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创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2:47:57

点击下载

作者:袁勇麟,冯汝常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学欣赏与创作

文学欣赏与创作试读:

绪论

《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辞》)作为人文成果之一的文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艺术,它在“人文化成”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中国的儒家把《诗经》当做教育弟子的经典,后世的科举还曾经把诗、赋、散文等列为封建士子学习与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琵琶记》“富贵家必不可少”,近代梁启超甚至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等观点。

那么,什么是文学呢?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看,文学曾经从属于史学与经学,所谓文史哲一家也道出了文学的渊源与从属地位。从类别上看,文学是与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种艺术,它属于人文学科。章炳麟曾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西方学者韦勒克也有类似观点:“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似乎文学就是人文,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傅道彬、于茀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谈到文学概念时的语言描述就十分耐人寻味,指出“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 “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见引论,第4页)。把文学提高到一种生存方式的高度正是看出了文学作用于人的情感需要这一特殊功能。那种把文学看做是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或作为附庸风雅的装饰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在这个物质世界已经变得发达的时代,文学必定会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生活相和谐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在追问“文学是什么”的时候,说“可以从文学理论史上发现,历代的文学研究似乎都无法顺利地解开这个谜语——文学是什么”,“文学似乎在坚定地拒绝定义的召唤,拒绝向世界敞开自己的秘密”。这不仅使文学理论“极大地降低了威信”,而且也使文学研究在为自己寻找自身身份的时候遭遇了来自自身的怀疑。认为“任何声称对 ‘文学是什么’拥有永恒、绝对的答案的文学理论,都只能是一种虚构和幻想”,所以,该书从“文学是什么”转向了“什么是文学”的探讨,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指认什么是文学”,也即从对“文学本体论的思考途径转向认识论的和功能论的思考”,所得出的“合乎逻辑的选择是,文学就是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社会认为是 ‘文学’的任何文本”。这个关于“文学”定义的选择显然很高妙,它离开具体内容从形而上的角度进行的解析使人们对文学概念的期待增加了几分玄妙。

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著者既对“文学是语言艺术吗”进行了辨析,又对文学“是美的还是真的”、“是闲暇的游戏还是布道的牧师”等命题进行了选择性拷问,让普通的“文学”一词的解释变得有难度而深邃,能感知又不易言说。

其实,假如我们放低姿态,在常识性与普通意义上分析文学的本质属性并进行界说应该不会无所适从。就本质而言,文学的属性首先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才会获得文学性;其次,文学诉诸感情,能够通过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感动人是文学的追求;再次,文学是人们需要的非物质化的“食粮”,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文学可以这样界说,即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承载感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凝结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

德国语言学家海德格尔对文学语言有过这样的描述:语言却是连接完满深厚感觉之大地与崇高无畏精神之天空的路径……语言敞开的是这样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处于天地之间的人栖居在世界之家中。这也证明了文学艺术的语言特色,即它是一种凝结与承载着人类精神向往与需求的高尚艺术。由于文学艺术这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使得它在以往、当今、乃至后世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也正因如此,进行文学欣赏就成了我们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需求。

在今天传媒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影视、互联网、手机、MP5等媒介获得图像、音乐、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沟通。但是,这都不能够表明人们已经不需要文学欣赏与有关欣赏理论的指导了。恰恰相反,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文学欣赏与欣赏理论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由于信息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快捷,大量的作品与巨量信息的出现,欣赏者需要欣赏性选择与指导;其次,随着时代变迁,不仅古代作品因时间差异而难以理解,而且当今文学创作的手法与艺术性都在不断发展,文学欣赏已经需要专门指导才能够进行;再次,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交往成为奢侈,让精神世界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精神满足,或在文学欣赏的“共鸣”中获得“精神交往”,这尤其需要欣赏理论的指导,那种“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仅仅凭借经验的欣赏模式在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已经变得不可奢求。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呢?

