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精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7:26:20

点击下载

作者:恩萱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精装】

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精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作者:恩萱设计:亦木排版:昀赛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4-01ISBN:9787801129055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怎样自如地和陌生人交往。比如,和陌生人交往为什么常会感到恐慌?如何与陌生人轻松攀谈,让你的舌头不再打结?一个不懂讲话技巧、不能察言观色的人,能交到好朋友吗?在一个相互都不熟悉的聚会上,除了大多时间都花在等待着别人来与自己打招呼(因为我们常认为这样做是避免尴尬的最稳妥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魅力四射、广交朋友?其实与陌生人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就像受了潮的火柴,再怎么使劲,也很难点燃”,受这种心理支配的人总是表现得犹犹豫豫、缩手缩脚,别人自然不愿和你交往。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其实并不寻常。它们不仅会限制你的社交活动,缩小你的社交范围;而且会给你的日常生活、工作事业带来很多的阻碍。

殊不知,和陌生人交谈,更能锻炼口才和人际沟通艺术。熟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不会很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从零开始,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技巧来建立关系,多次下来,人际沟通能力和口才就会得到提高。即使你害羞而且安静,或者周围的陌生人会令你感到不安,你也具有潜在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许你只是需要表现并熟悉这些技巧,从而让自己更有信心地运用它们。如何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呢?这本书里面有丰富的解释和答案。

本书是一部既能帮助读者解决在与陌生人沟通中遇到的难题和冲突,又能提高读者沟通能力和技巧的交际指南。

本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探究了如何与陌生人初次接触。在5分钟内让对方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与陌生人之间筑起“沟通”的桥梁,正确解读现场的气氛与对方的心态,该怎样把握开始交谈的时机,拉近彼此距离,并让读者认识到“如何说”要比“说什么”更重要。第二篇具体讲述了怎样有效与陌生人进入交谈。应该选取合适的话题让交谈有效进行,详细介绍了有助于交谈轻松自如的沟通法则和技巧,同时推出与陌生人深入交谈的4大绝招以及告诉读者交谈时应该规避易出现的7种交谈障碍。第三篇具体讲述了与陌生人结交朋友,关键在于把握契机促使交友顺理成章。当你对这段友谊的展开感到失望的时候,不要忘了改进技巧使失败的交谈起死回生。第四篇从多个方面提升你的社交水平。总结了特定沟通情景中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如怎样与各地区人交谈,常用的6种书信礼仪,掌握电话、网络的社交技巧,7种社交手腕迅速扩大交际圈,“社交人物”的魅力所在,和不可忽视的潜在社交礼仪等。

这是一本教人行动的书,旨在引导人们改善社交行动,全书内容涉及了与陌生人沟通及交谈过程中的要点、方法和秘诀,对沟通中的常见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将理论巧妙蕴涵于生动的范例和实践中。无论你是深谙人际交往之道的高手,还是初涉交际场合的新人,一旦掌握并且能将此运用于实际交往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必将在日常生活中让你受益无穷。第一篇与陌生人初次接触第一章第一印象,筑起“沟通”的桥梁“第一印象”好比演员登台亮相,“第一炮”打响了,可能博得满堂彩,否则也许是倒好。虽说“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日久见人心”,虽说我们心里也明白看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可为什么还相信“第一印象”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人们的认知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人的交往也是如此。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它能帮助你迅速适应环境,融洽关系,使生活和工作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结果】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任何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都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通过眼、耳等感性器官直接感受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一印象”,它属于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进行综合、推理、判断,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可能得出那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文化水准等实质性的结论。“第一印象”这个感性认识,是正确认识一个人的第一阶段,正确的认识必然要依赖于“第一印象”(除了已被实践证明并得到公认的人)。

当你新到一个地方,与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必定会给对方留下某种印象。从这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主要是关于对方的表情、姿态、仪表、服饰、语言、眼神等方面的印象。它虽然零碎、肤浅,却非常重要。因为,在先入为主的心理影响下,第一印象往往能对人的认知产生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初次见面的最初4分钟,是印象形成的关键期。

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者们得以成功描绘出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1)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

不仅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够了,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的细微差异。(2)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

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3)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关。

媒体策划专家有一句名言:要给人好印象,你只需要7秒钟。首先是面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的推销总是有益处;第三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您的判断。

人的第一印象是最不容易磨灭的,长相凶恶的人谁也不喜欢,而慈眉善目却很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没有自信的人总是让人觉得缩头缩尾,有些人就是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好印象既有利于人际交往,也能给自己换来丰厚的回报。事实上,美国有学者发现,职业形象较好的人,其工作的起始薪金比不大注意形象的人要高出8%~20%。而不良的印象则会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遗憾,如在生意场上,有些人因为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以及礼仪规范,最后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如果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别人就有可能不愿意继续了解你,你的优点也难以被别人发现和接受。

