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教学(第3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20:31:49

点击下载

作者:贾益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华文教学(第3辑)

世界华文教学(第3辑)试读: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专题研讨会”专栏

“21世纪华文教育发展愿景与行动”倡议

编者按:

2016年5月22日,来自中国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意大利、缅甸、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的20余位华文教育专家齐聚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参加由华侨大学、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华文教育发展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准备充分,讨论热烈,深入分析世界华文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讨新时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展望华文教育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其中,不乏诸多新理念和新思路。为使广大读者能共享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在会后征求诸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文特将会议达成的共识整理成《“21世纪华文教育发展愿景与行动”倡议》,以飨读者。21世纪华文教育发展愿景与行动(2016年5月 中国·厦门)前言

据统计,目前海外至少有600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华文教育是面向广大华裔青少年开展的中华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教育,它伴随着华侨华人的出现而产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1690年海外第一所有文字记载的华文学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明诚书院创办至今,华文教育已经走过300多年的历程。几百年来,无数的海外先贤为发展华文教育出钱出力,奔走呼号,不屈不挠,乃至流血牺牲。华文教育虽历经磨难,起落沉浮,但其炎黄血脉从未中断,并已发展成在海外植根最深、覆盖最广、相对正规、最为有效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形式;它既维系着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和对祖(籍)国的深厚情感,又发展成为海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重要事业,需要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为此,特制定并发布《21世纪华文教育发展愿景与行动》。一 时代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不同源流的文化全球化融合,呈现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态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作为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语言的汉语,正迅速成为各国人民外语学习的重要选项。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华文教育发挥其独特作用。1.世界经济发展、文化融合需要发展华文教育

在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以积极、主动、负责任的姿态参与世界治理,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声音和态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冲突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但是,构建新的世界图景已成为必然。中华文化与经世哲学为世界秩序的重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念。由此,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日益为更多的世界人民所了解、欣赏、接受。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世界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则更需要中华语言与文化的深度参与。2.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华文教育

中国正逐步迈向国际舞台的中心,而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就必须更多地了解世界,同时也必须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和谐与包容。以海外华文教育为平台,通过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开展中华文化传播,开展有效的民间公共外交,发展友好的国际关系,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尤为重要。3.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传承民族的语言与文化需要华文教育

发展华文教育,是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侨心、促进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也是充分利用汉语这一世界性语言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增强海外侨胞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传统的华侨华人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华人社会出现了文化传承的代际危机;以涌向欧美的新移民为代表构成的新型华人社会也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因而有效传承中华语言与文化就成为华人社会的迫切需要。4.推动两岸合作与交流需要华文教育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皆为华侨华人的来源地,均负有支持与发展华文教育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华文教育工作从未间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良好的华文教育研究和海外华校资源;近年来,大陆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海外华文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两岸通力合作,整合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研究力量,共同探讨并解决华文教育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海外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整体实施,这对于加深两岸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具有重大意义。二 发展态势

当前,世界华文教育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其主要表现为:华文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海外侨胞自主兴办的华文学校有2万所左右,在校学生达数百万人,有几十万本土华文教师耕耘在教学一线,华文学校也日益由单一的语言教育中心向传播中华文化的多元平台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走进华文学校学习华文,从而走近中国,这让海外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又有了新的内涵,教学性质也进一步多样化;开展华文教学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广泛,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把华文列为当地的主要外语,华文教育与主流教育接轨的条件逐渐成熟;华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华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并且已打造了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从语言教学到文化教学、从学生使用到教师使用、从平面到多媒体的较为完备的华文教育教材体系。

华文教育能够取得以上发展,有赖于以下环境与条件。1.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华文教育工作

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华文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参访海外华文学校;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华文教育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华文教育工作;设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基金会,专门负责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帮助华文教育和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侨务部门在师资培养与输送、教材编写、华校资源建设、华裔子弟中华文化体验等多方面为华文教育事业提供帮助与支持;教育部批准设立专门为海外华文教育培养师资的华文教育本科专业等。2.华文教育的办学环境日益宽松

随着中国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展,中华语言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华文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的理解与支持。许多国家已将华文纳入政府的语言文化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国家多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作为华人社会的民族继承语,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3.华侨华人更加重视华文教育

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华语言文化的一往情深,是华文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华文教育直接关系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视。为了海外华人华侨子女能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许多有识之士倾情华教,殚精竭虑。4.华文的世界价值日益彰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对各国都是一个机遇。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华侨华人在经济领域的卓越表现,尤其是一大批华人企业、华商的崛起,促使华文的经济实用价值愈加凸显。华人企业的经营文化、华人的经营理念也越来越被重视与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道”及其他管理理论、经营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与借鉴。与此同时,中文日益成为诸多世界组织的工作交流语言,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文的社会贡献度日益彰显。

然而,华文教育发展至今,正处于历史转型期,面临着诸多挑战。1.由于政治或意识形态等原因,仍有一些国家限制甚至抗拒华文教育

受传统政治因素或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中华的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持谨慎、怀疑态度。他们担心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其原有的文化与价值体系造成冲击,从而对中华文化与语言的教学采取了防范限制甚至排斥抗拒的态度,直接影响华文教育的发展。2.华文的生存空间受到世界强势语言和当地主流民族语言的挤压