从文学欣赏的实际区分,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欣赏。一是文学研究,它是一种注重创作规律、艺术特点的理论层次的欣赏;二是文学作品欣赏,它往往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侧重文本、情感、语言、思想等具体可感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欣赏起始于语言这个媒介,读者通过可读听的语言介质,感知语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进而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与意蕴。

在理论实践上,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是相互交织的。所有的文学欣赏都结合具体作品,“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欧阳友权等主编《文学原理》, 349页),而文学批评则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同前书,392页)。可见,文学欣赏多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诉诸感知的一种接受,而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评价,两者都是围绕作品进行的阅读接受,只是文学批评更具有系统理论性。但是,也不能说文学欣赏就不需要任何批评理论的介入,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进行文学欣赏,除了要知道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外,还需要了解精神分析、象征主义、原型批评、新批评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

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是指作家在一定世界观和文艺观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与反映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新写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新变。浪漫主义是指作家用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注重描绘作家理想生活的图画和主观感情,根据理想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如《西游记》等。正如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分辨的那样:“他(索福克勒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德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

精神分析学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流派,它把文学看做是一种无意识活动的结果,通过寻找作家作品的动机,发掘其中存在的“症候”即特殊细节,追溯背后的因果,进而揭示或破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研究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关于杀父娶母情结的分析即如此。

象征主义强调人的主观个性,往往以想象来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主体的观念与内在的精神世界。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运用到创作上就是一种托物取喻以抒情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主义是指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具有象征性。如戴望舒的《雨巷》,整首诗就充满迷茫的象征。

原型批评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重要批评流派,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原型”意为最初的形式。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故原型批评也称神话原型批评,但它还涉及巫术、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原型批评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等角度通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寻找出其背后的基本形式即探究神话原型,进而揭示出其中蕴涵的普遍规律。“新批评”之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新批评(或称本体论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四五十年代。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本体,通过文本细读,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探寻作品的内在结构,并提出了语境、张力、反讽等新概念,对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介绍的文学批评多属于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思潮。

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反映论”而建立了“表现论”的规则与范式,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它不仅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也反对现代主义的各种对文学创作形成制约的新规则。它要求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它注重展示主体的生存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读者去思索归纳其审美价值与内涵。后现代主义摈弃了传统的“终极价值”,倡导所谓“零度写作”(作家在话语、语言结构上为所欲为,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它采用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文本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叙述中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中断对作品的阐释)、反体裁(故意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等手段,在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往往也造成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的阻隔与困难。那些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都属于后现代主义。

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必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它是直接获得欣赏与感悟的第一步。再者,进行文学作品欣赏还要阅读有关作品赏析的文章,学习有关作品赏析的知识与方法,懂得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了解作者的经历等。当然,如果时间允许,能够通过长期的阅读以获得赏析经验会更好。另外,对于各种体裁文学的发展史也需要了解,因为只有把作品放置到一定时空环境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

从文学类别划分,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媒介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阅读文学、讲唱文学、影视文学;从时代上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从国别上划分,则有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等。

就中国文学发展史来说,按照历史朝代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等几个阶段。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直接源头,时间上它包括自人类产生以来至秦王朝建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文学样式有远古神话、歌谣和散文。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主要作品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先秦诗歌以《诗经》、《楚辞》为代表,风骚并举,形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散文有以《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论语》、《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先秦文学不仅是后世文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的出现,也对中国社会与文学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汉时代的文学比较简略。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但因严酷专制,秦代文学较有名的只有吕不韦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与李斯的散文。经历楚汉战争而建立的汉王朝,文学成就以散文、汉赋和乐府诗歌为代表。散文和汉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贾谊、司马相如、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中的文学传记,为后世文学叙事与人物塑造树立了榜样。东汉班固的《汉书》也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质朴的民间性和独特的叙事形式为后世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与成熟期,其标志是此时不仅有了明确的“文”、“章”之分,而且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批评作品,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围绕“三曹”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作品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而晋末的陶渊明以纯净的田园诗歌和超然的生活态度成为彼时最有成就的诗人。此时,骈体文也盛行,出现了江淹《别赋》等众多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也开始出现,如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等。

