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6:27:20

点击下载

作者:崔晓军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

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试读:

前言

大汶口人以什么物品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兰亭序》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之”字?《汉漠拉比法典》诞生于何时?珍妮纺纱机是谁的发明?《源氏物语》中有多少个出场人物?西点军校有什么样的报名条件?一辆F1赛车价值几何?文房四宝诞生于何时?这些或大或小、零散有趣的问题恰恰是对我们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考验。

一本书可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本书却可以提高你的文化素质,赋予你旺盛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瑰丽的绚烂文明,了解和掌握这些文明中珍贵的历史文化常识,可以让我们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个人修养,走向成功的事业。历史文化是一个包括万象、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学识渊博的文化学者也只掌握整个历史文化脉络的冰山一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全面的历史文化常识是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我们的必然要求,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自然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我们编辑了《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一书。这是一本浓缩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常识精华的图书,全书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人类社会的精彩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全书分为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军事常识、体育常识、天文地理常识、文化艺术常识,内容从政治军事到历史文化,从国家法律到税收制度,从天文历法到文学艺术,从医药科技到民俗礼仪,以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科学的体例、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1000多个常识,涉及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本书资料准确,语言精练,内容全面,以词条的形式将丰富的知识和史料系统地集合在一起,为读者寻找文化的宝藏指明了道路。

第一章 中国历史常识

史前时期约前800万年~约前2070

元谋人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1965年,地质工作者在云南上那蚌村西北的山冈上发现了两枚人类门齿化石,通过科学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男性青年。同时出土的石器、炭屑和动物化石证明元谋人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它们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

蓝田人

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约80万年至75万年前,有一些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的原始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他们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出现的迹象。这就是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年~1965年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研究表明,蓝田人的大脑容量为778毫升,他们已经开始直立行走,是亚洲北部已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因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而得名,距今约3万年。通过研究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考古学家发现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市的裴李岗发现,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出现于前5500年~前4900年之间,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墓葬集中于公共墓地。不但出现了农业生产,饲养业也已出现,有家猪、家狗、家鸡甚至家牛。狩猎仍是重要生产活动,以木制弓和骨制箭为狩猎工具。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于1933年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大约出现于前5400年~前5100年,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农业是磁山文化的主要生产部门,遗址出土的骨镞、鱼镖、网梭以及鹿类、鱼类、龟类、蚌类和鸟类等骨骸,表明渔业经济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出土的家畜骨骸有猪、狗、牛、鸡,磁山文化的主人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饲养鸡的人。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良渚文化的年代约为前5300年~前4300年。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石器农具磨制非常精细,主要有锛、石犁、耘田器、穿孔斧、穿孔刀等。农作物品种很多,如籼稻、花生、蚕豆、芝麻、甜瓜等。纺织方面,良渚文化开辟了家蚕饲养和丝织品生产的新领域,养蚕和织丝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其存在年代约为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四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延及山东中南部和江苏淮北一带,存在年代约为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锄等,木质农具如耒、耜等已经出现。随葬猪下颚骨成为当时的风尚,猪颚骨的多少成为衡量财富占有量的标尺。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原始氏族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解体。

红山文化◆兽形玉佩此玉佩为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以黄绿色玉料制成,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发掘而得名。红山文化的遗物有石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其中最能体现红山文化手工艺水平的则是制玉工艺,其玉器制品分三类:一类是写实的动物群,有鸟、蝉、鱼、等;二类为人的装饰品:有长方钩形佩饰、三连环佩饰;第三类是虚构的玉龙、玉虎、玉兽等形象。这些反映了其制玉工艺水平的高超。红山文化的房屋建筑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已发现的有在喀左东山嘴的石砌建筑群和牛河梁的女神庙建筑遗迹。从红山文化的遗址内发现的大量石刀、石磨、磨棒等收割和加工工具,表明红山文化居民过着定居的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生活。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得名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遗址,它集中反映了甘、青地区的原始文化。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饲养牛、羊、猪、狗和鸡等家禽。渔猎业已退居第二位,作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相当发达,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当时的制陶规模相当大,原始氏族公社成员有组织地进行劳动生产,基本上具备制陶、彩绘、烧窑等程序,并由专业工匠来完成。制石、制骨、制玉、纺织、冶炼等原始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铜碎块,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则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情况。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夏朝建立

约在公元前21世纪末,夏部落首领禹治理了危害多年的洪水,而且征讨三苗,南巡东狩,会诸侯,划九州,用铜制作兵器和传国的宝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打破尧和舜的禅让制度,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偃师、禹州、登封等地区,是从陕西、甘肃、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夏王朝的政治组织制度还比较简单,设有负责观察天体四时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有专门囚禁犯人的地方“夏台”。羲氏与和氏制定了“夏小正”的历法,把一年分为12个月,就是最原始的夏历。夏代的农业很发达,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

羿、浞生乱

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这位君主安于逸乐,不恤民情,于是在夏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先发生太康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的变乱。太康死后,其子仲康立。仲康死后,东夷族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夏王朝内部发生王权之争,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号称帝羿。后羿掌权后,不吸取教训,自恃善射,不修民事,终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后羿被他的亲信东夷族伯明氏成员寒浞所杀,寒浞自立为帝,又夺羿妻,生子浇及。寒浞又命其子浇及灭了夏的同姓斟灌与斟,并追杀逃亡的夏帝相。结果,相被杀,但相之妻从墙洞逃出,躲藏在母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境),生夏帝遗腹子少康。

夏桀亡国

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身材高大,他自负勇武,认为天下无敌,就只知玩乐,终日醉生梦死。同时夏朝与周围方国的矛盾也相当激烈。就在夏桀众叛亲离,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东方临近的商部落日益强大,见到桀如此无道,其首领汤就起兵灭夏。直到商兵杀到京城,夏桀才如梦方醒,慌忙逃向鸣条。公元前1600年,商军在鸣条一举全歼夏军。夏桀多次出逃,最后死于南巢,夏朝灭亡。夏从启至桀,共13代16王,大约经历470年。

二里头文化

夏朝统治的中心在今河南西部。以195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分布的范围正同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相符合。据专家分析,二里头早期文化反映的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宫殿遗址。显然,夏代已设有城堡和大型宫殿,这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在二里头文化,还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一方面反映了夏代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华文明步入了青铜时代。

商朝前1600~前1046

成汤灭夏建商

商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为东夷的一支,以玄鸟为图腾。夏朝末期,夏帝桀昏庸无道,商的势力趁机由黄河下游发展到黄河中游,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誓师伐夏,夏桀毫无准备,不战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至此夏王朝灭亡,汤建立了商王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商王中主死后,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太甲继位。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宫(今河南偃师),自己则摄政当国,代行天子职权,太甲居桐宫三年,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伊尹便迎太甲归朝当政。伊尹的名字见于甲骨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盘庚迁都

约前1312年~前1285年,盘庚继承商朝王位。为了解决王室内部纠纷,缓和矛盾,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殷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作为商代后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一个都城。盘庚迁殷成为商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约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后,殷城逐渐荒芜,时间一久,变成废墟,慢慢被埋在地下,后人称为殷墟。自盘庚迁殷到帝辛(纣)亡国共254年,国号也称殷,一般也称做作殷代,整个商代也称为殷商。

武丁中兴

盘庚迁殷后,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武丁时达到商王朝最强盛时期。武丁中兴,国力强盛,于是军事上不断征战四方。鬼方是殷代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部落,曾频频出动,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军征讨,三年平定。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京畿较近的又一部族,经常侵夺商地居民,武丁在征伐鬼方过程中,用二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居地也成为商朝领土。羌族是西部地区的古老部落,也称西羌,分为羌方、羌龙、北羌、马羌等。武丁对西羌多次进行征伐,所获战俘,多作“人牲”,作祭祀鬼神之用。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势力在西、北、东、南急剧扩张,达到商代的最高峰,史称“武丁中兴”。

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母戊而铸造的祭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出土,现重832.84千克,是中国现存最重的青铜铸件。造型端庄厚重,器身呈长方形,立耳,柱足粗壮,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纹饰华美,腹部饰有兽面纹,耳郭饰有虎食人头纹。腹壁内铸铭文“司母戊”3个字,司通“祠”字,意指祭祀,母戊为商王文丁母亲的庙号。司母戊方鼎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青铜冶铸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标志,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以及一般兽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字体,又称“契文”、“卜辞”、“刻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商朝灭亡后,甲骨文鲜为人知,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古文字学家王懿荣才认识到商代后期王朝遗址殷墟(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出土的甲骨上的契刻文字是一种比西周金文还要早的文字。甲骨文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文字体系,文字在此时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共约有五千多单字,已显示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六种构字原则,而且“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已基本固定。甲骨文已有从一到十和百、千、万等13个记数单字,使用十位进制记数,出现四位数,较大的数字是三万。

三星堆青铜人像

距今3000余年前,蜀地先民创造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青铜雕塑艺术品。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人头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艺术成就及其地域特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铜雕塑作品,以人物雕像最具特色。青铜人头像的大小与真人相当,共十余件,有贵族头像,也有奴隶形象。铜像有大有小,高的达1.70米,矮的只有6.5厘米。三星堆还出土有青铜方座大型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像、人面罩及雕刻于其他器物上作为装饰的人头像。这些人像由不同的制作模型铸造,所以无一雷同,神态各异,精致优美,显示了不同人物的个性与身份。这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十分成熟。

商纣王

纣为帝乙少子,帝乙正妻所生,得立为太子。纣天资聪敏,体格魁伟,勇力过人,能赤手与猛兽搏斗,能言善辩,恃才傲物。帝乙死后,纣继位为王。纣王好酒色,喜淫乐,广建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唯妇言是听,厚敛赋税,高筑“鹿台”,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纣王昏淫无道,致使百姓怨恨、诸侯离心。最终,人民的不满无以复加,连太师、少师都抱着乐器奔周。纣王已众叛亲离,彻底孤立,最终为周所灭。商朝历经17代30王(不包括汤长子太丁),554年。

西周前1046~前771

“孟津之誓”

周是中国西部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姓姬,在周文王时期强大起来。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军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京(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做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

牧野之战

前1046年年初,周武王亲率佩甲之士4.5万人,还有敢死队3000人,并与早已跟周人结成联盟的其他封国的军队相配合,东渡孟津,开始了讨伐纣王的战争。武王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二月初五日,武王的联军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展开决战,纣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反而倒戈帮助武王。所以,没费太大的力气,武王就攻进了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就登上花费巨资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

封邦建国

牧野之战后,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鄘、卫三国,以邶封纣子武庚,鄘、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合称三监。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为了巩固政权,武王决定按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等人。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周公旦摄政

周武王四年(前1043),太子诵即位,史称成王。成王年幼,曾辅佐灭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朝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迁徙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加以控制。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成康之治”

继周成王之位的是太子钊,即康王。在周成王之后,周康王也享受着上两朝的余泽,维持了国家的基本安定和强盛。即位之初,康王就遍告诸侯,要求他们行为要检点。除了对鬼方的征伐和对东方的巡视之外,康王似乎没有过耗费国家财力的重大举措。所以,史家一般认为,康王遵循的是“息民”政策,以至于在位期间达到了“四夷宾服,海内晏然,囹圄空虚,刑罚不用”的程度。因而,前1042年~前996年间成王和康王统治的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

国人暴动,周召共和

前878年,周厉王即位。他在位期间,灾荒频繁,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沉湎于酒色。前844年,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强行宣布山林川泽为王有,不许平民入内樵采渔猎,怨言四起。厉王从卫国找来巫师,让他用巫术监视发表“谤言”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于是,人们不敢再在公开场合言语,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厉王认为他已消除民人诽谤。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厉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国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厉王逃亡在彘,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共同执政处理国事,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前828),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虢季子白盘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梳洗用器,算得上西周时代的水盆。全器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盆体呈长方形,下附四矩形足,四壁各有两个青铜衔环。

周宣王死后,子宫即位,是为幽王。周幽王初立时,社会动荡不安,内外交困,而周幽王却以“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引起国人极大的怨愤。他又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善笑,幽王费尽心机欲图褒姒一笑,而褒姒始终不笑。在古时为传递军事情况,往往于军事要地,每隔一段距离建一座高大的台子,谓之“烽火台”。一旦知敌入侵,白天则举烟,夜里则举火报警。倘若周天子举烽火报警,诸侯皆有派兵驰援之义务。周幽王为图褒姒一笑,无敌来犯却点燃烽火,诸侯闻警,纷纷率兵马至京城勤王,来到之后,方知空跑一场。此情景引起褒姒开怀大笑。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进攻镐京,幽王为此而数举烽火,其后诸侯遂不至,幽王只好带领褒姒等人东逃,于骊山下被追及,戎兵杀幽王,虏褒姒,尽取周室财宝而去。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太子宜臼于申,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周易》本经形成《周易》是一部有关古人卜筮的书籍,也称《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中国儒家弟子研习的六经之一。“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而“周”字,有人说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说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关于《周易》的成书,过去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现在大体认为《周易》是先民们和古代卜筮之官长期积累的卜筮记录,它成书约在周代初期。《易经》的具体内容,是由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号(卦图)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以及384爻和爻辞语言部分所组成。《易经》虽属卜筮之书,笼罩着神学迷信,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维和观念。中国历史上最早反映阴阳的观念,就是通过《易经》的卦爻表现出来的。

井田制

井田制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土地制度,据《孟子》等古代文献记载,它存在于西周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直到西周才臻于完善,这一制度因耕地划作井字形块状而得名,其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井田制下劳动者的经济负担有田地税和赋。

六艺教育

西周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则按地方行政区域分设,对象是地方普通贵族子弟及致仕退居乡里的绅士乡官子弟。西周国学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附以射、御、书、数等的六艺教育。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知识的教育,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乐教主要学习宗教祭祀乐舞知识,包括中、和、祗、庸、孝、友六方面。射御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内心志向和技艺的培养。书数是有关读写算的知识教育,六艺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师既行教又兼管国家事务。到了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兴起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贵族官学从此走向衰落。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平王东迁

周平王元年(前770),犬戎之乱后的周都镐京残破,新即位的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此后的周王朝就称为“东周”,东迁之后的周王朝迅速丧失了作为王室的权威,基本上不能再控制诸侯,其势力范围局限于以洛邑为中心的方圆不过600余里的区域,实力在中等诸侯之下。伴随着其政治、军事权威的丧失,以周王朝为标志的西周礼制、法制和文化制度迅速崩溃,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任意攻伐,中原陷于混战局面,以军事实力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成为政治的主要目的和手段。同时,礼崩乐坏,周王室不再能享有独占九鼎、巡狩天下的特权,而诸侯,甚至卿大夫超越本分冒用天子礼制的事时有发生。

共叔段之乱

共叔段是郑武公次子,其母武姜厌恶长子寤生,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未同意。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郑庄公。前722年,武姜请求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共叔段,得到允许后,共叔段得以居住在京,肆意扩展私家势力。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五月,共叔段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造装备武器,充实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又联络都城中的武姜为内应,届时打开城门。郑庄公闻知共叔段起兵日期,便命令郑大夫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京城。共叔段兵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陵县北),郑庄公又率兵追击,大胜。此后,共叔段逃奔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

鲁国编《春秋》

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春天,鲁国开始编《春秋》。《春秋》是鲁国国史,也是中国现存先秦典籍中年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的记事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它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经后人考证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处。因为《春秋》是史官实录,所以价值极高,后人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史实,而且可以了解中国史学源远流长,至少到西周时,已经有较为完备的史官记事制度。《春秋》是中国史传散文的第一部作品,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同时,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开了风气之先。

齐桓公确立霸业

齐国地处黄河下游,于周武王时受封,虽然位于中原边陲,由于东临渤海,有渔盐之利,在春秋初年已经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前685年,齐襄公死,其子小白即位,是为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任用名臣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五年(前681),齐桓公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葵丘之会

