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力:世界正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17:02:33

点击下载

作者:小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改变力:世界正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改变力:世界正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试读:

认知:重新定义自己

认识真正的自己无关乎年龄,也无关乎性别。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开启认识自我之路。

要经过多久,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连自己都未曾见过的人,

有什么资格谈改变。

我们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发下这样的宣言:“我要变瘦!”开始时减肥力度很大,尽量吃得少运动得多。然而,坚持了一周后,稍微见了点成效,便彻底放松或意志力消退了,又大吃大喝了。

和伴侣或父母吵架之后,我们常常想:“以后再也不吵架了!”但是一转身又吵得不可开交。

元旦时激动地写下自己一年的规划和目标,执行几天后却把计划抛在脑后,又回到了以前懒散的状态。

我们常常想要改变,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渐渐地,有的人甚至会陷入“自己真的已经无药可救了”的自我厌弃之中。无法改变,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认识真正的自己,没有接受并面对真正的自己。

在没有遇见过真正的自己以前,如上所述,改变是很难的。连自己都未曾见过的人,有什么资格谈改变。

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认识真正的自己是改变的开始。因为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明白,我们想走向哪里。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决定自己的样子,决定自己以后要走的路。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认识真正的自己,更不是每个人都走在通往认识真正自我的路上。

很多人满足于生活在表象之中,活在朋友圈里的人物设定里——在大家眼里你是什么样子的,你就怎么过自己的生活。如果在别人眼中,你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模范标兵,你的朋友圈就一定要全是鸡血正能量,即使偶尔情绪低落想吐槽,打完字后,也会考虑考虑,接着删掉,或者设置为仅对自己可见。接下来,很有可能还会有人因为自己产生与人设不一致的感觉而感到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我们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改变了自己,你的世界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人们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减肥失败、执行计划失败等等,或许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意志力不了解,也没有观察和总结自己生活的习惯。减肥初期的热血将我们的意志力燃烧殆尽,少了意志力,自然坚持不下来。又或许在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不想改变的—我们的脑子想改变,但心里却不想改变;我们想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心里却不愿意做出自己不想做的选择。我们的内心已经习惯了惬意、美食和享受。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制订计划和付诸行动时,我们就不会盲目冒进,会在意志力和克服自己的畏难心理方面多做考虑,会改进实施的方式。也许,意志力最终还是被耗尽,但是我们能坚持得再久一点。看到自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知道自己真的在坚持下变得更好了,我们的意志力将会受到激励。慢慢地,我们就会看到自己想要的改变,成为我们想要自己成为的样子。

梭罗28岁时住进林间小屋,开始回归自然的生活,并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塔莎奶奶56岁时迁居魂牵梦萦的佛蒙特荒野。在这里,她真正由零开始,花30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19世纪风格的农庄。

从容、充实地享受人生,淡然、乐观地面对生死,这都需要一个强大、独立、清晰的自我。一个独立而坚韧的自我,是建立在认识真正的自己的基础上。永远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忘记找寻真正的自己的信念。

找寻自我的精神栖息地、认识真正的自己,无关乎年龄,也无关乎性别。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开启认识自我之路。这段旅途也许很长,但是只要我们还在路上,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永远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忘记找寻真正的自己的信念。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安全……

都到你内心去寻找吧,

那里才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

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人们往往花大力气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却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很多人认识自己,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殊不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种基于人物设定和身份认同的存在感,而这种微弱的存在感却是我们确知自己是谁、来自哪里的证据。

之所以说这种存在感很微弱,是因为它具有不稳定性,因为我们不能左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果我们的快乐仅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身份认同和赞许,这种快乐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认同和赞许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为了维持别人对我们的认同和赞许,我们必须付出心力去取悦别人,即使越来越偏离自己的内心。可是就算你的心力再强大,总有一天也会消耗殆尽,因为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中是一件太耗费心力的事情。

我的同学W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类型,在长辈们那里备受宠爱,在比自己小的学弟学妹那里备受崇拜,可是在同龄人那里,很容易就招致羡慕嫉妒恨。在W的每个年龄段,都会遇到几个看她不顺眼、背地里说她坏话的人。W对这种事情一向是见怪不怪,淡定自若。

大学期间经历的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段时间,W在做家教兼职。有一次,她指导的那个学生的家长因为顺路就带了W一程,开着自己的劳斯莱斯把她送到了学校,结果被一位一直背地里诽谤W的同学看到了。那位同学立刻拿出手机拍照,随后就把照片上传到学校的贴吧、论坛上,还注册小号在帖子下面评论说W被有妇之夫包养了、做了小三……

