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2:19: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传东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摄影基础教程

摄影基础教程试读:

绪论

一、摄影的范畴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宣布发明了一种通过光作用在照相机中捕获影像的方法。他同时找到了一种能够直接记录影像的光敏材料,虽然他的方法极为原始,且必须将感光板作长达半小时的曝光,然而其发明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实际上,他第一次发明了一种不必具备绘画才能就能重现风景、肖像或其他物体的方法。这是发生在摄影实际用于印刷品、书籍、报纸和杂志之前40年的事情,它比具有活动影像的电影和电视的发明要早得多。今天,我们已对摄影习以为常,以至于很难估计它对扩展我们视野的实际作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没有摄影,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将会大大受到限制。

摄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和文献记录工具,也是一种创作的手段。下面我们将看到,摄影可以扩展人们的知识,例如,它可使我们得到其他国家的直观资料,了解他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摄影还能记录通常肉眼无法见到的物体的详尽图像。另外,摄影作为传播媒介,极具艺术创造力,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介绍现代摄影的范畴和能力。

二、摄影和科学

照相机是科学家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能记录我们的感觉所不能及的快速或缓慢变化的现象。例如,它能以微妙的曝光时间记录最短暂的事件,能使我们看清一个蚊子飞行时翅膀抖动的实际过程。它还能以每天一幅的方式连续拍摄一个月,揭示一些物体缓慢变化的全过程,如花朵开放或植物生长。摄影也能“冻结”一颗子弹从枪膛中射出瞬间的运动状态,还能连续记录人或动物睡眠时的行为。

照相机能与许多高级光学仪器配用。天文学家能从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上研究出数千光年以外星系的性质,从而揭示宇宙的奥秘。它也能使我们认识行星表面的状态。地理学家利用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改进地图的精度,而气象学家则利用卫星云图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航空摄影能用于评估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产量,也能用于研究地貌。专家们能利用摄影得到他们研究对象的详尽和永久性的资料。

如将照相机装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上,便能记录肉眼无法分辨的微观世界。放大50倍便能看清肉眼刚能看到的纤小物体。对于更小的物体,胶片能记录500至1000倍扫描电子显微得到的三维显微结构。某些显微镜能十分贴近被测物体,可得到数千倍的放大倍数。科学家通过照片研究金属单晶的表面状态或血液细胞。

这些专业摄影正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们能将研究对象逼真地再现在杂志或图书中,使人们及时了解科学的进展,得到有用的资料。工程师能从纤小物体和天然细胞的照片中得到启示,产生建筑结构的新思路。艺术家也能从微观或宏观世界的照片中产生创作的灵感。

三、摄影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利用摄影记录发生的事件或访问过的地方,这不仅能说明个人的经历,还可供他人使用或分享。人们的亲身经历有限,但照片却可弥补这个不足。当我们看到运动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照片,同样可产生攀登的激情,分享成功的喜悦。探险家们借助于装备高指数闪光灯的相机,向人们揭示地下数千英尺处洞穴和裂缝的奥秘。航摄专家可从人们不易取得的视点下,拍摄壮观的水电站大坝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宇航员则利用高质量相机记录登月和空间漫步,它们不仅用于科学研究,同时还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一些危险的、无法接近的场合,如早期原子弹试验,摄影家可利用遥控装置进行拍摄。在工业上,使用遥控小车上的相机可沿狭窄的金属管道拍摄,从闪光灯照明得到的颜色逼真的照片上,管壁受到腐蚀的详细情况便可一目了然。在医学上,配有特殊镜头的相机通过可弯曲的光导软管窥视患者的咽喉或胃的内壁,拍下直观的病理照片,供外科医生作出诊断。类似的装置也可用于检查高炉、真空室或飞机机翼内部。

与肉眼相比,照相机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别是当它与现代技术结合之后。一些暗淡的拍摄对象,通过电子技术的增强,就如在白昼拍摄一样。甚至在无月光的夜晚,仅仅借助于星光或云层反射的光线,这类相机仍有用武之地,虽然照片的细节远远不如正常条件下拍摄的水平,但其主要情节依然清晰可辨。

四、新闻和纪实摄影

通常,人们不会怀疑摄影的真实性。在凶杀和盗窃的作案现场,刑警用照相机拍下了作案的细节和犯罪事实。这些照片在法庭上被用作物证,这是因为人们承认照片的真实性,相信照片反映的事实。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照相机只是人们手中的工具,它所拍摄的照片不免带有主观性,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偏向。因此,作为纪实性照片,首先应考虑拍摄的内容能否反映事物的一般情况及其特征。实际上,作为新闻照片,除能给传播界尽可能多的信息外,还具有明确的宣传目的。例如,在开发美国西部时期拍摄的照片促使美国当局界定了黄石国家公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改革家雅各布·列斯和路易斯·海因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童工悲惨的遭遇和恶劣的住房条件。美国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美国中西部农民悲惨的境遇。这些照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拍摄者抓住了事实的要害并很好地表现了它们,从而唤起舆论,导致社会变革。

摄影,抓住了事实的瞬间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静止画面的效果有时比活动的电影更为强烈,反映战争的大量照片即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虽然在历次战争中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片,但是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记录仍是摄影。照相机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工具,不仅仅在于它服务于新闻或记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它使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改革愿望。

人们笃信“眼见为实”,然而,记者所拍摄的纪实性照片或新闻照片却是例外,它们能为人们所接受。作为传播媒介,摄影家总是通过照片表达他们的意见。如果旨在表现恶劣的住房条件,他就选取效果强烈的角度进行拍摄。摄影有时能助长某些事态的发展。例如,当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政治性示威将要记录到胶片上时,会变得更加激烈。然而,摄影家很少对他们作品的发表或使用的方式负责,因为他们不是编辑,不能对照片在版面上的安排、所用文字标题或文字说明负责,以至于作品有时会被改变甚至被扭曲原意。

五、照相机和历史

照相机是一种记录瞬间的工具。照片作为一种记录重大事件或日常生活的历史资料,其真实性及其细节能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在1893年之前,所有记录视觉形象的介质只是绘画和雕塑。因此,目前只有美国南北战争的照片,而没有独立战争的照片。我们可以从照片上看到林肯的风采,而乔治·华盛顿却没有赶上摄影时代。历史上第一个上照的君主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是历史上第一次用照相机记录的战争。摄影家罗杰·芬敦在当时使用了一架20英寸×16英寸的大画幅照相机和玻璃底片。拍摄前,在车载的暗室里将药液涂布在玻璃片上。由于这种反光剂灵敏度低,需要足够长的曝光时间才能拍摄,因此,他不可能拍下骑兵的袭击和大炮的轰击,在芬敦的照片里,只有一些战后看到的破坏和屠杀留下的场景以及在帐篷外士兵的合影。

19世纪70—80年代,发明了手持相机和更灵敏的感光材料,摄影有了转机,出现了可以在大多数场合下拍摄的“快照”。一些博物馆也意识到收集照片展示时代生活的重要性,今日,这些收藏品成为极具文献价值的珍品。照片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服饰、交通、建筑物、街道、广告,甚至人们的姿势和行为。

六、摄影用于科学研究

医学研究中心或工业、科研中心往往都配备成套的摄影器材。用于医学研究的相机总是装在各类显微镜上,拍摄从人体取得的细菌或病毒。胶片对X光敏感,所以,可以用X光相机拍摄人体的骨骼,医生根据这些资料便能准确地诊断疾病。

在工业上,X射线能用于探测工件的裂缝、铸造和焊接的缺陷以及金属的疲劳损伤。如果没有专用相机检测机体,飞机不能进行试飞。飞机或卫星上的相机还用于绘制地图,要求拍得的照片有很高的分辨率和精度。使用成对相机拍得的照片经用激光扫描、测量和计算机处理,可以得到标有等高线的地图。

非常复杂的印刷电路板也是借助于摄影制造的。绘制的原图应比实际尺寸大数倍,再用座机以实际大小拍摄在胶片上,将它用接触印相法使涂布了感光材料的敷铜版曝光,经腐蚀形成精密的电子线路板。

在印刷方面,照相排版取代了老式的铅字铸造和繁重的人工排版,也得益于摄影技术。

七、学习摄影

人人都能拍照,因为这不需要绘画技能和深奥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张照片出自外行人之手,它们没有艺术背景或商业目的,只是简单地将一些人物、一些地方或一些事情记录下来而已。

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他们拍摄的照片并不满意,希望得到提高。通过学习,特别是摄影实践,理解和掌握拍摄条件和所得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摄影水平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说过:“培养兴趣,努力实践,是摄影成功的主要因素。”当然,如果过于强调艺术效果,或过于偏重摄影技术都是危险的。也许有人追求栩栩如生的影像,但忽视了提高有助于改善照片水平的技术,其结果是尽管照片拍得很准确,然而缺乏趣味性。

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应是将注意力放在这两者之间,根据兴趣和时间的许可把自己提高到一个适当的水平。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时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书中的资料和建议将使读者得到启发,纠正可能犯的错误,并学会提高摄影能力的方法。

第1章 摄影概述

摄影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需求的结果。——(苏)瓦尔坦诺夫

摄影作为近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包括技术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是如此完美,以至于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摄影及摄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和艺术样式。接下来,我们试从色彩纷呈的摄影史料中理出一条较为明晰的脉络,从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与摄影风格和流派两个方面,对摄影史作一个扼要的叙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一、摄影术的诞生

1839年8月19日,达盖尔的银版法摄影术由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公诸于世,仅一个小时后,全城的光学仪器商店就被蜂拥而至的消费者挤满了,他们争相购买可以拍摄图片的器械。这仅仅是开始,摄影术的流传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诞生不到10年间,仅在巴黎,2000台相机和超过50万张摄影用金属板就被抢购一空。这股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仅1853年,美国有1万多名摄影师拍摄了近30万张照片。1856年,伦敦的大学增添了摄影课程,一个新的艺术样式就此诞生。

摄影术的诞生以达盖尔的银版法公布之日为标志,然而它却是人类共同探索、共同实践的结果。暗室成像、针孔成像,再结合感光材料的试验,人类一直在为能捕捉并留住稳定的影像而探索不止,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和积累,最终诞生了摄影术。

论及历史,我们不能忘却那些先驱的功绩。同时,不能不提及三位最重要的创始者:尼埃普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达盖尔——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塔尔博特——由负像到正像,现代摄影法的奠基人。(一)尼埃普斯和“日光蚀刻法”

约瑟夫·尼埃普斯,法国人(图1-1)。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装在暗箱中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了窗外可见的全部景色。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地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Heliography)。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图1-1 尼埃普斯肖像和照片《窗外》(二)达盖尔和银版法

路易斯·达盖尔,法国人(图1-2)。达盖尔青年时代从事舞台美术,后对如何能留住暗箱中的影像产生兴趣继而作深入研究。在研究期间,结识了尼埃普斯。1829年受尼埃普斯相邀,在尼埃普斯日光蚀刻法的基础上,共同合作研究。尼埃普斯于1833年逝世。而达盖尔在1837年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法”。他的作品存世很少,《巴黎寺院街》(图1-3)是他在1838年摄制的。由于曝光时间要长达数分钟之久,因此很难留下人的行迹和身影。图1-2 达盖尔肖像图1-3 巴黎寺院街 达盖尔 摄

达盖尔因银版法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银版法作为一种实用可行的摄影方法,虽成本和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自公布于世便迅速在欧美应用,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工艺出现之前,一直是最主要的摄影技法。银版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正是银版法的发明和问世,才使摄影得以成为人类在绘画之外保存视觉图像的新方式,由此开创了人类视觉信息传递的新纪元。(三)塔尔博特和卡罗式摄影法

威廉·塔尔博特是英国著名古典文学家和科学家(图1-4)。1835年,塔尔博特就曾研制出他的第一张相纸负像,可用来印制正像。但由于是纸质纤维,印出的正像颗粒粗,反差大,在像素上与银版法不能相比。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法率先正式公布。至1841年,塔尔博特改进完善后的负像—正像工艺才在英国取得专利权。塔尔博特把他的摄影方法称为“卡罗式摄影”。卡罗式摄影的影像质量固然不能和银版法相比,但“卡罗式”可以从负像反复地印制正像,这实际上就是今天由负片印放正像工艺的前身。塔尔博特作为负像—正像工艺的创始人,他的发明给现代摄影中的负片工艺开创了起点(图1-5)。图1-4 塔尔博特肖像图1-5 无题 塔尔博特 摄

