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年画民间文化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17:29:18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伊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剪纸年画民间文化读本

剪纸年画民间文化读本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核心是“全面”,即追求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其内容是“五位一体”,即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小康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我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全国人民描画了今后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特推出“共享小康生活”系列读物,旨在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共建小康社会,共享小康生活。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首先要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和家庭因为安全或健康出了问题,导致整个人生和家庭都不幸,因残疾而穷困,因病痛而潦倒,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很大负担。还有些人涉黄、涉赌、涉毒、涉黑等,有些人被骗、被盗、被暴力侵害、被传销坑害、被邪教毒害等,从此陷入人生和家庭的不幸。这些都与建成小康社会背道而驰。小康生活就是要把“平安是福,健康是金”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共享小康生活”之“安全预防与平安生活”读本,主要介绍交通出行、用电用火、网络生活、运动锻炼、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劳动防护、黄赌毒黑、社会治安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预防知识,悉心告诫,关怀备至,是教导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每一天、幸福每一刻的最好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创造社会新风尚,过上有文化有品位的幸福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吃饱了、穿暖了、有钱了,但仍然过着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腐败的、丑陋的生活,这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不是小康生活的内容。小康生活包括文化内涵的建设,要体现出民风淳朴、文化品位的时代新风貌。“共享小康生活”之“社会新风与文化生活”读本,主要介绍对联与文书写作、谜语与猜谜游戏、岁时与节气知识、民间剪纸与年画、春节与除夕庆祝、元宵节与灯会、清明节与祭祀、端午节与龙舟、中秋节与赏月以及现代婚丧喜庆等文化知识,民风习俗、节日庆祝,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发扬传统、建设时代文化的普及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享受高雅的休闲娱乐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本来应该高雅享受的休闲娱乐,却被有些人搞得庸俗不堪和声色喧嚣,有人有钱就任性,有人得势就放纵,这最终都是腐败堕落的滑梯。这些与小康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小康生活包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共享小康生活”之“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读本,主要介绍歌咏、器乐、美术、书法、舞蹈、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等知识,是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培养休闲娱乐爱好的最佳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常常可以看到旅游行程中诸如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不仅国内有,而且还有丢丑到国外的。这些根本不是小康生活的具体表现。小康生活包括行为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享小康生活”之“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读本,主要介绍阅读、科普、健身、娱乐、游戏、旅行、环保、收藏、棋艺、牌艺等内容,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明行为、提高精神生活的最优读本。

总之,推出本套“共享小康生活”系列读物的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投身建设小康生活,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能很好地享受小康生活,成为小康生活的享受者,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本套系列读物图文并茂、通俗易读,非常适合广大读者和有关单位机构用以指导现代家庭、社区以及新农村建设。同时,亦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编者2015年7月民族瑰宝民间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贵品种。周成王引发的剪纸艺术

那是西周王朝的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并由叔叔周公辅佐。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并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

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也就是说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

于是,周成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了。

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就是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当时称之为“剪彩”。

至西汉时期,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了。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后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简直思念不已。

这时,有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前来拜见汉武帝,说自己能让汉武帝重新见到李夫人。李少翁就用纸剪了一个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他把影像放在一顶方帐中,并点上了灯烛,这里就映出了李夫人的影子!

在摇晃烛影中,李夫人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了。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后来剪纸艺术的起源。

至魏晋时期,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剪纸的兴起。据记载,那是在东晋时期,每到农历二月初八佛的涅槃日,民间就流行剪通草花以献佛。

在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时,佛教徒也往往把用丝织品剪成的花叶作为佛前装饰,用以招引善男信女,这就是我国民间剪纸工艺的先声。

至南朝时期,晋宜都郡守梁宗懔在他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就是后来的湖北、湖南省一带,流行一种“镂金剪彩”的习俗。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七,家家都用一些薄片剪彩成为人样,或采取镂刻金箔成为人样,用以作为屏风贴,或作为头鬓戴在头上,或把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用以赠送人。

特别是在立春这天,所有人都用薄片剪成燕子形状用以佩戴,并在身上贴着“宜春”两个字。这些民俗活动,促使剪纸艺术来到了民间。那时一般人家买不起“彩”或“箔”,就只能以纸代替了。

后来,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作汉武帝画像品,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发现的5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后剪出来的。金箔剪纸

这其中3幅为四面均齐的八角形、忍冬花形、菊花形等几何形团花,变化复杂,很有韵律感。

另外两幅是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团花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马和16只相对的猴,造型非常复杂生动。

唐代以后,“镂金剪彩”的风俗仍然盛行。特别是每逢立春,人们就剪出各式各样的“幡”,就是用丝织品剪成的小幡,又叫“春幡”,或者剪出各式各样的“胜”,就是妇女用的一种首饰。

人们将人形的叫“人胜”,将几何形的叫“方胜”,有的像燕子,有的像蝴蝶,作为节日的礼物,或者簪在头上,或者系于屏风,以示庆贺。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诗中写道: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在宋元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剪纸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剪纸活动,除了立春,人日、元旦、端午、七夕、重阳等节令时也剪“春幡春胜”“钗头彩胜”,并做成艾叶、花朵、仙佛、喜字、影戏、虫鱼、禽鸟、百兽的形状,簪戴悬挂以求平安,或陈列以“斗巧争奇”。