如果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比较好,即使你身上有一些缺点,对方也会用自己最初的印象帮你掩饰那些不足。社会学家就第一印象问题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场合中,人们总是对那些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或者衣着略优于自己的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并且愿意与这些人交往。

当然,正确认识一个人,不能单凭“第一印象”,由于时间、场合、条件和信息不足的限制,由于表面现象(外貌、打扮、举止、口才)的影响,这个“第一印象”有时会和这个人的实际才智和内心世界相差甚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坏,但人们常常只见其“金玉”而不见其“败絮”;花言巧语的人会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进一步交往,才会发现其虚伪。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对一个人的全面、客观的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毕竟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眼下竞争激烈,瞬息万变。在人际交往中,长久相处的少,短暂交往的多,容不得我们文火慢煨地去品味他人。在许多情况下难得有下一次的再认识,或者就因为这糟糕的“第一印象”而失去下一次再认识的可能。

可见,第一印象是能否与人进一步交往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的机遇、顺畅的办事环境、深植人心的形象表现……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留给他人什么样的印象。人们往往借助几分钟时间内产生的印象,就会确定是否有与你再次交往的必要。为自己赢得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机遇,创造财富,创建美好的人生。因为每个人由形象到印象决定了他的路有多宽,人们是从你的言行举止中去感悟你的能力和责任的。瞬间的印象,反映一个人素质品格的长期修炼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们立刻靠直觉对你进行总结:你的可信度如何,你的社会背景怎样,甚至你的经济条件如何……所以如果你掌握了第一印象要诀,注意到细节表现,别人给你的分数可能就会立即提升。于是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

有些人可能会说,是不是要我们为了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去弄虚作假呢?不是的。如果你仅仅为了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而把内心真实的东西掩盖起来,或许可以一时取悦于人,但不久就会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接触中暴露出你的本来面貌,那反而更糟。这样的话,那些容易留下不良印象的人,该怎么办呢?

其实,第一印象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它需要你的努力。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和修养水平,离不开进行经常性的心理锻炼。心理学家提出下面几条建议:黄金法则一:显露自信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是赢得对方重视的关键。“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已经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麦修·阿诺德。

一般来说,自信的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活泼、坦诚、虚心、大度、轻松、勇敢、幽默、果断、诚信、开放。而实际上,有很多人表现出来是对批评很敏感、优柔寡断、容易悲观、固执等,其实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才干、能力、知识素质、性格修养以及健康状况、相貌等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信组成是包括20%外在的表现,如长相、穿着;而80%是来自内在的涵养,如言谈举止、气质、个性、处事方式等等。所以,自信心的树立需要关注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尤其是内在自信心的树立。

胆小害羞的人往往因为胆怯而不敢与人交往,结果交际范围仅限于很小的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孤僻、退缩。这些胆小退缩的人很少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自恃清高,而是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受欢迎的,别人不愿与己交往的。如果他们形成了这样消极的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一种稳定的认识,那他们在行动上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得让人很难接近,很难交往。当你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能够被别人接受,你就会表现得自信,而自信的人往往是可爱的,人们愿意与之交往,而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增加他们的自信,从而在别人面前就不那么胆怯退缩。

对于第一印象没有自信的人首先要树立自信。试着从塑造个人风格开始,你必须事先决定想给人留下亲切的好印象还是深刻难忘的印象,然后每次与陌生人见面时,就能散发出你想要的感觉。【案例】王军自从大学毕业到现在2年了还没找到工作,又没女朋友,感觉自己越来越没自信了,什么事都不敢做,和朋友一起都是跟在别人后面没有主见,做什么事都很紧张,遇到喜欢的人连话都不敢说,更不要说表白了。现在跟陌生人交谈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好,内向不会说话,做事的能力也不如他们,不敢正视他们,自己好像在自卑中无法自拔。

心理咨询师解析:现实生活中像王军这种例子很多。此时应该从内在和外在着手重新树立信心。不妨从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有利于树立信息的习惯,让自信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挑前面的位子坐;(2)练习正视别人;(3)把走路的速度加快25%;(4)练习当众发言;(5)咧嘴大笑;(6)怯场时,不妨道出真情,使自己平静下来;(7)试用肯定的语气消除自卑感;(8)自信培养自信;(9)做自己能做的事。黄金法则二:怀有诚意地和陌生人微笑吧,这是开启陌生人心扉的金钥匙。“微笑无需成本,却创造出许多价值。微笑使得到它的人们富裕,却并不使献出它的人们变穷。”——英国斯提德。

大笑容易使人觉得张狂,浅笑容易使人觉得小气,狂笑极易生出乐极生悲之感,阴笑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微笑貌似平平淡淡,其实却是恰到好处。它既是一种含蓄,也是一种表达;它既是一种单纯,也是一种丰富;它既是出于礼貌,更是发自内心。的确,微笑最美。