一时之间,不明就里的同学们纷纷站出来批判W。平日,很多认识W的同学在校园里见到她只是指指点点、小声议论,这下到了网上却言辞异常激烈,骂得很难听。我们几个W身边的好朋友深知W的为人,实在看不下去她受这样的委屈,于是也天天到贴吧和论坛上指责骂W的人,向他们证明W不是那样的人。

W得知后,真诚地感谢了每一个为她说话的同学、朋友,同时很冷静地说道:“我曾因为那些诽谤我的人而感伤痛苦,觉得这个世界不再美好,所有人都诬陷我,没有人相信我。但是我想到,那些骂我的人,他们知道我最近在看什么书吗,他们知道我爱喝什么茶吗,他们知道我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吗……他们都不知道。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只有我自己知道。所以,他们骂的只不过是一个名字,一个不存在的角色,一个他们臆想出来的人物设定,而不是我啊。这样想来,那些谣言仿佛都不会影响到我了。所以,论摆事实、讲道理,甚至对骂,网上那些小伎俩还真不是我的对手。这种事情小打小闹,不理他们,过一段时间他们自然不会再继续了。”

听到W这番话,我感慨良久。随时观照自己的思想,并且检验它们的真实性,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唯有做自己思想的旁观者,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事物的本质,在事件外给自己一个理性的建议。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且身体力行,那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你的人生将会与众不同。

比如股神巴菲特。他的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世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就更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坚定自己的信念。”巴菲特说,父亲的教诲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父亲的教诲,他才能做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界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外界发生的一切好与坏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状态。如果外界有什么东西让你感到痛苦、受伤,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明明自己没有做错,却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痛苦,有的人甚至决绝地选择结束生命,这会不会是因为他/她从小就生活得小心翼翼、一直很在乎周围人的眼光?他/她是不是一直活在别人给的角色设定里?

改变自己的前提一定是真正地接纳你自己。

被人们称为“波点女王”的草间弥生,是一名艺术家,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10岁开始,她就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几乎伴她一生。

草间弥生曾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她曾创作名为《我爱我自己》的系列作品,是用黑白签字笔作的画。她还有一次展览的名字叫“我太爱我自己了”。这是艺术家的自恋,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对自己全然的接纳和深深的爱。

所以,请记得,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还是安全感……都到你的内心去寻找吧,那里才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面对生活,请时刻带着信心,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和耐心,由内而外地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所蕴含的丰盈与美好,享受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当下。外界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外界发生的一切好与坏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状态。

你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样子。

毕业季来临,很多应届毕业的读者都不约而同地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是在北上广工作打拼,还是去二线城市工作生活?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管你选择在哪里工作生活,都会有人跳出来发表反对意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在一线城市挣钱,还是在二线城市生活,本来就是令人感到纠结的问题。其实,我们做任何一种选择,并不是因为这个选择是完美的,或者不在乎别的选择,而是它当下对你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你只要对自己做的事保持信心,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

也许你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就像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林真心说:“没有人告诉我,长大以后的我们会做着平凡的工作,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恋爱。原来长大后没什么了不起,还是会犯错,还是会迷惘。后悔没对讨厌的人更坏一点,对喜欢的人更珍惜。”但是,你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也像林真心接下来说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样子。”

日本作家山口路子30岁时,人生遭遇困境,不愿与人交往,工作也不顺,茫然而不知所措地生活着。所有人都让她坚持下去,不要做弱者,必须为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战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但她真的感觉累了。在外人质疑的眼光下,山口路子选择逃到了乡下,一家三口过着简单的生活。后来,她在自己的书里写道:“不知不觉已经活了四十六年……二十几岁时对着周围的人挥刀舞棒奔波人生,三十岁时开始出现身心不适……我们一家三口离开东京,移居轻井泽,踏踏实实地在这个乡下地方待了十年。”

山口路子对“想要的生活”的解释是: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以是成为大企业老板的梦想,也可以是平淡过日子的市井惬意,关键是到底哪一种适合自己,哪一种能够让自己真正快乐。

说到底,还是基于对自己充分的了解,做出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的选择,你才能成为你相信的样子。

在日本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几个闺蜜一起去泡温泉。在换衣间,我遇见一位日本女子,她皮肤白皙,腰身紧致,身材匀称,看上去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泡完温泉后,她化上淡妆,盘起头发,身着洋装,看起来是准备赴一场约会。

