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0:29:29

点击下载

作者:简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

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等不到的晚安就别等了试读:

序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尝试了很多新鲜的事情:我搬到了另一个城市,我养了几只狗,我学了一些小时候想学却没有机会去学的东西,写了几本计划中要写的书。生活过得快乐且充实,没有太多世俗的烦恼,也没有太多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界限,了解什么东西对自己有意义和价值——也因此变得更愿意去努力,更愿意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地投入……

我想把这些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但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教人努力,为了前途去拼搏似乎是一件很落俗的事情。

世人赞赏不营世利、无欲无求:得到了仍须云淡风轻,得不到也要念着“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我并没有这样的境界:计划实现的时候,我欢呼雀跃;失败的时候,我也会沮丧难过。

生活总会给人很多欲望,精神上的欲望,物质上的欲望。我一直在努力着,甚而可以说是在挣扎着,为了实现目标,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去做同样的事情,去忍耐,去执行;有时候赶稿到深夜;有时候不得不凌晨五点起床,横跨大半个北京去谈一个剧本。

因为年轻,所以不想浪费大好时光;因为会老去,所以更害怕虚度光阴。

生活很忙碌,但通过努力耕耘而品尝到的收获又让人觉得万分幸福,充满期许。

我想我们或多或少都在追求,或者说应该去追求——追求成就感,追求尊严,追求爱,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些追求没有一样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

一个因失业而迷茫的朋友找我借书,我推荐了两本励志随笔。他说他更想看哲学,因为努力的道理他都懂,他需要的是思想深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把眼光放得太高,把手放得太低,张口闭口必提思想深度,却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才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我想,大多数人既不是什么“上士”,也不是什么“下士”,而是“中士”吧:尽管明白青春时光应该用来为了未来和梦想去奋斗,尽管明白有耕耘才有收获、有苦才有甜,但有时还是会懈怠,会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做,却因为惰性和懦弱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

所以,需要用这些文字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提醒自己应该怎么生活;提醒自己应该怎么鼓足勇气;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奔赴理想,如何追求如何付出又如何收获。

为了实现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谨以此书与君共勉。简白2016.11.22第一章挤不进的世界就别挤了

当与那些你曾经仰望的人并肩站在一起以朋友相称的时候,你所希望的一切才能成真。圈子不是你想混就能混1

小F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向我借钱,数额不多,几千块,但我还是拒绝了他。

我已经数不清这是大学毕业后他第几次找我借钱了。创业失败交不起房租;信用卡到期需要还债;新工作应酬太多,周转不灵……相比于他天天在朋友圈里晒会所、洋酒、各色饭局,我每天起早摸黑在电脑前码字,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工作五六年,日日声色犬马,却连几千块钱都没有,若是不知道内情,谁会相信?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愿望与实力不符,实力与圈子不融……

仔细想来,小F其实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他独自去了北京,找了个挺好的工作。按照常理,工作五六年应该有一些积蓄,至少不愁吃穿。然而,两年前,他忽然辞职了,原因是他认识了两个“富二代”——他说自己抓住了机会,要和他们一起创业,大家平起平坐。于是,每人出资十万,三个人一起开了一家小小的投资公司。

对于这家投资公司,小F有很多憧憬,希望开业一个月后就能实现盈利,一年后就能够收回本钱。然而,那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公司,只能靠人脉和资金运转。小F既没有人脉,也没有足够多的资金,而那两个“富二代”又纯属玩票性质,完全不把公司放在心上,在“烧完”了前期投资后,他们就劝小F申请破产,小F又不甘心,就一个人拆东墙补西墙地苦苦支撑了一年,但最终还是没能撑住……

对那两个“富二代”而言,区区十万块钱只是一两个月的生活费;但对小F而言,那十万块钱却是家里多年的积蓄。我们都很替他担心,希望他能尽快找份工作,脚踏实地做事。谁知一转眼他又用信用卡刷了二十万,跟这两个“富二代”学起了炒股。起初,股市行情从两千多点一路飙到五千多点,小F的本金也翻了一番。但很快二十万就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他不假思索地玩起了“杠杆”,最终,在五千多点之后的一路回落中被强制平仓,连房租都付不起。

那天,他一个人走在北京的街头,给我打了一通电话。他在电话里哭了。他说,人人都说“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认识那么多有钱的朋友,却为什么连房租都付不起?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沉默了很久后,想起一句话:有些人只是住在同一个世界里,而不是共享着同一个世界。

那天晚上,他在朋友圈里发的是夜店里桌子上的一排“杰克丹尼”。

他在图片上方写道:I LOVE MY LIFE。2

想起自己初入职场的时候,总会因为通讯录里有某某人的联系方式而感到自豪!“知道吗?我认识那个某某某,我的手机里有他的号码!”“天哪,你居然认识他!你好厉害!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曾经,我乐此不疲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说着这样的话,怀着这样的憧憬。直到渐渐发现,那些通讯录里的“大腕”除了能换得一些谈资之外,根本不可能变现我的人生。

你潦倒的时候,他不会借钱给你;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很难向他开口。

是的,你们之间有什么交情?

除了偶然在工作场合遇见,鼓起勇气要来他的联系方式外,你和他非亲非故,连朋友都算不上,你凭什么找人家帮忙?人家又凭什么帮你呢?

而交情,是需要成本的。

你一年的薪水只有十万,人家一个手包就要十万。你在手机屏幕前纠结了半天,发出一条信息:“我想请你吃个饭。”人均一百多的海底捞都让你心疼,而人家只是淡淡一笑道:“还是我请你吧。”一块牛排六百多,一杯纯净水就要二十几……本着“互惠”的精神,你能回请几次?

朋友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一种关系。不是“做了朋友”,你们就平等了,而是只有平等的人才能够做朋友。

即便你咬着牙,下了血本,把交这个朋友当成人脉投资,每个月跟人家胡吃海喝,希望能换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可实际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未必是你能够承担得了的。

赚钱的项目起投二十万,预计一年的收益是百分之二十,这二十万对你和对他们来说,意义一样吗?百分之二十的年投资收益一年也不过多出四万,只是一份兼职的报酬。而一旦赔了,就是血本无归。可人家有好多好多的二十万分散投资,收益足以应付日常吃穿,即便赔了,也是完全能够接受的。这还只是资本上的优势,没有算上对方人脉圈子的附加价值。真要做朋友、论交情,你能拿什么做等价交换?“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是否真正属于这个圈子,不是你说的算。而勉强削尖脑袋往这个圈子里钻,得到的绝不会是什么福利——就像小F。3

对于那些远远高于我们的人,“变现”的途径不是成为朋友,而是把他视作伯乐。当然,这是冠冕堂皇的讲法。实际上,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有求于人。你没有交换的资本,只能放低自己的身段和姿态,如果放不下身段和姿态,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层次。

