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0:32:32

点击下载

作者:刘玲,齐诚,马楠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试读: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新的变革动力源泉。互联网对社会产业和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产业领域和组织都表现出“互联网+化”,同时产业和组织的这种发展趋势对图书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图书馆通过培育稳定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加快图书馆与其他产业及组织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融合,能够有效带动图书馆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其他产业领域的交叉越来越多,组织之间边界逐渐模糊,跨界融合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纵向融合、与利益相关者的横向融合和基于用户工作流的适应性跨越融合等三个方面。未来图书馆要紧跟“互联网+”的步伐,对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重新审视,以基础建设和技术应用为主,逐步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逐渐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继续发挥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引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高级形态。《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一书共分为十二章,每章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第一章是对图书馆跨界合作的历史的回溯。回溯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图书馆之间在文献资源共享、业务交流等方面进行的早期合作,介绍了早期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之间合作内容的变化以及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在图书馆跨界融合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章阐述了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论述了互联网+带给图书馆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了互联网+对图书馆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

第三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融合的生成机理、作用层次,探究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技术动力、社会动力以及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方向。

第四章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中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阐述了跨界融合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影响,探讨了跨界融合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策略和保障机制。

第五章分析了现阶段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和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了跨界融合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新对策。

第六章探讨了跨界融合对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启示,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中的阅读推广路径,并列举了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典型阅读推广案例。

第七章对互联网+时代出版的发展趋势和图书馆与出版的融合需求进行了阐述,提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出版社的知识服务融合是数字时代跨界融合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图书馆与出版社知识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八章论述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用户服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馆需要深度融合,在服务方面实现跨界融合创新。

第九章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电子商务平台、商业综合体、零售业态以及相关的服务业相互合作、跨界融合,新的融合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第十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阐述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在跨界融合中与互联网教育逐渐实现无边界融合,对图书馆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营销的新思维,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跨界营销的典型案例,重点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营销模式的创新和转变。

第十二章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为核心,阐述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失衡、互联网时代的冲突和重构,解读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版权服务。

本书共十二章,其中第二章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第四章跨界融合中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第五章跨界融合中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第六章跨界融合中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第七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出版跨界融合,第十一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跨界融合营销中第一节由刘玲撰写;第一章图书馆跨界合作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动力与方向,第九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商业的跨界融合由齐诚撰写;第八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的跨界融合,第十章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与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第十一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跨界融合营销中第二节和第三节,第十二章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跨界融合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由马楠撰写。

本书在写作之前,几位作者曾用了相当一段时间共同讨论,探究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思路和趋势,分析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必然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和新的前沿信息,向专家学者虚心请教,在一些观点和认识方面达成共识,从而梳理出图书馆跨界融合研究的主要思路。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学者的观点和论著,参考文献和注释中都做了标注。但是书中部分文献资料通过间接渠道获得,有些参考资料未能一一列出。同时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作者文字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纰漏甚至谬误之处,恳请图书馆学界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作 者2017年6月第一章图书馆跨界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跨界融合是社会组织不同部门之间以完成单个部门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为目的的功能整合。美国学者马蒂林斯基和罗纳德海菲茨认为,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有些清晰定义、具体对策的技术性问题,能够依靠单个和个别的组织解决;另一种是适应性问题,社会问题大都属于这一类,需要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来改善。互联网+背景下的跨界合作虽然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新趋势,但跨界合作却是伴随着图书馆发展历史由来已久的发展方式。(1)2000多年前,古代图书馆就有了人类文献资源合作的历史印迹。随着历史的变迁,图书馆的合作逐渐发展,早期以共享文献资源为主要内容,包括图书文献互借、业务交流等。信息化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合作进入全新时代,文献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兼容、服务空间拓展、(2)服务半径延伸,图书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一节图书馆跨界合作的产生与发展一、图书馆合作的产生

