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李氏先祖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5:40:53

点击下载

作者:李挺芳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东李氏先祖考

广东李氏先祖考试读:

绪言

“万物之生,本乎天地。子孙之生,本乎祖宗。”我的祖宗是谁?你的祖宗是谁?

笔者对李氏族谱,过去就心中迷惘。近年来,又对家谱、族谱做了深入探索。在探寻广东李氏先祖、李氏源流时,疑云重重。发觉坊间、网上许多传谱记载屡有差错、矛盾,错认祖宗,子孙不清,地域曲解,兄弟顺序各有说法,生卒年份五花八门,宗祠、志书所记未必可靠,古墓碑刻未必正确,正史所载未必一致,典籍与典籍所记相悖,古文解读仅凭臆想。

主要疑点可归结为四:

第一,中华李姓之源到底怎样?

第二,陇西堂李氏始祖到底是谁?

第三,广东李氏入粤始祖到底是谁?

第四,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到底是何时、循何路径进入与繁衍?

诚然,朝代兴亡,战乱频仍,史料散佚,典籍不继,不同典籍所记各异,执笔者各有其观点,自古如此。与李氏入粤相关的历史,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至今已979年,历经六朝。金元南侵,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籍谱何时修?何能存?一般来说,各房各支族谱多是记载本房本支,强房强势,弱房弱势,后人相互传抄,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引述不同,谬误难免。现今又已年代久远,记载不详,考证更难。这是可以理解的。

古语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歆,意为祭祀而神享其气。非本族类,民不祭祀,神也不享用。祭祀错了,并不能得到神灵庇荫。“祖有功而宗有德”,即便繁难,为人子孙,祖宗还是要知道的。

在求知、求实的驱动下,就为了知道,进入过先秦古籍,进入过二十四史,进入过县志世界,进入过广州家谱查询中心,进入过世界上最大的家谱收藏机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徘徊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门口,做过亲身实地考察。

考证需要有钻研的耐心,不厌其烦,切莫不求甚解。为了申明出处,追寻出典,追寻原著,本书的考证引用了大量古籍,给出原文,并给出了现代文的解释,再做出评述,以便阅读;为了辨析李联出生时间、入粤时间,做了四种推演;为了辨析李联入粤过程,论证了六条入粤路径;为了辨析胡妃事件,列出了七种说法版本。

本书的考证目的是解答上述疑点,给广东李氏特别是五邑李氏一个经得起推敲、较符合史实的先祖史略,涵盖中华李姓之源、陇西堂李氏始祖和李氏入粤始祖。核心是确认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及其播迁,确认入粤先祖的世系和经历。为此,笔者耗两年多日夜,进行了九个方面的努力:(1)查阅了大量古籍、正史、杂史、传奇等原著和有关史料。如《尚书》《左传》《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山海经》《列女传》《史记索隐》《帝王世纪》《路史》《姓纂》《广州人物传》《宋代广南东路的军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等以及远古、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等简史常识。(2)查阅了大量地方志书。如《广州府志》《南海志》《新会县志》《番禺县志》《恩平县志》《阳江县志》《阳东县志》《新宁县志》《南雄县志》《香山县志》《天台县志》等。(3)查阅对照了大量谱牒。如《道全李公祠族谱》《云步李氏宗谱》《西平堂李氏族谱》和新丰《陇西李氏族谱》,以及台山、开平、江门、新会、鹤山、阳春、阳江、中山、东莞、清远、福建等地李氏族谱家谱。(4)阅读参考了大量有关论文资料和网上文章。如《李氏源流》《略述我国姓氏起源及演化》《皋陶族属姓氏世系考》《陇西李氏根在狄道而非陇西县》《安政公世系》《考辩銮公和安政公世系》《读羊城道全祠谱的感慨》《广东(江门)五邑李氏直系先祖从属之我见》《有关广东鹤山陈山描述联翁和家族的一些问题》《我族木德与福建木德的主要区别》等。(5)考证了各地重要的宗祠和墓碑记载。如甘肃陇西李氏祖籍地临洮遗址碑、甘肃陇西县李家龙宫、广东南雄珠玑巷李氏大宗祠、广东台山广海李联墓、李联祖妣朱陈氏夫人墓、李栋墓、栋翁祖妣郖氏夫人墓、李佁(道全)墓、李佁(道全)夫人郖氏墓、李雁云墓、广东阳江市宋上柱国伍公陵墓等。(6)查阅了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址等有关考古学资料。如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7)查阅考证了古今有关州县山河的地理资料。如陇西、陇西郡、狄道(临洮)、襄武县(陇西县)、定西、赣州、南雄、梅关、广州、南恩州、恩平、阳江(鼍阳)、冈州(新会)、新宁(台山)、溽洲(褥洲)、溽阳(广海)、海南、海陵山、崖州、崖山、崖门、赣江、章水、浈水、北江、珠江、西江、潭江、鼍江(漠阳江)、榕江(鮀江)、韩江等。(8)为了掌握原著,笔者特别嘱托小女儿李天青,不辞劳苦周折,通过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获得完整的影印版《道全李公祠族谱》,并详细阅读。(9)亲身实地考察了广州市有关古地物、古墓。如广州古地标“清海军楼—拱北楼”、广州宋城遗址、栋祖南迁时的住地广州市高第街素波巷、广州北京路李白巷、清乾隆年间建的广州道全李公祠(原地)、原广东台山迳头乡(今属开平迳头乡)牛山咀或称牛仔山基述祖墓、广州市从化吕田镇李安政墓、广州白云山御书阁温太夫人墓等。还拜访了海内外众多知情老前辈。

掌握众多资料后,首要的是尊重历史,按秦时秦地、宋时宋地、今时今地对史书、典籍、县志、宗祠、墓碑、族谱的记载详加校勘,做出判断。

例如,南宋时,陪都应天府南京是指今河南商丘,是相对于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而言,今南京市叫建康(建康府,作为行都,称“东都”)。又如,今时有名的南岳衡山指位于湖南省的今地衡山县衡山,而《山海经》所称的衡山却肯定位于长江之北,有人说衡山即今安徽霍山,也有人说衡山在湖北。

