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职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6:52:42

点击下载

作者:杨玉萍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赢在职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赢在职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试读:

前言

不管舆论怎么声讨一线城市的压力,不管专家们如何动员就职人员到二线城市去,还是有大量的年轻人渴望在大城市打拼,在更广阔的职场舞台上赢取胜利。青春的梦想无敌。但是,问题来了,赢在职场,哪就那么容易?

大学扩招已近10年,毕业生的数字像坐了火箭一般直往上蹿,就业越来越难,择业越来越难,想得到那个梦寐以求的职位越来越难。

求职者多,招聘方就乐,因为他们可选择的余地大了。他们嫌“菜鸟们”没经验、没能力、没素质……拼命降低待遇。求职者反倒没得选择了,甚至有人在招聘会上自我推销说:“只要给我学习机会,不给工资我也干!”混到这份儿上,想“赢”谈何容易。

事实上,不是我们不够优秀,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方法有误,思路有偏差。一直处于被选择的位置上,可能让你头脑混沌,迷失了自我。你不妨跳出职场圈子,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反观这个问题:难道自己真的没有选择的机会吗?

当然有。即便你工作经验不足,也可以让睿智的选择弥补这个不足。这本《赢在职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就是要告诉你,学会主动选择,比等待被选择更有效。

第一章 选择正确路线,要就业更要择业

如果你有梦想,甘愿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它,你是勇敢的。但是你要理智地看待一个问题:这个选择真的正确吗?在你盲目地用青春做赌注之前,最好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你是否了解那个行业?你的前辈是怎样做职业规划的?你努力的方向对吗?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你面临“十字路口”

2010年,国内某知名杂志评选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一词榜上有名,这似乎给了“纠结”一个更有力的名分,由此可以名真言顺地出现在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了。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处于“纠结”之中,面临着太多的十字路口处的选择。

考研还是就业,回老家还是死守“北上广”,进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做“鸡头”还是做“凤尾”,要“升职”还是要“生子”,坚持追求梦想还是向现实无奈低头……职场给我们提供工资和粮食,却也抛给我们一个又一个费神费力的“纠结”。

于是,选择就成了职场人的必修课。

每个人的资质不会差太多,进入职场时的起点也不会相差太远,但是由于作出了不同选择,三五年后人与人之间的境况就会大不一样。

擦亮眼睛学会选择,比蒙着眼睛一味努力更重要。

某天,一个学妹在QQ上对我说,她想要跳槽了。我说这是好事啊。她说她很纠结,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跳。然后,她就说了“纠结”的根源所在。

她在A广告公司做了一年文案,工资税后4000多元,“五险一金”齐全,算是“北漂”大军中境况不错的一员了。可是,她觉得自己被养懒了,怕这样下去会“死于安乐”,所以决定换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多次求职、面试之后,她被某教育集团B公司看中,仍旧去做市场文案工作,起步工资税后3000多元,只有“五险”。

她问我:这样跳过去,究竟“值得”吗?

衡量“值”与“不值”的标准是什么呢?若是从工资待遇的角度考虑,当然不值。平白无故少了四分之一,还没有重要的住房公积金。可是,B公司的平台大得多。先前的A公司总共有十几个人,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B公司是有口皆碑的上市公司,部门多,架构齐全,可以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积累更多的人脉和经验。这不正是“挑战”所在吗?

这样分析一番,她又问:万一我跳槽过去,干得不如从前,后悔怎么办?

我一下子就无语了。这确实是个问题。或许大多数人在面对十字路口时都是被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操纵,才会似有囚徒困境。谁都渴望风险最小、收益最高。

如果我们无法控制结果,那就尽量把“选择”做得客观些。

现在流行“量化分析”,把这个方法引入到职业选择中来,就成了“得失比较法”。我们可以拿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利”,右边写“弊”。逐条分析。

在学妹那个例子中,跳槽还有不跳槽的利弊都很明显,那么不妨把工资、福利、发展空间、潜在收益、风险等都详细列上去,自己悉心比较一下。心里的天平自然会像“利”的一边倾斜,选择也就顺其自然作出来了。关键问题就在于,既然作出了选择,就不要让“后悔”这种情绪捆绑自己。

纠结了很久之后,学妹终究还是跳槽了,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奋战在B公司的市场部。她让自己破釜沉舟,没有给自己回旋的余地,所以工作起来尤为努力。她的能力很快被上司认可,工资也很快由起步阶段的3000元调整到4000元,甚至后来更多。她觉得,自己的选择十分正确。

有一个恐怖的名词叫做“马努杰死亡回旋梯”,源自一个叫马努杰的推销员。他在47年的职业生涯中为207个公司打工,平均一年换5次工作。之所以成为“反面典型”,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客观权衡利弊,盲目作出了选择。所以,我们在职场中遭遇十字路口的时候,切忌莽撞,切忌意气用事,务必留出充裕的时间和心思去看路。

赢在选择面临两难抉择时,试着把好处写在一边,把坏处写在另一边,记住,一定要想周全。然后把这两方面作比较,利大于弊的时候,就是正确的选择。

三种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

大多数的成功学都在试图给人们描述一个成功的模式:这样做就可以平步青云了;这样做就可以水到渠成了;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好像人生真的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平坦顺利地进行。可惜,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涌险滩无数;看似山穷水尽,实则下一步就柳暗花明。这才是职业发展路线的真实情况。所以,当你在职场中感到茫然困惑的时候,不妨稍稍放宽心,拿出一点“淡定”的精神来,安心做好手边事,静观其变。

我有一个朋友小静,研究生的时候学心理学,一直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当个老师,再找个男老师结婚生子就是她的“前途”。命运却跟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但婚姻生活颇具戏剧性,就连职业道路都拐弯了。

临近毕业时小静参加了一个高中同学的聚会,遇到了久不联系的D君。当时他们都没有正式交往的对象,两人聊着聊着觉得很投机,接下来的半年就迅速恋爱、订婚、结婚。那时,D君在电视台做编导,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小静当了高中老师,却对老公的电视台编导工作产生了兴趣,有空的话就帮他写写节目策划案,或者串场的台词。

一来二去,D君发现小静在节目策划这方面很有潜力。她是学心理学的,很快就能理解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她提出的很多建议被D君反映到节目组后都被采纳了。后来小静干脆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辞掉教师公职,到老公工作的电视台做节目编导。

