个世界上的伟人们的思想的外部物质结果、现实的表现和体现。而且还可以说,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也就是任何一个时代,只要能找到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一个非常智慧的人,它就不会走向毁灭。这样的伟人往往有真实觉察时代的需要的智慧,有领导它走上正确道路的勇气,从而使时代得到拯救。而且,具有直接来自上帝之手的自由力量的伟人,他的话是所有人都能相信的济世良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从活着的人们的心中完全消除掉对这种神灵英雄的特殊的崇敬、忠诚和崇拜。不管这种崇拜多么模糊不清和违反常情。这也就无异于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对这种英雄的崇拜就要永远存在。对这种近似于神话的英雄,有一个很有兴趣的实例可以证明:

生活于1694年-1778年的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当他以84岁高龄从法国东部的费尔奈来到巴黎时,他就是被当作一个神灵英雄而受到欢迎和礼遇的。所有的人都无限地崇拜他,地位高的人甚至把自己装扮成酒馆的待者来欢迎他。女士们从伏尔泰的皮毛大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作圣物来保存。在整个法国,没有任何最高、最美、最高贵的人物不感到伏尔泰这个人更高大、更神明、更高尚的。

神灵英雄自有其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在世界历史上,将不再会有哪一人能伟大到被他的同类视为神的地步。但是,过去真有一些人认为他们看到的正站在他们身边的某个人是神,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是不管有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英雄不再被视为神灵确是事实。

在中国,真正的英雄崇拜未能得到充分发育,而往往逡巡、退缩到家族崇拜即祖宗崇拜的形式,甚至连天的“共主”——皇帝——也首先作为“祖先”(即家族英雄)在“太庙”里受到本家族的崇拜。每个帝王都有其“庙号”,并敕封其祖先为英雄或神。在皇家样板的作用下,各显族亮相进行家族崇拜活动,此风所及,遍于平民。这种英雄世家或托名为英雄后裔的家族,都是神灵英雄崇拜的心理,这也是中国传统心理中最为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识。最让中国百姓有深刻印象的则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这位英雄,动则以“刘皇叔”的显赫名声出现,这一是意味他有当英雄的神化条件(圣人的后裔,有圣人的血缘);二是显示出他是正宗英雄。这种传统的神化英雄心理,直到民国时期,仍然很流行:一旦某个无根基者(即开始时并没有注意查找自己的多少辈祖先英雄人物的人)获得权势,第一要务即为自己“重修族谱”,或者是挖空心思,或者是生编硬造,把自己和家系的某个历史上的英雄名人联系起来,借此证明自己非等闲之辈,而是有英雄血脉的神化英雄。从而为自己头上罩上神化英雄的光圈,而以神化英雄自居。

皇上自己可以通过种种愚民的手段将自己打扮成“天子”,即“天子之骄子”的形象,那么一些新的权贵自然也可以冒充前世英雄的后代。这种寻英雄之“根”的行为,本身就是神灵的崇拜、祖先崇拜的翻版,或是创新。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不再情原将自己崇拜的对象说成是“神灵”或是“祖先”,而愿意称之为“英雄”,就是一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

□先知英雄

当神灵英雄退出人们崇拜的历史以后,接着而来的是先知英雄,一个时代的历史最有意义的特点也许不是出什么样的英雄,而是人们迎接英雄的方式。当人们对神灵英雄之后的英雄进行欢迎时,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再将英雄神化,而是将其先知化,即认为英雄都是天才人物。人们会感到这种英雄所说出来的话是其他人的话所难以比拟的。这种先知英雄的话直接来自万物的内在事实,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能给人以“启示”,“全能的上帝的灵感给他以理解力”,他似乎是受了神的“启示”。这是脱胎于神灵英雄的先知英雄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人们之所以要将英雄说成是先知的,就因为他们是英雄。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人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解释和理解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有预见性的言论时,就是得不在崇拜心理的作用下,将一切都解释为“天才”。而所谓的“天才”,是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的,这就更为英雄人物加上了“光环”。但是,人们不愿意再将其称之为神灵,那么称什么呢?只好以“先知”来代替。当然,这不只是名词概念上的简单变换,而是透露出人们已经在思考,在酝酿。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还是难以提出一个突破性的崇拜心理的内容。因此也就只能将“先知英雄”作为一个思考过程中的节点,以便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思考、酝酿。

