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谁都有人生低谷,妻子送给癌症丈夫的生命礼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4:30:40

点击下载

作者:星言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谁都有人生低谷,妻子送给癌症丈夫的生命礼物)

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谁都有人生低谷,妻子送给癌症丈夫的生命礼物)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作者:星言设计:李洪达排版:小暑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201135786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生活的戏剧之处在于,总是会在喜剧进行到高潮部分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自动为你衔接上另一段人生故事。

一年多以前,我和普通人一样,是个每天上班忙于工作,沉醉在自己的小确幸中的人。然而,新婚两个月时,生活给了我一次猛烈暴击,老公忽然被确诊骨癌,被迫去北京治病。而我也因此辞职,开启了全程陪护的“北漂”生活。

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往返于出租房和医院。在狭窄逼仄的病房里,能干事儿不多,医院给陪护人员准备的小凳子,是我唯一拥有的一方天地。除了照顾老公,剩下的时间,干得最多的事儿就是阅读和书写。

不仅看经典小说可以把自己代入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也更懂得上学时看不懂的情节和道理。但看得最多的,还是心灵自助方面的书。因为我渴望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所造成的心灵困境中解脱出来。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存在的意义,借助这些书所带给我的新的启发,我都有了更深的体悟。以前觉得矫情的文字,在有了真实经历之后感同身受。以前觉得云里雾里的句子,在经历过之后变得恍然大悟。

都说在医院里比在教堂里更能听到真心实意的祷告,同样的,在医院里比在课堂上更适合体悟人生和独立思考。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局限在这栋满是癌症患者的楼中,我可能根本不会抽出那么多时间,静下心来去读书,去重新审视自己和人生。

每次读完书,我会习惯性地写一些东西,发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地方,大多是个人的真实感受。很多人看到觉得不错,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有的还被新华社、思想聚焦、读者、有书等大号频繁转载。于是更多陌生人因为文字认识我,成了我的读者,让我有机会同世界另一端的人借由文字相互慰藉。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不是自己选择要走哪一条路,而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推着,被动地向前走。而这种“被逼迫”的孤单,反而促成了人的另一种成长。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对我而言,好像除了安静地等待黎明,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寄情于文字,在铅字中寻找慰藉,在键盘上释放情绪。

书写,也逐渐成为我治愈孤独的灵丹妙药,让独处变成了一种理直气壮。

一岁的时候,妈妈离开了我。我和爸爸相依为命,长大成人。虽然一直不缺少关爱,但依然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小敏感。年少的时候,因为独处的时光比别人更长,书写便成了我克服孤独的最好方式。因为从小就拥有独立的房间,那里也成为了我享受独处的起点。

中学时我是班级里第一个有BP机的人,也是班级里第一个拿着诺基亚手机嘚瑟的人。不是因为有钱或者溺爱,只是因为我需要自己上下学,自己处理所有事情,爸爸担心找不到我,便给我配置了这些通信装备。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习惯了一个人做好所有事情,独自化解难题,承担重负,不让家里人担心也不让自己失望。

亲情始终是我的软肋,友情更是支撑我前行的力量。我在书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讲情感的力量和对我的影响。与其说是写给读者们的生活感受,不如说是写给我爱的人们的内心独白。

三十岁以前,我也和现在的很多人一样,经常焦虑到失眠。莫名的担心未来,在父母的催婚下变得负能量,或者时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不上别人,时而迷茫时而暴躁。刚工作的时候,也时常因为自己的能力没有被肯定、同事百般刁难,愤世嫉俗地痛哭过。有次自己熬了好几个晚上写出来的稿子,只因为级别不够没有话语权,在主编那里看都没看就被撤版,而气得想要辞职。

我的很多文章里面都有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而那些批判的人或者生活方式,往往也是我自己经历的缩影,所以,与其说是用犀利的言辞解读某些人事,不如说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的自我反思。

也许是因为写的东西比较真实,说话还算接地气儿,渐渐的,有了一些媒体人和出版人找到我,向我约稿,竟然也有了些名气和收入。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我通过阅读和写作获得的意外收获。

很多读者关注我,给我留言说觉得我挺励志的,觉得我很坚强。其实我自己知道,这些都是被活生生逼出来的。谁不想一直做温室里的公主,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活着。只是有时候,生活会逼着你,让你不得不坚强,不得不硬着头皮找寻出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谁不是一边说着不想活了,一边又努力活着。

人生需要揭穿。人们常常把自己置于鸡汤式的乌托邦中,不愿面对生活血淋淋的伤痛。一旦敌人真正进攻到内心的大本营,比如遇到重大疾病的打击,精神便会在顷刻之间崩溃。所以想要通过文字揭示一些现实,比如同一片天空下,人与人生活的天壤之别,比如如何面对这个时常给我们带来惶恐不安的世界。

我始终觉得,真正的内心强大,是在经历过愁云满布的生活后,依然保有那一份童真。真正的喜乐安宁,是颠沛流离过后能睡一晚安心觉的满足感。

很多时候,人的底线都是被一次次的生活磨砺试探出来的,经历过,挺过来,再回头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也就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到了最后,你会享受这个过程,会明白,五味杂陈才是真生活,酸甜苦辣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每个天真笑脸的背后,也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为外人道出的秘密。

有读者说很喜欢听我讲故事,就好像是朋友在分享心情。从未想过教给谁人生应该怎么过,也没有能力做任何人的生活导师,只是想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去聊聊生活中的某些苦难,想给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们一点生活的借鉴。

我不是什么励志姐,只不过在人生的路上比一些朋友多经历了一些事儿,多有了一份感触。而恰好的是,我喜欢分享。如果你喜欢听,便再好不过。这本书里想要展现的,不过是一位三十岁女人的精神成长和生活带给她的一点点思考。

如果因为我的某些故事,让文字那端的你,在以后遇到挫折或者抉择的时候,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理解,少走了一点弯路,少了一些遗憾和焦虑,便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我很欣赏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他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那逆流而上的人生之旅中,他面对人生苦难命运沉浮的淡定和洒脱,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它让我相信,人的心境真的可以无限广阔,包容一切。即便遭遇生活的惊涛骇浪,即便历经世事沧桑,人间冷暖,依然内心安然无恙,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想,我们总要在人生漫漫长路中学会平和与淡然,哪怕是通过最残酷的方式。第一章谁的人生不是边受伤,边咬牙硬扛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我常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莫泊桑《人生》谁都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很久以后,当我孤身一人面对医院的人来人往时,仍然会不断想起那年九月,那个遥远又清晰的下午。