图书馆之间合作历史由来已久,最初的合作以文献共享为主。通过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合作,实现文献共享,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价值的效用最大化,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这既是图书馆界一直以来的理想追求,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馆际互借在中古时(3)代即已有之”“邻近的图书馆,通常能互借书籍以抄缮复本,或仅(4)供阅读之用”公元前200年前,别迦摩图书馆与亚历山大图书馆之(5)间就有了获取文献资料的馆际互借活动。公元13世纪,欧洲100余所宗教图书馆合作编制联合手稿目录。到16世纪图书馆界之间的合作编目已经非常普遍,合作的规模都较大,最具代表的如盖世纳(6)(K.Gesner)的《世界书目》。1634年,在巴黎的皇家图书馆和罗马的梵蒂冈与巴比伦的图书馆之间曾尝试互借手稿。在中国历史上,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向南齐借书抄录。此时的北魏《五经》《史》《传》《庄》《老》以及佛教文化的一般典籍都不缺,此番向南齐“借书”正是北魏孝文帝大规模的汉化运动之外显示他对南朝文化典藏的敬慕与尊重,推动南北文化典藏融合的重要举措。15世纪,曹溶的“流通古书约”和丁雄飞所订的“古欢社约”,也是推动藏书机构之间合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制度雏形。

18世纪,德国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开始开展联合目录的编制,当时文献资源的交换和合作在图书馆界已经非常普遍,图书馆界的合作领域也不断的扩大。这一历史阶段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变革对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逐渐打破封闭状态,从传统的宫廷藏书、宗教寺院藏书等形式中解脱出来,开始走向广大民众。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定位使西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开始盛行起来。二、图书馆合作的发展与跨界合作的出现(一)图书馆合作的发展

20世纪初,图书馆正式的合作组织开始出现,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周围的图书馆进行合作,为周围的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并将本馆目录卡片与四百余家图书馆进行共享。Albert Mansbridge在伦敦创办了学生中央图书馆,并提倡图书馆之间应该开展广泛的合作活动。

20世纪初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曾将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作为(7)会议的讨论主题,积极倡导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并在1917年制定了馆际合作的相关规则和制度。1942年美国制定的(8)“法明顿计划”引导美国图书馆界开展联合采购,推动图书馆界在采购方面的合作。20世纪中后期,图书馆合作组织和活动盛行起来,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图书馆合作组织,如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美国明尼达克斯图书馆信息网(Minitexs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MLIN)、加拿大图书馆联盟书目中心(The Bibliocentre)等。这一时期图书馆资源共享理念己经明确,文献资源、书目资源的共享成为合作的主要项目,但因技术水平等的制约,图书馆合作活动规模较小,跨州、跨地区、全国性的图书馆合作体发展还不成熟。(二)图书馆跨界合作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对图书馆合作发展活动逐渐重视,政府在立法方面对图书馆的合作进行导向性支持,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图书馆合作的法规和制度。美国的《图书馆服务法案》等对图书馆合作团体、图书馆合作网建设、资源共享活动作了专门规定,为图(9)书馆的合作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这一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手段的不断兴起,图书馆之间在文献资源共建和共享、服务范围的扩展、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都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系统、跨区域、跨国界的合作,图书馆的合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大范围、多元化的图书馆合作活动逐渐形成并日趋成熟,如英国大学图书馆联盟(Consortium of Univercity Library,简称CURL)、德国柏林暨勃兰登堡州区内图书馆联网组织(Kooperative Bibliotheksverbund Berlin-Brandenburg,简称(10)KVOB)、美国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The Ohio Library and (11)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OhioLINK)等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都是某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区域性合作组织,第一个突破国家界限的国际性图书馆合作组织是1996年成立的图书馆共同体联盟(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简称ICOLC),该组织通过国际合作活动推动了全世界图书馆的合作发展进程,比如通过集团采购降低图书馆采购成本;通过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推进图书馆之间的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的共享;为图书馆的发展筹措款项等,为全世界图书馆的国际化合作(12)和战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三)我国图书馆合作发展历程

西方图书馆强调合作的理念通过早期留洋归来的图书馆学者在国内开始传播,并逐步出现国内图书馆合作的实践。国内最早的关于馆际互借的制度出现在1926年修订的上海图书馆学会章程中,192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建立了馆际互借制度,1929年召开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图书馆之间馆际互借的决议。

整体来看,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进程,图书馆的合作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初始阶段、恢复与初步发展阶段、繁荣发展阶段、(13)迈向新阶段四大阶段。 20世纪的20年代,图书馆学家韦棣华为了争取庚子赔款退款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支持而努力奔走于中美之间,在韦棣华的努力之下美国图书馆学家鲍士伟来中国进行了短期考察,有力地促进了庚子退款对中国图书馆发展的资助,翻开了中国图书馆(15)跨界合作实践的新篇章。近代的中国大多处在战乱之中,随后的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给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推动图书馆合作。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要求全国各系统内的图书馆要与系统外的图书馆加强横向的联系和协作,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加强了横向联系与协作,在图书采购协调、图书调拨、统一编目、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干部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全国图书馆合作的进程和事业的发展步伐。这一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图书馆严格执行各项计划任务,虽然都隶属于不同的系统,但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效果非常明显。1966年到1976年十年动乱间,我国图书馆事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进入了停滞状态。