在当时,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生意的小手工业者,他们以剪纸生意为生。城市居民除了把剪纸作为节日的幡胜,还把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

这里的皮影、夹染刻版、陶瓷贴花等也大都用剪纸来做。甚至在民间苦于久雨不晴,人们也用纸剪出手持扫帚的妇女形象以祈求能够晴天,并称作“扫晴娘”。

在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凡是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的花样,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尤其是在清代,因为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了宫廷。

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用以作为洞房的神宁宫,墙壁都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

据说,有人用纸剪成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并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呢!杨广巡游带动扬州剪纸

早在隋朝时候,隋文帝杨坚驾崩后,他的二儿子杨广即位。杨广当上皇帝后便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而扬州地处大运河入江要道,是当时南来北往的运输中心。于是,杨广在605年开始营建扬州,在扬州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扬州营建完工后,杨广三下扬州巡游。当时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杨广每在夜间游园时,却从不张灯火,而是让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荧光漫山遍谷,照耀得如同白昼。到了冬天,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杨广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和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并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杨广交的艳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

杨广这3次巡游和赏玩园苑中由彩锦剪成装扮的美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扬州剪纸艺术的发展,使其在民间不断发展起来了。

至唐代时,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

据记载,当时每到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或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鲜花之下,相观以为乐。

另外,在扬州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当时的大诗人杜甫就写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所说的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

在那时,我国的造纸业非常兴盛,扬州也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并且能够大量生产质量很好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时期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于花木,他们装饰风雅,演绎故事,写下了许多名篇,这为扬州剪纸提供了充足的题材。

在明清时期,扬州剪纸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经济繁荣,扬州民众多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小物件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或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都要用剪纸为底样。

因此,扬州剪纸便与扬州刺绣结合,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这就是著名的“扬州花样”。

扬州的剪纸以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这五个要诀为其风格的标准,无论剪出什么样稿,都必须根据这种标准,这样剪出的作品才具备扬州剪纸细腻、典雅、玲珑剔透的风格。

在技法上,扬州剪纸多用镂空的技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就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构图上,扬州剪纸讲究造型的雅致,较多地使用组合的手法,使造型有适度地夸张变形,从而产生图案的形式美。扬州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抓住物象的特征,又做到了线条连接自然。

扬州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技法的求变求新而产生的,许多剪纸因各种技法的巧妙运用,从而形成了扬州剪纸特有的“剪味纸感”。

在清代的扬州城内,以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非常多。其中,在嘉庆、道光年间,著名剪纸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巧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简直引人入胜,因此也就有了“神剪”的美誉。另外,对扬州剪纸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有清代末期著名的剪纸艺人“张三麻子”。“张三麻子”本名叫张永寿,出生于扬州一个剪纸世家。张永寿从小喜爱剪纸,不过他父亲张金盛因为祖孙几代剪纸,饱尝了人间辛酸,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再吃这碗手艺饭。但是,童年的张永寿却醉心剪纸,凭着潜察默记,他偷偷地学了起来。父亲偶然一次看到儿子剪的几幅兰竹,还真有一种家传的韵扬州剪纸味,有所感触地叹道:“这孩子天生是吃剪纸这碗饭的。”不得已便开始教孩子学艺。

在张永寿14岁那年,由于家庭生计困难,父亲一把剪刀养不活一家7口人,于是他就独自外出谋生。

他跑遍了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等地的许多集镇和农村,风里来雨里去,寒来暑往,仅凭着一把剪刀,一叠白纸,给人们剪来“福寿”,送去“吉祥”,也对付了自己辛苦的生活,年节之际还攒下了余钱来资助家庭。

张永寿闯荡江湖七八年后,他的剪纸花样便渐渐出了名。因为他在小时候出过天花,没钱医治,和他父亲一样落下了一脸麻子,又因父子俩都是排行第三,所以被人们称为“老张三麻子”和“小张三麻子”。

张永寿经过长期走乡串镇的漂泊生活,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和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他也练就了一手好手艺。20岁那年,他结束了流浪式的卖艺生涯,在扬州多子街上一家名叫德兴衣庄的门楼子里,摆下桌凳,挂个招牌,算是正式开张卖艺了。

张永寿的摊子与众不同,桌上放一个红木镜框,里面盛放各式花样子,门前一块招牌上写着“张三麻子专剪专描新式花样”,另外还剪了一副对联:

剪成龙飞虎跃,

描就鸟语花香。

其实,这绝非是张永寿的自夸之词,他的剪纸实在是与众不同的,就拿所剪的四时八节的鞋花来说,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颇有神采,绣成花鞋后,令人足下生辉。

时间一长,张三麻子的名气大了,扬州城内和四乡八镇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

张永寿曾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先后出版了《张永寿剪纸集》《百菊图》《百蝶恋花图》和《百花齐放剪纸集》等。

