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6年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1:35:40

点击下载

作者:蒋红斌,冯昕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6年度)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6年度)试读:

致谢

广东省顺德区北滘镇政府广东工业设计城序

工业设计园区的数据统计分析

是一项寂寞、枯燥又乏味的工作,

然而中国工业设计的基础工作

恰恰需要有人默默地耕耘,

土壤改良好了,

工业设计的根才能深深扎入

中国产业的土壤中,

坚持!坚持!坚持!

根深叶茂,

开花结果!

设计不仅是视觉。甚至不只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土豪金”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她是安静的;春雨润无声,有她自己的呼吸。设计是一场静悄悄的生存方式的革命,而不是修辞练习,更不是游戏人生!

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吧!

美国人的“个性”本分展现在“创意”和“营销”,而非“制造”上。因为有的是比他们的土壤和个性更适合去“制造”的国家。于是,他们在将“制造”不断外包给全世界的同时,美国成了拥抱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国家,它无需为“品质”而操心。抓住创新和营销的制高点,对于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美国式为创新而生的体系,注定只会催生少数塔尖上的明星公司。

我们“加工型的制造”机制还未摆脱,更未超越引进的标准、品质;我们的机器始终与维修如影随形;当我们连基本的人性包容和品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我们却突然像美国人一样高谈个性化定制、云计算服务,是不是太“奢侈”了呢?在“创新”与“品质”两方面,中国企业会不会最终像中国足球一样不伦不类呢?

我们无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

我们更应坚信人类无论如何创新,都颠覆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想想看,要将一个几乎每台机器都需要的普通轴承做到使用寿命至少半个世纪,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为“品质”而生的扎实的工业化机制,却使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我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我们也应该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把基础数据统计的信息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以创造出我国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创新仅凭市场驱动,我们都不关注不公正现象,那么我们的重大发明将令世界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无论我们掌握多少科学秘密,都解决不了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只是在玩智力游戏。”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光有“商品”是不够的!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你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但这些都是景色——“物欲”。这些都是不够的。你应该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必须从景色进入自然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自然的秘密。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的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这就是真正的人类文明之“诗”!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个设计师,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必须克服“设计”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设计中对于“炫耀”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器官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这样一些“疾病”的爱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体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促使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工业设计”逐渐深入人心,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企业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其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近10年来,特别是2006—2013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目前,我国初具规模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已从初期简单的产品外观设计,发展到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全方位的设计策划。上千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和相关专业,每年培养设计人才超过30万人。各省、市的工业设计协会(促进会)组织得到发展和加强,至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18个建立了工业设计行业组织。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设计创新体系,并呈现出设计与科技、设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依据工业设计产业的阶段性分析,可以初步将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定位于从“推广化”阶段向“规模化发展”过渡的阶段。更准确地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目前处于“推广化——接单式的游击战”“规模化——与企业捆绑的阵地战”与“市场化——与产业链相关集成的服务型产业结构创新”相互交叉的历史阶段,又急需明确“战略化”,以“国家发展需求”主导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我国需要尽早规划工业设计产业在我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角色。这样一种交叉因素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从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十分特殊的。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平衡,使得设计发展在区域上尚不平衡;但为了满足13亿人口的基本需求,追求大、多、快的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加工型“制造”大国在社会经济产业链中淡化了“制”——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等设计战略方面的创新。从产业链的上端——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政策扶持、民众衣食住行用本质需求即“人”的研究、设计目的的研究、基础研究、市场战略策划和服务体系等,到产业链的末端——商业策划、营销策略、营销渠道、品牌塑造和回收机制等缺乏规划指导和政策管理。多年来产业链结构上的缺陷,致使工业设计在产业链上作为“轴线”贯穿、协调的作用得不到体现,沦为“美化”、“造型”的代名词,或片面地成为技术的“包装”、商业促销“噱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工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问题却日趋尖锐。在改革开放初期,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以及主导性的体制使我国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可观的成本优势,而在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短缺的状况下,依靠成本优势自然便成了我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与现代市场演进的矛盾开始显现,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型制造业难以向更高的价值生产层面迈进,在制造创新性、突破性产品的挑战面前困难重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顺应国际竞争环境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经济也必将从低成本时代进入高成本时代,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以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将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艰难转变。经过对发达国家促进工业设计产业战略和举措的学习研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近年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得以迈向高速发展时期,并且初步具备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技术、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工业设计产业的“综合发展环境”,包括工业设计扶持政策、工业设计推广政策、工业设计公共服务政策三个主体部分构成的公共配套政策。公共配套政策是引导工业设计产业良性、快速发展的机制保障。在当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时期,明确、合理的政策规划意义明显。

为了使中央政府对宏观上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一个可以量化归档的工业设计发展评价体系,提炼出与工业设计园区健康发展相关的若干核心指标并建立一套可纳入国家统计的发展指标体系十分重要。

