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新课标必读丛书,国学经典,人民文学权威版)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7:52:1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新武(选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语故事(新课标必读丛书,国学经典,人民文学权威版)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

成语故事(新课标必读丛书,国学经典,人民文学权威版)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试读:

出版说明

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新课标”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新课标”2011年版对实验稿中的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书目作了增删与改动,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新趋势和新的课程理念。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丛书所选书目均为“新课标”所推荐。为帮助学生阅读,每部书前都有一篇“

导读

”文章和“

知识链接

”,深入浅出地介绍该书的有关内容重点,提示相关知识点。版本完善,注释详尽,译文准确,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是这套最新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主要特点。其内容更广泛,知识更实用,针对性更强。它会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广大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2012年5月导读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成语,但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的成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更悠久,运用更广泛,地位更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更鲜明。因此,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想掌握汉语,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重视成语的学习与探究。

那么,什么是成语呢?不少人也许马上想到的是成语的外在形式,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的确,我们所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四个汉字构成的,语言学家称之为“四字格”成语。据有人估计,汉语中四字格成语所占的比例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过,虽然四字格成语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还有非四字格的成语。例如两字格的“推敲”、“渔利”;三字格的“破天荒”、“莫须有”;五字格的“小巫见大巫”、“树倒猢狲散”;六字格的“五十步笑百步”、“风马牛不相及”;七字格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十二字格的“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等等。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常用的四字格词组也有不少并不是成语。如“刀枪不入”、“热热闹闹”、“英雄好汉”等等。所以,外在形式的字数不能作为是否成语的判断依据。不过,从外在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不管是多少个字组成的成语,它的构成与一般词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成语的构成是基本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调换文字和颠倒顺序。例如“狡兔三窟”,不能把它拆成“狡兔”、“三窟”;也不能替换为“狡兔五窟”或“狡鼠三窟”;更不能把它的顺序变换为“三窟狡兔”或“狡窟三兔”等等。因为,随意拆开和调换顺序后所表达的意义就不是成语“狡兔三窟”的意义了。当然,有的成语会有一些字面上的出入和顺序上的适当调换,表达的意义却不变。例如“讳疾忌医”,可以说成“护疾忌医”;“活龙活现”的“龙”也可以写为“灵”;“千山万水”可以倒序为“万水千山”;“神差鬼使”可以变为“鬼使神差”。然而,这些变化是有条件的,不是随意的,属于成语的活用,这种变换不会影响成语的意义。可以说,成语不管是由多少个字构成的,都是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不能随意变换,这就是成语结构上的定型性。判断一个词语是不是成语,稳固的特定形式是主要依据之一。

成语结构的定型性意味着成语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单位,这种完整性不仅仅表现在形式,更体现在于内容。也就是说,任何成语都有特定的完整意义,不能望文生义。例如,“三人成虎”,如果只按字面来理解,就会理解为“三个人变成了老虎”。但是,作为成语,它出自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战国策》中记载的一则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说的是魏国的一位大臣担心自己出使后,魏王偏听偏信,而故意对魏王说,如果有三个人连续来报告说街上有老虎吃人,魏王是否相信?魏王果然表示会信以为真。大臣即以此为例劝告魏王不要轻信谣言。这个特定的历史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内涵:“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作为成语的“三人成虎”所表示的就是这个意义。又如成语“胸有成竹”,有的外国人之所以会把它翻译为“胸中有一根竹棍儿”,成为笑柄,就是因为不懂得“胸有成竹”的特定含义。即使有些成语字面义与特定含义的关系较为直接紧密,仍然不能只从字面义去理解。例如,“千山万水”,特定含义是形容国土的辽阔,或自然景色的壮丽,或路途的遥远艰险,要是只按字面理解为“山很多,河流湖泊很多”,那不是差得太远了吗!成语的特定含义往往是字面义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或既有引申义又有比喻义。甚至字面本身只是一个故事的简略标题,只起一个符号标记的作用,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永远也猜不透它的真正含义。就说“洛阳纸贵”吧,字面浅显,但并不只是要告诉人们一条市场信息:洛阳商店里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了。也不是说洛阳出产的纸张质量好,所以卖高价。它其实说的是一个遥远的历史故事:晋朝的一位文学家左思写出了一篇杰作《三都赋》,轰动了洛阳,人人都想一睹为快,可是当时还没有印刷厂,要欣赏这篇杰作,得到商店里买来纸张抄写。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去抢购纸张,导致纸价上涨。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事实,但作为成语,它要表达的是由这个具体的历史事实类比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比喻好作品深受欢迎,广泛传播!可见,成语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是字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没有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区分成语与非成语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词组或短语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特定的完整意义,还不一定就是成语,它还必须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并长期乐于运用。也就是说,这个词组或短语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紧密的关系,能表达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们的现实感受和认识,于是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反复出现,它才可能是成语。例如,“拔苗助长”之类的行为,不仅孟子的时代有,而且在后来人们的生活中也不断出现,所以,一经孟子说出,这个词组作为对那种办事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而适得其反的行为的最形象的比喻,至今仍广为人们反复运用。这就是成语的长期习用性。