其中,《百菊图》从整体来看,是一部集剪菊之大全的皇皇画卷。从单幅作品来看,101幅,在统一和谐的韵律中,又各自有着章法上的变化。那“麒麟角”钝角峥嵘,昂扬可喜;那“紫松针”锋芒毕露,俏拔可嘉;“醉红妆”如美人酒后,不胜娇羞;“芙蓉面”似出水芙蕖,分外妩媚。

张永寿的剪纸讲究以“形”传“神”,他剪的菊花,不仅外形美,而且神韵足,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浣纱”力现其“飘”,“柳线”强调其“奇”,“懒梳妆”夸张其“懒”,“万卷书”突出其“卷”,真是巧夺天工,妙趣横生,表现了扬州剪彩的无限风采。

扬州剪纸艺人张永寿在其漫长的剪纸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剪纸经验:

剪飞鸟要从翅膀剪起;剪游鱼要从头部剪起;剪老虎要从后脚趾剪起;剪花卉则根据不同的花卉特点而异,像“罗汉须”,初开时是直瓣,盛放时是就起卷,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着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特殊、风味别具的菊花。

而“鹭鸶羽”花开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处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线条的粗细大小,要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具有特色的陕西剪纸

陕西位于黄河流域,在这里有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有仰韶、龙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的遗址,并有许许多多的汉代墓群。

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和古丝绸之路也在陕西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在此曾繁荣昌盛,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画像石,唐宋时期的雕塑、绘画等,都直接对陕西的民间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宋元时期,由于天灾人祸,加之交通的闭塞,致使陕北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内地发生了隔离,外来的经济、文化对这里的影响在缩小。包括剪纸在内的陕北地区古老的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也就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及文化环境中,被独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陕西民间剪纸

淳朴、善良的陕西农民为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为了追求超越自然的力量并征服自然的灾祸,人们崇信巫术,请神汉、跳傩舞。每逢新年佳节,人们会闹起社火、吹响唢呐、敲起锣鼓、接祥纳福。

因此,陕西黄河流域的剪纸从内容到形式同其他地区的剪纸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功能以自我欣赏和装饰美化自己的环境为主,不受商品价值和政治方面的影响,随心所欲,剪纸的表现手法简练,体现出它的随意性、意象性和抽象性。陕西的剪纸在艺术风格上是单纯、概括、淳朴和庄重,讲究剪纸本身的文化内涵。其中,陕北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始终围绕生产、生活、生命三大主题,流传在这一带的巫俗剪纸和民间用于招魂辟邪的抓髻娃娃剪纸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抓髻娃娃作为受惊驱鬼、辟邪招魂用的叫“招魂娃娃”“送鬼娃娃”“送病娃娃”“辟邪娃娃”“五道娃娃”或“纸人”。它的基本特征是正面站立,圆头、两肩平张,两臂下垂或上举,两腿分开,手足皆外撇。抓髻娃娃有性别之分,一般多为女性,也有不象征性别的。女性抓髻娃娃头梳双髻或双辫,头立双鸟或戴花冠、花蔓或 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或一手抓鸟抓兔,或一手抓鸟抓鱼,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还有双襟抓髻娃娃双鸟、双膝双鸟、双足双鸟、双脚蹬兔等。

男性抓髻娃娃为圆头,或一长辫,或戴圆形尖顶帽。双手外撇或上举。有的腹下垂阳饰象征男性的牡丹、云勾纹等图案。

古时的陕北农村,在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艰难环境中,人们考虑最多的是生存繁衍,所以每当谁家娃娃有病后,家里的大人就剪一个纸人,放在娃娃身上或在娃娃身上绕3圈,再烧着放在盛水的碗里,然后念叨着娃娃的名字,端着碗走出大门口,把烧成灰的水倒在十字路口,再喊着娃娃的名字回来。

有钱的人家或者孩子病比较重的,就请巫师来帮忙,巫师就用黄表纸剪5个或7个手拉手的抓髻娃娃,先放在设置的坛上接受香火,后放置病人身上,在病人身上绕3圈,并诵唱道:

病人姓什你姓什,病人叫什你叫什,你和病人同年同月同日生……

病人禳得笑盈盈,纸人禳得哭令令,正魂禳在病人身,一切灾难你带走,我送你到十字口……

然后,巫师在盛水碗中焚烧纸人,再到十字路口倒掉。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认为病人得病是因为鬼魂作祟,使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剪抓髻娃娃做替身,随着纸人的焚化,病人就会还魂病愈。

另外,还有一种手拉手的抓髻娃娃,用于贴在室内或门楣上,起避邪和保护平安的作用。

所以,陕北民谚中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抓髻娃娃一把叉”的说法。

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花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窗花是最为普遍的,每逢春节,不论哪里的农村,都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

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

跟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一样,陕西的剪纸也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不过其淳朴、粗犷、简练、明朗的特点,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

陕西的农村剪纸艺人,她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地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由于陕北交通闭塞,地处偏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了下来,并代代相传。

如一些剪纸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的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像农家过年时门上贴的《瓜子娃娃》的四肢就是用纸剪出的,头是用瓜子代替的。