社会需要英雄,而不需要“救世主”。任何真正的英雄都不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凌架于社会群体之上,而应以出类拔萃的才能和群众一员的资态出现在人民面前,英雄应当充满着创造的活力,而不是“禁锢”的权力。这样的英雄可以唤醒民族的沉睡。以至于后来人们特别尊重“先生”这一称呼,看来与对“先知英雄”崇拜心理不是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及思维能力而形成对“先知英雄”的崇拜是有其进步意义的,那么到后来,已经有了对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的崇拜,如果再回到对“先知英雄”的崇拜就是一种倒退了,而且是一种有危害性的倒退。

□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从广义上说也是英雄人物。领袖人物的最重要作用就在于“带路”和“掌舵”,使得群众的行动有一个统一而正确的方向。但是,革命的路是要群众自己去走的,任何领袖人物的作用均不能代替千千万万群众的革命行动。

恩格斯在《论权威》的著名论文中,总结了人类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特别是在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深刻论证了权威的思想及行为都是应该予以坚决反对的。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需要自己的领袖,但是,领袖人物在革命事业中能否起卓越而重大的作用,主要是取决于:①是否能明确而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伟大的远见和敏锐地洞察事物的能力;能否使自己的活动建立在冷静地分析客观局势和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②是否能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从的根本利益;是否与先进阶级的活动联系在一起。③是否相信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是否能倾听来自下面的批评和接受群众的监督。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杰出的领袖人物是能够起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作用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是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最亲密的联系,他孜孜不倦地教导群众,同时也经常倾听群体的意见,向群众学习,深信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列宁本人曾经说过“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国家。”人民知道列宁对他们的信任和爱护,所以他们也无限地信任列宁。俄国工人曾以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表示他们对列宁的亲切的感情,他们说:“列宁就是我们自己。”

政治领袖虽然在广义上有英雄的含义,但并不等同于一般英雄的含义。这是因为作为政治领袖,除其社会实际作用是一般英雄所不能比拟的以外,领袖人物在社会理论贡献上也是一般英雄所难以比拟的。领袖的作用不单独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理论上,唯有如此,才能具备高瞻远瞩的独特作用。正因为如此,领袖人物才引发了人们对他们的无限崇拜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领袖人物也就最容易在盲目和狂热的崇拜心理作用下被神化,和被说成是先知英雄。

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自然有其任何阶级的领袖人物所不能比拟的社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越大,越应正确处理好阶级、政党和领袖三者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失去无产阶级领袖的应有作用。而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对于代表自己切身利益的领袖人物的崇拜,一定要建立在科学、正确、适度的心理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将领袖人物“神化”和“先知化”,这是历史的经验已经证实的一条重要的崇拜心理原则。

□媒介(传媒)英雄

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一种新的英雄开始取代以往那种真实的英雄。这类英雄依凭媒介的力量而声威显赫,因此可称为媒介英雄。媒介英雄可分为真实的和想象的两部分。所谓真实力的,是指那影视演员、歌星、节目主持人和运动员。这些人以其独有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努力,在影视歌坛或竞技场上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才能。

对于真实媒介英雄的崇拜心理,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思潮。如球迷对球星的如醉如痴!狂热无比的崇拜。而一些人对影视明星、歌星的崇拜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对球星的崇拜。

想象中的媒介英雄是指文艺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为人们所崇拜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能够迎合公众个人主义心态,往往是那些抗击邪恶势力,有非凡能力的各类人物。这类人物往往是力量(其中包括脑力)加成功的幻想人物,对大众的诱惑力是相当大的。电影中的兰博、超人、希曼,武侠小说中的侠士剑客,常常是强悍无敌的象征。他们的魅力无穷,也印证了人们对英雄的渴慕。企望有人能超凡脱俗,伸张正义,主持公理,这仍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哪怕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人们也要从虚幻世界中求得补偿。人们对想象媒介英雄的崇拜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是过去受传媒水平的限制,没有现在这样突出罢了。

媒介英雄往往能得到比真实英雄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欢迎,但却不可能具有真实英雄般的长久魅力。

体育运动是世界性的,它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刀光剑影的残酷杀戮之气,却能留存胜败之名,是最适宜创造英雄的背景。在国际体坛,一个个体育明星,以他们坚强的毅力和超人的力量,形成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些同时间、空间、纪录挑战的体育明星,虽然在缺少传统英雄的那种强烈的感人个性,但他们的竞争意识、求胜欲望,起到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媒介英雄产生如此广泛的崇拜心理,则是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实际问题。