成语具有结构的定型性、意义的特定性和完整性,以及在人们语言交往中的长期习用性这三个特征,但不能说凡是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词组或短语都是成语。因为一种语言中除成语以外,还有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名句和典故等等,也都具备这三个特征,它们和成语一起总称为“熟语”。成语不过是熟语中的一种,而且与其他熟语的关系错综复杂。同一个词组或短语,可能同时出现在成语词典和谚语词典中。这意味着同一个词组和短语,有人认为是成语,有人认为是谚语,甚至还有人会认为是格言或其他熟语。成语与其他熟语之间有何关系,有没有可以相互区别的界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先弄清成语的来源。一般语言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但口语往往又是书面语的基础,不少口语经过文人的引用、加工、改造,就变成了书面语。这种现象对我们了解成语和其他熟语的异同关系很有启发。现在公认的成语中有的原来就是俗语和谚语,即民间口头流行的熟语。如“投鼠忌器”,最早见于《汉书·贾谊传》,但书中明确指出是引用“里谚”,即本来是口语中的谚语。还有“唇亡齿寒”、“铁树开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最早都是口语中的谚语或俗语,后来才经文人的引用而成为成语。可知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口语中的熟语。成语的另一个来源是书面语,包括神话传说、历史著作、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外来语等等。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来自《山海经》中所载的神话故事;“图穷匕见”、“负荆请罪”分别出自历史著作《战国策》和《史记》;“拔苗助长”、“自相矛盾”源自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投桃报李”、“未雨绸缪”都最早见于《诗经》;“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出处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三不四”、“东风压倒西风”分别是《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原创;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则外来于《圣经·旧约》。从成语的来源可以知道,成语与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熟语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应是书面性。凡是进入书面而为人们所习用的具有熟语特点的词组或短语都可以称之为成语,这样的认识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至于格言、名句和典故与成语都有书面性的特征,有不少是重合的,只是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而有不同名称。比如格言,一般认为就是“含有教育意义的固定语句”,或“含有劝戒意义的成语”,可见这是以有无教育(劝戒)意义为标准对固定语句(成语)的分类。格言、名句和典故如果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和成语一样长期地为人们所反复习用,也可以称之为成语了。

成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一般的词语来具有非常明显的长处:言简意赅,结构谨严,凝练含蓄,富于哲理性而又形象鲜明生动,表现力特别强。因此,成语在人们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功用。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是必须对成语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主要地位,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古典文献,都有特定的故事与来由,有的还是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出入。如果不逐条认真学习的话,当然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涵义,更谈不上恰当运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二〇〇三年一月知识链接【文学常识】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字格组成的,也有非四字格的成语,如三字格、五字格和六字格等等。成语跟一般词组或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不一样,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随意替换,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而非成语。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语来自于历史事实,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现”、“负荆请罪”;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总之,成语的来源远远不止这些,就是以上几种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难完全分开。三、成语的特点(一)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例如:“五谷丰登”、“青黄不接”,就透露出中华民族的农耕经济的社会特征;“天伦之乐”、“骨肉之情”,则表现出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意识;“万寿无疆”、“犯上作乱”,又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结构,等等。可以说,成语在本质上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二)言简意赅,凝练自然。成语能够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意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程门立雪”——比喻尊敬师长,虚心好学;“大义灭亲”——比喻为了国家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等等。在简要凝练的文字中表达丰富多彩的含义,是成语的一个基本特征。(三)形象生动,表现力强。由于成语大都与历史上的某一人物或故事相关联,因此,当人们提到某一成语时,这一成语所蕴涵的形象便会马上显现出来。成语正是依靠自身的形象特点来增强它的表现力的。例如:一说起“愚公移山”这个成语,人们很快就会想起“愚公”这位老人和他的不怕艰难险阻的动人故事;一提到“夜郎自大”这个成语,马上就会想起“夜郎国”那个妄自尊大的首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成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四)意蕴含蓄,富于哲理。大多数成语在结构上都具有二重性,即故事层和意义层。成语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也把某种富有哲理意蕴的意义含蓄地传达出来了。这种意义我们有时也叫做“引申义”与“比喻义”。例如:“守株待兔”,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可笑迂腐的故事,实际上它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说明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都是行不通的;而成语“井底之蛙”,则是要讽刺那些眼界狭窄、见识短浅的人。(五)易学易记,便于诵读。由于成语自身具备的故事性、形象性和可读性,所以学起来都比较容易。同时由于成语大都短小凝练,这就为诵读提供了便利条件。【要点提示】一、如何学习和使用成语

