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0:15:43

点击下载

作者:李珊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作者:李珊排版:清茉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4-01ISBN:9787514128970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人们总是希望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把握现实和不怎么确定的未来。

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艺术、文学和语言有着明显而深远的影响。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诗人和艺术家很多都从希腊神话中获得灵感,并为其赋予现代意义。

中国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石器时代算起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工艺、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意在帮助读者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艺术史知识。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囊括世界各地各具特色和风情自然文化遗产,这些充满魅力的景观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自去领略,本书就带领读者走一遍这些充满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景观。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黄帝时代算起,至今已有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的文明之一。中国古代曾依靠先进文化和发达的生产力建立诸多鼎盛强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欧亚大陆,尤其对东亚各国具有很大影响。

世界历史以全局的观点,讲述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精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世界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世界历史秘闻档案,读世界史,看世界历史大变迁。

新知家庭文明读库系列图书包括《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经典希腊神话》、《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中国艺术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简明世界史》和《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简明中国史》,内容丰富多彩,以清新畅达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数千年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展示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魅力所在;一笔写就中国史与世界史。

这是一套熔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好书,不仅涉及的知识域极为广泛,而且也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旨趣,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值得向一切热爱历史文化的人推荐。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多读一点历史文化类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了解中外历史文化,就能更好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自然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这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世界人民共同承担。现在,该我们接过这一棒,努力奔跑,尽自己的一份心和力。

 编 者三皇五帝——文明起源1.远古人类

中国的历史记载是从神话开始的。最早的神被称为盘古,最开始时宇宙就像一个鸡蛋一样处于混沌状态。盘古一觉醒来,用斧子把混沌劈成两半,清而轻的部分上升化为天;浊而重的部分下降化为地。盘古担心天地还会重合,就用手擎天,以脚踏地,将天地永远分开了。

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部位都化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眼睛是太阳和月亮,鼻息化作风,血液成为江河,声音变成雷,躯干变成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毛发则化为草木。

盘古之后宇宙寂静了许多年,而后又出现了一位女神,今天人们称为女娲。她觉得宇宙中应该有些生气,就用泥和水塑造了人。她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健的,一种是娇柔的,于是就有了夫妇,有了儿女,伦理观念也就相应形成了。

很多年以后,女娲还做了一件大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天突然塌了,女娲炼五色石,用巨龟的脚做柱子,把天补合起来,天地就再不会倾斜了。

女娲之后再没有创造事物的神了。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但是最初的人住在山洞里,只会爬到树上摘果实吃,然后又进步到渔猎阶段,但对捉到的鱼虾和动物,也只能生吞活剥。这时候,一些介乎神与人之间的“氏”出现了。据说“氏”原来也是指神,不过后来“氏”越来越多,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家族祖先。

最先出现的有巢氏,他教会人们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后来人们又用类似的方法在地面上盖房子,从此就不用再居住在山洞里了。

然后是燧人氏,他从木头里钻出火来,并且把这种方法传播开来。人类有了火,就改吃熟的东西,寿命也就越来越长了。

这些都只是传说。实际上,最早在中国生活的人类,如云南元谋猿人,大约有170万年历史;陕西蓝田猿人,大约有80万年历史。而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有40多万年历史。他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仅使用了石斧、石锤,而且还用骨头磨制成骨针。有了骨针就可以证明,人类不再赤身裸体,而是有抵御风寒、遮蔽身体的衣服了。

伏羲氏把结网、打猎、饲养的经验总结起来,神农氏又推广了耒耜耕地和种植五谷的方法。神农氏还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同时发现了可以治病的药材,这样人的生命就有了保障。2.炎黄传说

炎帝和黄帝被供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实际上,炎帝和黄帝的部落是对立的,炎帝开始是统治中原的盟主,黄帝所领导的部落兴起以后,吞并了炎帝的部落,从此才有炎黄子孙的繁衍。

黄帝所领导的是有熊部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黄帝的名字是姬轩辕,集军事家、科学家和法师于一身。

在阪泉战役中,黄帝首先统一了炎帝部落。接着黄帝率军渡过黄河,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所在地涿鹿。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指挥天师布置了滚滚浓雾,黄帝的士兵都被困在里面。黄帝在天神的指导下发明了指南车,使他的部队辨认出方向。风神雨神帮助蚩尤,风雨大作,波浪滔天。黄帝请来干旱之神旱魃,霎时间雨过天晴。斗法失败以后的九黎部落族长蚩尤战死,九黎部落残余的民众向南迁居,成为后世苗族的祖先。

黄帝战胜蚩尤建立王朝的日期,据说是公元前2698年。黄帝统一中原地区,当上了“天子”,这是无比崇高的荣誉,以至于后人都自称或被称为黄帝的后裔,并且以“炎黄子孙”为荣。