1978年以后,各类、各级和隶属于各个系统的图书馆协作逐渐恢复。1981年,我国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随后有28个省市也相继成立本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产生了积极影响。80年代中期,不同学科专业的图书馆合作组织相继得到发展,如医学情报协作组织、农业情报协作组织和期刊专业性协作组织发展起来。区域性的图书馆协作组织也开始建立,如1986年华东地区成立区域性协作组织,此外还有西北五省区高等学校图书馆之间开展的跨区域协作活动。

1984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在大连召开藏书建设研讨会,会议正式提出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思路。中国图书馆学会也组织了多次的会议,就文献资源的共享共建问题进行研讨与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图书馆协作的活动的开展。国际协作组织在外刊的协调采购、联合目录的编制等方面推动图书馆资源的共享。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编制了《农业科学图书联合目录》以及《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农业科学》,积极推动农业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这一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得到了恢复和初步的发展,但受到传统固化观念的影响,共享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每一个领域,图书馆重藏轻用的现象仍然存在,束缚了图书馆之间的共享和合作。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的逐渐发展,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进入了繁荣阶段。90年代以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之间书目信息资源的交流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联合编目、联合书目数据库、联合采购等业务应运而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图书馆联盟出现。

2004年以后,图书馆的合作与发展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众学术搜索打破了图书馆内部信息服务体系的边界,跨界合作成为图书馆合作发展的新趋势。2004年Google与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纽约图书馆进行合作,将这些图书馆馆藏的几千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了对图书信息的互联网一站式检索。2009年,我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移动互联网阅读终端的开发,扩展图书馆服务的半径。图书馆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以及出版商之间的合作也逐渐深入,图书馆进入了与利益相关者竞争与合作发展的新阶段。第二节图书馆配商与图书馆的融合一、图书馆配商与图书馆的合作关系“图书馆配商”一词最早是由台湾的中盘商提出的,馆配商的意思是连接上游出版社和下游图书馆用户,承担图书分销任务,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间商。馆配商和图书馆是馆配市场的供需双方主体,馆配市场是图书馆事业和出版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图书出版发行商与图书馆之间进行图书商品及相关服务交换关系总和。馆配市场的关系,包括书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由交易关系引起的书商与书商之间的横向关系,以及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横向关系。馆配商的发展是伴随着图书馆事业变化发展而来的,馆配商与作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出版社图书馆形成了互利共赢、相互依赖的生态链。随着图书馆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多样化需求,在传统的纸质图书外增加了对数字资源的需求,馆配商也顺应这种需求,不断自我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供应图书的业务方式,逐渐发展为配套全流程服务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者。在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发展中扮演(16)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美国图书出版商协会的沃勒(Waller)在1952年曾提出了出版商、书商和图书馆关系的3R观点,即“在最适当的时候,将最适当的图书,提供给最适当的读者(getting theright book to the right (17)person at the right time)”,将3R作为出版商、馆配商和图书馆三者的共同目标。图书馆和馆配商实际上一直在各尽其职朝这个目标发展,并在网络化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市场的细分走向合作道路。在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员采用电话方式和图书供应商联系洽谈,通过邮寄图书发行目录,由图书馆根据图书目录勾选订单再邮寄给书商进行图书采购。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采访信息系统,图书供应商也开始开放其书目数据库供图书馆共享访问,图书馆通过信息数据专线访问数据库,进行书目选择。一些书商也尝试用其他的技术方式提供书目,如以缩微胶片的方式向图书馆提供书目清单。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一些图书馆购买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员通过自动化系统制作电子订单,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将图书订购信息传递给图书供应商。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升级,图书供应商建立属于自己的自动化系统,提供网络化的订购书目、图书信息查重、订单接受和处理等业务,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也随之升级发展,与图书供应商的自动化系统相互兼容,实现数据的有效衔接。图书馆也在发展中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图书供应商和图书馆的关系也逐渐从单纯的图书供货关系转变为图书馆服务外包承担商的关系。

