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健身理论探索与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9:28:48

点击下载

作者:王玮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群众健身理论探索与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

群众健身理论探索与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不断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间体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东方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民众必须重新认识传统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在充分继承和合理性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以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新文化吸引民众的关注,建立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体系。群众健身体育受制于其发展地位、物质基础、体育文化等客观条件,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域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不全面。后奥运时期,我国应明确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确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资金和管理模式,增加群众体育科技投入,进行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我国体育传统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

本书深入浅出探讨“群众健身理论探索与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全面、客观地探索了在群众健身理论探索与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改革的具体实践。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索了群众健身理论与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改革的具体实践。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群众健身的现状与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读,使人们了解群众健身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对运动的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方面的科学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我国群众健身的管理及群众健身的新模式的概念、目标、任务特点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群众健身运动方法的研究,在对健身俱乐部、城市社区体育、广场类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健身的特点与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群众健身效果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对我国民间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及发展做了深入分析及研究;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发展及文化背景;第六章是对我国民间体育传承的实践探索,并对民间体育的现代化与传承现实进行探索研究。

本书在作者硕士论文《吉安市小城镇体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和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庐陵高跷与高跷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参阅了大量有关健身体育方面相关文献与资料,同时为保证论述的准确与全面,本书引用了许多专家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较紧,定会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诚望读者不吝指正,作者愿以此悉心拙作,尽绵薄之力,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求教于同行。作者2017年4月第一章群众健身的现状与理论基础

国务院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群众健身计划纲要》(国发[1995]14号),这是实现国家发展群众健身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群众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旨在于通过政府领导、社会支持,为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创造更多更好的体育环境和条件,实现国民体质的普遍增强。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随着我国20世纪开始实施五日工作制和年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也日益增多。但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的健身意识没有跟上经济快速发展和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带来变化的步伐。西方国家出现的“现代文明病”开始困扰我国国民,尤其是近两次国民体质调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连续20年下降,已经引起了我国最高领导层的极大关注。第一节群众健身的现状解析一、群众健身的内涵(一)群众健身的诠释

1.健身

通过研究健身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后发现,健身这一活动过程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称谓,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自然也就有差异。在古代,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人们对健身的认识是较为统一的,即强健体魄、修炼身心。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并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人已将健康作为自己的第一需求了。人们关于健身的认识大都是浅显的,认为健身仅仅就是体育锻炼,并通常将“健康”理解为身体康健、没有疾病,“要拥有健康只要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就可以了”。然而,“健康”的含义远不止这样简单。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时,就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一种完美状态。“健康”至少“健身”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在当时,除了医疗手段之外,其他所有为了人体健康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都被纳入了健身的范畴。在众多的健身方法与手段中,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实现健身的目的被称为体育健身,也称作“运动健身”。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从其他国家引入了大量的与健身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从此,人们对健身一词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例如,林建棣在《体育健身指南》中指出,实质上健身的意思就是促使人的身体健全和体质增强。林笑峰先生认为,人类的身体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要对其加以建设,这是人类生长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健身是对人的身体进行建设或健全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个方法可以使人的体质不断增强。健身时,不仅要对四肢进行锻炼,而且要对头脑加以锻炼,因为头脑也是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脑不健康,身体就难以实现整体的健全。毕春佑在《健身教育教程》中认为,建设和健全人的身体就是健身,实际上也就是说增强人的体质,这和前面的观点是一致的。朱金官在《健身健美手册》中认为,健身指的是通过对一定身体锻炼方式的运用来实现促进体质强健的目的。

不同的学者对健身含义的界定各有侧重,在分析上述几种观点之后可以得出,健身是促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为方式。我们可以对健身的概念做如下界定:健身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愉悦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健身包括一系列的行为过程,有智力行为、机体行为,也有社会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都是为了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而不是仅仅从疾病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可见健康是健身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健身是一个具有综合含义的词汇,既有强健身体的意思,又有健全身心的含义。

