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0:17:49

点击下载

作者:林琳,张忠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

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林琳,张忠德主编.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ISBN978-7-117-17816-7

Ⅰ.①呼… Ⅱ.①林…②张… Ⅲ.①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临床医学 Ⅳ.①R259.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85786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主  编:林 琳 张忠德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5年6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816-7

策划编辑:梁兆一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第3《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版) 编委会

学术顾问:邓铁涛 颜德馨 路志正 张学文 吴咸中

陈可冀 王永炎

总策划:吕玉波 陈达灿

总主编:罗云坚 刘茂才 陈志强

副总主编:禤国维 黄春林 杨志敏 邹 旭 张忠德

卢传坚 刘 军 黄 燕 李 俊

常务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小云 邓兆智 冯维斌 刘伟胜 刘旭生

刘金文 刘森平 许尤佳 李 达 李云英

杨海韵 杨霓芝 吴万垠 邱 波 张梅芳

范冠杰 范瑞强 林 琳 林定坤 罗笑容

黄健玲 黄培新 黄穗平 葛志红 詹宇坚

蔡炳勤 谭志健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燕 王立新 王树声 邓 宏 龙顺钦

卢富华 代喜平 白建平 白遵光 包 崑

司徒红林 刘 敏 池晓玲 许银姬 孙 伟

杜宝新 李 工 李红毅 李柳宁 杨丽新

杨荣源 肖 静 吴占河 吴焕林 何军明

何羿婷 何德平 宋 苹 张北平 张海波

张敏州 陆 华 陈 延 陈 海 陈文勇

陈秋雄 林启展 罗湛宾 庞 龙 赵 玲

胡永珍 夏纪严 徐大基 徐荣谦 郭 军

唐咸玉 黄学阳 黄清明 黄清春 崔徐江

庾 慧 梁凤鸣 梁伟雄 梁雪芳 韩 云

程 兰 蔡业峰 雒晓东 廖月红 黎小斌

主编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编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澳大利亚悉尼皇家亚历山大儿童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

河北石家庄平安医院第3版出版者的话

为满足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需要,提高中医专科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我社于2000年组织编写了大型《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15个分册),各分册均多次重印,后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再版(16个分册)。本丛书自问世以来,因其体例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重点突出,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医界产生广泛影响,为推动中医专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以满足各层次的专科临床医师、进修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本科生的临床需要;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与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将《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汲取丛书第2版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力求使本书成为中医专科专病同类图书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身边必备的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参考书。

本次修订的组织工作,在第2版的基础上对主编和编委进行部分调整。为保持本丛书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特邀请国医大师、院士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或主审,邀请全国16家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单位200余位专家参加了编写修订工作。各位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中医专科专病的实践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既能传承和发挥中医药治疗专科专病的特色和优势,又勇于创新,在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各位专家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在编写修订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大量丰富翔实的医学文献,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研究心得,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全面科学地体现当代专科专病临床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新、精、效的专科专病学术专著。

本次修订,在第2版基础上,仍保持16个专科分册,即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分册。在保持第2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对丛书栏目名称和设置进行部分调整,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评述”改为“评述与展望”,增加展望内容;“名医专家经验方”和“名医专家论坛”改为“名家名医经验方”和“名家名医论坛”,增选国医大师等名家名医医论和经验方,提高收选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删去“古籍精选”栏目,将古代医家经典论述融入正文之中;增设“循证参考”栏目,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性和较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对西医及中医现代研究等相关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和更新,充实了临床治疗方面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在保持“难点与对策”栏目内容新颖、实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并强化了“对策”方面的内容,给出解决难点的措施与建议。

本丛书从第1版到本次修订,经历十余年。在此期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专病)发展势头良好,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的出版和修订,恰逢其时,满足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的需要。经过3次修订,全书框架体例更加科学合理,全书内容日臻成熟和实用。特别是一些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如“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循证参考”、“评述与展望”等栏目,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与独到的学术见解;“医案精选”、“名家名医经验方”、“名家名医论坛”,荟萃了名家名医临床实践的精华;“现代研究”等则反映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诚然,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当前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并勇于创新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秉承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宗旨,热切期盼本丛书的修订再版,为把专科专病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医专科专病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7月王序