小静完全没有受过正规科班训练,年纪也不小了,入行颇有难度。但是兴趣就像滔滔江水拦也拦不住,再难再累她也坚持扛下来,居然很快熟悉了一档电视节目的策划和播出流程,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了台里的优秀编导。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职业发展会是这个样子。

小静的故事绝对不是传说,恰恰是很多人职业路线的翻版。有些人在学校里学A专业,就业时做B工作,在C领域得到发展,最后成功时已经跟当初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了。

之所以讲这种例子,是想跟职场新人说,不要认死理,也不要迷茫。职业发展轨迹因人而异,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种模式里。概括说来,有三种大致的职业发展途径。

第一种是孤注一掷型。这是很多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别称。认定一个目标就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有的人要当主持人,有的人要做证券经纪人,有的人要做医生……有这个“梦想”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这条路可能很辛苦。特别是渴望从事“创造”型职业的人,画家、作家、艺人、歌手等,这种类型的成功除了你个人的天赋、才情之外,还跟机遇有很大的关系。一夜成名的渴望很可能会毁掉你,最好有足够的抗挫折能力。

第二种是曲线救国型。你可以有梦想,也可以执著于梦想,但是要顾及眼前利益。所以,有些人就应该暂时放下那个最宏伟的梦想,打一个“擦边球”,先找个跟梦想相近、相关的工作。例如,你渴望成为最好的营销策划人,但是资历又不够,没人给你这样的职位,你就可以从一线的销售做起,或者从市场专员做起,再或从营销策划人的助理做起,慢慢熏陶、学习、积累,然后再去实现梦想。

第三种是随遇而安型。没有“梦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无心插柳,反倒开辟了事业的新天地。例如,某知名女作家,本是办公室的“闲散人员”,无聊之时随意敲了几万字的小说发表在网上,居然就红火起来,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干脆辞职专门写作。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歪打正着”。

综合这几点来看,职业发展轨迹可以有多种,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并愿意为之付出,那当然好。可是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也没关系,做好手头的事,先生存再发展,随时随地发现机遇。

赢在选择大多数成功职场人是通过几次“跳跃”做出成就的,所以,不要期待一条阳关大道摆在你面前。遇到羊肠小路或者激流险滩的时候大胆跳一下,说不定有惊喜。

给自己制定“试水”的期限

很多人都喜欢谈论梦想,即便是在职场这个最现实的东西面前,也愿意用“梦想”来鼓励自己。这么做固然是好,但是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如果梦想一直无法实现,甚至连一丁点实现的迹象都没有,那怎么办?

有一个比较折中的建议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试水”的期限,在这个期限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你的梦想,不怕“荒唐”,别怕“打击”,经受“考验”,成与不成都让自己赌一把。

如果超出这个期限你还是不能实现愿望,那就把一颗心装在肚子里,脚踏实地工作生活。日后回想起来,你的“青春”也算是没有遗憾。

我认识一个小有名气的漫画家,他从小就看漫画、画漫画、给不同的漫画杂志投稿,却一直没能发表作品,更别提出名。但是他没有灰心,大学毕业之后远离父母到北京做“北漂”,在一间狭窄的小筒子楼单间里夜以继日地画。

当时他几乎“众叛亲离”,贫困潦倒,常常是一口气画上20小时甚至30小时,累了就在床上睡觉,睡醒了继续画。有时甚至没钱吃饭,身边的朋友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买个大面包和一大包方便面去探望他,那面包就成了他的“大餐”,方便面也成了宝贵的储备。

偶尔,朋友给他介绍个兼职做一做,帮杂志或者图书画一些插画,赚取不多的酬劳,他就拿这个钱交房租、果腹。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是经常有。况且,他画画还要买纸笔,又是一笔开销。

眼看着就到了26岁,他决定不能再这样过了。自己吃苦还在其次,关键是连累远在故乡的父母替他担心。于是,他收拾了“北漂”的行李回老家,安安心心在一所中学做了美术老师。

但是,闲暇之余,有了好的故事脚本他还是忍不住牺牲休息时间画出来。有意思的是,他在那时画的一个系列漫画被某杂志社的编辑看中,竟然一举成名了。

有人说他是“狗屎运”,只有他自己明白其中的滋味,他以前画画只关注自己的喜好,画的完全是“想象”的世界。而当了老师之后,身边都是小孩,他有了更多跟“现实”接触的机会,慢慢地了解了孩子们喜欢看什么样的漫画、故事。有意无意地,他修正了自己的画风和故事架构,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名作。

这样看来,“试水期”带给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若是没有那段破釜沉舟的日子,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安分守己”,也就不会转变自己的思路。他的职业生涯将是完全不同的境况。这位朋友的经历可以给很多有梦想的职场人以启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容易成功。但是要先分清楚一个状况:你究竟适不适合把那个兴趣作为职业去追随。比如说,你喜欢足球,你有没有成为球星的可能?你喜欢阅读写作,你有没有成为作家的可能?如若你的兴趣不能产生成果,不能带给你收益,那就只能作为“兴趣”,而不能作为职业目标。

所以,“坚持”固然可贵,却不建议用一生去赌一个梦想。不妨给自己留出一段充足的时间,放手一试,再判断下一步的走向。

赢在选择就像“小马过河”,不试一试,你永远不知道水的深浅。年轻好就好在输得起,趁着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有大把的精力可以耗,大胆尝试。

摸清四类职场环境

很多“过来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将步入职场时就像一叶小舟驶进大江大河,忐忑不安地漂泊着,完全找不到方向,严重缺乏安全感。

这并不奇怪,因为职场与学校有非常大的区别,人进入新环境总会有适应期和过渡期,安全感需要时间慢慢建立。所需时间的长短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关,也与他之前做的准备工作有关。如果你对新的工作环境做了比较认真的分析和了解,就会适应得快一些。

一般来说,我们面对的职场环境大体有四类,各有不同的特质。摸清它们的大致情况,有助于帮你作出更客观更理智的判断。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和意愿,进入到一个跟你自身气质、气场更相近的环境里工作,那样更有助于你的发展。

第一类环境:大企业。

也许是国企,也许是外企,总之是那种知名度很高、制度很健全的成型企业。这是非常“优质”的环境,薪资水平高,各方面的福利待遇都好过其他一般的企业。而且,这样的环境里通常有很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利。