相比于陕北的剪纸,关中的剪纸以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而深受人们喜爱。陕南的剪纸人数较少,具有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的特点。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就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在民间,给娃找媳妇,“不问人怎么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

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就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就是看绣花的本事。

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直至后来的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

每至腊月天,这里的婆姨女子们便凑在一起相互学习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看样。正月里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也是看谁手最巧。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陕西有种“抓钱娃娃”的剪纸,就是一手抓钱、一手抓火的抓髻娃娃,说是“举火是烧百邪疗百病,身上对对双鸟是雀雀吃掉周围的虫子”。

陕西铜川有一种“送鬼娃娃”的剪纸,双手拿钱外撇,说是“哪一个鬼都是要钱的,给点钱把鬼打发走了,病就除了”。取以钱送鬼之意。

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时,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痛快。

不过,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这“三边”,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致。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剪纸的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与写实。

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常常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南方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陕西有些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征。嫘祖出游发明沔阳剪纸

那还是在几千年前的三皇五帝的时候,在湖北宜昌的西陵氏部落中有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名叫嫘祖。后来,嫘祖嫁给了轩辕黄帝。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嫘祖外出游玩的时候,坐在一棵大树下歇凉,她忽然发现,树上的花、叶的影子落在自己的鞋头上很是美丽。于是令随从拿来绸巾和木炭条,将花和叶的影子轮廓勾画出来。

回宫以后,制成了花样子,然后就按这个样子把花绣在了鞋头。

嫘祖所做的绣花鞋不仅得到了轩辕黄帝和大臣们的赞美,而且绣花鞋经嫘祖一穿,宫娥彩女都学着剪影绣花。后来,剪纸从宫内至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

这其中尤其以沔阳雕花剪纸最为有名。

沔阳也就是后来的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了。

作为传说嫘祖发明剪纸的起源地和素有“歌艺之乡”美称的沔阳,其民俗剪纸共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5类,而且别具特色。

自古人生重礼仪,在沔阳,人们对婚俗尤为重视。结婚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剪纸在其中应用也最为广泛。

结婚时,男方要举行“告祖”仪式,向列祖列宗禀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摆10碗荤菜,每碗菜上覆盖红双喜字剪纸,再插柏树枝于菜碗之中,意思是:松柏常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顺遂。

堂屋正中墙壁上悬挂巨幅夺目的鲜红双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的剪纸,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金鱼闹莲、凤穿牡丹、连(莲)生贵子等,分别贴于大门、洞房门及玻璃窗户上。

此外,男方过礼的猪肉、鱼、酒等一切礼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盖有红喜字。还有衣箱封口和彩轿封门用的红喜花。

传说新娘所乘坐的彩轿,最初的时候是不封门的。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故事出台后,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沔阳民间就兴起彩轿封门来。不仅贴喜花剪纸,还要上铜锁,以保新娘的绝对平安。

新娘在娘家办嫁妆时,绣的垱枕、围裙、袜底、云肩、花鞋等绣品,都少不了剪纸花样的装饰。

一般来说,绣花办嫁妆,姑娘们特别重视,因为它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见证。

结婚新人入洞房后,亲友们特别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闹房时,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绣品,评议欣赏,有如新娘举办的一次个人剪纸和刺绣展览,使参观者大饱眼福。

昔日,沔阳流行请道士为亡人做道场的陋俗,即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着法衣,手执引路幡,有节奏地摆动,口里念念有词,扬言为死人招魂、引路。

在道士的法衣上绣有寿字和浮云、莲花、万字格等花样;引路幡全系镂空的长条形素色纸剪贴而成,上有三角形纹样,下有两方连续花边及篦齿纹的垂须,中段有宝相花。

妇女死后,家人要给她穿绣花鞋。鞋上绣“一蟾一鹤”,或者是“双狗喝血”。据说,只有如此,才能让死者顺利抵达阴曹地府。

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沔阳南剪纸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团子的风俗,最热闹的是赛花灯。

彼时是剪纸艺人们大显身手的极好时机。花灯上多有剪纸吉祥图案,尤其是走马灯上,四季花鸟、各种人物故事,如刘海砍樵、八仙过海、文王访贤等,百看不厌。

农历三月清明节,俗称“踏青”,家家上祖坟。在坟上插吊钱,这种吊钱是用白纸剪成镂空的长条形状,近似引路幡,中间剪有内方外圆的铜钱图案,表示对先辈亡人的怀念。

在古时人们的心目中,凡是坟上插有吊钱的,说明死者家里有后人,而且讲孝心。否则即是后人无孝心或绝了后尘。民间曾流传道:“养儿不祭祖,犹如喂猪狗。”可以说,沔阳清明节祭祖都一直非常盛行。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是城隍菩萨的生日,每到这一天沔阳县城一带民众做城隍会。前面抬城隍菩萨游街,后面紧跟狮子、龙灯、高跷、采莲船以及各店铺扎出的故事人物和不戴面盔的“急脚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举天星,即用5米长竹竿,底部用棍棒扎成架子,以防止倾斜。竹竿顶部置一小座椅,上面坐有不足一岁的婴儿两名,穿古戏服装,扮演戏剧和故事角色等。

