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4:17:1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一、著名建筑

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以明朝在南京的宫殿为蓝本,到永乐十八年(1420)才基本建成,共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宫墙长约3400米,宫墙外环绕着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有房屋9000多间,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设想: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如果他在故宫的每间房住一天,等他把所有的房子都住过一遍时,他就长到27岁了。

紫禁城的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主,东西两侧建筑呈对称分布,展现了皇家的尊严与气势。这些建筑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和祭神的地方。内廷与外朝之间被广场分开。此外,在内廷东六宫的东面还有一组宫殿,以宁寿宫为主,俗称“外东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宫。西六宫的西面前方由慈宁宫、寿安宫等建筑组成,是皇太后、皇太妃的住处。宫城所有的建筑从规模到屋顶样式,一律保持严格的等级差别。穿过天安门、端门,就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午门位于京城南北的中轴线上,因正处于子午线上而得名。午门正中门楼采用重檐庑殿顶形式,是中是中国古建筑形制的最高等级。城墩中间辟有三个门洞,左右各有一掖门,俗故宫为外朝内廷格局,太和称“三明五暗”。明清时出入午门有严格殿、中和殿、保和殿为外朝的的等级规定,正门只供皇帝出入,此外核心,国家的重大庆典及重要政务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此图只有皇后大婚时入宫才可以走一次。进是清代绘画中的端门。士前三名在殿试放榜后出紫禁城也可以走一次,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平时,文武官员从东偏门出入,王公大臣从西偏门出入。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禁城之内从不斩人。明朝在西市行刑,清朝在菜市口行刑,午门之外并不是刑场。

外朝三大殿是宫城中的主体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殿内皇帝的宝座是北京城的正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权威,不足以震慑天下。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积2377平方米,宽11间,进深5间,采用重檐庑殿顶,从开间到屋顶样式都是建筑的最高等级。殿内有金漆雕龙宝座、沥粉金漆柱,天花板上用蟠龙藻井图案。太和殿是宫城中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明清两代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读即位诏书。太和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鸱吻、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是我国惟一有10个饰物的建筑。中国古代以九为最大的阳数,所以建筑檐角有九个饰物就是最高级别。太和殿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方形亭子式的攒尖顶。皇帝在举行大典时,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这里休息,接受内阁大臣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在这里阅览奏章和祭文。三大殿中最北的一座是保和殿,重檐歇山顶,宽9间,比太和殿差一个等级。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节在这里宴请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乾隆后期,蒯祥(1397~1481),明初著名建筑师殿试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举行。保和殿后的丹陛石是故宫内最大的,长16.57米,宽3.07米,后1.7米,重250吨。上面有高浮雕的九龙、湘云、寿山福海等装饰。

保和殿后面是一片广场,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将外朝与内廷隔开。进入乾清门便是乾清宫,明朝时,这里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地方。有暖阁9间,每间都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屋子安3张床,共27张,这使皇帝可以随意换床睡觉,以防被人暗害。但是明朝的一些宫廷命案,却都是在乾清官发生的。清朝从雍正开始,皇帝搬到养心殿居住。乾清宫正屋内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成为藏秘密立储匣的地方。这个秘密立储的办法,也是由雍正创立的。

乾清官后面的交泰殿是一座方形攒尖顶式建筑,类似中和殿但略小。清代时,册封皇后的仪式以及庆贺皇后诞辰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乾隆在这里收藏了代表皇权的25颗宝玺,这些宝玺现在仍在交泰殿中。交泰殿后的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乾清官与坤宁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统治永久。

在西六宫的南面是养心殿,自雍正起,这里成为以后历代清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之所。养心殿最西的一间名为“三希堂”。因乾隆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这里而得名。

