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名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3:20:5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祁县县委宣传部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祁县名人

祁县名人试读:

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建设美丽文明祁县

中共祁县县委书记 吴文胜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因为时代的变迁与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祁县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祁县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令人惊羡的文化奇迹。

祁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000多年前,祁县即有人类居住,现存有仰韶文化时期的梁村遗址。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仅载入《二十四史》、《辞海》、《辞源》、《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祁县籍名人有100多位,列入清光绪《山西通志》的名人有225人,有祁奚(祁黄羊)、王允、王维、温庭筠、王溥、罗贯中、乔致庸、渠本翘等。晋商文化独领风骚,明清以来祁县乔家、渠家、何家等一批晋商巨贾在商界崛起,蕴育了灿烂的晋商文化,留下像乔家大院、晋商老街这样全国闻名的精美建筑;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祁县是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保护示范地,被誉为中国晋商社火之乡,祁县面食、剪纸等冠誉三晋;戏曲文化隽永流长,祁县是山西中路梆子和祁太秧歌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蕴育过一大批戏曲创作传承大师,祁太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术文化闻名天下,祁县是戴氏心意拳的发源地,戴氏心意拳被海外誉为中华武术的秘密武器,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八大拳种广泛流传,民间习武成风;国家级文化荣誉突出,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长裕川茶庄)、兴梵寺、梁村遗址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商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祁县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拥有古籍藏书5.4万册,其中善本书1.8万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为海内外孤本。

悠久的历史,塑造了邑人慷慨好义、淳厚质朴、忧深思远的民风,使昭馀陶唐遗风得以世代绵延,古道长存;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祁县古城成为明清时代晋商杰出的典型代表。

历史烟云消散,文化魅力永恒。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地方精之所存、气之所蕴、神之所附。回眸以往,历史的沧桑与荣耀已被祁县人民深深铭刻在岁月深处。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文风昌盛的晋商故里,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百业兴旺的和谐县城,祁县以全方位的改革创新,迎来了全方位的兴盛与繁荣,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11月28日,乔家大院文化园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一切充分证明: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精魂。

民族之魂,文以化之;城市之魂,文以铸之。文化底蕴深厚是祁县发展的优势所在,当前,祁县正处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祁县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打造“特色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大县、文化旅游名县、生态宜居美县、文明和谐新县”,实现建设美丽文明祁县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发扬和光大祁县优秀的历史文化。

祁县首批历史文化丛书包括《祁县名人》、《祁县诗词》、《祁县故事》、《祁县非遗》、《祁县风光》……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祁县的历史文化名人、诗词文学、历史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风光,可谓荟萃众美,通贯古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这批丛书的出版,既是祁县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又是继承和发扬祁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的延续性在于继承,文化的包容性在于开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祁县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出版,无疑在这方面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宣传、弘扬祁县文化的行动中来,续写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文化新篇!2014年12月

讲好祁县故事 传播祁县声音

中共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团结人民、凝聚国力的纽带。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博大精深的晋商文化发源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文明祁县,为了让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祁县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展示给世人,特组织编辑出版了这套《祁县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

这套《丛书》是以祁县的人文历史为切入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史资源编辑整理的,是一套可读性较强的地方文化历史读物。先期编辑出版《祁县名人》、《祁县诗词》、《祁县故事》、《祁县非遗》、《祁县风光》、《祁县民俗》……

祁县历史悠久,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时,祁地属晋。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县城迁于今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祁县古为“川陕通衢”,今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如今,祁县拥有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三晋养牛第一县”、“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乔家大院文化园区)等荣誉称号。

祁县文化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仅载入史书的祁县籍名人就有100多位,列入《山西通志》的名人就有225人。如举贤任能首开历史先河的祁奚大夫,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佛”王维,“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长篇白话小说开山鼻祖罗贯中,心意拳创始人戴隆邦等。明清以来,祁县乔家、渠家、何家等一批晋商巨贾在商界崛起,蕴育了灿烂的晋商文化,留下像乔家大院、晋商老街这样全国闻名的精美建筑。祁县还是中国晋商社火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山西省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保护示范地”,祁太秧歌、戴氏心意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县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馆藏宋版《昌黎先生集考异》为海内外孤本。祁县大地上还散落着许许多多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痕迹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风土人情。

记录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激励现实。保持应有的骄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我们生长于脚下这方厚重的历史沃土,我们就要有文化的担当,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就要把《丛书》整理、编辑出版好,让昭馀的历史文化、乡土风韵完美地呈现给世人,让文化这条古老的河流焕发勃勃生机,滋养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精神变得丰富而多彩。《丛书》记录了全县的民风、民俗、民居,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经典神话传说、人文精神、文物古迹等。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真实地记录祁县的人文历史,让《丛书》成为了解祁县的一个窗口,为大众打开一道通向祁县历史的时空隧道。

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积蓄、创新发展的过程。当今社会,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代祁县人一定能找准历史的方位和坐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以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出新的文明、新的辉煌!2014年12月第一部分名城古韵名城荡古韵 宝地数风流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现隶属于晋中市。全县辖6镇(昭馀镇、东观镇、古县镇、城赵镇、贾令镇、来远镇)、2乡(西六支乡、峪口乡)、3个城区(昌源城区、丹枫城区、麓台城区)管委会,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54个行政村,12个社区,289个自然村。全县总面积854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昭馀古城东城门牌楼历史悠久

