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胜过好老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20:57:23

点击下载

作者:肖悦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试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同样有着不可推卸且非常重要的责任,因为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好的父母和好的家庭氛围其实就是一所好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终身的。不要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培训或早教机构,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最好的“礼物”,这件“礼物”蕴涵着神秘性和不可预知性,仅靠学校教育并不足以发现他们的全部优点,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可以发掘出这件“礼物”最美丽的地方。

有个孩子妈妈的朋友对她说:“你的孩子都7岁了,可以找个家教或上培训班了,这样可以增长知识,你也不用那么累了。”

可是这位妈妈微笑着反驳朋友的观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差,没必要让他上培训班。而且他对环保很感兴趣,会自己动手做一些环保物品,像环保餐具之类的。”原来这位妈妈就是位环保人士,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很少使用一次性的东西,更不要说是对环境有害的东西了。

朋友很好奇,一个小孩子能对环保有什么概念呢?于是提了几个关于环保的问题,出乎意料,孩子对答如流,还动手做了一些环保包装袋送给妈妈的朋友。

以身作则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方法,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种好的家庭氛围,改善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也能一点点地进步。

如今,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十分重视,过分溺爱孩子,还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成才,对孩子过分严厉,却忽视了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孩子变得骄纵、自卑,甚至出现其他一些问题。不得不说,这其实是父母的疏忽造成的。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期盼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实现这个愿望,家庭教育就是不可忽视的一课。

本书应广大父母的需求,帮助父母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让父母做到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孩子。其中着重介绍了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图书。它还可以帮助父母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理,通过一些教育技巧改变孩子将来的命运。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田伟、许亭、马剑涛、卢莉丽等人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虽然本书在创作过程中,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但是由于资料收集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不做“懒”父母

老师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有些父母因为忙于事业,索性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就不管了。这些父母往往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地方,老师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且他们也十分信任老师。当然,父母和老师之间有这种信任是好事,但如果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到老师身上,往往会使孩子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导致心理不健全。父母应该意识到,虽然学校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洋洋是个上三年级的孩子,很聪明,但也很懒惰。班主任李老师觉得洋洋缺乏自制力,因为他不喜欢写作业,哪怕只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习题他也不愿意做,而宁愿第二天挨罚。

这还不算什么,李老师还发现洋洋很喜欢撒谎。有一次,洋洋告诉李老师练习册忘带了,还发誓说他绝对写完了,第二天就会带过来。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又说练习册丢了,还说一家人都帮他找,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的也没找到,后来奶奶说可能是在给他洗书包的时候弄丢了。李老师看到洋洋诚恳的表情,觉得孩子没有说谎,就告诉他让妈妈再给他买本练习册。

第三天早晨,李老师正好在路上遇见了洋洋的妈妈,便顺便问了一句:“洋洋的练习册买到了吗?”洋洋的妈妈听了感觉莫名其妙,原来洋洋的练习册并没有丢,他这两天晚上都在“开夜车”补作业。李老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洋洋把所有人都骗了。

李老师知道洋洋是个叛逆的孩子,批评只会让他更加叛逆,只有把他说谎的根源找出来,才能帮助他改掉说谎的习惯。于是李老师经常在课间和洋洋谈话,在交谈中李老师了解到,洋洋的家境十分富裕,爸爸妈妈是开饭店的,爷爷是做其他生意的。可能是由于父母很少陪伴洋洋,觉得对他有所亏欠,所以平时他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即使有时不写作业,父母也舍不得责骂,时间长了,洋洋就养成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至于他说谎的毛病则是爸爸“教”的,洋洋的爸爸有时会因为一些原因在家里撒一些小谎,这在无形中影响了洋洋。

李老师犯难了,该怎么教育孩子不要学习爸爸的不良习惯呢?从洋洋说话的口气中可以听出,他完全以爸爸为傲,甚至想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如果李老师批评洋洋的爸爸,对洋洋而言就是一种伤害,而且作为老师无权批评孩子的亲人。

于是李老师抽时间找到洋洋的爸爸,并和他认真地进行了一次谈话,其中隐约提到了一些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问题,并告诉洋洋的爸爸要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把教育孩子完全推给学校,那么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不利于亲子关系,只有学校、家庭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受到完整的教育。洋洋的爸爸其实也意识到了洋洋的问题,他也发现洋洋越来越难管了,于是同意了老师的建议,并动员全家关注洋洋的问题,经常和孩子沟通。自从那次谈话后,洋洋的爸爸还会时不时地打电话向李老师询问洋洋在学校的情况,在辅导上遇到难题时也会向李老师咨询。

没过多长时间,洋洋就有了转变。他开始按时写作业,也很少撒谎了,虽然偶尔有些小毛病,但是一经爸爸妈妈提醒,他就会马上改正。

很多父母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空间,然而又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父母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找了大量有关学校的资料,精心地为孩子挑选了“适合”他们的学校。在完成这个任务后,父母便以为万事大吉,从此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然而事实上,学校虽然可以教育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让孩子得到一定的满足,但是缺乏父母关心的孩子却往往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有一项调查显示,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且多数比较叛逆,尤其是那些很早就被父母送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日后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很融洽。即使是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也不能满足孩子对父母之爱的需求。

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对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在配合老师工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行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能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和权利,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正确地引导孩子。教子箴言孩子对老师的感情可能出于尊重或畏惧,而对父母则是信任。所以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代替不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同样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老师更代替不了父母,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过早地把孩子送入“培训班”

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过早地把孩子送进培训班,认为在那种环境里学习对孩子有益无害。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盲目依赖培训机构而忽视亲子交流对孩子是一种伤害,使孩子每天忙于“赶场”上课,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在不同的培训班之间周旋。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好吗?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又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明明的妈妈给他报了英语、数学、美术等课外学习班,妈妈的观点是:孩子还小,我也不清楚他的兴趣到底是什么,所以就尽量多让他参加一些培训项目,等看出明明的兴趣在哪儿时再有针对性地给他选择课程。而且我也没那么多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送到培训班省事。可是明明并不喜欢去这些培训班,每次去之前都要和妈妈哭闹一番。但妈妈总对他说:“你看别的孩子都在学,现在竞争这么厉害,你不学怎么赶得上别人?”

其实许多父母和明明妈妈的心态一样,就算孩子不喜欢,看到别的父母这么做了,他们也愿意花钱找点心理平衡。这类父母其实是在跟风,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意愿。还有的家长为孩子报培训班纯粹是为了升学考虑,因为有特长的学生在升学时可以加分,所以即使孩子不愿意,父母也会强迫他去学习。

还有一部分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过度期望而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或培训班,他们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很少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和爱好,这样对孩子其实是不公平的。父母不妨扪心自问:我是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了?是不是因过度的期望值才让孩子进培训班?我要的是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还是一个郁闷的天才?

乐乐是个4岁的小男孩,他很崇拜成龙,想去学武术。有一天,爸爸告诉他给他报了一个特长班,乐乐很高兴,因为他认为父母知道他的心愿。可是最后,乐乐去的竟然是钢琴培训班。这让乐乐很郁闷:“爸爸每天到学校接我后,就知道催我快点回家练琴。以前他还让我在外面玩一会儿,可是现在即使我的伙伴们都在玩,爸爸也板着脸不让我去,本来我就不喜欢钢琴,现在见到钢琴就害怕。”

由此可见,报培训班多数是父母的意愿而非孩子的。这种强迫孩子学习的办法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它只会让孩子变得内向、不自信、过度依赖父母,还有的孩子因此变得叛逆。相信这不是父母想见到的。

童童上六年级了,他的爸爸并没有给童童报任何培训班。爸爸不是没看到培训班里小学生爆满,也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供不起,而是不想给童童太大的负担和压力。童童的爸爸觉得,小男孩天性好动,无拘无束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所以从小到大,童童都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虽然童童的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也算得上中上等,最重要的是童童过得很开心。

童童曾因为同学都报培训班而有疑问:“爸爸,我为什么从来没上过培训班?”爸爸问:“你想报培训班了?”童童回答:“我才不想,同学们说都要累死了,我只是好奇为什么你不像其他父母一样约束我。”爸爸说:“你的体育比其他同学都好,尤其在游泳方面强过别人,还可以处理电脑方面的小问题,出外旅游还会自己拍照,你做得已经很好了。当然如果你对什么感兴趣的话,爸爸会支持你学习的。”童童听了爸爸的回答很高兴,他很庆幸自己不必像同学一样,把所有的假期都用在上各种培训班上。

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其实这些培训班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压力。许多孩子甚至因此和父母闹翻,把父母当成敌人一样看待,这都是由于父母强制孩子学习造成的。如果把孩子本不想学的东西强加给他,他很可能学不好,还会把原来的兴趣扼杀掉。教子箴言不少父母图省事,就把孩子送入培训班不管,殊不知这只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一方面,上培训班可能不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这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另一方面,父母伤害了孩子的感情,缺乏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很难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没有安全感,这种伤害是无形且巨大的。所以,给孩子报多少培训班,都不如父母多教育孩子好,因为再好的培训班教的只是知识,而父母却是在教孩子做人。

孩子“笨”多因为父母“懒”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关键看父母怎样去教育他。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堂课,然而许多父母却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再苦再累都不怕,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变得“懒”起来,因此才造就了许多“笨”孩子。

东东的爸爸和妈妈因为忙于工作,就把3岁的东东送到托儿所,而且是那种每星期只接一次就可以的,这的确让他们有更充足的精力去工作。

可是每次东东从托儿所回来后,总是跟在妈妈或爸爸身后和他们说个不停。有一次,东东居然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你们没时间在家陪我,可是我实在不想去托儿所了,可不可以不要让我住在那儿?我想天天都回家!”和东东爸爸商量过后,妈妈并没有同意东东的要求,因为他们有时候要出差,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东东依然在每次回家后兴奋地对爸爸妈妈说在托儿所里发生的事,即使有时父母表现得不耐烦,他也会继续说下去,因为他太需要一个忠实而且值得信任的听众了。

遗憾的是,东东的爸爸和妈妈在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儿子这种需求,总是感觉听孩子那些幼稚的话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他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去应付,或者眼睛看别处,或者一边听一边看书。

让东东的爸爸妈妈没想到的是,正是他们的“忙碌”造成了东东的语言障碍。因为东东知道父母听他说话的时间有限,于是就说得非常快,可是由于每次都急于表达,他居然变得结巴起来。

这引起了东东妈妈的注意,开始她认为儿子说话不如从前是变笨了。后来,经过专家提醒,她才意识到可能是自身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东东的父母开始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尽量抽出时间去听东东说话,让他不那么着急。慢慢地,孩子结巴的毛病没有了。而妈妈也因为倾听东东说话才知道当初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多陪陪他,而且她还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十分聪明,表达能力比一般孩子都强。

由于工作,许多父母的时间很紧张,所以在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之余,对孩子有时会采取敷衍的态度,很少陪他们。即使在孩子身边,也很少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想其他事,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听孩子幼稚的言行上。可是父母的这种态度是很容易被孩子察觉的,他们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于是孩子在父母的态度中慢慢变得喜欢隐藏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们变得“笨”起来。

许多时候,父母并不会真正去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而是为图省事,把孩子错误的行为训斥一番,这往往给孩子造成很多痛苦。痛苦过后,为了不再有类似的遭遇,许多孩子选择了不再思考,于是慢慢地变得麻木了。假如孩子已经处于这种状态,父母要及时对其进行引导。

有一次小刚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里的花盆中种了几棵花生。他每天都给花生浇水,期待花生长大。过了两天,他就忍耐不住把土扒开拿出种子来看,发现没什么变化后,又把种子重新放进花盆。

妈妈小声对小刚说:“别再扒出种子了,否则它可能要死掉了。”小刚天真地说:“我这是在观察,花生埋在土里,如果我不扒开土,就观察不到了。”妈妈本想阻止他,但想到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好事,不如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便不再阻止小刚。结果其他同学的花生都长出芽后,小刚的种子还没动静。小刚有些不开心了,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告诉他可以再种几棵,只要不经常扒开土,过不了多久,他的花生就可以长出来了。果然在小刚精心的照顾下,新种的花生种子没几天就发芽了。