黄帝时期的发明和创造非常之多,这些中华文明的结晶被归结到黄帝一个人身上,黄帝改用泥土或石头建筑房屋,用兽皮制作衣裳。又发明车船,使得人民可以利用工具开辟更远的疆域,又制定了井田制度,使得人民耕种更加方便。黄帝还发明了阵法和弓箭。制定了五个主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黄帝152岁的时候仍然坚持出巡,到桥山(今陕西黄帝陵)时,在山下铸了一只大鼎。天上忽然降下一条黄龙把黄帝接到天庭去了。人们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之下,即现在的陕西黄帝陵。

值得一提的是,黄帝的大臣仓颉发明了文字,这种象形文字发展到今天,就是方块汉字。据说仓颉是看到爪印和蹄印而产生灵感的,文字发明以后,“天雨粟,鬼神啼”,也就是天上落下粮食,鬼神大声痛哭。这当然不可能是文字发明的结果,可能是偶然的龙卷风或者大风暴引发的自然奇观。

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本有血缘关系,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今天的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两位传说中的祖先,后人在山西高平市城东北的庄里村建立了“炎帝陵”,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建造了“黄帝陵”。3.尧舜禹的禅让

黄帝之后是五帝时期,这些天子并不是那么圣明,中原地区也并不安定,直到“三代”,即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才逐步走向安定和强大。“三代”时期仍然是部落社会,部落首领一起选举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首领也要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

尧年纪老了,于是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接班人选问题。有人提议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尧认为丹朱品行不好,又有人推荐负责水利的共工,尧认为共工表里不一,也不同意。

后来部落首领一致推选平民舜,尧想先考察一下舜的品行,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还分给舜许多粮食。舜的后母和弟弟因为妒忌,蒙骗舜的瞎眼父亲,并三番两次意图谋杀舜。

有一次、舜正在修补粮仓的顶,突然粮仓着火了,连下来的梯子也没了,舜只好双手拿着遮太阳的笠帽当做降落伞跳下来。舜运气好,没有受伤。

又有一次,舜到井下去,井外的人突然向下扔石头,想把井填没。没想到舜所在的那口井倒也特别,在底部另外有一个隧道,舜于是得以脱险。

虽然舜的瞎眼父亲、后母和弟弟对他都不友善,但是,舜还是一如既往和和气气对待家人。尧认为舜的品德适合做部落联盟首领,就把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舜。

尧作了几年舜的政治顾问。尧死后,舜向部落首领们表示想让丹朱担任联盟首领,部落首领认为舜更适合,一致表示接受舜的首领地位。

舜当了几十年的部落联盟首领。在他当政晚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主持水利的鲧徒劳无功,为此被处死。他的儿子禹继续总理治水事务。

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中国政治家的典范,此后中国社会对于政治家就有了“舍家为国”、“以国为家”的要求。

大禹治水一改他父亲修坝堵水的做法,改用疏通的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大禹指挥开凿龙门,黄河终于可以流向大海了,这样使得黄河安流了很多年。又经过13年的努力,大禹连小腿上的汗毛也磨光了,终于控制了洪水。“大禹”是后世人给禹的尊称,但是舜之后是不是禅让是值得怀疑的。在舜100岁的时候,他“决定”一个人去南方过蛮荒生活,最后死在九嶷山。大禹通过这种“禅让”当上了天子。夏、商、西周——从部落转向国家1.夏朝建立

大禹担任天子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河北平原与山西的冀州;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兖州;处于山东半岛的青州;淮河平原的徐州;长江下游的扬州;长江中游的荆州;关中与陇西一带的雍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的梁州;以及中原地区的豫州。这些州的名字后来就成为州中主要城市的名字,有些今天还是一些省区的简称。

大禹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有生杀大权了,大禹的治理方式也是朝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物方向努力。很多小故事都体现了大禹专制权力。有一次,他召集全国各部落首领到涂山开会,稍后又在会稽举行第二次大会,太湖流域防风部落的首领迟到了,大禹竟然命令将他处死。从此,天子的权力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天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不惜诛杀大臣、百姓的事情就屡出不绝了。

大禹当天子的时间不是很长,按照以前禅让的原则,应该由伯益接替天子的位置,但是大禹的儿子启早就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把伯益的势力剪除掉,自己当上了天子。从此,王位世袭的制度建立起来,国家权力的和平交接就只在一个家庭里进行了,或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相接。

夏启建立了夏朝,人们就改称他为夏后启,“后”在那时的意思就是天子。

夏启的儿子太康继承了夏启的统治,但是他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天子。他有一次打猎的时候竟然被一个东方夷族部落首领羿给围困住了。羿也是一个神话人物,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传说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地面上的生物都没法活下去了,羿为了拯救百姓,用弓箭射掉了九个,当他正准备射下第十个的时候,百姓向他呼吁要留下一个,才使他住手。可见羿在他的部落里也是个很伟大的首领。羿的箭法非常高明,后人把神箭手都称为“后羿”就是这个原因。

羿困住太康之后,又把太康的弟弟仲康作为傀儡立为国君,他自己掌握实权,后来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天子。这时羿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就自己做起了部落联盟首领,人们就称他为“后羿”。后羿登基后也不爱管理政务,他的亲信大臣寒浞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最主要的官员。寒浞也是有野心的人,趁着后羿打猎的机会将后羿暗杀了。