我国的工业设计研究和统计起步较晚,而作为工业设计强国的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早已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工业设计DNA数据库,并将其作为衡量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和预测未来国家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长期以来,虽然在学界和企业界都有大量的对于工业设计概念、方法、流程等的研究,但是却很难统一出一种适用面广、比较客观的通用概念。同时,我国的设计相关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地区产业发展差异也使得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存在多种误读,比如:(1)工业设计等同于造型和产品外观设计。虽然在设计学界和产业界关于设计价值、工业设计的广义和狭义定义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推演和研究,但是经过沉淀的知识并没有很好地传达到设计之外的更多领域。(2)工业设计产业的直接经济规模不大,不适合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参考因子,表面上看工业设计只是现代服务业的补充内容,实质上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只有工业设计连贯“制”与“造”,真正地成为“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经济结构全程序的牵引,才有可能使中国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形成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3)工业设计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遇到同质化竞争时才需要认真考虑。在此之前,发展技术、优化管理更加重要。当前的“产能过剩”“结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工业设计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4)但是,一定要明白:工业设计并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灵丹妙药,工业设计是一种“设计拉动企业创新的机制”,该机制要融入企业的决策、研发中,要掌握主动定义市场的能力,就要加强“潜在需求”的研究和以“潜在需求”定义前提下的材料、构造、工艺等的基础研究准备,这样才可能帮助一个濒危企业通过重新定义的产品设计而起死回生。只有通过重新定义的产品系列在用户心中的沉淀——“品”的塑造,才会有真正的“品牌”形象,快速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类似的对于工业设计的错误解读很大程度上源于客观上很难对设计的流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又对“创新”急于求成,忽视基础研究的积累;此外,国家统计局等职能部门还未建立针对工业设计的统计标准和数据采集方案,进而使得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难以被量化和重视,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实践和传播。

工业设计产业园区作为设计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工业设计园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并基于此进一步辐射至企业、设计师、各个行业中。设计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产学研商”相结合,依托所在地的产业集群,在跨界、交叉学科、人才“集聚”的基础上,逐渐融合、构筑合理的产业链系统,以形成“园区”所在区域的产业创新机制的孵化温床。政府亦可通过“园区”这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四两拨千斤”,扶持、引导区域产业链中各个方面的对接与整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统计研究,并综合运用设计学、统计学等不同方法,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工业设计产业研究方向,拓展工业设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中涉及的大量数据一方面来自研究人员的采集,一方面则来源于各园区的自主上报,我们力求用一个经过不断积累的数据进行研究、验证,以完善、健全的评价模型和系统框架来承载各种客观汇聚的数据。数据的客观排序结果可以作为园区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参考,并不直接代表我们对于园区孰优孰劣的判断依据,并将在今后数年数据日趋丰富之后,具有更强的趋势指导意义。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第1章综述1.1 探索中国设计园区的发展机制1.1.1 工业设计园区

设计园区作为完整的社会化工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工业化流程中,将设计与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目标整合到最终输出的产品品质之上,同时,还取决于如何解决社会创造力,如何成为产品概念和创新,如何对受众需求作出前瞻性的回答。社会各工种、各专业、各利益集团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由于其角色、领域和信息集成的性质不同,在一个完善的工业化系统中,这些可以连接的生产关系会以生产要素的形式自由匹配。但是,在实际中,这种完善的自组织只是一种理想。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要素之间远没有那么容易能够形成匹配。各种生产集团要在一个产品生产体系中成为关系要素,要依靠社会中间促进力量。

今天,全球经济已经进入高度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形态。每一个现代工业经济体,都十分需要这种能够促进匹配,以实现综合、跨领域、跨地区的发展机制。

作为全球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也已经触及了这样的生产形态,并正在迅速地展开转型。20世纪末开始,全国纷纷建立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设计园区、设计创新与产业发展园区等各类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铺陈开来。

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全国设计园区建设与发展,并形成学术性的发展指数研究;呈现和分析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设计、文化、创业、产业类园区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考验;考察其核心问题,从各地园区机构的衔接工作中,在做好由原来政府主导投入的建设方式背景下,如何过渡为社会自由资本主导投入的建设方式;从园区如何可持续经营,到设计创新到底可以带来怎样的舞台?从园区如何能够成为当地资源整合的一个枢纽,到如何在地区、产业以及企业群间联络出新兴产业的生机和力量?

