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在折腾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9:40:53

点击下载

作者:明一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安住在折腾中

安住在折腾中试读:

为什么要安住在折腾中

无常特征“如”字现

一切圣贤所证到的真实是“变化不定的”,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或者是其他的学科,一切是“变化不定的”是其固有的特点。如毛泽东说“世界是运动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等等,而佛教的观念则是用“一切是无常的”来描述。所以这些真理只是表现的手段不同,或者说所用的表达的名词不同而已。

佛教中有一个常用字“如”,如“如来”、“如梦”、“如幻”等等,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无常”的观念。因为一切事物是不稳定的、是无常的,所以就用这个“如”字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无常这一观念。比如“如来”这里的“如”字,加上来字之后就是好像来了,好像没有来,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果。

这和现代量子物理的理论是一致的,把物质一直往细小分解,分解到目前物理学认为最小的单位“夸克”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地方是空无所有,即使是好像有物质的地方“夸克”也表现为不稳定的状态。其特征是物质和能量的不稳定状态,用佛教的话就是用“如来藏”表示。

佛陀在世的时候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微尘。《楞严经》里说,把微尘再分得更小,小到“色边际相”,也就是说把最小单位的微尘再分得更小,小到了物质边缘。然后“更析邻虚”,就是说分到物质的边缘之后,再往小分,分到临近虚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现象是什么呢?《楞严经》中用“空无所有,皆如来藏”来描述这个时候的状态,这就是说一切是空的,没有任何物质。即使偶尔表现为有的存在状态,也是不稳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这里的“如来藏”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现代物理的波粒二相性的特征——好像有物质又好像没有物质。这就是“如”这个字的描述效果。

其实佛教中的“如”字不光是在《楞严经》里的这个地方描述得非常精彩,在其他地方使用“如”字来描述不稳定性或者说是无常性也是非常多的。比如《金刚经》中的“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等等。佛教中最最根本的是“如来”两字代表了一切的显现。所以祖师有话说:“山河大地皆如来”,这实际上就是描述我们这个无常世界的。

这种对世界的描述与现代物理,尤其是量子物理的理论是完全吻合的。而且佛教不光是在物质方面把世界描述为“如来”,在精神方面也是同样的描述。就像物理学里面“薛定谔的猫”描述的未来不稳定一样,佛陀在很多时候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未来世界的不稳定。

比如有一个外道问佛,他说佛陀你的神通这么广大,那么你能否告诉我,我手上这只鸟在你回答我的问题之后是死还是活?(当时他手上抓着一只活鸟,他希望通过他掌握着鸟的生命来否定佛陀的神通能力,因为佛陀只要回答出死与活他都能够否定佛陀的答案。)佛陀当时刚要进门,他就在门口把一只脚跨进门,另外一只脚在门外回答这个外道的话说:“你能正确告诉我,我是进门还是出门我就同样能回答你的问题。”这就是一则非常典型的古老“薛定谔的猫”的描述,佛陀用他的智慧非常完美、善巧地回答了这个外道的刁难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祖师身上也发生过很多。比如赵州禅师与赵王和燕王相见时候的公案。当时两王见到赵州和尚之后,想给赵州和尚难堪就问赵州和尚说:“人王大?还是法王大?”,这也是一个“薛定谔的猫”的问题,因为赵州和尚要是说人王大,那么赵州和尚就要向赵王和燕王礼拜。如果在这两王面前说法王大,很明显人头就会落地。而赵州和尚则是用了“在人人王,在法法王”八个字完美、善巧地回答了这一两难的问题。

可见,我们苦苦寻找的所谓“安身立命”的地方,就隐藏在不停地“折腾”的过程之中。

命中注定无常改

宿命的人总是在研究自己的命运,认为命中注定的有无问题是真实的。佛教从因果的关系来看,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从无常的观点来看,这又是错误的观点。这样看来佛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那么正确的佛教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因果还存在吗?

我曾经写过很多有关命运的日记,主要是讲在我们的生活中命运存在的因果关系。今天种了如是的因,明天的命运就会有如是的果出现,这是必然的。尽管有的时候会延迟或者是暂时看不到果,但是都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来说明了。事实上,这是非常科学的解释。

因为因果规律就是自然规律,是必然存在和运行的规律,也可以说是目前的科学认同的规律。尽管这个规律有的时候从眼前来看似乎还有些出入,但是从长久来看是不会有出入的。从这个角度看来,佛教是认可命中注定这一说法的。因为命运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也就是命中注定的。

换一个角度讲,佛教的最基本的真理是无常,也就是说一切的事物是变化不定的。那么这个与命中注定这一说法就貌似有些矛盾了。我在以前有关命运的日记里面也提到这样的事情,比如现世的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而做坏事的人却非常风光,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

当然,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有我们看不到的原因。归结为以前的因太强大,以至于短期中还在延续以前强大的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无常的原因。从长远来说,命运的流转还是会顺从因果规律的。只是当事人不知道延续目前这个情景的办法——转过来行善,兑现以前的善因得善果。

这实际上就是无常在起作用。因为一切是无常的,是变化不定的,所以,使得我们的命运由命中注定变化为可以自己掌握了。掌握的方法就是行善,兑现以前的善因得善果。这实际上就是从一个场景转变为另外一个场景了,或者说是由一个时空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了。

这里面说明了两个大问题,一个固定不变的因果规律,一个是无常的变化不定。佛教的因果发展是按照在某个场景或者时空而发展的,所以在这个场景或者说时空,是固定不变或者说是命中注定的。当场景或者说是时空改变的时候,命中注定就被打破了。

从无常的这一点来说,我们知道要好好应用无常的法则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突破自己以前行为的规律,这样我们就能跳出循环,佛教叫轮回。比如命运这个循环,要想跳出命中注定的循环或者叫轮回,那么就要应用无常的法则,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跳出以往的循环或者叫轮回。

所以,佛教认为命中注定是对的,认为命运是可以把握的也是对的——只是场合或者叫时空不同而已。在命运的问题面前是如此,在其他的事物面前也是如此。要擅长于根据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善法去面对。这就是佛教教导我们的相当有操作性的修行方法。也可以说是佛教教导我们的“折腾”的方法与艺术。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面对命运等等一切的事物,我们就能成为一切事物的主人,就不会被一切事物牵着鼻子转,就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面,就能轻松面对我们这个人生,就能……这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两个字本来就是不确定。

无常未来不确定

我们简单了解了佛教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好像是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命运的问题。也知道了这是因为场合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无常的原因。无常不单单是佛教认识世界的真理,也是一切科学、哲学等等认同的世界是变化的或者叫不确定的真理。

在佛教来说,无常法则是广泛的,是永恒的。而因果报应则是佛教法则里面的一个子集。在特定的时空有特定的因果规律,在不同的特定场景或者时空,因果的规律是变化的。这不光是在佛教里是这样的,在科学来看也是这样的。科学就是在特定场景或者说是时空里的因果规律。

我们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说某个定理的时候总是说,在什么什么前提条件下,事物会表现为什么什么情景。也就是说科学是有前提条件的真理,或者说科学是在某个时空里面的真理。离开这个特定的时空,这个法则就不适合了,这是科学的特点。

事实上佛教和科学的特点是一样的,佛经中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场所……”这实际上就是佛教无常表现为在特定的时空将会有特定的因果规律。因为在另外一个场所,佛陀可能就不是这样的说法了,真理是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变化不定的。这就是无常的观念。

比如前面提到的,外道问佛他手上鸟在下一时刻是死是活的公案,这个公案不单单是体现了佛陀的智慧。从理论上来说,其实是无常的问题,是一切真理的体现。就拿现代的科学来说,这个公案和“薛定谔的猫”是非常类似的。因此,我们不要光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应该更加深刻地从变化不定的无常角度来看。

有了无常的观念,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方式去行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正确的。因为不同时空,会有不同的因果规律,而佛陀教导我们的就是要按照不同时空,顺应不同的因果规律。这时,再从命运的角度来说,就明白了虽然是命中注定但又能被我们改造把握的道理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不光是在命运的问题上知道了注定与无常的关系。在其他的方面我们也将会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佛教中讲的神通问题,根据注定与无常的关系来说,神通也是不确定的。神通有没有存在?有存在是必然的!神通可不可依赖?不可依赖是明智的!

而且根据这个局部注定、绝对无常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因为世界上一切都是按照这个局部注定、绝对无常的规律运转的,这也是现代科学认可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学佛就要从这里入手,从无常入手,从有因果入手。这样我们就能轻松面对好像很矛盾的境遇。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无常与因果规律之后,我们就能轻松面对我们所面临的一切,知道如何处理无常与因果的关系。就能树立正确的信仰,就不会因为看不清楚问题本质而对佛教产生怀疑。从而坚定自己学佛信心,不会被好像自相矛盾的问题所迷惑。正确面对命运、神通等等佛教的概念。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佛教的科学性,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诽谤佛教。这是我们现代在科学教育下的人学佛的切入点,是我们理性学佛的根本。

认识佛教从“觉”始

想要进一步认识佛教,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佛?“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印度话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它含有自己觉悟、令别人也觉悟、时时刻刻对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觉悟等三个意义,凡是这三点都能做得圆满的,便尊称他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佛陀”。

两千多年前在恒河两岸传道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众生或者说是一切有存在形式的生命都能成佛。因为众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只是众生都是“迷”而不能“觉”,或者“觉”得还不彻底。但只要自己愿意,又有正确的方法,众生最后终必都能达到究竟圆满的“觉”而成佛。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什么是“觉”?字典中给出的“觉”的基本解释: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或者是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作用。佛就是这些感觉和意识时时刻刻都彻底觉悟的人。

从“觉”这个字来看,一切的生命都存在“觉”。因为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器官,都能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视觉、觉察。或者是:醒悟、觉悟、觉醒、“觉今是而昨非”。一切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佛,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他们都可以做到彻底而圆满地觉悟。

佛教的经典告诉我们,一切生命的器官,对外界的感知是因为各自的存在形式不同而不同。但是他们能够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是平等的,而且不会因为生命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同时不会因为生命形式的改变而不同。换句话来说,就是他们能够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是不受生命形式中的成、住、坏、灭而变化的。

这就是《心经》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映射;是一切生命都能成佛的根据;是被称为法身、智慧、心、性等等很难理解的名词的内容;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主体。我们在认识佛教的过程中出现这些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觉的能力”来联系这些名词,这样你认识佛教就比较容易入门了。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做到时时刻刻彻底觉悟。因为我们要是时时刻刻都能够觉悟的话,我们就没有烦恼了;我们就了生脱死了;我们就成佛做祖了;我们就……我们要想学佛,要想认识佛教,就要搞清楚这个“觉”的含义,从“觉”这个字入手,逐步安住于折腾过程中,渐觉渐悟开发自己的灵光直至成佛。

众生与佛由“觉”说

佛教里常常说佛与众生没有差别,解释一下,就是佛是果地上的众生,众生是因地上的佛。这个解释很正确,但是用了因地和果地这两个词,就让很多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头痛了。这是因为对佛教不甚了解的人,对因地和果地这两个词不甚了解,从而产生迷惑。如果我们用上文提到的“觉”这个字眼来描述就简单了,众生与佛的区别,就是佛是已经成就了的觉者,而众生是还未成就的迷者。

为什么用“觉”来描述就简单呢?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觉”有悟与迷之别,“觉”被悟圆满了就是佛,“觉”被迷了就是众生。在佛教里还有一个名词叫菩萨,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觉有情,就是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觉悟圆满的生命。所以,从“觉”这个字入手就很容易明白佛教的名词了。

每一个生命都存在“觉”,这是平等的,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每一个生命的“觉”都有机会被悟(成为菩萨),甚至觉悟圆满(菩萨自利利他,行菩萨道,自利成佛,利他帮助其他生命)而成佛,这就是佛教所说每一个生命都能成佛的原因。

每一个生命对外“觉”的工具,就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这个“觉”的工具会因为生命存在形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拿我们人类来说,我们对外“觉”的工具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器官。我们人类就是通过这五个器官对外界的接触而得到自己的“觉”。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觉”会是迷惑的了。因为我们的这五个器官很伪劣,我们就是被这五个器官骗得死死的。先拿眼来说吧,我们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大到宇宙,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什么?我们现在是靠望远镜看到一点点。小到微观世界,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靠显微镜看到一点点。

对于物质可穿透程度来说,我们常常就被“物质遮障(没有透射)”或者是“无法成形(没有反射)”而看不见。比如靠红外线和紫外线能看得见的东西,我们全都看不见。所以,物质排列得比较疏散一点,就会因为没有反射而看不见,物质排列密一点,我们就因为被表面的无法透射而看不见……等等,我们看不见的要占绝大多数。比如空气中的氧气等等我们就看不见;比如固体的内部我们也是看不见;总之我们看不见的多了去了。