隋唐五代文学中以唐代文学成就最为突出。隋代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时期词获得发展,出现了以香艳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其中以南唐后主李煜成就为最高。唐代文学获得全面发展,唐诗不仅流传下来的作品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而且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杜牧与李商隐等大诗人。唐代散文不仅扭转了五代以来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且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佳作。唐传奇是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的词、变文等也成为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采取了重文抑武政策,宋代的文化与文学获得发展。宋诗走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不仅爱议论,而且意境险窄。宋初诗坛歌颂升平的“西昆体”曾风靡一时,后来又出现了江西诗派,南宋时期的陆游则是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词是宋代文学最光彩的明珠,宋初词坛的晏殊与欧阳修,其小令清丽可喜。柳永的慢词擅长铺叙,多用俚俗语,婉约动人;苏轼的词内容丰富,形式革新,形成豪放词风。南宋则出现了大批爱国主义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李清照因身世遭际前后词风也迥然不同,辛弃疾则继承与创新了词的豪放风格。宋代散文师承韩柳“文以载道”主张,敢于直陈时弊,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六大散文名家。宋代出现了说唱文学及与之关联的话本小说,宋杂剧也获得发展。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则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元代政权使传统的诗文受到冲击,但是戏曲、散曲等俗文学获得发展。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前期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后期创作重心南移杭州,创作日渐式微。南戏是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戏曲,用南曲演唱。它不同于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结构,结构宏大到每本戏可有几十出。其中高明的《琵琶记》成就最高,《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传奇”也较有名。话本小说中的《全相平话五种》为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它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朴实爽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初期,文学被压制,中期后才获得发展。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四部长篇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另外,《封神演义》、《平妖传》等神魔小说也很有影响。冯梦龙编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明代杂剧作家徐渭的《四声猿》形式创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临川四梦”成就突出,影响深远。明代诗文出现过前后七子和“台阁体”、“公安派”、“茶陵诗派”等创作流派,但多脱离现实,成就不高。

1644年开始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帝制政权,而清代文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清代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代表了讽刺小说的最高成就,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前人,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李汝珍的《镜花缘》等才学小说想象奇特,别具一格。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武侠侠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也获得长足进步。清代传奇戏曲出现了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优秀之作。在诗、文、词等方面,诗有王士祯的“神韵派”,沈德潜的“格律派”,翁方刚的“肌理派”等,词以朱彝尊的“浙西词派”和张惠言的“常州词派”等为代表。散文则以“桐城派”影响最大。可以说,清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