当然,微笑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令人温暖的微笑,这表示“我喜欢你;见到你,我很高兴”。嘴角的表情和双眸都能流露笑意的话,就能给人好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于初见时的第一眼感觉,而人与人初次见面时,表情就是决定印象好坏的最大因素。心理学认为“微笑”就是“接纳、亲切”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你微笑时,等于告诉对方“我不会害你”、“我对你并没有敌意存在”。第一次见面时若没有笑容的话,会让对方感到紧张,以为你在拒绝他,难与你亲近。嘴角上扬、连眼神也在笑的表情就是一种好感的表示。当你一直微笑地看着对方时,就能消除对方的警戒心。【案例】在屈一平当保险推销员的头半年里,他没钱租房,没钱吃饭,没钱坐车。可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每天睡在公园的长椅上,自清晨从公园长椅上“起床”,他就向每一个碰到他的人微笑,不管对方是否在意或者回报他的微笑,他都不在乎。而且,他的微笑似乎永远是那么的由衷和真诚,让人看上去是那么精神抖擞和充满信心。终于有一天,一个常去公园的大老板对屈一平的微笑产生了兴趣,他不明白一个吃不饱饭的人怎么还会如此快乐。他提出请屈一平吃一顿好饭,可是屈一平拒绝了。他请求这位大老板买他的一份保险,于是屈一平有了自己的第一笔业务。这位大老板又把他介绍给自己在商界的朋友。屈一平的自信和微笑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他的微笑被称为“最自信的微笑”。黄金法则三:外表仪容得体大方时,人们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如果你穿得邋邋遢遢,人们注意到的是你的衣服;如果你穿得无懈可击,人们注意到的才是你这个人。”——法国顶级服装设计师香奈儿。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仪容、姿态、服饰、风度等。在人与人的交流之中,相互传递信号主要有三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尔伯特·马哈宾博士称其为3V:视觉信号(Visuel)给人印象占的比重是55%、声音信号(Vocel)占38%、语言信号(Voal)仅占7%。

有些人习惯于不修边幅,这本来属于个人私事,不过在一个新环境里,别人对你还不完全了解,过分随便有可能引起误解,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

通过着装打扮我们能在一瞬间就断定出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差异,也能马上感受到谁与自己是同类,谁与自己是异类,而且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个性如何。穿着类似能拉近距离,差异太大则会形成距离。也许你觉得这样的断定太过主观,不过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一向对颜色敏感的人就会看对方的衣服颜色做出印象判定,对流行敏感的人则会对时髦感或配件的搭配来决定对方是哪类人。如果品位相同就会有亲近感,品位不同当然就有疏离感了。当然,衣着仪表得体并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饰包装自己,更不是过分地修饰,因为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油头粉面和轻浮浅薄的印象。【案例】方小姐很看重自己的衣着,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挺有讲究:出席朋友宴会,她爱穿庄重的长裙;与男友约会,则穿青春活泼的短裙配外套;出门旅游或上街购物,爱穿干净整洁看上去精神利落的牛仔服;晴天爱穿粉红色的毛衣,阴天则穿浅绿色的女式西服……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明快靓丽,无论是上班还是走在大街上,她都是人们心目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她漂亮而不妖冶,引人注目却不张扬,男女同事都喜欢和她交往。黄金法则四:言行礼貌幽默、待人不卑不亢,谁也无法拒绝与你相处。“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国孟德斯鸠。

很多人在社交中总担心没有出众的言谈来打动大家,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至于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使表情、动作都变得十分僵硬,这都是自尊心太强造成的。因此,应放松心情,保持自己的既有特点,而不要故意矫揉造作。

要注意你的言行举止一定要得体礼貌。在说话时要注意组织好你的语言的通顺度,不要表现得太强势,或者说话时抢风头、露锋芒。可以适当使用幽默的字眼,这样可以使对方觉得你很和蔼很容易接近,愿意和你交朋友。注意语言表达简明扼要,不乱用词语;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回答的事情,这会给别人以恶劣的印象。

言谈要有幽默感。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在社交中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在出现意见有分歧的难堪场面时,幽默、诙谐便可成为紧张情境中的缓冲剂,使朋友、同事摆脱窘境或消除敌意。此外,幽默、诙谐还用来含蓄地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进行一种善意的批评。平时应多积攒一些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

待人要不卑不亢。不亢,就是不骄傲自大;不卑,就是不卑躬屈膝,做出讨好、巴结别人的姿态。前者引起别人反感,后者则有损自己人格。如在参加面试时,不宜因为渴望得到这份工作而表现出谄媚主考人的样子。【案例】《文汇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报道,题目是《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可是,当该厂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候,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黄金法则五:友好真诚相待,没人可以抵挡你的善意“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三毛。

交际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对方松懈、失去警戒心。所谓最佳表情就是不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是笑里藏刀,要保持率直、毫无用心的表情。有位长辈嘴边常挂着一句口头禅:“横向的皱纹增加还没有什么关系,但要小心别让眉宇之间的纵向皱纹长出来。”真诚的人能给他人安全感,这是赢得他人信任的重要条件。在商业社会中最忌讳的就是过于尖锐的处理方法,所以要让自己养成保持柔和表情的习惯。