定位于高度信息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图书馆馆配市场,是图书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伴随着各类图书馆对图书售前、售后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的。随着图书馆服务创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组织、揭示、流通等诸多环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图书馆配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更加深入。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华书店是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唯一馆配商。90年代以后,随着民营书业企业的介入并迅速崛起,民营馆配商在馆配市场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2002年,教育部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开展评估,生均图书数量作为评估方案中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图书馆对图书数量及繁琐的加工流程需求增加,极大地推动了馆配商的发展壮大,馆配商进入了迅速扩张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馆配市场的不断扩大,出版社也从中捕捉到巨大商机,承担起馆配商的角色。现在,馆配市场呈现出民营馆配商、新华书店和出版社三足鼎立局面,三方各具特色,共同服务于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市场。随着图书馆多元化的需求和馆配商多样化的服务,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二、馆配商与图书馆的合作驱动因素

馆配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供应链合作关系,是服务销售商与客户之间在一定时间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作关系。馆配商即是供应链上游出版社的客户,又是供应链下游图书馆的供应商。馆配商与图书馆之间在特定时间段内就特定的文献资源产品或服务达成一定的承诺和协议,包括信息共享、分享和分担由于合作关系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因此,馆配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供应链合作关系。随着图书馆业务的发展,不断增加的文献资源多样化需求和馆配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经济增长点都成为了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关系的驱动因素。除此之外,书刊市场价格因素、国家出版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对双方关系都有一点的影响。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变化,读者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图书馆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由于作为组织的图书馆本身需要管理和运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需要分散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分配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方面的经费就相对较少,信息咨询服务能力就成为图书馆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图书馆开始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管理和服务工作转移到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中。工作重心转移使得图书馆需要对内部人员和岗位的配置进行重组,一些图书馆将部分非核心的工作任务外包给图书供应商,由图书供应商承担。如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图书馆将业务外包后对图书馆员重新进行了培训,将原来的40个职位(18)转成公众服务工作。而国内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完成了岗位设置改革,将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业务也进行了重组。图书馆调整业务结构,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实现了业务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将部分业务委托外包,以便集中精力从事核心业务。更多的图书馆员从图书编目、期刊著录、电子文献加工等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走到读者服务的第一线,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也从后台支撑走向前台服务,服务内容也从一般服务向深层次咨询服务转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替速度加快,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图书馆单纯通过内部优化对服务能力提升并不明显,图书馆员也明显感觉到工作压力的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开始寻求外部的服务资源缓解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解决人力和物力不足的状态,进一步强化图书馆核心业务能力,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因此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也从单一的图书采购逐渐过渡为图书编目加工、图书上架等系列业务。

从国内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事业逐步加大了投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进行的评估逐渐展开,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不断增加,纸质图书、期刊和电子文献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读者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的需求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有更好的服务和发展,不仅要注重场馆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得注重资源和服务的配套。这种需求不断增加的状态,使得图书馆也产生强烈与馆配商合作的意愿,通过双方的合作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供应商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称为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合作深化的重要驱动因素。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图书供应商并没有图书总发行权,在市场竞争中无法与新华书店并享有同等的身份,在图书的零售和批发领域的利益被新华书店基本垄断。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增长,民营图书供应商想方设法积极开拓市场,挖掘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开启了和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之旅。2002年以后,随着招投标管理办法在教材采购领域的应用,新华书店逐渐失去了在教材市场竞争的优势,转而在图书馆馆配市场当中争夺市场份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图书供应商更加注重与图书馆的合作。

除了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的对业务外包的需求和图书供应商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因素外,图书供应商在数据服务和技术加工方面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成为图书馆与图书供应商关系合作深化的重要驱动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纲目选书(approvalplans)成为一种常规图书采购方法,协助图书馆编制纲目和进行培训。当书商被选中后,书商派出专家协助图书馆员进行纲目的制订工作。书商还要对图书馆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和学会使用书商的数据库。如马里兰巴尔的摩县大学图书馆与布莱克维尔图书公司(Blaekwell (19)Bookserviees)共同制订的纲目。

国外书商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的数据服务包括临时记录 、MARC记录和MARC添加记录。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工作程序趋于标准化,社会分工因此重新分配,人力资源也趋于优化,书商给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除了提供数据服务外,书商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各种技术加工服务,包括条形码、编目卡片和书标、馆藏章、磁条、精装或加硬封、借书期限卡、书袋和护封等。对于这些技术加工服务,质量控制通常是重要的,特别是加工任务转到了图书馆以外,质量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书商提供的这些技术加工服务需要图书馆的配合,图书馆与书商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保证技术加工质量的核心。当然,(20)书商为图书馆提供的这些服务需要收回最低的成本。三、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制约因素

