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人给青少年的自控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9:16:14

点击下载

作者:杨茜彦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华北大人给青少年的自控课

清华北大人给青少年的自控课试读:

前言

说到“自我管理”,你心里头的第一个想法一定是:“真讨厌啊!谁要在十几岁的时候控制自己,那意味着失去自由。”好像的确是这样,这四个字意味着每天复习完功课之前不能玩游戏,意味着被人打了一拳只能忍气吞声,意味着减肥时期看到垂涎欲滴的美食只能咽口水。

的确是很讨厌,可是你再想想,最快乐的时候并不是享受顿顿大餐的时候,也不是天天玩游戏的时候,而是挑灯夜战三个月最终啃下托福的时候,是每晚坚持绕操场跑十圈终于成功瘦下十斤的时候。

实际上,自我控制也是一种自由。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才是情绪、欲望和情感的奴隶,永远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形态。你的十几岁,就像站在一列火车前,看着面前许许多多的车厢。小的时候,大人们总会站在车厢门口,微笑着告诉我们哪些是应该靠近的,哪些是必须远离的。可是现在,你得学会独自面对,需要“自觉”。

可能真的只有傻子才会放弃所谓自由,学着控制自己,但学会了以后他就比你聪明。

事实上,你眼中大如天的自由也不过是些小事罢了,少抱怨别人一句,原来总和你对着干的人也就消停了不少;在原来无法忍受的事情上再多坚持五秒,你再也不会觉得那件事是你的阻碍;比平时早十分钟起床,时间充裕也许就再没有什么“突发状况”能让你迟到。

自由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改变罢了,你不喜欢“管理”或是“控制”,那就从这些小小的“改变”开始。

人总是要有榜样,有几个偶像的。追星如果不是太狂热到妄想、盲目的地步,真是一件有利于成长的事。你选的榜样是谁并不是那么重要,哪怕他只是对门特别懂电脑的王叔叔,要紧的是他传递给你的是正能量。

这本书是“清华北大给青少年的自控课”,里面打包了许多偶像送给你。当你所知道的榜样越多,你就会知道大师也好,明星也罢没有几个“天赋异禀”,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时比你还要平凡,只是后来他们变得比你更自信,更努力,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平凡时期对残酷现实的逆袭,听起来真是让人痛快。

书里的故事不是道理,你不需要背。你要做的就是阅读、自查、付诸行动、学着自己长大。编著者2015年3月  第一章自控从明白“想要,不要,要”开始先正确评判自己

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冯友兰(哲学家、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青春舞台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同样以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冯友兰先生对此也非常赞同,尤其是在做学问的问题上,他认为:“要成大学问家,必须要有天资,即仙才。不过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既有天才,再加上努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冯友兰先生在哲学领域无疑是有天资的,然而,这一天资并非在其一出生时便已被发掘出来,而是在他一步步学习过程中才得以显现的。故而,不要以没有天资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与懦弱脱罪,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只有真正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才有可能超越自我。

认识真实的自己,是人生必修的功课,而且是一生的功课。每一个人生体验,不管是顺境或逆境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慢慢地我们就知道哪些东西是真实的,哪些是表象;哪些要保留,哪些该放弃,当我们很清晰地了解人生目的何在,我们才能够自主地活着,实践生命的自由。

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清华大学执教前,在与人交往方面曾走过弯路,受过挫折。他1925年5月回国,暑假后就到北京就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开始时他热情极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于他只有诗人的热情,没有行政工作者的练达,很快就遭到了中伤和诽谤,于是他“愤而南归”,连衣物、书籍都没有带走。

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时聘他去担任外文系主任,但他还是不能适应环境,不久又离开了。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我挂着一面豹皮的大鼓,

我敲着它游遍了一个世界,

……

我战着风涛,

日暮归来,

谁是我的家。

1932年秋,闻一多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这时他觉得比较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现在最痛苦的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一种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适应环境……”1933年春,应届毕业年级请他为纪念册题词,他竟以《败》为题,信笔挥就了一篇文字。

随后,总结过去“败”的经验教训和任教的需要,闻一多决心改走一条学者的道路,他把它叫做“向内走的道路”。他拟订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古典文学的计划,决心在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和突破,他说:“……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转向内走。”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便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完成他那庞大的计划,过起“隐士”的生活来。

闻一多先生做到了认识自己,所以才超越了自己,有幸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走了一条“向内走的道路”,过着适合自己的生活。其实,每个人的天赋也是不同的,你也许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而其他方面则可能有所欠缺,所以,认识自己,发现“仙才”,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虽然“认识自己”到“有所成就”还有很长的距离,但如果连自己的“仙才”之所在都没有找到,连自己都没有认清的话,“有所成就”无异于“镜花水月”。

我们很多人也许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学问中好几年,却发现自己根本没能找到一样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其实,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完成的。虽然自我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而且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和准确的选择,才能将自己的“仙才”发挥出来,进而在某个领域里有所成就。

李扬是中国著名的配音演员,被戏称为“天生爱叫的唐老鸭”。他在初中毕业后参了军,在部队当工程兵,工作内容是挖土、扫坑道、运灰浆、建房屋。可是李扬明白,自己身上潜在的宝藏还没有开发出来:那就是自己一直钟爱的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他坚信自己在这方面有潜力,应该努力把它们发掘出来。于是他抓紧时间工作,认真读书看报,博览众多的名著剧本,并且尝试着自己搞些创作。