■英雄崇拜心理的历史发展

英雄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原始氏族的精神生活中本就是同一的。氏族英雄,往往就是氏族祖先。有时也是这个氏族崇拜的神,但随着精神文明生活中距离感的日益增强,祖先与英雄分离了。古老的神性英雄,让位给了人化的英雄。后一种英雄有了超氏族的性能,有了更宽广的活动空间,即有了更广泛的群众信仰的基础。于是英雄崇拜兴起了。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大禹治水的动人事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古流传的英雄事迹。虽然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附会了许多神话传说,但是大属毕竟是一位受人崇拜的英雄。而愚公移山的行动,更是人们崇拜实际生活中英雄人物的有力证明。

英雄崇拜的真正产生,是当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而陷入了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不可调和的对立,而群体之间处于尖锐的阶级矛盾状态之中。于是,维持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利而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利,就使得人对自然的胜利,造成了人对社会力量的依赖。也就是说,人从自然界的奴隶变成了人的奴隶,变成了必须依赖于人才能生存。在阶级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处在被奴役、被剥削被支配的地位,而剥削、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又不断宣传和强化对个人的崇拜,尤其是对当权者个人的崇拜。于是随着忠君意识和心理的扩大,也必然使英雄观念在逐渐强化,加之人们原始的、朦胧的崇拜心理基础,就逐渐地确定了对英雄的崇拜心理。

英雄崇拜发端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随着小农经济的成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英雄崇拜发展到了完备的形态。但是这一时期做为正统的英雄崇拜心理,是对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王侯将相的崇拜。而且这种崇拜又往往带有神化的色彩,即将人神化。如封建帝王就总是以“真龙天子”自居,这当然与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的传统心理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的传统崇拜心理而对自己进行神化的结果。

与此同时,民间的英雄崇拜则更多的是“清官”形象的英雄,或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或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英雄。这其实是与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所倡导的英雄崇拜观念相对立的一种英雄崇拜观念。

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英雄崇拜心理可以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资产阶级英雄崇拜观念一是提倡对个人英雄的无限崇拜;二是对神化英雄的否定。它自然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与封建阶级的对立,和争夺统治权的政治斗争需要有关,但在客观上却使英雄崇拜心理朝前迈进了一大步,即相对摆脱了神化英雄崇拜心理的影响,而使英雄崇拜心理现实化。至于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虽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达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进步思想,但也同时为英雄崇拜心理又罩上了一层阴影。而且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对个人英雄崇拜的盲目性和狂热性又给人类历史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观的表现,是无产阶级以及一切革命者所具血的品质。它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它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充满了事业必其的坚定信念。为了取得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排除万难、永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革命英雄主义不同于个人英雄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是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的,所以它相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力量只有溶化在集体力量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革命英雄主义崇拜心理的提出,有其极大的进步意义,使英雄崇拜心理获取了本质意义上的进步。但这种崇拜心理的提出,在一开始只注意对英雄所代表的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一点上,而对这样的英雄人物究竟是个人还是一个集体的根本问题没有弄清楚。再加上人们对传统英雄崇拜心理的留恋,因此,这种革命英雄主义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所带来的危害也确实是不可低估的。

英雄崇拜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两种新的内容,一是对媒介英雄的崇拜;二是对集体(特别是领导集体,其中既包括政治集团的领导集体,也包括各行各业集团的领导集体)英雄的崇拜。

媒介英雄崇拜心理是随着人类个性的充分发挥,及传媒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而形成。就其实质来说,这是人类英雄崇拜心理的一种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即人类对传统的高大全英雄崇拜心理的一种异化。

人们对集体英雄的崇拜心理,是基于当前社会的高度发展,单个个人的力量已经逐渐让位于群体的力量的特点而提出的。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已爱步向人类表明,即使是像科学研究成果这样曾完全依赖于某一科学发明创造的领域,也越来越明显地为群体力量所代替。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科学知识经过科学的分化之后(科学研究、创造的成化,即科学知识分科的精细化,曾使各个精细的学科涌现出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又逐渐地出现了高度综合化的趋势,这种高度综合化的科学研究任务,是不能由仅掌握几门科学知识的个别科学来胜任的,这就需要科学家之间通过合作,才能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这样取得的科学成果,不可能是某个科学家个人的功劳。如果说是由某个人来牵头才是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这种现实情况不可能再突现出个人的绝对权威性,因此也就很难再形成对某个人的崇拜。科学研究是这样,其他领域,其中包括政治领域,也无不如此。因此说,对群体英雄的崇拜现实,已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新的崇拜心理的形成。