就是能看得见的有限的东西里面,也常常是看得不够真实的。比如,每秒钟二十四帧的图画,就让我们看起来以为是真实的动作了,所谓电影。何况每秒钟振动十的九次方以上的微粒了。这些微粒的排列密度的不同,不但是把我们的视觉给骗了,甚至是把我们身体的触觉也给骗了,使得我们对物质的感觉有硬的、软的、滑的等等多种分别。

试想一下,我们如果是生活在具有望远镜、显微镜、聚光镜、透视镜等等佛教所说的“天眼”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这四件对外界能够感触的器官也是一样,不但功能低劣,而且绝大部分是给了我们不真实的信息。

我们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把自己迷惑了,使得我们失去了像佛一样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的对外感知的本事。它把我们本来也具有的,像佛一样的感知能力给迷惑掉了。

所以,我常常比喻,我们凡夫的这些感觉,就像躺在手术台上被打了麻醉针的病患,失去了平时能够感知疼痛的能力一样。我们被贪、嗔、痴这个麻醉品,把我们对外界感知的能力给麻醉了。而佛则是时时刻刻处于觉悟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与佛对外界感知能力上的区别。

但是,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只要我们去掉这些贪、嗔、痴,我们就能够一点一点地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像佛一样的对外界的感知能力。通过使用这些能力去为大众服务,达到圆满的程度,我们凡夫也就成佛了。所以,佛教的理念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佛教“业”字科学说

从字典上我们可以查到“业”这个字有很多的意义,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查到。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它还有下面这些意义:

古印度语称为羯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即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来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即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具体分析如下:

1、业因:我们在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即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即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即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还要承受那个果报。

再看一下业的分类:

1、以业的作用方式来分: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②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③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①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②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③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挠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地挠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得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一所屋檐下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通常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同是一个国家的人却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已肯定,称为定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②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能这样说,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使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①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引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②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从经典角度来看“业”字:佛教使用的“业”是梵文(karman羯摩)的意译,今译为“行为”(英译act, action, performance, business)。“造业”也就是实施一定的行为,指有情之行为。此“业”之思想,原是印度独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当普及,并以之为招致轮回转生之一种动力。佛教沿用此语,谓以此“业”为因,能招感苦乐染净之果,而得众生与器界之报。若于迷界而言,由烦恼起业,由业招感苦果,现出迷界之依正二报。佛教认为一切万法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之种种苦乐果报,其依报——世界之净秽等,亦悉由业所感。

业之种别甚多,大别之,不出身业、语业、意业三种。此身语等业又可依表、无表之标准加以区分。能表示自心之善等以令他人知晓之业,称为表业;不能表示自心之业,称为无表业。依《俱舍论》卷十三所载,表业、无表业俱以色性为体,故身语二业各有之。意业非色,不能表示,故不称为表;无表故亦无无表。依此说,业总有五门,即身表业、语表业、身无表业、语无表业、意业。然若依《成实论》卷七所说,意业亦有无表。另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载,大乘亦有人谓意有表、无表二种。又,《成实论》卷八分别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谓业有此三种,其中非作非无作即是意业。

此外,诸经论中将业分别为思业、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所谓心所之思,即意业;“思已业”又称思所起业,谓思之所作,即身语二业。此中,说一切有部说身语二业系以色声为体,故思已业即为色业,然而经量部及大乘谓三业皆以思为体,故思惟思(即“审虑思”、“决定思”二思)为思业,作事思(即动发胜思)为思已业。

此外,又可约三性,而将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或约界之上下及感果之可爱、非可爱,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或约苦、乐、舍三受,分为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业三种;又,此三受业各有定、不定之异,故可再分为决定业、不定业二种;又,决定业中由于受报之时限不同,故可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三种,此三种与不定业合并为四业;又有将不定业分为时分不定异熟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二种,合并前三种决定业而称五业;又可将三种决定业各分“时分异熟定”与“时分异熟不定”二种,加上前述二种不定业,总计为八业。此外,又有多种分类法,文繁不具。

关于业之感果,亦有多说。综言之,断道之有漏业具有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断道之无漏业唯有四果,即除去异熟果。其余非断道之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即除去离系果。其余非断道之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即除去异熟与离系二果。一一诸业准之可分别其果。

此外,业为感果之因,故称业因;牵引业之力,称为业力;业之作用,称为业用;系缚有情,令不自在,称为业缚、业系或业绳;其所感之果报,称为业果或业报。

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来说“业”字: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而且常常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那么我们看看能带走的业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业就是我们的身、口、意造作的结果。所谓身业就是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所以身体的行为的结果就是身业。口业就是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所以讲话的结果是口业。意业就是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所以驱使心去思维事物的结果,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就是我们的心。所以有身业和口业的存在,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这样讲可能我们对业感觉还不是很了解,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这些身、口、意三种造作的结果。我们知道我们的价值观、成见、习惯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甚至忍辱精神、意志力、信念乃至知识和智慧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的行为结果和延续。我们的日常行为实际上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些造作的结果和延续产物就是业。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成见、习惯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甚至忍辱精神、意志力、信念乃至知识和智慧等等。

这样理解我们就知道我们能带走的业是什么了。实际上,能带走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成见、习惯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甚至忍辱精神、意志力、信念乃至知识和智慧等等精神财富。事实上,这些精神财富不但是在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可以带走,而且在这一期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可以让我活得更加精彩。这些精神财富能让我们战胜困苦、创造财富、和谐自律、互惠互荣……是我们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这些精神财富不怕自然灾害、不怕战争、不怕疾病,甚至不怕死亡,因为这是生生世世跟随我们的东西。

那么如何得到这些精神财富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因为我们的身、口、意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等方面使用的工具,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后,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和延续产物那就是业。所以,要想有一个好的业,就要有一个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继而养成好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好的业来。

基因与业定将来

现代科学说,人的将来是由自己的基因(DNA)决定。而佛教说,人的将来是由自己的业决定。这两种说法很有意思,因为从我们现在有限的知识来看,它们是完全吻合的。由于我们现代的科学限制,对于基因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佛经中留给我们关于业的资料又很模糊,所以有很多不确定在里面。

我们知道生命的体型、相貌、肤色、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等是由自己的基因而定。而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就是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也可能发生变异,就是所谓的“一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

而佛教说生命的体型、相貌、肤色、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等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定。在《入胎藏经》等经典里面讲得非常多,什么样的业决定将来是什么样子。这与现代的基因学说是非常相似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肯定,基因中包含着我们业力的信息。

因为,从六道中可见的人道与畜牲道来看,我们的业力为基因所表现。我们由贪、嗔、痴的作用,得到新的生命。新的生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表现在基因上就是继承了父母基因的一部分和自己变异的部分。将来会有什么样子的情况完全是由自己决定(基因也会变异)。

现代科学已经了解到了,基因越多,就意味着这种生命形式中各种器官功能越强大。我们人类基因组里大概只有不到4万个基因,在所有生命形式里面算是不多的一种。而这很少的基因里面,所得到应用的部分就更少了,从目前的了解来看,仅仅利用了1.3%。所以人类可修正自己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我们人类的只能看见可见光,通过修行,眼睛不仅能看见可见光,还能看见红外线、紫外线和无线电波,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月黑天也休想挡住视线;同样通过修行,我们的耳朵除了能听见20至20000赫兹的声波外,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和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也能听得见。

所以,通过修行,我们还可以和发射超声波的蝙蝠交流,也能听见大地震、台风、甚至流星雨来临的次声波,对这些自然灾害提前做好准备。听觉的灵敏度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比方说,夜里有人在10公里以外说悄悄话,说的什么完全听得见。

……

如此等等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功能有待开发,这与佛陀说的五眼六通也是吻合的。而佛陀告诉我们,五眼六通是可以通过修行得到的。所以,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因研究的深入,我们能从基因的变化里面得到一些我们业力的信息,同时,佛陀所教诫我们的道理也会一步一步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随顺世缘识业报

我们都关心自己命运发展的情况,事实上,我们的命运的确存在,而且就是由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积累而成,同时这些积累的种子还要根据我们现在的行为来决定哪一个命运种子先兑现。

命运是完全由一个当下、一个当下的因果发展关系组成的。所以,命运也是按照因果规律发展的,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以前种下了什么因,将来必然会结什么果。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以前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且还可以被现在的当下行为所左右,由当下的行为决定先兑现什么命运。

因为,根据因果的定律来看,有因必然有果。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因都会成果呢?不一定,因为所种的因要成为果必须有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缘。我们给以前所种的善因施加成熟条件(缘),那么这种善因就会加快结善果。同样我们给以前所种的恶因施加成熟条件(缘),那么这种恶因也会加快结恶果。

我们再进一步看看,这些条件(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折腾”行为,现在的“折腾”行为是向善,向上的,我们就是在给以前的善因施加成熟的条件,让善因加快成熟结出善果,同时又种下善因。反过来,如果我们现在的“折腾”行为是向恶的,我们就是在给以前的恶因施加成熟的条件,让恶因加快成熟结出恶果,同时又种下恶因。

就好像我们有很多的种子,有萝卜、白菜等等。我们给萝卜施肥加水,萝卜就会发芽生长出来,同时我们又得到萝卜的种子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只管行善必然会有善报。

假设我们有水稻的种子,却不给它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它就不会发芽生长。我们以前所种的因(以前的行为),如果不给他成果的机会,那么他就只能呆在你的仓库里面不能结果。这个成果的机会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如果是让它现在成果,那么它就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我们的命运现实。

所以,佛教里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只管现在去做好事,这样我们就总是兑现以前的善因,并且为以后积累下善因。这样反复循环下去,我们的实现的命运就总是很好。这就是我们一再地说要把握当下的原因,因为每一个当下做好了,我们的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行恶的人过得风光自在,而行善的人却灰头土面。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能力有问题,才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结果。我们看他表面上是在行恶,实际上他在生活中另一方面在行善,而且所行之善还可能很大。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命运就很好。

同样,我们因为错误地看表面行善的人,有可能他在另一方面在行恶。甚至他自己在行恶的时候都不知道也有可能,更何况我们局外人。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命运很差。当然还有他们前生所种的善、恶因力量强大的原因,在今生有所表现,而呈现给我们一种错误判断的假象。

所以,我们表面看到的结果不见的就是事物发展的真实结果。从总体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因,不管是现在善因或者是恶因都会有机会成熟,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机缘到了这些因都有机会兑现。因为再大的力量也有尽的时候,一旦力量消失,那么过去所作的善、恶业又会还报。

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在顺境中常常忘乎所以,不知道应该继续行善,结果善报受完后还怨恨自己的命苦,然后修苦行图善报。就好比一个人小的时候家里很苦就努力学习,长大后有所成就,然后就腐败,受惩罚,然后发心出家修苦行图将来的福报一样。

生命就在这善善恶恶中轮回不断,烦恼不断、生死不断。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我们的生命或者叫命运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业缘就是这么形成的,我们自然会去行无为法,断恶修善,修清净行,修无漏善法,不执诸相,三轮体空,最终出离轮回。这样自然就能随顺世缘无挂碍了。

物质精神双产品

佛教讲的业,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的行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结果。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产品。物质产品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精神产品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是可以体会到的,比如通过做事情产生的意志力等等。

物质产品因为是有形的,所以不可能长久存在,佛教称之为非坚固身。而精神产品是无形的,可以长久存在,佛教称之为坚固身。精神产品是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享受的,是随着我们一直存在着的。精神产品不但在我们的来生可以体现出来,就是在今生也是一样能体现出来的。

物质方面的成果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可能被毁了,没有了,而精神方面的成果反而会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体现出来。好的精神产品让我们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勇往直前,差的精神产品让我们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哭天抢地。

这实际上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无为法。因为无为法就是要我们在折腾的过程中努力,而把结果看淡或者说是不要执著结果。我们在过程中努力耕耘了,结果自然坏不了。而且在努力耕耘的过程中我们会培养出很多很好的精神产品,比如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考虑到这两个产品的特征。我们即要重视物质产品的生成,更要重视精神产品的沉淀。因为没有物质产品的生成,我们目前的生命无以延续,就谈不上建设好的精神产品了。所以,物质产品作为保障我们生命的需要,是要认真对待的。

另外一方面,精神产品更加重要,因为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产品会跟随我们的生生世世。一个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价值观,一个坚忍不拔的意志,一个无私的奉献精神,一个良好的生活思维习惯,一个……会给我们今生和来世带来非常重要的转变。

因为这些精神产品会给我们带来创造物质产品的机遇;会提高我们创造物质产品的效率;会提高我们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率;会改善我们的物质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会……不但是在目前会如此,而且在将来也会如此。因为精神产品是在尽未来际起作用的,是我们积累的智慧源泉。