在2016年9月11日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两个月前和初恋男友办完婚礼,沉浸在新婚的喜悦和工作的忙碌之中。生活看似在平静的轨道上顺利前行,似乎一切都朝着光亮的方向迈进,直到那天。

那是个周日,我正在家里打扫卫生,老公因为觉得膝盖一直疼,一周都没有缓解,于是就自己去医院拍片子。我也没怎么当回事儿,在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哼着歌忙着清理卫生间的时候,一条新的图片消息进入微信。一张报告单,看不懂上面写的字:“恶性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骨肉瘤?”紧接着是老公的一条文字:“老婆,什么是骨肉瘤啊?”

我百度了一下,瞬间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整个人站不住,瘫在马桶上,像吃坏了肚子一样,瞬间肠胃紊乱,各种排泄物倾泻而出。

这是一种极为恶性的肿瘤,传说中的癌症之王,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

第一个反应是,怎么可能?拿错报告了吧?!

然后,和所有癌症病人确诊的过程差不多。我们经历了各大医院求医问药,想要寻求一个奇迹的答案。在沈阳没办法确诊,就几经辗转到了北京,到了积水潭医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是全国治疗骨肉瘤最好的医院,病房紧张到无以复加。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挤着八张病床,还经常需要加床一二,算上陪同的家属,二十几个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逼仄而聒噪。有人吃饭的时候有人在床上拉屎,有人睡觉的时候有人在不断呻吟。在那样的环境中,每多待一分钟都觉得似乎会减少一分钟寿命。

每天迎接我们的是反复的检查、无尽的等待和根本无法抑制的内心煎熬。好不容易做了活检,结果医院的态度是,必须尽快开刀手术,取出大病理才能下最后判断。碰巧又赶上十一长假,只能带着老公拖着病腿,在医院旁边逼仄的小旅馆里等待。

整个9月和10月,我们像在陌生城市到处乱撞的没头苍蝇,想要挣扎,却处处绝望。病人和所有家属,都像待宰羔羊,用战战兢兢的眼神,不断望向宣布病理结果的那扇门。

熬过了十一黄金周,老公终于在10月8日做完手术,又熬了两周,大病理拿到了。确认是恶性骨肉瘤,毫无回旋余地。命运残酷得让人瑟瑟发抖,那一刻才真正领教什么是现实的残忍。

因为是恶性肿瘤,所以必须要配合化疗。十二期,一个庞大可怕的数字,一个必须硬着头皮去面对的持久生死战。于是我们在北京租了房子,开始了我们的抗癌之路。

在这里,到处是因为大剂量药物导致的呕吐声和呻吟声。走廊里,到处是截肢的孩子拄着拐杖走来走去的身影。病房里,几乎所有人都是秃头。那种在电视剧里和新闻里才能看到的场景,真真切切地变成日常生活。

我的生活,也从沈阳的悠闲自在,瞬间转换到北京医院和出租房之间的两点一线。辞了工作,放下了所有事情,在医院陪老公化疗治病。老公做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虽然保住了腿。但漫长的化疗,折磨着病人的身心,也折磨着家属的身心。

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夜白头,原本还乌黑丰盈的头发,一个月之内花白了很多,加上严重的脱发,整个人像老了十岁。也终于体会了什么叫世事难料,前一晚上还活蹦乱跳的人,后一天就必须坐在轮椅上了。

所有人都在关注病人所受到的精神打击和身体折磨,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一个三十岁的新婚的妻子是多么大的冲击。在这场措手不及的考验里,要搭上自己的一生的,也许不止病人一个。

医院里,随时上演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但更多的是家属们走出病房后,转身泪眼决堤的场面。那些曾经坚强无比的父亲,偷偷抽泣的背影。那些为母则刚的女人,绝望又坚定的眼神。还有像我一样,想哭却不敢哭,强忍着痛苦,陪在爱人身边的人们。

都说在医院里比在教堂里更能听到真心实意的祷告,的确如此。那些紧闭的病房外面,多得是亲人最虔诚的祈祷,多得是和医生不敢大声说话、连问个指标都小心翼翼的家属,多得是拿着片子到处奔波找人给定心丸的人。

去医院探望过病人的人,也许都感知过病房幽暗的走廊通道的压抑感,在令人窒息的气氛笼罩下,在常年暗无天日的病榻上,很难要求一个人精力充沛、积极乐观。

当术后的疼痛渐渐缓解,噩耗的打击渐渐平复,最让人无法承受的早已不是身体的折磨,而是精神的无助。因为恶性肿瘤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复发转移。每一次的化疗都像是一场与身体进行的战役,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开战时又会有怎样的指标脱离,每天活在提心吊胆和想哭不敢哭的氛围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大部分时候以为自己已经缓过来,以为自己很坚强,却还是会在某次看电视遇到同样的场景时崩溃决堤。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熬在医院。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患上重度睡眠障碍,每天一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就是我最恐惧的时刻。焦虑变成了常态,头疼也是家常便饭。每个辗转反侧的夜里,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脑子像放电影一样,却到处是各种起承转合的蒙太奇,纷繁复杂毫无头绪。

终于熬到了十二期化疗结束出院的日子,本以为迎接我们的是新的生活,却不想命运的打击接二连三。

复查的结果是,发现肺转移。然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腿上又开始复发,恶魔再次席卷而来,并且比上一次更加凶残。“愿世界对你温柔以待”这样的鸡汤显然已经毫无用处,癌症的凶险会毫不留情地卷走你所有的期待。

二线化疗药物失败,除了吃靶向药和通过无数止疼药麻痹身体,没有任何办法。原本经过复健以后可以顺利走路的老公,又被迫回到床上。我们从医院回到家里,但生活并无起色。

每天的生活有如复制粘贴一般,在疼痛、压抑,起床、吃饭和无尽的失眠中来回循环。在疾病面前人类渺小得一阵风就可以吹跑,一个指头就可以击碎。心愿从以前的挣大钱去更多好玩的地方,变成了身体健康,吃好睡好。