2.群众健身

群众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群众健身旨在促进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群众健身活动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倡导群众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我国之所以会产生群众健身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是世界大众体育对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客观需求和必然产物,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具体如下:(1)世界范围内大众体育发展在中国的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众体育开始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众体育的发展规模初步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后,大众体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在世界上迅猛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也开始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类型的世界性民间组织、政府组织都对大众体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如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以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对一系列的大众体育发展规划进行了科学制定,大众体育在法律层面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发展规划的建立确保了大众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大众体育运动发展势头的日益强劲,许多国家深深地受其影响,纷纷对本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规划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并对长期奋斗目标进行了明确,对具体落实计划进行了科学规划。例如,澳大利亚的《生命在于运动计划》《积极澳大利亚》;加拿大颁布了有关大众体育的《积极生活》;德国制定了《家庭体育奖章制》和《黄金计划》等;新西兰的《国家运动计划》;英国的《年代体育战略规划》和《体育:提升娱乐》;比利时的《每家一千米计划》;美国提出了《最佳健康计划》和《健康公民2010》;日本出台了《东京都增进健康计划》《国家体育促进与大众体育建议》和《迈向21世纪体育振兴策略》。这些计划的实施使得体育与健康、卫生、生活方式及质量等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一步促进了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

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受到人力资源质量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人与人、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相处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含义,而人的基本权利就是健康。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的健康问题,而且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同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要将人的问题充分重视起来。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健康又是人发展的根本。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国民整体上要有良好的素质,而从整体上提升群众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群众健身,在促进群众体质增强、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提升的过程中,群众健身发挥的价值与作用是积极的、巨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而且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我国的体育物质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大量增加;人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在促进人民整体素质提高、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体育发挥着日渐显著的作用。

以上这些成就都说明我国社会各界普遍重视与支持群众健身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看到群众健身工作开展的成就,也要看到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总体上来说,我国群众健身工作的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群众普遍还没有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我国还没有特别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参加者数量还不够多。

②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情况不多见。

③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群众健身工作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系统。

④我国已颁布《体育法》《群众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文件,但原有的体育立法基础相对薄弱,执法监督和执行力度还不够。

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未建立,处于摸索阶段。(二)群众健身的内容

1.个人健身的内容

通过查阅《中国群众健身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发现,长走与跑步、足篮排球、羽毛球、游泳、体操、乒乓球、登山、跳绳、台球与保龄球、舞蹈是在我国体育人口健身活动中排名前十的。这些活动内容与过去相比,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过去相比,参加太极拳、气功、武术、门球、地掷球等项目的人数有所减少,而舞蹈、球类等有很强的娱乐性与竞技性的项目参与者有所增多,登山的人数也较过去有所增加。

2.群体健身的内容

据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参与群众健身活动点举办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九位的依次是健身健美操、武术、秧歌、交谊舞、广播操、羽毛球、气功、门球、网球。与过去相比,气功项目的参与者有所减少。以前气功在居民的健身项目中排名第一,现在排第七。基本上,有很多居民活动点将这些项目作为长期锻炼的项目,也有少数居民活动点按照季节调整相应的锻炼项目,随体育潮流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换活动项目的活动点也有,但比较少。

过去,人们只是参与大众健身中几个有意思的项目,现在随着群众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项目都成为群众健身路径。当前,具有创造性的大众健身锻炼项目不断出现,如太极柔力球就是一个典型,中老年健身人群普遍喜欢参与这项运动,其作为羽毛球与太极拳技术和思想的结合,对于中老年人锻炼身体十分有益。老年拐棍操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项目,它由上海市某社区设计而来,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男性锻炼的需要。这一项目动作合理,形式诙谐,颇有趣味,因此对老年男性有很大的吸引力。

3.商业人群健身的内容

商业健身全称是“商业健身服务业”,是通过将优质的体育健身产品和优良的服务提供给客户,从而使客户健身需求得以满足的服务行业。

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身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商业健身服务业在大众体育中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大众体育中的作用与地位都很重要。然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不是大众体育的一部分,只是为那些富有的人服务的行业,其实从本质上而言,其从属于大众体育的范畴。

调查显示,客户参与的商业健身活动内容中,排在第一的是操类课程,具体包括搏击操、健美操、肚皮舞、瑜伽、游泳、剑道等。普拉提、动感单车、跆拳道、有氧功率跑台等也是主要的健身活动内容。在一些高档的商业健身企业中,网球、高尔夫球等也是常见的项目。

