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20:02:53

点击下载

作者:颜新 颜乾麟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

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颜新,颜乾麟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441-1

Ⅰ.①同… Ⅱ.①颜…②颜…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90789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

主  编:颜 新 颜乾麟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441-1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人才传承计划班开班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视察中医大师传承班与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在一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出席传承班毕业典礼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与传承班学员在一起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与传承班学员在一起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与传承班学员在一起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与传承班学员在一起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与传承班学员在一起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与传承班学员在一起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查房带教传承班学员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第一届毕业合影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第二届毕业典礼座谈序

中医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现代中医教育与传统中医教育有很大不同,现代中医教育采取西方院校模式,利于中医普及,但忽略了中医教育的规律性及特殊性,重理论而轻临床。院校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传统文化教学亦重视不足,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深入临床实践和中医学术传承的开展。中医的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深厚理论功底,一方面需要大量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2008年我与同济大学裴钢校长达成共识,要对目前中医教育现状做出改革性的尝试,在此因缘下,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同济大学于2008年8月启动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简称中医大师传承班)”,主要采取师承学习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举措。

同济大学的中医大师班聘请第一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路志正教授和我为导师并亲自带徒执教,同时聘请著名中医学者李士懋(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严世芸、连建伟、熊继柏、颜乾麟、颜新教授及著名文化学者杨冬青、张荣明、詹丹教授联合讲授,中国科学院裴钢院士、陈凯先院士也受邀做报告。中医大师班坚持“原汁原味、百花齐放、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讲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继承整理与研究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五年来,教导有方,学子勤奋,为我国传统中医教育走出了一条革新之路,功在当代,名载史册。回顾两期大师班的办学历程,方向正确,注重实践,学员分批到各地随师侍诊,耳提面命,薪火传承,可汲取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领略南北各地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精髓,如能举一反三,深入学习,持之以恒,必能达到精深境地。

中医大师班的学习,不仅让学员理论和临床水平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员对中医学的信心和担当,并具备中医创新能力。国医大师们平均年龄都已在90岁以上,他们不顾高龄,亲自为学员授课,临床查房带教。这缘于他们对中医的挚爱,以及培养中医后学的殷切之情。国医大师们对中医目前的现状深感忧虑,中医现状就是自信的缺乏,深层原因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学好中医不仅要临证丰富,还要理论创新。六位国医大师行医经历都在60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毋庸置疑,并且在理论上有独树和创建。如本人提出“衡法”理论和“怪病必有瘀”“百病必有瘀”的病机说,充实、完善了气血理论和辨治体系。邓铁涛教授对五行、五脏及脏腑辨证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依据此理论治疗重症肌无力、胸痹等疾病。周仲瑛教授在诊治流行性出血热的过程中,提出“瘀热”理论。其他国医大师分别在痹证(朱良春教授)、肾病(张琪教授)、湿病(路志正教授)等方面理论与临床上均有创新。中医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发展就需要理论上有新的见解。

中医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来源就是中国文化,没有理由在中医发展的道路上退缩,只有勇往直前,敢于承担责任,才是我们真正的为人之道。我们要理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乃仁术”的道理,“医乃仁术”,仁是仁德之仁。“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国古代把医生的地位提得很高,所以做医生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对病人关怀慈爱。

在两期中医大师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颜新、颜乾麟诸同志把有关资料整理、分类,集成《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班授课精华录》,予以出版,希望能使更多的中医执业人员、中医学子和中医爱好者受益。亦告慰朱良春国医大师、李士懋国医大师、田淑霄先生在天之灵。

感谢对中医事业和中医大师班关爱、关心的各位领导与同道们。写于丙申年六月中医大师传承班简介

同济大学是我国著名综合性大学,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国内优势地位,学风严谨,百年来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不仅以理工著称,在医学方面亦有渊源,同济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在当时是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等齐名的著名医学院。2000年同济大学重建医学院,基于优良医学传统,力争跨越式发展,相继推出重视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并重的举措。

2002年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医研究所,由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出任所长。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同济大学于2008年8月启动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简称“中医大师传承班”),采取师承学习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中医高级临床人才,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举措。同济大学的中医大师班探索实践师承教育模式,聘请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路志正、颜德馨教授为导师并亲自带徒执教,同时聘请全国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和知名专家担任集训教员,采取传统跟师与强化集训相结合方式进行培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持研读经典,坚持多做临床,坚持名师指导。一、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

中医大师传承班按照“原汁原味、百花齐放、与时俱进”的理念方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讲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继承整理与研究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认真继承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临床经验、诊疗技能的同时,加强经典原著研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等的学习,强化以中医为主体临床治疗思想的教育,注重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医大师传承班主要招收对象是已经拥有中医学博士学位的临床医生,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培养。目标是培养原汁原味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中医师,使其能够系统继承并发展著名中医学家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德才兼备,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精通中医药理论,具备精湛中医技能,并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与专业课题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又能在本专业某个领域有所创新和建树。二、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中医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目前现状表明,单纯院校教育培养的中医学生存在临床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中医人才一方面需要深厚理论功底,一方面需要大量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中医高等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并举,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院校教育承担当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当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院校教育很大部分参照西医教育和其他高等院校模式,而在中医教育的规律及特殊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同济大学探索传统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依据中医学自身特点和规律,探索当代中医教育新模式,以多元化思路发展中医教育,是对当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传统师承模式和院校教育模式各有优点,如能兼收并蓄,形成中医特有的教学模式,必能促进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结合首先在理论学习阶段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在文、史、哲各方面熏陶和培养,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良好素养,并注重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重视基本功训练,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打下坚实基础。临床阶段跟随导师学习,实践、总结、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使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升华。中医大师传承班结合了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内容,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重视人才个性的培养。