命运像一场失控的马戏,没有人来得及练习。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人生的剧本好像一下子被改写,我也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感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了解到了太多从前不知道的医学常识,看了无数国内外的论文文献以及知乎上很多相关的问题和观点。越来越觉得人的渺小和生命的广阔、自我观念的狭窄和生命世界的神秘。

再没有什么非要不可的事情能耽误自己的身体,那些曾经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情绪再也不会占据思想的主流。曾经觉得遥远的事情可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越发觉得《滚蛋吧肿瘤君》电影里演的是那么的真实,偶像剧里的白血病或者癌症剧情,也变得一点儿都不矫情。

从质疑,恐惧,到慢慢消化,渐渐接受现实,到调整情绪去勇敢面对。看了无数关于生死的书,才明白曾经所谓的“懂了”是多么的肤浅,人只有真正经历过后,才有资格说原来如此。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来场突然袭击,没有那么多原因,也没有那么公平。就这样,生命多了一些难以愈合的伤痕,同时多了些许深刻的经历和恶魔之吻。

但我总在想,逆境如潮,我若礁石。人生能背负多少命运的重量,就得赚得多少生活的本钱。余生漫长,总有一天,我们依然能笑议过往。没经历过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以前当记者的时候,我问过很多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成长到现在,给你触动最大的事儿,或者说让你觉得自己忽然一夜长大的事儿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些不好的回忆。有的说是因为那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最后无果,有的说是因为至亲的重病或去世,有的说是因为上学时候的一次小事儿对内心的打击,还有的说是因为工作时被小人同事捉弄排挤。

仿佛每个道来,都是一部成长的辛酸史。但每个人最后都会说一句:“其实回过头想想也没什么了,如果没有那些经历,可能我永远也长不大。”

我相信那些平凡或伟大的成长故事,更相信这最后一句的真心。三毛说:“人不经历长夜的痛哭,是不能了解人生的。”深以为然。不了解人生,又何谈成长?

我的一位长辈朋友说,她觉得,经历了老公癌症和一年多求医问诊、艰难生活考验的我,变化特别大。大到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小到为人处世和性情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都成熟了很多。

是的,在此之前,我似乎一直没有好好思考过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印象里,每天被各种忙碌琐事占据,工作和消遣乐此不疲,以为那些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实际却发现,该珍惜的被舍弃,被搁置的反而该捡起。

然而,所谓别人眼里的成熟,并非轻而易举。很多时候,人的成长和沉静,是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的安静思考换来的,是静下心来去读书、去看世界换来的,是历经人世沧桑和世事无常后换来的。

没有人能无缘无故长大,成长在大多时候伴随着难以言说的伤痛。比如,在深夜里怕打扰家人,偷偷把头埋进枕头大哭一场;或者将自己关进浴室,打开淋浴,在哗哗的流水声中全力释放。哭过以后,擦干眼泪,平复心情,化个妆,打开窗帘,阳光照进来,对镜子里那个自己说,睡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那个比扒层皮更疼的心理蜕变,那些内心经历过的浩瀚波澜,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很多人对于成年人的定义,是以年龄为界限的。实际上,看一个人是否“成年”,真正要看的,是这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并非长到25岁,30岁,40岁就算真正长大。一直做温室里的花朵,被保护得娇柔羸弱,也许并不能让我们体会真正的人生。只有真的经历些什么,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也许是被人伤害,也许是事业坎坷,人生苦难或者打击。但回头想想,那些领悟成长的闪光时刻,总是伴随着一些略带黑暗的忧愁时间。总要有些事儿发生,然后触碰到我们心底的某根防线,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朋友和我说,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是出国留学那年,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在国外生病,不敢和家人说,半夜独自去医院打针、输液,输完液,天已经亮了,他又马不停蹄赶去学校,生怕旷课被开除。在国外生病非常费钱,钱不够了他就自己到处打工,他说,那段时间,他不仅身体极度劳累,内心也特别孤独无助。而那时候他才是个高中生而已,可经过了那段日子,他忽然感觉自己好像比大学生还成熟。

很多时候,苦难如同惊雷,时常带着轰轰烈烈的威力让人猝不及防。仔细回想,我想我们都经历过那些让人一夜长大的瞬间,在彼时,也许怀疑纠结,但过去了以后再回头看,才发现是人生的财富。

网上有人问,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有些回答让我印象深刻:“20岁那年,一夜之间从千万家产变成负债累累,父亲锒铛入狱,家里房子、车子全部抵债。父亲没留下一分钱,却欠下了千万烂账。自己不只要照顾妈妈,还要照顾十岁的弟弟。生活在逼迫自己一夜长大,不管你是否准备好。”还有人留言说:“老爸去世时,老妈和我在火葬场领骨灰,老妈靠着我肩膀哭着说:‘儿子,妈妈只有你了。’我咬紧牙关忍住眼泪,说:‘妈别怕。’那一刻起我告诉自己,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了,我要勇敢。从那一刻开始,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那些小小臂膀下隐藏的巨大力量,也许过程很痛苦,但他们却因此脱胎换骨,破茧、展翅飞翔。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有经历过痛苦,又何谈成熟。没有受过伤,又何谈成长呢。

年轻的时候喜欢文艺鸡汤,长大了一些觉得太矫情、做作都是毒。但是,当你再年长一些,经历过更多的人间冷暖和人情世故,你会发现,以前觉得特别俗套的东西,其实全是真理。

只是那时候我们没有阅历,我们不懂,所以听不进去,甚至一味地嘲笑。以为自己的认知是全世界,殊不知那只是心智尚未成熟的自己的臆断罢了。《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而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就是心智的成熟、精神的独立。唯有如此,才能抵挡生活中随时可以遇见的浩瀚波澜,才能不被暴风雨冲跑击垮。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什么会跟着你一辈子。青春不能,美貌不能,父母不能,爱人也未必能一直携手同路,甚至金钱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不辞而别。但是,那些在风里、雨里、打击里学会的能力和意志力,会一直伴随着我们,陪我们渡过每个难关。