在故宫东侧有宁寿宫,建筑自戍一体,俗称外东路。这一宫殿足乾隆准备在让位给儿子,自己做太上皇时居住而建造的。但是乾隆禅位之后,仍掌实权,并没有到宁寿宫来居住,只是偶尔来游赏。现在,宁寿宫的乐寿堂已成为珍宝馆,其中有几件稀世珍宝,一件足金发塔,里面存放着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头发,塔高四尺六寸,底二尺二寸,用黄金3440两。金塔上还镶着珠宝、松石,非常精致。还有一件是大禹治水玉山子,重5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玉料是从新疆哈密勒塔山采来,在扬州雕琢的,从运输到制作,共用了10多年时间。如果由一个人雕刻,需400年才能完成;还有一样是象牙席,雍正时由广州牙匠编织,先把象牙做特殊处理,再制成薄如竹篾的象牙条,然后编成席。据记载雍正时共做了5件,现在有3件传世,每件长216厘米,宽139厘米。两件藏在故宫,另一件流落在山东。宁寿宫附带建了一个花园,与坤宁宫后的御花园和慈宁宫前的花园,是故宫内廷的三大花园。作为皇家御园,这三座花园都建造精美,颇具匠心,充分应用了中国传统营造园林的方法,既有与主体建筑的对称,又有局部、细节之处的不对称。布局错综复杂,给人的感觉和谐舒适。故宫的四角,建起四座高大的角紫禁城上的角楼楼。角楼最初的功用是与护城河及城墙构成防卫系统,紫禁城的角楼则以观赏为主。从城墙墙脚地面到角楼顶端高27.5米。屋顶有三层檐,共用六个顶组成,形成多角多檐、多层脊的造型,使角楼的轮廓具有玲珑绚丽、参差错落之美,又显得端庄雄伟,气势不凡。角楼在城墙转角处,又以城墙下的护城河水为对景,与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辉映,从河对面望去,恍若仙境。

故宫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当年的建筑者们精心设计、建造,给我们留下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在故宫中游览,既见识了封建王朝最高的政治中心和帝王的居住地,又可以集中了解古代的建筑文化。

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这里原是许多泉水汇成的一处天然湖泊,叫做“瓮山泊”,旁边有座山叫瓮山,附近都是水田,风景酷似江南。从金朝开始,金世宗完颜亮就在这里设置行宫。元代定都北京后,由郭守敬主持,把昌平的神山泉水和沿途流水引到湖中,使瓮山泊成为大都宫城内用水的蓄水库。到了明代,湖中植满荷花,周围水田中广种水稻,并在岸边兴修亭台楼阁和佛寺、道观,使国都的西北郊出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江南景区,成为吸引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清乾隆年间开始花巨资在这里修建清漪园,作为皇家园林和行宫。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毁。1888年,慈禧重修时改名为颐和园,从1903年起,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重修的颐和园与清漪园大体相同。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到全园的3/4,建筑集中了全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这里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园林景色,园内各种风格的建筑群,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筑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堪称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昆明湖原为瓮山泊,乾隆时改名,足效仿汉武帝为了征讨昆明,在长安挖昆明湖,操练水军之意。整个昆明湖被长堤分隔为三部分,每一部分湖水中间都有岛屿,相传这是模仿神话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东面湖上是南湖岛,又叫蓬莱岛,明代时岛上就建有龙王庙,光绪时重建。慈禧曾把这里作为阅兵将台,在这里检阅北洋海军演习水操。十七孔桥把南湖岛和东岸的廓如亭系在一起。

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廓如亭、铜牛等景点一起,组成了颐和园东南部的一个景点。十七孔桥得名于桥下的十七个券洞。中间的一个券洞最为高大,由此向两侧逐渐缩小。从东西两端分别向中间的券洞数去,桥洞的数目都是9个。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封建皇帝也被称为“九五”之尊,因此,十七孔桥券洞数的设置正反映了古人的这种思想。和颐和园中的其他石桥一样,十七孔桥的桥孔两侧,装饰着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栏杆。石柱头上还装饰着石狮。这些狮子各具形态,而且数目众多,据统计共有544只,是我国现存园林石桥中雕刻石狮最多的一座石拱桥。