近代文学中,有四大谴责小说,各种各样的诗、词、文流派也不断出现,但是成就不高,其中南社成就稍有代表性。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都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科学和民主;在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此,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此后“湖畔诗社”、“新月派”、“七月诗派”等不断涌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研究会”的茅盾、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人与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写出了反映时代内容的作品。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更各具风格。戏剧文学以西方传入的话剧为主,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郭沫若等人的创作能够结合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散文创作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有鲁迅这样的文化旗手,而且还出现了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冰心、朱自清、沈从文等一大批散文名家。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文学进入当代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是文学史上称为“十七年”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小说与诗歌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品主题突出,多具有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诗歌中以讴歌党和新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最受欢迎,代表作有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贺敬之的《回延安》等。散文则以讴歌和赞颂为主的“抒情散文”或“艺术散文”较为流行,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是代表作家。在戏剧创作上,老舍的《茶馆》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郭沫若、田汉等人创作的历史剧体现出鲜明的主题性,这亦恰如鲁迅所言“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创作进入新时期,当代文学也第一次出现了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美学形态——现代主义,如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以及各种探索性、实验性的诗歌、戏剧等。小说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期,先是出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伤痕小说”,稍后是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等“反思小说”,然后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等反映20世纪80年代改革风潮的“改革小说”。再后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它注重探寻现代社会生活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代表作品有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其他作家如汪曾祺、刘绍棠、邓友梅、冯骥才、莫言、张承志、贾平凹等,作品都各具风格。另外还有朱苏进、刘亚洲等创作的军旅小说以及以姚雪垠的《李自成》为代表的历史小说等。这个时期新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探索不断出现,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莫言的《红高粱》、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的《活着》、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即如此,标榜以“零度叙事”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无奈,这些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另一形态。90年代出现了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等“新写实小说”,他们拒绝拔高与典型,保持了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叙事。新时期出现的“朦胧诗”影响深远,诗人多采用象征、隐喻和暗示等现代主义手法,注重抒发个体内心的感觉,代表作家是北岛、舒婷和顾城等人。其后相继出现的“第三代诗”、“新生代诗”、“后崛起诗潮”等创作思潮,作品更具反叛性,内容上反崇高、反英雄,形式上标新立异。进入新时期散文创作也获得了繁荣,老作家巴金、孙犁、杨绛等的作品充满真情,以贾平凹、史铁生、张洁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取材现实,散文写得既有美感也有深度。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戏剧创作中,既有现实主义话剧的复苏,又出现了一些颇具探索意味的话剧,如川剧作家巴蜀怪才魏明伦的《潘金莲》等。

此外,60年来港澳台地区的文学,名家辈出,佳作连篇,白先勇、於梨华、丛甦、也斯、西西等人的现代派小说,陈映真、黄春明、舒巷城等人的乡土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琼瑶、亦舒、岑凯伦等人的言情小说,余光中、洛夫、郑愁予、苇鸣等人的诗歌,琦君、张晓风、董桥、林燿德等人的散文,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李安、赖声川等人的影视作品,都深受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读者的广泛欢迎。

自从影视剧诞生以来,影视文学也获得了发展(限于篇幅,兹不赘述)。现实生活中,影视文学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人们娱乐的选择,而且影视载体所呈现的精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以上对文学发展史的简要勾勒,旨在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设定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我们需要对文学的性质、文学批评理论、文学的发展史等进行了解,这些是欣赏文学作品所需要的基础。《文学欣赏与创作》所收录的文学作品涵盖的文体与一般文学理论划定的范围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文学理论范畴中,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往往成为四大文体类别。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本书所涉及的文体则是散文、小说、诗歌三类及与视听文化紧密相连的影视文学。

从弘扬传统文化角度看,戏剧容纳的文化因素也许比其他文体形式更多。但是,在传媒高度发达与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影视文学与艺术完全可以包容戏剧,这不仅是指戏剧可以借助新媒介获得传播,而且影视文学艺术本身也完全可以容纳戏剧文学与艺术。所以,本书选择了散文、小说、诗歌与影视作为当代大学生文学欣赏的核心内容。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第一章散文第一节散文的含义、特征与种类一、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我国文学的正宗,有着灿烂的历史。早在先秦文学时期,史家之文与诸子之文就曾创造过辉煌。关于散文的词语概念,宋代罗大经(约1195—约1252)首次正式提出“散文”这一名称:“益公常举似谓杨伯子曰:‘起头两句,须要下四句议论承贴,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鹤林玉露·刘锜赠官制》)不过,那时对散文文体的认识是与韵文相对立的文体样式。

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学的发展,人们对散文的认识也有了发展。刘半农于1917年发表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傅斯年于1919年发表的《怎样做白话文》,是五四时期最早提出散文这个名称的。