华文教育在较多国家与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第二语言教学。而具有第二语言教学性质的华文教育,其生存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语等强势语言和当地主流民族语言的挤压。华文的通用性和社会地位与英语等强势语言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出于实用性等考虑,这些世界的主流语言仍然受到各国学习者的高度重视;异地迁入的华侨华人,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语言的选择也必然会倾向于居住国的社会通用语。3.华文教育分化发展的格局愈加明显

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地可谓形态各异。从教育主体看,以欧美新移民为代表的新侨往往以努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目标,华文教育也日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而以部分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传统华侨华人社会却始终在为“反归化”而斗争,追求和捍卫华文教育的独立性。目前,虽然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总体上日益宽松,但当地政府对华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两种政策取向:一是要求华文教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所在国多元文化中的一种;二是要求限制华侨华人接受自身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权利,取消华文教育。华文教育的发展始终为所在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所左右。两种分化的华文教育发展理念的存在,要求华文教育寻找并确定有效的应对之策。4.办学目标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冲击

21世纪的商业化趋势对以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为使命的华文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一趋势下,华文教育的核心办学目标被淡化,华文学校的生存环境日趋困难,华文教学存在功利化倾向。5.面临“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革命的挑战

由于华文教育普遍办学条件有限,华文教育在当前信息化浪潮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华文教育的发展,必须正视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互联网+”层面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整体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6.自身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当前,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教学理念落后、年轻人参与意识减弱、事业吸引力不强、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华文教育亟待转型升级,提升水平,顺应潮流,应对挑战。三 行动原则

时代的需要,日趋明朗的发展态势,新技术、新业态的挑战,超越传统的使命,促使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协同行动,共创未来。21世纪华文教育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球化原则

世界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必然包含文化的多元化。为适应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华文教育事业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角和立场,将其视为促进世界多样化、推动世界文化融合的必然选择。发展华文教育,不仅是中国政府和华侨华人的事业,而且也应该将其视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为发展世界华文教育事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强调各国的共同参与,谋求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2.本土化原则

华文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教学性质、教学内容,还是在办学模式、师资建设方面,本土化特征日益凸显。21世纪华文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此为基础,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华文教学,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努力创新与当地主流教育体制融合的途径,探索华文教师本土化培养的方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分量,以不断提升华文教育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3.职业化原则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世界各国对通晓华文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华文教育既要巩固和提高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学水平,又应满足当地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扩大办学领域,拓展职业化教学,把华文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华侨华人子女增加就业渠道,提升社会竞争力。这也是21世纪华文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4.信息化原则

教育信息化是带动华文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华文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华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华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华文教育未来的发展,要积极依托云技术、云平台等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成果来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开发适应教学对象学习特点的信息化平台,提升教学质量。5.文化性原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华文教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以有效地发展。华文教育,使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有助于他们在当地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华文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使命。6.协同创新原则

开展华文教育工作,要强调团结合作,协同发展,立足创新。既要强调国际上的协同发展,又要重视区域范围内的协同合作;既要不断创新华文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又要不断创新华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四 行动方案1.多边合作

第一,积极发展与所在国政府及主流社会的多层次合作,推动华文教育融入主流,为华文教育的持续发展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探讨与祖籍国相关主管单位、各层级华文教育单位的合作形式与路径,寻求更多的华文教育资源,以深度拓展华文教育。

第三,积极发展与海内外高等学校的合作关系,提升华文教育的办学层次,建立华文教育完整的办学体系。

第四,积极拓展与所在地华人社会、宗亲会、同乡会、商会等社团的合作,夯实华文教育发展的基础,稳定并扩大华文教育的民间支持力量。

第五,积极发展与中资企业和所在国当地大型企业的合作,培养与汉语、中华文化相关的人才;努力寻求华文教育职业化的模式与路径,增强华文教育的实用性及其对华裔子弟的吸引力。

第六,深化与所在国华文媒体的合作,创新与华文媒体的合作方式,利用华文媒体扩大华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为华文媒体培育潜在的读者群,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七,深化两岸合作。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是海峡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应以满足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实际需要为最大公约数,携手并肩,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2.教学标准化与规范化

第一,建立华文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华文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华文教学大纲。科学的华文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能够起到规范海外华文教学的作用,使华文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推动华文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基于不同需要,华文教育大纲又可以分为:面向全世界的普适性华文教育通用大纲和面向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本土化教学大纲。华文教学大纲建设也可以分成语言教学大纲,文化教学大纲等分别进行建设。建议成立专业的华文教育大纲制定专家小组,专项研究大纲的制定。

第二,建立华文教育评估体系。建设综合的华文教育评估体系十分迫切。建设海外示范性华文学校,帮扶海外华文学校,都必须对学校教学状况进行评估,以帮助海外华文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华文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重点包括对华文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华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和对华文学校办学实力的评估。3.资源建设与配置

第一,建立海外华文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华教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华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华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国侨办正在组织建立规范、系统的海外华文师资培训与培养体系,以促进华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必须尽快着手建立完善的青年华文教师培养及发展体系。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青年华文教师系统培养体系和进修制度,为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同时,也促进青年华文教师的职业规划与发展。

