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3:27:22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生命与心理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下)

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下)试读:

前言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心理素质则是生命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促进其它方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因性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困扰。

为了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培养”图书,包括《学生的生命与自我教育》、《学生的生命与他人教育》、《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学生的生命与社会教育》、《学生的生命与创造教育》、《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能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心理现状因素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因素的培养》10册。本书包括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教育机构人士和大中小学教师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生命与自然教育指导

1.自然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方法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着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污染一条河流用不了几年,而要治理这条河流就要上百年。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在学生中开展环保意识教育,就连我们邻国的日本在小学普遍开设“垃圾课”,这一举动妙不可言,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样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经久不衰。

环境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我们不难发现在自然教材中有许多涉及环境的内容,作为一名自然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保护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在了解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习惯。向广大学生传授环境知识,使他们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在教学中凡是能涉及环境教育的渗透点都要挖掘出来,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

努力挖掘教材内涵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项注明环境教育的内容要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相应的环境内容渗透下去。

小学自然教材中,都选取了动植物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能认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生物。也选取了一些初步的遗传、进化,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使学生能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渗透主要内容:世界及我国动植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的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条文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育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自然的特点,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进行环境教育。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到学校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认识环保工作等。结合环境污染、食物的污染、水源污染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又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了解我国动植物资源遭受破坏情况,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其危害,懂得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长期性,懂得从我做起,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1974年以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还应包括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术语名词,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保知识的能力。

把环境教育列入到课外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的调查,到塑料、棉纺、水泥、化工等工厂等进行参观访问,到植物保护区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环境宣传工作的好帮手。

积极开设专题讲座

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等,都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了很多有关环境教育的资料,整理成一个一个的专题,协助学校做好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如出墙报、协助搞好环境专题的手抄报比赛、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专题讲座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学生对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自然教学中开展环境渗透教育,收到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参观调查后,写了两篇调查报告,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加强了。学生们能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参加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保护工作,使校园的环境更优美。

环境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很有必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意识,平时注意多收集相关资料,为环境教育的渗透做好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环境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自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自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环境教育要适时、适量,不能本末倒置。

2.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培养途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必须重新定向: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目的。然而,这一目的实现需要我们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做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不是只靠一两次宣传教育或单纯的说教和提一些保护环境的要求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动。

创设环环相扣的环境教育途径

宣传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途径之一。受教育者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再指导实践活动。我校在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中采取了看、听、讲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看环保展览、录相、VCD光盘。有些展览怕学生看不懂或理解不全面,我们就把展览录下来再配上解说,让学生边看边听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过环环相扣的环保宣传教育,学生们开始有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认识到他们的生活不仅有阳光雨露,幸福快乐,而严峻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他们未来的生存,学生们开始萌发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途径

科技自然老师指导学生制作“保护环境、美化社区”沙盘;“减卡救树”宣传卡等。使学生懂得社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免赠贺卡可以节省大量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每位老师都努力挖掘教材中可渗透环保教育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途径

活动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所以我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作为强化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几年来我们组织的活动有:(1)参观考察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了百鸟园、麋鹿园、教学植物园、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高科技种植园、中兴废品回收公司等。利用寒暑假参加中小学生大运河考察、“自然情怀”夏令营、小汤山温泉蔬菜基地绿色夏令营等。(2)社区环保活动。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和社区假日小队活动。同学们来到社区、走上街头、插挂彩旗及宣传标语、向路人播放环保宣传录音、清扫绿地、捡拾白色垃圾、刷洗电线杆上的非法小广告、废电池回收活动、小手拉大手家庭《绿色生活承诺卡》活动。(3)各种环保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系列教育跨世纪绿色行动、生命之树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杯”生物知识竞赛等活动。(4)环境和资源日纪念活动。

每逢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环保日和资源日,我们都给学生组织有关的活动。例如:植树种草、环保画、环保手抄报比赛、节水方案设计、保护动物百人签名、青少年保护动物观点调查等。(5)读环保书报活动。