就像去登山时,你想要和那些站得更高的人说话,要么仰起头,扯着嗓子喊;要么奋力向上,追上他们。至于是选择仰起头,扯着嗓子喊,还是选择追上他们,取决于你更擅长什么。但无论如何,你不可能以平视的方式让站得更高的人和你对话。

我们总以为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就能有什么样的层次,却忘了,没有到那样的层次,根本不可能属于那样的高度。

圈子不是想混就能混的,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攀登才是正道。当和那些你曾经仰望的人并肩站在一起真正以朋友相称的时候,你所希望的一切才能成真。

希望小F能早一点看明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你还年轻,怕什么从头再来1

有个姑娘在微博上和我聊天,说她一直都对写作感兴趣,却因为工作以及生活琐事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办法专心写作,所以打算辞职。

她给我发来她的文章,文笔挺不错,写的小故事也很有意思。

我对她说,虽然不辞职,时间挤一挤也会有,但挤出来的时间多半会是碎片化的。而辞职写作带来的是充裕的整段时间,并且因为专职的经济压力,作品的数量也会有很大提高——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没有数量也不会有太高的质量。

聊了片刻后,我给她介绍了几个相熟的图书编辑和杂志编辑,希望不久之后就能看见她的作品。谁知道大半年过去了,她却没有任何动静。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担心辞职之后在写作上也没有什么进展,到时候积蓄花光了,一无所有,重返职场,又得从头再来,所以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自然出不了什么作品啦。我不像你,这么洒脱,这么有勇气。”她说道。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见这样的理由。

二十二岁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孩,纠结着是要考研还是考公务员: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大学教书,可又害怕考研没考上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倒不如选择考公务员,毕竟国考之后还有省考,省考不行,还能赶得上事业单位的招聘。

十八岁,高中毕业的男生,纠结着是要复读一年再考大学,还是读三年专科之后出来工作。心中的理想是能读本科,但是害怕复读一年还是考不上大学,却比同龄人虚长了一岁。

还有二十六岁想换工作的白领。

二十八岁想出国留学的博士。

三十岁想学芭蕾的男子……

无法迈出奔向理想的那一步,是因为担心一旦失败,现有的一切将会大打折扣,而为了追上别人又得从头再来,倒不如维持现状,什么都不选择更加稳妥和保险。但问题是,在自己期许的事情上都以稳妥和保险来考量,那么人活着又和没活着有什么区别?

二十几岁,放弃一份工作,又需要多少勇气和洒脱呢?

我总是佩服那些打牌的时候虽然拿着一手烂牌,却最终玩得很出彩的人——他们不怕一时的落于人后,而是平平静静地用努力和时间等来了翻盘。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出生就万事俱备、顺风顺水,有的人却被开启了生活的“艰难模式”,但“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管过得好不好,你过一年,别人也过一年,谁的一年也不会更长,谁的一年也不会更短。

年轻其实是一种资本,是一种可以去不断尝试的资本。即便走错了,也不过相当于拿到了几张烂牌,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时间翻盘。2

大学时认识的一个朋友向往做学术研究,立志要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然而,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又没有考上。大家以为他会放弃,谁知道他决定再考一次。“要是再考不上怎么办?”我们问。

他说:“那就出来工作呗。”“那多花的时间岂不可惜了?”

他摆了摆手:“有什么可惜的,也不过就是三年,大不了我以后多活三年就是了。”

那一年他真的考上了北大。因为入学之后特别勤奋努力,所以今年又作为优秀交换生去了美国。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在自由女神像前的自拍,一脸春风得意。反观那些早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哪一个过得比他精彩?害怕来不及,害怕落后于人,却没有意识到,拼死拼活换来的一两年时光根本没有意义。当初他如果也这样顾虑重重,放弃考研而去找工作,那么他在那三年中得到的不过是一点工作经验罢了,今生大概再也不会跨进北大的校门了吧。

不惜一切代价向理想奔赴,只有这样才能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说自己青春无悔。

和年纪稍大一点的人聊天,常常能听出他们对年轻人流露出的羡慕之情——羡慕年纪轻轻的,想做什么都可以,想做什么都不晚,想做什么都不用考虑太多。而和年纪小一点的人聊天,又会发现,他们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生猛劲头,而是瞻前顾后,比八十岁的老大爷考虑得还多。

一个刚研究生毕业的姑娘急着找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海投简历,什么考试都来者不拒,问她干吗这么急,她说因为她有计划。

她已经计划好了:三十岁生第一个孩子,三十三岁生第二个孩子。三十岁生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她得在二十八岁之前结婚;在结婚之前又要相互考察两三年,就意味着最晚二十五岁就得认识她的丈夫;要想认识一个好一点的靠谱的男人,她自己就得有一份好工作;女孩子在事业单位上班,最容易找到靠谱的男人;她今年都二十四岁了,按照计划,当然得抓紧时间赶快找到工作啊。

一席话说得我瞠目结舌。

说她讲得没道理吧,倒也不会——三十岁生孩子挺理想的,二十五岁遇见爱人也挺理想的,可又觉得这样安排实在是没意思。她才二十四岁,就已经把之后十年的人生都安排完了,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

不止是这个女孩,我认识的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都有这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感和紧迫感,总是急匆匆地走在路上,急匆匆地去做一切似乎应该在这个年纪做的事情——工作、恋爱、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好像晚一点就是一种失败,就是一种落后。但是,这些事情哪一件不需要细细考虑、谨慎选择呢?

二十四岁时急着找到的工作,三十四岁时可能会发现它根本不适合自己。

二十五岁时急着找到的伴侣,三十五岁时可能会发现他根本不是自己的今生挚爱。

到那时候又该怎么办?辛辛苦苦“节省”下来的几年时间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待要从头再来,上有老、下有小,成本就真的高了。

暂时的蛰伏没有什么,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走一条更远、更艰难的道路也没有什么。喜欢的男孩子不好追求,不喜欢的男孩子唾手可得,难道因为这样,就要和一个不喜欢的男孩子恋爱?爱情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多花几年时间换来理想的生活是一个再合算不过的买卖,就算没有换来理想的生活也没有关系,因为年轻,就无须惧怕从头再来。如果不能读很多书,至少得走很多路1

2004年,我第一次来北京,跟着一个好朋友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一路风尘仆仆。

到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王府井的全聚德吃烤鸭,因为书上说那里的烤鸭鲜香肥嫩,一口咬下去,酥脆的皮里能流出汁水来。

