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古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9:36:16

点击下载

作者:申晓飞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间古堡

时间古堡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时间古堡作者:申晓飞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ISBN:9787531077893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回望古堡耕耘时空

我认识蔚县,是从飞狐陉开始的。我大学本科读的是地理学,这个行当不能不知道太行八陉,而飞狐陉在蔚县。后来研究河北地方史多年,为中国纪录片协会学术委员会撰写若干部纪录片脚本,一直以来都想拍摄一部太行山的大型纪录片。自然就不能不说蔚县。去年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的记者邀请我参与了《太行八陉》专题节目的拍摄,我还与旅游开发投资人一起在大雨中考察飞狐峪、历险黑石岭。

2014年我受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和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委托,主持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化强国战略研究》子课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深入各省市区调研,多次到张家口调研,非常喜欢蔚县多彩的文化和旷野的风景。

如今说起蔚县,我心中泛起一种崇敬和爱恋。会想起天边飘着彩云的代王城、想起壮美巍峨的玉皇阁,想起各色戏楼上的生旦净末丑,想起那些镌刻着明代卫所军屯历史的古堡,想起王老赏和蔚县剪纸,想起暖泉古镇的打树花,想起空中草原和苍凉商道上高昂铿锵的蔚州梆子,想起我的老朋友毕志夫教授留在中国发票博物馆的那些蔚县各个时期、各行当的发票……

古老的蔚州,记在我心里,遥远而亲近。

我认识申晓飞,是从《河北青年报》开始的,那时这个言辞不多的小伙子和我交替着为这张报纸写历史题材的专题。他在历史、地理、考古、美学领域的知识积累似乎与他的年龄不相称,但那些历史厚重的大文章真的是他写出来的。

他具有职业记者最棒的职业精神,泰国英拉被弹劾事件中,他是第一个达到曼谷的河北记者,没人派遣,是他职业精神使然。我为他点赞了,我们就成了忘年交。

他成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杂志的作者,使他早就具备进入这个中国一流纸媒团队的素质。东方大国首都的文化氛围,启发这位正在成熟的小伙子把记者的职业精神和我们民族的工匠精神整合起来,成为了睿智(作者为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

的文化创意人,他创意的《新年味道》《太行风物》《孤独的礼物》《酒魂》等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引领中国旅游商品营销进入文化创意时代,我把他的作品称为“旅游文化营销和旅游商品营销的整合文创产品”。而这部《时间古堡》只是他为河北文化产业和旅游形象创意的一件小品。

蔚县作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文化先进县、民间艺术之乡、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剪纸艺术研究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一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处。蔚县的领导具有敏锐的文化产业意识和文化创意激情,每年举办的剪纸艺术节和经典的打树花表演,已经成为京津冀旅游的靓丽品牌,这次邀请申晓飞和他的团队,编辑出版《时间古堡》这部文化散文读物及其文创产品,为蔚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启了文化营销、形象推广的新途径,我愿意为此鼓与呼。

文化厚重,物产富饶,类型多样的古堡及其附属的庙祠、寺观,只是蔚县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这次编著的《时间古堡》先从蔚县古堡开启一扇大门,蔚县文创系列产品一定还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这部书,字数不多,语言优美,图片考究,图文并茂,文字揭示古堡深邃的历史,记录古堡里的家庭和人物故事,图片反映蔚县古堡的四季景色、人文瞬间,有故事,有感情,好看爱读,最重要的是能够与蔚县的物产、艺术互动,珠联璧合,创意无限。我相信,下一步蔚县新的文创产品一定会越来越好,大美蔚县,一定会不断展开更新更美的画卷。

在这部书即将付梓之时,承蒙蔚县领导和编著者申晓飞诚意相邀,为之作序,盛情难却,粗读一夜,欣然命笔,聊以为序。鉴古斋主 梁勇丙申五月初八(作者为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西大坪◎重泰寺◎北官堡第一章军屯

相比高大雄伟的官堡,这座小小的民堡在几百年的孤寂里,冷藏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秘密。“羊圈堡”很少出现在旅游手册上,几乎没什么人对它有兴趣,在拥有八百庄堡的蔚县,它地处偏僻、荒弃多年,犹如一座“鬼城”。

从蔚县县城开车到羊圈堡,顺利的话要两个小时左右。相比高大雄伟的官堡,这座小小的民堡在几百年的孤寂里,冷藏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秘密。在你抵达的那一刻,它的秘密就暴露了——羊圈堡“出生”于一处河流冲沟中。

冲沟,是早期蔚县城堡的发育地之一,很多城堡都会选择在靠近冲沟的地方营建,最理想的位置是堡的后方及左或右方有较深的冲沟,因为冲沟内常有雨水或泉水汇聚而成水渠,是城堡内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来源,也兼职了天然护城河。

