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就灵治病特效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6:34:48

点击下载

作者:孙呈祥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用就灵治病特效穴

一用就灵治病特效穴试读:

前言

你是否久坐之后腰椎、颈椎出现酸痛感?你是否知道运动也会造成损伤?你是否想快速找到解决身体不适的方法?如果老中医告诉你,通过指压穴位就可以滋养全身,这个方法你会使用吗?你是否又会因经络理论的高深、按摩手法的繁复、找准穴位的困难,而无从下手?

如何借助穴位疏通经络来防病治病,如何记得住、按得准,从而有效地通过穴位来实施保健及治病的作用呢?如果你还为这些问题而困惑,快来看看这本书吧,本书作者有多年的行医经验,手把手传授你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指压穴位法,让你快速找准穴位,又灵活地使用好穴位。

每个人都知道,不好的生活习惯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小到手指、毛发,大到内脏、血管,每一处的疼痛,每一处的问题都会让生活变得苦不堪言,甚至面目全非。身体发出求救讯号,都可在穴位中找到蛛丝马迹,倾听身体的声音,比机器更灵敏而确实。

每一个穴位都具有反射作用,可以反映疾病状况。平日借由穴位的刺激,使人体阴阳平衡,天人相应,进而达到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万病由心造,按穴的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也是省心的过程。静静地按,按的本身就有养息调气的效果。

从头到脚的养生穴位,蕴含着代代相传的保健祛病妙法。本书精选了人体12条正经和任督脉上的150多个特效穴位,从最基本的穴位手法入手,将神秘、深奥的中医按摩理论简单易懂地呈现出来,循序渐进地告诉你如何进行按摩才能达到防病祛疾、保健养生的目的,解除潜藏在身体里的警报。图文并茂、轻松活泼的形式,更有利于你的阅读与学习,让你及你身边的人都成为健康的主人。

穴位恰似随身携带的药囊,人体的每一个穴位如一味中药,特效穴位如同祛病保健的特效药方,而这种常见的非药物绿色保健法,越来越被现代人当作祛病健身的法宝。活到天年的健康秘密,就藏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安全有效的穴位按摩法,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简单应用。掌握了经络养生的学问,掌握了一用就灵的穴位保健法,省钱省力又省心,养生祛病如此简单。

第一章 指压穴位修复身体正能量

解密人体健康经络地图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秘的经络“经”,即“径”,意思是“纵线”,有路径的意思,主要是指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这些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它们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其名称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分别与各自相表里的脏或腑相互联系。

※奇经八脉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这8条经脉“别道奇行”,不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相表里的经脉络属,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都有固定的穴位,与十二经脉一起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发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脾之大络散布胸胁,任脉的络脉散布腹部,督脉的络脉联络足太阳经。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的分支,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经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了解随身药囊

——身体穴位经络、穴位是人体的“随身御医”。头痛、发热是疾病中常见的症状。有时这些症状去医院检查算不上疾病,但是它们的存在确实会使身体不舒服。如果我们掌握了经络、穴位,就能随时随地解决它。利用经络、穴位解决日常一些疾病,不但效果显著,而且实施起来方便、快捷,往往具有手到病除的效果,因而称其为人体的“随身御医”一点都不为过。

穴位是人体的随身御医

经络,这个中国古人发现的贯穿人体的神秘“通道”,深深地吸引着当代人。那么,什么是经络呢?下面,将人体比作地球来说明这个问题。地球上有经线和纬线,相应地,人体上有纵行的经脉和行走其间起到联络经脉作用的络脉,经脉与络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人体上的穴位就如同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滋养着山川树木,有了河流、湖泊的滋润,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欣欣向荣,人类居住的环境才能美好。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同样地,穴位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气血津液运行其间,起到滋养人体脏腑、肌肉、骨骼、筋脉的作用,穴位里的气血津液充足,人的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神奇的穴位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称为穴位。腧穴的形成和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远古时代,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针刺、叩击、按摩、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就是中医理论中的“以痛为腧”。这种“以痛为腧”所认识的腧穴,是认识腧穴的第一阶段,即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第二阶段

当人们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时,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并给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第三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的。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黄帝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还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临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证,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并铸造铜人两具,铜人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也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沿用至今。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将印堂穴归入督脉,使经穴数目增加到362个。

穴位是如何分类的

人体的腧穴有很多,腧穴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将具有共性的腧穴加以系统分类,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

又称“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上的腧穴,主治本经病症,是腧穴中最主要的部分。

※奇穴

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因此也叫作“经外奇穴”。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对某些病症有一定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头痛、阑尾穴治阑尾炎等。

※阿是穴

俗称“压痛点”,古代叫作“以痛为腧”。它既无具体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作为腧穴,实际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经穴产生的基础。

穴位中的特定穴

※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12个腧穴。原穴与脏腑之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

※络穴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15个腧穴。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症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症,又可治疗胆经病症;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症,又可治疗肝经病症。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12个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腧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症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脏腑疾病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

好学易做快速定位取穴法

以简单可行的方法,通过手指、身体、姿势等易于操作且准确定位的比例,可快速找穴、取穴定位。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为列缺穴等。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患者自己手指的宽度作为标准来对自己测量并取穴的方法。因为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用患者的手指比量取穴。一般规定食、中、无名和小指伸直并拢时,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其横宽面约为2寸。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

自然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另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处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为“活动标志”。

通过体表标志寻找穴位

以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作为依据而取穴的方法。1. 头部以五官、眉毛和发际为标志。如在两眉之间取印堂穴。2. 背部以脊椎棘突和肋骨等为标志。如肋弓下缘水平相当于第2腰

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取大椎穴。3. 胸腹部以乳头、胸骨剑突和脐孔等为标志。如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取中脘;两乳头之间是膻中穴。4. 四肢以关节、骨踝为标志,如阳陵泉穴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等。

利用特殊姿势定位置

特殊姿势取穴定位是以被按摩者处于某种特殊姿势时所出现的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如曲池穴在屈肘时的肘横纹外侧端后5分处;解溪穴在足背屈时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两筋之间;曲泉穴在屈膝时膝内侧的横纹端取之。

手到病自除的12种按摩手法

通过有效的正确的按摩手法,利用人体头部、手部、胸部、腰部、腿部等特效穴位来防病、治病。

按法

用手指、手掌、肘或足按压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种手法。按压的深度可浅到肌肉,也可深达骨骼、关节、内脏。按压的方向要垂直,按压的力度要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按压。按法分为指按、掌按、肘按、踩压4种操作法。

※指按法

用拇指指腹按压,多用于穴位的按摩,按压的力量以有发胀、发酸的感觉为度。

※掌按法

用掌心或掌根按压,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腹部。指按法掌按法

※肘按法

用屈肘的顶部按压,多用于软组织丰满的深在部位,如腰、臀部或大腿等。肘按法

※踩压法踩压法

用足踩压的一种按法,用于腰、臀、大腿等部位。

揉法

用手指螺纹面、掌根、掌面或大鱼际定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

※指揉法

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揉动体表的穴位。

※掌根揉法

用手掌掌根在体表的腰、腹、四肢等处揉动。

※大鱼际揉法

用大鱼际揉动体表的方法。指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

摩法

以掌面或指面附着于穴位表面,用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有节律的摩动。此法应缓慢柔和。