多雇佣贫穷人家的小孩装扮,由人们抬着出游。坐在上面的婴儿穿的古戏服以及踩高跷的人物服装上均有绣花,采莲船及各种故事中均有剪纸图样。

在沔阳民间,有农历五月端阳,诸神下凡带来灾难,毒气大的传说,必须高度重视驱邪避灾,因此给孩子们额上擦雄黄,家里门角落竖艾草,煮粽子的锅里放蒜,以之解毒、消灾、去疾。

还给孩子们胸前挂香包。香包上绣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御一切毒气。表达了家长愿孩子庆吉平安的审美意识。

俗话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各家各户都要给亡人烧纸钱和“袱包”,“叫饭”。据说那些孤魂野鬼若无人管,就会在四乡害人。

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钱人家出钱,请道士做斋。煮稀饭泼洒在野外,供野鬼们吃。夜里,还要放路灯与河灯,将扎的纸船和蜡烛、纸钱在河边一起烧掉。“纸船明烛照天烧”,意即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们回阴曹。

这时,道士穿的法衣上面有绣花用的剪纸宝香花、万字格,以及寿字等图案;河灯、路灯,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状,中间点的油灯;扎的纸船上也少不了剪纸花样。

总的说来,沔阳剪纸由于地域、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具有荆楚特色、宗教特色、水乡特色、工艺特色、江湖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地方。

传统的楚文化崇凤、尚赤,因此,沔阳民俗剪纸也多有凤凰为主体的花样,如丹凤朝阳、双凤朝阳、凤戏牡丹、双凤双喜、龙凤呈祥、凤凰展翅、龙凤双全、百鸟朝凤、龙飞凤舞、彩凤双飞、凤凰于舞、凤凰来仪、凤友鸾交、鸾凤和鸣。

剪纸中凤凰的姿态或亭亭玉立,或翘首挺立,或健步跨越,或展翅高翔,表现出一种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其神态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风格。

沔阳雕花剪纸,尤其是服饰剪纸多用红色花线刺绣。特别是婚俗剪纸中,全是红、大红色纸剪刻制成,能起到增添喜庆气氛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可见楚文化遗风之一斑。

沔阳剪纸也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据《沔阳县志》记载:

唐代佛教流行沔阳;清代末期,全县有寺庙197座。

因此,当地的人们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缚。结婚时,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纸贴于房内。如果结婚后3年没有生育,女人就要去庙里向观音菩萨求子,烧香化纸、叩头。

回家后自己剪一个纸人,或者暗地里找剪纸艺人买一纸人,扎在裤腰带上等到怀了孕之后,就将纸人烧掉。有的想生儿子,那么剪的纸人定显露出男性生殖器,以为如此才能如愿。

沔阳县城的东岳庙修有阴曹地府阎王十殿。十殿中有入地狱、下油锅、过奈何桥、坐血湖池等数十样恐怖的泥塑,让朝拜者毛骨悚然。因此,民间丧俗有妇人死后,家人给死者穿“一路一鹤”的绣花鞋,谓之“一缚一属,死了不过奈何桥”。

据巫术者说,死人到阴间去的必由之路上有一座独木架成的又长又细的奈何桥。后人讲孝心,不让死者过这座危险的桥,特地做双“一蟾一鹤”的绣花鞋给她穿。

若是走天上,可架鹤;走水面可骑蟾。或在鞋上绣两条狗,中间放一个盆子,称“双狗喝血”。

传说,妇女生儿女时,流出了许多污血。死后,阎王令她们把那些污血喝干净。后人为不让先人造孽,于是用“双狗喝血”来相助。

沔阳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正好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遗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

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杨、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俱佳。

破工也就是俗称的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爱和专家们的好评。

沔阳剪纸的传承,多是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兄传弟、母传女、姊传妹等,比如清朝末年彭场窑湾村的剪纸艺人王丫环,他在彭场一带教的徒子徒孙,据不完全统计,就达30多人。同时,艺人之间,还要说江湖行话:师兄师弟相遇,那是十分亲热的。若是遇到未曾从师的艺人,江湖上对他是轻视的。

沔阳古时多有水患,艺人们以雕花样养家糊口,成为谋生的手段。还有长埫口镇石剅湾和彭场窑湾等地,田少劳力多,农民们为了补贴生活,有不少人农忙种地,农闲雕花样子卖。

另外,我国北方大多女性剪纸,而沔阳是男雕女绣,雕刻剪纸女性极少,凤毛麟角。剪纸艺人也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城镇的剪纸能手极为罕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沔阳剪纸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各地风俗造就剪纸风格

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和变形夸张的手法,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我国民间剪纸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均有其独到的地方特色。

其中,最具特色的除了陕西“抓髻娃娃”剪纸外,浙江乐清细纹剪纸、广东佛山铜锡箔剪纸、云南的佛事剪纸、东北的满族剪纸、河北蔚县的点彩剪纸和湖南土家剪纸等也都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