以上这些健身项目对于人的健康体能的发展十分有益,不同项目侧重发展的体能是不同的,有些侧重发展人的力量,有些侧重发展人的柔韧,有些更侧重促进人的有氧耐力的发展。

以上这些健身项目大都来自国外,如印度的瑜伽、日本的剑道等。从文化角度来看,印度的瑜伽有古老的印度文明的支撑;日本的剑道体现了日本的勇士精神。从这些项目的需求人群而言,白领阶层是喜爱这些产品的主要人群,他们喜欢这些产品不仅因为通过这些项目可以健身,而且还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信其“道”,亲其“师”。不同项目对应有不同目的与追求的人群,比如力量训练与形体健美是喜欢健美的人士追求的产品,有氧跑台上运动是需要减肥的朋友热衷的一个主要项目。

很明显,在商业健身服务业中,客户在参与健身活动时对场地、器材等设施以及环境和服务都有较高的要求。

4.群众健身中的竞赛内容

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中,竞赛是其中一个特征表现,竞赛也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基本手段。在群众健身活动的发展中,离不开竞赛发挥杠杆作用。

目前,“全国体育大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是我国具有群众健身性质的主要大型综合赛事。全国门球比赛、群众健身路径比赛、全国舞龙及舞狮比赛等具有群众健身性质的大型单项竞赛活动也有很多。从年龄划分,群众健身中的竞赛活动有老年人的竞赛活动、青少年的竞赛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群众健身活动竞赛的举办目的与手段与竞技体育竞赛是不同的。对大众体育竞赛活动进行组织与举办时,不可以简单地用竞技体育竞赛的方法来全面处理。群众健身竞赛比的是更健康、体育素养更高,而不是“更快、更高、更强”。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大众体育竞赛活动都是通过对竞技体育竞赛办法的盲目套用而举办的,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及时纠正这一错误的做法,采取合理的对策来正确地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明确赛事的目的、任务、内容及价值所在。二、群众健身产生的背景、特征(一)群众健身产生的背景

1.群众健身产生的国际体育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于1919年1月首先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All sports fo rall)的理念。顾拜旦在致力于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大众体育活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从最初理念的形成,到逐步成熟,再到当今的快速发展,大众体育已经成为国际体育的发展潮流。

198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大众体育委员会”,1986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组织召开了自此开始每两年举办1次的第1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198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11届世界健康大会调查表明,世界上有89个国家提出了大众体育的目标。1990年5月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大众体育健康与营养大会进一步显示,发展大众体育的国家已接近100个。1993年6月,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洛桑签订了双方合作备忘录,指出“双方合作的核心,是群众体育和群众健身”。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与国际奥委会一起资助和组织“国际大众体育联合会”。1994年在乌拉圭举行的第5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的主题是“大众体育与健康”,大会宣言指出:“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和平、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还提出“2000年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的口号。199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体育联合会总会也加入这一行列。“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向各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进行大众体育知识传播和经验交流的场所。2002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体育锻炼,提出的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由此看出,大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愈来愈普及。

2.我国群众健身产生的体育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了辉煌业绩,所谓相对滞后,是相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而言。我们承认,这种相对滞后有其合理的成分,即为了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在力量有限的条件下,采取保全竞技体育政策的结果。但我们同时也要承认,这种牺牲群众体育、保全竞技体育的结果,实际是牺牲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因此这种政策不是长久之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群众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利益,逐步缩小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差距,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部分投向了竞技体育。政府“财政拨款”的50%以上用于包括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普通业余体校在内的训练机构。尤其是优秀运动队和体育学校的一级和二级竞技体育队伍,占去了“财政拨款”的大部分,而群众体育获得的“财政拨款”只占相当少的一部分。公共体育设施的本来含义是政府为公众建设的,满足大众体育活动公共需求的体育设施,但是这些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各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成为为优秀运动选手服务的设施。正是这种投入结构的结果,使我国竞技体育建设起了一个基础雄厚、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体系,从而保证了我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竞技体育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还是在一线、二线、三线队伍建设上,无论是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大队的基地建设上,还是在教练员队伍、裁判员队伍、中等和高等专业教育、竞技体育科研机构建设上,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形成了可以与发达国家抗衡的竞技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