但是,在大企业里工作,最显著的坏处就是竞争激烈。大家都是“能人”,都盯着有限的资源和职位。你必须干劲十足、手腕独特、技能一流,才有可能处理好那些花样百出的人事关系。否则,你很难爬到一定的位置。所以,热衷跟同僚竞争的人适合在大企业打拼。

第二类环境:中小公司。

此类公司正在成长中,少则几人十几人,上百人已经算是颇具规模。公司老板通常是“超人”型的悍将,或许是家族型小企业。公司的薪酬、福利一般,体制并不健全,员工水平素质参差不齐。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要做好“一专多能”的准备,随时可能被老板派遣去做“职责外”的事情。在这里,你可以很快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基本掌握开办公司的流程,如果你愿意,可以利用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

第三类环境:机关单位。

近几年,考公务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首选,有些已经步入职场若干年的人也会回过头去报考。机关单位中薪资报酬与福利制度当然是极为丰厚的,若是“衙门口”有些权势,整个人走起路来都会虎虎生风。

在这个环境里,要有“熬”的精神和“忍”的耐力。因为各种事情都要逐级请示,逐层批示,效率非常低。而且,机关做事强调“因循章法”,所以你必须有较强的逻辑能力。

第四类环境:自由职业。

这些年选择做“自由职业者”的人也越来越多,或者自己开个性小店,或者在网上经营一些小商铺,或者从事脑力创作,譬如自由撰稿人、翻译、画家等。

这个环境标榜“自由”,实际最不自由,相反,你要格外“自律”。因为没有老板给你发工资,你完全是“自主盈亏”,不干活就没有钱挣。我认识一些做这种自由职业的朋友,他们一般都异常自觉、高产,虽然不上班,但是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上班族。

以上大致介绍了四种职场环境,当然是比较粗略的概况,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刚出校门的新鲜职场人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了解环境,了解自己,两相对比之后,作出最客观的选择。

赢在选择客观地说,并不建议毫无工作经验的人就做“自由职业”,因为你一无特长,二无人脉,创业的基础是非常不牢靠的。你不妨在正规的职场闯荡几年,积累经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专长和人脉资源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参考行业前辈的成长故事

“学平面设计当然是做设计师啦!”

程必聪高中学了三年油画,在大学里学了四年平面设计,到了毕业找工作时,他想都没想,就把职业目标定在了平面设计师上。

还算比较顺利,程必聪接到了一家民营设计公司的录用通知,很快就办了入职手续。可是,工作才半年,他已恨透了这份工作——因为跟他最初的梦想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他的想象中,“设计”是需要创意和灵感的,必须创新、大胆、突破陈规,而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他百分之九十的“创意”都被老板否定了。即便老板不否定,客户也会否定,老板还是会黑着脸色让他修改。他私下里跟同学抱怨:“这工作没法干了,回去考研吧!”

说归说,程必聪没有贸然去考研,因为一位前辈给他提了醒:“难道你读完研究生就不做设计了吗?有研究生学历就不用看老板和客户的脸色了吗?”

前辈的话很有道理,程必聪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出路。他在“人人网”上找到几位早几年毕业的同专业校友,询问了他们的情况。

这些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在公司继续看老板脸色;有的在学校一口气读完博士然后教书;有的放弃了设计,改做创意产品自己开店;有的出国留学,镀金回来之后进入外企做事,相对自由些……有了这么多的答案后,程必聪的思路开阔多了。

参加过长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盯住一个人跟着他跑,可能会省力一些。在职场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为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参照物,看看同一起点、相同状况的人是怎么发展的。这个人可以是行业的精英,也可以是非精英但是入行较早的老资历;可以是同一个专业科班出身的,也可以是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总之,你可以多结识一些行业前辈,看看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怎样的,结合你自身的情况,参考他们的路线,可以事半功倍地找到可行路线。

在程必聪那个例子里,他意识到自己不满意现状,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及时向师兄师姐们取经就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当然,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也不能照搬前辈的模式。但是,至少,你多了一个生动的参照,总好过自己毫无头绪地苦恼下去。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呢,行业前辈就是供你摸的“石头”,确保你在职场这条湍急的河流中有所倚靠。

赢在选择榜样的力量很重要。如果你实在没有头绪,不妨找一个跟你境况相同的“榜样”贴身学习。模仿他做事的方法、说话的技巧,看他是怎样把控职业轨迹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你会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招聘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求职者总是抱怨工作难找,事实上,用人方也发愁人才难找。不止一个HR(人力资源部)人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招个合适的人来工作真不容易!”

最聪明的求职者都是从招聘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如果你是老板,你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挑选员工?你是不是希望那个从你手中领薪水的人能够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你是不是渴望做“甩手掌柜”,不操心?当你摸透老板的这份心思后,就能够更轻松地获得职位了。

海涛在上大学期间就和女友一起在网上开了网店卖衣服,毕业后两人一同办了实体店,急需人手过来帮忙。有经验的同行告诉他们:“雇个小导购给你们看店,每月几百元钱加提成,轻松又挣钱。”于是,他们就开始“面试”。

招人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容易。来面试的人花样百出,让海涛和女友都大跌眼镜。例如,一个90后的小孩对1000元的底薪嗤之以鼻,张口就说“这么点儿工资我怎么交房租啊”。还有一个女孩做了几天就被辞退,因为她在店里只顾着看杂志、嗑瓜子、抱着手机打游戏,客人来了都不知道招呼一声。还有更奇特的,动不动就像神奇小子一样玩消失,跑到别人的店里聊天,顾客喊半天“这件衣服多少钱”硬是没人理。

这段经历给海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的服装小店关门,他到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应聘营销工作。面对面试官时,他想到了自己遭遇过的那些“非主流员工”。以他们为参照,他很顺利地理清了自己的求职思路。

他对面试官说:“我会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不嫌底薪低,多劳多得。”面试官很满意地说:“年轻人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很不错嘛。”海涛心里暗笑:“我也是实践出真知啊。”

有些职场“菜鸟”把自己放在过高的位置上,以为自己是无价之宝,用人单位要捧着他、顺着他,拿高薪笼络他,才算是“爱才”。事实上,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肯定需要考核和试用,这个期间给出太高的薪金是不现实的。如果你足够优秀,表现出众,显示出非凡的潜力和才能,不需要你说,HR自然会给你优厚的待遇。

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和职位的时候,要试着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反观自己,如果你是老板,会出高价买一个价值未知的“劳动力商品”吗?

