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2:42:39

点击下载

作者:吕夏乔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非洲常识作者:吕夏乔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214167644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非洲的侧面

没有哪个大洲如非洲一般,拥有如此之多的侧面,以至于让人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它。

也许,你会说非洲是粗犷的,在那广袤的热带稀树草原上,大型野生动物们肆意地繁衍和生长,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海市蜃楼消逝处,埋藏着世世代代非洲人怅眺过的干涸梦想;那里有大量的古老部落集群而居,以最原始的方式保留着祖先的遗规训诫,他们击掌则引吭、闻音则起舞,不喜也不谙丝竹管弦之声里的曲折衷肠……但如果你在毛里求斯的白色沙滩上,看到一对对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男男女女,或者在维多利亚湖畔明镜般的水面看到红花绿树倒映其中,再或者亲身感受一个四世同堂的非洲大家庭里的和美融洽,你便又会觉得非洲是温婉多情的。

也许,你会说非洲是贫瘠的,这里极少有适于农耕的土地,这里很多人还徘徊在温饱线以下,这里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通电,这里很多人不知道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为何物……但是,如果你看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名单里,非洲的塞舌尔赫然位于发达国家之列;如果你在南非开普敦的大型商场里,看到各种价格高得吓人的商品前面顾客络绎不绝;如果你知道非洲有多少矿产资源的储量均居于世界前列,你又会觉得,非洲是富有的。

也许,你会说非洲是野蛮的,他们鲜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很多部落至今仍然以狩猎和采摘为生,那里仍然保留着许多残害人身心的陋习,比如少男少女成年割礼……但如果你看到非洲人对待外来之客的发自内心的热情,如果你看到保存至今的9000年前那些栩栩如生的非洲岩画,如果你感受到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带给心灵的极度震撼,你又会觉得,非洲的文明是傲人的。

也许,你会说非洲是天真热情的,这块热带大陆到处充满着阳光,这里的人不懂得“伤春悲秋”,他们不知忧患为何物,总是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乐天做派。但如果你知道这块土地上,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有多少黑人被当成奴隶贩卖到美洲的种植园;当你看到非洲妇女们左环右抱带着一大堆孩子,不知道所承担的生活重担何时是个头;当你看到光着脚丫的适学儿童挺着因为饥饿而肿胀起来的鼓鼓的肚皮;当你得知非洲很多地方现在依然内乱不止,大量的难民居无定所,你又会觉得,非洲是让人忧伤的。

也许,你会说非洲是粗俗的,那里的人用手抓饭吃,或许常年不洗澡,但就是在这些人中间,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于国际政坛纵横捭阖的政治人物。

也许,你会说非洲是没有主见的,一直以来都被外来的力量牵着鼻子走,非洲的国界线是殖民者划定的,非洲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是被边缘化的,非洲国家的民主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美大国的影响……但也正是非洲,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部落酋长制,甚至极大限度地给予这片土地上的野生动物们自由。

也许,你会说非洲的色彩是黯淡的,这里没有明艳的中世纪油画,没有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厅……但这里有“地中海白莲”突尼斯,有“彩虹之国”南非,有“非洲明珠”乌干达……

是的,哪一个侧面都不能代表非洲,但哪一个侧面都是非洲。因而,本书并不试图对非洲进行任何形而上的定义,仅仅是从文化、交通、经济、生活、旅游、教育、政治、历史、地理、人口与科技11个方面,粗线条地勾勒出非洲的不同侧面。线条与线条之间留有的巨大空白,则有赖于您的填补。第1章非洲生活——现代文明的角落初到非洲的人可能会被非洲人粗犷的饮食方式吓到,可能会不禁感叹头顶负重的非洲妇女,或者流连于非洲的特色小吃,比如极具特色的烤香蕉。非洲人吃饭有特殊的礼仪习俗,不同辈分的人坐在不同的地方,有些地区甚至细化到食物的不同部位给谁吃。非洲人也有自己的休闲娱乐,原始部落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聚会节日,这些习俗大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唱歌、跳舞、购物则是日常的娱乐方式,与其他国家的人们一样。非洲大陆有数千个民族和数千种语言,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习俗,所以,非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可想而知。1.非洲的特色小吃有哪些?撒撒

撒撒(sadza),即津巴布韦的手抓玉米饭,虽然用材简单,制作也不复杂,味道却相当不错,是津巴布韦一道著名的主食。做一顿撒撒仅仅需要玉米粉和肉汁,将玉米粉加水熬煮,至水收干成糊状,直接盛盘浇上肉汁、盖上蔬菜,或者捏成条状,蘸上肉汁、就着蔬菜,既饱腹,又美味。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一顿地道的撒撒,无论是水与面粉的配比,还是熬煮时的火候掌握,再或者是水收干的程度,都需要精准地把握,这样制作出来的撒撒才软硬适中、口感合宜。炸角

炸角,顾名思义,是一种油炸的三角状食物。坦桑尼亚的炸角也是比较受人喜欢的一种食物,它是由面皮和包馅制成。这种吃法其实在中国民间也有,只不过是包成饺子状,而非洲人则是包成三角状。炸角的做法也比较简单,将馅料(如牛肉丁)煸熟之后,包入面皮之中,然后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再捞出,等凉凉了即可食用。炭烤蝙蝠

看完了“撒撒”和“炸角”,如果你以为非洲的小吃实在没什么有特色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非洲人的食物刁钻起来,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如烤蝙蝠。这个在我们看来绝对是“暗黑料理”的食物,却受到非洲人的普遍喜爱,不管是街边的烧烤摊,还是饭馆里,总能觅到它的身影。可以说,炭烤蝙蝠是非洲的一道“横”菜。油炸蝗虫

在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也有一种略显“重口味”的传统小吃,即油炸蝗虫。相较而言,油炸蝗虫比较多见,世界各国均有以其为食的传统。将蝗虫炸过以后,口感酥脆,据说营养价值也较高,更重要的是,历来凡蝗虫大规模过境处,农田悉数成为荒田,严格算来,食用蝗虫也算是为民除害呢。考斯考斯

考斯考斯(cous-cous)是突尼斯最著名的一道菜。这道菜的做法是将煮熟的肉类与菜类拌上香料,再在上面铺上一层小米饭。虽然做法看似简单,但一般情况下,突尼斯家庭只在迎接贵客时才上这道菜。2.非洲人的主食是什么?

