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真的是木匠皇帝吗:明清历史事件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1:19:41

点击下载

作者:翁安祯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明熹宗真的是木匠皇帝吗:明清历史事件解析

明熹宗真的是木匠皇帝吗:明清历史事件解析试读:

卷一:明朝历史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中国历史上继元之后的统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朱明王朝传十二代,历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共十六帝,统治二百七十七年。崇祯初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其残余力量曾在南方建立弘光等政权,史称南明。

北元灭亡

历史档案

时间:1368-1402年

地点:蒙古地区

人物:徐达等

北元(1368~1402)是史书对元朝灭亡后退据蒙古故地的残余政权的称呼。延续年代始于洪武元年(1368),终于建文四年(1402)。后为鞑靼所代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大将军徐达等率师攻陷大都,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北奔上都,元亡。占据上都的顺帝除领有蒙古故地外,还有扩廓帖木儿(别名王保保)屯兵十万于陕甘一带;纳哈出雄踞辽东,拥兵二十余万,并与高丽关系密切;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占据云南。蒙古贵族留恋故元,一直图谋恢复其在全国的统治,不断向明统治地区发动进攻,明朝对此深以为患。洪武时期多次对北元用兵,其中规模较大者有: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下开平(即上都),迫元顺帝北走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尔诺尔附近)。三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征沙漠,率西路军大败扩廓帖木儿,擒北元郯王以下官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左副将军李文忠等率东路出居庸,直克应昌。时顺帝已卒,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仅以数十骑败走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额尔德尼桑图附近),会合败于陕甘的扩廓帖木儿,在和林即位,以明年为宣光元年(1371,明洪武四年)。洪武五年,明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出击漠北。中路徐达出雁门趋和林,东路李文忠由居庸出应昌,西路冯胜由金兰趋甘肃。但徐达所率的中路军为扩廓帖木儿大败于岭北(泛指和林一带)。李文忠所率东路军与北元兵在克鲁伦河、土剌河、鄂尔浑河一线受挫。冯胜所率之西路军出兰州,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的黑城)至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并有所俘获。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吸取此役受挫的教训,采用尺进寸取,专事经营沿边地区的方针,向辽东和青海方向延伸,得地后随即设卫,避免孤军深入漠北,北元诸王将士相继归附。

十一年(宣光八年),爱猷识理达腊死,谥昭宗。弟脱古思帖木儿立,以翌年为天元元年(1379)。其丞相驴儿、蛮子、哈剌章和国公脱火赤等集军于应昌、和林,寇掠塞下。明朝多次招降不成,于洪武十三年派沐英率师出讨,战于亦集乃路,俘获其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平章完者不花等,其余众多降。与此同时,明廷又开始对云南及辽东的经略,以翦除北元在此两地的势力。据守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明兵取大都后与北元遥相呼应,执臣节如故,又两次杀害明廷的劝降使节。太祖遂决定用兵。洪武十四年七月,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往征云南。在曲靖败司徒平章达里麻所将领精兵十余万后,直取昆明。梁王见大势已去,与左丞达的、右丞驴儿俱自杀。蓝玉、沐英相继攻取大理等地,平定云南。洪武二十年,明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出征东北,纳哈出为大军所迫而降,被封为海西侯,自此辽东尽属明有,漠北与高丽的联系亦被阻绝。

翌年,蓝玉率师掩袭脱克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西南的贝尔湖),蒙古军仓猝拒战,大败。太尉蛮子被杀,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军士男女七万多人被俘。脱古思帖木儿率数十骑逃奔和林,行至土剌河一带,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蒙古内部混乱,互相争权夺利。此后历五世至坤帖木儿,建文四年,有名鬼力赤者东坤帖木儿自立,称可汗,去元国号,改称鞑靼,北元灭亡。

历史词典:北元

从僧人到皇帝

历史档案

时间:1328-1398年

地点:濠州(今安徽凤阳)

人物: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祖籍为江苏沛县,其祖、父为生活所迫,一再迁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十七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深受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所进行的秘密反元宣传的影响。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震撼全国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他以儒士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并采纳了他们的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以定天下和建立帝业的建议。