赢在选择择业的“择”字是需要资本的,当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时,只能被招聘方“择”。只有你百炼成钢成为真正的“顶梁柱”,才有选择招聘方的资格。这也是残酷职场里必须尊重的客观事实。

房市有拐点,职场招聘亦然

房价忽高忽低,房奴们忽悲忽喜,价格稍有波动时大家都眼巴巴地观望等待,希望能够在最好的时刻出手,能省一点是一点。

房市如此,人才市场亦是如此。求职者在投简历之前也要注意观察招聘动态,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是有淡季和旺季的。

企业总是“缺人”,这种“缺”就像女人出门总觉得少一件得体的衣服一样。对于女人来说,漂亮衣服、包包总是多多益善。对于企业来说,优秀人才也是来者不拒。

除了这种常规性的需求,企业每年也会根据自己的扩大规模速度来制定人才需求计划。正常来讲,企业发展是有稳定速度,大概20%。效益差的话,这个速度会慢一些,效益好的话,当然就快一些。

企业在成长,员工队伍就要扩大。这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会作出相应的估算,制定新的员工招聘计划。这时,我们就能在报纸、网络上看到他们打出的新一季的招聘启事了。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招聘有两个高峰,第一个在11月至农历新年,第二个则是年后至3月。这也是应届毕业生求职高峰期。

在这两个时间段里,高校附近总会有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网站上也会给出更多的信息给求职者参考。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两个“高峰”更多倾向于应届毕业生。企业提供的岗位偏低,薪资待遇也是“起步价”。随着毕业生人数激增,入职底薪也越来越低,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里,已经有1500元这样的低价位,甚至有公司提出“待遇面议”。所以,这两个高峰期反倒不适合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寻找“跳槽”机会的职场人士。

高峰期之后的四五六月份,大型、集中的招聘会相对较少了,却不代表没有。有一些大企业偏偏会选择这样的“淡季”开自己的宣讲会。因为这样会引起更高的关注度。所以,求职者也不要太着急跟用人单位签约,不妨稍微“拖一拖”,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在“淡季”里,更容易脱颖而出的是资历较深的跳槽者。这种人属于企业“一直都缺”的人,不管在不在招聘季,只要你想跳槽,都能找到职位。你可以在网上发简历,也可以通过猎头公司等媒介推荐自己。这样的人才握有更多的主动权,不太受人才市场行情影响。

赢在选择每个行业都有繁荣和委靡的时期,这也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如果你恰好赶上这样的淡季,要沉住气耐心等待。不妨挑一个较低的职位先“将就”一时,等到行业状况复苏时再蓄势待发。

分析人才供求,把自己“卖”到最好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力是一种商品。你在职场中追求高薪、高职的过程,就是售出自己劳动力的过程。所以,每个职场人都应该学一点营销学,认真分析人才供求关系,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推销策略,把自己“卖”到最好。

我们从小在“温良恭俭让”的含蓄文化中长大,很多单纯的孩子以为单凭“我很优秀”就会得到用人单位青睐和认可。所以,在求职时不厌其烦地罗列自己的专业课成绩,陈列自己得到的奖状和证书。

可是,这些东西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好学生,证明不了你是一个好员工,更证明不了你是能够为企业挣钱的“人才”。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很简单,看能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能不能为老板排忧解难。你要证明自己能满足这个需求,才能“卖”出好价钱。

基于此,你要学着适时、适度地推销自己。注意,我们特别强调“适时”、“适度”两个词。一个是时机问题,一个是尺度问题,弄错一点很可能适得其反。

适时,当然是让你“瞄准机会”。毛遂自荐不是永远受欢迎的,该你自荐的时候固然讨喜,不要你自荐的时候你就会惹人讨厌。你要证明自己是个“有眼力见”的人。

第一,告诉用人方,自己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你可以用实例证明自己处理危机的能力。比如有一位客户很难打交道,好多同事去说好话他都不予以理睬,你有没有能力让他露出笑脸?倘若能够力挽狂澜解决这样的难题,这就是你自我推销时一个很有分量的砝码。

第二,告诉用人方,你属于“稀缺人才”。你要拿出以往的成功个案来说服对方,自己确实有那个本领。比如,在以往的工作中做过哪些突出的成绩,或者,在学校时有过哪些非凡的经历,而这些是其他人办不到的。

第三,如果招聘方正处于一个机构重整、人事变动的时期,你也可以大力推荐自己。有新领导走马上任,或者团队组织结构有所变动,这个时候老板们往往会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你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去自荐。

以上说的是时机问题,下面讲尺度问题。中国人习惯了自谦,却也容易滑向另外一个自吹自擂的极端。有些年轻人掌握不了自荐的火候,急于求成就把自己说得过于完美,给人华而不实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的坏印象,推销不成,反失信用。适度,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不在招聘方面前暴露野心。不管你有多么宏伟的职业理想,也不要夸夸其谈。这样做会让他误以为你好高骛远。他还会怀疑:这个人留得住吗?万一把你培养出来,你跳槽到更好的企业去怎么办?

第二,不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为了很好证明自己的能力,你不妨用实际的案例说明。比如,你是做销售的,你可以把以往的销售业绩和比较成功的销售个案报告给领导。或者,你是做技术工作的,可以把技术评比的奖状证书之类递交上去,这就可以客观反映出你的业务水准。千万不要说“我有很丰富的经验”、“我有信心一定能行”之类的空话。

第三,推销自己的同时不要贬低别人。有很多年轻人说话时会带出“愤青”姿态,看不惯某某、我比某某强这类字眼会不自觉地跳出来。这就是自我推销时的大忌。这说明你的心态不太端正,面试官还会怀疑你的团队合作精神有问题。

综合前面说的六点,职场人可以试着给自己写一份“推销文案”,把自己这份“劳动力商品”做一个全方位的推销,让老板给你更好的待遇、更好的位置,实现你的更远大的抱负。

赢在选择求职的人不但要有一份漂亮的简历,还要会“吆喝”。在恰当的时机展示自我,把你最能干、最光鲜的那一面展现在面试官面前。

第二章 选择规范礼仪,向标准职场形象靠拢

整洁大方的仪表、温暖自信的微笑、从容得体的谈吐,这些都是职场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铺路石。职场新人可以选择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却不能因此而丧失良好的形象和品位,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要传达出干练的职业气息,才能融入更高层次的职场环境。