中医大师传承班部分课程采取学生集体听课,老师面授的形式,上课地点涉及名师所在各个省市。临床学习采用跟师、轮转及学员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方式。教学模式上一方面借鉴西方EMBA教学形式,每月集体学习,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强调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吸取中医传承特色,在临床实践方面采取传统师带徒模式,由每位国医大师亲自带教学生,以利于中医的有效传承。临床跟师中,学生与导师联系采取“多对多”模式,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的模式有利于导师采取临床带教、专题讲座、学术研究、病例讨论及整理医案多种带徒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中医综合能力,以培养较为全面的临床技能。临床跟师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模式不仅有利于国医大师个体研究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的传承水平,也有利于探索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第一篇 理论篇中医学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学术思想丰富。中医学传承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术思想,另一方面是临床经验。两者缺一不可。中医大师传承班的六位导师都是理论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的当代名医。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个整体,中医贵在明“理”,故传承班的首要任务是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的整理和继承。第一章 六位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一、颜德馨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

颜德馨国医大师,祖籍山东,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6年调入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主持中医业务。1999年,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后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2002年出任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历年来获得“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第三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6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颜德馨国医大师在学术上开拓创新,秉承孟河学派重视脾胃的学术特点并有所创新,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颜老发现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与气血有关,尤其是久病、怪病等疑难杂证。他根据《黄帝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及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在中医辨证和治则治法学研究中,开辟了新的天地,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他通过临床总结和实践验证,提出了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基本要素在于“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衡法理论。衡法,具有平衡和权衡的意义。衡法的组成,以调畅气血为主,由多种治疗方法组合而成,能够平衡阴阳,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多种疾病。这一法则在20世纪80年代始应用于延缓衰老,贯彻于“瘀血与衰老”的科学研究以及多种老年病、疑难杂证的治疗中。二、邓铁涛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

邓铁涛,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老中医。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历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邓铁涛国医大师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临床善治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1988年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的文章,指出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外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并提出用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脏相关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之精华,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方向。三、朱良春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

朱良春,生于1917年,故于2015年12月,江苏镇江人,首届国医大师。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近80载。

朱良春国医大师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在骨科界一直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朱良春国医大师善治风湿骨病,益肾蠲痹丸是最能体现朱良春多年经验的代表方剂。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物活性强,但作用峻猛、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搜剔深入经髓骨骱之病邪,朱老善用虫类药治疗顽痹重证。朱良春创制的“复肝丸”,以扶正化瘀立法,用红参、紫河车配山甲、鸡内金、地鳖虫、三七等,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病。1962年朱良春在《中医杂志》上提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提出“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久病、以“先发制病,发于机先”的观点治疗急性热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四、张琪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

张琪,1922年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首届国医大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琪国医大师精通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对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家的研究皆有高深的造诣;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中医肾病,临床疗效卓著,独具特色。他对中西汇通学派亦多涉猎,探索至深,临床常用奇方取得疗效。张琪国医大师钻研肾病多年,临床科研硕果累累。他对复杂肾病及各类疑难重症辨证精准,疗效显著。张琪国医大师善用大方复治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药味常达20多味,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他说:“必须认识到现在有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已不那么简单。比如尿毒症病机错综复杂,有虚有实,脾肾不足兼有湿热、痰浊、瘀血,不能单纯补或泻,要从多方着手,处方兼顾,这其实也是学术的发展。”五、路志正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

路志正,1921年12月出生,祖籍河北省藁城市,首届国医大师。幼承家学,1934年进入家伯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并拜名医孟正已先生为师,1950年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留卫生部中医指导科工作,197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工作至今。

路志正精通中医经典,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以胃气为本的中医学理论,对湿邪为患独具心得。对于疑难病症,他提倡综合疗法,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崇尚脾胃学说,治病注重调理脾胃,重在升降,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动胃阴,勿伤脾阳。路老认为湿邪伤人甚广,其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湿邪常在,北方亦多湿邪。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而见湿困脾土。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三法。通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化为注意湿邪的转化,或温而化之,或清而化之;渗是以淡渗或苦渗,引湿下行,治湿要利小便。六、周仲瑛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简介

周仲瑛,出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县人,首届国医大师,家世业医,自幼随父——著名中医学家周筱斋教授学习医术,1948年起悬壶乡里,并先后进修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和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进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1981年出任该院业务副院长,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周仲瑛国医大师在中医内科学领域,尤其在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孜孜不倦地为中医内科急症医学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创建中医急难病学科。周仲瑛国医大师强调重视气血的关系及痰瘀在诸多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如对高血压病、厥脱(休克)的研究,强调从气血立论,按调气和血立法;对出血热、乙型肝炎的治疗常从瘀热着眼,并首创“瘀热型血证”这一特殊证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则以痰瘀痹阻为论治根据。“瘀热论”是其学术特色之一。另外,他提出“审证求机论”,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往论治的桥梁,病机词汇则是表达所得印象的理论核心,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是进一步演绎分析的基础。若证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则采用组合表达,并体现其内在因果联系。辨证力求规范,使理法方药相互联系,如苦辛通降治胃痞,酸甘复合养胃阴,脾胃疾病每易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常以温清通补复合应用等。第二章 六位国医大师传道——讲义精华一、颜德馨国医大师论中医与临床(一)气血学说与临床