假若用后人之见按字面想当然地解读古人文史,将贻笑大方。其实,按字面想当然,古人也一样犯过!东汉女辞赋家班昭考证时的“名错”:“陶子者,皋陶之子也。”就是一例。

要考证,还需:引经据典,要溯源;要读原著、原著;还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我国最古老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尚书》。“尚书”即上古的文献档案。相传为孔子(前551—前479年)编定。其中《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记载了大禹陈述功业、皋陶陈述谋略以及他们与帝舜的对话。谟,就是谋。《史记》《新唐书》《宋史》都属于二十四史,这三部正史在西汉、北宋、元朝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所做的历史综合,留下了李姓溯源最重要的文字依据。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唐朝是李姓天下,对李姓的考证,《新唐书》是十分重要的史料。特别是《宋史》以及宋代有关史料,详细而丰富,又恰逢李姓南迁入粤时期,很可以为据。

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商殷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但是,据说现在才发现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仅约1/3。甲骨文又是占卜时刻写的大量卜辞,记事文字仅少量。至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随后才又演变为隶书。毛笔,据说发明于秦始皇时的蒙恬。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虽然已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这是很宝贵的。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才得以普遍用于记载。而在此之前,文字的载体主要还是竹简与木牍。换言之,历经周秦上千年,至西汉时,司马迁看的大量素材如《尚书》《左传》还都是竹简木札,自己书写的《史记》也不是纸质文献。后人转刻,直至抄录于纸本又流传至今,历经两千多年,其间多少辗转沉浮,自不待言,更何况关于五千年前的传说,怎么能准确无误?

况且,在夏朝,虽然有历法;到殷代,开始有干支纪日法;但直至公元前841年西周时,我国历史才开始有明确纪年。黄帝、颛顼、尧、舜、禹这段远古史,怎么能说清楚确切年数呢?

文字、纸、笔、历法的出现年代既是如此,本书考证追溯到的古籍年代最古远者是《管子》《尚书》《左传》,也就仅此而已,这都是考证时需要尊重的客观历史。

传说是文字之母。文字记下了传说和史实,有正史,有杂史。正史不全对,杂史不全错。考证要依据文字,又不能全依据文字。文字之外,就是考古和传说。

地方志书、遗址碑刻需要参照,但更需要考证比对。考证要以史料为根据,而不能以族谱为根据。谱牒,不是结论依据,反是考证的目标。而网上专门论述的“大文章”,甚至相互矛盾,即使说是引自某典某书,也并不一定可靠,千万别全数照搬,还要查看原著,查看不同典籍,比对分析。须知引用文典不同,答案会不同。随便抄来,恐误人误己。

要想“从中华李姓之源到今时的我”连接成连续的世系,恐怕劳而无功。连接出来的连续世系,本身也还是考证的目标。是故,除绪言、结论外,本书考证共分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仅考证三个历史节点的先祖:中华李姓始祖、陇西堂李氏始祖、李氏入粤始祖和广东五邑系李氏始迁祖。鉴于《道全李公祠族谱》的特殊性,第四部分专门做了深入辨析。第五部分考证我族近代先祖。

第一部分是追根溯源,考证中华李姓始祖。

李姓溯源,古今文章都说到皋陶。而皋陶的先祖,有的说是轩辕黄帝;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皋陶是帝颛顼的第六子;有的说皋陶既是颛顼的外孙,又是黄帝族女婿;有的说皋陶有人母无人父,是其母吞吃玄鸟卵所化,天生的。

在本部分,对皋陶及其世系做了一番深入考证,摘录了古籍、正史、杂史、传奇、谱牒的各种记载。既然远古时代还没有文字,只有传说,那就再结合考古学依据,进行对照分析,务求客观合理。考证追寻到中华李氏之源,清楚了中华李姓血缘始祖、得姓始祖,清楚了他们的生活时代、身世,明确了谁是正史李姓第一人。

第二部分是追寻陇西堂的根,考证陇西堂李氏始祖。

在本部分,通过对秦汉史、唐史、地理学等典籍文献的查证,区分古陇西、陇西郡、陇西县,认识狄道县、临洮县、襄武县,明确陇西堂李氏的发祥地、祖居地,明确“陇西堂”的来由,确认陇西堂李氏始祖。

通过考证,得知天下李氏,除了陇西房,还有赵郡房。当然,后世历史上,肯定会有既不属陇西房,又不属赵郡房的李姓,还有众多唐朝赐姓李的李氏,这都是题外话了。

第三部分是考证广东李氏入粤始祖,考证的核心是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

世间流传众多广东李氏家谱、族谱、宗谱、家乘,对李氏入粤始祖记述不一,坊间文章也争执不下。有的说李氏入粤始祖是李联,有的说是李安政;有的说李联是李安政的后代,有的说那是错接世系。对五邑系李氏入粤始迁祖的记述,差别甚至更大。

其中,涉及“崖黎内扰”“元崖黎内扰”“元崖内扰”“金元炽乱”“金元作乱”等词语表达的事件;涉及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南恩州、冈州、鼍阳、海陵山、溽洲、鮀江等陌生地域名称;涉及“岭南监军御史”“柱国伍公”“岭南第十三将”“平崖先锋”“广州路刺史”“知广州”等衔头;涉及联、梧、凌、垣、栋、侃、?、佁、安政、明、良、登、丰等李氏以及伍珉、胡妃、贾似道等人物;涉及大量宋明史。

在本部分,详细列出了各家观点,从中可看到:事件扑朔迷离,不求甚解,地域张冠李戴,人物交叉繁杂,乱接先祖世系,时间千差万别,朝代错乱,事因、过程各执一词,两兄弟的族谱竟也如同陌路。

例如,有家谱记,李联生于1036年;但有的家谱记李联生于1147年。两谱所记,相差111年。

又例如,有家谱记,李联自闽率舟师走海路入粤;但有的家谱记,李联经江西过南雄率师走陆路入粤。有的说李联入粤是去雷州半岛或海南;但有的说是去南恩州。

再例如,对于五邑系李氏始迁祖李栋离南雄珠玑巷的南迁,老大家谱记,南迁时间是宋高宗建炎时;但老三家谱记,是度宗朝。老大家谱记,父命家人先南迁到新会,父年老才后迁到新会,父卒葬于新会;但老三家谱记,是父领家人一齐南迁到广州,父卒,父没有到过新会。

