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辉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2:38:3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意恒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受辉煌

感受辉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感受辉煌作者:王意恒排版:HMM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9-01ISBN:9787554902363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际,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新世纪新阶段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增加,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

跨入新世纪的头十余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据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没有出现历史上大灾之后大减产的现象,到2011年,粮食实现连续第8年增产,粮食总产量57 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 473万吨,增长4.5%,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农业连年丰收为我国沉着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粮价飞涨等不利形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农民增收喜洋洋

粮食增产的同时,“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供应充足。“十一五”末期,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产量比“十五”末增长1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根据国家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9.6%和96.7%,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比重提高。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迈上4 000元、5 000元台阶,年均增长8%以上。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9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增量达到766元,刷新历史纪录;实际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彻底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四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业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 000亿美元,较“十五”末期翻了近一番。又是一个丰收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农业部表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农业的政策、科技、装备、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支撑。相关链接国家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

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是我国政府“三农”政策的着力点,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农民种粮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12亿吨,之后,连续5年下降,2003年已跌至4.31亿吨。在粮食5年连续减产的背景下,2004年我国对种粮农民实施了“粮食直补”,即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鼓励粮食生产。

2006年,由于成品油调价,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国家又在“粮食直补”的基础上,实行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此外,国家还针对良种和农机具进行补贴。

在农业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利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实现增产,扭转了连年减产的局面,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辽宁跨入农业大省行列

近年来,辽宁主要农产品实现了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业生产指标进入全国前列,跨入农业大省行列。

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达1 765万吨,居全国第13位;蔬菜产量3 764万吨,居全国第5位;水果产量600万吨,居全国第5位;肉类总产量435万吨,居全国第7位;蛋类总产量286万吨,居全国第4位;奶类总产量130万吨,居全国第8位;水产品产量575万吨,居全国第4位;44个县(市)农业产业化“一县一业”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全省日光温室面积突破600万亩,居全国第1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占全省的20%,居全国县级第1位;岫岩满族自治县的食用菌培育面积6万亩,进入全国县级前10位;东港市的草莓种植面积15万亩,居全国县级第1位;北镇市的设施蔬菜面积56万亩,与山东寿光相当,列全国县级前2位;凌源市的花卉年产值8.15亿元,居全国第2位;开原市的生猪年饲养量、出栏量、年加工能力,均位于全国领先水平。辽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

粮食产量超5 000万吨的黑龙江、河南两省,2011年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5 571万吨和5 543万吨,双双登上5 500 万吨新台阶。“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是指我国从2006年到201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规划(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方向和目标。每五年规划一次。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2012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的第二个年份。“中国装备”撑起“中国制造”

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占我国国民经济40%份额的工业,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我国工业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1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5.9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64.5%。在电工电器、高精密机床、工程机械、重型矿山等行业的出口产品中,成套设备、高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国家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五个重点: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装备(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装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35%。2009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效清洁发电设备能力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 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五轴联动高速铣削中心,加工出精美绝伦的奥运主题场馆“鸟巢”模型。图①为五轴联动高速铣削中心。图②为五轴联动高速铣削中心在工作。图③为五轴联动高速铣削中心加工出的“鸟巢”模型。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有限公司为广西龙滩水利工程生产的第一组型号为SSP-H-780 000/500的变压器,是世界最大容量的三相结合式变压器。

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连续五年实现贸易顺差,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相关链接“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拓展阅读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产能)

你知道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产能)吗?据统计,2010年,我国发电量达到42 065亿千瓦小时、原煤产量32.4亿吨、化肥6 740.6 万吨、粗钢6.27亿吨、水泥18.8亿吨、汽车1 827万辆、微型计算机2.46亿台,分别是2005年的1.7倍、1.4倍、1.3倍、1.8倍、1.8倍、3.2倍、3倍。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20种,粗钢、煤、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9年,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0%。2010年,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4.3%,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市场繁荣,商品充足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国家一系列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政策的贯彻落实,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2010年,我国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8.4%和16.5%。同时,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各类商品市场空前发展,成为商品流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发展新格局。市场商品丰富、种类多样

在传统百货零售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多种业态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超级市场、便民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发展迅速。连锁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经营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推动网络购物成为消费时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企业间(B2B)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交易额达到5 131亿元。另外,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已达25 000家,网络团购企业数量达1 880家。现代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在降低流通成本、扩大消费、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民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相关商品的消费量。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家电下乡达1.14亿台,销售额达2 418亿元;全国汽车、摩托车下乡拉动消费突破2 600亿元。事实证明,家电下乡既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家电等商品下乡政策在较短时间内,已使很多农户从中受益;同时,这也对活跃农村消费品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增长”的效果。大力实施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城市消费,促进了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销售网络的发展,加快了家电更新换代速度和相关行业的发展。