同学们好,今天有幸和大家聊一聊气血论治的问题,原定题目是《从气血学说论治心脑血管病》,方向比较明确。但临床上气血牵涉范围更大,气血论治是一个纲,我们知道中医是以四诊八纲为主,但是我把辨证论治视野拓宽了,在原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论治基础上,重点增加、拓展气血纲要。气血两个纲,实际上是阴阳两个纲,也包括了八纲。气血论治,我认为这个辨证方法和治疗的效果有助于今后借鉴。现在好多医生都是学什么病用什么方,其实这种用药的方法很简单的,把中医深厚的理论以及许多治疗方法都压缩了,蛮可惜的,我的题目是很小的,但是我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以及临床辨证思维。这个思维方式已经有好多年了,应该说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它的优越之处就是提纲挈领,好多症状从气血两方面辨识和论治,从气的方面治疗,从血的方面治疗,或者气血兼顾。我希望大家在看病的时候利用我们自己创新的宝贵经验,为今后的治疗诊断提供新的思维。现在讲继承和创新,我个人的经历也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今天的主题是结合我的从医经历,从一般辨证走向气血辨证为主做一番梳理。提出这个观点在我个人是一个大的突破。比如,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气血平衡是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前延缓衰老的办法都是健脾益肾,我们在60年代就提出气血的平衡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后,相关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二等奖。我们也发明了药物,走向了全世界,名叫“颜氏寿宝”。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气血平衡对延缓衰老的作用时,用的是冠心一号方和二号方。活血化瘀能延缓衰老,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本来是搞血液病治疗的,血液病一定要接触骨髓、血象的检查。我看到一些老年人、久病的人,血象都有变化。所以提出来这个观点,在当时还是比较新的。现在讲到延缓衰老,不是单单健脾补肾了,活血化瘀、畅通气血的理论和治则治法已经被中西医都认可了。调整血液循环,调节血液的成分,是延缓衰老的方法,这个就是创新。创新意识,要有几个理念:第一个理念,就是接近中医,中医是非常有内涵的,但是你要发掘和发现;第二个理念,就是信任中医,愿意为中医贡献终生,要刻苦钻研。现在做中医工作,包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刻苦钻研,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医,不能降格以求,委曲求全,也不能卑躬屈膝。我们一定要自强,走中医的路,中医是我们中国的,应该全世界向我们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中医国际化。中医的创新,药可以创新,像砒霜治疗白血病。治病方面也可以创新,敢于向不治之症挑战,向难治症、急性病挑战。我们希望做中医的都要有这种精神,否则你就不大可能成功。当然急性热病、多发病、常见病也是需要我们攻克和解决的。

我们现在的处境很艰难。大医院中医占的比例已经很可怜了,所以我们现在希望从社区医生做起,让大家认识中医,例如感冒,有时候一个感冒在医院看看要耗费几百块,常常用抗生素。很多情况下不是单单的抗病毒、抑制细菌能够解决的。如果中医能够治愈,这笔钱就能省不少。每一个病,我们攻克一下,拿出我们中医的办法,解决一个病就是节省了人力和资源成本。我再举个例子,对功能性的疾病要探索和解决,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法是个很好的方向。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等,这些功能性疾病,中医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我提出气血论治,是给大家一个思维。我们也不一定拘束在一个治疗方法上面,希望大家的思维活一点。气血论治两个纲,希望大家能够对气血有正确的理解。再比如,我们治血证。吐血,中医认为降气即降血,气机上逆的情况纠正了出血就止了。我用一味降香治了很多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咳血。还有用紫雪丹治疗脑出血也很有效果。另外,补气、提气、降气、顺气等,有很多对待气病的方法,我们要有清晰的思路。又比如,治呼吸道疾病,我喜欢用葶苈子。有了葶苈子以后,可以治很多水证,根据是什么呢?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用降香治气逆,我能够用葶苈子治肺气,可以解决很多与气机相关的问题。治血证,血无止法,所以要活血化瘀、畅通气血,此时不是单用丹参、红花、川芎,而是可以选用赤芍、蒲黄、茜草、丹皮等,要具备很多方法治疗血证才行。关于我的治血、治气的方法,在每种分类里都有详细论述,并附有多种加减方法。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方法,看病就基本可以心中有数。比方驾驭气的有哪几种方法?驾驭血的有哪几种方法?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单单是用龙骨、龟板、党参、黄芪、当归,要讲究组合。十全大补汤有时没有效果,但是加用了苍术,血象就有提升,这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在补血养阴药中一定要用苍术,白术是健脾的,苍术是运脾的。但是我认为运脾的方法比健脾的方法好,因为可以帮助病人吸收。每一种方法都有含义,你们在大师班就要学大师的方法。

我在读书的时候,跟了好多上海的名医,获益良多。今天我给你们讲这一课,假使对你们有影响的话,让你们思维拓宽一些的话,就值得了。你们要学习的是老师的思维,而不是像一般的同学,跟这个老师三个月,写一篇论文,某某医生治疗什么病的经验之类。我认为这个方法效果太低微。听了老师的讲课,首先要求活学活用。思维要跟着灵感走,灵感的积累要触类旁通,要多看书。我跟的老师有十几个人,在临床上,我经常想着他们。这个老师哪方面对我有启发,这个药是哪个老师教我用的,然后在临床上学着体会、学着用。你们都要这样学,老师的经验你用了是你的,你不用不算你的。比如,我刚才讲的葶苈子和降香,有几十种疾病可以针对。学了一个方法,可以看好许多病人。希望你们更新思维,学大师就是学大师的精髓,不是混的。你要带点东西回去。触类旁通要在多看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老师们的思维、老师们怎么成长,甚至看京剧、话剧等文化方面对老师成才的影响。我们成长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文化积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能够从老师身上挖规律出来,变成你们自己的。这是我们的期望。如果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写三万字,没有创新,没有启发,就没有意思。跟一般的医生一样,重新编一个汤头歌诀、写个一般的内科学或外科学、积累几个医案,没有新意,也没有意义。大师级人物不多了,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曾经让中医学西医,如内科进修班,要我们放弃中医,学现代的东西。那种负面影响,再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医的课程大约占不到百分之四十,数典忘祖。海外的情况比我们好一点,我们这里西化的厉害。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抢救下来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治未病在中医的范围大得很,刚才我讲的几个病,我也有治未病的想法。气行则血行,降气就是降火,我用降香不是止血的方法,我是治未病啊,火旺血液就上逆离经。我用降火,也是治未病。一个中医没有治未病的想法,他不是中医。如果把治未病单纯解释为养生,那是没有理解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是教我们中医治病都走在病的前面。治肝之病,当先实脾嘛。所以我希望大家多读书,触类旁通。这非常不容易,灵感是来自多方面的。西方文化也要涉猎,印度的书我们也看,触类旁通啊,对我们有好处啊。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人,在课堂里面就是几本教科书。等到实习的时候,就是一本内科书,其他书不看,如果再没有实践机会,这样能培养出好的医生吗?我曾经出了一个题目,让青年医生做做看:病人得病二日,微恶寒,有点咽痛咳嗽,痰少色白,脉浮略数。青年医生就用小青龙汤。轻病重用,热证感冒嘛,桑菊饮、银翘散就解决问题了。如果用小青龙汤,主证是背冷苔白,痰是白沫的,兼喘。小青龙汤用药的方法大有文章,用得及时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小青龙加附子效果也非常好。这个叫治未病,可以减少和控制大发作的状况。做医生不是靠运气,要靠智慧,智慧很重要。我这里再讲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但是掌握这个规律的人不多,也是对医生的考验。我讲一个故事,我曾经到华东医院去看病,一个病人发热不退,包括物理降温等已经用了20多种治疗方法,我看她是桂枝汤证,我就叫他们把那么多种治法全撤了。做中医的话,胆子不大,一生没有什么成果。这个病人必须要出汗,通利大便,热就退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还介绍给你们一篇我的文章《正确的诊疗思维如何产生》。除了强调气血辨证外,我还有几个倾向性,如果你们能理解掌握,对病机、治法、方药的把握会有进步。齐白石言,学我神者生,学我形者死,这句话我很欣赏,值得我们推敲。