第二,打造华文教学资源体系。华文教学资源体系应为一个信息化、立体化体系,包括教材、教辅、网教(网络教育)、空教、多媒体,甚至“富媒体”等多种形式。华文教育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教材体系,但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立体、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只有给华文学习者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更适用的教材,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华文教学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拓展与丰富华文教育的办学资源。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华文教育必须重视办学力量“资金池”的建设,积极寻找和稳定华文教育的办学资金来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可持续的华文教育办学基金,推动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4.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华文教育工作者始终都要把华文教育当作一个学科来建设,要建构起华文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华文教育学科建设目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华文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须侧重以下一些方面: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华侨华人子女华文习得规律研究,华文教学法研究,普适性及本土化华文教育资源研发,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华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华文教育全球化战略及政策法规研究,华文教育现代化研究,华文教育历史研究,华文教育数据库、语料库建设及研究等。5.信息化技术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它将极大地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华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华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华文教育信息化大数据的共享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中,要花大力气着力建设与重点教材紧密结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库、教材库;大力开发操作性强、适应面广的华文教具体系;利用云平台、智慧教学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华文教学过程的碎片化与即时化处理、多媒体资源的灵活调用、线上线下与课上课下的一体化学习等;大力开发华语文化产品、教育技术产品和电子网络产品等。当前要抓住发展机遇,以信息化为抓手,推进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6.产业化路径

华文教育发展要积极探索华文教育的产业化路径,产业化道路是21世纪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华文教育应从华文教育资源衍生产品开发、信息化产品开发、职业化华文教学、华文人才培养等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华文教育的自我增值与发展。须立足于打造品牌性产业,建立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以产业化为平台,来增强华文教育自我更新与发展的能力,提升华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五 因应“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政府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因应“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华文教育在以下三个方面大有可为。1.发挥优势,贡献“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给华文教育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交流内容,有利于更加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必然会带来的新局面。同时,要求华文教育必须要和文化传播、文化环境的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民心相通”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融合交流,文化的相互借鉴。这就给华文教育当中的文化传播提出新的要求,即华文教育怎样和文化传播相结合,来承担文化传播、文化融通或者文化沟通这样重要的任务。2.借力东风,实现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将给海外华文教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促进华文教育转型升级,这给华文教育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汉语人才,如经贸、金融、旅游、工程、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如何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需要我们去探索新路子,探索新机制,发展教育教学新模式,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促使华文教育由单一的汉语补习或者汉语学习,向汉语专业学历人才培养,实现汉语和专业学习与培养相结合的转变,从而促进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3.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华文教育向更加关注世界战略和全球大局转变,华文教育工作者要从世界战略和全球大局出发,给华文教育重新定位,在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重新认识华文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办学理念的转变还体现在传统华文教育应该向“大华文教育”的理念转变,建立“大华文教育格局”。要让华文教育工作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华文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得到中国,而且要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要转变把华文教育仅仅看作单纯的语言教学的观念,华文教育必须与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结合起来,也须和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六 共创美好未来

推动华文教育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的共同期盼。我们应以“21世纪华文教育发展愿景和行动计划”为指导,站在新的起点上,海内外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共同努力,积极沟通,平等协商,合力推动,迎接华文教育的重大发展。

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共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华文教育界同人需携手共进,不断充实与完善其发展内容,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深化对华文教育的共同内涵、目标、任务的理解与认同,对条件成熟的项目与计划抓紧实施,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果。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够谱写21世纪华文教育发展的新篇章。2016年5月附“世界华文教育发展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名单

董程鹏(台湾)       周清海(新加坡)

陈之权(新加坡)      郑洁珊(印度尼西亚)

陈友明(印度尼西亚)    陈慧珍(印度尼西亚)

陈志成(马来西亚)     黄端铭(菲律宾)

陈汉展(泰国)       李雪梅(意大利)

孙浩良(澳大利亚)     李复新(澳大利亚)

李祖清(缅甸)       吴伟平(香港中文大学)

陆陈(香港陆陈汉语集团)  周小兵(中山大学)

曾毅平(暨南大学)     陈学超(陕西师范大学)

沙平(福建师范大学)    李劲松(唐风汉语)

任弘(华侨大学)      贾益民(华侨大学)

陈旋波(华侨大学)     纪秀生(华侨大学)

胡培安(华侨大学)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选摘

孙浩良:

六七年前,澳大利亚华文教育开始走出华文社区,走进当地的主流地区。当时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一般下午3点半放学,下午5点半父母到学校接孩子。我们利用中间两个小时的after school care让中文老师到当地的小学里面去教学,使当地的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当时非常受欢迎,家长和学校都非常支持。后来,澳大利亚的教育部提出,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来普及当地的中小学的语言教育。

让华文教育和华文学校立足华文社区,但又走出华文社区,面向主流社会,是现在的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认为:第一,现在的华文学校不仅仅是在华文社区教育孩子,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同时要自觉地加入到传播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故事的行列;第二,在澳大利亚华文社区4%的学生到华文学校上学,应该来上学的华文孩子只有1/5,还有很多孩子没来上学。如果要推广到整个社区,整个社会,还有96%的孩子要学华文。面对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教育市场,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为此遇到很多困难。以前使用教育华文学生的方法教育华人孩子,但是现在不能用来教育外国学生学习华文。教育对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都变了,要遵循新的教学规律。