昆明湖的北岸修筑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它把万寿山前后的建筑物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长廊共273间,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道。廊顶梁枋上画有西湖风景、历史人物、山水花鸟等共14000多幅,因而又称画廊。走在长廊中,一边是昆明湖的潋滟波光,一边是万寿山的富丽宫殿,真如置身仙境一般。万寿山原名瓮山,乾隆为了庆祝其生母的60寿辰,将其改名为万寿山。颐和园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万寿山上。前山上沿着上升的山势,一层层地建了许多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主要建筑有位于中轴线上的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排云殿足慈禧在颐和园里玉带桥庆祝寿辰接受朝贺的地方。排云殿后面足佛香阁,仿照武汉的黄鹤楼建造。阁的台基高21米,加上阁自身的高度,共有41米,比万寿山顶还要高,这里是全园的制高点和中心。万寿山顶上足智慧海,意为赞扬佛的智慧如海。这一建筑包括柁、窗,它们都是砖石结构,外面镶有五色琉璃砖,整个建筑没有一寸木材,故称为“无梁殿”。琉璃砖上刻满了成排的小佛像,但是现在这些小佛像的脸上都残缺不全,这些伤痕足1900年沙俄入侵时在这里抢劫破坏造成的。后山中轴线上有藏式建筑四大部洲,被称为“小布达拉宫”。在中轴线的两旁,分布许多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的精华都集中在万寿山上。

万寿山后的山脚下,是人工挖凿的河,通称后湖,沿湖两岸是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苏州街。窄窄的沿湖路,曲曲折折,两岸的红色建筑倒映在绿水中,穿梭来往的服务人员穿着传统服装,重现江南的风情。

在这些主体建筑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万寿山东北的谐趣园。这是仿照无锡寄畅园建造的,建筑风格自成一体,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寄畅园游玩,喜爱至极,终于在颐和园里仿建了一处。原名为惠山园,因为乾隆有诗序中说:“一亭一径,是谐其趣”,因而在重修时改名为谐趣园。

相比于昆明湖北岸那些富丽精致的建筑,西堤的景色就以清幽为主。西堤就如杭州西湖的苏堤,整个西堤被断开六处,再用汉白玉的石桥连起,与堤上遍植的烟柳形成“六桥烟柳”的美景。这六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从南到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除玉带桥和界湖桥之外,其余四桥都建有凉亭,这些凉亭形态各异,但又都足雕梁彩绘,绚丽美观。亭中设有坐凳,可以在高处临湖观景,享受习习清风。

六桥的景色各具特色,玉带桥以桥形优美而名气最大,当年乾隆皇帝最爱玉带桥,形容它为“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现在,玉带桥的名声更扩大到世界,国外的桥梁专家也对它赞不绝口。美国纽约的狱门桥就是仿它而建的。界湖桥因处于河、湖的分界线上而得名,柳桥因柳色清新令人驻足,练桥以堤岸如带使人流连忘返,镜桥处于两湖之间,状如一镜;豳风桥的南侧,原有农舍一片,水边桑树成林,酷似江南农村,景色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诗意相近,因而得名。

在颐和园,一步一景皆有许多传说或者典故,一砖一瓦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里游览,亲近山水,又贴近历史人文,在休闲中感受到艺术与历史的精华。

天坛

帝王郊祀足一种祭祀的大典。古代祭祀对象有皇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日等。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冬至在南郊祀天,夏至在北郊祭地,所以称祭祀天地为郊,表示敬事上帝。古人认为这是国家大事,所以在各种礼仪中置于首位,称为“五礼之首”,从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下来。

天坛的建筑形式及相关的数字、装饰都与天地、四季相关,凸现了祭祀之所的特点,也反映了君权神授的皇权思想。从平面上看,天坛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在南北中轴线上有两座祭坛,北面为祈谷坛,南面为圜丘坛,二坛中间砌墙隔开。祈谷坛的中心是祈年殿,圆形,殿顶共三重檐,上层为蓝色,代表上天;中层为黄色,代表君主;下层为绿色,代表臣民。乾隆年间修缮时将三层檐都改戍蓝色琉璃瓦。殿内柱子的数目与天象相关,中间四根龙柱,象征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加起来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节令。三层相加二十八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殿内正中地面上的平面圆形大理石,有黑色纹理,自然形成龙和风的花纹,俗称“龙凤呈祥石”。1907年,祈年殿东配殿新设祭天乐舞馆,用207个乐手塑像再现清代皇室祭天乐舞的场面,同时播放由天坛保存的中和韵乐乐器演奏的“祭天大乐”录音。

