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白话精选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21:30:48

点击下载

作者:(北宋)司马光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治通鉴故事(白话精选本)

资治通鉴故事(白话精选本)试读:

出版说明

一、《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同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共同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之间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过往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以供统治者借鉴,书名之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历来被读书人奉为不可错过的史学经典。

二、《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又因《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润色,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读来流畅易懂,如沐春风,又兼具极高的文学价值。后世将《资治通鉴》与《史记》并列,视为中国古代史学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三、本次出版的《资治通鉴故事》有两大特点,一是全白话版,本书以《资治通鉴》原文为蓝本,将简略晦涩的古文改写成一篇篇细致易懂的白话文,这样做绝非摒弃古文,而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演绎和普及。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现代读者来读《资治通鉴》,读懂《资治通鉴》。另外一个特点则是节选,《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凡三百余万言。对一般读者而言,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特地精心甄选了《资治通鉴》中最精彩、最核心的部分,力图用较为精炼的篇幅来向读者呈现《资治通鉴》的精华所在。

四、本书虽是白话文,简洁易懂,但仍对文中出现的人物、风俗、轶事、古地名、官职名以及专有名词等做了大量的注释,力求实现全民无障碍阅读的目的。《资治通鉴》原文在时间记载上坚持使用一个年号,这样在记载多个王朝出现的分裂时期时,就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本书则在保留朝代年号的基础上加入公元纪年对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明晰顺畅。

五、本书在选取章节上倾向于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并争取对《资治通鉴》所录的每个朝代都有所涉及,但《资治通鉴》毕竟篇幅浩瀚,博大精深,再如何细心筛选也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只希望此书能够作为一扇门,使读者得窥《资治通鉴》精髓之万一,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没有白费。自然,限于时间及能力,书中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出,我们将不胜感激。

周纪

晋分三国成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很多国家内部都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成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减轻赋税的办法,笼络民心。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了。

一向是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时,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经常互相攻伐。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一万户人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让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又各有打算,韩康子首先把一百里土地和一万户人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割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召集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

没过多久,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就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无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就凭借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的兵马始终没能将其攻下。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忽然心生一计: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立即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愿意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可以轻易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附和,心里却在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旁边有条汾水,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有条绛水。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与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内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赵襄子非常着急,他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去找他们两家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韩康子,再找到了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赵家的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内休息,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之声。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正在智伯瑶惊慌不定的时候,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被砍死,淹死的淹死。最终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士兵所杀。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王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从此,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再加上秦、齐、楚、燕四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忠义门客救孟尝

秦昭襄王为了瓦解齐楚联盟,使用了两种手段。对楚国用硬,而对齐国用软。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到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齐国的贵族。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自己的门下广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只要有一技之长,为人正派,不分贵贱,他都会收留下来,这种人被称作“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多个门客。其中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但孟尝君并不介意。

有一次孟尝君到了楚国,楚怀王对他十分热情,送给他一张象牙床。田文派大夫登徒直亲自护送回国,此事登徒直很是为难,心想这么精致的床,价值连城,如果弄坏了一点怎么办?于是就找公孙戍想办法,并答应事成后送他一把宝剑以作答谢。公孙戍就到田文跟前,说:“你历来因光明正大,不谋私利而出名,若收了象牙床,别人会怎么想呢?”孟尝君听了很有道理,就拒绝了楚王的礼物,并说:“以后凡门客看到我有错误,能帮我改正的,即使受了别人的好处,也会受到欢迎,”因此孟尝君的名声就更高了。

孟尝君到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用几百块白狐狸的腋毛制成的,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就十分高兴地把它藏在宫里的库中。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而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门客又多,如果他当了丞相,一定会先替齐国打算,这样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那些人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已经知道得差不多了,怎么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于是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极受宠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让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他那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哪里还能再要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晚上,这个门客就从狗洞里钻进王宫,偷偷溜进秦昭襄王的内宫,打开衣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交还给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见狐皮袍子偷了回来,大喜过望,当天就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就往函谷关进发。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口,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焦急地盼望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关里的公鸡听到,也都跟着一声接一声地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便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口。

秦昭襄王这时果然后悔了,立刻派人赶到函谷关,但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吃的是鱼肉,出去有车马;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些粗茶淡饭了。

有个名叫冯谖的老头子,穷困潦倒,于是就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他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就让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谖当作下等门客对待。

过了几天,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敲着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待遇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后,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谖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谖果然不再弹剑唱歌了。

孟尝君养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开销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向老百姓放账,靠放高利贷来维持他家的巨大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城去收账。冯谖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需要我买点什么东西吗?”