假如小刚的妈妈只是强硬地命令小刚不要把土扒开,那么小刚种花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许会在瞬间被扼杀,从此不再进行所谓的“观察”,而更多地听命于父母。一个不会主动思考的孩子又怎么会聪明呢?庆幸的是小刚的妈妈耐心等待结果,之后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因为图一时省事,就把孩子训斥一通。很多时候,父母多费一点心思就可以明白孩子的想法。

晶晶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有一天她拿了一个杯子问爸爸:“杯子扔到地上会摔碎吗?”爸爸回答:“当然。”爸爸本想解释,可是晶晶的手太快了,她一下把杯子扔到地上,地上顿时多了一堆碎玻璃。爸爸的第一反应是想打孩子,可是他转念一想,不如先听听晶晶是怎么想的。于是爸爸平静了一下,问晶晶:“你怎么把杯子扔到地上呢?”晶晶看看地上的玻璃说:“原来它真的会碎呀。”爸爸才明白,晶晶并不是想和自己作对,而是想验证一下杯子到底会不会碎。

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像晶晶爸爸那般冷静,他们大多会训斥孩子:“告诉你会碎你还故意摔,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不得不说,这些父母甚至懒得用一分钟去思考孩子做事的原因,而只会用父母的权威“冤枉”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他人说的话,这是一种探索的需求,也是他们变聪明的前提。所以在孩子违背父母的想法时,父母不要轻易否决他们,用一点时间,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就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这些通常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就能做到。教子箴言假如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从前爱说话,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漫不经心或者一说话就紧张时,你应该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犯了忽视孩子的毛病。如果是则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否则后悔终生的是自己。要改变孩子的“笨”,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变得“勤快”,认真地去对待孩子的每个问题,做孩子的听众和解惑者。当你真诚地听孩子诉说和解答他们的疑问时,你就具备了成为孩子朋友的条件。这种被父母尊重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他们就更愿意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而这正是孩子变聪明的前提。

用“心”来对话

作为父母,你可曾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了解孩子呢?而孩子对你的建议是否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呢?对下列问题,你如何回答呢?

你了解孩子的兴趣吗?你知道孩子最好的伙伴是谁吗?你知道让孩子感到高兴的事是什么吗?你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最不开心吗?你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吗?孩子有烦恼时会和你诉说吗?你懂得欣赏孩子吗……

假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者多数是否定的,则说明你并没有认真对待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权威去命令孩子做事。看上去,孩子更像是你的下属或被你施舍的人,因为这样的父母很少用“心”去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其实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或说服者,倒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建议,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欢欢的爸爸对欢欢要求一向十分严格,他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让孩子成才。可是最近爸爸发现欢欢每天放学回来就径直走进卧室,既不像平时一样缠着奶奶讲故事,也不看动画片。

爸爸自然是想知道原因的,可是他也知道直接问是问不出什么的。有一天吃过饭后,爸爸没有像往常那样绷着脸,而是悄悄地走到欢欢的卧室。爸爸把欢欢抱到腿上说:“儿子,爸爸可能平时对你要求有点儿严,你不会因此不喜欢爸爸了吧?”

欢欢看了看爸爸温和的目光,有些疑惑爸爸说这话的目的,但他还是摇了摇头。“那就好,欢欢,从现在开始,爸爸和你做朋友好吗?”

欢欢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满脸质疑地盯着爸爸看。这时,欢欢爸爸有点后悔平时对孩子太严厉了。他接着说:“朋友在一起总要说些小秘密,今天,爸爸就把自己的小秘密说给你听,你想听吗?”

欢欢顿时对爸爸所说的小秘密感兴趣起来,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

爸爸说:“有一次我上班时,有好多叔叔阿姨看到我不小心在楼道里摔了一跤,当时我可窘迫了。这可是我的秘密,你不能告诉妈妈呀!”

欢欢听后拍拍小胸脯向爸爸保证说:“您放心吧,爸爸。那我也应该告诉你一个秘密。”欢欢想了想说,“前两天班主任让我竞选班长,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当一个好班长,万一不行的话就丢人了。”

爸爸听完才知道欢欢这几天心事重重是因为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鼓励欢欢去竞选班长。在爸爸的鼓励下,欢欢果真竞选成功了。自从那时起,欢欢有什么事都愿意和爸爸说。他知道,爸爸是在认真听,并会给他好的建议,不会敷衍他,因为他们是“朋友”。

大多数父母由于常常忙于工作,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有限。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调查的结果显示:60%的父母一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时最常做的事情是:25%的父母在教孩子功课,35%的是让孩子看电视或者陪孩子看电视,其余的陪孩子做些游戏。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时间则缩得更短了,即使有谈话,其内容也多是“教导”性质的,父母很少真正用“心”去和孩子沟通。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虽然在钱堆里长大,却缺少父母的关心和与他们的沟通。时间长了,就使孩子畸形成长,许多问题儿童的出现可能也源于此。

做父母的要以心换心,先了解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之后再和他们真诚交流。只有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因感受到父母的真诚而不与父母疏远,才会向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首先,用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倾听。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讲话时,最扫兴的莫过于听到对方说:“这我早知道了。”而父母也可能不耐烦地说几句“知道了”,这其实是告诉孩子“别烦我”,扫兴的孩子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事实上,孩子认为父母最好的夸奖就是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听了,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从心理上和父母拉近距离,所以父母应该把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其次,父母不要因为不耐烦或没时间而敷衍孩子。要想自己的孩子成才,父母是需要下些工夫的,而仅用命令的口吻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敷衍态度。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并善于和他们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一定要是坦诚的、平等的和用心的。父母不该端着架子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不要让他们感受到压力,而要用心去了解他们想些什么。这样,孩子便会认为父母是他们的朋友,从而很容易打开话匣子,说出他们最想说的话,而这时是引导孩子的最好机会。教子箴言孩子需要父母用“心”来扶持,而不是用行动或者命令去帮助他们。许多父母因为本身时间有限,便懒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想用督促、命令、监控等方式去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稍有不从就斥之“不听话”。殊不知,这种“懒”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还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白生活的道理,他们需要一个摸索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倾听。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当父母愿意花一些时间,用理解之心去和孩子对话时,就能慢慢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轨。

多抽些时间来陪孩子

一位父亲刚下班回到家,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这时孩子跑过来问他一个小时可以挣多少钱,父亲有些不耐烦地回答100元。

孩子听完父亲的话,提出向父亲借50元的要求。父亲认为自己工作这么累,一个小时也才挣100元,而孩子一定是要钱去买些没用的东西,孩子一点都不懂得体贴自己,于是生气地让孩子立刻回房间睡觉。等这位父亲冷静下来后,又觉得对孩子过于严格了,毕竟小孩子爱玩是正常现象,这点钱他还是可以支付的。于是他进了孩子的房间,告诉孩子自己答应他的请求。

孩子听后非常高兴,他又从枕头底下拿出了50元钱。这时父亲的火气又上来了,他生气地问:“为什么你有钱还向我要?”孩子回答:“刚才我的钱还不够您一个小时的工资,可是现在够了,我可以用这100元买下您的一个小时吗?您已经很长时间没陪我玩了。”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父母的爱。更多时候,孩子不需要父母给他多少钱买东西,而是需要父母陪着他,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比物质上的需求更强烈。可是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抽出时间去陪孩子,这让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一点点流失了。其实孩子的成长并不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

教育学家夏洛特·梅森说:“许多父母终日忙碌,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终于有一天想起还有个孩子等待他们关心的时候,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和孩子沟通了,因为父母对孩子而言就像个无足轻重的陌生人。”

有的父母可能会埋怨,觉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了,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了那么多,甚至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操劳,却引来了孩子的满腹牢骚。还有的父母经常埋怨孩子大手大脚,好似他们根本不知道那是父母的血汗钱,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和父母怄气,使小性子,在他们看来,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很可能是父母与孩子没有沟通好的原因。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假如你不愿拿出一些时间和你的孩子一起度过,那么平时再怎么说教和交流都是徒劳无功的,而当你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时,就是你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时机。有时你可能会没有很多时间陪孩子玩游戏,但你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做些家务,这让你们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而且这也是最佳的交流机会。就算是工作很忙的人也能抽出这点时间,而且这比让孩子坐下来认真听你说教要好得多。”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要一点点发展,但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父母应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亲子之间的沟通是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更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等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忽视孩子很久了,而这时,孩子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工作特别忙碌的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的时候要常沟通,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彼此理解和尊重。“爸爸,今天可不可以和我一起看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月食?”军军兴奋地问爸爸。“不行,儿子,一会儿我还有一篇稿子要赶,明天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开,总之我没有时间和精神去熬夜等着。”军军不再说话了。

军军的爸爸晚上起床经过孩子房间时,看到军军正独自等待观看月食。爸爸犹豫了,他决定走到儿子身边陪他看月食。军军看到爸爸突然的出现,本来有些失落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他急忙把最好的观景位置让给爸爸,还把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他。

爸爸透过望远镜看那轮已经看过几十年的月亮,才发现这轮明月是如此皎洁、明亮。

爸爸和军军一起站在窗前,边看月食边轻声地说笑。他仿佛感觉到孩子的心因为这次月食事件而与自己近了。

自从那次看月食之后,军军开始向爸爸报告每天学校发生的事情,而且会在说完后认真听取爸爸的意见。有几次爸爸回家晚了,发现军军还在客厅等他。本来都快要睡着的孩子看到爸爸回来后马上精神起来,冲爸爸“唠叨”个不停,直到他觉得该说的都说完了,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屋子睡觉。

值得庆幸的是,军军的爸爸战胜了“忙和累”的念头,抽了一点时间陪孩子,所以才有了军军后来的转变。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心?这就要求父母在忙碌之余,抽出一些时间多陪陪孩子,适当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扮演一名老师或朋友的角色,陪孩子讨论问题、做游戏等。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亲近父母的机会,还会增进家庭的和睦气氛。教子箴言作为父母,工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孩子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一项工作做不好了,还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做好,但是孩子的教育却不允许重新开始。父母不能拿工作忙作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孩子,忽略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因为陪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家教,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想法,从而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二章 做孩子人生的范本

孩子是一张白纸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画师,你在上面画什么,他便长成什么样子;你教他什么,他便学什么。这里“画”和教不仅是口头上的,更应该是行为上的,因为孩子学得更多的还是父母的言行。

在孩子心里,父母是伟大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偶像。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比如玩过家家的游戏。如果父母经常责骂他,他可能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玩具或伙伴;如果父母经常挑剔他,他就很可能经常挑剔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决定着孩子将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身份,并努力地扮演好偶像的角色。请记住:你若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有一次,爸爸带静静到市场买东西,刚要过马路的时候,他们看到从一个中年人的口袋里掉出了一个钱包,可是那个中年人匆匆地骑车走了,没发觉自己丢了东西。静静的爸爸走过去捡起来一看,钱包里除了有几百元钱外,还有一些证件。要怎么通知这个中年人呢?正在爸爸想对策的时候,站在一旁的静静说:“爸爸,我们也不认识他,管那么多事干吗!”这话中透出的“事不关己”的口气让爸爸大吃一惊。于是爸爸对静静说:“我们不该这么想,你想一下,假如是你丢了东西,会不会很着急呢?那位叔叔丢了东西也一定很着急。我们应该懂得体谅他人,你说呢?”听完爸爸的话,静静沉默了。

后来,爸爸一有时间就带着静静去参加义务劳动或者帮助一些残疾人。慢慢地,静静变得懂得关心他人了。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才,父母就要全面了解孩子,在一些小事中发现孩子有哪方面不足,然后从自己身上着手改变,给孩子做好榜样。你会发现,过不了多久孩子的不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好习惯。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孩子都喜欢和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交流,如果对方无所不知,他们会衷心折服。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有利于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加深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2)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他们也会怎么做。所以父母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持公正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公正的意识。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嘲笑或讽刺别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尖酸刻薄。(3)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父母不要在家里谈论其他人的隐私,也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不乱动他们的东西,尊重他们的隐私。如果孩子确实在某方面出现了问题,要以尊重为前提帮助他们。(4)以身作则的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但处处包办却不是以身作则,这种父母虽然“勤劳”了,但对孩子却毫无益处。