衡法,我喜欢用几个方子做基础,血府逐瘀汤是最基本的,但是有好多学生用了以后没有效果,这就是学我形的后果。这里面有好多加减法。血府逐瘀汤11味药,脾胃不好的,我加苍术。分量也要考虑。比如兼夹有肝气的,我加疏肝的药,尽管有柴胡,我还是再加一些理气的药。诸如此类的,我总归加加减减,体现出个体的差异和考虑。有的人偏头痛,符合血府逐瘀汤脉证,川芎最多可以用到30g,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说,我用这个方子,学生也用这个,为什么病人的反应不一样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辨证。这就是“学我神者生,学我形者死”,辨证的角度也不一样。

气血学说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论内、外、妇、儿疾病,都离不开气血,没有一个病,没有一个症可以离开气血。我觉得从气血层面辨证论治的话,覆盖面比较大,什么病的治疗都可以指导。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衡法。所谓衡法,就是掌握治气、治血的病机。要把握气血的大局,找到平衡。所谓衡法,主要是气血之间的。所以做医生一定要把治气、治血学到手。你对所有的病,不管是久病、怪病、急性病。要有衡法的基础在脑子里。读了《内经》,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这就是我衡法的基础,是抗衰老的基础,衡法的基础还有一句《内经》上的话,“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疏其血气,也是我研究治血、治气的方法的指导。刚才说的气血有病,这是病理。最主要的是“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达到气血正平的话,可以长生了嘛。具体方法呢,就是“调其血气”。就是治疗气的方法、治疗血的方法,致其“和平”。和平不就好了嘛。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看了很多大家的医案,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病机原则。这是我研究中医的体会,给治疗疑难病奠定了一个方向。实际上是给了我敢于看大病、敢于看疑难病的勇气,衡法不是简单的调气调血,也不是单纯的治气治血,而是宏观的,把握大局的,达到动态平衡的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衡法是广义的。另外,也用其他方法,如汗法,也是衡法。我治疗许多怪病的时候,也用除了血、除了气之外的药物来治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流鼻涕,常年流,流了十多年。检查呢,除了鼻息肉没有其他的。体质也蛮强盛的。以往我一开始用玉屏风散,目的在扶正,并针对这个症状用一些药,也有效果。久病的话,首先辨证论治,用玉屏风散,第二个再用扶阳的办法。扶阳我当用即用。我不排斥扶阳派的,我也有倾向性,如果久病不愈的话,正气不足了,阳气不旺了,我用附子,尽管病人没有阳虚的症状,我也用。肺开窍于鼻。后来我是用培土生金。鼻子属金,肺开窍于鼻,培土生金,母子关系,一定要强壮他的本,健脾。最后看好了,一点后遗症都没有,解决问题。不要轻易放弃一个病人,要尽量想办法。我为什么没有用葶苈子呢?肺开窍于鼻,宣肺要用葶苈子啊。我治鼻子的病,还有打呼噜什么的,喜欢用葶苈子。这个病人我考虑,不是葶苈子的症状。十多年了,他坐在这里看病,用附子都不行,转而培土生金。我说你一定要吃一个月以上,后来就好了。这里面加一个药——升麻。很多疑难病、功能性疾病我常常用升麻。大家也会用升麻,子宫下垂、胃下垂之类,大家都知道用升麻,补中益气汤。我呢,有一次治五官科病,声带闭合不全,我就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升麻。升麻可以代犀角。升麻有升阳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土生金,一方面加强他的功能。升麻一起用就好了。我有一个思想指导,正气是比较主要的。这种病例很多,比如说肾结石,长期用海金沙、金钱草等苦寒的药。到我这里来看的时候,还没有出现阳虚症状,但他长期吃苦寒的药,肯定对他阳气有损伤,我就用附子,附子用下去,七付啊,肾结石排出好几粒。这个报道都有过。用附子为前提,阳气足了,排石的力量就大了。治疗结石我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用活血化瘀作为动药,因为这个石头要让它动啊。用药也分动药、静药。第二个就是用附子,一定要用扶阳药,用附子和蟋蟀。主治医生还不大相信呢,肾结石能排出来。用附子也是我的衡法。此时,邪气已经超过正气了,阳气要扶一点,即使那时临床没有症状。厚积薄发,多看书。你总归要有所积,才能有所发。喜欢看古籍,会得到一定智慧,在临床上要敢于用、善于用。