孟尝君说:“你看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到了薛城,把欠账的百姓都召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务,冯谖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凡是还不了债的,一概免债。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统统烧了。

冯谖赶回临淄,把收账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谖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您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都不缺,缺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就帮您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是担心,便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想要篡位取代齐王。齐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严重威胁他的地位,便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听闻孟尝君被革职的消息,三千多门客大都一哄而散。只有冯谖还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开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出城来迎接,高声呼喊孟尝君贤明。。

孟尝君这时才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算是明白了。”

孟尝君食养门客,不以貌取人,待人宽宏大度,以致在遭遇危险不幸的时候,多次被门客所救的故事留传至今。

田单火牛破敌阵

田单是齐国田氏家族中一支较为偏远的后裔。齐王在位的时候,[1][2]田单曾经在国都临淄任市掾,没有什么名气。在燕国派大将乐毅攻破齐国时,齐王逃出临淄,退而保卫莒城。燕军即长驱直入齐国,田单退保临淄东十九里的安平,下令宗族人员把车轴末端的长出部分截断,并用铁片包裹轴头。不久燕军进攻安平,城被攻破,齐国人纷纷外逃,道路拥挤,有的车辆由于车轴头损坏而无法行走,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宗人用铁片包裹轴头的车辆能够顺利逃脱,进入东面的即墨。燕军长驱直入,收降齐国七十多城,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攻下。[3]燕军听说齐王在莒城,便集中兵力攻打。淖齿在莒城杀了齐王,全力守卫莒城,抗拒燕军的进攻,燕军攻城几年不能破。燕军分兵一部围攻莒城东面的即墨。即墨守城将领出城抗击燕军,战败被杀。城内军民纷纷推举田单说:“安平之战,田单的宗族人员用铁片包裹车轴,得以安全撤退,他是善于用兵的将领。”于是便拥立田单担任守城将领,凭借即墨城防抗拒燕军。

不久,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惠王过去同乐毅有隔阂。田单得到这情报后,便派人到燕国施行反间计,宣称说:“齐王已经去世,乐毅迟迟打不下即墨其实是别有用心。乐毅怕被燕王报复,所以用进攻齐国为名,实际上是要在齐国称王。由于齐国军民还没有归附,所以故意缓攻即墨,以等待齐国军民的归附。齐国军民最担心燕国另派其他将领前来,如果那样即墨就要被攻破了。”燕王听到这一消息果然相信了,于是就派骑劫取代乐毅担任攻城将领。

乐毅害怕回国后被燕惠王加害便归附于赵国,燕军士兵知道后都忿忿不平。而田单命令城中人在吃饭时一定要在庭院中先祭祀祖先,天上的飞鸟见到后,便在即墨城的上空成群飞翔,并落下来吃供品。燕军见此情景十分奇怪。田单便趁机说:“这是神人下来帮助我们守城的。”同时还告诉城中人说:“有神人来当我们的老师了。”有一个士兵说:“我可以当老师吗?”说罢回头就走。田单却把这个士兵请回来,让他面向东坐下,以对老师的礼节对待他。士兵说:“我欺骗将军,我实在没有什么能力。”田单说:“你无需多言!”于是就把他当作老师。

后来每次出战激励将士,田单都说是神师的意思,又向外宣称:“我最害怕的是燕军把投降的齐军士兵割掉鼻子,放在战阵的前面,同我们交战,这样的话即墨就守不住了。”燕军听到后,就真的割了被俘齐军士兵的鼻子。即墨城内军民看到投降的人被割去了鼻子,都异常愤怒,更加下定决心守城,唯恐被齐军攻入。田单又派人施行反间计说:“我害怕燕军挖掘即墨城外齐国人的坟墓,侮辱祖宗,这实在令人寒心。”燕军听到后果然掘毁了这些坟墓,烧掉了坟墓中的死人。即墨城内军民看到这种情景,都泪流满面,欲出战报仇。

田单知道齐军的士气已经被完全激发起来,可以同敌人作战了,于是与士兵一起携带军用器械,甚至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在队伍中,把酒菜饭食全部分给将士食用。他命令将士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人到燕军营中诈降,燕军信以为真地欢呼胜利。田单又从百姓中收集黄金千镒,派即墨城内的富豪贿赂燕将,并说:“即墨即将投降,希望燕军不要虏掠我们的家产和妻妾,让我们安居。”燕将大喜,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燕军从此更加松懈麻痹了。

此时田单趁机收集城中的一千多头牛,披上大红色的绸制外衣,上画五彩花纹,牛角上绑附锋利的尖刀,牛尾上绑附浸透油脂的苇草,点燃苇草的末端,并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在夜晚时把牛队赶出城,派五千名精壮士兵紧随牛后。苇草着火后烧得牛尾灼烫,群牛负痛狂奔,直冲燕军军营,燕军夜间惊慌失措。牛尾上火光照耀透亮,燕军一看全是有龙纹的怪物,只要被牛冲撞的人,不死也伤。紧随牛后的五千名精壮士兵也一起冲击,城中士兵又在喊杀声中随后冲出,城头上的老弱妇女都敲击铜器助战,响声震动天地。燕军十分惊骇,纷纷败逃。齐国士兵杀了大将骑劫,燕军混乱奔逃,齐军趁机追击溃逃败散的燕军,齐军经过的城邑,军民都反击燕军而投归田单,齐军人数越来越多,燕军连日败逃,一直逃到河上,此战一举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并把齐襄王从莒迎接到临淄重新执政。