就一般意义上说,散文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不讲押韵与骈俪的、以奇句单行为特征的文体,如先秦诸子散文、野史笔记、杂文、报告文学、通讯、随感录、短评、文艺性政论、国际小品、随笔、读书杂记、知识小品、历史小品、科学小品、日记、书简、传记、游记、旅行记、风土记、访问记、速写、抒情与叙事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多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 ‘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 ‘五四’文学初期所提出的 ‘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 ‘艺术散文’。而广义的散文概念,则除此之外,还包括 ‘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 ‘杂文’、‘杂感’等。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其实要认识散文的内涵,“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散文的 ‘质的规定性’,因为‘广义散文’与 ‘狭义散文’,是确定散文疆界之后的散文范畴内的一种分类。至于在散文范畴内使用 ‘散文’概念时,一般是无须特别说明 ‘广义’和 ‘狭义’的。”(方遒《散文学综论》)

从散文的概念上看,它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与韵文相对的一切散行文字;二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而言的散文文体,或称杂文学散文;三是纯文学散文。但是,对于散文的含义,通常情况下认为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并列的一种文体。二、散文的特征

对于散文特征的认识,有多种说法,如“形散神不散”、“轻骑兵”、“工具论”等。傅德岷认为散文具有“写实性、抒情性、随意性、时代性”等特点(《散文艺术论》第16页);刘锡庆提出散文具有“自我性”、“向内性”、“表现性”三大审美特征,提出散文是“用来抒发情感、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篇章”(《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方遒《散文学综论》认为散文具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排斥虚假的真实性、动笔如风的自在性、文情并茂的精美性”四大本质特征。综合各种意见,我们认为散文的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追求以真为文

如果小说、戏剧允许虚构,诗歌允许夸张,那么,散文则往往以真情、真事、真人、真物、真景等具体可感的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可以说是以真为文。如余秋雨的《三峡》所描述的风景与人文等,皆可考证。散文家吴伯箫曾经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是散文的传统。”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散文的生命,而散文里的真实虽然不能够与事实画等号,但是追求以真为文是可以确定的。(二)抒写个性特质

与追求以真为文相联系,不同作者笔下的散文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无论是史传,还是叙事抒情,散文大多带有作家的鲜明个性特质。唐代作家韩愈的“不平则鸣”,明代公安派标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皆是证明。现当代作家在散文中更把自我的个性与情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举凡作家的身世、性格、嗜好、思想、信仰、生活习性等,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季羡林的《牛棚杂忆》等,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的个性来。文学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散文则注重个性的抒写。(三)题材广泛多样

散文取材往往贴近日常生活,大凡诗歌、小说、戏剧不便于、不宜于表现的生活内容,如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次奇遇等等,无一不是散文写作的材料。可以说散文是各文体中选材最广泛的文体,举凡重大事件、身边琐事、历史与现实等,或者抒情叙事,或者随笔杂感,或者鞭挞讽刺等,皆可进入散文视野,出现在作者笔端。(四)下笔自由纵横

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在语言、题材、结构、表现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作者的喜好与需要,自由连缀,信笔成文。特别是散文的语言,往往灵性洒脱,既可以精致俏丽,又可以幽默诙谐,还可以辛辣嘲讽,当然豪放抒情更是其特色。

现代作家往往把一些散文称为“美文”、“杂文”、“随笔”、“小品文”等,就是根据其语言特色及文笔来区分的。三、散文的种类

对于散文的分类,林非在《关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研究的问题》中,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分为小品文、散文诗、杂文、报告文学四种样式;佘树森在《散文创作艺术》中,主张将散文分为抒情散文、随笔散文、纪实散文三大类;裴显生在其主编的《写作学新稿》中,把文学散文分为叙事型散文、状物型散文、议论型散文三类。