再讲一个方法的问题。比如你要研究气血,你有几本书要看,除了唐容川的《血证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还要看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儒门事亲》喜欢用汗、吐、下的方法,但是他的思维要学习。用什么方子呢?我就介绍一下血府逐瘀汤。同时血府逐瘀汤的方义讲一讲,希望我们以后开处方,你也给他们写方义。血府逐瘀汤11个药,其中4个药是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有一个药是疏肝的。大家知道肝和这个瘀血是密切相联的,非常重要的,柴胡必用。血府怎么解释,王清任有11张处方,膈下逐瘀汤是以枳实、枳壳为主,少腹逐瘀汤是以小茴香为主,当然还加失笑散等。我想它这个名字针对性很强的,少腹就是“少腹”,膈下就是“膈下”。“脉为血之府”,怎么理解呢,全身有脉经过的都称之为“血府”。上中下都要照顾到,这个叫“血府”,血府逐瘀。相对来说,血府是以“胸中血府”为主的,膈下是以“膈下”为主的,少腹是以“少腹”为主的。“脉为血之府”,全身脉经过的地方都叫“血府”。上中下三焦——上焦用川芎,中焦用枳壳,下焦用牛膝。4个药,加3个药,再加柴胡,8个药。这里面还有两个药,当归、生地。当归是调血补血的。王清任怎么把当归、生地放在这里呢?养血补血。他怕红花、桃仁影响全身的血液。攻血的太多了,所以用当归、生地养血补血。平衡的意思。还有一个药,甘草,一共11个药。甘草是调和百药的,也是怕攻法的药太多,用甘草。11个药,组织严密,方义明确。有引经的药,桔梗。桔梗是入上焦的,枳壳是入中焦的,牛膝是入下焦的。组成非常严谨。我们要用血府逐瘀汤就可以想了,你明白了这11味药的组成、功能。你明白了血府逐瘀汤,大便不大畅的,或者消化不好的,你要考虑吧。脾胃消化不好啊,生地啊,是不是要考虑啊。这个时候我有加减方法,我这个加减方法不过多介绍了,我相信你们遇到这样的病人也会应对。你加的药不要影响这11味药的组成,不要影响这11味药集中的目的。比如,你加点苍术、白术你解决胃肠道的问题。比如多愁,就可以加一点佛手啊,香橼皮啊,香附啊,这些疏肝理气的药加一点。如果大便再不好的话,你可以加火麻仁啊,郁李仁啊,甚至也可以考虑加点大黄啊。不要影响11味的组成。适当加减,适当参考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的变化。你要把这个药物的选择恰如其分,同时你既然要研究衡法,既然研究这个“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除了熟悉血府逐瘀汤的组成、方义、用法,同时我也希望你要理解王清任的方法。像身痛逐瘀汤,治全身疼痛的。像膈下逐瘀汤,我就喜欢用它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痛有定处,吃下去可以排出好多瘀血所致的东西。我也适当加点黄连、黄柏,都能够有效。少腹逐瘀汤还有一个效果,能够治不孕症。这个呢,包括男士、女士。因为功能、情志、体质影响。你用少腹逐瘀汤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还有通窍活血汤,它有麝香、葱白。我也治疗过,有的耳鸣啊、耳聋啊,五官科的疾病,我就加葱白、麝香。现在是人造麝香,效果比较差。真正的麝香,1厘(0.3g)就可以了。冲下去就可以。像神经性耳聋什么的,有效果。可惜现在没有麝香。人造麝香效果比较差。但这也是一个方面,加葱白、1厘麝香。曾经治疗一个病人整日打嗝,从早上起来一直打到晚上。怎么办呢?给他用通窍活血汤,那个时候还能有一些麝香,还是有效果。就是药的来源比较难。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王清任的这张方子,也就是说通过临床解决,证明王清任的方子有效果。因为王清任的几张方子我们不大用。现在失笑散没人用了。五灵脂也不大用了。生蒲黄我还是用的。刚才有的人提出来为什么不提水饮的问题。实际上,治水啊,离不开活血化瘀,比如说我经常喜欢用泽兰叶,泽兰叶是活血利水啊。比如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如果要治水的话,都离不开气血。比如说我们经常用的,我们是孟河马派。马派有张方子,喜欢用沉香。马培之喜欢用沉香粉和川朴粉。病人胸闷、腹胀,沉香和川朴粉平分,吃下去嗳气、胸闷缓解。治水,还有我刚才提到的蟋蟀的问题,是利水的。但是利水的话,离不开治气。小茴香和泽泻一起用。小茴香是治气的,泽泻是利水的。这个配伍非常讲究。治水的话呢,就是要用小茴香。气行则水行。气与血的关系大家知道,但是气与血的关系我们也是非常讲究的。比如说,治水我们就要用葶苈子泻肺气的。刚才我讲的方子,都是用泽兰叶啊,用泽泻治水、治气。这都是我们孟河派经常用的方法。如果能够把这些临床经验学起来的话,可以做全面的医生。理、法、方、药,希望你们开出方子来都要有理法方药。不管什么病都有一个理,病机的问题。不明白病机怎么有好的法与方。一定要有病机,病机反映了理法,你这个处方上面几个症状都要写上去。你每天都在提高,复诊来了你要提高。你要用什么方法得到证实,这个方法,经过对症有效果。这个很困难。我怎么过来的呢?我第一天看病也很紧张,我开了方子甚至当天睡都睡不着。每天不安心,不知道这个病怎么样。我这么过来的,你非得有这么一个经历。病机一定要写,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看看其他人的医生不写,我也不写?不写的话,我原来一天可以看60个,现在可以看80个、100个。但是你要提高自己,不行。一定要写病机。写了病机以后理法方药都出来了。这样才能提高。我是有这个经历。所以,我再次说一下,要求自己要严一点。因时间关系也没有很好准备,下次再和大家交流。(二)经方辨治急难重证举隅《伤寒论》《金匮要略》内诸方组成严谨,配伍精当,辨证而施,功效卓著。临床习以经方治疗急难重证,屡起沉疴。1.十枣汤治渗出性胸膜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渗出性胸膜炎所见的咳嗽、胸胁痛、短气等,当属“悬饮”范畴。水停胁间,吐之不去,汗之不消,唯有泻下逐水治之,故张仲景有“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之说。十枣汤以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痰浊,芫花善攻胸胁癖饮。三药性皆峻烈,逐水而又各执所长,合而用之,攻逐经隧、脏腑、胸胁积水之力甚著,恐伤正气,故取大枣甘缓护胃。余用时改汤为丸,取“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意。若痰热互结,恶寒发热,咳嗽痰黄,胸胁刺痛者,则配以黄芩、瓜蒌仁、桔梗、杏仁、葶苈子以清化痰热;痰饮聚肺,咳嗽气短,胸胁满痛者,则佐以茯苓、桂枝、橘络、半夏、白芥子温阳蠲饮;病久阴虚,低热缠绵者,则加银柴胡、鳖甲、白薇、青蒿、地骨皮以育阴泄热。

