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4:06:27

点击下载

作者:张玮玲,崔娜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试读:

理论篇

、工具篇、应用篇、案例篇。理论篇系统阐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群众文化理论、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站)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工具篇精练归纳并解释了文学、美学、艺术、体育、收藏、节日文化等类目的常用名词。应用篇结合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和特点,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南。案例篇主要展示宁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免费开放和文化志愿者服务三方面的探索总结。《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力求精练、实用,以服务于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同人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概览全书,尚觉有许多的不足和缺憾,也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敢于尝试、不畏惧失败、不满足成功,大抵是人类能够发展的动力所在。

是为序。靳宗伟2014年8月理论篇

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

第二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文化馆(站)建设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概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涵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提供的,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必备保障和创造条件。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公共财政为主、其他社会资本为辅,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为全体国民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公共文化人才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监督体系等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凸显了公共服务型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价值与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一是公平性或均衡性。指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要公平分配,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要均衡布局,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非常便利。

三是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特色应是多样的;同时,服务的对象也应是多样的,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对社区居民、农民、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免费或低收费的,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五是基本性。公共文化服务属于满足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服务,超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需求,可通过文化市场获得。第二节 群众文化概述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按美的规律,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我国各级政府设有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制定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制度,建设起覆盖城乡、遍布全国的群众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有一支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队伍。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已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一)非职业性

这是群众文化同专业文化的分界线。专业文化团体、专业文化工作者是以从事文化活动为社会职业,并以此为社会服务,向社会索取报酬。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是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工作学习之余进行的文化活动,所以叫非职业性活动。专业文化工作者除了以自己的文学艺术活动为社会服务之外,还需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活动。这一部分也属非职业性活动。(二)自我需要

专业文化活动是为别人服务的,是为了满足别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群众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为了自娱自乐。这里面包括娱乐休息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陶冶情操的需要、抒发感情的需要,增进知识、技能和智慧的需要,增进友谊的需要等等。某些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的需要。但对参与者来说,总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前提的。(三)社会性

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全体成员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参与者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和活动方式的社会化。(四)综合性

群众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广泛,凡生产、生活、历史、现实、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科学、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等等,均有所反映。任何一项群众文化,就其内容来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其包容性很广。(五)民族性

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就是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群众文化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在内容上,它主要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等,并通过本民族喜闻乐见的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风格和气派。(六)民间性

民间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民间游艺游戏,以及民间习俗等等,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即使到了今天,群众文化生活领域宽广了,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了,但是仍然保持着群众文化的民族民间特色。

三、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一)娱乐休息功能

娱乐休息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是群众文化区别于政治、法律、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标志。人们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看戏、看电影等,可以从中得到娱乐休息,起到消除疲劳、调剂精神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其他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普及知识功能、文化承递功能、生活审美功能等,有些只是在具有娱乐休息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挥。(二)宣传教育功能

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是由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决定的。内容健康、催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能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如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不健康,就会给群众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把人引向歧途。群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与娱乐休息功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寓教于乐”是群众文化的特性,如果离开了“乐”,就难以吸引人、感染人,就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群众文化之所以具有宣传教育功能,还与他的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形式分不开。如民间戏剧、曲艺、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都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宣传形式,能起到不同的宣传教育作用。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结合得好,才能起到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三)普及知识功能

群众文化是一所“社会大学”,担负普及和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任务。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含了不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既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牧区基层,各种群众文化组织运用图书资料手段,以新的知识技术指导农民、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我国有11.4亿人口,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只靠正规的学校教育,需要发挥群众文化这所“社会大学”的作用。(四)文化承递功能

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承递,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自产生以后,便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格局世代相传。如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节日,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就是承递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时,在继承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衍生着新的活动形式。如许多少数民族的戏剧形式,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族群众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群众文化的承递功能,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发展和传播,不仅繁荣了群众文化本身,还为专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五)生活审美功能