浙江剪纸历史悠久,乐清的细纹龙船花,温州地区蓝印花布的纹样和永康的戏曲人物剪纸都很有名。其中,温州乐清的细纹龙船花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我国剪纸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乐清细纹龙船花也叫“乐清细纹刻纸”,它继承了我国剪纸艺术的“镂空”和“雕、剔、刻、剪”等技巧。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元朝大德年间,《乐清工艺美术》中写道:

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至明代,浙江乐清柳市一带的民间出现了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赛龙船灯”的习俗渐已形成。而“龙船灯”上的主要装饰品之一就是细纹刻纸,因此,乐清细纹刻蔚县剪纸纸俗称为“龙船花”。如此算来,乐清细纹刻纸就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由于民间评判“龙船花”优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图纹是否精细工整。当时的几家剪纸艺人在“细纹”的制作上狠下了功夫,比较谁家的纹样精细、花样精美。刀法越来越讲究,趋向“精雕细刻”,完全脱离了“剪”,完成了“刻纸”的升华,追求“精细入微”。“龙船花”既保持了剪纸艺术的本质,又使民间剪纸增强了艺术观赏性。民间艺人能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面上,刻出几十条细纹来,其刀法之细腻,纹样精细如发丝令人叫绝。

细纹纹样有多种,有单路锁、双路锁、斜纹路、田交田、正字格、鱼鳞纹等。

温州乐清的细纹龙船花,被誉称为“微雕剪纸”和“中华一绝”,它的风格形成与当地的游龙民俗活动的盛行有着直接关系。由于游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细纹龙船花的精益求精,形成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并盛行于明清两代。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

佛山剪纸主要有4大类,包括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等。

纯色剪纸的剪刻比较简单,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先打稿;第二步是剪刻,这种剪纸就是通常所见的单色剪纸。

衬料剪纸是从“花钱”,也就是从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上演变而来的,用纯色纸,如染色纸、蜡光纸、铜箔等为原料,剪刻出物象的线条和骨架,然后在背面衬上色纸。广东的佛山有一种名叫“朱小企”的春节用的门笺剪纸,用铜箔刻剪,衬以彩色纸花、薄玻璃片。

剪纸制作上除了刻纸、衬色工艺之外,还采用黑色薄绒片刻镂“寿”字,在铜箔镂空花纹衬上极薄的小玻璃片,不但使门笺有金辉闪烁的效果,而且因为衬着薄玻璃片,还可反光耀目。

佛山的这类门笺制作特殊,为国内民间剪纸所罕见,价格非常昂贵,也多为富有人家采用。这种用铜箔刻线条再衬色纸的叫“铜衬料”,用纯色纸刻线衬色的叫“纸衬料”。其中纸衬料是铜衬料的发展。

随着佛山手工业的不断发展,铜衬料剪纸在明代已经渐趋成熟,形式多样,造型生动,色彩明艳,金辉闪烁,富有装饰性,显示了佛山民间剪纸的浓郁地方特色。

写料剪纸是一种绘画与剪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剪纸上写色为“纸写料”;在铜箔剪纸上写色叫“铜写料”;在银箔剪纸写色叫“银写料”。无论是纸写料、铜写料还是银写料,都应该先剪刻出物象线条轮廓线,然后再涂上颜色,佛山俗称“写色”。

写料是佛山剪纸另一个多彩多姿的品种,它与点色剪纸不同,它不是用染料浸透在纸上,而是先把花样的轮廓剪刻出来,再按画面需要,逐一用不透明颜料如石绿、佛青、墨、铅粉等,和透明颜料如花红、玫红、金鱼黄、芥黄、片绿等色料写成。其中,“采花女”为清代佛山传统写料剪纸,主要用于扎作品上的装饰,如屏风、房屋、亭台、楼阁等建筑扎制品的门窗装饰,以代替具体扎作或绘画。

铜凿剪纸是佛山所特有的,它是先刻好图案的小部分外轮廓后,再用特制的小圆珠凿,一点一点地在铜箔上按图案凿上圆点线条,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造型,然后再在上面写上各种所需衬托的颜色而成的剪纸。

佛山的这种铜凿剪纸,珠光闪闪、气氛热烈,南方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表现形式的剪纸作为房间、器皿装饰之用。还有大量的铜凿剪纸用于爆竹的封面装饰。这类剪纸都是用佛山特产铜箔生产的,使传统产品大红大绿,很有民间色彩。

在佛山的清代铜凿剪纸中,有一幅“送子观音”。画中观音怀抱婴儿,一个仕女以莲花逗戏耍乐,画面呈椭圆形,环以花边装饰,色艳谐美,极富装饰性。这是清代后期佛山爆竹的名贵彩盒衬色招贴,很有地方特色。

在云南,剪纸也是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较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中,傣族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中比较有突出特色的一种。

傣族剪纸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傣族剪纸存在的形式最早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起源于元明时期,在纸的普及使用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

在傣族的《贝叶经》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流传已久。其用布料成叠凿刻出图案的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等,至后来也一直保留。

另外,像金薄、银薄、绢等也是傣族剪刻的常用材料。根据历史记载,傣族的葬礼通常用彩扎的动物送葬,用剪纸装饰棺轿,并且仪式非常隆重。发展至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则是在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后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