所以,我们要物质精神双建设,物质精神一起抓。在满足眼前的物质需求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好的精神产品,甚至培养出能够让我们解脱的精神产品。这样我们不但能够把这一期的生命建设好,还能为尽未来际的生命打好基础,为最终的解脱奠定基础。

这也和目前科学社会中提倡的物质精神双建设是一样的。我们的科学社会强调物质产品已经几十年了,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人们不再为衣食发愁奔波,不再为电视、计算机、汽车房子而烦恼。因为这几十年来的物质文明建设已经为我们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目前,政府开始强调精神产品的建设了。很明显,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培养,未来一代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已经被社会强调出来了。而且很明显这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发源地。是经济新增长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精神文明的建设已经崭露头角,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

因为光靠物质资源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来源和突破,只有靠大众的智慧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把新的经济带动起来,甚至发生突破。这就好比当年的工业革命一样,靠解放劳动力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现在只有靠高科技这一人类的智慧结晶,应用科学的手段来带动经济新的发展。

精神财富带得走

石家庄网络禅堂张居士真的是用心,不但把网络禅堂的修行安排得妥妥当当,而且把家人的事情也安排得非常妥当。因为他家有个介于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孩子,他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财富,付出了一切的代价。这真的是学佛的真实落实,因为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学佛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会去实践修行和落实去做的人不多。我们知道物质财富不但是在这期的生命结束之后带不走,即使是在这期生命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等也是不能相随的。所以,佛教一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就把我们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特性标榜出来了。

我们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点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发达到今天这个时期,因为大量使用机器,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人不需要工作了,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社会上就有了所谓八零后拒绝加班,九零后拒绝上班的言论。

这也是事实,不但用人单位要面对这样的事实,各个家庭也同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些多余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处理?这还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这些时间和精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带来问题。所以如何引导这些多余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是目前单位和家庭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居士因为学佛多年,很有修为,也非常睿智。他采取的办法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培养意志力、培养忍辱精神、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培养……(这些被佛教归纳为“业”的东西)的场所。让孩子在这个场所里面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实现增长精神文明的需求。

他的这一举动,是真正把学佛所得落实应用于生活之中了,是真正的把佛教里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精神文明重过物质文明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了。这样既把家庭问题解决了,又不会给社会增加麻烦,还能够培养自我的良好道德和习惯。

这些良好道德和习惯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以带走的“业”。而这些良好的道德和习惯或者叫“业”,但它不像物质财富那样不但是在这期的生命结束之后带不走,在这期生命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等面前也是不能相随的。这些良好的道德和习惯能在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等面前毫不动摇,同时更是让我们战胜这些困难的工具。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物质污染而恐慌,同样也不要因为精神污染感到恐慌。我们要积极应用我们学习到的佛法知识去自利利他。不但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而且可以为他人乃至社会创造良好氛围做出贡献。

这让我想起黄檗祖师与临济义玄禅师的一则公案:一次,临济正在栽松树,黄檗便对他说:“深山里面栽这么多树干什么?”临济回答:“一来给山门添景致,二来给后人做标志。”说完,临济用锄头在地上捣了三下。黄檗说:“就是这样,你也已经挨了我三十大棒。”临济又捣了三下,嘘了一嘘。黄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我宗法门到你手上,将大兴于世。”

可见,一个好意志力的培养、忍辱精神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确定、坚定信念的培养……(这些被佛教归纳为“业”的东西)远远要比创造物质财富更加重要。事实上,在培养意志力、培养忍辱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培养……(这些被佛教归纳为“业”的东西)的同时,物质财富也同时会被创造出来。

如何安住在折腾中

身口意三业显功夫

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或者说,要看我们是如何折腾的了。

我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所行皆是十善?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三业(身、口、意)勤为佛事,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了?我们的胡作非为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为改成做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请转(佛)法(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佛事了?我们的胡说八道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说八道改成称赞如来、忏悔业障等等佛事了?我们的胡思乱想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乱想改成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换句话说就是净化我们的身、口、意,将他们由行恶净化为行善。去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使自己的觉悟慢慢达到究竟,直至成佛。

要了生脱死实现觉悟,必须心空荡荡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们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着,潇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恼依旧,纵然五通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着。真正潇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着,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着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说的:“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好惨!忙了半天哪有什么生死要了!一切不过是自己的贪、嗔、痴带动身、口、意造业然后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萨祖师的教诲后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守戒、就会一心不乱地入定、就会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业勤为佛事,四仪皆是道场。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你对佛教有所了解,这时你再去看《永嘉大师证道歌》或其它的经典、文集等书籍的时候就会发现,佛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佛教里说的游戏神通自在了。

忏悔业障作功夫

忏悔业障是佛教所有修行法门的基础方式,不管是使用什么修行方式,都要先忏悔业障。只有把我们以前身心的业障消除了,我们才能够用某一法门用功,进行下一步的修行功夫。这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积累了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开始要修行的时候就会跑出来阻碍我们的修行。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比我们原来是黑社会的成员(我们习惯了做贪、嗔、痴的坏事)。现在我们想脱离黑社会(远离贪、嗔、痴),首先就要让大众对你有信心。如何能够让大众对你有信心呢?那就是向大众求忏悔!向大众发誓再不行恶法;向大众发誓改过修善;向大众发誓……

忏悔业障有理忏和事忏两种,这在我的早期日记《浅谈忏悔业障》里有很详细的解释,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看看。我们要进行禅修,首先也要忏悔业障,而且对于忏悔业障有更高的要求。因为禅修是佛教修行法门中最严酷或者说是最殊胜的方法。所以,对于用禅修这一种修行方式的人要求最高。

因为禅修是直接要你开悟成佛,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业障少),要想进行禅修是很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禅宗寺院对于禅修人员要求都很严格,要有很深的佛教修行基础才让你进行禅修。当然,这里面包含了严格地忏悔业障。

这从古代一个出家人,从出家到进禅堂修行的过程就能看得出来。在古代,一般一个出家人要想出家,首先要在庄院里面做三五年事情。等到有了剃度的机会,然后再当三五年的沙弥,这才住进寺院。等到有机会受了大戒,再学三五年的戒律,一般同时做苦行(就是寺院最艰苦的工作),然后才进禅堂参禅用功。

通过这样长的时间,在广修供养的同时,忏悔自己的业障,慢慢清除自己的业障,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即使是在现代,我们出家人也是按照这个过程来做的。只是因为现在出家人比较少,佛事又比较多,所以,广修供养的时候会相对多些,而忏悔自己业障的时间就会相对少些。

在庄院里做事情的时候,大多数是以行者的身份出现。现在因为寺院没有这样的条件了,但是出家前,要先做将近一年的行者这个体制还是保持了下来。在当行者期间,师父一般会给他们授清净五戒。所谓的清净五戒和我们的一般的五戒要求差不多,只是更加严格一些。比如不杀生戒扩展到吃素;不邪淫戒扩展到断淫等等。

在这样比较严格的戒律要求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然就会把自己比较粗的业障一点一点清除。这样他就能慢慢学会在新的环境下生存,过着和出家人一样的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的生活。把自己的旧习惯慢慢地放弃掉,培养出与出家人类似的习惯。这样,旧的比较粗的业障一点一点消除,而新的业障则尽量少地产生,业障从而慢慢减少。

剃度成了沙弥之后,就要受沙弥十戒,要守沙弥律仪。这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较粗的旧业障自然会更快地消除,新的业障能够更多地得到抑制。同时,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师父,开始慢慢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学到一些消除旧的小业障的方法。

这样生活了几年,自然旧的业障会越来越多地被消除,显现出来的是业障越来越少。得到了受戒的机会以后,就开始学大戒、守大戒、发大心。这样,旧的业障基本消除(受比丘戒的戒堂也叫忏悔堂,受戒的过程就是作大忏悔),新的业障基本断除(严格按照毗尼日用生活)。

当然,要想一下子把业障完全清除是不可能,比丘从理论上认为是没有什么大业障的人了,要不然,他会在受戒登坛的时候出问题。但是一些小的业障还是会有的,一些自己感觉业障还很多的人开始行苦行,参与寺院里最艰苦的工作,进行强化的忏悔业障,绝大部分人参与到各种佛事供养和忏悔业障中去。

当然一切事情都有例外,这里只是说了绝大部分的人是如此。这样经过三五年的修行,日常生活中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业障表现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开始进堂,开始参禅打坐。现在我们出家人基本上也是这个过程,只是因为现在出家人少一些,这个过程在时间上缩短很多。

在这十几年的艰苦修行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做忏悔业障这件事情的。这在俗话里面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在十几年的过程中,会慢慢养成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让进堂参禅打坐的人,慢慢放弃自己的坏习性,忏悔掉自己的业障。

即使是在古代,祖师们也是要经过这么严厉的修行之后,才能进入禅堂参禅打坐的。佛陀还说末法比丘病多。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比丘旧的业障没有得到好好消除,新的业障也还没有得到更好的断除。在我们当代的比丘来说,我们的业障更重,自然生病的更多,业障频现,这都是与业障有关系的。

身体不好,业障频现,强行进堂参禅打坐,自然是事倍功半。再加上现代出家比丘太少,应付日常的佛事都有困难。他们进行忏悔自己旧业障的时间不足,而新的业障还在不断地涌现。所以,现在很多出家人没有进禅堂的机会,甚至见到禅堂就怕的也有。

即使是国内目前认为最好的寺院——云居山,禅堂里面也不是人满为患。在禅堂里面经历三冬四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都是我们现代人业障大,心地没有清除干净的原因。

我这几年虽然运气很好,一上来就遇到了好的师父。在广修供养的同时忏悔业障的力度也很大。尤其是自己还给自己加码,在参与大众的忏悔之余,积极进行拜忏(所以,自己擅长拜忏)以及供养(比如现在写日记,就是法供养)活动。即使是这样,自己业障一样很大,在禅修中吃尽苦头,也走了很多的弯路,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这些苦头从用功方式的错误,一直到各种业障现前比比皆是。

比如最初的搞错话头用功方式,让自己走了很多的弯路;比如禅修中因为体力的不足,出现很多对身体的损伤;比如“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的声响干扰;比如各种亲情、友情等等妄想的折磨真的是数不胜数。光是克服腿疼就耗尽了自己的精力。

在家的人没有这个机会,就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持戒、广修供养和忏悔业障了。这种说法在我以前的日记《学佛应当先学戒》、《参禅先要明因果》、《忏悔铺平禅修路》、《供养禅修利益大》等等中有很多的描述与比喻。我们出家人业障尚且如此之大,不能顺利参禅用功,在家人更是困难重重。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就能看见的。比如很多功夫不错的居士业障很重(自然在之前的参禅用功中吃尽了苦头),表现在做功夫的时候很难深入;稍微有点成绩被人议论是非……更不要说绝大部分人连进禅堂的机会都有限,不得不走在生活中修行这样一条极其艰苦的道路。

所以,功夫比较好的人很难找到同参道友,进行深入的禅修。功夫差点的人,往往找不到好的指导老师,而且常常被神通、鬼神等等现象迷惑。最最困难的是,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禅修。他们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求上。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功夫难以深入。因为生活中的干扰太大,需求太多,根本无法安静下来禅修。所以,我总是建议他们知道了这个法门之后,学会禅修中专注的方式。然后在生活中努力形成专注的习惯,如果将来有机会就深入下去,即使没有机会,将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时候也会容易一些。

因为在家人不管是在广修供养,还是忏悔业障上都显得资粮不足。所以,要深入下去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而且这些问题绝大部分是很严重的。与其这样不如随顺世缘,应用好基本的专注这一法门,有机会就多多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不要贪功激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就在不足之处好好做功夫。在广修供养上面多做功夫,在忏悔业障上多做功夫,期望以后的禅修之路可以好走一些。虽然今生的机会好像渺茫,但是为我们以后的日子积累福德资粮,同样是功不唐捐的事情。更不要因此而断掉我们的累劫以来辛苦所成。

因为今天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我们累劫以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我们不能把这种辛苦付之一炬。只要我们努力下去,不断地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我们总有一天能够成就,能够最终成佛做祖。所以,我们要不停止地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下去,所谓虚空有尽,我此供养与忏悔无有穷尽。

如何忏悔业障

一、忏悔的意义:

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佛法的修行,最初进入的时候,乃至任何一次修行活动的开始,首先都要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是一种很有效果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修行方法。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佛)法(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忏悔业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四个,所以是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忏悔业障就是把自己的习气去掉,重新做人。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打个比方来说,好比我们在不懂事的时候一直穿一件发臭很脏的衣服,现在父母师长教导我们懂事了,知道什么是臭什么是脏了,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很臭很脏的衣服不能丢掉只好把很臭很脏的衣服洗干净。从今以后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了,不再有很臭很脏的衣服了。