圜丘坛是祭天的地方,明代嘉靖皇帝时始建。圜丘坛是露天的圆形建筑,共分三层。由于古代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九足阳数中最高的,常被用来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圜丘坛所有的石板、石栏、栏板,以及四面的台阶都与九有关。例如,坛中心是一块圆形的大理石,名为“天心石”,从中心向外,三层台面,每层铺九圈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圈是9块,第2圈是18块,第3圈足27块……以此类推,到第9圈是81块。又如四面栏板,上层是72块,中层是108块,下层是180块,共360块,正合周天360度。台面中心的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亿兆是形容百姓之多,“景”即影,“景从”是紧相追随。因为站在天心石上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觉得格外响亮,仿佛是有亿万人在应和。皇帝把这看成是天下万民对朝廷的归心和响应。其实这足利用了回声原理,天心石的半径较短,声波传到四周石栏,迅速反射回来,回音太快,只有0.07秒,与原音混在一起,就会使发声者觉得自己的声音特别响。

圜丘坛北还有一处建筑,叫皇穹宇,是存放圜丘坛祭祀牌位的地方。皇穹宇也是圆形建筑,殿顶是美丽的穹隆圆顶。殿内彩画用描金和沥粉贴金手法,辉煌华丽,在当时建筑中独树一格。皇穹宇外面有一道圆形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两个人如果分别站在东西两端墙根,一个人靠墙说话,声浪就会沿墙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头,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从皇穹宇到围墙南面的琉璃门之间有一条石板甬道,在皇穹宇南台阶前由北而南第一、二、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中央,面向殿内拍一下手掌,可以听到一声宏亮的回响,站在第二块石板上照样拍一下手掌,就会听到两声回响;站在第三块石板拍一下手,可听到三声回响。这是因为三块石板在这道圆形围墙中心,所以不论站在哪块上击掌一次,都能听到它的回音;只是由于音波从围墙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音。

祈谷坛和圜丘坛之间,由一条长360米、宽近30米的大路连接起来。因为路下有—条隧洞与大道立体交叉,所以此路称为“丹陛桥”。桥面中间是“神道”,两边是“御道”和“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祭天用的牛羊猪鹿等牲畜则从桥下的牲道由西向东穿过,被送到宰牲亭屠宰,所以这里又叫鬼门关。

明清时祭祀每年举行三次,由皇帝亲自主持,正月上辛日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到圜丘坛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到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大祭时,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

祭祀提封建时代国家的大事,在黎明时就开始,圜丘坛内墙外设三个灯柱,悬挂大灯笼,同时要焚松柏木、檀香木,香烟缭绕,火光照亮全坛。由60多件乐器组成中和韶乐,配合祭祀的不同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整个祭祀过程不可以有一点点儿的小差错,否则有关大臣就要被革职查办。

现在,天坛仍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2003年,奥运会会徽的揭晓仪式就在天坛举行。平时,人们也爱来这里参观风格独特的建筑,在回音壁、天心石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天坛的主体建筑之外,还有大片的绿地。天坛内有松柏万余株,其中树龄在300~600年以上的约有2600多株。相传于1420年前所植的九龙柏,高10米,胸径1.2米,树干表面凹凸花纹似群龙绕柱。

天坛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现在已成为天坛公园。天坛公园是附近居民休闲的场所,尤其是附近的老年人常聚在这里一起唱戏、拉弦,颇有北京风情。

圆明园

圆明园与颐和园同在北京西郊,在明代时已经被辟为私家园林。清朝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四子雍正。雍正继位后,大事兴建,在圆明园里建成了28景,他也常住园中。乾隆在此基础上扩建成了40景。并且增建了长春园、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我们现在所说的圆明园就是这三处园林的总称。嘉庆皇帝继续扩大三园的范围,增添建筑,使圆明园成为北京西郊园林景区中最大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的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而如此阔大的水域完全是人工开挖的。圆明园所处之地,既无山也无河流通过,只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挖地三尺即可见水,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只能采用挖池堆山的办法,营造山水园林的环境。圆明园中最大的水域叫福海,宽达600米,此外还有众多的中小水域,回流不断的小溪如同流动的纽带经这些大小水面连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挖凿水面产生的泥土就近堆山,大小山丘加起来占了全园的1/3。不过,这些山丘都不高大,圆明园还是以水景为主的。