退伍后,李扬仍然坚持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没过多久,大学恢复招生考试,李扬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系,变成了一名大学生,从此,他用来发掘自己身上宝藏的机会和工具一下子多了起来。经几个朋友的介绍,李扬在短短的五年中参加了几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录音工作,这个业余爱好者凭借着生动的、富有想象力的声音风格,参加了《西游记》中“美猴王”的配音工作。

1986年初,他迎来了自己事业中的辉煌时刻。风靡世界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招聘汉语配音演员,风格独特的李扬一下子被迪斯尼公司相中,为可爱滑稽的唐老鸭配音,从此他一举成名。李扬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直没有停止过挖掘自己的长处。

他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才赢来了辉煌的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优点,也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在一种内在的召唤下,选择自己的道路和方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为自己正确定位,这样你才能自信地去迎接机遇和挑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长和欢乐。

成长心路“我”包括哪些部分

在关于客观自我的认知方面,心理学家鲁夫特和英格汉提出了一种理论:人的心理好像一扇四格窗户,分别是:左上角的开放我、右上角的盲目我、左下角的隐藏我和右下角的未知我。

这四个部分对人类自我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也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我”。

开放我:即公共我,包括一个人的性别、外貌、职业、能力、爱好、特长等。我们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别人也清楚,开放我是自我认知的基础。

盲目我:也称“脊背我”,是盲目领域。这部分我们自己没有意识,但别人却知道。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它有可能是一些缺点,也有可能是优点。

隐藏我:也称“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清楚的部分,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隐私”。隐藏的内容未必都是缺点,如身份,往事,欲望,意念等都有可能是我们隐藏的对象,它视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而定。

未知我:也称为“潜在我”,是一个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领域,即我们说的“潜能”。一般指一个人经过训练和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机会里展示出来的才干。潜意识仿佛隐藏在海底下的巨大冰山,力量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充分探索和开发未知我,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和自己来一次面对面的聊天

一个人要是有很强烈的成功愿望,除了奋斗之外,得不停息地去思考,忍受内心的炼狱和折磨,才能够从灰烬中站起来,反败为胜。

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因为我念书念得有多好,虽然书我也念得不错,但我认为事业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因于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观察和文化感受。

我喜欢从人的本原心理上去思考问题,这样能不断地医治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在内心深处做一个勇敢者,做一个成功的人,最后就会有许多机会向你走来。

学会关照内心,独立思考,经常体会自己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学会以第三只眼睛看自己,通过每件事情来了解自己内心。——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青春舞台

季羡林曾经做过一篇名为《反躬自省》的文章,里面提到知己的不足,要从认识自我开始。他以自己为例进行剖析,他说自己并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资质中等,喜爱绘画和音乐。但中学的时候,他的绘画水平已落后于其他同学,他也曾深深地为此感到无奈。季羡林觉得自己是个谨小慎微、性格内向之人,有自己的私心,但也会为别人着想,曾经犯过错误,伤害过一些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却会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利害,所以,整体来讲,季羡林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讲原则的人。因此后来,当他发表了那些感悟人生、探讨天下的人生哲理时,才能够让世人信服和学习。这就是“知己不足”的力量,这力量不仅让季羡林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世界,倘若我们普通人也能够常常做到“知己不足”,在这过程里你会有怎样的收获,自然可想而知。

人们常用“自省”这个词来警示自己、提醒他人,但是对“省”的真正含义或许你并未全然知晓,省有两解:一解为省悟,一解为反省,先有省悟,后有反省。省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反省则为自我检查之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季老这样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历来都是最难解决的命题之一,这需要一定的方法。

庄子给出的方法就是“心斋”,季羡林曾给北大学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日,孔子的弟子颜回对他说:“老师,我想出去做事,除暴安良,接济贫苦人民。”孔子却说:“你现在不能出去,你还不成熟,过于浮躁,还没有认清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你还是先去斋戒吧!”颜回说:“我从小家里就穷,很少吃肉喝酒,这算不算斋戒呢?”孔子说:“你指的是祭祀上的斋戒,我说的是心的斋戒。在生活中,你不仅要通过耳朵去听,还要通过心和气息去感受,将感受到的气息回归内心,形成自我认知,这就是心斋。”

认清自己之后你就可进入自省的第二层意境:反省、自我检查。北大人人都知道《论语》里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代的朱熹也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意皆在反省,反省可“自知己短”、弥补短处、纠正过失。在古代的先贤那里,反思与自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为,它应时刻伴随你身旁,不断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孟子有这样一句话:“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意思是说,称完才知道轻重,量完才知道长短。世间万物都是这样,而心灵则更需要反复的衡量,这样你才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懂得反省的人:邹忌在别人的赞扬声中反省自己,从而认识到了齐国政治的弊端,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唐太宗懂得反省自己,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开创了贞观之治。反观那些不懂得反省的人,大都有很悲惨的结局:西楚霸王刚愎自用,临死的时候还在怪“时不利兮骓不逝”;崇祯皇帝不纳忠言,国破之时也没有反省到自己的错误,高喊“群臣误我”。