提起主食,我们往往会想到大米和小麦面粉,但是在非洲,大米和小麦面粉全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普通的家庭一年也吃不上几回,更不用说将它们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了。那么,非洲的主食有哪些呢?

玉米原本生长于美洲,欧洲的殖民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来,并在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又将玉米传至非洲。玉米植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且产量巨大,十分适合食物短缺的非洲;传入不久,玉米便已成为非洲人最主要的一种主食。非洲人对玉米有最主要的两种吃法,一种是烧烤,一种是将玉米磨成面粉,做成手抓饭。

提起香蕉,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这是一种生长于热带、风靡于全球的水果。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香蕉产量巨大,且拥有各种各样的品种与口味。非洲人除了将香蕉当作水果之外,更多是将它当作主食,一日三餐都有它;可以烧烤,可以油炸,可以煮汤,总之,香蕉成为非洲人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

除了玉米和香蕉之外,木薯也是非洲人的主食。木薯类似于红薯和山药,但口感较红薯和山药差很多;由于木薯在非洲遍地都是,且本身的产量十分高,所以也成为非洲人的主食。非洲人对木薯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但无非也是烤、煮、炸、蒸几种。很多去非洲旅游的人,很难适应木薯的口味。

非洲的第四大主食便是土豆了。其实非洲人对于土豆的吃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跟香蕉、玉米、木薯的做法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看了非洲人的几种主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主食拥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耐旱、耐贫瘠,且均属于无须精耕细作的粮食品种,十分符合非洲人粗犷的性格;第二是单位面积的产量很大,对于整体上缺衣少食的非洲人来说,最适合不过了。3.非洲人为什么要吃土?

不管是坦桑尼亚还是肯尼亚,在撒哈拉以南的广大非洲,许多地方均有食土的传统。他们将土制成泥饼、泥条,既可摆摊售卖,也可满足自己家庭所需。

非洲人食土的传统由来已久。由于土地贫瘠、生产资料不足,几无商品贸易,非洲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长期处于缺衣少食的状态之中。他们生存环境之中的一应植物、动物,均是其食物的来源。所以,可以说非洲人是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遇上天灾或荒年,便陷于饥饿之中。食土,便是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时候,不得已而为之的。

但是,慢慢地,非洲人发现,在他们借由泥土充饥的过程中,某种特殊的泥土非但没有对身体造成伤害,反而有益于身体健康。总之,非洲人在食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心得,比如说哪种土能够食用,哪种土营养价值较高等。甚至在非洲的有些部族,对于取土、制成食物都有自己的秘籍,绝不外传。如坦桑尼亚人食用的是将土地深挖数米之后取出的红土,取土后拿回家挑出石子、杂草,再加水,揉捏成土条,置于火上烧烤之后便可食用。

而今,非洲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仍然有些地方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时需食土充饥;另外一些地方,由于生活惯性而保持着食土的传统,此时,他们会将土加到玉米、木薯、香蕉或土豆里,制成混合的食物,可以大大改善单独食土的口感;还有一些地方继续保留着食土的传统,是因为土里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的元素,孕妇、病人等常需要食土来补充身体所缺的元素。4.非洲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非洲的饮食习惯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

去过非洲或对非洲人的生活方式有所耳闻的人,肯定听说过,非洲人爱用手抓饭吃而不喜欢用餐具。事实情况的确如此。

在殖民者进入非洲以前,这里基本上是一片蛮荒之地,大量的原始部落散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或逐水草游牧,或在人迹罕至处安营扎寨;他们靠着狩猎、采集野果,基本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与非洲呈掎角之势紧密相连的亚洲和欧洲,早已依照社会发展规律经历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欧洲还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更替。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其中所处的人对自身以及世界的探索凝结的智慧相伴而生,且成为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力量。餐具,不管是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筷子,还是习以为常的刀叉,却几乎是当时的人们穷尽智慧发明出来的。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洲人几乎从未想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明出一种餐具来,同时,非洲长期以来的社会形态与经济现状,也并不能调动非洲人的聪明才智去发明餐具。因而,非洲人吃饭鲜少用筷子或刀叉。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断定所有非洲人都是用手抓取食物的。事实上,在非洲,还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人,他们高居于非洲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部分非富即贵的非洲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绝对不会用手抓,而是采用刀叉。究其原因,欧洲的殖民者对非洲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而宗主国的风俗习惯对于殖民地的影响非常大。于是,慢慢地,处于较高阶层的非洲人,为了赋予其与殖民者相似的身份认同感,则开始模仿欧洲人使用刀叉。

看完了非洲人使用餐具的情况,再来了解一下非洲人的食物有什么特点。笔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刁钻。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非洲人的主食迥异于其他大陆的以米或面为主,非洲常见的主食如玉米、土豆等,在其他国家仅仅是餐余的点缀食物;其次,非洲的许多食物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无法想象的,如本章第一节介绍过的几种食物。可以说,非洲的食物大都不是走“大众化”路线,而是游走在边缘地带。之所以如此,恐怕与非洲的粮食短缺息息相关。

接下来再来看看非洲人在饭桌上的礼仪。非洲至今在世界上大多数人眼里仍然是一个充满贫穷、暴力与社会失序的地方,因而,非洲人在饭桌上对于一些传统礼仪近乎苛刻的持守,就更加突显。非洲人在饭桌上有着严格的长幼之分,如在长者先吃后,年轻人才可以吃,如果年轻人先吃完饭要离席时,则要跟年长者告退;如在吃整只动物时,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纪的人该取食哪一部分,都有着严格的规定。5.非洲有哪些特殊的社交礼仪?千万别吃光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一般去别人家做客,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应当将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尽可能地吃干净。而在尼日利亚西部地区,去别人家做客吃饭,如果将食物吃得一点不剩,可是要惹得主人家不高兴的。事实上,在这里,客人吃食物,至少需要留一片在餐盘里。这些剩下的食物,主人不会马上倒掉,而是留存一天用以飨宴神明,直至第二天才丢掉。所以,去这个地方旅游或做客,即使食物再好吃,也不能风卷残云般将食物吃个精光。“你瞧,我的手里没有握石头。”