我不知道去王府井怎么走,便向酒店前台的服务员打听。服务员告诉我距离不远。我于是叫了出租车,五十分钟后,跟朋友一块儿到了目的地。

整整五十分钟的车程,怎么能说距离不远呢?我心里盘算着,必定是司机欺负我们年纪小又操着外地口音,特地饶了远路。我因此一路上闷闷不乐。直到进入全聚德,闻见空气中飘着的烤鸭香味,心情才明媚起来。

因为不知道一个人只吃一只烤鸭够不够,所以捧着菜单坐在椅子上琢磨了半天。下单的时候,因为太贵,最终还是每人只点了一只烤鸭。

那一年我十四岁。我不知道北京城这么大——在我居住的南方小城,从城南步行到城北不过四十分钟;也不知道烤鸭这么大——此后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在忙着消灭那只吃剩下打包回酒店的烤鸭。

年轻时的无知总是能够让人发笑,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年轻,却可能永远无知。岁月增长,见过的世界却没有随之变得更大,就不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了。2

前几天,朋友圈被一篇北京大学毕业在人民大学当老师的人的文章刷了屏。通篇内容都在指责北大保安因为这位老师没有携带身份证就将其拦在门外是一件多么不正确的事情。大概是想要学习某些文人的“豪放姿态”,文章的标题用了一句脏话,正文里也多处出现类似的言语。结果文章一经发表就遭到了北大校友和网友们的炮轰。“这么粗鄙的语言和这么重的戾气,简直是丢尽了北大的脸。”“他到底是怎么当上人大老师的?”

网友们自然没有北大保安那般客气。这位作者很快就顶不住压力了,只能将文章删除了事。

平心而论,文章写得的确很糟,但不是糟在言语粗鄙或者戾气太重,而是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浅薄的嚣张和小题大做。文章中只字不提学校的安全问题、规章制度问题,却提到了自由和平等——明明自己有错在先,保安最终还予以了通融,却像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愤愤不平到必须撰文从管理制度到北大精神都痛斥了一遍。

文不对题,题不对事,作者却全然没有察觉,像极了少年人,因为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开始愤世嫉俗、撂狠话:“哼,你给我走着瞧!你们都走着瞧!”

只可惜,他已经不是一个少年了。

智慧并不会随着年纪的增长主动融入你的生命,而悲悯、宽容和自省更需要一颗拥有阅历的心。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说:“我的灵魂是清白的,我原谅我的敌人!”玛丽皇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手,脱口而出:“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说“人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是骗人的,但一个真正有见识的人更能够克制那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态度。3

见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多重要呢?

见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程度就像打《星际争霸》时你开了多少地图一样。看了地图,你才知道自己的位置、资源、处境和接下来最佳的行动方案。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答。

我总觉得这个答案特别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人生大多数时候真的就像在打游戏,除了可以重新开始外,你在游戏里认识朋友,服务于团队,致力于实现目标和愿望,这一切与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你看见的世界越多,就越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越不容易犯错误,越能从容地做事情,越容易被认可,越能得到和把握机会。

只不过,在游戏里,我们用地图了解世界;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用眼睛——有时候用自己的眼睛,有时候用别人的眼睛——走很多路,或者读很多书。

如今反智言论盛行,人们总喜欢以一些学历不高的成功人士为例来证明读书无用,好像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学历不高一样。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更应该看看,那些敢在20世纪80年代放弃工作下海经商的人,那些赶上互联网时代赚得瓢满钵满的人,哪一个不是见识广博、胆识过人?

开发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站并不难,难的是最早发现这样的商机。如果当年马云没有得到目睹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机会,那么阿里巴巴还会是马云做的吗?

不管是个人的历史,还是整个人类的历史,成功多半都是因为见过更多的世界。

趁着年轻,如果能读许多书,就去读许多书;如果不能读许多书,那么能走许多路也是好的,即使不能遇见更好的未来和更好的自己,至少能在一个不该让人贻笑大方的年纪里不抛出让人贻笑大方的话。你还没有资格说“平平淡淡才是真”1

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动态,说毕业几年,学生时代的豪情壮志都被抛到了脑后,每天上班下班,过柴米油盐的日子,不再去追求什么诗和远方,也懒得理会功名利禄,到头来发现,原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番话说得潇洒脱俗,只是和他的身份不配:拿着4K的月薪,租住在一个放衣橱都费劲的小单间里,每天挤地铁、吃打折外卖,却说什么懒得理会功名利禄,哪来的资格?

常常能碰见这样的人,操着和自己不相干的心,说着和自己不相干的话,明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却要痛斥物质欲望,明明穷得叮当作响,却觉得有钱人都不快乐。

有钱人生个病,他们说:“你看,赚那么多钱干吗,健康都没有了。”

有钱人失个恋,他们说:“你看,天天扑在事业上,老婆都和别人跑了。”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还是自己这样最好,平平淡淡,踏踏实实。

言下之意:别人的日子每天都是血雨腥风、如履薄冰。

说“钱买不来快乐,买不来健康”,无非是自我安慰的假话。带那些贫民窟里的孩子去迪士尼玩一次,给山区里的那些贫困家庭送去柴、米、油、盐、衣服、被褥……愁苦的脸立刻就舒展开了。

钱不够多的时候,得到钱就会得到快乐,否则以小博大的博彩业也不会那么令人着迷了。

鄙视和质疑有钱人,不过是为自己没有能力也不想努力找的借口。2

学生问老师:“像我这样家境中下,成绩也中下,又不太勤奋,也没有什么人脉的人,大学毕业之后会怎么样?”

老师想了想说:“那你大概会是社会最底层的那群人中学历最高的。”

听起来很好笑,但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句实话。

大学扩招了二十年,重点高中的本科上线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也让大学教育的含金量越来越低。随便上一个招聘网站都会发现“大专以上学历”是各个企业的入职门槛。这意味着你苦读了十几年,也只是拿着一个进入社会工作的标配学历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很好的家境,自己又不勤奋,那么除了沦入社会底层,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一个写鸡汤文的朋友常说:“逼着我们前进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我们背后的万丈深渊。”

想告诉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至少得历经过波澜壮阔;想要说“钱买不来快乐和情感”,那你至少得是个有钱人,否则又怎么能逃得过这只是精神鸦片的嫌疑?

追求不要功名利禄、恬静平淡的生活没有错,但那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是一种真正的怡然自得,而不是租住在连衣橱都放不下的小单间里,不思进取的自我安慰。3

龙应台给安德烈写过一本书,叫作《亲爱的安德烈》。书里讲到了一个叫提摩的人,这个人喜欢画画,每天坐在窗户前画长颈鹿,“长颈鹿的脖子从巴士顶伸出来,穿过飞机场,走进一个正在放映电影的戏院……”提摩心灵手巧,除了画画,还学过木工、修锁、翻译,但是他一直没有工作,到四十岁时还在靠母亲生活。

他过得恬静平淡吗?