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开阔的胸襟。这并不只是表现在脸上就可以了,而是要出自于内心。唯有真正地拥有一副宽广的胸襟,才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成熟而稳重。

在倾听对方说话时你的眼神一定要注视对方,要让对方感到你的真诚(使对方感到没有被忽略),要在第一次见面时了解对方的工作、爱好、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要为你们以后见面打下伏笔。

即使在陌生人面前,凡是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办到。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即使不便当面拒绝,讲话也要留有余地。为了讨好别人,明明办不到的事情也包揽下来,只会弄巧成拙,最终引起别人不满。【案例】我们身边常有这样一种人,为人热忱,初次见面就为人帮忙着张罗,但是你从不会防备他。李华就拥有这样的特质,大老远,你就可以看到他对你微笑着打招呼,上前跟你唠叨个不停,可你从不觉得他烦人。只要小区里搬来新住户,他都会主动上前帮忙,还会告知对方这个小区有什么特色,都有哪些人,最近的超市在哪里……也许他过于热情了,但是他们都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以后的日子自然就跟李华常常来往,现在他可是这个小区的“社交名人”啊。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做到呢?(1)以简洁得体又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无论是在哪种社交场合,扩展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自我介绍。要设法出奇制胜,让对方牢牢地记得你,而且是记得正面的形象。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对于陌生人来说,你先开口向对方打招呼,就等于你将其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以谦恭热情的态度和简洁独特的自我介绍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能叩开交际的大门。

这是一段个性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张静。张飞的张,不是文章的章哦,风平浪静的静;然而此时我的心中正排山倒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忐忑的心情,用最快的速度接纳我。这样加以说明,对方会认可你的幽默风趣,也会更容易记住你。说到爱好时,最好具体,往小的方面说。比如你喜欢画画,千万别说热爱美术,可以说擅长画树。喜欢音乐就说你喜欢什么乐队,或者某个曲子。介绍不要长,要有亮点。有一两个亮点就够了,别像说相声似的。自我介绍时扫视对方的眼睛或眉心,效果最好。实在不行就找个点平视,千万别看天花板和地面。(2)通过建立某种关系来拉近距离。

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地位高低,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忙,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3)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找出双方的“共同点”。

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与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加深对方的好感。中国有个成语说得好:投其所好。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和减肥,和孩子谈米老鼠、唐老鸭等。即使是自己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这都能在短时间内使对方喜欢上你。

交谈中,可以设法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实在没有的话,可以善意地“制造”几个“共同点”。任何人都有“求同”心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因同族或同伴意识而亲密地连结在一起,各种各样的兴趣协会之类的组织便应运而生。如果你能找出与对方拥有的某种“共同点”,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会在无形中让对方产生亲切感,一旦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双方便很容易推心置腹了。

例如,出自同一个母校或属于同一星座等,都喜欢番茄口味的热狗,不喜欢潮湿冰冷的天气……只要运用得当,这些都可以延伸出一连串的话题。平时,要多收集各种热点话题,到关键时刻这可是消除双方防备的有力工具。

自己给周围的人们留下何种印象?属哪一类型?自己本人无以得知。例如,我们只有通过照片和镜子来观察自己的神态。用镜子映照的脸部,与现实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照镜子,形象左右颠倒,差别很大。留长发,左右换戴一下发饰,镜面映照的脸部也会与实际相差很大。如何得知你到底给别人留下何种印象呢?请用下列测验确定一下吧!

每题有三种答案,请在你认可的项目上打“√”。(1)与人初次会面,经过一番交流,你能对他(她)的举止谈吐、知识能力等方面作出积极、准确的评价吗?

①不能

②很难说

③我想可以(2)你和别人告别时,下次相约的地点:

①对方提出的

②谁也没有提这事

③我提议的(3)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你的表情:

①热情诚恳,自然大方

②大大咧咧,漫不经心

③紧张局促,羞怯不安(4)你是否在寒暄之后,很快就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①是的,对此我很敏锐

②我觉得这很难

③必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5)你与人谈话时通常坐姿:

①两腿靠拢

②两腿叉开

③跷起“二郎腿”(6)你同他(她)谈话时,眼睛望着何处?

①直视对方的眼睛

②看着其他地方

③盯着自己的纽扣,不停玩弄(7)你选择的交谈话题:

①两人都喜欢的

②对方所感兴趣的

③自己所热衷的(8)通过第一次交谈,你们分别所占用的时间:

①差不多

②他多我少

③我多他少(9)会面时你说话的音量:

①很低,以至于别人听得较困难

②柔和而低沉

③声音高亢热情(10)你说话时姿态是否丰富?

①偶尔做些手势

②从不指手画脚

③我常用姿势补充语言表达(11)你讲话的速度怎么样?

①频率相当高

②十分缓慢

③节律适中(12)假若别人谈到了你兴趣索然的话题,你将如何?