正如冯友兰先生告诉北大学子的:“反思,总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如同一条河,在平坦的地区,它只会慢慢地流下去,总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会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风,它才能涌起波涛。但并非所有的人,在面对困难、阻碍和痛苦之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思与自省,始终还是有一些执迷不悟者存在。”只有经常反省的人,在生活中才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不断修复自我,提高自身的修养。

反思令人知得失,晓进退,不必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跑,偶尔停下来想一想你的人生、生活,或许这样更能让你明白生活的真谛。反省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见你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人难免有错,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反省自己并改正错误,这样很容易就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所以,反省是砥砺自己的最好磨石,是自我认识水平进步的动力,反省可以对自我的言行进行客观的评价,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问题,修正偏离的行走航线。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都在反省自己,他留下的百万字的日记内容,大多数都是对自己行为的反省。

初到京师为官的曾国藩耽于应酬交际,而忽略了学习,于是,他在日记里痛批自己的行为,并决定谢绝应酬,减少郊游。

曾国藩年轻得志,因而高傲,喜欢与人争论,结果经常使得朋友之间不欢而散,他也在日记里反省这样的行为。

创办团练的时候曾国藩因一时急功近利,伸手向朝廷要官,结果被雪藏了起来,这让他后悔不已,在他的日记里也有这方面的自我反省。

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些使得他不断改过迁善,优化自己的行为,在官场中也越来越顺畅,终成一代中兴之臣。

无论何时,自省都是重中之重。有位哲学家经过一生的努力,在哲学研究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却在晚年的时候突然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举动,他解释道:“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经常有人说:“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被绊倒之后,往往是立刻起身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看清到底是什么把自己绊倒了,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照旧还是要被绊倒。所以,当我们做错了某件事或者某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回头看看。把那块绊倒自己的“石头”捡起来好好研究研究,同时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不要觉得耻辱,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你避免再次跌倒。

成长心路如何和自己面对面

认识客观的自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知觉,但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或多或少都存在盲点。心理学家建议,想拥有“自知之明”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从比较中认识自己。多和朋友们比较,多和熟人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此外,我们还可以和别人的标准进行比较,以自己能否达到他们的标准作为尺度来判定。

其次,从人际态度了解自己。当我们对自己的品性和行为感到疑惑时,可以尝试着去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它就像一面镜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们的真实面貌。

最后,用实际成果来检查自己。实际成果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相当的事实依据作为基础,因此相对来说更加客观。但是我们得尽量避免只从一个方面去判定,比如一次考试的成绩、一个科目的学习等。算一下有多久没生气了

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损伤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踰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都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另一位同属于斯多亚派的哲学家罗马的玛可斯·奥瑞利阿斯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问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它,使发而中节。——梁实秋(近代著名文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

青春舞台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为了教育学生养成“该忍则忍,保全大局”的习惯,举了《三国演义》中张飞之死的例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1年)腊月,关羽父子被东吴孙权杀害,为了给关羽父子报仇,刘备命令张飞领兵自阆州(今四川阆中)出征东吴。张飞领命后派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第二天,范疆、张达二人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请求宽限日期,张飞听后大怒,将他二人捆在树上,各执五十鞭刑,打得他们满口出血,并说:“到时一定要准备齐全!要是超过了期限,杀你二人示众!”

范疆、张达两人受此责刑,心生仇恨,回营商议,“与其他杀我,不如我杀他。”

当晚,张飞令人上酒,与部将同饮,大醉之后回营帐休息。范疆和张达二人探知消息,等到初更时分,各藏短刀,秘密潜入张飞帐中,说要禀明机密重事,骗过侍从。来到床前,二人见张飞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但听到其鼻息如雷,才知他已熟睡,来到近前,用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之后,惨死刀下,时年55岁的张将军,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张飞之死,主要原因是其对士卒极其严格,甚至粗暴,一意孤行,容不得一点辩解,动辄士卒被鞭挞致死,以至于士卒忍无可忍,不得已而采取了鱼死网破的下策。蔡先生以此教育学生,该忍则忍,以保全大局为重,既然木已成舟,又何必再去做那些图一时痛快而损害长远利益的事?

一代文豪林语堂可谓是以大局为重的“忍士”。年轻时的他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为人幽默,学贯中西,深受学生们的爱戴。然而一向谦和低调的他,却成了一个同事的眼中钉,这个同事对林语堂不仅没有什么好感,而且对其授教方式也大加批评。此人认为大学教授就该满脸严肃,一本正经地为学生们讲授知识,而不能像林语堂一样一边开着玩笑,一边传道授业,太不正经了!

不仅如此,每当两个人在校园里偶遇时,对方都会把头高昂起来,一脸不屑地从林语堂的身边走过去。然而,尽管对方做得很过分,林语堂也从未去和他争辩什么,而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尽全力讲好每一堂课。林语堂说:“我来这儿是为了教出更多、更出色的学生报效国家,而不是和人吵架斗嘴的。现在去争辩有什么用?是非成败日后自见分晓。”

