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详解修身教子的传统老课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0:17:27

点击下载

作者:(宋)王应麟等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详解修身教子的传统老课本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详解修身教子的传统老课本试读:

前言

蒙学,原指蒙馆,也指学童启蒙的功课。传统的蒙学是指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运用智慧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蒙学的教材,都是浓缩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现代人都尊称它们为“经典”。蒙学对中国道德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颇受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重视。《

三字经

》《

百家姓

》《千字文》《弟子规》等四种被广泛认为最具有代表性、最优秀的蒙学读物。这些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背诵,培养识字书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历史上发挥了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

本书广泛参考、借鉴了国内新近出版的蒙学类著作,吸取众家之长,每篇蒙学经籍前都加有导读说明,便于读者了解该典籍的文化背景与主旨。内容兼有实用性和典藏性,适合国人借鉴学习。

书中不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自诞生后就成为中国传统蒙学的翘楚,广泛流传。数百年来,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影响极深。它的编纂成就和巨大影响是其他蒙学读本难以企及的。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本内容完备,融入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诸子百家之教诲,给人启发和学习的启蒙必备之读物。

最初的《三字经》由南宋的王应麟编纂,形式上篇幅短小,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有生动有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寓含深刻的思想道理;表达上经过千锤百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更寓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该书明清以来续有增补,至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补充修订,名为《重订三字经》。

这样一本读物被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三字经》的魅力在于它教育思想的发人深省,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同时阐述了如何教育的原则、方法、态度以及内容。一个人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学会做人的道德规范,懂得怎样孝顺父母,懂得怎样尊敬师长,然后再学习知识。一味追求谋生手段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失道德教育,无疑将会引起人人可见的不良后果。让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极吸收与运用吧。[1][2][3][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注释】

[1]初:开始的意思,这里指人刚出生的时候。

[2]性:人格个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先天具有的素质与性情)。

[3]善:良善,善良。

[4]习:指习性,习惯。【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良善的,只是后天成长的过程与学习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解读】

开篇六个字从人性论展开人性特质的讨论。孟子在《公孙丑·上》里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都有这四心,认为一个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舍己救人,每个人都知道过马路的时候不闯红灯,每个人都知道谦虚礼让自觉行事,每个人都知道不能伤害别人的利益。之所以后天会发生变化,每个人显现出差异,是因为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的差别。[1][2][3][4][5]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

[1]苟:假如,如果。

[2]乃:于是。

[3]迁:转变,变化。

[4]道:方法,道理。

[5]贵:值得看重,重视的。【译文】

如果从小没有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那么教育最好的办法呢,就是要使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解读】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贵以专”,培养学习的良好环境。社会快速发展,追逐成功的利益足以让人浮躁得不够安静,那么真的需要静下心来想想,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基础牢固才能在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专项研究,基础要求多能,钻研则要求专一,一专和多能也是统一的,只有多能的基础才能专一,也只有专一后才要求多能。[1][2][3][4][5]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注释】

[1]昔:从前、古代。

[2]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3]择邻处:选择好邻居再住下来。

[4]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为“亚圣”。

[5]机杼:机,织机;杼,梭子。【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经搬过三次家,就是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逃学,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来教育他。【解读】

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学者,是和孟母后天提供的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聪慧的教育方式分不开的。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居住在墓地旁。因为经常有人出殡办丧,小孟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学人家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家了。把家搬到了市集,这次隔壁是个杀猪卖肉的肉铺,不久小孟子又学会了剁肉卖肉、讨价还价,孟母只好又搬家了。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书声朗朗,受学校的熏染,孟子的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可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才利于孩子的成长。[1][2][3]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注释】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聘请名师在家办起私塾,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

[2]义方:很好的教育方法。

[3]扬:很有名气,声名远扬。【译文】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有个叫窦禹钧的人,教导儿子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解读】

窦燕山出身富裕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他人品不好,常以势欺人,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地昧心行事,做事不积德,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梦里说他心术不好、品德不正,如果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没有孩子还会短命。至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再不做缺德事。窦燕山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没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的人家,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培养儿子身上,不仅关注知识学习,更注重品德修养。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1][2][3][4]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注释】

[1]养:抚养。

[2]过:过错。

[3]严:周密。

[4]惰:懒,懈怠。【译文】

只是抚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做父母的过错;只是对学生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怠慢失职了。【解读】