至正十五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小明王升其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藉东邻张士诚、西邻徐寿辉、北邻小明王等反元势力,唯南面有元军的有利形势,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杨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保证了军事供给和需要,安定了后方。至正十九年,小明王升其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江东桥计败劲敌陈友谅,西入江西。二十三年他亲解小明王安丰之围,迎其往居滁州,得拜为中书右丞相。同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大量招纳儒士组成决策集团。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次年破平江,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宋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妥欢贴木儿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宣告了统治中国九十八年的元朝的终结。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又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其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刑法、军事,各自直属中央,改变了原行中书省长官独揽地方大权的局面。

随后,朱元璋又创立了卫所制(见都司卫所),于全国军事重地设卫,次要地方设所,统于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的大都督府。为了削弱将领的军权,他在废丞相制的同时,又于洪武十三年废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自掌管军籍和军政,遇有战事,皇帝亲自选官派军,战后官归将印,军回卫所,以防止大将拥兵自重,危及皇权。卫所还实行屯田,耕战结合,对明初生产力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经元末战乱,明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生产亟待恢复。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初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得到保障。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

为了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还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重视人才的录用,曾多次命中央及各地官吏推举人才。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任意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使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充分显示出以强化封建专制帝王的权威。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即明成祖朱棣)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

靖难之役

),这是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卒,年七十一,葬南京孝陵。永乐元年(1403)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历史词典:明太祖朱元璋

南北榜案

历史档案

时间:1397年

地点:南京

人物:朱元璋

南北榜案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又称“春夏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明太祖朱元璋为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陈安阝、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案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余年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是朱元璋文化专制的继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历史词典:南北榜案

明成祖朱棣

历史档案

时间:1360-1424年

地点:凤阳、北平等地

人物:朱棣

朱棣,明成祖(1360~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

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樉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材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阯布政使司。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历史词典: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其在位期间,取得了一些政治成就与经济成就。靖难之役

历史档案

时间:1399年

地点:南京

人物:朱棣

靖难之役是指明初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洪武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燕。先锋抵雄县,为燕师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燕师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下南京后,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杀,并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教坊司,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令尽复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此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遂继续实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见永乐迁都),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历史词典: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指明初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

历史词典: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从1405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土木之变

历史档案

时间:1449年

地点: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

人物:朱祁镇

土木之变是指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四年,也先称太师淮王,尽有各部。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攻扰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礼监太监王振挟持下,不顾朝臣反对,仓猝率军五十余万亲征,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风雨大至军粮不继,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王振因前方败报踵至,惊慌失措,挥军急退。归途中,王振为了炫耀乡里,不听大同总兵郭登坚请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县),以访其家。行四十里后,又恐大军过境损坏家中庄稼,复令军队转道宣府。

十三日至土木堡,诸将计议入怀来城据守,但王振以辎重车千余辆未至,不肯听从,下令就地宿营,遂被瓦剌军包围。土木堡旁无水泉,明军掘井深二丈余仍无水,将士饥渴,疲惫不堪。

十五日,也先遣使议和,英宗许之。瓦剌军诈退,王振立即传令移营就水,明军逾越壕堑而出,阵势混乱。南行未及三四里,瓦剌军发动四面围攻,劲骑呼啸而入。明军大溃,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围未成,被掳北去(见

夺门之变

)。扈从大臣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杀。王振也在乱军中为护卫将军樊忠以长锤击死。明军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匹与大量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此事变后,瓦剌势力大振,明北边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历史词典: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是指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夺门之变

历史档案

时间:1457年

地点:北京

人物:石亨、曹吉祥等

夺门之变是指景泰八年(1457),明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又名南宫复辟。以石亨等攻破南宫门,奉英宗升奉天殿复辟,故名。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大举南下。

八月,明英宗在司礼监太监王振挟持下亲征也先,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大败被俘(见土木之变)。

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十月,也先军攻至北京城下,于谦等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奋战击退瓦剌军。次年,英宗被也先释归,为景帝幽禁于南宫。

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令武清侯石亨摄行祀事,石亨见帝疾甚,即与都督张、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太监曹吉祥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功赏。是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登黼座,鸣钟鼓,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南宫复辟成功英宗复位后,下于谦、王文于狱。大赦天下。以是年为天顺元年。