[病案举例]

王某,男,36岁,始而发热恶寒,咳嗽气促,胸胁胀痛,继而神昏谵语,手足躁动。超声波检查示:右侧包裹性胸膜炎,经投白虎汤合牛黄至宝丹后,神昏谵语见退,但胸痛剧烈,难以忍受,舌红苔白腻,脉滑数。证属痰饮停滞胁下。径投十枣丸,每日1g,冷开水送服,2天后痛减,1周后胸腔积液明显吸收,遂用中药调治2周而愈。2.风引汤治疗脑溢血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之附方,又名紫石汤,主“除热瘫痫”。瘫既以热名,则明其病因热而得,故临床习用此方治疗火亢血逆之脑出血,颇有效验。风引汤取牡蛎、龙骨、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等大队石类药镇潜以制肝阳之暴逆;辅以石膏、寒水石、滑石咸寒以泻风化之火;大黄苦寒直折,釜底抽薪,使逆上之血下行;反佐干姜、桂枝之温,以防诸石寒凝之弊;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消热泻火、息风摄阳、引血下降之功。病初内风动跃,气血逆乱,当避桂枝、干姜、赤石脂之辛温固涩,症情渐趋平稳,则可投桂枝疏通经隧,助肢体活动恢复。

[病案举例]

陈某,男,62岁,突然昏仆,经抢救苏醒后,右侧肢体不利,头额两颞胀痛,患者面色潮红,溲赤便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证属水亏木旺,气血错乱,痰火上逆,蒙蔽心窍。急投风引汤加减:寒水石30g,生龙牡(各)30g,石膏30g,生大黄6g,丹参15g,石菖蒲15g,生蒲黄(包)15g,赤白芍(各)15g,陈胆星6g,通天草9g。7剂后便通颇畅,头痛即止,上方出入1个月余,右侧肢体渐复,其他诸症遂平。3.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伤寒论》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原治少阴感寒证,取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补阳,细辛散寒温经,三者组方,补散兼施,虽微发汗,但无损阳气,故历代医家称其为散寒温阳之神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由于咳喘日久,肺病及肾,正气不固,屡招寒袭,形成肺蕴寒饮,肾虚不纳的病理状态。治疗亟当宣肺散寒,补肾温阳。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最为合拍。方中麻黄虽治咳喘,但作用在肺,其效甚暂,必与附子相配,肺肾同治,内外咸调,方可使风寒散而阳自归,精得藏而阴不扰;细辛归肺、肾两经,功能温肺定喘,用量宜达4.5~9g,方能起效,其虽辛散有余,但合以附子,则可泻肺纳肾,攻补兼顾。临床常与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苓桂术甘汤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功。

[病案举例]

陆某,男,70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年,近期发作,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咯痰白沫,盈盆盈碗,脸浮唇紫,胸闷心悸,手足紫冷,经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治疗,症状时有进退,舌淡而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太阳少阴合病,当肺肾同治,攻补兼施。原方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药用:熟附子9g,法半夏9g,白芍9g,苏子9g,炙麻黄6g,桂枝6g,五味子6g,葶苈子6g,细辛4.5g,干姜4.5g,炙甘草3g。3剂后白痰顿减,咳喘随平,继用半月,诸症渐失。4.附子汤治冠心病

附子汤为治疗少阴寒化之剂,《伤寒论》谓:“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提示此方适宜于各种虚寒性疼痛。方以附子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茯苓甘温益气,芍药和营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功。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引起的胸痛,多伴有痛势彻背,神萎乏力,汗时自出,舌淡质紫,脉沉弱等,其实质多属阳虚阴凝。阳虚为本,阴凝为标,立法用药当以温阳为主,解凝为辅,故每以附子汤加减投之。胸闷心悸者,加丹参、葛根;胸痛剧烈者,加参三七、血竭;唇青舌紫者,加莪术、水蛭等。

[病案举例]

吴某,女,65岁,患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近日频发,症见胸闷心痛,痛势彻背,气促心悸,神疲畏寒,动则汗出,大便溏而不畅,舌紫苔薄,脉沉细,迭进活血、祛痰之剂,病情仍反复不已。证属阳虚阴凝,血瘀心脉。方用附子汤加味:熟附子12g,党参9g,白术9g,茯苓9g,葛根9g,丹参15g,赤芍15g,甘草3g,参三七、血竭粉(吞)各1.5g。服药1周,胸闷已除,疼痛亦平,继服3个月而停药,疗效巩固。5.通脉四逆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通脉四逆汤为治疗少阴虚寒重证的方剂,方中干姜较四逆汤中所用增加一倍,附子也选大者,温阳散寒力宏,配以甘草甘缓益气,药简力专,诚为回阳通脉之良方。《伤寒论》谓:“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并指出药后若“其脉即出者愈”,表明此方对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有良效,故仲景以通脉名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所表现的脉象如沉、迟、涩、结、代等当属通脉四逆汤证,病机则为阳气衰惫、寒凝血脉,立法务必峻补阳气、逐寒通脉,方用通脉四逆汤大辛大热之剂,意在离照当空,阴霾自去,则脉复出。如神疲短气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舌红口干者,加麦冬、五味子以养阴;胸闷不舒者,加郁金、菖蒲以开郁。