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过:“一时的怒气,往往使人的行为失于偏急。”不受控制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同时对人的健康也有很强的杀伤力。我们在冲动时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理解力也会下降,容易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错事。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十分同意老舍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人在生气的时候,不仅仅会损伤体内的血细胞、提升血压,更会使大脑处于不清醒的状态。在他看来,减少生气的次数是修养的结果,说起修养的方法,他谈到每当我们因为别人的无耻而生气的时候,可以试着问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个世界存在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对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实在不必强求,所以我们也不必愤怒,因为,愤怒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在心情激动时,应停止身体的动作,静坐下来,降低音调,心情就会自然而然稳定下来。假如感情如平波静水一般,那么火气就可以消失,这样不但节省精力,还可预防疲倦,进而使你的行动急缓有序,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赶快收敛你的愤怒,化戾气为祥和,这样,你才能让愤怒的火山在即将喷涌时熄灭,并转化为一种平和的力量,也能让事情向一种好的趋势发展。

成长心路“野马结局”

心理学中有种效应被称作“野马结局”,这个效应源于自然界中的一个现象。

在非洲草原上,野马常常会被一种吸血蝙蝠叮住吸血。野马就算是狂奔、暴怒也无法把这些小家伙从身上甩下去,很多野马因此而死,可事实上,这些蝙蝠吸的血很少,根本不足以对野马造成致命伤害,而真正害死野马的是它自己的暴怒和狂奔。它剧烈的情绪反应严重危害了健康,可以说它是被自己“气死的”。“野马结局”表明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面的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一个情绪失控的人在生气,甚至暴怒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呼吸急促、气逆、胸闷、心律失常,这些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生气时我们的心理属失常状态,这时我们情绪高度紧张,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神志恍惚的情况,在这样恶劣的心理状态之下,大脑中的“脑岛皮层”受到刺激。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大脑对心脏的控制会改变,心肌功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情况是,会引起突发的心室纤维颤动、心律失常,甚至心搏停止而死亡。小心,坏情绪有很强的传染力

差的心情使你向下,使你忧愁、悲观、失望、委靡不振,甚至颓废。如果你的心情不好,就会跟别人发脾气,不愿意配合别人的工作,人际关系就会紧张。——吴维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青春舞台

清华大学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在讲授情绪心理学时讲到过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卡特来到一家装潢讲究的珠宝店,当他走近柜台时,顺手把一个手提包放在了柜台上。他挑了一件挂件,觉得不理想,接着又挑了一件。

卡特正在跟售货员咨询的时候,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推门走进珠宝店,也进来选购。卡特礼貌地把自己的包移开,但是这人却愤怒地瞪了他一眼,他的眼神告诉卡特,他是个正人君子,绝对无意碰卡特的手提包。他觉得他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哼!神经病。”

莫名其妙地被人嚷了一通,卡特非常生气,也没有心思买珠宝了,他随手放下已经看中的挂件,出门开车回家了。

马路上的车像一条巨大而蠢笨的毛毛虫,缓慢地蠕动着,看着前后左右、密密麻麻的车辆,卡特越想越生气!心情变得极为烦躁,真想狠狠地破坏一些东西。

不久,卡特的车与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他心想,这家伙仗着他的车大,一定会冲过去的。当他下意识准备减速让行时,卡车却先慢了下来,司机将头伸出窗向卡特招招手,示意让他先过去,脸上带着开朗愉快的微笑。“嘟—嘟—”卡特按了两声喇叭,表示对他的谢意,然后一踩油门,迅速将车子开过了路口,这时,卡特突然发现满腔的不愉快一下子全没了。

珠宝店中的男士不知从哪儿接受了愤怒,又把这种情绪传染给了卡特,带着这种情绪,卡特眼中的世界失去了色彩,每件事、每个人好像都在和他作对。直到看到卡车司机灿烂的笑容,他用好心情消除了卡特的敌意。

这种现象就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吴维库所说的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情不好,他就会变得忧愁、悲观、委靡不振,就会跟别人发脾气,不愿意配合别人的工作,甚至将坏情绪传染给他人。

事实上,研究发现:人容易受到坏情绪的传染。当你带着满肚子闷气,绷着脸回到家,摔摔打打,看什么都不顺眼,立刻便将坏情绪传染给了全家,整个晚上甚至连续几天全家都不得安宁。同样,你在家里怄了气,也会把坏情绪带到外面。这就像一个圆圈,以最先情绪不佳者为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去,这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情绪污染”。用心理学家的话说:“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从这个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其传播速度有时要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染还要快。被传染者常常一触即发,越来越严重,有时它还会在传染者身上潜伏下来,到一定的时期重新爆发。这种坏情绪污染给人造成的身心损害,绝不亚于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明白了“情绪污染”的危害,你就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你的坏情绪传染给他人,如果这样去做了,相信你的生活会充满阳光。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情绪困扰时,不妨找老师、同学或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积郁情绪。这样,一方面使不良情绪得到了发泄,另一方面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并能获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启示,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成长心路小心,坏情绪会传染

坏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就会转移到其他人和事上,这种情绪的蔓延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转移定律”。这种现象也是我们的心理防卫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心理焦虑,缓解压力。不过这种情绪通常是转移到比我们低一级别的人身上。

不良情绪的转移会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如果我们能调整控制情绪,就可以避免将坏情绪传染给别人。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觉得有情绪时,大脑里会有一个很强的“兴奋灶”,如果我们可以建立另一种兴奋灶就可以抵消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了。也就是说,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中去。

我们可以选择以下方法来宣泄情绪:

如果你喜欢运动,可以在生气和郁闷的时候拼命跑步、使劲打球,或者打沙袋——把气你的人想象成沙袋;如果你喜欢音乐,心情不好时可以听听让人愉快的音乐,它会把你带入另一个时空,然后,你会发现让你不快的事情可能已经没有那么严重了,因为人的情绪经常是一时钻牛角尖而已。

你也可以到歌厅里去吼几嗓子,你的不快情绪就会随着你的歌声冲上云霄;另外,到大自然里去也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你还可以学习一下林肯,把不满情绪尽情地写出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怎么解气怎么骂,可是写完后要一把火烧掉,你会发现你的气也化作云烟了。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其实是你不需要的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对次要的东西舍不得、丢不掉、放不开,在主要方面就难有收获。——林语堂(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

青春舞台

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在课堂上讲述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测试老师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块软糖。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回来时还没把这块软糖吃掉的话,你将得到两块软糖。但是,如果你没等我回来就把糖吃掉的话,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

怎样做孩子才能得到两块软糖呢?

实验结果发现,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大人不在,又受不了糖的诱惑,就把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则牢牢记住了先前老师所讲的话,认为自己只要能够坚持一会儿,就可以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控制住自己。他们并非不受糖的诱惑,只是努力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坚持不看那块软糖,一直等到老师的到来。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两块软糖。

心理专家们把这些孩子分成两组:一组为能够抵御诱惑、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孩子;另一组为不能够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那些只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普遍比得到一块糖的孩子获得的成就大。小时候缺乏控制力的,他成功的几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时候能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演讲中说:“在成长过程中,你既要想清楚利弊,又要能够经受各种精神困苦,既要扛得住压力,同时又要排除诱惑,才能成功。”林语堂先生与李彦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如果对次要的东西舍不得、丢不掉、放不开,那么我们很难在主要的方面上有所收获。

但是,生活中的诱惑似乎总是让我们“欲罢不能”。我们希望有苗条的身材,可脑海中却又想象着下一顿丰盛的美食;我们想要健康的体魄,却又一次次地逃避运动,赖在家里;我们渴望完善的人际关系,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误解、背叛、争斗的旋涡之中……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欲望,抵制诱惑呢?下面这个故事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方法:

古时候有一个太守,由于他地位显赫,总是有许多人贿赂他,但他却一概拒绝。人们送他黄金白银,他不要;送他房屋地契,他也不要。后来,有一个人打听到这个太守喜欢王羲之的碑帖,于是想办法收购了一幅要送给太守,正巧当时他不在,送礼的人就把这幅碑帖交到了书童手里。太守回来以后,责怪了这个书童,书童觉得委屈,说老爷只喜欢这么一点东西,收下来把玩几天再还回去不是一样嘛!结果太守更生气了,呵斥道:“如果这真是一幅绝世作品,我又怎么能舍得还给人家;如果我不还,那么必然要为人家办事,我因此就会变成贪官。之所以我不打开来看,就想着它只是一幅很拙劣的赝品罢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太守很有骨气,因为他能够抵制诱惑,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个控制欲望的方法——不把欲望当欲望。太守明知道自己一旦打开了那幅碑帖,必然会产生欲望,并因此难以抉择。但这个太守是聪明的,他知道产生欲望的后果,因此决定不打开,不给欲望成为欲望的机会,自己也就不会受欲望“摆布”了。

控制欲望、抵制诱惑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自律。一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在错误的想法产生的时候,你就要马上拉响心中的警报,提醒自己。尤其在我们被欲望的绳索束缚住的时候,更要时刻约束自己,不要被欲望所控制。

成长心路我们需要的没那么多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当我们的目标达到一定高度时,会要求与目标所配套的所有一切都上升,以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渐渐地我们便陷入了欲望的无底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这个效应源自18世纪著名哲学家狄德罗的一次经历。

一天,狄德罗收到了朋友赠送的一件睡袍,衣料精致、款式华贵、做工考究。当他穿着这件华丽的睡袍在屋里走动的时候,发现一切家具竟显得如此简陋,与衣服不搭,于是他只得将家具全部更新。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不开心,最后觉得自己“竟然被一件睡袍绑架了”。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回答中得到启示:有一天,苏格拉底在学生的建议下到了一个极热闹的集市逛了一圈,等他回来时,学生们问:“老师,您在集市上有什么收获?”

苏格拉底说:“此行最大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不缺必需品、没有多余之物。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第二章训练意志力,经常跟自己较量用斩钉截铁的态度去完成一件事

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华罗庚(著名数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数学教授)

青春舞台

美国哲学家罗伊斯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说:“意志力是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冲劲”。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逝世,自己不幸也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从农历腊月廿四日开始,整整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也对他父亲说:“不用开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意思是华罗庚将不久于人世。

然而奇迹发生了,华罗庚并没如医生断定的那样夭亡,在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又能够起床了,这“奇迹”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吧!可是,自那以后,他的左腿髋关节骨膜粘连,变成了僵硬的直角,从此,华罗庚必须拄着拐杖走路。对一个残疾的人来说,谋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广阔天地。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华罗庚不得不从原先就读的中华职业学校退学,他随后在金坛中学谋得了一份工作。华罗庚从校长王维克的手中借了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了他的自学之路。他白天勤奋工作,晚上不顾残腿钻心的疼痛,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遨游于数学王国中。

