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848经济学综合(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0:45:3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湖南大学848经济学综合(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湖南大学848经济学综合(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07年湖南大学405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2007年湖南大学405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消费者剩余d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2等成本线

答: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设为生产某种产品所准备支出的成本总额既定,资本的价格(P)和劳动K的价格(P)已知,则总成本(C)用于购买劳动(L)和资本(K)L的数量组合可由以下等成本线方程决定:C=PL+PK。LK

根据上式,在成本C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增加劳动购买量就会减少资本品的购买量,可购买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组合位于由C所决定的一条以横轴为劳动(L)和纵轴为资本(K)的等成本线上。

图2 等成本线

如图2所示,从等成本线的方程中可以看出,等成本线的位置取决于生产者预算支出的总成本,而等成本线的斜率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增加预算总支出,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劳动和资本,等成本线就向右上方移动。如果总预算支出既定,而劳动或资本的价格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则等产量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劳动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更贵了,则等成本线的斜率就会增大;反之,等成本线就会更平坦。

3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可以利用所具有的某种垄断力量,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的价格策略。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实际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

②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③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割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割,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割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割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垄断者若想通过实行三级价格歧视获得最大化利润,必须使在各个市场所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假定垄断者要在市场1与市场2两个市场上出售产品,对于垄断者而言,利润最大是使得MR=MR。12

4流动性偏好

答:流动性偏好也称灵活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①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②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③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5GDP

答: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目前我国计算GDP是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6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是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下降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关系之间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y-y)/y=-α(u-u)。其中,y为ff*实际产出,y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f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二、简要回答(每题12分,共48分)

1试用图形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何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答: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LAC(Q)=LTC(Q)/Q。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厂商都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厂商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和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平均成本的变化。厂商在长期内对产量和生产规模的调整同时也会受到短期内厂商决策的影响。从成本论角度来说,长期平均成本会受到短期平均成本的影响。

下面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结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3所示,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SAC12和SAC,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3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则厂商会选择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的平均成111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而言,平均成本OC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11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则厂商会选择2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2OC;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则厂商会选择SAC曲线所代表的233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图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则厂商既可选择SAC曲线所代表的11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2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1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对于其他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2交点(如Q′点处),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也同样适用。2

在长期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与之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那12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曲线上的OC的平均成本来生产,11而不可能是SAC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2

综上所述,在长期内,沿图3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在理论分析中,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较多,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就得到图4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因此,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此外,从图4还可以看到,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图中为SAC曲线)的最低4点。

图4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经济含义是:长期内,每家竞争厂商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小的平均成本。这是因为:厂商为了取得最大利润,无论是短期经营或是长期计划,总是力求以最小的单位成本(即平均总成本)进行生产。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表示各种不同产量的最小的平均成本的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在技术条件下不变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表示各种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点的轨迹。同时,也是区分在一定产量水平的能够取得和不能取得的最小的单位成本的界线。

2试述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经济含义

答:(1)洛伦兹曲线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是指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队,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就是洛伦兹曲线。如图5所示。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如果所有收入集中在某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则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如果任意人口百分比都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OL。(2)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基尼系数来反映。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或洛伦兹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G=A/(A+B)。可见,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都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平等或不平等程度的两种指标,其经济学意义都相同,只是衡量的方式有所不同:洛伦兹曲线利用图形表述不平等程度,而基尼系数更注重于数字表达。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根据基尼系数公式并结合洛伦兹曲线不难发现,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G≤1。基尼系数的性质主要有:①当G=0时,收入分配完全平等;②当G=1时,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③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3)洛伦兹曲线的经济含义

如图5所示。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图5 洛伦兹曲线

3下列哪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能很大?(1)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2)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3)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4)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答:(1)若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LM曲线变得比较平坦;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非常小,IS曲线变得比较陡峭,此时,财政政策的效果极大,挤出效应比较小。(2)若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LM曲线变得比较平坦;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IS曲线变得比较平坦,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极小,挤出极小。(3)若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小,LM曲线变得比较陡峭;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IS曲线变得比较平坦,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比较大。(4)若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小,LM曲线变得比较陡峭;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小,IS曲线变得比较陡峭,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综上可得,(4)的效果最大。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三种类型?