周惠王晚年,想废太子郑而改立王子带,郑求助于齐桓公。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惠王死后,齐桓公率领诸侯与周之卿大夫结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太子即位为襄王,然后发丧。周襄王元年(前651)夏,齐桓公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诸侯以及周王室的宰孔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相会,订立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有:不要废嫡立庶,以妾为妻;杀不孝的人。要尊重贤士,养育英才,表彰有德行的人。各国间要有难互助,不要禁止邻国采购粮食;不要堵塞河流,以邻为壑。此次会盟誓词所揭示的精神意在维护宗法制度嫡庶的大小,意在发扬周文化尊贤崇德敬老慈幼的精神,意在阻止国与国之间的垄断与竞争,缓和情势,以谋合作。

城濮大战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北方强势诸侯晋国和南方强势诸侯楚国发生战争。四月初一,晋文公率领军队驻在城濮(今河南范县南)和楚军对峙。初二,晋军在莘北摆开阵势,胥臣让下军分别抵挡随楚而来的陈、蔡两国军队。楚军主将子玉十分傲慢,他依靠若敖的180辆战车而率领中军,子西率领左军,子上率领右军。战斗开始时,晋将胥臣给马蒙上老虎皮,先攻战斗力最弱的陈、蔡两军,两军奔逃,楚军右翼部队溃散。狐毛派出两队前军追击楚军溃兵。栾枝用战车拖着树枝,使灰尘飞扬,假装逃走。当楚军追击时,先轸、溱率领晋国中军的禁卫军拦腰袭击。狐毛、狐偃率领晋的上军夹攻子西,使楚的左翼部队溃散。楚军大败。晋国在城濮之战大获全胜,挫败了楚国的锐气,从此奠定了晋的霸主地位。《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著名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阐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史,掌管图书典籍。相传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则给孔子讲述许多深奥的道理。老子一生修行道德,晚年才“著书言道德之意”,是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分上下篇,共81章,计5000余言。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以“道”为核心,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包括世界本原说、朴素辩证法及认识论等。“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先于世界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神秘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就是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存在。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性实体,并且由“道”可生出万物世界。《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孔子所编,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儒家经典,始有《诗经》之名,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作品当时是用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其中大部分是民歌;“雅”是西周京畿地区的正声音乐,共105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共40篇。《诗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是“风”,它广泛而真实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困苦和喜怒哀乐,反映出当时严重的阶级对立。《诗经》风格朴实清新,逼真地再现生活原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兵圣”孙武。现在的传世本共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其内容博大精深,理论高度概括,逻辑缜密严谨,实践层出不穷,不但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而且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600年以后,《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被带到日本,后至东南亚,18世纪传入西方各国。

孔子逝世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四月十一日,孔子逝世,卒年73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周灵王二十一年生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去世,孔子生活极为艰辛。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52岁时,出任鲁国大司寇。此后,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

孔子晚年闭门治学,潜心研究礼制。他与弟子整理古籍,评论时事人物。传说他作《书传》、《礼传》,为《易》,作《彖辞》、《象辞》、《系辞》、《序卦》、《说卦》、《杂卦》、《文言》,人称“十翼”。孔子的主张虽然不被当时的君主所采用,影响却很是深远,正是孔子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孔子以道德作为政治、行为的规范,从个人角度规范了仁、义、忠、信,完善了春秋道德思想,他的大同精神、日新精神成为了战国文明的主导精神。

三家分晋

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势力大增,成为国家的实际掌控者,当时晋国的几家卿大夫中以智氏最强。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智氏首领智瑶向韩氏索取土地,韩康子听从臣下建议,派使臣将万家之邑送给智氏。智瑶又索地于魏,魏宣子也使人将万家之邑送给智氏。智瑶日愈骄横,就派人索地于赵,赵襄子拒绝了智氏的勒索。智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征伐赵,赵襄子逃奔到晋阳固守抵御,智瑶率三家军队围困晋阳三年,并引汾水灌晋阳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派人夜会韩康子、魏宣子,晓以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与赵氏联合大败智氏军队,擒杀智瑶,智氏土地为赵、韩、魏瓜分。三家灭智氏以后,晋国大权由三家执掌,“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

墨子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生活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曾为宋国大夫。相传墨翟早年受过儒家教育,后来却抛弃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一书,一共有53篇,大部分内容是墨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翟言行的集录。墨子的社会理论是兼爱,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作为拯救天下的药方,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浪费的作风。墨家学派的另一个伟大贡献在于其科技上的观点。《墨子》特别是其中的墨经含有很多科技内容,在光学、力学、几何学、逻辑学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墨子的核心学说是“兼相爱,交相利”,政治上主张“尚同”、“尚贤”,认为要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方案治理国家,反对宗法等级制度。

吴起改革

前390年,魏国大臣吴起离魏奔楚。次年,吴起被楚悼王任命为楚国令尹,主持楚国变法。吴起首先压抑贵族,集权中央,整顿政治机构,削减官吏的俸禄,用以抚恤战士,奖励军功。在军事上,吴起提出“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建立强有力的军队,由国君统率,用以统一全国。吴起为楚国开拓疆土,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击退三晋,攻秦国,并进逼魏之黄河两岸。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旧贵族,加强了王室的权力,使楚国迅速强盛。但是,吴起的变法只注重中央集权和军事改革,缺乏改革社会经济制度的措施,变法并不彻底。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车裂肢解而死。

商鞅变法

周显王十七年(前352),秦孝公任命魏国人商鞅为大良造,地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经济上,“开阡陌”,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并扩大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便利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封建政权的地税收入。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每县设县令和县丞,县令是全县最高行政长官,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此外还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兵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统一度量衡制度。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人们的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次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秦的国力继续上升,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尚书》书成◆战国·铜匕首春秋时代武器都是铜制的,主要的进攻武器有戈、矛、戟、剑、匕首、弓矢等。战国时代青铜兵器有显著进步,部分国家还出现了铁制兵器。《尚书》又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尚书”意即“上古的史书”。《尚书》所录,据称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少数篇目为春秋战国人根据当时的资料编写。关于《尚书》编订年代,以前有说为孔子所编,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订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后,《尚书》多残缺。《尚书》内容丰富,在中国史学、文学、政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汉以后,《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官僚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离骚》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国大夫屈原被放逐。屈原为战国时楚国人,曾任左徒和三闾大夫等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查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抱有变法图强的政治理想,却遭小人谗言陷害和昏聩国君放逐。他“忧愁幽思”,看到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了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庄周

庄周(前365~前290,一说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鄙夷权贵,崇尚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他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斗争,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复杂的人生体验表达他的思想。庄子学识渊博,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他追求绝对无限的精神自由,向往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的著作收在《庄子》一书中,它既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美学作品。庄子的哲学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般若学思潮产生影响,成为“三玄”之学。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前340~前295),名雍,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死后谥号武灵。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勤于国政,他发现北方胡人骑马射箭的战术极为适合争雄中原,于是推行军事改革,学习胡人骑射战术以及短衣装束,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进行骑射训练。赵武灵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效果,胡服骑射不仅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壮大了赵国的实力,而且使赵国继晋之后与燕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前299年,他废太子章而禅位给少子何,自号主父。前295年废太子章作乱,公子成、李兑杀章,围主父于沙丘,三个月后主父饿死。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军完成了对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的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为借赵军抗秦,献上党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最初,赵王命老将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守不战,据守长平三年,秦军久攻不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赵王中秦国反间计,改任赵括为将代替廉颇,秦国也派名将白起代替王龁担任主将。白起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切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团团包围。秦王闻知,亲往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九月,赵军粮尽,40余万士卒被迫降秦。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240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秦赵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结束,赵军先后死亡达45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濮阳人,战国末年秦相国。秦庄襄王去世后,其子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广招宾客达三千人,进而主持《吕氏春秋》的编纂,他先让其宾客“各自将他们的见闻写出来”,博采先秦诸子各家学说,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编辑,于秦王政八年(前239)成书。全书分12纪、8览、6论,共161篇(今缺一篇),20多万字。《吕氏春秋》因“兼儒墨,合名法”,自《汉书·艺文志》开始即被称为“杂家”。《吕氏春秋》内容宏富,吕不韦自认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书成之后,公布于咸阳市城门,并在上面悬赏千金,宣称:如果有诸侯、游士、宾客能增加或减少一个字,就将那千金送给他,可见此书结构严密和用语精当。《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81篇,主要论述人体解剖、生理、脉学、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等方面的内容。《素问》主要以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生理及病理现象,它将人的五脏六腑等生理器官视为依循阴阳五行构建的一个整体,认为这个整体被破坏了,就会发生疾病。《灵枢》则主要阐明针刺和灸的疗法,它对经络、穴位、针灸理论、针刺用具、针刺方法、针灸的注意点和禁忌等,均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按针的不同使用已有九种分类,称为“九针”。说明中国的针灸疗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灵枢》中还有尸体解剖的记载,这表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人体解剖学,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秦朝前221~前206

秦灭六国

齐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从燕地发兵,攻克临淄,俘虏齐王田建,齐国遂亡。在此之前,秦王政分别灭了韩、赵、魏、楚、燕等五国。前230年,秦灭韩。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上党兵,攻下井陉,包围邯郸,次年俘虏赵王迁,赵国亡。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大怒,令王翦、辛胜为将,大举伐燕。前222年,秦军俘获燕王喜,燕国遂灭。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魏王投降,秦灭魏。同年,秦王使李信、蒙恬率兵20万攻楚。秦军败退。秦王于是亲自赴频阳,请求老将王翦为将,王翦率军60万大破楚军,并于前223年掳获楚王负刍,在楚地设郡县,楚亡。至此,秦已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七雄并立的局面,中国统一大业已成定局。

开创帝制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攻陷齐国,至此,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秦王嬴政改称始皇帝,开创了帝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6郡。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监御史)、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治网络。

修建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大举征伐匈奴,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设置4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这一地区,秦始皇又征发大量民工,将原秦、赵、燕旧时长城,随地形修筑连接,重新加固,修建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和世界历史上七大奇迹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修建灵渠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军尉屠睢指挥50万大军,分5路南下,对居住在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了支援征服南越和西瓯的战争,解决进攻南越秦军的供应问题,秦始皇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这就是著名的灵渠。该渠选择湘水和漓水最近的地方开凿,全长30余千米,沟通了江南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灵渠的建成,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直到明、清时代,灵渠还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由灵渠联结起来的两大水系,南北延伸约2000千米,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指责郡县制,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认为诸侯并起,四海分裂,根源在于各种儒门学说和私学的存在,使人心不一,他建议秦始皇消灭私学,除《秦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毁;除秦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等书外,都要将书交到所在的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在烧毁之列。秦始皇采纳了李斯建议,下令焚书,大量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前212年,秦始皇以方士卢生、侯生诽谤皇帝、妖言惑众为理由,牵连坑杀儒生460多人。这两件事是中国文明史上一大浩劫,史称“焚书坑儒”。

沙丘之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始皇在东巡归途中,来到平原津(今山东德州南)时患病,次年七月病重,迁移到沙丘(今河北广宗境内)宫颐养。秦始皇在病中勉强支撑写下玺书,传位公子扶苏,要他立刻赶回咸阳主持治丧葬礼,还没有来得及交给使者传送,始皇就死在沙丘平台。丞相李斯害怕国家发生变乱,于是严密封锁消息。中车府令赵高与始皇之子胡亥、李斯密谋,擅自开启密封的玺书,篡改始皇遗令,另立胡亥为太子,而赐扶苏和蒙恬死,史称“沙丘之变”。扶苏见到假诏后自杀,蒙恬疑心有诈,不肯自杀,下狱后被迫服毒而死。此后,太子胡亥在咸阳即位,这就是秦二世皇帝。

大泽乡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征发闾左(秦时贫弱农户居闾里之左,富者居右)900人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时,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预计无法按期到达,依照严酷的秦法,失期当斩。屯长陈胜和吴广率众杀死2名押送将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进而攻占蕲县及附近各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攻占陈县(今河南淮阳)时,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农民起义达到高峰。之后,陈胜骄傲自大,听信谗言,陈胜、吴广两人相继被杀,起义受到严重挫折。

巨鹿大战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去救被秦兵围困的赵国巨鹿。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留46天不进。项羽大怒,杀掉宋义,挥师北进。当时秦军将巨鹿团团包围,救赵的诸侯兵马数10万人,无人敢派兵出战。项羽率军进抵巨鹿,迅速出击秦军,经过殊死血战,项羽率军终于击破20万秦军,生擒秦将王离,斩杀苏角。章邯带残兵败逃,退回棘原(今巨鹿城南)。项羽从此威震诸侯,成为诸侯上将军,统领诸侯之兵。

西汉前206~25

鸿门宴

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紧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之下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此时项羽拥兵40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刘邦拥兵10万,安营灞上。谋士范增劝说项羽消灭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素有交情,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张良马上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佩玉,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指使项羽堂弟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拔剑起舞用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由小路急忙返回灞上,得以脱身。

乌江自刎

汉高祖五年(前202)十二月,韩信率30万汉军和诸侯联军,将项羽的10万军队紧紧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到了夜间,四面汉军都唱起楚歌,瓦解项羽的军心,10万楚军最后逃得只剩下了数千人。项羽听见四面楚歌,情怀悲凉,不由得对着爱姬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唱和,随后自杀。项羽率800精骑趁夜突围南逃。天明,韩信命令灌婴率5千骑兵追赶。项羽渡淮河,跟从者仅百余人,至阴陵(今安徽和县北)迷失道路,陷入沼泽中,为汉军追上。项羽又率兵向东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这时身边仅剩骑兵28名。最后退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准备渡江返回江东。当时乌江亭长在江边已备好渡船,但项羽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在斩杀汉追兵数百人后举剑自刎,年仅31岁。《尔雅》成书《尔雅》是中国第一部以训释字、词为主要内容的训诂学专书,它开创了中国词义分类和比较研究的训诂学新阶段。它与《说文解字》、《方言》、《释名》一起构成了汉代小学的高峰,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关于《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有很多说法。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渊源很久远,经过许多学者增补,最后成书于汉初。《尔雅》共3卷20篇,现存19篇。它是训诂学史上第一部脱离具体语境训释语词意义的专书。它还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辞书编纂体例,后世百科词典基本上承袭了这种体例。◆西汉·彩绘陶仪卫俑汉代陶俑的轮廓线条更流畅和优美,面目发髻塑作精致,仪态端庄,艺术造型能力远高于秦俑。

白登之围

汉朝初年,匈奴冒顿单于不断攻扰汉朝北方郡县。汉高祖七年(前200)九月,匈奴冒顿大军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听说冒顿在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驻扎,就率领汉军32万人北击匈奴,结果被冒顿40万精锐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达7天之久。后刘邦听从陈平计策,用重金贿赂冒顿的阏氏(相当于王后),经此一役,刘邦认识到以武力解决匈奴条件还不成熟,“和亲”政策便成为汉朝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文景之治

汉高后八年(前180),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种粮,文帝先是把十五税一的田租改为三十税一,后来索性免收田租,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了三十税一。对于匈奴的政策,也是以和亲为主,避免战争的发生,从各个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汉文帝于后元七年(前157)六月去世,其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政策的同时,同时通过“削藩”,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景帝逝世。文帝、景帝先后统治了39年。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趋向繁荣,较为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大封同姓为王。到汉景帝时,齐、楚、吴三封国几乎占据天下之半。景帝采用晁错“削藩”之策削减封土,激起诸王强烈反对。汉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听信谗言,误杀晁错后,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取得节节胜利。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今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至此,历经三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为日后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汉武帝即位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正月,景帝死,皇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转变。他在位54年,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武帝颁行推恩令,制定左官律、附益法,实行“酎金夺爵”,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并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用酷吏,严格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在经济上,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设立均输、平准官,运输和贸易由国家垄断,平衡物价;实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广开灌溉,大力兴修水利;实行代田法,改进农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在民族关系上,多次派兵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实现和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又遣使至夜郎、邛、笮等地宣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还统一了南越地区,设立南海、苍梧等9郡。武帝时期,西汉成为当时世界最富强繁荣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强盛的时代之一。“飞将军”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秦国名将李信之后,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抵抗匈奴,杀敌虏获甚多,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被选为郎官。景帝时,随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此后,他历任沿边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郡太守,以抗击匈奴闻名于世。元光六年(前129),他参加了抗击匈奴大战。武帝因其战功,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任职期间,因尽于职守,擅长骑射,作战骁勇,而被称为“飞将军”。汉元狩四年(前119),李广跟随卫青征战漠北,因奉命绕道东线,不幸迷失道路,贻误战机。卫青命长史究治李广失期后至之罪。时李广已60多岁,不愿再上公堂受审,慨然自杀。李广平日爱恤士卒,深得部下敬重。李广一死,士卒失声恸哭,悲痛不已。