当然,也并非全部城堡都修建在冲沟处,那些修建在河滩上的城堡,虽无冲沟这样的天险可依,但仍可选择具有地形优势的坡地。占据高处,同样可达到防御的目的。

防御,是蔚县“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是村,历史上建有八百庄堡”最朴素的起点。

这些古堡,是中国北方有明朝(1368~1466年)以来,以堡垒守护家园的建筑标本,与长城遥相呼应,是中国北方另外一个建筑奇迹。

八百庄堡从何而来,何时始建,都指向一个词儿——军屯。

军屯的历史与明朝的历史几乎同步。当天下易主,明朝将元朝(1271~1368年)赶出中原之后,蒙元的残余势力就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而随着他们的退守塞外,雁北地区再次成为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的拉锯斗争地带,蔚县正位列其中。虎视眈眈的外族威胁是明朝北方大批城堡修建的直接原因,也是明朝在蔚县地区不惜耗费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城堡的目的——防御退居北地的元残余势力,阻止瓦剌、鞑靼族的南下袭扰。

明朝最初是以攻代防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曾率兵出雁门关与元兵作战,结果大败而归。这让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审视蒙古元朝的残余势力。朱元璋心里也清楚,若想彻底根除隐患,此时显然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根据实际制定了“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军事策略。这同样让自己陷入被动——蒙古骑兵可能随时反扑,而中原部队则要随时做好应战的准备。他派出大量士兵常年驻守在边防重镇,而这些士兵由于远离中原,没有后勤保障也势必难以长久维持。

同样,大量士兵屯集也并不一定派上用场,其实,北方少数民族一般也只因气候恶化等因素导致入不敷出时,才会冒险南下。因此,这些士兵多数只是备战状态。在此背景下,朱元璋决定让屯军逐渐转变为以耕地为主守备为次,也就是说就地军转民了。

因此,也就为蔚县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定下基调:“有警则如堡,无则耕种,且种且守。屯军的到来,让蔚县的命运彻底发生了转折,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大量城堡的出现。”

同时,移民的大量到来不仅带动了农业的兴起,同时也解决了驻守官兵供给的难题。当个体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绑定在一起时,人们也开始效仿蔚州城,在各地建造城堡,用以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后来,人们将这些城堡统一称为“民堡”。

有人对它们做过对比,认为官堡大且坚固,而民堡普遍较小,防御性能一般。然而,不管是官堡还是民堡,就其建堡本身而言,从选址到营建,都是对建造者智慧的最大考验。

很多城堡都如羊圈堡选择修建在冲沟处,或者河滩高处、具有地形优势的坡地上。那修建在滩地上的城堡,没有天险可依,就会靠近蔚州城,选在交通便利的干道上,遇到敌情可直接求助驻守在城内的官兵。

即使远离州城,也可在多座小城之间就近建造,从而形成小型的城堡群。一旦其中一座遇到敌情,周边的城堡可前来支援。我在走访中就得知,曾有一座桃花堡(已毁)就是由八座小堡组成。此外,还有水涧子三堡等。

选址完成以后,开始营建堡墙,堡墙具有直接的防御作用。蔚州城的城墙高12米,民堡比如羊圈堡,在城墙的高度上虽不及官堡,却也有7~8米。

不过,相比高大厚实的城墙来说,城门无疑是城墙所构建的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攻城方无一不是以城门为重点,而城门一旦攻破,城池也就意味着失守。

因此,城门的营建对于堡的建造者来说,是最费心思的。

首先,门不能多开,门越多越不利于防守。大一点的官堡最多开三个门,而在蔚县所有的堡之中,是从不会开北门的——原因很简单,建堡就是为了防御北面而来的敌人。大门都会朝内关合,其用意不言而喻。◎蔚县有官堡、民堡之分,然而不管是官堡还是民堡,从选址到营建,都是对建造者智慧的最大考验◎释迦寺

羊圈堡的堡门是在夯土的城墙上开的,城门一般以发砖券的形式形成门洞,至于宽度和高度就视堡的规模而定了。规模较大的城堡,如蔚州城门就会大一点,从现存的南门来看,它高5米、宽4.5米。羊圈堡的门,看起来宽只有2米多,高不过3米。

大门本身由两扇门板组成,有的城堡为了加固,还会在门板外面包铁皮,同时满布铆钉。当然,在保证其坚固性的同时,城门的造型还要美观、形象突出。一些城堡在其堡门上加入匾额、砖雕等装饰性元素。

进了门,小一点的城堡主街会直接映入眼帘。城堡当中有一条南北轴线的大街,当地人叫正街。正街的尽头则是真武庙。在正街两旁的民居,显然都是当时的大户人家,而这些大户可能还是城堡的实际掌权者。