战后齐襄王封赏田单,赐号安平君。

商鞅变法

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是中国的战国时期。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十分剧烈的兼并战争,特别是秦、齐、楚、燕、韩、赵、魏等七个势力较强的国家更是互相攻击兼并,使整个中国处于战国纷争之中。

为了适应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列国间的纷争,各诸侯国都力求改革政治,加强实力,在此期间形成了一种政治改革的风潮。各种学派都力求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表现自己改造天下的主张,一时形成百家争鸣的形态,也使战国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诸学派中,最能代表改革的潮流,并且产生巨大作用的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按照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在各国推行变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势力,促进封建制度的确立,在历史上表现了进步作用。商鞅就是战国中期的一位著名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原名卫鞅。后为魏相公孙痤家臣,因此又称公孙鞅。他的出生国卫国文化发达,但国小势弱。商鞅虽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但在他出生之时,已经丧失了贵族的特权,后来他只能从师游说,到权贵之家去做家臣,以此为阶梯再谋高位。

商鞅生处战国中期,深受当时变法之风的影响,尤其受到魏国的[4]法家李悝的影响。李悝时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改革,在经济方面统一分配农民耕地,平价收售粮食,注意发展小农生产;在政治方面,实行“食有劳”、“禄有功”、“赏必行”、“罚必当”等新政策,废止贵族的世袭特权;在军事方面,实行“武卒”制度,建立常备。他还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六篇,第一次把封建法权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

公孙痤见到商鞅很有才能,临死时便把商鞅介绍给魏惠王,希望惠王能够重用商鞅,可惜惠王并没有采纳公孙痤的建议。这时,恰巧秦孝公求贤,商鞅便携带着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孝公去了。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列国之中本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在秦孝公前,秦献公曾经对秦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次初步的改革,使得秦国转弱为强,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国,并开始与中原地区的齐、燕、赵等国相抗衡。秦孝公继位后,进一步谋求变法图强,招揽贤才,商鞅就是在此时投奔到秦国开始推行变法的。

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商鞅担任了秦国掌握军政大权的左庶长,开始进行第一次变法。为了排除变法的阻力,商鞅就变法问题展开了一场与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人士的大辩论。他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保守派的“法古无边,循礼无邪”的因循保守、复古倒退的主张,商鞅的论点明确而有力,使保守派理屈词穷,于是也使得秦孝公坚定了实行变法的决心。

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是在秦献公变法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这一次变法在秦献公推行的“为户籍相伍”的做法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也就是将全国百姓都控制在国法的法网之下,不许私藏犯法之人,隐藏犯人也要受重罚,以重刑酷法来维护封建政权。第二,推行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加收租赋的办法惩罚那些家有较多的劳力而不分家的贵族。这样就加速了土地私有,便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三,奖励军功,惩罚私斗。第四,奖励农业生产,勤于农业生产的百姓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而不能为国谋利的,要收为奴隶。第五,废除奴隶主贵族和宗室的世袭特权,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孙就不能世袭宗室的特权。在废除奴隶主贵族等级特权的同时,又整理了秦国的官爵制度。这样一系列改革,使秦国的封建政权得到巩固,生产得到发展,国力大大加强。借此之机,商鞅劝说秦孝公采取军事行动,逼迫魏国东迁,以为实现“帝王之业”开辟道路。商鞅多次率军击败魏军,建立了赫赫战功,因而很快被提拔为秦国的丞相和管理军事的高级长官大良造。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商鞅借国内形势稳定,自己大权在握之机,进行了第二次改革。这次变法,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废除维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阡陌封疆”制度,允许自由开垦荒地和自由买卖土地,从根本上破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经济特权,为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政治方面,普遍推行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县吏由朝廷任命,这又根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和地方势力。为了摆脱旧的统治势力的包围,又迁都咸阳;紧接着统一税赋和度量衡,等等。这些变革比第一次变法更加大刀阔斧,使得秦国一时国富民强,立威诸侯,无敌于天下。

商鞅在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推动下,适应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秦国的特点制定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并且在现实中加以实行,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重大成就。但是,他的改革是依靠秦孝公来实行的,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失去靠山的商鞅很快就遭到了秦国旧贵族的攻击,秦惠文王担心商鞅权力过大会有谋反之念,于是便下令逮捕他。

商鞅平时执法严酷,得罪了不少权贵,如今逃亡都找不到藏身落脚之地,终于被捕,最后被车裂而死。对于商鞅的死,秦国的旧贵族纷纷拍手称快,一解心头之恨;而秦国的百姓也并不觉得悲哀,因为商鞅的变法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封建阶级也是高兴的,因为解除了政治上的隐患,至于他的变法和改革,封建阶级的政权还可以加以维持和利用。所以,商鞅仅仅成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殉葬品。但是商鞅的变法改革事业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商鞅变法改革为基础,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最终实现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