汉宣帝时期,有叔侄二人——疏广和疏受,官至太傅和少傅,都是教育太子的官衔。教了五年后都称病还乡,归田养老。皇帝和皇太子赏赐他们很多钱,以谢教育之恩。回到老家后,他们只顾着与家里族人、亲朋好友、乡里贫苦人举办宴会,把钱都送给乡里贫寒人家,而不给子孙们买田地,留产业,人们就问他们为什么。他说子孙们如果自己勤奋,自然可挣钱;如果留下许多钱,只怕他们变得依赖、懒惰,失去斗志,也没什么好处。

对孩子和学生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老师的职责,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方法,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也说明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两种说法辩证哲思,相辅相成。[1][2][3][4][5]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注释】

[1]子:子女。

[2]非:不,不是。

[3]宜:应该,应当。

[4]幼:年纪小的时候。

[5]何为:干什么,做什么。【译文】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掌握知识,又不懂做人的道理,能有什么作为呢?【解读】

宋朝名将岳飞在《满江红》里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时期,人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追求学业到事业成功的大好时期,聪明的你一定会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等到白发苍苍,再后悔莫及。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关系,我是老二。”那就贻笑大方了,因为这里的“老大”指老了的时候,而不是指排行。笑话是当笑话,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这种无知。[1][2][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注释】

[1]琢:雕刻加工。

[2]器:用具的总称。

[3]义:道义、伦理。【译文】

玉不经过雕刻加工,就不能成为精致的器物;人若不学习,就不能知书达礼、通理晓义。【解读】

玉在没有雕刻加工前,只不过是块漂亮的石头。一个人的成才之路需要磨练和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我们常听说,有的孩子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可是神童长大了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家里世代以种田为生,长到五岁,都不曾认识笔墨纸砚。忽然有一天,他哭着喊着要这些东西。父亲虽感到惊异,还是从邻家借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诗句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为内容,颇有文采、蕴含道理,值得一看。人们渐渐把他父亲当宾客一样招待,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也不错,就不让他学习了,天天拉着他四处拜客,后来方仲永和普通人也就没什么两样了。方仲永的领悟能力是有天赋的,比一般人聪明得多,最终没落成一个平凡人,是因为他后天没有好好受教育。这样天资聪颖如此有才之人后天没有培养尚且要成为平凡人,那么,那些不是天生之才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为不平凡的人恐怕很难吧![1][2][3][4][5]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注释】

[1]方:正在、正当。

[2]少:年少。

[3]亲:亲近、尊敬。

[4]师:师长、老师。

[5]礼:礼貌。【译文】

为人子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和礼仪。【解读】

在礼仪与文化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晚辈从长辈那里耳濡目染是最容易、最有效的一种。有这么个故事:一个人不想赡养他的年迈多病的父亲了,就找来一个筐,和儿子商议着把老父亲装进筐里扔到山沟里去。送走之后,儿子背着筐回家了。父亲问他留这个筐做什么用,他说留着以后好抬你啊。故事虽然简单而夸张,但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很多时候,父亲和母亲绝对是孩子以身效仿的榜样。而为人父为人母的,很多时候也是以以身作则来激励自己前行的方向。[1][2][3][4][5]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注释】

[1]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博览群书,官到尚书令。

[2]九:量词,表数量。

[3]龄:岁数。

[4]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

[5]执:实行。【译文】

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亲,冬天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睡觉的席子。这是所有孝敬父母的人都应当实行和仿效的。【解读】

黄香,字文强,曾任魏郡太守。他广读儒家经典,精研学术,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夏天,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扇凉了;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体温先温暖席子,让父亲能好好休息。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拆文解字,上“老”下“子”,赋予我们生命和教养的父母应当得到做子女的孝敬与孝顺。[1][2][3][4]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注释】

[1]融:孔融,字文举,东汉鲁国人,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的二十世孙。

[2]弟:通“悌”,孝悌,敬爱兄长。

[3]长:兄长。

[4]知:晓得、明白。【译文】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哥哥吃大的梨。这种尊敬谦让、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应当打小就知道的。【解读】

孔融,幼时就聪明伶俐,卓尔不凡。有一次,人家冷眼相看他,说:“少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的回答不是与人对吵,而是以他人之矛攻他人之盾,用别人说的话有力地还击了别人:“是啊,看来你小时候很聪明啊。”孔融家七兄弟,他是老六,家里吃梨的时候哥哥们都拿大的,他总是挑小的吃。家人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小弟弟,当然吃小的了。今天我们的家里都倒过来了,孩子越小,吃的梨越大,爷爷奶奶倒吃个小的了。敬爱兄长不仅是友善态度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体现。一个善待别人的人,也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1][2][3][4][5]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注释】