鹏鹏的爸爸妈妈年龄稍大时才生了他,所以鹏鹏备受宠爱。为了更好地照顾鹏鹏,妈妈甚至辞了工作。鹏鹏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天天抱着他去幼儿园,一步也不离开他,做他的“保护神”,为他做最周到的服务:帮上厕所的鹏鹏提裤子;吃饭的时候,一勺一勺地喂鹏鹏,不用他自己动手;睡午觉时,妈妈要给鹏鹏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着鹏鹏睡觉……

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个人能力测试”。在测试中,鹏鹏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不会擦鼻涕……他总是跟在其他小朋友后面拖拖拉拉。

鹏鹏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后悔不已,她这才真正意识到,在自己的娇惯下,孩子已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地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让良好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而不是过分溺爱使孩子失去他应有的能力。教子箴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因此,父母应该注重榜样的力量,为孩子做好榜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除了生活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以外,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是乐观的,孩子也会很乐观;如果父母习惯抱怨生活,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如果父母是个热心人,孩子也会慢慢变得热心起来。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态度,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父母要取得教育的资格证

现在做什么都讲究持证上岗,可是做父母的却没有统一的资格证。父母的教育资格证并非虚谈,父母要取得的教育资格证其实就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想要做好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人生范本。就像一位教育学家曾说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家庭的尊重、对自己一言一行的注重,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现在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体现在心理方面,有的体现在品德方面,有的体现在人格方面。据专家分析,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许多父母都是以自己的工作为主,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致使孩子像被放养的动物一样“自由”发展。(2)父母离异。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破碎失去安全感,且因为缺少爱和受到歧视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扭曲。(3)父母的是非观模糊或品行不端。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父母有不良品行或者分不清是非曲直,孩子往往也会受到影响。(4)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到位。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大一点的时候坏习惯会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问题孩子的产生和父母是有紧密关系的。可以说,孩子没有对错之分,问题的关键出在父母身上。孩子的心灵好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同的父母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出孩子不同的性格。正像教育专家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而这些问题父母可以说没有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证。”

强强做起事来很磨蹭,这让他的父母很头疼,而且最近强强还变得了不爱学习,爸爸怎么说他都不听。没办法,强强的爸爸只好去请教教育专家。

专家听完强强爸爸说的情况后问:“你现在的工作不是很忙吧?”

强强的爸爸虽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依然回答:“是的,刚忙完一个工程,可以歇上一段时间。”“那你都有什么娱乐活动呢?”专家继续问。

强强爸爸说:“也就是看看电视,有时和朋友打打牌……”专家轻声说:“原来如此,那你是不是会玩到很晚,或者玩的时候声音很大呢?”“有时候会,可是我没有影响到孩子,我都让他回自己屋子去了……”强强爸爸显然意识到了专家的目的。

专家直接地说:“孩子的每种行为都不是天生的,有很大一部分和父母的行为密切相关。假如你在电视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者和朋友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却把孩子赶回他自己的屋里,命令他刻苦读书,他是不会照做的。而且你还提到强强做事磨蹭,你可以想想你们家平时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有看电视或看书报的习惯?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而这可能是他磨蹭的坏习惯养成的原因。”

强强的爸爸听了专家的话,顿时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后来强强爸爸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不再单纯地命令强强,而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一些专业书籍。强强见爸爸经常这样做,也不再着迷于电视或其他游戏了,他也像爸爸一样去认真做功课了。

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角色是最重要的。调查显示,多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父母的不良习惯有关。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远比说教更重要。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育孩子的本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身教胜于言传的说法许多父母已经熟知,但是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在很多家庭,父母依旧是对孩子说得多、做得少,忽略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只懂得教训孩子的父母除了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外,往往一无所获。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只会批评自己的父母,而是能做自己榜样的父母。教子箴言现在的很多父母虽然知道自己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也都明白榜样的无穷力量,但如何给孩子做好第一任老师,怎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却成了难题。有些父母觉得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就是督促孩子用功学习,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多表扬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时,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当然,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可是父母的教育资格证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因为只凭空口白话的说教是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的,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若父母自己先做,再引导孩子去做一件事时,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且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由此可见,懂得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的父母才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教育资格证。

小心!孩子其实是你的“监督员”

孩子在和父母的每一次互动中,其实都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可以这样说,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为孩子本身还不具备复杂的逻辑思维模式,往往是父母做什么,他便会学什么。父母自然不希望孩子学到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时孩子就成了父母行为的监督员。

8岁的小明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着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妈妈,今天我们班的芳芳穿了一件特别难看的衣服,肯定又是她们家什么亲戚的旧衣服不要了给她的。简直太难看了,我当时还问她为什么会穿这种破衣服,还告诉她要是换成我,我才不会穿呢,太丢人了。”

妈妈听小明说完,对他说:“小明,你这样做太伤人了,怎么可以这样笑话同学呢?”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服气了,说:“怎么了?本来就是嘛!她穿那么难看的衣服干吗不让我说呀?你不也和邻居张阿姨说过芳芳的衣服都是别人不要的吗?”

这句话突然提醒了妈妈,原来孩子的言行都是跟自己学的,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妈妈对小明说:“妈妈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对的,你应该发现妈妈的优点,而不应该和妈妈一样去说同学坏话。我们都应该看到并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妈妈和你一起改正好不好?”

小明说:“妈妈,我知道了。芳芳比我学习好,我应该向她学习。”

自从小明的妈妈意识到儿子在“监督”她后,一直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孩子的“监督”下,小明的妈妈不敢有丝毫松懈,她从不乱扔垃圾、横穿马路、说脏话、闯红灯,甚至在休息的时候都要正襟危坐。除此之外,小明妈妈还刻意压制自己的嗜好,吃饭不挑食、不长时间看电视、做事不拖拖拉拉,有什么消极情绪也会积极化解,以乐观示人。在穿着打扮上,小明妈妈也有所注意,而且不穿比较怪异的衣服。

当然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小明学着妈妈的做法,生活很有规律,也很讲公德。后来小明妈妈发现,孩子其实也帮她重塑了人生,因为在孩子的“监督”下,她觉得自己变得健康和乐观了。

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某个邻居家的孩子不懂事又邋遢,还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那么当孩子遇到邻居家的孩子时,就有可能讽刺他;或者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经常为孩子买一些比较时髦的衣服和玩具,但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则会助长孩子骄傲和虚荣的心理。当他看到别的孩子穿着不如自己的时候,就有可能嘲笑别人;还有些孩子的毛病正是父母夸奖出来的,因为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哪儿都比自己差,这让他们爱嘲笑别人。

事实上,孩子如果经常讽刺别人,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行为偏差,并影响他和别人的友好相处,这样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孩子有嘲笑别人的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看,应该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改掉孩子身上的毛病。

总之,想要让孩子达到预期的要求,父母就首先要做模范,规范自己的行为,给他们做一个榜样。当父母要求孩子不说脏话时,自己首先要做到谈吐文明;当父母要求孩子思想端正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思想端正;当父母要求孩子勤俭节约时,自己也应注意不要大手大脚;当父母培养孩子的修养和爱好时,自己首先应该从一些低俗的游戏中脱离出来;当父母要求孩子不说谎时,自己首先应做到诚实;当父母要求孩子勤奋刻苦时,自己也应该把好逸恶劳的习惯改掉。教子箴言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来自父母,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和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父母要改变孩子身上不良的习气,应该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以身作则:父母是最佳的教育范本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小的时候,不仅是智力启蒙的大好时机,也是对其进行道德启蒙的重要时机。因为孩子不仅在智力方面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在道德方面其实也是一片茫然。对于孩子来说,究竟什么是是非,什么是美丑,他们并不清楚,而且分辨能力很差。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其必要的指导或者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

现在的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广泛,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更要对孩子进行以身作则的教育。

上网是小辉寒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放松身心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这却让小辉的爸爸很着急,小辉上网的时间太长了,这已经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而且爸爸发现小辉已经有上网成瘾的前兆了。爸爸因此教训了他很多次,但小辉不是当耳边风,就是明着和父亲对抗。有一天,爸爸再次批评他的时候,小辉生气地对爸爸说:“为什么你能上网我却不能?我上学和你工作是一样的,你放假就能玩通宵,为什么连我白天玩你都要管呢?”

小辉的爸爸听完顿时哑口无言,他这才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嘴上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因为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所以以身作则才是教育的最好手段。原本小辉爸爸想:快过年了,自己忙了一整年,可以借机好好休息一下,好好玩玩,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行为和平时相比有一些偏差,而对小辉的要求依旧是高标准。小辉的反抗其实是因为不服气。

后来,小辉爸爸和小辉进行了一次长谈,并约法三章:上网时间不能过长,一次不要超过2小时,每天上网不超过4小时,不可以玩通宵;上网以查找学习资料为主,玩游戏或做其他事都是次要的;双方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小辉爸爸以身作则,看起了书和报纸,上网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他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小辉也开始跟着爸爸学,虽然他偶尔会上网,但大多是查资料、看新闻,即使偶尔聊天、玩游戏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玩很长时间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的行为本身就是父母行为的缩影。所以仅用训导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往往不会听话,即使听,也不过是因为你是高高在上的父母,而听话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那些习惯了听话的孩子只能说明他们在父母的管束之下,变得习惯性顺从或者放弃自己思考问题了。让自己的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相信不是父母所希望见到的,所以不如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学习。

在生活中,除了上网事件外,小辉也有不肯听爸爸话的时候。每次吃饭的时候爸爸都不许小辉看电视,当他还留恋卡通片中的情节时,爸爸总会毫不犹豫地把电视关掉,每次小辉都以哭闹来反抗,但爸爸从来不会因此手下留情。

直到有一次爸爸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这时小辉对爸爸说:“爸爸,你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吗!”这时爸爸才意识到每次强行关掉电源对小辉来说是不公平的,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

于是爸爸动手关掉电视,并对小辉道歉:“以后我们要互相勉励,一起戒掉这个不好的习惯。”后来,每到吃饭时间,小辉总会跑过去把电视关掉。爸爸也再不犯类似的错误,每次要求孩子之前,都会先检讨自己。

由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范本。教子箴言著名教育家洛克告诫父母说:“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轻心。假如父母在言行上出现失误,给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将难以补救。”由此可见,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的。父母的榜样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人生,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教育模式,不要只说不做,而是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说脏话,孩子抛弃文明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意识,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沾染上说脏话的坏习惯。假如父母长期纵容孩子说脏话,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如果父母喜欢说脏话,孩子往往也会抛弃文明。由此可见,这种不良的影响多来自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辨别能力很弱,往往分不清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将最亲近、接触最频繁的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所以,在家中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文明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而不是把说脏话当成一种习惯。

文文刚刚5岁的时候,爸爸不经意间发现他偶尔会说出一些脏话。刚开始爸爸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没有人教过孩子说这些话,后来经过确认,文文的确是在说脏话。但是,文文好像并不清楚这些话所代表的意思,只是单纯地模仿这种说话的方式。这让爸爸非常诧异,同时也非常担心。

后来,爸爸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确实在和朋友说话或是气愤的时候,会偶尔说一些脏话,文文说的脏话和说话的口气,不正是平时自己开玩笑或生气时的口头禅和口气吗?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爸爸开始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格外注意。文文的爸爸和妈妈约定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并互相监督,平时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地用“请”、“好吗”、“谢谢”、“对不起”这样的言语来表达他们的需要或歉意。

过了一段时间后,爸爸就很欣喜地听到文文说:“爸爸,帮我拿一下东西好吗?”而且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文文会表示感谢了。

现在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爸爸再也不用为文文的礼貌问题而担心了,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好习惯。

不管是父母随意说出的一句不文明的话或是在争吵时的攻击性语言,都可能被孩子学习,从而污染孩子的语言环境。当然,孩子也可能从电视或其他方面受到污染,不过,这也是可以改变的,想阻止孩子说脏话,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为孩子创建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文明一些是必需的,可是在自己孩子跟前用那么多文明用语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都是命令式的,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也很少对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不考虑文明与否。