莫泊桑在《一生》中写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我常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当明白这些,也许就不会再为自己受了一点伤而难过,不会一味沉溺在负面的情绪里,不会那么多的怀疑,抱怨命运不公、运气不好。会懂得,很多人生的际遇实际都是生活给我们上的一堂课,让我们完成生命的作业,不负来世间周游一场。

谁不是边受伤,边咬牙硬扛。相信我,没有什么比人格独立、心智成熟更重要。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一些难以言说的事情,然后才能暗自学会,如何用来日的成熟去埋葬昔日的无助。这不是鸡汤,这是生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儿

近两年听到朋友最多的评价是“你比从前淡定了”,当然,也常有人责备我“你比从前冷漠”了。朋友口中所谓的“冷漠”,很多时候的意思是,对他人喷薄而来的情绪的一种冷反馈,或者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平静。

比如,以前朋友经常向我吐槽工作中的种种不满和负能量,我通常代入感总是很强,和她一起慷慨激昂,甚至时常上升到社会和人生的高度,然后愤愤不平又无比无奈地说“日子怎么这么难。”以前朋友心情不好想不开的时候,我感同身受陪她难过,听她诉苦。朋友失恋或者遇到出轨背叛等各种情感崩溃事件,我亦会心疼,会和她一起绝望。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开始很少像以前一样大呼小叫地宣泄情绪了。也许是因为这两年见多了病痛的折磨,也许是因为目睹身边爱人和病魔不断搏斗,渐渐的,别人口中大大小小的抱怨吐槽,在我这里好像很难再引起波澜。而我劝别人的方式也从最开始的同仇敌忾,好言相待,变成了现在的一句:“什么都没身体好重要,这些都不是事儿,真的。”

这是真心话,并非不再能理解朋友对生活琐事的各种歇斯底里,也并非瞧不上各家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只不过,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的灵魂,可能真的多多少少有了点儿升华。似乎所有的事情,和生死一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有时候,我甚至很羡慕那些为了各种事儿,抑郁想不开或者难受的人,因为那可以说明一点,他们还没经历真正的人生苦痛。在疾病面前,一切归零;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很渺小。也庆幸他们不必经历那些痛彻心扉的折磨,即便每日为琐事烦心,也胜过鬼门关前的踌躇徘徊。

前一阵子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我27岁,我还不想死》,是澳大利亚一名患有尤文氏肉瘤的年轻女孩儿,在临终前写给世人的一封信。之所以注意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她所患的病和老公的病非常类似,是一种很少见的骨癌,但杀伤力极强。

这封信在网络上发布后便刷爆国外社交网络。对我来说,读起来更有种感同身受的温暖。因为理解所以感动。因为明白那些轻描淡写背后的痛,所以更懂信中女孩儿对大众的劝慰是多么的由衷。

正如她所说的:“我写这封信,不是为了引起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我只希望人们可以停止担心生命中那些微小而毫无意义的压力,而是记住,我们最终都要面对同样的命运。”

对于健康人来说,大部分人对死亡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是对于身患绝症的人来说,死亡就像定时炸弹。尤其对于年纪轻轻就身患绝症的人来说,除了身体需要承受巨大折磨,精神的痛苦更加苦不堪言。看着死神一步步走近,内心的煎熬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老公时常在半夜被噩梦惊醒,眼角挂着白天不愿流的眼泪。我知道那泪水里有恐惧,亦有不舍。肿瘤最侵蚀人的也许不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无形压迫。原本一望无际的璀璨人生,会忽然变得像倒数计时,安静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生命一点点流逝的声音。

在那种未知恐惧的阴影笼罩下,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挣多少钱不重要,别人怎么看不重要,得到和失去也都变得不重要了。当人身患病痛时,才会发觉,曾经觉得天大的事儿,其实真的没什么,曾经觉得过不去的坎儿,其实真的微不足道。“死亡笔记”里说:“我常常听到人们抱怨工作多么糟糕,锻炼多么难,其实你的身体还能去做这些事情,已经值得感激了。你今天可能堵在路上,或者你的小孩吵得你一夜没睡,也许理发师把你的头发剪太短了,你新做的指甲又裂了;你的胸太小,或者你的屁股上有褶皱,你肚子上的肉又多了。别管那些破事儿了。我发誓,当你要离开的时候,你不会想起这些事情的。当你把生活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它们太不重要了。当你在抱怨那些荒谬的事情时,想想那些真的在面对问题的人们。”

要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要感恩拥有的一切,甚至是挫折,要怀有一颗感激、包容的心,这些话在平日里听来,也许特别像老生常谈的心灵鸡汤,但当你真的经历病痛和失去的时候,才发觉是如此的准确。

手术以后,老公在病床上不能动,几个月没有下床,每天不停练习弯腿、直腿,绷脚、收脚。复健练习成了最普通日常、最简单的行走变成了最奢侈的向往。后来,当他终于可以拄着拐杖站立在地面的时候,全家人都跟着喜极而泣。那种感觉,就好像婴儿第一次学会走路,会令所有的旁观者雀跃欢呼。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在意鞋子好不好看,姿势丢不丢人。因为能站起来,便是人间极乐。

有句老话说:“不要再抱怨自己的鞋子不好看或者走路太累,你看还有一些人根本没有脚。”这种比喻看似极端,但如果你真的走心听了进去,便会有无限收获。它像对未知前路的一种警醒,让你不必在饱受苦难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不必在身临险境的时候才明白平凡可贵。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自己会失去什么,但我们总能知道现在自己还拥有什么。

现代社会中,人心浮躁,节奏迅猛,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某些人性的敏感地带,然后牵一发动全身地燃起内心的某些冲动或者悲伤。很多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时常容易让人暴跳如雷,甚至变成可以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导火索。但是,在你崩溃或者要爆发的一瞬间,请仔细想想,对你的人生来说,这些特别重要吗?

如果一下子想不清楚,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比如,失恋和失去生命,哪个更可怕?如果用一百万换取你20年的寿命,你同不同意?想象自己是游戏中的人物,如果跟人生气或者吵一架,你的血量就会骤减并且不可逆,永远不再能满血复活,是不是就觉得那些争吵都变得毫无必要了?