二、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历史,离不开器材的发展。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是讲照相机和镜头的发展及黑白感光材料(胶片、相纸)的发展,这两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

从针孔成像的“暗箱”,到今天具有眼控对焦功能的高度自动化相机;从当年尼埃普斯曝光8小时的沥青铜版,到今天按下快门片刻后便可得到照片的波拉胶片;从经典的银盐胶片和相纸形成的传统的影像生成工艺(Picture形式),到全新概念的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系统(Images形式),摄影器材和工艺在发展上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变革,也饱含着无数前辈摄影人的心血和智慧。每当我们在满足视觉图像的欣赏之余,是否也会由衷地感叹人类文明与科技的伟大。作为摄影学习者,对摄影器材和工艺的演进有所了解,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一)照相机的发展

照相机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类极高智能的集合体。在一部现代高级照相机中,往往融汇了最先进的光学、最尖端的电子学和最精密的机械学,其科技含量相当高。作为摄影的重要工具,照相机在自身的发展上,大致经历如下阶段:(1)从1839年至20世纪初,为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期间,照相机由最初的木制暗箱式发展成金属为主的机身,性能上逐渐形成机械化。如快门由手拨方式进步为机械快门,光圈和速度均达到可由一个以上控光挡位调节,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从而使照相机的摄影功能大大提高。另外,一些颇具个性化的特殊性开始陆续出现。如19世纪50年代出现了立体照相机;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针对大众消费研制出的使用胶卷拍摄100张照片的“柯达1号”相机。(2)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相机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照相机实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1914年,划时代的徕卡相机原型(Ur-Leica)产生。1924年徕卡相机正式投产。徕卡被公认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曝光后片刻即可拿到照片的即有式照相机“波拉洛依德”(Polaroid简称“波拉”,粤语译为“宝丽来”)。多年来,“波拉”相机已形成自家独特的一步成像系列。1948年,同是模组概念的中片幅120单镜头反光相机“哈苏”(Hasselblad)和大片幅技术相机“仙娜”(Sinar)相继由瑞典和瑞士推出,由于采用了模组式设计,使他们的相机在不同时期研制出不同款式的部件得以互换,显示出相机制造在机械上的精密和标准化。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生产的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康泰克斯”(Contax)代表了现代135单反机的基本造型。在镜头研制和摄影光学的改良方面,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1954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包括广角、折反射等更高级的光学镜头纷纷出现,镜头越来越朝着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发展。特种光学玻璃不断被生产出来用于照相机镜头,镜头镀膜工艺也越来越得到普遍应用,镜头的各种照相功能和成像性能迅速被提高。这个阶段,欧美许多厂家在照相机的机械和光学开发中,重视科技与独创,从起步到飞跃,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从而确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定型产品。著名的如德国的“徕卡”、“罗莱佛莱克斯”、“林霍夫”(Linhof)、“蔡司伊康”(Zeisslkon)、“康泰克斯”、“罗敦斯托克”(Rodenstock)、“施奈得”(Schneidet),瑞士的“仙娜”、“阿卡”(Arca),瑞典的“哈苏”,荷兰的“金宝”(Cambo),美国的“波拉洛依德”等。(3)从20世纪60年代起,照相机的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最大特点体现在电子技术的融入。与以往不同的是,照相机开始包容了更多的科技含量,除了光学、机械学,还有材料力学、人体工程学和电子学等。特别是电子工程技术的大量运用,给相机带来的不仅是性能和功能上的大幅度提高,而且使照相机的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1960年,以“潘泰克斯”为品牌的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Pentax SP”,率先跨出照相机电子时代的第一步。从此,照相机电子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块、微电脑、激光、红外线、超声波等尖端电子工程技术,极尽能事地不断融进相机。当今,一部照相机内可以设置的功能简直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不必具备专业技能便可轻松地拍照。(二)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成像,是摄影过程的实质性问题。当年,尼埃普斯为了记录一次影像,要在阳光下进行长达8小时的曝光。至于若要获得能欣赏的正像,前贤们为此曾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我们难以想象当年达盖尔为了在铜板上获得一个正像,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今天,高达ISO3200的感光片可以在烛光下轻易完成曝光,快捷便利的波拉胶片可以在数秒内实现成像。今非昔比,这之间汇集了无数人、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步一步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而形成了许多种感光成像的工艺。

100多年来,感光材料在发展上大致沿以下工艺变革演进:银版法和碘化银纸法→蛋清工艺→火棉胶湿版工艺→明胶干版工艺→软片和胶片工艺。每一类工艺,都代表着影像生成的系列过程,每一类工艺中,也还有一些派生工艺。(三)彩色摄影的出现

彩色摄影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晚于黑白摄影。在很早科学研究便已发现光和色彩的关系,并曾进行过多次探索。从摄影正式诞生的年代起,感光成像的技术使黑白摄影先一步进入实用,尽管摄影尚未能直接记录和再现事物的实际色彩,但是人类为影像赋予色彩的追求却一直在进行着。人类在从事有关色彩摄影的各种试验和探索的同时,也采用过许多其他办法来为黑白影像增添色彩,包括绘画式的手工渲染、调色等工艺。先驱们在对光和色彩的研究中,通过认识和完善三色理论,乃至加色法、减色法、网屏与彩屏、染料与成色,及其他有关彩色摄影的科技发明和实验上的不断成功,步步逼近了彩色摄影的实现。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摄影终于算是梦想成真。继而在1942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彩色摄影变得像黑白摄影一样方便易行。彩色摄影发展迅速,几十年内便在全球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三、摄影的未来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照相的银盐工艺,以电磁记录手段开创了新的图片影像生成方式。记录的影像依然以图片出现,只是记录影像的载体已不是银盐胶片而已。当时由于像素难以提高且成本和造价昂贵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实用价值不大而未获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使得传统的银盐类感光材料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方式。数字化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可更自由、更宽泛地加工处理,从而免除了以往“湿”操作的麻烦和不便,使摄影的后期制作得以彻底从传统暗房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当然,对于习惯以传统银盐图像为专业标准的人而言,数字化图像的像素仍不够理想,但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提高,如像素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及数码摄影更全面、更高级地普遍应用,银盐类感光材料成为未来社会的一段历史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不论你认为这是摄影的异化、派生或是彻底革命,它确实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代表着一种未来。

第二节 摄影应用与风格流派

一、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指摄影中的艺术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摄影门类,它以艺术性与实用摄影和新闻摄影等相区别。艺术摄影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来表达摄影家主观思想情感及艺术情趣的一种摄影形式。

艺术摄影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与生活原型有着根本的差异;是审美情感的对象化,与生理情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摄影通过对现实的超越和重构,表达摄影家对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解释和对情感的宣泄;让观众关照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美的享受。

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摄影家的最终目的,摄影技术技巧的运用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技术手段,而在摄影的创作方法上,它必须遵循艺术的普遍创作原则,如造型创意的原则、典型性原则、艺术的真善美等。对艺术摄影的创作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创作题材、不同的创作风格流派、不同的创作手法中看到大师们的心灵表述和创作的轨迹。(一)绘画主义摄影

1839年摄影艺术问世。人类在应用中,为满足摄影的客观复制性功能,进一步自然地产生了用摄影作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首先是那些有绘画修养的摄影者,用摄影制作出有绘画效果的照片。

摄影与绘画以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开始了交融互补的尝试,形成了艺术摄影的初期阶段。而作为艺术摄影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则是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画意摄影运动。其兴盛于19世纪末,消退于20世纪20年代。在发展时期产生的主要支流有: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

1.高艺术摄影

画意摄影运动以19世纪50年代主要从英国兴起的高艺术摄影为开端。当时,摄影是新事物,其纪实性和工艺性使社会对摄影是否是一种艺术争执不休。在竭力为摄影获取艺术地位的奋争中,产生了高艺术摄影。英国的奥斯卡·雷兰德以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博览会”展出他的作品《两种人生》(图1-6)而出名。这幅摄影作品模仿了拉斐尔的绘画风格。在拍摄时,他调用16个以上的模特,按预先设计好的位置摆好姿势,用了30多张底片,在两张相纸上叠印,耗时数周,方才成功。作品为31英寸×16英寸,展出时引起轰动,并且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购买收藏。这张照片的重要意义,在于以能在艺术殿堂与其他艺术品鼎足而立,表明摄影是艺术的创作手段。雷兰德的成就,使他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图1-6 两种人生 奥斯卡·雷兰德 摄

2.自然主义摄影

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高艺术摄影的衰落,写实风格的画意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出现。自然主义摄影随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思潮出现,代表人物英国的彼得·埃默森,1889年著有《自然摄影》,代表作《收获》(图1-7)。在这本书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摄影应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摄影艺术可以由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题材,通过取景、构图、用光和选择调焦的直接记录来实现;焦点视觉理论,即人眼视场的中间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部分是模糊的,为达到人眼的视觉再现,则焦点不必完全准确。在不破坏拍摄对象的结构和形象的前提下,对焦可以有适当的模糊和变化。图1-7 收获 彼得·埃默森 摄

自然主义的观念,对后来的摄影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印象派摄影、直接摄影、现实主义摄影等,都从自然主义摄影汲取到各自所需的养分。

3.印象派摄影

19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印象派摄影。印象派绘画、自然主义摄影的焦点视觉理论和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是促成这一潮流产生的主要因素。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许多摄影家开始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手法,竭力将影像朦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印象派绘画的效果,借此来实现他们所认为的艺术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约翰斯顿,美国的阿尔文·兰登·科伯恩,法国的德·迈耶。

特别是1894年采用的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更加拓宽了印象派的表现天地。有些印象派摄影家甚至在照片上使用画笔以加强和丰富朦胧的画意效果。某些自然主义摄影的追随者为了画意,更是夸大了埃默森的焦点视觉理论,甚至激进到可以不考虑是否有焦点的程度,如采取不用镜头而是针孔成像的方法。英国的乔治·戴维森的作品《葱田》(图1-8)便是针孔成像的一个典例。图1-8 葱田 乔治·戴维森 摄(二)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艺术摄影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两个组织是英国伦敦成立的连环会和美国纽约成立的摄影分离派。这两个组织的出现和存在,起到了从画意摄影向现代艺术摄影转变的纽带作用。

1.连环会

连环会1892年成立于英国伦敦,最初是针对皇家摄影组织令人不满的展览政策和旨在使画意摄影成为独立的表现艺术而成立的。埃默森和鲁宾逊都是连环会成立的策划者。1893年,举办了连环会的首屇国际性画意摄影展“连环会摄影沙龙”,展品300多幅。在选拔的标准上,不论题材和手法,也不限表现风格,只以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格调而定。连环会此举赢得了艺术摄影界同行的广泛欣赏和拥护。

同年,德国在汉堡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业余摄影展”;法国也于1893年在巴黎成立了“巴黎摄影俱乐部”,并于1894年举办了它的首届艺术摄影展。随后,其他国家也陆续响应,画意摄影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连环会促成了艺术摄影的大团结,几乎所有画意派的重要摄影家都成了连环会成员,画意摄影运动很快达到高潮。画意摄影在20世纪初的10年间,成为世界摄影的最主要潮流。

1908年,连环会和新崛起的美国摄影分离派产生分歧,1910年解体。

2.摄影分离派

摄影分离派是1902年在美国成立的,由主要的画意派摄影家组成的非正式团体,领头人是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他早先是连环会成员,摄影分离派是连环会的分支机构,发起的初衷旨在将美国的画报摄影家们组织起来,通过各类活动来促进美国本土艺术摄影的发展,并与欧洲形成竞争。摄影分离派组建后的主要活动有:创办机关刊物《摄影作品》,着重介绍、宣传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及他们的作品;开办了著名的“291”画廊(在纽约第五街291号开办),多次举办容许多种风格并存的绘画与摄影展览;成功地组织美国摄影家的作品参与国际展览和比赛。