外表是生产力

我有个朋友,长相一般,甚至偏丑,他经常自嘲:“这是固定资产,没辙!”意思是说相貌是天生的,改也改不了。

但是有趣的是,从来没有人说他丑,三十大几的“叔叔”了,身后还是会有一帮小姑娘大献殷勤的,觉得他衣着服饰很有品位,人的整体感觉很有“范儿”。就像《男人帮》里的顾小白,年纪一把了玩“文艺范儿”依旧招人喜欢。

于是,朋友们一起吃饭就逗他说:“你这‘固定资产’居然升值了嘛,放得越久越值钱了。”

玩笑归玩笑,却说明一个道理:外表是生产力,是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升级”的,并且可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让你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乃至事业发展机会。

我们去书店翻看新书时,通常会被它的封面吸引;去买水果蔬菜,也愿意挑拣干净水灵的。同理,人与人初次打交道,最直观的印象也是通过外表形成的。

外表包括的不光是相貌和身材,还有发型、配饰、着装、肢体语言、面目表情、语音语调……外在的,能够用眼睛直观感受的统统都纳入到这个范畴中。

想象你自己是面试官,坐在那里,同时看到两位面试者进来,一位干净整洁、落落大方,而另外一位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你不自觉就会在心里有鲜明的好恶——虽然很可能后者的能力不输于前者。

所以,轮到你自己去求职、面试的时候,千万要重视“外表”这一项重要的生产力,它是你职场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一个衣着得体的人肯定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随意“混搭”只会让人瞧不起,他人心里会说:“这人真不够档次。”

这不是犯势利病,这是职场、社交场合的规矩。

平面设计师小金原本就职于一家民营设计公司,工作氛围宽松,老板对衣着的要求程度不是太高,小金也就养成了“凑合”的习惯。本人又是单身,没有女朋友“管教”,所以就逐渐滑向了“怪叔叔”的边缘。

机缘巧合,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小金跳槽到某大型国企做产品外包装的工作,坐的是标准规范的格子间,公司有了明确的着装规定,小金突然就有点儿着慌。他不懂穿西装的要领,不知道怎么搭配衬衣,由于常年穿惯了球鞋,双脚踩进皮鞋里也觉得十分别扭。才上班一个星期,他就感觉难受得要命。

幸好介绍人的一席话让他端正了心态。他说,你以前的公司可以随便穿,每个人都邋遢,倒也无妨。现在你周围的人都光鲜体面,你再邋里邋遢,岂不是“自绝于人民”?同事要小瞧你,领导会觉得你上不得大雅之堂,什么职场前途的也就无从谈起了。

听了这番劝告,小金努力收敛了自己的“艺术家气质”,认真“洗心革面”,注意理发刮脸,衬衣领子保持清洁,走路抬头挺胸,整个人威风了不少。某次公司领导去员工工作区视察,看到他还说:“看过你的设计作品,不错嘛,本人跟作品一样干净利落!”小金心里那个汗啊,幸亏把自己认真“包装”了……

职场之外,你大可选择“文艺范”、“小清新”,但是作为职场人,你就需要在有限的范围里作出合乎逻辑的选择。整洁大方的仪表、温暖自信的微笑、风趣幽默的谈吐,这才是把你送上成功之路的强劲生产力。

赢在选择除了艺术圈、演艺圈等崇尚个性的职场圈子,大多数职场都是推崇整齐划一的,所以,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铤而走险,让自己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才是妥善的选择。

在镜子前观察整体形象

大众印象里,照镜子仿佛就是“臭美”的代名词,女人揽镜自怜貌似很美,而男人照镜子就会被人嘲笑。事实上,聪明的职场人要学着正确使用镜子,跟镜子做好朋友。

同学老李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做“北漂”,住的是完全见不到阳光的最简陋、最便宜的地下室,4人睡上下铺,分享9平方米的狭窄空间。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他都强烈坚持在屋子里放一面照得见全身的镜子。这个做法自然招来室友的打趣:“再照也照不出花儿来!”老李坦然笑笑,不解释。

有意思的是,最后住进去的老李,最先搬了出去。他起初做的是数码产品的一线销售,底薪只有1500元,三个月后就拿到了数目可观的提成,迅速成为销售经理,半年之后手下有个10人团队。他搬出地下室的时候没有忘记搬走那面镜子,还神神秘秘对室友说:“在镜子里能够找到更好的自己。”

事实上,老李并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秘诀,他只是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动作,整理自己的着装。带他入行的前辈警告过他:你的形象就是公司的形象,形象好坏决定客户对你的印象,也就决定了你签单的成败。和老李一同进公司的人把这话当成了耳边风,老李却铭记在心,认真践行。

照镜子不光是为了自恋“我真帅”,而是更多关注整体形象。

首先,检查自己的肢体。头发够不够干净?脸上有没有灰尘、汗渍?牙齿缝隙有没有污垢?指甲是不是太长、太黑?不需要你去做整形整容手术变成帅哥美女,在已有基础上保持整洁就是对人对己的最好尊重。

其次,检查自己的穿着。衬衣领子够不够清洁干净?领带打得是否周正?裤线直吗?皮鞋亮吗?身上衣服配饰有没有破损污浊的地方?你不需要穿名牌,也不一定要使用奢侈品装点自己,但是要遵循起码的职场和社交着装规则。

再次,检查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笑容够不够真诚亲切?握手的动作职业吗?站得够直吗?坐姿端正吗?若是你的工作性质偏向社交活动,更有必要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做更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为,一个细小的表情和动作都有可能透露你的内心所想,让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对你有截然不同的判断。

总之,在镜子前,你可以用旁人的眼光来打量自己。镜子里的那个人像不像一位成功人士?这些看似“表面功夫”,却能为你的职场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赢在选择有句话大意是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向那样的人看齐。思想和心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但是外在的整体形象却相对容易提升。每天认真照一照镜子,让自己从头到脚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大方细致,无论见上司还是见客户都能提升你的人气指数。

训练自己的面部表情

某次,办公室一位小美女去相亲,回来之后大家自然很八卦地问结果。她摊手,无奈地说:“没戏。”之前听她说过,男方家境、学历、工作、收入都不错,很有些“绩优股”的特质,怎么就“没戏”了呢?小美女说:“一看他那副贱兮兮的表情就不爽!”