我有本很喜欢的书叫《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名患癌症的医生写的一本人生记录。里面,作者保罗和他的妻子一度关系非常紧张,甚至已经到了分居的地步。虽然他们深爱着彼此,但都觉得彼此不能互相理解,交流越来越少,彼此的发展轨道也越来越远。他们的婚姻早就在彼此心里亮起了红灯。然而,当丈夫被诊断出患癌症的时候,两个人的心又重新回到了一起,曾经觉得不能调和的矛盾,在这时候变得很容易解决,也让他们更加明白之前的苦恼和无奈是多么的渺小,从而一起携手对抗病魔。

当你觉得心情特别不好、人生特别苦闷的时候,就不要一味地逼自己必须达到什么标准获得什么成就。当你觉得生活特别绝望的时候,就不必再打开朋友圈,去和那些活色生香的图文比幸福。越是什么都抓不到的时候,反而越要回归内心,思考自己还拥有着什么。

在我看来,无论身处怎样的痛苦之中,只要还活着,就是幸运。痛苦的生活亦是生活的一种,不要忽略生活中任何一点微小的快乐,学着接受,学着转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转换不同的参考系。现在为一件事儿痛苦,也许只是因为这件事儿暂时占据了我们生活的重点,成了生活的主要矛盾。一旦发生意外,主要矛盾改变,那么之前让自己纠结、闹心的东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正如澳洲女孩在死亡笔记中最后写道的一样:“你不知道你在地球上还有多少时间,所以别浪费时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我知道这种话已经被说烂了,但它是真的。”当你觉得崩溃、承受不了的时候,请记得这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儿”。人为什么这么怕死?“死”这个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极为忌讳的字眼儿。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吃各种保健品、用各种化妆品,希望可以把自己保养得更年轻。我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希望可以更健康长寿。我们谈论如何过好每一天,怎么活得更有意义,但我们却始终对死亡讳莫如深。

很多人说关于死的话题太不吉利了,“好好活着想那些干嘛啊”,跟年长的人谈起这个话题,他们会说:“别老死死死的,净说些不吉利的话!”

一旦遇到生死的话题,大部分人不是不想谈就是不敢谈。对于死亡这个既敏感又忌讳的字眼,好像无论怎么小心翼翼地措辞,都会觉得词不达意,都会觉得很容易刺痛人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但随着年龄渐长,我越发觉得,敢于面对生死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绝大部分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想过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只是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把自己陷入浮躁或忙碌的碌碌无为中,告诉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实际上,更像是人生观模糊的一种自我安慰。

在老公患病之前,对于生死的概念,我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不知所以或者刻意回避。甚至在确诊之后,也一样是逃避的心理,不愿去细想癌细胞扩散意味着什么,不敢去思考如果真的走到生命的尽头,病人和家属该如何面对。

然而,恰恰是这种不敢面对、不想去思考的心态,长期折磨着自己的精神。人越是恐惧一件事,这件事就越会变成你的心魔,充斥在你的脑海里。因为对未知恐惧,对未来不确定,而导致长期焦虑失眠,日日夜夜在假寐与梦醒之间两难。

还有交织在各种情绪中的患得患失,放不下想不开的心态,始终不断侵蚀灵魂,让人痛苦不堪。不愿接受现实,不愿面对人生。内心有一百个凭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却根本毫无答案。

后来发觉,关于生死的课题,在人生没有经历过一些事儿的时候,是根本想不明白的。我们都不是佛陀或者圣人,坐在家里一门心思低头冥想,很难有太多领悟,生活应该是自己体验出来的。

没有在医院的手术室外经历病床进进出出、焦急等待过的人,很难体会那种揪心的感觉。没有经历过自己患病,或者至亲生离死别的人,是很难了解离开与陪伴的意义的。没有看见病房里那些绝望愤怒的眼神、听到癌痛呻吟的人,是很难懂生命最后的孤寂的。

科学越发达,我们越害怕死亡,越否认死亡。在此之前,对死亡的恐惧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对它选择视而不见。逃避的后果是,当事到临头的时候惊慌失措。

在和很多癌症病人及其家属的聊天中,共鸣最多的地方,是从意外查出疾病,到最后艰难接受的过程。天没塌下来之前,几乎没人会提前预想天塌下来到底该怎么办。

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下一站,天堂》里总结,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痛苦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可以说非常真实地诠释了老公生病以后我们一家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不相信,“怎么可能会是我?”“一定是拿错报告了或者医生搞错了”,到之后的气愤,“凭什么是我,那些坏人为什么不得病?”再到之后的崩溃妥协,“哪怕再让我多活十年呢”“遭点罪也行,能活着就好”,再到最后的坦然面对,“既然如此,就享受好每一天”“做最坏的打算,把每个日出当作上天的恩赐”。只有经历过这些,才算真正对生死的考验有所体会。每一个阶段里,我们都在不断修行。每一步都是一堂人生必修课,让人不得不补上之前欠下的学分。

而现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学习。剥离从前那个不现实的自我,回归最本真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看清以前看不清的人、事、物。虽然历经惨痛,却意义重大。

然后明白人生最困难的事,是学会与生活讲和。死亡是一种自然,我们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高于自然。与其在其中痛苦挣扎,不如选择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这种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有人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接受。没有人想要得病,但如果癌症降临,你是根本推不走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但当你无力改变的时候,与其每天痛苦抱怨,不如平静接受。与癌症和平共处,与疾病握手言和。平静地接受生活带给你的,学会与它讲和,而不是扭着劲儿、反着力地去挣扎,如此,一切都会变得轻松很多。

佛陀说世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易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第二种人,看到世间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生命起起落落,变化无常,能够及时醒悟,并及时鞭策自己,丝毫不敢懈怠;第三种人要比前两种迟钝,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破灭,目睹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颠沛困顿的人生,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第四种人最愚钝,只有当自己被病魔纠缠,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

我辈愚钝,只有在身边最亲近的人经历生死考验后,才意识到对死亡的正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量的重要性。必须大难临头才不情不愿地去面对早该面对的一切。

而我更希望,看到我们故事的你们,能因为其中的某行字有沉思,某句话有思考,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启发或领悟。如此,便是我书写的意义。30岁,你可以过私人订制的人生

我从没想过自己三十岁的生日会在医院中度过。

更没想到,一转眼的工夫自己竟就到了三开头的年岁。人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婚的忙碌快乐到医院中陪着老公化疗,似乎都在一夜之间。

二十几岁的日子里,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很幸运的。生命里,有十几年始终如一的好闺蜜,有惺惺相惜、共度青春的玩伴,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更始终有人爱、有人照顾,从始至终让我充满感动、感谢、感慨。

从大学毕业到出国留学,再到工作走入职场,似乎总是能幸运地遇到把我放在心里的朋友爱人们。每年这个时候,虽然总是吵着“不想过生日,又老了一岁啦”,却总能清楚地感受到,日子有热度地存在着。

而三十岁这一年的生日,平静中带了点悲情的理智。

有人问,三十而立,该立的到底是什么?事业,金钱,家庭,还是所谓稳定?