豫让吞炭

晋国的谋士豫让,曾经在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过家臣。范氏和中行氏,与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当时共同统治晋国,称为“晋国六卿”。但是范氏和中行氏都没有重用他,因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才能。

豫让离开范氏和中行氏来到智伯那里,智伯很尊重他,并委以重任,后来,智伯与赵襄子发生冲突,赵襄子与韩氏、魏氏联合起来,打败了智伯,灭掉了智伯的族人,把他的土地也瓜分了。

赵襄子最恨智伯,因为智伯有一次与赵襄子饮酒时,智伯仗势欺人,按着赵襄子的头灌酒,后来智伯和赵襄子打仗,智氏又决汾水灌赵氏城邑晋阳,差一点使赵氏全军覆没。由于积怨太深,这次把智伯杀掉以后,赵襄子就把他的头骨做成饮酒用的大杯子,每逢大会宾客举行酒宴的时候,就特地把它摆设出来,以表示对智伯的仇恨。

豫让在智伯失败以后,逃到山中躲了起来,他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天,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不惜一死,以报答他对我的尊重和信任。”

于是,豫让改名换姓,装着被判过刑而罚当苦役的人,进入赵襄子的宫中干打扫厕所的下等粗活,并随时在衣内暗藏匕首,准备刺杀赵襄子。

一次赵襄子入厕,见有生人,心里有所警惕,忙令人将其抓去堂中审问。当知道他就是豫让以后,就搜查他衣内,发现果然夹带着凶器。问他意欲何为,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我想替智伯报仇。”

赵襄子左右的人要将豫让杀掉,但是赵襄子说:“他是一个有义气的人,我小心一点避开他就是了。并且智伯死了以后,再没有亲属,他的家臣要替他报仇,说明他是天下难得的好人。”于是襄子便将豫让放了。过了不久,豫让用漆涂满全身,使皮肤肿烂,毛发脱落,以改变形貌,又吞下火炭破坏喉嗓,使声音变哑。这样一来,一般人就难以辨认了,他在市场上行乞以藏身,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从前要好的朋友,那人觉得他好像是豫让,就走到他面前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的。”那位朋友看到他这副模样,难过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对他说:“以你的才能,要托身投诚到赵襄子门下,一定能得到信任和重用,那样,你就能接近他,想要报仇还不容易么?何必这样糟蹋自己的身体、毁坏自己的容貌呢?用这样的方式去报仇,这也太难了吧!”

豫让说:“我如果托身投诚到别人门下而以后又趁机会行刺他,这是怀着不忠诚的心念去侍奉主人,我用漆身吞炭的方式去寻求报仇的机会,明明知道这是极难的行为,但是,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以后那些对主人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他那位朋友只好叹息着走开了。

有一天,赵襄子外出,豫让打听到他去的方向,就躺在赵襄子必定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桥边时,马突然发现桥下有人,因为受惊而跳了起来。襄子说:“此人必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属实。于是赵襄子便斥责他说:“你不是也曾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范氏和中行氏都是被智伯消灭的,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托身投诚到智伯的门下为臣。现在智伯也死了,你为什么单单要为他报仇,而且如此急切坚定呢?”

豫让说:“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时候,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也只把自己当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一国之中杰出的人物看待,所以我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杰出的人物来报答他。”

赵襄子听了豫让的话十分感慨,被他的这种忠诚深深感动了,他叹息一声说道:“唉!先生,你为了效忠智伯而千方百计地设法替他报仇,已经有了忠臣义士之名,而我饶恕了你一次,也已经够了。你现在仔细想想吧,我是不会再放过你了。”于是便派兵将豫让团团围住。豫让说:“我听说过英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好处,而士也自有为名而死的道理。上次你已经宽恕了我,天下之人没有不称赞你善良的。今天我来行刺又被你擒住,我早就置生死于度外。现在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只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外衣,让我用剑在衣上刺斩几下,用以表示我报仇雪恨之心,如果能够这样,我死也心甘情愿了。我不敢指望能够得到你的允许,但是,我还是冒昧的把自己的意愿向你吐露出来。”

赵襄子听了,不假思索地脱下自己的外衣,拿去给豫让。豫让得衣之后,三次跳起来挥剑猛刺,然后说:“我已为智伯报仇了,到了九泉之下,也可以有面目见智伯了。”说完便引剑自刎了。豫让死的那天,赵襄子门下一些正义之士人,都纷纷为豫让的行动而感动落泪。

孙膑庞涓斗智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多位才干之士,开始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文侯、武侯的霸业,继续积极向外扩张。魏国的兴起和称霸,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忌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都是东方的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势也日渐壮大起来。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严重威胁,它积极利用赵、韩诸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斗争。