一般与人见面时,均需要打招呼,有的地方打招呼的方式是点头,有的地方是微笑,有的地方是行贴面礼,有的地方是接吻,而在非洲,最流行的打招呼方式是举起右手,手背朝向自己,手心朝向对方。这种打招呼方式是从哪儿来的呢?在非洲古代,战乱频仍,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或进攻别人,常常在手心握着石块等坚硬的东西,给别人以出其不意的一击。因而,这个手势的出现,意在向对方说明:“你瞧,我的手里没有握石头。”既然能主动向对方说明自己没有携带武器,自然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因而,慢慢地,非洲人便将这种方式沿袭下来,并且发展为一种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握手越用力越礼貌

握手,也是常见于世界各地的社交礼仪。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握手时,轻轻相握意思到了就好,而在非洲,握手却求力大为宜。非洲人生性天真率直,在他们看来,握手时如果仅仅轻轻相握,则代表一种敷衍的态度,并不诚恳。相反,如果用力地握,则表示对这份关系十分认可与尊重。鲜少接吻

在接吻这件事情上,非洲人的观念较之其地中海对岸的邻居欧洲保守得多。欧洲人接吻基本上是随时随地的,任何人之间,初次相遇也好,久别重逢也罢,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泛泛之交,均可以接吻。而在非洲,人与人之间基本不接吻。在非洲人的传统观念里,接吻是肮脏的,是亵渎神明的,男女之间哪怕相爱可能也不会接吻,更别提陌生人之间了。只有在一些部落里,人们为了表示对酋长的尊敬,才会俯身亲吻酋长踩过的土地。泼水迎宾

在非洲大陆的最北端有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度,那就是突尼斯。突尼斯人家在接待客人时,往往不是先将客人招呼到家里,而是将其带到就近的小河边,并且在客人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捧起河水向客人泼去,当地人谓之“为客人洗脸”,颇有点“接风洗尘”的意味。因而,如果你是第一次去突尼斯,并且有幸被突尼斯人以水泼面,千万不要生气,那是他们对你最友好的表示呢。拍照前先获应允

对于很多热爱旅行的人来说,每到一个地方,拍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是最好的旅行日记。但在非洲,当你将相机镜头对准任何一个人、动物、物品时,请一定先获得应允。在非洲人看来,相机镜头能够吸走事物的精气,不经应允便贸然拍照,吸走被拍摄对象的精气,就跟不经别人同意就拿走别人的东西是一个道理,是非常不礼貌的。当然,随着非洲人越来越开明,一般情况下,只要你开口,哪怕是让他们自己当模特,他们也会十分乐于答应的。6.非洲家庭的夫妻关系是怎样的?

通常情况下,在非洲的家庭里,妻子的地位远远比丈夫低。这是因为非洲大部分地区仍然严格地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男人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女人只消在家里侍候丈夫、照顾老人和孩子。总之,非洲女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人格上,均是依附于丈夫的。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如果一个男人的某一位妻子,因为出嫁时从娘家带来了较多的金钱,或是自己有点挣钱的小营生,再或者平时省吃俭用将丈夫给的零花钱攒下,拥有较多的私房钱,而这位丈夫又比较贫穷的话,丈夫则会反过来讨好妻子。

在非洲,一个男人往往拥有很多位合法妻子。但奇怪的是,非洲的女人似乎根本不害怕陷于为了男人而争风吃醋的境地,恰恰相反,她们更愿意嫁给拥有较多妻子的男人。因为在非洲,男人娶妻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财富与社会地位,拥有的妻子越多,男人受到的尊重越多。那么,难道在非洲,一个男人的众多妻子均能和平相处、不争不妒吗?事实上,非洲女人之间争宠的情况非常常见。只是,她们总是把取悦丈夫放在第一位,其次才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女人身上。在这一点上,非洲女人相对来说看得特别通透,因为如果一个男人不喜欢自己,那么,即使跟别的女人斗得死去活来,也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如果不同的妻子之间真的闹得不可开交,传到了丈夫的耳朵里,丈夫是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处罚的。对于被认定有错的妻子,男人轻则指责,重则休妻,因而,一般情况下,女人们即使争风吃醋,也只是在心里暗暗地发狠,因为一旦被丈夫知道,很可能就得卷铺盖回家了。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也有一些需要严格遵守的习俗,如,女子与丈夫不能同席而食。女子准备好饭菜,端上桌后,自己只能立于一侧,服侍丈夫吃完,再安排老人和小孩吃,自己只能最后吃;再如,丈夫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妻子,包括晚上去哪位妻子处过夜;再如,妻子非但不能阻止丈夫另娶,还应鼓励并帮助他多多娶妻。7.为什么非洲人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

在非洲,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一项重要的技能,那就是顶着重物行走。走在非洲的大街上,往往可以看见非洲人头顶着一捆干鱼、一袋土豆、一树香蕉、一个大坛子等自如地行走。

我们不禁要问,非洲人为什么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总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发明,以突破人体能力的极限,而负重行走与货物运输带给人们的困境,是目前发达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最早根源。但是,与亚洲和欧洲人相比,非洲人并没有将人类的智慧发挥到极限,这也是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直相对较为落后的原因。中国人为了负重出行发明了扁担、独轮车;欧洲人发明了雪橇;而非洲人,却并未在借用外力上动脑筋。要在不使用外力的情况下负重,背的方式不省力,抱的方式行动不自如,只有将重物负载于头顶,才能保证行动自如。

当然,非洲人之所以用头负载重物,还有一点原因是没有文化心理上的负担。具体点来说,以中国为例,中国人除了大人在向小孩表示亲昵之时会抚摸小孩的头,除此之外,鲜少有中国人愿意让别人触摸自己的头。中国人的俗语中有“头顶三尺有神灵”;中国人的官衔、身份、地位等悉数通过帽子或头饰来区别,这些均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头的重视。而非洲人不认为头与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什么不同,因而,他们可以自由地用这种省力的方式负载重物。

其实严格来讲,用头顶重物,比扁担挑重物更符合受力均匀的原理。扁担挑重物,虽说省力,但往往是单肩挑起,累了再换另外一个肩膀,受力不均匀很可能导致脊椎弯曲变形。而头顶重物,会将重物的压力分散至全身的每一个部位,“头顶功”到家的非洲人,还可以将双手解放出来。8.什么是非洲“丛林肉”?