我想应该是心智。

有人说,十八岁你就成年了,三十岁才要求自己心智成熟,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不严格了。可是,正如有人所说:“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人,表面看是成年人,可能内心还是个婴儿。有的人直到七老八十了也还是幼稚。”所以,即使三十岁能够实现心智成熟,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被过度保护得太好,即便结婚生子都掩盖不了内心的弱小,在父母眼里更是永远需要被关照的小孩儿。

让心智成熟的也许就是人生中经历的所有意外和起伏。正所谓无故事,不成长。总觉得,有高潮、低潮,巅峰、低谷,得意、失意陪伴,活着才更有那么点儿意思。我也曾羡慕那些一帆风顺过得现世安稳的人,后来想想人各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从来就有颗不安分的灵魂的人,是享受不了一成不变的安稳生活的。

我从不否定现世安稳带给人身心的标准化的好处,也祝福着那些适合标配人生的好朋友们。只不过,于己,接受不了可以预知未来每一天生活的无聊和恐慌。人就是矛盾啊,怕未知带来的焦虑,又期待未知带来的惊喜和刺激。

更何况在这世界上,有人按部就班,就注定有人满是波澜。我想,我就是那个注定没办法过“标配人生”的人。甭管是老天的意愿,命运安排,还是自己的选择,总之已经上路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就算抽到了下下签,也该有一如既往勇敢面对的勇气。

时常感慨,八〇后这一波人也终于陆续到了这个有点尴尬的年龄了。大多数忙着结婚,忙着带娃,忙着赚钱或者其他,逐渐变成了新闻里说的“中年人”或者〇〇后口中的老女人。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让人觉得曾经遥遥无期、复杂又敏感的三十岁还是来了。

但回头问问自己,到底三十岁和二十九岁有多大差别?其实只不过差了最后一秒和第一秒的仪式感罢了。就好像今日和平日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差别往往只存在于人的心里。

很多人都喜欢拿数字做界限。比如,“25前你该懂得的10个道理”“30岁决定女人的一生”“28岁未成年”。人生从二开头转入三开头的轨道后,我们似乎要被迫接受很多莫须有的规定,很多潜意识的自我逼迫,还有那些跌进俗堆儿里的流言蜚语。

比如,你要在毕业的几年之内,找到稳定工作和可以谈婚论嫁的对象,然后在几年之内结婚生子,最好是一儿一女,偶尔旅旅游、买点小奢侈品,然后享受被众人定义的人生赢家的声音。可什么是人生赢家呢?在多数人心中,在长辈们的心中,大抵应该是“标配人生”吧,或者再从标配晋级到豪配。

什么又是标配的人生?大概就是,到了某个年龄,所有人都认为你该恋爱了。没谈可能就是长得丑或者太挑或者有缺陷,从来没人管你是不是遇到真爱,是不是还有自己的小念头、小追求。

大概就是,又到了某个年龄,大家都认为你该结婚了。如果没有,长辈就会觉得你落后于人或者有点丢人,或者皇上不急太监急地跟你说差不多得了。从来没人管你是不是不愿妥协、不愿将就,不愿意便宜了那些本来配不上自己的人。

大概就是,再到了某个年龄,大家认为你不能一直跳槽或者漂泊不定了,你必须找个稳定工作才行。才没人管你是不是喜欢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有独立赚钱能力,是不是真的找到事业的方向,反正不稳定就是不好。

大概就是,在某个年龄,大家觉得你该有车有房,过得阔绰点了,该老婆孩子热炕头安稳过日子了,觉得跟大众不一样的人,可能都是奇葩大怪物呢,却从来没人管你是不是有难言之隐,是不是经历过常人不知的意外或委屈。从来没人在意你既美又独立,既坚强又好奇,不在意所谓世俗的定义。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只看结果的。毕竟,大多数人也都特别善于用自己的三观去定义别人的人生。所以,三十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像是一种诅咒。也许是传统思想浸透得太久,我们总觉得三十岁的时候必须发生点什么,至于到底该发生什么,可能自己也不清楚。

从一辈子的角度去看,三十岁也许仅仅是人生三分之一的驿站,在这个年纪我们仍然拥有无限可能。不要被传统的文化束缚,也不必盲从别人的脚步,不要逼着自己去做所谓长远的计划,也不必为了某些积累的坚持而不敢改变。任何年龄,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妥协和不纠结,在我看来这是比任何安定都宝贵的东西。

也许是我身边有太多不是标配人生的例子吧,也许是我身边有太多既特立独行又让人欣赏的女孩子,再也许是自己内心的一份悸动和不羁。从没想过去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也从没害怕过生命中的任何波动,不随便讨论别人,更不随便定义自己。我想总有人永远不会接受时间和岁月带给人的那些被逼无奈或者妥协惆怅。

而所谓值得一过的人生,未必是大家眼中的“标配人生”,而应该是“私人订制”的产物。三十岁,之于我或之于任何朋友,应该更加勇敢和坚定。不要去担心前路看不到方向,也不要害怕人生从头开始,与别人不同有何不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自己可以定义你自己。何不做好自己故事的导演,订制属于自己的人生。

傅雷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我的30岁,虽在低谷,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走向高处。人总需要勇敢生存,我还是重新许愿