当时魏惠王花费巨额金钱招揽天下豪杰。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前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很有才干,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从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也开始沾沾自喜起来。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更高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祖传的《孙子兵法》十分了得。

魏惠王也听过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便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谁知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治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使孙膑成了残废。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了齐国。

田忌是齐国有名的大将,他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在赛马中获胜。孙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的用马。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

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便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比赛时,孙膑对田忌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了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最后一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赏。

田忌感觉孙膑是个将才,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也大为赏识,相逢恨晚。

当时,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赵成侯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他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相会。赵国的行为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发起强攻。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只是个残废人,当了大将,只会被人耻笑。大王还是拜田忌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依言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主张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孙膑说:“要解开杂乱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去硬拉硬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把两个斗殴的人劝开,万万不可卷入其中,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得以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趁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这样一来,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另外咱们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会放弃邯郸往回撤退。我们在半道上伏击他,就一定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齐国的大军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返回的时候,一定会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将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把军队埋伏了下来。

齐兵要攻打大梁的消息,很快就被庞涓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赶回去救大梁。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极大,加上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们都疲惫不堪。等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就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突遭袭击,疲惫不堪的魏军哪里还能抵挡得住?没过多时,魏军便已大败,死伤两万多人,齐军大胜而归。

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是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仍然保有强大的实力。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死。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用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头将锋头直指齐军。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直扑齐军。

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的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在所难免。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彪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点,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他们想好了一个绝妙的计谋。

魏军对齐军猛追不舍。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一共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又数了数炉灶,发现只有足够供五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发现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得意地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接连三天追下来,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他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色将暗的时候。马陵道路又十分狭窄,两旁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向前赶路。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被倒下的大树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白树干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一时看不分明。

庞涓命兵士拿来火把。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上赫然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知道中计,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可是为时已晚。四周瞬时有无数支箭,像雨点般地向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路两旁杀声震天,到处都是齐国的兵士。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此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向衰弱,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国力迅猛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后期的秦、楚战争,实质上是秦、齐进行剧烈争夺的一种表现。在此期间,赵国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赵国东面有东胡,西面有林胡、楼烦,此“三胡”都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人们都善于骑马射箭。赵国原来的主力部队是战车部队,笨重的战车无法追及轻捷的骑士,造成处处被动挨打。赵武灵王为了对付“三胡”,不得不抛弃传统的作战模式,学习对手的长处。公元前307年赵国开始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从而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从此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齐争夺地盘的有力对手。

武灵王即位之初,年纪尚轻,不能临朝听政,但是他学习刻苦,也能听取别人的劝导。后来,他亲自处理政务时,对元老大臣都非常尊重,有什么重大事情,都会先向他们咨询意见,征求他们的建议。

赵武灵王下决心改革军制,是他深入边地作了仔细的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武灵王发现了赵国的危机,并且知道如果要改革,势必会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武灵王很注意策略,他首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大臣楼缓商议,从赵国面临的敌国的威胁,谈到强兵之道,说明为什么要改穿胡人服装。

楼缓表示同意他的意见,但也有很多官员持反对意见。接着,他又找前朝元老肥义谈自己想进行军制改革,但又怕别人反抗和议论的顾虑。肥义深明大义,给了赵武灵王的决议以鼓励和支持,并向他指出传统势力的反对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一来,就坚定了武灵王改革的决心。

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赵武灵王自己率先穿起了胡服。在他的影响下,朝中官员也都纷纷改装。但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则坚决反对,并且以不上朝的形式表示抗议。武灵王派了大臣使者去对他说:“在家族中,应该服从长辈,在一国之内,就应该服从君主。我已经决定改变服装的式样而你不穿,这样就会使我为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的命令颁布以后,就要坚决执行,而且首先要在上层人员中贯彻。所以我特派使者去谒见你,请你遵循我的规定,改穿胡服。”

因为使者是武灵王派去的使者,所以公子成对使者磕了几个头,行了君臣之礼后,说:“我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的事了。因为这几天我生病,卧床不起,所以没有能够及时换装。大王的命令我怎么敢不服从呢?”可接着,他又讲了一通不赞成改换服装的道理。使者回来向武灵王汇报,武灵王说:“我知道他害的是什么病了,我亲自去一趟好了。”

武灵王来到公子成家,对他作了详尽的解释,最后终于说服了公子成。朝中大臣和宗室贵戚的意见基本一致了,武灵王才正式向全国发出一律改穿胡服的命令。但是,宗室贵族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胡服没有原来的服装方便,他们劝武灵王收回成命。武灵王又耐心地引证古今大量事例,说明只是遵循过去的习俗和老规矩而不进行改革,是不能对付当今的形势的,最终才使他们心悦诚服。