堡内应该还有堡长一类的人物,方便对堡内生活的人们进行管理。只可惜没有相关文字的记载。

当城堡完工之时,它的历史使命也就随之而来了。城堡的本质是用于防御,是出于军事的目的。既然有战争,就会有伤亡,对于城堡内居住的人们而言,这是无法逃避的宿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蔚县人多了习武防身卫国的传统,至少从明代来看,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有习兵练武的习俗。这从《蔚州志》上的记载也可见一斑:在明朝时期,蔚州有60多人任总兵、副总兵、参将、都司、守备、千户等武职。同时,蔚州还出过武状元赵铎一人。除了状元,这里还有武进士、武举人、武生员共39人。

同时,蔚州城也成为不少武将的人生亮点,如中军都督总兵张邦奇,他因屡建战功,受到朝廷封赏,并在蔚州城内为其建造了“营平都获坊”和“蓟昌总镇坊”以示嘉奖。此外,还有世代为将的祁家和朱家。◎厚实的夯土堡墙◎堡内整齐的民居

不过,在蔚州的诸多名将当中,最知名的莫过于马芳。

马芳可以说是明朝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他一生戎马生涯,历经九十余战,身受十余处创伤,斩敌首级八千余,史称“盖世无双”。由于他长期镇守蔚州城,并且战功显赫,朝廷旨敕在蔚州城内为其建造“三朝佩印坊”和“柱国名臣坊”以供后世瞻仰。

入清以后,满族以游牧民族入关一统天下,曾困扰中原王朝的边塞问题不复在蔚县出现,城堡的防御性也逐渐为当地居民所淡忘和忽视。同时,社会的稳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蔚县地区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建堡高潮。

不过,这次建堡的目的不再是修墙筑寨,而更多地体现在公共建筑上,如庙宇、戏台等。由此可见,在安全得到基本的保障之后,乡民们便开始用宗教和文化来提高、丰富他们的生活了。而城堡,也逐渐成为蔚县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包裹着世代人的喜怒哀乐,传承至今。

人与城、城与堡,世世代代彼此相守,书写着平凡而又令人惊叹的篇章。

蔚县有村便有堡垒,见堡则是村,历史上有八百庄堡之说。它是中国北方有明以来,以堡垒守护家园的建筑标本。这些防御建筑,与长城遥相呼应,是中国北方另一个建筑奇迹。

在整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之内,人与城、城与堡,在各自相守的时代里,书写着平凡而又令人惊叹的篇章。◎堡墙与庙宇第二章最北端

他们都想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祖上为什么来这儿,会不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曾经历着漫长的孤独?

突然的一场雨,让蔚县在三月的这个周末毫无防备。雨里夹杂着黄土,人们只得躲在家里,这个北方的小城一下子静了下来。黄色的雨、黄色的山坡还有黄色的古堡,天地的色调竟在这时被调和得趋于一致。

这是个难得的景象。

雨停后,不出意料的好天气。77岁的刘宝泉站在北官堡的堡门前,应邀接待了来自北京的第一批客人——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组成,前来考察蔚县古城堡中“可能是”建造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北官堡。

蔚县古堡既有共性,又风格迥异。它们既是全国大政策下的执行者,也是军事防御建筑特色的创新者。北官堡位于暖泉镇,这个小镇是蔚县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倘若走累了,停下来喝碗豆面糊糊、嚼上几块豆腐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当地的旅游向导,刘宝泉善于言谈,总是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人们喜欢和他接触,更喜欢他居住和生活的城堡。说起城堡,客人们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好奇,而他恰好能满足这些。

他由北官堡说起,娓娓道来:“堡墙是刘家盖的,不过,堡门外面的砖和堡的门楼则是宗家盖的——北官堡是两家人合力建成的。刘和宗是北官堡的两个大姓。”

北官堡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的最北端是马王庙,非真武庙。

一般来讲,蔚县地区的多数城堡会在其最北端修建真武庙,让南门城楼与北门城墙一前一后组成军事枢纽。真武大帝是道教里的神仙,又称玄天上帝,传说是一位将军的化身。除了精神御敌之外,这也是出于实际的军事考虑——登高瞭敌的作用。同时,从建筑艺术上来看,推开堡门,位于最北端的真武庙,恰为整座城堡的视觉中心,它与南城门城楼互相对应,坐落在中轴线两端,使得整个城堡的建筑平面上平衡而完整。

北官堡最北端为何不是真武庙,是因为北官堡是在卢家小堡的基础上扩建的,而卢家小堡内已经有了真武庙。至于卢家小堡建于何时,就不得而知了。“卢家小堡里也没有卢家人了。”刘宝泉说,这也就意味着关于卢家小堡的一切信息,几乎彻底中断。