成语的文字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成语本身具有言简意赅、形象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运用它,也应注意:(一)准确掌握、理解成语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或者“望文生义”。比如“鱼目混珠”和“鱼龙混杂”,表面看似差不多,实则意思相差很大,一个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充当真的东西”,一个是“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二)分清褒义贬义。有些成语通常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比如,“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周到,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指做事无法无天,含有贬义,二者不能混用。(三)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成语,尤其是近义成语的辨析。比如“迫不及待”和“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形容事情紧迫,必须马上去做。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一)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答案:B。(1997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二)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答案:D。(1998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三)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答案:A。(199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四)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答案:B。(2000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五)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仍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案:B。(2001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学习思考】

一、利用成语字典,分别找出三字格、五字格、六字格的成语各一个,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二、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或家长进行一次成语接龙比赛。(张双平 编写)

b

八仙过海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pán)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难以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他们各自向海里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了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xiāo)投到海里,箫载着他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花篮、纸驴、鼓、玉朝笏(hù)、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比喻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试以一物投之水,而各显神通而过何如?”(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

[想一想]“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是哪八个人?

拔苗助长

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农夫,总嫌(xián)他家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拔完后回到家里,疲惫(bèi)不堪(kān)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真不容易。”他的儿子听了,赶忙跑到地里去看,只见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想一想]“拔苗助长”是否能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zhàn),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锜。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由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

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战国策·西周策》)

[想一想]

请你给“百发百中”的“中”字注音。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都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想一想]“半途而废”的“废”与“废寝忘食”的“废”,意思一样吗?

抱薪救火

战国时,强大的秦国蛮横地派兵攻打魏国国都。魏国势单力孤,眼看就要被秦国所破。就在这时,有人提议将南阳这个地方割送给秦国,借以求和。可大臣苏代坚决反对,并对魏王说:“秦国欲壑(hè)难填,用割地的方法讨好秦国,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魏王不听苏代的劝告,结果,魏国不久就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xīn)救火——薪:柴草。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害,结果反而使灾害扩大。“且夫以地事秦,比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想一想]“抱薪救火”的“薪”能写成“新”字吗?

为什么?

你能填出成语“釜底抽( )”吗?

杯弓蛇影

西晋时,有个叫乐(yuè)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个朋友到他家里喝酒,可喝完酒朋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乐广听说后,便赶紧去探望,想问个究竟。朋友说:“前次在你家喝酒,看到杯里有条蛇在游动,心里很害怕,不喝吧,又觉得对主人不敬。喝了以后,回到家便病了。”乐广听后很纳闷。回到家里,猛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角弓,心里明白了。他再次把那位朋友请来,又给朋友斟(zhēn)上一杯酒。朋友指着酒杯惊呼:“看,蛇!”乐广取下墙上的弓,说:“那只是弓的影子,现在没了。”朋友恍(huǎnɡ)然大悟,病也全好了。

杯弓蛇影——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虑

而引起恐惧,自相惊扰。“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晋书·乐广传》)

[想一想]“杯弓蛇影”含有“疑神疑鬼”的意思吗?