国内消费品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购买力明显提高,对消费的支撑力增强;三是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拉动了消费,为国内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四是充足的商品供应,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商品价格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为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相关链接餐饮消费持续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加之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的商品销售。餐饮业零售额一路走高,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销售局面。2010年,全国餐饮收入达1.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对消费品市场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拓展阅读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

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温饱向享受转变,由吃、穿向住、行方面发展。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扩张较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私家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以移动通信和信息为代表的通信信息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人们外出旅游/ 第二节/城乡建设成就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城镇人口比重“过半”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城镇居民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农村居民,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小城镇建设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国土面积中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把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扩大市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对于扩大内需、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城市与自然和谐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作为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世园会的承办城市,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独特功能。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链接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逐步改变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城乡二元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优化城乡结构和布局,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拓展阅读沈阳经济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多个城镇共同组成的城镇群迅速成长,成为引领区域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战略要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79%的外来投资,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0.8%,占东北三省的9.5%;总人口2 359万人,占全省的55.6%,占东北三省的22%;城镇化率达到65%,是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200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决策,随后发布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及其7个专项规划。2005年4月,相关7个城市正式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标志着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全面起步。2008年,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被正式纳入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由7个城市增为8个城市,并再度更名为沈阳经济区。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沈阳经济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8个城市间的合作机制日渐成熟,区域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发展和空间整合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11 714亿元,占全省的64.1%、东北三省的31.6%;固定资产投资9 130亿元,占全省的5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 941 亿元,占全省57.9%,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牵动作用不断增强。

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农村建设“喜盈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然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速增长期。“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作出重大调整。党的十六大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至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九年出台了九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之下,农民最关注的饮水、用电、公路、沼气、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问题,逐步得到了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中国政府大力修建农村公路,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政府得到农民的尊重。”2010年10月27日,国际道路联盟主席卡比拉在由国际道路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上,把“农村公路与社会公平发展成就奖”颁发给了中国政府。中国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做法,在与会的30多个国家的来宾和专家学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1978年,中国农村公路里程只有58.6万公里,大量乡镇和村庄都不通公路。到2002年底,中国农村公路达到133.7万公里。2003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中国交通运输部提出了“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口号,开始实施“东部地区通村、中部地区通乡、西部地区通县”工程。2005年,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提出了中长期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从2006年开始,中国进入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阶段,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实施了“五年千亿元”工程,在广袤大地上掀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数字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20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将此称为“十年磨一剑”。目前,辽宁省在已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的建设步伐。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货损大、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同时,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解决了农村“进出难”的问题,为中国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几年,各类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农家,摩托车和农用车的销售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农村家庭还购买了小汽车。这些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变,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持久动力。便利的农村交通条件,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绿色旅游农业、商品加工业的转变。至2007年底,辽宁率先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油路。农村公路的发展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中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但仍旧存在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较大、整体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农村公路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民富裕程度出发,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同步实施农村公路路网改造,逐步缩小中国东中西部农村公路发展差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交通保障。根据《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安排,到2020年,中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要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370万公里。

在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国家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 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相关链接“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是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的发展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2年又连续九年出台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拓展阅读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凤城大梨树村

在大梨树村的花果山上,有一处制高点叫“揽云阁”。它的对面有一座9米高的“干”字碑,上面雕塑了一个正在挥镐刨土的人,他的脚下是坚实的土地。挥镐人满怀激情奋力劳作,成为大梨树人的形象化身。改革开放以来,大梨树村发扬特有的“干”字精神,从本村实际出发,改造荒山,建设万亩果园。

1993年,村委会提出:向荒山要效益。他们坚信,大梨树村的荒山不是累赘,而是财富,是资源。于是,十年“攻山战”,全村一起干,小突击,大会战,专业队伍长年干,家家锁头管,起早贪黑干。十年间,动用土石方152万立方米,出动人工10万次,治理山头20座,把5个村民组的荒山全都治理连成一片,建成了高标准水平梯田1.06万亩;修筑90公里长、8米宽水泥环山路面;打水井50多眼,栽植了桃、梨、李、苹果、板栗树80多万株及5 000亩五味子。大梨树人用双手一锹一镐干出来了全国最大的集体果园和最长的环山长廊。