赵国从此改穿胡服,开始练习骑马射箭,不久就建立起一支新式部队,改变了过去以战车为主要攻击力量的作战方式,战斗力迅速增强。第二年,赵武灵王发动了对周围地区和国家的战争,取得了一系[5]列重大的胜利,西到云中,北至雁门,拓地数百里。在此基础上,武灵王想进一步吞并秦国,打算从云中,经九原而南,进攻咸阳。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武灵王决定亲自担任主帅,于是,他把王位传给太子何,而自己号称主父。太子何即位,也就是惠文王。

赵主父为了攻秦,他认为必须亲自去了解秦的地形地势和秦昭王的为人。于是,他大胆地化装成为赵国使臣来到秦都咸阳,在秦廷上向秦王递交了国书,和秦王作了简短的谈话。他在从赵去秦的路上,对险要的山隘河湾,都要随从绘制细致的地图。秦王回宫后,觉得这个赵国使臣身材魁梧,谈吐不凡,举止得当,不像一般的人臣。事有可疑,第二天早朝,秦王便派人去请赵使相见,说是有重要事情商量,但赵主父当天就已经离去了。秦王更加疑惑,马上派人追赶,追至函谷关,问守关的人,说赵使早已过关去了。那么,这个使者到底是什么人呢?秦王把赵国留下的人抓来审问,才知道竟然是赵主父。秦王既惊又气。主父经过实地考察之后,认为秦地险要,秦王精明,因此暂时放弃了攻秦的打算,而致力于向北发展。

主父东征西讨,经过三年的对外开拓,回到了邯郸,论功行赏,大赦天下,并赐给全国百姓五天的酒食。封大儿子公子章为代地的安阳君,任命田不礼主持代地的行政事务工作,辅佐公子章。

公子章历来品行不端,觉得自己是长子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心里很不服气。武灵王没有让他继承王位,倒不是因为他品行不端的缘故。公子章是武灵王第一个夫人所生,早已立为太子,后来武灵王娶了吴娃,对她非常宠爱,于是就废了太子章而另立吴娃所生的公子何为太子。这样,公子章不服气也是自然的。章有了代这块封地,再加上有残忍狠毒、惟利是图的田不礼辅佐,正好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当时,大臣李兑看出了问题,他和相国肥义的私交很好,就劝肥义托病请辞,尽早避开这场斗争,而肥义婉辞谢绝了。肥义认为既然主父要他辅佐惠文王,他就应该尽忠职守。李兑只好垂泪告别,他又把情况告诉了公子成。

肥义也了解形势的严重,就对自己身边的亲信高信讲了公子章与田不礼的阴谋活动,并嘱咐他说:“今后如果有人要见大王,你一定要先告诉我。”

有一次,主父要惠文王临朝听政,而自己坐在旁边观察群臣和宗室朝见时行礼、奏事和惠文王处理问题的情况。当他看到身材魁梧的长子章拜见其弟的时候,心中不由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于是,他想把赵国分成两部分,使公子章也能够自立为王。但他的这个设想因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而搁浅。公子章知道这一情况后,更加不满。[6]

不久,主父和惠文王同游于沙丘,公子章也随着一道去了。沙丘建有两座离宫,主父和惠文王各住一处,公子章和田不礼另住驿馆。因为出游所以带的卫队不多,且又分散成两处,所以公子章就认为这是一次夺权篡位的好机会。他们经过密谋策划,在晚上,派一个心腹内侍,装扮成主父的使者来到惠文王宫中,假传主父旨意说:“主父突然发病,想见大王,请大王赶快去一趟。”

公子章在两宫之间的僻静之处埋伏了一批勇士,只等惠文王一到就动手。高信是负责通报的人,他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去通知相国肥义。肥义觉得蹊跷:“主父向来身体很好,怎么会突然生病呢?”于是对惠文王说:“我先去看看情况,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你再动身。”同时,又对高信说:“我走之后,你把宫门关紧,加强防卫。”

于是肥义带了几个随从走到半路,伏兵误以为是惠文王,便一跃而起,把肥义杀死了。田不礼倒是还细心,他点着火把上前一看,大惊失色,被杀的不是惠文王而是肥义。他知道阴谋即将败露,只好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带了这批人趁着夜色去袭击惠文王的住所。但哪里知道高信因肥义嘱咐,已加强了防备,所以偷袭王宫也不得手,双方一直相持到天亮。

次日一早,公子成和李兑便从邯郸到沙丘来接主父和惠文王,当他们看到公子章和田不礼发动了叛乱,便立即调动附近地区的军队进行反击。公子章毕竟人少,当然抵挡不住,最后田不礼被杀,公子章只身逃往主父住所。

这时,赵主父已知道了外面的情况,见公子章匆忙逃来,就开门让他进去,并把他藏在一间小房内。公子成和李兑带兵赶到,分兵把离宫严密围住,自己带了一部分人进入宫中,谒见主父。行礼之后,他们对主父说:“安阳君造反,发动叛乱,请主父按国法处置。”主父不忍儿子被杀,便撒谎说:“他没有到这里来。”