我们倡导学生读环保方面书籍报刊,并要求写读后感。(6)环保社会调查。

我们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环境调查,调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对申办奥运的看法、对垃圾分类的看法、进行“用小眼睛观察大社会、小社区与申奥的差距”调查等。与清华大学环境与科学系的大博士座谈环保新形势;与徒步万里黄河,倡导绿色文明的任佳雁座谈环境保护问题;向英国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珍妮古道尔了解黑猩猩的生活习性等。

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一次次深刻地环保教育过程。震撼着学生的思想,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强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内心发出了强烈地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从内心呼喊出:“不说保护环境的空话,要做保护环境的实事”的誓言。从实践行动中体现出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决心。

在环保活动中引进评比、表彰机制的途径

环境教育中也要引进评比表彰机制,这不仅仅是可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潜能得以展示。为此学校每次开展环保活动前都要提出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通过在环保活动中引进评价、表彰机制的实践,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评价、表彰机制是激发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主体自觉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环境教育工作要有坚定不移、常抓不懈的精神。

2.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再加上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地球,这个昔日人类温馨的家园,如今已是创伤累累,不堪负重。因此,如何唤起人们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当务之急。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深切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任而打下基础。那么在授课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呢做法有以下几点:

挖掘教材中体现生态学知识的例子

所谓生态学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物学教材中就体现了有关生态学的知识。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发育。(1)对生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不适就要被淘汰。因此,就形态结构来说很多生物都体现了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如鱼类的流线型和用鳃呼吸是适合水中生活的标记;鸟类的流线体形,体表覆盖羽毛,骨骼轻且胸骨发达,是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而两栖纲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更有力地证明了动物的形态结构受生存环境的制约,而在植物界同样也不例外,如树叶的片状结构和叶镶嵌现象,是为了争取光照,适应于光合作用的标记,沙漠中的仙人掌类植物,叶变态成叶刺,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于沙漠缺水,高温环境生活的标记。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形态结构,无不体现着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2)对生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每年的九,十月间,大量的燕子就会从北方向南方陆续飞来以安全越冬,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又飞回北方觅食。这是受环境气侯变化而进行迁徙的典型侯鸟。除此之外,诸如鱼类的洄游,植物的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趋水肥生长,藻类,苔藓类植物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动物的节律行为,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等,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紧密的联系。(3)对生物生殖,发育的影响。

在讲授《腔肠动物门》时,很多学生对水螅的两种生殖方式感到不理解,其实,这是受环境条件制约的结果。又如植物界中苔藓植物中葫芦藓的生殖过程,植物必须在湿润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受精作用,繁殖新个体。甚至连一粒小小的种子从播种到萌发的过程,也无时无刻不受温度,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材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形成的种种适应本身就是一种生物进化的产物,而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不能脱离环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作为一种选择作用,剌激。(4)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在上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提问学生:动物和人类时刻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并且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那为什么大气中的氧不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呢学生答不上来。其实这应归功于自然界中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大量绿色植物的存在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听罢,无不感到保护森林,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而做为植物界其它植物生物的开路先锋:苔藓植物,能够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缓慢地溶解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为万物的生长提供生命的摇篮,一提到细菌,不少学生往往就嫡系到多种疾病,从而误认为所有的细菌都是十分可怕。但殊不知,土壤中正是有了大量腐生细菌的存在,使得自然界中无数的动物遗体和人畜类尿都分成水分和无机盐等返还给自然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人把腐生细菌比喻为默默无闻却功勋卓着的环境清洁工,它们实为我们人类创造了优良的生存环境。

总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授课中,应向学生阐明,无论是毁灭生物,还是破坏生态环境,都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的大祸临头。

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加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必须造成干预自身的生态环境。现在,工业上“三废”的污染和对自然。(1)天空中的杀手锏。

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烧煤,发电厂等排出SO2所致。酸雨能使江,河,湖泊水质酸化,造成鱼虾死亡和灭绝,在陆地上,酸雨使土壤酸化,造成森林大片枯死,农作物绝收,并危害人的健康。(2)臭氧层的破坏。