一天,玲玲的妈妈在外面和邻居聊天,一阵风吹来把门关上了。妈妈赶紧喊玲玲:“请帮妈妈打开门可以吗?”玲玲回答:“好的,我马上来。”玲玲很快为妈妈打开门。这时妈妈对玲玲说:“谢谢”。当时邻居就笑了:“真没看见过你这样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用不着这么礼貌。”邻居在说话时,他的孩子正在一旁看着她。

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是自己的至亲就省略了应有的礼貌,因为孩子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成长的。假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文明,他们又怎么能学会文明呢?所以父母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修养给孩子做出榜样,平时多用文明用语。其次,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受。发现孩子说脏话时,父母不仅要注意检讨自己,还要引导孩子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用“我很不高兴”或“请您先离开”等话表达想法,时间久了,孩子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也会用一些文明用语。教子箴言因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孩子对父母潜移默化的教导丝毫不加防范。不管父母做的是对还是错,也不管父母的言行是否得当,孩子都会把父母看成是他们心目中伟大的榜样,并照着父母的行为去做。假如父母总是语言粗俗,满口脏话,那么教育孩子不说脏话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如果你为孩子做了这样的“榜样”,孩子则很难听你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想要让孩子讲文明,自己首先应该戒掉说脏话的毛病。

父母尊老,孩子礼貌孝顺

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模仿力极强,他们就像成人的一面镜子,见到的是什么就会反射出什么,而陪伴孩子最多的父母更是孩子最信任的模仿对象。可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人说:“从孩子的行为里可以看出其父母的品行”,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许多人都看过一则热播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后,她起身去给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脚,孩子见了,也跟着进了卫生间。妈妈给奶奶洗完脚,回到房间时,发现孩子不见了,在她回过头时,孩子正蹒跚地端着满满一盆水走过来,让妈妈洗脚。广告播完,画面上出现“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行字。

广告中的孩子为什么会想到给妈妈端水洗脚呢?因为他的妈妈为他做出了榜样。尊敬老人是传统美德,而不尊重老人是一种严重的道德偏差,假如孩子的错误认识得不到及时的矫正,父母的未来也将堪忧。

一个男人中年得子,对儿子百般疼爱,可是对自己的父亲却十分厌恶。他觉得父亲现在连路都走不稳了,没什么利用价值,所以想尽办法把父亲打发走。于是他对自己的父亲说:“你带上一条毯子,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吧。”这个男人其实不想给父亲一条毯子,但又实在张不开嘴。

这时儿子说:“爸爸,不要给爷爷一条毯子,他用半条就够了,剩下半条我们收起来。”男人听了很高兴。可是儿子接着说:“等我长大后,剩下的半条你可以自己留着用……”

孩子的话让这个男人大吃一惊,他急忙留住了父亲,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孩子照葫芦画瓢。

不尊敬老人是一个恶性循环,老人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因为你现在的言行对孩子起着直接的教育作用。现在你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以后你的孩子也可能会怎样对待你。然而许多父母在教导孩子尊敬老人时,却往往是尊老不足。

每位父母都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可是在真正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它。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现象:父母经常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结果是孩子根本不听这些道理。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却肯定是原因之一。也许在父母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时,自己在公交车上却不给老人让座;也许父母在教育孩子长大后要孝顺的时候,自己却在对父母百般挑剔,甚至大声责骂。这些做法都会让孩子觉得不孝顺父母、对父母不礼貌是理所当然的。教子箴言俗话说:“栽什么树结什么果”,当你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却把父母放在一边时,种下的就是一枚苦果,因为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假如父母不孝顺,这样的父母也难以感受到孩子的孝顺,因为他们已经把这种不孝的理念传输给孩子。同样的,如果父母事事想着老人,那么尊敬老人的习惯也会传递下去。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孝顺和礼貌,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尊老。

父母怨天尤人,孩子消极处世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乐观积极的性格,因为只有孩子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时,他才会是快乐的孩子,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就已经习惯用消极的态度处世。调查发现,这与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处世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在有些孩子身上的自私、任性、消极或好逸恶劳等性格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所致。

小昭家庭条件很好,但他却过得并不开心。虽然才上小学五年级,他却十分敏感,也很悲观,遇到事情总会往不好的那方面想。如果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就会认为自己以后的成绩也不会好了;即使看一场电影,他也只关心其中的负面内容;他还很爱发牢骚,比如当老师批评他以后,他会悲观地想:“老师只喜欢别的小朋友,不喜欢我……”、“老师看我成绩不如他好所以才批评我的……”

原来,小昭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他们对小昭的要求比较高,而小昭觉得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所以小昭觉得自己很失败。又因为妈妈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工作比较忙,回家后总是对家人不停地抱怨单位中的某某太懒惰或某个领导太势利等,小昭也很自然地学会了抱怨。

孩子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在父母的各种言行的影响下一点点养成的。如果父母总以悲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孩子就只会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如果父母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孩子自然也就会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更容易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

乐观是为孩子开启光明未来的钥匙。乐观的孩子即使遭遇挫折,也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在的一切,他们知道幸运之神永远站在乐观者这边,会用自己的力量与挫折作斗争,这种乐观的性格是孩子面对人生时最有力的武器。如果孩子习惯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那么他很可能会意志消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这会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改变自身开始,正确地引导孩子走出消极的误区。

父母遇到事情时首先应该乐观一些,并适当地把这种乐观情绪传达给孩子。你可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你对困难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想法。

在工作之余父母总想多陪陪家人,但公司安排的加班却又不得不去。这时,悲观的人大多会向孩子这样道歉:“爸爸今天又要去加班了,单位还有一堆麻烦事等着爸爸处理,抱歉不能陪你了。”当父母对孩子说这句话时,就已经对孩子的情绪产生了负面影响。孩子会觉得父母是不想去加班的,但不去又不行,即使这个周末有别人陪,孩子仍然不会高兴。但如果父母乐观地对孩子说:“爸爸工作有些忙,等加班回来再陪你玩。”这时,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能干而产生一种自豪的感觉。

在生活中,父母要常常向孩子展示一些乐观态度,让孩子知道,生活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战胜它。父母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自己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因为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是孩子形成积极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经常唉声叹气,专挑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钻牛角尖,经常用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父母的消极态度,这样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很不利。所以父母不能只强调孩子的学习,而不顾孩子积极性格的培养。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生活的榜样,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子箴言父母的各种生活态度都很容易使孩子受到影响,有时父母不经意之间说出的一句丧气话也有可能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比如当父母看到外面下雨的时候,就随口说一句:“天气简直太坏了,又下雨!”这句话可能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下雨很讨厌,它让人们不舒服了,其结果就是从潜意识中,孩子也开始讨厌下雨天;如果父母说:“雨天真好,大地上的花花草草又可以喝个够了!”这时,父母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乐观的想法:下雨对植物有好处,我们应该喜欢雨天。所以父母若想改变孩子消极处世的行为,先要改变自己怨天尤人的态度。

父母积极进取,孩子则乐于竞争

很多父母只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且在说教中常常采取自我否定的方法。比如他们经常对孩子说:“我的学历不高,没有什么文化,除了供你上学外,我这辈子是没什么指望了,你一定要出人头地……”还有一部分父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接送孩子,让他们学画、学琴,陪他们写作业……总之孩子成了父母的全部寄托,而父母对待自己的工作时,态度却很消极,甚至有些家长还为孩子辞去工作。在父母心中,把孩子培养好了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可是让父母不解的是,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还是学得不太好。父母自认为说教和消极地陪孩子是对他们的鼓励,其实在鼓励之外,孩子还看到了父母缺乏进取心,这种心态对孩子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的孩子不是很爱读书,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这位父亲特意和孩子立下一起读书的“誓约”。从那天起,他就买了和工作相关的书籍,一回到家就看书,而把以前的休闲活动全部取消了,可是他毕竟记忆力不强了,所以有时甚至会挑灯夜读。

孩子见父亲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每天都这样学习,为了不让父亲看不起,他也渐渐地拿起书本,开始写作业,认真参加考试……这样过了几年时间,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非常优秀。这位普通职员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因为专业知识过硬而得到了晋升,这是他从未料到的,因为他当初读书的目的只是想激励孩子的进取心。

由此可见,父母的进取心胜过任何说教。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那么应该从提高自己的进取心开始,多多学习。

在一所大学里,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一个班里出现了一个将近四十多岁的女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女人是因为无聊才来这里学习的。但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这个女人并不是因为空虚才来这里的。她每天都很认真地学习,并且很早就来教室温习功课,笔记也记得工工整整的,甚至一些年轻的大学生都拿她的笔记作为参考。后来大家纷纷问起她学习的原因。原来,这个女人的家庭很富裕,孩子刚上初中,为了自己能跟得上时代发展,她才来大学充电的。有的人问她:“你不用照顾孩子吗?居然有时间来学习?”她回答:“我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和孩子一起进步。以前学的知识太浅了,而且常年不用,我有些跟不上她,所以她有些懈怠。现在不同了,我一回家孩子就和我一起讨论问题。虽然我上大学,而她上初中,但是她看到我进步,就会努力学习。”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进取,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信服。如果父母只限于培养孩子,而忽略了自身的提升,孩子也很难成才。因为父母的素质不高,就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没有好的氛围也就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所以与其只埋怨孩子不思进取,没有竞争力,不如首先让自己变得积极进取。教子箴言父母的行为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同样,父母的进取心也决定着孩子的进取心。父母缺乏进取心,不注意提高自身的形象和修养,而只要求孩子上进就是一种教育误区,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重点,如果父母表现得积极进取,就既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好榜样,又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敢于竞争,乐于竞争。

第三章 合格的父母“不生气”

父母发怒一时,影响孩子一生

心理学家曾对一些不到两岁的孩子进行过观察。心理学家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房间里玩耍,父母先用平常的语调对话,之后再用比较激烈的语气对话。心理学家发现,当父母用平常语气对话时,这些孩子没受到丝毫干扰,依然十分投入地玩耍;一旦听见父母激烈的谈话,他们的反应大多是立刻停止游戏,继而有些畏惧地盯着争吵的父母;在这之后,当父母再用平时的语气对话时,孩子们也都会受到一定的干扰,有时会停下游戏看看父母。

心理学家认为,也许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吵架,也不知道父母究竟在争些什么,可是这并不表示父母的怒气对孩子没有影响。在父母面前,孩子其实是个“弱者”。本来父母的权威就已经让孩子觉得有些害怕,再加上发怒时的表情和语气,这更让孩子觉得父母比陌生人还可怕。

很多时候,父母似乎是为了教育孩子而生气,可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怒气不仅让自己难受,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有很多孩子对童年的记忆就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打斗,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理容易走向极端。

小超的父亲大声冲妻子喊道:“你是怎么做妈妈的?现在小超总是跟一群小混混玩,你就不管管?”小超的妈妈也不甘示弱地大声冲丈夫说:“你就知道说我,你又是怎么做爸爸的?孩子不是你的吗?你就没责任,什么都不用管了?”