丛林肉,顾名思义,是生活在丛林之中的野生动物(如蛇、猩猩、山猪)等制作而成的肉类。非洲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其中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自然成为“丛林肉”的主要出口地之一。据估计,非洲丛林每年向外输出的“丛林肉”超过了100万吨。长此以往,非洲这块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持最好的大陆也将变得名不副实。

非洲的“丛林肉”有两个去向:一是非洲当地人日常食用,二是用于出口,满足一些财大气粗者的口腹之欲。

这两种去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对于非洲人而言,吃“丛林肉”是他们的家常便饭,除了需要一些捕获技巧之外,基本上不用付出金钱的代价,因而也是廉价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食用的动物,可能是全世界呼吁保护的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而另一部分用来满足社会上层人士口腹之欲的“丛林肉”,则需要花重金才能购得。丛林中的野生动物完全未经人类驯化,保持着原始的野性,肉质十分鲜美,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出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众多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深入非洲的原始森林中捕杀动物。

可以说,“丛林肉”的产生,是人类向自然无度索取的一个侧面。工业化带来的人口膨胀,使得人类的足迹差不多遍及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野生动物因被侵占领地、失去食物来源而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人类疯狂的捕杀与猎食,更使得大多数野生动物濒于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野味”的探索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因“物以稀为贵”变本加厉。原始森林,成为野生动物们最后的退避之地。不想,人类又将偷猎的枪伸向了原始森林。

当然,丛林也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施行着报复。如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丛林动物捕猎者的身体中发现了大量经由动物血液传播至人体的病毒。除此之外,大量珍贵的动物濒临灭绝。如果人们对于丛林动物的捕杀再不停止,许多年以后,人类的后代便只能通过影像得知那些丛林动物的样子了。

近些年来,非洲各国政府开始对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如建立国家野生动物园、出台一系列动物保护法规、出台禁止或限制狩猎的政策等,再加上众多国际动物保护组织或个人极力呼吁保护动物,使得非洲野生动物的状况有所改善,非洲“丛林肉”泛滥的状况也有所缓解。9.非洲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如果简单梳理非洲服饰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非洲人的服饰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明显,也特别简单,仅仅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简入繁,第二阶段是化繁为简。

由简入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里,非洲人的衣服从兽皮和树叶发展到非洲大袍。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类先民一样,非洲人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阶段,也是由衣不蔽体慢慢地懂得用兽皮和树叶遮羞;当人们懂得如何更完整地从猎获的动物身上剥下整张兽皮时,非洲人便用更大块的兽皮遮蔽身体。再后来,随着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动物,兽皮在有富余时,人们便学会了如何用多张兽皮围裹在身上,使得裹身之物看起来更有美感,此时,先民们的“衣服”渐渐有了一定的设计感。

但毕竟,兽皮本身的重量是十分可观的,于是,更加轻便的布料的出现,对非洲人服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非洲人对于布料加工成衣,主要的工夫都花在颜色的浆染以及头饰、发饰等饰品的搭配上,对于衣服本身的设计感的强调十分不足。

与其他地方的服饰文化发展在不同时代拥有完全不同的风格相比,非洲本土的服饰从产生至今,基本上都呈现一种外观:宽大的长袍。不管是兽皮还是棉布,非洲人的衣服大都是十分简单地裹在身上,不讲究剪裁,不突出曲线,整体的风格偏于宽松。这样设计的初衷在于,大多数非洲人会在晚上将衣服脱下来当作被子;衣服大都也无领或无袖,有的甚至是斜肩设计,且层层叠加,显出繁复厚重之感。

非洲服饰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化繁为简的阶段,是伴随着非洲的近代化而展开的;更确切地说,是受了非洲之外的服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欧洲。

如今,在非洲各大城市里,非洲传统的长袍已较为少见,人们都穿上了轻松休闲的服装,如背心、T恤、短裤、牛仔裤等。

当然,这些都是非洲人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在较正式场合穿的衣服,也就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所谓的“正装”,男士和女士的衣服则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近些年来,在国际时尚潮流的影响下,非洲的服装,尤其是非洲女性的服装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非洲女性的服装正在改变传统长袍宽松、肥大、堆叠繁复的风格,慢慢向简约、修身的方向发展。非洲女性身材高挑、匀称、丰满,新时代的女装风格恰到好处地突显了非洲女性玲珑的曲线美。另一方面,非洲女性的服饰文化频频亮相各大国际时装周,并以明艳的色彩、复古的花纹、流畅的剪裁著称,甚至引领了国际时尚潮流。

而非洲的男士服装,除了传统的非洲大袍之外,基本上是欧洲西服的舶来品。在正式的场合,尤其是有外国人在场的场合,为了显得庄重,非洲男人则悉数西装革履。

当然,化繁为简的过程并非彻底的过程。在非洲乡村,人们仍然固守着穿长袍的传统,甚至在许多保持着原始社会风貌的部落里,仍然处于衣不蔽体的阶段。10.非洲人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在非洲,如果听到一个人用“讨厌”“万人嫌”等词来呼唤另外一个人,千万不要以为这些词是该人的绰号,说不定,这就是这个人的父母正正经经为他取的名字。事实上,很多非洲人会结合自己的生存现状为孩子取名字,有些是为了自嘲,有些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如“无牛汉”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陷于极端贫困——因为非洲的很多部落通常是以拥有牛的多少来衡量富裕程度的,而一头牛都没有,可以想见其贫困程度了;如“饥饿”这个名字,则说明这家人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挨饿;再如“无家可归”的名字,则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在取名字时,举家因为战争或灾祸而真的无家可归了。

另外,还有些非洲家庭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会根据父母双方的性格特点来取名,当然,通常情况下是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或许,非洲人是希望通过每天对孩子名字的呼唤,使得有该缺点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如一个孩子叫“懒惰”,那么,可能其父母之中有一位十分懒惰,不爱劳动;一个叫“愤怒”的孩子,则可能是因为其父母的一方脾气十分暴躁;一个叫“酒”的孩子,可能说明其父嗜酒。

当然,除了这些对于家庭情况或父母现状极具概括意味的名字之外,非洲人还有将一些社交场合的惯用语入于名字的习惯。如有的人名字叫作“你好”,有的叫作“谢谢”,有的叫作“再见”;还有一些非洲人在取名字的时候,就干脆直接以父亲的名字称呼;因而,往往在一个非洲家庭里,爷爷、爸爸、儿子的名字都是一样的。此外,很多非洲人还会用部族里刚刚去世的老人的名字给新生儿起名;还有一些父母,会根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事情给孩子取名字。比如说一个孩子出生时下了雨,父母很可能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下雨”。

这些名字十分不便于社交场合的沟通,因而,通过这种随意的方式取名字的,大都限于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一来受教育程度所限无法取出特别讲究的名字,二来人与人之间,除了与相熟的人交往之外,很少与外界沟通,因而,基本不会存在什么沟通障碍。

而在非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人们取名字大都受欧洲人的影响比较深。11.非洲的社交礼仪有哪些禁忌?