据载近年来南极上空出现直径上千公里的臭氧层洞。当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将增加,引起人们的各种疾病,并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3)温室效应出现。

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CO及其它一些诸如O,NO,CH等2324气体所引起的。而这些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是量燃烧和毁坏森林所致。气候的变暖将给人类及众多生物带来无限的灾难。其它诸如海洋污染,水资源告急等。

众多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无不在急切的警告世人,生态的灾难并非危言耸听,人类若不及早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生物界面临的灭顶之灾将是指日可待。近年来,在太平洋沿域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而使自然界产生飓风,海啸,洪涝灾害等,使人类面临这一场严峻的生死考验,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无不预示着当今生态问题潜伏着的巨大危机。

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我国于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试行)》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理论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要有这方面的法制观念,在实际行动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现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动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要更好地采取措施,除了要做好普及宣传和加大法制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意识灌输到青少年一代头脑中去,使他们自觉地担负起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伟大历史使命。

3.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方案

地理教育教学的核心观点是“人地协调”观,所谓“人地协调”观,是要求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于生存发展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学生形成一种尊重自然、保护地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以及人口、环境、资源的道德意识。

地理学科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才能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地理新教材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为依据来编写教材内容,新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觉察力、正确的区位和空间的判断力,大胆的、科学的预测力,使学生既获得真切的体验,又增强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对自然生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1)挖掘教材生命教育资源。

地理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例如:在学习《地震和火山》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地震虽然至今仍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只要我们按照科学道理去做,还是可以减轻它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讲《台风》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规避台风灾害的风险作为教学的内容处理。在《地域文化差异》、《旅游活动与环境协调》等人文地理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全人类的共同职责,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2)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体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地理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成长。(3)重视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4)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掌握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在评价过程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步骤(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背景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生命的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如在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人文地理的“人口与环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的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2)结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

如在学习完《人文地理》后,可安排学生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后,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3)采用演讲、讨论等形式。

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学习新教材上册《自然地理》时,可适时开展一些“人、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演讲或讨论。(4)利用地理专题教育。

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通过地理新教材某些专栏的学习或结合某些纪念日、节日,可让学生利用班级板报,适时地开展一些班级黑板报的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此外,在学校网站上,结合教材专题中生命教育的题材,开通生命教育专题网页,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说出来。使他们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

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逐步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与能力。(3)促成学生生命活动的升华。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科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由于地理学科和人类活动休戚相关,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向更高层次攀登,生命活动更加充实。

4.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如何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1)组织学生阅读资料。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因此导致了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惨痛场面。(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开展《我与蓝天同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知晓为了法理和保护环境,我国也制定并贯彻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等;采用一分钟演讲、独唱《热爱地球妈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从而进行一次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和灵活性。

环境保护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当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聪明活泼同时也好奇调皮,凡事有个新鲜感,常常有些同学在厕所前有事无事地去放水来玩,这样无意中就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面对这一情况,严厉的批评只能一时凑效,解决问题的根本还需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于是把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如在学习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懂得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玩水笼头现象自然消失了。

环境保护教育中的示范性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身先示范,看见废纸就拾,亲自动手擦洗黑板,打扫卫生,学生定会主动加入这一行列,积极打扫。我们还应把环保教育贯串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学生到花坛除草,成立绿色小卫士队,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给学生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还定时请乡环保人员给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亲自参加环境保护,劳动实践,几年来,始终如一地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总之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我们应该从小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爱护绿化,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为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5.学校加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注重点

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目前各地各校均未能建立一门专门学科来开展环境教育。这样就要求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研究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环境教育的开展和渗透。同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容易调动积极性,但也容易情绪化,他们对枯燥、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一旦将枯燥的环保理论形象化,引起他们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为此,教师首先通过讲课、收集材料等方式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使他们明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中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人手,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通过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最终使环境教育完成从感性认识、理论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要注重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将决定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开展环境教育有强烈的意识,以及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培养出大批能为国家和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为此,学校首先在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的学习与研究。共同学习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论述与理论,提高了大家进行环境教育意识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努力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创造好条件,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