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临床实践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临床疗效则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优势,提高中医药在维护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广东省中医院是我国最早建立、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之一。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内涵建设和优势病种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组织全院专家学者编写了一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紧跟现代医学进展,受到了好评。这套丛书此次为第二次修订,在前二版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构建现代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信这套丛书的修订出版,能够为做强做大中医优势病种、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故乐为之序。2013年9月25日邓序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过了头,中医一再受到波及,曾一度落入低谷。所幸民众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西医应当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经历一二百年可能会走到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曾经提出一个口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接轨”,简称为“与世界双向接轨”,而不是我们单方面的接轨。中医界要有信心、有志气、有骨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创造中医事业的美好未来。

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医界的现状还是不太乐观,中医临床、科研西化的倾向还很明显,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临床科研评价体系,很多情况下要照搬西医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离“自立自强”还是有差距的。其实,历史上中医也有过实验研究。晋唐时代,医生为了观察黄疸症状的变化,逐日用白布浸染病人小便后晾干,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每日黄疸病情的进退;8世纪陈藏器关于脚气病的病因,认为本病与食白米有关……应该说,中医有很多创造是走在世界前面的。

我认为,对科研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动物实验一途,不能说不搞实验的中医就不是科学研究,临床研究也一样是科研,而且是更重要的科研!回顾一下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凡是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都是通过大量、细致的临床研究而获得成功、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

众所周知的汉代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就是他的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是从哪里来的?从临床中来!张仲景的科研方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确立“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张仲景的科研就是临床科研,这种方法过时了吗?落后了吗?我看一点也不落后,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至今仍未被超越。

清代的温病学家吴鞠通,他留给后人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他在《自序》中说:“……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可见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的汇总,但这种汇总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他自己的“三焦辨证”理论框架中,经巧妙剪裁而成,这其中的取舍,又离不开他的临床心得。这种文献的汇辑、总结提高,也是中医的科研方法之一,至今仍然是先进的,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温故一样也能出新——创立新的学说。

上面只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历代在中医学术上做出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因此,大家不要忽视继承,不论是临床经验的继承、还是文献的继承,都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学术大厦将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当然,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成果,还要重视整理、继承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不能厚古薄今。

在这方面,广东省中医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所有着80年历史的中医院,有“南粤杏林第一家”之美誉。曾于2000年集全院专家之力,并与国内名校、名中医院之临床专家合作,编写了一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该书既继承几千年来之学术传统,又总结近、现代中医名家之先进经验与理论,辅以西医之诊断治法,务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一套能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内容丰富而又新颖的著作。丛书出版后,数次重印,好评如潮。这套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有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更是为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广东省中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决定将这套丛书进行第3版修订。此次修订,吸取了前2版编写成功经验,在保持第2版特色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收集、总结、整理、研究中医专科专病治疗规律,遵循科学依据,准确地运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对专科专病实施最有效的治疗,因此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实用、更加完善。在形式上增加了“循证参考”和“评述与展望”栏目,更突出了先进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了“传承古今,融汇中西”!

这套丛书凝聚了广东省中医院和国内知名中医院各位专家学者的心血。丛书的一次次修订,体现了他们善于吸收古人和当代的先进成果、不断进取的精神,中医事业的发展正需要这种精神。相信第3版丛书将为中医医、教、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故乐为之序。2013年5月再版前言

本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中西医新进展介绍给读者,同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力求反映当代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水平。我们拟对本丛书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并予再版。

本版在保持原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进行修订。仍沿用第2版分为16个专科专病分册: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如皮肤性病科增加“特应性皮炎”,泌尿科增加“尿酸性肾病”,妇科增加“异位妊娠”和“卵巢早衰”等。每个分册又以西医病名为纲,以增加中西医之间的接触点、亲和力。每个疾病内容包括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医案精选、名家名医论坛、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预后与转归、预防与调理、现代研究、评述与展望15大部分。其中“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着重更新补充了本病目前最新的西医诊断标准、临床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核心的“治疗”部分,分辨证治疗、其他治疗、西医治疗、名家名医经验方等,外科补充了“手术治疗与围术期处理”,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尽量使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切实反映现代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同时部分病种在“治疗”部分增加了“循证参考”,以冀能对临床以及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编写体例上,在第2版基础上删去了“古籍精选”,丰富了“名家名医论坛”等内容,着重突出著名中医药专家尤其是国医大师们关于该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供后学者学习和借鉴,提高临床实用性。“现代研究”包括了中西医最新观点、新理论和临床、实验室研究成果,反映了多学科的交叉、沟通、渗透,以期充实中医专科专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