国际英语的今天就是世界华文教育的明天,建议华侨大学要努力研究和比较国际汉语和国际英语的异同,特别是从国际英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国际英语的推广是殖民化的运动,其在强行推广英语语言的过程中,致使一些地区本民族的语言消亡。今天的世界华文教育是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发展起来的,并且“一带一路”是非常好的历史性机遇。

郑洁珊: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岛国,交通不发达,各地区差距很大,加上历史的原因,各省教育状况悬殊,只有大城市和部分地区华文教育发展比较快。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有四个层面。第一,在学校学习华文。如一些开设华语课比较多的学校。第二,华语课一般一星期两节课,80分钟左右。第三,补习学校,类似于欧美的中文学校。第四,大学的中文系。这四个层面是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整体面貌。补习学校从开始到现在对华文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把华文教育推向新的台阶是今天各省教育协调机构共同面对的问题。海外的华文教育有两个主要参与者:民间与官方。二者都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在政府的教育体制下,这二者怎么生存和发展还需要寻找途径。身为华裔要搭建好双赢的桥梁,让两类人群互相之间有更好的了解,为下一代华人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海外华文教育既不同于中国国内的语文教育,又不同于对外汉语教育,不同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的水平不同,发展模式又各不相同。华文教育的定位方向很重要,方向要瞄准,并且方向决定了模式。现在最困扰秘书处或者整个华文教育机构的是人力资源的不足。而人力资源不足正是由于教育资金的不足。申请汉语志愿者教师和外派教师的资格越来越难,所以导致年青一代的华文教师越来越少。就地培养华文教育老师是长久之计。一直推动具有中文系的大学与中国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借鉴其他学校发展经验。此外,需要制定教师评估标准,虽然在一些偏远地区这是很难实施的,但也还是要积极制定。最后,印度尼西亚的海外华文教育还存在缺乏接班人的问题。

陈汉展:

泰国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的情况大同小异。华文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教师老龄化、缺乏新生代人才接管、创办华校缺乏科学的理念。再一个问题就是应当创设华语环境。目前,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多,国际机场广播使用中文和英文,基础工作人员开始学习中文接触汉语,中国旅客消费购物促使华语迅速发展。华语这20年来的发展很值得学习,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了解懂得华语能够做什么事情。泰国100万学习者70万学中文,目的是想学习中国人怎样当老板,所以他们把孩子送去中国。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该怎样培养基础阶段的华文教师?国侨办每年外派700多名教师来到泰国教学?合同期限一到,然后就离开。能给的工资,不超过3000元/月,班主任最多不超过5000元/月。所以怎样使本土教师能够留在泰国是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土招聘老师,汉办给予工资这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教学管理方面,教育部门从云南派了专家来帮助建构泰国的华文教学体制,希望对未来有所帮助。

黄端铭:

汉语和中华文化正在走向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之后,加快了汉语推广的步伐。在新的形势下,华文教育一定要正规化、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但是,对其中的国际化本土化或者说华文教育转型升级的内容应当有所保留。我想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情况。在菲律宾有100多所华校,实习双重课制,语言课用中文来教,中文课只教一年,其他课都是用英语来教学的。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之前,当时菲律宾政府全面规划侨校,侨校开始转型成为依法设立的私立学校。所以,菲律宾100多所华校,都是依法设立的私立学校。这是第一点。第二,它们都是非常漂亮和现代化的。第三,华校教学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是到大学的,目前拥有6所这样的华校。第四,课程是菲律宾教育部规定的所有课程,华校的毕业生上菲律宾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还有政府允许开设的合法的中文课,少则一节课,多则三节课。第五,从1976年菲化以后,主要是开门办学,40年之前主要是招收华裔子弟,40年之后开门办学,现在原住民进入华校的比例少则50%,多则90%。而且还有韩国人、印度人。从这个层面上讲,40年之前已经开始转型了,已经开始实现国际化、本土化。在这个新形势下,就算最近几年因为岛屿争端导致与中国的关系很不和谐,但是菲律宾仍然无法不正视和置身中国崛起事实和中华文化学习的热潮中。菲律宾现在拥有4所孔子学院,国际学校也纷纷开设了汉语课程,在主流中学里85所在外语科目下开设汉语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华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并且感到迷惑,华校和这些新出现的汉办机构有什么不同?如果再提国际化,本土化转型就会产生误导。三个星期前,菲律宾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了100 多所华校的董事长和校长围绕“华校何位,华校何为”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帮助大家找回华校的自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华校与常见的汉语教学机构的异同:从历史层面来讲,华校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植根于本土的,而其他的办学机构是新生的;从培养目标层面,华校培养的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人才,而其他培训机构培养的是具备汉语能力,了解汉语文化的学习者;从教育对象来说,华校主要是培养青少年学习者,而其他机构学习者是各个年龄段的;华校是基础教育一贯制,是一种启迪式的教育,其他教育机构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程度而开办;从校园文化来讲,华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其他教学机构只是创设中华文化的氛围;从教育方式来讲,华校是熏陶式的,养成式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华校有三种定位和身份。第一,华校是菲律宾依法设立的私立学校。华校是菲律宾的国民型学校,这个是立身之本,立身之地,一定要做好。第二,华校是华族的民族学校,这一方面绝不能忘记,家长把学生送到华文学校,就是希望能把华族的文化传承下去。第三,华校是友族的华文学校,很多学生来此学习,就说明国民教育成功,并且很有特色,要发挥优势,让更多的学生来华校学习。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提出,在面对新的汉语办学机构时,华校不要迷失自我,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与其提出走国际化、本土化的道路,不如提出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机构联手推广中华文化,但是要找准自我,不要丢失自我,更不要邯郸学步。不要忽视华校的独特作用、独特优势、独特的特色才能巩固现在的地位。另外,有些专家谈到教材的建设,教学人才和教学资金的不足,一直也是困扰华文教育的问题。各国的华文教育机构应该在发展中发挥专业性,加大国家层面华文教育的统筹,这个议题应该引起各个专家的重视。另外,要建立质量的评价评估体系。泰国的陈先生提出新生代华侨华人的华教办学热情已经消退。那么,怎么把华校办大办强,是一个真正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化这个问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必须提到议事议程上来。