[1]首:首要,首先。

[2]次:其次。

[3]见闻:见到和听到的事。

[4]数:指数目。

[5]文:指文理。这里指圣贤故事的出处。【译文】

一个人首先要知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是见多识广,认识数目,懂得个十百千万数的位数,知道文章的出处典故。【解读】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首先把孝道和悌道放在首位,也就是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是博识广闻、知数识文。《三字经》讲到这里都是讲一个人要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一个人要明白做人处事的伦理道德、规范先后,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然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后文的《弟子规》就有“有余力,则学文。”一个人要先有德再有才,一个人无德却有才是件可怕的事情,那真是叫“缺德带冒烟”。[1][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注释】

[1]一:数之始。

[2]而:连词。与,及。【译文】

一到十是基本数字,十个十为一百,十个百为一千,十个千为万……,一直延伸下去。【解读】

古人认为万物之数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采用十进制计算方法。中国启蒙教育也重视数学的教育,注重自然方面的知识基础,就像今天的小学就要学会四则运算一样。因为只有基础牢固,才会有延伸下去的发展,做人和做事也一样。[1][2]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注释】

[1]三才:指天、地、人。

[2]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译文】

气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人类是其中最高等的生物,所以天、地、人称为“三才”。白昼的太阳、黑夜的月亮、闪耀的群星,是地球上的光线来源,称为“三光”。【解读】

世界如此之大,自然界的事情如此奇妙又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只有认识自然、摸清规律并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1][2][3][4][5]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注释】

[1]纲:纲目主体、法则要点。

[2]君:国家的元首。

[3]义:法度。

[4]亲:父子天性。

[5]顺:和顺和睦。【译文】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应和顺相处。【解读】

古人对于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很有纲领和规范,讲述不同身份的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就现在而言,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依旧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课程和学问。或许这节文字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也许你在家是父亲,在外是他人的朋友或同事,与老板又是上下级的关系;也许你是一名学生,但也是家庭成员,更是社会的一个公民。人人从我做起,社会才能和谐安定。[1][2][3][4]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注释】

[1]曰:句首语气词,这里是叫做,称做的意思。

[2]四时:指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

[3]运:运转,运行。

[4]穷:穷尽,完了。【译文】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依此循环反复,交替运行,永不停止。【解读】

春、夏、秋、冬之所以有温度、气候的四季变化,是随着地球与太阳的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变化而变化。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就是冬至了;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就到夏至了。[1][2][3]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注释】

[1]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应:对应、相应。

[3]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聚合点为中,也指中间、中央。【译文】

东、南、西、北,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需要有个中央位置作基准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确定出来。【解读】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使得定位变得简单。现在有了GPS全球定位系统,人们可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简捷和便利。只要确定要去的方向、要去的目的地,它就能根据我们的所在位置确定前进的路程。这让人不禁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怎样的定位呢?如果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能确定职业目标,在明确了目标方向后朝着标竿直跑,一定能到达目的的。[1][2][3]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注释】

[1]五行:古人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元素构成万物。

[2]本:根本,根源。

[3]数:是术数的简称,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相化的道理推测人事吉凶,叫做术数,也叫数命、数理、命理等。【译文】

说到“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五种常见的东西,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各种事物对应的抽象概念,这五行组合变化而产生各种事物。【解读】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就是生克平稳。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日常生活中,一般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这是因为根据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又对应“东西南北中”,所以“东西”对应“金”“木”,没有人拿着篮子去买水和火吧?古人对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富有智慧与哲理,认为万物之间此长彼消存在联系,各种衍生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或许对我们今天也有新启示。[1][2]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注释】

[1]干:又称天干,古代用以记年、月、日的单位。

[2]支:又称地支,古代用以计时的单位。一支相当于2小时。【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做“天干”;“十二支”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做“地支”。是古代用来记时的符号。【解读】

我国农历纪年采用甲子纪年法,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计算年份,共六十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例如:2010年为庚寅年,“庚”为天干,“寅”为地支。

推算方法:

1.按年份的年尾推算天干。根据4=甲、5=乙、6=丙、7=丁、8=戊、9=己、0=庚、1=辛、2=壬、3=癸来推算。(例如:2010年的年尾为“0”,故2010年的天干为“庚”。)