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其应用范围涉及宗教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

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

其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剪纸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几何图形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

傣族剪纸在傣族赕佛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东北的民间剪纸艺术与民间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的剪纸题材带有氏族社会的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乐清细纹刻纸

萨满教是一种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多神教,在东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将众多神表现得形象化,满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兽皮、鱼皮、树皮等物品剪刻成神偶以供祭祀之用。

东北地区的民间剪纸窗花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那就是旗装马靴的“姥媳人”。“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沟通人与神的巫。萨满教崇奉160多个天神、地神、家神和祖先神,俗称“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的意思。

东北满族剪纸也有“抓髻娃娃”,跟陕西的“抓髻娃娃”相同,也是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两手下垂,五指分开,只是穿着满族服饰。这种剪纸是前后两片,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头是单独另剪,五官阴刻,有个长脖子可由衣领插到衣服里,男的长辫子可以折到背后。“姥妮人”也是有男性有女性,但女多于男。满族图腾神崇拜龟和鱼,在《婕姥神》剪纸中,有的剪上双龟双鱼,以保护全家平安或子孙繁衍。

除此之外,也有像陕北的“拉手娃娃”,由7个小孩正面站立手拉手的巫术剪纸,用于新生儿彻夜啼哭时。病孩是男性就剪成回头,是女性就剪成抓髻。

夜间从灶坑抽一盆灰火,放在小孩炕边的地上,然后将纸人扣在盆下,早晨翻开盆来看,如果纸人烧着就是“夜星”即夜魔被扣住了,然后便把灰烬倒到外边去。

另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满族剪纸在信仰、内容和色彩上都不同于其他地域。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颜色上,满族认为白色为吉祥,红色为凶险。

满族剪纸在选题上以林海的幻想、人参的传说、罕王的故事和萨满祭祀、嫫嫫人崇拜以及男人的长辫为主。满族人物剪纸不是贴在窗上,而是摆在窗台上,所以剪纸有些是立体的。

河北剪纸以丰宁的单色剪纸和蔚县的点彩刻纸比较典型。其中,丰宁单色剪纸的一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河北丰宁地区,当地村民的房子顶棚许多是用秫秸做架,用白纸裱面,装饰房间主要是用剪纸,特别是每当新春或布置新房时,整个房间用剪纸糊得琳琅满目。

当地冬天房内生火炉,为了使室内外的空气对流,有的在“顶棚花”上掏空,有的在“窗花”上用香火烧透以使空气流通。在当地,将这类剪纸叫作“气眼”。

除此以外,挂签也是在当地比较流行的实用剪纸。家家户户喜欢将它贴在门楣上,与两边的对联相配套,以此来点缀节日的气氛。

蔚县剪纸又称“窗花”,在我国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已经有了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其中,“天皮亮”可说是蔚县最早的窗花形式,也就是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

在早期,蔚县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的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

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蔚县剪纸作为一种风格独特,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品,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也是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上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熏样——雕刻——染色。

蔚县剪纸构图优美,做工精细,风格严谨,形神兼备,并具有独特的6大特点。

一是构图时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特点,给人以丰满匀称的美感。

二是刻制时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

三是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四是在人物造型、动物造型和植物造型上着意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的优美感。

五是采用象征民间吉祥喜庆的“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图案,给人以幸福美满之感。

六是在阴刻为主的剪纸艺术中,以实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立体感。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祈祷,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再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和耐看。

湖南剪纸在我国众多的剪纸艺术中也别具特色。由于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是荆楚故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南剪纸就继承了楚地剪镂雕刻风俗和人日节装饰的遗风,楚人喜用的龙、凤、虎纹频频出现。

另外,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剪纸中经常出现的神鸟怪兽,不少与《山海经》中的神异形象异曲同工,比如山魅、火神、赦官、马面、雷公、电母、雨师、大鹏金翅鸟、六手六足神等,而且变形奇特,想象丰富,打上了浓厚的巫文化印记。

在造型上,湖南剪纸善于运用民间美术中常用的适形构图的原则,通过复合形、对称形、适合形和共用形等方式,使作品平中见奇,奇中显巧。

湖南剪纸的另一大特色是风格多样。苗族剪纸的清丽秀婉,土家族剪纸的气魄豪放,湘中地区的婉转灵秀,洞庭湖地区的构图多变,使湖南剪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风貌。

湖南剪纸以凿花最有特色。凿花又称“凿纸花样”,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苗、汉杂居地区。其特点是先将白纸固定在蜡版上,再用小锉刀仔细戳镂而成。

由于是为妇女照着绣花所用,所以在纸样上还要用细针扎出许多针孔线路来提示绣法,别有一番装饰的味道。

在湖南土家族地区,孩子出生时要剪一个名为“阿摸伯伯”的纸菩萨作为孩子的保护神,贴在火塘壁板上,一直守至孩子12岁为止。

除此之外,湖南土家族也有大量的作为刺绣蓝本的绣花纸样剪纸,主要在衣边、裤脚、帐檐、童帽、口水兜、枕头、鞋帮、搭链、钱包、背孩带等处刺绣,依据刺绣部位采取适形剪刻的原则,花样依据刺绣部位的形状安排。