根据供应链组成系统中各要素的合作关系研究观点,供应链体系中的各组织容易受到伙伴间的合作、信任与良好交流、对变化的适应(21)性、组织的获利能力等等因素,影响供应链的合作绩效和合作关系的持续。作为供应链组成要素的图书供应商和图书馆的合作关系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双方的合作态度与意愿,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双方的沟通效率以及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等等。

图书供应商和图书馆双方之间的合作态度,对于双方的关系影响深远。高效优质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首先建立在合作双方端正的合作态度之上,端正的合作态度才能保证图书供应商同图书馆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进而逐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除了端正的态度外,双方还需要有非常强烈的合作意愿,对双方合作目标有着共同的认识,愿意对合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以保证合作关系的持续。

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合作双方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不会擅自采用机会主义投机行为达到利己的目的,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都会考虑给合作伙伴产生的影响。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馆之间的信任能够有效促进双方合作关系健康持续发展,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合作效率,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升级,从单一业务向多元业务过渡,从技术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合作关系从操作层面向战略层面过渡。在实际的合作中,存在过图书供应商无法履行合同约定,保质保量为图书馆提供所需图书而终止合同的情况,也出现过图书馆没有履行合同按时付款,长期拖欠图书供应商书款的情形,这都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障碍。除了彼此的信任之外,合作双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沟通了解,通过沟通,图书供应商更加了解图书馆的需求,图书馆也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图书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

图书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也是制约图书馆与供应商合作的重要瓶颈。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包括供货能力与服务能力,具体来说是包括图书供应商对书目信息的收集能力、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管理能力、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售后技术能力。图书供应商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它与图书馆合作的深度与层次。20世纪90年代,因为民营图书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不强,所以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主体相对单一,合作层次相对较浅。2003年以后,全国图书市场全面开放,各大图书供应商共同争夺馆配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自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图书供应商不仅能够提供图书配供单一服务、数据处理、技术加工等业务,甚至承担了一些其他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外包工作,双方合作内容逐渐丰富,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第三节图书馆联盟的出现与发展

随着文献资源数量的增加,信息产品类别的多元化,用户分布日趋广泛,作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图书馆感受到来自于读者需求多元化的强大压力。用户的需求多元化与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资源馆藏存在着对立矛盾,合作与共享成为图书馆缓解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图书馆联盟这种以文献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合作方式在全世界兴起,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图书馆联盟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以技术支持和服务共享为目的,提高了联盟成员图书馆满足读者服务的能力,也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一、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经历了从传统的馆际互借和联合编目到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一)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史

从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来看,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图书馆都已开展馆际互借和联合编目,为拓展合作内容,部分图书馆还开展了联合采购等活动。此时的图书馆合作趋向于采用正式协议,图书馆合作组织逐渐形成。但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合作一般没有政府的参与,合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合作的范围也很小,一般属于一个区域,还没有出现跨省或跨州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

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高潮。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自动化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联盟的主要特征。1960年到1970年间,产生了一些以大学图书馆为中心的图书馆共享网络。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针对全美大学图书馆联盟的调查和研究。这项研究以125个大学图书馆联盟为对象,其中90%的大学图书馆联盟成立于1960年以后,这也是美国大学图书馆经费充足,发展迅速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图书馆开始兴起自动化。各个图书馆计算机编目、图书书目信息数据的共享、数据库检索查询以及图书馆共享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图书馆联盟发展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联盟有四种类型:共享编目数据的图书馆联盟、以联合目录为基础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联合自动化系统开发、文摘索引数据库的集中存储和联机检索系统。著名的图书馆联盟如OCLC、(22)WLN、RLIN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虽然图书馆联盟的数量,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各大图书馆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研发和调试上,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当时关注的主要焦点,对图书馆联盟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下降。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随着计算机设备在图书馆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界开始意识到原有的自动化系统存在着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网络辐射范围狭小、开放性与兼容性较差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同时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大量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剧增,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使得电子文献的成本上涨,图书馆读者的需求开始出现多元化,各种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商涌现并相互竞争。面对这种环境,图书馆必须进行合作才能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图书馆联盟重新被图书馆界重视起来,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国际化成为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联盟的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的维度不断扩展,联盟的功能不断强化,逐步走向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和国际化。1997年,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会成立,这种以各级图书馆联盟作为成员的联盟组织的的建立,加强了图书馆联盟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组织,图书馆联盟国际学术性研讨会,讨论图书馆联盟的资源采购战略与政策,制定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规章和制度,为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