华罗庚的行为在当时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的符号,便对儿子大发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多年以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跑。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炉子里……

终于,华罗庚在当时中国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科学》上发表文章了,与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苏家驹等名家站到了一起,后又被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华罗庚的勤奋得到了回报。

如果一个人的志向足够远大,意志力足够强大,那么,他身体上的残缺阻挡不了他进取的步伐。正如华罗庚,不健全的双腿并不能阻碍他靠健全的大脑摘取数学的桂冠。

意志力是一种普遍的“心智功能”,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本身包含了许多精神的力量,尽管不同的人对于意志力的源泉,对于意志力如何影响人,以及对于意志力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家都认同意志力本身是人类精神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意志力都发挥着超乎寻常的重要作用。

法国统帅拿破仑在打仗之前,他总是全身心地沉浸在对战争形势、战略打法的思索中,而完全不问其他的事。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卡本特在有重要决议要表决的前一天晚上,总是把自己隔绝在满是法典的书房中,完全沉浸于对问题的思考,直至第二天早晨都不会理会和考虑决议以外的东西。

诗人拜伦习惯于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只与白兰地和水为伴,连续几个小时沉迷于艰苦的诗歌创作。

有一次,黑格尔拿着一部书的手稿去找他在耶拿的出版商。而那一天正是耶拿战役的爆发日,当黑格尔在街上看到凯旋的拿破仑军队时,他感到非常惊奇——因为在此之前,他对这一吸引全欧洲注意力的重大事件竟然一无所知。

可以看出,意志力首先是面对某一个决心要完成的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如果你见到一个人,他用斩钉截铁的态度去实施他的计划,而丝毫没有“如果”“或者”“但是”“可能”的念头,那么这样的人,就拥有了强大的意志力。凡有明确目标、并能照着既定程序去做的人,便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足以支撑他的成功。

成长心路意志力是一种能量的积累

我们可以把意志力比作充电电池,其放电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它的容量和它的疏导系统。它可以积聚很多的能量,并在恰当的操作下可以释放出强劲的电流。在某个事件或者某种特殊的情况刺激下,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而由这种意志力又引发出超常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志力被看作一种积累起来的能量,一种在量上能够增加、在质上能够提高的能量。让意志力的三种角色都发挥作用

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可惜我已80岁了,若能年轻一点就好了。——吴有训(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青春舞台

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意志力扮演着三种重要的角色:强大的意志力是身体的主人;正确的意志力是心智的统帅;完善的意志力是道德的导师。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的吴有训先生身上就体现了意志力的这三种基本角色。

1933年9月,按照清华大学的相关规定,轮到吴有训出国研究度假,因研究时间较长,许多教授在得到这种机会时,都会携带家属同行。但是,吴有训毅然放弃了携妻儿同行的打算——他这次美国之行的目的是去学习电子管生产技术。

9月16日,吴有训在上海乘胡佛总统号轮船赴美,先到芝加哥探望他的导师康普顿。五年不见,康普顿对吴有训的到来非常高兴,并希望吴有训来和他合作研究,或者他自己另选课题研究。当吴有训告诉他准备暂时放弃纯学术研究,而要学造电子管时,康普顿惊得两眼发直,半天才回过神来,摇着头说:“不,不,吴有训,你这是糊涂想法。制造电子管不需要你这样高深的学问,你这是浪费,这将使科学感到遗憾。”“但是,我的祖国现在急需电子管。”吴有训坚定地说。“那你们的国家就应该派技术工人来学习,而不是派你!”康普顿很不理解地问道。“不,康普顿先生,请原谅,我必须坦率地告诉您,我们不可能通过政府外交或正式贸易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将会涉及你们美国的专利转让以及出口许可等许多麻烦的法律问题。而且,我们也买不起美国厂家的全套图纸和技术资料。我们只是想通过考察,基本了解工艺流程和某些重要的技术参数,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研究,另行设计制造。而这,自然是一般技术工人所无法做到的。”吴有训很坦诚地说。

于是,吴有训在当地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进了一家电子管生产厂家。吹制真空玻璃管是制作电子管的第一道工序。吴有训在这里整整工作了四个月他一边上班干活,一边注意搜集有关资料。当劳伦斯、朴尔、努特森等已在科研上崭露头角时,美国同学听说他在玻璃管厂整整打了四个月工,无不深受感动。

强大的意志力是身体的主人,它总是借助于各种欲望或理念指挥着我们的身躯,引导一个人的身体去完成许多难以想象的事。强大的意志力可以促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意志力对人体的支配作用的证据。尽管对一些人来说,某种习惯可能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了,但这常常是意志力持久发挥作用的结果,一旦你失去意志力的作用,习惯也就会慢慢消失,而且意志力还可能引导着我们的某种行为,使其不断地固化为习惯——尽管人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这一点。

意志力还可以通过压抑自我实现对身体的支配进而创造奇迹。自豪和骄傲可以使人克制住疼痛的呻吟,爱会让身患绝症的人强忍住泪水,甚至在一些足以令人发狂的情况下,受到刺激的神经也可以被意志力牢牢地控制住。此外,当你沉浸在阅读中时,如果你的意志力足够强大,外界的声响就仿佛被隔绝在耳膜之外;在你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时,可以不顾肚子对饥饿的抗议。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人的一些非常明显的倾向也可以被改变,甚至变得完全不同,这同样是来自意志力的巨大作用。另外,人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背叛自己的信仰,甚至可以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也是意志力在起作用。