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在内的全部审美功能,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审美功能。群众文化的生活审美功能往往同其他功能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这种审美观念,又往往同民族、民间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群众文化在发挥生活审美功能时,应当注意自身的特点,尊重和了解不同的民族的审美心理,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育教育。

四、群众文化网络

群众文化网络是由各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和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纵横交错而成的群众文化组织系统。我国现阶段的群众文化网络,是指农村文化网、城市文化网等。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所属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如省、地、市群众艺术馆,县(区)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乡、镇文化中心等;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所属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如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少年之家等;城乡基层的各种群众文化组织,如俱乐部、文化室、老干部活动室,以及营业性舞厅、歌厅、游乐场等;还有文化专业户或个体户。群众文化网络的建立和发展,使群众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化。(一)城市群众文化网

指城市群众艺术馆、区(县级)文化馆、街道文化站。它们各有其工作任务和活动范围,都开展阵地活动和业务辅导活动。从纵向说,上下联系,是业务指导关系;从横向说,它们又各自联络所在地的一些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点,构成三个层次的横向联系网络。现在有的地方的街道办或社区已开办了文化室,开始向四级文化网发展。(二)农村群众文化网

指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文化户。文化馆是国办,文化站主要依靠乡镇经济力量办,文化室主要是集体办,文化户为个体办或联办,它们虽然体制不同,但形成了四级文化网,上下是业务指导和辅导关系。以县文化馆为网纲、文化站为网目,文化室、文化户为网点,构成一个庞大的农村文化网络,覆盖面很广。(三)文化馆职能

文化馆是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是政府设立的、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遍布城乡的文化馆(站)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站)的核心工作。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阔,包括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美术摄影展览、科技普及、时政宣传等等社会文化活动。

2.辅导工作。群众文化部门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主要是指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其目的在于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辅导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创作辅导和表演辅导两个方面。辅导工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提供辅导材料,进行示范辅导和参加群众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具体进行辅导等。

3.培训工作是文化馆(站)一项经常性工作。培训对象主要是专职群众文化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培训采取分级实施的办法。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层次。主要形式是开办各类短期培训班。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极为丰富,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民族民间文艺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等)、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等。

5.报刊书籍编辑工作。包括:通俗文艺刊物、各类演唱材料、指导和辅导性刊物、群众文化理论刊物、信息报刊,以及各类知识性的文化书籍和专著等。

6.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群众艺术档案是传递和储存业务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且可以真实记载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情况,为进行科学研究和编写历史积累资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内容范围,一般分为:文字资料、档案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及相应的电子档案、实物资料等。

7.群众文化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包括群众文化信息的内容、流通渠道是多方面的:从有关领导部门输入、输出信息,如上级的指示、计划,下级的总结、汇报、请示报告等;从群众输入、输出信息,如群众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状况,以及群众的意见、要求等;从社会上有关系统和兄弟单位输入、输出信息,如对群众文化有影响的经济信息、专业文化及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从历史资料输入、输出信息,如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群众文化心理;还有从国外输入、输出的文化信息等等。群众文化信息是宝贵资源,掌握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对于正确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优化群众文化活动结构和组织结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8.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包括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群众艺术和创作理论研究、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建设理论研究、民族和地方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等方面。

9.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直接抒发感情,发挥艺术创造才能的需要,又是群众文艺活动的基础。群众文艺创作来自群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群众文艺创作继承了我国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着纯朴真实、刚健清新、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等特点。

10.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是一种运用视听手段和寓知识于娱乐之中的教育传播活动。主要包括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知识讲座、幻灯放映、科技培训、文化收藏和鉴赏等等。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求知欲望的日益强烈,文化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

11.阵地活动。指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宫、文化站等利用自己的场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又称“馆办活动”。如橱窗宣传、街头墙报、文艺演出、展览、讲座、培训、游艺等。阵地活动不仅可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而且可以发挥宣传教育和示范辅导作用。

12.馆、站指导工作。是群众文化部门工作任务之一。它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检查总结,经验交流,信息传播,宣传表彰,探讨解决馆、站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等。