中国首次使用年号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刘启去世,皇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第二年(前140),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此为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的开端。自古以来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其纪元有的以一、二、三……数计,有的以前一、二、三……,中一、二、三……,后一、二、三……数计。武帝即位时有司上奏认为:元应当采用天瑞,不应以一、二数。一元叫“建”,二元以长星称“光”,现在城外得一角兽叫“狩”。于是武帝以“建元”为年号。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使用年号。皇帝年号这种纪年名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人。青年时期研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一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作《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等数十篇文章论说《春秋》得失,后合编为《春秋繁露》。他的著作以阐发《春秋》大义为名,并杂凑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引申改造,建立了一个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其内容进一步发挥天人感应学说,对自然和人事作各种牵强比附,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活动,强调汉王朝的兴起正是天意的体现,以论证君权神授。他还提出历史循环论的“三统”、“三正”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性三品说”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说,为加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丝绸之路

前138年和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陆地交通路线。当时,从长安经甘肃凉州武威抵达西陲城市敦煌,从敦煌出发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沿昆仑山北麓经今新疆境内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部经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安息(今伊朗)诸国再抵达地中海,或南行至身毒(今印度),此为南道;一条沿天山南麓西行经今新疆境内翻越葱岭北部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撒马尔罕附近)、奄蔡(临今里海)诸国,再西行抵达大秦(罗马),此为北道。北道和南道都在高山、沙漠和高原之间蜿蜒伸展,使节、求法高僧和驼商队伍往来其间,主要货物是丝织品,也有宝石、香料、药材等。这条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因为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界,因此被历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三纲五常”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条封建道德原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马邑之谋

元光二年(前133)六月,武帝采纳了大臣王恢的建议,派遣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做间谍逃入匈奴,诱使匈奴入塞。武帝又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与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人,率领车骑30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俟机出击。但单于领骑兵10万人行至距离马邑百余里时,因见漫山遍野的牲畜自在食草而无人放牧,甚觉奇怪,又抓人审问,从而识破汉军计谋,引兵北还。汉兵追杀不及,全部无功而返。王恢畏罪自杀。从此,匈奴拒绝与汉和亲,汉匈冲突使北方边疆不得安宁。

颁行推恩令

元朔二年(前127)正月,汉武帝纳中大夫主父偃建议,颁行“推恩令”。此令是把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理。为限制诸侯王国网罗人才,结党私营,汉武帝又颁布“左官定律”、“附益之法”,凡仕于诸侯者,绝不得再仕于王朝,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相互串通,致使诸侯王失去了因分封而存在的独立性。此外,汉武帝以诸侯王向汉王朝缴纳献费或祭祀宗庙的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对诸侯王实行“夺取”、“除国”,废其封国,改设郡县,汉代的分封制名存实亡。

汉乐府建立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设置乐府,令司马相如等作诗赋,以宦官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掌制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汉武帝建立乐府,目的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用新声改编雅乐,以创作的歌诗取代传统的古辞。所以,乐府的任务就是采集各地的民歌来创设新声曲调;选用新创颂诗做歌词;训练乐工、女乐进行新作的排练。前70年,乐府编制被削减;公元前7年,汉哀帝终于下令撤销乐府。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被撤销了,但由于它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词;六朝时人们已将乐府唱的“歌诗”也称为“乐府”,与“古诗”相对并举,宋、元以后,“乐府”又成为词、曲的一种雅称。

漠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命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率领远征军远征匈奴。卫青、霍去病各带领5万骑兵、4万随军运送行装之私人马匹和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越过漠北追击匈奴。卫青所部大败匈奴单于,斩首匈奴军1.9万余人;霍去病所部追击匈奴左贤王2000余里,将匈奴逐出狼居胥山(今蒙古德尔山)以外。此后,匈奴长期游牧于漠北,无力南下,河西走廊被汉朝接管。

司马迁撰修《史记》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经10余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终成书,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著作。《史记》原称《太史公书》,东汉以后才称今名,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52.65万字,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2000年的史事。“本纪”十二篇是全书纲领,记载历代帝王世系与国家大事。“表”十篇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与政治事迹。“书”八篇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述了诸侯国的世系及历史,汉朝丞相、功臣、宗室、外戚的事迹。“列传”七十篇在全书中所占篇幅最多,主要记述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是第一部规模浩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史者遵循取法,竞相仿效。

盐铁会议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60余人,商论时政,特别是对盐铁专卖政策进行总结。贤良文学一致反对盐铁专卖政策,只有桑弘羊认为实行盐铁专卖对改善国家财政、抵御匈奴侵扰起过很大作用,不可废止。此外还对与匈奴和战问题,法治与德治问题等进行了辩论。最后大家都肯定武帝的基本政策,同时也认为随时势变化应对这些政策有所调整。七月,在霍光主持下,取消了酒专卖政策,“罢榷酤官”,在部分地区停止铁器专卖,其他政策不变。这次会议留下了详细记录,汉宣帝时由桓宽整理成书,即现存《盐铁论》,共60篇。这是研究西汉经济思想的重要文献。《周髀算经》

西汉时期出现了一本有关天文学和数学的著作,名叫《周髀》,由于它最先记载许多高水平的数学成果,被后人当做数学经典,称为《周髀算经》。在数学方面,《周髀》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记载了汉代最新数学成就,率先提出了几何学上重要的勾股定理,并在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公式。另外,《周髀》还给出了平行线的画法,其全过程即使按欧几里得几何的严格要求也是正确的。《周髀算经》的作者不详。它是对先秦数学成就的总结,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后世数学的源头。《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今传本是经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刊整理的,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3.1万多字。《山海经》的形成,从前5世纪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延续了约300年的漫长历程,是这一时期地理知识的汇集。它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含了古代山川、历史、民族、物产、医药、祭祀、巫术、动物、植物、矿产等诸多方面。书中所记人名达140多个,山名300多个,水名250多个,动物120多种,植物50多种,还有许多矿产等。书中记载和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和古代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化史价值,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和上古的姓氏、部族意义十分重大。

王莽篡汉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外戚重臣王莽受命辅助幼主,他通过耍弄权术,逐渐大权独揽。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王莽在年终大祭时毒杀了14岁的平帝。平帝死后,王莽自称为“摄皇帝”。次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进行改制。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奴婢改名为私属,均不准买卖。从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天凤元年(14),王莽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此外,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也屡加改变。王莽这些改革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绿林军起义◆东汉·灰陶说唱俑

天凤四年(17),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兄弟为饥民排解纠纷被推为领袖,聚众起义。因为义军的根据地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故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21),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京山)打败了荆州2万官军,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地皇四年(23),绿林军立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更始政权建立后,王莽急派王寻、王邑领兵42万,号称百万,前来镇压。昆阳(今河南叶县)一役,王莽军主力全线崩溃,绿林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乘胜北攻洛阳,迅速攻占了长安,王莽被杀。刘玄移都长安后,杀害起义军将领。更始三年(25),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杀。更始政权结束,绿林军宣告失败。

赤眉军起义

天凤五年(18),青、徐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琊人樊崇率百余人于莒县起义。起义军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一年间发展至万余人。为与官军相区别,起义军每人皆以赤色涂眉,因而被称为“赤眉军”。地皇三年(22),赤眉军于成昌与王莽10万军队展开激战,斩杀王莽更始将军廉丹,大败官军后因刘玄杀害起义军首领申屠建、陈牧等,排斥异己,赤眉军在更始二年(24)分两路进攻刘玄政权。次年,赤眉军拥立汉宗室15岁的牧童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接着攻入长安,刘玄投降。建武三年(27),赤眉军在新安、宜阳一带,陷入刘秀所设重围,刘盆子等投降,起义最后失败。

东汉25~220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它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多人先后删改、修补并在东汉初年(50)最后形成定本的。《九章算术》内容丰富,共9章,分为246题202术。《九章算术》在中国和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欧洲在16世纪才有人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而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及解法乃是18世纪末才出现的,与此相比足见该书的先进性。在中国先秦的典籍中,记录了不少数学知识,却没有《九章算术》那样的系统论述,尤其是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编排体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论衡》

东汉永平二年(59),王充开始作《论衡》,30年后完成,存目85篇,实存84篇,逸失《招致》1篇。《论衡》是对汉代及汉代以前一切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重要著作。在《论衡》中,王充吸取了道家黄老学说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提出了元气自然论。他认为天与地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元气”是构成天地实体和自然界万物的最初物质元素。王充的《论衡》,在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中,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班固撰《汉书》

班固出身于史学世家,自幼博览群籍,9岁即能作文,建武二十三年(47)进入太学。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死后,他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开始编写《汉书》,有人上书汉明帝,告他“私改作国史”而被捕下狱。汉明帝看了班固所撰书稿后,十分重视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随后迁升为校书郎,典校皇家藏书,这些都为他撰写《汉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永平七年(64),明帝诏令班固完成西汉国史,至20年后的章帝建初年间,这部书大致完成。班固于永元四年(92)去世,此时《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受汉和帝之命,继续这部书的创作,终于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巨著。

班超再通西域

永平十六年(73),班固之弟班超投笔从戎,跟随窦固出击匈奴。随后又奉窦固之命再赴西域。班超仅率吏士36人慨然出行,鄯善王在汉与匈奴间摇摆不定,在接待汉使的同时也接待匈奴使者,班超本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率随从36人夜袭匈奴使者,使鄯善王下定决心依附汉朝。于阗是亲匈奴的国家,面对班超的到来,于阗王听信巫师煽动,要用班超的马祀神。班超假意答应,待巫师来取马时,杀掉巫师,并向于阗王晓以利害,后于阗王杀匈奴使者降汉。至此,班超以自己的政治谋略、勇敢与智慧,使疏勒、鄯善、于阗归附,东汉政府重新在西域设置都护和戍己校尉,加强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从而使汉与西域复通。

许慎编著成《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编纂完成的字书,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全书正文14卷,后序1卷共15卷,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此书完全改变了周秦时代训诂词典的方法,开创了系统全面解释字的形、音、义的新体例,构成了严整的字典编纂格局,所释字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偏旁,分列为514部,始一终亥,部与部的排列顺序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近似为准则。《说文解字》,开创了中国文字学和字典学的独立研究阶段。许慎科学而有条理地分析、阐述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文字的功用,汉字的构造等,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蔡伦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105),中常侍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是造纸术的发明年代。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他的文明。

张衡发明地动仪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可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它是利用倒立惯性震摆的原理制成的,其基本构造符合物理学原理,能探测到地震波的首先主冲方向,是现代地震仪的先驱,也是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发明。在国外,过了1000多年,直到13世纪,在波斯马拉哈天文台才有类似仪器出现。到18世纪,欧洲才出现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的灵敏度很高,最低可测地震烈度为3度左右(据12度地震烈度表)的地震。

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各类矛盾尖锐突出。面对贫穷饥饿和腐朽的统治,巨鹿(今属河北)人张角以太平道的名义吸收弟子,四处传教,徒众发展到30多万人,张角把徒众按军事编制分为36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渠帅领导,统一归张角指挥。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张角决定在光和七年(184)即甲子年的三月初五日,在全国同时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各地农民军接到张角的命令后,36方同时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兄弟3人为最高统帅。起义军头裹黄巾,因此被称为“黄巾军”。一月之内,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轰轰烈烈的黄巾军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官渡之战

200年,东汉末年的两大军阀势力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进军白马,围攻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进至黎阳,准备渡河直捣许都。曹操先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于延津之战中大败袁军,斩大将文丑。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屯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待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其后,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透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囤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巢。曹操依计行事,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至此袁绍败局已定。曹操乘势出击,大败袁军,消灭袁军七八万人,袁绍与其子袁谭仅带800余名亲兵逃过黄河。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一举消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汉代医学家,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瘟疾流行,张氏宗族的200多人在不到10年时间就死去2/3,其中大部分死于伤寒发热。张仲景悲愤之余,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内经》、《阴阳大论》等古典医药书籍,总结东汉以前众多医家和自身的临床经验,于东汉末年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内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演变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临床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古老的经典著作。1800多年来,它所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始终指导着后世历代医家。

诸葛亮《隆中对》

建安十二年(207),汉室宗亲刘备亲至襄阳隆中访问隐居的琅琊名士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兼军事家。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畅谈天下大势和个人志向,并向诸葛亮求计。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建议他乘机夺取荆州、益州,以此二地为基业,占据险要地势,然后与江东孙权结好,与西南少数民族融洽相处,在国内修明法度,广积粮草,整顿军队,发展生产,静观时局变化,伺时机成熟,马上向北抗击曹操,统一全国,完成霸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大喜,于是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是东汉后期著名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首创开腹术,为后代医学誉为“外科鼻祖”。《后汉书·华佗传》载,如果疾病发结于内,针灸药物无法治疗,华佗就让病人以酒服“麻沸散”,等病人全身麻醉,毫无知觉后,“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如果病在肠胃,就把肠胃切断,冲洗,清除积秽,然后再缝合,敷上“神膏”,四五日后,创口便能愈合,一月之间病人就能完全恢复。华佗在外科学和麻醉学上的造诣,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外科手术史和麻醉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曹丕称帝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让位,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十月十三日,曹丕改国号为魏,建元黄初,同时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二月,定都洛阳。曹丕在改朝换代之际,对职官制度进行了若干重要改革。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由此恢复了被曹操于汉建安十三年(208)废除的三公官制(太尉、司徒、司空)。此后司徒、司空位号虽尊贵,但一般不干预朝政。曹丕又设秘书监和中书省,中书省置监令,主管通达百官奏事,起草诏令,以此分掉尚书台的权力,改变东汉后期尚书权职过重的现象。

建安风骨

建安年间(196~220),在曹操统治集团里,聚集了七位有杰出才华的文学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玚、刘桢,史称“建安七子”,他们与三曹一起,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从此主导了文坛。他们那种既有思想深度,又含蓄蕴藉,富有慷慨悲壮之气的文学风格被尊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这是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对中国文学史的突出贡献。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三国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琊王戎。这七人交往密切,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纵情肆意,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的思想大体相同,略有差异。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以老庄为主,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他们后来的差别较大。嵇康、阮籍、刘伶对执掌大权、觊觎魏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采取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山涛初始“隐身自晦”,40岁后出仕,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功名心最盛;阮咸入晋以后,曾经担任散骑侍郎等职。七人文学成就差别极大,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80余首。他的赋都是短篇小赋,或咏物,或述志,内容不一。《大人先生传》是他最长最出色的散文作品。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上,论说文以《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最为著名。

司马炎称帝

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改元秦始,国号晋。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逼迫曹奂退位后,封其为陈留王,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称帝后,司马炎分封司马宗室二十七人为王。司马炎泰始分封,基本上承后汉之旧制,君国而不君民。王国地不过一郡,王国的相由朝廷任命,与太守无异。国中长吏由诸王自选,财政不能自己擅作主张。◆《历代帝王图》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

户调式制度

晋太康元年(280)晋颁布国家的基本经济、财政制度——户调式。户调式包括占田制、课田制、户调式、限田制以及荫亲荫客制等。所谓“占田”,就是国家准许农民有权占有法令上所规定的田亩,正丁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所谓“课田”,讲的是督课耕田之意,国家按课田数征收田租,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次丁女及老小不课,每亩课田租米八升。晋颁行户调式:丁男之户,每年输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减半。晋朝颁行限田制,规定官员一品可占田十五顷,以下每低一品减田五顷。晋朝颁行荫亲荫客制,规定除官员不课田,不缴户调外,可按官位高低,荫其亲戚,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户调式制度的实施,是晋代独具的一个特色,晋武帝司马炎通过制定这些措施增强了国力。《三国志》