陈友明:

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于19世纪末成立中华学堂。在1901年,成立了官方学校,中华学堂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第一所民族学校。它在印度尼西亚产生了巨大的轰动,1908年的青年誓师大会,就是从中华学堂得到了启示。很多其他学校就是参考华文学校办校、办学。华人办学促进了华文教育的开展,在那时全印度尼西亚有800多个文学家、史学家、艺人,他们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印度尼西亚的第一家报刊也是华人创办的,在新报上,印度尼西亚独立的国歌首先在华人创办的报刊上刊载报道,之后华文学校不断地发展。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1860所华校、社团拥有几十万名学生,规模是空前巨大的。不过,到了60年代发生政变,在几天时间内如秋风扫落叶般所有的华文组织和学校被封闭。遭此浩劫封闭30年之久,大约造成了印度尼西亚两代人无缘接触华文教育。当地华人开始积极探索,什么原因导致当时的华文学校被禁止。以及怎么教育后代,要怎么开办学校,才能使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而且要考虑市场需求,借鉴华文补习班的经验,如果真正把教育做好,就应该从幼儿补习班抓起,还要考虑它的市场效应。现阶段我们提倡办三语学校,进行印尼语、华语、英语三种语言的同时教学,以此为基础,创办了新型的学校。这类学校以华文教育为重,应用母语式的教学教育孩子中华文化和伦理道德。从目前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现在全印度尼西亚有70多所三语学校,并且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种族学生也加入,比如伊斯兰教的学生。从教育效果来看,小学学生基本上可以用汉语交流,并且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将近有300多所民族学校,同时也有友族的老师来进行汉语教学。从2005年开始,学生陆续到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接受奖学金本科教育,现在这些老师已经回馈到社会。这些老师有的是友族的老师,有些印度尼西亚人去教育华人子女汉语和教中国文化。透过这些现象,可以体现当地融入华文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的成功展现。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印度尼西亚又提出“海洋中心”战略合作,将来会有大量中国人员和旅游者走进印度尼西亚,所以对精通汉语人才和教师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所以说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要考虑到华侨华人自己的子女接受华文教育,而且要配合国家战略合作,为提高印度尼西亚国家的软实力起到重要作用。

吴伟平(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我主要谈华文教育的三个问题:一个是怎么走的问题;一个是多元驱动的问题;一个是民间力量的问题。

关于“怎么走”,我有一个十六字方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学术为纲,守富扶贫”,守富扶贫是重点。从华文教师的角度来说,守富就是守着已有的,扶贫是指除了培养土生土长的华裔老师之外,多培养一些洋人老师。虽然本土老师教得也不错,但洋人老师来教中文跟中国人来教中文不太一样。学生就觉得都是自己国家的人,学人家的文化,语言说得这么好,然后又来教,大家都学得比较开心。此外,到底是应该加强华语老师,比如说汉硕,他们的语言功底?还是应该加强他们的教学技巧?也就是说去培养一个好老师?还是去培养一个语言学家?你没有知识你怎么教;那另一方面,你有了知识,但你不会当老师,你怎么能教,那就又回到了守富扶贫。所谓“怎么走”,可以具体的落实到守富扶贫这个概念里面。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扶贫就是除了已有的教材,别人还需要别的教材,可以帮助他们编写教材。可是有些地方他们就只是编排他们本地所需要的教材,那就可以把华文等教材发过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扶贫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在很强调汉字教学的地方,适当强调一下拼音。你这边忽略了,那我就给你补一补,因为最终都是跟中华语言文化有关。汉字应该教多少呢?因人而异,每个人自己学中文都有他自己的目的,所以在这里讨论汉字教多少,意义不是太大。还有,整个华语教学,有学历教育,还有非学历教育;有两个星期的,有四年的有八年的,假如你有时间,那你会学的面面俱到,假如你没有时间,那你只能做某一些事情,而且要把它做好,要不然听说读写都做成了一锅夹生饭,就是说也说不出来,听也听不好。