二十二日,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弃市,籍其家。又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并榜示谦罪于天下。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于西内。郕王死后,谥曰戾,葬金山,毁其所建寿陵。

历史词典: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指景泰八年,明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襄流民起义

历史档案

时间:1465-1487年

地点:陕西、四川、湖广等地

人物:刘通、石龙等

襄流民起义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发生的陕西、四川、湖广边区农民起义。

荆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为土地兼并或租税徭役所迫而逃往荆襄山区谋生的农民,又名棚民。荆襄地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东有熊耳山,中有武当山、荆山,跨连陕西、河南、湖北三省,谷阻山深,人烟稀少,为封建统治的薄弱环节。该地资源丰富,且可逃避赋役,永乐年间(1403~1424)渐有流民进入。宣德至成化年间,流民集结者逾一百五十万。他们千百为群,开垦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称棚民。官府视之为“盗贼渊薮”,欲加制裁。

成化元年三月,流民首领刘通(号刘千斤)联合石龙(号石和尚)、刘长子等,在房县大木厂立黄旗聚众起义,称汉王,国号汉,年号德胜,攻略襄、邓,屡败官军。成化元年,明延派工部尚书白圭为提督湖广军务、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会合湖广总兵李震、河南巡抚王恕入山进讨。次年闰三月,刘通兵败被擒,死于京师。十月,刘长子、石龙被俘。

起义失败,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强制附籍与发还原籍的政策,导致成化六年刘通余部李原(号李胡子)与小王洪、王彪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义。李原称太平王,攻掠南漳、内乡、渭南一带,流民归附者近百万。右都御史项忠受命为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挫败起义军,俘李原、小王洪等。项忠勒令流民选一丁,戍湖广边卫,余归籍给田。在官府强行驱迫下,流民不前即杀,戍者舟行多疫死。

朝廷为防事态扩大,于成化十二年派左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流民,设置郧阳府与湖广行都司,并由都御史吴道宏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流民附籍后,垦辟老林,从事农作,开发药材、竹木、铁、炭等资源,荆襄山区逐渐民户稠密、商旅不绝。

历史词典:襄流民起义

襄流民起义是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发生的陕西、四川、湖广边区农民起义。

宸濠之乱

历史档案

时间:1519年

地点:江西地区

人物:朱宸濠

宸濠之乱是指明宗藩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起兵争夺皇位的叛乱事件。宸濠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宇王朱权后裔,弘治十年(1497)袭封于南昌。

正德九年,宸濠先后贿赂太监刘瑾及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恢复已裁撤的护卫,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又企图以己子入嗣武宗,以取得皇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宸濠之罪行,武宗因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

宸濠得知消息后,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攻打安庆,欲取南京。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即传檄诸郡,举兵勤王。守仁会齐各地军兵之后,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解安庆之围,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脑。次日又败,退保樵舍,联舟为阵。

二十六日,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将士焚溺而死者三万余人,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八月,王守仁捷奏传至北京,但明武宗仍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于八月二十二日率万余官兵南下,以亲征为名南游作乐,一路扰民不已,直到次年十二月,武宗才班师回通州(今北京通县),并在此处死朱宸濠,除宁王之藩。

历史词典:宸濠之乱

宸濠之乱是指明宗藩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六月起兵争夺皇位的叛乱事件。

庚戌之变

历史档案

时间:1550年

地点:大同、东北等地

人物:俺答汗、朱厚骢

庚戌之变是指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干支纪年庚戌年,故名。

当时,蒙古与明朝的“贡市”关系时断时续。明朝的农业与手工业产品,在数量与品种上都难以满足以畜牧为生的蒙古族的需要。俺答汗作为土默特部首领和右翼三万户盟主,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于是,俺答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企图通过战争达到上述目的。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藩而任宣府、大同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

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县东北)、汝口等处,京师震恐。时京师兵籍皆虚数,禁军只四五万,半为老弱,半为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战具甲仗,战斗力很差。明世宗朱厚骢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兵先后至。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怯不敢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此时,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