2.按年份的生肖推算地支。根据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来推算。(例如:2010年为虎年,故2010年的地支为“寅”。)[1][2]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注释】

[1]躔(chán):天体的运行。

[2]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译文】

所谓黄道,即地球轨道面与天球的相交线,太阳每年在恒星之间的视轨迹。所谓赤道,是天球赤道、地球赤道面和天球相交而形成的大圆。【解读】

地球在不断自转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又绕着银河系在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那样复杂的一个宇宙系统,却给地球带来了合适的生存环境。科学家也表示惊叹,任何一个天体的变化都有可能给地球带来不可生存的毁灭,而事实上,地球上一年四季交换,适合万物生长,这其中天地之大、宇宙之浩瀚与奇妙实在是难以想象。[1][2][3]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注释】

[1]极:极致,最高的意思。

[2]中华:指我们国家。

[3]东北:指地球东北边。【译文】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降低。我们国家地处地球的东北边。【解读】

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东北至黑龙江省,往南至海南省,跨越寒带、温带、热带,三个温度带都有。因为跨越地区之大、温度差异、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的差异,所以人们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上有所差异。比如,在我国,就习惯以吃米和吃面来区分一个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1]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注释】

[1]燠(yù):热。【译文】

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为高原,左边是大海。【解读】

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主要部分在温带,冷暖均匀,冬霜夏露会随着季节变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是对我国地形的描述。[1][2][3][4]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注释】

[1]江河:长江、黄河。

[2]淮济:淮河、济水。

[3]渎(dú):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4]纪:有条理。【译文】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解读】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五千年文化的发源地,又被称为中华母亲河。人们充分运用这一水利资源为人类造福,比如在长江建立三峡水电站解决供电问题。黄河是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有时因上游的流沙太多甚至出现断流。人们越发重视环保的重要性,建立了黄河母亲水窖以解决供水问题,也呼吁和号召更多的人投入到节水环保活动当中来。[1][2][3][4][5]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注释】

[1]岱:东岳岱山,现名泰山,在山东。

[2]华:西岳华山,古名太华山,在陕西。

[3]嵩:中岳嵩山,古名嵩高山,在河南。

[4]恒:北岳恒山,古名大茂山,在河北。

[5]衡:南岳衡山,古名霍山,在湖南。【译文】

中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称为“五岳”,这五座山是中国名山之代表。【解读】

中国的五岳是名山之代表,其实还有一处名山,就是黄山。提到黄山,自古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因黄山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等等。随着国家制定的法定假期的颁布和执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行游山玩水,既修养身心,又增加见闻,也带动旅游事业的发展。[1][2][3]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注释】

[1]士:知识分子。旧时指读书人。

[2]工商:工人和商人。

[3]良:良好的,优秀的。【译文】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技术分工的细化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已经衍生出很多种职业。分工越来越细,相对的职业技能也越来越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每个职业能做好,都能出人才。[1][2][3]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注释】

[1]草木:花草树木。

[2]遍:到处都有。

[3]水陆:水里和陆地。【译文】

地球上除了人类,还有花草树木。这些都是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解读】

地球上的物种繁多,陆生水长,各有其用。无论是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是鲁班发明的锯齿,人们总能从这些物种当中得到所需和智慧启示。自然总是丰富多彩,奇妙非常,有的物种可能还没有被发现就已经灭绝了。所以,人们日益意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开始实行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越发重视与地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1][2][3]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注释】

[1]此:这些。

[2]飞:飞翔、翱翔。

[3]走:爬行。【译文】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翔,有的能在陆地上爬行,有的能在水里游动。【解读】

大自然赋予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生存本领,各显其能。人类也从这些动物那里得到启发创造更多的新事物,即仿生学,如人们根据蝙蝠的定位机制发明了雷达,而蝙蝠的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人们研究提高雷达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3][4][5]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注释】

[1]稻:粮食作物,连皮叫稻,去皮叫米。

[2]粱:即谷子,去皮后叫小米。

[3]菽(shū):大豆,泛指豆类。

[4]黍: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

[5]稷:指粟或黍属。【译文】

中国古代耕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米、大豆、小麦、黄米、高粱,这六种都是人类生存之粮食。【解读】

人们常说,五谷杂粮,五谷丰登,为什么这里讲到了六谷?有说法认为稷指代高粱;有认为指代黍,那么合为五种;也有说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所谓江山社稷。稷的形态记载解释不同,这里可泛指粮食作物。[1][2][3][4]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注释】