作为一种克服图书馆发展瓶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形式,图书馆联盟逐渐从北美扩展到欧洲和亚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图书馆运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建立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以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成为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渠道。“9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图书馆联盟是当前图书馆界最重要的一种现象,图书馆界的其他事物传播速度较慢,而且主要在美国和英国,图书馆联盟却不一样,它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流行起来”。(23)不仅如此,非洲、大洋洲等地区也纷纷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对图书馆的共享和信息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国外主要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现状

1. 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现状

图书馆联盟最初发源于美国,所以美国图书馆界有着合作和资源共享的传统,政府在政策上和经费上都给予图书馆联盟极大的支持。有合作及资源共享的良好传统,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信息(24)技术领先世界,美国图书馆联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图书馆联盟已经发展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大型网络体系。(25)横向来看,美国几乎每个州都至少有一个全州范围内的图书馆联盟。在州层面之下,又分布着各个地区性的图书馆联盟以及一个县或更小范围的地方性图书馆联盟。纵向来看,美国又有许多不受地理限制的专业性图书馆联盟,有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图书馆联盟,从国家层面到一直渗透到各基层地区。以新英格兰州为例,在全州范围内就有(26)多达67个图书馆联盟,每个图书馆平均加入个联盟。

美国较为著名的联盟有:乔治亚州图书馆联机教育系统(Georgia Library Learning Online,简称GALILEO)、路易斯安那州图书馆信息网(The Louisiana Library Network)、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网络(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OhioLINK)、俄亥俄高校图书馆中心(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美国伊利诺伊州图书馆联盟(Consortium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 Illinois,简称CARLI)等。

OCLC是世界上发展最早、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图书馆联盟。始建于1967年,其成立之初的名称为俄亥俄高校图书馆中心(OhioCollege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它当时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的54所大学联合建立的一个计算机联合编目网络。1977年,这一区域组织扩展到全美。1996年OCLC正式到中国大陆发展业务,与清华大学签约合作成立服务中心。随后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的(27)1000余家图书馆陆续成为OCLC的会员馆或固定用户。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OCLC从最初的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发展为全球性的图书馆合作机构。目前为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72000多所图书馆提供服务。

Ohio LINK的全称是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网络(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它是由该州大专院校图书馆和州图书馆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联盟。在会员规模与用户数量上Ohio LINK从1992年的6个会员发展到2008年3月87个成员。这87个会员包括16个公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23个社区与技术学院图书馆、47个独立学院图书馆以及俄亥俄州立图书馆。Ohio LINK为全州60多万的学生、教员、职员和其研究者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美国伊利诺伊州图书馆联盟(Consortium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 Illinois,简称CARLI)是伊利诺伊州的学术图书馆联盟,目前共有 156个联盟成员参加。美国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体系一般包括董事会及相关政府机构、指导委员会、工作组、专家委员会、职员等组成,联盟的运作依靠联盟成员遵守共同签订的规范化的协议来实现。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有个很大的优势,即资金来源渠道多、数量有保证,极大地促进了联盟的发展。

2. 英国图书馆联盟

英国的图书馆联盟以资源共享联盟和资源购买联盟的形式体现。资源共享联盟中目前加入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的英国图书馆联盟有: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英国国家与高校图书馆协会(The 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简称SCONUL)、英国大学研究图书馆联盟(Consortium University Research Libraries United Kingdom,简称CURL)、西北部大学图书馆的联盟(The North West Academic Library,简称NOWAL)、英国和爱尔兰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为主的联盟(The 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简称SCONUL)等。以公共图书馆为主的联盟在英国图书馆联盟中数量较少,以大学或研究图书馆为主的联盟占绝大多数,地位也最重要。资源购买联盟以区域性购买联盟为主。如伦敦大学购买联盟、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购买联盟、威尔士高等教育购买联盟、西北部大学购买联盟和南部大学购买联盟东北部大学购买联盟等。