①打断别人,另起一题

②显得沉闷、忍耐

③仍然认真听,从中寻找乐趣

评分标准:按表中的标准进行自我评分,再进行汇总。

答案记分表题目选项

①得分选项

②得分选项

③得分113523153513451355136513735183519351103511113512135测试结果:

分数为0-22:首次效应差

也许你感到吃惊,因为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而已。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的印象,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或言语无趣,无形中却使别人对你做出错误的勾勒。必须记住:交往是种艺术,而艺术是不能不修边幅的。

分数为23-46:首次效应一般

你的表现有着某些令人愉快的成分,但同时又有不够精彩之处;这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必须重视努力在“交锋”的第一回合显示出最好形象。

分数为47-60:首次效应好

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方是你工作范围抑或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无疑他们都有与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你的问题只在于注意那些单向的对你“一见钟情”者。第二章解读现场的气氛与对方的心态

如果说察言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人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沟通学者研究发现,我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所以,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他怎么说。另外,研究也发现,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多了。这也正解释了为何一个EQ高手应该会特别重视身体所透露的讯息。

所以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如果看不懂他人的脸色,就甭想读得出对方的心声。尤其是初次与陌生人交谈,这个察言观色的能力就更为重要。不论是拜访新邻居还是新朋友,或是与客户初次见面,你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来解读对方心意。

有趣的是,既然我们很小就已学会“看脸色”,而成年之后这方面功力又是有增无减,那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仍是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原因很简单:(1)自己不够用心:当你只忙着说,忘了专心看,当然就对他人的表情视而不见了。(2)对方很会修饰:碰到的社交老手修饰情绪功力一流,喜怒不形于色,当然不好参透。(3)周遭讯息太多:恐怕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除了脸部表情,我们还同时接受到自头至脚的其他肢体动作,以及来自环境四周的线索之故。

真正说起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察言观色,通常不是有顺序的细部扫描,而是一眼成形的套装工程。而一个人自头至尾的肢体线索如此之多,要在瞬间解析实在不太容易,所以就出现了人体动作学(Kinesics)来专门研究肢体语言。人们就认定了“当对方交叉双臂就代表他反对”;而“眼神不敢直视就是撒谎”的铁口直段做法,导致大家从一开始就有着错误的想法,寄望靠着几招几式就能破解对方心思。而事实上,要解读肢体语言绝非如此简单!

那么,到底该如何才能读透对方情绪呢?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脸色”行事的人。所谓“脸色”,是人的情绪的外露,是显示心情或心境的表现形式。从“脸色”中,可窥察人的感情、欲望和希冀,其内容之丰富往往胜过语言表达千百倍。同样是笑,就有真笑、假笑、会心的笑、勉强的笑、畅怀大笑、悲凉的笑等等。

看脸色行事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面对面目凶恶的人你若看他的脸色行事,你有不同意见但闷在心里不敢吭一声。这说明你怕他,你怕得罪他。所以为了不承担可能的责任,你就看脸色行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也可以看成是受了别人的控制,然而别人不一定是对的,你不一定是错的。

你时时刻刻审视别人对自己是什么看法,抠抠缩缩地看着别人的“脸色”,好像你压根儿是为别人活着,不敢与众不同,不敢凸现个性,宁愿让世俗熔化自己,像一只没有半点棱角的玻璃球,让自己活得很累。

事实上,你需要掌握的是一种关于察言观色的艺术。察言观色,是一种能力,在特定情况下更好地解决问题。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其实并不怯懦,而且更深层次上,这项艺术涉及了宽容和理解。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人正在气头上,你却不能变通,直话直说,搞不好两个人会处于僵局。当然直言也好,但是你必须得有资本,得有勇气。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以后的友谊,这怎么是怕得罪人呢,这就是理解。还有可能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但是别人在气头上,他需要冷静,我们不必要去证明自己是对的,更应该给他时间,让他自己思考。或许你的直言会使别人感觉你在取笑他,笑他是错的,请问这你想过吗?这时就需要察言观色了!

只要多用心,你就能深谙察言观色的道理,译码人际沟通的谜题,解读现场的气氛和对方的心态而造就真正的双赢关系。

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艺。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也会在毫无知觉之中出卖它们的主人。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彼此都心中没底,对方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接下来想干什么呢,他心里是怎样评价我的呢?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直接得知,但是我们可以辩。怎么辩呢?