祁县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境内梁村古文化遗址考古证明,早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周礼·职方》和《尔雅·释十薮》记载,远古时,太原南面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积水地带,叫作“昭馀祁泽薮”。祁地也因此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阳曲、盂县)等七部分。祁县的行政区域,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秦代,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王莽篡汉,改祁为示,东汉初,复称祁县。三国时,属魏国,隶并州太原郡。西晋恢复分封制,祁县属太原国,晋武帝时,封李憙为祁侯,县城迁到祁城村。北魏时,祁县属太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属府。金代,曾改祁为祈。元初,复称祁县,属太原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27年,废道,县直辖于省。1937年底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1948年7月7日,祁县全境解放,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晋中市。名人辈出

祁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仅载入《二十四史》、《辞海》、《辞源》、《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祁县籍名人就有100多位,列入清光绪《山西通志》的名人有225人。如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温峤,南朝梁将领王僧辩,隋末唐初思想家、史学家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石碑大雅、政治家温彦博、温大有三兄弟,盛唐著名诗人王维、词人温庭筠,后周、宋朝两代四朝宰相王溥,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渠本翘等。从东周到明朝祁地出过三十二位宰相级人物。社会贤达戴廷栻的城内寓居曾建有丹枫阁,是顾炎武、傅山等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

研究表明,祁县名人至少有五个第一:即以“天下为公、举贤任能”首开历史先河的祁奚祁大夫,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王维,“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长篇章回小说开山鼻祖罗贯中,心意拳创始人戴隆邦。名人文化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交通便利

古为“川陕通衢”之要塞,今是山西交通之枢纽,祁县历来是山西省交通枢纽之一,古时有两条驿路通过。一条是秦陇等地北上必经之路,另一条是由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孔道。子洪口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交通更加方便。地处太原盆地的祁县,距省城太原40公里,距北京500余公里。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南同蒲铁路复线,大西高铁客运专线、国道108、208线,大运、龙城、邢汾三条高速公路、省道东夏线、祁方线在境内纵横分布,交织成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祁县首届祁太秧歌大赛决赛◎梁村遗址石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1月,祁县古城作为中国商业金融古城和北方汉民族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杰出典范,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477—499),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城内有可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古宅院落。祁县古城东西长850米,南北700米,周长三公里,整个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旧时城墙砖砌到顶,外筑护城河,设四道城门,门顶筑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南曰“凭麓”,北曰“拱辰”,十分雄壮。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虽然因战争的破坏和风雨沧桑,城墙不复存在,但城内建筑保存完好,风韵格局依旧引人注目。它们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古城建筑风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是明清时期晋商辉煌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整座古城的特色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街、市、院、坊、阁、风。晋商故里

祁县作为称雄明清两代五百年的晋商故里,商业繁荣,商号、票号、茶庄、典当铺、钱庄遍布国内各通都大邑,甚至走向国外,曾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祁县是明清时期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昭馀古城内现存的明清时期几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向世人昭示着当年茶、票、斗、典、布、杂等百业的繁荣;长裕川茶庄等18处旧址诉说着晋商开辟万里茶道的艰辛;合盛元、大德恒、大德通、三晋源等12家票号标志着祁县执全国金融牛耳的辉煌;昭馀书院、竞新学校旧址体现出晋商培养人才的远见卓识;各类行规、号章史料彰显着晋商诚信为本、两权分离的经营之道。可以说,昭馀古城是包罗晋商文化的宝库。

祁县是“晋商”的大本营,是山西票号中祁、太、平三帮之首。历史上祁县商帮商号遍布全国,远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及南洋各地。书写了“汇通天下”、“晋商万里茶道”等传奇。

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是乔家第三代当家人,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资产总额上升数千万两白银。乔家大院从清乾隆年间始建,经不断扩建和增修,建成如今这座享誉中外的经典民居。◎乔家大院“在中堂”明楼院◎昌源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渠家大院主人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渠氏家族。大院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渠家是最早开始茶叶贩运的山西商人。嘉庆年间,渠氏增设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贩销西北,渠家也因此积累了万贯家财。长裕川茶庄是渠家于乾隆年间创办的,总号在祁县的段家巷,也是晋商中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和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历史上,长裕川主营砖茶,◎2014年11月28日,乔家大院文化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牌匾在湖北咸宁羊楼洞和湖南羊楼司均有茶山,生产后经水陆联运,行销至蒙古、俄罗斯。渠家大院珍藏的历史文物《行商遗要》手抄本,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长裕川茶庄办茶的全过程,是晋商“万里茶路”的真实写照。馆藏文物丰富

祁县图书馆藏书14.8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4万册,善本图书1.8万余册。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外孤本,被誉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晋商文化博物馆等)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文化遗产丰厚

数千年来,祁县不但名人辈出,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祁县人民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写就了辉煌的篇章。获授的省级以上授予称号主要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昭馀古城;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晋商老街;◎《昌黎先生集考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含长裕川茶庄)、兴梵寺、梁村遗址;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乔家大院文化园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太秧歌、心意拳;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祁县图书馆;

中国酥梨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拳牌匾

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祁县城赵镇;

中国晋商万里茶道中心;

山西省民间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保护示范地。◎2014年11月28日,山西省剪纸协会会长郭梅花在祁县首届民间剪纸大赛颁奖时现场点评第二部分彪炳千秋祁奚

字黄羊,亦称祁黄羊一、名人信息

姓名: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亦称祁黄羊。

籍贯:祁县

生卒:前620—前545

所处朝代:春秋时期晋国

家族关系:晋公族献侯之后,父高粱伯,子祁午

职业职务:中军尉,以“内举不辟亲,外举不辟仇”为国举荐贤臣良士。

经历概述:“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六十余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