寒浞下令追杀相,相没有能够逃脱,但是他怀孕的夫人逃到舜后人的部落里。生下的孩子就是少康。少康是一个有作为、有谋略的人,他最终杀掉了寒浞,夺回了天子的位置。少康并没有完全征服东方夷族部落,直到他的儿子帝杼时,“甲”被应用在战争之中,中原部落凭此战胜夷族,夏朝终于把政权版图向东拓展了。2.夏桀与商汤

夏朝又延续了约400年,其间发生的事情已经无从考证,但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人物。

桀的名字叫履癸,“桀”是后人给他起的谥号。他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天子,传说他赤手空拳可以搏斗虎豹,又能把弯曲的金属钩用手拉直。但他不会治理国家,而且性格暴虐。他甚至发明了一种酷刑,称为“炮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烧炭火,命令犯人赤足在铜柱上走过,犯人滑下去就掉到火炭上被活活烧死。

大臣关龙逢劝阻桀不要施行暴政和酷刑。桀对他说:“你只知道别人的危险在眼前,却不知道自己的危险也在眼前。”于是将关龙逢用炮烙处死,这倒使得关龙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忠臣和直臣。

桀的王后妹喜,喜欢听绸缎撕裂时发出的声音,桀就命宫女在她身旁不停地撕绸缎。据传,桀的富有和奢侈也是空前的:肉可以堆积得像山一样,用来装酒的池塘可以行驶船只。有莘部落的首领伊尹警告桀这样下去可能会亡国。桀大怒反驳:“人民有君主,犹如天空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于是全国人民诅咒他:“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商的祖先契和禹一样是尧舜时期的大臣。商部落因畜牧业发展起来,到了夏朝末年,汤做首领的时候,夏桀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于是商汤表面上对夏臣服,暗地里已经准备向夏朝开战了。

汤的好名声也慢慢在其他部落传开了。部落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没有牲口作祭品,于是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仍然没有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又拿没有粮食作为借口,商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人给负责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葛伯又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商汤有了借口,出兵把葛伯吞并了。反复使用这样的手法,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起来。商汤又从奴隶中发现了善于谋划方略、治理国家的伊尹,并且提拔他为治国的大臣。

商汤力量壮大了,就决定不去朝贡,夏桀发动九夷兵攻打商汤。这时商汤见灭夏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就恢复进贡。

不久以后,九夷中一些部落也忍受不了夏桀的压榨勒索了,很多部落都叛离了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军事进攻夏桀。商汤还要向大家公布出师的理由,就把神的旨意搬了出来。从此以后的统治者就都用神的旨意来作为自己行动的合理解释了。

商汤的军队在鸣条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只好逃到南巢,最后就死在那儿。因为改朝换代被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商汤伐夏就被称为“商汤革命”。3.商代兴衰

商汤逝世后,两个儿子先后继位。第四个商王是太甲,他执政以后品行不端,被开国元老伊尹流放到桐,伊尹代行天子。过了3年,伊尹认为太甲已经改过自新了,就重新请出太甲,恢复了他天子的身份。历史上也有些记载认为是伊尹篡夺了皇位,太甲积蓄力量夺回王位。但是,从后代对伊尹的尊重来看,伊尹应该是一个忠臣,所以他流放太甲又请回太甲的故事就成为许多摄政大臣的效仿先例了。

商朝建立之初,国都定于亳。此后300年当中,因为王族内乱和黄河水灾的原因,都城接连搬迁5次。

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盘庚登基的时候,他认为只有迁都才能改变不安定的局面,所以执意迁都。但这时并没有直接的天灾和动乱,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迁徙,贵族和城市居民势力甚至不惜以武装对抗来抵制。盘庚声称要将拒绝迁都的人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着威胁新邑。

公元前1300年,盘庚带领愿意迁都的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所以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他在那里重新规划了商的政治统治,衰落的商朝又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经济得到发展。以后200多年,商朝一直没有迁都。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即位以后,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分别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13000人。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获得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文物都被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这样的重器。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一件“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商代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的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武丁的庙号是高宗,因此这次中兴称为“高宗中兴”。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并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到了纣的时候,四方诸侯开始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纣王又不听忠谏,一意孤行,而且荒淫残暴,宠幸妲己,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削弱了自己。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纣王才组织军队,仓促应战。结果,纣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奴隶阵前倒戈,向武王的军队投降。纣王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燃起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后来明朝作家许仲琳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经典神话作品《封神榜》。

到了中古的时候,关于商代的直接记录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对于商代的历史都持怀疑态度。直到1899年前后,国子监官员王懿荣在给自己治病的药中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龟甲,上面居然刻有很多像文字的符号。他收集了很多这样的龟甲,最终确定这是商代的文书。后来人们借此继续发掘,终于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于是就叫它“殷墟”。

这些被偶然发现的商代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把湮没了3000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今人揭开了甲骨文中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

殷商奴隶主死时除了用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流行把许多奴隶活活杀死殉葬。在一座商代大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商贵族祭祀祖先,会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2600多个。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也能有确凿的认识。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提前到商朝了。4.姬姓诸侯满天下