※指摩法

常用于眼睛周围。指摩法

※掌摩法

常用于腹部。

※掌根摩法

常用于头、背、腰、臀部。掌摩法掌根摩法

拿法

用拇指与中指、食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形成弧形(如对拿内关、外关穴),做对称用力、一松一紧的拿按动作。常用于四肢部的穴位。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的作用。

擦法

用掌根或大、小鱼际或四指并拢,着实于一定部位上,沿直线做上下或左右擦动。擦法可分为掌擦、大鱼际擦和侧擦3种,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宽胸理气、疏肝解郁、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作用。

※掌擦法

手掌伸直,用掌面紧贴于皮肤,做上下或左右方向的连续不断的直线往返摩擦。适用于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大鱼际擦法

掌指并拢微屈,用大鱼际及掌根部紧贴皮肤,做直线往返摩擦。本法接触面积较小,适用于四肢部。

※侧擦法

手掌伸直,用小鱼际紧贴皮肤,做直线往返摩擦。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掌擦法大鱼际擦法侧擦法

推法

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

又叫指推法。用拇指的指峰着力于治疗的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为主动,做往返不断地有节律的摆动,多用于头部和腹部,有理气活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掌推法

※掌推法

用一手掌或双手掌紧贴皮肤,向前推挤肌肉,有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

击法

用掌根或大、小鱼际或拳叩击体表,往往两手同时叩击,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掌根击法侧击法合掌击法拳击法

搓法搓法

手指并拢,双手掌面夹住下肢,由上向下搓,或按于某一部位做上下或往返搓揉。搓法常与擦法结合,如搓擦涌泉穴,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舒松肌肉等作用。

点法

用指端或器具尖端,固定于体表某个部位或穴位上点压的方法,适用于四肢和腰背、臀部穴位,分为拇指点法、屈指点法和三指并点法,有疏通经脉、祛风散寒、开导闭塞等作用。

※拇指点法

用拇指指端着力点穴位,点按时拇指与施术部位呈80°。

※屈指点法

用掌指关节背侧面凸起处点穴的方法。

※三指并点法

用三指点体表某部的方法,即食、中、无名指指端并拢,用指端点压于经络上,定而不移。拇指点法屈指点法三指并点法

揪法揪法

用拇指与食指指腹,或食指第二节侧面,或食指、中指指腹对合呈钳状,夹捏住皮肉、肌筋,捏而提起,随即使肌筋滑脱离去,并使之“咯咯”作响。快速提捏,快速滑脱,如此反复操作,以局部呈紫红色或潮红色为度。此法有清热解表、疏通经络、引邪外出、祛风散寒等作用。

啄法啄法

用双手或单手,手指自然屈曲,指端并齐,以诸指端为着力点,以腕部自然地上下屈伸摆动,使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的经脉、穴位上啄击,犹如鸟类啄食。轻啄偏于兴奋,重啄偏于抑制。此法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等作用。

拍法拍法

手指并拢,拍打身体某部位。其力量根据部位的不同而定,如头、颈部宜轻,腰臀及下肢宜重,适用于身体各部位,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调全身气血等作用。

刮法刮法

左、右手食指屈成弓状,以食指的内侧面紧贴某一穴位或部位,向旁边刮抹,常用于眼周部位和额部,有疏通局部气血、醒脑明目等作用。

第二章 头、面部特效保健祛病穴

百会穴

——紧急救治高血压危象百会穴,又叫“巅上”、“天满”,归属督脉。正坐位,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是穴;或在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

调节阴阳及大脑的要穴“脑为髓海”,“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百会居于巅顶,与脑部紧密联系,且为督脉经穴,归属于脑,是调节大脑功能的主要穴位。人体头部是阳气的会聚之所,是百脉的交会之处,位于头部的百会穴,阳中寓阴。因此,它不仅能通达阳脉还能联络阴脉,从而连贯全身,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养身防病。百会穴主治中风失语、癫狂、眩晕、鼻塞、头痛、头晕、耳鸣、脱肛、阴挺、痔疮等病症。

紧急处理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患者常在不良诱因的影响下,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出现头部晕痛,突然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症状,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高血压危象。对高血压危象所产生的严重头痛,可用针刺百会穴使之出血以缓解。如果患者同时抽搐,可手掐合谷、水沟穴以配合治疗。

掐揉百会,调节心脑

想改善头痛,可掐揉百会穴,改善患者脑组织中的含氧量及血流量,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如果想恢复脑细胞活性,也可掐揉百会穴。

具体方法为:被施术者取坐位,按摩者在其身后,用拇指按压百会穴30秒,先顺时针按揉1分钟,然后逆时针按揉1分钟,再配合按揉曲鬓、前神聪和悬厘等穴,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达到目的。如果想改善中风症状,可以通过掐揉百会穴,同时刺激前顶、四神聪等穴,以调节偏瘫者大脑皮质的中枢生物电活动。

现代医学新用法

百会穴的应用范围很广,穴位位于人体头部巅顶,直通于脑,可提升阳气,治疗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腹泻等。可使头脑清醒,具有提神功效,对于精神、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失眠、健忘、头痛、眩晕、眼睛疲劳、中风失语都能加以缓解,也可治疗各种神志病,如癫狂、癫痫。也能缓和各种疼痛症状。

功效指压

端坐位,以一只手的食指或中指指端进行按压,指压该穴位时,酸胀感明显,并有向全头放射的感觉。指压时,以手臂发力,通过手指将力量作用于着力部位,按揉3~5分钟,早晚各一次,可两手交替操作。

神庭穴

——保健大脑显身手脑为元神之府,穴居额上,额又称天府,故名神庭。正坐或仰卧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如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即是本穴。

提神健脑特效穴

神庭穴是保健大脑的有效穴位。当工作累了的时候,顺手按揉一下神庭穴,顿时就会感到清醒了很多,省力又省时间。除此之外,神庭穴对于头面五官病以及神志失常的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癔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神经性呕吐,心动过速,感冒,鼻炎等。

功效指压

端坐或仰卧,以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揉神庭穴。点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点揉时切忌摩擦头皮或头发。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手交替操作。

头临泣穴

——畅通鼻窍的特效穴头临泣穴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取穴。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或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

疏通鼻塞,保障呼吸畅通

大多数人都有过鼻子不通气,其原因可能是患感冒或鼻炎所致。虽然在鼻子旁边有穴位可以治疗这种鼻病,但在离鼻子比较远的部位——瞳孔直上前发际稍偏上的部位,有个凹陷的地方——头临泣,按揉这个穴位对治疗鼻部不适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穴不仅能治疗鼻病,还能治疗局部的头痛、眼病,以及小儿急惊风等疾病。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头临泣。点揉时指腹紧贴头皮,避免指腹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头临泣穴同时点揉。

印堂穴

——好找易用的美容穴位印堂穴是人体面部的重要穴位,位于两眉连线的中点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眉心”。取穴时,最好仰面或仰卧。本穴具有“清头明目、通鼻开窍”的功用。

每天推揉,消斑保养有特效

面部保养的穴位按摩法很多,但只要记住印堂与四白穴这两个穴位,将这两个穴位结合按揉,每天坚持,可消除脸部色斑。按摩时,先用食指点压四白穴,再轻揉,如此重复3~5次,然后再点压印堂穴3~5次即可。