摄影分离派在创作方向上,起初侧重的是以印象派摄影为主的画意摄影。1910年后,斯蒂格利茨、斯泰肯等人立场鲜明地倾向直接摄影的表现。由此内部产生分歧,1917年,随着《摄影作品》停刊和“291”画廊关闭,摄影分离派也自行解散。

摄影分离派的重要作用是改变了艺术摄影原先以英法为中心的格局,使其逐渐往美国倾斜。而摄影分离派最有意义的一步,则是向直接摄影的转变。这一举措为艺术摄影从20世纪起,由画意摄影向纯摄影的过渡开了先河。

斯蒂格利茨是美国摄影史上的巨匠式人物。1887年他24岁时,在英国摄影比赛中,以作品《闲聊天》获得首枚奖章,由埃默森颁发。20世纪20年代后,其作品风格确定在直接摄影的追求方向上(图1-9)。斯蒂格利茨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家,而且具有杰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1902年,他在美国建立了摄影分离派,创办刊物,开设“291”画廊,不遗余力地提供条件,不计报酬地介绍和扶持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如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卡塞比尔、戴维·希尔、怀特、斯泰肯等。20世纪以来,美国能超过英法成为世界艺术摄影的前卫,与斯蒂格利茨付出的不懈努力不无关系。(三)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指主要由直接摄影、如实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和F64小组的美学观念共同构成的一类摄影表现风格,是在与画意摄影的相对立中一步一步树立起来的。

画意摄影的美学准则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要以绘画效果为前提,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绘画性,导致了画意摄影对绘画的依附。而纯粹派摄影则立足于摄影本体语言的独立性,关注摄影纪实特色的自然属性,追求的是在对客观物象的视觉再现上,如何用摄影自身的语言进行真实完美的表述,诸如细节层次、影调和质感等。纯摄影运用的是写实手法,包括反对摆布和人为修饰,追求尽可能清晰的焦点、尽可能宽的景深、尽可能大尺寸的底片和尽可能直接印相等。图1-9 纽约 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摄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前,纯粹派摄影的表现形式被称作“Straight Photography”,即直接摄影或如实摄影。19世纪末英国的克雷格·安南,美国的斯蒂格利茨等人,都是致力于这一种表现的著名人物。这一时期,直接摄影的摄影家们,以严肃的态度,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巧妙地利用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本身的特性,不依赖后期加工,直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

由于直接摄影的表现方式更符合摄影本质功能上的纪实特性,因而很快成为影响艺术摄影和其他门类摄影的表现风格,而纯摄影的理论体系也由直接的美学观点而形成初步构架。20世纪起,纯摄影作为直接摄影的代称逐渐多起来,这和某些追求“纯粹”精神的艺术表现及20世纪初美术界出现的纯粹主义不无关系。

20世纪20年代后,纯粹派摄影就彻底取代画意派摄影,成为艺术的一大主流。这与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和20世纪30年代崛起的F64小组的推动是分不开的。而纯摄影的理论体系也由新客观主义摄影和F64小组的美学观念的续入而更加完美。

1.新客观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又叫新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现由表现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新客观主义绘画,主张从客观立场出发,忠实地描绘事物。新客观主义摄影实际是绘画上的新客观主义在摄影上的反映。新客观主义摄影认为,摄影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客观准确地再现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是摄影的特性,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

在表现方式上,新客观主义摄影强调的是通过观察和发现,进而以直观的、不矫揉造作的写实手法,去对客观世界作真实细致的描绘。

然而,新客观主义摄影为突出细节全面清晰所尽的努力,有时会导致作品流于表现形式化,以致有批评认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表现只是为观察而观察,呆滞而不够艺术。但不论评价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新客观主义摄影对20世纪的摄影发展,特别是广告摄影中的工业摄影、产品摄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客观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是伦格-帕契和卡尔·布洛斯菲尔德。

伦格-帕契,德国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先驱人物。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用摄影对客观事物和人造物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常用手法是从近距离或特殊的角度,用均匀柔和的漫射光来获取真实清晰的细节(图1-10),旨在以局限的题材去发掘无限的创造。其代表性摄影专集《世界是美丽的》于1928年出版,汇集有100幅突出表现建筑物、机械、动物或植物细节的图片。

卡尔·布洛斯菲尔德,德国人,另一位新客观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从1889年起就开始用摄影研究植物结构,穷30年不舍地捕捉植物的叶、茎、根等构成的自然形态美,包括以特写来刻画局部的细节(图1-11)。1929年将精选出的植物照片,以《自然界的艺术形态》为书名出版。图1-10 烙铁 伦格-帕契 摄图1-11 葫芦蔓 卡尔·布洛斯菲尔德 摄

这两本书成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里程碑。新客观主义摄影的美学观念广泛影响了世界摄影,包括对艺术摄影的写实表现有着重大意义。

2.F64小组

F64小组是纯粹派摄影在发展上的一个重要团体,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成立。主要成员有: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等人。

F64小组的摄影信条是崇尚“纯正”和“直接”的表现风格,创作观点包括:摄影要真正地表现客观事物,应当对原事物进行直接拍摄,而不是作摆布;摄影画面应当全部清晰,各层次的影调都要细微丰富,因而在拍摄上提倡用大片幅相机,必要时将光圈缩至最小的f64;应当依靠纯正的摄影工艺,而不是借助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和柔焦等其他人为加工的方法。

F64小组的出现,形成与分离派的背离,也是对画意摄影的革命。虽然F64小组于1935年就解散了,但其“直接”、“纯正”的创作观念,同20世纪20年代欧洲兴起的新客观主义摄影一样,对摄影的现实主义表现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爱德华·韦斯顿,美国人,20世纪著名摄影大师。一生拍摄作品涉及多种题材,且均有卓越建树。早期热衷于柔焦式的画意摄影,并因之多次获奖。20世纪20年代起,逐渐对画意摄影失去兴趣,特别是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启发后,开始坚定步入纯摄影之路。从1924年起,韦斯顿已经完全放弃了软焦点技术的运用,而转向探索有关摄影本体语言的表现(图1-12、图1-13)。1932年,韦斯顿领头创建了F64小组,F64小组所推崇的纯摄影风气,使艺术摄影在发展上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韦斯顿在拍摄上,喜欢用大幅面底片(10英寸×8英寸)直接印相,用尽量小的光圈以保障景深,旨在追求画面清晰和影调细微。至今凡是研究摄影的人,无不为他的作品所倾倒。韦斯顿的作品魅力在于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具有新意的题材,将普通的自然形体赋予具有诗意的灵性,以精细的影调和严谨的构图,展示摄影之美。图1-12 菜椒 爱德华·韦斯顿 摄图1-13 人体 爱德华·韦斯顿 摄

安塞尔·亚当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大师之一。早年爱好音乐,理想是做一个钢琴演奏家。早期摄影是画意风格,20世纪30年代起,受斯蒂格利茨的影响而转变成坚定的纯粹派摄影家。1932年参与创建了F64小组。亚当斯的摄影生涯很长,曾多次举办展览和出版专集,包括1927年出版一本专集《高山摄影》;1936年在斯蒂格利茨的画廊“美国场所”举办影展;20世纪40年代,举办展览《生来自由平等》,反映日籍美国人的困难处境;1953年,为《生活》杂志拍摄有关美国犹他州摩门教徒的专题报道。重要著述有1935年出版的《摄影创作》和1948年出版的《摄影基础丛书》。亚当斯在风光摄影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性。音乐感、哲理性和庄严的古典美,是他风光作品的特色(图1-14、图1-15)。亚当斯追求技术上的精确完美,创造了“区域曝光”法。按照区域曝光法,在拍摄前,便可对最终影像作出预见。在他的作品中,黑、白、灰各层次间丰富的影调和清晰度得到充分的体现,观者无不为之折服。黑白摄影的美妙,经由他的演绎,达到了一个极致。(四)摄影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初,艺术摄影同绘画一样,走马灯似的变幻着不同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和形式。20世纪30年代彩色反转片和20世纪40年代彩色负片的应用,更扩展了艺术摄影的表现天地。世界各国追求艺术的摄影家们在多方面的实验和创造中,使艺术摄影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视觉世界。

1.未来派摄影

未来主义发端于意大利,受立体主义的启发,派生于20世纪初。未来派信奉现代机械文明产生的是运动、速度和力量,而以往的静态艺术是过时的。未来派认为,“一匹奔跑的马,不是有4个蹄子,而是有20个,并且它们都是沿着三角形运动的”,采用以事物的运动和速度状态来表现空间和时间。摄影上的未来主义风格表现为动态摄影。动态摄影的动感并非是技术上的失误,而是客观事物在运动中的完整轨迹的真实再现。动静结合作为一种手法,被用来强调摄影图片静态画面上的动态感。图1-14 半月山的容姿 安塞尔·亚当斯 摄

马歇尔·杜桑受19世纪末英国的迈步里奇的动态连续摄影的启发,创作了艺术名作《下楼梯的女人》,而美国的琼恩·迈利又模仿杜桑的作品,摄制了动态摄影作品《下楼梯的祼体》(图1-16)。动态摄影现在已成为应用极为广泛的拍摄手段。图1-15 冬天的风暴 安塞尔·亚当斯 摄图1-16 下楼梯的祼体 琼恩·迈利 摄

2.结构主义和抽象派

摄影家一些作品的特性,是由创作手法、形式和构图决定的,相比之下,被摄主体本身反而居次要地位。摄影家们也开始使用相机表现那些过去不被注意的造型和形态了,如用奇特视角、倾角、特写、倒影等来表现景物和阴影的造型等。主体也常常被扭曲,以突出被表现的部分。正如摄影家从艺术世界获得观念、影像和技术一样,画家们也把摄影作品,特别是结构主义和抽象派照片,作为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查德·汉密尔顿通常把照片和简图、素描及质感强烈的油画结合使用——特别是后来,他将立体的实物放入其油画作品中,发展了他早期作品。罗伯特·罗斯金伯格经常使用被撕碎的图片和明信片创作,以表现相机怎样把各种不同的世界同时反映到我们印象中的。另外,安迪斯·瓦赫尔在重叠作品中所拼出来的花式的构图,看上去也很像是模仿叠印的自然景物的照片。

玛丽·马赫尔生于智利,在布达佩斯从事摄影工作。她的作品是摄影、素描和油画的混合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把摄影作为高级艺术的国际性的展览上,她的作品很注重画面组织。她用一些简单的、无生命的物体创作,使它们表现出奇怪的意义。她还把一些真的静物放置在照片表面上,拍摄这幅立体和平面的混合图。马赫尔的许多作品,都是使用黑白胶片拍摄,然后再有选择地自己着色。所有这些技术,都有助于消除人们熟悉的照片的纪实性,使强烈的抽象效果达到极致。她用自己“滥用”摄影材料和手法的才能,创作了使人不得不相信的、富有理性的影像。

3.隐喻和象征主义

使用隐喻手法拍摄的照片,表现的是与题材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摄影作品可以用隐喻的手法——无论是无意表现,还是精心制作。由于隐喻的含义通常是富有个性的影像。这些作品乍一看不知所云,但是有深刻的含义——欣赏者一定要认真思考。正如摄影家维恩·布劳克所说的,“只有这些发生在人们内心的事物,才是真正能被感知的”。

摄影作品也可以是象征或包含一种象征,象征具有联想特性,能引起我们的回忆。白色可以象征纯洁,电视和汽车可以象征消费者的社会地位。这些象征手法已被广泛运用到广告中了。

美国摄影家维恩·布劳克的作品就是表现自然——他经常将人体与自然融为一体。布劳克受包豪斯学院和韦斯顿作品的影响,在风景摄影的因素中发现了蜃景和幻象。他拍摄的岩石和扭曲的树都有表情,被侵蚀的泥土像一长串戴帽子的人。装饰风景的人体,运用得非常自然,俨然已成为环境本身的一部分。