招式一:闻风——能辨风向才会掌好舵

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向才能使舵。这不仅在跟陌生人交往中可以运用,而且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这也是关键。

举个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比如你有事劳烦人家,初次到陌生人家做客。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你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有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偿。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主人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访问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主人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难免发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主人为你作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主人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产生了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除此之外,要准确做出风向的判断,最好提醒自己: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太一样,必须多做沟通促进了解,把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体摸清楚,然后再来评断,通常比较准确。否则把坏人当成好人,将好人看成坏人,不但自己吃亏,也会引起他人的不满。特别是对一些老于世故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很难从其表情上看出其内心活动。所以若非经过多次观察,最好不要轻率地加以判断。

招式二:变位——从对方的角度上体验别人的情感状态

洞察陌生人的内心,最重要的是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用心去体验对方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讲的要注意“移情”。当陌生人对你表情淡漠,很可能是由于对方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因此不要看到陌生人表情淡漠就觉得他不重视你。事实上,这样的误解在年轻人中最容易出现。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才能使交往更富有人情味儿,使交往逐步深入。

站在别人的角度其实也就是换位思考,多问问自己:如果是你,别人怎么说你能接受呢?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设法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让大家都有面子,也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如果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只照顾几个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觉得很没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故意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招式三:察言——善于捕捉“弦外之音”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说话的速度、说话的音调、说话的节奏等,能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

中国人说话很讲究使用婉转的言辞,往往“言在此意在彼”,一般你不能直接从他说的话里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需要一番细会你才能深谙他的真正用意。这不仅可以避免太过直接让人“面儿上过不去”,也可以融洽彼此的关系,这是对人的尊重,是一种礼貌。但这无疑又阻碍了我们正确解读他人内心的想法,如果误读了就很容易反其道行事。比如人们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反而倒是最容易答应下来,人有时候心口不一。

由此看来,察言是很有学问的技巧。我们该怎样从陌生人的言语中察觉出蛛丝马迹来,捕捉到“弦外之音”呢?其实,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即使是与陌生人初次交谈,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深入了解陌生人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了解说话方式是怎样透露一个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1)由话题知心理。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与中年妇女交谈时,她们的话题多是她们自己,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才是她们最大的关心对象。有时也谈论丈夫或孩子,那是她们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谈论他们也等于在谈论自己。对于这样的中年妇女,你要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承认她们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在年轻小伙子的世界里,他们最爱谈论的话题是车子。关于车子的杂志也跟音乐、足球杂志一样畅销。小伙子的话题几乎都涉及与车子的品牌、行程距离、速度等有关的话题,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暂时买不起车。其实,他们那么热衷于车的话题,无非在表示自己将来有能力购车,或者是自己对这些懂得很多,这也是一种时髦的话题罢了。因此,你要聚精会神地听他们侃车,最好不要摆出讨厌或不耐烦的脸孔,你的耐心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2)措词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也会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

人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在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深处。说话常带“我”、“我是这样认为”、“我个人觉得”、“在我眼里”这些第一人称单数的人,往往独立心和自主性强;而“我们”、“我们是这样想的”、“大家都这么说的”、“他们也这样说”等等常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3)说话方式才能反映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说话的帘幕下逐渐透露出来。

①从音调的抑扬顿挫中看破对方心理。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有一种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

②说话快慢是打破深层心理的重要关键。说话的节奏很重要。节奏比较顺畅时,说明他很有信心;若张口结舌、吞吞吐吐,说明他缺乏自信。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都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油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借此可以解除内心潜在的不安。

一位平常说话慢慢悠悠,不着不急的人,面对一些人对他说出不利的话的时候,如果他用快于平常的语速大声地进行反驳,那么很可能这些话都是对他的无端诽谤;如果他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那么很可能这些指责就是事实,他自己心虚、中气不足。当一个平时说话语速很快的人,或者说话语速一般的人,突然放慢了语速,就一定是在强调着什么东西,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③由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构成谈话的前提包括了两种不同立场的存在者,即说话者与听话者。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说话后的各种反应,来突破对方的深层心理。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地听话,他大致会正襟危坐,视线也一直瞪着对方。反之,他的视线必然会散乱,身体也可能在倾斜或乱动,这是他心情厌烦的表现。有些人仔细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等到讲述者快说完时,他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由此看来,这位倾听者完全依靠坚强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最终识破讲话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面的消息,你就会和他从一个平常的话题切入,然后认真倾听、提问、倾听……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方在高兴之余,也忘了提防,相反还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善解人意呢。

招式四:观色——解读陌生人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比口头语言能够表达更多的信息,因此,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是理解别人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他人的目光、表情、身体运动与姿势,以及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中,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了解了对方的喜怒哀乐,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我们的交往行为。(1)面部表情。

有人曾说:面部表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表”,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不同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与情感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说:“仅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至少有六种与生俱来的原始面部表情:喜悦、悲伤、厌恶、愤怒,惊讶,恐惧。通常在两岁之前,我们就已经能够用相同的脸部表情来表达这些原始情绪(即使一个小孩又盲又哑,仍旧会有这些情绪表情)。而你我“看脸色”的功力也是自幼就养成的,在四五岁时,我们就能辨认一半的面部表情,而到了六岁左右,看脸色的正确度就达到了75%。

表情可分为两类:一部分面部表情是有意识的,而另一部分面部表情却是无意识的。这与个人的自控能力和生活经历有关。训练有素的特工人员遇到紧张局面时可能仍然脸不改色、心不跳,而一般的人可能早已大惊失色了。正是由于人们无法完全有意识地控制面部表情,所以,从人的面部表情能更真实地了解人的内心世界。