现实生活中的业障要比这个比喻来的复杂很多,我们常常说自己业障很重。我们先看看什么叫业?什么叫障?什么叫业障?这个东西搞清楚后,再搞清楚什么叫忏,什么叫悔,什么叫忏悔,把这六个问题解决了,这个法门我们就可以修了。祖师大德佛菩萨就是靠修这个法门得果的,我们也可以修。

二、什么是业障

什么叫“业”前面已做了详细介绍,现简而言之。

所谓的“业”就是造作,造作就是业,因此造作的范围就非常广大了。我们身体一举一动,身在造作叫身业;我们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话是口业;心里面还有妄想,要有念头,常有烦恼,一天到晚它都不断,这个叫做意业。我们造业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这三大类的造作。这三大类一动,它就造作,造作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我们想一桩好事情,什么是好事情,利益众生的事情,这叫好事,这叫善业。我们想一个坏事情,什么叫坏事情呢?念念为自己,为自己就是恶业,就不是善业了,也许大家听到就很不高兴,为自己有什么不好呢?这个世间俗话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自己这是天经地义,应该的,佛为什么说这是恶业呢?因为那就是存在我执和法执,认为我是对的,我需要的等等。

现在了解一下什么是“障”。学佛的目标是要超越三界,是要成佛做祖、成菩萨。我们起心动念如果有我执就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有“我”这个障,障碍了超越三界,障碍了明心见性,障碍了成佛、成菩萨。为什么会障碍,我们大概都看过《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我相就是着了相,念念都有我,你着我相,这就是我执。我执不破别说菩萨,阿罗汉果也得不到,佛法修学的成就,最低的果报阿罗汉,什么资格才证得阿罗汉呢?我执破了,法执破了,就证法身大士了,就明心见性证菩萨果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始终是破我执、法执这二种执著而已。四摄六度都也是在教我们怎么破我执和法执。我们起心动念都想自己,这是天天在增长我执,这怎么能出得了三界,所以你想想看这是善,还是恶呢?当然是恶,为什么说念念为众生是善呢?大家要知道,人起心动念都想别人,想一切大众,那个我啊,慢慢就忘掉,我执就破了,所以这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叫你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不想自己,起心动念想众生,把这个心量打开,所以念念想众生想别人,这是善。念念想自己那就是恶!这个恶业感招的恶果就叫业障,也叫做烦恼障,这个起心动念都是烦恼。

还有一种障叫所知障,就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有困难,做不到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事物而形成的障碍。

三、什么叫忏悔

忏是忏摩的简称,是从印度梵语翻过来的。悔是中国字。忏摩的意思,跟中国这个悔改的意思很接近,所以翻经的法师用这二个字来翻忏摩,这叫做梵中合译。上面忏是梵语,下面悔是中国话,这是忏悔两个字面上的意思,那么它的真正意思呢?就是后不再造,知过必改就叫忏悔。忏悔就是儒家所讲的不二过,我的过失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同样的过失不会有重复,这个就叫忏悔。

四、业障是怎么集聚的

根据经典及祖师所说,业障的聚集有以下几种原因:

1.由贪嗔痴来菩萨念及过去世在漫长的生死流转过程中,由于以贪嗔痴三毒之因,发动身口意三门遍造无量无数恶业,假设所造恶业有体可见、有相可睹,则广大的虚空也显得狭小,而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业障。这样的业障牵引行人入三恶趣受大痛苦,近则障碍得到人天善趣的果报,远则障碍成就声闻、独觉、菩萨、佛的解脱果。

2.由无明来我等无始以来,是非不明,如愚狗逐块,自心外驰,当收敛身心反观自省每天的起心动念、身口意所作所为,这样才会忽然惊醒,低头认罪。至此方信地藏菩萨金言不虚,南阎浮众生业障深重,善根微薄,烦恼炽盛,心力狭劣,方行小善,却又退心,起心动念无非都是罪业。无须远说无始劫中,仅仅如朝露电光的这短短数十寒暑之中,所造杀盗淫妄等十恶业,破别解脱戒,毁菩萨律仪,犯金刚三昧耶等遮罪、性罪,已是罪山岌岌、业海茫茫。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果报,如影随形。诚如经中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个无法更改的定律真理,我们只能接受,却无法投机取巧,更无法逃避。如此诸多恶业罪障一旦成熟,只能亲赴三恶趣中,品尝自己酿造的杯杯苦酒。

3.由烦恼来有烦恼所以造诸恶业,由恶业为因,感受苦果。各种经论以种种譬喻呵责烦恼,烦恼是冤家,能断众生慧命故;是劫贼,劫取众生诸善法故;是瀑河,能漂众生入生死大苦海中故;是镣铐,能把众生系在生死牢狱故。六道络绎,三途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都是烦恼过患。烦恼虽有诸种,统而言之以三毒含尽。《华严经》说:贪嗔痴三业能令众生入三恶道中。纵生人中贫穷孤独,凶狠暴戾,愚钝无知。心识昏愦、意地暗昧、不了事理的愚痴烦恼。贡高我慢、目空一切、轻视他人的我慢烦恼。疑惑正法、不信三宝的犹豫烦恼。谤无因果、不信三世轮回的邪见烦恼。不知缘起性空、横加执著的常断邪见的实执烦恼。悭贪吝啬烦恼。不摄六根、胡乱攀缘的放逸烦恼。心行弊恶懈怠懒惰烦恼。粗犷强横难以调和、容易发怒凶狠惨毒烦恼。障碍戒定慧的烦恼,障碍修三十七菩提分的烦恼,障碍六波罗蜜的烦恼,障碍二种解脱的烦恼,障碍佛恒沙功德的一切烦恼。恼乱贤圣及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么多烦恼,我们真是业障深重。所以说烦恼是我们很重要的业障来源之一。从前人给我们的总结来看,我们的业障主要是由无名烦恼引发贪嗔痴而来。那么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十恶。我们凡夫的心总是在妄想当中打转,所以就有业障产生。贪、嗔、痴,这种种的妄想,是造成人生迷惑的根源,有迷惑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言行,因为思想言行的错误就会导致人生的种种苦痛。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在“起惑、造业、感果”,业障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妄想虽然不实在,但它能够造业;业虽然不实在,但能感招三途的苦乐果报,使我们在三界当中虚生幻死,头出头没,无有了期。我们的十恶业主要表现在身三(杀、盗、淫),口四(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三(贪、嗔、痴)。上面说的十恶业,是我们常常因为无名烦恼制造意业,再由意识带动身和口造下无边无际的恶业。普贤菩萨说:“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贪嗔痴!这一遍就是三业,身口意统统都在造业了,善业不谈了。我们现在单单讲做恶业,恶业有多少呢?假如这个恶业要是有体积的话,那就是无量无边!好在这个阿赖耶识造的这个罪业没有体积,如果有体积,就算这个体积很小,像一粒微尘一样那么小,那无始劫这些微尘累积到今天,菩萨讲这个虚空都装不下了。我们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在造,造业从来不中断,一天二十四小时分秒都不间断,睡觉了还在作梦,还在造业不停!而且所造的业,我们想想恶业多、善业少,就是刚才讲的,起心动念总是想自己的多,想别人的少!多半都是损人利己,这皆是恶因!试着反省一下自己,起过几个念头损己利人呢?只要我们仔细去检点一下,去反省一下就发现,菩萨所讲的这个话千真万确。我们这个恶业太多太多了。所以可以这样说,意在不断地胡思乱想、口在不断地胡说八道、身在不断地胡作非为,不断地乱折腾。

五.忏悔是(对治)业障的最好办法

从佛菩萨和祖师形容的业障来看真是太可怕了,真是无边无际和大海一样,形成业障海。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法活了。不是的!佛菩萨告诉我们用忏悔这个修行的方法来对付这个无边无际和大海一样多的业障。《三昧海经》中佛为父亲净饭王讲述了一个公案:在久远的过去,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耻,心神恍惚,无根据无依怙,于道中行走,忽然听到空中说:“你们虽然犯了戒不要认为就没救了。空王如来虽然涅槃,佛像还在,应该到佛塔中,观佛像眉间白毫。”比丘们听到此话,如将死而遇神医令服用灵丹,感激泪流。感慨地说:“佛像尚有如此威力,何况亲见佛的尊容呢?”尔时全身倒地如大山摧崩。他们就是现在已在四方成等正觉的四位佛陀: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王佛。所谓“弥天大罪,挡不住一个忏字”,确实此言不虚。

祖师大德则告诉我们过去了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去后悔,我们要无怨地面对现在现前的业障,怎么无怨去面对,那就是用善法去面对,就是忏悔!你看菩萨是怎么说的: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时的我们如即将被洪水淹没的人,忽然伸手抓住了救命的绳索,自然心中又惊又喜,牢牢抓住登上岸来,绝不会疏忽大意随波逐流。又如犯下死罪的囚犯,即将临刑,愁忧恐怖无法言喻,此时忽然听到特赦令,定会悲喜交集,感激国王再生之恩,誓当以死相报。同样现在我们被恶业烦恼的洪水冲漂,即将堕落三恶趣海底。地狱的一切刑具业已准备妥当,牛头马面日夜相伴不离,时时刻刻伺机下手,此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忽然抓住忏悔的救命法门,听到无上大悲法王发出的特赦令,业海无边忏悔是岸,自然不胜感恩戴德,誓愿求哀忏悔。

佛在经中说他的弟子中有两种勇士:一者即善护身口意,严持诸律仪,戒珠洁净无瑕。二者,虽偶然失去正念,致使犯戒造恶,但马上追悔勇于发露忏悔,如法还净。犯错造恶虽然不好,但因造小恶业而生大恐怖,勇猛忏悔、洗心革面、改往修来的人如火中莲花,确实让人佩服。忏悔能培植很大的福报。《高僧传》中记载昙策大师严净道场,专修忏悔,见到七佛现身对他授记说:“汝罪已灭,于贤劫中成佛号普明如来。”南岳慧思禅师修“方等忏”,梦见四十九位印度圣僧叫他重新受戒,之后更加精进苦修,能彻见三生之事,刚一靠墙顿然开悟。智者大师在大苏山修“法华忏仪”,证得旋陀罗尼,辩才无碍,成就无量功德。还有古德精勤忏悔,相继感得地藏、文殊、弥勒现前安慰并授予清净的菩萨戒。所以我们受大小戒律之前都修忏悔,身心清净才能得到圆满戒体。

六.忏悔的方法(一)事忏

我们先来看看事忏。事忏有作法忏和取相忏两种,作法忏就是按照规定的作法说罪悔罪。犯戒的人先向僧众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的忏悔仪式,所犯的戒罪便可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再为犯戒而烦恼。这便是经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作法忏特别为持戒的人所注重。从戒律的规定来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经过如法的忏悔之后,才有可能灭除。作法忏虽能灭戒罪,但不能灭除烦恼性罪,烦恼性罪要靠取相忏来灭除。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责于心,不计困劳地礼拜佛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到瑞相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梵纲》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这便是取相忏。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而不灭障碍中道观的无明,要灭无始的无明得靠无生忏。这是属于理忏,后面再说。

忏悔可以消除烦恼、洗净业障罪垢、铲除恶报、开发心性光明自性、现前禅定智能、获得清净律仪等,其作用无法一一言宣,只有自己切身实践,才能真正理会到。正因为忏悔的殊胜及有着其他法门无法代替的不共作用,故成为末法众生的赎死灵符,所以各宗祖师都造了各种不同的忏愿仪轨,如《药师忏》、《法华忏》、《方等忏》、《梁皇宝忏》、《贤劫千佛宝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宝王三昧忏》等,广行于世,普救众生,大家可择其相应者极力修持。其实我们早课的普佛也是一种忏悔,是请师父们帮我们来一起忏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念文疏的时候有念:“……业造万端,非凭佛力,何能忏悔……”