当然。不用工作,不愁吃穿,每天睡到自然醒,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画画。

但是他快乐吗?

我很怀疑。

一个成年人连自己都不能养活,他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来源于何处?没有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内心怎么会快乐?

自食其力能带给人最基本的尊严和自信。有尊严和自信心,才能有勇气去面对生活,承担责任。

龙应台在文末对安德烈说:“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时,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同样,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要去追求灯红酒绿、锦衣华服的生活,而是为了能够拥有自己的那份成就感和尊严。因为只有拥有了成就感和尊严,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平淡恬静的生活,才有资格说“懒得理会功名利禄”这样的话。4

有人说,这是个拼爹的时代,再努力,也比不上人家一出生嘴里就含着一把金汤匙。但正因为这样,你再不辛苦努力,生活就更没有什么盼头了。

我刚开始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时候,能够选择的余地很少,只要付钱,让我写什么都行——从公司的报表、软文、策划文案到论文、小说、早教读物。很多时候一千字只有30块钱稿酬。为了尽快赚到足够的钱,我每天要写一万多字。

我住在很破的房子里,每天一睁开眼就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很晚。别人都说,你那么辛苦干吗,还不如去考公务员,去公司上班,去嫁个有钱人。可我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充实。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收入一天天多起来,生活慢慢步入正轨,从事的还是自己喜欢的事,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满足了。

时过境迁,你回忆往事,那些最让你印象深刻、充满希望的日子,恰恰是这些为了前途拼命努力的日子,而不是那些悠闲的日子。

如果把人生当作赛跑,对成功的唯一评价标准是财富积累,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跑不过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画家在这条跑道上也不是什么优秀选手,但是你不能否认他们散发着的光芒有多耀眼。

人生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审美方式是多样的。比起赛跑,人生更像是一个雕琢艺术品的过程,只要你用心经历,努力打磨,终究能得到一个美丽的作品。

不怕起点低,就怕你过得不好又不想努力,却说“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么上帝也救不了你。你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1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在长安驿附近短租过一段时间。

和我同租的女孩儿,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晨练,八点钟去上班,晚上下班回来还要给附近的小孩子补习英语,周六周日全天不休,一个月只给自己放一天假。

有一回,我和她走在街上,看到了一张幼儿美术班招兼职老师的启事。我正要忽略走过去,她却停下来端详,居然又来了兴趣,她说自己是科班出身,教小孩子一点问题也没有,只是需要把时间再压缩压缩,挤出一个工作日来。就这样,她把每个月唯一的一天休息时间也放弃了。一整个月下来,我几乎见不到她几面。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拼。

她说:“因为想在北京有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我说:“北京房价这么高,你一个姑娘有必要买房吗?”

她说:“有,太有必要了!

以前和男朋友住在一起,每次吵架吵得厉害时,他就让她滚——房子是他的。她想撞门而去,却没处可去。“如果我有一个自己的房子,哪怕很小很小,也没有人能在那里叫我滚。”她看着我,“所以,我无论如何也要有一个自己的房子。”2

在公司上班时,公司里有个长得特别憨厚的同事很热衷于赚钱。他每天上下班时都会把名片放在口袋里,一上公交车就开始发;周六周日走街串巷地拜访客户,和人聊各种理财产品;工作日的晚上也不闲着,在海边支个烧烤摊卖烧烤,夜里两点才回家。

有一回同事聚餐,他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大家都没忍心叫醒他。他自己醒来后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和大家解释:“对不起,我太累了。”

大家笑他是个财迷,钱又赚不完,何必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他撇撇嘴说:“钱是赚不完,但不去赚也不会有钱呀。”

后来讲起从前的经历,我们才知道,他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女孩的家境特别差,父亲生病欠了一屁股债,他家里死活不同意他们在一起,怕他被拖垮。两个人抵不过现实的压力,最终分手了。“如果多一点钱,那么下一次遇见爱情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狼狈了。”他对我讲。

有些人因为受过委屈,所以努力。

有些人因为错过,所以为了能把握住未来的机会而努力。

……

努力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无论如何,这世上最不可能辜负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你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最能不计回报地替自己实现愿望。

你可以拼命努力,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把一天当作两天用。

但是,你是这样做的吗?3

一个姑娘在网上发帖,说自己要买房,先生不同意。他们当地的房价是一平方米五千,两个人努努力绝对能够攒下钱来买一套房子。但她先生说房价虚高,可能会崩盘,所以现在买房不划算。不管她怎么说,她先生都不听。他们的孩子已经5岁了,至今一家三口还住在公公婆婆的房子里,生活中有诸多不便。“该怎么劝他?”姑娘诚恳地向大家求教。

评论里的建议五花八门。有人说:“五千块钱一平方米的房价不算虚高,能买趁早买。”也有人说:“楼市不会崩盘,她先生的经济头脑就是一团糨糊。”还有人说:“既然是自住房,根本不用考虑是否有投资价值。”

这些建议在我看来其实都不怎么有用,因为她先生所说的一切理由都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罢了:一下子要掏出去这么一大笔钱,意味着日常生活会变得更加辛苦;钱不够多,又不想去赚,不如就赖在自己父母家中,反正对父母来说,只有妻子才是外人,自己有什么不方便的?

钱多到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他又怎么会扯划算不划算的事情?

我对那个姑娘说:“要不你自己攒钱买一套,虽然困难了点,但不管怎么说,万一和婆家闹别扭了,至少有地方可去。”

姑娘回复:“这是夫妻俩的事,哪能一个人说得算?”

真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妻”。我还想开导她,可姑娘说自己的丈夫饱读诗书,物质欲望比较低,并不是小气舍不得花钱,也不是不替自己考虑,只是对生活质量没太多要求罢了。

一副崇拜的样子,还真是令人不解。

带他回去和岳父、岳母一起住一段时间试试,就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对生活质量没什么要求了。

人从来都不是什么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都是由情绪支配的。4

不努力的理由有一万条:我太累了,我不想追求那样的生活,我物质欲望低,我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然而,等到选择摆在面前时,你就会开始后悔自己因为没有努力,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机会。

因为不够优秀,所以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没有选择的机会。

因为不够富足,所以在理想的爱情面前没有选择的机会。

因为寄人篱下,连生气的权利都大打折扣,没有选择的机会。

因为学历低、资历少、能力低,所以在喜欢的工作面前没有选择的机会。

老妈常说:“年轻时候的苦不算苦,老了以后的苦才是真的苦。”

趁着年华未老挥洒汗水,总比老了以后在病榻上扼腕叹息来得好。

我不知道你努力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弥补过去的伤痛,又或者是为了给下一代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我知道如果你不努力,这些都无从谈起。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没有方向1