太康六年(285)陈寿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志》《吴志》有传无纪。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少好学,曾受教于谯周,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咸宁六年(280)晋灭吴后,他搜集魏、蜀、吴史料,终于撰成《三国志》65卷。《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取材严谨,文笔精练,记事比较真实。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另外,《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其一大缺憾。

八王之乱

晋永平元年(291),晋惠帝的皇后贾氏独掌大权,她勾结楚王司马玮杀死太傅杨骏,剪除其势力。以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辅政,不久又让楚王玮杀司马亮及卫瓘,随即又矫诏杀了司马玮。晋元康九年(299),贾后将皇太子废为庶人,又将他毒死,以便自己长期专权。这一举动,给赵王司马伦发动兵变制造了借口。永康元年(300),司马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司马伦攻占洛阳的第二年(301)废帝自立。齐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兵向他发起进攻,杀了司马伦,拥惠帝复位,齐王司马辅政专权,大作威福,引起义愤。长沙王司马乂和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起来,举兵攻打司马,司马兵败被杀。长沙王司马乂掌握朝政。晋太安二年(303),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成都王颖进攻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颖得以独断朝政。年底,东海王司马越奉惠帝之命攻打司马颖,失败后乘机攻占洛阳,独揽朝政。晋永兴二年(305)司马越再次起兵,司马颖为其所杀,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中毒而死,司马越另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自掌大权。“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永嘉之乱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国号汉,改元永凤。永嘉四(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继位。第二年,刘聪派遣石勒、王弥、刘曜等人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不久,汉军先后攻陷洛阳,俘司马炽,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又纵兵大掠宫内珍宝、财物及宫女,又烧宫庙、官府和平房,史称“永嘉之乱”。

东晋建立

永嘉元年(307)七月,西晋朝廷命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建兴四年(316)十一月,西晋灭亡。建兴五年(317)三月,司马睿于建邺即位称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建邺为了避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司马睿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建武。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级。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

干宝与《搜神记》

东晋年间,史学家干宝根据历代神话传说,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搜神记》全书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还保存了不少民间传说,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篇。《搜神记》所收内容多有价值,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占重要地位。《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常璩撰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至永和十年(354)之间,它是记述巴蜀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常璩,字道将,生卒年不详,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东南)人。常璩著《华阳国志》,一是为桑梓情浓,二是为政治说教。《华阳国志》在编撰上自成体系,它把三州的历史面貌、政治变迁、不同时期的人物传记,由远而近、由广而微编纂成一书,集中记述了东晋初年以前梁、益、宁三州的历史,是本时期地方志的杰作。《华阳国志》对西南30多个少数民族和部落的名称及分布的记述,为研究民族的起源、迁徙历史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和根据。“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是晋司徒王导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7岁学书,12岁开始通读前人笔论。他的主要贡献也集中表现在书法的成就上,与其子献之并称“二王”。他先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后博采众长,尤其擅长楷书和行草书,风格妍美流畅,一改汉魏以来质朴书风,把书法推向全新的境界,被誉为“书圣”。他的传世代表作有《兰亭序》、《十七帖》、《姨母帖》、《奉橘》、《丧乱》、《初月》等。其中《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淝水之战

建元十九年(383)七月,前秦皇帝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发动九十万大军进攻江南的东晋政权。东晋宰相谢安遣尚书仆射谢石为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率军8万前往迎敌。十一月二日,谢玄派人前往苻融营中,要求秦兵稍稍向后移动,使晋兵渡河决战。苻坚与苻融打算趁晋兵渡河之机,突然以铁骑出击以打垮晋军,便同意谢玄建议。但由汉人及各族被奴役者组成的秦军不愿再战,听到命令后,一退不可收拾。这时朱序乘机在阵后大喊: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军阵势大乱,晋兵乘势渡河猛攻。苻融欲阻止秦军退却,却于乱军中落马被斩。秦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谢玄乘胜追击,直杀至寿阳城西15千米处。苻坚身中流矢,单骑北逃。淝水之战遂以前秦的惨败和东晋的大捷而结束。苻坚回长安不久,于385年被羌族将领姚苌俘杀,前秦瓦解。

拓跋建北魏

晋太元十一年(386)正月,鲜卑贵族拓跋在牛川(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二月,拓跋迁徙到代国故都定襄郡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四月,拓跋改称魏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即位后,先后击败了高车、柔然和库莫奚等部。396年,拓跋决定与后燕政权争夺中原之地,亲率40万大军讨伐后燕,夺取并州(今山西)。397年魏军占领了后燕都城中山,398年攻取邺城。至此,除山东半岛的南燕与东北的北燕外,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地区基本上归入北魏版图,北魏成为北方的唯一强国。

法显西行

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20岁时受大戒,感慨于国内律藏不全,立志赴印度求取。399年,法显约慧景等4人从长安出发,经张掖(今甘肃张掖附近)西进。402年,法显度过葱岭,进入今印度境内。413年秋,法显返回建康。法显自399年离长安,413年返建康,共历时14年,经29国,取回了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10余部,主要有《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摩诃僧祗律》、《萨波多律》等。法显在416年撰成《佛国记》一书,详细记述了西行求法的经过,为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是后人了解当时沿途佛教情况的重要文献。

刘裕建宋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末年,刘裕投奔东晋重要武装力量北府军,靠战功至侍中、车骑将军,逐渐掌握东晋王朝的军权。此后,刘裕多次北伐,克复关中,以功于义熙十四年(418)受封为相国、宋公。晋元熙二年(420),刘裕逼晋恭帝退位,自行即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泰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六月,刘裕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3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木兰诗》《木兰诗》是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里,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木兰为了保全老父,毅然代他担负起出征的艰巨任务,表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她身经百战,历时10年,胜利地完成使命,表现了坚强和勇敢。不受官爵,只愿意恢复普通妇女的身份,又表现了淳朴高洁的胸襟。《木兰诗》是民间叙事诗,富有民间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表现了民歌的艺术特点,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祖冲之(429~500),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祖冲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科学成就则是关于圆周率的推算。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曹魏末年的刘徽采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由此确定圆周率值为3.14,为后代奠定了可靠的科学基础。刘徽的方法无疑启发了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祖冲之进一步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数据。他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萧道成建齐

萧道成(427~482),字绍伯,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刘宋重臣。宋明三年(479)四月二十日,萧道成派人逼宋顺帝下诏禅位。二十三日,萧道成即皇帝位,国号齐,史称南齐或萧齐,改元建元,是为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提倡节俭,禁宗室经营屯邸,又下令禁止募部曲。萧道成在位4年间,还采取一项重大措施,即整顿户籍。萧齐政权建立后,宗室间不断互相残杀,萧道成的族侄萧衍在襄阳起兵,攻进建康,称帝,建立梁朝。

魏孝文帝改革

魏孝文帝(467~499),拓跋弘,鲜卑人,北魏第七位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孝文帝对内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将北魏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同时在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方面进行汉化改革,这些改革对于巩固北方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上把拓跋弘亲政前后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统称为“魏孝文帝改革”。

萧衍建梁

萧衍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幼承母训,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星相占卜、骑射剑搏,无不涉猎,有神童之称。出仕之初,为竟陵王萧子良所赏识,与范云、萧琛、王融、沈约等并称为“西邸八龙”。永泰元年(498),萧衍为雍州刺史。当时东昏侯萧宝卷当政,大诛朝臣,人心思乱,萧衍乘机筹备起事。十一月,萧衍奉年仅13岁的荆州刺史萧宝融为帝,正式起事。十二月,萧宝卷为属下所杀,建康被萧衍占领。不久,萧衍逼萧宝融禅位,齐亡。萧衍称帝,国号梁,建元天监。

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先后任冀州刺史于劲镇东将军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郦道元好学博闻,广览奇书,四处考察河道变迁和城市兴废等地理状况。《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著作,旧说为三国桑君长所撰。《水经》记述河流137条,并附“禹贡山川泽地所在”凡60条,内容十分简略。原书失逸。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并且加以补充,撰成《水经注》。《水经》借《水经注》流传后世。《齐民要术》

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农学家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贾思勰,青州(今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太守。《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该书主要内容有:土壤耕作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和植树技术,包括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等。书中引用了一百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隋581~618

杨坚建隋

杨坚(541~604),隋朝的建立者,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重臣之后,袭爵为隋国公。北周大象二年(579),周宣帝病死,其子宇文阐即位,是为周静帝,杨坚以宣帝岳父的身份任左丞相、都督军事,总揽朝政,受封隋王。开皇九年(589),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隋文帝在位期间,改革官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州、县两级体制,规定九品官员以上均由中央政府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仁寿四年(604),杨坚被太子杨广杀死。

赵州桥建成

隋朝开皇至大业年间(595~605),在李春等工匠主持下,横跨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之上的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敞肩拱石桥建成了,这就是赵州桥。赵州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敞肩式石拱桥,比欧洲早了整整10个世纪,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经受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依然挺立,被誉为“天下之雄胜”。赵州桥开创了敞肩式拱桥形式以及四小拱独特设计等巨大成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

科举制度确立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杨广开进士科,确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方法,萌芽于南北朝,开始于隋,而成型于唐。南北朝时期,举孝廉、举秀才等察举方式代替了按门第选官的方式。隋朝文帝正式取消了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任用不再受门第的限制。606年,隋炀帝杨广开进士科,确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唐代继续实行,并得到很大发展。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唐618~907

李渊称帝建唐

隋仁寿四年(604),杨广即位称帝,是为隋炀帝。他开凿运河,四处征战,数游江都,种种劳民伤财的举动导致民怨沸腾,各地豪强不断起义。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出身于关陇贵族的太原留守李渊杀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在短短的120多天内,李渊占领了关中,攻下长安。入主长安后,李渊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立为大丞相、唐王。大业十四年(618)三月,炀帝在江都被杀,同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自立为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定都长安。

租庸调制

唐武德二年(619)二月,唐朝初定租、庸、调法,五年以后与均田制同时颁布执行。它以每一男丁授田百亩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实行“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赋役办法,故简称“租庸调制”。唐初租庸调制直接从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沿袭而来,并作了改进,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有减课办法,百姓的租调负担比前代稍有减轻,并在纳绢与服役之间有一定的变通性,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和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多少削弱了个体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唐初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贞观之治

唐武德九年(626),李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继承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等,史称“玄武门之变”。六月初七,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又被迫让位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后,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允许以实物代替劳役;坚决抵抗突厥军事贵族的骚扰,扩大了国内各民族的亲密联系,发展与四邻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出现了历史上令人称道的“贞观之治”。

玄奘西行取经

玄奘,唐代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他13岁出家,修习佛教经典,产生了西去印度求法的念头。贞观三年(629)八月,独自一人由长安出发,经数年艰难跋涉,终于到达天竺(今印度)。在那里研习经文10余年,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他携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玄奘精通梵、汉文,将直译、意译巧妙融为一体,共译经论775部,1235典,对佛教传播作出了贡献,并口授而由其弟子辩机,写成介绍西行沿线经过的国家、地区的情况的《大唐西域记》,以满足太宗了解西域及天竺各国情况的急切之心。《唐律疏议》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撰《永徽律》,分律、令、格、式四种,共500条,分“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12篇。为了统一解释律文,永徽三年(652),高宗又令长孙无忌等人做作释律文的疏议,共12篇,30卷,原名《疏议》,宋代改名为《唐律疏议》,它照录《永徽律》原文,逐条进行注解。其注解是集中唐以前法律大成的法典,它是宋、元、明、清各朝代制定和解释封建法典的蓝本,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系统、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中国及国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刻画赤金碗“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他先后写下《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医书,对中国传统医学成就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其中《千金要方》共30卷,第一卷为总论,讲述医药、本草、制药等。随后以临床诊治为主,包括妇科、儿科、五官科、内科、外科等等。《千金翼方》同为30卷,其体例结构近似《千金要方》。所不同的是,该书对药物学和《伤寒论》作了重点介绍和论述,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巨著,被誉为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也因这两部巨著而被称为“药王”。

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参与朝政。载初元年(690),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她还新撰了个“”(即“照”字)作为自己的名,此字的取义是日月临空,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开创殿试制度,亲自考试贡士;令九品以上官和百姓可自行荐举,提拔了大量普通地主做官,打击了门阀贵族。同时,她坚持抵御突厥、吐蕃等军事贵族的骚扰,收复了碎叶(今中亚托克马克)等重地,重设安西四镇,有效地保卫了边防,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武则天改唐为周长达15年,后于神龙元年(705)正月,被迫逊位于庐陵王李显。

陆羽和《茶经》

陆羽(733~804),字鸿渐,号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出身贫寒,遭父母遗弃,幼时被竟陵西塔寺智积禅师收养。他幼年生活坎坷,但聪明好学,意志坚强。智积禅师好饮茶,陆羽自幼为他煮茶,自此对茶产生了兴趣。陆羽深受儒、禅、道思想影响,760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后,粗茶淡饭,潜心学问,著述甚丰,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茶经》分3卷10目,7000余字,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的典故,是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鉴真东渡

鉴真和尚(688~763),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他跟随高僧受中宗礼聘,为中宗解经,并在洛阳、长安讲道。天宝元年(742),日本高僧荣睿、普照等从洛阳至扬州,访谒鉴真,恭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戒弘法。从天宝二载到天宝九载(743~750),鉴真先后5次东渡或准备东渡,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天宝十二载(753),鉴真一行由扬州出发到苏州,在苏州改乘遣唐副使的船东渡。同年十二月抵达日本,受到隆重欢迎。次年(754)四月为圣武天皇等主持斋戒。天宝十四载(755),又在东大寺坛院主持斋戒。同年,日建唐禅院,使鉴真居之。圣武天皇死后,日以供御大米、盐供奉鉴真。代宗广德元年(763)五月,鉴真圆寂于招提寺。鉴真东渡,不仅对日本佛教,而且对日本的医药、建筑、雕塑诸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节度使一职在睿宗时始设,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还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万余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先后攻占河北大部、洛阳、长安等地,唐玄宗仓皇出逃。此后,唐王朝和叛军激战8年,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正月,才彻底平定了叛乱,这场叛乱也成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5岁时随父亲移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25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他在仕途上不得志,42岁时才被唐玄宗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傲视权贵,不到3年就被玄宗“赐金还山”。55岁时参佐永王李幕府,致获“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获赦,返舟东下,回到浔阳。61岁时前往李光弼军中请缨杀敌,以图暮年报效祖国,但中道因病折回。次年客死在安徽当涂。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李白的诗现存900多首。这些诗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或杜工部。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天下,但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却始终在失意沉沦中度过,这让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这一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荆、湘3年。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现存杜甫诗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了求得暂时平安,将河北分封给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称号,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割据势力最大的要数成德、魏博、平卢三镇,各藩镇的割据者对其境内百姓实行暴虐统治,重加税率。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除拼命扩充军队外,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并发给丰厚供给。牙兵一方面对他们效忠,另一方面也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藩镇在官爵、甲兵、租赋、刑杀方面都各行其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6~760),后改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开元年间,吴道子被玄宗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家,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旺盛的创造力,绘制了大量的宗教画、历史画和人物肖像画,以善绘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而著称于世。在艺术上,吴道子富有创新精神,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被称为“吴带当风”。吴道子被历代画家奉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为“百代画圣”,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无人企及。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两税法

建中元年(780)二月,宰相杨炎在总结唐朝各地税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拯救唐朝统治的完整的税收方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延用800年之久的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不论土户、客户以所居地统计;纳税人不分中丁,据贫富情况划分征税数量;经常往来行商的,在所在州县赋三十分之一的税;居民的税分夏秋两季征收。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土地数目为准,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废除租庸杂舶等名目,税额全部归入两税。两税法虽然在实行一个时期后就弊端丛生,但它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唐中叶后得到确立,并为后世沿用数百年。

