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十万问-文体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2:46:51

点击下载

作者:深圳市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十万问-文体篇

儿童十万问-文体篇试读:

文体篇

排版:青杨出版时间:2016-10-01本书由深圳市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文体篇

文学殿堂

1.汉字是怎样发明的?

了解汉字的历史、弄清它们的构造,有助于了解汉字字义,能举一反三、掌握众多的汉字、提高学习效果。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人们主要是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原理,来发明和创造汉字的。 象形:它与图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如火、日、月、山、田等汉字。 指事: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符号,如数目字“一、二、三”,是通过叠加横画(纯抽象符号)的方法指点出意义来,“上”、“下”字是用一根弧线作基准,在弧线的上面、下面各加一短横来表示上方和下方。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如用一长横(或点儿)加在象形字“木(树)”上边就是“末”(树梢),用一短横加在“木”下面就是“本”(树根)等。 会意:会意字通常有两种类型: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前者由两个或几个形体相同的字组合而成,如“北”是二人相背,是“背”的会意字。“从”,二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后者由两个或几不同形体组合而成,如“及”字,左上为人形,右下为手,合起来表示追赶上的意思。 形声:形声字在汉字中最多,大约占全部汉字的82%左右。如:“桔”是树名,所以用“木”作形旁,读音与“吉”相近,所以用“吉”做声旁。小锦囊:

象形:按照物体的外部轮廓和特征,把它勾画出来,或通过专门描写某种具体东西的形象,从而来表达语意。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它不是在世代人手中流传下来的,而是被深埋在泥土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人们发现的。好,现在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的农民在翻耕土地时,经常会拾到一些破碎的乌龟甲和野兽骨头,这些甲和骨头上还刻有弯弯曲曲的符号。当地的这些农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把它们当作地里埋下的中药龙骨卖给药店,根本不知道这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1899年,山东一个姓范的古董商把有字的甲骨贩运到北京,被一个名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买到,从而发现了甲骨文。后来王懿荣的儿子又卖给了刘鄂。刘鄂先后搜集了甲骨5000余片之后,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专书——《铁云藏龟》一书,从此,甲骨文的秘密公诸于世。中国大地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研究甲骨文的热潮。小锦囊:名词解释

甲骨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1899年,人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首次发现甲骨文。

3.汉字是何时开始注音的?

最早给汉字注音大约在370年前。这种古代汉语的注音,我国古代称之“反切”法。西方人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采用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来帮助学习,倒给我们自己学习汉语提供了方便。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自己学汉语,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传教士金尼各又用25个字母为汉字注音,目的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创造了一套汉语拼音方案,称“威妥玛式”方案,在当时很有影响。1892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了“国语罗马字”。 1958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吴玉章等制定的新《汉语拼音方案》,汉字拼音才在全国统一和推广。现在我们知道了,汉字的拼音可不是与汉字同时出现的。小锦囊:名词解释

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方案采用26个拉丁字母,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部分。在字母表里规定顺序和名称,在声母表和韵母表里规定拼法,另有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的规定。用来帮助识字、统一读音、改进学校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等。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决定采用这个方案作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4.什么是字词的语法性质?

一句意思完整的句子,是由词组成的。构成句子的词,都有自己的语法性质。不同性质的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语言学家把词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这六类词总称为实词;还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这五类词总称为虚词。这十一类词,各有自己的语法性质: 名词:名词可以受形容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的修饰和相搭配,做主语、宾语或定语。如“人、虎、妈妈、深圳”等。 动词:动词经常同副词、形容词相搭配,作谓语。如“跑、笑、哭、飞”等。 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并受“非常”,“很”等副词修饰,同它们相搭配,常作谓语和状语。如“红彤彤、冷冰冰、热、快”等。 数词:数词连用或者加上别的词,可以表示序数、分数、倍数、概数。经常用作定语。如“第一、万分之一、二十左右”等。 量词:常与数词搭配使用,作定语、宾语或补语。如“千克、公里、升、条、次”等。 代词:常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搭配使用,经常做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如“什么、谁、这、那里、你、我”等。 副词:副词经常用来做状语。如“很、更、还”等。 介词:介词构成“介词结构”,经常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如“从、朝、向、同、跟、让”等。 连词:如“和、与、而且”等。 助词:如“得、地、的、了、吗”等。 叹词:如“哟、哎”等。 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就是搞清楚它是哪一类词,有什么语法性质。这样,才不会写出病句,造出错句。小锦囊:名词解释

名词:指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动词:指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的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

5.什么是句子的成分?