[病案举例]

傅某,女,52岁,胸闷心悸多年,多次发生昏厥,经心功能检查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面色萎黄,胸闷作痛,神疲乏力,四肢发冷,口干少寐,心率40次/分,舌胖苔薄白而干,脉沉迟时见结代。此乃心阳不振,心阴亦衰,阳虚阴凝,心脉失养。宜助阳配阴,祛寒通脉,药用淡附片(先煎)9g,桂枝9g,麦冬9g,黄芪15g,党参15g,生地15g,干姜6g,五味子6g,菖蒲6g,青葱1.5g,炙甘草3g。服药半月,胸闷作痛得减,脉沉迟见起,结代脉消失,心率维持在54~64次/分,昏厥也未再发作。6.抵当汤治肺性脑病

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一般多责肺肾之虚、痰涎之盛,或兼郁热,或由水泛,而少有从瘀论治者。余以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除具有咳喘、咯痰等痰浊蕴肺症状外,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晦滞,甚至黧黑,唇甲紫绀,颈脉怒张,肝大压痛,舌质淡紫或黯红,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屈曲,脉象迟、涩、促、数等瘀血指征。肺性脑病乃肺源性心脏病之危象,病及肺、心、脑等重要脏器,肺主气而心主血,脑为元神之府,至高至上,乃清灵之地,纯则灵而杂者钝。若气滞使津成痰,血凝致瘀,痰瘀交阻于肺,蒙蔽于心,交杂于脑,以使肺失宣肃而喘促,神明失主而妄言,脑府失灵而昏迷,种种危象,总因痰瘀,治疗亟当逐瘀、涤痰,以合“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临床每取抵当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同用,或加水蛭、苏木以活血;海浮石、半夏以祛痰;石菖蒲、远志以宣窍醒神,则疗效更捷。

[病案举例]

张某,男,60岁,患慢支、肺气肿病史十余年,每因气候交变时发作。近2周因受凉而病情加剧,咳喘,胸闷,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于1994年3月17日入院。患者呼吸喘急,口唇紫绀,神志尚清,精神萎靡,至傍晚则出现嗜睡,呼之尚能睁眼,小便失禁,颈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两下肺闻及干湿啰音。血常规示:白细胞:97.8×10/L,中性粒细胞比例:0.8。血气分析:酸碱度:7.296,二氧化碳分压:79.5mmHg,氧分压:30mmHg,血氧饱和度:48%。诊断为肺性脑病,属中医“肺胀”危候。急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可拉明、洛贝林,抗生素青霉素、氟嗪酸、氧哌嗪、先锋铋,解痉剂喘定,利尿剂双克、安体舒通及补液支持,纠正电解质,中药小青龙汤加味等中西药抢救,但病情未能好转。至3月26日,患者神志昏糊,烦躁不安,语无伦次,颜面浮肿,球结膜水肿,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滑。证属痰瘀交阻,蒙蔽心脑,肺失清肃,宣降无权,郁久化热,暗耗阴液。急当下瘀泄热,宣窍豁痰。方用抵当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水蛭3g,大黄9g,葶苈子30g,大枣7枚,半夏30g,菖蒲30g,海浮石30g,苏木4.5g,降香2.4g,枳实9g,2帖。进服一剂,当天大便畅解,量多,至次日神志清醒,应对清晰,精神略振,咳喘稍平,口干欲饮,纳食思进,小溲畅利,颜面浮肿消减,球结膜水肿消退。方药颇合病机,病势已衰,乃改以小其制而进,前方减葶苈子为15g,大黄为6g,再进3剂,诸症悉平。复查血气分析:酸碱度:7.344,二氧化碳分压:55.9mmHg,氧分压:97mmHg,血氧饱和度:96.9%。乃改以健脾宣肺、养阴化痰之剂善后,病情日见好转,出院。(三)老年性痴呆诊治心法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精神衰退的疾病,临床表现以痴呆症状最为突出,病理改变以大脑的萎缩和变性为主,临床包括老年性痴呆(真性老年性痴呆),早老性痴呆(Alzheimer痴呆)和脑血管性痴呆等。老年期痴呆类似于中医学什么病症,国内文献尚无统一认识,有根据其记忆力衰退而归入“健忘”“善忘”的;有根据其表情痴呆,智力下降而归入“呆病”的;有根据其形体虚弱,性格抑郁而归入“虚劳”“郁症”的。余认为老年性痴呆所表现的智力下降,记忆力进行性衰退,乃至部分或全部丧失,常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症状等,与“癫狂”症的描写最为吻合,其中癫症为文痴,呈抑郁态,以表情痴呆、性格抑郁、沉默少言为主症,相似于老年性痴呆认知功能减退的表现;狂症为武痴,呈兴奋态,以动而多怨、躁妄打骂、喧扰不宁为主症,则类似于老年期痴呆的精神障碍症状。

近年来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基础和临床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大量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对防治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病因病机

近年来,在探讨气血与衰老关系的同时,发现老年性痴呆与“瘀血”直接相关。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受到七情的困扰,或以思虑不遂,或以悲喜交加,或以恼怒惊恐,皆能损伤心脾肝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阴阳失于平秘,进而产生气血乖违,气血瘀滞,蒙蔽清窍,神志异常而发为痴呆。因此,“纯者灵,杂者钝”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理论基础及主导思想。