周文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的父亲并不是古公宣父的长子,按父死子继的原则不能继位。古公宣父后来被尊称为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颇有才干,姬昌就是他的儿子。姬昌出身时有祥瑞出现,太王兴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见状,明白父亲是想让季历继位,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就主动让贤,他们由岐山南下于荆蛮的今江苏无锡一带,依照当地风俗,成为那里的君长。其后建立吴国,建都今江苏吴县。季历之后,姬昌继位,移都丰邑。

周文王时期,西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不断加强,而商纣王因为横征暴敛,昏庸无道,诸侯们对他已经离心离德。但是周文王时期西岐的实力与商朝相比仍处于弱势。因为构成了对商朝的威胁,周文王姬昌甚至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传说周文王就是在羑里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象的。

但是商纣王轻信文王不会反叛,加之西岐方面不断地向纣王表示忠诚,进贡大量的财宝和美女,商纣王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不仅释放了文王,还授予他征伐叛逆的权力。

文王回到西岐后,请到一位大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主持国家事务,西岐的实力进一步加强。不久,文王去世,武王姬发继位。

武王时期的西岐已经有力量与商朝对抗了。登基的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孟津,有800多个诸侯来到孟津会师。很多诸侯向武王提出讨伐商纣王,但是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会盟结束后又回到丰镐。

不久,武王终于带领诸侯将商纣王推翻了,开创了周朝,不再沿用夏商的部落联盟形式,而是将天下的领土全部收归天子所有,然后再分封给功臣、皇室作为属国。从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武王分封的属国君主,绝大多数是武王的亲属:凡是姓姬的亲族,每人都分到一块大小不等的土地。如武王的弟弟召公火,封到燕国;管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姬鲜;蔡国国君是武王弟弟姬度;霍国国君是姬处等。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功劳最大的姜子牙,封到齐国。对于暂时不能征服或不能消灭的部落,或者是有非常高贵血统的部落,也封一块土地给他们。如夏朝的后裔封为杞侯,尧的后裔封为唐侯,舜的后裔封为陈侯,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

武王在建立周朝后不久就病逝了。继位的是12岁的成王,周公旦和召公火摄政。周公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传统制度的关键人物。他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就是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周礼。周公建立起宗法制度,即“嫡子继承制度”,也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区分为嫡庶长幼,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嫡长子就是大宗,大宗可以继承父亲的所有爵位和封国,小宗只能降一等继承。

周公掌握了主要权力,工作非常紧张,洗头发洗到一半的时候有事要处理,就用手握住头发,先处理政事;吃饭吃到一半,政务又来了,只好把饭吐出来。周朝因此得以继续发展强大。

成王还是个小孩,一次和弟弟叔虞在花园里玩,捡了一片树叶做成朝笏,封叔虞为属国国君。这本来是小孩子的玩笑,周公知道了,坚持君无戏言,将叔虞封到唐国,这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晋国的前身。

但是周公也引起了大家的猜测,有人怀疑他想篡取国家的政权。周公没有办法解释,后来人们在姬家祖庙中发现周公愿意代替武王去面对死亡的文件,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忠诚的表现,成王才真正相信周公。

就在大家猜测周公的时候,封为殷侯的纣王儿子武庚,在殷都与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一起发动叛乱,要重新建立商的统治。幸亏周公的冤屈及时昭雪了,周公和召公一起,指挥中央的军队,花费3年的时间平定了叛乱。

平定叛乱后,周公在丰镐东面新建一座都城,称为洛邑。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西周的军事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周王室建立了两支常备军,一支是驻扎在都城镐京附近的宗周六师,保卫镐京;一支是驻扎在洛邑附近的成周八师,目的是震慑殷商遗民。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军队,以12500人为一军,天子共有六军,大国三军,中等国家二军,小国一军。

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前后共执政50多年,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强盛,历史上将此称为“成康之治”。5.国人暴动

成康之治大概维持了50年,康王的儿子昭王南征溺水而死。昭王的儿子穆王日益懈怠骄纵,周游天下只为了个人享乐,西征犬戎劳师无功。穆王的儿子共王竟然因为密国没有贡奉三个他看上的美女,就灭了密国。此后的懿王、孝王、夷王因为不是父死子继,诸侯都不大信服,夷王甚至不敢坐受朝拜,要到堂下来会见诸侯,王室的权力开始衰弱了。

公元前976年即位的厉王,更是一个荒淫的君主。他任用荣夷公将本来是大众经营的商品改由国家专门经营,城市贵族因此大受其害;又相信卫巫的特务统治,发现有怨言的就诛杀,甚至到了用巫术断定一个人是否有怨言,然后进行杀戮的程度;厉王将山林川泽全部收归己有,不仅城市贵族不满,更是损害了下层地主贵族的利益。

召公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厉王以为特务政治可以将民怨控制住,没有调整政策,京畿地区的经济、政治局势非常危急。