二十一日德胜、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二十二日,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此前,俺答于十八日引兵夺白羊口(在今北京延庆西南),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至昌平北,败仇鸾之军,长驱至天寿山,循潮河川而上,仍由古北口出塞,京师解严。九月初一日,蒙古兵全部撤退。

事变以后,明世宗加强防御措施,改十二团营为三大营,总三营为戎政府;修建北京外城,置蓟辽总督大臣,辖蓟州、保定、辽东三镇,募山东、山西、河南诸道兵岁集京师防秋,秋后散去,以为定制;又选各边镇锐卒入卫京师,以京营将分练边兵。明代北部边防逐渐加强。

历史词典: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是指明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

城市民变

历史档案

时间:1573-1627年

地点:苏州、武昌等地

人物:城镇商人、业主等

 

城市民变是指明朝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广大城镇市民、生员、乡绅反对矿监税使与封建权贵的斗争。参加者主要是城镇商人、业主、工匠、生员和御史言官、州县长吏及乡绅等。民变多起因于矿监税使的疯狂劫夺。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生在苏州、临清、武昌等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以及北京的民变。

苏州工商业发达,纺织业举世闻名。万历二十九年(1601),因税监孙隆大张榷网,妄议每张织机税银三钱,机户皆闭门罢织,机工在葛成(诚)的倡导下发动反孙隆斗争。他们用乱石击毙孙隆爪牙黄建节等数人,火烧税棍汤萃及支持加税的富豪之家,孙隆逃命杭州。事后,葛成被下狱后,送酒食慰劳者不绝,深得群众之赞佩。

天启六年(1626),苏州市民因魏忠贤及党羽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而举行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民变(见五人墓)。

临清民变临清地处运河咽喉,商货辐辏。

万历二十七年,税监马堂纵群小横征,激起空前规模的民变。他们在手工业工人(或云脚夫)王朝佐的领导下千人环噪其门,马堂的爪牙暗箭伤人,激起众愤,火烧税署,杀其随从三十余人。明神宗诏捕“首恶”,株连甚众,王朝佐牺牲。

武昌是湖广省城,又是长江中下游重要商埠和交通枢纽。税监陈奉在这里百般搜刮,甚至掘坟毁屋,剖孕妇,溺婴儿,以致到处受到反抗。二十九年,湖广按察佥事冯应京疏列陈奉十大罪,反被逮捕,武昌市民数万人起而包围陈奉官署,陈奉被迫逃到楚王府中。其爪牙六人被投入长江。朝廷被迫下令将其撤回。

京西民变三十一年,宦官王朝率禁军劫掠西山煤窑,激起采煤、运煤者及其家属愤怒,群起到京城示威,“持揭呼冤”。有的学者认为,这次民变是中国早期的一次煤矿工人斗争。

除以上几次民变外,全国各地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变,如万历二十五年瓜州(今江苏扬州南)民变、二十六年益都民变、二十七年湖口民变和金州(今辽宁金县)民变、二十八年蔚州(今河北蔚县)民变和新会民变、二十九年上饶民变、三十年景德镇民变、三十四年云南(今昆明)民变和湖口民变、三十六年锦州民变等。其斗争矛头也都是指向矿监税使横征暴敛的。

这些城市民变与农民起义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城市社会力量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要求改革政治,保护工商业的发展的愿望。但他们缺乏长远目标,也没有同广大农民或其他被统治势力结合,斗争孤立分散,旋起旋落。一些中下级官吏虽参与并支持城市民变,但仍标榜忠于明朝。因而其斗争成果并不显著,只杀死个别矿税监,或迫使朝廷撤回几个矿税使。

历史词典:城市民变

万历三大征

历史档案

时间:1573-1619年

地点:宁夏、播州等地

人物:哱拜等人

万历三大征是指万历(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

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之命。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哱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哱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

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套部蒙古支持,势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抚谭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泸州东)设防。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又败应龙之子朝栋所统苗军。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綎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今遵义西北),与诸路军合围之。六月,刘綎又破大城。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海上会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三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史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词典:万历三大征

明朝疑案妖书案

历史档案

时间:1603年

地点:北京

人物:朱翊钧等

妖书案是明末的一大疑案。发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

明神宗朱翊钧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为皇长子。后郑贵妃生子常洵。郑妃得神宗宠爱,神宗有意立其子为嗣,故迟迟不立长子朱常洛。为此朝臣多次力争早日册立东宫。