至于辨认表情的诀窍,则在于分析脸部的几个重要线条:嘴角(上扬或下垂),嘴型(张开或紧闭),眉毛(上扬或下垂),眼角(上扬或下垮),眼睛(睁大或微眯)以及额头(眉毛上扬到额间有横纹,眉头紧簇则眉间有直纹)。而我们之所以能区别这些情绪,是因为我们知道,某些脸部区域对辨认某些情绪特别重要:以悲伤与恐惧而言,眉毛及额头就特别重要;而厌恶与喜悦的情绪则以嘴巴的表情最有意义。

面部表情也表现在脸色上,脸色绯红,可能表示害羞;脸色铁青,可能表示愤怒。人们高兴时可能“满脸堆笑”、“喜上眉梢”;人们憎恨时可能“咬牙切齿”、“怒目圆睁”。(2)目光接触。“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情所表现最显著、最难掩的部分,不是语言,不是动作,也不是态度,而是眼睛,言语动作态度都可以用假装来掩盖,而眼睛是无法假装的。我们看眼睛,不重大小圆长,而重在眼神。

眼睛被认为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通过眼睛来传达感情。目光接触被认为是传达感情的最有效途径。人们可以通过识别不同的眼神、眼睛注视的方向、注视的时间长短,来了解个人的思维、情绪、感情、愿望、喜爱或厌恶、赞成或反对、诚实或虚伪等。

有人认为,目光接触有四种基本的功能:调整谈话速度、控制反馈、表达情绪、确定人际关系的性质。目光接触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见他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定操胜算。此时你只要向他讨教询问,他会给你答案的;如果他不回答的话,可能这事关于利益,不方便回答。

如果你见他眼神冷淡,便可明白他对你的态度冷漠。此时你应该借机退出避免与他相对,事后再找出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如果你见他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此时你应该小心点跟他交流,避免落入他的圈套。

如果你见他眼神慌张,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他也没办法。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去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这是显示你才能的机会。

如果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了。

如果你见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便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要有所求,这也是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希望。

如果你见他眼神散漫,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此时你应该停止或者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如果你见他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便可明白他是情绪低落。你不要向他说得意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你只好说些安慰的话。

如果他的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说法如何巧妙,他都不会给予重视。此时不如戛然而止,寻找其他的接近方法。(3)身势语言。

通过观察某些人的身体动作或姿势就可以准确地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或完美地解释他们所说的话,聋哑人用手势语言就可以成功地进行交流。当然,要解释身势语言的含义还必须了解交往的情景、前后关系、个人的习惯和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必要时,还必须通过学习和培训。一种身体动作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人的身体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态度,表露感情。例如,用手臂斜靠在椅子上或桌子上、两腿交叉的人可能不太愿意交谈、紧张或不感兴趣;有力地握手表示热情、欢迎、感激。这类身势语言也可能是假装出来的,以表示虚伪的感情,例如,为了表示对陌生人说的话感兴趣,你会表示不禁拍手附和表示感兴趣,其实你内心一点也没兴趣。

身体动作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识的身体动作,它直接反映个人的意图。例如,站在公路旁举起右手,意思是说:你能让我搭车吗?一个人对你翘起大拇指,意思是说:你真了不起。说话时把手往下猛力一砍,表示强调、重要性、坚决或决定;紧抱双臂,耸起肩膀说:“那时我被冻僵了”,表示当时被冻僵的状态。

当然,人们更注意那些无意识表现出来的、短暂的身势语言,它往往更能揭露人们企图深藏的真实感情。它间接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无意识地、不停地拧手帕,这反映出她内心的羞涩、紧张和不安。说:“怎么办?”时,来回走动,表示焦虑不安;双手抱头说:“我害怕,”则表示恐惧的心情。

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对方不自觉的姿势、目光中发现对方内心的真实状态。不要简单地下结论。比如,中国人喜欢客套,当来客起身要走时,往往极力挽留,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挽留都并非出自诚意,我们从主人的姿势上是可以看出来的,口头上慢走,却早已摆出了送客的架式。(4)但是,要能正确地解读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姿势等身体密码,需了解以下几个原则:

①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意义可能不同。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交往的女孩子,在与你交往时会运用很丰富的身体语言,不大在乎与你保持较近的距离,也时常带着甜蜜的表情与你谈话。但是,这可能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因为她与其他人的交往也是这个样子。然而换成一个文静、内向的女孩子,上述的信息可能就意味着她已经开始喜欢你了。

②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情境中意义也可能不同。解释别人的身体语言还要考虑情境因素,同样是笑,有时候是表示好感,有时候是表示尴尬,而有的时候又表示嘲讽,这都需要我们加以区别。

③先清楚要找到的特质,就能确定解读讯息的方向。先确定自己想看的是“诚实与否”,或“抗压能耐”的特质之后,再来收集蛛丝马迹,绝对比漫无目的的分析有效果得多。

④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美国FBI在训练调查员时,强调要观察的不只是“他做了什么”,更是“他改变了什么”。如果对方一直低着头状似沮丧,此时突然因某个问题而激动抬头,那这个改变就值得大大解读。