[1]犬:狗。

[2]豕:猪。

[3]畜:禽兽,多指家养的家畜。

[4]饲:喂养。【译文】

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六种动物是家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成为人类饲养的动物。【解读】

人类之所以和这六畜关系密切,一是六畜服务于人,像马可以负重道远、牛能耕田运货、羊有跪乳之恩、鸡有报晓之功、犬有守夜之劳、猪有庖厨之用。二是六畜还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犬的忠勇诚信,等等。[1][2][3][4][5][6]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注释】

[1]喜:高兴。

[2]怒:生气。

[3]哀:悲伤。

[4]惧:恐惧,害怕。

[5]恶:憎恨。

[6]欲:欲望,念头。【译文】

人类具有七种情绪: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憎恶以及欲望。【解读】

心理学家也在研究人类这七种情绪的表情图片的认知调查,那么在表达不同情绪的时候,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的表达方式也许不同,但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也要适时注意别人的情绪,学会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1][2][3][4][5][6]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注释】

[1]仁:爱心。

[2]义:公正言行。

[3]礼:人类交往礼节。

[4]智:才智。

[5]信:诚实,信用。

[6]紊:紊乱、纷乱。【译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品德提倡仁爱、正义、礼仪、智谋和诚实,这五项道德标准是依序而来,不容混乱的。【解读】

对于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古人是有讲究的,也是心思缜密的。只有建立在“仁、义、礼”基础上的“智、信”的品德,才可以算得上良好的品质。一个讲究仁义、礼节,又充满智慧和讲诚信的人,自然受人们欢迎。相反,一个没有礼义、没有仁爱、没有正义感的人,却又是说到做到的聪明的小偷大盗,是件可怕的事情。[1][2][3][4]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注释】

[1]青:蓝色。

[2]赤:红色。

[3]目:眼睛。

[4]识:看到、辨别。【译文】

蓝色、黄色、红色、黑色和白色,这是组成色彩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解读】

这里讲的红、黄、青是美术颜料的三原色,也是消减型的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那么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这是叠加型的三原色。[1][2][3]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注释】

[1]甘:甜。

[2]辛:辣。

[3]含:包括。【译文】

平时我们所吃的食物中,用嘴巴能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解读】

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1][2][3][4]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注释】

[1]膻(shān):羊身上发出的气味。

[2]朽:物质腐烂后发出的气味。

[3]臭:通“嗅”,指气味。

[4]嗅:用鼻子闻。【译文】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解读】《三字经》介绍到这里,就已经把人类的情绪、感知觉、视觉、味觉、嗅觉都介绍了,相当于简约版的普通心理学。人类还拥有听觉,可分辨声音的来源远近,触觉则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所以,我们可以聆听一场音乐会,可以感受一幅油画的纹理质感。[1]

宫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注释】

[1]徵(zhǐ):五音之一。【译文】

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阶,均可用耳朵听到。【解读】

我国古代,将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1][2][3][4][5]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注释】

[1]匏(páo):匏瓜,类似葫芦,古代用作乐器。

[2]土:粘土,陶土,可做成埙,有六孔,古代一种陶制的乐器。

[3]革:皮革,这里指鼓类的革制乐器。

[4]金:金属制乐器,如铜锣、铜鼓等。

[5]丝:指琴、瑟、琵琶等丝弦类乐器。【译文】

把乐器按照制造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类(笙等)、粘土类(埙等)、皮革类(鼓等)、木类(祝等)、石类(磬等)、金属类(铜锣等)、丝弦类(琴瑟等)和竹类(笛子等),称为“八音”。【解读】

现代人也日趋注重音乐教育,甚至运用音乐进行胎教,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等,可见音乐的魅力和功效。日本心理学家铃木镇一研究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并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1][2]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注释】

[1]平上、去入:发音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

[2]调:声音和谐。【译文】

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解读】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中国话,掌握阴、平、上、去的变化也是最基本功的要求。中国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孔子学院,让更多的人学会说优美动听的中国话。[1][2][3]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注释】

[1]高曾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

[2]身:自己,本人。

[3]子:儿子。【译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解读】

一代接一代,世脉相承,人类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1][2]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注释】

[1]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连自己共为九代。

[2]伦:序,指尊卑秩序。【译文】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共九世,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继承关系。【解读】