第二个,所谓多元驱动,有政治的、区域的、经济的、文化的、投资的等,每一个都会驱动华语教学。其实地方的语言文化也有驱动力的。因为每一位华侨,他所谓的母语情结其实是方言情结。他们当然喜欢大中华文化,他们当然也必须知道。但是,假如有一些人,他知道参加华侨大学的一些活动除了大中华文化以外,还有“寻根活动”,比如说访问妈祖庙之外,还可以学学潮州话,学学粤语,学学其他。就算他们自己不开心,父母也会很开心。因为很多青少年报名,并不是自己想来,而是父母让他们来。所以,把这个加进去的话,有了这一个语言文化的驱动,大概对整个发展都有好处。

讲到民间力量,我的答案就是说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世界就大同了。也就是说有的人是管政治教育的,有的人是管学术的,民间有一个学会,专门研究语言学和华语二语教学的问题,这些是民间力量的一部分,就是说从学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那为什么说学术为纲,就是为了学术纯洁化。我一直的理念就是语言要海纳百川,最后每一种地方语言文化都回到中华语言文化这个大海里面来。如果把小溪流的水堵住了,海里面的水大概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民间的力量也很重要,包括方言。

最后,英语教学的今天就是汉语教学的明天,在这方面的确做的很不够。又回到方言这里,现在的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洲英语都很不一样,正因为这样,英语才走遍天下。一方面要强调标准,一方面回到大华语的概念。最后讲到具体做法,清风扫落叶已经走不通了,侨务这条线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先从方言做起,先从一些民间的东西做起。

周清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原理事长):

今天,我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华语的问题,在语言推广的这个部分,是以一个做为标准,还是这个标准不唯一。《全球华语大辞典》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大华语不是中国大陆的,不是中国台湾地区的,是全世界华人的语言。语言在各个华语界是有差距的,推广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责任,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个大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底下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这次参加这个论坛,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中国朋友看问题常常从乡情看问题,常常从华侨看问题。年青的一代,乡情很淡,很多年轻的华人华侨再也不是华侨,他是当地的华人。基于此,就要改变观念,改编教材。教材的再进化,是将来必然要出现的。因此要调动全世界华人的创造力,全世界华人对语言对文化的热情,再也不是从乡情和华侨的立场出发。从这个观点顺路下来的,教材的编写,充分利用全世界华人的资源;在师资培训上,怎么样减少对中国色彩的关系。华语不是中国的语言,而是全世界华人的语言,华语所代表的文化不是中国的文化而是全世界华人的文化。

第二个就是人和地的问题,人是华裔华人,语言是华语,要把华文教学华语的教学融入当地的教育,不要自我边缘化,处理好人和地的问题。

陈学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今天在这个时候探讨华文教育,是因为出现了新的侨情、新的侨商、新的侨资、新的侨教,这些新问题逼着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节点上寻找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华文教育首先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专业,华文教育的宗旨是在全世界寻找一个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让后代把中华文化的优良品质继承下来,优秀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第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华文教育问题,首先是人文教育的问题。当前新移民空前增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说这些人的教育问题。华文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而是塑造人的教育。第三个就是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不是弱点而是优势,有很多的华校在国外办,恰恰需要国内的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研究的专家去输出,去帮助它们发展当地的华文教育。此外,还有教学活动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一体化,教学媒体的一体化,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陈之权(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兼首席讲师):

在讨论华文教学的时候,不能够简单地从地域上把学习者分为母语学习者、二语学习者或是外语学习者。因为华文学习者的背景是多元的,而且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者是在同一个地区学习的。

在谈到华文的未来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特点:它不是一个以语言发源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由内圈到中圈到外圈一个同心圆的状态,不是这样;它是以一个共同的时空向并存的三点化的状态,包括了母语学习者、外语学习者和二语学习者,或是说非母语学习者。所以,华文教学应该是以一个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水平、多功能的教学,是塑造社会原生态和家庭原环境制约的多元化语言教学。根据这种多元化特点来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就可以有效地设计教程、教材,并设计教学的设置评估。

华文课程设计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需要给予不同的处理,对母语学习者来说,比较简单,课程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重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教学办法可以参照中国大陆及港台成功的母语教学模式、水平应该达到跟语言发源地的学生不相上下。对外语学习者或非华裔的学习者,课程以培养学习者基本的听、说、口语能力为主,同时适当引进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著,甚至可以用他们的母语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所感知。教学办法可以借鉴已经很成熟的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理论来设计,语言水平应该达到能用目标语与目标语的使用者进行基本口语沟通的水平。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这好像是以华裔学习者为主的学习圈,学习人数最多,但是各地区的差距很大,不能够以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所以,对于这样的学习者的研究,应该成为世界华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关注点,甚至是一个研究的焦点。

尽管学习者多元化,在规划课程的时候,还是应该设定所有的非母语学习者应该学习的核心内容,尤其在语言的规范方面,要设定必须达到的一个基本的语言水平。这类学习者的语言课程和语言目标,应该列出他们必须要掌握和能使用的基本词汇和句型。达到这样的水平之后,再按照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语言能力,扩大学习范围而达到力所能及的水平。在文化目标上,对这样的学习者,要求他们认同母族文化,并且以自己所属的文化为傲。对于这样的学习者,需要制定一套基于非母语学习者的语料库的课程分级标准,明确列出核心的目标以及配合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和学习需要的分级目标,教材教法的评估根据这样的目标来进行规范和设计。此外,在教学方面,还应该善用当地的华族社区的资源。