总的来说,叙事、抒情、议论是散文的三个主要大类别。(一)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如果是记人,可以选取一人或多人一生中的片段来写,也可以写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写人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侧面、性格等,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等。如果是叙事,可以是琐事,也可以是大事,目的在于以事来写作者的情绪与感受,如鲁迅之子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以散文的笔调回忆和记述了鲜为人知的鲁迅。当然,写景记游状物多描述风景、文物、风情等,寄托作者对历史、文化、民俗、家国等方面的感慨与感想,如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其特点是借景抒怀、即事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的形式可以是直抒胸臆的写情,如写对某某琐事不亦乐乎、不亦快哉、不亦妙哉的心情等;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渗透感情因子,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借景或托物抒情,如唐敏的《女孩子的花》、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三)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是指以形象的议论来表现作者思想情趣的散文。它主要通过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来揭示其蕴涵的理或趣,如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也有类似寓言的寄托,如鲁迅的《现代史》等。有研究者把杂文、小品文等都看做是议论散文。第二节名家名作导读一、散文发展简史

中国散文的发展史,自有文字始。殷商到战国时期,是我国散文由萌芽初发到基本成熟阶段。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因我国古代发达的史官文化率先成长起来。从甲骨卜辞到《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中的《论语》、《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不仅确立了说理文体制与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他们散文的共同特点就是把思想的论辩、哲理的阐述和文学的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傅德岷《散文艺术论》)

秦朝散文作家以李斯独出冠时,《吕氏春秋》亦以“一字千金”的豪情在文学史上留下足印。汉代散文应是那个时代众多文体中备受青睐的一类,此时新出现的“赋”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成为时代的宠儿;而将汉代历史散文推到顶峰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其作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成为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的楷模。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曹丕、刘勰等一批文学理论家提出各种为文与鉴赏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已经摆脱对史哲的依附地位而进入自觉自立阶段。文论家以 ‘欲丽’相号召,促进散文向文学化发展,但随之而起的形式主义文风,愈演愈烈,以致泛滥成灾。”(朱世英、方遒、刘国华《中国散文学通论》)

初唐文坛,陈子昂首举复古大旗,高呼“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揭开了唐代诗文革新的序幕。至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陈子昂的“风雅兴寄”的革新口号,被进一步确立为“文以明道”的理论主张,强调创新不因循,并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与文章的情感力量。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举“文道并重”之说,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在这位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的带领下,古文创作业绩大增。

明代散文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及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为复古派代表,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将复古的目的与文学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相联系。唐宋派宗唐宋八大家之古法,而晚明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的“性灵说”追求真情勃发的自然美以及个性解放的人生自由,将明代散文创作及思想理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清初出现的“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成为桐城派的嚆矢。清代中叶以“义理、考据、辞章”为主要理论格局的桐城派,无疑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对外国散文的介绍以及现代报刊的创办,使中国现代散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中。五四时期创立的新型散文有各种体裁样式,以性质和功用区分,主要分为议论性散文和记叙抒情散文两大类。1918年4月《新青年》首先开辟《随感录》专栏,专登短小泼辣的议论文字,这些具有文学意味的杂感短评便是后来统称为“杂文”一类作品的先导。鲁迅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众所公认的,他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和最杰出的代表。记叙抒情的白话散文几乎与杂感短评同时发轫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以众多的记游之作开头,出现了一批游记名家和游记专集,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冰心的《寄小读者》等。散文诗出现了鲁迅的《野草》这样的艺术丰碑。抒情小品从《晨报副刊》的《浪漫谈》专栏上起步,发展到《小说月报》的《创作》专栏,名篇迭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现代散文出现过短暂的沉寂期。进入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日益高涨,各种散文全面复苏,新体散文萌生发展,散文界重新趋于活跃,在鲁迅、周作人、茅盾、丰子恺、沈从文、巴金、何其芳等新老作家的辛勤耕耘下,30年代散文园地呈现出繁花似锦、全面丰收的动人局面。抗战初期,各种散文样式都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在国统区被压制下去的通讯报告,在解放区新天地中得以蓬勃发展。40年代国统区散文恢复并发展了战前散文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传统。杂文在国统区一直保持兴盛不衰的发展势头。报告文学在40年代国统区基本上被压制下去以后,代之而起的是同样具有纪实功能的生活速写、旅途通讯、见闻杂记一类的记叙散文。在上海“孤岛”时期与战后时期,在40年代西南大后方和东南内地,以及在华北沦陷区,抒情性散文小品也有过活跃发达的史实和大量可读的作品。解放区开展的“人民文艺运动”产生了新型散文,丁玲、周立波、何其芳、沙汀、周而复、黄钢等作家闪耀在报告文学的创作行列。