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脉的继承关系,更是体现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而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1][2][3][4]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注释】

[1]恩:有情义。

[2]从:夫对妇顺,妇对夫从。

[3]友:友爱。

[4]恭:恭敬。【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解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他年轻的时候认为生活就是如何成功立业。直到他的孩子出生,他才发现她们的好奇、淘气和微笑总能照亮他的世界。他开始觉得自己的伟大计划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让她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他竞选总统的原因。家庭是爱的港湾,也是支持人前进的原动力。[1][2][3][4]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注释】

[1]长幼序:指年长者和年幼者要有秩序。

[2]友与朋:朋友。

[3]敬:尊重。

[4]忠:忠心,忠诚。【译文】

年幼者和年长者交往要注意一定的次序;朋友之间,相处应该以诚相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君王要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们对君王也要忠诚。【解读】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无论是“孔融让梨”还是“桃园三结义”,都是诠释礼义的最好注脚,道德礼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1][2]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注释】

[1]人所同:十义是人伦中的十条准则,应当遵守执行。

[2]背:背离、疏忽。【译文】

上面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爱、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义是人人都应遵守的道德标准,不能违背。【解读】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大机构,每人都有着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这里提到的“十义”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时至今日这些准则仍然具有参考价值。[1]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注释】

[1]缌:细麻布。【译文】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解读】

亲人去世时候,按照亲近程度的不同,服丧者分别穿着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丧服进行不同程度的哀悼。[1][2][3]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注释】

[1]御:驾驶车马。

[2]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技艺。

[3]具:齐全。【译文】

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是古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才能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人能同时具备了。【解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模式的变化,今天的人不可能再去完全地学习这六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古今都重视培养人的全面素质。[1][2]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注释】

[1]书学:研究文字的学问。

[2]说文:指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译文】

在六艺中,现在只有文字学大家还是推崇的。当一个人识字之后,就可以去学习《说文解字》,对于提升学问是有帮助的。【解读】

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基础学科,也是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工具课。如果一个思想家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一个数学家不能用逻辑表达内容,一个语言学家完全不懂得另一种语言的精妙,那就是“悲剧”了。[1][2]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注释】

[1]古文、篆(zhuàn)、隶、草:中国文字历史演变当中出现的文字形体样式。

[2]乱:搞混淆。【译文】

我国的文字历史发展经历了古象形文字、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样的演变过程,这一定要记清楚,不能混淆。【解读】

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这四种字体样式,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写毛笔字。学习写毛笔字,不仅可以锻炼身正、笔正、心正,而且可以了解字的起源和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其中的奥妙与智慧。[1][2][3]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注释】

[1]若:如果,假如。

[2]繁:繁杂。

[3]略说:大概掌握。【译文】

如果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的海洋实在浩瀚繁杂,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致了解、大体研究,还是能晓得许多基本道理的。【解读】

在信息更新飞快的时代,掌握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掌握的是如何学习和搜索信息的技巧与能力,也就是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更重要。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理清思路、提纲挈领地抓住问题本质,才能掌握问题的根本所在。[1][2][3][4][5][6]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注释】

[1]训:训诫,教诲。

[2]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

[3]讲:讲解。

[4]究:考究。

[5]诂(gǔ):用通行的话解释。

[6]句读(dòu):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文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孩子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让学生读书时知道怎么断句。【解读】

关于断句的学问有很多典故,如一位卖豆芽的人家里的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乍一看,字都一样,这要怎么读呢?当然是他希望豆芽长(zhǎng)得长(cháng)一点,所以上联读作: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读作: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发音正确,词意清楚,正确划分句子,才能领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1][2]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注释】

[1]小学:指南宋朱熹编写学习六艺等基础知识的《小学》。

[2]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译文】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要打好基础,学完《小学》,再学习“四书”。【解读】

任何一个专家学者,他的学问都是点滴积累下来的。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能掌握更深入的知识。做学问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莫以善小而不为”。[1][2]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注释】

[1]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论语》是辑录孔子与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

[2]善言:孔子和弟子们的高论。【译文】《论语》是四书之首,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解读】

孔子,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是儒家传教的集大成,包涵儒家思想的精髓,核心内容是如何“做人”及“做人”的道理。更有智者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1][2]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注释】