正确的意志力是心智的统帅,注意力的集中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在集中注意力时,思想就会将它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物体或者一组物体上。比如把滴了两种不同香水的纸条凑到鼻孔边,我们可以嗅到两种香水的不同味道,但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用心去感受其中一种香水的味道时,那么,我们真的就只会嗅到其中的一种香味,而另外一种香味由于意志力的作用被忽略了。意志力还可以引起人的抽象思维,人的思维在某种单一的行为中所显示出来的专注程度和力度,往往体现了意志力持久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意志力的强弱就体现在“集中注意力”的强弱上,或者说表现在思考过程中,在人对动机、事实、原则、手段的把握中,在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小上。

完善的意志力是道德的导师,对于意志力的真正磨砺不可能离开高尚的品质和正直的观念,忽视对良好道德的培养,可能不会影响一个人造就强大的意志力;但若没有高层次的道德情操上的要求,则不可能培养出完善的意志力。意志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既合乎高尚道德的要求又十分强大。

意志力如果仅仅具有巨大的力量和不懈的恒心,而失去了理性和道德的约束,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只会凭着一种愚勇、狂热和顽固的做法来实践它的主张。只有合乎道德要求的高尚的意志力才能引导我们获得更加经久的胜利——这种正义的意志向人们证明:所有满足它正直的要求的人都能够分享到共同的进步与好处。相反,如果运用意志力而毫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这种人会遭人唾弃。

成长心路作为心智统帅的意志力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机能,其作用尤其体现在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上”。但意志力并不一定是“有意识”作用的结果,许多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可能正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而另外一些脱离人的意志力指引的行为却肯定是有意识的。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动都是经过考虑的,因为即便这一行动是在瞬间做出的,思考的因素仍然在其中发生着作用。所以说,意志力是自我引导的力量。

作为心智的统帅,意志力的作用同样还显著地表现在记忆这一行为上。在“记忆”的过程中,意志力常常会用其能量给人的精神“充电”。单纯的重复是不能真正提高记忆力的,只有通过意志力把注意力、集中的思维和兴趣的有益影响都积极地参与到记忆过程中,才能让记忆产生质的飞跃。

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普雷斯科特为了弥补视力缺陷,而将自己的记忆功能训练得十分强大,以至于可以将长达600页的巨著从记忆库中直接取出口述出来。

可见,真正有用的记忆力必须依赖于意志力的驱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自己选择的路,硬着头皮也要走完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倘使想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任北京大学讲师)

青春舞台

北大不光教给人知识,他还教给你勇气。李连杰在北大的演讲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这位功夫巨星在话筒前,并没有重提他昔日的辉煌,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从影道路上的艰辛和坎坷。

电影《少林寺》让李连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却在这时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拍完《少林寺》之后,他的脚受伤了,非常严重。当时他住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过七个小时的手术之后,医生对他说:“我们能保证你正常走路,但是不能保证你还能练武术、拍电影。我们可以给你开一个三级残废证,凭这个证你一生可以在工资以外拿到一些附加的因工受伤的保证金。”当时李连杰只有十九岁,差不多全亚洲的人都知道他的功夫很了不起。在人生很辉煌的时候,却突然面临人生最大的挫折——不能确保今后还能不能跑、跳,那个打击一度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怀疑。

虽然经过康复训练,他重新回到影坛继续他的事业,但是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几乎每拍一部戏身体就会断一个地方,他越拍越害怕。他的腿、胳膊差不多一部戏断一次,在短短的时间里,他断过手腕、颈椎错过位,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后来他孤身一人到了香港闯出了一片天下,之后又到美国闯出了另一番天下,随后又到欧洲转了一圈,现在又回到了祖国。正如他自己说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勇气,在各种不同的时候都会受很大的打击,我不能说哪个是最大打击,但是现在回头想想,一切都过去了。”电影《霍元甲》中的一句对白是他人生的很好总结:“我没有办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是我有勇气走到最后一步。”

提到李连杰,相信很多人会引起共鸣,他饰演的黄飞鸿,大家应该都印象深刻,对那个帅气、俊朗的功夫影帝,很多人一定都崇拜得不得了。但正是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往往忽视了他背后付出的艰辛。无独有偶,大导演张艺谋在早年的时候,为了一台照相机也曾经卖过血。其实险境也好,坦途也罢,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所有的区别只在昂头与低头上。能像李连杰一般越挫越勇,确实不容易,作为平凡的我们,不能有名人一样的作为,至少也要拿出点勇气来,不当逃兵,用勇气去克服学习或者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这种拿出勇气“硬着头皮”上的精神值得学习。潘爱华是北大生物系生化博士,1995年5月,他来到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生物工程企业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的生物企业,科兴的销售额和利润是惊人的,并且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然而,科兴曾经也有苦难历程,潘爱华正是在这个时候和陈章良教授一起来接管科兴的,当时陈章良是总经理,他是常务副总。

那时的科兴命在旦夕:负债4000多万元、亏损1300万元、银行账户被严密监控、职工开不出工资、生产线停止运转、产品处在Ⅲ期临床阶段、销售额基本为0、企业逾期数月不参加年检、工商局准备吊销营业执照。