五、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原则(一)自愿原则

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原则,即按群众自己的心愿参与或举办文化活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群体共同的需要。只有人们面对最喜爱、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某种活动,才会有自愿参与的热情。因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而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强制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开展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各种不同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加以引导,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扩大人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自愿参与的热情,把群众的需要与和谐的需要统一起来。(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某种素质或能力,而自觉进行的学习和锻炼。群众之间的互教互学和互相影响,也是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自我教育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部内容。(三)自我表现

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特点。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观赏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活动。观赏活动是欣赏别人的活动,它只能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不能满足人们直接抒发感情和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人们生活中是大量的、普遍的、经常的,如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自己直接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从这种自我表现中人们得到了一种在观赏活动中得不到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近几年来,这种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形式日渐增多,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

六、群众文化活动空间(一)城市文化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较之农村,城市不仅人口集中、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方便,而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较多。因此,城市群众文化具有内容丰富、时尚性强、形式繁多、更新变化快、文化设施比较先进等特色。城市文化对周围农村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二)社区文化

社区是由历史、地理及其他诸多因素形成的,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特定区域。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长期地、逐步地形成的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等,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社区的文化特征。社区文化活动由于人们年龄、性别、爱好、教养等的不同,往往形成若干个活动群体,比较稳固地、经常地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各个社区从实际出发,继承本社区文化的优良传统,加强区域内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合,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开展社区性的大文化活动,是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村落文化

指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村落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形成的。不同村落,不同民族,其文化形式也迥然不同,一般可归纳为说唱、舞蹈、器乐演奏、戏剧表演、社交、杂耍、体育、科学文化普及等等,其中以传统形式为主,民族特色极为浓厚。(四)企业文化

是企业生存、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群体精神、文化素质、文化行为、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它与企业的政治素质、科技素质构成整个企业素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重大影响。它能增进企业内部的聚合力与进取性,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有助于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助于企业新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群众文化,包括企业举办的业余教育、文艺、体育、游艺等群众文化事业和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开展企业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企业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培养特有的企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五)军营文化

也就是人民军队的群众文化活动。部队群众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它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中,部队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和活跃指战员的精神生活、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第一,面向基层,面向连队。连队普遍建立俱乐部,设有学习组、文艺组、图书组、墙报组、体育组等,具体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指战员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既满足了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还造就了一批文艺人才。第二,强烈的战斗性。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主要突出军事题材,反映和表现部队的战斗生活,塑造和宣传部队中的英雄形象,鼓舞干部战士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感情丰富、充满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特点。第三,“兵演兵”。这是军营文化的光荣传统,是战士自娱自乐自教的一种重要文化生活形式。在连队,有文艺骨干参加的演唱组;在团以上单位,有战士业余演出队。他们是部队的文艺轻骑兵,是最受基层欢迎的业余文艺组织。第四,官兵同乐,军民共乐。军营文化的这种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新型人民军队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六)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虽然大、中、小学在层次、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具有较强的超前性、群体性、自主性和变异性。它与社会文化的其他文化形态比较,容易反映新思潮、新需求,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能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校园文化有助于创造一种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七)庭院文化

群众自愿组织起来,以村寨院落为活动阵地,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而开展的业余文化活动。这是农村普遍推行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模式,它适应了农民劳动生产方式由集体转向以户为单位的新变化。庭院文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组织形式小,适应性强,便于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它补充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不足,有利于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八)家庭文化

包括家庭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装饰、环境美化。目前出现的家庭文化娱乐活动有家庭电视、家庭录像、家庭音乐(包括收音、录音)、家庭图书、家庭摄影、家庭游艺、家庭美化、家庭集邮、家庭收藏(包括文物、字画、火花等收藏)、家庭体育、家庭保健、家庭养花等等。家庭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细胞,家庭文化的兴盛是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九)庙会文化