推压印堂,抬头没有“纹”

按摩印堂穴可延迟或消除抬头纹的产生。印堂的按摩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推拿法和指压法。推拿法,即用单手拇指对准眉心,在眉心处做大圈儿按摩,直到表皮微微发热为止;指压法,即用单手拇指指腹按在眉心上,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以个人能承受的酸胀度为宜。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眼睛红肿、高血压、失眠、鼻炎等疾病,同时也是美容的常用穴。

承浆穴

——牙龈肿痛、流口水时找承浆承,承接也;浆,指口中浆液,涎液。喻口中之涎液流出,承接于此处,故名。别名天池、鬼市、垂浆、悬浆。此穴在面部,口唇下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按揉承浆,止住口水

口部诸症都可以取承浆穴进行治疗,如各种原因导致的流口水、口歪、牙龈肿痛等,都可以通过按揉承浆穴得以解决。

调理任督二脉,治疗神经疾病

任脉同督脉相交通,督脉通于脑,本穴归于任脉,故有开窍醒神、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本穴又为任脉、足阳明经交会穴,具有清热通络、消肿止痛之功,主治面肿、齿痛、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等。

功效指压

端坐位,以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揉承浆穴。点揉的力度轻柔而渗透,不可过度用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双手交替操作。

水沟穴

——中暑、昏厥的急救要穴中医认为,水沟是昏厥急救的要穴,有主治中暑、昏迷、癫痫、中风、面部肿胀、腰背痛等症的功效。水沟在鼻子下方,上嘴唇的上方,如果把人面部的这条水沟平分成3份的话,水沟穴就在鼻下的1/3处。

观“水沟”,辨健康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医者只需这四步就可断定患者的病灶。其实,不只是医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四诊法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观水沟,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水沟沟上读取到有关健康的信息:水沟沟清晰匀称,形状整齐且居面中,颜色微微透红,就是正常水沟。

水沟又短又暗则说明心脏不好,易发心绞痛等症;颜色太红,尤其靠近嘴唇那部分红得不正常就表示体内可能有瘀血;偏黄则暗示脾胃虚弱;水沟沟肌肉松弛,则表明人体脾、肾、气血都虚弱;水沟沟呈青色,就说明要注意湿寒的侵袭;颜色暗绿,则预示胆有问题;时青时黑则表明肝肾有病;淡白,就是肺的问题;发黑,说明生殖或泌尿系统出现了病变。

中暑、昏厥急救要穴

水沟为督脉经穴,又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督脉为督辖诸阳之经络而长于阳,以拇指掐压水沟穴,其内应龈交,龈交穴为督、任、足阳明之会,具有宁神镇痉之功,任脉统诸阴之血。用手指掐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或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呼吸停止、中毒缺氧或低血压等症状。

不过,刺激水沟穴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应急手段,如果情况严重,应在实施完紧急救助后,立刻联系医院做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刺激水沟,紧急应对休克

刺激水沟不仅会影响人体血压,还能影响人体呼吸。手掐水沟或针刺水沟,可缓解暂时性呼吸停止状况。特别是节律性刺激,不仅有利于人体恢复正常的呼吸活动还能为患者提供有利的血压条件。

具体方法为:以拇指每分钟掐水沟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

现代医学新用法

可用于昏迷、晕厥、脑卒中、癫狂、癫痫、抽搐、癔症等的急救。可治疗面神经麻痹、口眼斜、嘴唇红肿、牙齿疼痛、鼻塞、流鼻血、腰部急性扭伤、腰背疼痛发僵及遍身水肿等。

阳白穴

——保护眼睛的穴位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取正坐或卧位取穴。在头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按揉阳白穴,可缓解眼部不适

阳白穴位于额头两侧,眼睛上方,按揉此穴不但能缓解和治疗头痛,同时,对眼睛也有保护作用,经常按揉,不但可避免前头痛,还能保护眼睛。

现代医学新用法

本穴归于足少阳胆经,可清肝胆之热,具有祛风通络、息风止痉、清热镇惊之功,主治头痛、目眩等。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眼睑下垂、眩晕、癫痫。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阳白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阳白穴同时点揉。

攒竹穴

——制止呃逆,立竿见影攒竹穴在眉间凹陷中,因眉似簇聚之竹,故名攒竹。攒竹别名眉本、眉头、天光、元柱、光明。取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眶上切迹的眉头凹陷中,按之酸痛明显处。

掐按攒竹,止嗝立竿见影

打嗝在中医中又称为呃逆,是指喉中“呃呃连声”,连续不止的现象。掐按攒竹穴,该穴在眉头凹陷中,内眼角上方,当打嗝不止,难以忍受时,只要用力掐按这个穴位,打嗝多能迅速停止,非常神奇。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眶上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以及腰背肌扭伤。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攒竹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并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攒竹穴同时点揉。

睛明穴

——眼睛输送气血的第一要穴睛明穴主治视物不清、眼睛红肿、近视、色盲、夜盲、内眦痒痛等眼部疾病。此外,还对风寒头痛有用。此穴不宜灸。睛明穴又叫“泪空”、“泪孔”,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为人体腧穴,有“降温除浊”的功用,它位于双目内眦外上方的凹陷处。

点按睛明,缓解眼睛干涩、疲劳“睛明”,顾名思义,就是使眼睛保持明亮的重要穴位。睛明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的上行气血借由本穴提供给眼睛。点按睛明穴可疏通膀胱经,保证其气血源源不断地流向眼睛,使眼睛恢复湿润。具体方法如下: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在鼻翼两侧取穴,一边点揉2~3秒,一边吸气;点揉放手再呼气,如此重复36次即可。

按压睛明等穴位,轻松告别黑眼圈

黑眼圈多由眼睛疲劳导致眼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引起。按压睛明等眼部穴位,可加速眼部血液循环,激活眼部细胞,消除瘀滞,使眼睛重新恢复神采。具体方法如下:洁面后,在眼部涂上眼霜再进行按摩。眼周肌肤非常薄,非常脆弱,应用力道最小的无名指加以按压。从瞳子开始,依次过球后、四白、睛明、鱼腰、迎香这五个穴位,每个穴位停留3~5秒即可。再用手指在眼部周围作“弹钢琴”的动作,以巩固效果。

巧用睛明穴“按”走眼袋

眼袋是眼部肌肤的常见问题,表现为眼部肌肤水肿和暗沉。长期用眼或休息不好,使眼部出现疲劳,造成眼周压力过大,从而使眼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眼部细胞缺氧,眼部肌肉松弛、下垂,形成水肿和暗沉。按摩睛明等眼部穴位,可改善血液循环,供给细胞足够的氧分和能量,使松弛的肌肉重新紧实起来,赶走眼袋。具体方法如下:用双手手指在两侧睛明穴上重复按压10次,再依次重复按压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这4个穴位。

现代医学新用法

睛明穴是治疗眼疾的重要穴位。主治眼疲劳、充血、近视、斜视、夜盲、视力减退。缓和面痉挛、鼻塞、小孩抽筋、惊风。治疗过敏性鼻炎,还可美化眼睛。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睛明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并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睛明穴同时点揉。