有解吗?家族史也是一种历史,历史不是小说,更不似泥巴,可以随意捏。

在本部分,将根据宋明史料、地方志、族谱、墓考、地理学文献和对子孙年龄关系的逻辑推演,多角度地查证对比,抽丝剥茧,充分论证,对李联、李栋、李安政、李文庄、伍珉都做出重要考证,从而解答了有关广东李氏入粤始祖的众多疑惑,获得了较为一致性的、有史为据的结论,纠正了许多错误。还从历史上、形势上、地理上指出,李栋后裔侚、佁为什么会向台山、开平西迁繁衍。

实际上,陇西堂广东李氏并非来自同一位入粤始祖,李氏入粤始祖有多支,五邑系李氏始祖是李联—李栋;从化系李氏始祖是李安政;梅州、潮州等粤东地域李氏始祖应来自福建,本书对此不做详考。我族入粤先祖就是李联—李栋—李佁(道全),属于五邑系李氏。

通过本部分考证,可以看出:族谱常似“村言”;地方志有时不足为凭;墓葬有虚的。

第四部分是《道全李公祠族谱》辨析,是本书考证最直接、最要紧的内容,也是第三部分的延续和深入。

本书考证用相当大篇幅论述了存世的两本广东李氏基础族谱,这就是五邑李氏始迁祖李栋两个儿子的后裔分别修的族谱:老三李佁后裔修的《道全李公祠族谱》,后文简称《道全祠谱》;老大李侃后裔修的《云步李氏宗谱》,后文简称《云步谱》。《道全祠谱》依据的古谱始修于明景泰八年(1457年),比《云步谱》的始修早93年。两谱对后世都有重大贡献,都曾是众多李氏修家谱、族谱的依据,但也都有错误。有关李氏宋代先祖的南迁,佁、侃后裔各抄各谱,而两谱记载又各不相同。

本部分对于两谱所记李氏始迁祖生卒年、入粤时间、入粤原因、播迁过程做了详细比对分析,对当世存在的许多疑点进行了求证、寻源。

如果没有《道全祠谱》原著,李氏入粤与南迁的考证将无法进行下去,广东李氏族谱的记述依据也难以确认。当时,考证工作曾经一度停滞,笔者转而千方百计去寻觅《道全祠谱》。直至最后,从世界上最大的家谱收藏机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获得完整的影印版《道全李公祠族谱》,考证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因此,在第四部分,需要全面介绍《道全祠谱》,介绍《道全祠谱》的出版背景,论证俗传的此谱出版时间并不恰当,介绍族谱的内容,摘录出关键段落原文加以详细评述,进一步论证五邑系李氏入粤始祖;另外,对所获的《道全祠谱》后附剪贴文章,也做了详细介绍和评述。经过反复推敲,验证了李氏始迁祖的入粤与播迁,终于查证出众多家谱错接先祖的错误源头,查证出道全李公祠的准确位置。

在第三、四部分,对《云步谱》记述的相关人、事曾做出较深入的考证,对《云步谱》《道全祠谱》的正误都有评述,而通过第四部分专论,则让人们对《道全祠谱》有了一个较全面的、具体的、客观的认识。

通过本部分考证,还可以看出:族谱所记和祠堂中供的神主牌所记有时也不可靠。

第五部分记录了始迁祖李栋以后二十世我族基述祖(道全后裔)世系,这是查证过程拜访众知情老前辈所得的一些抢救性资料,不可再得,他们有的在国外,有的在乡下,有的在广州,散居各地,个别提供资料者书未成而人已作古。本部分记录了我族近代先人的简略史。此外,根据所记录资料做的考证还澄清了个别支派后人的血统问题。

在结论部分,将本书考证所得结果进行了详细归纳,以便让人们对中华李姓、陇西堂李姓、广东李姓历史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在“附录”部分,收入了有关图片36幅,这有助于后人的追寻再考,有助于对广东李氏风土习俗的了解。

阅读本书稿,也得要钻研,有耐心,不厌其烦,不妨也做些推演,以加深理解,以指点正误。鉴于结构,有的内容难免重复。也好,逐渐深入,增强记忆。

庆幸的是,辛劳有了回报,疑点获得圆满解答。由此知道了:中华李姓之源,李氏始祖是谁;“陇西堂”的由来,陇西堂李氏始祖是谁;广东李氏入粤始祖有谁;我族李氏入粤始祖、始迁祖是谁,是何时、因何故、循何路径进入与繁衍;《道全祠谱》的全貌;有的族谱、宗谱、文章是如何误导世人的,错误的源头原来如此;厘正了先祖的世系。

本书是考证的总结。虽说是总结,其实,愈考证,欲解之谜愈多。中华民族考证了五千年,记载浩如烟海,谜也如天上繁星。冀望来者从更广泛的资料中更深入地考证,也敬请对本书错漏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增补。

须知,个人史构成了家史,家史构成了家族史,家族史构成了姓氏史,姓氏史就构成了波澜壮阔、浩瀚多彩的民族史。

每一个人,都会缅怀先人,启迪后代,使民族得以传承。当你吸吮着中国历史的乳汁,当你投入到祖宗的时代,清楚了李姓历史,清楚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根,不也其乐融融!

国内外芸芸李氏,以及宋代离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的其他姓氏,或许也可以从本书考证中受益。

有关广东李氏先祖的考证,前人做过许许多多工作,写下数不尽的文章,他们在蒙!中探索,尽管受制于条件,仍然取得很多很多成绩;虽有欠缺,也为后人留下了指引,无论如何都是应当肯定、值得尊重的。只是,在本书中,考证要辨析,据实讲话,行文措辞不免有“不敬先人”之嫌,实非愚意。先为顿首谢过!第一部分中华李姓溯源一、皋陶

在追寻中华李姓源流时,无不提及皋陶,李姓溯源就是皋陶。但是,皋陶是谁呢?皋陶之先祖又是谁呢?古今文章众说纷纭。

皋陶,又作咎陶、咎繇、皋繇,生于山东曲阜。生活在尧、舜时代,传说活到106岁。皋陶死,葬皋城(今安徽六安市)。墓冢遗存至今,为六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舜时代,为公元前2300年左右。

下面给出有关古籍对皋陶的一些记载。《尚书·舜典》载:“帝曰:‘皋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意思是,帝舜对皋陶说:“皋陶,你负责刑罚治理,五类刑各有服法,五种服法各在三处执行。五类流放各有处所,五处所分居三地。要明察区分,公允处理!”《尚书·大禹谟》载:“皋陶曰:‘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意思是,皋陶说:“宽恕过失无所谓大,刑罚故意犯法无所谓小。罪有轻重疑问时要轻判,功有轻重疑问时要重赏。与其可能错杀无辜,宁可承担违反常规之过。爱惜生命之美德,与民心相融洽。”《尚书·皋陶谟》还记载了掌管刑法典狱的皋陶与帝禹论述其治国的谋略。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史记·五帝本纪》载:“于是舜……乃曰:‘皋陶……汝作士’……皋陶为大理。”