而公子成他们明明看见公子章逃进了这里,便说:“既然您没有看见,那就让我们搜寻一下。”离宫不大,不一会就抓到了公子章。他们怕主父出面干预,没有请示,当场就将他处决了。公子章的叛乱虽然彻底平定,但公子成和李兑心里很不安。他们想:“主父开宫门让公子章逃进去而又将他藏起来,说明主父是袒护他的。我们因为追捕公子章而围了主父的王宫,又进宫搜查,将公子章擅自杀掉,肯定会引起主父的不满,等事情平定以后回邯郸,我们全家族恐怕都会被杀。”

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公子成便下命令不许解王宫之围,并且假传惠文王的命令说:“在主父王宫里面的人都出来,不出来的,就是公子章的党羽,全家处以死刑。”宫中人听说是惠文王的命令,便都争先恐后跑出宫去。最后,宫中就只剩下主父一个人。主父叫人侍候,没有人答应,他想出去,可宫门已经被反锁了。没过多久,主父就这样被饿死在沙丘宫里。

乐毅伐齐

[7]

乐毅的先祖是魏国名将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主将时,攻取了[8]中山国,魏文侯封乐羊在灵寿,乐羊死后,埋葬在灵寿,于是他的子孙就在灵寿安了家。

乐毅极有才能,精通兵法,受到赵国的重用。到赵武灵王时,赵[9]国发生了“沙丘之乱”,乐毅就离开了赵国,去投奔魏国。乐毅听说燕昭王因子之的叛乱而被齐国打败,因而对齐国十分怨恨,没有一天不想报齐国之仇。燕国疆域小,地处偏远,兵力不能对抗齐国,于是屈身求贤,以优厚的礼节对待郭隗,希望有才能的人到燕国来。乐毅正好在这个时候作为魏昭王的使臣出使燕国,燕王用客礼相待,乐毅再三辞让,仍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任职较久。

当时,齐王日益强大,南面在重丘打败了楚相唐昧,西面在观津摧击韩、魏、赵的军队,并与韩、魏、赵攻打秦国,帮助赵国灭亡了中山,又攻破了宋国,得以扩地一千多里。

各诸侯国此时都愿意背离秦国而归顺齐国。但是齐王骄傲自恃,不得民心。于是燕昭王问起讨伐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过去称霸,国土广大,人口众多,不能单独进攻。大王如果一定要讨伐它,就要与赵国、楚国、魏国联合起来才好。”

于是燕王便派乐毅说服赵惠文王,另派使臣联络楚国和魏国,又让赵向秦国说明进攻齐国的好处。诸侯都忌惮于齐王的骄傲暴虐,争着要同燕国一起攻打齐国。乐毅将联络情况报告燕昭王,燕昭王立刻征发全国军队,命令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印授给乐毅。乐毅便统领赵、楚、韩、魏、燕的军队进攻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各诸侯国都班师回国。只有乐毅仍率领燕军追击齐军直至临淄。齐王在济西失败后,逃到莒。乐毅继续略取齐国的土地,齐军则坚守自己的城池。乐毅攻入临淄后,把齐国的各种宝贝财物和祭器都运到了燕国。燕昭王得到捷报十分高兴,亲自到济水慰劳燕军,奖赏将士,封乐毅于昌国,号昌国君。于是燕昭王带着齐国的战利品回国,而命乐毅继续率领燕军平定齐国的其他地方。

乐毅在齐国征战五年多,攻取齐国七十余城,都作为郡县归入燕国,唯独莒和即墨没有攻下。不久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在当太子时就不喜欢乐毅,即位后,齐国的田单获得这一消息,便开始在燕国散布离间乐毅的话:“齐国只有两座城没有攻下,之所以没有攻下,是因为乐毅同新王有隔阂,他想拥兵留在齐国称王。齐国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的将领来。”于是燕惠王就更加怀疑乐毅,听信了田单离间的话,便派骑劫取代乐毅为主将,想把乐毅召回。乐毅知道惠王对自己有意见,怕回去后会被陷害,便投奔西面的赵国。赵国重用乐毅,一时使燕齐两国不敢轻犯赵国。

齐国大将田单后来与骑劫大战,设疑兵调动燕军,在即墨大败燕军,将燕军赶出齐国,全部收复了齐国的城池,把齐襄王从莒迎接到临淄。

燕惠王十分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不但损兵折将,还失去了齐国大片的土地;又怨恨乐毅投奔赵国,害怕赵国用乐毅乘燕空虚而进攻燕国。燕惠王便派人向乐毅表示歉意,并且说:“先王愿意把全国的大事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景仰,寡人一天也没有忘记将军的大功!后来先王去世,寡人新即王位,被一些离间的话迷惑了我。寡人派骑劫取代将军,使将军久留在外,现在请将军把从前不快的事忘掉吧,回到国内来共商大事。将军听了别人话,因而与寡人有隔阂,于是离燕就赵,将军认为这样做是妥当的话,那么您怎能还报先王对将军的信任和优待呢?”乐毅听了这些话后,便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婉言谢绝了燕王的劝说。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简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燕赵两国之间,燕赵两国都用他作客卿。最后乐毅老死在赵国。