4.浪漫主义和戏剧化摄影

浪漫主义和戏剧化摄影非常注重情绪、感情和幻觉。浪漫主义摄影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照相馆配置的背景。彩画幕布、道具和装饰品,都能反映当时的装饰情趣。

19世纪70年代,怀旧成为一种时尚,19世纪30年代的浪漫手法重新出现,绘画主义的制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除一些当代摄影家使用变化了的浪漫主义摄影技术外,搭置装饰布景和精心安排光线的手法都没有完全恢复。浪漫主义风格最优秀的作品,刊登在19世纪30年代的《时髦》、《哈泼市场》和《名利场》等杂志中。

5.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是让现实和非现实在矛盾中共存,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非现实的现象,创造出既有现实中的合理,又有非现实的怪诞,以似是而非的构成,而使人产生不可思议的印象。超现实摄影正是利用摄影的“真实性”,使非现实成为具有合理性的创作手段。

二、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就其本身而言,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或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所进行的纪实性摄影。其价值在于以客观真实的影像,记录下社会发展的当时状态,使之成为对后人有文献价值的图像史料,同时渗入作者对人与社会的自然关注,借此对社会改革和人类发展产生影响,所以纪实摄影实际是社会纪实摄影。(一)纪实与新闻报道摄影

纪实摄影兼有报道性,但更重要的价值在其文献性,报道摄影包括纪实、新闻,注重对事态的深入叙述。新闻摄影则更多体现在对具体事件的客观披露,同时强调新闻实效性。实际上新闻摄影都是不同程度的纪实摄影,但纪实摄影并不都是新闻摄影,这其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摄影的纪实,始见于摄影艺术诞生不久,欧美就有一些摄影家对风光、旅游、考古遗址、城市建设、工业文明或战争情况进行了颇具人文意识的纪录性拍摄和报道。其中,最早的代表人物恐怕要数法国的马克西姆·杜坎。1849—1850年间,他在中东旅游探险中对考古遗址的纪实拍摄,成为至今仍不失考古价值的文献资料。其他较早者,如1865年法国的德尔米特和杜兰德勒合拍的巴黎歌剧院的建筑施工,也以多幅图片记录了这一重大工程的过程。特别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人托马斯·安南拍摄的《格拉斯哥市旧宅院和街道照片集》和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约翰·汤姆森的作品集《中国和她的人民》(图1-17)、《伦敦街道生活》(图1-18)以及美国的金瑟拍摄的旧金山大地震,便已逐渐地显示出纪实摄影的成熟意识。图1-17 中国九江的街头行当 约翰·汤姆森 摄图1-18 伦敦街头行乞者 约翰·汤姆森 摄

以摄影进行采访报道,始创者应首推纳达尔。1886年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百岁生日之际,纳达尔对他进行摄影专访,照片配合文章《百岁长寿诀窍》刊发。

用摄影进行社会纪实,直到20世纪初也并不具优越地位,不如艺术摄影受世人重视。对独立从事摄影者来说,纪实只是一种个人的本分或社会职责,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阿特盖特是其中的典范之一。阿特盖特从1900年起就携带老式相机奔走于大街小巷,以对生活的执著热情,记录了上万张形形色色的巴黎世态后而悄然离世(图1-19)。他的遗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图史资料,也奠定了纪实摄影的手法应当落实在朴实客观的理念。他以一种献身精神,记录了一个时代。图1-19 韦里埃的妇女 阿特盖特 摄

19世纪末,欧美各国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另一方面,1880年,网版法工艺使照片与文字可同时印刷,再加上更快速的感光软片配以镁粉的闪光器相继问世,使新闻报道业迅速发展起来。

美国最早的新闻摄影家,纽约《太阳晚报》记者雅各布·里斯,正是为改善纽约底层社会民众的生存状态又不满足于文字的局限,从1888年起,深入贫民窟进行摄影纪实,并通过图片展览、放映幻灯和报纸报道,对贫民阶层生活条件和童工状况予以披露(图1-20),最终促成纽约的贫民窟得以改建,童工法被修改。为纪念他的功绩,纽约贫民窟改建后的公园被命名为里斯公园。里斯最出名的著述是《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图1-20 贝亚德街的寄宿者 雅各布·里斯 摄

另一位对社会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典范是美国的路易斯·海因。海因原是一位教师和社会学者,从1904年拍摄埃利斯岛的难民安置开始了他的纪实摄影生涯,同时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几十年不断地以摄影为主要手段,致力于多个主题的社会改革,涉及迁移的难民、各地的童工、城镇贫民窟和受灾乡村等(图1-21)。特别是他在1910年前后,受国家童工委员会之委托,对美国各地童工恶劣生存状态作纪实报道,导致美国最终通过法案废止了童工制度。摄影专集《劳动中的人们》有力地颂扬了劳动者的形象(图1-22),体现了他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图1-21 南加利福尼亚的十岁女纺织工 路易斯·海因 摄(二)战争纪实图1-22 汽管装配工 路易斯·海因 摄

1855年对英、法、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纪实和1861年至1865年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纪实,可说是摄影开始于纪实报道的最重要的应用。这两次战地纪实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如实地记录了战争状况,所获得的照片也成为现今最珍贵的文献资料。尽管当时的拍摄动机都是以商业性为主,但有组织、有规模的拍摄过程(一次历时3个月,一次历时4年)均已构成完整、严格的摄影纪实,代表着摄影的纪实与报道上升到有理性的阶段。

罗杰·芬顿曾任英国博物馆专职摄影师和伦敦摄影学会秘书,在摄影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他和助手租用一辆马车,携带5台相机及大批的摄影材料(图1-23),耗时3个月,获得360多块战争场景玻璃底版,随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展览并制成画册出版。图1-23 芬顿和他的马车

美国南北战争的摄影纪实规模要大得多。当时,美国著名的肖像摄影家马修·布雷迪,因商业利益,贷款10万美元,组织了20人左右的摄影师队伍,从1861到1865年历时4年,对南北摄影作了广泛的摄影纪实,拍摄近万张底版。其后一些照片经手工镌版刊印于当时多家报刊。南北战争纪实拍摄的这些底版,如今已成为美国国家最宝贵的文献性图像史料。(三)纪实与新闻报道摄影的全面发展

1.美国农业安全局(FSA)纪实运动

1932年至1937年,美国连年大旱造成农业灾荒,城市又因经济危机处于萧条时期。所谓的“FSA”纪实运动,指农业安全局属下的历史处在1935—1943年间,为对全美农业的艰难岁月进行调研采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纪实摄影活动,前后历时8年,拍了25万张底片,摄影史上最大的一次摄影纪实实践。所拍摄的图像资料全面,翔实地记录了美国农业灾害状况和灾民的处境,卓有成效地协助了政府的农业改革和救灾工作,并成为反映那个艰难岁月的珍贵史料。见图1-24。

2.《生活》(life)杂志

全世界优秀的新闻报道摄影杂志不计其数,出类拔萃者恐怕还当首推《生活》。《生活》杂志是亨利·卢斯1936在美国创办,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发行量最大的图片报道杂志,代表着新报摄影史上的一代辉煌。《生活》采用组照的报道形式,成为至今摄影报道的主要方式。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德国人,以他在新闻摄影事业的资历和成就而被后人誉为“新闻摄影之父”。他从20世纪20年代就投身职业新闻报摄影。1935年,他从德国到美国后,作为《生活》创始者之一,伴随了《生活》的诞生到1972年的终结。他完成过数千次采访,报道过许多重大事件,几乎世界主要摄影杂志和图片选集中都出现过他的照片,仅《生活》就有50期以上的封面选用他的图片。代表作为《埃塞俄比亚士兵的脚》(图1-25)、《胜利之吻》(图1-26)。图1-24 季节工母亲 多罗西娅·兰格 摄图1-25 埃塞俄比亚士兵的脚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摄图1-26 胜利之吻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摄

尤金·史密斯,美国人,他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精湛的拍摄技艺,成为举世称赞的摄影记者。除《生活》杂志外,还曾为《新闻周刊》、《哈泼》、《大众摄影》、玛格南图片社和黑星图片社等工作过。史密斯尤其擅长专题摄影的组报报道,如《乡村医生》组照(图1-27)、《迈向天堂乐园》(图1-28)和《日本水汞中毒的受害者》(图1-29)都是他出名的力作。1956年、1957年、1968年,史密斯3次获古根海姆奖。1958年,他被《大众摄影》杂志投票选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

3.玛格南图片社

玛格南图片社于1947年在巴黎成立,主要创立人有罗帕特·卡帕、布列松、西摩、乔治·罗杰等人。图1-27 乡村医生 尤金·史密斯 摄

玛格南图片社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国际性摄影图片社,其成员来自世界各国。多年来,尽管其成员在不断更替,但玛格南图片社始终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纪实和新闻报道摄影师,也创造了无数优秀的纪实和新闻报道图片。图1-28 迈向天堂乐园 尤金·史密斯 摄图1-29 日本水汞中毒的受害者 尤金·史密斯 摄

罗伯特·卡帕,美籍匈牙利人,玛格南图片社第一任主席,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家。他多次为《生活》杂志效力,1936年拍摄过西班牙内战,1938年拍摄中日战争,20世纪40年代随同美军拍摄北非战争和欧洲战争。卡帕的照片具有很强的身临其境感(图1-30),由于侧重抓拍的真实,许多照片甚至焦点模糊,颗粒粗糙(图1-31)。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作品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图1-30 西班牙共和兵之死 罗伯特·卡帕 摄图1-31 诺曼底登陆 罗伯特·卡帕 摄

布列松,法国人,1931年从事摄影,是“徕卡”相机的忠实崇尚者,其“决定性瞬间”理论成为摄影美学的经典观念。尽管布列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拍摄过许多世界重大事件,记录了无数令世人难忘的瞬间影像,但他更喜好和最常拍的却是社会风俗题材(图1-32~图1-34)。他擅长在公共场所以绝对不干扰对方的抓拍来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非现实感。

三、实用摄影

摄影的属性是人所共知的。人们利用它图像逼真、影调丰富、色彩逼真、质感强的特点,瞬间再现被摄对象,拍摄的作品具有现场感。摄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手段,是检测、记录与传递多种信息的得力工具。摄影技术已成为现代科技与各行业生产所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实用摄影就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生活与科技文化的拍摄活动。图1-32 买酒归来 卡蒂埃·布列松 摄图1-33 英皇大选 卡蒂埃·布列松 摄

实用摄影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因专业要求的缘故,实用摄影一般必须保证影像的高清晰度、高技巧操控。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研究和实用的要求。图1-34 布鲁塞尔 卡蒂埃·布列松 摄

实用摄影常见的类别有:广告摄影、科技摄影、医学摄影、天文摄影、生物摄影、地理摄影、司法摄影、考古摄影、工业摄影、红外线摄影等。这里仅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类型。(一)广告摄影

广告摄影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确立,其历史可以说并不算久远,然而作为摄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是不容置疑的。从早期的业务员、推销员携带着照片奔波于大街小巷进行商业游说,到今天广告摄影图片随处可见;从当时的简陋的湿版法,到现今为营造一张广告宣传使用的图片,往往动用庞大的摄影队伍,包括设计、美术指导、化妆、道具、布景等集体协调和共同用光及各种专业器材的结合投入,逐渐演进成摄影的一个专门领域——广告摄影。

广告摄影是以摄影艺术为表现手法,以传播商业信息或广告意念为职能的一门专业摄影。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审美和艺术表现,而是设法创造出深刻的视觉印象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广告信息的传递。

由于摄影的特性是纪实,在对事物形态、质感和颜色的描述上,摄影理所当然要胜于文字和绘画而担当着广告媒体的主角。广告摄影的多数题材,如产品或商品的拍摄,通常都是竭力以真实感,包括通过技术上的努力去追求像素上的颗粒细腻、层次丰富、影调柔和、色彩饱满,以创造出悦目的画面,使观者犹如亲睹其将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真实感使得人们明知广告摄影已被技术处理和美化,也依然认可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写照。真实感是广告摄影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