主要典故:祁奚荐贤、祁奚请免叔向

现存遗迹:祁奚父子墓

入载史册:《左传》、《吕氏春秋》二、典籍记述《左传·襄公三年》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三、学者说名人学者简介:魏宗禹,1933年生,山西繁峙县人。1951年参军,1958年入山西大学历史系读书,1962年毕业后,读哲学专业班两年。先后在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现为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傅山评传》、《晋阳人文精神》等专著,合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祁奚◎祁奚祁奚(前620—前545),字黄羊,东周晋国大夫,《吕氏春秋》亦称祁黄羊。根据史籍记载,从他从事晋国大夫社会政治活动中,可以确知其生平梗概。一是明代关廷访撰、张慎言修的《太原府志·人物》祁奚传中说,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公”。清光绪《祁县志》中亦言,祁奚“历事晋景、厉、悼、平公四世”。上述记载说明,祁奚在晋公室中从晋景公至晋平公四世中,一直活动于政坛。晋景公在公元前598年即位,晋平公在公元前532年退位,期间有67年之久。二是《春秋左传·襄公三年》内有“祁奚请老”的记载。这则记载说明,祁奚在鲁襄公三年即晋悼公四年(前570)之时,以年迈为由,请求不任中军尉公职。对此,今人杨伯峻在《春秋左传·襄公三年》注中说:“老谓告老。据《晋语八·韦注》,祁奚于晋平公元年,当鲁襄公十六年,复为公族大夫。”说明祁奚在辞职一十三年之后,晋平公即位之始,又被起用为晋国大夫。对于祁奚是否再次出仕一事,史籍考据中有不同的见解,持怀疑态度的如马宗琏,他对《左传·襄公三年》的《补注》说:“祁奚疑是祁午。”亦有论者认为“不可解”。李孟存、李尚师著之《晋国史·祁氏、羊舌氏的灭亡》中说:祁奚在“晋平公元年(前557),他又出任首席公族大夫”。对此话的注中,在引述了不同观点后又说:“但亦不能排除祁奚再次出任的可能性。”此言明显倾向祁奚在晋平公初年再次出仕,并且是首席大夫,即正卿。前任中军尉是低正卿的公职这一说法与明、清时期所修方志的“历事景、厉、悼、平四公”一致。

祁奚之父名英,晋公族献侯之后,受封于高梁(今山西临汾城北10里)邑地,故称高梁伯。祁奚因食邑于祁,故以祁为姓。以祁为姓甚古。尧是黄帝族的嫡系,为最早的祁姓,其部族可能在祁地留居。祁奚以祁邑为采邑,成为祁姓后起的一支,因此祁地的居民,便以祁奚为创县的始祖者,长期以来加倍敬重。

祁氏家族的发展与衰败,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社会历史的内在深刻变化。晋国在晋文公重耳时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由于连年发动兼并战争,晋国一些战功显赫的军事将领,不断扩大自己的采邑领地,并在自己的封邑之内,发展经济,增加武备,纳贤养士,培植私家势力,威胁到公室权威,以致形成晋国内部公室与私家尖锐的权力之争。晋景公在位时,赵氏势力集团对公室的存在构成严重威胁,赵氏在晋国的势力经过数代经营而强大起来。据《史记·赵世家》中说,晋文公返国及成霸业,“多赵衰计策”。赵衰子赵盾,“益国专政”。晋景公时,赵盾虽卒,但赵氏家族仍主国政。晋大夫屠岸贾在景公三年,“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婴齐,皆灭其族”。与此同时,夺取了赵氏采邑,并将部分赵氏的世袭领地,赐给了新兴的公室祁奚。对于这一史实,《左传·成公八年》说“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左传》与《史记·赵世家》记载,需要作如下的比较说明:一是时间的不一致《赵世家》为景公三年,《左传》为景公十七年,两者相差十四年之久,对此,史家多认为《左传》所言为是。二是所捕杀的赵氏为赵同和赵括,赵朔此时已故,而赵婴已逃往齐国,此中《赵世家》所记有误。三是两者一致之处是在夺取了赵氏之采邑,“以其田与祁奚”。祁奚是新兴的公族,他在晋公室与私家的斗争中,显然站在公室的一边,反对私家的专权。对于史籍的上述记载,对与祁奚的关系而言,至少有两点没有说清楚。一点剥夺了赵家的封地,赐予祁奚为采邑:根据记载,整个过程是由屠岸贾主持“攻赵氏于下宫”的,就是说,这个史家所称的“下宫之役”,似乎祁奚这方面并未参加。晋景公根据什么将从赵氏手中夺取之田赐给祁奚,虽然可以肯定祁奚为公室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具体事实并不见一于史籍的。另一点是《左传》记载:“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成公八年》)这段话说明“下宫之役”后数年,曾被赵盾所养过的晋大夫韩厥,向晋景公进言说,成季即赵衰,他曾辅佐晋文公有功,而宣孟即赵盾,当时晋人有“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国语·晋语六》)的称誉。因此,废除赵家封地,不仅违背先王之教,也使“为善者俱矣!”于是晋景公立赵武为赵氏的后嗣者,并且反归其田宅等。这时便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反其田”是否就是“以其田与祁奚”之田,或返回部分之田?若如此,祁奚就失去了这一份封田了。总之,史家对此没有交代清楚。但从祁奚以后在政坛的展现而言,他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与威望,说明其封地不是减少,而是有所增加的。