永贞改革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是为顺宗。顺宗即位前,已因中风不能言语,所以不上朝堂处理国事,一直住在宫里,百官通过帘帷向顺宗奏请国家大事。顺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翰林待诏王、王叔文为太子侍读,深得李诵的信任。顺宗即位后,一批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中青年官僚士大夫以二王为领袖,形成了一个革新集团,颁布了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永贞元年(805)五月,宦官俱文珍痛恨王叔文要夺他的兵权,让顺宗下诏削去他翰林学士的职务。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宪宗),改元元和。宪宗一即位,就贬王为开州(今重庆开县)司马,王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重庆)司户,次年被赐死,永贞改革宣告失败。

牛李党祸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伊阙县尉牛僧孺、前进士李宗闵指责时政,宰相李吉甫因为牛僧孺等人的指斥触及了自己,向宪宗进谗言,说考策官杨於陵、韦贯之徇私情、图报复,覆试官翰林学士王涯等人也不秉公办事。宪宗听信了李吉甫话,将牛僧孺等人贬谪。此后,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庶族地主官僚集团和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地主官僚集团各立朋党,互相倾轧,时间长达40年之久,是唐朝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场党争,大大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家世代倡儒,白居易年轻时苦读诗书,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不惧权贵,直言上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刺史,会昌初任刑部尚书,太和三年(829)称病东归。作为唐代杰出文学家,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他的诗现存三千多首,质朴通俗,优美流畅。前期许多优秀作品,如《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不仅当时广为传诵,更是千古不朽的名作。◆黄巢北伐夺取两京之战示意图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人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而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被贬后在穷乡僻壤生活了十多年,目睹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地方官吏的专横,体验了种种人生忧患,同时游览了当地的山水名胜。丰富的阅历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同时在艺术上表现出极大的独创性。他的散文包括以下四方面:论说文、寓言小品、传记散文、游记散文。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家,他更多地从创作实践上推动了古文运动。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是发生在875年至884年间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873年,唐懿宗死,唐僖宗即位,政治更加黑暗,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乾符元年(874),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在长垣(今属河南)发动农民起义,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黄巢也很快加入,他们转战山东、河南、湖北诸地,给唐军以沉重打击。乾符五年(878)二月,王仙芝战死,起义军一致推举黄巢为统帅,号称“冲天大将军”。此后,黄巢率领起义军横扫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攻克广州。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军再度北伐,于广明元年(881)十二月攻克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政权建立后,黄巢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陶醉在胜利之中,这就使唐王朝得以联络各地军阀武装,向农民军反扑过来,关键时刻起义军将领叛变,更加削弱了义军力量。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在莱芜以北狼虎谷与唐军作战时兵败自杀,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战争结束了。黄巢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唐朝因此迅速走上衰亡,最后被朱全忠取而代之。

五代十国907~960

朱全忠建梁

朱温,原为黄巢部将,后见起义军大势已去,于是举兵降唐,唐朝廷赐名全忠,后诏授为梁王。朱全忠先后杀昭宗、立幼主、屠诸王、灭朝士,拥兵自重。唐天四年(907)正月,哀帝被逼下诏,定于二月禅位。三月,哀帝正式禅位于梁王朱全忠。四月,梁王朱全忠更名朱晃,服衮冕,即皇帝位,史称后梁太祖,改元开平,国号大梁,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自此,自武德以来经21帝、289年的李唐王朝灭亡,中国重新分裂。

后唐建立

朱温建立后梁之后,在北方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就是晋王李克用的沙陀族武装。后梁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正式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十月,后唐灭梁,正式迁都洛阳。然而由于李存勖骄于骤胜,不仅大兴宫室,而且沉溺声色,疏忌宿将,引起了朝臣和藩镇的强烈不满,后唐政权陷入激烈的内部纷争之中。926年,李存勖在西征途中被士兵所杀。其后虽又经过三朝皇帝,但内忧外患的交织终导致了后唐的短命,在立国14年后为后晋所灭。

石敬瑭建后晋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后唐明宗之婿,与唐末帝李从珂早年一同追随明宗,均以能征善战著称。后因弹劾末帝而被削官爵,石敬瑭于是于936年反。他向契丹称臣,并以父礼事契丹帝耶律德光,称其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许诺事成之后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年年进贡等条件,争取了契丹的武力帮助。后唐清泰三年(936)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庇护下即皇帝位,建立后晋政权。石敬瑭称帝后,借契丹之力大破后唐军,攻入洛阳,灭亡后唐。后晋天福七年(942),石敬瑭病死,从子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944年,契丹大举攻晋,并于946年攻入大梁(今河南开封),擒晋出帝,后晋由此灭亡,共存在11年。

刘知远建汉

后晋灭亡后,沙陀族将领刘知远在太原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汉,是为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后唐明宗时在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部下任押衙,后来逐渐成为石敬瑭麾下的重要将领。契丹灭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因中原人民强烈反抗而北归,刘知远便乘虚挥兵攻入大梁(今河南开封),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后汉统辖区域与后晋差不多,历刘知远、刘承(后汉隐帝)二帝,仅存4年,是五代十国期间最短命的王朝。

郭威建周

后汉乾三年(950),后汉隐帝打算除掉大将郭威,结果反被郭威率军攻入都城汴梁。次年(951)正月,后汉太后被迫下诰书,授予郭威皇帝玉符,郭威即位,是为后周太祖,国号周,世称后周。周太祖生活起居非常俭约,在位期间多次改革不合理赋税、刑法制度。所以周太祖虽在位仅3年,但他革除积弊,与民生息,使后周成为了五代较强的王朝。后周对外屡败辽,高丽、回鹘、南汉诸国皆称臣纳贡,北汉、辽、南唐境内人民纷纷迁入后周境,由此初步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

周世宗柴荣

显德元年(954),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养子柴荣即位。柴荣继承郭威“重农恤民”的政策和“统一中国”的大志,任命王朴等能臣,浚通漕运,发展文教,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兼并战争。显德二年(955),大败后蜀,取秦、成、阶、凤四州。后周显德二年(955)至显德五年(958)三度征伐南唐,迫使南唐自去帝号,割地请和。后周平定长江以北,得州十四、县六十。显德六年(959),柴荣北伐辽国,屡败辽师,后因染病班师,不久病逝,未能完成一统大业。柴荣在位六年,多有仁政惠民,不仅减免苛政,而且一直谋求统一大业,其未竟之志在他死后由赵匡胤继续完成。

北宋960~1127

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周世宗病逝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曾经结拜为义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辽国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建立了赵宋王朝。

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禁军宿将,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应邀参加这次宴会的,有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列位固无异志,但若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身,你们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惶恐着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便委婉诱导他们交出兵权,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永久的家业。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假称有病,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平定后蜀政权后,对当地百姓加征赋税,四川黎民苦不堪言。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李顺等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率众起义。王小波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正式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得到了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领导继续斗争,起义军发展到数十万人。淳化五年(994)正月,起义军攻占了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乘虚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杀死3万余义军,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失败,起义被镇压下去。

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兵20万大举南下攻宋。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前线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军在交战中各有胜负。辽方损兵折将,孤军深入,难以在战场上达到目的;宋朝则急欲辽撤兵,不敢与辽军决战,因而双方互派使者议和,经过几次交涉,双方于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立下盟约: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辽撤军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袭击。互换誓书后,辽军撤退,宋真宗亦回京师。因为该盟约订立于澶州城下,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之间117年内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相互交流缔造了条件。《百家姓》产生

北宋时编的《百家姓》是流传较广的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识字课本。《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作者的姓名已逸。全篇从“赵、钱、孙、李”始,为“尊国姓”,以“赵”姓居首。全篇虽是400多个前后并无联系的字的堆积,由于编排得巧,亦极便于诵读,不仅为孩童提供识字条件,而且提供全国姓氏的基本内容。《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曾合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

元昊称帝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十月,由党项贵族建立的夏国国王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在同年十一月即位。元昊虽表面上仍向宋朝、辽朝称臣纳贡,但其车马、服饰、仪卫都是按照帝王的规格设计的。他一方面建立新的官制体系,设立文武官职;一方面颁布秃发令,使西夏地区百姓发式区别于汉族,还根据自己的意图创造了西夏文字。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元昊在大臣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人拥戴下,正式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随即向宋朝上表,要求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至此,在“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辽阔疆土上,一个新的王朝——西夏屹立在宋朝的西北方。《武经总要》成书《武经总要》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官修兵书,它是宋仁宗时仿照以往官修正史的组织形式,专门设局,由翰林学士丁度和曾公亮总领一班通晓军事的文人于1040年编写而成的。这部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全书共40卷,分前后两集,前集20卷,其中制度15卷,边防5卷,论述了军队建设和用兵作战的基本理论、制度和常识,内容有选将料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军事地形、步骑应用、城邑攻防、水战火攻、武器装备等等。◆宋·活字泥版(模型)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与富弼联名上疏“条陈十事”,认为目前必须加以解决。这10件大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君主要尽量减少赏赐,以免耗费国家大量资财)、重命令等。宋仁宗完全接受了范仲淹等人的建议,并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令,宣布对此前实行的官僚选拔和升迁办法实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官僚权贵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诬蔑范仲淹与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庆历五年(1045)初,范、富、韩、欧阳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庆历新政宣告夭折。

庆历和议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事,宋朝都遭到惨败,西夏虽然屡胜,但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庆历四年(1044),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庆历和议达成后,宋夏恢复了贸易往来。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庆历年间(1041~1048),毕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人类印刷史上一次伟大变革。毕的生卒时间、籍贯及经历不可考。据《梦溪笔谈》卷十八载:毕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薄如铁钱,每字一印,用火焙烧使之坚硬而成活字。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放置松脂、蜡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再在火上加热至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字平如砥,即可印刷。活字印刷的优点主要是减少反复雕刻字模的过程。雕版印刷时,每种书都要自刻一套印刷,用过即作废,而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许多书籍而不会磨损字模,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均由泥活字发展而来。毕昇发明泥活字,比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早400多年。

包拯权知开封府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宋嘉(1056~1063)初年,包拯被任命权知开封府后(权知为宋太祖罢节度使后立的官名,即暂代某官职而非正官),下令大开开封府衙正门,使原告可以直接到衙门里去诉说冤屈,使吏人不能从中插手,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当时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当时,京师遭特大洪水灾害,有人告状说是由于宦官、贵人等在惠民河上修筑楼台、房屋,使惠民河被堵塞,造成洪水淹没京城的局面。包拯下令拆毁这些达官贵人的所有建筑物。宋仁宗得知包拯所的作所为后,迅速提拔他为开封知府,负责治理京城。此后,包拯任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卒于位,谥孝肃。

词人柳永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结识了许多歌伎,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深受理学熏陶的仁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柳永受到这种轻蔑和打击后,变得玩世不恭,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过着流浪生活,并自称“白衣卿相”以对抗科举的功名。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乐章集》传词近二百首。《乐章集》中大部分词是写歌伎生活和羁旅行役的,表现出柳永对歌伎的同情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及离情别绪,深受当时一般市民爱好,流传极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王安石始行新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一心变法图强的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是变法损害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熙宁十年(1076)再次罢相。此后,神宗亲自主持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死,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旧党大臣,废除新法,变法至此彻底失败。《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光辉著作,作者沈括(1030~1094),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梦溪笔谈》全共26卷,以笔记为体裁,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目,凡609条。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物、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美术等方面。其中涉及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沈括在书中首次指出了提出“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沿用至今。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嘉元年(1056),苏轼赴京应试,次年中进士,因母丧返蜀,嘉六年再次赴京,中制举科,随后开始为官。苏轼的文学创作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影响下,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脱颖而出,成绩斐然,号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的官场生涯颇为坎坷,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认为王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由此被朝廷派到京外任地方官。王安石罢相后,旧党执政,他又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引起旧党不满,再次受排挤。哲宗亲政后,新党又得势,苏轼再次成为新党的打击对象,被一贬再贬,由定州(今河北定州)、惠州(今广东惠阳西)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应召北上,次年途中染病身亡。《资治通鉴》成书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完成,历时19年。《资治通鉴》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下迄五代之末,凡12代、1362年,是一部价值极高的编年史巨著。参与此书修撰的均为名家,后汉以前为刘,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为刘恕,唐、五代为范祖禹。此书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料。

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军分两路南下进攻北宋,太原、真定相继失守后,十一月中旬,西、东两路金军分别渡过黄河。钦宗君臣听到金兵渡河向开封进军的消息后,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所为。十二月,钦宗奉上降表,正式向金投降。靖康二年(1127)三月七日,金人扶植的张邦昌傀儡政权正式成立。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宗翰带着被俘扣留在金营的宋徽宗、钦宗和赵氏皇子、皇孙、后妃、宫女等400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归金朝。金军离开开封时,还把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太清楼、秘阁、三馆所藏图书连同内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搜刮一空,席卷而去。

南宋1127~1279

宋高宗即位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底,金兵包围了开封城,宋钦宗派人持蜡书到相州,任命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十二月初一日,赵构在相州开元帅府,聚兵万人,分5路救援开封,自己却率领大队兵马逃至大名府(今属河北)后再逃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当月二十五日,开封失陷,金废宋徽、钦二帝为庶人,册立张邦昌为楚帝,然后撤兵北归。金兵一退,开封军民和朝廷旧臣即不再拥戴张邦昌,同时各路“勤王”兵马纷至沓来,声讨张邦昌。张邦昌只得迎宋元皇后入宫垂帘听政,并迎奉康王赵构。五月初一,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重建了宋王朝,史称“南宋”。

钟相、杨幺起义

南宋建立之初,对百姓残酷剥削,使得江南百姓苦不堪言。钟相(?~1130),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继承了北宋王小波、李顺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反映了农民政治上要求平等、经济上要求均分财富的强烈愿望。建炎四年(1130)二月,钟相率众起义,建国号楚。南宋政府迅速派兵镇压,三月末,宋将孔彦舟偷袭攻破钟相营寨,钟相被俘遇害。钟相遇害后,杨幺被拥为起义军领袖。绍兴五年(1135)春,宋高宗调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杨幺被俘牺牲。

绍兴议和

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偏安心切,一心议和的宋高宗夺去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并于同年十一月与金达成了协议。其和约的主要内容为: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③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运送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北)缴纳;④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次年二月,宋派使节进誓表于金,表示要世代向金称臣,和约正式生效。通过这次和议,金人得到了从战场上得不到的大片土地和金帛,宋金之间确定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从此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战争,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李清照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巅峰,它上接“唐诗”,下衍“元曲”,堪作中国韵文的三大典范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是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家学渊源,李清照垂髫之年即能诗词。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李清照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二人婚后生活十分美满。这期间,李清照的诗词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婉约、精巧,韵调优美。北宋末年,徽宗被掳,她与丈夫也逃到江南。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死,李清照身心受到重创,生活颠沛流离。此后,她在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后期的词风突变,佳词甚多,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军事家,抗金英雄。宣和四年(1122)入伍,因为武艺出众,作战勇敢,先后跟随宗泽、杜充等人,升至留守司统制。建炎三年(1129),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因功受封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建立起一支“岳家军”。此后,岳飞因剿灭各地叛将、伪军,得送高宗奖“精忠岳飞”锦旗。绍兴七年(1137),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十年(1141),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部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朱熹创立闽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创办书院,讲解经书,宣传理学,培养了大批弟子,并由此创立“闽学”学派。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代表了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朱熹早年出入佛老经传,所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对佛、道也有一定造诣。朱熹在宋明理学家中最重视知识训练,并把知识的培养与道德的修炼结合起来,其“格物”包含有格求天地自然、草木器物之理的内容,这些思想为明中叶以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源。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的成就,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在朱学思想体系中,不仅熔铸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佛、道思辨哲学的营养,更富于理论思维色彩。