丝竹空穴

——癫痫患者常按丝竹空丝,喻纤细之眉梢;竹,喻眉毛如竹丛;空,指凹陷中之孔穴。穴在眉后陷者中,故名丝竹空。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丝竹空,在眉后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在面部,眉毛尾端上下移动时,外侧的凹陷处即是。按压有酸痛感。

掐按丝竹空,急救癫痫患者

提起羊痫风,大部分人都知道,这种病发作时,患者突然扑倒,两目上视,角弓反张,身体抽搐,口吐白沫,并发出类似羊叫的声音,故而民间称之为“羊痫风”,中医称之为癫痫。这种病发作时,除了即刻把一难以咬断的硬物放在患者口中——以免患者咬断舌头之外,可迅速掐按眉梢凹陷处的丝竹空穴,促进患者的苏醒。对于有癫痫疾病的患者,时常按揉丝竹空穴,有预防的作用。

掐按丝竹空,治疗头痛、目眩

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湿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丝竹空穴还擅长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等头目病症,以及牙齿疼痛。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丝竹空,在眉后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备急千金要方》云:“丝竹空,前顶主目上插,憎风寒。”

疏散风热,定惊安神

本穴归于手少阳三焦经,具有疏散少阳风热、清肝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主治目赤痛、头痛、齿痛等。此外,本穴有定惊安神之功,用于治疗癫痫等症。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角膜白斑、面神经麻痹、小儿惊风等疾病。可明目止痛,缓解眼睛充血、眼部疲劳、近视、睫毛倒插、眼皮跳动、头晕目眩、偏头痛、牙齿疼痛等。对于消除脸部水肿、预防眼袋产生也有不错的效果。

功效指压

端坐,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的丝竹空穴,酸痛感明显。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同时,配合穴位按摩工具,运用磁场、远红外能量对人体的特殊保健及理疗作用,对眼部周围其他穴位进行按摩,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活化视神经细胞。对视力恢复及眼保健理疗效果明显。

瞳子穴

——擦亮“心灵的窗户”此穴在瞳子之外方,眶骨外凹陷中,故名瞳子。本穴位居目外眦外侧,归足少阳胆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正坐仰靠,令患者闭目,当眼角纹之处取穴。

按揉瞳子预防各种眼病

在外眼角稍外侧的凹陷处有一个穴位——瞳子,经常按揉这个穴位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眼病。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青光眼、夜盲症。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瞳子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并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瞳子穴同时点揉。

承泣穴

——眼科疾病的专家承,指承受;泣,指流泪。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首穴,穴在瞳孔下七分,意指泣时泪下,穴处承受之,故名承泣穴。正坐闭目取穴。在眼球直下、眶下缘凹陷处。

眼科疾病治疗专家

本穴位居目下,归足阳明胃经,为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具有散风泻火、通腑泄热、清肝明目之功,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等,是治疗目疾之要穴。

现代医学新用法

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急性结膜炎、近视、远视、视神经萎缩;神经系统疾病,如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承泣穴。点揉时要用巧劲儿,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按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不能用蛮力,以免误伤。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或按揉8~10分钟,左右手交替。

四白穴

——美白、护眼特效穴位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的功用。正坐或仰卧位取穴,当以眼球直下,眶骨下缘按之凹处。

点压、按揉,美白效果明显

按揉四白穴,可加速血液循环,保证面部气血充盈,面部皮肤自然就显得光彩照人而有弹性,皱纹之类的皮肤问题也就解决了。此外,四白穴还是人体面部美白的特效穴位,俗称“美白穴”,长期坚持点压、按揉可改善面部毛孔粗大及色斑等问题。具体方法如下:先以双手食指稍微用力地点压在四白穴上,再减轻力道轻揉几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便会收到美白效果。

按揉四白,还你动人双眸“四白穴”对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接触它,“眼保健操”的第三节就是“按揉四白穴”,可见四白穴对养护眼睛的重要性。四白穴是明目的特效穴位,经常按摩此穴可提高眼部功能,防治青少年近视及老年人的老花眼,对眼睛胀痛也有效。无病无痛时,按摩此穴位可保持眼睛的水润、清凉,让双眸明亮动人。四白穴对治疗眼部疾病、养护眼睛及眼部肌肤、面部美白有特效,临床上还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

按揉四白,和黑眼圈说拜拜

黑眼圈是用眼过度、眼睛疲劳使眼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按揉四白穴可活血化瘀,保证眼部气血正常运行,补充眼部神经营养,缓解眼部肌肉紧张,消除疲劳。长期坚持按揉四白穴,可防治黑眼圈。按揉四白穴最简单的方法如做眼保健操一样,先将双手食指指腹贴于双侧穴位上,然后稍微施力在穴位上按揉,做足8拍即可。

现代医学新用法

本穴归足阳明胃经,位居目下,具有清胃泻火,清热明目之功,主治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等。本穴有祛风通络、熄风止痉之功,用于治疗眼睑动、眩晕、头面疼痛等。本穴为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五官科疾病,如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其他,如胆道蛔虫症。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地点揉四白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并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四白穴同时点揉。

迎香穴

——治疗鼻炎的第一要穴迎香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连通胃经,大肠经与胃经的经气在此交会。仰靠或仰卧,鼻唇沟与鼻翼外缘中点水平的交点处取穴。

按揉迎香穴,鼻炎大救星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感觉:每逢天气变冷,就会感到鼻窍不通,呼吸不利,鼻流清涕,严重者鼻子不能闻到香臭味,张口呼吸来代替鼻子呼吸,这是患上鼻炎的症状。

鼻炎本身不可怕,但是因为呼吸不利,会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引起学习效率降低,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若任其发展不管不顾,会更加严重。在我们鼻子两旁各有一个穴位——迎香穴,顾名思义,迎接香气的穴位,因此该穴位是治疗鼻病的特效穴。

侧卧按揉迎香穴,轻松通鼻塞

俗语云,“不闻香臭取迎香”。感冒、鼻炎等病症经常引起鼻塞,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特别是夜间鼻塞,严重影响睡眠。从中医角度看,鼻塞就是气血运行不畅。按揉迎香穴可疏通鼻部经络,再次打开天地之气的通道。具体方法如下:左侧鼻塞需向右侧卧,再用双手食指指腹压住鼻翼两侧的迎香穴,按揉1~2分钟就可立即解除鼻塞。建议按摩后,饮一杯温水,有通气之功,可巩固疗效。

点压迎香,快速止鼻血

中医认为,鼻出血是内腑燥热、血气向上逆行所致。按压迎香穴并配合孔最穴,可运化气血,引血归经,快速止鼻血。具体方法如下:先用双手的拇指指腹按压在孔最穴上,再用一个食指按在出血侧的迎香穴上,并保持面部上扬的姿势,1~2分钟内,鼻血即可止住。

按压迎香,除牙痛

迎香穴主治鼻炎类疾病,对感冒、牙痛、口眼斜亦有效,配合地仓、四白穴还可治疗面部痉挛;配合四白穴还可治疗胆道蛔虫症。中医学认为,牙痛多由肾气不足、虚火上浮引起。按压迎香可抑制胃经浊气逆行,保证肠经阳气顺利上行,补足肾气,从而缓解牙痛。具体方法如下:先用拇指在双侧鼻翼上下摩擦36次,再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在双侧迎香穴上,共50次。