佛在经中呵斥广严城的五百饿鬼说:“你们造恶业时,没有惭愧畏惧,现在恶果现前时,却羞于见人。”确实很多凡夫都是如此,造恶业时胆大妄为,但让他发露出罪时,却又畏首畏尾,胆战心惊,生怕别人知道,以后名声不好,面子上过不去,这样前怕狼后怕虎,以各种邪分别念障碍忏悔的正念,一点勇气也拿不出来,如此正像已服用烈性毒药,命在旦夕,良医以方便令彼吐出,但他却咬紧牙关,不肯开口,这样纵然药师佛也无可奈何,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人堕在粪池之中,应该迅速求上岸,马上冲洗涤荡,如果在池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沾染得越多,越难洗净,同样罪业不马上忏悔,它会如滚雪球般地日日增长。《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灭。”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我们不发露,他人就毫无所知呢?当然不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我们造业时,一切有眼通的天人、声闻独觉及诸佛菩萨、师长道友们如同对面观火一般看得清清楚楚。神鬼们指着我们在骂,诸佛菩萨师长们为我们而痛心,但我们却还外现威仪。正如一个明智的人裸形于大庭广众之中,羞耻难堪、无地自容,又怎能心安理得、香睡饱饭呢?佛说若犯戒还自诩清净,这样犯妄语戒重增障碍,且有欺诳如来的过失。人若犯戒,则地行罗刹马上告诉空行罗刹,空行罗刹传到四大天王处,很快恶名遍及天上人间。不发露不忏悔,如人怀里钻进毒蛇,此人漫不经心,他人劝告速速抖出,他也不理不睬,最后中毒而亡,所以不想忏悔的人也是这样,只是自害而已。就算你现在伪装粉饰得很好,但死后到阎罗王那里时,一切生前造罪的情景如播放电影一样,这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恶剧,被你心识的录像机完全拍下,现在该轮到自己欣赏了,那时不管如何抵赖,阎罗王是不会客气的。所以现在应该不顾一切虚浮的面子名声,鼓足勇气,坦诚地在师长三宝本尊护法面前发露,求哀忏悔。《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以身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

忏悔要具足五心四力。

1、五心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些忏悔的方法,那么要如何才能精进勇猛地去忏悔?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在忏悔的时候要有五心四力。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怨亲平等心。具此殊胜方便,然后观想十方诸佛菩萨,或仅观一佛一菩萨,否则悠悠缓缓,心浮气躁,身心散漫,罪业不消,一息不来,三途苦报亲身感受,求脱无期,无代受者,智者当扪心深思。

2、四力:根据止力:根据止力分外根据止力和内根据止力,外根据止力即如理观想诸佛菩萨,内根据止力指皈依和发心。破恶力: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业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恢复力:发誓今后决不再造罪业,严格遵守戒律,慎言谨行,奉行善业。对治现行力:指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1)受持读诵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等契经(如《金刚经》),以及持诵有消罪力的真言密咒;(2)根据胜解空性,指趣入无我空性,安住本来清净的空性,根据空性,可灭除种种罪障,此即为理忏。如是观想可以消尽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3)根据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4)根据形象,指对佛、菩萨具足信心,以虔敬心造立佛经佛像;(5)根据供养,指对佛像及佛塔作种种供养;(6)根据名号,指听闻受持念诵诸佛名号、诸大菩萨名号。此类修行能消罪灭障。初学者依靠四种对治力忏悔,便可将感生恶趣的重业转变,或令变成感受轻微苦,或使虽生恶趣但不领受恶趣诸苦,或者现身稍受头痛等即得清净。又使应长时受报的,变为短时受报或全不受报。消除罪业的程度要看修持之人力量大小,是否圆满具足四对治力,忏悔之力猛烈与否,时间相续是长久还是短促,等等差别无有一定。如果欲完全清净罪业,尽其所能具足四种对治力极为重要,并且注意防护不再作恶业。

以上五种前行发心方便加上四种对治力,忏悔上面所述三种障,则会出现各种验相,如见光见花、身心轻利敏捷、信心善心增上、烦恼淡薄等验相。还可以从梦中观察,如梦见洗沐、登雪山、见日月出现、穿白净衣服等。(二)理忏理忏也就是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著而已。追求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

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标。这就是无生忏。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落,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这段偈表达的就是无生忏的道理。即以般若智能观察能产生诸罪的根源即此妄动之心,观彼从何而来,住于何处,最后去往何处。此心有何形状、颜色?大小如何?是在身内,还是在外境?如此遍寻此心如虚空不生不灭。即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四祖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提到的:“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端坐念实相就是“无生忏”。用禅定的方法观实相,是最直截了当、最究竟的忏悔法门。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妄想也好,业障也好,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不实的。归根结底,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只要能够在一切诸法上,排除名言、分别,以正智去观察,直接领悟真如的境界,那就是实相。真如是什么呢?真如就是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真者不虚,如者不变。”一切诸法的实相本来如此,不可改变,不可改变的就是实相,能改变的就是名言、分别,名言、分别的背后就是诸法实相。能够观察诸法的实相,本身就是最好的忏悔,所以说是“第一忏悔”。实际上忏悔没有第一,也没有第二。所谓“第一”,是说这是最究竟、最根本的忏悔。所以不管是念佛、持咒、观想、数息参话头乃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行三昧,也就是进入了禅定观空状态,那就是最高明的忏悔方法。比如三祖僧璨在见二祖的时候得了很严重的风疾(类似现在的麻风病)。他请求二祖帮他忏悔,把病治好。二祖就问他:“将病来”。把你的病拿过来,最后三祖观到空性回答:“觅病了不可得”。观到了真空,实现了彻底的忏悔。

初学者事理交替不能偏废,上根则理事圆融,事忏不碍观空,理忏也不妨礼佛诵经念咒经行等。但是理忏需要真正的观空,我们现在的凡夫业障比较大,不能光依赖理忏。事忏也是很重要的手段。

我们看了很多佛菩萨和祖师大德教我们的方法。有事的,有理的。事的——直接按照他们给我们编制的仪规去做;理的——就是让我们勤修禅定观空,从而达到忏悔的目的。

七.忏悔中的障碍

我们忏悔的时候有很多的障碍,比如碍于面子就是最大的一个。对忏悔的力量半信半疑,想忏悔的时候又突然发生急迫的事情等等。它是因为当一个人发心要修行,了脱生死的时候,累生累劫的冤亲债主,唯恐以后要不到债,或者是有的对我们有贪爱、有执著,希望生生世世都能看见我们,这些人他们也会在当我们想解脱时来障碍我们。冤亲债主的障碍大,亲属贪爱的障碍小,所以当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常常在佛菩萨面前忏悔,忏悔往昔的无量罪业,并且将一切修行所得的福德、功德,回向所有冤亲债主。希望他们都能够和我们一样,得到见性和解脱。

八.功德及回向

经中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生大善故。”忏悔业障能使我们顺利完成修行的事业,减少修行路上的坎坷,最终成佛做祖。忏悔业障有这么多的好处,有这么多的功德和福报。那么我们不但要自己努力去忏悔,同时劝请和帮助他人忏悔。并且要把这些功德和福报回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及一切有情。发勇猛心,深信因果,相信种善因,必结善果,种恶因,必有恶果。只有相信因果的人,才可能放弃世间的享乐,而付出无比的毅力,断一切恶业,刻苦地去修行。所以在求明心见性之前,一定要忏悔业障,深信因果。勇猛精进地忏悔自己的业障。

正确忏悔免新业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我们业障有多重,而且知道只有用忏悔的方式来面对。所以,我们常常使用忏悔业障的方式来消除业障,希望通过忏悔,把自己的业障消除。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直接向当事人表示道歉,或者请当事人吃饭等;有的人在佛前求忏悔;有的人诵经、拜佛求忏悔;有的人到寺院做佛事求忏悔;有的人……

这些都是好事,说明大家知道做错了事情要求忏悔,要去弥补损失,要无怨地用善法去面对。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忏悔?是不是把自己昨天或者今天所犯的过失,向当事人、向佛菩萨、向好朋友再说一遍,求他们原谅自己,饶恕自己的罪过,这个做法对不对?

一定要注意,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因为,你把那些造过的罪业又想了一遍,又造了一次。不是要忏悔吗?怎么又造一次了呢?应该知道,这个时候,你的身体没有造,口造了;身没有造,意造了。许多人天天忏悔,不但罪业没有忏了,罪业每忏一次增加一次,每忏一次又增加一次,这个罪业越来越深!

为什么会这样呢?看过我的日记《本源自性天真佛》的人一定会记得上面所说的五种心,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由这五种心在起作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包括忏悔的时候)“集起心”也在作用,如果我们把罪业再想一遍,等于在“集起心”上加深一次造作。

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坏的造作从“集起心”上去掉,让好的造作深深地刻入“集起心”上面去。从而让我们养成“好的习气”,一遇到任何事情就是“好的习气”现前。所以,上面的忏悔方式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忏悔下去,只能是“坏习气”越来越深,这不是事与愿违了吗?所以不能这样忏悔。

那要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忏悔呢?应该知道忏悔有事忏和理忏之分,这在我的以前写的《如何忏悔业障》里面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有兴趣的人自己去找来看吧!

业识茫然应知返

参禅用功是佛教教导我们觉悟的一种方式。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能够保持觉醒的状态。参禅能够更加进一步训练我们在各种三昧之中任意自由出入,期望在这些三昧的出入过程中,忽然体证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境界。是佛陀教诲我们一切向内追求的一种用功方式。

这种用功方式不仅在禅堂里可以这样用(其实,应该说在禅堂里用功的方式,是祖师们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容易或者说是条件比较好的用功方式),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这样用。但是,最后都要把这些用功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佛陀的原意就是在生活中去应用,在生活中去觉醒。

因为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心很粗,对于我们的业识就不容易回光返照。当然一些粗的业识或者叫严重的错误,比如犯了五根本大戒,我们是会发觉的。但是这样我们的代价就付大了。我们修行就是要减少这些付出的代价,在我们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杜绝它。

所以,我们要念念回光返照,要时时刻刻觉醒起来。把我们的心念守好,不让它放逸。实在做不到的时候,就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所谓的功夫或者是一句佛号,或者是一个咒语,或者……很多很多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我们就是要用这些法门或者叫功夫来收摄我们的心。

粗的业识尚且如此难以发现和收摄,何况要管理我们的微细的业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些微细的业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粗心中,是很难被发觉的。所以,祖师给我们一个方便法门,让我们进禅堂安静下来用功;让我们在安静的环境里面去发现、去觉悟。

因为,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面,我们平常发现不了的业识就会突显出来。我们才得以认识到我们的问题,然后再慢慢地克服或者叫觉悟。这在自己以前的日记中有很多的描述。比如说我们的呼吸,在平时是感觉不到的,而到了禅堂安静地坐下来后,就会感觉到我们自己的呼吸很粗重。

再比如,秒钟的声响。我们平时是感觉不到的,而当我们安静地坐在禅堂的座位上后,我们会发现,秒钟的声音是如此的响亮。其它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情况,这些情况的特点就是要我们在安静之后才得以发现,平时因为心比较粗,是发现不了的。

如此等等很多微细的问题,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甚至在我们做功夫的时候也不例外。比如我们用功的方式比较复杂,我们的心又比较粗的时候,往往我们一边做功夫一边打妄想,更加可怕的是自己还不知道。这在我以前的日记中说过很多的。比如《用功方式简单好》等等日记,有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的讨论。

因为我就常常这样,一边用功一边打妄想。在与很多人交流用功问题的时候,大家也常常说到这样的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是个别人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能靠我们的意志力去解决,要靠我们花更多的代价去解决。

翻开祖师的语录,也有很多讲这些问题的。什么守一不移、制心一处、如猫扑鼠、如梗在喉等等等等有很多要我们用到自己的意志力,把心力集中到功夫上的方法。大家各自找个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应用,去克服自己的毛病,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了。

同时,祖师为了让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毛病,还给我们建立了禅堂,让我们在禅堂里禅修,以便对治我们的毛病。从硬件到软件都给我们创造了最好的条件,让我们在这些细微的业识茫然出现的时候能够回光返照。慢慢的在我们功夫成熟以后,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念念回光返照。

佛教,就是锻炼我们的觉的能力,要我们保持觉的能力不要迷失。有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之说,或者叫做“识得莫为怨”之说。只要我们能够发现问题,我们就能够对治,最怕的是我们连有问题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正是存在着问题而不知道的。

我们修行的方式就是先在禅堂里用功,希望将来功夫成熟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地磨练自己、觉悟自己,最后达到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一样的境界。让我们不管是在粗心状态还是细心状态下,都能把握自己,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觉醒的状态。

庞蕴居士有“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之说。如果能够这样,不光是能在挑水搬柴中大显神通;还能在是非纷扰中大作佛事,自利利他。这一切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在业识茫然的时候能够知返了。