总之,第一,应该设立一个世界华文教育的统筹机制,整合各地人才和资源,共同制订世界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行动方案和行动策略。再根据各地区的经验有效分工,优势互补,同舟共济。统筹机制应该避免由官方来主导,应该交由跨国的民间组织或者国际专门人员来领导。第二,应该建设涵盖各类学习者语料的华文教学的语料库来收集标注不同年龄背景的学习者的字词句等,再以这个为基础,根据同类语言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能力来规划课程和学习教材。第三,应该鼓励同人开展跨地域跨国际的教学。第四,要加强各地区华文教师的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语言和专业素养。尤其是要加强各地的华文老师在编写教材、评价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应用通信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第五,应该把世界华文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处理,而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工作,所以民间企业应该提供资金和各地的教研单位合作,研发教学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再把经过验证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面向全球推广,当然也应该把营销所得的盈余重新投资教育,提高华文教学品质。

沙平(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无论从外部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上来说,还是从内生需求来说,华文教育发展确实都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站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

首先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式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些国际政治经济新的变化必然会对华文教育产生影响,这是外部的挑战。机遇主要是指“一带一路”,这为华文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华文教育内在的需求来说,经过我国多年的发展,整个华文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上,一些旧的、语言推广初期使用的策略是不是还适用,是不是还依然要沿用下去。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下,是否需要采取新的应对策略,就是转型升级,这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促使考虑汉语国际推广和华文教育的策略是否要做一些改变。另外,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语言推广的经验和前车之鉴,当前实行的华文教育的策略是否还有效,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包括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公派教师项目、外派项目,也包括侨办的寻根之旅等,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到底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哪里,这点实际上是有共识的。要付诸实施,而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既然面临新的历史节点,对旧有的汉语国际推广项目和华文教育项目要重新进行评估和审视。落实本土教师的培训,要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建立“一带一路”学院,办两个专业,一个是华文师范专业,一个“华文教育+”,当地需要什么加什么。办在本土,和当地的大学合作,办“一带一路”学院。

周小兵(中山大学教授):

今天我主要介绍教材库的建设。

第一,依托国家汉办的教材基地,首先我们建成了一个对外汉语教材信息展示中心,收入教材信息有一万六千多册,而且还有一个网站,截止到2016年3月查阅人次已有76万,而且教材的门类齐全。其次,我们还建立了教材语料库,有三千多册教材,四千多万字,是为了编写各类大纲或编写教材的素材库,再次,教材库还可以作为机器评估的基础。做机器评估的同时可以对教材的难度﹑文化﹑字词等进行分析,是检索的系统。最后,我们作为一个教学资源的研究有很多相关的论文,教育研究主要是本土性的。另外,教材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创新,基本上以数据﹑统计﹑分析﹑再得出结论。我们编写了教材编写日程,把三千多个字﹑词﹑语法点﹑分类文化点从三千多册教材概括出来并排序,大家编写教材时可以参考,而且我们还做了一个在线的字词工具。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下载下来进行分析。

第二,介绍一下我们的机器库教材概览的情况,全球的数据库,首先是类别,整体上来说,纯纸质的教材将近60%,纸质加多媒体的近40%,纯粹多媒体的非常少,实际上课堂教材是最多的,大概占到63%。其他的包括读物﹑自学参考书﹑工具书﹑教师培训等。除了我们一般所讲的课堂教材,像外语、汉语以及汉语文化知识之外还有专用汉语,以及中华文化的教材,读物大概占11%。从教学多媒体来说,我们的教材有一万多册,单媒介语占了大多数,单媒介语最多的是汉语,其中一大块儿就是华文教材,不用外语来注释,第二是日语,多媒介语最多是英汉,然后是日汉﹑韩汉﹑泰汉等。适用学校的情况,目前是大学的最多,后是中学和小学。现在教材编写当中存在问题:类别不太清晰,适用水平基本上和学习人数比较接近,基本上零起点是占大多数的,主要是一些中级高级,也有一些教材是以初中级、中高级划类的。就出版的信息来说,中国出版的最多,外国出版的比较少,这个和英语相比较还是有差异的。英语教材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远远超出英语国家本身。就整体的情况来看,其实多媒体的教材比较少,资源类型不够丰富,幼儿和中小学教材比较少,再有就是区域的教材可能不足,每个地方的﹑有特点的,尤其是一些小语种,这是全球性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觉得重要的是多媒体,还有就是要联合少儿专家,联合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专家,一起开发本土性教材。