这词好形象:贱兮兮。没见过那位仁兄的相貌,也能大致猜想到那个样子,咧嘴傻笑,说猥琐有点儿冤枉,却怎么看都不像好人。看来,表情决定成败啊。

情场如此,职场何尝不是如此。

所有的成功励志书籍都对大家讲“微笑”的重要性。微笑使对方产生安全感、亲切感、愉快感,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是,正常来讲,一个人是不会有事没事就保持微笑状态的,那样面部肌肉肯定抽筋——甚至让人误以为你不怀好意。

笑,是个技术活儿,是“面部表情”这门学问里的一堂课。作为职场人,不要只想着“笑”,而是要把思路拓宽一些,研究更多的面部表情。该笑的时候笑,该严肃的时候保持严肃。有些人明明在笑,却让你从心里往外对他产生畏惧感;有些人不带任何表情,却让你不由自主想亲近。这就是他们面部表情修炼到位的缘故。

有位致力于面部表情研究的心理学家叫做艾克曼,他被学界誉为“人面教皇”。他结合数字统计的方法,又研究面部肌肉挤压的程度,分析出表情传达出不同的内心情感。据他的统计,光“微笑”就有50多种。可见,人类的表情有多么深奥复杂。

有一位当红小生在做节目的时候大秀演技,他可以前一秒钟还说说笑笑,后一秒钟就万般沮丧地投入“苦情戏”,主持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卖关子说:“演嘛”。

这个“演”,其实不是演员的专利,只要掌握一些细小的窍门,职场人也可以遵循需要适当“演”一下。职场是个庞大的舞台,老板、上司、同事、下属都是你的观众,从这个角度看,你修炼演技也是应该的。

面部,最灵动的器官是眼睛,我们将它们称为“心灵之窗”,所以,你可以重点练习用眼睛传达心意。很多恐怖小说里的鬼怪都是通过对视来害人,只要有人看它的眼睛,就会被摄走魂魄或者干脆吓死,真真是“我用眼神杀死你”。

所以,职场人训练表情时,不妨重点练一下自己的眼神。要学会用坦诚的目光看别人,与人对视的时候要保持心态平稳,目光真诚,既不能咄咄逼人,也不能游离躲闪。不管对面是上级、下属还是客户,平等尊重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除非在特定的场合,一定要你恐吓、侵犯对方,否则不要让眼神带出杀伤力。心里的愤怒和不满要尽量放下,别让它们在眼睛里流露出来。

第二个具有表现力的器官是嘴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嘴唇都有自然的轮廓,有的人嘴角朝上,天生一副“微笑”的样子,这就是比较讨喜的长相。有些人则嘴角下垂,看上去不不高兴似的,这就需要注意收敛,尽量提醒自己笑一笑,牵动嘴角,时间一长是可以改善纹路走向的。至于撅嘴、撇嘴、嘟嘴、咬牙切齿这种比较夸张的“自拍表情”,最好不要带到职场中,那会让人觉得你很幼稚,或者情绪过于外露,不够职业化。

初入职场的人多数都没有资产或者后台,只有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细胞都是你自己的。不要以为它们不值钱,运用得当,它们就会为你换来财富。就像钱一样,不仅仅是花出去购买东西,还可以变成资本生出更多的钱来。你的面部表情不光是为了好看、迎合别人,更是给自己挣得更广的人脉,积累成功的资本。

赢在选择在你的包里或者办公桌抽屉里放一面小镜子是个不错的选择,男女都适用。与镜子里的自己对视,看表情是否真诚、具有亲和力。此外,还可以观察自己的脸从哪个角度看上去更好看一些,毕竟,自信而成熟的脸在职场中更能赢得信任和机会。

选择恰当的服饰搭配

最近几年的服饰流行趋势越来越花样百出,糖果色不但被女生钟爱,很多男孩子、甚至“大叔”都大胆地穿“出彩”,粉色、绿色这种出挑的颜色都被人穿上了身。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职场服饰选择就多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职场人的衣帽间宁可保守,不要冒进。

服饰是职场人的新闻发言人,也是独特的麦克风,你站在那里,头顶的帽子、身上的外套、脚下的鞋子无一不在传达你的修养、气质、思想、情感,显示你的身份与内在素质。服饰搭配成功不一定保证你职场成功,但不成功的服饰将导致你职场失败。不当的穿衣打扮是很多人在职场中碰壁的致命伤。

阿明是某著名高校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在校期间就与同学开发出多项实用软件,卖出不错的价格。可是毕业求职时他却屡战屡败,考官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都对他的服饰投不信任票。

客观地讲,阿明算是小帅哥一个,也许就因为帅的缘故,喜欢往“花样美男”的队伍里站,平日喜欢穿粉嫩颜色的格子衫、窄脚裤和匡威鞋,耳朵里常年塞着耳机。这是当下时尚杂志最为推崇的“极客男”经典造型,却不是公司老板们喜欢的“员工形象”。HR(人力资源部)都觉得,这样的服饰跟IT公司的整体基调不符,若是SOHO(家庭办公)当然无可厚非,若想坐办公室,最好还是穿整齐的白衬衣。

所以,职场服饰不是以“时尚”为选择标准的,而是要“适合”。更细致地说,你需要考虑时间、地点、场合、身份。

第一,服饰搭配要参考时间。你要随季节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服饰。天热就凉爽、简洁,天冷就保暖、轻便。除非你是演艺界或者时尚界人士,否则你的反季大混搭会让同事、上级大皱眉头。

此外,你不需要站在潮流最前沿,也不要跟时尚脱离太久远。我曾经有一位同事,大学毕业不久,二十三四岁的年纪,却穿一套黑色的中山装上班,被周围惊呼“天人”。

第二,服饰搭配要结合地点。在商务办公的环境中应遵循“正统”的眼光,最好穿制服、套装、套裙以及连衣裙,带给人职业与精神的面貌。同时也要符合规范,如男士穿西服一定要系领带,西服应烫熨平整,裤子应烫熨出裤线,衣领袖口应干净,皮鞋应锃亮。女士不宜赤脚穿凉鞋,丝袜不能跳线,不要涂前卫颜色的指甲油等。

可能有些工作性质决定职场人不需要坐在写字楼里,而是要户外活动,陪客户应酬等,那就需要根据聚会的地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正确的着装和配饰。

第三,服饰搭配要注重场合。有时我们由于工作需要,必须参加一些或大或小的活动,也要根据特定的场合来协调自己的服饰。例如会议、庆典仪式、正式宴会、商务或外事谈判、会见外宾等场合,选择的服饰应力求庄重和典雅,不要给人一种浮华的感觉。