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是一组组的大大小小景区、景点,共120多处。景区、景点之间,按私家园林的惯例,通常是通过矮墙和长廊隔断,通过曲折的石径和粉墙上的花窗、漏窗相联。但是圆明园中的景区、景点之间却被曲折的山丘隔断,又通过蜿蜒的河道或通道相连。这些景区、景点像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园中之园,既相隔又相通,组成一座以平原水景为主的庞大园林。

圆明园的另一明显特点就是借用各地的名胜古迹。乾隆六次下江南畅游,都随身带有画匠,摹画下他喜好的山川名胜,带回北京仿造。圆明园仿杭州西湖景点的就有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六处,还有苏州的狮子林、买卖街,南京的瞻园和扬州的瘦西湖等。

圆明园中还有一处欧洲风格的宫苑式景区,统称为“西洋楼”。“西洋楼”建于乾隆年间,由几位在中国传教的法国、意大利、波希米亚的传教士设计,由中国工匠精心施工建造。这些建筑物是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用石料建造,外部充满雕刻装饰。宫殿之前有几处大的喷水池,四周植物是排列成行的大树,修剪整齐的绿篱,及鲜花组成的几何图案。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西洋楼的喷水塔做成了中国佛塔的形状,用鸟兽形象代替了西方的裸体人像雕刻,一些石雕装饰上也用了一些中国的纹样。中西方建筑和园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集中的结合在一起了,这对当时闭关自守的清政府来说也是一次大的突破。

圆明园中的建筑类型多,功能齐全,可以满足帝王游乐休闲以及处理政务、祭祖、拜佛、读书等各种活动。圆明园正门由六部朝房,二宫门有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九州清晏区是皇帝宴请宾客的场所。从雍正到道光的历代清帝,都长期在园中居住,并举行朝政宴会,使圆明园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当时许多外国人被邀请到圆明园,亲眼见过圆明园的外国人盛赞它为“万园之园”,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称圆明园是“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动人的总体”。

圆明园不仅建筑精美,景色优美,还有豪华的室内装修,讲究的陈设。这里摆放着从全国收集来的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把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宝物都集中起来,也比不上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建筑。”

但是这样的一座园林建筑中的奇珍,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疯狂抢掠,被彻底的毁坏。园中的大量珍贵文物至今仍流落在国外,被博物馆收藏或在国际文物市场上被不断拍卖。清朝宫廷画师所绘的圆明园盛期的写景图《圆明园四十景》仅存的一套也被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中。

1900年,已是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又遭到八国联军的劫掠。之后,附近的贪官、兵痞、流民长期进入园中拆毁、盗卖石料,把木材、树木烧炭出售,使圆明园彻底成为一座荒园。

经历了几十年的劫难与破败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只存留在文字与绘画等作品中,后人只有靠想象来识得它的样子。

在20世纪50年代,圆明园又开始逐步得到清理、保护。北京政府在这里广植树木,先用大片的绿化保住原有的地貌环境。20世纪80年代,圆明园的东半部得到修整,圆明园遗址公园也成立,对公众开放。圆明园一直没有失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它残留的西洋楼石柱成为经典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书的封面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是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座永不消逝的世界名园。

今天,圆明园中的水面、河道都已经得到了清理,水中种植了大片的荷花,湖面上有材质、形态各异的桥梁,比如,铁质的红色九曲桥,木质的浮桥。西洋楼废墟仅存的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巴洛克式石门,虽残破不全,却依然精美,体现出恢宏的皇家气势。园内也新建了少量的亭榭建筑。大面积的还是山水绿树。在这里可以让心灵得到绿水的洗涤,也可以凭吊国家与民族的荣辱兴亡,感慨文明经受的灾难,将更加意识到保护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最近,北京市政府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做出了重建圆明园的规划方案,全面整理,并选择若干重点景点重建,力求恢复昔日皇家园林的风貌。圆明园终于可以恢复一些盛时的容颜。

八达岭和居庸关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性建筑工程,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的长城,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如果把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也有人认为是齐国。

长城的用途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挠,在古代作战主要靠骑兵和步兵的条件下,高大的城墙便成为安全的屏障,由军队把守就更难逾越。长城的修建也保障了通讯和商旅往还的安全。秦汉时期北部地区有庞大的直道和驰道,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文书的传递、使节和商旅来往都需要保护,长城烽燧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修筑的。