本丛书颇具特色的内容是“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评述与展望”,这几部分着力对中医诊治过程中有关难点、重点问题做了讨论,分析评价了该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及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主要阐述一些目前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或尚不成熟但有发展趋向的观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入研究。

本丛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书中所引述的各类医学文献的一些内容,为了体例统一和方便阅读,对原文作了一些删改,敬请原著者谅解,并向原著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较第1版、第2版的编写更贴近临床,并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加大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医学生深入阅读和临床参考,也可作为培养专科专病人员的辅导读物。期望本书的再版能为广大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及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丛书涉及面广,疾病的诊疗又非常复杂,书中如存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套丛书第1版、第2版的作者为本版的编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部分原作者由于工作变动,未能参加本版的编写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编委会2013年7月编写说明《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自2000年出版以来,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紧扣临床的特色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为推动中医呼吸专科专病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各级中医呼吸内科医务人员的理论积累、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技能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2005年,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编委会的委托,我们对呼吸病分册进行了再版,结合中医呼吸病学的进展对本书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再一次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弹指间,8年过去了,在这8年里,中医呼吸内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流感肆虐期间,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独特疗效得到了西医同行的广泛认可。同时,随着中医界循证医学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免疫学等学科的介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医特色疗法的不断发掘,中医呼吸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为了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更好地指导临床,我们对《呼吸科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2版进行了内容更新与完善。

本书(第3版)共分11篇,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内容放入气管支气管炎中,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篇,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近年以来在全球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重要疾病,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国内外对此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故本书专篇详细介绍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科研动态,突出了中医药诊治该病的进展。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强,总结了我院几十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所推荐的治疗方药均是经过我们临床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验方。如何走呼吸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重点,在“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评述与展望”等章节中,我们把每个病症的诊治经验与大家交流,亦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把呼吸科专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的道路开拓得更宽更广。

本书可作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呼吸科医师参考书,亦可作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研究生学习参考之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我院有关领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众多教授、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谢意。同时,本书第1版、第2版的作者冯维斌教授、刘涛教授、刘敏雯教授等,为本版的编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的经验水平有限,错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专家、读者指正。编 者2013年4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上感大多数(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所致,或继发细菌感染。本病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泪、流涕、咽痛、咳嗽、声嘶、呼吸不畅等症状为特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及气候多变时好发,且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本病多数为散发性,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疲劳等均可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易患病;本病亦可呈局部流行,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引起本病的病毒种类较多,由于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而短暂,又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携带病毒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散发者属中医“感冒”、“温病”等范畴,局部流行者属中医“时行感冒”、“瘟疫”、“疫病”等范畴。病因病机(一)中医

中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人体感受触冒六淫邪毒或时行疫毒而致病。六淫邪气中以风邪为主因,风邪为六淫之首,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与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若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感而发病。非时之气夹时行邪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互为传染流行。《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外邪侵袭后发病与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弱,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内外相互影响而发病。

外邪入侵的途径多由肺卫而入,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职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卫表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咽痛等肺系之证。而时行感冒,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疫疠之气,感邪较重,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治疗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易由表入里,使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二)西医

西医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病毒感染引起者占90%以上。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不同种、型达上百种。最常见的为鼻病毒,其他包括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成人感染以鼻病毒为主,小儿则以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病理改变首先可见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分泌物减少,使人有鼻咽或喉部不适感,继之可发生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临床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症状和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多为正常或降低,若并发细菌感染,可有白细胞升高,或见有脓性分泌物。临床表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类型包括了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常以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范畴,以病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全身症状较重为临床特点,而呼吸道的症状一般不重。(一)症状与体征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时有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体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临床分型有:①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②轻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或无,自然病程2~4天;③中度型:局部症状较轻型更为严重,有一定的全身症状,自然病程1周左右;④重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常需休息。2.病毒性咽炎、喉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的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时可伴有发热和乏力。体查见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可扪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急性病毒性喉炎的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查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和触痛。3.疱疹性咽峡炎