最北端不是真武庙的特例还有蔚州城和上苏庄,蔚州城的最北端建的是玉皇阁,真武庙则建在了西北方,这是建城之初的一种刻意规划,玉皇阁其实是一座靖边楼,它的建造年代与蔚州城同步,其目的就是用以军事防御;上苏庄的最北端是三义庙,也不是真武庙,这是堡的建造者想要传达的一种和谐思想——堡内杂姓居住,希望人们如刘关张一样能“异姓兄弟亲逾骨肉”。

单从名字上来看,北官堡是一座军堡。这是一个颇具身份的词汇。首先,它代表着地位重要,所以由官方来营造;其次,也意味着它的建筑规模和质量要比民堡大和强。

刘宝泉的祖上来自山西,是一位知府。明初移民到这儿,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二十六代了。在他看来,相对于“知府”的身份,他更愿意让人们记住这位知府的儿子,后者据说娶了一位王爷的女儿,成了郡马。

若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他会带你到堡外一处破旧的房屋内——那儿杂草丛生,无人带领很难找到进出的路。“这儿是我们刘家祠堂,祠堂正中曾有祖先的塑像。”说这些话时,他的语气虔诚而严肃。

他总是会在这间屋内逗留很久,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总是让他陷入寻根问祖的思绪。

长久以来,他都试图弄清楚,祖先为什么会到这儿,到这儿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会不会像现在的他们一样,曾经历着漫长的孤独。◎每座古堡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也是蔚县古堡的魅力所在◎上苏庄古堡第三章往上走

从山上俯视上苏庄,形似乐器云锣——东西街道为框架,四合院犹如锣挂于框架之上。因此,上苏庄又被称作云锣堡。

提到上苏庄,人们打趣说:“那里的狗叫上两声都有戏味。”这里是个穷、但讲究的地方。

上苏庄村一直“人多地少”。村南是路,村东是河道,村北是山,只有村南有土地,且并不肥沃。

上苏村古堡也不大,走一遭古堡,不过十多分钟。但是,堡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在申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时,上苏庄古堡用了一句简单的描述:原生态。

堡外有一洼池塘,几匹骡马拴在池边的柳树上惬意地饮水。在20世纪80年代,未用机器在村打出水井之前,人、牲畜的用水都是取自这洼池塘。

池塘周边也有零星的民居,过去,住在堡门外的都是长工等。相比堡内,这里的安全系数几乎为零,但是即使住在堡外,他们也并不惧怕。

土匪并不抢穷人。“咱这就是个穷地方。”老人们并排坐在一起,在离堡门不远的地方。过去堡内有两千多人,现在只剩下七十多人,全是老人。“上苏庄”意为:往上走,万物复苏。村子原来建于村东北一处“低洼”带,名叫“底村”。因常遭涝灾之苦,迁移至此。

故而尽管穷,几百年里,村子从未丢过文化,还越来越讲究。◎堡内生活的居民多以老人为主◎有些堡墙虽然残破但气势仍在◎对于古堡而言,生活在堡子里的人们,才是古堡的时间

清末民初,村里有六七个大戏班,他们农忙在家,农闲演出,走内蒙古、跑山西,颇有名气,庄子里的狗都能叫出戏味,可想而知。

上苏庄村又叫“戏窝子”,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秧歌发源地,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也有影响。

因为村子紧邻飞狐古道,古时上苏庄村商业十分兴盛,骡帮、客栈、茶楼、酒楼、百货铺……行行都有,村里还有人曾是拥有百匹骡马的大户,南来北往的商业伴随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才出现了“梆子窝”“秧歌窝”等上苏庄村这样的文艺“专业村”。

飞狐古道取消后,上苏庄也渐渐衰落。

戏班散了,只剩下戏台,孤零而冷清地矗立在古堡门外。

走进古堡,路用山石铺就,东西为主街。每逢雨天,街巷内流水顺东高西低地势而下,哗啦作响,愉悦灵动。因此,人们把上苏庄的街道叫做“响堂街”。似乎人们乐于将古堡、戏曲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从山上俯视古堡,形似乐器云锣——东西交错的街道为框架,一座座四合院好像一个个锣挂于框架之上。