下面看看宋东京(今开封)褒亲佛海有瑞禅师的事迹,看看他是如何描述我们日用三昧而不觉的。

东京褒亲佛海有瑞禅师。姓陈氏兴化军仙游县人。幼异尘俗默坐终日。父母奇之舍令出家。依东京景德寺重全上人为师落发。受具。造黄龙南禅师法席。南公曰。汝为人事来为佛法来。师曰。为佛法来。南公曰。若为佛法来即今便分付。遂打一拂子。师曰。和尚也不得恼乱人。南公器之。然师终未彻。后依泐潭总禅师始悟玄奥。给侍久之众推上首。出世安州太平旌德。被诏住东京褒亲。哲宗皇帝五七入内。赐大觉师名。百日入内。又赐佛海禅师号。开堂问答罢。师曰问得亦好不问亦强。一问若不达翻成戏论法。问若有旨答亦随机。为什么宗乘道着千圣退步。宝杖敲时三乘失辙。盖为此事似秦镜当台千里邪心自怖。如镆邪在袖百亿魔军碎胆。直得大圣不说说迦叶绝闻闻。大底秖要诸人回光返本敛念收心。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寂。妙用恒沙物我混同。有人便于此承当得。犹属抱桥柱澡洗及乎。舍之似万里望乡关。执之堕在魔王境界。唤作迷时人逐法悟后法随人。盖无私法要千古同规。一句同机唯人自鉴。到这里若会得。便见终始一如古今齐致。至此赵州庭柏清风长在。若不会得便见云门凳子天地悬殊。于是不得已便乃琉璃殿上日午打更。无景林间秋行春令。何也。妙体虽然无异妙用。盖有多门。是故释主能仁应迹迦维引悲沙界。神通妙力不可思议。盖为群生日用三昧而不觉。业识茫然而莫返。遂致前境纷纭本原错杂。繇是金仙久默斯要。于不二境作大佛事。入寂此土经纶三界。道洽大千化均百亿。言满法界捞笼群生。敷玄籍以晓果因。垂天真以育情性。无何机有大小乘分顿渐。故使资粮者。可以推微达着寻端见绪。然后为散乱者。诫之以定慧。耽诸乐者。示之以无常。乐小法者。导之以大方。计诸见者。谕之以无动。泥名相者。开不二门。此岂不以因言入道籍教明真。一心皎然万德咸着。良为于此。末后却曰。如标月指空拳谕实。噫如此兴慈大似有过无功。未如我金色头陀随身活计琉璃钵盂传来无底。任是千眼大士莫窥其状。达磨所有生涯大庾岭头掷下。设有万夫之勇提之不动。后来风幡事起卷簟义彰。佛手难藏驴脚自露。所以儿孙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放一线道。便有绍续门风联辉祖焰。佩无我印开不二门。致得向上金鸡米一粒遍济十方。真如厩内良驹独出踏杀群魔。所以人人尽道。摩竭令严承当者少。支那玄响应之者稀。大众若据如斯见识一何少哉。秖如知滋味识痛痒。聆至音决胜负。宁无一个半个。且道能如此者是什么人。良久曰。禅关已得裴公达。祖意宁无谢守评。下坐。又曰。有佛世界以一尘一毛而作佛事。令见一法者具足一切法。故权为架阁。有佛化内以忘言寂默为佛事。使学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故。好与三下火抄。有佛土中以黄花翠竹而为佛事。令睹相者见色即空故。且付与弥勒。有佛宝刹以法空为坐而示佛事。使学人不着佛求故。勘破了勾下。有佛道场以四事供养而成佛事。使知足者断异念故。可与下载。有佛妙域以一切语言三昧作佛事。令随机入者不舍动静故。为渠装载。大众且道。于中还有优劣也无。良久曰。到者须知是作家。

玩游戏多造恶业

有人问打游戏是否造业的问题,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一切行为无不在造业,有的在造善业,当然有的是在恶业。玩游戏当然是在造业,造什么业要看玩的是什么游戏?如果是引人向善的游戏,那么是在造善业;如果是玩坏的游戏,自然是在造恶业了。

造善业将来就会积聚善果,造恶业将来就会积聚恶果,这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们主要分析玩游戏是如何造业,如何形成自己的业障的。我们由这些无名、烦恼和贪、嗔、痴驱动,由意根(思想)的指导,应用身根或者是口去造业,然后就形成自己的业障。

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为先是由思想(意根)的设计或者叫指导,然后由身体或者嘴巴去付诸行动,有些会胎死腹中没有行动。这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意根)力量不同,或者叫做自制力不同。思想(意根)力量强的念头往往就会容易带动行动,或者说是自制力差的人容易被思想(意根)带动去行动。

所以,念头的落实是根据思想(意根)力量强大与否和自制力强弱有关。思想(意根)力量强大并且自制力弱的人就容易付诸行动,思想(意根)力量弱的并且自制力强的人就不容易付诸行动。人们根据自己的这些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身根或者是嘴巴造业。

实际上自制力强弱与个人的修行或者说是修养有关。一般来说有修行或者说是有修养的人自制力比较强。比如,有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觉悟而产生自制力;有的时候因为慈悲喜舍而产生自制力;有的时候会因为受制于戒律等等因素而产生自制力;有的时候……

拿玩游戏来说吧,一般制造游戏的公司为了迎合人们贪、嗔、痴都会把游戏设计得比较“刺激”。我们或者会因为我们的无名贪心而去喜欢;或者会因为我们的无名嗔心而去喜欢;或者会因为我们的无名痴心(比如猎奇心等)而去喜欢;或者会因为我们的无名……

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贪的烦恼而去喜欢;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嗔恨的烦恼而去喜欢;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痴的(比如猎奇、无聊等)烦恼而去喜欢;有的时候……种种游戏公司会利用我们的无名、烦恼和贪、嗔、痴(当然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来吸引我们去玩他们的游戏。

其实,在我们佛教的宣传中,我们也常常利用人们的无名、烦恼和贪、嗔、痴来传播佛教。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宣传方法。当然这是通过善的方法来做佛事,是善将尘劳做佛事,巧用方便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手段而已。

回过头来说我们的比喻。我们开始玩上“比较刺激”的游戏之后,我们的意根(思想)就开始造业了,当然因为还没有付诸行动,这个业报还不是很利害。但是已经在我们的八识田里面种下了种子。当然善的游戏也同样,我们一接触这个游戏就开始种善根。

如果我们的定力不够或者说是没有修行,长时间地接触之后,我们往往就会把意根(思想)强化。一直下去强化到自己的自制力极限(跟我们的修行有关)的时候,我们轻则会在嘴巴上去行动,严重的就会在身体上去行动,从而造下严重的业。将来会因为这个业而得的果报就是业障了(注意这里说的是善、恶都是业)。

所以,有的法师讲玩游戏会堕落,甚至堕落到地狱里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这是比较极端人的极端结果。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因而堕落是一定的,因为他的八识田里已经被这个“比较刺激”而污染(如果本不干净就会加深污染),将来积聚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付诸行动。

同样善的游戏会引导人们向善,将来得到善果。但是现实生活中善的游戏很少,这是因为我们会感觉这些善的游戏不够“刺激”,从而很少人想玩,最后游戏公司因为效益不好也不愿意生产。所以说玩游戏基本上是属于危险的行为,我们没有必要去涉这个险。

所以,有的人觉得玩游戏没有形成伤害或者说是实践事实,没有什么关系。看了上面的文字我想应该有一点认识了。因为我们的业是身、口、意三业在造,玩游戏至少是在造意业,也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玩“比较刺激”的游戏感觉没有成为事实而认为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我们大可以将玩游戏的时间放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只要能够认真,能够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一样充满乐趣。所以最好是什么游戏也别玩,把这些时间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将来网络禅堂建好了,大可以进网络禅堂去坐香,这样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拜经忏悔有来由

禅七结束之后,自己决定开始拜《金刚经》,希望忏悔一下自己的业障。因为今年自己在禅七中昏沉的业障十分突出,甚至于常常在禅堂里打呼噜影响别人。自己十分清楚是自己的老毛病高血压复发了,所以想通过拜经的方式来忏悔这个业障。

拜经这一方法我曾介绍给很多生病的人来忏悔业障,不管被介绍的人是否完成了我给他们规定的拜经功课,他们的病苦都因为拜经减少了许多,基本上都恢复了身体健康。因为拜佛、拜忏、拜经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忏悔业障的方式,所以有这些现象是很正常的。

拜佛、拜忏、拜经是佛教里面的基本修行方式,尤其是近代很多出家人依靠为别人拜佛、拜忏、拜经谋生。这些人虽然被人看不起,认为是“经忏鬼”,但是多多少少也为佛教撑起了一片天地。虽然比不上参禅悟道的出家人,但是也赢得一些感应的事实。

在《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里就有定义出家人的职责,其中“代人拜忏诵经,放焰设斋”这样的职责名词。而且在《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里面有这样的记载,这样的出家人“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多,无疑是僧人的主体”,所以,为别人拜佛、拜忏、拜经谋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实,从道理上来讲也很容易明白的。人们在专注地求自己的所愿的时候,尤其是虔诚地求自己的所愿的时候,这种专注力也是很强的。在这样的专注之下,自然会有感应的。只是这种专注的时间太短,不能与禅堂里面的参禅人相比。但是这些作用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所以在《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里面把出家人分出四流。第一流当然是清高之流了,这些应该都是觉悟之后的人;第二流就是禅堂里面的坐香之流,是将要觉悟之人;第三流是讲经之流,是弘扬佛法的主体;第四流就是放焰设斋之流,是维持出家人生计的。

前三流的人很少,基本上出家人都堕落到第四流了。所以,拜佛、拜忏、拜经是有根据的。不但自己拜佛、拜忏、拜经有好处,甚至为别人拜也能得到很多好处。所以,如果有能力为别人拜佛、拜忏、拜经是有好处的,是参禅人员的一种协助弘扬佛法的手段,也是佛教称为资粮道修行手段之一。

这些修行方式在佛经里面也经常说到的,比如《药师经》里面就有讲到如何帮助临命终的人续命的部分。因为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病得起不了床了,自己的行为能力已经丧失,只有靠身边的人来帮助他进行忏悔。希望通过这样的他力忏悔消除罪障,消灾延寿,恢复健康,能够在以后做更多的佛事利益更多的众生。

果竺居士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母亲病危之际,依《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所说,虔诚发心拜经,回向给身心饱受痛苦折磨的母亲,其孝心感天动地,其精进可歌可泣,终于把踏进死亡之门的母亲保全下来。还有很多的经典都有讲到拜经的好处。

拜经作为一种个人修行忏悔的手段,有诸多的好处,是各种拜忏的一种补充。在历史上有很多这专门用于拜经的地方。比如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天台山风景区内的大愿庵座落在天台峰下,距观音峰约2华里。通往天台之路要绕寺而过。该寺始建于唐,经历代修建,现在面积898平方米。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僧人建此寺纪念,名为“大愿庵”(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因为“拜经”较通俗易记,所以都称它“古拜经台”。还有很多地方都有专用于拜经的古德留下的遗迹,诸如拜经台、拜经楼等等。

拜经忏悔非迷信

经常教人拜忏,这也是我采取的修行手段之一。因为自己尽管一直在努力参禅,但是因为业障太大,总是需要不断地忏悔,自然就会选择拜经这个修行手段了。

大家都知道拜忏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一边唱一边拜氛围很好,很容易坚持下来,对于忏悔我们的业障也非常好。而且历代祖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诵经拜佛方法(仪规),可以为自己或代他人忏悔。这些方法(仪规)始于南朝梁武帝,结集之《梁皇宝忏》。

拜经求忏悔并非为规避业报,而是坦诚认罪,誓不再犯。拜经拜忏即在洗涤心垢罪业,获清净解脱。目前通行忏法仪轨,都是历来祖师依佛经所成,修忏法获感应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1、《梁皇宝忏》:系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以其后生前嫉妒嗔恚,死后堕而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骘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2、《水忏》: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人面疮,濯除累世冤业,遂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此忏法,至诚虔修,可解宿世冤业。3、《大悲忏》: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据大悲咒所作之忏法。4、《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系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作,祈消灾延寿,多礼此忏。5、《净土忏》:又名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大无量寿经》及称扬净土诸经所成。6、《地藏忏》:又名慈悲地藏忏法,所成年代较晚,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此外,如:《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今皆盛行。眷属延僧礼忏,家人亦当斋戒精诚,始能有感,倘能亲自礼忏,功德更形殊胜。

世俗以诵经拜忏可转为冥钱,供鬼魂于阴间受用,此见不合佛法。诵经拜忏乃在消除亡灵业障,超荐其往生极乐,非愚民迷信之作为。忏悔本来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想忏悔的人往往生病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不能亲临现场,所以历来都有帮助别人或者说是代替别人忏悔之说。

尤其是在讲如何帮助临终的人续命的部分。因为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病得起不了床了,自己的行为能力已经丧失,只有靠身边的人来帮助他进行忏悔。希望通过这样的他力忏悔能够消除罪障,消灾延寿,恢复健康,能够在以后做更多的佛事利益更多的众生。另外,还有一些临终的人病得非常严重,不可能参加忏悔的佛事了,只能由别人代为忏悔。希望经过这样的忏悔消除罪障。在眼前病苦之时减少病痛,能够轻松一点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实现上品上生的目的。