[1]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这里指《孟子》这本书。

[2]仁义:孟子认为人具有恻隐、羞耻、憎恶等天性。【译文】

孟轲所作《孟子》,全书共分七篇。内容是宣讲品行修养、发扬仁义思想等优良品德的言论。【解读】

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前文提到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成功与孟母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这里讲述孟子的著作及思想。[1][2][3][4][5]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注释】

[1]中庸:书名,儒家重要经典。

[2]孔伋(jí):孔子的孙子,字子思。

[3]偏:偏差。

[4]庸:平常。

[5]易:改变。【译文】《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变的意思。【解读】《中庸》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有极大影响。《中庸》主张个人的修养平和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力求和谐,社会就能由此安定。[1][2][3]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注释】

[1]大学:“四书”之一,孔子学生曾参著,共十章。

[2]修:修身、齐家。

[3]平治:指治国、平天下。【译文】《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主张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解读】《大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首先要修养个人的品性德行,管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平天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2][3][4]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注释】

[1]孝经: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共十八章。

[2]通:贯通。

[3]六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春秋》。

[4]始:才。【译文】“四书”熟悉通晓,《孝经》融会贯通,那么就可以学习儒家的“六经”了。【解读】

读书从浅显易懂的开始,奠定求学求知、为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研习更深奥的知识。[1][2]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释】

[1]号:号称。

[2]当:应当。【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经》称“六经”,应当讲习探求。【解读】

也有《三字经》版本此句为:“诗书易,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此处选用通行版。[1][2][3][4]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注释】

[1]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作,又称《连山易》。

[2]归藏: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

[3]周易:书名,周文王、周公、孔子作。

[4]详:详尽,知道。【译文】《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也叫“易经”,用“卦”的形式来解释宇宙间人事万物变化的道理。【解读】《易经》虽是我国古人占卜用书,但它阐述了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道理,具有深奥的哲学思想。[1][2][3][4][5]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注释】

[1]典:典章制度。

[2]谟(mó):大臣向皇帝陈述良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3]训:劝诫训导帝王的言辞。

[4]诰(gào):晓谕民众百官的政令通告。

[5]誓:出师告诫将士的言辞。【译文】《尚书》的内容分六个部分:典是立国的章法原则;谟记录治国的谋略计划;训即大臣劝诫的言辞;诰即国君的政令通告;誓为起兵的出师文告;命为国君的命令,文字深奥难懂。【解读】《尚书》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类似于现在国家政府的相关档案,若加以研读,可增加我们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2][3][4]

我周公,作周礼,箸六官,存治体。【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

[2]周礼:书名,周公著。

[3]箸:同著。

[4]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译文】

周公著作《周礼》,书中记载当时六官的官制及国家的组成情况。【解读】

周公是周文王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的。周武王死后,周公帮助周成王辅佐朝政,建立典章制度,由于他的贤能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1][2][3]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注释】

[1]大小戴: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2]礼记: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由戴德辑录的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后戴圣加以删减,编成《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即《礼记》。

[3]备:齐全,详尽。【译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发扬圣贤著作,这为后人了解前人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提供了详细记载。【解读】

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中很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所谓“开卷有益”,也需要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去学习和继承。[1][2][3][4]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注释】

[1]国:诸侯所封之国。

[2]风:民间歌谣。

[3]雅:正乐之歌。分《大雅》和《小雅》两部分。

[4]讽咏:背诵、吟诵。【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诗歌内容丰富、感情深切,值得我们吟诵。【解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有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百姓的思想和感情,也有反映社会民风、意识形态,等等。[1][2][3][4]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注释】

[1]亡:消失。

[2]寓:寄托,隐含。

[3]褒贬:评论好坏。

[4]别:辨别。【译文】

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里面的微言大义也被人遗忘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寓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当权者善恶行为的分辨。【解读】

孔子作《春秋》的时候,笔锋很厉害,当时的君大夫若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耀莫过于天子之华服;若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羞辱莫过于天子之刑罚。孔子用词极其讲究,看似平淡,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寓褒贬、辨善恶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号称春秋笔法。[1][2][3][4]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注释】

[1]传:解说经书的注释文字。

[2]公羊:《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公羊高作。

[3]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左丘明作。

[4]穀梁:《穀梁传》,也称《春秋穀梁传》,穀梁赤作。【译文】

三传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书。【解读】《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整理修订的,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加之年代久远,所以一般人很难读懂。这三本传都是解释春秋的书,人们可以借助于它们研读明白《春秋》。[1][2][3][4]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注释】