这些问题都非常鲜明地放在当前设计、文化、创新等为主题的推动者们的面前。这里,我们在关注以上这些问题的同时,试着探索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上,考察其经济、产业、城市、文化等当前受到高度重视的发展要点,并分类型和方面展开考察、分析和总结。1.1.2 考察组织形态的意义

随着服务型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备受关注。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园区组织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型组织形态。它可以定义为设计在园区组织层次上新思想与新行为的产生与实现。我们将考察和分析的焦点集中于此,目的是探索中国工业设计发展之路的实际路径、经营方略和社会价值。一方面,所有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多媒体或工业设计等主题园区的成长与崛起,其最核心的要点是如何与本地区的主体经济相融合。工业设计园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水平既与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相关联,又与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工业竞争环境日趋升级相对应。要保持这一态势的良好发展,关键是彻底与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工业园区”是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促进工业开发的手段而出现的。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整合产业链以及刺激地区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地区性规模经济集聚发展是工业文明深度发展的一种表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亦以现代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区取得了高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各个地区、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核心基地和重点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有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工业设计园区”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新生事物。截至2013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下属的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成员就有近40家。到2015年底,以全国设计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园区已近千个,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融汇在当地“工业园区”范围之中的。2016年中国各省主要经济活跃地区,甚至部分区县,都已开始筹划和建设自己的“工业设计园”或“设计创新、创意产业园”。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工业设计园区这一适应产业条件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尚十分欠缺,特别是能够反映和链接当地产业良性发展需求的则更为稀少。从“工业设计发展整体状况的基础数据”统计来看,自发经济建设的设计园区尚在少数,许多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兴办的。建立起来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与地方产业磨合,其中,设计公司与企业、设计创新与知识产权维护等均是问题。

全国第一家工业设计园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于2003年5月被科技部批准以来,中国的工业设计和园区建设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列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全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的已近40家,在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目标上与国家的经济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高度一致。

目前,园区已形成了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模具设计、工业计算机应用设计、精密零件设计、汽车及工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产品研发和孵化新兴产业的初步格局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

工业设计整体事业形态,已经从原来的学校、企业为主体,向着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公司等组织形态更为灵活、丰富和复杂的方向发展,并向设计咨询、产业对接、文化创意和产权维护等领域衍生。正如2010年7月由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国家十一个部委下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所述:“目前,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一批制造业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取得明显成效;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发展迅速,设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优秀设计成果已经走向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工业设计教育快速发展。”

我国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虽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与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工业设计园区”的出现与迅速成长在许多方面却萌发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并受到来自世界同行们的关注与尊重。自2013年以来,各地大力发展“设计园区”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工业设计呈现给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服务途径。原来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品的设计服务为目标的方式,转变为以一个地方经济的产业环境为背景,从产业转型和行业升级的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工作,并形成市场。“设计园区”成为政府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1.1.3 形成年度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的来说,人们对工业设计的作用,从认识不足到高度重视;从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到各国“海归”踊跃集聚;从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到各地区政府部门充分设计扶植政策,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事业,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

从一个正在从经济发展洪流中急速成长的经济形态来看,我们也必须冷静地思考和辨析工业设计园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结合全国园区年度发展势态和基本统计情况来分析,其特点首先表现为依托各级政府支持或扶植建立起来的工业设计园区,正在迅速地与当地产业展开深度融合。“设计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的存在已经开始脱离“政府哺育期”。来自市场法则和自身组织机制的合理性等关键问题,开始经受经济环境、产业形态、市场需求的严厉拷问。

我们知道,中国的工业设计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先期经历了专业化发展,工业设计的教育机构和人才充当了当时的产业基础。到了90年代后期,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内设计部门和职业化的设计公司开始露出端倪,共同构成了工业设计产业的主体。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7年政府高层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之后,工业设计产业的形态开始呈现国家战略化。一时间,工业设计或独立或嫁接着文化创意平台、高新科技园区的再建设项目,或以各种促进中心、创新园区的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体形态开始趋向多种方式并存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代表的应用性工业设计领域;以职业设计公司为代表的服务性工业设计领域;以大专院校、职业培训等为代表的专业性人才养成领域和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与区域经济相对接的集聚性工业设计领域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第三个阶段的主体结构。其中,工业设计园区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总体特征呈现以下两点:

首先,大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园区数量也高速增长(全国已有设计创意类园区超过1000家),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园区已有40多家,其辐射的设计企业和企业设计部门超过6000家。人才辐射数量也高速增长(全国已有设计类专业院校超过1700家,工业设计院校超过500家,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140万)。与园区相关联的设计企业数量高速增长(以北京和深圳为例)。北京工业设计产业起步较早,规模和技术服务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统计在册的结果显示,2009年,北京工业设计及相关业务收入已达60亿元。目前有200余家综合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全市专业工业设计公司400余家,主要集中在IT、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这些单位都与园区建立了多形式的联结。同样,2009年深圳工业设计专业的单项产值近2亿元,各类工业设计企业超过3500家,有5000余家设计型单位与园区发生深度联结。

其次,园区数量高速增长,工业设计园区日益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方政策的引导下,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陆续建立了工业设计或设计产业园区,全国设计创意类园区已突破1000家,其中以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园区有40多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园区有:北京的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的751设计公园、尚8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的工业设计产业园、深圳的工业设计产业园、上海的8号桥设计创意园、顺德北滘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宁波的和丰创意广场和鄞州大学生创意与创业产业园等。

