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0:37: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09年厦门大学哲学系60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

1本原

2名家

3柏拉图

4法家

5毕达哥拉斯学派

6三纲领,八条目

7《论法的精神》

8心学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

1简述韩非的社会国家学说。

2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3简述朱熹的“理气关系”。

4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

1怎样看待“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2论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2010年厦门大学哲学系60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

1《老子》

2王充

3阴阳家

4孟子

5《人类理智新论》

6四因

7经院哲学

8威廉奥康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

1简述孔子的忠恕思想。

2评析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说明。

3孟子的政治哲学简论。

4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论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

1儒家建构本体论的意义。

2论述水是万物之源。

2011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

1董仲舒

2爱智

3内丹

4苏格拉底

5《正蒙》

6《小逻辑》

7周敦颐

8纯粹理性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

1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2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3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4简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

1比较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异同。

2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你怎么看?

2011年厦门大学哲学系803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

1董仲舒

答: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贡献。董仲舒认为,严刑峻法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以德治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2爱智

答: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3内丹

答: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4苏格拉底

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有:“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和“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是指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充满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象征,是人无法认识的。神学目的论是指世间万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精心设计的。“美德即知识”是指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知识等同于善。

5《正蒙》

答:《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正,意指订正;“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6《小逻辑》

答:《小逻辑》是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主要论述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发展为由知性的反映有关人性在关系中的宏观现实世界,最后发展为由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小逻辑》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观点在这本书中达到最全面的阐述,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起唯心主义辩证法。

7周敦颐

答: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8纯粹理性

答:纯粹理性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即“先验的理性”。康德哲学把以往去抽象认识对象已达到真理的思维方式转到先考察人类理性是否能、以及怎样认识对象本身上来,称为“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指对人类理性自身的考察,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合计60分)

1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道理相应论

韩非认为,“道”是是使万物得以如此存在、如此变化的自然客观总规律,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这种“道”既是变化的又是可把握的。同时,韩非将世间万物的独特性质及各自规律定义为“理”,这种理是可以言说、可以体会的。

③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⑤“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旦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砝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王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不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2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答:“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1)含义“自然”是指现象界,“法”是指人类理性利用范畴加之于现象界之上的规则。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主体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当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人的感性直观能力开始活动,形成对外物的表象,并以先天的纯直观的形式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形成感性经验。然后,知性能力进一步把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知识。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普遍必然的,保证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2)评价

康德将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改造为“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因而康德的这一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其意义在于使“客体”服从于“主体”,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提升人的地位和价值。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反复的矛盾运动。

3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答:朱熹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主要体现在:(1)理与气的定义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太极”,“太极”即理。理无形无象,但却是逻辑在先的最高者。理是先于天地万物的存在者,天地万物都由之发展而来。它是没有具体内容与规定的种子,也是朱熹形而上学中的本体。理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的特性决定本体的特征。气是形成事物的现象和物质体的根源,有形物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气之所以聚散及如何聚散是因为理。(2)理与气的关系

理与气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人的存在是理和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气一体浑成,理与气是构成世界的两大根据。理与气从事物的本源根据上看有区别,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理使世界条理化与规范化,气使世界有差别。理、气无生成关系和时间先后可言,但在逻辑上有先后,理是中级的实在,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根据。(3)心、性二重论

①朱熹认为心之全体本无欲无扰,湛然虚明,所以“心与理一”。但“心与理一”的前提是“解蔽”,蔽心尘垢为人欲。心若觉于理者则为道心,觉于人欲就是人心。因此要明天理,灭人欲。

②对于性,朱熹认为性即理也,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有生下来便恶,是因为气禀不同,由此将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无有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人物既生来已具气质,因此亦必天生即有善有恶,而无有不善的天命之性则是一超越的存在者。

4简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答: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他在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1)对黑格尔“理性神学”的批判

①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存在”概念并不是现实的感性存在,因此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其实是思维和思维本身的内部对立,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解决。

②黑格尔逻辑学从“绝对理念”中“外化”出自然界是无中生有,并未触及到真实存在的自然界本身,表明了黑格尔被迫承认感性世界存在的权利。

③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理性神学,他认为一切宗教、包括基督教的本质其实都是人的本质的抽象的形式,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2)朴素直观的人本主义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抛弃了辩证法,而只是诉之于人的朴素的直观。他把人看作一个三层次的统一体,即灵与肉的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你”与“我”的统一,进而肯定了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维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第二性的。(3)感觉论

与黑格尔把概念视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相反,费尔巴哈认为感性是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的同一,因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感觉虽然有主观性,但其原因是客观的,正因此它成为了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能够向我们揭示出客观事物的真相。(4)“爱的宗教”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虽然有其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但本身却是一个意识(尤其是宗教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如道德的真正形态就是合理利己主义,国家则随着这种利己主义的合理化而走向民主共和国,宗教则必将由于每个人从对自己的自爱进到性爱、并扩展到爱一切人,而上升为“爱的宗教”,整个历史其实是这种宗教发展史。(5)局限及“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局限在于抛弃了辩证法,无法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领域,因此他的哲学处于对自然的唯物主义和对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中。但是,他用清醒的理智扫除了黑格尔式的“醉醺醺的思辨”,结束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促成了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转折。此外,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和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现代哲学人类学和现代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他所开辟的感性哲学的道路也为现代哲学重视感性体验的全面丰富性的种种思潮指出了方向。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题,合计50分)

1比较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异同。

答:经验论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不存在“天赋观念”,感性经验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经验论的代表人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等。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先于感觉经验,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理性演绎是人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唯理论的代表人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1)相同点

①二者都是关于认识论的理论,研究的都是知识如何才能被认识的问题。

②二者都反对经院哲学,反对“启示或权威”,都和自然科学有密切的关系,要求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二者都受到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承认科学方法的作用。

④二者都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并对立起来,都是片面的,走向不可知论。

⑤怀疑精神与经验方法是17世纪的时代特征,是二者的思想发端。(2)不同点

①认识的来源不同

a.经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来源于神的启示或传统的权威,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理性公理或天赋观念,而是来源于感官经验,只有从经验归纳起来的理性原理才合乎真理。

b.唯理论认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②认识的途径不同

a.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把感觉看作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

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理性不可靠。感性与理性之间是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差异。

b.唯理论推崇逻辑推理,以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作为逻辑的起点。

唯理论认为感性经验不可靠,往往导致谬误,在获得真理性认识过程中必须排除感性的干扰,理性才是真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标准。

③对“天赋观念”的看法不同

a.经验论认为根本没有天赋观念,一切人的心灵都是全平整一色的“白板”,一切观念都是外部物在人心中的影像。

b.唯理论认为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某些原则和观念,“天赋观念”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能力,通过种的遗传而积淀到每个人心中。

④研究认识论的角度不同

a.经验论偏重从认识的内容考察,强调认识的基础是经验,唯物经验论肯定人类的一切知识总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感官影响人的意识而产生。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感觉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和桥梁。

b.唯理论偏重从认识的形式考察,强调取得普遍必然性只能靠理性思维,唯理论注重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必然性知识。(3)评价

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欧洲近代认识史上两大对立的派别,虽然各具片面性,但是它们之间进行着长期的、内容丰富的争论和探讨,对启蒙思想和各种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解放人类的思想、挖掘人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大贡献。

2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你怎么看?

答:我认为这一看法是错误的,中国的哲学有自身的特色。(1)从“哲学”的含义来看

①“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如果“哲学”是指在西方哲学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