这时的小超似乎并没有受父母的干扰,他依然两眼直勾勾地看着电视,因为这种情形已经让他见怪不怪了。妈妈看到小超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更来气了,她冲小超吼:“就是因为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我们才吵架的,你居然……”小超没听完妈妈的话,就关上电视,在谩骂声中摔门出去找他的朋友们去了。

许多父母都和案例中的小超的父母一样,在孩子出现错误后,就开始发脾气,埋怨对方,埋怨孩子,似乎责任都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和脆弱,当孩子见父母因自己而争吵时,会产生“这是因为我”的念头,他们便会有一种自责的心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放大了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因此变得压抑,“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还可能由此而生,从而把父母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在争吵和打骂中长大的孩子,身心很难健康。父母与其急着打骂孩子,急着埋怨彼此不对,不如仔细想想出现问题的原因,换个角度看问题,并及时和家人、孩子沟通,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发怒的几率,还可以正确教育孩子。教子箴言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采取怎样的交流方式,孩子很可能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父母喜欢发怒,孩子除了感觉到害怕和受到一定的心理影响外,很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方式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已经把发怒看成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父母一定不要图一时痛快,而给孩子留下双重的心理阴影。

别让担心和爱转化为生气

亭亭是一个少言寡语的女孩子,很听话。有一段时间李老师发现亭亭居然连续几天都没写完作业,考虑到亭亭的内向性格,李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让她回家补。

让李老师没想到的是,平时很听话的亭亭居然只补上了一小部分作业。李老师问她原因,她不说话。没办法,李老师只好向亭亭的父母了解情况,于是让亭亭叫家长,可过了几天也不见她的家长来。后来李老师只好在放学的时候到校门口看能不能遇到亭亭的家长。

亭亭妈妈每天都来接她,所以李老师很容易就见到了亭亭妈妈,并把亭亭的情况和她妈妈说了。刚聊几句,亭亭的妈妈就冲上前去用力打了亭亭一巴掌,自己也立刻哭起来。

李老师当时被吓了一跳,反应过来之后急忙上前劝住亭亭妈妈。亭亭妈妈开始对李老师倾诉起来,原来亭亭妈妈只有小学文化,因为自己深深体会到缺乏知识的痛苦,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就是因为有这种望女成凤的念头,她才给了亭亭过大的压力,只要亭亭被老师批评或退步了,就会严厉地对待她。这次亭亭的作业没写完,担心妈妈责骂她,只好自己躲在卫生间里写,因为时间不充裕,所以只补了一小部分。

亭亭妈妈对女儿的严厉本是出于爱,想让女儿出成绩,可是她却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教育女儿,让女儿体会不到她的爱,甚至只感觉到母亲的可怕,即使明知犯了错误也不敢向父母承认,而是以撒谎的方法去逃避父母,这无疑造成了恶性循环。

李老师告诉亭亭妈妈:“关心孩子的学习是好事,但是给孩子过度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生气甚至是打骂他们,只是图一时痛快,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亭亭是个听话的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对她的期望和爱正面告诉她,并鼓励她,而不是用生气打骂的方式,也许亭亭会变得更出色。”

亭亭妈妈听完老师的话,试着改变平时教育孩子的方法,开始多和孩子谈心,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而不是对她发火。过了一段时间,亭亭有什么心事也会大胆地和妈妈说,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也不再刻意隐瞒,她不仅性格变得开朗许多,学习上也有了很大进步,自主性强了许多。

父母有时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对孩子大发脾气,虽然是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和爱,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很生气。

航航放学后就和伙伴一起到河边玩,直到天快黑了才想起回家。刚到门口,航航就看到妈妈在门口等他。妈妈看到航航,生气地对航航喊道:“你还知道回来?怎么不在外面玩一整天?反正你也不想回来,干脆你今天就别回家了。”

航航被妈妈骂了一顿后,愣在门外不知该怎么办。

其实航航妈妈在见到孩子回来后,心里首先感觉到的是一块石头落地了,可是因为之前担心航航又让妈妈觉得很生气,所以,就把刚才的担心以生气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父母是可以理解航航妈妈的,可是孩子会因为挨骂而生父母的气,因为他理解不了父母骂他的原因仅是出于关爱。

假如航航的妈妈在见到航航后,不是骂他,而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航航,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妈妈完全可以对孩子说:“航航,爸爸妈妈都很担心你,我们轮流在这儿站了几个钟头等你,怕你出意外,现在看你安全回来了,我们的心才算放下了。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希望不要再有下次了。”孩子听了这样的话,才会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他也会明白让父母担心是不对的。教子箴言父母有时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对孩子大发脾气,虽然这只是因为自己的担心和爱,但孩子们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生气,于是叛逆一些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比父母还“生气”,因为他们在父母的怒气中很难认为这是爱。所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应该保持理智,避免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更不要试图以暴力解决问题,那只会加剧孩子的反抗。所以与其发泄自己的怒气,不如把自己的担心和爱表达出来,这样孩子反而更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绝对不当“压力锅”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充当了“压力锅”的角色。他们对孩子经常有这样的声音:“我不想再重复第N遍”、“总是不听话,我忍你很长时间了”、“不要再考验我的耐心”等。父母说出这些带有“威胁”性的话,反映了父母的“愤怒的压力”已经超过压力锅的标准,马上就要喷发了。多数父母说完这些话后,随之而来的即使不是打骂,也是一顿严厉的教训。

也许有些父母会说:“这孩子总犯错误,我们对他一忍再忍,可是没想到他居然不改,我们怎么能不生气?又怎么能不教训他呢?”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因为孩子还不够成熟,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犯了错误。这时,父母要多用一点时间去引导孩子,耐心地、及时地、反复地对其进行引导,而不要指望一次就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要父母耐心地引导,孩子的许多行为就会随之而有所改变。可是如果父母不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错误,而是一次次咬牙忍耐孩子的错误,那么即使过去很长时间,孩子也可能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一个周末,明明对妈妈说要下楼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堆雪人,妈妈答应了,不过给了明明时间限制:“外面很冷,你最好玩半个钟头就回来。”明明听后很高兴,他拉开门就要走,妈妈突然对明明大喊一声:“明明,你忘了我说过什么吗?”

明明被妈妈的喊声吓得呆住了,过了一会儿,明明回答:“你说只能玩半个钟头。”

明明妈妈有些生气了,“我不是说这句话,我昨天对你说什么了?你这孩子,一点记性都没有!”看着明明依然不明就里的表情,妈妈简直气愤到极点,她冲到明明面前大声说:“你究竟长没长耳朵,怎么就记不住我说的话呢?每次都是这样,说多少遍你才听,你是不是故意气人哪?昨天刚跟你说过,现在外面天冷了,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戴上围巾,不然就生病了,你怎么总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呢?如果你再这样,你就不要惦记着出去玩了!”

明明脸上明显少了刚才的兴奋,但是为了能出去玩而不是在这里听妈妈的教训,他迅速跑回屋抓起围巾跑了。

其实,明明并不是故意不听妈妈的话,他只是光想着到楼下去玩,忘了要拿围巾。这时妈妈只要提醒孩子就可以了,而不必非要以生气的方式说出来,搞得双方都不愉快。

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误让父母变成“压力锅”,而是父母的心态刺激了自己,他们想以这种快捷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平和、耐心地教导他们,不以压力锅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子箴言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若是采取“一忍再忍”的态度,总是不释放情绪,那么在最后爆发的时候,不仅教导不了孩子,还会使自己因为忍耐而觉得委屈。当你用焦躁的情绪面对孩子时,要试着自我调节,合理调控,找一种合适的方法让它释放出来,而不是“压”下去,否则只会让气愤越积越多。所以与其对孩子生气,还不如考虑该怎样平和、耐心地去引导孩子。

失望时,想想自己小时候吧

李敏是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有一天,她带着孩子去拜访一位老友。到朋友家的时候,朋友正在教育她4岁的女儿。看到李敏来了,朋友便气急败坏地向她“告状”:“我今天去学校接她,老师告诉我珠心算测试全班就数她反应慢,而且这个礼拜她也没能拿到小红花,我正跟她说明天不带她去玩了,要去我刚给报的钢琴班上课。你说这孩子多不听话,她还不想去,看她哭得多难看。”说完,朋友又转过头去骂孩子:“你多丢人呀,太没出息了,什么都学不好……”李敏看了看挨批评的女孩儿,她正倔犟地瞪着妈妈,之后吸吸鼻子,又轻声哭起来。

这时李敏不禁想起从前她和这位朋友还是学生的时候,朋友的父母对她实行的也是“高压政策”。父母要求她的学习成绩一定保持前几名,还要才艺双全,那时朋友虽然很努力,但也没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所以她在上学时过得有些沉闷。有时,她实在太闷了,就会对李敏说:“如果我做了母亲,是不会允许自己和丈夫像父母对待我一样对待孩子的,我一定要做世界上最能理解孩子的妈妈……”这话就像昨天说的,而现在的朋友却没有做成她理想中的妈妈……

李敏劝说完朋友,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强迫孩子做了他曾经不愿意做的事。从那以后,每当她对孩子感到失望的时候,就会想起从前的自己,于是把对孩子的责备变成了鼓励,也很少给孩子压力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陷入一种轮回中却不自知,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许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可能会得“健忘症”,忘了他们曾经也是孩子,忘了他们也曾经犯过和孩子类似的错误,也忘了他们在犯错误的时候是多么渴望大人的理解、包容和原谅。在孩子心中,严厉的父母有时甚至是冷漠的,父母失望时对孩子的刺激给他们留下的更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个叫帅帅的男孩从学校的二楼跳了下去。当父母接到电话赶到医院时,医生刚给他拍完片子,除了腿部轻伤外,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帅帅爸爸看到帅帅意识还清醒,就开始在病房里大声责骂他:“你是不想活了还是疯了?居然从二楼跳下去!”老师看帅帅爸爸太激动,急忙把他拉到一旁,告诉他现在帅帅情绪不稳定,不是发火的时候。可是这时帅帅的火气也被挑起来了,他突然冲爸爸大喊:“我就是不想活了,我不如从五楼往下跳了。”

帅帅爸爸听完就想冲过去揍他,不过被帅帅妈妈用力拉到外面去了。这时有同学说,刚才看到帅帅和几个男孩在二楼讨论关于勇敢的问题。后来同学们起哄说有谁敢从二楼跳下去就是全班最勇敢的,帅帅在大家没反应过来之前就“优美”地跳下去了……

帅帅爸爸听后更愤怒了,他语带讽刺地说一会儿还要带儿子去检查脑袋,看看是不是脑袋出了毛病。帅帅妈妈拉拉丈夫说:“你就别骂孩子了,他已经受伤了,算是受到了惩罚。”

帅帅爸爸仍然很气愤:“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种蠢事,难道他不明白这会出人命吗?”

帅帅妈妈回答:“你真说对了,看来帅帅的确不知道。假如他知道这种行为如此危险,一定不会这么做的。他可能感觉从二楼跳下去是件小事,而这次教训让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这就足够了。你没必要这么骂他,而且你小时候难道不是这样子吗?”

这时帅帅爸爸有些尴尬地咳了两声,然后说起他上学时经历过的“大冒险”——和同学比卧轨,火车来时谁最后跑谁最勇敢。帅帅爸爸说起这段回忆时,他的激动情绪也慢慢平稳下来。他感觉自己当年做的比孩子现在做的要过分得多,而且当年他也曾因此受到了父母的批评,他还记得当时挨骂时自己不服气的劲头。想到这里,他觉得刚才不分青红皂白骂儿子显得过于武断了,帅帅不过是因为年龄还小做了一件错事,骂他想必也没起什么正面的教育作用。

过了一会儿,帅帅爸爸再次走进病房,他一边扶着帅帅,一边严肃地告诉帅帅这么做的危险性。帅帅见爸爸不再吼他,而是表现出心疼的样子,也抱歉地低下头。

孩子因为缺乏经验,所以常常会做出一些成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来。假如父母用粗暴的方式教训孩子,孩子不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以后还会明知故犯。如果父母愿意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去判断他们如此做事的原因,则可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子箴言假如父母勇于剖析自我,就会发现你的许多人生经验也都是从错误中一点点得出来的。父母能允许自己犯错误,为什么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呢?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犯错误也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面对的。所以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的第一反应不应是生气,也不应是对其责骂和批评,而是在理解之余,做出正确的指导。

成绩不代表全部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智慧超群,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在这种期盼中,学习成绩成了很多父母判断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标准,甚至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分数教育上。

其实父母以分数评价孩子的观念是错误的。分数只是孩子成绩中的一部分,而且高分也不等于就有高能力,所以为孩子的成绩大动肝火的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行为。

一个经常指责他孩子的爸爸,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所以他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很聪明。有一天,他在白纸上面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拿给爸爸看,问:“爸爸,你在这纸上能看到什么?”爸爸回答:“我能看到纸上有个黑点。”“可是纸上还有一大片空白,为什么爸爸只看到小小的黑点呢?”孩子的父亲翻然醒悟,从此开始关注孩子的优点。这使父亲心里感到十分满足,而孩子因为父亲懂得赏识自己,学习成绩慢慢赶上了。