摄影在艺术表现的发展上积累了很多技法,古代有雷兰德的多底套放,今天有Photoshop后期处理技术。摄影在拍摄上和制作中的种种技巧极大地丰富了广告的表现力。真真假假,亦幻亦真,在不违反事物本质真实性的基础上,摄影可以按照广告的要求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却又合乎情理的视觉图像。

1.商业性的广告应用

摄影服务于广告,首先起始于商业性应用。19世纪60年代,火棉胶湿版法盛行,尽管为银版法价格的1/10,但在当时市场消费上,还并不是一件便宜得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事,但因一张负片可大量复制照片,也就在商业性活动中很快得到应用。首先在英国,业务员们将大量照片印制并散发于市场与客户间,从而避免了携带各展示实物样品所产生的诸多麻烦,这可说是现代商品样本的最初形态。其后,随着19世纪70年代明胶干版、90年代赛璐珞软片的陆续投用,照片从拍摄到印制日渐便捷,成本不断下降,出现用手工贴成相册或手工刻版印刷成画片。图1-35 麦片粥广告 M·威金斯

19世纪80年代后,印刷工业出现大突破——网版印刷术可以将照片与文字同样快捷地刊印(图1-35)。摄影作品被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有关设计、装饰和时装的刊物日渐增多,各类照片用作杂志的插图使用也就多了起来(图1-36、图1-37)。图1-36 柯达公司广告图1-37 国外广告

虽说摄影作品早已具有被大量印刷的能力,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摄影用于广告的比重还是很小。优秀摄影家多致力于“纯”艺术,对实用性摄影不屑一顾;另外,价格昂贵而印刷质量又不高;纸张自身的质量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据1922年一份调查,1895—1920年间,欧美的带画面广告报纸杂志仅有17%采用了照片。

2.广告摄影业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后,广告摄影自身语言的形成步伐骤然加快。数十年间,商业摄影加强了在设计、创意和艺术表现成分上的比重,广告摄影的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也逐渐地建立起来。在30年代和40年代,广告摄影专业初步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史上百家争鸣,相应地影响到摄影的艺术表现,也影响了广告摄影。剪辑与拼贴、多次曝光、中途反转、暗房特技等被广告摄影采用(图1-38)。

包豪斯十分重视摄影在广告中的地位。当时任教于包豪斯的纳吉尤为注重如照片剪辑拼贴组合、无底成像等摄影的构成实验。包豪斯奠定了现代广告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了现代广告摄影有关概念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纯摄影的美学观念和拍摄技术规范,对广告摄影基本语言的确立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大型座机、大底片、大景深,以求高清晰度,避免高反差以求最丰富的层次和影调来表现尽可能多的细节,这是广告摄影,特别是静物广告摄影应具备的常规要求。

到了20世纪40年代,广告摄影已明显地成为广告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摄影师”已被确认为是一种职业,广告摄影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门类,也已基本形成。

3.现代广告摄影的飞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广告摄影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向前发展,到20世纪末,已跃升为印刷类广告的绝对主角。一方面,是技术和工艺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以世界经济发展为主的社会因素。很明显,在现代印刷类广告中,文字已退居次要地位,而摄影作品则不断地取代绘画,充当起版面的主体。现今,印刷类广告的画面,基本上为摄影所占据(图1-39)。图1-38 时装广告 曼·雷 摄图1-39 国外广告(二)科技摄影

科技摄影是直接应用于科学技术工作中的拍摄活动,它多为科技工作者收集资料、分析图像和鉴定成果服务。摄影在自然科学某些领域很早就已开始应用。如1840年,就有法国的多恩拍摄了骨头和牙齿的显微照片,英国的德雷珀用达盖尔法拍摄太阳光谱和月亮等。其后,随着摄影本身工艺和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科学家不断地把摄影作为工具用于他们的专业领域,只不过摄影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更多地是为着研究上的记录,而不是用来表现。复习与思考1.摄影术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摄影术三位最重要的创始者是谁,他们的具体成就是什么?3.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是谁拍摄的,具体情形怎样?4.简述照相机的发展阶段。5.请列举感光材料的工艺变革。6.画意摄影运动包括哪几个主要支流?7.“艺术摄影之父”是谁?简述他的成就。8.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是谁提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自然主义的观念对后来的摄影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简述印象派摄影在表现上的特点。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组织对艺术摄影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简述这两个组织的名称、起止时间、代表人物、活动情况。11.简述斯蒂格利茨其人其事。12.简述F64小组的起止时间、代表人物、表现风格、创作观点。13.20世纪初以来,艺术摄影同绘画一样,走马灯似的变幻着不同的流派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和形式。请列举各流派的名称和特点。14.简述19世纪中期两次重大的战争纪实。

第2章 摄影原理与技术

没有掌握摄影艺术和技巧,就不能充分地运用摄影的表现力。——(英)阿尔弗雷德·A·布莱克

第一节 摄影原理

一、光与摄影

在英文中,摄影Photography本意为光画,即用光作画,由此可见光与摄影的密切关系。没有光,也就没有摄影。因此,光是摄影最基本的条件。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光就如声音一样,是自然界能量的一种形式。光从光源出发,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辐射,当它们照到物体上时,相互之间发生物理作用,并不同程度地向外反射,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形状,识别它们的颜色。同时,它也能使某些物质产生化学变化。这些都使摄影术的发明成为可能。在摄影中,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是形成影像的基础。阳光在建筑物后形成阴影,或在晨雾中透过树林形成清新动人的光束就是它们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在物体表面反射是光的基本特性之一。粗糙的表面会使入射光在各个方向上反射。通常,称这种反射光为散射光。散射光的性质比较柔和,而在玻璃或金属一类的光滑表面上,反射光比较强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一般来说,浅色表面有较高的反射率,而黑色表面吸收大部分入射光。白色表面的反射能力最强,有些白色材料的反射率可达99%。

光也是各种物质表面颜色的来源。摄影的主要光源——阳光呈现为白光,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光组合而成的。不同的色光对应于不同的波长,红色光的波长较蓝色光长,波长更长的红外线则不可见,但具有强烈的热效应。紫外线的波长短于所有的可见光。阳光的光谱是连续光谱,当它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表面物质不同,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反射另一些波长的光。这些被反射的波长所对应的颜色就形成了物体的颜色。例如,成熟的西红柿吸收大部分绿光和蓝光,反射红光,于是,西红柿就呈现为红色。

无色的透明体能几乎均匀地使不同波长的光通过,而有色的透明体则不同。例如,蓝色窗玻璃或滤光镜能使蓝色光通过,吸收所有其他波长的光。同样,红色滤光镜能使红色光通过。这种选择性吸收和穿透特性在摄影中非常有用。例如,在黑白摄影中,使用滤光镜能抑制某些色光而强化另一些色光,从而影响黑白影像影调的重建。在彩色摄影中,这种特性在彩色照片的拍摄及放大的每一个环节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们借助于光才能感知物体的形态。以侧面光照射的西红柿为例,一方面,我们能在其受光面看到强烈的红色;另一方面,这些光在其弯曲的表面以不同的强度反射到人的眼中,从这些连续变化的反射光中不必用手去触摸便能感知西红柿的形状(图2-1)。图2-1 静物 佚名 摄(一)透镜与成像

在古代,人们早已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形成影像的现象,即“小孔成像”,这也是针孔相机的工作原理。要解释这种现象并不困难。考虑到光线的直线传播特性,一束从户外景物上部发出的光线通过暗室墙上的小孔,只能到达暗室内墙面的下部;反之亦然,于是产生了一个颠倒的影像。因为针孔的面积非常小,限制了入射的光量,所以,用这种方法产生的影像非常暗淡,也不十分清晰。

为了产生既明亮又清晰的影像,需要将光线集中。各种透镜便因这种需要引入了摄影。能将光线会聚的透镜为凸透镜,是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曲面圆形玻璃片,俗称放大镜。如果将它置于太阳光下面,便能将阳光会聚于一点,形成极其明亮的光斑。凸透镜就是光线通过透明物质时产生折射的原理。物体各个部分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聚焦在一个平面上(如纸或胶片),其影像和实物间的关系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但由于透镜将光线集中,形成的影像既明亮,又清晰。(二)感光材料

摄影是由两个主要过程完成的,第一步要形成物像,第二步则要永久性地记录这个物像。实际上,所谓“像”即一幅由光组成的图形,它的明暗分布对应于物体的亮部和暗部。由于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能使某些物质发生变化。如果将这种物质暴露在光形成的图形下,其明亮部分物质发生的变化不同于暗部的变化,于是,物体的形象便被这种物质变化记录下来。

实际上,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很多,我们不必使用照相感光材料便能验证这种现象。植物的叶子便是一例。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产生叶绿素。如果我们用一条黑色纸片挡在生长着的叶片上,数周后,被阻挡的部分由于吸收不到阳光的能量,无法制造叶绿素,使被阻挡的这部分绿色大大浅于其他部分,形成了纸片的影像。

类似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将报纸暴露在阳光下,天长日久会渐渐泛黄。然而,如果上面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所遮挡,则仍能保持原来的颜色。草坪上的水管能阻挡阳光,使在其阴影中的青草颜色淡于其他部分,从而记录了水管的形状。夏季,在裸露的手腕上,未被晒黑的皮肤留下的手表形状更是众所周知的现象。

大约在18世纪初叶,人们就已经知道光能使某些化学物质,特别是银盐迅速变黑。但直到19世纪20年代,人们才开始试验利用这种银盐记录早期照相机所形成的影像。

在摄影发展的早期,为了记录影像,要解决三个主要技术问题。首先是制造一种十分灵敏的感光银盐,以至于几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就足以形成影像。这样,它就可工作在弱光的环境下。其次是如何防止影像在再次曝光时继续发生变化的问题。最后需要解决如何使负像变成正像的问题。

二、摄影过程

在现代,感光胶片和照相纸中使用的银盐感光材料解决了上述三个记录影像的技术问题。如果将这类感光材料曝光,银盐将根据曝光量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形成潜影。这时,肉眼虽然无法觉察光在银盐乳剂中的作用,但在暗室中用化学药品对胶片显影,加速银原子还原的过程,就能用肉眼看到由黑色的银颗粒形成的影像。这时胶片仍然不能拿出暗室,还必须经过另一种化学药品进行定影处理,洗去未经感光的多余银盐,这样,即使将胶片置于白光之下,影像也不再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产生的影像为负像。

将负像转变为与被摄物体相同的正像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果将一束光通过负片投射到另一张相纸上,这时,相纸上对应于负片密度大的部分受光较少,对应于负片空白处的相纸受光量大。与负片产生的过程完全相同,受光多的部分,银的还原量大,受光少的部分,感光乳剂变化较少。因此,在显影和定影后,相纸上就呈现一幅与所拍景象完全一致的照片。同样的过程也用于放大,并可在放大过程中改变照片的影调。用这种方法,一张负片可以制作出许许多多照片来。

但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到此解决。因为银盐对蓝光敏感,因此,也只对被摄景物中的蓝色或包含了蓝色成分的白色有所响应,而对于另外两种主要色光——红光和绿光却“视”而不见,其“感觉”与黑色相同,所以就不能被记录。直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如果在银盐乳剂中增加某些微量染料,便可使感光片吸收红光和绿光,用它摄制的负片,影像与景物更为接近,这就是在黑白摄影中常用的“全色胶片”。同样的发现,日后也导致了彩色摄影的发明。

这种能吸收一定波长色光的色素也可见诸于人眼之中,视网膜上的感色细胞就与此相似。实际上,人眼产生视觉的过程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胶片所记录的世界与人眼所见并由大脑处理过的世界是一样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基本差别,使摄影有别于视觉。

三、摄影与视觉

如果将照相机与眼睛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对眼睛的认识,我们知道光线进入角膜和瞳孔后,经晶状体会聚,被视网膜接收;而调节虹膜则可控制进入眼底的光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光线通过镜头会聚在胶片上成像。这里,镜头与晶状体、光圈与虹膜、感光胶片与视网膜相互对应,具有相同的功能。