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是近邻,经过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积极推行向东扩张的策略。他们东出函谷关,频频向东方六国挑起战事。秦国欲问鼎中原,赵国乃是必经之道,秦国想要扫清东进的道路,赵国就成了秦国主要的攻击目标。无奈此时的赵国,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廉颇,他曾经几次率领赵军东进齐国,战无不胜,带兵攻打魏国时,也是一攻而克,连夺数城。廉颇之勇扬名于诸国之间。有廉颇守卫,秦军屡战不胜,秦便依仗着强势,企图在外交上压服赵王就范。

那一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名叫和氏璧。此事被秦王知道后,他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这块宝玉。赵王明知这是秦王的欺诈之言。若直接加以回绝,又怕秦王以此事发难,挑起事端,要是答应秦王的要求,只怕是白白被他欺骗不说,还要让诸侯们耻笑自己无能。赵王左右为难,正在犯愁之际,宦官长缪贤推荐自己门下的食客蔺相如,说如让他带着宝玉出使秦国便可以不辱使命平息事端。赵王应允,蔺相如便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王果然只是想要和氏璧,根本无意用城池交换。蔺相如与之巧妙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斗争的胜利。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恼差成怒,便又生出一计,邀请赵王到渑池会盟,企图以强国之君的地位当众羞辱赵王,出口怨气。不想又被陪同赵王前往的蔺相如当着两国君主和众大臣的面,以牙还牙地狠狠“整治”了一回。蔺相如再次在重大外交场合保全了君主的面子,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从而深得赵王的赏识。赵王不计门第,不论出身,封蔺相如为相国,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这一下可惹恼了廉颇,他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屡有攻城护疆的大功勋,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口舌,立了点儿小功,如今竟然位高于我。况且他蔺相如出身本来就微贱,这太让我难堪了,叫我如何忍受呢!”他还公然扬言:“如果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他好看!”

蔺相如听到后,就尽量避免与廉颇见面。每当朝会的时候,他便托辞生病而不出席,免得与廉颇争列次。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了廉颇的车马,廉颇也看见了蔺相如的车轿,廉颇便吩咐随从在大街上挡道,不让蔺相如的车轿通过。蔺相如见状,立即令随从拐进小巷,绕道而行。而廉颇仍不相让,又追至小巷口,再次拦截。蔺相如又让随从将车轿向后转,打道回府了。他的一些门客见此,一起对蔺相如进言道:“我们之所以离亲别故地追随在您的左右,只不过是仰慕您的高义啊!如今您与廉颇将军同朝为官,廉颇公开恶言抨击,现在又当众羞辱您,而您竟吓得这般模样,这也未免太胆小怕事了。这种事连寻常人也觉得是耻辱,何况是位居相国的您呢!我们没有这等涵养,容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一边挽留他们,一边说:“依诸位看,廉将军比那秦王还强吗?”“当然比不上秦王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蔺相如微笑着对大家说:“既然如此,诸位就应该明白我之所以三番五次避让廉将军的缘故了。以那秦王的淫威,我尚且敢大庭广众之下呵责他,还羞辱他的臣属。我蔺相如再不中用,难道就只怕廉将军吗?但是我一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挑起战争,还不是因为顾及到有廉将军和我同时在朝为官吗!如果我们俩斗起气来,就会如两虎相争一般,哪有两全之理!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无非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搁在脑后,不去干那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罢了。”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令他羞愧不已,悔恨自己心胸狭窄,不计国家安危,只想着个人得失,实在是有罪。他也由衷敬佩蔺相如的品行了。于是廉颇袒露着上身,带着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府中谢罪。他对蔺相如说:“在下实在浅薄,没想到先生您胸襟如此宽大,请先生杖责我吧!”蔺相如赶忙扶起廉颇,加以宽慰。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精诚团结,共同辅助赵王治理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国都不敢对赵国采取贸然的军事行动。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太子宫湦(shèng)继承王位,也就是周幽王。这时,周王朝已摇摇欲坠,危机四伏。周幽王像周厉王一样,也是一个昏庸残暴的国君。他一上台,就起用专好逢迎谄媚的虢石父为卿执政,把周宣王在位时的那些正直大臣一个个排挤了下去。[10]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京都镐京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诗经·十月之交》曾描写了这次地震:“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河水沸腾了,山谷都改变了原来的模样,高山变成峡谷,峡谷变成了山陵。”地震之后接着便是大旱。天灾人祸,给当时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在此期间,北方的游牧少数民族戎人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开始不断袭扰周王朝的边境。周幽王发动大军征剿戎人,结果被戎人大败,主帅任伯也被戎人所杀。

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还迷恋女色。周宣王时,在镐京曾流传过这样一句歌谣:“檿(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用桑木作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