而我国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比较,其建设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除去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存在很大反差之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高等和中等社会体育专业教育都只是近些年才开始,专门的群众体育科研机构几乎没有。最为突出的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差距。按照1986年原建设部和国家体委共同颁布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定的范围、指标和标准,按照1995年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我们将全国体委系统所有场地都认定为公共体育设施,而我国城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只相当于国家规定的高限的10%左右,相当于国家规定的低限的25%左右,存在着巨大的欠缺。

1979年,为了迎接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挑战,集中力量将竞技体育搞上去,国家体委确定了“省一级以上体委继续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从而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成绩卓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强烈。1993年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群众舆论调查结果表明,关心身体健康的人比关心其他问题的人都多,排第一位。1995年3月,我国实行了新工时制,工作时间由48小时减少至40小时,每周休息2天,这样也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民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增多了,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强烈了,这就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势在必行。

1995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群众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这表明,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要求体育工作以发展群众体育、推行群众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为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群众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健身运动”。这些都表明,“群众健身”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体育工作的要求,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二)群众健身的特征

1.群众性和公益性

群众健身具有群众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对象是全体国民,实行的是大众服务,对公民平等参加体育的权利依法加以保障,让全体国民通过群众健身活动享有体育,享受乐趣,也体现了群众参与的社会性。群众健身活动不仅在于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也有社会道德和公共规则的约束。

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的事业,所谓公益性事业是指公共的利益,而社会公众就是公共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群众健身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因此国家不对这项事业大包大揽,使其完全成为一项具有福利性特征的事业,并要求政府、社会、公民各自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健身性和娱乐性

群众体育的最本质追求是健身性和娱乐性。

群众体育具有鲜明的健身性特征是指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体质健康,促进体能素质提高,使人长期保持活力,心情愉悦。

群众体育的娱乐性特征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抒情养心、松弛心灵、振奋精神。

健身性和娱乐性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身体乃精神之载体。作为参与群众体育的主体,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参与体育活动以达到身心愉悦、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人际交流的目的。

3.多元性和灵活性

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实施群众健身计划、保证公共体育设施是群众健身的基本需要,这些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诸如,群众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常态机制,扩大国民体质测试服务范围等。《群众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用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这是一种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个人投入三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我国群众健身计划的实施也会有更加灵活的投资方式。

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上。全体国民是全体健身服务体系面向的对象,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等所有人群都包含在内。所以,群众健身活动面对的服务对象各不相同,因此,群众健身活动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服务不同人群。

工作方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随着群众健身的深入发展与活动的广泛开展,一个多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式逐渐形成,这个体系主要由政府组织、社团组织、单位组织、社区组织以及民间健身俱乐部组织组成。在整个体育组织系统中,各个机构都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与价值。三、群众健身的现状解析与发展趋势(一)群众健身的现状解析

1.群众健身意识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全体国民的生存状态日益改善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天工作制、日益增多的节假日、带薪休假制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日益规范,不断改变着国民的工作观和休闲观,使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自身的体质状况、健康状态和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

2.群众健身得到政府重视

各级政府将群众健身事业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群众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群众健身的投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有关《群众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的汇报,并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同志挂帅、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群众健身工作领导机构,大部分行业体协也成立了组织机构。群众健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政府对促进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群众健身中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将起到关键性调控的作用。

3.体育社会团体队伍不断壮大“体育社会团体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体育社团的层次结构,基本覆盖了全国城乡广大地区。到2004年末,我国共有省地县乡四级、17类、246种、50 272个体育社团,团体会员109 877个,个人会员2 330多万人,基本覆盖了我国不同体育项目、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方的体育爱好者。”自《群众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人民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多,各级人民政府人员从管理到执行人数比例逐渐增加。此外,城乡居民、街道办事处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社区体育健身管理员及指导员队伍是组成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导,以体育社会团体人员和乡镇、街道体育干部为主线,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队伍。