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散文,是在继承“延安散文”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要求文学具有“颂歌”的基调。1956年5月毛泽东正式提出 “双百”方针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陆文坛曾出现过“复兴散文”的运动。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等直接影响了散文创作。1961年,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的“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1961年也因此被称作“散文年”。杨朔、刘白羽和秦牧成为27年主流权力话语下最著名的三位散文家,号称散文“三大家”。在杂文方面,邓拓从1961年3月19日至1962年9月2日,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以他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人们常常称这一时期是散文的“空白”,但也有丰子恺的随笔和恽逸群的杂文出现。

进入新时期,散文开始复兴。冰心、孙犁、杨绛等老作家以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进入文坛,一大批诗人、小说家、学者等涌入散文世界,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散文的内涵和表现力。散文创作群体还包括女性散文作者的崛起,同时也出现了余秋雨、张承志、史铁生等颇具男性风格的理性散文和王小波等充满理性批判精神的杂文。另外,所谓“新生代”散文家具有自己的创作原则,使散文回归了自由风格。

20世纪50年代是台湾地区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战斗散文”、“乡愁散文”、“闺秀散文”成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真正能代表台湾地区50年代散文成就的是女性作家的创作,包括张秀亚、琦君等。6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全面登陆台湾文坛,造成现代派文学居主流的局面,余光中的“现代散文”、柏杨、李敖的杂文等崛起于此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学界中人在教学、科研之余也写起了散文,知名者有吴鲁芹、颜元叔、夏元瑜等;乡土文学在70年代形成文坛主潮,许多散文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现实大地和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80年代,台湾地区的散文体式也日趋多元化,都市散文、山林散文、环保散文等开始出现,而由于大众文化的流行,大量“短小轻薄”的作品也得以在文坛出现。

散文是香港文学的一个重要文类,也是香港文学中“收获最大的一环”。尤其是香港报刊的专栏杂文,“更是香港文学最大的特色,其盛况为两岸以至四海五洲所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当代散文的奠基期,这一阶段的香港散文继承中国现代散文的流风余韵,叶灵凤、曹聚仁、徐訏等现代作家薪火承传,为香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报刊专栏大量涌现,至今不衰,形成独具特色的“杂文的时代”, “香港杂文数量之多、篇幅之短、内容之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独一无二”。学者散文、女性散文、游记散文等创作也获得发展。进入90年代,除了报刊专栏杂文一枝独秀外,香港散文的处境“日见窘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的文学园地很少,主要是以《学联报》和《新园地》为代表的周刊,散文创作比较单纯,而且深受内地影响。20世纪70年代,澳门散文普遍重视生活中的真实感觉,将眼光投射到现实生活的反映上。80年代以来,澳门文学开始建立自己的形象,有四类散文比较引人注目:第一类是反映澳门风土人情、富有澳门地方色彩的散文小品,如李鹏翥的《澳门古今》等;第二类是感世忧时、针砭时弊的杂文,主要作者有胡晓风、鲁茂等;第三类是侧重抒发自我情趣的散文,主要以女性作者为代表,如《七星篇》;第四类是注重散文艺术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的探索性散文,如陶里的《静寂的延续》。进入90年代,澳门的散文题材则更为广泛。与港台地区的散文发展趋势一样,澳门的散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渐渐呈现出开放性、前卫性和多元性。二、散文名作导读