庙会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庙会文化是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四种类别,即:传统宗教型、纪念祭祀型、文化经贸型和封建迷信型。庙会文化既与宗教活动有关,又是相对独立的范畴,它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其表现形式有文字语言、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典章制度以及政治、经济、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种文化形式。庙会文化的内容应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生产关系相适应,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适应。(十)夜市文化

是以文化部门为主,利用夜晚的空暇时间,在市区范围内所进行的带有经营性质的文化活动。它包括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歌舞比赛、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录像展播、联谊舞会、音乐茶座、时装表演,以及各种球类、棋类、游艺、游戏活动等。文化夜市是随着城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而产生的,它适应了广大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十一)广场文化

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维也纳、罗马、威尼斯等城市更以其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传统的庙会就是极有代表性的广场文化。近年来,以城市大型广场为依托而形成的广场文化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群众文化方式,这种集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或侧重于商业文化气息,或侧重于纯艺术的氛围,目的在于开展各种切合时代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并值得关注的文化形式。近年来,很多城市纷纷兴建城市广场,由此也衍生出利用现代都市广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文化广场。广场文化的兴起,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是使人、城市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手段之一。城市文化广场的活动以“群众性”和“大家乐”为主,主办者也多为政府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前来参演的大多为群众。群众文化广场的文化活动不同于电视、录像、广播等只是单向性的灌输,它具有开放性、规模大等特点,而且是双向性的交流,可以获得社会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较易激发群众的参与欲和表现欲。广场文化的兴起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十二)旅游文化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和文化总体开发。旅游资源即旅游点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二是旅游区域内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和活动越多越好,越能给旅游者以新的知识和乐趣,满足美的享受。三是旅游服务业的文化素质。旅游服务业文化的重点在于建立科学的文明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改善经营作风和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旅游服务业形象。旅游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实行有偿服务。它和群众文化关系密切,必须取得群众文化的配合和支持。(十三)民间艺术

指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民间艺术品种繁多,如民歌、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美术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十四)乡土艺术

以本身生长的地区或某一乡土风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对地方风物情调、习惯特色、社会生活等进行生动的艺术描绘,创造出富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画面和形象。(十五)建筑文化

包括居室、庭院、城市雕塑、桥梁、道路,以及古代宫苑、庙宇、陵墓、碑、塔等建筑物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它们虽都属于社会物质文化,但广义而言均属于美术范畴,即建筑艺术、造型艺术。建筑文化能显示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建筑文化是有形的社会文化,与群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同社会文化水准、文明程度,同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习惯相一致的。群众文化愈活跃、愈发达,建筑文化就愈有活力、愈发展。建筑文化比一般物质文化凝聚着人类精神文化的更多成果,其中包括群众文化的成果。(十六)服饰文化

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服饰包括衣、帽、鞋、袜及各种首饰、发簪、耳环、项圈、项链、胸针、胸牌、手镯、沙巾、腰带、围裙、手套、裹腿等服饰物品。服装的款式、颜色和装饰,直接体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和审美习惯,不但有生活实用价值,更有装饰和美化生活的审美作用。实用美与装饰美的统一,构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服装除日常的普通服饰外,还有官服、军服、礼服、朝服、婚服、丧服,专门行业还有自己的制服。当今的时装更是多种多样。服饰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外在物化表现,既有其稳固的一面,更有其变异的一面。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时尚,往往能从流行的服饰表现出来。

服饰文化与群众文化关系密切。围绕服饰文化发展起来的刺绣、织锦、镶贴、蜡染等民间工艺美术活动,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服饰文化中的装饰性部分主要是为了审美需要,在这方面群众文化与服饰文化是一致的。(十七)饮食文化

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围绕饮食,产生和发展了炊具、饮具(酒具、茶具等)和食具。这些器物,从设计、绘制到成品,生产过程本身就构成一种工艺文化。围绕饮食,发展了烹调技术。中国的烹调技术著称于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围绕饮食,兴起了饮食行业,出现了各种餐厅、酒店、茶馆,以及火锅摊、馄饨担、卖糖人、卖面人等市井文化。我国历代饮宴筵席礼仪,席间伴以歌舞、民乐,并有猜枚、行令、吟诗等等,也构成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近几年开发出各种“仿膳御酒”“孔府家宴”“清宫糕点”等高档食品,生产出各种极富特色的炊具、饮具和食具,开展了“酒文化”“茶文化”“糖文化”等学术讨论会,把饮食文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八)茶文化