女士们往往喜欢在特殊的场合为自己格外装扮一下,这是可以的,但也要有度。一两样有档次的首饰,一两件精巧美丽的配饰,再用少许与自己相宜的香水,这都是好选择。

第四,服饰搭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无论工作性质是什么,职场人的第一身份是“员工”。基于这一点,在搭配服饰的时候就要最先考虑自己企业的整体形象,要跟周边的环境协调。如若周边同事全是衬衣西装,黑白分明,你最好不要万墨丛中一点“艳”,那势必成为众矢之的,除非你极度渴望被上司盯上。当你有了一定的职务、头衔之后,就需要考虑自己服饰的品质、材质问题,太过“便宜”会降低你的威严感。

总之,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服饰有不同的要求,职场人的服饰搭配只有与“时”俱进、与“地”相宜、与“人”相合,才能为你的职场形象加分。

赢在选择若是有心人,可以参考一些专门教职场人服饰搭配技巧的书籍,精致的裁剪、服帖的面料、适宜的颜色能够帮你掩饰身材上的缺陷、改良肤色上的瑕疵。毫不夸张地说,选对了服饰,人人都是职场中的帅哥美女。

研究基本的职场礼仪

偶像剧里通常有这样的剧情,“脱线”女主角匆匆忙忙在写字楼里抱着文件低头赶路,拐角处狠狠撞上一位俊男,这位俊男恰恰是公司最年轻的董事或者高管,于是,一个“转角遇到爱”的浪漫故事开始了。

然而,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职场中的血淋淋现实是:这个员工可能死定了!轻则被老板鄙视地说一句“慌慌张张做什么”,重则可能就前途堪忧了。

职场有它特殊的行事准则和礼仪,最不欢迎那些大脑短路、不守规则的角色。它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性别之分,男女一律通行。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提倡“绅士风度”,总要男士给女士开门、让路等,在正规的职场中则不需要。职场更强调等级秩序,下级为上级着想,上级的指示是下级的行事准则。如果能够牢记并遵从这样的游戏规则,“职场青蛙变王子”的剧情倒是可能上演的。

某次,公司高薪聘请营销策划人员,经过重重筛选,有6个人进入最后一轮面试。原本通知他们面试地点在3楼小会议室,时间到了,有人告知地点临时改在15楼的咖啡厅。好几个面试者面面相觑,不断问为什么,只有刘毅快步走向电梯。

被刘毅带动,其他人也纷纷跑向电梯。电梯到时,大家一窝蜂拥进去,电梯门刚刚要闭合,一位衣冠楚楚的长者还要迈腿进来,刘毅连忙帮着打开电梯门。那位长者只略微一点头表示谢意,刘毅热情地问:“您到几层?”那人说15层。刘毅帮他按了按钮,他还是没说话,又略一点头。电梯间的镜子里,反射出其他几个人撇嘴的神情。

15层到了,刘毅紧挨着电梯门,却没抢着出去,而是让了让那位长者:“您先请吧。”他面露笑意,迈步出去,走向咖啡厅。直到众人落座才发现,那位长者居然是他们面试中最具有决策权的HR(人力资源部)总监。他笑言:“其实各位的专业素养都不错,但是已经有人先一步胜出了。”毫无疑问,他指的是刘毅。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职场礼仪在这个等级鲜明的圈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室中不应该听到手机的铃声”、“与他人交谈时口腔一定要保持清新”、“西装、衬衣与领带要合理搭配”……这些看似小小不言的“琐碎”细节,都能影响你的职场运气。

笼统概括,职场礼仪包含这样几个大的方面:职场仪表、职场语言、职场仪态、职场交往。下面我们逐条介绍一下:

第一,职场仪表。这是指外观形象、卫生习惯、服饰着装等。这在前文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

第二,职场语言。为了让沟通更简单,把口误降低到最小,我们可以尝试学习一些惯用的职场语言,它们简单易懂,不含歧义,不褒不贬,实事求是,既能明确表达你的意思,又不至于太犀利而伤害对方的感情。

职场语言以礼貌为第一要义,多用敬语,表示尊敬,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请指教”、“打扰”、“借光”、“拜托”等。这看似“小事”,却常常被忙碌的职场人忽略。

第三,职场仪态。身为职场人,需要给人稳重成熟的印象,这样能赢得更多信任感,所以必须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谈话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坐在工作位上需要文雅、稳重、自然大方,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适度分开,一般不超过肩宽。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挺胸、收腹、抬头、双肩放松。走路亦要轻而稳,走出自信。

第四,职场交往。职场中总要与人打交道,握手、递交名片、自我介绍、打电话、写邮件、汇报工作、会议发言等,都有标准而职业的做法。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很自嘲的话:“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我给领导办事总是很守规矩,大家反而认为我在拍马屁。事实上,这恰恰是职场中的聪明人。任何人说你拍马屁都没有关系,领导永远是喜欢“懂礼”的人。

赢在选择你可以做个中规中矩的“呆子”,也可以做个不拘小节的“猴精”,随你怎么选。但是不要忘记了,在西天取经的团队里,呆子最受宠,而猴精老挨骂。成熟的职场人都会选择做遵循礼法的好员工。

用最恰当的方式介绍自己

在职场中,需要作自我介绍的场合非常多。毫不夸张地说,自我介绍是一张“活名片”,把自己用简洁或风趣的语言包装一番之后,向别人推销自己,使陌生人认识你、熟悉你、喜欢你,从而增加你的职场人气指数。

从语言上说,自我介绍可以简洁明了、清晰流畅,例如:“你好,我叫张小泉,我是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说话时要口齿清楚、吐字清晰、坦率自信。

若是不太严肃的场合,还可以在自我介绍时加入一些轻松幽默的元素,如:“我叫苏来富,父亲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给家里带来财富,但是遗憾得很,到现在我还很穷。”

无论是“基本款”还是“改良款”,自我介绍都忌讳夸夸其谈、言过其实。我见过有些年轻人在面试的时候,为了凸显自己专业技能过硬、以往工作经验辉煌,故意把很多大光环套在自己的头上,反倒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在进行自我介绍时,除了注意语言措辞,还应该注意表情、动作等细节,只有完善各方面的细节,你才能够通过自我介绍让对方记住你、认识你,从而让自我介绍成为打动对方的敲门砖,极好地推销自己。