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体征有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丘疹及浅表性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4.咽结膜热

多发于夏季,多见于游泳时传播,儿童多见。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咽痛、畏光、流泪、咽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约4~6天。有咽腔及咽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6.流行性感冒

常发生于流行季节,有流行人群接触史。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4日,临床上急性起病,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变得明显,少数患者可有鼻出血、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轻度胃肠道症状。查体患者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和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黏膜可有疱疹,肺部听诊有呼吸音增粗,偶闻及胸膜摩擦音。症状消失后,仍感软弱无力,精神较差,体力恢复缓慢。(二)常见并发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鼻窦炎(鼻塞、脓涕、头痛、畏寒、发热等症状)、中耳炎(发热、耳痛剧烈,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穿孔后耳聋减轻,偶伴眩晕等症状)、气管-支气管炎(咳嗽为主,初为干咳,后出现黏液性痰,发热38℃左右,多于3~5日后降至正常;查体时可闻及干、湿啰音或哮鸣音)、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喘”任何一症状显著加剧,或重症病人明显加重者)。部分可并发风湿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关节炎、舞蹈病、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次要表现包括关节痛、发热等)、肾炎(起病时症状轻重不一,除水肿、血尿之外,常有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头痛、精神差、心悸气促,甚至发生抽搐,部分患者先驱感染没有控制,则可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者有轻中度高血压)、心肌炎(心脏受累的症状可表现为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气促等)。

流行性感冒引起的肺部并发症有三种类型,①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原有心肺疾病患者或孕妇。临床上有高热持续不退、气急、发绀、阵咳、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为双侧肺部呈散在絮状阴影。痰液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病死率高;②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流感起病后2~3天病情加重,体温增高并有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咳嗽加剧,伴有胸痛。体检可见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湿啰音,有实变或局灶性肺炎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痰液中可找到细菌;③病毒与细菌混合性肺炎:起病急,高热不退,病情较重,可呈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除流感抗体上升外,也可找到到病原菌。流感引起的肺外并发症包括Reye综合征(与儿童流感时服用阿司匹林有关)、中毒休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病毒性感染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二)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测定

取鼻咽部分泌物或咽拭子,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IFT)、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血清学诊断等方法作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快速血清病毒PCR检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三)细菌培养

取痰或咽拭子培养以判断致病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诊断要点

(一)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炎症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一)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肺炎

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咳嗽、无痰或痰呈黏液性,伴有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常有声嘶、非胸膜性胸骨下疼痛。查体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胸片可见有局部炎症表现或肺纹理增强。(二)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腔黏膜充血出血与分泌物增多,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全身症状。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三)急性传染病前驱期

由相应的病原体感染所致,如麻疹、脑炎、流脑、伤寒等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但随即出现原发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可作鉴别。在一定的流行季节或在流行区内,应密切观察及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四)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又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早期症状是高热(38℃以上),乏力,全身不适,干咳无痰,个别人偶有少量痰并带血丝;多无普通感冒之鼻塞、流涕、流泪、喷嚏、咽痛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部分病变发展迅速,严重病例双肺可呈大片实变阴影。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部分病例血小板可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冠状病毒抗体测试阳性等可作鉴别。治 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以病毒感染者多见。中医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上需分寒热、虚实、表里,以辨证治疗为基本原则,分而治之。单纯的病毒感染可用纯中医治疗。如为细菌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一)辨证治疗

本病以邪在肺卫多见,辨证多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病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或暑湿等兼夹之证。治疗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1.外感风寒

证候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脉紧。

治法:辛温解表。

推荐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味。

基本处方:荆芥12g,防风12g,川芎9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2g,紫苏6g(后下),前胡12g,枳壳10g,茯苓12g,桔梗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12g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风寒夹湿者加苍术10g、白芷10g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2.外感风热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推荐方剂:银翘散加减。