意思是,舜帝确任皋陶为“士”,为“大理”,即掌管司法的长官,负责刑罚、监狱的治理。《史记·夏本纪》也载:“皋陶作士以理民。”《史记·夏本纪》还载:“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意思是,有一次,帝舜升朝,禹、伯夷、皋陶在帝舜前议政,皋陶以长者语气向禹表述其治理国家的理念,也赞赏禹的德行,并一直扶助禹。当禹继舜帝位后,曾推荐皋陶当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皋陶掌政的权利。但是,皋陶在禹帝崩前就先去世了。

皋陶以正直闻名天下,是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的执政理念是:知人善任,以民为本;公正廉明,任人唯贤;以德治国,五刑五用;主张疑罪从无,好生之德。皋陶文化为儒家所传,为儒家所承。皋陶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

皋陶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至殷纣王时,皋陶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杀,理征之子理利贞随母逃难于伊侯之墟,因食木子得以生存,遂改理为李。李利贞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炎黄尧舜时期史话,春秋诸子多有记述。古人早已注明: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舜帝赐皋陶为偃姓。偃姓亦是嬴姓,“偃”是“嬴”音之转,“偃”“嬴”原是一个字。上古“陶”字音与“繇”同,所以皋陶又写作皋繇、咎陶、咎繇。后世文章,有称皋陶为偃姓,另有称李氏出自嬴姓,这是引用不同,各取其意。前人说皋陶生于曲阜少吴之墟,个别则有传他生于山西洪洞县皋陶村。

对于改理为李的说法,后人有异议。曾考证说,“李”字早在五千年前,作为“黄帝李法”的一种职业(刑狱)就已存在,凡作“李官”的人,不排除有人以官为姓,成为最早的李姓。夏、商、西周时代只有刑典官职,并无“大理”或“理”的机构或官职名称。夏商时代所传承的官制当是“黄帝李法”,如以官为姓,当然是“李”姓,而非“理”姓。历代史家以“理”称呼,都是以后来出现的同类性质的机构官职去比附古代类似机构官职名称罢了。例如,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的管仲(前723—约前645年)在《管子·法法》曰:“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唐初儒家学者颜师古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曾作注云:“李者,法官之号也,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故称其书曰《李法》。”本应是“皋陶为李”,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改为“皋陶为大理”。

同时,《路史》记载,夏商时期有“李国”,李姓早已长期存在。

该“异议”说,因此,以官为姓,理利贞本就应叫李利贞,不必等到殷纣王时,理利贞随母逃难因食木子(李)得以生存才改理为李氏。认为这是后人附会。

评述:(1)《管子》《尚书》《史记》都肯定,皋陶是尧、舜时掌管刑法典狱的官。春秋时《管子》曰“皋陶为李”,《尚书》载“皋陶作士”,西汉时《史记》载“皋陶为大理”,都是掌管刑法典狱的意思。(2)即使“黄帝李法”“李官”“李国”等说法中“李”字早已存在,以官为姓,早该有“李氏”,但其后世埋没于烟尘。而皋陶子孙以官为姓,称“李氏”或“理氏”,“李”“理”相通,并不相悖。《史记》用“皋陶为大理”,更符合当世,并无差错。后裔理利贞逃难改称李利贞,此说来自《新唐书》,可以接受。(3)有关皋陶生世姓氏,尽管世有所议,但史上实有其人,并非神话。皋陶作为中国司法鼻祖,上古圣贤,未见分歧。后世称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称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期求有所分别。然称“始”偌多,终归有源,李姓原始之祖,还是皋陶。以皋陶而不以利贞为李姓始祖似乎更妥。

皋陶之先祖又是谁?二、皋陶先祖

在此,按典籍文章的写作年份,做一下梳理追寻。

1.据典《史记·五帝本纪》《史记》是司马迁穷一生精力所编修的伟大史书,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完成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多年,这部不朽名著才公之于世。《史记·五帝本纪》明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生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鑝极,鑝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饱訾氏女,生挚。”“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

对于“黄帝者,少典之子”一句,应解为“黄帝者,少典氏族之子”,而不是“少典这个人的儿子”。《五帝本纪》又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举用。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尧崩……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翺、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意思是,高阳氏有八子,谓之“八恺”。高辛氏也有八子,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人,虽然美名传世,但直到尧,仍未举用。到了舜帝,才举八恺、八元。而禹、皋陶、契等十人,则自尧时就都得到了举用。

就是说,尧举用了皋陶、禹、契等其他十人,而未举用帝颛顼(高阳)的八个儿子;这等于说,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上段文字所蕴含的这个意思是确切的。

按《五帝本纪》,可以整理出: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青阳)、次子昌意。

黄帝长子玄嚣的世系是:黄帝—玄嚣(青阳)—鑝极—帝喾(高辛)—放勋(帝尧)。

黄帝次子昌意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高阳)—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虞舜)。

轩辕黄帝的传位顺次是: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帝舜(重华)—帝禹。

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的玄侄孙虞舜。《五帝本纪》中,黄帝长次二子世系均未提到皋陶。《五帝本纪》提到帝颛顼子穷蝉的子孙世系,提到帝喾的两子挚、放勋,但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的十六族人及子孙世系未见详述。

据此得出:(1)司马迁《五帝本纪》并未提到皋陶先祖是谁。(2)《五帝本纪》文意明确,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

皋陶出自何系?

2.据典《史记·秦本纪》《史记·秦本纪》明载:“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意思是,帝颛顼有位后裔叫女修,女修吞吃玄鸟陨下之卵,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子叫女华的,女华生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水平土。帝舜赐予大费姓姚之女子为妻,大费拜受。大费又佐舜调驯鸟兽。大费就是柏翳。舜赐姓嬴氏。

对于“苗裔孙曰女修”一句,唐司马贞解,女修是颛顼之女儿。也有人解女修是颛顼之孙女。但可以肯定的是:女修是颛顼后代,女修是位女子。

上列引文中,“取”即“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应解为少典氏族之女子叫女华,而不是少典的儿子叫女华,也不是少典这个人的女儿曰女华。要不然,大业娶少典之儿子叫女华的,女华生大费。何意?如果少典是一个人,少典之女儿就是黄帝的妹妹,起码是大业的曾祖母辈了,还怎么娶?怎么生大费?