4.群众健身经费和场地的不断增加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发行体育彩票;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群众健身计划纲要》;1997年9月,原国家体委党组决定将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实施群众健身计划,兴建“群众健身工程”。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群众体育工作经费中占据了较高比例,已成为实施群众健身计划的重要经费来源。2005年,财政部下发的《财政部关于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规定:“彩票公益金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50%:50%的比例分配。中央集中的彩票公益金,在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之间,按60%∶30%∶5%和5%的比例分配。”对中央与地方的体育彩票公益金进行重新调整,将一半的体彩公益金用于实施群众健身计划,使得各级群体经费逐年增加,特别要把这些取之于民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真正用在为人民办事上,推动群众健身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群众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场所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其他场地拥有者也应尽可能地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条件。为了解决群众健身场地不足并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为群众健身服务,全国不断增加各类体育场馆,而且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已向社会开放。并加大群众健身设施建设模式的创新力度,丰富完善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种类。

5.群众健身的组织网络逐步完善

构建完善的群众健身组织网络关系到群众健身的整体效果和发展。群众健身组织网络要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做到高效率、资源配置优化,协调和沟通各类全民健身组织和网点,使群众健身组织层次架构清晰,沟通渠道畅通。网络组织根据范围可以分为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和外部组织间的网络化。肖谋文在社区体育组织的探索中,构筑了直线式的内部组织网络和交互式的外部组织网络:

(1)内部组织的网络化以直线式为主。以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全民健身组织为中心,将上级政府机构及下属的锻炼人群连成直线式网络,通过持续的信息交换和互动,达成内部系统的协调。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全民健身组织通过完成上级政府机构规定的任务,获得上级政府机构的支持,再通过高质量的指导和服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忠诚。通过这种双向甚至多维的信息交流,以持续互动为主要手段,以建立信任为基础,构建团队关系,加强模块内部的凝聚力,实现全民健身组织的功能与价值。

(2)外部组织间的网络化以交互式为主。外部组织间的网络以契约为核心进行协调,以各组织平等对话和契约基础上的频繁互动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全民健身组织间资源、信息、功能、人际关系、社会效应的自由流动和共享为条件,形成交互式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管理型组织通过向协会型体育组织、有偿服务型体育组织和准体育组织三类体育组织输出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强引导和监督,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具体说,就是建立以政府管理型体育组织为主导,以体育社会组织和基层全民健身组织为核心,以群体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及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锻炼者为主体,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综合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6.群众健身活动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扩大了人们的消费范围,促进了体育消费。近几年,体育健身活动也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开发一个体育项目就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轮滑活动的开展带动了轮滑鞋、滑板车、滑板的生产,信鸽活动带动了鸽环、鸽饲料的生产。群体健身又带动了健身业的发展,如北京市体育经营场所年营业额达几十亿。甚至房地产业的开发和销售,也受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凡有便民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的,房价都会大幅增加。(二)群众健身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1.群众健身发展区域的差异

调查表明,不同区域间,人们参与群众健身活动的程度存在差别。体育活动占闲暇时间的比例,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在闲暇时间选择的主要活动为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对体育锻炼与健康的认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消费情况能体现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群众健身活动的现状表明,东西部地区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有差距。各区域间体育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在健身消费、健身意识、参与程度等方面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们基本上将锻炼身体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人们的健身意识不强烈,没有充分意识到群众健身的重要性。从家庭年体育消费支出比例的差距还可看出,东部、西部在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已有的区域划分种类较多,由于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东西部地区采用了双重体育管理体制,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因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组织没有发展成熟,不足以承担支持和管理体育的责任,不得不采取政府管理型体制。而在经济发达、体育市场相对完善的地区,社会管理型的体育体制就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能发挥重大作用。

2.群众健身发展城乡的差异

我国城乡居民从人口数量和体育设施器材配套来看,城镇要优于农村,这是城镇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与农村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差异。此外,城镇群众通过体育管理员及指导员的普及对体育健身知识了解更全面。且随着城镇人口年龄的增长,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健身的比例也就逐渐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在体育人口的数量、比例及配套设施器材,人们参与健身活动的范围、活动频率等方面,城镇的情况都明显好于农村。

调查表明,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对体育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城镇居民认为增进健康应注意体育活动,而持相同观点的乡村居民仅为很少数;城镇居民将体育活动作为最喜爱的业余活动,而持相同观点的乡村居村居民也很少;体育消费支出方面,城镇居民同样高于乡村居民。