七八年前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哥们儿。这哥们儿在一家小国企做保安,月薪两千二,平时上下班却开着一辆“宝马七系”,晚上泡夜场时价格不菲的洋酒十几二十瓶一字排开——消费水平和收入完全不符。

我一直以为他在做什么不法勾当,甚至暗自揣度他可能是个间谍,平时以保安的身份掩饰自己。直到我发现,他在本市最豪华的商业中心有四家店铺和三套房产为止。原来他的收入全来源于租金,一个月保守估计十万有余。当然,这些店铺和房产不是他自己挣的,而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他父亲老来得子,却觉得这孩子天资平庸。为了安顿好他的下半辈子,父亲临终前几年收掉了生意,给他置办了物业;因为担心他交友不慎,染上赌博,还给他找了这份国企的工作,虽然只是保安,但破天荒的竟然有编制——即便因为赌博倾家荡产了,至少有个单位可以依靠,国企不轻易开除有编制的员工,那么他就不至于饿死,不至于看不起病。

可怜天下父母心,什么都替他想到了,而他也的确如父亲想的那样,虽然没什么能力,但不赌博、不吸毒,唯一的爱好就是下了班泡夜店,喝点小酒,酒瘾也不大,喝一杯就醉。但谁知道,这样潇洒而轻松地生活着,他却会得抑郁症呢?

反反复复地吃药、停药,最终,在一个黄昏,他从21楼跳了下去。

他在遗书里说:“生活没有什么盼头,好像什么都有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每天不知道要做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特别茫然。”

大家感叹他身在福中不知福,过得那么富足,那么让人羡慕却要寻短见?

其实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没有钱,最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方向。2

我后来常常想,假如他没有一个这么精明能干的父亲帮他把未来考虑得如此周详,是不是就不会死了呢?当他想要的一切东西都需要自己拼命努力才能得到时,是不是他就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思考人生了呢?

像大多数处于他那个年龄的年轻人一样,为了给心上人一样贵重的礼物,他需要辛苦工作,攒一两个月的薪水。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他需要费尽心思买学区房,每个月还月供。生活一下子多出很多的目标和障碍,他得逐一应对,个个击破。想要的东西不再唾手可得,他做的大多数事情就都被赋予了意义——为了过得更好而奋斗。

人生不就是一个寻找意义、追求意义的过程吗?

可是他的父亲太过精明能干,他想要的一切都太容易得到,他自己又没有与财力相匹配的野心和精神生活,每天睁开眼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活,痛苦可想而知。3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挺能理解这种感受的——被无所事事的恐慌淹没。

曾经有一段时间,杂志社不景气,常合作的那几家杂志一个接一个地倒闭,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刚开始,还安慰自己,不用赶稿子了,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可以有时间逛街、逛淘宝。但一个星期后,那种空虚和迷茫的情绪就慢慢地滋生了出来。我开始怀疑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我想找一些事情做,但是又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杂志社不景气,还要与杂志社合作吗?或者改写网文,又或者走编剧的路……

那种明明有满腔热情,却不知付诸何处的感觉太过糟糕。

与他不同的是,我没有那么多钱,可供选择的方向也不多,但总会找到一个——找到了就会得到,得到了就会收获快乐。但是,他却没有这样的快乐。当“得到”不能带来喜悦的时候,人也就不看重“得到”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变得无所事事,而这恰恰是最可怕的。

无所事事有多可怕呢?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找来了一帮人,让这帮人分别待在不同的小房间里,先给他们看一些东西,比如电击器、照片,并让他们评估这些东西的有趣程度,而后让他们尝试接受电击,几乎每个接受了电击的人都表示,宁愿不收实验的钱甚至倒贴钱,也绝对不愿意再接受一次电击。而后,实验员离开房间,留给被实验者长时间的空白,他们不可以打电话和人交谈,只能坐在房间里摆弄那些先前出现的东西,结果,竟然有百分之七十口口声声不愿意再接受电击的男性,百无聊奈中选择了再次电击自己,有百分之四十多的女性也选择了电击自己,而这些人中有大量的人甚至不止一次地电击了自己。

无聊比被电击更可怕,长时间的无聊比死还可怕。你以为那是清闲,可实际上是一种酷刑。长寿老人从来都是有生活目标、持续工作的人。而老年人得抑郁症的概率在其退休之后会明显升高,死亡率也会升高。

有人说,我明明有自己的事业,生活也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可是为什么仍然觉得迷茫、空虚呢?

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称之为事业?什么样的安排才算是不虚度光阴?

大多数人所谓的事业,不过是上班下班;所谓的安排,也不过是在打发时间罢了——回家看电视、追剧、做美容,又或者打游戏、到社交平台上去浏览一番。于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生活仍旧一成不变,等到停下来回顾过往,才发现好像什么都没做。这样的生活再满满当当也容不得思考,因为只要一思考就会发现一切都面临崩塌。

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事业,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就,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事业和成就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它们与内心的渴望有关。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下去的。”而在寻找人生的方向时,更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生活中,比没钱更可怕的是没有方向:没有钱,你还可以去努力赚钱;而没有方向,有再多的钱你也只会茫然四顾罢了。你其实并不明白1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商场举办的活动中抽到了一张当地最豪华的酒店的游泳票——市面上要卖二百元。据说那里的泳池全年恒温,淋浴房可以光脚进去,桑拿、汗蒸、按摩池应有尽有……

抽到奖的当天,我就特别兴奋地在淘宝上买了一件一百多块钱的游泳衣。我心想,在那么好的游泳池里游泳,当然要穿贵一点。于是,泳衣一到,我就去了那家酒店。

因为不是周末,所以泳池里的人特别少,偌大的池子里,除了我之外,只有三个女士。她们聚在一起讨论化妆品和出国旅游的事情:一个说SKⅡ七百多块钱的爽肤水被曝光有激素,用了两次就闲置了;一个说法国新出的“人皮面膜”修复功能不错,可以搭配激光护理;一个说前段时间坐邮轮去日韩旅游感觉很好……

她们说了很多我没有听过的品牌以及想买又买不起的东西、想去又去不了的地方。

我当时心想,不过就是游个泳,干吗非要显摆自己很有钱的样子,真是无聊又肤浅。于是,我露出鄙夷的神色,从她们身边游走,觉得自己简直是傲骨清风。

回到宿舍,和舍友说起在酒店里的见闻,她们的反应也同我一样。

用SKⅡ、花上万块钱去做一个疗程的皮肤护理、出国旅游……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毫无疑问是炫富行为。