祁奚氏的发家,是维护公室的原因造成的。在春秋后期,诸侯国的统治结构,尽管列国都行变法改制,但其维系统治基础的宗法制依然发生着重要作用。但是,最先逐步破坏这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者是晋国。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以后,实际展开了内外两方面的激烈斗争。对外,与齐、楚和秦战事频仍,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国界;对内则明争暗斗,或是公室内部,或是公室与私家权力之争此起彼伏。公室长期依仗自己的权势,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力量,集中打击最危险的势力集团,因此,晋国始终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总的说来,晋国自晋文公以后至晋平公时期的半个多世纪中,是以公族内部斗争为主线进行着;晋平公以后,私家形成以韩、赵、魏、智氏、中行、范氏等六卿之争,此时晋公室实际上已形同虚设了。

祁氏家族的兴衰,是沿着晋公室内部斗争浮出晋国政坛的。祁氏势力集团在公室的斗争中,始终是站在公族的一面争生存求发展空间的。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祁奚是晋献公的后裔,从情理上他忠于晋室,具有期望公室兴盛的自然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祁奚这支公室的支持力量,无论从公室或私家的实力而言,始终处于弱势的层次上。当公室权势强大时,他在支持公室方面,是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中;当私家权势强大时,他对公室的支持中,不仅左右不了形势,且身受其害。因为私家的壮大中,首先是消灭支持公室的相对软弱的力量集团。就是说,公室的力量较强大时,他还可以存在下去,因为他不具备对公室造成危害的可能与条件;当公室岌岌可危,依托公室而存在的祁氏集团,便会自然地失势。如“下宫之役”后,晋国公室虽然摆脱了赵氏近四十年对晋国的专断,祁奚势力也随之得到一定的扩大,然而晋国的大权却又转入了栾氏之手,此时,公族除了栾氏、祁氏之外,尚有卻氏、羊舌氏等主要的四家,其中栾氏与卻氏两家势力为大,他们不断利用一切条件与机会,争夺公室的主导权,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室利用私家势力抑制与消灭栾氏、卻氏中其他私家却乘机不断扩大实力,并逐步形成对公室的强大威胁力量。

应该说明的是晋国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内外激烈斗争中得到了快速的进步。首先是公田的不断缩小,私田的不断扩大。私家占有大量土地,农耕得到发展,再加在农业税收方面,劳役成分逐渐减少,实物税收部分逐步扩大,这样无论对公室或私家,都积聚了日益丰厚的财富,并促进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其次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与观念的变化。就社会变化而言,这时政治制度上有了突破性的变化,西周初立国的晋国,是依赖血缘的宗法制维护的,当时的县郡制只是宗法制的形式。但晋景公在位以后,即开始变为具有行政管理意义的县郡制了。与此同时,私有财产观念甚浓,为在晋平公以后逐步产生法家思想提供了条件。《史记·晋世家》中记载说:“(晋顷公)十二年,晋之宗室祁奚孙、叔响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对此,《史记·赵世家》中亦有相似的记载说:“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晋公室,由此益弱。”这两段记载,通过祁氏、羊舌氏之命运,说明这样几点:一是晋景公时代开始的晋王室公族内部争夺主导权的激烈斗争,至晋顷公之时基本结束了。从春秋时代诸侯国的历史而言,对公室大权形成主要威胁的力量,是来自公室内部,因此晋国最高的统治者,从晋景公时代开始,始终将主要矛头对准公室内部最大势力集团,晋景公时代消灭了赵氏集团,晋厉公时代消灭了卻氏集团,但他付出了被栾氏集团所弑的惨重代价。晋悼公继位后,实权旁落在栾氏集团手中。晋平公时代又消灭了栾氏集团,至此,公族只留下了祁氏、羊舌氏两家,至晋顷公时代,祁氏集团亦遭到了被逐出晋国政坛的命运。从此晋国由六卿主宰,直到韩赵魏三分晋国。祁奚在从政中,始终公私分◎剪纸人物·祁奚明,坚决站在公的立场上,反对以私损公,祁奚所持之“公”的思想观念,是宗法制传统维护者的表现。这从他与晋平公问对中便可得到说明。他说,作为公室的大夫,理应“温良而好礼”,“畏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乎父母,而恭乎兄。”(《大戴礼记》卷六《卫将军文子》篇)这里的礼,即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规范,又是维护宗法等级的道德内在要求,因此,大夫应尽力效忠公家,以做到尊敬祖宗,保族宜家,维护宗族的统治权。祁奚作为公室的后裔在公室权威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认为保卫公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是礼,也是忠孝的主要内容。祁奚在维护宗法制传统制度中,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夹击,一是公室一向对公族中具有威胁的势力集团进行打击,二是私族在发展中,首先是打击公族中的弱势力集团。因此,祁奚在维护宗法制传统中,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如他曾说:“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亦择君而事之。”又说:“有道顺君,无道横命”;“国家有道,其言足以生,国家无道,其默足以容”;“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君陈则进,不陈则行而退”。祁奚在这些论述中说明,事君应分有道与无道,有道顺君,无道则不应顺君。君可以择臣而使用,臣也应择君而事之,无道之君,就可以即行而退,更不能为此“爱其死”的。祁奚的尊君事君,虽然遵循宗法礼教,但他主张以道为衡量的原则,对于讲道义的君,则事之,不讲道义之君,则应退避,倡导应有理性,反对盲从,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从祁奚关于“公”的理念而言,他始终坚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原则,作为先秦时期的道德范畴,仍然含有益于社会的意义,对于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祁奚“果而不淫”的品格。晋悼公时,祁奚受到重用,命他出任中军尉要职。时晋悼公认为他做事“果而不淫”,就是果断而又适中。在“祁奚请老”时,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辞职,晋侯问谁可以接替其职务,他推举名为解狐的人。正准备任用之时,解狐不幸去世了。晋侯又让推举一位接替他的人。这时他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为中军尉。祁奚先举的解狐,与之有私人的仇恨,后举自己的亲子,时人对此颇有论述。吕不韦说,祁奚的建议,晋侯采纳并“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卷一《去私》)刘向也有类似的称誉说:“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滔;立其子,不为比。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祁奚之谓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可谓至公矣。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新序》卷一《杂事一》)这里将祁奚此举的善事,由“可谓公矣”,改为“可谓至公矣”,对祁奚给以极高的评价。《左传》在评论祁奚的此一善举时,引用了《诗经·小雅》的“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诗句,表示赞赏。意思是说,因为祁奚是一位有德之人,故能举似己者。他所举的解狐、祁午,都与他一样,皆为有德之人。如解狐,相传他是祁县东冀里人士,为人正直,为官清廉。韩非说:“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再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意思是说,解狐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而他们曾因私结怨甚深,但这并未影响解狐对邢伯柳做事与能力方面的否定。当邢伯柳为此向他道谢时,他便坦率说明,他是公私分明的,私怨不可能影响他的为公,但为公也不可能等于了结以往的私怨。说明解狐与邢伯柳在这方面的表现,与祁奚同解狐两人的关系是十分相似的。又如他举子祁午的事,同样表现出他是持公正态度的。祁奚曾这样评价他的儿子说:“午之少也,婉如从令,游有乡,处有所,好学而不戏。其壮也,强志而用命,守业而不淫。其冠也,和安而好敬,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直质而无流心,非义不变,非上不举。若临大事,其可以贤于臣。”(《国语·晋语七》)说明祁午在少年时代,婉顺听话,出外游戏,告知家人去向,有事留游,告知家人所在的场所。青年时代,意志坚强,勤奋学习,谨守学业而不杂乱无序。及至二十岁后,为人谦和而彬彬有礼,对小事表现出仁祥的态度,面临重大事情,亦能镇静自若地面对等。性情质朴耿直而不放纵,做事适宜,非长辈教诲而不为。如果他担当重任,可以做得更好。晋侯认可祁奚对其儿子的评介,便任命祁午代替其父担任了中军尉这一要职。在任职期间,果然表现优秀,“军无秕政”,军中从未出现过错误的命令与举措,直所谓“择子莫如父”。