然而,如果将摄影和视觉相比较,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实际上,照相机得到的影像与人所感觉到的印象往往不同。其原因是,人的视觉除了眼睛的功能外,还有大脑参与。大脑能加工、处理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注意其重要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有时还可以对它加以一定修正,使人感觉到与客观事物更为一致。读者一定注意到,你正在阅读的文字是最清楚的,而对其周围的文字只产生一个模糊的感觉。这就是大脑起的作用。而照相机则不同,它对待取景器内的景物,不论重要与否,是一视同人的,距离相同的景物,影像的清晰度是一样的。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看到,利用超广角镜头得到的摄影与人眼看到的大相径庭。而在灯光下用日光型胶片拍摄白纸得到的却是橙红的色调。如果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极其准确的,但是不如经大脑修正后仍然得到白色的感觉那么接近于真实。

在“看”东西的方式上,照相机也与眼睛有所差别。通常,眼睛总是将要看的东西置于晶状体的焦点上。例如,当人们突然将视线从书本移到窗外的景物时,会感到两者同样清晰。这是因为睫状肌有自动调节晶状体的曲率,从而改变焦距的功能。这种功能也是必须通过大脑才能完成的,只是其反应之快使我们无法觉察而已。但是,如果想同时看清近处的书本和远处的景物是不可能的,这与照相机的道理是一样的。照相机镜头只能对某一目标调焦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如果不采用特别的技术,近处书本和窗外景物的清晰度是不能同时兼顾的。这种对目标的选择性在摄影中是必须充分注意的,同时,在处理拍摄的效果上也是十分有用的。

世界是立体的,而照相机可将立体的世界压缩为平面图像。同样,周围世界在眼睛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也是平面的,然而,人对世界的感觉却是立体的。这是因为人总是用两只眼睛同时观看同一对象,由于两眼与所看对象的视角略有差别,在视网膜上得到了两幅稍有差别的影像,这种差别经大脑处理形成一幅综合图像,便带上了深度的信息,产生了立体的感觉。于是,人们便能感知物体的厚度、景物的距离和空间的深度。而在照片上则只能通过透视关系、比较物体的大小及光线的变化获得立体的感觉。虽然得到的不是真正的立体,但在摄影中这是塑造空间感的常用方法。

摄影还可将时间分割开来,仅仅记录某一瞬间的事物状态。摄影者的能力是看其能否恰到好处地摄取能反映事物变化本质的瞬间。为此,读者必须学会在取景器中预料将可能出现的画面并迅速而准确地摄取。但是,有时也可将运动物体拍成模糊的影像以表现动感(图2-2)。

关于视觉的灵敏度,与感光胶片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条件下,眼睛能改变它对光的反应,而感光胶片却是大致不变的。在明亮的光线下,物体的颜色显得非常强烈;而在暗淡的光线下,人们只能分辨出黑、白、灰的色调;在非常暗的情况下,视网膜的灵敏度还会提高数百倍。但感光胶片有一个特点是人眼所不具有的,即它能将记录到的光量加以累计,因此,即使在很暗的条件下,通过长时间曝光,光强不足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感光胶片还能扩大景物亮部和暗部的反差。通常,坐在室内的人看明亮的户外景物,它的细节与看室内暗淡光线下景物的细节一样清楚。但是,胶片的宽容度却没有那么大。如果将室内景物的灰度等级或细节表现得很好,那么户外景物一定会因曝光过度而变得很淡并缺少层次;反之,如果曝光量适合于表现室外景物的层次,那么室内景物必定因过黑而无层次可言。所以,通常可用微闭双目,透过睫毛分辨景物层次的方法,大致估计出感光胶片可能得到的效果。感光胶片既没有视网膜那样高的灵敏度,也不具有大脑分析影像的能力。眼睛在微弱光线下的视觉几乎与明亮条件下相差无几,而任何一种胶片都不可能反映那么大跨度的明暗差别,因此,制造了不同感光度的胶片以适应不同照明下的拍摄条件。高速胶片要求的光量较少,因此能用于较暗的场合,而低速胶片通常需足够的照明才能拍摄。在彩色摄影中,需要进一步考虑光源的色温。如果使用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拍摄,其结果将呈现橙红的色调。这是因为在这类光源中,红光的成分远远高于白光中红光所含的比例。而眼睛得到的影像却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得到的感觉正如白光照明下所得到的效果。图2-2 舞 学生作品

这些存在于摄影和视觉之间的差别正是摄影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则。读者会发现灵活运用这些差别,可以成为摄影创作时的优势。

四、摄影与绘画

用照相机拍摄的照片,就如使用铅笔或油彩描绘的绘画一样,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照片和绘画都是在纸或布上形成的视觉语言,表现事实,表达思想和感情。虽然这两者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但确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几个世纪以来,画家们渴望发明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描绘世界。画家经常会借助于一些器械确定物体的大小及比例,但是,他们仍需画出被画对象的所有细节。

直到1839年,由于照相机与光敏银盐相结合,发明了具有革命性的摄影术,才使照相机直接记录物体上的所有细节成为现实。在摄影术的早期,人们惊叹于照相机能如此精确、详尽地记录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甚至能同时记录下整整一条街景,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摄影术更能表现真实世界的手段了,以至于某些艺术家认为摄影已经取代了绘画艺术。不过,没过多久,画家们便发现照相机不过是一种工具。它们在一些人手中使他们无意再提高绘画能力,因此,这些人实际上变得更笨,甚至对绘画产生了厌倦情绪。

然而,有的画家却借助照相机去抓取即刻发生的瞬间,提高了他们的能力。没有别的办法能如此迅速而清楚地揭示物体的运动或变化。摄影带来了不寻常的视点和角度以及模糊的动感效果,这些均已对绘画产生了影响。

近来,摄影器材发展得越来越精巧,使用越来越简单,并向标准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暗房设备的发展使胶片的后期处理更易于掌握,从而使人们能以更多的精力研究构图和布光,以增强照片的艺术效果。当然,摄影者首先还得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熟悉它们能产生的效果,一旦摄影技巧运用自如之后,人们就不满足于仅仅拍出清晰的照片,而是更多关注照片的构成技巧、摄影题材的选择和摄影方法的发展。摄影家就不只是简单地效仿画家运用影调、线条和色彩,而是去发现用摄影特有的手法更强烈地表现主题的方法。

探索和研究照片的构成是一项有趣味和无止境的工作,因为摄影家必须据此产生有个人风格的视觉语言,确立自身的价值。在有些方面,摄影家可能有画家类似的思路,但是他们使用的技巧则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节 照相机和镜头

一、照相机的种类(一)旁轴取景照相机

旁轴取景照相机是摄影物镜旁边装有一组单独的取景系统,与调焦装置联动,可在取景的同时进行对焦操作。这种机型的取景和聚焦不通过镜头,有独立的取景聚焦装置,盖上镜头盖时,仍能取景聚焦。这是其与单反机的重要不同之处。

优点:自动聚焦或双影重合式对焦,在较暗的光线下能准确对焦,小巧,轻便,价格便宜。这种相机使用的都是镜间快门,在曝光时快门的振动较小,对影像的清晰有较好的保证。

缺点:存在平行视差,最近拍摄距离较远,因为取景是旁轴不是通过镜头直接取景,所以镜头盖取下或是盖在镜头上我们在拍摄前都能看到景物,这样就很容易带着镜头盖在拍摄。所以在初次使用这种相机时应特别注意(图2-3)。(二)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使用五棱镜取景,摄影镜头兼做取景镜头,看到的影像与景物完全一致,无视差,这种相机只有一个镜头,既用它摄影,又用它取景,完全消除了视差。国产海鸥DF系列、孔雀DF系列、凤凰DC303等,进口的尼康、佳能、美能达、潘太克斯(宾得)等机型,都是135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图2-3 旁轴取景照相机

优点:(1)消除了视差问题,在取景框看到什么就可以拍到什么。(2)镜头可以卸换,能换上与其配套的各种广角、中焦、远摄和变焦镜头,也能根据需要安装近摄镜、接圈和伸缩皮腔,用途得以大大扩展。

缺点:一般来说,它比旁轴取景器式135相机要大些、重些,结构复杂些,价格相对要高些。快门开启时,反光镜弹起,会瞬间看不到被摄对象,拍摄时由于相机的反光镜提升相机会发出“咔嗒”声(图2-4)。(三)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特点正如其名,在相机的一个垂直平面上有上下两个镜头。上面一个镜头通过反光镜用来取景聚焦,下面一个镜头用来拍摄。两个镜头在结构上是联动的,一个成像清晰,另一个成像也必然清晰。拍摄时使用120胶卷(图2-5)。图2-4 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四)机背式取景照相机

它的镜头与机身之间用皮腔连接,通过机背磨砂玻璃观察、取景、调焦,所见影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但没有视差。

这种相机通常用于商业摄影,或者大型复杂的工业和建筑外景拍摄。机背取景照相机,像仙娜F4×5,大都使用4英寸×5英寸、5英寸×7英寸或8英寸×10英寸的散页片胶片,并被设计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

优点是没有视差,使用大光圈叶片(最大可达12寸),机背与镜头能上下移动,用来改善影响形状及焦平面位置(图2-6)。(五)其他类型

一次成相相机、APS相机、数字照相机、小型自动相机等。图2-5 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二、照相机的组成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生产出的照相机花样百出、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机械精密,新产品层出不穷。无论照相机如何变化,结构如何纷繁,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①具备将物体结成光学影像的成像系统,即镜头;②具备由镜头至胶片之间的曝光通道,即暗箱;③具备一架能将各部件承装起来的载体,即机身;④具备一个能盛装感光胶片的装置,即后背。所以,一切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均为四个部分:镜头、暗箱、机身与后背。图2-6 仙娜 Sinar 大型座机

1.镜头

镜头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其作用是把进入镜头的光线会聚起来,在感光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比较复杂的镜头是由两片或更多的光学玻璃组成的透镜,叫做透镜单元。透镜单元组成一个整体,就是摄影镜头。

照相机的镜头包括透镜组、光圈、快门三个部分(是指大型座机使用的镜头)。镜头是由透镜构成的,透镜片数与组数的多少关系着镜头的质量与优劣。

光圈是由多片叶片组成的。它控制镜头纳光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胶片光线的多少。在控制叶片的伸缩中,使得进光孔变大变小,从而来控制通过镜头投向胶片光束的大小。这种光孔大小的数值用光孔号码或f/值标注在镜头上。

快门是由金属片或胶质绸布制成的。它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即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和投射到胶片所经历的时间。正确的曝光,可使被摄对象获得清晰的影像。

2.暗箱部分

镜头至感光片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这段距离就是由镜头后节点到焦平面的焦距,这个空间就是照相机的暗箱部分。暗箱要保持绝对黑暗,不能透光,使外部的光线不能对感光片造成干扰和破坏。在120相机中通过暗箱的伸缩来调焦,使景物结成清晰的影像。

3.机身部分

照相机的机身因照相机种类的不同,其结构、形状也各不相同。机身作为承装组成照相机的各种部件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各主要部件紧密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机身上还附设有取景器、快门、测距器、卷片装置、闪光联动及自拍装置。

取景器是照相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摄影者通过它来观察被摄景物并确定其取舍,这种取舍就是摄影者对所拍摄的照片的初步构图。

取景器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方法各有不同。按照取景器与成像镜头光学主轴的关系,可分为同轴取景器和旁轴取景器两种。同轴取景器是取景与成像在同一光学主轴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属此类;旁轴取景器是依靠独立的专用物镜和目镜来完成取景,取景的光学主轴处于成像光学主轴的旁侧,它们之间相互平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光学透镜取景器的照相机即属此类。

快门是机身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快门与镜头上的光圈配合使用来控制进光量。

4.后背部分

顾名思义,它是照相机最后面的部分,是安放感光片的装置。后背在120相机和大型座机上使用较多,后背一般都是独立的,如在120相机中有6×6、6×7、6×9、6×12等各种规格和型号,可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使用。

三、镜头的种类及应用

镜头是照相机最重要的部件,镜头的作用是成像,成像质量的高低是评价镜头好坏的标准。成像质量包括解像力、色彩还原、反差、锐度及矫正相差。镜头有很多的种类,我们根据焦距的不同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远摄镜头、变焦镜头等,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定焦距镜头、变焦距镜头、移轴镜头、医用镜头、天文镜头等,它们有着不同的特性(图2-7)。图2-7 佳能系列镜头