这些园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吸收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共同投资兴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形成了明显的聚集效应。在人才辐射上也形成了一个高地,拉动并影响了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工业设计从业者年龄结构主要在20~30岁,所占比例达到总人数的93%,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城市。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分别为24%、22%和20%,西南和东北地区各占8%,西北地区为4%。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设计从业人员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北京的设计相关人员已近35万人,其中工业设计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在广东,工业设计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在上海,工业设计人员也已超过18万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直接从事工业设计的总人数约70万,这种规模与增长速度十分可观。从设计人才培养数量上看,2006年全国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有260多所,相当于2000年的2倍。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工业设计的院校已超过500所,每年毕业生约3万人,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支持。

所以,经过之前的十多年发展,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方面,还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人才梯队的建设方面,都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为迈向下一个经济发展台阶做好了准备。1.1.4 设计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融合

扶植与本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的设计、文化、创意类园区,要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相协同,以建立能够汇集政策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平台为主要发力点。

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主体经济,其实都是有主导的、有计划和需要控制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目标的几乎不存在。但是,独断的计划机制亦没有出路。智慧的方法是在社会经济体中建立中间组织,以嫁接目标与目标之间的纽带,既连接国家政治经济,又顾及行业、产业自身情况。这就需要社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组织形态,让政府作为推动者,而非管理者,来培育社会创新创业的力量。

设计园区作为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一种活动策源地,除了对解决人类生产过程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能源、经济创新、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等问题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以外,在国家产业调整、新型产业体系建立等方面也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设计园区对产业水平的提升,以及所产生的高价值回报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成为国家意志在全球竞争环境中获得胜利的重要利器。

关于设计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新西兰国家经济研究院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研究结果,并得到广泛认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设计竞争力在本国的战略提升,设计竞争力综合排名靠前的国家,其国家综合竞争力也都靠前。这反映出一个国家在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将设计创新作为一个抓手,使之越来越多地与本国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目标发生紧密联系,综合国家实力得到迅速提升。如果只依靠企业或行业自身的市场行为,在设计创新领域与国家产业战略相协同就难以展开。因为,企业可以看作处在两种环境中的社会性生存体。一个环境是市场,另一个是产业。每个企业所处社会性产业链地位十分重要。在这个闭环中,其上下游的衔接决定了它们的科研系统架构。从事工业原材料的研究与生产、发展基础与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间紧密协作的能力是企业最关心的事情。

所以,跨领域、跨行业的战略协同与联系必然需要政府的力量。我们做过一个调查,表明即便是产业内的重点企业,由于市场的压力,其投入的力量往往都集中在生产规模和技术改进之上。

从国家发展和设计对于地方经济带动作用的角度来看,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近6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贡献力、发展力、服务力和品牌魅力的综合评价。这是在对全国园区中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进行大量调研后,在翔实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呈现的国家管理视角。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对园区从“基本情况、经济贡献力、服务力、发展力、吸引力和园区魅力”六个角度进行政策设计与成效分析,而不是简单进行基地建设投入或免税补助。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工业设计教育和建立一系列的设计院以及在企业中设立设计中心,设计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其间,设计反复地摇摆在艺术、装饰、文化产业之间,甚至连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也始终无法在学界形成统一意见。实际上,对于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CSID)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设计师工作内容的更替,特别是经历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正在发生的以互联网和移动商务模式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下,工业设计作为艺术、创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交叉领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尴尬却在于我们用极短的时间通过技术引进和人口红利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制造业根基并不牢固,虽具产能上的规模,却难有成熟的自主工业体系来支撑,工业的发展缺乏工业化的良好社会土壤。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2013—2016年的工业设计事业领域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特征。其主要背景有三:首先,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正在通过建立国家管理体系的方式积聚力量。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时,经常会后缀一个定语——“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中国问题,确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但财富、资源、人口、教育等分布尚处于极不均匀的状态,很难将创新、创业等要求简单地植入原有的加工型经济体中。

因此,如何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来推动社会创新、创业,让国家管理高效地发挥作用,将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摆脱依赖国外技术、设备支撑企业发展的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目前,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文化部、国家科学与技术促进中心等机构正极大地重视和启动相关政策,以国家管理的形式推动地方各部门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运用设计的能量来获得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力量。

其次,更为科学的、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评价体系,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设计行业中不缺乏具有商业操作能力和规模化效应的大型公司和企业,却奇缺从国家层面到区域、企业、设计公司、设计师各个层面的基础性研究和新形势下对于中国未来设计发展方向的战略性研究,因而很难从宏观层面提出适合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相关设计策略。从一个技术加工型的经济形态,迈向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社会,必然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分析体系,让整个社会客观而真切地认识到工业设计价值评价体系正在不断受到关注。由于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成长过程不同,因此,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评价体系只具间接的参考意义,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评价模式依然亟待出炉。