比肩继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yàn)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继踵(zhǒnɡ),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人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楚王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比肩继踵——比:并。踵:脚后跟。继踵:脚尖碰着脚后跟。形容人多拥挤。“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杂下》)

[想一想]

这个成语故事中还包含着另一成语,它是“( )如雨”。

闭门思过

西汉昭帝时,韩延寿担任太守。有一天,他到属下高陵县巡视,刚好碰上一对儿兄弟为争分祖上留下的田地而向他告状。韩延寿看到这种情形后,十分惭愧(cánkuì)。于是他对手下的人说:“我作为太守,没能教化好百姓,以致让这类事情发生,我应该辞去官职,让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干。”之后,他独自一人呆在屋里,闭门思过。那两个告状的兄弟也被他感动了,流着泪向他请罪。闭门思过——过:过错。指不与人接触,独自反省自己的过错。“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汉书·韩延寿传》)

[想一想]“闭门思过”的“过”,这里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秦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huānɡ)的上面,膏(ɡāo)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膏肓: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与膈膜之间叫“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左传·成公十年》)

[想一想]“病入膏肓”中的“肓”能写成“盲”吗?为什么?

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厉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

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诗经·大雅》)

[想一想]“不可救药”的“药”是动词,“良药苦口”的“药”也是动词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大将班超奉命前往西域,与鄯(shàn)善王互通友好,建立正常的友邻关系。班超刚到鄯善时,鄯善王很尊敬他,关系很融洽。可没过多久,匈奴也派使者来到这里,与鄯善王修好。班超等人因此受到了冷遇。班超对手下的人说:“如果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我们必死无疑。不入虎穴,焉(yān)得虎子,我们先杀了匈奴使者,这样就断了鄯善王投靠匈奴的念头。”于是他们马上行动,消灭了匈奴的人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穴:动物的窝。焉:怎么。比喻不大胆实践,就不能取得成就。“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想一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是表示疑问的词吗?

c

草木皆兵

前秦与东晋打仗,虽然前秦力量强大,兵将众多,但东晋军队作战勇敢,阵容严整,这就使前秦的将士们不免心生胆怯。前秦的国王苻(fú)坚更是害怕。他看见远远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晋国的军队。后来,晋军与秦军在淝(féi)水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结果,晋军以少胜多,秦军大败。到了晚上,秦军只要听见林中的风声鸟声,就以为是晋军杀来了。

草木皆兵——皆:都。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稍有一点动静就紧张起来。“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晋书·苻坚载记下》)

[想一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涉及到植物,许多成语都包含有植物名称,想想下面成语空缺处应填上什么?

风吹( )动 桃红( )绿

长驱直入

徐晃是三国时曹操手下的一位大将,他精通军事,英勇过人,深得曹操的赏识。为夺取汉中,曹操命徐晃在阳平抗拒刘备,徐晃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取得胜利后,又协助曹仁与关羽作战。徐晃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大败关羽。事后,曹操写信给徐晃,说:“我用兵三十多年,所闻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还没有谁像你一样,能够长驱直入敌人包围圈的。”

长驱直入——驱:快跑。长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曹操《劳徐晃令》)

[想一想]“长驱直入”常用来描写战争场面吗?

它含有势不可挡的意思吗?

初出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做了自己军中的军师。没多久,曹操派他的大将夏侯惇(

d

ūn)率大军攻打屯兵河南新野的刘备。当时刘备的力量比较薄弱,手下才几千人马,而曹操却人多将广,双方力量悬殊较大。刘备非常着急。这时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镇定自若,指挥有方。他先是诱敌深入,然后在博望坡前布下埋伏,利用火攻,成功地击败了曹军。

初出茅(máo)庐——茅庐:草房子。比喻刚刚步入社会,缺乏处世经验。“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三国演义》)

[想一想]“初出茅庐”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他与“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一个人吗?

程门立雪

杨时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虽年近四十,但仍虚心向学。有一天,杨时前往洛阳拜访当时的理学大师程颐(yí),到了程颐家中,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便恭(ɡōnɡ)恭敬敬地站在院子里等候。这时天下起了大雪,不知不觉,院里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过了很久,程颐醒来,这才发现站在雪地里的杨时。杨时虚心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程颐。

程门立雪——程:宋朝理学家程颐。

立雪:站立雪地里。

比喻尊敬师长,虚心好学。“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杨时传》)

[想一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