西周的社会由天子、贵族、平民、奴隶四个阶级构成。平民又称为国人,政治上享有自由,也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大多是贵族阶级的旁支远系,与贵族阶级的关系非常密切。国人阶级同时也是甲士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公元前841年,在城市平民和城市贵族,即国人的领导下,在京畿地区的各处人民同时发动暴动,厉王被迫出逃,贵族们还要杀掉他的儿子,幸而有召穆公和另一位大臣周定公保护。召穆公、周定公二人被推举共同摄政,第一次产生了由贵族政权的集体共治的中央政府,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这一年又被称为共和元年。

周召共和历时14年。公元前828年,厉王在流亡地彘逝世,厉王的儿子宣王登基,恢复君主政治。

西周政权自从国人暴动以后一蹶不振,贵族势力日益强大。宣王虽然有心恢复周室权威,但是讨伐西戎和南方蛮夷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宣王执政46年,只是暂时维护了单一君主制形式上的统治,国家统一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

西周中期以后,殷商风格的青铜器再次盛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器皿更加精美,已经开始使用焊接技术。陶器、纺织业、骨器、玉器、油漆木器、商业也得到发展。货币更加普遍,但仍然以贝类为主。6.烽火戏诸侯

宣王的儿子幽王继承王位后,西周的国运也就到尽头了。公元前780年,京畿地区大地震,岐山崩裂,泾水、渭水、洛水同时干涸。

幽王的宠妃褒姒是臣子为了营救父亲而献给幽王的贡品。幽王对她言听计从,甚至把她立为王后,但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开心,不惜上演一场又一场大闹剧,直到把国家给赔上,才结束这些闹剧。

周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修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不远就有一座,这就是今天长城的雏形。如果犬戎打过来,最先得到消息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周围关卡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白天燃烟,晚上升火。这样就能迅速传递紧急信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能及时发兵救护。有个大臣虢石父,取悦幽王和王后,想出了一个鬼主意。虢石父建议幽王和王后到骊山去,晚上的时候把烽火点起来,附近的诸侯见了一定会快马加鞭的赶来。王后褒姒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就有可能会笑起来。

幽王带着褒姒,前往骊山举行盛大宴会。到了深夜时分,幽王真的下令燃起烽火。报警信息迅速传往附近的诸侯国。王畿附近的属国国君都以为镐京有紧急军事行动,立即集合军队,火速驰援。早上的时候,诸侯之师到达骊山。幽王却毫不在意地派人通知诸侯这不过是自己在用烽火解闷罢了。属国国君劳累奔驰,气急败坏,只好偃旗息鼓,恨恨而归。王后褒姒终于不禁嫣然一笑,幽王为此大赏虢石父。大臣和诸侯见到这种情形,都对国君大为失望。

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又下令杀掉原来的王后和儿子,申国国君不愿杀死自己的外孙。幽王因此集结诸侯军队,准备出兵讨伐。申国国君力量单薄,只好联系西方的犬戎共同采取行动。犬戎部落早已有入侵中原地区的愿望,双方一拍即合。兵临城下,幽王再次命令属下急燃烽火向诸侯国求救。属国国君们因为有上次的教训,都不着急出兵,慢腾腾地向镐京进发。援军到达之前,镐京就已陷落了。主持政务的姬友战死,那个出馊主意的虢石父在战乱中被杀,幽王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都被犬戎杀了,褒姒被掳走了。

申国国君的外孙,幽王的儿子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在外公和其他重要诸侯的拥立下登基,就是周平王。虢国国君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王。

镐京经过犬戎蛮族的焚烧和劫掠,到处断瓦残垣,不能再作为首都了。在晋文侯和郑武公的帮助下,平王将首都从宗周迁往成周,即原来的洛邑,西周时代结束。

东周的版图只剩下了中原地区,王畿的范围也大为缩小。周国的力量大为减小,再没有力量继续原有的君主统治了,各属国的力量逐渐可以与之抗衡,周王只留下了名义上的天子地位。晋文侯帮助平王消灭了携王余臣,郑武公主持迁都事宜,于是东周的控制权落入晋国和郑国手中。

属国纷纷扩张自己的实力。郑国国君把女儿嫁到邻近的胡国,又杀掉主张对胡国动武的大臣。胡国因此解除了边界的防备。郑国发动突袭,将胡国灭掉。而东周中央政府对这种兼并根本无法讨伐。从此,封国与封国间开始了长达500年的相互征伐,中原地区陷入了一个旷日持久的火并时代。

西周末年,宗教上敬天的虔诚转变为骂天咒天,因为社会动荡,天灾连连,人祸不绝。民间流传的诗歌中多有反映,这种对自然界的诅咒,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君主和贵族统治下的残暴和贪婪,使得民众流离失所,继而被迫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发动了一系列的暴动。春秋战国——五霸与七雄1.齐桓公和管仲