代为他人行忏悔法,是因为有些人无法参与忏悔行为了,有身边的人按照他的意愿帮助他行忏悔法。忏悔法是可以替代别人行的,尤其是病人病得无法自己亲临现场参加佛事,别人帮助他来忏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比如,拜《药师忏》不但是自己能够得到好处还能帮助别人得到很多的好处。经云:“文殊师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比丘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

拜忏与拜经可以帮助别人拜,这就是很多小庙目前还接受的为人诵经,拜忏等等做佛事业务之一。因为在拜忏诵经等活动时候,龙天护法将会光临法会,护持法会,为参与法会的人消灾免难。诸佛菩萨没有分别心,但是龙天护法是有分别心的。

舍恶性人是魔业

最近上网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接触外界也相对多了一些。这样一来自然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新老朋友,旧的朋友就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有了交流的经验,三言两语就完事。新朋友就要费点时间,比较友善的人还好一点,所费时间不多,要是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就比较麻烦。

因为我总是把日记公布出来,也就伴随着公布了很多自己难以做到的大话。比如我希望能把每一个人都看成好人,这样自己就能在当下进入极乐世界。所以,我总是在为自己找种种的借口,去适应比较难缠的人或者说是恶性人,甚至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

就连日常生活中遇到最讨厌的蚊子,我也在想方设法去发现它们的美丽或者说是好处。因为我的修行实在太差,对于这些事情就没有办法做到无功用的程度。因此要想从内心里面去喜欢蚊子或者说是恶性人,我实在还差远了。所以,极乐世界离我还是要经过十万亿佛土。

今天诵《华严经》时发现,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魔业在障碍自己去到极乐世界。先看经文:“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恶心布施,瞋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槃离欲寂静,是为魔业;于菩萨所起瞋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乐学世论巧述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何等为十?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在这段经文的最后一段,很明确地列举出了十种舍离魔业的方法。既然经文里面都有讲了,我想就应该按照经文的内容来做。别的事情先不说,在这里先说说自己的舍恶性人是魔业的问题,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对治的办法就是“不自尊举,不自赞叹”。

我平时就知道要保持低调,正像我的日记里常常写的那样,把自己放在低一点;放在边上一点;放在……这样做事情就会顺利很多。所以,不但教别人这样把自己放在低位,自己自然是先要处于这种低位的。因为我早已经尝到过这样做的甜头。

嘴巴上说说很容易,而且教起别人来也很容易。但是,事情到了自己头上的时候就难了。比如蚊子,咬你还要嗡嗡叫着烦你,有的时候真的感觉它就是一个强盗。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它的下面一点呢?这实在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在想办法做到的事情。

找了很多蚊子的好处,观察了很久它的外形,一直在试图想办法把它看得美好一点。也的确找到了一些它的好处,比如它孜孜不倦地要咬人和飞来飞去的努力,的确是值得我去学习;比如它现在白天也出来活动,试图咬人和飞来飞去的努力,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蚊子在我的眼里,白天应该是在睡大觉的。

观察久了,它的外形的确也不是那么令人讨厌,尤其是它安静地伏在某个地方不飞来飞去想咬人的时候。还有看到它的努力与精进,为了生存或者说是为了繁衍下一代,不惜生命地在危险的地方(很容易就会被我们打死,而且是尸骨无存)吸血。一想到这里,感觉自己的确还不如它。

可是,当我被咬得瘙痒难忍的时候,常常还是不自觉地讨厌它,甚至还会无意识地驱赶乃至打死它。最最要命的是,我好不容易对它产生的一点点好感同时消失殆尽。所以,要想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它的下面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只能慢慢地继续努力。

吃亏勋章莫忽视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很多,因为吃亏而烦恼不断的情况尤其常见。这样的烦恼还会产生一些连带的效果,比如怨恨自己的命运,怨恨社会的不公,怨恨自己的能力太差,怨恨自己没有靠山,怨恨……嫉妒心因此而起,不但给自己增加很多的烦恼,还给生活环境造成很坏的后果。

因为产生这样的烦恼之后,我们常常会感觉自己很渺小,命运不好。这些问题的连带效应是对自己生活环境失去信心,增加自己对外界追逐的问题,产生想改变外界的念头,影响身边的人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的看法,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烦恼。这个烦恼不但目前存在难以消除,而且还容易形成成见或者偏见而影响自己的将来,乃至连带影响身边人的观点。所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然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自己对外界追逐而产生的,只要把自己向外追逐的心收回来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能做到这样的人有几个呢?我们总是说放下就轻松了,可是能有几人遇事就能放下呢?就算是学了佛的人,遇到自己吃了亏,一样常常会在我的面前抱怨不停,何况很多没有学佛的人。事实上,我自己在回答信众的很多问题中,这样的问题占了很大的比例。

遇到别人与自己抱怨的时候,只能告诉他要放下,告诉他不要向外追逐。根器好的人,也许就会放下点,或者是认命点。绝大部分的人是嘴巴放下,或者是强迫自己忘记这事,或者是强迫自己认命,或者是强迫自己回避这件事情,或者因权威而强迫放下,或者……很难真正放下自己吃亏了这样的看法(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看法而已)。

问的人多了,我也就认真地观察过这种事情的前因后果,试图在吃亏的前因后果上去为大家做个解释。但是,发现吃亏这样的事情往往是陪伴着上当而产生的,前因后果大家都会很快地看清楚。但是,对于一些难以看清楚的前因后果问题,要想让人家放下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一直在查找这些难以看到的前因后果,于是我发现很多是因为爱缠或者是怨恨而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些吃亏上当是因为人的爱缠或者是怨恨付出的。这样的付出尽管不是自愿的,但是有其他的责任、义务等等原因。所以,这样的吃亏还真的是不好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前许多学佛的人常常告诫大家吃亏是福,但是没有把吃亏的前因后果弄明白,只能囫囵吞枣地强迫自己放下。自己遇到了这个问题之后,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别人肯定自己能力的过程,就像被授予了勋章一样,吃亏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因为,亏不是哪个人都有能力吃得起的。如果某件大家都认为是吃亏的事被你做了,眼前你好像是失去了一些利益。但是,换个角度去想,有几个人能吃得起这个亏?你能在这样的吃亏面前无动于衷,就说明你有能力吃这个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正是证明你有能力的一个勋章啊。

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这个吃亏的勋章。只要我们自己不要把眼前利益看得太大,我们就能吃得起这个亏,就能拿到这个证明你能力的勋章。我们可能一时接受不了吃亏就是福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从炫耀我们能力的角度去吃亏。这是多么高的荣誉证据啊!

如果能够因此而消除眼前的烦恼,就会消除因这个烦恼而带来的连锁效应,那么这个亏真的没有白吃。反过来,如果我们这个亏吃了还带了这些连锁效应的烦恼,那么这个亏就吃大了。因为我们不光是眼前吃亏了,还把我们自己的智慧给蒙蔽了,这样的亏可千万吃不得。

用“忙”助修进步快

三祖的《信心铭》一开头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教导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拣择”。事实上,这不光是我们的修行要不拣择,就是生活中也要少拣择。更进一步来说,真理便是不要去拣择,因为一切事物没有是非、好坏和黑白等等二元对立。

我们之所以痛苦,因为我们有了拣择、分别之心。事实上,我们的拣择、分别之心不但有而且还很强烈。可以这样说,拣择、分别心强烈的程度与这个人的生活质量是成反比的。我们要想少一些痛苦,那么我们就要少一些的拣择、分别。这也是先贤们常说的“难得糊涂”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来拣择与分别了。如果我们把这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来做其他的事情,我们就拥有了四倍的生命力量。所以,很多的智者做事情效率高,就是因为他们用于拣择与分别的精力减少了。所以,社会上甚至有谣言止于智者这样的话。

进一步来说,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去掉拣择与分别的。我们只有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拣择、分别心去掉,这样才能与道相应。所以,如何慢慢去掉拣择与分别心是我们修行很关键的一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通过利用“忙”来帮助我们去掉或者说是减少拣择与分别心的办法。“忙”会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拣择和分别,或者说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拣择与分别。从因为你太“忙”,所以你不得不放弃一些拣择与分别的机会开始,你会慢慢体会到不拣择和不分别的好处。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贫苦容易入道的原因,因为贫苦的人要忙于自己的活计,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拣择与分别。

但是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希望能在你“闲”的情况下也能做到不拣择与不分别,或者说是少拣择与少分别。但是一开始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大可以用“忙”来帮助我们入道,用“忙”来帮助我们修道。所以,自己就利用“忙”来帮助入道修行。

事实上,我都常常听说过“无事生非”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因为“闲”的。如果忙起来了,那么“无事生非”的时间和精力就没有或者是少了。这也正好符合了用忙来帮助修道的理念,只是这样的理念不光是在修道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即使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很“忙”,忙着玩自己的事情。结果大人要我干一些我不愿意干的事情,我就采取赶紧干完应付了事的办法。这样,能够让我最快地脱身去干我喜欢的事情,而且还赢得了“听话的孩子”的好名声。

上班工作了,我还是非常忙,到了后来自己开公司那更是忙得晕头转向。所以,我总是很充实,少烦恼。最可笑的是我的烦恼时间往往是过年过节,因为放假有时间去烦恼了。甚至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就生病,这是我在社会上的时候的情况。

现在出家了,更忙了!记得老和尚跟我说过:“未着袈裟嫌事多,着了袈裟事更多。”他当时就这样告诫我来着。因为我总是跟他老人家抱怨事情多,后来才知道事情多真是太好了,让自己少了很多的拣择与分别的机会,同样就少了很多烦恼的时间。

“忙”能帮助修入道

知道了利用“忙”来帮助我们去掉一点拣择与分别心的办法。接下来,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检讨了一下忙的好处和利益。我发现“忙”能够最快地帮助我们修行,让我们最快地进步。

现在我也是利用“忙”来帮助别人。身边的人总被我弄得忙得团团转,因为我也发现一但让他们闲起来,是非就来了,所以总是想办法让他们忙。甚至我还说过,你没有看见那堆煤炭还没有洗白吗?!一但你忙起来,你就少了拣择与分别的精力,自然烦恼也就少了。

所以,我总是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甚至是让身边的人也处于忙碌的状态。因为,通过用“忙”来修行,这样大家的拣择与分别心就会少一些了,或者说是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拣择与分别了。这样不但是省去很多的是非,也把做事情的效率提高了。

比如,今天我们听到很多的流言蜚语,有个被我们称为佛母的叶居士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以前我要是遇到这样的流言蜚语还会和人争辩,现在我就‘嗯、嗯、嗯’地回答他们了。”这是她一百多天来在这里刻苦修行的结果,因为实在是太忙了。

一天到晚她要管大家的吃、管大家的住、管大家的钱、管大家的物。她还要管接电话、安排活动等等很多的事情。同时她还操心夏天要用的物品,冬天要准备的保暖等等。尤其是她一分钱掰成三分花的精神,和为此多付出的劳动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我们很多人也亲身体会到了她的这种精神与难缠。因为一分钱当成三分花一定会产生很多的麻烦与纠缠,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去做各种各样的杂务。最最难得的是她还要跟我们一起打七坐香,这是很辛苦的事情。

因为我们一天光是止静时间就有八个小时,再加上四个小时的行香时间,一天已经是安排得紧紧的了。她还要在这样紧张的时间安排里面做这么多事情,实在是难得。来的人都能看到她是如何忙碌的,所以现在是非心开始淡化,慢慢开始学我的不识好歹了。

这个很不容易,因为她以前是个是非观念非常强烈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弄个一清二楚。现在她在我们这里帮忙,里里外外什么事情全包了,有了佛母的称号。忙啊,就连精神病人来寺院闹,精神病人要求她拜精神病人,她都为了快点让病人走开就拜了三拜。我就说她修行真的是进步很大,开始“不识好歹”了啊!