由于北非主要以阿拉伯国家为主,所以,在北非应当尊重阿拉伯人的风俗禁忌。对于非洲黑人,则千万不要称他们为“Negro”或“Black”,这两个词的本义均是“黑色”,原本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即使在殖民主义者大肆贩卖黑人奴隶至美洲之后,他们也用这两个词自称;但慢慢地,美洲的奴隶主给这两个词人为地加上了歧视性的色彩,它们不再单纯地被理解为“黑皮肤的人”,而是“黑鬼”。语意转至贬义后,引起了非洲人强烈的对抗心理。因而,时至今日,非洲黑人仍然对这两个词怀有深刻的仇视与抗拒。

吃饭、打招呼、传递物品时忌用左手。因为非洲人一般用左手做粗活、脏活,甚至在大小便之后以水或土净身时用的是左手,所以,左手在非洲人的眼里是不洁净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左手跟人打招呼便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侮辱。而在与非洲人一起用餐时,如果用左手抓饭,轻者会使非洲人感到不快,重者则会使他们当场拂袖而去。

忌称非洲人为African。如果按照我们学生时代学习的英语语法,那么,我们就该称呼非洲人为“African”。但事实上,“African”一词在非洲,仅仅指南非共和国荷裔白人。因而,如果非洲人听到谁用“African”称呼自己,则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厌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得从南非历史上的种族隔离制度说起。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从1948年开始实行,直到1994年废止,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将人类分为4种,即白人、有色人种(白人移民与黑人的混血子女的后代)、印度人(即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等)以及黑人,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事实上将南非的统治权力交由白人,而有色人种则成为廉价的劳动力。种族隔离制度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由于对白人与黑人实行区别对待,从而给饱受歧视的黑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直到如今,非洲黑人如果听到谁用白人的名字称呼自己,则会由衷地感到愤怒。

非洲人的另外一个禁忌是数字13和星期五。熟悉欧洲风俗禁忌的人肯定会知道,数字13和星斯五是欧洲人最忌讳的,非洲人之所以也对这些有所禁忌,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受到欧洲的影响最为显著。12.非洲的医疗水平如何?

一提到非洲,人们的第一反应除了经济落后、治安较差之外,恐怕还有各种疾病的泛滥。的确,非洲大部分地区仍然疟疾肆虐、艾滋病高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落后,使得非洲人鲜少顾及食物与饮用水的卫生,导致感染大量疾病;另外一方面则是由于非洲的医疗条件较差,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非但无法康复,还将疾病传染给了他人。

的确,非洲的医疗水平,总体来说发展十分落后。各个国家不仅医院少、医疗设施不全、设备不先进、药品严重短缺,而且还存在从医人员的职业技能普遍低下、职业素养大都不高的情况,因而,非洲的病患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当然,非洲也存在医疗设施较好的医院,这些医院大都是殖民者建造的医院,但费用也相当可观。因而,虽然非洲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已经实现免费医疗,却无法真正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除此之外,非洲的医疗还存在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非洲的医院大都分布在城市中,且集中在首都及较大的城市,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医院则十分少,非洲的原始部落则根本没有医院。这里的人在生病时大都只能求助于巫术或者传统的土方。非洲的巫术包含太多迷信且蛊惑人心的成分,不但无法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耽误患者及时救治。至于传统土方的真正效果,也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因为古代非洲人并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建树。13.非洲各个地区普及互联网了吗?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深切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甚至有人说,互联网的普及是人类历史上又一场来势凶猛且影响巨大的科技革命。但是,非洲作为最贫穷的一个洲,却仍然没有乘上这场科技革命的东风,这里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不太理想。非洲人大部分生活在实实在在的当下,他们不知道互联网里的虚拟世界是什么模样,不知道“脸书”(Facebook)为何物,更不知道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购物等。

但市场空白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近些年来非洲经济的迅猛发展,非洲中产阶级的群体稳定扩大,收入急剧增加,使得在非洲普及互联网变成可能。

正是因为看准了非洲巨大的市场潜力,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早于几年之前便已开始投资非洲大陆的互联网产业,诸如协助非洲布局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非洲学校的互联网教育等等。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数据指出,目前非洲仅有16%的人能够使用互联网。但是,与2011年的2%相比,短短3年里的增长量已是十分可观。

如果继续依照这样的速度增长,那么,可以预见的是,用不了多久,非洲人也将进入名副其实的互联网时代。届时,生活在几内亚湾的非洲人,可以第一时间知道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的新闻。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也会实现迅猛发展,远在地中海沿岸的摩洛哥人,通过网络购买产自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咖啡豆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14.非洲原始部落的人是怎样打猎的?

在非洲,至今有许多原始部落仍然以打猎为生,如坦桑尼亚哈德扎比原始部落,以及纳米比亚奥乔宗朱帕区的萨恩部落。

非洲原始部落里的狩猎者们狩猎的动物十分广泛,鹿、狒狒、豹、鬣狗、野牛、斑马,均是他们猎取的对象。当然,近些年来,随着非洲各国出于对野生物种多样性以及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保护,已经明令禁止猎杀某些动物。同时,还有很多原本以狩猎为生的部落也完全被禁止打猎。

非洲原始部落的人在打猎时,全部都是集体出动,一方面,因为他们的狩猎工具大都比较落后,要么是木质的弓箭,要么是长矛,只有群体打猎时,这些武器的杀伤力才能显现出来;另外一方面,单独行动时,既要面对野性十足的猎物,还要应对许多未知的风险。

另外,他们还会带上猎狗一起。猎狗是非洲狩猎者们最忠诚的伙伴,它们拥有比人更加敏锐的嗅觉,能在打猎的时候将人的感官延伸至更远。当然,拥有丰富经验的猎人会根据地上留下的动物的足迹,判断出猎物的种类、数量、大小等。

当发现猎物时,狩猎者们往往散开呈月牙状将动物包围起来,同时,还发出吼叫声以对猎物形成威慑。当距离适中时,狩猎者们便开始将手中的长矛对着猎物抛出,力道十足,往往能够稳、准、狠地直插入猎物身体。但一支长矛最多是让动物负伤,不至于让它停止奔逃。因而,猎人们会瞄准一头早已负伤的猎物,纷纷抛出手中的长矛。毫不夸张地说,当一头大型动物倒下时,它已经被刺成了“筛子”。

以狩猎为生的非洲人,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练就了一身的武艺。他们体力充沛、健步如飞,且相互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被他们瞄准的猎物,不管是凶猛的野牛,还是善于奔跑的鹿,都无法逃出他们的手心。15.非洲人养哪些奇特的宠物?