我被她的魅力吸引,禁不住上前跟她攀谈了几句,正好她表示离约定好的约会时间还有很长时间,得知我们几个是中国人之后,她很开心地表示愿意和我们多交流交流。相谈一番后,我冒昧地问了她的年龄。可能看穿了我的顾虑,那位女子很爽朗地笑了起来,大方地说她已做了外婆。她竟然比我妈还大,可看起来却像是四十多岁的人!我们都很惊讶,纷纷向她讨教保养秘诀。

她说到,自己曾经历两次凶险的大病,吃了很多药,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折磨。后来,她开始研习素食主义的生活方式,坚持练瑜伽、泡温泉。她平时分析饮食变化对自己身心的影响,关注身体发肤的细微变化,总结自身体质与时令季节的关系,记录心态情绪对气血皮肤的影响。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她不仅皮肤和身材都保持得特别好,还总结出了几十道效果奇佳的素食食疗方子。

听完这位女子的经验分享,天性爱美的女人们瞬间像打了鸡血,有人求推荐好的瑜伽馆,有人讨教素食食疗秘方,有人恨不得回去再泡一轮温泉。她淡然地一笑:“我的方法只适合我自己。你们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观察、分析、尝试、感受,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迷信别人的秘方,就跟过来人的经验一样,不是拿到你身上就能直接用的。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有一首很暴露年龄的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最初是歌颂人民教师的一首歌。后来,这个歌名常常被人引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多是表达对另一个人的崇拜之情。但是,在我看来,人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不相同,没有必要去逼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也不需要盯着别人的人生目标,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长大后,你只能成为你自己,成不了任何人。即使你真的很想要成为你所崇拜的人的样子,你也不可能成为那个你想要的样子。你只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去过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不管怎样,对自身信心建立的前提必须是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在通往更好的自己的路上,深度体验每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过程,走向自己的内心,在一次次的自我剖析中更了解自己,更确知自己的能力。一旦自身的信心建立,你的努力才能成为你的铠甲,那些披荆斩棘划破的伤口就是你的勋章。最终,你会成为你相信的样子。一旦自身的信心建立,你的努力才能成为你的铠甲,那些披荆斩棘划破的伤口就是你的勋章。

拎得清事情,看得见自己:要做自己由心而发的事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

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禀赋和性情的位置,

问题在于你能否找到它。

我一直很欣赏眼神好的朋友,因为眼神好说明拎得清,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不会受到大环境、他人和暂时所遇到的困境的影响。

他们的生活状态像极了千利休大师所说的“如花在野”。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插花作品,那么他们一定会仔细地观察花朵盛开的自然之态,随着花朵的心性插花。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禀赋,比起无论何事都要刻意向别人学习、跟别人比较,他们更喜欢给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做符合自己禀性的事情。

周国平老师在给海蓝博士的新书写序的时候写到,人要做自己由心而发的事。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禀赋和性情的位置,问题在于你能否找到它。海蓝博士是眼科博士,然而她38岁的时候却放弃了眼科医学,从零开始研学心理学。敢于放弃之前的成绩,敢于重新归零,敢于在不惑之年踏入全新的领域,这一切都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这是关乎内心所想的事情。

我的表妹钟小姐,过完25岁生日后的一天找到我,她跟我说,发现自己已经走完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了,可是却始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看到朋友圈里,A晒一手好厨艺,B晒马拉松比赛,C晒摄影技术……她感到郁闷——“明明这些我也都学过啊,为什么都没有他们做得好?”

我早就发现了表妹的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没找机会跟她深入地交流。这一次,我和表妹一起细数了她这些年在各个领域的尝试:

中学时喜欢教美术的老师,缠着爸妈买了画具,报了美术兴趣班。后来因为坐不住,觉得自己的性格宜动不宜静,放弃了画画。

高考报志愿时,因为看到哥哥学习设计常常拿奖,觉得很高大上,所以就报了和哥哥相同的专业。可学起来才发现设计根本没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能脱颖而出。灰心之余,勉强修完学分,混到毕业。

大学毕业后,看到做旅游记者的姐姐可以边工作边游山玩水,拿着相机到处拍拍走走,有时候还能拍拍偶像、明星,觉得摄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用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台入门机,还买了一堆摄影发烧级教材。跟着姐姐拍了一个月,最后因为拍摄工作的时间点不固定,有时候甚至要半夜赶路,觉得女孩儿独自出门太危险,相机就被闲置了。