论语(节选)(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1),小车无(2),其何以行之哉?”(《为政》)(此处2·22表示《论语》第2篇第22则,下同,不再标注。)【注释】(1):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2):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和,车就不能走。((

8·4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泰伯》)【注释】(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2)问:探望、探视。(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4)暴慢:粗暴、放肆。(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9·4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子罕》)【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3)固:固执己见。(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注释】(1)篑:音kuì,土筐。((

9·26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子罕》)【注释】(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1)也。”(《子罕》)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3·17子夏为莒父2)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注释】(1)彫:通“凋”。(2)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注释】(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导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短短二十篇,包罗人间大智慧。在孔子倡导的道德范畴体系中,礼、义、恭、宽、信、敏、惠、敬、和、直等都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围绕着以“仁”为核心而阐发的儒家思想,实际上说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即自我的道德修养。

孔子非常注重人的道德完善与人格修养,认为“信”是“仁”的重要折射,除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论点外,还认为“言必信,行必果”(《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等。在这里,“信”不仅是以诚为本,更是治民、用人、交友的重要原则,并进一步推行于治国治民方面。

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孔子还特别注重志向的树立和意志的锻炼。一个人只要有崇高的志向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为“仁”了,因此要有独立的个人意志和人格尊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立下了志向便要坚韧向前,由此“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不论是在学问还是在道德修养上,立志有所作为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拥有坚贞不屈的人格尊严,视虚名如浮云,不在乎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内心智慧的累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样才能做到目光远大,不为小利所惑。

重视自我修养并不等于不会犯错,立志后亦要“求诸己”。所谓“求诸己”,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子曰“内省不疚”,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都是这个道理。孔子也将“绝四”作为修养高尚人格的必经之路。

费尔巴哈对孔子的思想十分推崇。他在《社会的体系》一书中强调:“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历史悠久的帝国向人们显示,国家的繁荣须依靠道德。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道德成为一切合于理性的人们的唯一宗教。”《论语》作为孔子人格思想的化身,成为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躬行体验的原则;同时它也是一种启示,告诉人们:高尚正直的人应诚信待人,坚持理想和信念,自觉肩负起道德重建的重任。孔子的人格思想为后儒所继承和发展——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的“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以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等等人格修养与品性原则,它们同孔子的思想一道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造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正人君子和善良百姓。庄子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齐谐》者8),志怪者也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 ”(((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注释】(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2)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来表示大鸟之名。(4)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5)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6)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8)齐谐:书名,出于齐国。一说人名。(9)志:记载。(10)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风。“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此时“以”释为凭借,“息”释为大风。(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16)极:尽。(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18)芥:小草。(19)斯:则,就。(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凭”,凭借。(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23)决(xuè):通“翅”,迅疾的样子。(24)抢(qiāng):触、碰。“抢”也作“枪”。榆枋(fāng):两种树名。“抢榆枋而止”另有版本也作“抢榆坊而止”。(25)控:投下,落下来。(26)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27)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28)三餐:一日的意思。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反:返回。(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30)宿:这里指一夜。(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32)知(zhì):通“智”,智慧。(33)朝:清晨。晦朔(shuò):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39)匹:配,比。(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42)修:长。(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45)绝:穿过。(46)斥鴳(yàn):小雀,鸟名,喻志向狭隘。(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48)至:极点。(49)辩:通“辨”,区别。(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52)而:通作“能”,能力。征:取信。(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笑的样子。(54)举:全。劝:劝勉,这里是被动用法,可以解作“努力”。(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57)境:界限。(58)数数(shuòshuò)然:拼命追求的样子。(59)列子:郑国人,名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60)泠(líng)然:轻快的样子。(61)旬:十天。有:通“又”。(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63)待:凭借,依靠。(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66)恶(wū):何,什么。(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指忘我,就是物我不分。(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顺自然,不建树功业。(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