周室东迁以后,诸侯定期的朝聘和进贡日益减少,《春秋》记载,242年中,鲁国朝聘进贡一共才有7次。鲁国还是周王室血缘亲近的亲戚,其他诸侯的朝贡几乎全废止了。

春秋242年间,100多个诸侯国中吞并小国最多的晋、楚、齐、秦以及后起的吴、越是一等国;吞并较少的鲁、宋、郑、卫是二等国;陈、蔡、曹是三等国。二、三等国有权参与霸主召集的大盟会。其余小国只能做列国的私属,给宗主国服役,不得参与大盟会。还有一种附庸国,地位更卑微。这些大小国相互间的关系,除了“强凌弱,众暴寡”之外,其他关系是很少的。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贡赋和贿赂,小国还得表示出曲尽恭顺的样子。小国对最小国,同样是攻伐与勒索贡赋贿赂,只要有侵夺的机会,绝不放过。例如邾、鲁两国境界交错,邾人在翼筑城,回来经过鲁地武城,猛不防鲁兵堵塞前后,邾人被捉当俘虏。小国也互相侵夺,所有国家都在互吞,大国吞大国,大国吞小国,小国吞最小国,到春秋末年,只剩下晋、楚、齐、秦、越五大国和鲁、宋、郑、卫等几个待亡的小国。

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诸侯公室也发生了信任危机。公元前719年,卫国政变。卫国国君卫完在去洛邑觐见国君之前,被他的弟弟州吁和幕僚石厚杀害。公元前712年,周礼发源地鲁国也发生政变,国君兄弟同室操戈。公元前710年,宋国政变,国君和司马孔父嘉同时被杀。政变不断成为东周公室内部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720年,周郑交恶,衰退中的周王室受到沉重打击。郑国因为拥立之功,在东周平王时代就非常显赫。按照周王室的制度,封国和王室的卿地位是可以继承的,于是郑国国君一直兼任周王室的卿。接替平王的是周桓王,他实在无法忍受郑庄公的专权和跋扈了,就宣布解除郑庄公的兼职。郑庄公不甘示弱,竟然发动军队将周王京畿内的庄稼哄抢而去,然后又冒充周王的命令,攻击宋国。

接着郑庄公三年不入朝,周桓王大怒,征调四方军队讨伐郑国。公元前707年,他亲自率军进入郑国境内。郑庄公不但不投降认罪,反而出兵应战。周桓王大败,在奔逃中被郑国大将视聃射中左肩。当初分封建国的时候,各封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如今作为中央的周王丧失威信,一个组织松懈的王朝再次出现,诸侯之间的征伐不断爆发。

郑国的霸主地位没有最终建立起来,郑国的实力优势也没有能长久保持,郑庄公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去世。15年后,齐桓公即位,一个霸主时代才真正开始。

齐国是周朝功臣太公望即姜子牙的封国,本来是个大国,经过讨伐东夷拓展了几倍的国土,再加上丰富的沿海资源,经济比较发达,国力很快就在诸侯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襄公被杀。襄公没有儿子,只能兄终弟及。他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纠,当时在鲁国,师傅是管仲;一个是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师傅是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同时决定回国继承君位。管仲知道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一定是小白先回到齐国。那么小白就一定会出兵抵挡公子纠。于是,管仲轻骑先行,在路上埋伏攻击公子小白。管仲向公子小白射箭,谁知射中的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将计就计大叫倒下装死。管仲与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遂不着急地向齐国进发。

于是,小白和鲍叔牙提前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马上即齐国国君位,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立即发兵征讨鲁国,要求鲁庄公杀掉公子纠和管仲。

鲍叔牙向齐桓公请求赦免管仲,因为管仲才干出众,如果要成就霸业,管仲一定是一个好帮手。齐桓公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为了成就霸业,他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管理国政的相。

果然,管仲是一个治国能手,他整顿了行政管理系统,提出了以乡、连、里、轨为级别名称的地方政府机构;他整顿军队,将全国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国君统帅最强的中军,国,高二氏统帅左右二军;他还整顿了国家经济,开辟了许多人民可以承受的税目,统一货币,稳定物价;他又提倡大开铁矿,提高耕种技术。尤其实现了大规模海水煮盐,内陆诸侯国必须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品,齐国越来越强大了。

管仲认为周天子虽然失势,但毕竟名义是天下共主。如果能够假借天子的命令以会合诸侯,那么齐桓公就能做实际上的霸主。

刚巧新天子周僖王即位,齐桓公就派人前去朝贡祝贺。此时的周天子早已没有实权,诸侯们只知道征伐兼并,没有谁还去朝觐天子。周僖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一个大国来朝贺,他一时高兴,竟然请齐桓公去宣布宋国新国君的君位,并且同意齐桓公取得平定宋国内乱的权力。

当时宋国因为争夺君位发生内乱,各方势力平均,新国君无法服众,内部很不稳定。齐桓公请周僖王下令,明确承认了宋国国君的地位。这样既恢复了天子的共主权威,又使得齐桓公可以假借天子的命令召集诸侯。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僖王的命令,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北杏召开盟会。这次只来了宋、陈、蔡、邾四个国家。在北杏会议上,大家共推齐桓公为盟主,订立了盟约。盟约上提出了“尊王攘夷”,这样就团结了中原地区诸侯共同对付蛮夷的军事骚扰。同时,盟约中也提出大国帮助弱小诸侯,相互友善的基调,为后来的弭兵大会做了准备。