身边的人是如此,不在身边的人也是一样。我的电话本里面的名单有上千个,但是我基本没有电话接进来。因为我就很不愿意去打扰别人,接了打来的电话也三言两语没有多余的话,发现有多余的话马上告诉对方自己“忙,不聊天”。这样日子长了,打电话来的人就少了。

电话是如此,上网也要是一样。因为自己的网友多,QQ就有四个,好友加起来有两三千个,加入的群有一百多个。把四个QQ全开了的时候会没完没了地闪个不停。所以自己一般很少开,只是每天早上开一下处理事务。有的时候白天有事开了也基本不会受到多少打扰。

不懂不会不知道

看了前一篇《“忙”能帮助修入道》,知道了用“忙”来帮助我们修行的好处。知道了我自己目前为什么总是喜欢用不懂、不会、不知道、没有办法……等等来帮助别人。因为这样既解决了自己忙的问题,也能够实现最好地帮助别人的目的。

所以,我从不与人聊天,有什么事务或者是回答问题都是三言两语了事。虽然好友多,但是我不会花很多的时间来回答问题。遇到问个不休的人就是用“不会,不懂,不知道,没有办法”或者是“忙,不聊天”来回答。因为这是非常好的帮助别人的办法,祖师还有“不知最亲切”之说。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人非常固执,非要弄个答案,而自己发现他就是闲的原因。所以一再地回答“忙,不聊天”,他说这是他的坎,自己在回答几次“忙,不聊天”之后只好咬牙不回答了。过了几天以后,他发来消息说:“谢谢师父,一个‘忙’字帮助我解决了大烦恼。”

事实上,自己现在正在修的办法也就是不会、不懂、不知道、没有办法或者是忙。因为自己发现这实际上就是不理和不拣择与不分别的具体落实。尤其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没有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只有激发出他自己的办法,这样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这也就是雪峰禅师在鳌山悟道的结果,是当时岩头告诉他要“一一从自心流出”的典范。也正是我们听得最多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说法。因为每一个人的办法是不同的,师父的办法再高明,你学来学去也超不过师父。只有你自己的办法激发出来了,这才是最高明的办法。

目前,我在法眼寺就是这样教人做功夫的。我告诉大家要按照四祖说的“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来做功夫。常觉不停,就是要时时刻刻地处于觉醒状态;觉心在前就是要在念头的前面做功夫,而不是在念头完后去追究;觉法无相,就是觉的方式根据你自己情况而定,不要求统一的方式。这样的用功方式能够实现功夫最快上路和最快提高。这就是四祖教我们的五种做功夫方式之一,也是目前老禅堂里面大家做功夫的方法,也就是参话头的方法。因为常觉不停就是疑情不断,觉心在前就是看“念佛的是谁”等等看起心动念的来龙去脉,觉法无相就涵盖了一切的方式。

因为你的方法再好,只是适合你自己一个人用。要是教别人也用的话,别人悟性再好也不会超过你。这样你的方法就会慢慢退化,慢慢失去意义。只有激发学人自己的办法出来,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这样才能把佛教这一法延绵不断地传下去。

这也是佛教为什么说最高的功夫是不可说,因为说出来的都是你自己的。如果学人愚笨,或者是不得门而入,或者是懒惰那就会死抓着你教的办法去做。这样实际上就是害了向你学习的人了。如何去把学人自己的办法激发出来,这才是你最高明的手段。

所以,很多描述最高境界的时候都是静默无语,祖师们个个是个死心眼,没有办法,不知最亲切……如此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说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别人学得再高明也超不过你。这样只能使得这一法慢慢颓败下去,所以教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激发出学人自己的办法才是最好的。

“忙”起来了少拣择

我们知道了“不懂、不会、不知道”的非凡作用,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应用“不懂、不会、不知道”指导自己用功了。我们就会知道一切要靠自己,依靠别人总是有限的,当然在一开始入门的时候需要师傅的帮忙。而要想创新提高,就要靠自己拼出一条道路。

这也是六祖告诉我们的“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的落实。拟化他人看起来像是教化他人,实际上在自己用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都是要求我们不要墨守成规,要突破创新,要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新的道路,创造新的奇迹。

所以,我目前总是告诫前来参加禅七的人:“只要你能够做到不缺香,在座上不动,不睡觉就行了。至于用什么办法来实现这些要求,我是不管的。”可惜的是这三点要求我自己都难以做到,更不要说前来参加禅七的人了。因为我们的禅七没完没了,我们大家只能一起朝着实现这一目标努力而已。

因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减少拣择与分别。尤其是凡圣之心要去掉,要不然这一天到晚的坐香是不容易坐得下去的。可惜的是很多人一开始总是不屑一顾,非常地“精进”。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人用不了几天就颓废下来。好在之后还能听我的这些话,接着好好用功。

只有长期在这里用功的人,在体会了尽量少的拣择与分别之后,才能越坐越精神,越坐越有精力做点别的事情。这些人自己就要求他们在打坐的基础上再做点其他的事情。比如,我们现在在打七的基础上还做点弘法利生的事情,这些当然都是坐了很长时间的人才能做到的。

因为,本来打七就够忙了,大家还能再挤出时间去忙这个忙那个,真是让我欣慰。只要大家的身体能够受得了,能够通过应用“忙”的办法来减少甚至是消除我们的拣择与分别心,那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助道手段。所以,我也一直在鼓励这些老手们“忙”起来。

这也符合佛教的精进理念,因为精进的结果就是很“忙”。佛教认为一切平等无二之后,剩下的也就剩精进二字了。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要求我们精进。人要是精进了,也必然要忙起来了。因为再能干,也不能停,也要努力,这样才是精进。世间还有“笨鸟先飞早入林”的话,这就是描述精进的样子。事实上自己在教导很多小孩的时候就是这样告诉他们的:“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知道笨鸟先飞早入林,而且落实去做”。所以,真正去落实的人必然是要忙起来的,这样才是佛教说的精进的样子。

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佛教非常注意修福报。甚至把修福列入修行的步骤之一的修资粮道。一边要修解脱,或者说是修智慧,另外又要修资粮。这样必然很忙,必然要精进去修。所以,精进修行的人,必然是忙的,会忙得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拣择与分别。

忙的好处这么多,忙是如此地切合佛教修行的理念。真是忙能帮助我们修道;忙是我们修道的助道因缘;忙体现了我们精进努力;忙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拣择与分别;忙消除了我们堕入是非的机会;忙能使得我们少造恶业;忙能促进我们修资粮道的速度;忙能……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道的时候只要看这个人忙的程度基本就能看出他的成就。事实上,成就了的人也是很忙的!只是他们放下了一切。所以能够做到忙中安闲。祖师的话不是说:“应观空以遣累,莫着空以废善”吗?知道了空,再忙也不累了,所以行善的时候再忙也是安闲的。

目的不同方法一

做功夫也是要在过程上面做功夫,而不是执著于结果上。这几天一直有人问出现境界的问题,当然是有好的境界也有坏的境界。大家都喜欢好的境界,厌恶坏的境界,前人用了一个名词叫欣上厌下。其实,不管是好还是坏的境界都不要管他,更不能执著。而是要把握住如何进入这种境界的方法,训练自己随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做功夫。《宗镜录》里有对禅的分法: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这就好比我们“驴友”出行,我们不能对目的地太过关注,而事实上目的地并不是我们的全部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目的地的过程和到达目的地,以及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方法和知识,我们就可以到达任何“目的地”。

驴友如此,学生也是一样。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如果只是学到了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方法,那么这个学生算是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然后通过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实现学到各种不同内容的目的。因为在校就那么点时间,所能学到的内容非常有限。如果没有掌握学习的办法,这点有限的内容用不了几天就用完了或者说是过时了。

禅修也是一样,我们是要训练自己能力,不是训练自己出现什么状态。因为状态就像驴友里面说的目的地以及学生学到的内容一样,可以千变万化的。而达到这个状态的手段和知识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我们掌握了这个手段和内容就能实现到达任何的状态。

而且任何一个状态我们都不能执著,一旦陷进某个状态不能出来,那就是所谓走火入魔的因了。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走火入魔都是执著于某种状态出不来或者说是放不下。我们只有不理这些状态,禅修才能进步,才能安全实现我们自己的禅修的目的。

这也是我们讲的做功夫要在生灭上做功夫,而不是在结果上做功夫的道理。因为在生灭的过程中做功夫就是在事件或者说是念头的过程中做功夫。如果变成在结果上做功夫,那么你的这种用功方式不但是危险的,也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要是解决事件或者说是念头的话,是永远没有完的时候的。

这种用功或者说是学习的方法不光是在禅修的时候如此,我们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执著于事情的结果上,而是要注重做事情的过程上。因为这件事情的成败只是一次经历,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是培养我们以后做好事情的经验,这个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符合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的:“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我们做事情得到两个方面的成果,一个是物质方面的,一个是精神方面的。物质方面的是我们这一期生命里面可以见得到的。而精神方面的是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享受的,甚至不用等到来生,就在今生也是一样享受的。

因为物质方面的成果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可能就没有了,而精神方面的成果反而会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体现出来。好的精神成果让我们在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勇往直前,差的精神成果让我们自然灾害、战争和疾病面前哭天抢地。

这实际上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无为法。因为无为法就是要我们在过程中努力,而把结果看淡或者说是不要执著。我们在过程中努力耕耘了,结果自然坏不了。而且在努力耕耘的过程中我们会培养出很多很好的精神产品,比如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智慧生活不分别

总是有很多人问问题,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问题,是学佛的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用善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很多人感觉自己的工作性质与善法有差距的时候,往往就不知如何处理,常常发生遁世——选择离开或者叫放弃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岗位。

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所谓不好的职业的(一般指杀业比较重的职业)从业人员身上,同时也出现在常常与人接触的职业的从业人员身上,甚至就连住在庙里面的常住居士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善法”执著。我很为他们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善心非常好,根器也非常好,意志力也非常好……但是再好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何不远离好坏对错是非……等二元分别来生活呢?这个问题在前几天的日记《智慧生活守戒律》一文中讲了常住在寺院里面的居士的情况。他们因为执著于“善法”失去了住在寺院里面的意义。今天我们看看社会人士的情况。下面是我与信众的一段QQ对话,经过对方的允许登出来了。信众:一朋友做猎头工作,觉得到公司挖人不好,我回答她,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如果转个心念,是站在帮助对方的角度,帮助对方找到更好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帮助企业招聘到更好的人才;对于社会来说,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很好的工作啊。然后她问:“好,对于个人、对于新企业是好事,对于原企业来说,因为把人挖走了,岂不是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吗,又怎么是好事呢?”信众:弟子应该如何回答呢?明一法师:功德天黑暗女。关键是当事人自己怎么选择。他只是帮助选择的工具而已。你就叫他好好地做自己的那个工具工作。要把自己的工具优化,把自己的工具能力提高,增强。信众:弟子回答她,对于原企业也是好事啊,因为人才的流失,可以帮助原企业进行反省原因,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明一法师:不要去参与是非,我们只是当好工具。信众:只要懂得转念,有好的发心,事事都是好事,对么?明一法师:不要去管什么转念什么的。因为你要在意于转念什么的,你就堕落到善恶里面去了。信众:凡夫很多时候有分别心,先从正面积极面引导。明一法师:干什么要把自己放进是非里面去呢?你当好工具就好了啊。尺子不会有善恶之分吧。信众:嗯,中道。明一法师:但是尺子可以杀死人。当然尺子更重要的是为你画直线。信众:嗯,无分别心。中道。明一法师:你不要去想善恶。信众:明白以后思维的角度的。明一法师:把事情关联到善恶之后就麻烦了。因为你再善的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如果有善恶之心,出错了就是恶了。如果我们压根没有善恶之心,只有工具之作用,那么我们就永远也不会造恶。明一法师:能明白吗?我正准备写的日记。信众:太棒了。清晰了。明一法师:可以拿来写入我的日记吗?信众:太智慧了。感恩!信众:可以呀。只要能帮助大家。

这段对话是讨论了一个执著善法的问题,其实从对话中能看出来,他的工作性质相对于造大杀业的工作,已经是非常好的了。但是他执著于“善法”就把自己堕落到了分别是非的境遇。这实际上是我们绝大部分人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北京话叫“把自己搁进去了”。

智慧生活靠勤奋

前几天的日记《智慧生活不分别》讲了我们如何才能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做得更好,使得自己不掉进是非的纠结之中,又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客户满意,让自己满意。从而走出因为信佛,总是感觉有很多工作不好做的怪圈,让自己能够向上向善。

当然,这一切要靠我们的努力付出作为代价的,就拿《智慧生活不分别》中所说的对话例子来说,本来他做这份工作可以很简单,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只要把人挖过来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要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他就需要把所有的情况罗列出来,把所有的资料准备出来供用户选择。

也就是说,本来可能做一份方案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做许多份方案准备给客户了。这里面要多做很多很多的工作,在绝大部分的人眼里是很傻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做这些事情是功不唐捐的,这样可以避免你被拖入到是非里面去,因而有效地避免烦恼。

这种做事情的方法在佛教里面可以说就是跳出三界外的处世方法了,或者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了。所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自然不会有烦恼,自然就能远离是非等二元对立的心态,自然就能保护我们的信心,自然就开始了修行的步骤,自然……

甚至可以这样说,佛教的修行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比如我自己在跟别人介绍如何持好不杀生戒的时候,我就常常教人如何把非要形成杀生的时候,把杀生这件事情变成一堂佛事。这样,通过我们的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