3. 德国图书馆联盟

德国图书馆联盟已经形成了地区、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完整的合作体系。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加上一些联邦州规模较大,德国的图书馆联盟主要建立在联邦州的层次上,很少是全国性的。6个地区性图书馆联盟覆盖了德国16个联邦州,包括了数量庞大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图书馆。6个地区性图书馆联盟是指柏林暨勃兰登堡合作图书馆网络(Kooperative Bibliotheksverbund Berlin-Brandenburg,简称KOBV)、共同图书馆网络(the Commonlibrary Network,简称GBV)北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图书馆服务中心(North Rhine-Westphalian Library Service Zentrum,简HBZ)、黑森州图书馆信息系统(HessischesBibl iotheks undInfor mat onssyst em HeBIS,简称HeBIZ)、巴登一符腾堡图书馆服务中心(Baden-Württemberg Library Service Zentrum,简称BSZ)、巴伐利亚州图书馆网络(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the CommonLibrary Network,简称BVB)。地区性图书馆联盟非常重视相互的合作和协调。全国性的图书馆网络联盟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同时,针对不同资源和主题,图书馆形成了多个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合作项目与活动。如连续出版物编目资源共享的德国期刊联合目录、文献传递服务的德国教育科研文献传递组织Subito Society、网络出版的学术期刊资源共享的电子期刊图书馆、科学和技术领域信息共享的德国信息中心与国家科技图书馆共同主办的Getlnfo英目等。德国图书馆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如建立德国——奥地利——瑞士图书馆联盟组织,一些地区图书馆联盟参加了国际图书馆联盟,德国国家图书馆加入了欧洲图书馆(The European Library)。

4. 日本图书馆联盟

日本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日本图书馆联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各种横向、纵向的各级各类图书馆体系,为学术的发展、地域的振兴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日本图书馆联盟走的是一条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有序推进的发展道路。

日本图书馆联盟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建立了许多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联盟组织和网络,这些联盟组织至今仍然是日本图书馆发展协作的重要基础。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在原东京大学文献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学术情报中心,标志日本开始进入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阶段。2000年4月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简称NII)正式成立,它是在全国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等共同参加的日本学术情报中心(简称NACSIS)的基础上成立的。它通过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为研究者提供所需学术信息的全国性综合信息图书馆联盟。其大学图书馆综合书目数据库系统(NACSIS—CAT)揭示日本各大学馆藏文献的综合联机编目和服务系统,因特网的OPAC检索是全国学术门户网站。电子图书馆情报服务系统(NACSIS—ELS),可免费检索论文或期刊列表,搜索日本学术联盟发行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电子期刊系统(NACSIS—IIL)提供的外文杂志图书馆服务,基本实现与大英图书馆机读格式(UKMARC)、美国国会图书馆机读格式(LCMARC)、韩国图书馆机读格式(CNMARC KOR. MARC)等各种MARC数据间的转换,具有很强的多语种适应性。

日本图书馆联盟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立体化的全面联盟。为研究者提供所需信息。日本图书馆联盟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把国立情报学研究所作为中枢机构,通过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连接大型计算机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图书馆等形成。日本图书馆联盟是政府支持、科学管理、合理运作、网络体系发达的结果。二、国内联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起步较晚,但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活动开展的较早。20世纪20年代上海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国际北平图书馆的就先后提出了馆际互借制度。国内关于馆际互借的制度最早出现在1926年修订的上海图书馆学会章程中,192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建立了馆际互借制度,1929年召开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图书馆之间馆际互借的决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1957年起政府开始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推动图书馆合作。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提出了采购、调配、交换、互借的分工合作和编制联合目录、新书通报的任务,建立了北京、上海两个全国性的协作中心和九个地区性的协作中心,以开展协调外文书刊采购、编制各类联合目录、专题书目和索引、推行馆际互借等共建共享活动。要求全国各系统内的图书馆要与系统外的图书馆加强横向的联系和协作,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加强了横向联系与协作,在图书采购协调、图书调拨、统一编目、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干部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推动了全国图书馆合作的进程和事业的发展步伐。1987年开始,以15个部委联合成立的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28)员会组织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为标志,开始全国第二次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全国、地区及系统内图书馆文献资源普查及一系列共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协调工作不是很顺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作为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和“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建立,CALIS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为内容,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29)效益为目标,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CALIS建立后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协作更加紧密和频繁,也成为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在图书馆领域的不断应用,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纷纷涌现,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的进程。21世纪以来,图书馆联盟依旧是图书馆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成为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的分水岭。信息化水平较低时期,图书馆联盟以传统的功能为主,主要实现馆际互借和联合目录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界的应用水平的提高,图书馆联盟不但注重文献信息的共享,而且注重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的文献资源共建,不仅注重文献资源的共享,而且注重图书馆技术、人力资源和参考咨询服务的共享。三、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联盟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信息资源的数量剧增。这种新的数字化网络环境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图书馆联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共建,达到了图书馆之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同时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图书馆联盟的功能突破了馆际互借、联合目录等传统功能的范围,开始向集团电子资源采购、数字资源保护、数字资源共享等领域延伸。(一)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联盟发展机遇与挑战