有些父母只知道看孩子的成绩,往往不看孩子有没有别的优势,由于他们过分地执著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把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使得他们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而流于表面。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孩子不勤奋的缘故,于是给孩子报补习班,一旦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就责骂孩子,甚至大打出手。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不仅给孩子加重了身体上的负担,而且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父母的压力往往是孩子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不以成绩作为标准,不用“有压力就有动力”的思想去要求孩子,反而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父母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成绩单上,也不应该把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以后能否成功的标准,而应该教育孩子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学习做人,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才。

曾经有一位初中生在做一道数学题时,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了一道题,得到的答案和书上的答案一样,但是解题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他很高兴自己能想出这么好的解题方法,于是高兴地跑过去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了一下,但妈妈却对他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现在做练习,老师可能只看答案就让你通过了,如果到真正考试的时候,老师发现你解题的过程和书上要求的过程不一样,有可能会扣你的分,那就会影响你的成绩。”

分数和能力是不同的,做同一道题,却能想出不同的解法,说明孩子是聪明的,但分数却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只以分数看孩子是不公平的,分数只是一种功能有限的教育工具,它可以提醒父母进一步关注孩子的成绩,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孩子的所有信息,更不能预测出孩子的未来。

有些孩子天姿聪明,在读书上比其他孩子省力,有些孩子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取得高分,但这并不能说明孩子在其他方面比别人差。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的成绩和他的人生看成因果关系,而是要看到孩子身上的特长,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些父母往往错误地认为只有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是人才,却忽略了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都是人才。父母应该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不要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要善于发掘孩子的特长,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子箴言有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不惜以欺骗的手段取得高分,并借此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这样做固然有错,但其中也有做父母的责任。父母有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义务,但父母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提高孩子的分数上。据调查,那些成绩很好的孩子压力都很大,他们需要的不是分数上的激励,而是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赞美。所以,父母们要记住,分数并不反映孩子的所有能力,仅以分数判定孩子只能埋没孩子的智慧。

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

很多父母都曾为孩子闯的祸伤脑筋,可是在用尽教导、训斥等一切手段之后,孩子依旧是“屡教不改”。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小,对什么事都感到好奇,很多时候,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只是为了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作为父母,虽然可能不理解孩子在探究中获得的乐趣,却依然需要耐下心来教导他们,这样孩子才会一点点成熟、长大。如果仅是因为孩子触怒了你,就对他怒目相向,当时孩子可能会“屈服”,但过不了多久,他便会故态复萌,甚至是变本加厉。

只有4岁的多多今天做了一件让爸爸很生气的事,他把一杯滚烫的开水倒到了花盆中。这盆花是很名贵的兰花,多多爸爸已经养了好几年了,用多多妈妈的话说就是“这花比多多进家门早”。

爸爸看到多多用开水浇花,怒气一下就上来了,他伸手就要打多多。多多看到爸爸生气的样子吓得大声哭起来。哭声把妈妈引来了,她拉住丈夫的手说:“孩子不是故意的,你的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你怎么不问问孩子原因就动手呢?”

妈妈的几句话让爸爸冷静下来。在他心中孩子当然要比花重要得多,而且他确实没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妈妈替多多擦干眼泪,轻声问:“你怎么把热水倒在花身上呀?”

多多抹了抹眼泪回答:“妈妈总让我多喝水,说这样才健康,我想让花也健康。”

原来多多是出于一片好心,只不过他不知道这样做是错的。

精力充沛的孩子往往像多多一样好心办坏事。孩子也许是制造麻烦的行家,会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或者弄坏东西,可是他们的本意不是想制造麻烦,所以不要把孩子的破坏行为都归结为他们愿意或故意搞破坏。假如非要说孩子有什么不对,则只能说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而他们本身却又精力充沛。事实上,他们正是从一次次的教训或者闯祸中学到了人生经验,父母应对其加以引导,而不应大加训斥。

飞飞和妈妈一起到餐厅吃饭,显然,她对装果汁的杯子的兴趣比吃饭本身要大得多。她不停地对着杯子看来看去,一会儿拿起来,一会儿放下,直到杯子“嘭”的一声掉到地上。妈妈大声训斥道:“你真是个讨厌的孩子,告诉过你吃饭的时候不许玩。你再这样,我就不带你出来了。”妈妈的怒气让孩子害怕了,因为摔碎心爱的杯子而不高兴的飞飞害怕地大哭起来,这招来陌生人的注意,飞飞妈妈只好尴尬地结账,把飞飞领走。本来心情不错的母女俩的就餐因为孩子的哭闹和妈妈的怒火而宣告结束。

其实,孩子做的许多错事并不是有意的,假如飞飞知道玩杯子的后果是把杯子摔碎,估计她是不会那么做的,因为在杯子碎的那一刻,她也被吓到了。可是因为她才只有五岁大,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告诉她杯子会碎。聪明的父母在这时不会发怒,他们可以理解孩子不是刻意惹人生气,所以只会对孩子说:“不要紧,你可以再来一杯果汁,不过玻璃杯是很脆弱的,不应该拿来玩。”

培养孩子的确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得付出爱和耐心来应对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因为只有耐心教育孩子,细小的幼苗才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教子箴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父母用耐心和爱心一点点雕琢,急于求成只会糟蹋孩子的天分。做父母的应该明白,孩子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长大,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明白所有的事,拥有所有成人应有的经验。假如因为孩子毁损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迁怒于他,只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因为父母的做法给孩子的感觉是他们远远比不上那些被他们毁掉的东西。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如耐下心来,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解释,引导他们。

第四章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和孩子保持朋友一样的距离

教育孩子时,很多父母都只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而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世界中,想想孩子的感受。然而孩子渴望父母能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父母应该把长久以来的角色转换一下,先和孩子做个朋友,之后再做父母,这样就会轻易知道孩子的想法。

有天晚上,爸爸帮敏敏辅导数学。有一道题爸爸讲了很长时间,敏敏却表现得有些心不在焉。本来脾气就急的爸爸顿时火冒三丈,让敏敏到房间去好好反省错误。敏敏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对才惹爸爸生气了,于是低着头走进房间。可是爸爸越想越气,很想像以往那样冲进去狠狠打敏敏一顿。

过了好一会儿,爸爸才克制住打孩子的冲动。他推开敏敏的房门,看到敏敏正在小声哭。爸爸走过去,轻声对敏敏说:“心里难受了?刚才是爸爸态度不好,太不够朋友了,爸爸错了,以后爸爸一定不会大声吼你了,原谅我吧。”

敏敏抬起头,有些怀疑地盯着爸爸,见爸爸正在对她微笑,便大声哭了起来。爸爸拍拍女儿的肩头,敏敏边哭边对爸爸说:“是我不对,我应该认真听。”这是爸爸教育女儿以来头一次听女儿主动承认错误,他没想到一句温柔的话却胜过了打骂。

后来他们回到书桌旁,敏敏对爸爸说:“这道题让我仔细想一下,也许我能解决它。”果然,敏敏经过认真的思考,没一会儿就解开了这道难题。

从那以后,每次和孩子有分歧的时候,敏敏爸爸都会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口气和孩子商量问题。在这种类似朋友间交谈的气氛中,敏敏变得和爸爸无话不说。他们一起唱歌,一起跑步,一起看书,而且每看完一本书还会交流一下心得。

这位父亲改变了教育方式,用和孩子做朋友的方式,很快就抓住了孩子的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孩子相处得其乐融融。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值得父母们借鉴的。

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几乎每个感觉和孩子相处愉快的父母也都是因为他们愿意放下父母的架子,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玩耍、尊重孩子。在父母和孩子相处时,不要总以父母的角色出现,你完全可以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平等地沟通,而不是谁必须服从谁。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准备一篇“怎样才能做好孩子的父母”的论文。可是他突然发现,虽然自己是教心理学的,却从来没有研究过自己孩子的心理,这篇论文自然也无从下手。后来,教授决定用一天时间单独和儿子到海边去玩。他们一起玩排球、冲浪……总之,一切在海边可以玩的他们都玩了。一天很快过去了,教授和儿子都累了,可是他们都感觉十分快乐。

在回家的途中,儿子突然对教授说:“爸爸,我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是吗?从现在开始,你希望我做的每件事,我都会考虑去做。”

想要和孩子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就需要我们放下父母的架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愿意亲近父母,孩子也才会很自然地考虑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一些事。

当然和孩子保持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并不是让父母放下所有的权威,因为这样有可能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可以说,完全和孩子做朋友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因为孩子的思维毕竟和成人不同。父母和孩子间的“友情”主要是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上,只要能够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放任、溺爱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便可以像朋友那样相处。教子箴言有些父母在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又搂又亲,而在孩子做错事或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则开始对孩子严厉地教训,父母与孩子之间完全不存在平等和尊重。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因为父母随性的做法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感受不到尊重的孩子自然很难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父母只有和孩子保持朋友一样的距离,耐心、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威严的同时也感觉到与父母的亲密关系。

有空间,孩子才能成熟

现在有很多孩子被要求在成人规定的模式中成长,他们被圈在父母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没有一点自主发挥的余地。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有自由成长的空间,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一点点变得成熟起来。

彤彤刚上小学五年级,他不仅不爱学习课外知识,连上课的时候,都会悄悄地在桌子底下摆弄游戏机之类的东西。老师发现后,便给彤彤家打了电话。

当天,彤彤有些担惊受怕地回家了。没想到,这次爸爸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对他说:“爸爸相信你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因为爸爸觉得有些成人还会不分场合地玩游戏机,更何况还是个小孩子的彤彤,所以,爸爸并没有强制彤彤不去玩游戏机。

结果这一句简单的话比大声责怪起到了更好的作用,彤彤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真的没再犯过类似的错误。因为彤彤每当上课想拿起游戏机的时候,总会想起爸爸的信任,于是开始认真听课。

彤彤爸爸发现了彤彤的改变后,才意识到自己只是改变了教育彤彤的方法,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反省错误,彤彤就变得懂事多了。后来每次彤彤遭遇失败或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爸爸总是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赞美他,给他信任和空间,让他自己去想明白一些问题,而且告诉彤彤妈妈也要这样做。

有一次,彤彤爸爸问彤彤有没有什么对父母不满的地方,彤彤说:“当然没有,别的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你们这么信任孩子,只会骂他们,而我犯错误的时候根本不必担心挨骂或挨罚。”

孩子能表达出来的也许只有父母的“优惠”政策,但这其中却包含着父母为教育孩子所下的工夫。父母这样做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给他空间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引导而不是强制他们改正。这样的父母明白,要想纠正孩子的过失,就不应因为某事而训斥他们。即使他们没有达到父母所预期的要求,也要信任他们能做好,因为孩子只有在父母的信任中才能成长起来。

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小豪是个帅气的小男生,为了让小豪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弄得脏兮兮的,妈妈便限制小豪的活动。在家的时候,妈妈不让小豪玩激烈的游戏,而只是让他摆积木、看电视或玩车模,小豪还被限制不能爬上爬下。在公园的时候,他只能乖乖地牵着父母的手,而不能在儿童游乐园自由活动,顶多只能坐安全的电动火车,至于和一些淘气的小男孩摸爬滚打的游戏更是不能玩。

有一次大雨过后,虽然雨还没有完全停,但邻居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地跑到外面去蹚水玩。小豪看到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也很想去,于是鼓起勇气向妈妈提出了要出去玩的要求。可是妈妈一把抓住他说:“你不能去,雨还没停,你这样出去会生病的,而且雨水不干净。”可怜的小豪就像只被捆住手脚的小猫一样站在窗前看着其他小朋友尽情地玩耍。

小豪就像父母养在家中的一个小宠物,长得白白胖胖的很可爱,但是因为缺少了活动空间,体质比同龄孩子差得多,又因为缺乏和同龄人的交流,十几岁的男孩看上去竟像六七岁的孩子一样羞怯,完全没有一点男孩的调皮劲儿。