中国茗茶,兴于唐,盛于宋、明。茗茶名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茗茶造型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历代名人诗、画、论著对茗茶的描绘,更为茶文化增添了异彩。当今围绕茗茶兴起的 茶具工艺、包装工艺、茶馆装饰等,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国的茶文化在丰富人们生活、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 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十九)酒文化

酒文化的内涵,一般包括酿酒、酒器、酒诗、酒画、酒词、酒赋、 酒歌、酒令、酒证、酒轶事、酒世态、宗教等庆典,以及人们生活中的 喜、怒、哀、乐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而且孕育和发展了人类的文化艺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 中有关酒文化的内容就十分丰富。在书法上有重要地位的商、周青 铜器铭文,多刻在酒器上,不仅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且为考古学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李白斗酒诗百 篇”,酒酣“挥毫落纸如云烟”,正反映了历代文人雅士与酒相随,才 创作出许许多多传诵千古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酒文化更 是日益繁荣,呈现出斑斓多姿的新局面。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功能,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原则,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都是群众文化服务应遵行的基本原则。

一、公共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功能(一)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

群众文化是与专业文化、市场文化等相对应的概念,是建立在不同文化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即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为目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专业文化的主体是专业文化工作者,其目的是为满足受体的文化需求。市场文化的主体是文化产业,其目的是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冯守仁,鲍和平:《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年)

公共文化,其“文化”的界定与群众文化中的“文化”不完全相同。群众文化中的“文化”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公共文化中的“文化”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包括艺术、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博物、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具有“共有的、公共的、共同的”含义,也常用来代表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或“公共性”)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体概念。在清晰的产权制度下,从“私人领域”之中区分出“公共领域”,从而诞生了公共领域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

群众文化属于公共文化范畴。群众文化具有突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同时也就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拥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群众文化供给、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群众文化的享有者,更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承担着发展文化馆事业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说,群众文化也属于公共文化。(二)群众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群众文化事业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既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遵循群众文化的特殊规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推动群众文化的创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扩展了领域。群众文化虽然属于基本文化服务范畴,但同时,群众文化还存在着大量的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和部分的非基本文化服务内容。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画等号。

二、群众文化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群众文化事业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博物馆事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普遍属性或共同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涵盖了政府文化工作的众多方面,既包括目前文化体制中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系统,也包括宣传、教育、体育、科技以及妇联、残联、共青团、工会等系统;政府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包括了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还有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等。(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群众文化是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和基层文化艺术辅导为主要职能,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这是由群众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特殊规定性决定的。公共图书馆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依托,向社会提供文化、信息和知识服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以自然和历史见证物的展示为基本工作内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也是由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特殊规定性决定的。群众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事业、博物馆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不可替代性。

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源头之一。我国群众文化事业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兴起,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文化价值的服务系统,从而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21世纪出现的新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实践中,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分野日渐清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它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在我国长期形成的群众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事业、博物馆事业等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的,群众文化事业是其源头之一。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经过5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省、(地)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五级群众文化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级网络,正是以群众文化网络为骨架形成的。第二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文化馆(站)建设第一节 文化馆(站)的职能

一、文化馆(站)的性质(一)文化馆的性质

文化馆是指县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广大群众终身受教育的课堂,是承担政府群众文化工作职能、繁荣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主导性业务单位。文化馆包括省、地区(市)、县(市、区)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文化中心。设立文化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体现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关心和重视,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担当。

1992年文化部颁布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第三章“性质”中,明确规定:“两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群众艺术馆是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是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文化馆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