3.健身设施数量少,配备不完善、不均匀

健身设施的配套、设备的完善程度以及设备分配等是群众健身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健身设施规划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着群众健身计划的实施。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比较小,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器材太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文化活动的需要,大大地阻碍了群众健身的发展。此外,地域分布也不均衡,在设施数量、规模、质量、资金投入等方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于乡镇农村,这明显制约着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群众健身运动的开展。

由于缺乏群众健身的政策法规保障,已经安排配套体育设施的小区比例仅仅是一小部分,有些也只是象征性的,起点缀、促销作用,活动空间并不宽敞,体育设施建设局限在一些小型健身器材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严重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开展。城市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用地总量不足,健身设施建设标准过低,指标明显滞后。

4.体育场地开放力度不够,利用少

姚丽华在《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中写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群众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场所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其他场地拥有者也应尽可能地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条件。”但实际上,我国的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存在着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便对公众开放,由于收取的费用较高,群众也普遍难以接受。资料表明,我国各类体育场馆有67%在学校,各级各类学校都建有体育场地设施,而敞开校门面向全社会自由开放的场馆只占室内场馆的6%、室外场地的7%,以盈利为 1%。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低,即使是开放的体育设施,利用率也明显不高。高校的体育场地闲置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高校场地对外开放,无法满足资源共享,不能满足市民健身的需求。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广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江河湖畔等,占总数的71.2%,场地设施依然是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三)群众健身的发展趋势

1.群众健身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国情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参与意识逐步加强,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体育健身的观念在感情、动机、价值观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反映及体育活动过程本质规律的反映,也是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整体看法和态度。影响人们体育参与意识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受教育水平、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等。

伴随着全体国民的生存状态日益改善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将使得国民的工作状态和休闲状态逐步分离。五天工作制、日益增多的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制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日益规范,不断改变着国民的工作观和休闲观。缩短的工作时间要求高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国民的体质状况、健康状态和身体素质成为适应大强度的工作压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健身就是工作、健身就是健康、健身就是高的生活质量”的理念将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这种理念指导下,21世纪的群众健身将比20世纪更大范围地走进我国国民的生活视野,走进更多的家庭,走进更多人群,走进更多人的主流生活。群众健身、休闲体育将成为我国阻挡“现代文明病”“办公室疾病”“肌肉饥饿与运动不足病”的重要良方和强大武器。群众健身将成为一种追求时尚的标志,成为一种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普遍的、惠及全民的社会现象。

2.群众健身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普及性将成为体育工作新的目标和重点

根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对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和履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进行探索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未来的群众健身工作要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我国群众健身发展的现实基础,摸清发展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把握工作规律,破解发展难题,为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开展全国各地的群众健身现状调查,获得科学真实有效的基础数据,为未来群众健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性数据;开展群众健身状况、活动方式、喜爱项目、场地实施的研究,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指导,解决突出问题;开展群众健身效果的研究、群众健身组织的研究等都将是未来群众健身发展的重要走向。群众健身事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将使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日益科学化。

3.我国体育设施建设水平的发展方向

建设和开放是未来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发展重点: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是以群众健身项目为主导,实事求是地推进群众健身工程建设。更好更快地推进乡村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丰富路径工程器材种类,探索路径工程创新发展之策,继续推进“雪炭工程”“群众健身活动中心”“群众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建设,加强对体彩公益金使用和群众健身工程器材质量的监督管理,使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稳步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以街道为主的群众健身组织暴露出许多不足,社区居民参加有组织活动形式较少,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活动难以保证群众健身的经常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通过转变观念、消除体制性障碍,构建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场地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地依靠市场力量,建设形式多样的大众化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增加绝对数量;充分挖掘现有场地设施资源的潜力,充分利用闲置空房及建筑空地、公园广场开展群众健身活动,增加相对数量,拓展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另外,学校体育设施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体育资源,分布面广、规格差异大,从简易的篮、排球场到不同标准的健身房,以及颇具规模的比赛场馆,可以满足不同健身者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但更加完备,而且器械种类更齐全,在社会体育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要研究落实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具体措施,尽快制定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办法”,加强对现有学校体育设施的开发利用。群众健身工程建设可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学校纳入布局范围,以便于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更新,同时可做到体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作为群众体育设施的有效补充,对缓解社会体育设施紧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可大大缓解由资金、场地匮乏造成的体育资源缺乏的局面。