第四章 偶像崇拜心理

偶像崇拜是由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发展而来,是把被崇拜的神灵偶像化,给他们塑造形象,并施以崇拜。

大量文物资料证明,在卢旺达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偶像,可能是最早的神灵偶像。当代的人们走进寺院庙宇中时,殿堂内的各种神像,也是古人留传下来的各种神灵偶像。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当人们向偶像献上丰厚的祭品顶礼膜拜时,不论怀有怎样的意图和目,心情都是十分虔诚的。这种对偶像的虔诚不仅能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而且当离开殿堂,回到日常生活中时,在偶像面前的虔诚的心情表达的某种希冀,仍然使内心感觉出一种平衡。

当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没有被人们用泥塑、石刻或木雕现出形象的躯体时,人们各自心目中神灵形象一般来说是模糊的、不统一的。人们虽然可以相信这些鬼神的存在,并且有着巨大的威力,但并不能具体可感到相对统一。而一旦用物质材料将这些神灵塑造出来,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心理效果。神灵以偶像的形式存在于现实当中,这些偶像就能散发出某种神奇的力量。这种看不见的能量,实际上是人们心理意识的曲折反映。当人们在殿堂里虔诚地祈祷时,一无所知的神灵偶像(塑像),正是通过人们的心理意识折射发挥出神奇的能量,人们就是借助这种能量来进一步安慰自己的心灵,预卜吉凶。而人们又根据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更加相信这些偶像的作用,即神灵的真实存在及其神奇的力量。

面对具体可感的神灵偶像,人们分明清楚地知道是泥塑的、石刻的、木雕的或金银铜铁铸造出来的,但这些偶像一旦树立起来,就不再是普通的、毫无神灵之气的泥、石、木、金银铜铁了,而是一方神灵,有一种为人看不见却又能感觉到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尤其是一些偶像崇拜心理比较虔诚的人,更是相信那些神灵偶像惩恶扬善,解救万民于苦海之中的神秘能量。而且还能感觉到,这些神灵偶像是在时时刻刻监视、评判着自己的善恶功过,而且可能会随时随地降灾或赐福。

是的,有些偶像崇拜心理比较虔诚的人,会真的感觉自己默默表达的某种欲望和希冀,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现实。而且还时常可以听到人们有根有据地讲述,甚至举出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加以佐证。这些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偶像崇拜心理的反映。

偶像崇拜剔除了自然崇拜的因素,表现出的崇拜心理基本上是人对自身的灵魂、祖先的崇拜。又由于偶像是神灵造形,便被认为有神灵附于其身。这既能让人们制造偶像,又不允许人们随意亵渎偶像。由于偶像具有了人的形象,使人们自我的神灵崇拜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起来,更增加了崇拜心理的直接性和严肃性。再加之偶像造形经过了艺术的虚构和夸张,使偶像更加增强了可信性(艺术虚构和夸张的本身就是对偶像的一种再创造,而且是一种符合心理要求的再创造),这就使偶像有了空前的威慑作用和让人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崇拜心理。如果说现代人在搞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那么偶像崇拜则是人类最大的一种公式化、概念化。

■偶像崇拜心理衍化过程及心理效应因素

□偶像崇拜心理衍化过程

偶像崇拜心理是在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心理基础上发层起来的一种崇拜心理,而且在其衍化过程中,是与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和发展的。

从旧石器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偶像看,先是动物的居多,逐渐有人兽合一的,或半人半动物的。而到后来,更多的是人形的。

伏羲和女娲在汉代时,其偶像形象是人首蛇身的造型,经过漫长的岁月,到了唐代,则从人首蛇躯变成了完全的人形。这种变化是以其社会原因作为基础的。

从汉化到唐代的漫长岁月,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在这一雄浑的背景下,优羲和女娲的关系从兄妹、君臣变成了夫妇和人类的始祖;从人首蛇躯变成了完全的人形。与此进程同步,出现的是他们神话地位的不断升高。伏羲在汉代以后受到越来越盛的崇拜,在从李唐王朝至清代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他在国家祀典里占有稳固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形偶像越来越多。这表明,在偶像崇拜的意识中,人类对自身神灵偶像的崇拜,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获得了主导性的地位。这其实就是朦朦胧胧地透露出,人类对异已力量的神化在逐渐减弱,而逐渐开始对人自身的关注。