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但是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这也是形成三种不同种类型供给曲线的主要原因。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一般来说,长期内,工资和物价水平具有充分的伸缩性能够调整市场达到市场出清。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甚至刚性,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可能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工资和价格水平黏性,因此,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能够更好的反映短期内的总供给。

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物价水平与总产出之间正向相关关系,这也从不同角度去更好研究失业、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工具。

总之,正是由于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才存在着古典、凯恩斯和常规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三、计算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一完全竞争市场中,一厂商使用的可变要素为劳动L,其生32产函数为:Q=-0.01L+L+38L:Q是每日产量,L是每日投入的的劳动小时数,单位产品价格为0.1美元,小时工资为5美元。问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每天雇用多少小时劳动?32

解:由题意得,厂商生产函数Q=-0.01L+L+38L,产品价格P=0.1,小时工资w=5。则厂商的利润函数:π=PQ-wL=0.1×3232(-0.01L+L+38L)-5L=-0.001L+0.1L-1.2L。2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满足:dπ/dL=-0.003L+0.2L-1.2=0。22

解得:L=20/3或L=60。又因为二阶导数dπ/dL=-0.006L+22220.2,当L=20/3时,dπ/dL=0.16>0;当L=60时,dπ/dL=-0.16<0,所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每天雇佣L=60小时的劳动。

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I=50,政府购d买性支出G=200,税收T=250(单位为10亿美元),求:(1)均衡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解:(1)由题意知,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I=50,政d府购买G=200,税收T=250。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Y=C+I+G=100+0.8Y+50+200=100+0.8(Y-250)+d*50+200=150+0.8Y。解得,均衡的收入为:Y=750。(2)由消费函数C=100+0.8Y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0.8,d则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分别为:

k=1/(1-MPC)=1/(1-0.8)=5I

k=1/(1-MPC)=1/(1-0.8)=5G

k=-MPC/(1-MPC)=-0.8/(1-0.8)=-4T

四、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

1试评述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效率与公平”的理论。

答:经济学中的“效率”一般指的就是市场的或者是单个经济个体的帕累托有效问题;公平,是指既平等又帕累托有效的一种状况。即使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存在有比较大的分歧。但在有关“效率与公平”的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界也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和效率与公平兼顾。(1)效率优先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主张效率优先,反对把收入公平分配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的那些西方经济学家大多都持这种观点。例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人。他们认为效率是与自由,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资源的自由转移不可分割的,这种自由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从而实现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增进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反对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认为公平只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来实现。

①在这些经济学家看来,财产继承是造成财富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它常常受到人们的谴责。在他们看来如果开征高额遗产税或没收遗产固然可以使财富分配平等化,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打击了人们储蓄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削弱了人们的投资热情,结果将造成资本形成不足最终将牺牲经济增长。

②在坚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们看来,真正的公平是机会公平,结果、收入和财富是否公平并不重要。国家的作用在于保证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排他性,保证人人有获得私有财产的公平机会,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2)公平优先

与主张效率优先相反,另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优先。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经济学家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罗尔斯,还有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等人。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导致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平。并且不平等的收入还会损害人的尊严,使人人生而平等成为一句空话。

①勒纳主张实行收入平均分配,认为平均分配就是一种最优分配。这是因为效用是不能测量、无法进行人为比较的,收入再分配是增加总福利还是减少总福利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令人满意的假定只能是平均分配将是获得最大满足的一种分配方式。

②罗尔斯认为收入分配应该实行最大化最小效用分配标准。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公正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公平优先。在正义社会里公共目标是使境况最坏的那部分人福利最大化。社会通过再分配或一些补偿措施使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3)效率与公平兼顾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既不赞成效率优先,也不赞成公平优先,而是主张二者兼顾。他们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的优点,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使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不过分损害公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逊,凯恩斯和布坎南等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自发运行形成的收入分配有可能过分不平等而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市场的自动机制又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既要效率又要平等的途径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①提供的改变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措施有累进税、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通过食品券、医疗补贴、低价住房等形式向低收入者提供消费补贴。

②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以消除资源利用不足的低效率状态,同时可以开征遗产税。

③布坎南承认市场的自发作用会造成分配不平等,但又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布坎南提出通过社会制度结构来解决公平与效率二者不能兼顾的问题。对财产转让实行征税制度肯定符合公正原则。教育可以缩小人们由遗传决定的能力上的差距。政府投资办教育,既符合公正原则又可以使每一个人在出发点上平等。

2试论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异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反映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下面根据不同菲利普斯曲线来论述其政策含义:(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失业率提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大。这就是当年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或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所提出的这种关系尽管从经验统计中得到了证实,但却缺乏一种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失业率则是衡量过度需求的一个指标。随后,新古典综合派把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改造后得到如图6所示的曲线,图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ε(u-u),式中,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图6 菲利普斯曲线