按《秦本纪》,可以整理出:

大业世系是:帝颛顼(高阳)……女修(女)—大业(女修吞玄鸟卵所生)—大费(大业与女华所生)。

大业是帝颛顼(高阳)的外孙辈,没有亲生父亲(母吞玄鸟卵所化,天生的)。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就是柏翳,辅助夏禹治水,舜赐姓嬴氏。

据此得出:(1)司马迁《秦本纪》并未说颛顼生子大业,而是说颛顼之后代女,名曰女修,女修吞吃玄鸟卵,生子大业。(2)司马迁《秦本纪》并未说大业就是皋陶。(3)司马迁《秦本纪》说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就是柏翳。舜赐姓嬴氏,是为秦之先祖,帝颛顼之后裔。

但是,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对司马迁的《秦本纪》作注时,却说:“正义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意思是,《列女传》写:“陶子五岁时,就辅佐大禹治水。”对此句,曹大家注云:“陶子就是皋陶之子,皋陶之子就是伯益。”司马贞说:“按此,即知道大业就是皋陶。”

对于此注,顺理成章,便是“皋陶之子伯益五岁时,就辅佐大禹治水”了。

评述:(1)《史记·秦本纪》是正史,一般认为,正史可信,正史中的注解也一定正确。其实未必。本条目就说明,正史中的注解也未必正确,即使是唐朝的大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也注出了神话。(2)如果说大业就是皋陶,按前文《史记·夏本纪》介绍,皋陶的儿子就是大费(也叫柏翳、伯益)。舜帝已经赐皋陶为偃姓。舜帝又赐皋陶的儿子为嬴姓。偃、嬴同字,儿子的姓还要帝来赐与父同姓吗?是舜帝故意还是太史公忘记?

帝舜奖励治水有功的大禹时,禹还谦让称幸有大费辅佐才得以成功。于是,帝舜赐予(五岁的)大费姓姚之女子为妻,大费拜受。大费五岁娶妻,神话也没有这样的吧?哪吒、红孩儿娶妻了吗?(3)按,《列女传》是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所编撰。曹大家就是东汉女辞赋家班昭,即班固妹。班昭嫁到曹家,早年守寡。其兄班固著《汉书》,未成而去世。班昭博学高才,汉帝下诏,令班昭续写完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故称“曹大家”。班固的弟弟、班昭的哥哥叫班超,即名闻后世、投笔从戎、曾声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

正如下文所述,刘向校勘了《山海经》,其中记载伯益是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并继禹任。刘向编撰的《列女传》,其中包括有许多如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在《列女传》中有句子曰“陶子生五岁而佐禹”,姑且听之。《山海经》《列女传》虽然同经刘向之笔,但刘向只是分别校勘、编撰,两作可以各是各,而不是自己的专著上下册,刘向不必承担“前后需要一致”的写作责任。东汉曹大家对此句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她看过西汉司马迁《秦本纪》吧?《秦本纪》中有哪一句说或者可以引申说“皋陶之子伯益”?如何圆其说?是否想当然?

司马贞再引申“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不问依据,不问矛盾,只要是佐大禹治水,此子就该是伯益;既说陶子,就必定是皋陶之子。既然又是大业生的大费(伯益),当然大业便是皋陶!

何况,正如释迦牟尼是其母梦象入肋而化,大业是其母吞玄鸟卵所化,大抵圣贤都是没有亲生父亲的。于是乎,皋陶是圣贤,也没有亲生父亲,大业便是皋陶,皋陶就是帝颛顼之后代,是没有疑问的。

此说直至为后世许多谱牒、网文所信,所继承,真不敢苟同。

3.据典《史记·夏本纪》《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夏本纪》还载:帝禹曾举荐皋陶接替帝位,且授予权力,但皋陶早于禹病故。

按《夏本纪》,可以整理出:

禹是颛顼之孙。禹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评述:

将司马迁的《五帝本纪》《秦本纪》和《夏本纪》三篇对照,可以认为:皋陶、大业和禹大体是同期人。因而,后人就将女修解为颛顼的女儿,大业就是皋陶。

但是,太史公并未说大业就是皋陶,也没有将女修明确记为帝颛顼之女。

4.据典《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远古时期一部神话传奇,成书跨度大约从春秋中后期至西汉初,并非一时一人所作。最早的版本由西汉名儒刘向(约前77—前6年)父子校勘而成。《山海经》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生禹,但禹是在父亲鲧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又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山海经》也载:禹曾打算让掌管刑法的皋陶接替帝位,但皋陶病故,后由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伯益继任。

按《山海经》,可以整理出:

黄帝子昌意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韩流—帝颛顼(高阳)—老童—重及黎。

禹的世系是:黄帝—骆明—白马(鲧)—禹。

据此得出:(1)帝颛顼(高阳)是黄帝之曾孙,不是黄帝之孙。(2)皋陶曾掌管刑法,因先禹而故,未能继禹帝位。(3)《山海经》并未提到皋陶身世。(4)伯益是禹治水时的得力助手,并继禹任。

5.据典《帝王世纪》《帝王世纪》是东汉末年至西晋时皇甫谧(215—282年)所撰。《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上起三皇,下迄汉魏。皇甫谧第一次深入探讨了黄帝以前帝王世系,对《史记》等前人叙述不详的史事,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系及活动进行了考证和补充。《帝王世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感附宝而生黄帝。”“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有大星如虹……意感而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生颛顼……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尧……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曰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桥牛,桥牛生瞽瞍。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禹,姒姓也。其先出颛顼。颛顼生鲧……纳有莘氏女曰志……见流星贯昴,又吞神珠,意感而生禹……继鲧治水……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生子启。”“秦,嬴姓也。昔伯翳为舜主,畜多,故赐姓嬴氏……政立为始皇帝。”

按《帝王世纪》,可以整理出:

黄帝是少典之子,姬姓,黄帝母曰附宝。

少昊帝名挚,字青阳,是为玄嚣,建都于曲阜,姬姓,挚母曰女节。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十岁就辅佐少昊,姬姓,颛顼母曰景仆。