再次,工业设计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方式,单纯依靠政府直接出资、出地建设,大量依靠从外地甚至外国引进设计创意公司、团队和个人,以此作为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的抓手是不得要领的。工业设计园区作为中国设计产业的重要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数年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鼓励发展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比较大,包含了工业设计在内的大量与创意相关的复合产业的发展。2012年最新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将文化与国家发展政策进行了对接,大量的文创园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浮现。工业设计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被重点提出需要扶持的几大创新产业之一,“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

因此,“工业设计园区”不只是一个园地式的设计集聚,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种机制,是组织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平台。1.1.5 作为枢纽的设计园区

与本地区主体经济相融合,要从设计创新的基础资源入手,落实为设计研究、产业能量、科技成果,以及和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相协同的组织机制和枢纽作用。

设计产业园区作为社会产业经济的重要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工业设计园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基于此,进一步辐射至企业、设计师、各个行业中。设计园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产学研商”的社会性结合。他们各自依托所在的集群,通过园区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社会性生产的组织形态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创新已经渐进为创业,设计不再停留在服务经济的层面上,而是发展到了产业层面上引发的转变。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目前我国初具规模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000家,工业设计已从初期的产品外观设计发展到产品研发、企业战略等全方位的设计策划。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企业对于设计的认识提升,许多设计公司已经转型为更加偏重企业战略和品牌设计等,一些领先的设计公司更是将其产业链向上下两端进行了延伸,覆盖从融资到生产、渠道和销售等各个方面。

从工业设计学界来看,上千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工业设计和相关专业,每年培养设计人才30多万人。以前工业设计仅在艺术院校作为与艺术设计相互补充的专业开设,或者在部分工科院校的机械或者计算机学院下设相关的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大量的学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甚至包括一些文科和专科院校,在广东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的工业设计培训学校,专门向企业定点定向输送专门人才。学科规模的扩大固然可喜,但是快速发展同样带来了大量问题,如师资水平、课程配套、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际就业等都成为我国工业设计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再从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科研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多年来,我国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来维系经济发展,在各个生产制造环节已经形成了重技术、轻设计,重短期收效、轻长期战略发展的惯性思维。设计研究对于大多数科研机构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新型的概念和变化。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一大批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产学研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积累。随着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实践,更多的与设计和文化相关的科研工作还将继续推动这一合作领域的发展。

设计创新型园区作为社会产业经济的重要枢纽,起到了社会创新机制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对于“设计园区”的研究分析表明,设计在整个产业链环境中是最活跃,也是最具拓展力的融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于一体的力量。工业设计强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都早已着手建立国家推动机制,以推动本国工业产业领域的升级和创新。我国的设计相关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产业发展差异使得工业设计的概念存在多种误读,在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缺乏关于设计与经济规模适合的重要参考因子。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是考虑技术、管理、企业通过重组而获得振兴的机制。创新的平台化和集约型正成为社会的新型组织形态。设计园区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全社会创新交流和汇集资源的重要舞台与环节。以设计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正在成为引导主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1.2 前五年的研究成果说明

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动力的中国设计园区,在未来社会创新交流与汇集中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舞台和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为中国以设计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的一种存在方式。为全面了解工业设计园区和类工业设计园区,在2011年启动了“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的研究专题,计划持续十年不断地探索设计园区作为中国设计推广的一种社会性组织形式,其存在对创新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发展逻辑的真正设计学学问,并推动全社会重视和发展设计事业。1.2.1 2011年度的研究情况

2011年是本专项的首创之年。首要的目标是研究如何搭建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和发展指数的分析框架,如何建立与描述它成为撬动当地,乃至区域主体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引擎。

于是,我们组织近二十位设计研究生,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城市,以辐射性的方式展开实地调研和专访。行程几万公里,录音几千小时,开始全面了解和整理工业设计园区的建设情况。

同时,我们依托此专项的核心研究教师,启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源,并组织成立“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

具体本年度的研究情况,总结为以下几点:

1.提机制,搭框架

为使政府在宏观上对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同时,也帮助我们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可量化采集的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指标体系,以提取出与工业设计健康发展相关的若干关键评价指标,并建立一套客观的数据描述体系是本年度的首要任务。

2.背景研究和知识储备

为了良好地建立采集和建立指标体系,参考了其他行业的数据统计与发布体系,例如福布斯榜单、中国品牌榜、手机互联网等行业白皮书以及麦肯锡等研究机构的相关发布体系,发现其共有的几大特征:大样本调研、常年稳定发布、公信力和客观性、评价体系完善、配合发布行业趋势,以及与“政产学研商”各领域紧密结合共同完成内容发布和更新推广。