功效指压

端坐位,两手的食指或中指指腹同时点揉鼻翼两侧迎香穴,用力适度,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次点揉3~5分钟,早晚各一次。

颧髎穴

——祛除“红脸”有奇效颧就是颧骨的意思,就是骨头旁边或之间的孔洞。颧,顾名思义,该穴就是颧骨旁边的小洞。正坐或仰卧位,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

疏通经络,祛除“红脸”

颧就是颧骨的意思,就是骨头旁边或之间的孔洞。颧,顾名思义,该穴就是颧骨旁边的小洞。该穴是位于面部的一个较大的穴位,对于面部的疾病,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此穴对于面部毛细血管表浅,容易出现“红脸”的人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经常按揉颧髎穴,能使面部气血调和,运行通常,自然就帮您祛除“红脸”带来的烦恼。又由于该穴是小肠经的穴位,“小肠主液”,按揉颧,还能让您的脸蛋更加滋润有光泽,作用不亚于保湿面膜啊!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颧,一名兑骨。在面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阳太阳之会”。颧,又称为兑骨、权、兑端。

清热泻火,治疗各种面部疾病

本穴归于手太阳小肠经,具有息风通络之功,主治口眼斜、眼睑动等。本穴为太阳、少阳之会穴,可清太阳风热,泻少阳风火,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主治齿痛、颊肿、目赤、目黄、面赤、唇肿等。

淡化色斑,美容养颜大穴

此穴为重要的美容穴位。按摩该穴可防止面部肌肉松弛,消除细小的面部皱纹,还能够淡化面部色斑;此外,该穴的镇痛作用也比较明显。

现代医学新用法

本穴归于手太阳小肠经,具有熄风通络之功,主治口眼斜、眼睑动等。本穴为太阳、少阳之会穴,可清太阳风热,泻少阳风火,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主治齿痛、颊肿、目赤、目黄、面赤、唇肿等。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五官科疾病,如牙痛等。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颧髎穴。

点揉时要用巧劲儿,指腹紧贴皮肤,不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摩擦,按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不能用蛮力,以免误伤。每天早晚各点揉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双侧颧髎穴同时点揉。

地仓穴

——口水太多,找地仓帮忙地,指地格;仓,藏谷处。古人面分三庭,鼻以上为上庭,鼻为中庭,鼻以下为下庭,合为天人地三格。穴在鼻下口吻旁(地格处),口以入谷,又脾主口土,仓廪之官,故名地仓。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地仓……侠口旁四分,如近下是”。地仓又名会维、胃维。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调理脾经,治疗口中流涎

地仓穴,顾名思义,土地所长出的农作物的仓库。因为嘴可以吃遍土地长出来的五谷杂粮,所以嘴角边的穴位,古人称它为“地仓”。

地仓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也是常用的健脾大穴。脾胃乃仓廪之官,主管人体粮食储藏,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新生儿脾胃虚弱,常常口水流得满处都是,以至下巴、衣襟都湿了,流口水过多不是正常现象。这时建议家长轻轻地按揉一会儿孩子嘴角边的地仓穴,由于小儿对此穴位比较敏感,大都能很快止住口水。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地仓,……侠口旁四分,如近下是”。地仓,又称为会维、胃维。

通络祛风,缓解五官不适

地仓穴归于足阳明胃经,为阳跷脉、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有祛风通络、息风止痉之功,主治唇缓不收、眼睑动、口角斜、齿痛、颊肿等。

脾胃调和功效强

地仓穴位于嘴角,嘴巴与人体进食密切相关,通过适当刺激按摩地仓穴,可以预防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气血生化问题。

通络止痛,治牙痛

本穴具有祛风清热、通络止痛之功,主治齿痛、颊肿等。本穴还可治口中流涎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其他,如口角炎、小儿流涎。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地仓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轻柔并渗透。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地仓穴同时点揉。

头维穴

——头晕、头痛都找它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腹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头维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故名头维。先取头临泣,并以此为基点,向外量取头临泣至神庭间距离,入前发际0.5寸处,或入前发际0.5寸的水平线与鬓发前缘的垂线交点处取该穴。

按揉头维,治疗头晕头痛

头痛、头晕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症状表现较轻者往往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时间久了,症状就会加重。

头痛、头晕第一次发生时,往往是急性的,但是如果急性时没有去治疗,就有可能演变成慢性的。很多就医的头痛、头晕患者,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忍不住了才去就诊。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平常感到头部不舒服时,就应当赶紧取头维穴按揉几下,大多都能起效。

头维穴,可以维护头部诸经脉的正常功能,是治疗头痛、头晕非常有用的穴位。

祛风通络防面瘫

本穴有祛风通络之功,用于治疗眼睑动、面瘫等。

按揉头维,清头明目

头维穴位居额角,为足少阳、阳明交会穴,具有疏散风热、清头明目、通络止痛之功,主治头痛、目痛、目眩、迎风流泪等。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头维穴。点揉时指腹要紧贴皮肤,不能摩擦头皮和头发,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每天尽量做到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头维穴同时点揉。本穴有祛风通络之功,用于治疗眼睑动、面瘫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前额神经痛、眼轮匝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循环系统疾病,如脑出血;五官科系统疾病,如结膜炎、视力减退。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头维穴。点揉时指腹要紧贴皮肤,不能摩擦头皮和头发,点揉该穴位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头维穴同时进行点揉。

听宫穴

——耳朵聪灵听力好宫,五音之首。喻针此穴能聪耳听五音,为治耳疾要穴,故名听宫。该穴出自《灵枢·刺节真邪》的“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俞也”。正坐或仰卧位,微张口,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取穴。

清心安神,聪耳利咽

听宫,是小肠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别名多所闻,意思就是该穴可保护耳朵。本穴归于手太阳小肠经,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具有疏散风热、清热泻火、清心安神、聪耳利咽、化痰息风、通络止痛之功。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聋哑、耳鸣、耳聋、中耳炎、牙痛;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癫痫。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拇指或食指指腹点揉听宫穴。点揉时要用巧劲儿,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胀痛或酸痛的感觉向深部组织渗透。每天早晚各点揉一次,每次3~5分钟。

耳门穴

——缓解牙痛之苦耳门穴在耳屏上切迹前,主治耳鸣、耳聋,其处犹耳之门户,故而得名。《百症赋》曰:“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顷刻。”《针灸大成》曰:“主耳鸣如蝉声,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在人体头部的侧面,耳朵前方,面颊部耳屏上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微开口时的凹陷中。

清风去火,治疗五官疾病

耳门穴位居耳前上方,归于手少阳三焦经,具有清泻少阳相火风热、聪耳窍、祛风消肿、通络止痛之功,主治耳鸣、耳聋、齿痛、颈颔肿、唇吻强等。同时,指压耳门,可延缓牙齿的衰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方面开始走向衰老,牙齿也开始松动,按揉耳门穴具有非常好的护齿功效。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轻扶头部,四指放在面部两侧,以拇指指尖垂直按揉耳门穴,按之胀痛明显,痛感可向耳内渗透。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1~3分钟,可双耳门穴同时按揉。

听会穴

——解决各种耳病烦恼听会穴位于耳旁,内通于耳,正坐仰靠,张口,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有凹陷处取穴。