早期图书馆没有信息网络技术,合作水平也相对较低,合作的范围也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区内。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计算机在图书馆开始普及,图书馆自动化书目信息数据的处理、数据库检索等技术广泛应用,为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联盟成员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多元数据库的跨库检索,以及适时地开展合作参考咨询系统的开发。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超越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不同图书馆信息平台的兼容和衔接,图书馆之间能够开展有效的数据检索与传输,为图书馆间的服务集成和共享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基础。

信息化环境不仅为图书馆联盟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利器,也是图书馆联盟新时期的合作内容和发展理念,图书馆不仅要在资源建设方面实现合作与共享,更要在信息服务方面实现有效协同和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不仅实现了文献资源、设备资源等实体资源的共享,而且实现了人力资源和各类虚拟资源的共享。通过多级别协同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了图书馆联盟内部资源的无缝对接和有效整合。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宏观环境的变化,图书馆联盟的合作范围将会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逐渐延伸出机构库项目、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等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也是把双刃剑。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图书馆联盟不仅拓展了合作内容和功能,也使图书馆联盟的合作手段不断更新升级。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图书馆联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受到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制约,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强化了这种“马太效应”,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图书馆发展水平的两极分化。一般来讲,参与图书馆联盟的大多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联盟的合作是他们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发展速度更快。而发展条件相对薄弱的图书馆被排斥在联盟之外,大多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合作,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同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图书馆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购买不同的数据库、建设不同的自动化系统。由于不同的数据库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系统标准化程度较低,使得图书馆联盟成员馆进行共享时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障碍。如何统一提供检索平台,实现信息网络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图书馆联盟在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信息安全问题,图书馆联盟需要在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必须想办法规避信息安全风险,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保证文献信息资源的安全准确和可靠,这也是图书馆联盟面临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更加的高效和快捷,文献资源共享的效率和数量都大大增加,但这些文献共享行为往往隐藏着知识产权纠纷风险。信息文献传递业务虽然提高了信息利用程度,但也使得知识产权关系要素变得复杂,图书馆联盟都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图书馆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联盟发展优势

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目标逐渐成为现实。图书馆联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使“资源共享”从深入人心的理念逐渐转变为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常态,资源共享经历了从最初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到文献资源共享,再到信息共享。共享内容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变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目标。图书馆界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合作建立的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最有效、最实际的组织形式。通过图书馆联盟的形式,联盟成员馆不必每家都购买所有的资源,集合各家单个力量最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实现利益共享,有效降低图书馆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的效率。由资源共享理念推动发展(30)的图书馆联盟机制,是对世界图书馆界的最大贡献。图书馆联盟一词准确地捕捉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题特征,即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满足日益激增的用户需求。在网络化的今天,图书馆联盟被证明是促进图书馆合作、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最有效的方式,受到各国图书(31)馆界的重视,因此还有人称之为资源共享联盟。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不仅实现的是文献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而且有效地将成员馆的人力资源聚集起来,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联盟成员馆服务的互补。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分布式特点决定了信息用户地区分布的广泛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图书馆面对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需要做出快速的反应并提供用户满意的优质服务。但是单个的图书馆因为受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在面对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克服自身文献资源的不足。而图书馆联盟在发展过程中恰恰适应了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通过成员馆之间的协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三)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联盟功能拓展

早期的图书馆联盟基本限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编目与联合目录等传统功能。1972年,Ruth Partrick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把美国当时的大学图书馆联盟的任务总结为借阅特许、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协作和传递服务等六

(32)项,这六个传统服务项目仍是目前图书馆联盟的基础功能。进入数字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图书馆联盟的传统功能不但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而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如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特色数据库建设、数字资源保存等。ICOLC将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功能总结为七项:藏书建设协调、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电子资源存储与运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目录、人员培训和藏书保护等。(33)图书馆联盟传统的功能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这些传统功能性的内涵。传统的文献传递是用户提供本馆收藏的纸质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的复印件。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联盟延伸了传统的服务半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时代图书馆联盟正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信息传(34)递出现迈向自动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文献传递的效率不断提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