祁奚在荐举方面既不弃于仇、又不避于亲,一心为公,因此在历史上留下美名,并被后人传诵着,继承和发扬着。《礼记·儒行》记载,孔子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在《韩非子·说疑》中也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们不仅将这种善举者视为“有德者”、“至公”之人,而且也作为衡量“圣主明君”的一个依据,故而汉代的一些重要典籍对此都有详细记载与赞赏,从而丰富了古代的政治文化。

在长期从政中,祁奚用自己秉公行事的优良品质和干济之才,赢得晋国政坛的称誉,因此他的言行竟一时成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如在晋平公五年(前552年),史称为“栾盈之难”发生。栾桓子娶范宣子之女为妻,生子名怀子,就是栾盈。栾范两家为姻亲关系,同为晋的大夫。当时范宣子为正卿,栾盈是公室的强族,他们从历史与现实而言,存在着很深的潜在矛盾。时栾盈的父亲过世,其母子反目,引发栾范之间公开的冲突。范宣子凭借职权,乘机驱逐栾盈出境,大肆杀害其同党,同时祸及叔向等人,叔向被囚禁。这时乐王鲋面见叔向,并说愿意为他开脱求情,叔向对此表示淡然,既未回应,也未感谢他。待乐王鲋走后,众人不解,皆责备他不该这样。叔向回答说,乐王鲋不是救我之人,救我之人“必祁大夫”。对此说了祁奚救他的两条根据,一是“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左传·襄子二十一年》)祁奚推举贤才时,尚能做到内不失亲、外不弃仇,难道能独遗漏叔向我吗?二是他引用了《诗经·抑》篇的诗句说:“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他说,祁奚翁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他具有崇高伟大的品行,深谋远虑的智慧,就是四方的诸侯,都还顺和着他的。反观乐王鲋此人,他虽是我的同胞弟兄,也能在晋侯那里说上话,但他是一个一切都顺从国君的人,咋能救我呢?因此叔向将救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祁奚身上。