先是刑部侍郎吕坤撰《闺范图说》,太监陈矩购入禁中,神宗赐给郑贵妃。贵妃亲自作序,其兄郑国泰重刻此书,增刊后妃,起于汉明德皇后,终于郑贵妃。二十六年秋,有人撰写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援引历代嫡庶废立之事,言郑贵妃欲夺储位,吕坤等助之。郑妃之党疑出自主张册立皇长子的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全椒知县戴玉衡之手,神宗为此谪戍二人,了结此事。二十九年,神宗迫于朝臣压力,册立朱常洛为东宫太子,然仍不遣福王朱常洵至国。三十一年十一月,又出现《续忧危竑议》一书。

书中言神宗立东宫为不得已,又不齐备东宫官属,含有日后改易之意;另外,神宗命朱赓入阁,是因赓、更同音,也寓有改易之意;书中并附有依附朱赓的内外官员名单。是书署名为吏科都给事中项应禅撰,四川道监察御史乔应甲刊。因其言词诡妄,所以当时称作妖书。神宗见书后大怒,立即命厂卫搜缉,大索奸人。项、乔两人上书自明,帝不问。其时浙党党魁沈一贯当国,与东林党人积怨已深,东林党人欲以此逐之,而沈一贯则反借此案诬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兴起大狱。一时京师缉校交错,捕风捉影,株连甚众。

最后因太子为保全曾为他讲官的郭正域而出面讲话,东厂提督陈矩也因狱主无名恐辗转攀累不已,沈一贯等才归罪于有诈骗郑国泰前科的顺天府斥黜生员皦生光。次年四月,磔生光于市,草草了结此案。

这一案件虽然不了了之,却充分暴露出明末朝廷中党争的激烈。

历史词典:妖书案

荷兰侵占台湾

历史档案

时间:1604年

地点:台湾

人物:荷兰殖民者

荷兰侵占台湾是指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的侵略。

荷兰在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明朝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率兵面责,荷方理屈,于十一月退出澎湖。

天启二年(1622)五月,荷兰舰队再次侵占澎湖。四年二月,巡抚南居益派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等收复澎湖,擒荷将高文律。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未能得逞,于同年八月转而侵占中国台湾岛西南部,先在大员建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区建赤嵌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作为军事侵略统治据点,并使用武力镇压高山族,烧毁村社。

崇祯十五年(1642),荷军又打败于天启六年侵占台湾北部鸡笼(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夺占了台湾的西南部和北部。

荷兰在台湾对汉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在政治上通过任命汉族和高山族“长老”进行统治;在经济上将台湾土地全部占为己有,向台湾人民强收高额地租,每甲田(约合十一亩)年收租为上田十八石,中田十五石六斗,下田十二石二斗,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在文化教育上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向台湾人民灌输宗教思想,创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

荷兰的殖民统治,遭到广大台湾人民的多次反抗,其中以清顺治九年(1652)郭怀一起义规模最大。十八年四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战斗,于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侵台长官揆一投降,将其全部赶出,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

历史词典:荷兰侵占台湾

东林党

历史档案

时间:1604年

地点:东林书院(今无锡)

人物:高攀龙、钱一本等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案为余波,相攻不已。

天启中,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梃击、移宫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历史词典:东林党

徐鸿儒起义

历史档案

时间:1622年

地点:徐家庄

人物:徐鸿儒

徐鸿儒起义是指明末徐鸿儒领导的起义。

徐鸿儒,本名徐诵,山东巨野县人,后迁居郓城。早年参加白莲教。万历末,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徭役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他以白莲教教义组织群众,聚众至数千人。被山东、南北直隶、河南、山西等省信徒推为教主,约定各地于天启二年(1622)八月起义。