所以,上苏庄村也称“云锣堡”。

现在,村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演出是“拜灯山”。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自明嘉靖年起源后,四百多年一直未停,现在已经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说,这项活动的诞生背景是,“村子取土位,建在龙脉上”。所以村子在建堡时,为了使村子更加兴旺,取火生土之意,在堡内南端建起灯山楼,内供火神。但又怕火神过旺,生出事端,便依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在正对面——堡内北端建起一座“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传说刘备是“压火水星”。“拜灯山”主要内容是“点灯山”——将数百个灯盏在灯楼内的层层木架上摆出花边儿和吉祥字样,再把浸泡麻油的灯捻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点燃。然后,一幅幅字画映入眼帘:“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其文章《蔚县拜灯山》中说:对于拜灯山,我所看重的不只是这种具有神秘感的风俗形式,更是其中那种对命运和大自然的虔敬、和谐的精神,还有亘古不变的执着与沉静。

走进上苏庄村古堡,你更能体会到这里隐藏多年的文化基因。大量的原生态古建筑穿越时间耸立于眼前,仿佛置身于一个冥想场。

一般古堡,门上多建魁星楼,以此寄希望神灵庇佑堡内子孙多出状元、秀才。然而,上苏庄村的古堡门上没有魁星楼。在它的堡门东西两旁各建有“砚台”和“毛笔”,象征着人才辈出。

堡的木门还在,常年紧贴着厚实的堡墙。“原来门都是铁皮包的,还有大铆钉。”听人如此描述时,门被风吹得咯吱一声。

这似乎代表着堡内人们的又一种生活情趣。堡内没有大院、大庙,但是,建制和工艺都很精致。比如,堡内的关帝庙——晋商保护神的象征。

专家说:“上苏庄建得比山西那儿还细腻。”

有人甚至提出“关帝庙是受山西影响传入蔚县,还是从蔚县这儿传到山西”的疑问。

最后,问题的答案总结为一句话:“这儿的人就是讲究。”◎代王城遗址上的瓦片堆第四章瓦

一度被人们误认为是古人墓葬区的荒野上,出土了大量残缺的瓦片。“瓦”的出现,犹如找到打开宝盒的钥匙。“瓦”不再是一种建筑用料,而是区身份、别地位的文化符号。

眼前的这块玉米地,绿色的秸秆刚刚长成模样。

一条东西走向的路将田地一分南北。登山而望,它像是硬生生地在田野上撕开了一道缝隙。它为马寨村村民进城提供了便利,也为代王城宫殿遗址的发现、为打开代王城内沉睡了千年的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

几年前,蔚县因为这条路打开了城东北15公里外的这块土地,在泥土的切面上裸露出大量的瓦片、焚毁的梁柱以及人的骨骼。

瓦片碰撞在一起锵锵作响,像石块一样。而掺杂着骨骼的泥层,第一次见到时,还有些心生恐惧。以至于有人认为,这里是古人的墓葬区。

该地块平面呈椭圆形,这在战国至汉代之间的王城建筑上很少见——一般的王城为方形。此外,在王城的三面开了九扇城门。

这“九扇门”仍在巨大的城墙上。

马寨村的这片玉米地,高于周边地面,属高台地,而且附近有泉水,结合出土的文物,这些信息指向一个结论:此处为代王城的宫殿遗址。

遗址东西宽3400米,南北长2200米,全城周长9265米,仅存遗址,城形已经不在。

古城遗址所在镇叫代王城镇,该镇总面积63.2平方公里,位于城东北15公里,地处壶流河流域。同处这一流域的城镇还有暖泉镇、南留庄镇等地,代王城镇与它们一样,都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人数众多,经济发达,更重要的都是古代建筑及遗址众多。

这里发现了很多瓦片和木料,足以肯定这里曾是一个很大的、高规模的建筑区。在两千多年前,建筑上能用瓦的,已非常人,一般百姓很难使用“瓦”这种建筑用料。因此,瓦顶的建筑形式,代表着高等级。◎代王城城墙遗址

所以才有了张家口地区的俗语:“蔚县好城墙,大同好婆娘”。然而,蔚县又有着“拆了代王城,盖起蔚州城”的说法。可见代王城在众多建筑及遗址中的地位。

可以说,来蔚县不到代王城是种遗憾。

古人住得都高,早期人类住在山上,后来逐渐往下走,到了战国,和现在住的水平面就差不多了;而是否临水,是人们建城、盖房时首先要考虑的。

修路时发现了很多瓦片和木料,足以肯定这里曾是一个很大的、高规模的建筑区。在两千多年前,建筑上能用瓦的,已非常人,一般百姓很难使用“瓦”这种建筑用料。因此,瓦顶的建筑形式,代表着高等级。

然而,究竟是古墓还是宫殿,这个考古的过程并不顺利。

早在1996年,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与其他专家做“代王城城址档案”时,就已发现了遗址上那些瓦片等物品,但对于整个代王城考古来说,至今,也留有很多空白。◎代王城城门遗址

2005年,为申请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代王城镇做了一次整体的规划,其中有对历史文化现状和如何保护的内容。