潘爱华当时完全以一个学者的眼光看问题,不懂企业、不懂市场。但不懂反而胆大,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些问题和困难到底有多么艰难,没有一个尺度来衡量,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做。”

科兴的抢救过程显示了潘爱华与众不同的经营管理思路:他是医生出身,他所做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医生职业的思维定式,考虑起问题来就如医生面对着病人。他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得了急症、命在旦夕的病人,在这个时候,稳定生命体征应该是第一位的。举一个医学上的例子,假如在野外一个人吃东西卡住了气管,造成痉挛,眼看几分钟就要脑死亡了,这时医生不管用什么方式,就算用水果刀也应该赶快把气管打开,然后再送医院抢救。

带着这种医生的思维,潘爱华先诊断科兴,开出了以“效益为中心”代替“以生产为中心”的“药方”,又亲自深入车间和客户中,解决了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诸多问题。仅两个月时间,科兴就扭亏为盈,在当时真是个奇迹。

这样“硬着头皮做”,加上得当的措施,潘爱华让科兴经历了起死回生的大转折。如今,他成为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他做事风格独特,被评为“美国名人协会1997年全世界500位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成长心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硬着头皮上”看似一个门外汉不知深浅的鲁莽,实则体现了潘爱华作为一名学者的执着与钻劲儿,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强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气魄。

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硬着头皮啃一块难啃的骨头的勇气,他就不会在拼搏过程中收获坚忍,也无法品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我们这个年龄段,能遇到的无非是学习上的拦路虎,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困难明智的选择就是“硬着头皮”去铲除它。要赢过昨天的自己

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任北京大学讲师)

青春舞台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潜能平均开发程度只有10%左右,可见,人类还有绝大部分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旦这些潜能得到开发,人类所能爆发的能力一定是惊人的。面对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输给了困难,而是输给了自己,因为我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的大部分挫折都不是我们的敌人,它反而更像人生的一道必选题,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一定会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巨大的人生困境时,不要绝望地倒下,而是要勇敢地激励自己,激发自己潜在的能量,创造生命的奇迹。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但依旧没能实现。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要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

而当所有人都相信这已经成为一个铁的规则时,罗杰·班尼斯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推翻了所有医生、教练和运动员的断言,他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后的一年中,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潜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不要经常把“我不行”、“我不能”挂在嘴边,不要急于否定自己,每天多给自己一些肯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优秀。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应该勇于突破自我界限,而不是首先给自己设限。很多人在遭遇了几次挫折之后,就自我否定,丧失了奋发向上的激情,丢掉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于是挫败的心理就由此产生了,也就很难再有大的成就。

一位武术高手参加比赛,自负地认为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当打到了中途,他警觉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手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突破自己的漏洞。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武术高手失去了冠军奖杯。

他愤愤不平地回去找师父,央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的破绽,好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师父却笑而不语,只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线变短。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请教了师父,师父笑着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相比较之下,原来那条线看起来短了很多。

这时师父说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线一样,只要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也就在无形中变弱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没有谁可以成为最强,要想常胜就必须不断努力,攀登新的高峰。那些我们熟悉的领域与专业,我们做起来固然会得心应手,但若长久停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么再多的重复也无济于事。生命需要不断地自我挑战,只有朝着一个更高的难度奋进,我们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挑战自我就要不满于现状、不屈服于命运、不畏惧困难、不相信神话、勇于挑战生命的极限。挑战自我就要不断求新、求进步,敢于开辟新的征程、乐于接受新的风雨、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敢于体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乐。

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困扰着我们的成长,一些问题之所以没有能够解决,也许并不是因为问题本身的难度,而是我们把它想象的太复杂了,因而不敢去面对它。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事被认为是不可为时,我们就会为不可能找许多理由,从而使这个不可为显得理所当然,我们也就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这件事真的就成了不可为之事。殊不知勇于挑战,我们就能够击败许多“不可能”,充分地激发出个人潜能。

成长心路“马蝇效应”与前进的动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马蝇效应”,是指没有马蝇叮咬的时候,马走得慢慢腾腾;有马蝇叮咬的时候,再懒惰的马都能跑得飞快。以这个理论为依据,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欲求,有人看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有人更看种物质利益。这些欲求就是驱策人前进的“马蝇”,对自己的要求可以对症下药,给自己激励。哪些是你的性格短板

假使有一不知命的人,不承认分限,甚至不知分限或不注意分限,以为无论何事,我要如何便如何,可以达到目的。此种人勇气虽然很大,动辄行其开步走的主义,一往无前。可是,设使前边有一堵墙拦住去路,人告诉他前面有墙,墙是走不过去的,而他悍然不顾,以为没有墙,我不信墙的限制,仍然前行。有时前面本是无墙,侥幸得以穿过,然已是可一不可再的成功,今既有墙,若是墙能任意穿行,自然很好,但墙实在是不能通过的东西,于是结果,他碰了墙,碰得头破脑裂,不得不回来,回来再改变方向,仍是照这样碰墙,碰了几回之后,一经躺下,比任何软弱人还软弱,再无复起的希望。因他努力自信,总想超过他的希望,不想结果失望,自然一蹶不振,这种人的勇气,不能永久保持,一遇阻碍,必生厌倦,所以不知命——不信分限,专恃莽气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梁启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

青春舞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