1992年文化部颁布的《文化站管理办法》第二条明确阐述:“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所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当地群众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文化部2009年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再一次明确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质。该管理办法在“总则”的第二条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指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

以上这些法规、规章,明确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性质,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向广大公众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文化事业机构,是公众免费开放、方便公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场所。

二、文化馆(站)的基本职能(一)文化馆的基本职能

1992年文化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中,对文化馆(包括群众艺术馆)的基本职能表述为:“群众艺术馆是组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及研究群众文化艺术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是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文化馆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

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艺术教育培训,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省级文化馆、地(市)级文化馆的工作职能,要充分体现对下级文化馆业务工作的指导、辅导;县级文化馆的工作职能要充分体现对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村(社区)文化室业务上的支持和指导。省级文化馆的职能要充分体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二)文化站的基本职能

2009年文化部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第三章“职能和服务”中规定:“文化站的主要职能是,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

各地文化站必须明确基本职能,突出文化站的公益性性,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突出文化站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功能,让广大公众就近、便捷地参与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第二节 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

一、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指导思想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着眼于发挥文化馆(站)的基本职能作用,着眼于增强文化馆(站)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健全和增强服务项目、服务能力为重点,与建立文化馆(站)基本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相结合,实现文化馆(站)设施免费开放。

国务院2003年6月出台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就明确指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必须向公众免费开放,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包括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益性质的文化馆(站)。

2010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2011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下发后,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进入新阶段。

二、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基本内容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公众提供。

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要根据公众文化需求,合理安排文化馆的公共空间设施场地。馆内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特别要向当地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开放,使文化馆成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家。

文化馆免费开放中要免费向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主要是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的指导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逐步使之健全,向群众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也全部免费。

三、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具体措施

要切实做好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一)取消原有部分收费项目

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馆(站)要取消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和培训费、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费、公益性讲座与展览收费。取消原有部分收费项目,尤其是取消文化艺术培训等收费,旨在切实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树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良好形象,使广大公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二)限期收回出租设施

在免费开放的背景下,各地文化馆(站)要严格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维护好文化馆(站)的公益性质,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的限期收回。(三)降低非基本服务收费

文化馆(站)除基本公共服务外,为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公益性服务。在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的前提下,各级文化馆(站)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外的公益性服务,要降低收费标准,按照成本价格为群众提供服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四)扩展基本服务项目

根据当地文化馆(站)现有的业务干部配备情况,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充分挖掘潜力,引导和动员全社会的文化资源,包括文化师资资源,参与到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广泛多样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不断拓展公益文化服务项目。根据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扩展免费服务项目。(五)提高免费服务质量

文化馆(站)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不能因为免费而降低服务质量,相反要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以公众的评价作为免费服务工作的衡量标准,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文化馆(站)免费服务的考核,重视公众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免费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努力提高文化馆(站)免费服务的质量。

四、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应注意的问题(一)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相结合

文化馆(站)应充分保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还应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馆(站)自身的能力,提供部分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

文化馆(站)内的阵地文化服务与送文化下基层、广场文艺活动等结合起来。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不仅仅局限于固有文化设施的对外开放,还要在充分发挥文化馆(站)设施作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重心向下、向阵地前移,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三)利用馆(站)文化资源与利用社会文化资源相结合

文化馆(站)既要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设施、产品、人才),又要广泛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发挥文化馆(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利用各级文艺协会、群众文艺团体的资源,激发公众的文化参与热情和文化创造精神,整合全社会的文化力量,参与到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来,把文化馆(站)建设成本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四)自身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

文化馆(站)在自身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采取购买、补贴等方式,为基层群众包括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保障他们基本的文化权益。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 文化馆(站)建设

一、文化馆(站)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一)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馆(站)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它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按照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强文化馆(站)建设,着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包括文化馆(站)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科学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级文化馆(站)人员必须不断深化对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文化馆(站)的地位,强化文化馆(站)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馆(站),对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馆(站)要充分彰显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出贡献。(二)文化馆(站)的性质决定了其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取向

文化馆(站)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