在早期的偶像中,以女性形象为主的倾向也是异常明显的。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人体浮雕偶像,是法国洛塞尔执牛角裸女像,距今约3万年。与之稍晚一些的另两具裸女偶像是“温林多府维纳斯”像和法国加龙洞穴中的裸女像。在中国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的红山新石器时代的裸女像也与洛塞尔女像有近似的特征,只是后者为主体偶像。这些神灵偶像与现代原始部族雕制和供奉的女神像,在造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十分注意突出女性的乳房、腹部、臀部等第二性征的部位。这又向人们表现,神灵偶像之多为女性,反映了当时妇女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在母权社会中,人类只知其母,难知其父,女性偶像也就当然要占居主导地位了。至于突出女性的第二性征部位,这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崇拜。人们体会到生养自己的女性及其特殊部位的依赖关系,故而突出这些第二性征部位。这是人们对生命生产的崇敬之情。同时,神灵偶像中以裸女为多且突出共生育功能的特征,是原始人类对生命生产与物质(动、植物)生产的一种联想,以此祈望丰产、丰收。因此说,从一定意义上讲,女性神灵偶像的崇拜,又是对“丰产女神”的崇拜,是从功利意义上去崇拜自己的祖先的。

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换,男性神灵偶像逐渐增多,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日趋多样化。与女性偶像增多,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日趋多样化。与女性偶像相比,后来居上的男性偶像的造形,添加或突出了生产劳动、为社会事物等方面所需要的神奇力量的形象。如能驱除邪恶的凶恶面貌,能战胜一切的具有三头六臂的超人形象,能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的神奇形象。到了后来,神灵偶像上又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灵物、法宝等。

偶像崇拜同灵物崇拜有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只是偶像崇拜的对象是经过人工加工,把神灵形象化、固定化而已。经过人工加工之后形象化了的崇拜对象,确有使人对神灵威力加强信心的作用。

对崇拜偶像的阿拉伯人来说,一个最古老的普遍受到崇拜的对象黑石,它安放在麦加的一个叫做卡巴的圣堂里。西尔弗斯特·德·萨西说,很可能这块黑石是一块陨石。这块陨石是神圣的,披着苏丹王年年给它奉献的黑色外衣。它约40英尺高,有两圈环形柱子,有几排花灯和精致的装饰品。在夜晚,这些花灯被点亮,在星光下闪闪发光。这是最古老的过去的一个真正的遗迹。它是所有伊斯兰教徒的朝拜方向。从德里到西非的整个穆斯林世界,无数祈祷者的眼睛每天五次朝向它——人们居住处的一个最高贵的中心。

偶像崇拜的对象是发展的,有些地区后来甚至出现了同僧侣相合的偶像,例如有一种巨大的、中空的偶像,人们在向它供奉主祈祷时,藏在偶像里面的僧侣代替偶像对供奉者提出的要求进行答复。这种作法无非是企图增加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心理。这种作法与后来主教或牧师在密宝中与信徒交谈可说是一脉相承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偶像崇拜的发展历程和承传关系上。

偶像崇拜除了人工塑造出来的统一的、固定化的崇拜对象的物质形象外,还有一定的统一、固定化的仪式相随。这既可以看作是与偶像相配套的一种形式化、程式化的内容和形成,又可以看作是对偶像化的一种维护。很显然,只有偶像是达不到对偶像化的一种维护。很显然,只有偶像是达不到对偶像崇拜目的的,只有通过这些只有少数人掌管的仪式规定,才能沟通崇拜者与崇拜对象(偶像)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偶像崇拜的心理目的。

作为当代人来说,对于神灵偶像的崇拜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由于神化英雄崇拜心理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偶像的崇拜并没有绝缘,仍然有种斩不断理还乱的情绪缠绕着人们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下,又会成为一种急剧膨胀的心理。有时,这种心理会上升为一种疯狂的状态。

当然,当代人为自己所崇敬的人化英雄人物塑造平面或立体形象,一方面是对他们的缅怀和景仰,同时也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由于传统的偶像崇拜心理的影响,也就或多或少地存有将这些人化英雄作为偶像来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仅仅是历史性地遗留下来的一种传统,倒也无妨。如果发展到人为地加温升热,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