养宠物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家庭都会养狗或者猫,且将宠物当作家庭成员一般呵护。

但如果你对于宠物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驯顺”的层面,那是因为你没有见过非洲人养的宠物。事实上,非洲人的宠物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生猛。

在非洲,人们最常养的宠物有三种:斑鬣狗、蟒蛇和狒狒。

先看在非洲最为常见的宠物之一:斑鬣狗。斑鬣狗又叫斑点鬣狗,因为全身布满豹纹皮毛而得名,所以,乍一看,人们往往以为是豹子。常常有人将其和在中国较常见的烈犬藏獒相比,讨论这两种狗到底谁更凶猛。事实上,将看似威猛无比的藏獒置于斑鬣狗的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因而,斑鬣狗还有另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叫作“土狼”。这种狗体形庞大、长相凶猛、身手矫健,属于肉食性动物,是非洲草原上凶猛的顶级猎食者,鱼类、犀牛、河马、大象、鳄鱼等动物均是它的猎食对象,而狮子、猎豹遇见斑鬣狗时,也是要“礼让三分”的,斑鬣狗甚至有时候还会对人发起攻击。近些年来,非洲人才开始豢养斑鬣狗,但时间不长,斑鬣狗的野性并未完全退去,因而,主人们会把斑鬣狗的嘴巴牢牢地绑住,只在喂食时才松开。

除了斑鬣狗,非洲人的另一个宠物是巨蟒。非洲遍地有蛇,更是不折不扣的蟒蛇的故乡。蟒蛇最长可超过10米,属于缠食性动物。虽然蟒蛇大都无毒,但它可以紧紧地缠绕活物,使其心脏迅速衰竭而死。蟒蛇的食量也很惊人,可以轻松吞下超过其体积多倍的食物。在非洲,甚至常常有蟒蛇向人发起攻击并吞食活人的报道,但即便如此,非洲人也并不惧怕,很多人反倒开始饲养蟒蛇。或许是由于非洲人世世代代在“斗”蟒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已经深得驯服蟒蛇的要领。

与斑鬣狗和蟒蛇相比,以狒狒为宠物便显得没那么不可理解了。事实上,狒狒也是一种力大威猛的动物,但作为灵长类动物,狒狒更能与人的感情相通;作为宠物,也能更好地与人进行互动,因而,也能带给主人更多的饲养乐趣。并且,由于狒狒是十分珍稀的动物,所以,以狒狒为宠物,是一件十分炫酷的事情。第2章非洲交通——火车与骆驼同行非洲的交通可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缩影,在这里你能找到最古老的独木舟,亦能寻到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在豪华的“非洲之傲”上,也许你能看到远处缓缓前行的骆驼商队,这片土地上由工业文明交织出的异域风情,正是现代非洲的缩影。1.非洲有哪些著名的国际机场?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

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全称“奥利弗·雷金纳德·坦博国际机场”(亦称O.R.坦博国际机场),距离南非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约22千米。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既是南非的航空基地,也是非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1952年,这座机场最初启用时,叫作“扬·史末资机场”;1994年改为“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2006年,为纪念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奥利弗·坦博,而将机场更名为“奥利弗·雷金纳德·坦博国际机场”。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内部十分豪华,不仅在非洲各个机场中居于首位,甚至与世界其他著名国际机场相比也丝毫不逊色。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尤以头等舱休息厅著名。作为全球顶级的机场休息大厅之一,这里的周到服务会让任何一名乘客流连忘返,甚至有网友戏称:“不出机场真不知道这是在非洲。”开罗国际机场

开罗国际机场位于开罗市中心东北15千米处,既是埃及的航空基地,同时也是除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之外非洲第二大繁忙的机场。看着如今开罗国际机场非凡的旅客吞吐量,我们决然想不到开罗国际机场从计划建设阶段开始时就受到阻力:一方面,它距离市中心太远,交通不便;另外一方面,新建一座机场的资金投入太大。好在埃及政府顶住压力,硬是将这座机场建了起来,并最终投入使用。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

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以摩洛哥已故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命名),位于摩洛哥最大城市达尔贝达东南30千米的远郊。48个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12个登机口、9个登机桥、10个行李传送带共同构成了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阿尔及尔机场

阿尔及尔机场,全称阿尔及尔胡阿里·布迈丁机场,位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阿尔及尔机场是以阿尔及利亚总统胡阿里·布迈丁的名字命名的。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机场

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机场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该机场是以突尼斯历史名城迦太基命名的,是突尼斯的航空枢纽,与突尼斯的其他8个国际机场,共同承担着对国际旅客的迎来送往。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

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原名恩姆巴卡西机场、内罗毕国际机场,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东南方的恩姆巴卡西,是肯尼亚最大的机场。该机场毗连蒙巴萨高速公路,并凭借此条高速公路与内罗毕市区连通。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

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距离市中心18千米。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的前身是海尔·塞拉西一世国际机场,现已是非洲仅次于奥利弗·坦博国际机场、开罗国际机场、开普敦国际机场和沙姆沙伊赫国际机场的第五大繁忙机场。2.非洲有高速铁路吗?