但李新威对“代王城保护相对完整”的表述更为看重的是:“规划只是针对现存的地上文物保护,地下的文物涉及少,代王城最重要的是地下遗产。”

对于地下遗产,当地文保工作者多年来有着复杂情感。他们自己经常会到宫殿遗址上找寻瓦片,做些研究,作为收藏。曾有人拿出一块瓦片给我看,那是一块有着纹饰的黄色瓦片。

在这纹理之间,历史就在其中浅浅浮现着。◎因地制宜的古堡第五章王城“代王城”算是一个比较新的名字,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普通小镇里,人们安然恬逸地生活着,昔日的风云变幻,已无影踪。

代国为何时、何人建立,国界范围几何,是需要厘清的第一个问题。

提到“代国”,多会出现“古代国”“古代”等词,“古”到何时,说不清楚。也有人模糊说成“春秋时期代国”,虽然这不等于说代建于春秋,但是,代建于春秋一说,却被多数人所认同。

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建于商汤时期,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曾。据古代国研究学者、蔚县原县委书记黄绍雄的考证,古代国建于商汤时期,他援引大量史书记载为证,像《国名记》《路史》《世本》等,这些史书中都有提到,代国始建于商王成汤时。

此外,是何人建立了代国?一些人认为是戎狄族,这点已被多人所认同。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华夏族。

黄绍雄据“商汤封建代国”这一点认为,代人是华夏族更为准确。此外,据考古验证,蔚县在夏时期的居民是华夏族,这在进入商代以后也未有变动。事实上,关于代国的建立,少有直接文字记载。但赵襄子灭代一事,很多史书多有记载。

据记载,代国曾在“七国前称王”。它始终为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赵襄子的心头之患,又是后者梦寐以求的。它仅凭着一人、一物,便足以千古传颂,在它身上同时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故事传说,古老而神秘……

公元前475年,代国国王死了,死在他毫无预知、毫无防备的酒席间。他是被人谋杀,凶器是铜勺,凶手是他身后的厨师。

悲剧很快向两个方向蔓延而去——

代国子民失去了他们的君主,代王夫人失去了她的丈夫。

最后汇聚成一点。

代国要亡了。

虽然这对于多数人而言,有些出乎意料。

只有赵襄子心里清楚,这事儿迟早而且必然要发生。

代国子民要报仇,代王夫人要报仇,赵襄子也一样。

只是,赵襄子成功了,前两者失败了。

然而,即使作为胜者,也没有应有的欢愉。

他的姐姐——代王夫人死了,是自杀。

同样出乎意料。

故事的结局似乎在一开始就早早注定。

以悲而始,以悲而终。

赵襄子怎么都想不明白,起初是两个人,两个国家,为何,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当年,他按照父亲赵简子(即赵鞅)的指示,和其他兄弟一起来到常山(古恒山,今或为石家庄地区的封龙山)上寻宝。结果和其他人一样,毫无所得。然而,当父亲问起宝物何在时,只有他回答,宝物找到了。父亲问他是什么。

他说道:“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代以“代马”而闻名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代马与胡犬、昆山玉并列被称作北方“三宝”。代马还是对一个物种的赞美,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行的象征,古人对此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如“代马望北,狐死首丘”。

直指代国。

因为这句话,因为这种抱负,赵简子废掉嫡长子伯鲁的太子位,而改立“狄婢”(狄人送来的婢妾)所生的赵毋恤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因此,说到图谋取代,他的父亲赵简子可谓是用尽心机。

史书对此记载了一段颇为令人不解的故事。

在今日看来,这无异于是演了一出戏。《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晋定公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01年,当时赵以晋为纪年),赵简子生病数日,似已不省人事。一日他醒来后,对大夫们讲述了自己昏迷中,到天帝住所“与百神游于钧天”的情景,还详细描述道:“帝甚喜,赐我二笥(一种盛饭的器皿),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

后来,赵简子外出,遇到一神人,遂向其提及梦境。神人解释说,天帝送你两个竹质饭具且盛满饭食是告诉你,你的孩子将在狄地征服两个国家。简子问:“那么,我见到有个孩子站在天帝身边,天帝赐狄犬让我待孩子长大转送给他,这是什么意思?”神人说:“这个孩子是你的儿子,他将占有代国。狄犬是代人祖先的图腾,以此喻你。”

赵简子梦游帝所,路遇神人,这些事儿看起来荒诞不经。然而,这不过是透露着一个信息,赵氏此时已开始思虑如何吞并代国。

赵简子为何一直想要灭代呢?