但是年春被人告发,不少骨干被捕。徐鸿儒遂于五月提前在徐家庄树旗起义。起义军占领郓城、巨野交界处的梁家楼一带,拥立徐鸿儒为中兴福烈帝,建号大乘兴胜,设立官职,建立政权。义军多头缠红巾,众至万余人,先后攻占郓城、巨野等地。同时,其他白莲教首领沈智、夏仲进、张柬白、侯五、周念菴、孟先汉等,也分别攻占滕县、邹县、峄县(今枣庄东南)等县城及漕运要道夏镇,并进攻兖州、曲阜、郯城等地,很快控制了山东境内运河两岸的广大地区,阻截漕运,多次重创官军。

由于起义准备不足,加之明廷派大军合力进剿,七月,各友军先后失败,郓城、巨野失守。徐鸿儒等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固守邹县、滕县,与官军抗衡。明军调集山东、北直隶等地的大量官军,围徐鸿儒军于滕县。九月,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十二月在北京被害。

历史词典:徐鸿儒

李自成起义

历史档案

时间:1630年

地点:全国各地

人物:李自成

李自成起义是指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家世业农,父守忠因里役破产。自成以家贫,为人牧羊,略识文字,及长为银川驿卒。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

崇祯三年(1630),自成以裁驿卒失业,又以借贷被辱,遂投活动于西川的不沾泥张存孟部。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不久,自成投闯王高迎祥,为八队闯将,转战陕、晋、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农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九年七月,迎祥在陕西盩厔(今周至)战败,被俘牺牲,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十一年,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今四川剑阁)入甘肃,又走避宁羌(今陕西宁强)。六月至汉中。是时农民军首领大多败降,唯李自成农民军仍坚持战斗。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起义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十二年,避走巴东。十三年二月,自成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走大宁(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今陕西商县东南)中。

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起义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十四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他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多归附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自占领洛阳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县,及湖广荆、襄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今河南商丘)、汝宁(今河南汝南),北滨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县),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县。

起义军雄踞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十六年九月,起义军与明孙传庭兵战于河南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轻骑出汝州(今河南临汝)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传庭奔潼关。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一路经淅川下商州(今陕西商县)入陕南;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陷潼关,明军溃败,传庭战死。十七年正月,起义军攻克西安,乘胜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

起义军在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六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同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起义军在襄阳建立新顺政权之时即曾设官置司,中央置上相、左铺、右弼、六政府(相当于六部)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设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又增置六政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等官,并封爵五等,大封功臣。

占领北京后,大顺中央政治机构在襄阳、西安两次建置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委派官吏,改年阁为天祐殿,牛金星继任首辅。六政府尚书分别为:吏政府尚书宋企郊,户政府尚书杨玉休,礼政府尚书巩焴,兵政府尚书喻上猷(一作侯恂),刑政府尚书安兴民(一作耿然明),工政府尚书侯恂(一作黎志陞)。尚书下设侍郎、郎中、从事、员外等职,充实和完备了各部朝官。又改翰林院为弘文馆。六科给事中为六政府谏议,十三道御史为直指史,太仆寺为验马寺,尚书宝寺为尚玺寺,通政使为知政使。其余光禄、大理、太常、鸿胪、国子监等仍沿袭前明旧名。所委官员少数由举监生员充任,其余绝大部分为前明降官。地方文武官吏,改巡抚为节度使,布政司为通会,兵备为防御使,知府为府尹,知州为州牧,知县为县令。并开科取士,选拔新人出任各级官吏。

武职亦改前明武官之称,改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仍设左右都督。又改总兵为正总权,副将为副总权,守备为守旅,把总为守旗。但职名并未统一,有的仍沿用总兵、副将等称。其专事征伐的有,权将军,一品;副权将军,二品;制将军,三品;果毅将军,四品;威武将军,五品;都尉,六品;掌旗,七品;部总,八品;哨总,九品。权将军有田见秀、刘宗敏;制将军有李过、李岩、贺锦、刘芳亮、袁宗第、刘希尧等,其余授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衔者凡五十余人。

自成在北京建制的同时,继续分兵略地,委派地方官吏,建立基层政权。北直、山东、河南、苏北、皖北各地州牧县令纷纷上任。降将马科则率军进攻四川,川北州县也多降附置官。

大顺版图,东自山东,西至甘宁,北沿长城,南达江淮,掩有北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宁地区若干州县,及今江苏、安徽淮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则有湖广的荆州、襄阳、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