培训的可以多种多样,如组织教师进行环境考察、参加暑期环境培训班、举办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交流机会等,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开展环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要注重学生内在需求的生成

在环境保护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才会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从而进一步产生环境道德需求。对于学生来讲这点尤为重要。许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灰暗污浊,从而缺乏向往清洁环境热情。所以,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忽视带学生回归自然,去亲身体验自然的和谐美好。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教育,使纯朴的道德情感更为深刻、更持久。

所以,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环境教育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需要的的必要条件。如果在环境教育中对学生主要是从外在控制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这样的环境教育是不会真正发挥实效的。

要注重校园内环境教育氛围的营造

注重美化校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教育的隐性功能,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学生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中学生应有的良好素质。因此,学校要注意在校园里创设优美环境,自然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校园美丽起来。加强学校的绿化,专门成立以班级学单位的校园护绿小组;坚持垃圾分类,利用废弃物制作环保作口品等;同时学校加强三个文明教育和三类评比活动的开展,强化全校师生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不大声喧哗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等。美丽整洁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激发了同学们爱护环境之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环境教育在团队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这样既丰富了团委、少先队的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孩子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成了学校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这类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引导孩子们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明白“护绿·爱绿”的重要意义,人人争做“护绿小天使”,“让天更蓝,让水更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为地球治病;评选你最喜欢的野生动物等。成立“环保兴趣小组”,通过查资料、画漫画、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兴趣小组的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以点带面,在全校掀起了“环保热”,人人关心环境问题。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环保专题宣传栏,学生们还动手通过文艺、壁画、小报、黑板报、制作作品等形式宣传环保,接受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要注重学科教学中对环境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

目前中小学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要求任课老师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生物、地理、化学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同时教务处根据学科,组织相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渗透点,通过整理、归纳,按环境道德、环保行为、环境科学、环保知识等几大类把相关知识点找出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系列化渗透,并在一段时间内共同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和总结。例如化学课本中的“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大气污染”、“自然界中的水”等章节都涉及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上课时在老师的点拔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良好的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物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它的课型结构也是多样化的,这使得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也是多样化。例如“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殖”、“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的珍稀动植物物”等课,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使动植物生长得好。地球上要是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人类也就无法生存。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通过渗透教育,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中学的教科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而环境教育的渗透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注重环境教育形式上的结合(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虽然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校园内,在课堂上学习,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课堂上,还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开发教育资源,课堂外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补充,是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节假日和春游秋游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从关心自己发展到关心学校、关心社区,并积极参与整治活动,真正理解地球是人类的地球,家园是我们的家园,人人应该加以保护,把环境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2)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

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前期,比较重视对环保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开设的环境保护课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对学生宣讲大量环境保护的知识理论。在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们,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当在环境保护中做些什么实际工作。因此注重环境保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辅导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可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使环保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社区及本市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受教育。例如配合社区的活动,同学们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做一天清洁工”。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督促家长告别塑料袋,重提布袋子,以实际行动向白色污染宣战。由于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亲身参与,耳闻目睹,教育效果更为显著。(3)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目前我国环境教育形式非常好,政府、媒体、公众的环境意识大有提高,在各种关于环境的纪念日都会有热热闹闹的大型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水日”、“防止土地荒漠化日”等。在中小学中还有“科技周”等。这些特殊的日子是宣传环境保护的大好时机,抓住这些机会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教育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如果只是开展大型、轰动、短暂的活动,教育效果还不够。环境保护事业是一项艰巨、持久、长期的事业,环境问题难以在一天内的到解决,需要人类长期不懈、百折不挠的努力。

6.高校节能减排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高校节能减排教育意义目标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节能减排教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加强大学高校节能减排教育意义目标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节能减排教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节能减排教育是关键,高校要坚持“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统筹安排、严密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进大脑。