尧十五岁辅佐少昊,尧或从母姓伊祁。

虞舜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高阳)—穷蝉—敬康—勾芒—桥牛—瞽叟—重华(虞舜)。舜母曰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禹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鲧—禹—启。尧赐禹姓姒氏,禹母曰志。

秦始皇姓嬴,是佐舜调驯鸟兽的伯翳后裔,舜赐姓嬴氏。

评述:《帝王世纪》中:(1)虞舜的世系、禹的世系与《史记》所载相同,只是把《史记》中的“句望”写为“勾芒”。(2)少昊帝名挚,字青阳,是为玄嚣,都曲阜。这与不少后人文章考证的山东曲阜少昊帝事迹相似。但《史记》中载:玄嚣(青阳)是黄帝长子,未继帝位;挚是玄嚣(青阳)的曾孙,帝尧的哥哥。《帝王世纪》与《史记》所载不相同。(3)在各帝王世系中都没有提及皋陶,也没有提及大业。(4)记载了五帝的母亲,大都是见大电光、见大星如虹、见贯月如虹、见大虹、见流星又吞神珠而感,生黄帝、生少昊、生颛顼、生舜、生禹。圣贤之生卒皆有明显天象。皇甫谧考证可谓深入细腻矣。(5)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但帝王世系却似乎没有采自《山海经》。《帝王世纪》与前辈正史《史记》有同有异,这也是合理的。

6.据典《元和姓纂》/《姓纂》《姓纂》的原书是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成书,原书久已散佚。后人在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分载于各卷的有关部分辑出,并加订正而成《姓纂》,传至今世。《姓纂》载:“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理官。”咎繇就是皋陶。

按《姓纂》,可以整理出:

皋陶的世系是:黄帝—昌意—帝颛顼(高阳)—大业—女华—咎繇(皋陶)。

据此得出:(1)若女华是男,皋陶就是大业的孙子,颛顼帝的曾孙。以轩辕黄帝为一世,皋陶就是六世。(2)若女华是女,皋陶就是大业的外孙,颛顼帝的曾外孙。

评述:(1)《元和姓纂》原书是《史记》完成编撰903年后才成书,其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连古人也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但《姓纂》/《元和姓纂》是谱牒姓氏之学专著,信《史记》,也并非不信《姓纂》。(2)女华是男是女?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都是男女有别的。黄帝时代,该是父系社会了。唐代著作,仍未明确区分男女,这就给后人的世系考证带来不便。(3)有人说“史书典籍中多称”皋陶为大业。真有那么多“史书典籍”称皋陶就是大业?如果是,对比《姓纂》,岂不变成“皋陶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了吗?!

看来,倒不如说:对比《姓纂》,那些称皋陶为大业的“史书典籍”和文章,等于在说“皋陶生女华,女华生皋陶”。或者,那些称皋陶为大业的“史书典籍”和文章,肯定反对《姓纂》对皋陶世系的说法。

这“大业”到底是谁?

7.据典《新唐书》《新唐书》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按《新唐书》,可以整理出:

李氏出自嬴姓。

皋陶的世系是:颛顼—大业—女华—皋陶—益—恩成……理征—李利贞。

这里,女华是男是女未明说。

据此得出:(1)把颛顼—大业—女华—皋陶……李利贞的血亲关系连接起来。(2)大业肯定不是皋陶,而是皋陶的祖父(或外祖父)。(3)皋陶是颛顼的曾孙(或曾外孙),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后裔历虞、夏、商三朝,世为大理。(4)皋陶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至殷纣王时,皋陶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杀,理征之子理利贞随母陈国契和氏逃难于伊侯之墟,因食木子得以生存,遂改理为李氏。李利贞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评述:(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与《史记》同属正史。《新唐书》也采用了《元和姓纂》的一些内容。前有不详,后可补之,可谓至理。素材取舍,在乎著者。汉司马迁、宋欧阳修都是千古名士,谁可评说?(2)“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皋陶后裔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王时,后裔理征因正直获罪而被处死,理征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看来,后人的此三说是引用自《新唐书》。

8.据典《路史》《路史》是南宋罗泌所撰。此书为杂史。后人评介:“详述了有关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和传说,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虽然资料丰富,但取材繁博庞杂,很多材料来自纬书和道藏,神话色彩强烈,故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但是此书在中国姓氏源流方面的见解较为精辟,常被后世研究姓氏学的学者所引用。”《路史·高阳氏》载:“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名颛顼,黄帝氏之曾孙,祖曰昌意。”《路史·陶唐氏》载:“帝尧,陶唐氏,姬姓……是曰放勋……以天下为忧,务求贤圣,爰得稷、契、夷、皋、朱、窹、伯誉,群龙辅德。”《路史·有虞氏》还载:“帝舜,有虞氏,姚姓,瞽子,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皋陶为士,以五服、三次、五宅、三居之法政五刑……”

按《路史》,可以整理出:

帝颛顼的世系是:黄帝—昌意—昌意子—颛顼。颛顼又成了黄帝之曾孙,颛顼祖父曰昌意。

帝尧是曰放勋,得皋陶等人辅佐。

帝舜任皋陶为士,负责刑罚治理。

帝舜,瞽之子,是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的。瞽也不出于黄帝。

没有提及皋陶世系。

评述:(1)帝尧是曰放勋,得皋陶等人辅佐。帝舜任皋陶为士,负责刑罚治理。此说在各典各文均无异议。(2)按时间先后排列,各典成书的顺序是:《管子》—《尚书》—《左传》—《史记》—《山海经》—《帝王世纪》—《元和姓纂》—《新唐书》—《路史》—《姓纂》。

司马迁编撰《史记》,参阅了《管子》《尚书》《左传》等大量春秋时期著作,还到各地进行过考查实证,听取传说。当然,《山海经》虽尚未经刘向校勘,但其中传说,司马迁必定也是知晓的。《史记》没有放弃传说。刘向校勘《山海经》,他即便看过《史记》,也不能重写《山海经》。《新唐书》是正史,但欧阳修也引用了《元和姓纂》。罗泌肯定看过《史记》,他不修正史,却编成路史,也算是大创作。《史记》说:帝颛顼是黄帝之孙,颛顼父曰昌意;而《路史》说:帝颛顼是黄帝之曾孙,颛顼祖曰昌意。《史记》说:帝舜出于黄帝,是颛顼之第七代孙;而《路史》说:帝舜是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的。

还是信太史公吧!