当时祁奚已经告老休养了,远居祁邑家里,闻听晋王室发生这样的大事,急忙坐上快速的传车,赶往晋都新绛,为叔向的赦免而奔忙。他到晋都后,径直面见范宣子后,首先征引《诗经·周颂》的《烈文》篇说,建立了文治武功的诸侯们,是文王赐给的福祉,“惠我无疆,子孙保之”。对于先王所遗之德行,应代代相传下去。又引《诗经·夏书》的《胤征》句:“圣有谟训,明微定保。”圣人的谋略训诲,后人应当相信与保持。两句话都用了一个“保”字,期望范宣子在行事中,万不能丢弃先贤的传统美德。接着还说“夫谋而鲜过,慧而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而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意思是说,谋计少有过失,教诲又不知疲倦者,叔向都具备了,他是国家的柱石,若他的十代子孙有过失,也应给予赦免,这样做是可以勉励有才能智者的。而今如一旦不赦免而死,岂不让人困惑?接着他又说:“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戳,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祁奚引用了三代的故事说明,禹的父亲因治水无功,舜处置了鲧,又用了其子禹,卒成功;商名臣伊尹,汤之孙继位后荒于政事,伊尹便放逐他居于桐地(今河南虞城),三年方复位,太甲终无怨色;周公与管叔、蔡叔并为兄弟,武王死,成王接位,管、蔡叛周,周公平乱后,辅政成王。这三则故事,先言父子不相及,又言君臣不相怨,再言兄弟不相同。说明叔向虽然与羊舌虎是属兄弟关系,也应该区别对待。赦免叔向是件善事,而滥杀无辜就不对了。范宣子听了祁奚的一席话,高兴地改变了态度,一同乘车去面见晋侯,赦免了叔向。祁奚顺利地完成了为叔向求情这件大事,他认为没有必要寻访叔向言功,便踏上归途,回到祁邑;叔向被赦免后,也认为没有必要去找祁奚致谢,径直去朝见晋侯。这说明了祁奚为人正直的风范,也说明他为人之纯真。

叔向是一位才华卓越的人。《国语·晋语》等典籍记载,叔向在晋平公时任太傅,参与国政,坚持礼治,倡尊贤任能,“比德以赞事”,主张君子同心同德,反对“引党以封己”,斥责结党自肥,在晋国政坛很有影响。但祁奚力救叔向一事,反映了他对晋国未来的深深忧虑。“栾盈之难”表层原因是因为栾盈与其母栾祁(相传范氏族是唐尧之后,本祁姓。栾祁是范宣子之女,遵周制,女举姓不称氏,故称栾祁)引发的冲突所致,深层的原因是栾范两大家潜在矛盾激化,范宣子为了扩张势力,企图借这一机会摧毁栾氏这一公族中的强族势力。因为范宣子深知栾盈广纳智者死士,就是图谋消灭自己家族的。从《左传》上述记载说明,范宣子消灭公族栾氏是得到晋平公同意的。自晋文公以来,私族不断壮大,但对晋侯构成威胁者,主要来自公族中的强族,因此晋侯往往借助私族大夫的力量,制约或消灭公室的强族。对此祁奚是有高度警觉的。他认为栾氏家族被消灭后,叔向之羊氏族就有被消灭的危险,若如此,公族只有祁氏族一家了,这样不仅难以维护晋侯王室,而祁氏家族也难以自保了,这才是他拯救叔向的根本原因所在。

祁奚为赦免叔向奔忙一事,在《吕氏春秋》和《说苑》都有较为详细记载,与《左传》所述大致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异之处很值得重视。如叔向被捕一事,《吕氏春秋》与《左传》一致认为,叔向之弟羊舌虎与栾盈善(交好),栾盈有罪,羊舌虎被诛。而刘向则又言:“叔向之弟羊舌虎善乐达,达有罪于晋,晋诛羊舌虎。”(《说苑》卷十一《善说》)达有通达、豁达之解,还有显贵的意思,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羊舌虎是公族羊舌氏家族的显要人物,为了扩充势力,他乐善好施,争取人心,而这正是范宣子所不能容忍的,因此,范宣子借灭栾氏族的机会,将他诛杀。而栾盈作为“主犯”,却只以驱逐处理,说明范宣子拘禁叔向等是其蓄谋已久的阴谋。祁奚所担心的正是这一点。当时的公族只有栾氏、羊舌氏和祁氏三家了,若栾氏、舌氏两家被灭,祁氏一家便危在旦夕。◎祁县闫名村——祁奚墓

二是祁奚为叔向的赦免“往见范宣子而说”,含有求情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以法进行论争的。《左传》上只记述祁奚引用古典故事的道理含蓄地揭示范宣子的不当,而《吕氏春秋》和《说苑》则是引用法理进行论辩的。如他对范宣子说:“闻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赏过则惧及淫人,刑慢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君子。”(《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这段话《说苑》中以“刑滥”代替“刑慢”,其余文字完全一样。祁奚在这里直言范宣子违背了赏罚分明的原则,犯有量刑不当的过错,使得范宣子无言以对。迫于祁氏、羊舌氏家族还有相当大的势力,又迫于社会的舆论,范宣子不得已改变了对叔向的态度。

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祁奚得悉羊舌虎被诛、叔向被捕有“吾闻小人得位,不争不义,君子所忧,不救不祥”之语。这是祁奚对当时政局的总体看法。

三是《左传》与《吕氏春秋》中,关于赦免叔向的情节迥异。《左传》中说:“宣子说(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范宣子听了祁奚的劝说,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和他同乘一辆车子,向晋平公劝说,赦免了叔向。而《吕氏春秋》与《说苑》则言:“宣子乃命吏出叔向。”表明是范宣子直接下令赦免了叔向。但据《国语·晋语八》记载,在平公六年,即“栾盈之难”的第二年,晋平公还认为“栾书立吾先君,栾盈不获罪,如何?”这里说的是栾盈的祖父栾书曾为景、厉、悼的三朝正卿,又有杀厉公立悼公之功,悼公是平公之父,故他不欲灭栾氏。后在阳毕等劝说下,再加有栾氏党作乱事,以“绝其本根”下令逐栾盈,后又命灭栾氏的。说明祁奚救叔向之时,晋侯并未有灭栾氏的意图。