加强高校节能减排教育的重要性

搞好高校节能减排教育,不但能产生巨大的直接节能环保效益,而且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习惯。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高校节能减排教育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按此发展,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因此,走节能减排、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节能减排建设在采取必要的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系列措施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加强广大民众节能减排意识的教育,特别是要大力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节能减排意识。

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学生,如果缺乏节能减排意识,不能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念,那中国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高校只有把节能减排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育大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行为习惯,才能满足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减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得素质的概念的外延十分宽泛,除了通常说的身体、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质外,具有节能减排意识的环境素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目前国际社会开始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节能减排教育问题,提高了对节能减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也出台政策逐步将节能减排教育纳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教育体系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但不管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说,都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教育。

现在在读大学生是明日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是否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开展节能减排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3)节能减排意识现状要求加强节能减排教育。

有研究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相对于科学发展理念的要求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极少部分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的淡薄,总体水平不高,不能从小事做起、自我做起,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自觉行动,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在日常的生活中,损坏公共财物、破坏花草树木和浪费资源、能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因此,进行长期而深入的节能减排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是解决能源过渡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4)学生特点决定加强节能减排教育的合理性。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步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必要的节能减排教育,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节能减排观大有裨益,这个时期是节能减排教育的关键阶段,必须在高校中开展并强化节能减排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和迅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明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进一步增强,理解力不断提高,记忆力也是一生中最旺盛的时期。

大学期间接受节能减排教育,对他们正确人生观、环境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将成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是对社会有者极大影响力的群体。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教育,大学生形成了正确节能减排观念,具备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时刻保持对节能减排的敏感性,自觉地养成节能减排的行为习惯。

学校环境教育节能减排教育的目标

根据环境教育目标精神,节能减排教育目标体系确立为:(1)节能减排知识。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节能减排的知识、法律和法规,拥有环境学、生态学、水文学、气象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2)节能减排的意识。

学生在掌握节能减排基的础知识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意识上、情感上尊重节能减排、关心节能减排、理解节能减排,进而形成对待节能减排的正确态度。(3)节能减排的技能。

教师要通过演示、操作与指导,以及学生的实地参观、亲身实践,使学生具备解决节能减排问题能力,全面掌握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4)节能减排的能力。

包括学生对节能减排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及有效参与处理节能减排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其中,有效参与处理节能减排问题的能力是最高层次,是个体拥有节能减排意识的表现,也是在运用节能减排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而,它是节能减排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需要通过巨大努力才能实现。

7.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但有的学校对生态环境教育不够重视,起步较晚,措施不力,致使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其表现:(1)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

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没有用完的本子,随便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攀折花木。(3)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

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胶、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乱扔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4)盲目攀比的行为。

攀比消费,比吃喝阔气,比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摆谱显阔。节日或生日,贺卡满天飞,殊不知节约用纸或少寄贺卡就是间接保护了森林和河流。由此,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1)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目前,人类面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每年经济损失达265亿元。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取灭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人均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不认为环境是资源,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对资源要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中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为此,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3)全球生态环境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

因此,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局部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整体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4)生态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异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5)生态环境法治意识。

要大力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要使大家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什么是法律所鼓励或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反对或禁止的,学会运用环境保护法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6)人口意识。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7)生态环境道德意识。

生态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

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保护自然的自觉调节来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调节;用人类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利用。生态道德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一旦进入实践发挥作用,就会导致人类经济生活发生许多重大变化。生态环境道德,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道德要求,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新举措,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8)科学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意识。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等挥霍性消费观念和行为。提倡合理享受,反对无理性的过度消费和仅仅为了自己、为了今天的极度自私的享乐主义观。提倡人们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形成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9)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传统发展战略是以谋取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为目标,片面实施高积累和高投资,是一种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经济,从而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效益低,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等一系列弊端,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0)生态文明参与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搞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大家参与生态文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

意识培养和教育的具体措施(1)明确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

培育生态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其教训是深刻的: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因此,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生态环境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基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只有使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