此后齐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鲁国在曹刿的领导下,利用士气三鼓而竭的原理,在长勺打败了齐国的入侵。

但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还是逐步形成了。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帮助邢国打败狄人的入侵,帮助邢国重筑长城,又帮助卫国赶走狄人,重建卫国国都。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俨然是中原地区的霸主。

南方的楚国长期与中原关系疏远,在春秋时期逐渐强大起来。楚国不断向北扩张土地,又连年伐郑,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威胁。公元前656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联军,共同讨伐楚国。楚成王率兵与联军形成对峙局面。后来齐楚在召陵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楚国重新向周王室进贡,齐国率领的联军撤军。

后来,周王室发生王位继承危机,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继承君位,即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分送给齐桓公,这在当时是最高的奖赏。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趁着接受太庙祭肉的机会,在宋国的葵丘大会诸侯,以此招待周天子使者,并且订立盟约,申明盟约各国不乱筑堤防,兴修水利,不使邻国遭受水害;互相救济灾荒,灾荒时不禁止粮食流通;盟约规定各国友好相待,不再擅自分封,强调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在历史上是首次出现,史称“齐桓公始霸”。

齐桓公一共九次会合诸侯结盟,历史上称为“九合诸侯”,这也是中国历史新阶段的表现。但是齐桓公晚年任用奸佞小人,管仲也不得不蓄姬自保自乐。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也去世。齐国再次发生君位继承危机以致爆发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2.诸强争霸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献公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被迫出国避难。不久,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又想杀掉重耳,重耳不得不继续逃难。

重耳在楚国的时候,楚成王把他当做贵宾,重耳对成王也非常敬重。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问他:“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楚王的恩情,只能承诺愿意和楚国交好。即使两国发生战争,晋国一定先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又流亡到秦国。秦穆公本来帮助夷吾继位晋国国君,但是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过来与秦国作对。夷吾死后,他的儿子又继续与秦国失和,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继位。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流亡了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

重耳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大臣狐偃、贾佗等协助下,减轻赋税,通商宽农,省用足财,使得晋国政治上回归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晋国霸权是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楚国不断向北扩张,鲁、郑、陈、蔡等国已经被迫依附楚国。公元前632年,楚国又包围宋国,宋国向晋求援。晋文公决定率军救宋。晋文公率领晋、宋、齐、秦联军在城濮打败楚军。

此后不久,晋文公借助军事余威,在践土大会诸侯,与会的有鲁、宋、齐、郑、蔡、卫等国,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会盟。盟约强调了中原诸侯之间和平相处的原则,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秦国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要求平王赐给他岐山以西之地,定都于雍。到了秦穆公时,国势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西戎王。秦穆公乘胜前进,20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示祝贺。

晋文公死后,晋国的霸主地位仍然得以保留,但是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国家实力大为加强。楚庄王即位之初,3年对于政事不闻不问,3年后“一鸣惊人”。任用伍举、苏从管理政务,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宰相),整顿内政,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开凿水库灌田万顷,使江淮一带成为楚国粮仓。

楚国实力迅速上升,促使楚庄王向中原图霸。公元前660年,楚庄王率军抵达洛水流域,在周王室京畿之地检阅军队,并且遣使节向周天子询问象征国家权力的鼎的大小轻重。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又兴兵讨伐中原大国郑国,3个月打败郑国。晋国派兵救援,楚晋交锋,晋国大败,从此楚国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霸权。公元前594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国被迫投降,中原地区的鲁,陈等国也慑服于楚国,楚国成为春秋中期最强的国家。

公元前546年是东周时期划分为前后两期的一年。这一年,向来争夺霸权的晋楚两大国在宋国召开了弭兵大会。大会以前,列国形势主要是诸侯兼并,其次是大夫兼并;大会以后,形势变为主要是大夫兼并,其次是诸侯兼并。这就是说,弭兵大会是东周时期诸侯兼并转变为大夫兼并的关键。

宋大夫向戌同晋国执政赵武、楚国执政屈建都有交谊,想说和两国息兵停战。晋国6家世卿(赵、韩、魏、知、范、中行)相互间争夺剧烈,楚因受吴国威胁,不敢冒险北进,都愿意暂时停战。其余小国内大夫也在进行兼并,希望减少对外战争。因此向戌一倡导,就得到晋楚等国的赞同。公元前546年,晋、楚、鲁、宋、蔡、卫、陈、郑、许、曹10国大夫在宋都商丘大会,约定晋楚两国同作霸主。此后楚可以专力对吴,晋可以专心内争。吃亏的是小国,负担更加沉重。但也因为南北往来密切,华夏文化对楚发生巨大的影响,楚国逐渐被看做华夏一国,华夏文化范围扩大到吴楚。

楚国之后吴越相继称霸。楚平王诛杀伍子胥全家,伍子胥白发过昭关,会同大军事家孙武一起辅弼吴国。公元前506年,吴国出兵讨伐楚国,攻陷楚国国都郢,因为秦国军队救援,楚国才没有被灭国。