所谓的句子成分就是指汉语句子的组成部分。汉语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因为句子的主要意思是靠主语、谓语、宾语来表达,如“他拿起桌上的一本书”其中加点的词就分别是主语、谓语和宾语了。我们可以看到,只剩下加点词时是读得通的——“他拿书”;但将加点词去掉,剩下的文字——“起桌上一本”,就变得莫明其妙了。所以说,主语、谓语和宾语是主要句子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起修饰补充作用,是次要句子成分。一句话要表达得严密而且生动形象,往往要靠这些次要句子成分。如“(淡红的)夕阳余辉(斜斜地)照(在缓缓流淌的)河面(上)”。如果只有主、谓、宾(夕阳余辉照河面),虽然也听得明白,但缺乏感情色彩,再加上定语(淡红的、在缓缓流淌的)、状语(斜斜地)、补语(上),句子就生动起来了。因此,认识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帮助。 此外,分析句子成分,还能帮助我们正确地阅读,准确而简便地认识较复杂句子的语法,找出比较隐蔽的病句,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法水准。小锦囊:名词解释

主语:谓语的陈述对象。在汉语中,一般在谓语的前面,常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什么”。 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的部分。在汉语中,一般在主语之后,常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宾语:句子中受动词支配的成分,表示动作关涉的人或事物。在汉语中,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6.什么是文言?

“文言”是汉语中书面语的一种。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沿用到近代。最初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词汇丰富、精炼的特点。但它与口语越差越远,不能为多数人掌握。 最初的文言是与口语基本一致的,后来口语不断变化,而文言却越来越定型了,加上官方大力提倡和文人的广泛使用与推崇,文言在文坛上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文言是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就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 词汇中,同一个词意思就不一样了。如现代汉语中的“妻”和“妻子”都是指男子的配偶,也是口语中“老婆、爱人”的意思。文言文里的“妻”不仅指男子的配偶、爱人,还有“嫁人”的意思,如《论语·公冶长》:“以其兄之子妻之”;“妻子”则是指妻子和儿女,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语法方面的差异也不小。现代汉语的词序主干结构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如“我坐车去了。”古汉语中,宾语有“前置”情况,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谓语前面。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成语还能看出这样的痕迹,如“时不我待”,意思是“时不待我”(时光不会停下来等我们啊)。另外,文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等。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它们,就要懂得文言,会读文言文。小锦囊:名词解释

词汇:也叫“语汇”。构成语言的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有时也指专用的术语。

7.什么是白话?

所谓白话,就是白话文,它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包括古白话和现代白话。 古白话是在唐、宋时期兴起的一种书面语言。后来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被称为千古奇书的《红楼梦》这些作品,它们都是用白话写成的杰作。这些白话作品,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泉,是一笔宝贵的语言财富。 现代白话就是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书面语言。现代白话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作品丰富多彩,我们现在的各类文学作品、文章,也都是白话文。现代白话有通俗易懂、词汇丰富、语音优美、富于表现力等许多特色。还有大量鲜活的口头语言、日常生活用语增入,有丰富多彩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行业术语、外来语,以及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新语汇。现代汉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 现代汉语大多以元音收尾,有四个声调,以双音节词为主,抑扬顿挫。小锦囊:名词解释

元音:音素的一类,也叫“母音”。发音时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均衡紧张,气流比辅音弱。 声调:也叫“字调”。主要由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构成。汉语的声调有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分。音乐的声调有高、中、低等区别。

8.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人类文学大花园里第一株张开笑脸的鲜花。在人类劳作、说话交流的同时,简单的诗歌就产生了。如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这部包括305首诗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致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约六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早在公元前9世纪就产生了。 诗歌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热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3、语言凝练而富于表现力;4、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音乐性。 诗歌是高度概括的,它所表现的是最激动人心的生活,形式又简短。它往往选取最典型、最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抒发诗人热烈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诗歌的突出特点。古人说:“诗言志”、“歌缘情”就是这个道理。 诗人的感情也是非常丰富的。诗歌的感情色彩离不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诗的翅膀。感情可以激发想象,想象能够激扬感情。诗歌高度概括的特点,要求诗歌的语言必须极其精练,富有艺术表现力。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内容的方式上划分,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从语言格式上划分,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种。如兼有散文特点的诗,又有散文诗的叫法。小锦囊:

诗歌: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各种诗的统称。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炼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9.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灵活、手法多样、迅速、真实地表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文学体裁。它的产生略晚于诗歌,早于小说和戏剧。 在中国古代,把韵文(主要是诗歌)以外的文章都叫做散文。在今天,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比肩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现代散文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包括报告文学、通讯、特写、小品文、游记、寓言、杂文、传记文学等;狭义的散文指以记事或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 散文大致有四个基本特征: 首先,散文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能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特别是新人新事。 其次,散文的结构不拘一格、形散神不散。 第三,散文的语言自由而畅达、朴素而清新。 第四,散文言简意远、短小精悍。小锦囊:名词解释

散文:“五四”前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五四”后,现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重的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散文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

10.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 首先,小说的人物要形象鲜明而独特,血肉丰满。小说必须写人,而且要细致、具体地写,使其形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肖像描写和环境描绘逐渐丰满。小说以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和最高目标。小说中还含有大容量的语言艺术;小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它可以充分虚构和想象,从而把人物写得丰满、典型、传神。 第二,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而完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逐渐展开的舞台,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动力。 第三,小说具有风俗画或风景画般的环境描写,具体而真实。小说艺术的环境包括人物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它不仅可增强小说的真实感,而且可以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并提供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同时,具有风俗画和风景画特点的环境描写,往往具有知识性和独立的认识价值。 小说通常以篇幅和容量大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类;篇幅极小的,就是小小说了。小锦囊:名词解释

小小说:短篇小说的一种。也称“袖珍小说”或“微型小说”。小小说约兴盛于唐宋时期,一般是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精彩片段加以描绘,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明、人物集中、以小见大,使读者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感。

书画天地

1.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哪些历史阶段?

从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其字形特点有图画的倾向,一些字看上去像抽象的图画。甲骨文是我国早期的文字,没有完全定型,其主要特点是:⑴繁简无定,如“羊”字就有四十多个繁简不同的异体;⑵造字方法无定;⑶方向和部位不定;⑷行款无定,大字和小字并列,每字没有统一的大小,从左到右写或从右到左书写都有。 “金文”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因此叫做金文,也叫做“钟鼎文字”。这里用“钟”和“鼎”来代表一般铜器。金文在形体上跟甲骨文非常接近,但比甲骨文整齐匀称,笔画一般比甲骨文粗肥、圆转,异体字仍然较多。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本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创新的一种字体。现存的石鼓文就是这种字体的代表。大篆和金文相近,小篆是秦并六国后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小篆简化了汉字,淘汰了不少异体字,对汉字的定型化、规范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确立了汉字的符号性。 “隶书”是秦代百姓手头上快写小篆的字体。开始时与篆书非常接近。到了汉代,一种新的、更简单、更容易写的汉隶代替了秦隶,并形成了一种正式的字体。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是汉字的一次重要简化,从此形成了方块字,这次“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走上了点画化、符号化的道路。 “楷书”的形体直接由汉隶演变而来,去掉了隶书的波式挑法。至此,汉字字形基本定型,沿用至今。它也叫“正书”,从东汉末通行到现在,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汉朝时,还出现了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早期的潦草隶书。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字与字之间笔画可以相连,这种字体从东汉末年一直流传到现在,一般所说的草书,便是以今草为代表。到了唐代,今草又发展为狂草,狂草书写快速,但难以辨认。 魏晋时代又产生了以楷书为基础,吸收了草书一些笔法的字体,叫“行书”。行书不如楷书那样工整,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容易辨认,书写便利,所以广为流传。小锦囊:名词解释

异体字: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即俗体、古体之类。

2.学书法为什么要临摹碑帖?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前人留下了大量的碑帖可供我们借鉴,这种丰厚的艺术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们不能无视前人的成就而从零起步。 这里的碑,是指刻有文字的碑石,又称碑刻,如西安碑林。帖,即字帖,一般是书法名家的手书范本,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记》等。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最佳途径。不仅初学者如此,即使在书法上有一定成绩的人,也要经常临摹,这样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增强自己书法的艺术含量。临摹碑帖,要先摹后临。为先掌握字的结构,可用透明纸蒙在碑帖上,钩画出字的轮廓,然后填墨充写。临,是照着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仿写,而不是一笔一笔地临。临帖能掌握笔法,临帖分对临、空临和背临几种方式。 综上所述,要练出一手好字,临摹碑帖是不可少的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