长久以来,非洲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各个国家无论是人员还是货物的流动,都较为不便。一个人要从一个非洲国家去另外一个非洲国家,中间反而需要取道欧洲实现中转,不过,这种现状如今已慢慢得到改善。

高速铁路,即我们常说的“高铁”,正是非洲希望借之实现非洲各国首都之间有效连通的理想方式。虽然有人认为现在讨论非洲进入高铁时代是否为时过早,但非洲毕竟跨出了进入高铁时代的第一步:投入建设了非洲第一条(至今也是唯一一条)高速铁路——豪登铁路(简称“豪铁”),并投入运营。豪登铁路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称,是因为它是南非豪滕省的省际铁路。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看看豪登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时间表:

2006年9月,豪登铁路正式投入建设。作为南非的重点工程,南非政府在这项铁路的建设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前3天,豪登铁路从奥利弗·雷金纳德·坦博国际机场至约翰内斯堡市杉藤区的一段正式投入运营,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便是沿着这条新开通的高铁线,拥向约翰内斯堡市内的世界杯足球比赛场地。

2011年8月2日,豪登铁路全线运营,高铁线两头分别是豪滕省的约翰内斯堡和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中途还有7个经停站,全长80千米,平均时速160千米。至此,非洲的第一条高速铁路,耗时5年,终于正式投入使用。

虽然高铁的票价较高,超出了一部分非洲人的承受范围,同时,距离非洲全面被高速铁路覆盖的时间还有很久,但毕竟,豪登铁路开启了非洲进入“高铁时代”的旅程。3.非洲常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在非洲,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跟其他洲一样,无非就是汽车、火车、飞机,除此之外,非洲四面环海,轮船也是较为依赖的交通工具。

非洲的汽车基本都有赖于进口,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也大量出口到非洲。在非洲,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大量购买其他国家淘汰的旧车,因而,如果你在非洲并不富裕的地方看到街上跑着许多如奔驰、宝马等汽车,要么车主真的是个富人,但更有可能,这位车主是花了极低的价格入手的淘汰车。

相对来说,非洲人坐火车远没有乘坐汽车频繁,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非洲国家没有自己的铁路;另外一方面,大多数较不富裕的非洲人在出远门时,往往会一路搭很多“顺风车”到达目的地,而不会花钱买一张火车票。

按照通常的理解,乘火车出行比乘飞机更加便宜,因而,铁路线的建设应比航空线路更加完善才对,但在非洲正好相反。很多非洲国家没有铁路线,但几乎每个非洲国家都有飞机场和航空运输。近年来,非洲各个国家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航运体系,当然,乘坐飞机出行,价格较火车和汽车贵,非洲当地普通人较少乘坐飞机;而随着这些年非洲旅游受到追捧,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经非洲各个国际机场入境或离境,因而,在非洲出现了国际航班比国内航班繁忙的现象。当然,非洲很多的富商在通常情况下,为方便出行会选择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还有一种交通工具是轮船。非洲虽然四面临海,但历来航运并不发达。一方面是因为非洲优良港湾较少,另一方面是对外贸易不发达。因而,在非洲,轮船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奢侈的交通工具,大都是用于货物运输,而非日常交通。在进出口贸易中,非洲航运的成本远高于货物本身的价格。

前面介绍了较为大型的交通工具,接下来就来看看非洲较便民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也是比较常见的交通工具,非洲人的自行车除了少部分是非洲人自己生产的之外,大都依赖于中国以及印度进口。在非洲所有售卖的自行车中,以中国的凤凰牌自行车价格最高,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

当然,还有一个交通工具是绝不能忘记的,那就是骆驼,在本章中有专节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除了这些常规与传统的交通工具之外,非洲各地还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如在肯尼亚的拉穆岛,人们常常骑毛驴出行;而在乌干达的卡农古地区,贫苦之人无力负担现代交通工具相对昂贵的费用,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这种木质交通工具,除去前后两个车轮以外的其他部分,车把、横梁等均以木头制成。还有一些临水而居的人,会用筏子和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4.非洲人为什么喜欢把车喷成五颜六色的?

如果从视觉上来形容非洲给人的印象,恐怕没有什么词比“五颜六色”更恰当了。因而,有人甚至直接将非洲称为“彩色的非洲”。看非洲的鼓、面具、头饰、衣服、街景,总是被涂饰得艳丽而鲜明,而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的汽车,自然也常被喷得五颜六色。

非洲人为什么要把汽车喷绘成彩色的呢?笔者认为,这是由非洲人的天性造成的。

一方面,非洲人本来就对彩色的东西十分喜欢。在非洲,蓝天、绿树、红花、金色土地与黑色皮肤,许是气候的原因,这些颜色比其他地方都来得纯粹与浓烈,且对比鲜明。长期处于大自然几乎奢侈地赋予了色彩的世界里,非洲人对颜色自然十分敏感。他们喜欢不同色彩之间不加任何过渡的并列,他们将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应色彩悉数运用到身边的事物中,由此,渐渐产生了一个彩色的世界。

另外一方面,非洲人喜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自己拥有的事物进行改造。如非洲人会给自行车加上前、后视镜,配置音响系统,安装空调——非洲人会将一切原本是小汽车的标配装到自行车上;再如,非洲人会为了让公共汽车多载一些客人,而对汽车进行改造。总之,非洲人十分富于“能动性”,给汽车喷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自然十分正常了。5.非洲的城市交通有什么特点?

总体来说,非洲的城市交通还是比较落后的。

交通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路况差。非洲的路况之差是难以想象的,除了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首都的中心地带之外,其他地区的路基本都是坑坑洼洼的,车辆行驶时十分颠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非洲,一辆新车不到三年就已经面目全非了。

表现之二是交通事故十分频繁。一方面,因为不管是私家车还是公共汽车,非洲人大都购买的是二手车甚至是报废车,性能本身就差,再加上路况不好,所以导致交通事故高发。非洲人出于对交通事故的忌惮,乘坐巴士时往往不喜欢坐前排的位置;一旦发生事故,前面的人不但会目睹事故发生的全过程,而且在事故中受伤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也较大。

表现之三是非洲的公共交通十分混乱。由于非洲的石油价格奇高,因而,巴士车车主们竭尽所能地压缩成本,并且提高单程的载客量。而提高单程的载客量别无他法,就是使劲地往车里塞人。因而,在非洲,巴士超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此外,巴士外面“挂”着乘客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于大巴士和小面包车非但一座难求,而且即使上了车,里面也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摩托车和自行车载客的营生应运而生。较为富有的非洲人会买一辆摩托车,经济实力稍差者则买自行车,他们往往集中在车站、机场等人流十分密集的交通枢纽。自行车与摩托车体积小、灵活、收费低,坐在车后座上还能带给乘客兜风的感觉,因而十分受非洲市民的欢迎。当然,愈来愈多的载人工具的出现,不管是聚集在车站,还是穿行在马路上,对于原本就不太好的城市交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6.为什么达累斯萨拉姆被称为“平安之港”?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市政建设优良,同时也拥有较多的旅游资源。看着达累斯萨拉姆的发展,谁能想到1862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呢。