3.园区联盟单位摸底

设计产业园区作为设计产业的重要枢纽,对于“设计园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设计产业链的整体状况。“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的各成员单位将作为“工业设计数据统计与发布”的主阵地和数据来源。因此,工业设计数据统计与发布系统将首先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成员的园区经营情况和所辖园区设计公司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进而,再到“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成员以外设计园区情况的了解与采集等。

4.提出园区“四个力”与设计公司基本情况框架

基于数据分析、设计产业的相关方实际需求,以及报告最终送达部门的需求反推,研究组综合归纳出“四个力+基本情况”的模型来展开分析与描述,得到了各方的支持与肯定。

5.第一版园区和设计公司问卷制作和修改

由于“政产学研商”各个领域与设计相关的因素区别很大,同一领域内的不同单位也有诸多差异,很难提出一个普适性的评价系统。我们依据设计的一般规律分别从“信息流、资源流、人才流、服务流和市场流”以及“知识产权、机制、商业模式、相关资源和设计研究”几个领域节点规范了一个全流程评价系统。基于此,分别给园区和设计公司制作了问卷。

6.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组和执行组

基于研究所和外协的9个设计高校的研究力量,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研究组;基于课题初期咨询、中期分析和评价以及课题最终审核,建立了一个涵盖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和设计行业专家的高端专家委员会。基于清华大学和广东工业设计城建立了专项研究小组予以执行。

7.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体,初步形成了社会影响力

基于视觉中国、设计在线、《设计》杂志、《装饰》杂志以及国内多家媒体进行大量报道。百度、谷歌等都有大量的文章和搜索链接。1.2.2 2012年度的研究情况

该年度主要基于研究所和外协9个设计高校的研究力量,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研究网络。在咨询、分析和评价等环节上更注重实际情况的采集和分型,建立个一个完整的量化体系,并优化了“四个力”的分析模型。

1.国际合作加强,与英国设计委员会深度对接

基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学术月的成果,将英国设计委员会就设计统计和趋势报告方面建立合作课题的事项提给了学院管理机构,并争取将英方研究资源与设计研究进行对接。

2.重视数据统计,提出园区的初步量化评价体系

一期项目获得了评价园区的基本要素,结合二期项目的园区深度走访,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形成评价体系。同时,希望从统计学角度加强量化指标的采集与分析,积极动员各地园区提供准确数据和专项事业的基础信息。

3.进一步扩大项目与设计城的设计和社会影响

利用已有的设计网媒和纸媒,同时结合微博等新媒体,加上国外媒体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建立中国工业设计园区信息收集基地,与媒体展开联系,动员更专业化的组织为本研究注入新生力量。

4.扩展“四个力+基本情况”的模型

更加偏重对地方经济贡献和文化大发展相关的作用,紧跟国家发展和政策精神,研究组进一步浓缩已有模型,并偏重基础数据的展示和设计产业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量化说明。主要将设计园区的基础数据与其发展数据相分离,这样的统计将更为客观地把握和描述园区的基础建设和实际发展水平的情况。

5.形成一期与二期的数据比较

这里的一期,指的是2011年度的研究工作,二期指的是2012年度的研究工作。

一期研究做出了国内工业设计园区分析和评价领域第一份进行数据比较的文档,具有行业示范作用。二期研究在一期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园区年度发展情况的比较研究。初步搭建起一套描述和评价园区发展状况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同时也为客观描述和追踪中国设计事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从社会组织层面来考察设计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6.工业设计园区的全样本采集,建立园区联盟的联动机制

一期主要用研究组走访+外协调研的方式。二期则采用研究组直接走访方式,调研所有的24家园区单位,达成共识基础上建立信息和商业模式的联动机制。

7.问卷更加精简合理,着重最基础的数据

在一期建立的模型基础上,采集大量数据,但是,一期没有对于最基础的设计和经济指标进行说明。二期项目中我们着重采集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如园区的产值、人数、公司规模、专利与获奖的具体数目、商业模式的简要说明等。

8.发布会的形式与流程创新

一期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开会方式,二期则更多借助网络直播,从研究阶段即开始跟踪报道和邀请嘉宾,这样更加注重实际,强化了参与调研的各个园区的负责人对自己园区情况的描述,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对本地区情况的反映。

9.建立项目研究与北滘政府的联动合作

针对园区和其内的设计公司以及园区的经营理念的整理,通过两年的联系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数据,并更加清晰地专注于中国工业设计园区情况的整体了解与全面描述。以此为基础,我们与广东工业设计城有限公司以及其上级主管单位——广东省顺德区北滘镇政府联合,利用11月至12月期间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学术月——‘北滘论坛’”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与发展指数研究”的专项报告。1.2.3 2013年度的研究情况

基于研究所和外协的设计高校研究力量,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设计园区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咨询、分析和整合,将数据采集的深度和广度作了拓展;建立了以大数据为目标的发展指数研究专题。希望以此能更客观地采集和分析各地设计园区的发展情况,以便于我们更准确的予以分型分析与综合描述。本年度主要的力量是着重于这一点的突破。