我们一起嘲笑那三个女士的虚荣、无聊。直到多年后重聚,才发现我们聊天的内容和她们并无二样。“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怎么说人家的吗?”一个舍友忽然提起。

几个人回想起来,都笑了,笑自己当年真是又穷又无知——原来那不过是那个年龄段的白领的正常生活而已。2

还是上大学时,有一次被人喊去拍平面,同去的姑娘们一路上都嘻嘻哈哈的,特别好相处,可到了摄影棚里,大家换了衣服,在镜头前就全都变了样子——凹着各种造型,或性感,或可爱,嘴唇微张,眼神迷离,与之前判若两人。我心里觉得很别扭,刚才还懵懵懂懂的小姑娘,一下子就变成了妖艳女郎,敢情小姑娘的模样都是装的啊!轮到我站在镜头前时,我什么造型也做不出来,我不觉得难堪,相反,我觉得自己自然不做作,和她们不是一类人。直到摄影师皱着眉头说“你怎么那么不专业”为止。

那天我浪费了大家很多时间,摄影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告诉我应该怎么摆姿势。后来再去拍摄时,就没有人喊我。我这才意识到我所谓的“不做作”有多么可笑,而人家那些“妖艳”全都是拍摄需要。

我们对自己的评估和判断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呢?我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不是以己度人?

据说只有抑郁症患者才可能过低或者完全正确地评价自己,而普罗大众则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随机找来几个人,让他们对自己的相貌在这些人中的排名打分,从零分到十分,排名最低的得零分,排名最高的得十分。如果这些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正确的,那么最后的平均分应该是五分左右。但结果是,平均分远远高于五分,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相貌中等偏上,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相貌是这些人中最难看的。

对自己的估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3

不管什么事情,在没有真正了解前就贸然发表意见都是没有益处的。

有一次和一个圈子里的前辈约在饭馆见面,和我同去的还有另一个朋友。正和前辈聊得欢时,那个朋友却哈欠连连,直说困了要走。回去的路上,我问朋友怎么了。他说:“你们太装了。就不能聊一点正常的东西吗?扯什么文学审美,扯什么当红作者,生怕别人不知道你们是写东西的。”

还有一次在地下停车场,迎面来了一辆豪车,开车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我旁边的一个姑娘立刻撇着嘴断言那个女人是小三,靠男人上位才这么有钱。但我恰好认识那个女人,她真不是小三,也不是靠男人上位的,她是一个制片人,凭自己的本事赚钱。

我们总是习惯带着恶意去揣度别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你不做一千元一次的面部护理,你就觉得那些谈论一千元一次面部护理的人都是在显摆。

你不用奢侈品,就觉得用奢侈品的人都华而不实。

你不会赚钱,就觉得年纪轻轻的有钱人要么是被包养的,要么是“富二代”。

你生活得粗俗,就觉得那些不粗俗的人是假装高雅。

你无知,就觉得有学问的人都是在卖弄。

你不忠贞,就觉得你所犯的错误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

恶意揣度别人恐怕是一种最廉价的“自我安慰剂”了。它常常让你产生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幻觉,或是产生一种“全世界都和我一样”的错觉。

但是,为什么要让自己产生这样的错觉呢?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篇心灵鸡汤,题目叫作《再看一眼》。文章的作者想要描写一个懒汉,就跑到乡下去采风。他走啊走啊,终于在一片苞米地里看见了一个坐着收苞米的男人。那个男人坐在椅子上,慢吞吞地采摘着苞米。作者心里一下子就激动起来,还有什么人比一个坐在地里干活的农夫更懒?他对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有了把握,于是心满意足地往回走。走到拐角处时,他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让一切就都不同了——作者发现,那把高高的椅子旁边还有两根拐杖,农夫实际上是个残疾人,原本懒惰的形象立刻变得伟岸起来。

作者在鸡汤文的末尾总结道:“不管遇到什么,当你想要下结论的时候,请再多看一眼。”

很多事情,你以为你明白了,但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切实了解过,所以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明白。物质方面的压力是最好的动力1

朋友说,艺术家最辉煌的创作时期永远是饿不死也吃不撑的那段时间。饿不死保证了他们的创造力,能暂且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定不移地追求艺术;而吃不撑又保证了他们的创作动力,毕竟是门“按件计价”的手艺,多劳就有多得的机会。

朋友说得没错,但不只是艺术家,对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人来说其实都是这样:当赚的钱不至于多到想要什么都有的地步,也不至于温饱不足时,物质上的欲望和压力就成了动力。

那些物质欲望更强烈的人,往往也更容易成功。

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做淘宝刷单平台主持时收了一个徒弟。

那时候淘宝商家为了信用刷单比较严重,朋友有些门路,就从广告商那里接单,然后派发给下线刷单,从中抽取利润。

有个男生刷单很勤快,介绍了很多人来接朋友的单,还一口一个“师父”地叫着,于是朋友就收他做了徒弟。那个徒弟通过她结识了不少广告商,几个月后就有了自己的原始单子,也开始做起了主持。他和朋友说,这不是个长久生意,问朋友有没有兴趣和他一起开一家广告公司。

朋友当年刚刚毕业,靠这个刷单主持每月都有两万来块钱的收入,对广告公司兴趣也不大,最主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朋友开始讨厌起了这个徒弟,她说这个徒弟爱慕虚荣,物质欲爆棚,老是在群里炫耀自己买的手表、车子——她特别反感这样的人,所以不仅没有和他一起做广告公司,几次联络未果之后还把这个家伙从手机联系人里删除了。

再后来,淘宝接单生意渐渐不好做了,朋友就去了一家小公司上班。前段时间,朋友在网上偶然得知她那个徒弟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某知名广告公司的老板,对比起自己境况的大不如意,朋友后悔了。“你说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像他那样爱慕虚荣、物质欲望爆棚、行动力又强的人迟早有一天会成功呢?”