基本处方:金银花15g,芦根20g,连翘15g,牛蒡子10g,荆芥10g,淡竹叶10g,甘草6g,薄荷6g(后下),土牛膝15g,岗梅根15g,苍耳子10g,桔梗12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头胀痛较重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12g、前胡12g、杏仁12g化痰止咳;咳痰稠黄,加黄芩15g、鱼腥草20g、瓜蒌皮12g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灼热配蒲公英20g、射干12g、玄参12g解毒利咽;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见痰稠难咯,舌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配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肺润燥。3.外感暑湿

证候特点:暑天外感,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呕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

推荐方剂:加味新加香薷饮。

基本处方:香薷10g(后下),扁豆花10g,厚朴12g,金银花、连翘各15g,青蒿9g(后下),藿香12g(后下),滑石30g,芦根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兼暑湿泄泻,可加黄连9g、薏苡仁24g清暑化湿止泻;若胃纳不佳者加布渣叶10g、谷麦芽各20g;若兼肺热咳嗽者加浙贝母12g、桔梗12g清热化痰止咳;若头重身痛较甚者加羌活10g、秦艽12g以疏风祛湿止痛。4.表寒里热

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间,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推荐方剂:双解汤。

基本处方:麻黄10g,防风10g,荆芥6g(后下),薄荷6g(后下),黄芩12g,栀子10g,连翘15g,生石膏2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叶止咳平喘;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5.气虚感冒

证候特点:素体虚弱,外感之后,恶寒较甚,发热,汗自出,倦怠,短气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推荐方剂:参苏饮加减。

基本处方:人参6g(另炖),紫苏10g,前胡12g,法半夏10g,茯苓12g,桔梗10g,陈皮6g,枳壳12g,葛根2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可采用东北人参或高丽参,若无人参可改用参须10g代替。若表虚自汗,可加用黄芪20g、防风10g益气固表;若风寒头痛较甚,可加用羌活12g、川芎9g疏风散寒止痛。6.阴虚感冒

证候特点: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后,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推荐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味。

基本处方:玉竹12g,葱白6g,桔梗12g,桑叶12g,沙参12g,杏仁10g,白薇6g,淡豆豉10g,薄荷6g(后下),大枣3枚,炙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表证较重者,可加银柴胡10g、葛根20g以祛风解表;口渴明显,可加麦门冬10g、玄参10g以养阴生津;咽干较甚,咳痰不利者,可加牛蒡子12g、射干10g、瓜蒌皮15g;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15、侧柏叶12g、仙鹤草20g清热凉血止血。7.阳虚感冒

证候特点:素体阳虚,头痛,恶寒,身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咳痰稀薄,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助阳解表。

推荐方剂:再造散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15g,人参6g(另炖),桂枝9g,甘草3g,熟附子3g,细辛5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采用吉林参或高丽参,如无人参可改用党参20g代替;若兼咳嗽者加杏仁12g;如感受风寒湿邪而症见肢体酸重、疼痛,可加苍术、薏苡仁、秦艽、独活,散寒祛湿止痛;若为肢体屈伸不利,喜暖畏寒者,可加当归12g、防己12g,补益气血,祛风通络。8.血虚感冒

证候特点:平素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身热头痛,微寒无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推荐方剂:葱白七味饮加减。

基本处方:葱白连根9g,葛根15g,防风12g,淡豆豉9g,生姜3片,生地黄10g,麦门冬10g,川芎9g,白芍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恶寒较重加紫苏10g、荆芥10g散寒解表;身热较甚加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5g清热解毒;胃纳不佳加陈皮10g理气健胃。(二)其他治疗1.中成药(1)板蓝根冲剂:

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预防时行感冒,每日15g,连服5日。(2)银黄口服液:

适用于风热袭表者。每次10~20ml,每日3次。(3)银翘解毒片:

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8片,每日3次。(4)正柴胡饮冲剂:

适用于风寒感冒。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5)抗病毒口服液:

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0~20ml,每日3次。(6)小柴胡冲剂:

适用于外感邪在少阳。每次1~2包,每日3次。(7)新癀片:

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每次4片,每日3次。(8)十味龙胆花颗粒:

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属风热者。每次3g,每日3次。(9)连花清瘟胶囊:

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每次4粒,每日3次。(10)穿琥宁注射液:

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0~80mg,肌注,每日3次;每次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11)双黄连粉针剂:

适用于风热感冒者。按每次每千克体重60mg稀释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2)清开灵注射液:

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见有发热者。每日2~4ml,肌注;重症患者静脉滴注,每日20~4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13)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

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6个月以上患儿每天用量250ml,6个月以下婴儿150ml,疗程3~5天。(14)热毒宁注射液:

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每次20ml,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喜炎平注射液:

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成人每次50~100mg,肌内注射,每日2~3次:或每日250~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针灸(1)辨证治疗

1)风寒感冒

取穴:列缺、迎香、支正、风门、风池。

手法:列缺沿皮刺1寸,针尖向上,平补平泻;风门斜刺1寸,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平补平泻,并可加灸;风池直刺2寸,针用泻法;迎香斜刺1寸,针尖对准鼻尖,平补平泻;支正直刺1寸,捻转补法。

加减:风寒夹湿者,加阴陵泉、尺泽;兼气滞者,加肝俞、阳陵泉,均用泻法;气虚兼感风寒者,加膏肓、足三里;背身疼痛者,加肺俞、大杼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感冒

取穴: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大椎、外关。

手法:尺泽、曲池、外关直刺2寸,针用泻法;鱼际、内庭、大椎浅刺1寸,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加减:咽喉肿痛者,加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夹暑热者,加中脘、足三里。

3)暑湿感冒

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

手法:孔最、支沟直刺2寸,合谷直刺1寸,均用泻法;中脘、足三里直刺3寸,均用补法。

加减:高热者,加曲池、外关、大椎;恶心欲呕者,加内关;痰多者,加丰隆。

4)气虚感冒

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气海。

手法:大椎、肺俞艾灸;足三里、气海直刺2~3寸,补法,或用温针灸。

加减:夹痰者,加丰隆;恶寒者,加肾俞、关元。(2)耳针疗法:

取肺、气管、内鼻、耳尖、胃、脾、三焦。每次选2~3穴,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3)腹针疗法:

取穴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诸穴位均为浅刺。加减:咽痛者加下脘下(浅刺);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采用轻捻转、徐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4)平衡针疗法:

取咽痛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感冒穴(半握拳,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针刺方法采用一次性1寸无菌毫针,平衡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针刺,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强调补泻,只要求通过提插或滞针手法获得针感即可。3.穴位注射

取双侧曲池穴,每穴注入0.5~1ml柴胡注射液,每日2次,3日1疗程。适用于外感风热,热势较高者。4.穴位敷贴

涌泉敷贴膏:白芥子、栀子、桃仁各20g,吴茱萸、樟脑各10g。研末,和匀,与鸡蛋清、面粉调成饼状,分贴于双侧涌泉穴,用布包扎,再用热水袋加温片刻。一日后取下,如不效,再续贴一次。适用于感冒咳嗽较甚者。5.拔罐疗法

(1)取大椎、风门、肺俞,用三棱针点刺后以闪火法将中号罐吸附于穴位上,出血1~2ml,留罐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2)走罐:患者俯卧,将液状石蜡油涂于背部,取3号火罐,沿督脉、膀胱经内侧循行线背俞穴、夹脊穴,从上至下刮拉数次,以皮肤潮红,皮下微见出血点为度;亦可在肺俞、中府处留罐,还可据辨证加用针刺相应穴位。每日1次。适用于感冒属实证者。

(3)取大椎、中府(双)、肺俞(双),如患者伴有烦躁或者嗜睡或者谵语时,加用灵台、神道。上述每个穴位拔5~15分钟,灵台、神道两穴用一罐拔双穴。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者。6.推拿疗法

(1)拿风池,按风府、风门穴,推风池、肩井、肺俞穴,时间约8分钟。推印堂、太阳、头维、迎香穴,时间约6分钟。然后抹额部。若鼻塞较甚者,再按迎香;继之拿合谷、手三里穴。从脊柱的大椎到命门穴及其两侧的背部用平推法治之。最后用单手拿颈部,按脊柱两侧及双手拿肩井穴结束,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感冒。