史学家作了如下分析,首先是战略考虑。代东接燕国,南临中山国,北靠匈奴,西壤楼烦、林胡,可谓是连接中原与北方各族的枢纽地带,具有非同一般的地理位置。倘若代归赵属,一来可保赵之北安全,此外,对进一步对外扩张也十分有利。◎烽火台

事实后来也得到了证明,代为赵属地后,赵武灵王以此为基地开始对外扩张,如占有西北方的林胡、楼烦等地。还有,赵攻打中山国的北路军队也是从代地出发。

此外,代国经济发达。代国位于冀西北和晋东北诸山间的盆地之处,是重要的农耕地区和人口集中区。何以为证?“代马”足以说明。

代以“代马”而闻名天下。一方面,它有着其他马匹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春秋战国时期,代马与胡犬、昆山玉并列被称作北方“三宝”。另一方面,代马不只是对一个物种的赞美,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行的象征,古人对此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如“代马望北,狐死首丘”“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马效千里,不必胡代”。

而马匹在当时来说,是重要的军队装备。一旦赵将代吞并,代地人力、物力资源可直接为其所用,这是极具诱惑力的。

然而,灭代只是赵简子的一个梦罢了。从现实来看,这事儿并不简单。代是一个强国。

史书中说,代国“周末强大,在七国前称王”。也就是说,至少在春秋晚期,代国的国力还是比较强盛的。

同样,《吕氏春秋》也提到,在赵襄子灭代以前,曾登上夏屋山(今山西代县北)眺望代国,看到代国民俗、民情十分美好。

就连《资治通鉴》也讲到了代灭亡前的社会经济情况,说是“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敢轻犯也”。在一个非常严峻的政治环境下,代国人尚可安心养老、照顾子孙,按时令植树,并且粮仓充盈,以至于匈奴不敢来犯,其国力可见一斑。

这也是赵氏虽想灭代,却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不过,代还是被灭了。

因为代王死了。

赵毋恤(赵襄子)如愿继承。这年,正是战国开始的第二年。

天下正在步入一种混乱,代国的天空开始阴云密布。

父亲过世了,带着对代的欲望和怨恨,这点赵襄子清楚得很。

于是,他还未脱下孝服,便在夏屋山宴请代王。

代王赴约。

厨人按照计划,在代王喝酒时放松警惕的那一瞬间,用一个有柄的铜勺击杀了代王。

对赵襄子而言,他证明了自己作为一族之长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功绩将永载史册,证明了自己具备超越父亲的智识。

或许,这对他而言,只是通过了一项测试。一如最初,他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通过一个考验,一个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测试。

不过,对于《史记》所记载的谋害代王这一场面,《吕氏春秋》中有着另一番描述:赵襄子事先让几百个舞者把兵器藏在跳舞用的羽毛中,又备好盛酒的大铜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

结果不言而喻,代王是“脑涂地”而死。紧接着,“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

代王死后,赵襄子便“兴兵平代地”。

一切在计划之中,看起来毫无漏洞。然而,赵襄子还是失策了。他忽略了自己的姐姐——代王夫人,会如此忠烈。

把女儿嫁给代王,是赵简子灭代时机并不成熟时的一种政治策略。

她遵照父命,成为代王夫人——“代王夫人”成了她在历史上唯一可被后人记住的名字。

嫁到代国以后,她与代王、代国子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这是赵简子父子所不曾想到的。

所以,当他灭代后,请姐姐回到赵国时,后者呼天而泣,悲愤地说:“代已亡矣,吾将何归?”

说完,她拔下头上戴的簪子自刺而死。

代地百姓为了纪念她,把她自杀的地方命名为磨笄(一种簪子)山——今为蔚县代王城东南的马头山——并在山侧为她立祠。

古代国(或称故代国)没了,此后代虽仍是“国”,不过,已是赵属的一个封国。

新上任的国君是赵周,他的父亲是赵襄子的嫡兄长赵伯鲁。

史学家认为,赵襄子这么做,或许出于不忍——赵简子废太子伯鲁改立襄子为储君,之后不久,伯鲁便死了。

赵周不只是代国的王,还是赵国的储君,也就是说,他是以赵国储君的身份来镇守代地的。

因此,著名史学家沈长云认为:“在赵国属地中,代是一块比较特殊的疆土。”

不幸的是,赵周先于赵襄子而死。于是,赵襄子又命赵周之子赵浣接管代地。他死后,赵浣即位。◎春秋之后,代仍以“国”的身份出现过◎在这里,即使“老人、老街”这样简单组合的画面,也让人心软◎代王城的风云变幻停留在久远的记忆中

代的最后一位封君是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他本来也是太子,但因赵武灵王宠爱吴娃,遂废长立幼,以吴娃所生的儿子赵何为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赵武灵王曾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足见代在赵国的地位从始而终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著名文史专家黄盛璋说,代作为赵的封国,其地位仅次于赵。作为赵的封国,代从公元前475年起,到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历时一百八十年。