4.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是长期的任务和社会责任

青少年是群众健身事业发展的重心,而农村是其发展的难点。要做到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行认真贯彻落实,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由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和身体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为此,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继续加强国家级和省、地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是群众健身事业的重点。通过多种渠道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方便的体育活动场地,提倡在社区试点建设满足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专家编写有知识、有吸引力、有趣味的健身知识读物,举办“群众健身大讲堂——校园行”活动,与教育部、团中央共同组织举办“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等全国性青少年体育活动,都将是群众健身工作的当前和长期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使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断时续,时冷时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相对而言,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难度大,采用特殊的方式,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国家体育总局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这一建设工程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5.群众健身事业的社会化将是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伴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变革、经济体制的转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政府包办一切的时代将日益弱化。目前我国群众健身管理体制也正在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体制过渡。尽管政府行政部门在群众健身管理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政府转变职能,走政府宏观调控、依靠企事业单位、群众体育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发展群众健身事业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硬件建设靠政府,投入多元化、组织管理靠社团,健身活动依托各类俱乐部等,在我国也将是大势所趋。

从长远来看,我国群众健身新型运行机制必将快速建立,群众健身的快速发展和积极推动,必然促使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转化,采取以政府为主,依靠各部门、基层、体育协会、企业和个人资助的方式,特别是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去承担。比较活跃的晨晚练点、辅导站,将同各种体育俱乐部一起纳入体协的组织系统,成为体协的基层组织单元。

6.体育健身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美国将占有国民经济50%的份额。休闲时代也正大步向我们走来。我国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产业将以前所未有的跃进姿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生长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运动康复、体育旅游、新型户外运动、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以及相关的体育健身产业和附属健身服务业等都将极大激活体育消费市场。群众健身在带给人们健康、快乐的同时,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推波助澜,发挥重要作用。

7.群众健身工作逐步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地方性群众健身条例,国家群众健身条例也已经进入实质性的论证立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体育法也开始进入调研、讨论和论证阶段。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必将使我国的群众健身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第二节群众健身的运动学理论基础一、运动技能的分类及其形成过程(一)运动技能的分类

1.连续性、非连续性运动技能和序列性运动技能

根据运动开始和结束的特定位置,可以将运动技能分为连续性、非连续性运动技能和序列性运动技能。(1)连续性运动技能

没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即连续性运动技能,并且一般由重复性技能构成,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动作具有一定的周期,而且动作是一个重复的过程。(2)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即非连续性运动技能,一般由简单动作构成,如投掷标枪、跳远、投篮、拦截传球等。这类运动技能多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动作一般是非周期式的,各环节之间重复较少。(3)序列性运动技能

序列性运动技能是由多个非连续性运动技能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系列技能。大多数技能都属于这一类,如三级跳远、跨栏和跳高等。这里的“序列”意味着是由多个动作组成的,各环节之间的节奏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这类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分解练习,从单个动作到整体动作,最后形成一定的动作体系。

2.封闭性和开放性运动技能(1)封闭性运动技能

封闭性运动技能主要依靠运动者的肌肉、肌腱、关节等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等。在进行该类技能的练习和获得时,所用的技能和所处环境基本是固定的,个体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技能,要求动作尽可能准确、稳定。学习这种运动技能的关键在于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和自动化程度为止。(2)开放性运动技能

当一种运动技能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时,这种技能就叫开放性运动技能,如乒乓球、网球、篮球中的传球、足球的抢截球、拳击等。该方面运动技能的获得需要运动者正确地处理和认识外界的变化,以及具有高度的随机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者需要及时根据比赛对手变化调整自身技能战略,在参加集体项目中,须提高与队友的契合度,根据同伴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和行动。(二)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主要有四个过程,即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以及自动化过程。