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此时的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全面的营养,还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自由的活动空间不仅有利于他们身体的成长,同时也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在家长的束缚下,孩子很难形成自主意识,而这不利于他们成长。父母若是给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他们则会在与其他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等,而这些能力正是一个孩子成熟与否的标志。教子箴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做每件事时自有他们的理由。有时父母只需要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信任他们的能力远比束缚他们的行为好得多,给他们一些信任和空间,他们能成长得更快。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替孩子做这做那,并且乐此不疲。可是孩子此时成了旁观者,因为他们无事可做而只能旁观。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本来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甚至以后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不再愿意自己做主,而是过分依赖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因为他们从小就不是自己的主人。

晨晨的爸爸喜欢在家中来客人的时候让晨晨露一手——表演说故事的本领。之所以称为本领,是因为晨晨除了可以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之外,还会自己编故事,而且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有好几种。可是晨晨还小,一看到不熟悉的人就会感觉紧张,而一紧张就难免有忘词的时候。这时爸爸表现得比晨晨还着急,总在边上提醒他。时间一长,晨晨不再自己费脑筋想了,因为他知道,反正爸爸在身边,他自然会给自己提醒。后来晨晨讲的故事也就没有新意了。

事实上,孩子都非常聪明,只要父母给他足够的思索时间,他往往会迸发出很多让成人意外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不是盲目地培养孩子,便是不顾他们自身的爱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为自己做主。

有许多这样的父母,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因为孩子动作慢,便为他们收拾书包;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为他们找些“有兴趣”的补习班。他们为孩子做这做那,却忽视了孩子到底想做什么。他们往往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而把孩子变成了“配角”。正是他们喧宾夺主的做法,让孩子变得要么过于依赖别人,要么叛逆,要么没有生存的能力。其实孩子多走一些弯路未必是坏事,让他们自己获得经验比父母的说教要强上许多倍。

如果父母仅因为害怕孩子“摔跤”就剥夺了他自己做主的机会,那么他将很难学会生存,因为失败正好可以使孩子累积一些生活经验,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可以这样说,假如父母不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把自己的观点当成孩子的观点,分析孩子的潜力和优势,并向他们提出建议,这样做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子箴言孩子其实很敏感,他们讨厌父母的强势安排,想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只要不做出轨的事,父母不妨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乐观自主的精神,使他们更快地成长。当然,在非常关键的时候,父母也要适当地帮助他们。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能够顺利发展,孩子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而把自己的兴趣当成孩子的兴趣去培养,结果很多孩子的兴趣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有些父母在潜意识中把孩子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或是私有财产,习惯性地支配他们的生活,即使在孩子有独立意识的时候,父母仍然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而是为他们决定一切。还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要求他们为自己争面子,所以就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头上。殊不知,这种包办行为是对孩子心灵上的摧残。

看到楠楠的许多同学都报了兴趣班,再加上妈妈小时候喜欢美术,又觉得画画比较文静,楠楠妈妈没有征求楠楠的意见就给她报了画画班,而楠楠喜欢的其实是音乐班,她觉得和小朋友在一起唱唱跳跳的很好玩。楠楠对画画的悟性不高,所以学画画后,她总是做不好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还总是不停地问妈妈:房子要怎么画、马路应该是什么颜色的……这时妈妈总会告诉楠楠,有时见楠楠画得慢了,甚至还会帮她画上几笔。每次楠楠爸爸见楠楠妈妈这样都会说:“你要让孩子自己想一下,让她自己画才对。”可是楠楠妈妈对此却颇不以为然,她总是回答:“我在帮孩子,这对她有好处。”

父母往往觉得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孩子去学习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爱好,而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这不仅让父母感到辛苦、劳累,也让小小年纪的孩子苦不堪言。

乐乐和楠楠的情况相似。乐乐是个读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弹琴,而且小小年纪就可以作简单的曲子。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乐乐的父亲却不允许她学琴,非让她学画画不可。当音乐老师开导乐乐的父亲,建议他尊重女儿的兴趣和爱好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兴趣、爱好,乐乐还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

乐乐爸爸的话未免有失偏颇。“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是不妥当的。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楠楠妈妈和乐乐爸爸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他们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而在报完兴趣班之后,当孩子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时,父母又急着“为人师”,剥夺孩子自己思考的权利。而且在别的孩子表现得比自己的孩子强时,父母又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笨。其实并不是哪个孩子比较笨,只是因为父母把他们的一切都包办了,孩子缺少动脑和选择的机会,难免表现得不如同龄孩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管父母怎么压制,他们的自主意识都会越来越强。他们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而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有些孩子虽然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但在对父母说“不”没起作用的情况下,他们只好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甚至还会因此出现过激的行为。

孩子不能成为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父母应该主动寻找并挖掘孩子的优势,让孩子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进而走向成功。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帮孩子选择并不是对孩子的爱护和帮助,相反只会毁了他们的前程。孩子的人生路上不会一直有父母的呵护,而摔跤往往会让孩子在今后的路上经得起挫折,所以父母应该把独立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即使他们会因为选择错误而受些挫折,却也会因此学会自立。教子箴言孩子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如果这种权利长期不被满足,他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从而很可能使他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假如这种消极心态一直深植于他的内心,势必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路。而且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也会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给他学会如何作决定的机会。

尊重孩子的兴趣

上小学二年级的雯雯已经有两年的学习钢琴的经历了,雯雯说,每当放学铃声响起的时候,她就特别沮丧。她说她宁愿待在学校也不愿意回家去。

雯雯为什么不想回家呢?因为她讨厌坐在钢琴前面,一首又一首地练习钢琴曲。刚开始的时候雯雯曾经流着眼泪和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钢琴,我不喜欢钢琴。”看见孩子哭,妈妈心软了,她想如果女儿真的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学钢琴了,这样天天逼着孩子,也不是个办法。但是,雯雯的爸爸并不这样认为,他坚持让雯雯练习钢琴。

雯雯妈妈说:“你觉得咱家女儿有成为音乐家的天赋吗?”

爸爸很生气地说:“有几个音乐家是靠天赋成名的?他们不都是刻苦练习才成大器的吗?再说了,人家名牌中学现在规定说特长生是有优惠条件的,别人家的孩子都钢琴八级了,咱家女儿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和人家竞争啊?”

爸爸的这番话让妈妈无言以对。雯雯的爸爸还给雯雯请了钢琴老师,而老师给她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每天必须练习4首练习曲。如果雯雯在练习的过程中精神不集中或者4首曲子里有2首弹得不好,爸爸的训斥是免不了的,有的时候爸爸还会用手指戳雯雯的头。

雯雯就这样练习了两年钢琴,但是她始终不喜欢钢琴,而且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她渐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说经常挤眼睛、努嘴巴、耸肩膀等,有的时候胳膊和腿还控制不住地乱动。雯雯的班主任和她的爸爸妈妈说:“雯雯上课时总是喜欢挤眉弄眼,还摆肩膀,而且经常突然尖叫,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得非常快。”

雯雯的父母听到这个情况以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带着雯雯来到医院,医生检查以后说雯雯患上了抽动症,这是因为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如果治愈的话需要很长时间。雯雯的父母对此非常后悔,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父母在看见别人的孩子多才多艺的时候,都会非常羡慕。因此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一样,既学习好,琴棋书画又能样样精通。但是,父母没有想过,世界上都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又怎么能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呢?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先想想或者先问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呢?还是要靠大人来把关。”诚然,孩子是年纪比较小,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可也要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陆先生的儿子陆小斌刚上一年级,有一次,他从学校回来,告诉陆先生:“今天有老师到我们班选学小提琴的人。”

陆先生问儿子:“你怎么样,有没有被选上啊?”

儿子说:“老师说我的手不适合学拉小提琴。”

陆先生问儿子:“你喜欢小提琴吗?你想学拉小提琴吗?”

儿子说:“老师都说了,我的手不适合拉小提琴啊。”

陆先生听了儿子的话,就知道儿子根本没有要学拉小提琴的意思。但是,陆先生仍然跟儿子说:“老师说你不能学拉小提琴,但是没有说你练习别的乐器不行。如果你喜欢什么乐器的话,就跟爸爸说,爸爸一定支持你学。”

陆先生觉得儿子不想学小提琴就不让他学,孩子总有他感兴趣的东西,等他想学的时候,不逼他他也会学的。

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陆先生带着儿子去逛街。他们走到一家乐器店的门口时,儿子被架子鼓吸引了。陆先生带着儿子来到乐器店里,儿子希望有人能给自己示范一下这个架子鼓的打法。音乐店的老板给陆先生的儿子打了一段鼓,儿子很高兴,告诉陆先生说自己要学架子鼓。陆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开始的时候,陆先生以为儿子就是图新鲜,但是后来他渐渐感觉到儿子对架子鼓真的很感兴趣。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到四年级的时候,陆小斌已经开始登台表演了,五年级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架子鼓九级证书。很多人都知道陆先生的儿子架子鼓打得特别好,有几个年轻人组的乐队还找到他,希望能和他签约。但是陆小斌觉得自己现在年纪还很小,不想参加乐队,因为那样就会耽误学业。他和陆先生说,如果可以的话,到大学再参加乐队也来得及,现在要把学习搞好。陆先生听到儿子的话很是欣慰。对此,陆小斌说:“爸爸尊重我,一直很支持我学架子鼓。我也应该尊重他,做到他希望我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家长尊重孩子的自由,那么孩子也一定会尊重家长。如果家长一味地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会对家长的行为产生反感,这样不仅不利于家长教育孩子,也不利于家庭气氛的和谐。教子箴言父母要在平日里仔细观察孩子,看孩子对什么事情比较有兴趣。想要孩子参加某类艺术培训班的时候,父母也要以真诚、和蔼的态度询问孩子:“告诉爸爸妈妈,你喜欢参加什么班?”尊重孩子的意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的兴趣才是他学习的动力。有位名人说过:“毅力不可靠,兴趣才最重要。”家长尊重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做自己,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如果孩子过分地沉迷于自己的某种爱好,父母为了不使孩子耽误学习而加以适当的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刚刚考上重点中学的江浩在暑假刚结束的时候,父母就给他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表。为了能让江浩全面发展,他的父母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到。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回家睡觉,江浩一天的计划表排得满满当当的,就连周六日的时候也不例外。

江浩的学习计划表是这样的:周一至周五每天早晨5:00起床读一个小时英语,晚上7:00~8:20参加奥数辅导、英语强化、美术基础等培训班,8:30~10:20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周六和周日分别要参加管乐学习、野外骑车培训、游泳培训这些培训班,连要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父母都规定好要读多少。在完成这些以后,他还要进行全面复习,回顾一下上周的学习情况,并且预习下周要学习的内容。

这个学习计划表让江浩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终于有一天,江浩对父母说:“我星期六的时候不想去参加那些培训班了,我要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去踢足球。”父母听了江浩的话非常生气,说:“你哪里还有时间去踢球啊?你看你们游泳培训班的小颖,上个星期我去接你的时候,你们老师说她进步得非常快。她是在你后面才进的培训班,现在都快要超过你了,如果你不快点训练的话,很快就会被她赶上的。”

江浩听了父母的话非常不高兴地说:“被他超过就超过了,我也不想做什么游泳冠军。再说,我想做也做不了啊。人家游泳冠军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游泳,而我每天得做多少事情?而且这些事都是你们给我安排的,我的时间都在你们的手里,我连想想我以后想做什么样的人的时间都没有。”说完这些,江浩就抱着足球出门了。

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还强行安排、支配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每天都超负荷地高速运转,其实这样并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孩子因为很累的缘故,所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时也只是应付差事,根本没有好好学习。

事实上,孩子需要有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以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些时间里,孩子可以和要好的同学聊天、谈心,玩喜欢玩的游戏,看喜欢看的书,思考一些他们乐意思考的事情。在很多的家长看来,这可能是在浪费时间,但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给孩子适当自由的支配时间,对孩子而言可谓有益无害。教子箴言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像陀螺一样不停地学这个学那个,一点思考的时间都不给孩子,长此以往只能让孩子感到疲倦和腻烦。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需要有自己想法,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们有独立支配的时间才可以。为了能让孩子的身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聪明的父母一定要懂得给孩子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孩子能自由、快乐、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别害怕孩子的“贪玩”

父母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贪玩的话,一般都会很担心孩子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学习。孩子的玩耍过程是最容易体现出他的兴趣和爱好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的话,可以对他的这些兴趣和爱好做适当的引导。引导得好,就可以寓教于乐,不但让孩子体会了玩的乐趣,更让孩子学习了重要的知识。

上小学五年级的涛涛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学习之余玩拼图和魔方。他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买了各种各样的魔方和拼图。涛涛班上的很多同学对他转魔方的绝活非常佩服,一个颜色混乱的魔方,到了涛涛的手里,几下子就变得整整齐齐。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涛涛还用这个绝活拿过奖。

涛涛的爸爸一直很担心涛涛因为玩这些耽误了学习,他很生气地对儿子说:“你天天不好好学习就玩这个,这个是几岁孩子玩的啊!你现在都多大了,你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考上一所重点中学。你以为玩这个东西就能考上重点中学了吗?”