(2)推、拿风池、风府、天柱穴,时间约5分钟。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3~4遍,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穴,用抹法从印堂起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往返3~4遍,时间约8分钟。再推、拿风池、风府、天柱穴,配合按肺俞、风门穴,拿肩井穴。适用于感冒轻证。7.刮痧疗法

取生姜、葱白各10g,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柱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适用于风寒感冒。(三)西医治疗

对于病毒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除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疫苗国内已在试用外,对于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多予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防治继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如系细菌感染则针对病因,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1.对症治疗

发热患者、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药物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对有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可给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滴鼻治疗。2.抗菌药物的使用

如有细菌感染,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咯黄痰等情况,可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史和经验用药,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等。单纯的病毒感染可不用抗生素。3.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尚不确切,其中吗啉胍(ABOB)对流感病毒和其他某些呼吸道病毒有一定疗效。阿糖腺苷对腺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利福平能选择性抑制病毒RNA聚合酶,对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有一定作用。普通感冒一般无需应用抗病毒药物,流行性感冒则应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该类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降低致病性,减轻流感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目前常用药物为奥司他韦(达菲),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连服5天;或扎那米韦,每次5mg,每日2次,连用5天。另外,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金刚烷胺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分2次口服,疗程5天,但其副作用较多,如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痫病史者忌用,并且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4.免疫制剂

干扰素有一定疗效,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能阻止病毒在感染细胞中的繁殖,并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但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近年发现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有力的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可诱使机体产生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繁殖。(四)名家名医经验方1.王季儒——辛温解表汤治疗外感风寒

组成:荆芥、防风、紫苏各5g,法半夏、陈皮各9g,忍冬藤、连翘各12g。

主治:辛温解表,兼清郁热。用于外感风寒证。

加减:如咳嗽重,加前胡、白前各9g,甘草3g;恶寒重,加桂枝5g;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g;头痛加川芎5g、蔓荆子3g。(程爵棠.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2.宋健民——特效感冒宁治疗四时感冒

组成:紫苏10g,薄荷10g,藿香10g,防风10g,荆芥10g,金银花12g,苍术10g,黄芪10g,甘草10g。

主治:解邪固表。用于时邪感冒,症见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g,白僵蚕6g;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g;痰清稀者加法半夏6g,陈皮9g;头痛者加白芷9g,川芎9g;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g;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g,石膏20g,荷叶10g。(许成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3)3.刘仕昌——茵陈苡仁汤治疗外感夹湿

组成:茵陈蒿15g,黄芩12g,薏苡仁20g,杏仁10g,茯苓12g,泽泻12g,金银花12g,枳壳10g,厚朴6g。

主治:清热祛湿,理脾和胃。用于外感湿热病邪,加之本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内外相引,症见发热,纳呆,倦怠,头身重痛等。

加减:高热、口渴、苔黄者,加生石膏25g(先煎),知母15g,太子参15g;腹胀、便溏、纳呆者,加大腹皮12g,麦芽15g;腹痛,大便不爽者,加黄连10g,火麻仁15g;发热持续不退者加青蒿10g(后下),秦艽12g,黄柏12g;小便短少者,加滑石15g,甘草5g,竹叶10g。(柴国剑.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33)4.卢尚岭——清热散结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组成: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金银花30g,板蓝根15g,穿山甲15g,玄参20g,浙贝母30g,牡蛎30g,王不留行12g,夏枯草20g。

主治:清热散结,用于痰热壅结于咽所致扁桃体肿大。

加减:若见淋巴结肿大压痛者,本方去金银花、王不留行,加莪术以开郁活血,软坚散结;若扁桃体肿大为风火上犯,则于上方去紫花地丁、穿山甲、牡蛎,加马勃、荆芥、白僵蚕、连翘以清热疏风散结。(米一鄂.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39)5.刘伟胜——荆防祛风汤治疗风寒感冒

组成:荆芥12g,防风12g,苍耳子12g,藁本12g,羌活9g,桔梗12g,淡豆豉9g,生姜3片,甘草6g,紫苏6g(后下)。

主治:解表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

加减:鼻塞不通、喷嚏频作,加辛夷花9g,白芷12g;头重头痛,肢体关节酸痛乏力加桂枝12g,蔓荆子12g;口淡、恶心或呕吐,加藿香12g,苍术9g以解表化湿。(刘伟胜,冯维斌.中医肿瘤、呼吸病临证证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12)6.晁恩祥——解表清里方治疗表寒里热证