此后,在赵武灵王时期,将代国改为代郡。封国改为郡,辖境未变,治所也仍在代地。

公元前229年,秦攻打赵国,翌年,秦军攻陷赵都邯郸。

赵国也灭亡了。

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退奔代郡,在那儿,他被大臣们拥立为代王。不过,这个代国只存在了六年,公元前222年,赵嘉自立的代国被秦所灭。第二年,秦统一了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国家以悲情而收尾时,也曾试图做出反抗。史书将这一行动,称为“四国合一”,说的是战国末期,吴、楚、燕、代四国谋划联合攻秦。不过,由于天下大局已定,因此“四国合一”在史学家看来,不过是想做困兽之斗罢了,终归要失败的。

虽然,代在此后仍以“国”的身份出现过,比如楚汉相争期间的代国、西汉初年的代国。

然而,它们与古代国在文化体系上关联不大。因此,对于古代国的历史,其实到此就已经彻底终结了。

如今,这片土地叫“代王城”——这是一个还算比较新的名字——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普通小镇里,人们安然恬逸地生活着,昔日古国的风云变幻,已再无任何影踪。或许未来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对古代国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收获。今日我们站在代王城的城墙遗址(汉代)上,回首往日,想象着这冰冷的黄土之中,记载着怎样的兴衰成败,奈何月当空、秋风凉、空唏嘘。◎南留庄古堡第六章身份

他靠经商挣了钱,但因受骗,又家产尽失。东山再起后,他打算建一座大宅院。于是,他编了一个故事,谎骗所有人:盖房子的钱,地里挖出来的。他自己也信了,因为他是一个商人。

历史上,门家人出过武举、侍郎;第四代门家子孙门辉曾在陕西秦王府为官;第十一代子孙门元恒是清朝举人。东户有一处院落建于民国时期,这是当时张家口地区最大财主王朴的住宅。

在南留庄村4500人口中,门姓人几乎占到了一半。

南留庄村门家人相传是战国名相蔺相如的后代。说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仗义执言触怒皇上,犯下满门抄斩之罪。在行刑的农历二月二日那天,蔺家所有人在押到刑场上问斩之时,突然狂风大作,混乱之时,有兄弟二人趁乱逃出。虽然保住性命,但是二人此后不敢姓蔺,于是商量着将蔺字拆开,变“蔺”为“门”。

据《蔚州志》记载,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间,今南留庄村西北200米左右曾有一个小村,住着蒋、王二姓人家。到了明永乐年间,保定顺平门姓人家流落到现在南留庄村定居,后来建村造堡逐渐发展,蒋、王也陆续搬来。因门姓人从关南而来,所以村子取名南留庄。

南留庄以“丰字堡”独树一帜,数门家大院出掌故最多。“丰字堡”得名于村子独特的街道规划。整个村子东西三条街、南北六道巷,站在村子最高处的真武庙向下眺望,能明显看出是六个“丰”字形。在蔚县除了“丰字堡”,还有因当地古乐流行而命名的“云锣堡”和因人字街得名的“人字堡”。

南留庄村东西村口各有一座堡垒,分别写着“安定门”和“宁远门”,这是村子的进出口。早期的城只建一座坐北朝南的堡,像南留庄村建的东西两座堡称为穿心堡。但南留庄村东西堡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稍有偏差。在东西堡之间有一条街,门家大院就建在这条街上。

从东堡进村,恬静的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豆腐的香气。离村口不远的临街店面是一家豆腐作坊,主人姓门,制作豆腐已有30多年历史,在周边小有名气。

从这个豆腐作坊往西,正街上的所有宅院都是门家的。

据门家后人说,门家大院是由先祖门才兴建起来的。然而关于他如何建造的这所大宅院,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说是门才兴本是一方富商,但是曾因受骗,家产尽失。一日,门才兴在路上遇到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指着南留庄村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谁若在此建造大宅院,日后将得到整个堡内的钱财。于是,他听信风水先生的话,雇人在此开始修建宅院。某年清明,到了午饭时间了,工人们没有一个回来吃饭。好奇的他就赶到工地上一看究竟。结果,工人们在为地基上一块无法挪走的巨石而发愁。他让工人们先回去吃饭,自己用力一搬,居然将巨石抬起。更不可思议的是,巨石下有“九瓮十八缸”白银、“一箩筐”金子,他就是用这些钱修建了这所豪宅。

故事自然是假的,是门才兴自己编造了这个故事,他宁愿说建房的钱是“地里挖出”的,也不愿说是自己经商赚来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似乎也能看出当时门家对“商人身份的一种回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