是啊,欲望是最好的动力。

一个淡然的人会过着淡然的日子,一个渴慕物质的人也总是会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我们喜欢抨击物质欲,好像拥有物质欲是一件庸俗的事情。到头来却不得不承认,那些物质欲望强烈的人总是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2

人是有惰性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对这份工作热爱与否,这种惰性都会持续存在。

我认识的几个在写作上小有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退路的全职写作者。不是因为全职写作者更有天赋,而是因为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的原因也不是全职,而是因为他们要靠卖文来养活自己。那些表示只为兴趣而写作,并不想迎合市场的写作者,行动力总是大打折扣。一个月前唠叨的小说点子,一个月后也不见得能动笔。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动笔,理由繁多:没有灵感,没想好细节,写了一半感觉味道不对……而这种情况在全职作者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别说有点子了,就算没有点子,也得每天坐在电脑前,坐满八个小时。

和经济压力比起来,灵感是一个过分虚幻的词,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或多或少,你总能写出东西。如果作家都是等到有了灵感才写作,那么恐怕早就饿死了。

一位写作上的前辈表示,每当他觉得才思枯竭、工作效率低下的时候,就会去购物,给家里添置一点昂贵的东西——存款少了,负债多了,晚上躺在床上想着每个月的贷款,工作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为了自我实现去写作的说辞,永远没有“为了下个月的面包”来得更让人愿意行动。在真实的物质压力面前,懒惰才能被克服。3

公司同事一改从前吊儿郎当的态度,工作积极认真起来,婚姻生活中的和谐劲儿比刚恋爱的时候还要浓郁。大家都感到奇怪,问她怎么回事。她说:“买房了。”

每天早晨一醒来,就欠银行三百大洋。架不敢随便吵,工作之外的闲工夫全都用来继续工作,婚姻的稳定程度简直是空前绝后——毕竟两人谁离了谁,薪水可都负担不起生活。“结为夫妻,就得共同负债。”她一副过来人的口吻。

想来那些老式婚姻之所以稳固,很大一部分原因兴许也就在这儿——夫妻俩就像合伙人,先盖一套房子,再生一个孩子,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是一致的,压力是共同的,谁要是有二心,谁要是想偷懒,那看看邻居家漂亮的砖瓦、自己家嗷嗷待哺的孩子,动力立刻就又来了。

生活虽然不一定都得过成那样,但不能否认,逼着我们向前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这里。

那些热衷“买买买”的人大概也有了借口:“不花钱,又怎么会想要赚钱呢?”

钱不是省出来的,幸福感也不是通过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得来的。

物质上的欲望再庸俗,带来的快乐也很真实。4

我总觉得,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

夫妻吵架,女方嫌男方不愿意做家务,男方嫌女方带不好孩子。要是有钱,不喜欢做家务就请人来做,带不好孩子就请人来带,矛盾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看到商场里有漂亮的衣服,选来选去也选不出买哪件合适:这条版型不错,但颜色偏艳;那条颜色正好,版型又似乎没这条合身……犹豫再三,懊恼纠结。

其实还是荷包不够充裕,否则有什么好选的,凡是看得过眼的,统统包起来就是。

生活的不顺遂、工作的辛苦、家务的劳累,几乎都能成为压垮一个人的力量,但如果手头宽裕,那么多半的不顺遂、辛苦和劳累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少年时憧憬“有情饮水饱”,待到年纪越大才越知道物质基础更可能决定爱的高度。不是情感脆弱,而是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不容易生出嫌隙、猜忌。原本没多好的感情,在不吵不闹中也就一日强似一日;原本如胶似漆,也经不住日日的矛盾。

没有经济上的自由,又怎么会有生活上的自由呢?有物质欲望从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有了欲望我们才能有向前的动力。能笑到最后才是人生赢家1

我先生今年三十岁,辞了家乡的工作,来到北京做了一名北漂。他考了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证,给一个比他还要年轻的咨询师做助理。因为换了专业方向,需要相关文凭,所以又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考研,每天忙忙碌碌的,焦灼、希望与未知的前程交织在一起,好像又回到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

他躺在床上和我抱怨,说现在一看见那些年纪比他小、学校没他好,却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就特别来气,特别不平衡,因为如果没有辞职,他也可以过那样的生活:开着小车到近郊玩玩,下了班去游泳,闲来无事刷剧、看电影……可惜,一切都得从头来,每天累得像只狗。

我问他:“是不是后悔了呢?”

他说,一起毕业的同学大多已经步入正轨,结婚的结婚,生子的生子,即便单身,也多半做到了单位的小中层,唯有他,一把年纪了,却做着二十出头的人的助理,薪水也就那么一点点。“说不后悔是假的!”他坦言,“有时候,真想回到从前,没有压力,过得逍遥自在。”

既然这样,当初又为什么辞职?“因为不喜欢那份工作,不喜欢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呗!”

是啊。

所有的选择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喜欢那份工作,就得重新步入一个新的行业,从最底层做起;不想要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就要承担现状的压力与不确定。

世上哪有两全其美的好事?后悔的是眼下的困境,还有改变的可能,而不喜欢的则永远不会喜欢。

我学着志玲姐姐的口气扶着他的肩膀,说:“加油哦。”

先生哗地一下笑了起来。2

我妈常说,年轻时生活的好坏判断不出一个人的未来。

那些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一招出错,满盘皆输;那些挣扎在谷底的,不知什么时候就闯出了一方天地。世间的不确定太多,人总是沉沉浮浮的。她最喜欢拿自己举例子,说当年在学校读书时,成绩差得要命,技校毕业后却凭着姥爷的人脉进了国企,在最闲适的岗位上工作,薪水比大学毕业的舅舅还高出一大截,让多少人羡慕。可下岗风一吹,铁饭碗顷刻间碎了一地,没有技术,没有文凭,为了生计,她只好走街串巷做生意。从前的同学揶揄她,她自己也很迷茫,但没有办法呀,咬着牙硬是坚持了下来。人到中年,重新获得经济自由,嘲笑过她的人,又羡慕起她的生活。

当年拿着样品顶着严寒酷暑挨个商铺问生意的时候,一点也想不到现在的体面,可世事不就是这样?暂时的蛰伏不算什么,能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前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个想要写小说的男生。他工作四年了,从事IT业,加班加点是常事,所以计划要写的小说就一拖再拖。我和他说,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白天不行,还有晚上,晚上不行,还有周末,当年安妮宝贝在银行上班,不也这么坚持着写吗?每天凌晨三四点睡觉,早晨七八点又起床。难是难了一点,但谁让你不安于现状呢?男孩觉得有道理,但坚持了几天,写了两万字后又放弃了,因为觉得太辛苦。“或者,辞职试试?”他犹豫着问我。“做技术的不怕找不到工作,全职写两个月也未尝不可。”我回答他。

可再联络起来,他仍旧没有辞职,小说也没有动静。

问他为什么,他颇为不好意思地讲:“因为现在辞职就拿不到年终奖,想等过完年再辞职。”

倒是也不差这几个月,可谁知道过完年后又会不会有升职、调动、猎头挖人等一系列的诱惑呢?他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心,叹了口气,和我说起自己在公司有多拼命,拿了多少多少薪水,现在正是事业上升的黄金期,狠不下心来放弃这些,而且一旦辞职就没有收入了,生活质量肯定直线下降,都工作四年多了,还这么冲动,怕被人笑话。

我没再说什么。

像这样因为害怕暂时落于人后而裹足不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想换工作,却不愿意从头做起;想学一样新鲜的东西,又担心要付出很多精力。前前后后算计着,结果就是一直待在现状里,永远得不到突破。