再后来,看到朋友们做手作,也跟着买了羊毛毡材料包,结果第一次尝试就扎了好多次手,遂又放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一件事,你才会将它做到极致的好;不热爱它的时候,你心里其实只有敷衍或浑噩地度过漫长时光的念头。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拎得清事情,看得清自己。前者是说,你在做一件事之前,是否了解要做这件事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做的过程中有多少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它是不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后者则是说,你是否喜欢这件事。而何为“喜欢”?就是废寝忘食也想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内心向往的事。只有看得清自己,做真正喜欢的事,那么即使遇到再大的艰难困苦,也不会轻易放弃。

人们经常问幸福是什么?是有很多很多的钱,是有车有房,是拥有一个疼爱自己的贴心伴侣,还是拿到了心仪企业的录用函……其实,这些都不是固定的标准。每个人感受到的幸福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味道,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就是做自己打从心里就喜欢做的事。

如果这世上真的有通往幸福的捷径,那就是做由心而发的事。人生,是一次可以选择的旅程,我们无法把控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看法,但我们始终都可以把控自己。

经过一番梳理,表妹先分析了自己的性格;接着,她又向各位前辈讨教各行业工作的特点;最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插画。因为她从小爱看宫崎骏的电影,甚至集齐了所有能买到的宫崎骏手稿印刷版,她觉得能创造喜爱的场景和角色是一件很令自己开心的事情。

想清楚了之后,表妹开始画自己喜欢的场景和人物,后来也画更多的元素。慢慢地,她开始接约稿了。她从来不挑活儿,小到手账本、小贴纸、纸胶带,大到大型游戏人物和场景,她都享受其中,做得很开心,人也自信了很多。闲暇之余,表妹还开直播,直播自己画插画的过程,一来分享经验,二来也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喜欢插画的朋友。最近,听说她在直播平台上的人气很高,直播已经成了她插画事业以外的新方向了。

我为表妹的改变感到欣慰之余,不禁想到,如果表妹早早地意识到自己要找到内心真正喜欢做的事,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感到迷茫,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那就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想想自己真正向往的人生是什么。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由心而发的事。如果这世上真的有通往幸福的捷径,那就是做由心而发的事。

大部分人都有的困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的人,永远是朝着目标前进;

而有些人却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一会儿向东,

一会儿向西,到最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都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有时甚至会困惑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被鼓励发展自己的兴趣,也很少真正为自己做过什么选择。可是突然长大了,面对工作、生活和平庸的日常,我们攥着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朋友跟我讲过一次自己的相亲经历。对方是家里介绍的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男青年。朋友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女孩,对相亲对象,她一般会直接问对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如果跟自己的三观不同,或者对方的要求自己达不到,就开门见山地说清楚,不会浪费大家时间和感情。而聊到想要的生活,他们微信的对话是这样的:

朋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男青年:简单的生活。

朋友:你现在的生活不简单?

男青年:(对方正在输入中……)简单。

但并不快乐。

这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也是很多人的困惑所在。这世上有太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总是随波逐流,无法肯定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常常困惑:我明明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却不快乐,为什么?如果你觉得不快乐,那就应该反思,这确实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在日本工作生活期间,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我曾去学过花艺课。幸运的是,在同期学员中,正好有一个跟我一样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女孩Z。很快,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原来,大学毕业后,Z曾考上公务员,可她工作了半年后却毅然决然地辞职来到日本留学。家人痛心疾首,朋友们也不理解,而Z只是说:公务员的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在日本,学习之余,Z在淘宝开了一家代购店,做得很用心,生意也很好。但她并不是工作狂,也不会为了金钱无限度地透支自己的生命能量。那时还是代购很火爆的时候,她将淘宝店转给朋友管理,然后开始用存下的钱学摄影、学花艺。本来以为她只是玩玩而已,没想到摄影学得很好,自成风格。开始有不少人找她拍摄婚礼照,不经意间摄影就成了她的一大副业。其实,花艺她学得也很好,作品充满灵性。有朋友调侃Z说:“摄影、花艺样样都强,干脆开个婚庆公司吧!”