开禧北伐

南宋开禧二年(1206),南宋权臣韩胄发动了对金战争。四月,宋军不宣而战,攻取了泗州、新息、内乡等地。五月七日,宋宁宗正式下诏伐金。金朝初期采取守势,在宿州、寿州等地击退了宋军的进攻。十月,金军主力分8路伐宋,全面反攻,整个宋金边界都拉开战事。十一、十二月间,金军又大举进攻,首先攻陷枣阳军、光化军、随州,又将襄阳府、德安府团团围住。金军主帅仆散揆也渡过淮河,占领了南丰军等地,进攻合肥。形势对宋极为不利。接着,宋滁州、真州等地也相继失陷,金军乘胜进攻,宋军纷纷败退。韩胄被迫向金请和。金朝虽然也无力再战,仍然提出“称臣、割地、献首祸之臣”3个苛刻条件。韩胄断然拒绝,积极动员,准备再战。朝中主和派坚决反对,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勾结,发动政变,在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三日将韩胄杀死。嘉定元年(1208)六月,宋朝将韩胄的首级送到金朝,按照金朝的要求,双方又重订和约,开禧北伐彻底失败。

宋慈《洗冤集录》刊行《洗冤集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德利(Fortunato Fidelis)所著的欧洲第一部法医学著作要早350多年。此书的最早版本是宋理宗淳七年(1247)宋慈于湖南宪治的自刻本。宋慈(1186~1249)该书一出,皇帝立即命令颁行全国,成为南宋王朝及后世办理刑案官员的必读本,据钱大昕称,该书一直被“官司检验奉为金科玉律”。《洗冤集录》中不少内容符合近代法医学原理,有许多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对法医检验很有价值的条目。它提出了即使在今日法医检验中也须遵循的检验的一般原则,该书所论述的法医检验范围和项目与现代法医学所论述的基本一致。

贾似道擅权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权臣贾似道把持了南宋的全部朝政,开始了他的擅权。贾似道,字师宪,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年时的贾似道整天游荡赌博,不务正业,后来靠着他做了贵妃的姐姐才中了进士。1259年,时任右丞相的贾似道谎报鄂州大捷,声称宋军击退了蒙古大军,从此取得了宋理宗的恩宠,被加封少师、魏国公,贾似道进一步掌握了大权。随即他排挤左相吴潜,吴潜被弹劾罢相。此后,贾似道在理宗、度宗两朝独专朝政达15年之久。贾似道隐瞒与蒙古求和的真相,骗取权位,对抗蒙有功的将士,陆续给予打击。1264年,宋理宗赵昀养子赵即皇帝位,是为宋度宗。次年,度宗加封贾似道为太师。1275年9月,因为与元军交战连战连败,贾似道被贬往绍兴,一个名叫郑虎臣的南宋官员趁机在路上结果了贾似道的性命,一代权奸就此毙命。

南宋灭亡

德二年(1276),南宋大臣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带着益王赵、广王赵,逃离临安,从海上来到婺州,最后到达温州。当年五月,赵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十一月,元将董文炳攻进福建,赵被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护送逃往海上,后来到达惠州。十二月,赵又坐船下海,途中遭元军袭击,因惊吓过度而患病,于次年四月在硇洲岛病逝,时年11岁。张世杰又拥立赵即位,改元祥兴。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因雷州失守,张世杰带着赵撤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希望凭借险要地形久守。1279年,元将张弘范、李桓围攻崖山,用火攻将宋军打败。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跳海而死,张世杰等人也遇飓风,溺水而死,南宋灭亡。

辽907~1125

阿保机称帝

辽神册元年(916)十二月,契丹王耶律阿保机自称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是为辽太祖。契丹原为胡服骑射之族,部落众多,各部为疆域、猎物等争夺不断。阿保机以良策治军,所在部落日见昌盛,终于统并契丹八部,遏止了纷争。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继续进攻其周围的民族或政权,渤海国、室韦和奚分别被他消灭。926年九月六日去世于扶余城,终年55岁。

辽太后摄政

辽乾亨四年(982)九月,辽国第五代皇帝辽景宗耶律贤去世,其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其母承天皇太后摄政。承天皇太后是辽景宗的皇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通常称为萧太后,是辽国著名的有才略、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辽景宗在即位后不久便册立燕燕为皇后,景宗体弱多病,常不视朝,朝中军政大事,多由燕燕决定。辽景宗死后,燕燕被尊为皇太后,即位的圣宗耶律隆绪年12岁。燕燕面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她以超人的胆略摄政,直到统和二十七年(1009)去世,共掌理朝政27年,使辽国步入鼎盛阶段。萧太后当政期间,一方面大力提拔有经国之才的契丹官员,一方面也重用汉族官吏,特别倚重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扭转了穆宗朝以来的衰势。

重元之乱

契丹清宁九年(1063)七月,契丹国内部发生内乱,皇太叔耶律重元及其子涅鲁古等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叛军直逼正行猎于滦河太子山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所以史书也将这场叛乱称做“重元之乱”或“滦河之乱”。耶律重元在辽道宗即位过程中立有大功,被封为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是,自恃有功的耶律重元并不满足,在他儿子涅鲁古的密谋策划下,终于趁耶律洪基秋猎之际,发动叛乱,袭击耶律洪基行宫。当重元叛军包围行宫时,南枢密院使耶律仁先与其他官员率宿卫士卒数千人奋起出击,叛军见仁先兵势强大,纷纷投降,涅鲁古被杀。当夜,叛军立耶律重元为帝。第二天,重元率2000人复攻行宫,兵败,仅率数骑逃入大漠,途穷而自杀,叛乱被迅速平定。

五京分立

辽国先后设立了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5个京城,以上京为首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始建于918年,初名皇都,938年定名为上京。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919年修葺辽阳故城,928年升为南京,938年改为东京。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郊),938年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辽以幽州为南京。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始建于1007年。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1044年升云州为西京。辽以五京为中心,分全国为五道: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5京不仅是行政首府和军事重镇,也是商业贸易中心和交通要地,对于辽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耶律大石建西辽

耶律大石(1087~1143)是辽太祖第八世孙。1122年,辽天祚帝出逃夹山,耶律大石在辽南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不久,耶律大石在同金兵的作战中被俘,侥幸逃脱后他前往夹山见天祚帝。1124年,耶律大石杀辽北院枢密萧乙薛,领兵北走。1130年自立为王,在可敦城募集诸部落军兵1万多人,经回鹘向西而行。1131年,耶律大石称帝,号天皇帝,年号延庆,重建辽朝,史称“西辽”。1134年,建都八剌沙衮。◆辽·陈国公主金面具这是件具有契丹族特色的殓具,出土于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埋葬时覆盖于死者面部。面具由金片制成,有眼、鼻、口、舌,额上开有26个银丝小孔,用以穿缀银丝头网。

金1115~1234

阿骨打建金

1113年,女真联盟长乌雅束死,其弟阿骨打嗣位,称都勃极烈。女真族在战国时期被称做“肃慎”,后来名称几经变化,在辽朝统治下,确定其名称为“女真”。辽国末年,女真完颜部强大起来,乌古为首领时,使诸部归附于完颜部。阿骨打继位后,承前代富庶之余,兵势日益强盛。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后,契丹贵族对女真的压榨勒索愈来愈严重,并且经常对女真人加以侮辱,称为“打女真”。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5年初,完颜阿骨打即位称帝,国号大金,是为金太祖。不久,完颜阿骨打集诸部辖兵2500人,发动了反辽的战争。“猛安谋克制度”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女真族人就推行一种政治与军事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女真族人在其部落内部设立固定的军事组织,其首领称为猛安、谋克。谋克相当于百夫长,猛安则相当于千夫长。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阿骨打始订“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将女真人的氏族部落组织转变为具备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的奴隶制政治制度,为金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金世宗去世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正月,金世宗完颜雍逝世。完颜雍是一个比较贤明的治世君主,他博览经史,崇尚儒学;虚心纳谏,任人唯贤。大定四年(1164)冬天,他与南宋重订和议。此后30年内,宋金之间没有发生重大的战事。为了发展生产,他制定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实行通检推排,平均赋税徭役;将二税户放为良民;禁止出卖奴隶,对沦为奴隶的良民采取除赎的方法,放宽对奴婢身份改变的限制;取消金银矿税,让人民自行开采等等。经过金世宗的治理整顿,金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发展繁荣。从总体上看,金世宗统治时期是金朝社会经济最稳定繁荣的时期,史称“小尧舜”。

卢沟桥开始修建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朝统治者为解决南北交通不便问题,在北京城西南15千米的永定河上开始动工修建卢沟桥,历时三年,至明昌三年(1192)完工,初名为“广利桥”,后因河得名为卢沟桥。卢沟桥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多孔原墩联拱石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总长266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中心孔两侧与西边第五孔拱顶龙门石上保留的3个龙头雕刻,为金代原物,风格独特。桥身两侧各有石雕护栏,281根栏杆望柱柱头刻仰覆莲座,座下刻荷叶石墩,柱顶刻石狮子大小达485个,个个造型生动,姿态各异。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属山西)人,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他继承了建安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作品中深刻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现实,使之具有“诗史”的价值。元好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欧阳修的传统,“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风格清新雄健。评论、叙事、写景,都得心应手。元好问在文艺评论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论诗绝句三十首》。在这些诗里,他对自汉魏至宋代的诗人,都发表了批评意见。他还编纂《中州集》,收集金代作家250人,诗词作品2000余首,还为每位作家立一小传,使金代诗词得以保存了下来。

金哀宗自杀

元光二年(1223),完颜守绪即皇帝位,是为哀宗。这位金朝历史上第九位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任用抗蒙将相,停止侵宋战争,与西夏议和等。正大九年(1232)三峰山之战金军惨败,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被蒙古大军包围,金哀宗弃汴京逃到蔡州,蒙古军和南宋军联合围攻蔡州。天兴三年(1234)正月,蔡州兵乏粮尽,金哀宗将帝位传给东面元帅承麟。第二天早晨,蔡州城破,哀宗自缢而死,末帝承麟被乱兵杀死,金朝历经9帝、119年后灭亡。

元朝1206~1368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蒙古乞颜部人,出生于蒙古贵族孛儿只斤家族。铁木真九岁时,父亲被仇人毒死,他和母亲及家人顿时陷入困境之中。后来,在他父亲“安答”(伙伴)克烈部首领王罕的庇护下,聚集亡父的离散旧部,实力渐强。此后,铁木真开始进行统一蒙古草原各部的战争。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历时18年的统一战争,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大会,被各部推举为大汗,被尊为成吉思汗,创立了蒙古汗国。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统率下,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取得大败西夏和金朝,攻灭花剌子模,击败俄罗斯联军等一系列辉煌的胜利。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临终前提出联宋灭金和智取西夏的战略,为忽必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契丹族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他自幼聪明好学,知识非常渊博,凡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诸说,无不通晓。贞二年(1214),金宣宗南迁汴京,耶律楚材仍留燕京(今北京),任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次年,燕京被蒙古军攻陷,楚材被俘。他归附成吉思汗后,南征北伐,深得信任。后支持窝阔台即位,得其倚重,制定朝仪,创行税制。1231年,窝阔台任命他为“必赤”(中书令),他帮助蒙古贵族从游牧经营方式过渡到中原汉地传统的农业统治制度,他是促使成吉思汗、窝阔台等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

窝阔台即汗位

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根据幼子掌管父业的蒙古传统习俗,监国摄政。1229年,拖雷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商议推举蒙古国大汗。按照蒙古习俗,幼子有优先继承父业的权利,因此,宗王大臣都打算推举拖雷做可汗。耶律楚材等人说服各蒙古宗王,坚持按成吉思汗的遗诏行事,拥立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拖雷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宫廷内讧,也支持窝阔台。八月二十四日,窝阔台大汗登基。耶律楚材又制定礼仪,皇族大臣都列班对大汗跪拜,借以加强大汗的权威。窝阔台即位后,重用耶律楚材等一批谋臣勇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出兵征伐,拓展疆土,为元帝国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忽必烈开平称帝

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1251年,他被任命管理“漠南汉地”的军国大事。1253年,他率军灭大理。1259年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之战,但未留遗诏指定汗位继承人。蒙古朝廷中一部分势力遂欲立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为汗,另一部分则拥护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开平召开了忽里勒台会议,与会诸王一致推举忽必烈为“合罕”。忽必烈颁布即位诏称汗,建元中统。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在位期间“遵用汉法”,制定法律和各种制度,在地方设立行省,兴修水利,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对吐蕃(今西藏)实行直接管理,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中统宝钞印行

中统元年(1260)七月,刚即汗位不久的忽必烈下诏造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交钞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它以丝为本,每50两银兑换丝钞1千两。十月,又正式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中统钞”、“宝钞”,由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负责,不限年月,通行诸道,也可以用宝钞缴纳赋税。元宝交钞面以文贯为识,共分10等,分别为: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文、1贯、2贯。宝钞与钱银的比率为:钱1贯同宝钞1贯,银1两同宝钞2两。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下令用宝钞倒换宋交子、会子,并于至元十七年(1280)废宋铜钱。这样,忽必烈统一了南北钞法,使宝钞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行全国的纸钞。

元曲四大家

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元代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黄金时代。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其中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约生于1220年,卒于1300年,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现存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楼》等完整剧本13部,另外他在散曲、小令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他创作的杂剧有14部,今存《西厢记》、《丽春堂》两部。《西厢记》渊源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而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讲述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歌颂了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白朴(1226~1306)字仁甫,号兰谷先生,他一生作有杂剧16部,今仅存《墙头马上》和《梧桐雨》两部,都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马致远(约1250~1321),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他一生从事杂剧和散曲创作,人称“曲状元”,所作杂剧15部,今存7部,《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故事,但对这一史实进行了再创造。《授时历》

至元十七年(1280),郭守敬等人奉诏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仪器制造家和水利工程专家。第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颁行全国。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授时历》根据郭守敬等创制的各种新仪器进行精密的天文观测,考证了7项天文数据;计算出5项日月运行的新数据;采用郭守敬首创的弧矢割圆术来计算太阳黄道与赤道长度;采用百进位制表示小数部分,提高计算精度;废弃上元积年法,以至元十八年(1281)冬至时刻为历法历元;推算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相同,比欧洲格里高利历早300多年。《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法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历法,它在元明两代一共使用了364年。

元大都建成

元代国都大都城,是唐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忽必烈称帝后,将燕京改为中都,并于1267年开始在中都东北部修建新都,称做大都。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千米,南城墙在今北京市的东西长安街稍南,北城墙即现在的城北“土城”,东西城墙与明清北京城东西城墙重合。全城11门,其中的和义门、平则门即后来的西直门、阜成门;崇仁门、齐化门即后来的东直门、朝阳门;其他如安贞门、光熙门等名沿用至今。元大都的建成是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整体规划兴建的都城,也是13世纪~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

京杭大运河

元王朝每年都需要从东南地区向大都调运大量粮米与其他物资,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旧有隋唐大运河,不仅航线曲折,而且水源不足,于是元世祖从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283~1292),用将近10年的时间在今山东省境内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在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与大都城之间开通惠河。三条新河道与在河北、江苏、浙江三省的原有运河相连,形成了现在仍然存在、近乎直线的京杭大运河,开始沿此线运送江南的粮米。开通后的京杭大运河以杭州为起点,以积水潭为终点,全长超过1790千米,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脱脱修“三史”

至正三年(1343)三月,元顺帝诏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次年三月,《辽史》编成。《辽史》是记载以契丹族为主体而建立的辽朝的纪传体史书。它包含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共116卷。记事起于唐咸通十三年(872)耶律阿保机出生,迄于辽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辽亡,共253年史事。《辽史》的志和表最有特色。尤其是《营卫志》,是《辽史》的独创,它记述了辽朝以军事为主,以军事和游牧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但由于《辽史》成书仓促,因而史料未融通,重复缺谬之处甚多。同年(1344)十一月,《金史》也编成,共135卷。后附《金国语解》1卷。《金史》史实较完备,再加上编写比较得体,是三史中修得最好的一部。《金史》在本纪前设世纪1卷,记述女真先祖被追封为帝号之事。至正五年(1345)十月,《宋史》编成,计496卷。因元代尚存了宋代历朝实录、国史及各种已成书的史料,还有许多典章制度、地理书籍、宋人笔记、文集等可资参考,使《宋史》保存的资料较为丰富。