据说,人到了晚年回忆往事时很少为做过的事情后悔,只会为那些想做却因为种种顾虑而没做的事情后悔。

后悔年轻的时候有喜欢的人,却不敢追求;后悔年轻的时候有想要尝试的事情,却没敢尝试。活了一辈子,看过了生生死死,才知道生命易逝,才后悔当初若是能够不惜代价去做自己渴望做的事该有多好。

和先生感叹,生命这么短,却还有这么多人辜负它。

先生说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人们才会辜负它。

如果生命没有尽头,谁还会因为患得患失而裹足不前呢?不敢贸然开始,也不敢下决心结束,正是因为生命的时间已经被计入了成本里。只是,时间成本往往容易被高估,尤其是在人年轻的时候。3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一个玩得十分要好的男同学闷闷不乐地告诉我,觉得自己年纪太大了,别人大学毕业出来才二十二岁,而他念书比别人晚了一年,高考又复读了一年,一毕业出来就二十四岁了。“感觉许多二十四岁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我才大学毕业;感觉二十四岁已经是一个很老的年纪了,自己却还一事无成……”

当时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因为在二十二岁的我的眼里,二十四岁的确是一个有些老的年纪了。

可等到如今三十岁的时候再回头看,却觉得二十四岁多么年轻呀,明明还有无限可能,怎么就会觉得老呢?

就好像四十岁的人看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人看四十岁的人一样,当我们处在那个年纪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旁观者清”,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即将付出的代价。

二十五岁想去矫正牙齿,晚吗?

二十七岁还能学钢琴吗?

成年人可以练习芭蕾舞吗?

……

每当有人问我,我都会告诉他:“不晚!”

正是这些盘亘在我们心中的疑问,阻止了我们去探索生命中的更多可能性。

做出一个决定的最好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与其纠结自己的年龄会不会太大,现在开始尝试或者放弃一样东西是否划算,还不如纠结自己能活到的年龄有多大。

如果现在开始学钢琴,那么十年后你就有十年的琴龄了;如果现在开始学跳舞,那么十年后你就有十年的舞龄了。想到这些收获的喜悦,一时间的落寞、暗淡又有什么关系?

暂时的蛰伏不算什么,能笑到最后的才是人生赢家。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今后的苟且1

我上大学时有个很勤奋的舍友。她每天早晨都早早起床,到校门口的早餐店买早餐,挨个宿舍给同学送去,一份收两元钱的跑腿费;中午在快餐店里兼职,擦桌子、端盘子、招呼客人;到了周末也不休息,全天都待在培训机构里给七八岁的小孩子上课。满打满算下来,一个月竟能挣到五千多块钱。

那些钱让她的日子过得特别滋润。

当我们花五六十元买一件淘宝货的时候,她敢去商场买几百块钱的衣服,用上百元的化妆品;当我们攒下生活费做旅资,盘算着去哪里游玩的时候,她又一定会用一种很成熟的口吻说:“生活不是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每个人都深信她会变成一个特别特别成功的人,因为她那么有毅力,那么肯吃苦,为人活络,又什么都懂。然而若干年过去,事实却并非如此。

毕业后她去了一家事业单位做文员,还是很勤奋,一边开着淘宝店,一边在朋友圈卖东西,周六周日兼职做家教,比上大学时赚得更多,但因为拖家带口的,生活的滋润程度倒不如上大学的时候:衣服还是几百元的,化妆品的牌子也是经久不变,从来没见她在朋友圈里晒过什么出去旅游的照片。倒是那些大学四年一觉睡到自然醒、从没给人送过早餐,但认认真真上课的同学,薪水一点也不比她少;那些宅在寝室里看韩剧的同学混得也不比她差多少。辛辛苦苦好像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财富和自由。她的时间被五花八门的工作占据着,她花了更多的精力才得到和别人一样的报酬。

大家感慨不已:“努力就有回报”这件事在她身上完全没有得到应验。2

其实不是“努力就有回报”这件事没有得到应验,而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值,越稀缺、越被需要的东西才越不可替代。

在事业单位做个文员,但凡初中毕业文笔好的小姑娘都能胜任;开淘宝店,做微商,给七八岁的小孩子讲英文单词,基本上也用不着什么专业水平。不是说这些职业没有前景,而是这些职业门槛低。门槛低意味着竞争多,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脱颖而出。而那些本该大学时期接受的帮助拔高的训练却被本末倒置地抛于脑后。

她花了四年的时间给人送早点,给小孩子上英语课,但她毕业之后却没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开早餐连锁店,没有做培训机构,而是选择了去事业单位做文员,这也意味着,那四年的辛苦换来的收获不过是几件好看的衣服和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化妆品而已。

时间和精力其实也是一种成本,把它们花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忽略了专业知识,忽略了真正对她有益的技能的掌握,毕业之后自然混得不如那些虽然一觉睡到自然醒,却好好上课听讲的同学啦。“早知道这样,倒不如毕业后去做培训,或是做外卖配送、做快餐!还不会平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经验……”她抱怨道。3

收入高低和成功其实未必有关系。

有些人喜欢安逸平静,没有太多抱负,择一小城终老;有些人向往大浪淘沙,有更多的物质欲望和勃勃野心。不论哪一种,只要过的是自己追求的、想要的生活就算成功。怕就怕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听说这个好就去做这个,听说那个挣钱就去做那个,白白浪费掉自己的时间。

表妹今年大学毕业,去了一家颇为轻松、效益和待遇也十分优渥的公司当职员。整个大学四年她都很努力,除了大一的暑假回来过,其他时间不是在单位实习,就是忙着考证——会计师、教师、心理咨询师……她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编程,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

大家都说能进这家公司是表妹的优秀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十分为她高兴,直到某天得知一个专业方向完全不同的小小师妹也进了这家公司,并且和表妹是同一个职位。

这个小小师妹上大学时基本就没有念过什么书,不是和我们这帮老师姐瞎混,就是四处游山玩水,竟然和刻苦、优秀的表妹进了同一家公司?

我跑去问小小师妹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小小师妹笑答:“哪有什么内幕。我没读书不代表我不会考试啊。事业单位的入门考试都是常识题和逻辑分析题,准备两个月,答案也就信手拈来。”“那专业呢?”我又问。“这样的公司和职位,又哪里真的需要什么专业性?”小小师妹嗤之以鼻。

我这才明白表妹找的这份工作大体上是国企类的铁饭碗,只对应届生开着大门,实则并不需要真的技术。

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待遇高,福利全,许多人挤破头还进不去,只是可惜了表妹那四年的努力和“一身武艺”。毕竟大多数的技能一旦停止运用,就会逐渐荒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