开窍利耳,解决耳朵的烦恼

听会穴具有开窍利耳、清热泻火之功,主治耳鸣、耳聋等。如配翳风、中渚、太冲、丘墟、侠溪可治肝胆火旺之耳鸣、耳聋;配丰隆、劳宫、翳风、中渚、侠溪可治痰热郁结之耳鸣、耳聋。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其他如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按揉听会穴。在按摩的时候要用巧劲儿,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按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胀痛或酸痛的感觉向深部组织渗透。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按揉3~5分钟。

翳风穴

——面部减脂的特效穴翳风”位于耳根部,在耳朵遮蔽的风池穴之前。翳风穴位于耳根部,是耳部重要穴位,取穴时,可以采取正坐或侧伏姿势,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推拿翳风和廉泉,轻松去除双下巴

翳风穴与下巴上的廉泉穴一起推拿,可疏通颈部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去多余脂肪,并通过提拉使下巴肌肉紧实。具体手法如下:先用拇指点按廉泉穴10次,然后顺着颌骨向上推,一直推到翳风穴,停下按压10次;重复上述步骤再按压、推拿几次便可。

点揉翳风,神采飞扬

中医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窍、醒脑的功用。按摩此穴位可改善大脑供血状况,通过增加血流量,增加氧含量,消除大脑疲劳,松弛大脑神经,使人气血充足、神采飞扬。按摩翳风穴,需首先将双手指尖朝上放在耳旁,然后用拇指指尖点按翳风穴,直到出现酸胀感为止。疲劳时,按揉此穴可迅速恢复精力。若每天坚持按揉数次,还可达到明目的功效。

下关穴

——面部的保健要穴关,指机关之意。穴在颧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下关。该穴闭口有孔,张口即闭。正坐或侧伏,颧骨下缘,下颌骨髁状突稍前方,闭口取穴。

预防、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

不知大家平常有没有听说过三叉神经痛,这种病疼起来非常剧烈,其痛如刀割样、烧灼样,让人难以忍受。这是医学上一个较难治疗的疾病,但也并不是束手无策。

在我们面部两侧面各有一个穴位——下关穴,对于三叉神经痛有特效。经常按揉下关穴,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三叉神经痛,而且对于牙关不利、牙痛、口眼斜等面口病症,以及耳聋、耳鸣等耳疾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面部保健,常按下关

下关穴除了能够预防和治疗三叉神经痛外,还是面部的保健要穴。本穴归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具有息风通络之功,对于牙关不利、牙痛、面痛、耳聋、耳鸣、耳痛、耳流脓等面口病症,以及耳聋、耳鸣等耳疾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新用法

本穴归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具有熄风通络之功,主治牙关开合不利、眩晕等;本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交会穴,能疏散少阳风热、清泻阳明胃火,有清热开窍、通络止痛之功,主治齿痛、面痛、耳聋、耳鸣等。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等;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下关穴。点揉时指腹要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下关穴同时点揉。

搭配合谷、下关,可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热邪上扰之牙痛。《备急千金要方》: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完骨;下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

搭配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风池,功能疏风通络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口噼配颧、龈交、下关。

搭配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聪耳利窍,主治肝胆火旺耳聋。《甲乙经》:耳鸣耳聋配下关、阳溪、关冲、腋门、阳关。

颊车穴

——面部美容之奇效穴位颊车穴,又名鬼床穴、机关穴、曲牙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输送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的功用。本穴对面部美容有奇效,刺激此穴,可解决皱纹、水肿等面部问题。正坐或侧伏,上下齿用力咬紧,有一肌肉(咬肌)凸起,放松时,用手切掐有凹陷,胀处即是该穴。

每天揉一揉,漂亮气色自然来

脸颊是毛细血管和面部神经都非常丰富的区域,而颊车穴刚好位于这个区域之中,按揉此穴,可放松面部神经,加速面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面部气色。长期坚持,可使面部肌肤红润有光泽。

按摩颊车穴,消除面部皱纹

颊车穴是沿经运送胃部精微气血上行的载体,按摩此穴,能疏通头部上下的经络,消除面部气血阻滞,起到滋养之功,从而消除面部细纹等问题。按揉时,应以双手食指指腹,由轻渐重地分别按揉双侧穴位,力度以有酸胀为宜,不宜过大。每次1~2分钟,每日3~4次。

按摩颊车穴可消肿瘦脸

中医认为,肥胖是一种虚证,与气血运行关系密切;而水肿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气血不畅,细胞供氧不足,肌肉容易松弛形成水肿。按摩颊车穴,可调节面部气血运行,引血归经,使面部气血畅通,让面部肌肉重新焕发活力,改善松弛状态,消除水肿。按摩手法与除皱的手法相同,只需在每天早、晚各进行两次即可。

按摩颊车等穴,斑点一去不复返

按揉颊车穴可加速面部血液循环,因此,可加速美白精华的吸收,消除面部色斑等。具体方法如下:洁面后,将美白产品敷于面部,再以食指重复按压迎香穴6次,其后依次重复按压颊车、地仓、承浆6次,再从迎香穴开始,如此重复2遍即可。按揉时注意,力道要轻柔。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咬肌痉挛;其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颊车穴。点揉时指腹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感觉酸痛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颊车穴同时点揉。

大迎穴

——面部美容要穴大迎穴主治面颊肿痛、口角斜等多种面部疾病,又因其下布有丰富的面部肌肉和神经组织,所以,又是面部美容的要穴。大迎穴又叫髓孔穴,它在人体头部,位于侧面的下颌骨前方,下巴骨的凹陷处。位于胃经上,负责将胃经中的精微血气传送到头部,具有过滤浊气的功用。

按揉大迎消除水肿

大迎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如身体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水气过多地堆积在面部便会造成面部水肿。利用按摩打通面部经络,加快血液循环,排出多余水气,便可快速消除水肿。

具体方法如下:取大迎、颊车、听会3穴,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将指腹置于左右两侧鼻翼,然后从此处开始点按,逐渐经过面颊、耳际,便可消除水肿。

按压、推拿大迎穴,消除面部斑点

大迎穴是面部重要的美容穴位,但斑点的产生,是心、肾、脾等脏器气血综合运行不利所致。因此,不仅要利用好大迎穴这个为脑部传送清新之气的枢纽,还要利用心包经、肾经、脾经上的其他面部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消斑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用食指或中指向下按压大迎穴2分钟,或者用拇指的指峰着力于该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为主动,做往返不断地有节律的摆动约1分钟。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疾患,如脸部浮肿、牙齿疼痛、牙龈肿胀、口眼斜等。

功效指压

面南,挺胸闭目,正常呼吸;依次取头维、率谷、翳风、大迎、地仓、颧骨、四白这几个穴位点按1分钟。按完后慢慢吸气,再用双手除拇指外的其他四指在脸上轻轻做“弹钢琴”动作;搓热掌心,左掌五指合拢,将掌心贴在左侧大迎穴上,然后上行至下关穴,再依次经太阳、四白、颧骨、印堂、阳白、上星,最后向右行至阳白穴,再过太阳、四白、颧骨、下关、大迎这几大穴位;换右手,并与左手反向运行。最后,分别顺时针按摩京门穴、章门穴和中府穴即可,可以起到面部美容的功效。