组成:炙麻黄8g,紫菀15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芩10g,知母10g,牛蒡子10g,鱼腥草25g,荆芥10g,防风10g,羌独活各10g,甘草8g。

主治:疏风宣肺,清热化痰。用于表寒里热之咳嗽、发热症。

加减:痰多而黄加金荞麦解毒化痰;发热加入青蒿养阴清热;鼻塞加入辛夷通鼻窍。(晁恩祥.晁恩祥临证方药心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8-139)(五)单方验方1.葱头生姜粥

葱白头5个,生姜15g,糯米100g 先将糯米煮成粥,再将葱姜捣烂同煨。热服。用治外感初起周身疼痛,恶寒怕冷等症。2.扁豆香荷饮

扁豆12g,香薷、荷叶各10g,陈皮6g,白糖适量。将白扁豆炒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水煎,煮沸10分钟后,去渣取汁,白糖调味,代茶频频饮服。可清暑益气,祛湿解表,适用于暑湿感冒,肢体重困,头昏脑涨,口中黏腻等。3.流感治疗简便方

忍冬藤30g,竹叶30g,排风藤30g,煎汤,每日1剂,治疗流感有效。如高热持续不退,可加鲜鸭跖草60g。(六)循证参考

中医药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并且不良反应较少。1.上感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8年项目:奚肇庆等将7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服用上感颗粒,对照组服用日夜百服宁片;观察并比较两组即刻退热作用、解热时间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退热及改善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透表清气之上感颗粒治疗上感发热有较好疗效,能够缩短退热时间,缓解发热伴随症状。(奚肇庆,周楚瑶,余衍亮,等.上感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461-1462)

耿连艺等探讨上感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治疗作用。方法:共观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180例,做1∶1随机对照,治疗组服用上感颗粒,对照组服用功效相近的银黄颗粒,观察体温、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均可降低体温,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临床证候积分(P<0.05或P<0.01),2组比较,治疗组在第2天8时、第3天8时、第3天12时、第72小时时点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临床证候积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表明:上感颗粒对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疗效可靠,退热作用明显,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耿连艺,奚肇庆,郑艳,等.上感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326-328)2.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

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9年项目:连花清瘟胶囊围绕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对H1N1、H3N2、H5N1、SARS、EV71等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可有效抑制多种细菌,有利于治疗流感混合感染,明显改善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迅速缓解发热、咳嗽、咳痰、周身疼痛等流感症状;提高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增强了抗病康复能力,为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感提供了客观依据。蔡林利等对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方法是采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The Cochrane Libary、Pub Med、VIP、Wan Fang Data、CNKI和CBM,收集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2000~2011年。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试验、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质量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其中中文11篇,英文1篇,按治疗策略分层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连花清瘟胶囊组与其他中药治疗组比较共纳入5个RCT,连花清瘟胶囊与羚羊感冒胶囊比较,临床疗效愈显率[RR= 1.32,95% CI(1.15,1.52)]、体温疗效愈显率[RR = 1.31,95% CI(1.10,1.55)]及退热时间[WMD=-3.98,95% CI(-4.81,-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苦甘颗粒比较,临床疗效愈显率[RR= 1.33,95% CI(1.08,1.64)]及体温疗效愈显率[RR= 1.58,95% CI(1.20,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中药汤剂比较,退热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WMD= 5.52,95% CI (0.32,10.72)]。②连花清瘟胶囊组与西药治疗组比较共纳入9个RCT,其中与利巴韦林比较,临床疗效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1.52,95% CI(1.15,2.02)];与磷酸奥司他韦比较,临床疗效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6,95% CI(0.77,1.18)],而除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退热,咳嗽、咽痛、周身酸痛、咳痰及头痛等流感样症状缓解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纳入研究均未报道与连花清瘟胶囊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在流行性感冒的治疗中,连花清瘟胶囊较其他中药及西药更能缓解流感样症状。由于纳入研究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加以验证。(蔡林利,蒋红丽,樊涛,等.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1):1396-1403)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