另外,由于受到周围汉族的影响,还有一些在节庆日贴饰或盖在礼品上的礼花、装饰新房的喜花、装饰花灯的灯花等。

除了专门走街串巷的民间匠人,剪纸多为妇女剪刻。土家族剪纸图案花样古朴、清新,线条流畅,构图多夸张,生动逼真,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的剪纸艺术。剪纸艺术蕴含丰富寓意

每到新春佳节之时,我国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窗户贴上各种象征美好寓意的剪纸窗花。这些窗花的出现,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吉祥的寓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为此,我国剪纸艺人在创作时,纸一般采用平视构图,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将若干形象创造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画面之间连贯、对比的结构,表达人们的某种愿望,主要有借物喻义、形象性、谐音性、寓意性等。

其中,借物喻义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我国的剪纸作品中常借动物、植物等形象表达特定含义。如在我国龙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但是在剪纸中却常常与凤相结合,我国人民常用“龙凤呈祥”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龙飞凤舞的大红剪纸是新婚时欢悦、幸福、美满的象征。

又如“鱼跃龙门”,剪出一条大鲤鱼在飞腾跳跃,越过了高耸壮观的龙门,象征着更上一层楼,象征改变自身命运和前途的飞跃。

如果需要表达祝贺延年益寿的主题时,借物喻义多用松树、仙鹤、寿桃、老寿星等图案。这种借物喻义的方法,在传统剪纸中到后来还一直传承着呢!

用物体的特定形态来表示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剪纸艺术表达愿望的另一种方法。

如剪《心心相印》就是利用两个心形相互重叠来表达夫妻情投意合。《四季平安》以瓶底的平直来表达平稳平安之意,梅花、迎春花、荷花、菊花则代表一年四季。《金蛇富贵》中蛇的身体形态很像用绳子串起来的一串古铜钱,所以蛇也称为“富贵蛇”,代表财富之意。《幸福绵长》是利用盘长,就是中国结、宝相结的形态弯曲迂回无始无终的特性,祝愿幸福长久永远不断的意思。《福在眼前》用中心有孔,就有眼儿的古铜钱来表现幸福就在面前的理想。《幸福如意》采用古代宫廷中“如意”形状的云纹,表达幸福如意的美好寓意。《扣碗》则是利用两个相互扣合的碗,表达阴阳结合的意思。另外,许多剪纸是采用汉语词语中的谐音。比如剪纸《事事如意》就是利用“柿”与事情的“事”为谐音。《喜上眉梢》中的“梅”与眉毛的“眉”为谐音字。《五福捧寿》是利用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为谐音字,因此剪纸中蝙蝠代表幸福。《大吉大利》中的“鸡”与吉祥的“吉”为传统剪纸谐音字,所以鸡代表吉利祥和的意思。《连年有余》中的“莲”与连接的“连”“鱼”与多余的“余”是谐音字,代表生活富富有余。《一路连科》中的鹭鸶的“鹭”与道路的“路”、莲花的“莲”与连续的“连”为谐音字,表示祝愿考生连续考试得中的意思。《平升三级》中瓶子的“瓶”与平安的“平”“笙”与升迁的“升”“戟”与“级”皆为谐音字,用于祝愿职位平安升迁,仕途飞黄腾达。《福禄寿喜》中“蝠”与“福”、“鹿”与“禄”都为谐音字,用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岁岁平安》剪纸中麦穗、谷穗的“穗”与代表时间的“岁”为谐音字,是春节常用的祝福题材。

除此之外,我国的剪纸艺人还常用特定的事物来寓意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剪《狮子绣球》,这就寓示着“狮子滚绣球,好的在后头”的美好愿望。剪一个长着两个头和一对翅膀的鸟,寓意着夫妻双方在工作和生活中比翼齐飞的意思。《老鼠偷葡萄》《鱼钻莲》就意味着男女结婚生子之意,老鼠、金鱼寓意男性,葡萄、莲花则寓意女性,因为葡萄和莲花可结子,即生育后代。《凤凰戏牡丹》《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和睦。《松鹤延年》用松、鹤组合在一起寓意长寿的意思。《喜洋洋》中的喜鹊寓意喜事,民俗中认为喜鹊是报喜鸟,能预报喜事。

传统剪纸在创作手法上还常将借物喻义、符号表意、谐音取意等结合来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

表现吉祥如意的,如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吉庆有余、鱼跃龙门、五子登科、三阳开泰、一帆风顺、平安吉祥、四季平安等。

表现延年益寿的,如松柏常青、鹿鹤同春、松鹤延年、仙鹤蟠桃、寿比南山、龟年鹤寿、耄耋富贵、祥云鹤芝、五福全寿、八仙祝寿、麻姑献寿、齐眉祝寿、福寿双全、南极仙翁等。

表现纳福招财的,如连年有余、丰年献瑞、五谷丰登、福禄喜庆、五福同庆、迎祥纳福、天官赐福、招财进宝、金玉满堂、五路财神、福如东海、宝聚财丰、招财童子、和气生财等。表现婚恋祝福的,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