9.据族谱(1)据《西平堂李氏族谱》。

此族谱为原籍湖北的某李氏家残留的线装古旧本,或许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所印,已颇残破,但文字清晰连续。该族谱中《李氏世系图》 (见附录图2)记载: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少昊、玄嚣、昌意—颛顼—太业—女莘—皋陶(字廷坚)—益—思成……(世为大理,以官命氏遂写理氏,历三十世至征)征—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因食木子存遂改理为李氏)—昌祖—彤德—硕宗—乾(字元杲)—耳(字伯阳,一字聃)—宗(字尊祖)—同—兑……

按此族谱,可以整理出:

皋陶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太业—女莘—皋陶—益—思成……30世征—利贞。

黄帝有三子:长子少昊、次子玄嚣、三子昌意。

皋陶父、祖父分别为女莘、太业,而非女华、大业,但其与黄帝、颛顼之间辈分关系与《姓纂》相同。

评述:

①汉司马迁记黄帝与嫘祖有二子:长子玄嚣(青阳)、次子昌意。

唐司马贞考证黄帝与嫘祖有三个儿子:长子玄嚣(少昊)、次子青阳、三子昌意。玄嚣与青阳是两个人,玄嚣就是少昊。

此族谱记黄帝有三子:长子少昊、次子玄嚣、三子昌意。此族谱与《史记》《史记索隐》都不同。

②唐司马贞说,《史记》有误。司马贞是唐开元年间著名的史学家,称“小司马”,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著有《史记索隐》。司马贞对《帝王世纪》论及三皇时,曾诘难该书作者西晋皇甫谧,说:太史公生年早于诸人,司马迁都说“神农以前……吾不知已”,为什么皇甫谧等反而知之?

既如是,太史公认为黄帝有二子,小司马怎么知道黄帝有三子?

③司马迁、司马贞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史记》《史记索隐》都是伟大的史书。史书有误,瑕不掩瑜!(2)据《道全李公祠族谱》。《道全祠谱》中,有一篇序,名《陇西李氏世系记》,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出身进士的何孟伦撰,何进士写道:“其初,帝颛顼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其六曰庭坚。初,陶于雷泽,舜擢为大司理,造律执中,封于皋,是为皋陶。”

按此序:皋陶是帝颛顼的第六子,曰庭坚,起初,在雷泽制陶,后被舜提拔为大司理,办案公正,不偏不倚,受舜封于皋,是为皋陶。用现代文写就是:原职业制陶,后受封于皋,故名为皋陶。不知这是否也属“按字面想当然”?不再考。《史记·五帝本纪》没有说帝颛顼(高阳)八子的名字,没有说其第六子叫庭坚。但是,《史记》文意明确,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何进士该读过《史记》吧?看来,何进士是不信《史记》的。《新唐书》更指明,皋陶不是帝颛顼的儿子。说“帝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而何序说“帝颛顼第六子曰庭坚”。何进士该读过《新唐书》吧?看来,何进士也是不信《新唐书》的。

此序与上述史料截然不同,姑妄听之。

10.据网上文章(1)《李氏源流》。

此文写:以公孙少典为一世,少典之子黄帝为二世,昌意为三世,颛顼为四世……皋陶为七世……李利贞为三十四世……李世民为九十世……福建李氏。

按此文可得皋陶世系:

黄帝—昌意—颛顼—大业—女华(大业子)—皋陶(女华子)—伯益(舜帝赐了嬴姓)……李利贞。

此文皋陶世系恐也引自《姓纂》,而且肯定女华是男子,大业就是皋陶的祖父。

有不少文章以《姓纂》为准则,都写道:颛顼有一子曰大业,大业生女华(另有文记为女莘、女萃),女华生皋陶。(2)《略述我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此文写:李氏起源,根据历史显示,黄帝之子留意生子颛顼,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元旦,元旦生畋成,畋成的子孙在虞、夏、商各朝代,俱任“大理”职……

此文把昌意记为留意。皋陶儿孙变了,皋陶世系成了:

黄帝—留意—颛顼—大业—女华—皋陶—元旦—畋成……李利贞。(3)《皋陶》。

这是网上文章,对皋陶做专题介绍。

此文称:“皋陶……史书典籍中多称为大业。”又说:“实际上,大业与皋陶并不是同一个人,益、伯益、伯夷也不是同一个人。”

此文称其真实的家族世系是:

黄帝—玄嚣—鑝极—业父—大业—伯益……秦始皇。

黄帝—玄嚣—鑝极—帝喾—陶父—皋陶……李世民。

对比《史记》玄嚣的世系:黄帝—玄嚣—鑝极—帝喾—帝尧。

对比《史记》昌意的世系: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

对比《姓纂》皋陶世系:颛顼—大业—女华—皋陶。

如此对比,便有:皋陶是尧的侄子,陶父与尧是两兄弟。该文皋陶与《姓纂》皋陶辈分相同,但该文皋陶父、祖父就不是女华、大业,不是昌意—颛顼帝(高阳)系的后代了。这些文章与《姓纂》对照,该注为:陶父就是女华;要不然,陶父就是女华的丈夫。(4)《皋陶族属姓氏世系考》。

这是网上一篇关于皋陶姓氏世系考证的文章。此文称:“就皋陶的族属、姓氏、夏商有无李姓、世系不清几个方面,做个论证性的说明”,理清了皋陶的世系,理清了“女修、女华和大业、大费”的关系。

此文称:“皋陶,《路史》记载……是父亲大业娶女华所生。”

此文又称,今人考证说:“颛顼妾生穷蝉,穷蝉女儿女修嫁东夷……生皋陶(大业)。大业娶黄帝族女华,生子伯益(大费)。”

于是,此文指出:“女修和女华是婆媳关系,大业、大费是父子关系……皋陶既是颛顼的外孙,又是黄帝族女婿。”

此文还说:“肯定皋陶属于东夷族,并为东夷首领,则皋陶世系必始于伏羲。伏羲是上古三皇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也是李氏世系的始祖,距今八九千年了。”

此文结论认为:“皋陶的世系:

母族是:少典—黄帝(约5000年)—颛顼—穷蝉—女修—女华—伯益。

父族是:太!—少昊(与黄帝同时代)—皋陶父—皋陶(约4200年)—伯益。”

评述:

①该文引《路史》记载,称“皋陶是皋陶父大业娶女华所生”。其实,《路史》原文并无此记载。而《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娶女华所生的是大费。可见,网文勿全信,原著才为准。如果真载“皋陶是皋陶父大业娶女华所生”,该文接着又说“女修生皋陶(大业)”,皋陶就是大业,那不变成“皋陶父大业生皋陶(大业)”即“皋陶生皋陶”了吗?怎么回事?