风府穴

——祛风散邪功效穴府,聚也。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中,穴处凹陷,为风邪聚集之处,又指本穴主治一切风疾,故名风府。正坐,头稍前倾位取穴,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横指,高骨下方的凹陷中,按之酸痛明显处。

消肿止痛有奇效

本穴为督脉、足太阳、阳维之会穴,太阳主表,阳维为病苦寒热,故有疏散风热、消肿止痛之功,主治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出血等。

中风癫痫求风府

风府穴是中医临床中的常用大穴,在生活中也是常用的保健穴。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说很多病都是由风或是以风为先而引起的。

风府穴,顾名思义,就是风的府第,风邪侵犯人体,很容易会聚于此处。因此,当风邪致病时,应当开此穴,把会聚于此处的致病风邪驱赶出人体,那么自然就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所以,凡是受风邪而引起的疾病,包括中风、癫狂痫、癔症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赤肿痛等内外风引起的疾患,都可以通过按揉风府穴,使穴开而邪出,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风府穴则出自《素问·骨空论》的“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定志安神按风府

督脉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本穴归于督脉,位居脑后,故有定志安神、熄风止痉、化痰定惊之功,主治癫狂、痫证、癔症、惊悸、中风不语、眩晕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高血压脑病、聋哑病、神经性头痛、眩晕;呼吸系统疾患,如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各种热病;运动系统疾患,如颈椎病,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腰背肌软组织疾患等。

功效指压

端坐位,以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揉风府穴。点揉的手法要均匀、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点揉时切忌摩擦头皮或头发。

每天尽量做到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3~5分钟,可两手交替操作。

风池穴

——抵挡风邪的头部卫士风池穴因空气传来的水湿之气受外部之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而得名。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头项之交界处,此处正好是进入头部的通道,因此,此穴具有抵挡风邪入侵的作用。正坐或俯伏,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当两条隆起的肌肉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取此穴。

按揉风池,消除疲劳及疼痛

风池穴是头部要穴,具有抵御外邪及清热解毒的功用,而感冒头痛多由风邪入侵或湿热引起,因此,刺激风池穴可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此外,每天早晚按揉风池穴10次,还可以缓解颈部疼痛。颈部疼痛多由疲劳引起,而风池在头颈之间,多条经脉从头部由此向下行,按揉风池可活血通络、缓解疲劳,从而减轻或消解疼痛。

按压风池,快速消灭颈性头晕

颈性头晕是由颈部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症。风池位于头、颈交接处,具有疏通经络及益气之功效,常常以适中力度按压此穴,可消除颈椎压力,恢复颈椎正常功能,以改善头部供血,消除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按压风池,预防感冒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多由外邪入侵引起,风池是头部抵御外邪的门户,具有预防风寒感冒的功效。

具体方法如下:以两手拇指在此穴上用力上下推压,每次推压不少于32下,且次数多多益善。当出现感冒症状时,运用此法还有减缓病情之功效。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五官科系统疾病,如电旋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近视、鼻炎、甲状腺肿大;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衰弱、流行性乙型脑炎、神经性头痛、癫痫、失眠;运动系统疾病,如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其他,如感冒。

功效指压

端坐,举起双臂,双手分别置于两侧后头部,以大拇指指尖分别点揉两侧风池穴。点揉时指尖紧贴头皮,避免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尽量做到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风池穴同时点揉。

天柱穴

——常按天柱,无落枕之忧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该穴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点按天柱穴,缓解落枕疼

一旦发生落枕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穴位可以缓解呢?在颈部后面的天柱穴善于治疗落枕。只需帮助患者点按天柱穴,就可以明显缓解落枕带来的症状。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五官科疾病,如咽喉炎、慢性鼻炎、鼻衄等。

功效指压

端坐,举起双臂,双手分别置于两侧后头部,以拇指指尖分别点揉两侧天柱穴。点揉时指尖紧贴头皮,避免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天柱穴同时点揉。

哑门穴

——言语不利特效穴哑,指音哑,因本穴主治“舌缓,喑不能言”,为治哑要穴,故名哑门。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半横指(拇指)凹陷中,按之酸痛明显处。

言语不利找哑门

哑门穴,对于舌缓言语不利有特效;另外,该穴还能预防和治疗声音嘶哑、癔症、头痛、颈项强痛等疾病。该穴具开窍醒脑、息风止痉之功,主治舌缓不语、中风尸厥、癫狂、痫症、颈项强急、脊强反折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膜炎、脊髓炎、大脑发育不全、聋哑、神经性头痛;五官科疾病,如声音嘶哑等。

功效指压

端坐位,以食指或中指指腹点揉哑门穴。点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点揉时切忌摩擦头皮或头发。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3~5分钟,可两手交替操作。

率谷穴

——偏头痛的克星率谷穴归于足少阳胆经,具有清热息风之功,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等病症。正坐或侧伏,将耳部向前折曲,于耳翼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按揉率谷穴,缓解脑部疲劳与疼痛

率谷穴是治疗偏头痛、头晕的特效穴。对于精神容易紧张的人,可以时不时地点按一下这个穴位,便能预防偏头痛的发生。当偏头痛发生时,赶紧点揉这个穴位,往往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其他,如顶骨部疼痛、小儿高热惊厥。

功效指压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率谷穴。点揉时指腹紧贴头皮,避免指腹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有酸胀感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率谷穴同时点揉。

第三章 颈、肩、胸、腹部特效保健祛病穴

廉泉穴

——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建奇功廉,作棱形解,喉头结节如棱,清洁之意。穴在结喉上,舌本下,因喻舌腺体所出之津液犹如清泉,故名廉泉。别名本池、舌本、舌下。正坐仰靠位取穴,当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骨下缘凹陷,按之酸胀处。

勾点廉泉,滋润干渴喉咙

声音嘶哑,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多是由于发音不当而损伤了喉咙,或者休息不足导致虚火上炎祸及喉咙,或者吃了过于辛辣的食品导致火气郁结于喉咙等原因所致,声音嘶哑常常还会伴有咽喉肿痛,以致咽口唾沫或凉水都觉得疼痛,严重者由于疼痛而不能说话,看似小病,却让人异常痛苦。

那么,出现上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在喉结上方,舌骨下缘凹陷处有一穴位——廉泉穴,可以解决这种痛苦。

用拇指勾点该穴,可感觉口中津液慢慢渗出,咽喉得到津液的滋润,症状很快就能得到缓解。

该穴出自《素问·刺疟论》的“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别名本池、舌本、舌下。

勾点廉泉,通利舌咽

舌,至柔之物也;本,根本也;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湿为任脉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任脉气血为至柔之性,其所能上行头面的天部,是在外界之热的作用下方能至此,如无外界之热助则任脉气血就无法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因此,任脉气血能上至头面任脉就有接续之源,故本穴名为舌本。具有清热祛风、化痰开窍、通利舌咽之功效,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口舌生疮、暴喑、咽喉肿痛、聋哑等症状。

勾点廉泉,宣肺化痰

廉泉穴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舌肌麻痹、咽炎、舌炎、喉炎、扁桃体炎;其他,如聋哑、中风失语、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气管炎等。

功效指压

端坐位,以拇指指腹点揉廉泉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深达深层局部组织。每天尽量做到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双手交替操作。