而达累斯萨拉姆除了其坦桑尼亚最大城市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美称叫作“平安之港”。的确,达累斯萨拉姆如今以其巨大的海运船只吞吐量,在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的航海运输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平安之港”是达累斯萨拉姆在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官方语言之一)里的意思,在得到这个名字之前,达累斯萨拉姆叫姆兹兹玛村(Mzizima),彼时,这里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村。至于为什么会得到“平安之港”的美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该名字是由早期来到此地的阿拉伯人取的。阿拉伯人来到这里,便被其地宁静的港湾、优美的风光深深地打动了,他们深信这里将是他们进行自由贸易的乐土。于是,他们便取了这个寓意吉祥的名字。

另外一说,这个名字是桑给巴尔的马吉德苏丹取的(桑给巴尔原是非洲的一个岛国,1964年,其与坦噶尼喀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苏丹,起先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个头衔,后来演变成统治者的称号,被其统治下的国家,即所谓的“苏丹国”)。1857年,马吉德来到姆兹兹玛村,发现这里风景优美、宁静安谧,一时间竟不忍离去,于是便决定在这里修筑自己的宫殿,并将渔村变成海港。一方面,这里是个天然的良港,哪怕外面浊浪滔天,港口内依然可以保持平静;另外一方面,马吉德的计划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他大喜过望,便取其名为“Bandar-es-Salaam”,其中,“Salaam”指和平,“Bandar”指港,平安之港的名字由此而来。7.非洲哪些地区还在使用独木舟?

独木舟是船的一种。“独”字指它是由一根木头制成。也正因如此,它通常仅仅能够负载极少的人。独木舟的做法很简单,将一根木头掏空即可。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独木舟,如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系辞》中即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记载。可以说,世界各地的远古先民,虽然彼此隔绝,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大自然中谋求生存时,竟颇有些相似。

非洲同样有独木舟,且时至今日,非洲的不少地方仍然延续着先人的习惯,继续使用独木舟。

位于东非大裂谷最南端的马拉维湖,蕴藏着大量的鱼类资源,千百年来一直是临马拉维湖而居的非洲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捕鱼不可或缺的便是船了,虽然近年来湖上开始出现快艇和豪华渔轮,但大部分念旧的马拉维人,仍然划着自己的独木舟,悠悠地荡在万顷碧波上,那景象,怎一个美字了得,竟至让人生出“风雨独舟人,一生任逍遥”的感慨。

在马拉维寻找过独木舟之后,让我们把目光从马拉维收回来,来到博茨瓦纳。

在博茨瓦纳,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奥卡万戈三角洲。这里有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多样化的生物物种,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居,形成了一个壮观的湿地生态系统。而在三角洲周围定居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十分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未给这里带来人为的破坏。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人得以凭借自然的赐予繁衍生息,自然得以长久地保持其本真。在奥卡万戈三角洲,除了能见到大量的野生动物之外,还能常常看到人们划着独木舟,穿行于水上。他们捕罗非鱼拿出去卖,采食睡莲根茎,收集木槿的树叶和果实。总之,人们世代以来所有维持生活的东西,都是借着独木舟,在水上寻来的。

体验完奥卡万戈三角洲里独木舟上的生活,我们再将目光锁定在西非的贝宁共和国。在这里,有一个被誉为“得救的地方”、堪比意大利威尼斯的水上村——冈维埃。如果说马拉维湖和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的独木舟给人们带来一种静谧之美,那么,透过冈维埃的独木桥,我们便能发现热闹的生机。冈维埃坐落于诺库耶湖中,这里的民居、商店、学校、医院等一应建筑均建在水上,因而,人们的出行大都需要借助于独木舟。

除此之外,喀麦隆西南沿海城市克里比也使用独木舟,但这里的独木舟大都是专为游客准备的。

当然,非洲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有独木舟,但凡临水而居的地方,都能找到独木舟的身影。8.为什么非洲巴士被称为“猪笼车”?

巴士在非洲的公共交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非洲,载客巴士一般分为两种,即国营的大巴和私营的小巴。但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乘坐国营大巴还是私营小巴,只要你上了车,就一定会惊骇于非洲巴士严重的超载情况。正因如此,非洲的华侨们便给这种巴士取了一个形象的外号:猪笼车。

让我们来看看“猪笼车”里的情况吧。如果在大巴不载客的时候进去欣赏一番,一定会觉得十分宽敞舒适,一旦大巴处于载客状态,便丝毫不觉如此了。为了能够提高载客量,非洲人会将大巴的内部进行完全的改装,在车厢里全部安上座椅,几乎没有过道可言。满满一车人在座位限定的狭小区域里动弹不得,跟猪笼车的确没什么区别。

私人所有的小巴士,说是巴士,充其量只是一辆小面包车,而且是核载人数不超过9个人的那种。但是,非洲人却可以用它来拉载25~26个人,人数翻了不止一番,车内的拥挤程度可以想见。即便如此,为了再多拉一个人,小巴的售票员甚至会把自己“挂”到车外,腾出一个座位。至于挂法,则是相当惊险:要么是夹坐在车顶高高堆起的行李空隙里,要么是踩在车胎顶部的铁皮上,用手抓着车窗户。正因为小巴的票价是大巴票价的一半左右,所以,乘坐小巴的“遭罪”程度也比大巴更甚。在大巴上,基本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是坐着的,但是在小巴上,座位不够的情况下,人只能佝偻着身躯站着。重心本来就不稳,再加上车又开得横冲直撞,颠簸程度可想而知。另外,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小巴在客满后会被“五花大绑”起来,要么是因为乘客和行李太满,导致车子的后门关不上;要么,仅仅是因为车后门其实是坏的。

非洲的“猪笼车”,往往不会选全新出厂的车,而是选择被其他人淘汰的旧车。跑起来咣当作响不说,运转失灵也是常有的事。究其原因,一方面非洲的路况不佳,即使是全新的车,开不过一年也跟旧的差不多了;一方面他们也会从购车阶段便考虑成本。

在行进的非洲“猪笼车”上,常常有几个人“挂”在外面,那是因为车里已经没有办法再匀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位置给他们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