大梨树村的集体经济实力强,他们不仅有万亩果树、药材,还发展旅游服务业,开办了几十家企业。集体经济的发展让这里22个村民组的4 800多口人,家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大梨树村的街市完全是仿照云南丽江古城样式建造的,新村东边是百合门牌坊,西边是远志门牌坊,北面是梧桐门牌坊。进了梧桐门是平坦整洁的五味子广场,还有中草药材、土特产品、山珍野货等交易大厅。仿古建筑下浓浓的商业气息,给这个古城镇式的村子增添了无限情趣。在村东边,建有现代化和怀旧情调的大梨树酒店和青年点、庄稼院、河边客栈等休闲娱乐场所。拓展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农村的发展变化,让人们更加珍视和回味那首老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它的优美旋律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给这广袤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新希望。县域经济发展的“辽宁现象”

铁岭开原市以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为基础薄弱、资源不足的县(市)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范本——“开原模式”。“十一五”前4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全国的位次平均每年超越100位以上。开原打造7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5个,到位资金超过300亿元,城镇化率从19%提高到52%。这里是著名笑星赵本山的家乡,在手握赵本山这张文化名片后,又拥有了一张“全国百强县”的经济名片,开原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县域工业园区

开原的发展是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全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提升的缩影。“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从全省经济的“短板”,一跃成为全省经济提升的增长点,瓦房店、海城、庄河、普兰店、大石桥、东港、开原、大洼等10个县市入围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百强”,辽宁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板块。2010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辽宁的县域经济发展,被国家县域经济权威机构概括为“辽宁现象”,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辽宁,公认的“工业大省”。但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成为困扰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不补齐这块“短板”,就无法实现辽宁经济的腾飞。200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包括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服务、改进建设用地管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县扶持力度等10项政策支持措施,启动了全省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引擎。“十一五”以来,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年平均增速超过20%,超过全省经济年均增长水平。

辽宁省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一县一业”;每个县集中建设一个工业园区,打造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集中抓好县城建设,三分之一左右的县城拥有30万城市人口。

曾是辽宁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义县,近五年发展速度较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4 980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3.03亿元,创造了财政收入3年翻两番的“义县速度”,财政收入增幅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从2008年开始,义县每年都引进100个以上项目,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作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排头兵”,瓦房店市以引进“旗舰型”企业,培育集群式产业“舰队”,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如今,他们正在加紧建设产值超千亿元的轴承及相关配套产业集群、超500亿元的化工产业集群、超300亿元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超200亿元的清洁能源产业和光电产业集群。

辽宁省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快速增长,与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今,县域经济成为辽宁经济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到2009年年末,全省44个县(市)的重点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4 665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 569亿元;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法库县的陶瓷、辽中县的装备制造、瓦房店市的轴承、庄河市的食品加工、海城市和大石桥市的镁质材料、辽阳县的钢铁精深加工、开原市的起重设备、铁岭县的有色金属,在全国都具有较强影响力。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词:陈晓光作曲:施光南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那个)东港撒网

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哟)弹琴姑娘歌唱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相关链接什么叫“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兴衰。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事实表明,县域经济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 第三节/区域发展百舸争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又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意见,批复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这对于整合地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国各地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全面振兴在东北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简称11号文件),标志着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启动。九年多来,东北地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达到4.5万亿元,是2004年的3倍,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百万千瓦核电装备、百万伏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极大提升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代农业贡献突出,为全国农业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地区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国企改革攻坚取得了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沿海沿边开放同步推进,利用外资大幅提高;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4.3%以下,改造城市棚户区1.3亿平方米,惠及650万住房困难群众。

在推动全面振兴的实践中,东北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目标相统一,既立足现实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相统一,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坚持优化投资结构与激发内生活力相统一,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增加经济的科技含量;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优化相统一,既依靠增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优化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相统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证。2007年11月5日,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历时10个月,制造出我国最大的直径为11.97米的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全长60米,总重量1 600余吨,总功率达到11 870千瓦,创下了中国之最。

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把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作为重大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优势日益凸显,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会场

产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增速加快,城区经济活力释放,消费市场繁荣。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底,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实现了经济总量由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人均超过6 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 600亿元,比2005年增加两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 430元,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270元,增幅高于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相关链接阜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日益重视,阜新作为我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奋力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体制,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阜新风力发电场

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新型能源、煤化工产业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配套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2008年的32.1%。阜新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市月亮湾公园拓展阅读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转身向海”是辽宁要做的一篇大文章。2006年是辽宁全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第一年,韩国STX造船和中冶京诚中试基地等大项目迅速落地,尽显辽宁沿海的吸引力和魅力。2009年7月1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国家从发展全局出发,着力打造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开放水平,推动全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对辽宁而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辽宁对外开放与合作有了更高平台,在赶超东部发达省份的征程中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那一天起,凭着辽宁沿海经济带这张显赫“名片”,辽宁对外开放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辽宁”的名字传得更远、叫得更响。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项目来了,韩国STX集团增资了,英特尔项目投产了……由世界500强企业引领的国内外资本在辽宁2 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不断掀起投资热浪,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项目加速集聚,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成长壮大。