⑤不要简单地下结论。不同的情绪,往往可能会经由类似的行为来宣泄,例如眼神接触不佳可能代表不诚实、无聊、紧张、生气或傲慢,所以,千万别死记每个单独动作的内涵,而是要看整体的套装行为来做判断。

在肢体语言的解读基础上,对肢体语言应做套装解读,就让我们来做个测验,验收你的察言观色功力吧。准备好了吗?请你看看以下的几组身体动作之描述,并将下列的情绪配对连连看:

情绪选择:无聊紧张生气敌意(防御性)怀疑(1)脸部发红、双唇紧闭、手臂或双腿交叉、说话快速、姿势僵硬、握紧拳头。(2)双唇紧闭、双眉皱起、斜眼看人,翘起一边嘴角、摇头、眼珠子转动。(3)双臂或双腿交叉、避开对方眼神、呼吸加快、身体面对对方,闭口不语。(4)眼光游移、身体左倚右靠、胡乱涂鸦、身子往一旁倾以避开某人目光、打呵欠、玩弄纸笔。(5)眼神乱瞟、姿势僵硬、不停地玩弄或调整纸笔眼镜等、汗流不止、笑得很突兀,抖腿或身体。

正确答案:(1)生气(2)怀疑(3)敌意(防御性)(4)无聊(5)紧张第三章把握开始交谈的时机

跟一个陌生人说话,尤其是第一次交谈要把握住火候,你“一张口”说话,别人就已经在心里给你作评价了。因此要注意如何培养把握说话的火候的能力,关键在于三点: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盯住时机再开口;绝不说不该说的话。

不该说时说叫急躁,该说时却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那叫闭着眼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的时机。说话看时机,不仅是时间上的把握,也是一个场合的选择。跟第一次见面的人交谈时,不仅要对人、对事,还得对时机,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谈话才能继续下去。说话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一种拙劣表现,对方心里可能就会想:“这人说话不分场合,其他方面应该也不怎么样,此人不值得交朋友。”自然就不会跟你继续交谈下去了。

适当的说话时机是打破陌生人内心防线的突破口。比如你有事求别人的时候,最好是确定在对方乐于接见你的时候去。你不妨牢牢记住母亲警告你的一句话:“有什么事,等你父亲吃饱饭以后,再去请求他……”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的确,当你有什么事必须请求或拜托别人时,吃饭以后进行要比吃饭以前有效得多。因为一般人吃过饭以后,心情稳定,不易冲动。举这例子无非是要告诉你说话要看准时机,交谈才会有效。

大多数人都不懂全力以赴地把握时机,以致造成终生追悔莫及的遗憾。机会只敲一次门,做有心人,把握随手可抓的时机。在与陌生人接触中说话时机的适当与否,多少总有些倾向显示出来。可是对于首次谋面的陌生人,你该怎么准确判断这些讯息而把握短暂、稍纵即逝的时机?不论是在人际交往中、工作学习中以及生活中,适当地把握时机都是迈向成功之途不可缺少的要素。说起来,掌握时机似乎是一种天赋的特别直觉,但它和经验一样,必须磨练出来。你在平时多多练习下面这几招,并运用实践,一定会获益颇多的。招式一:要学会没话找话来打开话匣子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次见面的讲话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礼节,为此而有所顾忌,其实大可不必考虑这么多。例如以自己的近况为题材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你可以这么说:“最近我和母亲相处不甚和睦,然而昨天我们居然高高兴兴地谈了一个下午,误会完全解开了……”或者说:“这几天太热了,我索性把头发剪短,朋友们都不认得了……”选择说话的内容要考虑对方的生活状况,针对状况而说的话才能加深彼此的印象,消除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总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可以记住下面的话:“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我最近用了几样产品感觉不错,推荐给你试试。”“给你一个保持健康的建议。”“你想多认识几个朋友吗?”“给你介绍几位成功人士!”但是谈话时尽可能保持精神的兴奋,以此来感染对方。招式二: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把握时机的好帮手

能够主动发现时机、抓住机遇,往往都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够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我们至少要有这种意识。平时要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保证你在机遇来临时不致错过。

在观察还无法捉住陌生人的内心想法时,就做些试探,你可以在领悟谈话内容时多作试探。只要你从顾客的实际行动与表面印象中可以看出她对于所提的事物的确感到兴趣,就可作此试探,这样不断地试探下去,一直等到你真正相信对方愿意跟你敞开胸怀交谈,或者等到你认为讲下去可能会引起他(她)的反感,就可停止了。

除了洞察力之外,要想把握机遇,还必须有过人的判断力。没有判断力的人,往往使一件事情无法开场,即使开了场,也无法进行。机会的降临往往是非常偶然的,机会就暗藏在你的日常行事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