1.重新设计了调查问卷

课题明确提出2013年“设计园区发展指数”的建立要求。这一要求对问卷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类型划分,因而,问卷的结构有了更条理性的分型,内容有30%左右是重新设计的。

2.进行“全国示范基地”的评比

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合作协同评价,评比结果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年会上发布,增强了《数据统计发布》的权威性。2013年恰逢协会需要对全国工业设计园区进行评比和管理,我们两年多的研究可以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使用,并且将在协会年底的发布会上进行同步展示。

3.使用数据可视化来增强说服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果展示和传播,2013年课题组和有经验的图形设计师进行了合作,用了相当多的精力来将园区数据统计的成果用信息可视化图表进行呈现,大大增加了成果的可读性。

4.运用“大数据”的方式来看待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情况

运用大数据来帮设计行业把脉,提出新思路;通过设计思考来给大数据的方法、流程和结果带来更多的感性思考、用户认知和感情因素,将冷冰冰的数据洪流转化为纷杂用户需求和市场机会的良性输出。

5.引入国际一流文献,结合中国实情解读

文献研究和实际操作往往是脱离的,因此设计学术界和实业界进行创新型研究的合作比较困难。课题组在前两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2013年我们专门花时间重新检索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与设计创新相关的文献,找到了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借鉴内容,并在本期报告中有所体现。

6.打通社交媒体

尤其在报纸媒体上全程跟踪报道,大大增强《数据统计发布》的影响力和参与性。为了保证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比较快地被应用到园区创新的实践中,我们与国内几家主要的报纸和新闻媒体进行了沟通,对于工业设计、园区创新和机制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2.4 2014年度的研究情况

基于研究所和外协设计研究力量,更完善地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研究团队;调整了以大数据为背景的分析模型;数据采集依然回归到创立园区基础数据和发展数据的两类架构上来。但是,深化了大数据分析所建立的分析模型,更客观地采集和分析得到的数据整列与交织。从实际出发,从作为新生事物的呵护与养成出发,力求更客观地描述、考察与反应每个被采集园区的实际情况。

1.为工业设计园区创新力构建出创新力评估模型

基于三个年度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对园区发展已有一定的系统认识。本期构建园区创新力评估模型,设立了能够匹配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的园区联盟成员的通用评估方式。

通过“定模块、分细项”的方式,从工业设计园区自身与驻园企业两个角度解构出能够对创新力进行描述的相关要素,设立具体的数据采集项,并分别针对模块、细项与采集项给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以助计算与分析。

2.为工业设计园区建立了2013—2014年度园区创新力指数

发展指数一直是本研究最核心,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内容。工业设计园区刚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设计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铺开。事实上,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展开发展指数的呈现,客观上能与现有的国家统计局管理系统相对接。

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正在调整和改用人文类学科和社会科学类研究所常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对各工业设计园区创新力的调研数据进行汇总与对比分析时,是以计算出2013—2014年度工业设计园区创新力理想数据状态,以此作为评估标准,采用百分制的方法对各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换算与排序,从而生成出园区的创新力指数的方式来开展的,并发现这样的方法更为客观并与实际相符合。

3.为工业设计园区的创新典例进行采集与解析

通过结合我国工业设计最新发展现状、园区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园区实地专访成果与园区创新力调研表数据内容,从五大模块对所调研的园区的创新力及其典例进行解析,总结各园区创新基础、创新能力与创新特色。

4.以“大数据”方式关联数据深化分析,加强数据可视化

延续三期的核心方法,是运用“数据”方式对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多维度的评估与分析。通过加强所采集数据的关联性,从采集到定性,再到定量的指数化呈现,全面、系统地探究了设计园区在创新能力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成果的可读性方法上,我们开始采用更合理的数据可视化手段,以便更多的园区管理者和经营者们对各个园区创新力指数的理解。

5.设置“春雨奖”与“园丁奖”

在调研的过程中,得到许多专家和园区管理者的热心建议和帮助,其中,有一种建议既强烈又明确,即希望通过我们每年这样的研究与指数发布,能配合成果指出若干个年度优秀园区作为标杆,以此促进各地园区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此,我们在整理数据的同时,利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全国专家资源,对国内各地方政府中积极推动、促进工业设计园区发展的部门或管理人员进行业绩与经理成果的评估与褒奖,以此激励各部门在工业设计园区建设上的经验分享和积极拓展。

6.编撰前三年项目研究成果并出版

我们把三年来的“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指数统计与发布”研究成果总结、整合、编撰,形成正式出版物,将第一年的“基础数据”、第二年的“园区发展同比和环比规律”、第三年的“园区发展指数与排名”结合,以健全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统计和研究体系。1.2.5 2015年度的研究情况