第三,在华文教材方面,教材库里著名的华文教材有800多册。从类型来看,含多媒体的全球汉语教材我们只占了41.7%,例如纯多媒体,但是华文教材的数量就比较少,跟全球相比多媒体是一个弱项。就教材的分类而言,华文教材是课堂教材比较多,其他的少一些。从教学媒介语的角度上讲,单媒介语大概占53%,尤其是汉语作为单媒介语所占数量最多,占了1/3单媒介语教材的52%,这是华文教材的特点。从适用的水平来看,华文教材实际上2007年初级的比较多,中高级的也不少,还有一些跨类的,全球教材的跨类华文教材更多一些。从微观考察来讲,我们主要考察几个方面:话题的选择,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是相当多的,但是展示中国现状的就比较少,发现有很多教材不知道该怎么写当代中国。还有一些话题是比较老的,比如阶级斗争。还有就是话语态度,就是对文化到底怎么介绍。我们发现华文教材里弘扬中华文化的教材很多,考察过的七部华文教材,不管是中国大陆的﹑中国台湾地区的,还是海外其他地方的,基本上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现在这些标准是不是适合现代海外华人的教学呢?就菲律宾来说,有很多并不适合。从教材的词典来看,比较有特色的像普通话没有对应词的,另外是普通话有对应词。课文的选编也非常有意思,很多是选了当代中国。但是选当地的华文教材,选当地华人华侨作者的就相当少,几乎没有,这是一个缺憾。大陆很多作家的作品有许多需要改编,比如说月亮掉在井里,新加坡是没有井的。从华文教材的处理来看,怎么样来认识华文教材的性质?这个性质现在依旧探讨得不太清楚。还有就是华人的现状到底如何,如何进行分类?怎么样加强调研?现有的教材到底有多少?其实我们的教材库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占全球华人教材的50%不到。还有就是重视开发多媒体读物,教学大纲的编制,这些要在转型期怎么样适应新的发展。还有教材方面的研究,到底当代文化怎样概括内涵,光是核心价值观可能就比较多,再有就是本土性质的开发也值得我们探讨。

李雪梅(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校长):

我主要谈谈意大利华文教育的内生性发展模式问题。第一个问题,谈谈意大利华文教育的现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情持续高涨,这种汉语热不仅让更多的华裔子女喜欢学习汉语,意大利本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汉语热。2014年意大利国立学校(主要指高中)已有88所开设了汉语课,到今天为止已经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意大利汉语教育中文教师将进入意大利国家教育体系。2016年2月意大利教育部公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公开招聘中小学汉语教师,汉语首次被列为中小学教师招聘的语言,招聘的教师将和其他科目的教师一样成为意大利公务员,将获得永久的职位,意大利教育部的这一决定使意大利本土学习汉语的热情又升温了,意大利华校这几年的发展更是犹如雨后春笋。在2011年,意大利仅有不到10所华校,但现在仅米兰市就有二十几所华校,普拉托有8所,罗马有十几所。目前意大利的华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学校越做越好,越做越强,越做越有特色,这在当地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下诞生了欧洲的唯一一所由华人创立的、纳入意大利教育体制、与国立学校享有同等资质的双语学校,这就是我们中意国际学校。第二点谈谈华人教育的背景模式,外生性模式和内生性模式。华文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内生性模式和外生性模式,外生性模式一般指由外部原因而产生的模式,如国立学校教育。国立学校教育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当地政府的国家型教育模式,例如现在我国政府自主开发的教育模式。目前,意大利在大学和中学开办了中文专业和课程,中小学也在最近这一两年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不多。二是外来模式,例如中国政府提倡的汉语推广模式,也可以说是孔子学院模式。内生性模式主要是指当地华人自己开办的学校,主要开办业余班﹑周末班等。海外华文教育可以在近期内获得长足的发展,发展模式有哪些特点呢?除了外生性大趋势的主潮流,其内生性发展趋势也不容低估,正是内在性的发展动力才促成了华文教育新的潮流。比如在意大利,华文学校在2011年不到10所,现在已经发展到有80多所,而且一些学校自己本身发生裂变,不断地办分校,越办越大,在各个城市也办连锁学校,对整个华文社区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意大利的华文教育本身是一种内生性模式,同时,也靠外生性因素催生。第三点介绍一下中意国际学校的发展经验和内生性模式。意大利华文学校开始基本上是个人办的,也有一些是商会或者教会办的,除了中意国际学校之外,基本上都是以协会的名义办的,大多数在当地注册,基本上是业余制或周末制,也有的是周一到周五,但都是学生中午放学后到中意国际学校来,中意国际学校的前身意大利金融学校也属于这个模式。第四点,我谈谈意大利华文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现在一般的华校都是业余制的,华文教育已经进入内涵提升和质量提升的时期,现在应该进入由量到质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向三化迈进,同时华文教育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应该提升自身素质,严格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去行事,这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现在的华文学校恶意竞争非常厉害,因为目前意大利还缺乏华文教育的统一协会或管理系统。各个华校各自为政,甚至学校间抢生源,校长之间不断交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然还有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等。中意国际学校情况比较特殊,它是一所全日制的学校,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特殊,缺少师资,主要的问题是两种文化、两种教育理念怎么融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李祖清(缅甸福庆学校校长):

华文教育应该走向世界。对于留根工程,则应该因地制宜。比如缅甸南部就应该重视留根工程,因为那里很多华人都不会讲汉语。但在缅北,有时候过分地强调留根工程会造成当地人民的误解,因为缅北地区有些华人甚至连缅语都不会说,所以很多当地人就误认为我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