天突穴

——咳喘患者可找它突,突出也。穴在胸骨上窝正中,颈喉结下2寸处,内应肺系,因肺气通于天,结喉高而突出,故名天突。取正坐仰靠位取穴,当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凹陷处。

按揉天突,预防咳嗽气喘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当致病邪气侵犯肺脏时,肺多以咳嗽或气喘的信号来警告我们。大多数咳喘初发病时症状较轻,病情进展则出现咳嗽喘促剧烈,进一步恶化还会引起肺系的其他疾病,使治疗更为棘手。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咳喘发生时,气机从肺部上冲经过天突穴部,按揉天突穴可抑制咳嗽气喘的发生,该穴尤其善于治疗咳喘,并且对于肺系疾病引起的其他症状,如胸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都有特效。

宽胸理气,清肺泄热

天突穴位于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按揉天突,防止咽喉肿痛

天突一词出自《灵枢·本输》的“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后在《针灸甲乙经》中成为玉户;《千金翼方》成为天瞿。

本穴内通胸气,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化痰散结之功,主治胸中气逆、噎嗝、梅核气、瘿气等。本穴还有清肺泄热、利咽开音、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麻痹、失语症、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炎、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急性胃肠炎等;其他,如甲状腺肿大。

功效指压

仰卧位或端坐位,以中指指腹按压天突穴。按压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渗透入穴位下方的局部组织,切忌用力过猛。

每天尽量做到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双手交替操作。

肩井穴

——治疗头、肩疼痛之胆经要穴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可主治高血压、中风、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肩酸痛、头酸痛、眼睛疲劳、耳鸣、落枕、颈项肌痉挛等症。正坐,位于人体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常保肩井通畅,疼痛去无踪

如果说肩井穴是人体的井口,而脚底的涌泉穴则为人体的井底,为这口井提供充足的水。人体气血从涌泉穴喷涌而出并上行至全身,而肩井在上部与之呼应,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使全身气血舒畅,疼痛自然也就去无踪了。

常按肩井穴,帮助解决乳腺问题

肩井穴是胆经里联络最广的穴位,胆经又正好要从乳房旁边绕一圈儿,因此,肩井穴是治疗乳腺炎、乳腺痛等乳腺疾病最有效的穴位之一。当乳腺胀痛或增生时,应立即按肩井穴,直到肩井穴不再感觉疼痛为止。具体方法:取坐位,双手中指分别按于两侧肩井穴,用指力由轻到重地边按边提拔肌肉。

刺激肩井穴,利于淋巴结结核的治疗

淋巴结结核病是肝气郁结所致。肝中的郁结之气顺着胆经宣泄不出去,堵塞在淋巴结处引起结核病。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胆经通肝,刺激胆经上的肩井穴,可助肝中的郁结之气排出体外,有利于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本穴位于肩上,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具有疏经活络、祛风除痹、通经止痛之功,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等。肝与胆相表里,本穴归于胆经,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消痈之功,主治乳痈、难产等。本穴具有熄风开窍、豁痰开郁、清热散结之功,主治中风、瘰疬、诸虚百劳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脑卒中、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妇科系统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增生、功能性子宫出血;运动系统疾病,如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功效指压

一手搭于对侧肩头,用中指指腹按揉肩井穴,或用中间三指指腹按揉肩井穴区。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左右手交替按揉。

云门穴

——治咳嗽咳痰云,云雾;门,门户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云出天气,天气通于肺。”本穴为手太阴肺经脉气所发,为肺气出之门户,故名云门。正坐位,用手叉腰,当锁骨外端下缘出现的三角凹窝的中点处。

拨开肺部的阴云“云门”,顾名思义,出入云的门户。云——水、气氤氲而成。

肺主“气”,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功能正常,则人体之“气”运行通畅,人体之“水”流通正常;若肺的功能降低,水和气聚而不去,氤氲而成浊云雾露,笼罩于肺,就会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状。

肺为清净之脏,浊气笼肺,如同云雾笼罩天空一样,若能云破天开,方可见碧空万里。

该穴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的“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咳嗽气喘找云门“云门”之名,就是因为经常按揉云门,可以消散肺之浊云雾露,浊云雾露得消,则咳嗽、咳痰等症应手而解。咳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按揉云门穴,可以解决咳嗽带来的烦恼。

按揉云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云门穴归于手太阴肺经,居胸肺之上,肺及支气管疾病时常在此处有过敏压痛。按压云门具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降逆平喘之功,主治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按压云门还具有宽胸理气、通阳止痛之功,主治胸痛、胸中烦热等。按压云门还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肩背痛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胸痛、哮喘、肩关节周围炎等。肺及支气管疾患时常在此处有过敏压痛。

功效指压

正坐或仰卧位,以中指指腹按揉对侧的云门穴。按揉的力度要适中,以微有酸痛感为度,不可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操作,每次适度按揉1~2分钟。

中府穴

——咳喘、胸痛的克星中,中焦;府,聚也,即聚集的地方。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此穴为中气所聚;本穴又为肺之募穴,故肺、脾之气聚于此穴,故名中府。该穴位于膺部,故又称为膺俞。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三角窝中心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穴直向下推一条肋骨,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即是该穴。

按揉中府,缓解咳嗽

每当遇到天气变化、季节转换,或者晚上睡觉没有盖好被子不慎感受风寒,或热天大汗、劳累后感受风邪而酿成风热之症,不少人会出现咳嗽的症状,咳嗽剧烈者还可伴有胸痛,此时指压中府穴能明显缓解这些症状。该穴能治疗气短、胸闷、呼吸不畅等肺系疾病。

长按中府,神气十足

中府穴为肺经的起始穴,《针灸大成》谓该穴“治少气不得卧”,肺主气、司呼吸,少气则呼吸不利,气不足以息则睡卧不安。中府穴为肺之募穴,为肺气结聚处,所以按压该穴可使呼吸通利,清气运行通畅,使人精气神充足,神采飞扬。

按揉中府,缓解胸闷烦热

该穴为肺经的起始穴,且为肺之募穴,当发生肺炎、肺结核、肺癌时,按压该穴可缓解上述肺病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烦热等症状。

健脾祛湿,改善血液循环

该穴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故能健脾祛湿,消除腹胀、腹泻、四肢肿胀等症状。按压该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治疗瘿瘤、胸肌疼痛、肩背痛,还能起到丰胸的作用。

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研究表明,刺激中府穴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症状。

功效指压

正坐或仰卧位,以中指指腹按揉对侧的中府穴,按揉该穴时,酸痛感明显,按揉的力度适中,以舒适为度,不可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操作,每次按揉1~3分钟。

膻中穴

——疏理胸中闷气中,指胸腔中央,穴为心包之所在,喻为心主之宫城,故名膻中。别名元儿、上气海、元见。仰卧位,男子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取穴;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取穴。

按揉膻中,排遣胸中闷气

当人非常气愤时,往往会感到胸中憋闷,这是由于气愤而生出的多余恶气郁结在胸口所致。这一团恶气会扰乱机体的正常运行。

此时,最好把心态放平和,同时配合按揉膻中穴,不仅可驱散憋闷于胸中的怒气,还可调顺人体正常的气,心情也会舒畅许多。

按揉膻中,开郁散结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具有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有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

膻中穴位居胸部,为八会穴之一,气之会,宗气之所聚,是理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