1.泛化过程

训练者在学习一个体育动作的初期,通过老师讲解和示范动作及自己实践的过程,训练者能有一个感知模糊的认识,对运动本身的内部规律并不理解。通过对外界的感知传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强烈兴奋,此时,训练者皮质内抑制过程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出现泛化现象。这个阶段的动作表现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明显出现收缩状态,从而出现多余动作,因此,在这个阶段,运动者应该抓住主要动作及要领进行训练,不要过多地强调细节。

2.分化过程

经过初学者不间断地练习,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部分不协调的、错误的动作逐渐消除,此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的过程也逐渐集中。由于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层的活动由泛化进入分化过程。训练者在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和连贯地完成整个技术,这时初步形成运动动力定型。但由于动力定型尚不稳定,因而在外界因素刺激下,训练者在训练中多余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

3.巩固过程

训练者通过对动作的反复训练,运动条件反射已经达到巩固状态,建立了一定的动力定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集中。此时训练者不仅在动作上更加准确和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以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而能做出动作来。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动作也不容易受破坏。同时身体活动与动作配合得很好,完成练习时也感到轻松自如,这就是所谓的初步形成自动化。

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此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继续训练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的质量,达到更加完美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训练者不再继续练习,动力定型也会逐渐衰退,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越难的衰退得越快。

4.自动化过程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运动者掌握了相关的运动技能,运动的技巧运用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练习某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这就是自动化过程。自动化是运动者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二、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对人体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经常将其分为质点运动和刚体运动两方面。具体如图1-1所示。图1-1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一)直线和曲线运动

1.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是人体或器械始终处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即质点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在人体运动中,很少存在纯粹的直线运动,只有近似的直线运动。一般将直线运动分为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前者是指运动的质点始终处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步行、慢跑等,人体的重心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后者主要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时,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其用时间速度坐标图表示,则为一条斜线。

2.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将人或器械作为质点,则其运动的轨迹对选定的坐标系来说是一条曲线。曲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方向、加速度发生变化,需要强调其各物理量的矢量性。曲线运动较多,如足球的飞行轨迹、人体起跳腾空后在空中的轨迹等。(二)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1.平动

平动是在运动过程中,物体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保持平行,而且长度不变的运动。例如,轮滑运动中姿势维持阶段。物体平动时,可视为质点运动,分为曲线平动和直线平动。

2.转动

转动是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点或固定转轴做旋转运动,如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旋内、旋外等。人体的各种简单的走、跑、跳等运动都是各关节绕关节轴转动而实现的,因此,人体各关节的转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3.复合运动

复合运动是相对较为复杂的运动,其不是单纯的平动或转动,包括身体重心的平动以及肢体其他部位绕重心的转动。三、人体运动的内力与外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当力作用于物体时,会产生一定的效应。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加速度、形变等方面的变化。作用于物体的力进行研究时,其三要素分别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以及力的作用点。

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很多运动项目中,人体力量的大小以及作用于器械上的力的大小对运动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跳高运动、跳远运动、举重等。

力是具有方向性的矢量,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可将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力的方向。大多数时候,物体运动是多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力的合成与分解应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的作用点上,产生的效应也明显不同,如踢足球时,力作用在球的不同位置,可使球发生不同的旋转,甚至改变球的正常运动方向。(一)牛顿力学定理

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是指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或所受合力为零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这种保持其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为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状态不变的属性,大小与物体的指令及其运动状态有关。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应巧妙利用惯性。

在体育运动时,应特别注意动作频率,尽可能避免频繁地加快或减慢速度的频率,以减少不必要的负荷。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力,人体速度改变时,需要肌肉用力,频繁地改变速度会造成人体的疲劳。因此运动中保持用力的连贯性和动作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在长距离运动时,应保持适宜的匀速运动,如竞走运动和马拉松运动等,在运动时保持适宜的匀速能够节省能量,具有良好的运动效果。

2.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即加速定律,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一致。当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作用力F时,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a,加速度的大小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F=ma

人体在进行运动时,如果力的作用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则物体的加速度为正,作用力为物体的动力;如果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则该作用力阻碍物体运动,物体处于逐渐减速运动阶段。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为了使人体或器械运动时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必须对其施以一定的力。由于作用于人体或器械的力有很多种,就会产生力的叠加状态,人体或器械所受的合力大小取决于各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