总之,“栾盈之难”事起偶然,而根本所在则是卿大夫间公室与私家权利之争。对于晋国的这段历史,论者一般认为站在公族立场上的祁奚、叔向等,同根相连,属于保守派,祁奚是晋献公之后,叔向是晋武公之后,他们与公族栾氏,都自然存在着维护晋室的责任,故与私家之争有着明显的不同意义。如叔向与晏婴论“季世”时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左传·昭公三年》)重要的是祁奚作为晋之宗族一支中的一位政治家,在他年迈之际,能够清醒地洞察到这一点,并不辞危难劳苦,拯救出羊舌公族的杰出人物叔向;而在他告老之时,又以举贤不避亲的无畏精神,荐举自己的儿子祁午继承自己的职位。就是在祁午、叔向等与私家抗衡中,使晋公室又延续了很长一段历史。

祁奚的一生,始终坚持其“尊祖敬宗”的传统理念,认为维护公室利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观念即使在先秦时期,也是属于公德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被肯定的,由此而演化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传统,至今仍有合理性内涵。祁奚的“唯贤是举”、“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的观点,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美德,同时也反映了百姓的一定的利益和愿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祁奚在晋悼公时从政以来,由于晋王室不断发生权力之争,致使他的才华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尽管如此,他的秉公重义,崇礼尚法,操行自重,学识渊博,当时便受到朝野称誉,先秦至秦汉以来的主要典籍中,都对他有赞誉的记载。祁奚晚年是在其封邑祁县度过的,逝世后葬于县城东南部的阎名村,其子祁午葬于其右侧。《祁县志》将祁奚位列于《乡贤篇》的首位。据《山西通志》记载,祁县、盂县有祁大夫庙。《太原府志》也记载,在祁县西关建有祁奚祠。这些记载说明,虽然祁奚至今已辞世两千五百余年,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后人的缅怀与纪念。四、链接(一)祁姓渊考

在历史文化名城祁县,有“天下祁姓出祁县”之说,省内外诸多祁姓人士也多次赴祁奚父子墓虔诚祭祖。那么祁姓渊源如何,考证有六:

1.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据《元和姓纂》和《辞源》所载,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邑于祁(故城在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十五里处古县镇),遂以邑为氏。

2.出自姬姓,黄帝之后。据《广韵》所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含祁姓。

3.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据《姓氏考略》所载,帝尧伊祁氏之后有祁姓。

4.据《路史》所载,少昊之后有祁姓。

5.周时司马祁父之后,以名为氏。一说祁父乃管理兵甲之事的官职,后世以官命姓。

6.出自他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奇德哩氏后改为单姓祁;清时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省)土司、甘肃碾伯县(今青海省乐都)土司为祁姓,乃蒙古人;土族祁嘎氏,汉姓为祁;今土家、彝、满、保安、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二)省级文物——祁奚父子墓

该墓列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名录,位于祁县城南3公里的阎名村北。东周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晋悼公时中军尉)的墓葬。位于阎名村北约150米,两墓东西排列,相距30米左右。祁奚墓为圆形,封土高4.5米,直径16米。祁午墓方形,封土高3.2米,东西16米,南北14.5米。保存完好。(三)《古县镇志》(选自1987年10月编印的祁县地方志丛书之一)《古县镇志·(第一编)地理》

今天的下古县村,原是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封给大夫祁奚的食邑中心。在村西里许的地方,有一块面积约四百亩,海拔约八百米——较平川相对水平又超高四五十米的高地。这块高地曾经有过一段繁花锦◎祁县闫名村——祁奚父子墓石碑簇的黄金时期,后来又经历了花落水流的荒寂时代,变成蛇虫蜿蜒,荒凉一片的不毛之地。历史告诉我们,早在2500多年前,在这块高地上,曾建筑着一座高大精巧的“恩荣坊”,另有几座古朴的大小殿宇。这是祁奚大夫历事晋景、厉、悼、平四公,极力效忠的死后恩荣。公元前514年,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食邑随之没籍,“恩荣坊”平毁,殿宇坍塌。从此苍松翠柏失修,柳杨冬青凋枯,连祁大夫亲手种植的龙种槐也同样受到摧残。温序

字次房一、名人信息

姓名:温序,字次房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生卒:?—30

所处朝代:东汉

职业职务:护羌校尉

家族关系:子温寿

经历概述:初为汉光武帝侍御史,后任护羌校尉。巡视至襄武(今甘肃漳县)时,被凉州割据者隗嚣部下将领苟宇劫持,并劝他投降共图天下,温序不从,慷慨陈词,衔须于口,自刎而死。

主要典故:温序思归

现存遗迹:温序墓(祁县修善村)

入载史册:《后汉书》二、典籍记述《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

六年,拜(任命为)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三、学者说名人

学者:魏宗禹(简介见祁奚部分)

温序(?—30),字次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东汉初年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位忠义志士,并因此名垂史册。

温序早年在并州做事,是一位普通官吏。在建武二年(26)时,骑都尉弓里戍率军平定北部州郡,来到太原,历访当地名流和有识之士,征询治理社会的良策。不意之中遇到温序,经过彼此思想交流,弓里戍认为温序具有奇才,很赏识◎刘如岗中国画作品·温序他的智慧、谋略与人品,于是上疏推荐他一个较高的职位,疏荐得到光武帝的同意,起用为侍御史。汉代侍御史位在御史大夫下,主管给事、举劾非法、督察郡县之事,后又迁任武陵(今湖南溆浦)郡都尉,辅助郡守掌全郡的军事,维持一郡之地的社会治安。后来因疾病免官休养。