公元前496年,吴国与越国大战,吴王阖闾负伤而亡。夫差继位为吴王,公元前496年吴越再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投降后“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恢复了越国的实力。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北上争霸,大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大会诸侯,周天子派代表与会,盛极一时。越王勾践趁机从吴后方攻入吴国首都,吴王投降。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

弭兵大会以后,战争相对减少,大小各国尤其是晋,齐国内的强宗,展开了尖锐的兼并斗争。晋灭大夫祁氏、羊舌氏,分祁氏田为7县,羊舌氏田为3县。又灭中行氏、范氏、知氏、晋国政权归赵氏、韩氏、魏氏3家。

春秋时期由于列国争霸,学术气氛非常开放,尤其以老子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学派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最为活跃。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并非完全遁世弃俗,只是在政治上主张“小国寡民”的理念。老子又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道”,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又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孔子3岁丧父,由母亲颜氏把他抚养成人。孔子年少好礼,15岁便志于学,到了而立之年,便退出仕途,授徒讲学,借此维持生活。

50岁时,孔子再次出仕,官至鲁国司寇。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氏等三家权臣手中,孔子提出毁坏这三家城邑的主张,防止他们专权。孔子的建议在鲁国未能付诸实施,于是他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各诸侯国。他先后周游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国,并困于匡,在陈绝粮,没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孔子的学说。

孔子暮年致力于培养教育学生,纂修《诗》、《书》,寄希望于未来。一生负救世济民之志的孔子,无奈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不能见用于世。孔子生时不显于世,死后却被尊为“素王”,他的学说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理论,到了后来更被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3.三家分晋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实际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族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一人得以继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变成强宗,采邑变成强国。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赏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孟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国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公元前376年,晋国公室被韩、赵、魏瓜分。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最后只剩下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知氏的势力最强大。

公元前455年,知伯瑶率领知、韩、魏三家联军攻打赵氏。由于实力悬殊,知伯瑶率领的三家兵马将赵氏的晋阳城团团围住。赵军凭着晋阳城的牢固和军民顽强的斗志死守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未能攻下。

知伯瑶发现晋阳城东北有条河流,忽然想把晋水引到晋阳城。这时正赶上雨季,知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大水就直灌到晋阳城里去了。

知伯瑶使用洪水淹没晋阳城,对韩康子、魏桓子震动很大,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封邑会遭受晋阳这样的命运。于是,韩、魏与赵合谋,灭了知氏,平分了知伯瑶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使者拜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将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只能承认现实,将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此,韩、赵、魏、秦、齐、楚、燕七大国并立,史称“战国七雄”。4.魏国的强大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他们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魏国位于中原的枢纽地带,拥有最肥沃的耕地。战国之初,魏国独占中原。魏国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魏国国君一连任用了三位优秀的治国人才: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制定法律,调整赋税,使社会得到长时间的安定;另一位是镇守邺城、兴建灌溉工程的西门豹;还有一位就是开辟并镇守西河地区的军事家吴起。

在经济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井田旧制,“尽地力之教”,抽“什一之税”,创制“平籴法”,兴修水利,鼓励开荒,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政治上,魏文侯的改革基本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推行因功授禄的政策,建立起比较清明,健全的官僚体制。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推行“武卒”选拔制度,重视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这些改革,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

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文侯、武侯的霸业,继续积极向外扩张。魏国的勃兴和称霸,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引起这些国家的普遍恐惧和忌恨,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很快逼近赵都邯郸。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建议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攻击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只好领兵回救大梁。齐军埋伏在桂陵,静候魏军;魏军长途行军,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并没有损伤魏国的真正实力。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魏国在中原地区仍然是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杀,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至此,魏国已经没有实力独霸中原,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此后,军事上一蹶不振的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二帝”,进入齐、秦争强的战国后期。5.秦国的崛起

秦国在战国初期,国力弱小。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颁布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

商鞅自魏国来到秦国,宣传“强国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协助秦孝公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公元前359年、前350年,商鞅两次公布了新法。

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施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守旧势力对此十分仇视。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认为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治世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秦孝公完全赞同商鞅的意见,使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为表示新法执行的信用,商鞅派人把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人们觉得这么简单的事不值得给这么高的酬劳,没有人去搬。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这样一来公布新法时人们都知道奖惩严明,因此收效显著。

新法施行之初,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地方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商鞅认为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行,商鞅还诛杀保守贵族。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用“车裂”的酷刑处死商鞅。但是商鞅的变法措施却保留了下来,秦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商鞅改革之初,东方的齐国仍然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家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国势日弱。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与齐国断交,汉中地方又被秦国占去。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楚五国联军攻入秦国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韩、魏的一些领土,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滑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在济西大败齐军。

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联合秦赵等五国攻齐,一举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70余城。虽然后来齐将田单收复失地,但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夺取韩国的上党郡。赵国派名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与秦军相持三年。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赵王改派“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纸上谈兵,下令倾巢出击,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赵国40万大军被俘后全部被活埋。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假传军令,挑选8万精兵援救赵国,联合楚军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