北京市境内现存的长城是明代建造的,明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朱元璋开国的第一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北京居庸关等处的长城。此后共计大规模修长城达18次之多。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立许多城堡、烟嫩(烽火台),用来嘹望敌情,传递警报。清代统治者入关以后,由于对北方少数民族以笼络为主的政策,长城就失去了防御的意义,大规模修筑长城也就停止了。

八达岭是现存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八达岭在延庆县境内,处于西山与君都山相交的一条关沟北口。西山属于太行山脉,君都山属于燕山山脉,这条关沟全长18.5千米,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通道。这条沟里共设四重关门,第一重关是南口,第二重关是居庸关,第三重关是“上关”,第四关也是最北的关就是八达岭,因在关沟之北,古称北口。上关早已废弃,所以八达岭就成了居庸关的门户。这里南面通向南口、昌平、北京,北面通向延庆,西面通向沙城、宣化、张家口,可谓四通八达,所以叫八达岭,元代已有此称呼。

八达岭关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两边各有关门一座,东门题写“居庸关镇”,西门题写“北门锁钥”。关城两侧长城的墙基宽约6.5米,顶宽约5.8米。墙顶铺砌三四层城砖,表层是方砖。墙顶外侧砖砌高仅2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有嘹望口,下有射洞,可射击敌人,墙面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在长城布局上,八达岭一段仍属于内长城,站在八达岭上可以看见不远的地方又有一道皇城和烽火台遗址,叫做“外边”,属于前线。

这样雄伟的长城需要砖石材料量也非常大,古代修长城时,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凿成整齐的条石,内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坚实。明朝长城的重要地段用砖石垒砌,就地开凿厂烧砖瓦,采石烧石灰。

八达岭长城是内边长城最为坚固完备的一段,修建在高山深谷,巨型的花岗石条规格一致,作为墙体高大坚实,构筑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坚固的城砖,精美的砖雕石刻,显示出当时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的标志,也是地球上的标志性建筑,中外游人都慕名到长城参观。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流传甚广,登临长城成为人们心中的梦想。八达岭长城向游人开放后,成为北京的游览胜地,与故宫一起成为北京的标志,成为到北京的游人必去之处。

八达岭不仅有逶迤雄伟的长城,附近也遍布名胜古迹,有“关沟七十二景”的说法。弹琴峡、仙枕石等都是七十二景中的佳胜,传说为杨家将遗址的风景点金沙滩、点将台、五郎像、六郎影等,更是令人向往(但其实杨家将并没有和契丹在这一代作战)。从南口进入关沟后,两侧山峦叠嶂,苍松翠柏,山花野草,景色十分优美,这就是著名的居庸叠翠,明成祖朱棣设北京八景,把它列于首位。有乾隆题“居庸叠翠”碑,位于居庸关南六七里处。

明十三陵

古人普遍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灵,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灵魂却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离开现实世界到了“冥间”,所以古人对丧葬看得十分重要。人死后,入土为安,坟墓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称为“阴宅”,理应像“阳宅”一样予以重视。但是一般百姓不可能大建坟墓,有条件讲究厚葬的多是王公贵族,而达到极至的非帝王莫属了。帝王的陵墓往往在他们即位之后就开始选地营建,而且不惜血本。

在明十三陵中,各个陵墓的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皇帝在位时间长,世道也太平,就有充足的时间来修建,明成祖的长陵修了18年,世宗永陵修了12年,这些陵墓的规模就较大,地面建筑也比较豪华。皇帝在位时间短,生前没来得及建陵,死后葬期紧迫,陵墓规模小,工程简单。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生前没有来得及建陵,死后就葬在她的田贵妃墓中,称为思陵。

十三座皇陵既独立又互有联系,它们有一个总体规划,有一个总的陵区入口和一条共有的神道。整个陵区约有40平方千米,正门在南面,名为大红门。它的前面还有一座五开间的高大石牌坊,是整个陵区的标志。进入大宫门,又一座高大的四方形碑亭,石碑上刻的是朱棣的子孙为他歌功颂德的碑文。经碑亭向北即进入神道,两旁分列着狮、骆驼、象等6种石兽共12对,以及文臣武将等3种立像共6对,这18对石雕分列神道两旁,十分壮观。神道尽头是一座棂星门,进门后还需经过两座石桥才有道路分别通向各座皇陵。