政策含义: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受到了调正。至此,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实际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即所谓的“自然失业率说”时期。如图7所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即通货膨胀预期e来不及调整时所存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π表示预e期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π-π)=-ε(u-*e*u),即π=π-ε(u-u)。

图7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①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②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③不同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着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将引起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弗里德曼提出的适应性预期不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率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经济中的随机冲击,实际失业率围绕着自然失业率的波动并不是由通货膨胀系统地引起的,而是由随机冲击所引起的。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在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预期时,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如图8所示。

图8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2008年湖南大学835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2008年湖南大学835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帕累托最优

答: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帕累托最优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因此得名。

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种非常有效率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2隐性成本

答: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具体包括:①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②厂商自己投入的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其中第二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

经济分析中,把正常利润作为成本项目记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内。正常利润之所以作为产品的一项成本,是因为从长期来看,这笔报酬是使得企业主继续留在该行业(从而该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的必要条件。否则,假如厂商产品的售价仅能补偿工资、原料和固定资本的折旧费,企业主将会把它的资金转移到别的行业,该产品将不会再被提供给市场。所以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具有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含义。总之,隐性成本,就是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和正常利润的总和。

3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用∆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K/∆L或LKMRTS=-dK/dL。LK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4边际消费倾向

答: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MPC=∆C/∆Y。式中,∆C表示增加的消费,∆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MPC<1,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5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降低的效果。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产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6凯恩斯陷阱

答:凯恩斯陷阱也称流动性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于流动性陷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解决?

答:(1)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而其工作成果同时取决于代理人所做的主观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当主观努力对委托人来说难以识别时,就会产生代理人隐瞒行动而导致委托人利益受到损害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发生的一个典型领域是保险市场。而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2请解释劳动供给曲线向内拐弯的原因,并说明中国现阶段的劳动供给是否出现这种情况。

答:(1)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劳动供给曲线先有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内拐弯是因为劳动供给不仅是工资的函数,也是闲暇愿望的函数。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被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1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供给曲线向内拐弯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两者组成。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一般而论,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背弯的形状。(2)我国现阶段的劳动供给还未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我国目前的工资率水平普遍较低并且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劳动供给曲线还处于图1当中的L到L的阶段,提高工资产生的替代效应远远大于收入01效应,劳动量的供给会随着工资的上涨而上升,暂且不会出现随工资上涨而下降的情况,所以我国目前还未出现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内弯曲的情况。

3简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

答: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又称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的。

索洛模型是表明储蓄、人口进步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增长的一种经济模型。它的基本假定是:①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且0<s<1;②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例n增长;③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索洛模型的主要思想是:人均投资用于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资本广化是指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从而劳动力的不断增加需要投入新的资本,这部分用于新增人口的资本就叫做资本广化;资本深化等于人均投资减去资本广化。当资本深化增加时,人均产出随之增加;当人均投资刚好等于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时,经济处于稳态,人均产出不再增加,但是总产出由于人口的增加仍会继续增加,稳态时,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

4从理论上阐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答: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这样一种关系: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失业率提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大。这就是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所提出的这种关系缺乏一种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196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西提出了过度需求模型,提供了理论解释。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失业率则是衡量过度需求的一个指标。(1)新古典综合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把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造后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图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图2 菲利普斯曲线(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涨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受到了调正。至此,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实际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即“自然失业率说”时期。如图3所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即通货膨胀预期来不及调整时所存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e业率之间的交替。π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e*e*为:π-π=-ε(u-u),即π=π-ε(u-u)。

图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①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②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③不同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着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将引起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其政策含义在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预期时,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如图4所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图4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3

1完全竞争行业的代表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Q-260Q+1500Q,Q为每月产量。(1)求出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2)假设产品价格P=975元,求利润最大化的产量。(3)上述利润为极大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什么?利润是什么?为什么这与行业的长期均衡相矛盾?32

解:(1)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60Q+1500Q,则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函数为:322

LAC=LTC/Q=(Q-60Q+1500Q)/Q=Q-60Q+15002

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函数为:LMC=dLTC/dQ=3Q-120Q+1500。(2)若厂商产品价格P=975元,则厂商的利润函数为:3232

π=PQ-LTC=975Q-Q+60Q-1500Q=-Q+60Q-525Q2

则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满足:dπ/dQ=-3Q+120Q-525=0;