进入“十二五”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又开始了更高起点上的跨越。大连全域城市化、绥中实施省管县、长兴岛成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辽宁沿海不断迸发出新的精彩。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气东输管道铺设工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时期。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比1999年翻了两番以上,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二是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三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同东部地区互动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四是凝聚了党心民心,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族群众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有: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处理好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二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实现发展的新跨越。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四是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动员全党全国大力支援,形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大合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关链接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出台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中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200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1)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

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198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1999年6月9日,江泽民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3)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住时机,着手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4)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拓展阅读我国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与城镇密集区,承担着率先推动实现现代化和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功能。2008年,东部地区以占全国9.6%的土地和37%的人口,实现了约占全国54.3%的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地位。/ 第四节/基础建设不断巩固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年底,国家新增4万亿元投资,其中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的约1.5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约3 700亿元,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既有基础上得到又好又快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改善青藏铁路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干线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主体的铁路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8月1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汇集了当今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最新科技成果。2008年4月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2009年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开通运营,此外,北京至武汉、天津至秦皇岛、沪宁城际等铁路客运专线相继开工。货物运输通道建设,以及部分铁路线路改造明显加快。“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建成通车。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枢纽和干、支线机场改扩建有序推进,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加快了铁路以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铁路建设,铁路发展滞后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初步得到改观。2007年3月18日,烟大铁路轮渡港正式开业。烟大铁路轮渡纵贯渤海海峡,海上运输距离160公里,使烟台到大连铁路运输比绕行山海关缩短1 600多公里。图为中铁渤海铁路轮渡1号轮。

区域和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协调。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加大了中西部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区域与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建设,加密路网、打通对外运输通道,稳步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支线机场。特别是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通车,有效改善了西部重点地区的交通条件。二是投资进一步向农村公路倾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三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得到加强,为通过城市经济辐射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交通服务条件。

铁路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路线,大大推进了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以大秦铁路2万吨重载列车和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为代表的铁路运输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铁路工程技术方面,高原冻土青藏铁路整体道床、大吨位桥隧工程、牵引供电、调度指挥系统等,均取得创新性发展,铁路运输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为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公路水路交通在大型深水港口建筑关键技术、公路大跨径桥梁和隧道建筑关键技术、沙漠公路、冻土公路修建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水运船舶方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围绕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产品,加强船型优化升级换代,具备了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超大型LNG船、13 000 TEU级新巴拿马大型集装箱船生产能力,标志着我国船舶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民用航空技术上有新的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喷气客机已开始批量生产,大飞机制造项目已经启动。缩小飞行高度垂直间隔,空域容量和利用率明显提高。相关链接什么是“五纵五横”“五纵五横”这一概念在国务院2007年批准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指我国5条南北向和5条东西向的综合运输通道。每一条运输线路都由贯穿全线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路、水路及油气管线组成。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适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五纵五横”的交通网络。“五纵”:黑龙江省黑河至海南省三亚、北京至上海、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至港澳台、包头至广州、内蒙古自治区临河至广西自治区防城港等五条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五横”:天津至喀什、青岛至拉萨、江苏连云港至新疆自治区阿拉山口、上海至成都、上海至云南省瑞丽等五条东西向综合运输通道。“五纵七横”是我国规划建设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网主骨架。总里程约3.5万公里。“五纵”指同江——三亚、北京——珠海、重庆——北海、北京——福州、二连浩特——河口。“七横”指连云港——霍尔果斯、上海——成都、上海——瑞丽、衡阳——昆明、青岛——银川、丹东——拉萨、绥芬河——满洲里。拓展阅读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我国重点进行开发建设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被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其中除南水北调工程外,其他三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 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 142公里。其中海拔4 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公里,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 072米,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雪域高原群众心中的《天路》。歌曲《天路》作词:石顺义作曲:印青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草场

看到山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

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

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电力工业跨越发展

电力供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底的5.17亿千瓦增加到2010年底的9.5亿千瓦,年均增长8 000多万千瓦。电网方面,建成了1 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在200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8.74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8%,下降到2009年的68.5%;风电装机容量连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2009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我国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电源地区布局更加合理。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2009年3月30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全面管理辽宁境内的大连、丹东、营口等火力发电厂和营口热电厂,是国内第一家获得“一流火力发电厂”称号的电厂。图为华能大连电厂厂区。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特高压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链接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

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和西南诸多河流,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到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60%。此外,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贵州、陕西、内蒙古西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而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七省市的电力消耗占到全国的40%以上。“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大开发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