两年后,Z回国。生性好动的她又背上了自己的旅行包,做了大半年的徒步旅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她一路上拍摄了很多优美的照片,后来,她还把自己拍的美图,按照不同地域,做成了明信片,专门送亲朋好友。

最让我佩服的是,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Z还学了热情四溢的伦巴舞。我本来以为她只是心血来潮罢了,结果半年以后,都可以上台表演了。其他诸如手作、画画、吉他,只要她感兴趣的,都能做得不错。

这样的姑娘,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足够勇敢、自信地去尝试。每每想起她,我总觉得有一股力量注入。有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单单认识她,你就能感受骄阳般灿烂绽放的生命能量。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讲过这样一段话:“有时候,生活会用板砖砸你的头。一定不要失去信仰。我知道,唯一支撑我前进的东西就是:我爱我所做的事。你必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你的工作,也同样适用于你的恋爱。”

如果现在的你还不知道自己适合或喜欢做什么,起码试着问问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想要什么。然后慢慢地,第一步是了解,第二步是尝试,第三步是试过并做得不错。

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人是以弹钢琴为生,你根本没听过钢琴的乐声,那么你也不可能会想到要做一个钢琴家。

如果你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己确实很有收获,乐在其中,那么也许你真的会爱上做这件事。而更加使你打定主意一定是你发现你擅长做这件事,你能够从中感到充实,得到成就感。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或行业,我们不可能尝遍所有,只能在遇到的领域中找到自己最喜欢并能做得好的部分。所以,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工作好几年后,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一定是尝试得太少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归根到底,可能是害怕走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另外,还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懒。

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想要改变的话,不妨多看看,看书、看电视、看朋友……去找找哪种生活是你想要的,哪些领域是你觉得好玩的、感兴趣的,然后就义无反顾地去尝试。不要怕失败,不要懒于尝试,更不要自怨自艾。

蔡康永发过一条微博:“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如果你始终蜷缩在一个小角落,觉得这个难那个难,这个不敢尝试那个不敢尝试,那么你始终无法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和更完整的自己。你想要什么,不是能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要迈开双脚去试出来的。只有跳进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去拼、去闯、去尝试,去哭、去笑、去呐喊,你才会不断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才会最终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请记住,改变的第一步也许很艰难,但不往前走,就永远没有第二步。你必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你的工作,也同样适用于你的恋爱。你想要什么,不是能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要迈开双脚去试出来的。PART 02

展望:人生最困难的部分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内心的冲突时,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改变才开始发生。

我们内心的冲突

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内心的冲突时,

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改变才开始发生。

在马克·李维的小说《偷影子的人》中,面包店老板的儿子吕克中学毕业就留在面包店帮忙,他最大的理想却是上医学院。他知道父亲老了,家里还有妹妹需要照顾,他不得已承担起照顾家庭的担子,向现实妥协。这样的生活只剩下责任,毫无快乐可言。

直到父亲知道了他的梦想,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后,父亲把他从面包店解雇了,将他送到了理想中的医学院,对他说:“这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你要是发现你当医生跟当面包师一样蹩脚,那就回家来,这一次,我会好好把手艺传给你。”从这时起,吕克的人生才真正开始,他一改往日睡眼惺忪的样子,对未来充满了激情。

等到吕克通过医生的专业考试,他感觉生活越来越不像自己想象中美好时,他迷茫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吕克为大家烤面包,他再一次体验到那份久违的满足,也终于决定回到父亲的面包店。

人只有迷失自己,才会重寻自我。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题为《我祝你不幸且痛苦》,全场哗然。这位父亲坚定且慈祥地说:

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对待过,我希望你遭受背叛,我祝福你时常感受到孤独,我祝福你人生旅途中时常运气不佳,我祝福你被忽视,我祝福你遭受切肤之痛。

被不公正地对待过,才能真正懂得公正的价值;遭受背叛,才能领悟到忠诚的重要;时常感受到孤独,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人生中的理所当然。

运气不佳,才能意识到概率和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理解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命中注定,而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你失败了被人嘲弄,才能懂得有风度的竞争精神之重要;被忽视,才能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遭受切肤之痛,才能感同身受,同情理解别人。

这些像诅咒一般的话,极端却道破了人生的真相:唯有当你觉得理所应当的规则被破坏之后,才会重新开始思考和珍惜拥有的一切,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当察觉到自己正因内心的冲突而痛苦、愧疚、失落时,不要逃避这种情绪,更不要压抑,要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冲突。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内心的冲突时,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改变才开始发生。

然而,少有人能察觉到坏情绪的来源——我们内心的冲突,更少有人能真正面对内心的冲突。如果面对内心的冲突依然很难,那么你可以先试着观察它,做一个自己的旁观者。

卡伦·霍妮在其经典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所有的离群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就像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一样。也许对离群者最好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对生活的总的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观察者。