临床及实验也证实,老年性痴呆中以脑血管性痴呆为多见,因大脑持续缺血与代谢性损伤而出现感知、记忆、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严重障碍,它主要与脑循环障碍、全脑缺血有关,并且全脑血流量的降低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这给瘀血学说以有力的支持。2.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所指的老年性痴呆症,虽有真性老年性痴呆、早老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之分,但中医辨证分析认为,其主要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是肾虚和气血亏虚,实则是瘀血、痰火。因此,治疗必须根据虚实的孰轻孰重而投药。(1)补肾填精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内经》说:“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临床上肾虚患者常表现有脑功能减退。实验提示,补肾中药是通过调节“脑-垂体轴”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对大脑发育不全的患儿,采用补肾法,可促使大脑发育,说明补肾可以健脑。因此,运用补肾填精法可使老年人脑功能减退得到改善。治疗本病常用方剂有龟龄集、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药用熟地、山萸肉、怀山药、龟板、鳖甲、何首乌、枸杞子、当归、仙茅、补骨脂等。经验方桑女三甲汤(桑寄生、女贞子各20g,白芍、天冬、生地各15g,龙骨、牡蛎、龟板各30g)以及养阴益肾汤(枸杞子、制首乌、玉竹、女贞子、麦冬、灵芝、石菖蒲、赤芍、郁金各10g,川芎12g,丹参30g,菊花6g)对脑血管性痴呆早期有效,可以选用。

[病案举例]

黎某,女,62岁,近1年来头晕耳鸣,倦怠无力,精神呆滞,步履不正逐渐加重,并出现痴呆面容,记忆减退,经常呆坐,懒于动作,嗜卧,性格明显改变,时而狂喜,时而啼哭,昼夜颠倒,思维迟钝。CT检查:两侧脑萎缩。体检除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外,无其他病理征象发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为肾精亏损、髓海失养,治以补肾填精、健脑益智,稍佐活血益气。方用:何首乌、枸杞子、怀山药、巴戟天、山萸肉、菟丝子、龙眼肉、益智仁、熟地各10g,石菖蒲、远志各6g,黄芪、党参、当归、川芎各15g,珍珠母30g。服10剂后,睡眠转佳,可独自行走,情绪稳定,能打太极拳和收听收音机,症状明显改善。守上方连进2个月,痴呆面容消失,反应较前灵敏,步履变稳,记忆力增强,改用天麻丸、活血通脉片调理巩固。(2)活血通窍法:《医林改错》言:“夫人身之血气也,精神之所依附者,并行而不悖,循环而无端,以成生生不息之运用尔”“故血乱而神即失常也”。由于气血不畅,凝滞脑气,瘀阻清窍,故见情绪躁扰不安,恼怒多言,或呆滞少语,妄思离奇,面色晦黯,胸胁苦闷,头晕心悸,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等,即王清任所谓“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余习用癫狂梦醒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香附、红花、桃仁、赤芍、川芎、郁金、半夏、陈皮各9g,丹参15g,若神志淡漠加入菖蒲、远志各9g,或加麝香0.1g(吞服),以加强通窍活血之力;若久瘀化热,躁扰不宁加山栀、生大黄以清瘀热。此类病忌补,补则壅,应疏通脉道、推陈致新,常于方中加水蛭一味,以其味咸入肝经血分,其性与瘀血相感召,破瘀而不伤气血,常用量为1~3g,加入同煎或研粉吞,并辅以通天草,轻清上逸,引药入于脑,颇有所获。实验已证实,活血化瘀能提高神经元的代谢功能,减少星状细胞水肿,增加脑血流量,对改善脑功能十分有益。因此,无论疾病辨为何型,均可加用活血化瘀药以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

吴某,男,72岁,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已20余年,经治疗近一年,血压已恢复正常,但头晕加重,记忆力锐减,常有四肢颤抖,活动不便,反应迟钝,呆滞少语,有时外出不识归途,理解、判断、计算等智力活动能力全面下降。CT检查提示脑萎缩、脑室扩大、脑裂增宽。面色晦黯,老年斑累累,舌质紫,脉细涩,属瘀阻清窍、凝滞脑气,用活血通窍法:天麻、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郁金、远志、菖蒲、通天草各9g,丹参30g,桔梗6g,水蛭2g(研粉吞),每日11剂。坚持服药3个月,症状逐渐改善,继用丹参、赤芍泡茶饮用,吞服水蛭粉(胶囊装),半年后能辅导孙儿做数学作业。(3)益气养血法:

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神为血气之性”之说,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力充沛。《灵枢》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了血气与神志密切相关,老年人由于气血两虚,脑失所养而出现健忘、智力减退,甚则痴呆。即沈金鳌所谓“心血不足,神不守舍”,临床表现为终日沉默,不饮不食,说前忘后,生活不能自理,面色㿠白,气短乏力,小便自遗,舌淡脉细。可用益气聪明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各15g,升麻、葛根、蔓荆子、赤芍、川芎、当归各9g。夜寐不安加炒枣仁、远志、夜交藤各9g;小溲失禁加金樱子、补骨脂、芡实各9g。余曾在临床中观察到用本法冶疗,对轻度患者疗效较好,但疗程较长,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欠佳。根据“脑髓纯者灵,杂者钝”的观点,在方中加入丹参、水蛭等活血化瘀药,使疗效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病案举例]

张某,男,68岁,两年来经常头晕,诊为“颈椎病”“脑动脉硬化”,长期服用颈复康冲剂,症状无缓解,近半年出现神识呆滞,终日不言不语,独坐室内,闭门不出,面色㿠白,皮肤干皱,小溲淋漓不畅,由家属劝其来医院就诊。经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脑电图示局灶性慢波,脑血流图示两侧脑血管弹性减退。舌质淡红,脉细。辨证为气血两虚、清窍失养,予益气聪明汤加减:黄芪、党参各30g,枸杞子、当归各15g,升麻、葛根、蔓荆子、红花、赤芍、合欢皮各9g。服20剂,症状改善,但言语仍少,生活刻板。前方加菖蒲、远志各6g,丹参30g,继服达半年,症状基本缓解,改用补中益气丸吞服。(4)清热涤痰法:

清代名医陈士铎说:“呆病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不清而成呆病矣。”老年人情怀不遂、生湿化痰、痰浊郁而化热上扰清窍,常见心情烦躁、言语啰嗦或多疑善虑、头痛失眠,甚则哭笑无常,忿不欲生,喉中痰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