占据陵区最重要位置的是朱棣的长陵,位于天寿山南麓,此处的山势除了北面之外还向东西两侧绵延,形成一个三面环抱的、南面开阔的小盆地。长陵就坐落在这块小盆地的北面山脚下,坐北朝南。长陵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孝陵。建筑分三个院落,最前面是陵门与凌恩门组成的第一进院落,第二进院落中坐落着长陵的主要祭祀大殿凌恩殿,面阔9间,采用的是最高等级的屋顶,尤其是大殿立柱、梁枋等全由名贵的楠木制成,而且所有的立柱都是整棵的楠木,直径最大者达1.7米。凌恩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几乎建于同一时期,同为皇帝享用,一个为生前,一个死后;同样坐落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只是凌恩殿的规模要比太和殿小一些;第三进院落里有方城明楼和宝顶,在宝顶下面才是明成祖的地下墓室。

长陵的墓室至今没有发掘,但从定陵我们可以见到明陵地宫的基本风貌。定陵是明神宗和他两个皇后的陵墓,经6年才建成,规模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筑几乎破坏无存,只剩下后面的方城明楼与宝顶两个部分。定陵地宫位于宝顶下面27米深处,由前、中、后殿及左右两间配殿组成,共5个墓室。整个地宫全部用石料建造,各个墓室之间有通道和石门相连,地面用上等地砖铺砌。殿堂全部是石结构,拱券式顶,没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的后殿,高达9.5米,长30.1米,宽9.1米,是最大的一个殿堂。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金冠是用金丝编制成的,冠顶盘有一对金龙。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在定陵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这些珍宝。

十三陵中已对游人开放的是长陵、定陵、昭陵,近年来又重修了永陵。其他陵寝均为原貌,过去这些陵区可以随意进入,近年为了防火,渐渐封闭了。十三陵每个陵寝前都有与陵同名的村落,居住着当年守陵人的后代,村里很多老者都能对十三陵的传说和每位皇帝的生平说上一段,这些才是游览十三陵的最大收获。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面的永定河上,这是一座因为桥上的石狮子而闻名于世的古桥,也是我国北方最大、保存较好、建筑技术精湛的一座古桥。

桥往往因为所在的河而得名,卢沟桥即是如此。卢沟桥所跨越的永定河,发源于山西,途经北京、天津,注入海河,流入渤海。由于河水汹涌,经常改变河道,被人们称为无定河。清朝康熙年间,人们疏浚河道,砌筑了河堤,才改名为永定河。因为途经黄土高原,河水中的含沙量仅次于黄河,色黑,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卢沟河,“卢”是黑,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当时卢沟桥是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最初,只有船渡,然后又先后修筑了浮桥和木桥。后来加上经济发展、及军事的需要,金世宗时,修建了卢沟桥。历时3年方才建成,被朝廷命名为广利桥,但是因为它常卧在卢沟河上,人们习惯上仍称它为卢沟桥。此桥也正以这个名字被世人熟知。

卢沟桥两侧的石柱上都雕刻有石狮,这些狮子有大有小,有雌有雄,神态也各不相同:或昂首向天,或低头看桥,或两相对视,或回头顾盼,或抚弄绣球,或嬉戏幼狮,个个神情兼备,栩栩如生。慕名到卢沟桥来的人,一个主要愿望就是欣赏这些狮子。有句谚语叫“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说不清楚的事物。狮子的数目也的确没有定数,曾有人统计,桥上的狮子共有485尊,但是又有人重新统计后说狮子共有502尊。之所以会数不清楚,一方面是因为一般的游人在数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专注于欣赏这些形态生动的狮子,而忘记了计算数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些小狮子或爬在大狮子的背上,或搂在大狮子的颈上,或伏在大狮子的身后,或躲在大狮子的胸前,有的仅露出眼睛,有的仅伸出一张嘴,所以给准确统计造成很大困难。不过这种数不清楚更为到卢沟桥游览的人们增加了一番妙趣。在数与忘之间,更感受到雕刻艺术的精湛。