其实,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流,意识的边缘。就像《天使爱美丽》里的人物,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终日神经质的中年妇人,其实是无法忍受丈夫背叛爱情的痛苦;孤独而又为疾病所困的玻璃老人,其实内心也渴望交流和慰藉;整日无所事事、在咖啡店里监视前女友的酗酒男和寂寞无聊的卖烟女,其实也需要爱情的滋润;经常被蔬菜店老板欺负辱骂的弱智男孩,原来他的绘画作品独具风格,堪为艺术品。

这个旁观视角就是来自艾米丽,她看到这一切,用自己的天使魔法修理人们残缺的内心:为神经质的中年妇女伪造一封尘封多年的告白信;与孤独寂寞的老爷爷探讨雷诺阿的《船上的午餐》里那个面无表情似乎旁观者的姑娘;撮合缺少爱情滋润的酗酒男和卖烟女;每当菜店伙计被老板欺负时就去整蛊老板……

然而,做自己内心真正的旁观者是最难的。艾米丽是一个缝合人心伤口的小天使,但是她也会把电视里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想象成自己的葬礼,边看边哭泣;不开心的时候,她一个人去河边扔石子打水漂;面对喜欢的男孩,艾米丽始终不敢靠近。最后,她也是在老人的鼓励下,才鼓起勇气打开心门,迎接自己的爱情。

人生最难的地方是学着怎么改变自己,但改变自己最难的就是面对我们内心的冲突,面对真正的自己。

你不必善解人意,不必正义,也不必美丽,你甚至不必年轻,你可以安静自由地在角落里绽放花朵,你还可以有自己的小怪癖,甚至可以坚持自己的小偏执,但你不能懦弱,不能逃避,不能不去面对内心的冲突。如果你忽略那些因内心的冲突而产生的坏情绪,那只是虚伪的冷静罢了。你是愿意在内心的冲突激流中不堪一击、不战而败,还是愿意站起来,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现在,你只需要打开那扇门去直视自己的内心,而开启那扇门的钥匙就是勇敢和坦诚。

所以,你准备好了吗?人只有迷失自己,才会重寻自我。

跨出第一步:抵抗孤独

你拒绝了这么多,

又怎能怪世界让你孤独呢?

日本的一个发明家为御宅族发明了一种会说话的抱枕,称能支撑御宅族的孤独生活,为此他还通过日本的众筹网站筹集到了103万日元,金额超出了他的预期目标50万日元一倍以上。

为了抵抗孤独,人类真是什么都会尝试啊,仿佛我们生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抵抗孤独。

有人用吃抵抗孤独,以胃抵心,以为胃的满足感可以传达到那颗空虚的心里,殊不知“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抵抗不了孤独的事。暴饮暴食之后,饱腹感暂时取代了孤独的空虚感,却夺走了单纯享受美食带来的幸福感。

有人用买买买来抵抗孤独,塞满购物车,清空购物车,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任这个过程重复循环多少次,灵魂还是空的。卸掉一身锦衣华服,只剩下一个茫然无措、不知该走向哪里的小孩。

其实,恰到好处的孤独是必要的,就像沈从文先生说过的,孤独一点,在缺少一切的时节,你会发现原来还有个自己。但是,泛滥的孤独就是丧,极度的丧一定会让人崩溃。一直不理解御宅族的心理状态,既然意识到自己需要与别人交流,并且希望与别人交流,为什么不改变生活状态?宁愿买一个假的抱枕女友回家,也不愿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不能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不能勇敢地改变,孤独就会永远在你身边伺机而动。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关于孤独的治愈,几乎所有的心理流派都认可:关系治愈孤独。

如果好友聚会,所有人都不再急着要Wi-Fi密码,不再抱着手机不放,聚会就会变成美好的回忆。记得某次,我和姐妹们误入了一个“没有Wi-Fi”的咖啡馆喝下午茶,那家咖啡馆真的没有Wi-Fi,手机信号也极差,而意想不到的是,在那次聚会中,所有人都积极地参与谈话,而不是低头刷朋友圈。那次聚会是我记忆中最美妙的聚会。

朋友邀请你一起踢足球,你害怕踢得不好被人笑话,于是拒绝了朋友的热情邀约;部门组织聚餐,你因为不知道面对领导说些什么,借口有事,缺席部门聚餐。你拒绝了这么多,又怎能怪世界让你孤独呢?