也许是前二十多年都过得太顺,临近三十岁的几年里,人生在艳阳天里突降暴雨,还是带着狂风和雷电的那种,震得人猝不及防。

疼痛、不安、恐惧、焦虑,很多很多的感受交替或者重叠出现,经常让我觉得词穷,每当这时候都觉得在血淋淋的生活面前,自己依旧不善言辞,不知道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才能更好地诠释心头的真真切切。

很多人说,你的人生经历可以写本书了,可是真的有人想要询问我的经历或者心路历程的时候,我却常常不知从何讲起。

就像朱光潜说的“一般人在写切身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有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放在这里作为解释,似乎非常恰当。很难以旁观者的角度,淡定地讲述经历过的故事。最后能说出来的,不过是些只言片语或者放大某些细节片段,实在难以描述整个事件对人的全部改变。也许真正的痛,从来都是说不出的,就好像真正悲伤之时,亦流不出眼泪一样。

唯有自我对话,自己排解,自行消化。反正,就算天塌下来,还不是睡醒一觉继续面对,或者是不睡,直接眼睁睁看天亮再重新上路。真正的现实人生,就是从来都没法逃避的。

又是一个新年伊始,脑子里一直不断回放《明年今日》里的一段旋律:人总要勇敢生存,我还是重新许愿。每一年的新旧交替之时,我们都喜欢给它增添一些神秘的色彩,习惯性地给自己一些仪式感。不是因为盲目的迷信,而是一种治愈般的心理需要。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越是低谷彷徨的时候,人越需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支点,让我们可以在滚滚红尘之中保留生命的体面,用笃定的信念驾驭日后的人生。

老公生病一年多,很多朋友跟我说:“真佩服你这么坚强,要是我肯定挺不住、受不了。”心里暗暗苦笑,哪里有什么坚强,还不都是咬牙硬扛。无非就是在很多挺不下去的时候,自问是否有自我了断、一死了之的勇气,仔细想了想,这似乎有悖来此世上的不易,于是收起眼泪重新上路,反正还要在这世界走一遭,与其苟且度日,不如打起精神活得好一点。

希望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的承受能力,往往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强。我曾以为自己会一蹶不振,以为本来就不太好的身体,会在重击之下再次病倒。结果是,一天一天挺过来,一个月一个月熬过来,一年多也就这样过来了。

诗人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这是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深呼吸,咬牙坚持,并对生活抱有希望,人生本就是处处见生机。

我总觉得,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便被生活摧残,身体里仍会保持一部分孩童般的天真。就好像《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讲到的关于人心态调节的智慧:“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看似讲的是养生或者治病的方法,实际蕴含做人和看待世事的基本道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世间一切,唯心最大,你想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没经历过什么以前,不相信这些,觉得很玄,亲身经历以后,才发觉古人智慧都藏在那一字一句地娓娓道来之中。

仔细想想,那些真正活得精彩的人,生命里无不带着一份不被现实磨平的天真。从针砭时弊却更会说情话的王小波,博学严谨却喜欢开玩笑的钱锺书,到阅历无数却时刻暖心的大儿童何炅老师,情商超高却始终保持少女心的志玲姐姐,从艺术大家丰子恺,到武林高手周伯通,皆有自己的一份天真。

天真不是幼稚,而是我们一直应该保存的东西。很多时候,那些深处谷底的人,也正是靠着内心的那一点点天真,才能在漆黑的现实里找到光亮之门,才能让自己在任何境地之下,都不致陷入绝望而放弃生活。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剧本,但总有人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单纯。我总觉得,无论经历了多少人世沧桑,当你还会许愿的时候,表示你心里还有希望,还有某一份天真,也正是这样一种东西,让你的生命有力量、有色彩。因为相比业力,愿力的能量更为巨大。佛家讲究的“发愿”和道家讲究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实都是这个道理。天真的人,懂得许愿。

很多时候,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不管多么无力。人,至少要做出努力的样子,这样在老天想要拉你一把的时候才会觉得值得可行,才能找到你的手在哪里。我们都应该明白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永远不要被生命中任何残酷打败,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人有时候要学着像不倒翁,跌倒了还能自动弹回来,稳稳地站在原地。也许你现在身处的境地让你没办法施展,周围的环境让你找不到方向,但人生不会一直糟糕下去,就算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也要期盼。

我很喜欢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的话:“在所谓的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是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是的,人生的最低谷,过去了就会好了。愿你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我们总说,越长越孤单,越成熟越不安。但我们时常忘了,从出生那刻起的初心,活着这回事,本来如此单纯。

我很喜欢丰子恺,他的散文读起来平易纯朴,宽仁隽永,还时常带着点童真,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随便拿来一篇看看,总能在他那些日常平和又包含人生哲理的小事中,体会到生活的本意。

就像他说的,因为有心,哪怕是一盆水仙,也照样能让你看到生机。深以为然,我是特别喜欢花草的人,总觉得那些绿色里充满了生命的希望。家里出事儿以后,心情低落,家中的氛围也一直不好,每每开门进屋都似乎被一股负能量笼罩。

于是我去花市买了几盆植物,其中有一颗是琴叶榕。很多人说这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不好养,可我偏偏喜欢它的样子。琵琶状的叶子骄傲地向上扬起,一起摆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姿态。

买回家以后,它似乎很萎靡,仅有的几片叶子也不太丰盈,逐渐开始低头。后来把它放到屋子里阳光最好的地方,然后悉心浇水、施肥,有天忽然长出嫩绿色的叶苞,低下的枝叶也渐渐恢复上扬,那一天,欣喜若狂有种旧疾得以痊愈的愉悦。

再后来它已经快长得和我一样高了,把一株小苗养大,看它茁壮成长的成就感一点都不比任何其他的成功小,每每看到这株琴叶榕,就又觉得家里充满了生机。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越是愿意去买花,看到它们生机盎然的样子,就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希望。人间事很多亦如花草,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当我被现实世界的复杂搞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看看丰子恺的文章,会明白他说的“不要因为世界太复杂,而背叛了你的单纯”。若你也在成长的过程中迷茫无助、找不到意义,读读他的文章,你会明白他说的“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