1.标准镜头

视角在40°~55°之间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由于这种镜头的视角和人眼视角相似,拍摄景物的透视效果符合人眼的透视标准和习惯,在摄影中应用广泛。标准镜头的焦距约等于照相机画幅的对角线。35mm照相机的标准镜头焦距是50mm。在所有的镜头中,标准镜头的有效光孔大,光学性能好,不易失真(图2-8)。图2-8 标准镜头及拍摄效果 邹本东 摄

用标准镜头拍摄照片的结果既不是特别的广角,也不是特别的远视,这就是所谓的标准景观,称为标准的原因是拍摄时的水平视角就是人观察周围世界时的视场。换句话说,人在观看一个场景时所能清晰看到的区域与标准镜头所得到的图像范围大致上是一样的。

50mm镜头对于所有的照相机都是标准镜头吗?不是的。标准镜头对于一架照相机是否标准,取决于照相机中所使用的胶片大小,底片越大,产生覆盖“标准”视场的影像所需要的镜头焦距越长。对于35mm胶片,50mm左右的镜头都被认为是标准镜头。

所谓“标准”镜头与不同胶片尺寸的对应关系如下:

胶片尺寸 标准镜头的焦距

35mm 50mm

6cm×6cm 75mm

4英寸×5英寸 150mm

8英寸×10英寸 300mm

我们在这里所提供的只是近似的数值。例如,对于35mm胶片,通常认为40~60mm之间的任何镜头都是标准镜头。对于其他尺寸的胶片也是如此,近似等于上面所列出焦距的镜头都可以认为是标准镜头。

对于给定的胶片尺寸确定其标准镜头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测量画幅的对角线尺寸,35mm画幅的对角线大约为50mm长,因此这种胶片的标准镜头焦距大约为50mm。对于其他的胶片,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一系列镜头中,50mm镜头是标准的,20mm和35mm镜头是广角镜头,而105mm、135mm、200mm和400mm镜头则是长镜头或远摄镜头。

如果这一系列相同焦距的镜头用在4英寸×5英寸照相机上,得到的结果又会有所不同。因为对于4英寸×5英寸照相机,150mm左右的镜头才是“标准”的。我们应该记住的要点是:不管胶片尺寸如何,镜头的焦距越短(广角镜头),视场就会越宽,焦距越长(长镜头或远摄镜头),视场就会越窄。

最后一点,大多数镜头都具有固定的焦距。不管把50mm镜头安装在什么照相机上,其焦距都是50mm。如果想获得被摄体的更大影像,而又不能通过移动进一步接近被摄体,若你的照相机可以更换镜头,则只需取下50mm镜头并换上一个摄远镜头。比方说,迅速地换上一个200mm镜头,此时即可在胶片上得到较大的影像。

与此相反,如果你想捕捉到更宽阔的视场,则只需要安装上28mm镜头就可以拍摄一张角度广的照片。

2.广角镜头

视角大于60°的镜头称广角镜头,又称短焦镜头,特点是视角广,视野宽,景深大(图2-9)。35mm照相机上使用的有:24~35mm焦距镜头,称为普通广角镜头;12~17mm焦距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6~16mm焦距镜头(视角180°以上圆形影像),称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的视角在55°~100°之间。由于广角镜头的视角较宽,适用于拍摄大场面的照片,画面空间感强,但较容易产生被摄体变形的现象。画面效果夸张,地面的水平线变成了圆弧线,空间透视感特别强烈。图2-9 广角镜头及拍摄效果 王传东 摄

3.长焦镜头

小于人眼视角的镜头称摄远镜头,又称望远或长焦镜头,是指比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的摄影镜头。长焦距镜头分为普通远摄镜头和超远摄镜头两类。普通远摄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标准镜头,而超远摄镜头的焦距却远远大于标准镜头。以135照相机为例,其镜头焦距是85~300mm的摄影镜头为普通远摄镜头,300mm以上的为超远摄镜头。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视角小。所以,拍摄的景物空间范围也小,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摄的影像大于标准镜头,适用于拍摄远处景物的细部和拍摄不易接近的被摄体。

②景深短。所以,能使处于杂乱环境中的被摄主体得到突出。但给精确调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拍摄时调焦稍微不精确,就会造成主体模糊。

③透视效果差。这种镜头具有明显地压缩空间纵深距离和夸大后景的特点。

长焦距镜头在使用时,一般都是用来拍摄较远的景物。由于大气透视及漫散射光线的影响,所以拍摄的影像反差较小,加之尘粒消光较严重,要达到十分精确的调焦是不容易的。基于上述情况,有时所拍摄的作品成像质量不高。

虽然使用长焦距镜头要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其优点却是主要的。在远距离拍摄风光、人物,旅游摄影,人物肖像摄影(在拍摄贴证件用的标准照片时,应用100mm左右的普通远摄镜头拍摄,以减少影像畸变,如用105mm的镜头其效果最好),在看台拍摄舞台、体育比赛等照片,在动物园拍摄动物,在野外拍摄禽兽,加辅助镜进行近拍等,在这些众多的领域中,无处不是它的用武之地。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一般应用快速感光胶片及高速快门,如使用200mm长焦距镜头拍摄,其快门速度应在1/250秒以上,以防止手持相机拍摄时照相机抖动而造成影像模糊。在一般情况下拍摄,为了保持照相机的稳定,最好使用快于ISO400/27度的胶片,并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以保证所有影像的质量(图2-10)。图2-10 长焦镜头及拍摄效果 渠晋湘 摄

4.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也是镜头的一种类型,它可以在不更换镜头的情况下改变焦距。变焦镜头具有可以变化的焦距,比如,一个80~200mm的变焦镜头,通常只需转动镜头筒就可以获得80~200mm之间的任意焦距。由于产生这种多功能性所必需的复杂光学系统,给变焦镜头带来了以下三个基本问题:①价格昂贵;②体积大;③在任何确定的焦距下,其成像往往都不如定焦镜头成像清晰。

姑且不谈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当今的光学工业运用计算机进行镜头设计,已经制造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变焦镜头。不少变焦镜头的成像已经非常清晰,而且体积也已相当小巧,只是价格仍然很贵。

注意,有些变焦镜头需要转动两个单独的控制环,一个环控制聚焦,另一个环控制焦距。这种结构布局的优点是一旦完成了聚焦,不会因调整焦距而意外地改变了焦点。

其他的变焦镜头只需要移动一个控制环,转动它进行聚焦,前后滑动它即可改变焦距。这种“单环”变焦镜头对于操作者来讲往往更快捷和更方便,但通常也更贵一些。需要注意,改变焦距时,不要失去清晰的焦点。

四、镜头光圈与景深(一)镜头光圈

光圈是在镜头中间由数片互叠的金属片组成的可变光孔,它能限制镜头的进光量,镜头远比针孔能够纳入更多光线,但我们却不需镜头时刻纳入同样多的光线,因此,用改变镜头的通光口径的大小,便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装置,叫做光圈。光圈好比是水龙头。如果把它开大,就能有大量的光线进入;如果把它关小,就只会进入较少的光线。(二)光圈的f/值

光圈的大小是由f/值来表示。镜头上的f/2.8或f/4等便是光圈值。这些f/值的数字越小,光圈则越大。例如,一支85mm镜头上的光圈全开时为f/1.4,缩小可以收到f/16,则它的光圈范围便是f/1.4到f/16。由于最大光圈是f/1.4,它便可以说是f/1.4的镜头,因为这是它的最大孔径。一般而言,f/值习惯用小写f表示,而不是大写F。你可以看一下你常用的镜头,尝试在镜头上找出f/值系列,你必须要知道,光圈数值越大,实际上光圈越小。一面观察镜头,一面转动光圈环。你可以把光圈数值依次改变,f/2.8,f/4,f/5.6,f/8,f/11……(图2-11)

认识和运用它们可以更容易地控制曝光,其意义如下:开大1挡光圈,进入照相机的光量会加倍;缩小1挡光圈,光量将减半。

f/4孔径所接纳的光线是f/5.6的两倍,f/5.6接纳的光线是f/8的两倍,f/8接纳的光线又是f/11的两倍,依此类推。

f值的完整序列如下:

f/1,f/1. 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摄影者都应熟知自己镜头的这些光圈,并牢牢地记住光圈的数字变化规律。(三)景深

所谓景深,是指在一个画面中景物清晰的深度范围。例如拍摄一排栏杆,焦点对在中央,其中由模糊到清晰点再到模糊,你可以细心地看一看,照片中由第一根可接受的清晰栏杆到最后一根可接受的清晰栏杆,便是可接受的清晰范围,正是景深的范围。在主体之前的清晰部分,叫前景深;在主体背后的清晰范围,则称为后景深。图2-11 光圈f/值与孔径大小关系图

1.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光圈、摄距与焦距。

选择适当的光圈值是控制景深的一种方法。比较下面这两幅室外环境的照片,其中一幅是用f/2.8拍摄的(图2-12),另外一幅是用f/16拍摄的(图2-13)。图2-12 纠缠 姜安丽 摄图2-13 无题 邹本东 摄

显然,用f/16拍摄的照片比用f/2.8拍摄的照片的景深要大得多。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即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例如,f/22的景深大于f/2.4的景深。

除了光圈之外,另有两项因素会影响到景深的大小,分别是主体的距离(即摄距),以及镜头的焦距。

对焦距离(摄距)越近,景深便越浅;对焦距离越远,景深便越大;当对焦至无限远,便会有最大的景深;但当拍摄微距照片时,对焦到最近距离,景深便会最小。

拍摄无限远的照片,不会有景深的问题。拍摄微距照片,景深极浅是要面对的大问题。拍摄微距照片,一般要把光圈尽量收小,更要利用三脚架支持相机,以便用较小的光圈。

另一个影响景深的因素是镜头的焦距,其原则是焦距越长的镜头,景深越浅;焦距越短的镜头,则景深越大。例如,200mm镜头的景深会远比20mm镜头的小(图2-14、图2-15)。图2-14 克什克腾旗塞罕坝 张百成 摄图2-15 无题 王传东 摄

有一些初学摄影的朋友认为,在同一级光圈及同一主体距离下,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个画面,两者的实际景深是一样的。只要把广角镜拍摄的影像放大到长焦镜头拍摄影像的同样大小,以两者同一面积比较便会有同一样的景深。这个观点是绝对不正确的。其实,如果细心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事实上,所谓不同焦距同一光圈,其通光孔径的大小根本不一,因为光圈值只是相对值,200mm的f/2.8光圈,比100mm的f/2.8光圈大一倍,其影像的(模糊圈)自然不一样。所以,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自然越小了。

另外,相片的放大率,亦会对照片看来清晰的效果有所影响。

2.小景深与大景深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运用这种控制,我们可以缩小景深,仅清晰地表现重要的物体而使其突出,让不需要的物体虚化在背景中;我们也可以扩大景深,使所有的被摄体在画面中都清晰地展现,表现出它们的每一处细节。尽可能采用最小景深或最大景深的调节,能增强上述效果。这也是对景深的两种最主要的应用。(1)最小景深。

在一幅照片上,小景深效果能使环境虚化、主体清楚,这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景深越小,这种环境虚化也就越强烈,主体也就更突出。摄影上又称这种小景深技术为“选择性聚焦”。景深越小,聚焦的选择性也就越强烈。

在拍摄中,取得最小景深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如果由于光线太亮,使用最大光圈配合相机上的最快速度,曝光仍然过度的话,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灰色滤镜”,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度低一些的胶卷。除了使用最大光圈外,缩短摄距和换用焦距更长的镜头也能减小景深,但要注意摄距太近会使前后景物的透视过于强烈而导致失真感。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图2-16)。(2)最大景深。

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再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要取得最大景深,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如果光线太暗,当使用最小光圈时,相应的快门速度太慢,以致无法手持相机拍摄时,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三脚架或类似的支撑物;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更高的胶卷;对于室内的拍摄,也可增强照明。图2-16 花蕊 张晓明 摄