小姐妹橙子初谈恋爱即遇渣男,在那场爱情里,她付出全部,渣男却跑去和别人结婚了。从此她不再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她总是得体地面对身边出现的每一个追求者,但并不走近任何人,也不让别人靠近她。她说她害怕,如果心敞开了,就会有渣男进来。其实,她的害怕没有错,不一定所有的桃花运都是桃花源,一定有烂桃花。但即使外面有坏人,我们也不能因此一直把门关上。我们要练习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让自己拥有甄别渣男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挡在门外。这样简单地一刀切、走极端,你便孤独了。

孤独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你不愿孤独却也不做任何改变。有没有想过,试着改变一下呢?改变是孤独的,不变更是孤独的。世界随时随地变化,当周围的环境渐渐改变,你发现熟悉的一切逐渐变得陌生,那是多么令人无助。与其痛苦地处于被动,不如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哪怕长路漫漫,至少是自己选择了生活,至少有机会去追寻、创造自己想要的新世界。唯有改变,一切才能重新开始。

孤独的时候,试着主动问问周围的朋友,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吃顿午餐,打一场球,说不准有人和你一样孤独呢?不要以为全世界唯有你孤独,也别被朋友圈里晒的那些聚会、团体活动吓到,谁又是日日朋友相伴、家人爱人相拥呢?你要做的只是发出邀请,是否答应是别人的事儿。

试着去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不是坐在咖啡店喝一杯拿铁,也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懂得在繁杂的工作生活中有章有序,真正地乐在其中;在日日相见的厨房里,随手便能用仅有的食材做一餐简单的美味;在日日行走的平凡路上,看见一朵新开的小花,知晓春天的到来,感受到不同的新鲜。

创作完《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这样解释孤独: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社会就像一部大书,每个人是其中一页,但不能“不容许被阅读”。在人群中,只有打破坚壳、带着渴望、努力追逐的人才能收获温暖。跨出自己的小世界也许很难,但不正是这艰难的第一步才闪耀出人类摆脱孤独的人性光辉吗?有趣不是坐在咖啡店喝一杯拿铁,也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懂得在繁杂的工作生活中有章有序,真正地乐在其中。

不要温和地走进生活

如果说有那么一个刹那让我们骄傲地为人,

那就应该是我们超越自我,

勇敢迈出改变自己脚步的那一刹那。

再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莫名着迷,为卡夫卡走出避世桃园的勇敢而感动。

一开始,卡夫卡想要放弃活着。即使他活着,也以一种遗忘和无所谓的形式来逃避生活。因为在他看来,生命是一种负累,无论想怎么过,都会把生活搞得乱七八糟。但如果没有这些麻烦,生活又会如白开水,每天只是吃着、活着,即便可以永远15岁,也无异于死亡。后来,在母亲的要求下,卡夫卡勇敢地走出了避世桃园,选择正视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候活着比死更难。最后,卡夫卡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迎接新的世界,做个最顽强的15岁的少年。

命运就像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就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不要温和地走进生活。如果说有那么一个刹那让我们骄傲地为人,那就应该是我们超越自我,勇敢迈出改变自己脚步的那一刹那。

Lulu一毕业就去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前台的工作,每天只负责接待来访客人、接听电话、收发快递等等。对Lulu来说,这个工作毫无挑战性,之所以选择这个工作,完全是顺应了她父母的意愿,他们认为女孩子不用太拼搏,找个轻松的工作,早点结婚嫁人,以后主要还是靠老公养。在父母眼里,Lulu不可能进世界500强企业当白领,与其追求一个自己得不到的职位,何不找一个轻松无压力的工作。Lulu从小没什么主见,她看着身边的朋友考研、出国、升职加薪,也很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像其他人那样,但是她又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尝试,只能继续做着前台的工作。在毕业后连续半年的时间里,她得闲时找三五好友相聚,奔波于各个饭局、酒局。Lulu坦言自己过得浑浑噩噩的,可是她心里总有一股劲儿驱使着自己去走那条少有人支持的路,她相信那条路上一定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哪怕那风景只能持续片刻。

终于,Lulu和家人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她想做摄影师。父母和亲友那里,当然是一片反对和质疑:喜欢摄影不代表可以把它当工作;你拍的照片确实很出彩,但是跟去做职业摄影师是两码事;摄影师工作收入不稳定;你一个女孩子家怎么扛得动那么重的摄影器材……可Lulu说,再不尝试着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来不及了。