明朝1368~1644

朱元璋称帝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设官分职,封赏文武百官,开始了明王朝的统治。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比之前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担心别人会威胁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废除中书省、取消丞相制、收回军权、分封宗藩、大杀功臣等冷酷甚至鲜血淋淋的政策把皇权加固到了一个极度变态的程度,大臣和文人们开始在皇帝的廷杖和文字狱下瑟瑟发抖,国家的军政大权彻底被皇帝所掌握。尽管朱元璋的血腥和冷酷给他带来了暴君的名声,但他在经济上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大力惩治贪官污吏,也使明初的农业、手工业得以发展。

卫所制建立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采纳刘基“立军卫法”的建议,正式创立卫所制。卫所的设置根据地理形势和军事冲缓而定。一般来说,系一郡的设所,连郡的设卫。洪武七年(1374)重定兵卫之政时,以5600人为一卫,下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由10个百户所组成。百户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编制,共112人,设2个总旗,10个小旗,进行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卫所,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卫,65个守卫千户所,全国共有180余万军队。《元史》成书

明洪武三年(1370),宋濂等人主编《元史》成书。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元史》是记载元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了从成吉思汗至元顺帝约160年间蒙古、元朝的历史,尤以元朝史事为主。该书依据实录、后妃功臣列传及诸家所撰行状、墓志编写,其中表、志,依据《经世大典》等书而撰成,因此书中保存了不少原始史料,尤以天文、历史、地理、河渠等四志材料最为珍贵,是研究元史的基本资料之一。

洪武“四狱”

明太祖“政皆独断”的官制改革,不仅表现于造成皇权的高度集中,更为严重的是为维持这种君主独裁统治而采取的各种极端野蛮落后的镇压手段,到了晚年尤为厉害。他为了“自操威柄”,捕风捉影,屡兴大狱。最著名的有四大案,人称洪武“四狱”。即:洪武九年(1376)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户部侍郎郭桓的贪污案,此两案虽为惩贪杜弊而起,但株连甚多。影响最大的是洪武十三年(1380)开始的丞相胡惟庸案和二十六年(1393)发生的大将军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共杀近5万余人,其中公、侯近40人。经过这场大屠杀,皇权的直接威胁固然暂时消除了,但一代开国功臣也被诛戮殆尽。

建立锦衣卫

明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仪鸾司,改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从的军事机构。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不过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利大增。除掌管侍卫职权外,还有调查缉捕和审理诏狱的权利,实际上是明朝设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他们用刑极为残酷,痛楚往往十倍于官刑。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导致民情激愤、怨声载道。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同时下令内外狱都归三司审理,废除了锦衣狱。但到了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

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分封自己的儿子为各地藩王,想以此来维护朱家天下,却挑起了后任皇帝与各地藩王之间的权力之争。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建文帝)即位,建文帝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策划削藩。在他们准备削夺燕王时,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聚集将士,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建文帝闻知朱棣在北平举兵反叛,急命年过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带领大军30万伐燕,从此揭开了明王朝历史上长达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胜利而告终,燕王朱棣带着他的数十万大军打进了南京城,建文帝在混乱中不知所终。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永乐大典》修成◆明代皇后所戴的凤冠

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参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的例子,采集各书所载事物,按类编排,而统之以韵。解缙等奉命而行,于次年十一月编成进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永乐大典》修成,明成祖朱棣亲自为此书写序。历时五年修成,改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装订11095册。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

郑和下西洋

明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出使西洋。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人,回族。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他入宫做了太监,被派往燕王府。他精明能干,谦恭谨慎,勇于负责,被朱棣视为心腹。朱棣即帝位后,赐他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率领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出使西洋共七次,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土木堡之役

元末明初,蒙古分裂为三部,即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瓦剌首领也先逐渐统一蒙古三部。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分东、中、西三路进攻中原。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怂恿下率兵亲征,由于仓促出兵,军伍不整,粮饷不齐,明军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合围。英宗遣使请和。也先佯许,诱使明军移营出城,瓦剌军趁机四面围攻。明军仓促间人马蹈藉,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死伤50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群臣请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奉英宗为太上皇。

南宫复辟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年号为天顺。当时景泰帝身患重病,原立皇太子朱见济已死,皇位继承问题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忧虑。武清侯石亨与同党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谋议拥立朱祁镇复位。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等以四方边警为借口,命手下带兵入城加强防备。随即前往南宫迎接朱镇至奉天殿,徐有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们宣告太上皇已复位。朱祁镇命徐有贞掌管机务,次日加封为兵部尚书,将于谦、王文等逮捕入狱,后来又予杀害。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封石亨为忠国公。朱祁镇复辟帝位遂告成功,此事件在历史上又称“夺门之变”。

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明英宗时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主坚守京城,号召各地武装勤王。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进犯北京,景泰帝授命于谦全权负责战事。于谦率军击退瓦剌大军,京师之围解除。后来,又说服景帝迎英宗归国。于谦努力整饬京营军制,创立团营,总督军务,深受景帝器重。景泰元年(1450)十月加少保。景泰八年(1457),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将于谦等人杀害。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恢复官衔。孝宗即位后,又追赠太傅,谥肃愍,为他建“旌功祠”。后来神宗改谥为“忠肃”。

设置西厂

明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时,就设置了一个叫东厂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专门刺探官僚、百姓的隐私。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明宪宗为进一步加强特务统治,又设立了西厂,由大太监汪直任提督。西厂声势在锦衣卫之上。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三月,宪宗以东西二厂不宜并立为由,关闭了西厂。但东厂仍在,厂祸一直未能停息。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经在阳明洞讲学,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官刑部和兵部主事,因忤刘瑾,被贬为龙场驿丞,被重新起用后历任南京鸿胪寺丞、巡抚南赣、右佥都御史等职。王守仁先后镇压了福建、江西等地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1519)因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嘉靖七年(1528)死于江西南安,享年57岁,谥号文成。王守仁是中国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创立了主观唯心论哲学体系,继承发展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学说,提倡人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形成理学中的“王学”,弟子遍及天下。王守仁曾自诩平生做了两件事:一是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起义;二是破心中贼,即心学的广泛传播。

壬寅宫变

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宠信方士,烧炼丹药,命礼部以“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为名,在京师内外广选8岁至14岁女子入宫淫乐。一部分遭受虐待的宫女极为怨恨,遂起杀死明世宗的念头。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凌晨,以杨金英为首的16名宫女,乘明世宗熟睡于乾清宫时用绳套企图把他勒死。由于误将绳子打了死结,无法勒紧。宫女张金莲见事不济,急忙报告方皇后。方皇后赶到乾清宫后急忙解开绳子,并令领太医院事之许绅下药救治明世宗。16名宫女全部被擒。嘉靖二十二年二月,明世宗将有关人员全部处死。由于嘉靖二十一年是壬寅年,史称“壬寅宫变”。

倭患日烈

明代倭患自洪武二年开始。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内战中失败的武士以及一部分浪人和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到中国沿海掠夺骚扰,史称“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嘉靖年间,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加以东南沿海工商业发展,一些富商和海盗商人如汪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致使倭患愈演愈烈,祸殃沿海,危及漕运。及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浙江巡抚朱纨因抗倭反遭诬陷革职,倭寇之患日烈。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倭寇连年劫掠东南沿海,生灵涂炭。明政府腐败无能,军备不修,对倭患束手无策。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武将世家,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镇守宁波、绍兴、台州、金华等地,置身于抗倭最前线。鉴于明军兵惰将骄、战斗力低等弱点,戚继光两上练兵议,并以“杀贼保民”相号召,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亲自到义乌、金华招募素质良好的矿工和农民入伍,组成了三千多人的新军。随后,戚继光又在台州等地招募渔民,组成水军。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对倭寇英勇作战,对百姓秋毫无犯,屡立战功,战斗力很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转战广东,彻底铲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二年(1568)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在任16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实巩固。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今湖北荆州)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编修、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务。隆庆六年(1572)七月,张居正结交宦官冯保,辅助幼年明神宗执掌朝政。此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整顿吏治、整饬边防、整顿经济、兴修水利等等。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多数得到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海内肃清,四夷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天下宴然”。但是他的改革却受到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和抵制。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改革也随之终止。

女真崛起

万历十一年(1583),年仅25岁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凭其先祖所遗13副盔甲,起兵征讨尼堪外兰,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祖辈都是受明封爵的地方官。图伦部的尼堪外兰,勾结明军,谋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努尔哈赤率众征讨尼堪外兰,一举攻克图伦城。此后数年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直到万历十六年(1588),统一了建州五部,力量迅速壮大。女真人向来熟习弓马,骁勇善战,当时就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谚语,努尔哈赤又是自成吉思汗以来难以一见的军事天才,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万历六年(1578),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成集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纲目》,代表了这一时期中药学的最高成就。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李时珍自幼喜爱医药,尤其喜读医学著作。从他34岁那年开始,李时珍即着手编纂《本草纲目》,经过长达27年的艰苦努力,参阅了800多种文献资料,经过三次大修改,于万历六年(1578)他61岁时完成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中国药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全书共190多万字,分为16部、62类、50卷,收入中草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绘制插图1110幅,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和功效。

抗日援朝战争

明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派水陆军20余万,以小西行长为先锋,偷渡朝鲜海峡,直逼平壤。朝鲜向明朝求援,明廷认为,日本侵朝,意在中国,便派祖承训为副总兵,率师援朝。此后,中日双方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军心动摇,皆有归志。十一月,日将小西行长、藤田清正欲从海上逃归。明军水师封锁海路,副将邓子龙偕朝鲜将领李舜臣追击日军。邓子龙已年过70,仍率战船300艘为前锋,追至釜山南海,携300勇士奋勇杀敌,后战船中炮,邓、李二人壮烈牺牲。这时,副将陈蚕、季金等率军赶至,前后夹击,焚毁日舟,日军死伤无数。此次釜山南海大战,明军共击沉日船900余艘,歼敌万余人。明军的援朝抗倭战役以胜利告终。

八旗制度

万历二十九年(1601),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创立八旗制度。八旗制由牛录制扩充而来。1牛录为300人,首领称“牛录额真”(汉译“佐领”);5牛录为1甲喇,首领称“甲喇额真”(汉译“参领”);5甲喇为1固山,首领称“固山额真”(汉译“都统”)。每一固山有特定颜色之旗帜,当时后金军共有4个固山,分红、黄、蓝、白4种颜色之旗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后金军建制扩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个固山,共有8个固山,6万人。“固山”即满语“旗”之意,故8固山之建立,亦称“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将全体女真人都编入八旗之中,实行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每旗的固山额真皆有王或贝勒担任,称为“旗主”,一般百姓则称“旗下”。旗民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调,无事耕猎。

萨尔浒大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天恨”告天,正式叛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杨镐在辽阳誓师,分兵4路,期借此消灭后金,解除东北边防威胁。三月,杨镐分兵出击,西路统帅杜松想立首功,先渡浑河,连克2小寨,乘势赴萨尔浒山谷口。努尔哈赤侦知明军分布,集八旗兵6万,乘明军部署未定,设伏以击。先于界藩山吉林岩击破杜松军3万,杜松战死,乘胜回击明另一主将马林于飞劳山,明军溃败。杨镐得两路败报,急调李如柏、刘两军。努尔哈赤设计诱刘进入伏击圈,前后夹击,刘战死,全军覆没。这次萨尔浒大战,明军损失惨重,从此,后金与明之间攻守之势逆转。

徐霞客◆萨尔浒之战示意图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图经地志,立志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为官,专事旅游。万历三十六年(1608),22岁的徐霞客离家出游,开始了他遍游天下的伟大旅程。在30多年的旅游历程中,徐霞客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还将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生动而真实地记载下来,死后由他人整理,形成一部日记体裁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内容以地貌、水文、植物等为主,涉及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民族风俗、城镇聚落等方面,为研究中国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记述和研究,早于欧洲人2个世纪,居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魏忠贤提督东厂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后复魏姓,又赐名忠贤,本为河间肃宁无赖,因赌博输钱而自宫为阉,巴结太监魏朝而得宠。明熹宗即位后,魏忠贤开始得志。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魏忠贤受命提督东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时期,一时厂卫之毒流通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之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相继阿附于他,其中有“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之号;更有一批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靡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打击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1627年,朱由检即位后,大力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他得悉后自缢而死。

袁崇焕宁远大捷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他历任官兵部主事、监军佥事、宁前兵备佥事等职务。后奉命筑宁远城,晋升为右参政、按察使职,驻守宁远。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征明,连克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7城,进而围攻宁远。袁崇焕毫不畏惧,指挥明军死战不退,后金军只得解围而去。宁远之战是明金交战以来明军所获得的第一次大胜仗。此后,袁崇焕以功升任辽东巡抚,他积极调兵遣将,修缮城池,有力地遏止了后金的进攻。1630年,由于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而被屈杀。

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崇祯十年(1637),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刊行。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历任分宜县学教谕、亳州知州等职务。《天工开物》是一部科学巨著,其书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来。《天工开物》共3卷18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黄、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有详细记述,经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松锦之战

明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明朝坚守锦州的总兵祖大寿应战清军不利,连连告急。明廷诏命辽蓟经略洪承畴率8总兵13万人支援锦州。七月,洪承畴军在松山、杏山之间遭到袭击,死伤5万多人,洪承畴等被围困于松山堡。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被困已半年,城中粮食已尽,副将夏成德开城门纳清兵,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及巡抚邱民仰等被俘而死。洪承畴也被清兵俘获,押至盛京(沈阳)而降清。三月,锦州总兵祖大寿见松山已破,也向清兵投降。四月,清军相继破杏山、塔山,至此,明廷关外防线仅剩孤城宁远。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最大的一次战役,明朝再也无力组织有力的部队与清军抗衡了。

李自成建大顺政权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万历三十四年(1606)出生在陕北延安府米脂县,曾应募为银川驿卒,练就一身骑马射箭的好本领。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号为“闯将”。崇祯九年(1636)八月,高迎祥在战斗中被俘牺牲,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经过七年多的南征北战,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式宣布建国。改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建元“永昌”。李自成在西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农民政权的中央机构,大力推行各项革命措施,推行“均田免赋”、“割富济贫”等政策,安置流民,稳定物价等等。经过采取一系列军政措施以后,起义军在李自成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开始东征,向明王朝都城北京攻去。当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祯帝于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明朝至此灭亡,共16帝276年。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北45千米的昌平县天寿山下,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到清初竣工。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清兵入关后,标榜为明“复君父仇”,因而以礼葬崇祯于十三陵。十三陵是一个规则完整、布局主从分明的大型陵墓群。十三陵即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明代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至末帝朱由检止,共14帝,除景泰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余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其名称依次为: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

清1636~1911

清兵入关

崇德八年(1643),福临(顺治帝)即位后,摄政王多尔衮逐渐掌握了朝廷重权。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多尔衮决定领兵入关,开辟新的战场。顺治元年(1644)四月七日,清廷祭祖誓师伐明。九日,多尔衮统领清、蒙、汉军兵总计约14万人,鸣炮起行,讨伐明朝。十一日大军到达辽河,十四日到达翁后(今广宁附近)。十五日,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突然派人前来洽降,这为清兵入关提供了意料不到的方便。二十二日,在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之时,清兵突然冲出,击败李自成军。随后吴清联军越关西入中原,紧紧追击农民军。五月二日,摄政王多尔衮在数万名亲兵的簇拥下进入北京,并在武英殿称制,开始了清廷对北京的统治。