除了缩小光圈可增大景深外,增大摄距或换用焦距更短的镜头也能增大景深。但是注意增大摄距时,成像也相应减小,换用短焦距镜头时,视角也相应扩大了。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图2-17)。图2-17

第三节 摄影曝光

一、正确曝光

正确的曝光应当使底片能够接受精确调整的定量光。为了获得曝光正确的底片,必须使快门速度和光圈的调整协调一致,但是,为了精确地调整快门速度和光圈,首先必须测量被摄体的亮度。目前大多数照相机本身就具有测光表,从而使测光变得简单了。如果懂得了测光原理,就能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即便使用自动照相机拍照也是一样。

1.了解测光表

大多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都有一个对中心重点测光的测光表。这种测光表对画面中心的测光比对画面边缘的测光更准确。也就是说,当被摄体位于画面中心时,测光就很准确,如果偏离画面中心,测光就会产生误差。

2.对重点部位测光

如果被摄体没有处在画面中心,可移动照相机,使被摄体位于画面中心对被拍摄体进行测光,半按快门锁定测光同时记下此时测光表的指数。然后,重新对准原画面构图或依照测得的指数用手动的方法调整到正确的曝光组合。

3.注意准确性

所有测光表都将物体假定为普通的灰色调,从而导致对明亮的或比较暗的物体测光不准确;当拍摄明亮物体背景时,应采用比测光表推荐的指数开大1~2挡的光圈,而对阴暗背景物体则要适当减少曝光量。

4.在阳光下拍照

在阴天拍照时,测光不仔细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在阳光很充足的季节拍照时,将使照片产生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须对景物的阴、明部位分别测光,并以两者的平均曝光指数进行拍照。

5.使用便携式测光表

用反转片拍摄时,需要对被摄体进行仔细的测光。便携式测光表可以用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

6.分级曝光法

这种方法就是先按照曝光表的指数拍一张,然后用比曝光表指数高1挡和低1挡的指数再分别各拍一张。在这三张照片中,保证会有一张的曝光是正确的(图2-18~图2-20)。图2-18 曝光N

二、曝光组合

胶片的曝光量受照相机快门速度的高低和光圈大小的影响。其中,快门速度影响记录在胶片上的物体动态效果,光圈大小影响照片景深。所以,必须正确地使用快门速度和光圈的组合,以便获得更理想的拍摄效果。拍摄前需要进行比较细致的思考:拍照的目的是什么?是使画面模糊不清表现动感,还是使画面清晰表现真实感?是否一定要使被摄体位于焦点上?模糊的前景是否需要加以改善画面的构图?只有在拍摄前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快门速度和光圈进行合理的调整。图2-19 曝光N+1图2-20 曝光N-1

为了使相机的抖动减轻,在手持相机时通常的快门速度是不能低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使用105的镜头手持拍摄,速度通常不能低于1/125秒。使用望远镜头,必须配以较高的快门速度,然而此时你又必须使光圈较正常的开大一些才能获得合适的曝光量。要记住,当按下快门钮时,即使是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也要尽可能地使手中的相机保持平稳。

1/125秒的快门速度能抓住人的步行动作。当然,当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时,是有可能抓住如跑动着的人等稍快一些的动作的。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时,必须用较大的光圈,以保持获得相同的曝光量。例如,某一胶卷在充足的阳光下使用时的操作指南是1/125秒、f/11,那么获得同样曝光量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的另外组合可以是1/250秒、f/8或者1/500秒、f/5.6。

三、曝光控制

在学习摄影中,如何把握好曝光的控制,也许是一道难题。现实世界中的光影千差万别,变幻莫测,要想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曝光,既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精确的测光表,同时对摄影曝光原理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显得相当重要。

摄影曝光是指当按下相机快门时,光线(曝光)透过镜头,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的过程。为了能获得一张色彩和明暗层次都非常精确的照片,就必须根据胶片的感光度来控制准确的曝光量,这个曝光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确曝光。

那么,为什么拍摄时一定要曝光准确呢?这是因为它和胶片的特性有关。胶片对明暗和影调的再现能力有一定的界限,也就是胶片的曝光宽容度,当曝光超出了这个界限时,影像和影调就不能正常地呈现出来。曝光过度,影像会变亮而黑化;曝光不足,影像会变暗而淡化。不管是曝光过度还是曝光不足,都会使色彩和影调得不到正确的还原,失去细节。

被摄体常常因为受光的面积、角度和强弱不同,所呈现的光比、反差有异,为了能获得正确的曝光,就必须随时用光圈和快门来调整曝光量,这个调整的依据一是被摄体的照度,二是所使用胶片的感光度。现在,许多中高档的135相机,一般都装备有自动曝光系统。当将胶片装入相机时,相机便会自动检读胶片暗盒上的DX编码,自动设置胶片感光度,并依照所读取的感光度,自动曝光系统会根据相机所测得的被摄体照度的强弱来配置与之相匹配的光圈和快门值,这就是相机的AE(Auto Exposure,自动曝光)功能。现在相机自动曝光的模式一般有P(程序曝光)、A(光圈优先)和S(快门优先)三种。利用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来控制曝光,在一般情况下也能应付,但要在复杂的光线条件下,根据不同的被摄体和表现目的来调整精确曝光时,自动曝光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所以在摄影曝光上如何控制曝光量的问题是很关键的,对于初学摄影者来说,从测光和曝光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起显得尤其重要(图2-21)。图2-21 无题 曹帅 摄

四、测光方法

在摄影创作中,曝光时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被摄体影调、亮度、氛围、质量以及色彩的纯度等千变万化,与如何选择准确曝光密切相关。在这里,提供6种测光的方法供参考。

1.平均测光法

这种测光方法是在拍摄点用机内测光装置中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对准被摄体直接测光,它得到的是被测量的景物范围内各种亮度的平均读数。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使整幅底片得到适当的曝光量,使整幅底片的密度不薄也不厚。如果被摄体的明暗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反差不大,用这种平均测光法极易获得良好的效果(图2-22)。

2.侧重暗部阴影法

采用这种测光方法,可以准确地控制画面中最主要的物体影像重要阴影部分的影调,使这些部分的影调和层次表现适当。当画面中阴影部分占据很重要的部位时,如山峦的阴影部、逆光照明的室内景物、逆光人像,宜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曝光。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对象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光,但不按照测光表直接指出的读数曝光,而是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再减少1级、2级或3级进行曝光,将测量的该部位表现成较暗的影调。在这种情况下,要比测光表提供的读数减少曝光。对于黑白和彩色负片来说,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减少3级以内,仍然可以记录下层次;彩色反转片减少曝光要控制在2级之内(图2-23)。

3.考虑亮部影调法

这种方法不是重点考虑被摄体暗部的影调,而是从增强或削弱景物的反差需求出发,让主要景物亮部将再现为什么影调作为思考的重点。比如,拍摄一幅顺光或前侧光照明的近景人像,或者拍摄雪景,打算将人脸的亮部或大雪覆盖的地方再现为中级影调还是较亮、较明快的影调,就会用到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体的亮部测光,取得测光读数后,并不按照读数曝光,而是将曝光量再增加1~2级。拍雪景以及其他高调景物,也应比测得的读数额外增加曝光(图2-24)。图2-22 无题 宋卫东 摄图2-23 幸福守望 孙喆 摄

4.掌握亮度范围法图2-24 无题 丁丛丛 摄

这种方法是分别近测被摄体亮、暗两部分的亮度,然后,根据胶卷的宽容度,确定适当的曝光。假如测量被摄体的亮面,应该用f/16曝光,而测量暗面,应该用f/4曝光,那么,可以折中用f/8去曝光。这样,亮面曝光过度2级,暗面曝光不足2级,都能够记录下丰富的层次。根据黑白与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亮部曝光只要不超过3级,暗部曝光只要不少于4级,底片上仍然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说,如果底片的显影正常,黑白和彩色负片亮部的亮度超过3级,暗部的亮度不足3级,是能够有层次的。彩色反转片所能记录的影调范围不超过1:5(图2-25)。

5.灰板法

这种方法不是用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而是测量有中级反光率的表面,依照测得的读数曝光。这样,被摄景物中标准亮度的表面(中级灰表面)在照片上再现为中级灰影调,比它更暗或更亮的表面则获得比中级灰更暗或更亮的影调。最标准的中级灰表面是反光率为18%的摄影测试灰板。将这样的灰板放置在被摄体的位置,并使它受光均匀,然后用反射式测光表对准它测量,并按照测得的读数曝光,会使被摄体得到正确曝光。这种测光方法,与亮度测光表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因为它能正确再现出被摄景物中明暗各部分影调的深浅,尤其适合于彩色反转片的拍摄。图2-25 我眼中的峨庄 钱捍 摄

如果没有反光率为18%的灰板,摄影者可以用测光表测量自己的手背代替灰板,因为它们的反光率接近。根据手背的亮度曝光,被摄对象各部分的明暗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四节 黑白摄影

一、黑白摄影的特点“黑白”是一种简称,强调黑白画面中的两类必不可少的极端影调;“黑白”包含着无穷的黑—灰—白的过渡色阶;从黑到白的过渡应当是无等级的,人的肉眼对其分辨得最细致,胶片宽容度的分辨能力次之,而文字表达则最受限制。“黑白”不仅仅是表现黑白,实际上是在合理地表现色彩。所以,应当同时认识和理解色彩,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不是对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熟悉了彩色摄影的规律后,会更加自发地投入到黑白摄影创作之中。因为黑白摄影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色彩转化为黑白的规律”。我们毕竟是面对着彩色的世界,在色彩面前“取其精华”。然后,创作者“被黑白线条所引导”,“被黑白影调所感动”,“被黑白形态所震撼”。

黑白摄影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走过了漫长的160余年的历史。不论是摄影术发明的早期作品《终点站》的作者斯蒂格利茨,还是《劳动者》的作者当时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萨尔加多,以及和他们同时代的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阿诺德·纽曼、罗贝尔·杜瓦诺、尤金·史密斯,是他们的传世之作推动着黑白摄影的发展,是他们的艺术风格,使黑白摄影的魅力永存(图2-26)。图2-26 无题 盖伊·布丁 摄

黑白摄影的创作是需要个性的——独特的技法运用、鲜明的形式特征、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应当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融于其中。图2-27 无题 理查德·埃夫登 摄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时,它的艺术感染力往往会比同景物的彩色照片更强烈,更具视觉冲击力。这是由于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色彩转换成黑、白、灰的过程中,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受或情绪,从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黑白摄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在看似单纯的黑白之中,却需要创作者具有很高的艺术的感受和技术功底,更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图2-27、图2-28)。图2-28 椅子 波胡米尔·奈迈克 摄

二、黑白感光材料(一)黑白胶片结构

每种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图2-29):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

1.乳剂

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在明胶中悬浮着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这种颗粒非常微细,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胶片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的含量约达400亿个之多!图2-29 黑白胶片的结构

卤化银晶体具有一经曝光其结构就发生变化的特性。这一化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对我们并非重要,其变化的终结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你拍摄时,光线通过相机射到胶片的乳剂层上,当光线到达卤化银晶体时,这些晶体发生结构性变化,并与邻近也受到光线照射的卤化银晶体相互聚结起来。

这种因卤化银晶体聚结而形成的团块仍然是极其微细的。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体聚结在一起,光量愈少,晶体的变化和聚结也愈少。没有光落到的乳剂上也就没有晶体的变化和聚结。这就是说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胶片乳剂层的微观领域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和相互聚结。

胶片一经曝光,立即产生潜影——一种看不见的影像。必须将胶片进行显影操作才能使潜影转化为可见的牢固影像。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当胶片显影,结构已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便转化为黑色金属银颗粒的聚结体,从而产生影像——负像。胶片上那些没有感光的,也就是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晶体即被一种称作定影剂的化学品洗去,使这些部分呈现浅灰或透明。

结果是负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没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

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全部理论,卤化银晶体一经曝光其结构即发生变化。经过显影,这些已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晶体就转化为金属银颗粒,从而记录下景物影像。其中包含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是复杂的,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