光武帝建武六年(30),温序病愈后被任命为谒者即谒者仆射,掌管宾赞受事。不久又迁任护羌校尉之职。护羌校尉是汉室负责西羌事务的专官,官职同于九卿、郡守,秩比二千石(汉代官等是按年俸米石多少而定的)。温序接任时,正是东汉王朝实现全国统一之时。西汉之末,王莽窃位,由于政令苛酷,民心思汉,故起兵者皆称汉后,致使刘秀在统一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全力打击东部、北部和南部豪强割据的同时,布置了进攻西部隗嚣和公孙述的战役。温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被派往西部战线的甘肃一带,主要对手就是隗嚣(音wěi xiāo)。此人天水人,西汉经学家刘歆引誉为士,刘歆去世后返故里,王莽篡权后,因素有名望,起兵应汉,被推为上将军,曾助刘秀镇压过赤眉军,不久与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联合,与刘秀争天下。时刘秀已控制了中原地域,称帝于洛阳,建元为建武元年(25)。温序受命西进,出巡防地,行至襄武(今甘肃漳县)境内,遭到凉州割据者隗嚣所部别将苟宇拘劫。温序被劫拘后,苟宇劝他说:“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后汉书·温序传》)劝他背叛东汉政府,与他们一起争夺天下。面对割据者的威胁与劝说,温序思想上只有东汉新王朝,因此他大义凛然,果敢刚毅不动摇,坚定地说:“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隗嚣部将苟宇等为了网罗人才,依然耐心地争取他,反复劝说他投降。温序勃然大怒,一面斥责说:“虏何敢迫胁汉将!”一面以所持之节,击杀敌方数人,一时间引得其他将士一拥而上,企图围攻杀害他。苟宇急忙制止,并说:“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温序接过苟宇所给的剑,在临死之前,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先将自己的胡须衔在嘴里,并说:“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生怕自己的忠贞纯洁的胡须,被这片暂时被人割据的泥土所玷污,从容伏剑,离开人世。

温序去世后,他的部属主簿韩遵、给事王忠扶柩归葬。光武帝命令温序的部下王忠将温序的灵柩运回京师洛阳,“赐城傍为冢地”,特在城傍为他置了一方墓地,并安葬在那里。同时赐给其家人谷类千石,绢五百匹,任命温序的三个儿子为郎中。长子温寿,后做官至邹平侯相,夜梦其父告诉他说:“久客思乡里。”温寿随即请求辞职,上书言为父归葬故里,得到准许后,将温序尸骨移葬于今祁县西北一带的祖坟里。在东汉历史中,温序难入一流知名人物之列,然史家范晔认为应该将他列入其中。他说:“中世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万者,盖亦众也。”他引用孔子论中庸说,中和可常行之道,谓之中庸。但是在社会◎祁县图书馆馆藏——《后汉书·温历史中,常遇过与不及之人,这些序》人正如孔子所言:“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虽不符合中庸之道,但却积极进取,志向高尚;狷者虽也不符合中庸之道,但却洁身自尊,自行沉稳。因此范晔以自己治史的标准,“以其名体虽殊,而操行俱绝,故总为《独行篇》焉。”(《后汉书·独行列传》)将温序列入其中,用以弘扬其“志刚金石”、“狂者进取”的精神,颂扬他维护国家统一,以身许国,不惧牺牲的坚毅精神。对此,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也作了叙述,表示了肯定的看法,说明这种精神具有永恒意义,是值得颂扬和继承的。范晔在其《独行篇》赞曰:“乘方不忒,临义罔惑。惟此刚洁,果行育德。”这是不为过的。在社会发展中特立独行的仁义志士是不可缺少的,其“惟此刚洁”严格遵循社会赋予的责任,并“果行育德”、“临义罔惑”就更是难得。王允

字子师一、名人信息

姓名:王允,字子师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生卒:137—192

所处朝代:东汉末

家族关系:侄王凌

职业职务:录尚书事

经历概述:王允十九岁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与中常侍张让斗争失败,被迫去官隐居,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任司徒兼尚书令。他反对董卓的暴政,和董卓义子吕布结为密友,利用吕布和董卓的矛盾,于初平三年,在吕布的帮助下刺杀了董卓。后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处死,时年56岁。

主要典故:连环计诛董卓

现存遗迹:祁县王允墓

入载史册:《后汉书》二、典籍记述《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

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而津兄弟谄事宦官,因缘谮诉,桓帝震怒,征太守刘瓆,遂下狱死。允送丧还平原,终毕三年,然后归家。复还仕,郡人有路佛者,少无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补吏,允犯颜固争,球怒,收允欲杀之。刺史邓盛闻而驰传辟为别驾从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废弃。

初,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是时,三辅民庶炽盛,兵谷富实,李傕等欲即杀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计将安出?”翼曰:“虽祸福难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宏曰:“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况其党与乎!若举兵共讨君侧恶人,山东必应之,此转祸为福之计也。”翼不从。宏不能独立,遂俱就征,下廷尉。傕乃收允及翼、宏,并杀之。

允时年五十六。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唯兄子晨、陵得脱归乡里。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三、学者说名人

学者:魏宗禹(简介见祁奚部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