在元朝时,卢沟桥就已经扬名到欧洲。马可·波罗对卢沟桥极为推崇,在他的游记里,他称卢沟桥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也是仿照卢沟桥建造的。卢沟桥建筑的精美使它也成为文人吟咏、作画的题材。金代诗人元好问、宋代文学家范成大等,都曾用诗句赞美卢沟桥。明代画家王绂所画的《卢沟晓月图》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清朝的许多达官贵人、名人贤士,都曾到卢沟桥游览。乾隆皇帝亲自前往卢沟桥观览,并题写了“卢沟晓月”的石碑。这块石碑至今仍立在卢沟桥东头的御碑亭内。

卢沟桥是南来北往的人们的必经之地,两侧桥头多旅舍驿馆,行人清晨起来,天色初曙,尚见疏星晓月,岸边柳树的倒影,掩映着水中的桥影,在来去的人们心中引起无限的感慨,所以“卢沟晓月”成为一大名胜,被乾隆皇帝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现在,卢沟桥已经成为著名游览景点,桥下人们又开始览水,将重现“卢沟晓月”的美景。

独乐寺

独乐寺坐落于蓟县西关口北面,始建于唐代,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而不愿与人共乐,故以“独乐”二字为寺命名。山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匾,上书“独乐寺”三字,据说这三个大字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

安禄山的誓师之地是否确实在此?独乐寺之名真是安禄山所起吗?这中间可能有附会痕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安禄山就是在这里誓师,然后起兵反唐,从而导致唐朝由盛而转衰。之所以独乐寺以“独乐”为名,其实就是用来讽刺安禄山宁愿独乐,而不愿与民同乐的意思。不过最重要的是:独乐寺确实是大陆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曾经是清代帝王到清东陵祭拜的中途休息之地。且不论独乐寺三字是否为严嵩手书,但确有一些名家在此留下了墨宝,唐代诗仙李白就是其中一个。独乐寺的主体建筑为观音阁,阁中供奉的是大陆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这块“观音之阁”镏金匾据说是李白手书。

作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独乐寺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正是山门和观音阁。山门屋顶为五脊四坡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古代称这种顶叫四阿大顶,出檐深远,檐角如飞翼。山门正脊的两端是两个状似龙嘴,似鱼非鱼、似鸟飞鸟的东西,名为鸱吻。鸱吻最早流传於汉代,据说是龙生九子之一,能够喷水、镇火,古代劳动人民把他放在这里,说明我们的先祖很早就有了防火的意识,与明清时向外翻转的龙尾不同,这里正脊两端鸱吻尾向内翘,这是早期鸱尾的实证。

观音阁外观为二层楼阁形式,内部却足三层,通高达22.5米。室内中央部分是一个贯穿三层的空间,供奉着一座高达16米的观音菩萨塑像。观音头上还顶着10个小佛头,象征观音的法力无边,因而又称为十一面观音,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泥塑。

人进入殿内,需要仰视才能看见佛像,在光线昏暗的高阁内,只有上层门窗投射进来的光线照亮观音的头部,大大增添了宗教的神圣气氛。观音塑像两侧胁侍菩萨和山门内天王像等都是辽塑,塑工十分精致。观音阁下层四壁布满了明代画师所绘的罗汉像,山林泉石和世俗生活等壁画。

观音阁建成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经历过近30次地震,其中有3次地震达到8级,震中就在蓟县县城附近,虽然寺内房屋坍塌了多次,观音阁却屹立不倒,只在二层灰泥墙上有几条小裂缝。

观音阁的防震能力来自何处?原来,全阁的整体木构件采用了双层套筒式木构架,内外两圈柱框,中间用枋子联成整体,同时再加斜撑,这样整个构架就稳固了。此外,上下柱框之间还夹了一层斗拱,这层斗拱所组成的结构层,既牢固又没有固定死。各拱枋之间采用榫接法,地震时榫卯之间的摩擦力可以抵消部分地震力。两层套筒之间的空井遇震后可能变形,设计者又在长方形平面的空井上层加四根抹角的枋木,把长方形平面变成扁长的六角形平面,在四角留出四个三角形,便减少了变形的可能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