本年度依然基于研究所和外协设计研究力量,进一步完善辐射全国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团队;及时调整了以发展数据为成果目标的分析模型;通过国家一级出版机构将成果正式出版。

研究成果通过一级出版社的出版和专门递呈,在政府管理部门形成专业的学术信息通路,形成能够专门传递中国设计园区发展情况的专业分析材料,良好地传递中国各类设计创新园区的发展动态。其中的优秀典例和真实情况,在战略上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设计园区的政策建设与发展方略的调整与梳理。

1.优化分析模型,建立全国设计类园区的综合发展力的指数分析模型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系统解析园区发展状况;基于园区创新力分析模型,不断深化,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匹配不同园区发展类型的分析模型,细分数据采集项;优化传统工业设计园区分析模型的同时,拓展其适用性,以应用于新增园区的数据分析统计当中;突破原有的局限性,系统全面地分析设计类园区综合发展力。

通过对各设计类园区综合发展力的调研数据进行汇总与对比分析,计算出2014—2015年度传统工业设计园区及新增园区的综合发展力理想数据状态,并建立评估标准,生成出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

2.丰富设计类园区的综合发展力典例类型,全面系统采集与解析

宏观分析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状况,从“设计之都”、设计园区等多角度解析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状况,通过项目组对不同地区园区实地专访成果及园区综合发展力调研问卷等数据内容,总结各园区综合发展力的共性及特性。

3.运用数据手段,深度解析数据性质,运用信息可视化方式作有效而生动的呈现

坚持运用数据手段对调研反馈的情况和数据进行验证与分析,并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充分、直观地展现园区综合发展力的研究成果。

4.纳入新增园区数据统计

在保留原有传统工业设计园区的基础上,纳入一定数量的新增园区,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综合考虑不同园区的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与统计,拓宽设计园区统计的覆盖范围,丰富数据统计的内容,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具备全面性及可操作性。

5.调整园区奖励机制,提升奖项含金量

为提高与激励各级政府部门推动我国工业设计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依然延续第四期设立奖项的活动方式,重新调整升级奖项内容,减少评奖数量,提升奖项含金量,对国内各地方政府中积极推动、促进工业设计园区发展的公务人员进行嘉奖。

6.第五期“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研究”成果出版、发行

2014年出版发行三年的《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数据统计与发布》成果,第一次以出版物的形式面向社会。2015年研究成果单独出版,体现了研究方法的逐年完善,研究成果的日趋丰富,以更加严密、规范、系统的方式产出研究成果,将为我国设计产业统计事业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正式出版,在政府管理部门形成专业的学术信息通路,进而形成能够专门传递中国设计园区发展情况的专业分析材料。年度型地以固定的方式良好地传递中国各类设计创新园区的发展动态、优秀典例和真实情况,战略上促进和推动着中国设计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在2016年依然进行成果出版,并全国发行。

总之,设计、文化创新类园区,应该大力依靠政府的战略引导,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寻找作用点,进而服务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意志。第2章方法与路径2.1 2015—2016年度的研究思路

总体上,2015—2016年度的研究思路首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不同的发展模式及政治体制背景,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背景下,应该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及工业设计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与分析模型。进而,工业设计行业在我国产生较晚,但是发展迅猛,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遵循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特性,则需要掌握整个行业现状的“核心指标”,而非一般的统计学和经济领域的统计惯例,从而有效地匹配行业特征,使数据结构及产出成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经过前五年的不懈努力所构建的园区分析框架及四力评估体系,充分解读“政产学研商金”各个领域对设计相关因素的影响,依据设计的一般规律分别从“信息流、资源流、人才流、服务流和市场流”以及“知识产权、机制、商业模式、相关资源和设计研究”等几个领域节点对园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覆盖。因此,包括园区“综合发展力”在内的不同层面和角度,都将面对来自“政产学研商金”各个领域信息的综合处理,延续之前四年的研究成果,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研究体系,有利于提升研究的延展性,并深入探讨园区综合发展力。2.1.1 重点考察综合发展能力

通过六年的研究与积累,研究组对国内工业设计园区的形成和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虽然该研究领域在国内尚属首例,少有相关参考资料,学术文献也并不丰富。但是,通过研究组的不懈努力,基本构建起了以工业设计园区为核心园区的中国设计园区发展指数研究分析框架,并逐年优化完善,不断筛选出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使研究任务的实施和推进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得力的工具。

综合考虑团队知识结构、时间、空间和经费等因素,以及调研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研究组采取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深访和追访、焦点组、面访、网络电子问卷、统计交叉分析、信息数据可视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组成分研究群来覆盖全国与设计相关的园区。2.1.2 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分型分析

此外,研究组还运用数据手段,对调研反馈的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充分分析影响园区综合发展力的内外因素,并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客观、易解读、易操作地展现园区综合发展力的研究成果。对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