八旗与绿营

八旗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个部落的的过程中所创建的制度。它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八旗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是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色旗帜进行编制的部落军队。清入关后,建立起八旗常备兵制,仍严格实行按民族分别编制的原则。共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兵额约为22万,其中以满洲八旗为骨干。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在年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有关八旗内部事务由京师八旗都统衙门统一管理。入关以后,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传统建制,但随着统一的清朝政权的建立,八旗兵分为“禁旅馆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禁旅八旗一部分负责保卫宫廷,一部分负责守卫京师;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要冲。随着清军入关,统治面积增大,八旗兵力严重不足,无法应付各地爆发的突然性事件,于是根据“以汉制汉”的既定原则,招募汉人和收编汉族地主武装,建立“绿营兵”。绿营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此而得名。绿营兵额不定,最多时达66万余人(嘉庆时)。绿营的编制是标、协、营、汛,各省由提督、总兵统率,全国有提督23人,总兵83人。以下设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百总、外委等官。八旗与绿营虽然同为清朝的主力部队,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有力保障,但由于民族关系,在待遇方面有明显差别。八旗兵无论装备、政治待遇和兵饷,都比绿营兵优越。绿营中的重要官职也都规定为满官充任。各地驻防的绿营兵要受驻防八旗的监视和控制。绿营的装备和训练远不如八旗兵,粮饷不及八旗兵的1/3。

摄政王多尔衮病逝

多尔衮(1612~1650),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同父异母弟。天聪三年(1629),多尔衮被皇太极赐号“墨尔根代青”,即聪明之意。多尔衮英勇善战,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声名远扬。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逝世,礼亲王代善会集诸王、贝勒,经商议,确立皇太极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辅理国政。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并于五月初二日进入北京城。多尔衮进占北京以后,采取措施恢复秩序,稳定人心,同时迎接福临入京,定都北京。此后多尔衮独揽朝纲,威福自专,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地位明显高于诸王。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因身体不适,率领八旗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出边围猎。十二月,病死在塞外喀喇城。由于顺治帝和不少满洲贵族不满多尔衮专权,在他死后第二年便以“谋逆”为名夺爵,平墓,并打击其亲信。虽然多次有人提出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均遭顺治帝阻挠,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才对多尔衮重新作了评价,承认其历史功绩,恢复其历史地位。

明史案

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庄廷私著明史案发。庄廷,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清兵入关后,庄廷购得前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桢所撰明史稿,并广聘名士增补天启、崇祯两朝史事,以己名刊行。由于书中有诋毁贬斥清统治者的文字,所以不断遭到勒索,因贪污罢官的归安知县吴之荣勒索未成恼羞成怒,他设法购得初刊本,呈交法司。清统治者得知消息后,为压制一切公开的或潜在的反清行动或思想,遂兴大狱。凡刊刻、参校、藏书、售书者,以及失职之官吏,均株连治罪。至康熙二年(1663)五月十六日,因庄廷案被凌迟处斩百余人,诸犯妻子皆流徙。庄廷虽早死,仍被掘墓焚尸,父、兄弟数人均被斩,相关地方官员亦受重处,明史案成为清代牵连最广、规模最大的文字狱之一。

南明政权覆亡

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建立的永历政权,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帝名朱由榔,是明神宗万历之孙,封为桂王。隆武帝死后,由丁魁楚、瞿式耜等拥立,称帝于肇庆。永历政权刚一建立,就颠沛流离,到处流亡。顺治四年(1647)初清军进入广州,永历慌忙逃往梧州。梧州紧急,又逃到桂林。后来,又从桂林逃到全州,从全州逃到柳州,由柳州逃回桂林。永历帝闻警即逃,懦弱无能,贪生怕死,而永历政权内部相互倾轧,毫无作为,只是由于大顺军余部和大西军的支持,才勉强得以维持。顺治十五年(1658),李定国兵败,退回昆明。永历政权狼狈西逃,吴三桂等率清军穷追不舍,由于众寡悬殊,大西军兵败撤退,永历帝逃往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吴三桂率清军大举入缅,康熙元年(1662)正月俘虏永历帝并就地绞死,最后一个南明政权至此瓦解。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7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展开了侵略活动,1642年荷兰侵略者霸占了台湾,从此开始对台湾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和奴役。南明将领郑成功北伐失败后,为了坚持长期抗清,决定收复台湾,并以之作为反清根据地。曾担任荷兰通事的爱国志士何斌也从台湾来到厦门,向郑成功献出一幅台湾地图,敦请郑成功光复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大军抵达台湾海面,在何斌的导引下避开荷军的炮火,利用涨潮的有利时机,在荷军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浅地带由鹿耳门顺利登陆。康熙元年(1662)正月,郑成功指挥军队从海陆两方面向荷兰侵略者发动了猛烈攻击。面对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荷军统帅终于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侵略者非法占据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康熙明黄缎绣云龙纹貂皮朝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一般分为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料的材质,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金圣叹点评“六才子书”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人瑞评点群书,在小说戏曲创作理论方面做出了引人瞩目的成就。金人瑞(1608~1661),名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他生性狂傲不羁,无意仕途。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哭庙案”以倡乱罪被处斩。金人瑞一生博览群书,好谈《易》及佛,常以佛理诠释儒、道。他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最为推崇,称之为“六才子书”,并逐一详细评论。

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撤除,将其军权、财政权及用人权收归中央,结束其各拥重兵、尾大不掉的局面。清廷撤藩令下达后,吴三桂即密谋叛清。十一月二十一日,他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以所部兵力起兵反叛清廷,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以次年为周王昭武元年。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极盛,连克数城,清军则因准备不足而节节败退。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叛于福州,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叛于广州,至此,三藩之乱业之形成,战火遍及半个中国,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才告平息。

建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帝的狩猎之所,位于今河北省围场县。“木兰”为满语音译,意为“哨鹿”;木兰围场是康熙二十年(1681)开辟,此地原为蒙古喀喇沁、翁牛特等部的牧地。木兰围场周长1300余里,东界昭乌达盟,北邻克什克腾旗,西连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南接波罗河屯(今河北隆化);北部为蒙古高原,中多丘陵,伊逊河流经其间。围场内水草茂盛,林木参天,野兽特别多。围场设总管,建有行宫,沿围场边设卡伦(哨所),禁止民人入内。围场建立之后,康熙、乾隆、嘉庆三朝皇帝每到秋天常来此围猎,谓之“木兰秋围”。除了随从的王公大臣、满汉兵丁外,内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蒙古四部以及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的蒙古诸部和维族首领,均需轮班随围陪猎,谓之围班。皇帝行围既可以训练士卒,又能够联络蒙古各部,一举两得。每次行围结束后,清代皇帝在张三营盛宴随围各部王公,并进行摔跤、赛马等活动,视为盛典。

施琅平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月,康熙帝催促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六月十一日,施琅在铜山动员随征诸将,十四日,施琅率2万余名水师,300余艘战船,向澎湖进军。二十二日,清军攻克澎湖列岛,台湾郑氏只得降清。至此,清政府消灭了最后一支奉明为正朔的抗清力量。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四日,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奏议,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市)和台湾、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这样,台湾开始置于清政府的管理之下。《尼布楚条约》签订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国际法性质的正式条约,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是条约中最重要的部分。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又规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清朝在领土方面作了重大让步,将尼布楚及其以西直至贝加尔湖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尼布楚条约》严禁彼此越界入侵,双方不得收容对方逃亡者,以减少边境争执,并规定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贸易互市。《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缔结的,清朝虽然没有收回茂明安游牧地,却阻止了沙俄的进一步侵略。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中俄的东段边界稳定下来,边境相对平静,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往来和贸易也有所发展。

避暑山庄建成

康熙四十二年(1703),避暑山庄在承德开始兴建,至四十七年(1708),初步建成。初称热河行宫,五十年(1711),康熙帝亲笔题名为避暑山庄,也称承德离宫。避暑山庄包括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总面积为564万平方米。宫殿区,在整个山庄的南部,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山区三部分。避暑山庄建成以后,康熙帝几乎每年中都有半年的时间住在这里,这正是满族习俗的体现。

孔尚任作《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家。《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早年受家族传统教育,曾应科举考试,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创作完成戏剧名篇《桃花扇》。此剧是借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作者的“兴亡之感”。作品对南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揭露,同时,热情歌颂了李香君等一批下层人物。《桃花扇》脱稿后,风行一时。在康熙年间的剧坛上,北方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南方洪的《长生殿》齐名,被人称为“南洪北孔”。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多才多艺,著作颇丰,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书在他40岁左右已粗具规模,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他暮年才成书。《聊斋志异》通行本有16卷,合计近500篇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采用了历史传记和传奇文章相结合的基本样式。其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以多种手法塑造出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通过志怪寄托孤愤,反映了现实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文言小说的高峰。《古今图书集成》编成

康熙四十五年(1706),陈梦雷奉命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初稿完成。《古今图书集成》内容丰富,由于《集成》晚于《永乐大典》300余年,因此它收录了许多《永乐大典》所没收录的东西,如金、元人的遗文,明及清初的文献等,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其卷帙之浩繁,可谓居世界百科全书之冠。它的修成,对保存和整理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具有重大意义。《康熙字典》编成

康熙四十九年(1710),清帝康熙下令张玉书、陈廷敬参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编纂大型字典。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字典》编成,刊印发行全国。它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字典”之名从此成为同类辞书的通名。《康熙字典》体例完全仿照《字汇》和《正字通》,沿用其214个部首,以十二地支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首列总目、等韵、检字、辨似等,末附补遗、备考。《康熙字典》收字47043个,在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之前,一直是中国收字最多的字典。

戴名世《南山集》案《南山集》案是康熙帝晚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一桩文字狱。戴名世(1653~1713),安徽桐城人,才识过人,因对官修《明史》有所不满,曾想自己独立私撰一部新《明史》。然而还没着手写,大祸就突然临头。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戴名世身为翰林编修,而所著《南山集》“语多狂悖”,用南明年号,收入《滇黔纪闻》之反清内容,康熙帝命“严察审明具奏”。结案时刑部等衙门的判决十分严厉:戴名世照大逆律凌迟处死,直系亲属俱照律缘坐,为《南山集》写序、刊刻以至贩卖者均依律治罪。所幸虽然书中确实阐发了南明政权的合法历史地位,触犯时忌,但康熙帝并未刻意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最终只处死了戴名世,对其他被株连的人犯如方苞等则予以宽大处理。

康熙大帝

康熙皇帝是清代的第四位君主,全名爱新觉罗·玄烨,为清世祖顺治皇帝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即位,年仅8岁。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一生文治武功为古今所仅见:平三藩,定台湾,两克雅克萨,三征准噶尔,开疆拓土;他重视文化,政治清明,创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的局面。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病逝,庙号圣祖,葬于景陵。康熙帝是清前期比较宽厚圣明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61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清代“康乾盛世”奠定了政治与经济上的基础。

秘密立储制度建立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秘密立储方法。他将选定的继承人之名亲笔书写后密封,藏于匣内,然后置于乾清宫正中由顺治帝亲笔所写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测,秘密立储制度遂正式确立。雍正帝于乾清宫密诏之外,另书内容相同之传位诏书放于圆明园内。雍正帝密立太子,收到了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避免了历代皇子为争储位、储君与皇帝争权,以致储君骄纵、皇帝身心忧瘁等弊端。该制度减少了政治混乱,有利于政局稳定。乾隆帝登基后,认为此法甚好,于是继续实行。

全国推行“摊丁入亩”

清雍正元年(1723)九月,清廷批准了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决定自翌年起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是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行的一项赋役制度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即将丁银摊入地亩一起征收。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自一、二钱至七钱不等。这种方法使有田者增加赋役,贫者免役,改变了过去丁役不均、放富差贫的现象。全国范围内的摊丁入亩到乾隆后期基本完成。

养廉银

雍正二年(1724)七月,雍正帝在下令推行“耗羡归公”的同时,还实行了“养廉银”制度。“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损耗部分的补贴。“耗羡”在归公之前,均由地方官私征私用。实行耗羡归公后,耗羡的征收完全合法,但收入不归州县官,而属布政司,这就使地方官失去了一条生财之路。为了防止官吏再对百姓征收额外费用,以致出现新贪赃枉法行为,雍正帝决定实行“养廉银”制度,即在正俸之外,从耗羡归公部分提取一些给州县官作为生活补贴及办公费用。实行养廉银制度之后,官吏们可以得到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正俸的收入,对减少贪污起到了一定作用。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统治者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即废除土司,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元、明以来多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发展到清代,已进入了它的没落时期。土司制度不仅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随着清政权的确立和稳固,解决土司问题即提到了议事日程。雍正四年(1726)九月,云贵总督鄂尔泰正式提出改土归流建议。雍正帝决定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减少了叛乱因素,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同时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始设驻藏大臣

雍正二年(1724),清军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又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遂从西藏贵族中选出4人称为噶伦(当时汉文史籍写做噶布伦),组成“噶厦”政府,负责管理西藏地方政务。这4人中,以康济鼐的势力最为强大,另外3人是隆布鼐、扎尔鼐和阿尔布巴。以阿尔布巴为首的一派与康济鼐的矛盾日益尖锐,雍正五年(1727),阿尔布巴杀害康济鼐,挑起叛乱。雍正帝闻讯,任命内阁侍读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二人率满汉官兵万余人入藏,办理有关事务。在清军未抵藏之前,后藏台吉颇罗鼐已经平定了叛乱,雍正帝遂赏他“贝子”衔,总理全藏事务。同时,为了分化、削弱上层势力,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置驻藏大臣就是其中之一。驻藏大臣驻扎西藏,负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府,统领驻防西藏的满汉官兵。僧格和马喇是第一任驻藏大臣。自此以后,派遣驻藏大臣,形成一项制度。驻藏大臣正、副各一名,3年进行一次轮换,以后经过不断完善,驻藏大臣之设成为清朝有效治理西藏的措施之一。

军机处设立

雍正七年(1729)设立军机房,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等密办军需事宜,赞襄军务。雍正十年(1732)正式改称为军机处,秉承皇帝谕旨办理各种机要事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处理军国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皇权进一步的提高,封建专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史》编成

中国历来有“隔代修史”的传统,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从明朝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和拢络汉族知识分子为己所用,在顺治二年(1645)下诏编纂《明史》。《明史》从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到乾隆四年(1739)最终修纂完毕,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明史》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人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定稿,参加撰写的人很多,其中以万斯同用力最多。《明史》共有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另外还有目录4卷,记载了从洪武元年(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的明代历史。《明史》在修纂过程中吸收了许多著名史学家参与,保证了这部官修史书的质量。《明史》在《明实录》、《大明会典》、档案、文集、方志、传记中广泛收集资料,在体例上则有自己的创新,设立了《土司传》、《流贼传》、《阉党传》和《七卿表》,突出地反映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史》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后世学者对它的评价都比较高,认为它是历代官修纪传体史书中最好的一部。当然由于各种局限,《明史》也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比如纪事比较简略,尤其对建州女真的情况和明朝的关系故意删略,对南明历史的记载多有遗漏和失真等。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来说《明史》的纂修是比较成功的。

圆明三园建成◆圆明园遗址

清乾隆九年(1744),圆明三园基本建成。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圆明园以及它的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合称,也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为347公顷。咸丰十年(1860)为英法联军所毁。作为三园之中规模最大的圆明园原是明代私家园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皇四子胤,改名圆明园。圆明园在乾隆时被再次扩建,在继承北方园林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广泛汲取江南园林的艺术精华,建成一座极具艺术水平的皇家园林。长春园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它位于圆明园的东侧,是乾隆皇帝归政后的游乐之地。绮春园又名万寿园,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长春园南边的几个小园合并而成。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县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出身于缙绅世家,33岁时迁居南京,家境已十分窘迫,只得卖文为生,54岁时死于扬州。《儒林外史》的社会批判锋芒所指,主要集中在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腐蚀毒化方面。吴敬梓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俯视整个封建文化,深刻地剖析了儒林众生的种种心态。《儒林外史》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它对晚清谴责小说及现代讽刺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1715~1763),名,字梦阮,号雪芹,祖籍辽阳,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是江宁织造,家世在祖父曹寅时达到鼎盛。康熙6次南巡,其中4次由曹寅接驾,并以曹家为行宫。由于雍正初年政治斗争的株连,曹雪芹之父曹被革职下狱,抄没家产,家道从此日渐衰微。曹雪芹经历了由锦衣玉食的宫廷贵族到“举家食粥”的平民百姓的沧桑之变,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扬州八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