[1]经:指儒家经典。

[2]方:才、当。

[3]子:诸子百家之作。

[4]撮:撮取。【译文】

经传读懂之后可以读诸子百家。子书繁杂,必须选择归纳知识要旨,并且熟记事件的本末因果。【解读】

对于重点的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果,这样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1][2][3][4][5]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注释】

[1]荀:荀子,名况,著有《荀子》。

[2]扬:扬雄,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

[3]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4]老:老子,李耳,著有《道德经》。

[5]庄:庄子,名周,著有《庄子》。【译文】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还有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解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是朴素的辨证法,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他认为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我们形体,我们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旅程,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他的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具有终极的意义。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1][2][3][4][5]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注释】

[1]经:儒家经典。

[2]子:诸子百家。

[3]史:史书。

[4]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脉系关系。

[5]始终:王朝兴亡的始末。【译文】

经书和子书都了解贯通后,可以再学习史书,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了解它们的兴衰始末,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解读】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他探讨了读书的意义,也阐述了读历史的功用,读史明智,所谓“殷鉴不远”“前车之鉴”,历史让我们学会分辨哪些是应当吸取的教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范本。[1][2][3]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注释】

[1]羲: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2]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

[3]黄帝:轩辕氏,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译文】

远自伏羲氏、神农氏再到轩辕黄帝,三位远古时代的帝王都勤政爱民,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解读】

远古时代,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之间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和“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1840年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近代: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一段时间。现代:“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当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1][2][3]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注释】

[1]唐: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

[2]有虞:虞舜,传说中的远古皇帝。

[3]揖逊:禅让王位。【译文】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选贤禅让王位,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史称太平盛世。【解读】

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但凡史籍经典、民间传说,对尧都是赞赏有加。他非常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管理国家又推行仁义,既是令人敬仰的人格典范,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君王楷模。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传贤不传子。当然,舜也不负众望,继承了尧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使人向善齐贤,身体力行地推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现在人常用“尧天舜日”来形容太平盛世,用“尧舜之治”作为后世德政的楷模。[1][2][3][4][5]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注释】

[1]夏:国号。

[2]禹:传说中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夏禹王。

[3]商:国号。

[4]汤:商王朝的建立者汤王,又称成汤、商汤。

[5]周:国号。【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成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解读】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把河流的水疏导到海里,解除了水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旷世美谈妇孺皆知,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精神也被载入史册,供后人敬仰学习。墨子在《庄子·天下》中称:“禹,大圣也。”“周文武,称三王。”是指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这三王。周文王一般被视作周朝的开国君王,而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王。周文王给继位的周武王留下物质保障和精神财富,其中就有周文王儿子周公旦和姜太公来辅佐周武王。[1][2][3][4][5]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注释】

[1]夏传子:夏禹开始把王位传给儿子。

[2]家天下:天下成为一个家族所有。

[3]载:年。

[4]迁:迁移,改变。

[5]社:指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指国家政权。【译文】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天下从此成为一个家族所有。历时四百多年之后,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夏朝的统治。【解读】

大禹之后,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致使禅让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的家天下统治时代,直到推翻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即辛亥革命的发生,才结束了最后一位满族皇帝,从此家天下的统治时代才真正结束。[1][2][3]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注释】

[1]伐:讨伐。

[2]夏:夏朝末代国君夏桀王。

[3]纣: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王。【译文】

因为夏桀在位时残暴无道,成汤攻而伐之,建立了商朝。历时六百多年,直到纣王自杀国亡。【解读】

承担启蒙教材的《三字经》自然把历史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来,每句话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商汤伐夏成立了商朝,并创造了辉煌的殷商文化,而商朝末代的纣王一如夏桀王的残暴无道又被后来的周文武王讨伐,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历史总是以惊人雷同的方式前进着。从此,夏桀、商纣也成为暴君的代名词。[1][2]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注释】

[1]诛:诛伐,杀死。

[2]八百载:周朝分西周和东周,共约八百余年。【译文】

周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后自杀,周朝的历史最长,历时八百多年。【解读】

各朝各代的兴衰,都是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商纣的残暴荒淫,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仁政必兴、暴政必亡”。其二,周朝之前虽是诸侯国,但农业发达,这就意味着国力强盛,为讨伐商纣提供了物质基础。周朝的历史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被杀之前是西周,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是东周。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上演“狼来了”的故事。敌人真来进攻时,周幽王再点烽火已不能招集诸侯了,周幽王被杀,太子周平王继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