从开始总是因为犯错被骂的小白摄影助理,直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摄影师。哪怕拍摄工作再累,Lulu也一直坚持挤出时间,每日拍一张片子发到网上。慢慢地,她在最擅长的人像拍摄中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拍摄视角也很特别,作品深受赞扬。三年后,Lulu的个人摄影展如期举行,很多工作邀约找上门来。Lulu说,三年前的自己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丝毫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成功,只是想为了自己坚持一把。现在的她,更懂得时间的珍贵,无论做任何事情尽可能尽心尽力,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执行力,更懂得付出的价值和收获的意义。

没有三年的颠覆性改变,Lulu就不可能看到今天看到的风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时代在高速变化,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你就应该勇敢去尝试,冲破眼前的局限和迷茫。尝试改变的方向是什么?是坚持每天往前迈一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即使你正步入茫茫的迷雾中失去方向,也不要为此而放弃那条少有人走的路,也不要温和地随波逐流,放弃自我。

生活有一千种美好,就会有一千种丑陋。请不要温和地走进生活,有态度才会有改变,有改变才能有希望,至少我们要保持强悍的人生态度——改变自己。愿你的坚持终将抵达美好的彼岸。命运就像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就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请不要温和地走进生活,有态度才会有改变。

落差: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失望

人类就像弹簧,压力越大,弹性就越大;

人生就像瀑布,落差越大,就越壮美。

所谓落差或失望,无非就是不能如意。然而,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无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总也逃离不了落差的存在。从人类来到世界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在各个年龄段,都会面临不满和沮丧。虽然我们更喜欢一生顺遂,但落差是生活中的常态,它就像硬币的反面,始终伴随着我们。

要知道,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内心的失望也是,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些忧虑和不满,来推动我们发生进步、做出改变。

巴顿将军说过:“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爬得有多高,而是看他跌到谷底之后能反弹多高。”陈奕迅唱到:“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依然有人触底之后没有反弹,渐渐被失望的情绪淹没,最后一直没走出谷底。

昊文在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总是能够获得上级的认可,一些加薪或是外出学习的机会总会落到同事头上。刚开始,昊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认为只要努力,自己也会有机会。可是,时间长了,看见同事总是在得到一些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后来甚至一看见同事的笑脸,昊文就不高兴,连话都不和对方说了。虽然昊文也知道自己这么想、这么做是不对的,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

其实,对于失望或者某件事上的失败来说,最痛苦的一件事不是别人怎样评价你,而是我们自己的态度。

想要化解并利用自己的失望情绪,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生命能量和信心,有将忧虑转化成激励行动的动力。而想要有足够的生命能量和信心,我们需要每天都给自己的内心喂养充满力量的信息,比如阅读、音乐、讲座等等。如果你想减肥,就请阅读十本以上由曾经减肥成功者写作的减肥书籍;如果你想创业,就请阅读大量商业书籍;你还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参加各种研讨班或演讲活动。心理学家建议我们每天至少应当花十五分钟,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性材料喂养个人思想,因为这将持续为你补充能量,使我们的内心常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其次,我们要学会理性地认识落差,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盲目的自信只会换来现实的骨感。明明我有把握顺利拿到心仪公司的录用函,到头来被同小组的A抢了先;明明规划好了自己的创业进程,结果无论我怎么努力,生活、工作过得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满腔抱怨的同时,你是否应该理智地想一想,是自己没能正确认清自己,还是他人眼光欠缺?我们人生中的很多落差根源往往是自己无法清楚自我定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懂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巴黎七大精神分析学家之一米歇尔•勒朱瓦耶建议,在确定目标之前,先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从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加深对自己的认知,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理解自己在改变之前所处的状态。

最后,要学会恰当地处理落差,凡是让你失望的,其实都是你需要学会面对和超越的。内心失望的坏情绪不是一次打击,而是一个变得更好的机会。当我艰难地向杂志社投稿时,每次退稿都给我带来了失望。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调整好情绪之后,我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阻碍我中稿的因素。我发现,虽然我的想法很过硬,但我的细节描写并不细腻,不足以将读者带入情境。所以,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写作课程,并且找到了一位指导我细节描写技巧的良师益友。从那之后,杂志上开始渐渐出现我的作品。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低头。人最大的失望是自己放弃自己。我们自身都潜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只是我们自己往往不自知。面对落差,当失望情绪来临时,打倒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身,而拯救我们的也同样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内部的力量。唯有化解并超越心中的失望,才能活出平和而强大的自己。我们终将学会,在希望和失望间,平和地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