解得Q=5,Q=35。122222

又因为dπ/dQ=-6Q+120>0,dπ/dQ=-6Q+120<0,1122*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35。2(3)长期平均成本LAC=LTC/Q=Q-60Q+1500。2

厂商利润极大化的平均成本为:LAC=35-60×35+1500=625。32

厂商的极大利润为:π=-35+60×35-525×35=12250。max*

而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时的产量Q=30,小于此时的产量Q=35。

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根据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造成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扩大,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为止。对于该厂商来说,单个厂商还还能获得超额利润,此时整个行业正处于吸引厂商进入该行业阶段,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大量厂商进入该行业直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时为止。

2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0.8Y,投资I=1500-60i,货币供给M=1500。货币需求L=0.2Y-40i(单位都是亿元)。(1)求IS和LM曲线方程;(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3)若上述两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0亿元,货币需求为L=0.2Y-20i,实际货币供给为1500亿元,求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解:(1)由题意知,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函数I=1500-60i,货币需求函数L=0.2Y-40i,货币供给M=1500。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Y=C+I=1000+0.8Y+1500-60i=2500+0.8Y-60i。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12500-300i。

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L=M,即:0.2Y-40i=1500。

整理得,LM曲线方程:Y=7500+200i。(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联立IS、LM曲线方程:*

解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i*=10,Y=9500。(3)若上述两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0亿元,货币需求为L=0.2Y-20i,实际货币供给为1500亿元。

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Y=C+I+G=1000+0.8(Y-0.25Y)+1500-60i+1000=3500+0.6Y-60i。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8750-150i。

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L=M。即:0.2Y-20i=1500,整理得,LM曲线方程:Y=7500+100i。

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联立IS,LM曲线方程:*

解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i*=5,Y=8000。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如何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来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1)市场失灵

从理论上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也不能避免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等现象,从而会引发市场失灵问题。对于现实经济而言,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

①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特征,在市场发挥调节功能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②市场失灵是相对的,如果经济运行中的其他调节机制能够较市场在更低的成本下完成资源配置,那么市场就是失灵的。

③市场失灵是变化的,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市场失灵的强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根据时间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包括缺乏充分就业、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社会公平等;一类是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因素,包括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的相互影响、收敛困难、不确定性等。具体地说,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完全竞争;②规模报酬递增;③信息不完全;④外部效应;⑤公共物品。

依照竞争的平等性、市场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标准来看,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垄断降低市场效率;②市场调节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③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④市场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⑤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⑥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相反却有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倾向;⑦促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⑧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2)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的存在,决定了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好这些事情。”

总体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的法律制度,创造和维护竞争秩序,防止垄断,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二是借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三是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国防和社会治安、公共交通、市政工程、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等。四是调节产业间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五是当私人成本与私人利益、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不一致时,采取措施促进外部效应内部化。六是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调节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七是调节收入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八是创造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正如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也并非完美无缺。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不能调节或调节不好的事情,政府并不必然就能调节或调节得比市场好,政府调节过程中亦会有失灵现象。政府失灵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差异。理论上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必然与公共利益之间划等号,二是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由于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而政府机构又是天然的垄断组织,缺乏竞争和追求利润的动机使政府机构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三是政府角色错位。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往往超出了校正市场失灵的合理界限,即政府管了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不好的事。四是政策的滞后效应。政府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同样需要时间,政策滞后效应会使政策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五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运行机制相冲突。政府干预依靠的是“看得见的手”的人为力量,市场运行依靠的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然力量,人为力量既可能与自然力量相吻合,也可能发生矛盾,发生矛盾和冲突。六是不完全信息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动力刺激和相应的约束,特别是广泛的私人利益的存在,政府要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十分困难,依据并不全面、也不准确的信息制定的政策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七是寻租活动。所谓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寻租活动必然导致政府失灵,因为它酿成政府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增加政府的廉政成本,引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但是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神化,认为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即使能解决也不一定比市场有效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政府代替市场、解决市场失灵的简单规则。在承认政府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过高地估计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能力,要看到政府也有失灵的一面。作为经济协调方式,政府和市场是一对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政府需要市场,市场也需要政府。“世界经济的兴衰取决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法律规则及其所提供的保护。长期存在的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建立和管理。”因此,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是徒劳的,不能把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固定化,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二者的关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组合。

2试比较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答:AD-AS模型把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因此,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也就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