②该文说“皋陶既是颛顼的外孙”,其实,按该文,此句应改为“颛顼的曾外孙”。

按该文,“颛顼—穷蝉—女修—女华—伯益”,应改为“颛顼—穷蝉—女修(女)—皋陶(妻女华)—伯益”;“少昊—皋陶父—皋陶—伯益”,应改为“少昊—皋陶父(妻女修)—皋陶(妻女华)—伯益”。

可见,看网文,要分析,勿为文章大标题所误导。

③该文考证结论认为:皋陶子就是伯益,伯益就是大费。皋陶祖父是东夷氏族首领少昊,皋陶母亲女修是颛顼的孙女,皋陶既有东夷氏族血统(父族),也有黄帝氏族血统(母族)。皋陶还娶了黄帝族的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伯益。

该文还认为:肯定皋陶属于东夷族,则皋陶世系必始于伏羲。伏羲也是李氏世系的始祖。

反正,皋陶既是颛顼后代,又是黄帝后代,也是伏羲后代。伏羲还是李氏世系始祖。这篇考证,左右逢源。

该文还特别注明了黄帝“(约5000年)”,黄帝第五代皋陶“(约4200年)”,按该文前面意思,这里注的年份应是“距今”之数,但不知道该文作者怎么去考这五代竟能经历800年?如何就“理清了皋陶的世系”?

④网文大抵是可以随便写的。如果“皋陶就是大业”,对比《姓纂》皋陶世系:颛顼—大业—女华—皋陶,真变成“皋陶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了!这里,当然不是拿《姓纂》做准绳,只是对比某些“典籍”和网文考证,都觉得可笑而已。

网上也有“大业非皋陶”的评论文章,说:“司马迁之前没有人称皋陶为大业,司马迁并不认为皋陶与大业是同一人……皋陶、伯益同属古东夷人少昊(玄嚣)系部族,但非父子关系。大业不是皋陶。”

乱成一团了!

11.据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当代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1976年)的专著,共302页。初版于20世纪40年代,现据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增订本第一版作述。

徐老先生1913—1919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1921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此书主要从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实地调查,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国古史传说,着重对我国古族三集团、“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剖析。

据此书,可归纳出:(1)古代中国部族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与苗蛮三大集团。随着历史的发展,三大族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终于同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华夏、东夷与苗蛮早已同化完全,形成华夏文化。(2)华夏集团的先祖是少典氏族,少典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国号)。发祥于陕西省黄土高原。少典氏族又分出黄帝、炎帝两个氏族。后来,黄帝氏族向东偏北迁移,炎帝氏族向东偏南迁移。华夏族地处陕西、山西、河南黄河中游两岸中原至河北等地区。炎帝绝不是神农,把炎帝称为神农始自战国时学者的说法。(3)东夷集团有太皞(或作太昊、大皞)、少皞(或作少昊、小皞)、蚩尤等氏族,其地域为山东、河南、安徽及其东部沿海地区。把太皞视为伏羲,是齐鲁学者的说法,实际并非如此。黄帝杀蚩尤后,选了一个叫清的人仍居住在少昊这个地方继续统领蚩尤原部,以地为名,也叫少昊。少皞氏族的图腾是鸟。统一中国的秦,嬴姓,本是来自东夷集团少皞氏族。(4)苗蛮集团的地域为长江中游两岸的两湖及江西地区。伏羲、女娲就属于苗蛮集团。三苗氏族也是这个集团的一个主要氏族。(5)皋陶出于东夷集团少皞氏族。皋陶的“皋”仍是少皞的“皞”。皋陶偃姓。少皞嬴姓。“偃”“嬴”原是一字。认为伯益是皋陶的儿子的说法不可靠。伯益是一个氏族首领。(6)颛顼为高阳氏,居住地在今河南濮阳。从文化上说,颛顼属华夏集团,但受东夷集团影响很深。至于从血统看属于何集团,却不能判断。(7)五帝不过是战国末期的说法。当时社会氏族林立,中国并不一统。尧、舜、禹以前,兴盛氏族的首领得以传名后世,成为一个时代。炎帝、黄帝、太皞、少皞等名,可以是指氏族首领这个人,有时候又指他的氏族,这个名字可以绵延几百年。所以,五帝相承,并非五个氏族首领连续相继承。但是,尧、舜、禹三人还是时代相接、互有关系的。战国时齐鲁学者因时代学术昌明,要来一个大综合、大系统,先定五帝概念,再选五位帝的名字去填充,从而完成“三皇五帝”之说。

按:对于“三皇五帝”,在不同的古籍中有不同的选择。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或女娲,或燧人);五帝,多数古籍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8)颛顼以前,还没有历法,颛顼以后数百年,至尧、舜、禹时代,历法才逐渐成熟。西晋皇甫谧及后世治古史的人,怎么能把炎帝、黄帝、少皞、颛顼都记载得有年数?

12.考古学依据

中国史前文化有大量考古学依据。在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上游、长江下游、淮河流域、太湖和两浙地区、东北地区都有前8000年至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代表性的如:(1)分布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以陕西关中为中心的仰韶文化,时间大约在前7000年至前6000年。更早的有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大地湾文化,存在于约前60000年至前4800年,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原始农业和成熟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2)分布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和江淮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时间大约在前4300年至前2500年,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同时渔猎。更早的有位于山东泰沂山系北侧的后李文化,年代大约在前8500年至前7500年。(3)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以湖南省北部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时间大约在前8200年至前7800年,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在彭头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4)分布于长江下游以南的河姆渡文化,时间为前5000年至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耒耜农具,社会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5)实际上,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东台山地区也已经有人类活动。1982年11月,在广海甫草山塘村南面沙滩高地,发现沙丘遗址。经考古鉴定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社会经济以渔猎、捕捞为主,兼营农业。以石奔、石凿、石网坠等为生产工具,以夹砂粗陶器为生活用具和装饰物。他们是台山人的老祖宗。

从这些考古学依据看,能总结出谁是谁的后代吗?显然相反,各地域的文化是独立的,不是从此迁至彼的,不是从此分封至彼的,不是同一个人生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