毕业生董磊顺利通过了某心仪公司的笔试,迎来面试,他对即将到来的考验信心满满。面试当天,HR(人力资源部)主管要他开场先作一个自我介绍。他想,这太简单了,早就准备过。他清清嗓子,就把自己的姓名、毕业院校、获奖情况和实习情况等内容介绍得井井有条。之后,面试官又问了他一些其他关于岗位的问题,然后点头说他可以出去了。

董磊自我感觉不错,觉得这个职位非他莫属。然而,最终宣布结果时,却是另外一个人得到了职位。他心有不甘,鼓足勇气给当天的面试官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问自己为什么失败。面试官回复了他,说他勇气可嘉,可以给他讲一讲。原来,在董磊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一个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的毛病,让人觉得他注意力很不集中。

面试官提醒他,以后进行自我介绍时,不但要组织语言,还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眼睛要注视对方,眼神要收放自如,手脚都不要乱动,要有稳重感。

自我介绍,本质上就是给你自己做一个活“广告”,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知道你,并且记住你。特别是在求职、应聘这样的场合,面试官接见的面试者不在少数,你如何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让自己脱颖而出,值得大动脑筋。

而在工作、社交时,自我介绍又是拓展你人脉网络的一个重要通道。场合越正式、越高档,潜藏的贵人就越多。人家时间宝贵,不会给你很多时间听絮絮叨叨的“说来话长”,你更需要精巧设计,争取一下子吸引别人。

某次,一个行业聚会上,我听到一位年轻人向大家自我介绍时说:“1912年,泰坦尼克号‘下水’了。”他顿了顿,然后说,“70年后,我出生了。”大家都知道他是1981年生人的了,自然就对那个“泰坦尼克号男孩”印象颇深。

总的说来,自我介绍是职场人的“常备武器”之一,不要工作已经几年了,尚不知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菜市场买菜尚且讲究“吆喝”,何况在职场中与人竞争呢?

赢在选择勤能补拙,你可以学着别人好的、有新意的自我介绍“打草稿”。自己私下写个底稿,然后对着镜子练练,这会是很有效的方法。

小名片,大脸面

我曾经“遭遇”过一位同事,本身是“名片狂人”。他几乎有上百种身份,某公司销售经理、某公司总经理、某公司培训讲师……手中厚厚一叠名片像一副扑克牌。

起初我们都以为他是经历丰富的大人物,都对他无限膜拜。后来不知哪位好奇者闲来无事,认真看了看他的名片,发觉他是个“骗子”。

原来,他并非真的有那么多头衔。他上学期间曾参加过一些实习,甚至只是去应聘了一下,他就敢堂而皇之地把那份经历印在名片上,然后对外吹嘘自己的本事。这件事“东窗事发”之后,他很没面子地辞职走了。

名片起源于交往,在职场和商务活动中必不可少。它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简明扼要地传递给对方你的信息,那信息必须真实可信。倘若在名片上造假、夸大,你的诚信度就先一步打了折扣。这也就是我那位同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失策所在。

从名片本身来说,它必须简洁工整。它是你的另外一张脸,上面的信息不能随意涂改,如果电话号码、地址等有所变更,不能画掉重写。而且,名片上也不要有两个以上的头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倘若一个名片上给的头衔过多,就会有三心二意、夸大炫耀之嫌。如果你确实有多重身份,可以制作几种名片,在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强调自己不同身份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名片。

交换名片也是有学问的。地位低的人首先把名片递给地位高的人,所以最好不要主动索取名片。即使索取名片也最好不要采取直白的表达。

恰到好处地交换名片有以下几个:(1)交换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先把自己的名片双手呈递给对方,对方总会回敬给你一张。(2)邀请法。直接索要名片不太礼貌,但是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对方,例如,“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您交换一下名片?”、“想以后向你讨教。”对方出于礼貌,会和你进行交换。(3)暗示法。“认识你非常高兴,不知道以后怎么跟你联络比较方便?”暗示对方。

当你接受了名片之后,一定要回敬对方。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如果你没有名片,最好也不要直说,可采用没有带或者用完了等委婉的表达。

另外,在递给别人名片时,有几个细节提醒大家注意:(1)出门之前检查自己的名片盒,既然要参加活动,要带足够的量。(2)要放置到位。具体要求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名片一定要放在标准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名片放在专用的名片包里,男士还可以放在西装上衣口袋中,女士最好放在手袋里,但是不要乱糟糟地和现钞放在一起,要有专门的口袋。(3)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放。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多人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来说,地位低的人先递给地位高的人,晚辈先递给长辈,主人先递给客人,男士先递给女士。(4)办公桌上和抽屉里面要备有足量的名片,以备不时之需,发现自己的名片快用完时,应尽快到单位行政部门申请加印。

在接受别人的名片时也要注意一些细节:(1)要起身迎接,双手接过名片,并表示谢意。(2)接过名片后要仔细看看名片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要读出声来。这是很重要的,既是了解对方的确切身份,也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善。(3)从别人手中接过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万一被污垢侵染将是非常不礼貌的做法。

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名片就是自己的“脸面”,那绝对不是印着头衔的“虚荣”,而是职场礼仪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帮助你通向更高层次的小小指路牌。

赢在选择一般来说,正规公司都会为不同级别的员工印制统一的名片。如若你的公司很小,或者老板没有做这一项,你要强烈建议他为你印制名片。至少,你要有自己的“个性名片”,方便在与人交往时介绍自己、推销自己。

电话、电邮都有学问

图书编辑小周永远记得自己工作后第一次给某畅销书作者打电话的情形。“秦老师你好,您的稿子已经到了三审阶段,我们主编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她说了一通之后,问,“您觉得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对方反回:“你是谁?”

小周差点没把电话掉地上。这是她第一堂“职场电话礼仪课”。

电话让现代化办公变得方便快捷,在无形中缩短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职场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电话联络,所以使用电话的方式方法非常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你的个人职场形象。

打电话的最佳时间最好是双方预先约定的,若无约定,要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接听。公务要尽可能少的占用他人的私人时间,尤其是节假日时间。假如有急事,无论如何也要在这个时间打电话,那一定要先讲:“对不起,这么早给您打电话了。”

通话的时间基本原则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一般限定在3分钟之内。所以,要在说话之前做好准备,不要丢三落四,刚挂电话又打回去。

一般情况下要等对方先放下电话机后,你再轻轻挂断电话。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男士对女士打电话时更要注意这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