每年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除了列数一年的得失,更刻意去规避一年心态的变化,或者说得直白点,是妥协。似乎越长大越变成了我们从前最讨厌的那种人。曾经嗤之以鼻的心态,忽然就从自己的头脑缝隙中冒了出来,这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年轻时候,自己的状态特别像《追梦赤子心》里唱的那样:“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25岁以后的时光过得特别特别快,最明显的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好像25岁以前,无论怎么折腾、怎么熬夜、怎么疲惫,只要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还能容光焕发,满满胶原蛋白,少女气十足。于是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中年不得不服老的时期。

从来不喜欢把年龄设限,但仍清楚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以某些年龄作为节点。人的自然变化,是自己能清清楚楚感觉得到,却又很难向他人言说的东西。跨过这道年龄的坎儿以后,第一个掉队的是身体。紧接着是心气儿,而这也是最可怕、最无奈的地方。

夏目漱石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三十岁以后,我常常陷入自我纠结的迷茫中,有种即将人到中年的不安定感。一方面还舍不得二十几岁那个既天真又热血的自己,一方面又有点惧怕那个必须要成熟起来,扛起全家重担的未来。

心态和丰子恺在《秋》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一样。他把自己三十岁之后的心境比喻成秋天。他说,三十岁时人会有更多的对生死的感悟。“就好像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会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你必须得等入了秋,身穿单衣打过寒战,手摸过法兰绒的衣服感觉到舒适的时候,才真的能体会冬的滋味。”之于我的三十岁经历,真的分外贴切。

三十岁,因为生活的磨砺,不得不面对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荆棘坎坷。好像在盘山路上行车,一路爬坡完全没发觉前方的急转弯,稍不留神就会被惯性的力量带跑偏,然后连人带车摔下山谷,时常感觉惊险又疲惫。

支撑自己一直坚持的,是心底的某种信念,是那个在很小的时候就播下种子,然后默默生根发芽,直到长大却连自己都不曾发觉的东西。或者说通俗来讲,曾被“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这种热血歌词洗脑过的人,很难失落一颗赤子之心。

我很庆幸,自己一直都有。

周国平老师曾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对此深有体会,人只有经历过一些世事沧桑,才能发觉自己平时并未注意的生活细节,甚至是生活的真谛。

越来越发觉,内心真正葆有纯真的人往往历经沧桑,很多看起来不谙世事、恬淡优雅的人,其背后可能都有一段疾风劲舞不可回旋的往事。喜欢高谈阔论自己人生沉浮的人,通常并未经历太多的磨难,而那些真正有人生阅历的智者,往往是在一群人中,笑看他人侃侃而谈而自己却沉默淡然的人。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苏东坡,最喜欢他的一首词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小时觉得这首词写得特美特有意境,放在作文里显得很高级,也欣赏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长大以后仔细再一品,发现其中有“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的妙境,也和自己成长后的心态不谋而合。“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当年19岁中了进士,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一生颠沛困顿,却依然可以有怡然自得的心态。在经历过人生磨难之后,仍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体会生活的各种艰难不易之后,仍能胸怀坦荡超然面对,这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你经历过的困顿,他都经历过,你体验过的世事人情,他都体验过。但再多的风雨,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一片晴空,别有深意。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我想这便是我们最该学习的人生境界。

你能盛下多少悲伤,就能输出多少力量。人活一世,要学会自我调节,享受生活。所以,我还是会因为一餐美食而心情大好,还是会在崩溃之前给自己一段旅行,哪怕只是在山里放空几天,还是会因为某天阳光洒在脸庞上而拥有简单的喜悦,还是愿意相信,任何一段经历终会不负期待,只要内心拥有光芒,就能穿越黑暗,直抵远方。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每个人拿到的生命考卷亦有差别,无论你正在经历何种坎坷浮沉,即便历经沧桑,“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是种极为难得的能力和境界。

愿我们,都能如此。第二章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生这场孤单的战役,我们总要硬着头皮打下去,能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者。——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人只有驾驭孤独,才能获得自由

我曾一直以为,孤独是离我很远的事儿。

几年前的我算是社交型人格,日日流连辗转于朋友的聚会间,时而下午茶,时而看电影,时而小坐瞎侃一气,竟也觉得每天忙忙碌碌,生活无比充实。记得那会儿好像很流行御宅族,而我就是相反的那种,完全没办法连续在家宅三天。两天不出门就浑身不自在,几天不和朋友联络,就觉得自己与世隔绝特没安全感。

后来老公生病,我的生活被迫变成医院和家的两点一线。

每天陪他,于是很少有机会能出去“社交”,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参与朋友聚会。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每天的生活像修图软件里仿制图章一样,在日历上挨个盖下去,撕掉今天也完全可以知道明天长什么样子。所谓一成不变的了无生机便是如此,人生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忽然不动了。如果不看一下手机屏保,甚至根本不知道现在是几点或者星期几。时常暗自神伤,倍感孤独,又深知朋友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可以撇家舍业一直陪你。所谓灵魂取暖,只能靠自己。

为了排解孤单,我给自己找了很多事情做。如今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最深的事儿,就是读书。

回首自观,那些在医院陪床最最寂寞难耐的时刻,那些日日往复毫无生机的日子,后来之所以不觉得辛苦难熬,有一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为阅读这项重新被拾起的久违的爱好。

从小喜欢看书,是各大书店的常客,学生时代经常在书店或者书吧里泡一天不出来,沉醉其中还觉得时间飞快。长大以后,也许是因为被生活琐事和成年人必须面对的各种“正事儿”所耽搁,除了碎片化地读一些小说之外,几乎很少有大块安静、独立的时间,去看点喜欢的东西,或者去思考一些深刻的文字。印象里,在老公患癌之前,好像很久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了。没想到后来因祸得福,因为身在医院不方便外出走动,手机信号差又刷不出什么新鲜事儿,于是读书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再后来发现,此前的焦躁略显幼稚。因为所有的孤单时光,都可以自我消解。

晚上回到出租房,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觉得无聊,就打开平板电脑,选一部惦记了很久却一直没时间看的经典老片,跟着剧情起起伏伏哭哭笑笑,好像自己的生活也没那么悲惨了。

读书读到喜欢的地方,就动笔抄写下来,哪怕没多大意义,就权当练字也是好的。看到感人的片段,就发条状态作为记录。时间长了,会写一些书评、影评,加上个人感受的抒发,慢慢地似乎找到了一条不错的自我排遣寂寞忧愁的道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