涛涛不出声,但是心里非常难过。爸爸接着说:“眼看快要期中考试了,从今天起,没收你的所有魔方和拼图。你考上重点中学的那天,我会把这些东西全部还给你。”说完,爸爸就把他所有的拼图和魔方拿走了。

失去了魔方和拼图的涛涛开始变得失魂落魄。上课注意力下降,整天愁眉苦脸,精神不振,成绩也下降了。期中考试,涛涛的成绩当然不理想。老师把涛涛叫到办公室,问:“涛涛,你为什么连最拿手的数学都没考好啊,能和老师说说原因吗?”

涛涛委屈地把爸爸没收自己魔方和拼图的事情对老师说了,老师问:“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玩这些东西啊?”涛涛说:“有的时候,我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就会玩一会儿魔方,把那些魔方弄好时,我的问题就能想通了。”老师觉得涛涛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迷恋电脑和游戏,只是把玩魔方和拼图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正因为涛涛的爸爸剥夺了他这个爱好,才让涛涛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于是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涛涛的妈妈。

涛涛的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对涛涛的爸爸说:“涛涛这个爱好也许耽误了他的学习成绩,但是你突然让他失去了爱好,他的学习并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如果想要提高涛涛的学习成绩,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不如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这样反而有利于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涛涛的爸爸听了这样一番话后想了想,决定把涛涛的宝贝全还给他,并且跟涛涛说:“爸爸以后不会再阻止你玩这个,而且如果涛涛能考出更好的成绩,爸爸还会给你买更多更好玩的拼图和魔方。”

涛涛听完爸爸的话,特别高兴。从这以后,他好好做功课,上课认真听讲。为了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比以前努力多了。当然,涛涛的爸爸也没有食言,在涛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后,爸爸真的为他买了几个很经典的魔方。

玩和学习并不矛盾,如果家长能让孩子在玩乐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信,就可以让孩子进步得更快。

冯先生的儿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玩,冯先生经常给儿子买玩具。如果是复杂的玩具,儿子总是喜欢将玩具拆完了再装上。但是通常情况下,儿子都是拆完以后怎么也装不好。这个时候,冯先生往往会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玩”。儿子看着冯先生将玩具拆掉,然后再装起来,反复两次,他就能自己完成这项工作了。因为这样的训练,儿子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成绩总是最好的一个。

在儿子上初中的时候,他又迷上了四驱车。于是,冯先生给儿子买了很多四驱车。冯先生规定儿子在上课的时候不能玩,到了休息的时候怎么玩都行。孩子严格遵守父亲的要求,只在休息的时候玩。他经常将自己手里的四驱车进行改装,希望可以达到最快的速度,在转弯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冲力过猛而滑出轨道。因为四驱车的改装需要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在物理学习上更加用心。这样,他不但完成了四驱车的改装,还轻松地学好了物理。而且他还把改装四驱车的心得发表在一篇玩家杂志上,获得了很多玩家的认同。后来还因为这篇文章获得了一个名牌大学的特长生报名资格。

不仅如此,冯先生的儿子还特别喜欢进行模型的制作和拆装。什么舰艇模型、飞机模型、建筑模型,结构越复杂的模型他的兴趣就越大。在这些模型的拆装中,有时候需要一些很复杂的专业知识,冯先生的儿子为了能够更好地“玩”,也就加倍努力学习。他经常会跨年级找书看,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在“玩”的时候根本不够用,所以要把一些知识提前学好。这样的想法无疑增强了他学习的动力。

不仅如此,冯先生还刻意培养儿子玩的兴趣。有一次,在出差时,他看见一个小贩卖的陀螺很特别,不仅转的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稳定。于是冯先生就买了这个陀螺,拿回家和儿子一起研究,儿子用物理知识很容易就解释了这个陀螺转动的原理,但是冯先生的目的却不止于此,他希望儿子在研究之后也能做一个同样的陀螺出来。孩子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知识,而且又利用知识对陀螺进行了改造,最后孩子做出的陀螺竟然比冯先生买的那个转起来更加灵巧。

很多人都羡慕冯先生,说他有个天才儿子。但是,冯先生说儿子的智商其实并没有达到天才的标准,只是因为他懂得在玩的时候充分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如果弄不明白的话,他会用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去钻研。教子箴言很多家长如果看到孩子为了玩去钻研的话,就觉得孩子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个时候,很多父母会呵斥孩子。所谓“一巴掌打掉一个天才”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其实,不要怕你的孩子贪玩,只要在孩子玩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孩子,将有趣的知识变成孩子玩乐的内容,那么你的孩子也能变成天才。

给孩子发挥特长的余地

读初中三年级的马超平时学习十分紧张,因为功课繁重,马超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玩。但是,马超爱好唱歌。在唱歌的时候,马超就会感觉非常放松。电视上的歌曲节目马超也十分喜欢看。马超最大的烦恼就是,他的父母从来不让他看这些节目,而且一听见他唱歌妈妈就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唱歌呢。别唱了,快点去看书吧。”

马超的这个特长只有在学校的时候才能得到肯定。学校有什么集体娱乐活动的时候,同学们总是推荐马超上去唱歌。音乐老师也把马超招为合唱团的成员,而且还让他做领唱。

有一次,马超因为学校的合唱排练回家晚了。一进门,妈妈就问:“这么晚了,你去哪儿了?”

马超说:“学校要排练节目,老师让我去唱歌。”

妈妈说:“老师有没有说唱好这个歌就让你上重点中学啊!”马超低下头,心情非常沮丧。妈妈又说:“不要再去参加什么合唱排练了,好好看书,准备考试吧。”这时马超抬起头来对妈妈说:“我喜欢唱歌,可是老师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唱歌才选我去参加合唱团排练的,老师说选我是因为我唱得好。”妈妈冷漠地说:“你唱得好,也唱不上重点高中。”马超听了妈妈的话,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屋里。

第二天,他仍然去参加学校的合唱排练。等马超回家的时候,时间又很晚了。这次他没有听见妈妈说什么,但是回到自己的房间一看,平时积攒下来的那些最喜欢的唱片都不翼而飞了。马超问妈妈有没有看见,妈妈说:“为了让你专心读书,我已经把那些东西都扔了。”妈妈的行为让马超既伤心又愤怒,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屋里关上门。从此以后,很多人都觉得马超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唱歌了,也不再笑了,整天心事重重的,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学习不用心,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并且把孩子的特长当做一块无价之宝,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特长对学习没有好处。

有个寓言说:森林里准备建一所动物学校,学校招收学生的目的就是想把学生们培养成全才。这个全才的标准是:学校的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游泳、飞翔、爬行,而且还要学习挖洞。学校要求学生们参加相同的课程。

跑步是兔子的特长,但是在上游泳课的时候它差点淹死;老鹰擅长飞翔,但是如果让它挖洞,它就特别痛苦,而且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挖出洞来;因为要努力地练习挖洞,老鹰最后连怎么飞翔都差点忘了。

家长们在看这个寓言的时候,也许会不以为然地说,人是高级动物,怎么能和这些低级动物相比较,孩子如果努力的话,就一定能学好。

真的是这样吗?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为此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确实是拥有多元智能的高级动物,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7项智能。但是,这7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语言、音乐、人际关系这些智能比较发达,但是数学逻辑就比较差。也有的人身体运动和自我认知比较好,但是语言和空间智能就比较差。这就说明每个人的智能都是有强有弱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培养孩子的特长,而不是扼杀它们。教子箴言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势的一面自然就有弱势的一面,如果一味地发展孩子的弱势而不去重视孩子的强势,就可能让孩子一无所成,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庸才。很多成为大师的人,并不是勉强自己成为大师的,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且将特长发挥得很好。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第五章 不要将孩子“棒杀”

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8岁的壮壮是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泥巴。壮壮喜欢把泥土掺上些水,他说这样的话,泥巴就会像橡皮泥一样软,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壮壮的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孩子玩泥巴,因为他们觉得泥巴很脏,有很多细菌不说,还很容易把衣服弄脏了。所以,壮壮在玩泥巴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呵斥他,叫他不要玩。妈妈常说:“你看看你,那件衣服是妈妈昨天刚给你买的,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珍惜啊。”

有一天,壮壮在学校用泥巴做了一个坦克,在做坦克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身上的新衣服。坦克做完了,壮壮也成了“泥猴子”。放学后,壮壮高兴地把坦克带回家里。一进门,爸爸就发现壮壮的身上特别脏。爸爸看见他把很贵的新衣服弄得那么脏,气就不打一处来。

壮壮还在玩坦克,根本没有发现爸爸的怒意。在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爸爸一声吆喝:“壮壮,过来!”壮壮这时才发现爸爸的表情很凶。他拿着坦克来到爸爸面前,爸爸一把把坦克从壮壮的手里夺过来说:“跟你说过多少次,让你不要玩泥巴,你怎么总是不听。”说着就要把坦克往地上摔。壮壮见状急忙跟爸爸说:“爸爸,你不要摔我的坦克,我这就去写作业,衣服我也自己洗干净。”但是爸爸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壮壮的哀求,直接就把坦克摔在地上。壮壮看着摔坏的坦克,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说:“你还好意思哭,不许哭!”但是,壮壮根本就不听,爸爸气得揍了壮壮一顿,壮壮因此恨透了爸爸。

这件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壮壮回家都不理爸爸。而且他总是苦着脸,不爱说话,总是闷闷不乐。壮壮的老师说他最近上课总是走神,也不再积极回答问题了,成绩也下降了。他看着别的同学玩泥巴的时候,虽然带着渴望的眼神,但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当老师把这个情况告之壮壮的爸爸后,他才知道自己对壮壮的教育方法出错了。

后来,爸爸专程带壮壮到乡下挖了很多红胶泥,用这些泥巴重新帮壮壮做了一个新坦克。这时,壮壮才真正高兴起来。他主动跟爸爸说:“我以后再玩泥巴的时候,一定会注意不把衣服弄脏。”爸爸见自己改变了教育方式,也改变了儿子的态度,心里很欣慰。

在很多时候,家长对于淘气的孩子最喜欢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不打不成器,不打不会改”是很多家长喜欢说的话,但有的时候,打骂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还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紧张。

冯先生的儿子刚上初中一年级,他很顽皮。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冯先生就因为儿子调皮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冯先生生气地对儿子说:“你看看你,就为了你,爸爸整天被老师叫到学校去,爸爸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

孩子听见父亲这样说,很不服气地反驳:“老师就会大惊小怪,我根本也没犯什么大错。”

冯先生正在气头上,就打了儿子一巴掌,说:“你还有理了,老师批评你还有错了!”孩子哭起来,冯先生看见孩子这样,就说:“你以为哭我就能饶了你,你下次还敢犯错吗?”

孩子哽咽地说:“不敢了。”虽然孩子口头答应了下次不再犯错误,实际上却并没有改。不但没有改,他还将爸爸用在他身上的方法用到别的同学身上。在学校的时候,他将同学欺负哭了,然后对同学说:“你以为哭我就能饶了你,你再继续哭的话我还打你。”

冯先生不知道他这样教育孩子也把坏习气带给了孩子。老师不断地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冯先生,冯先生听见一次就打孩子一次。他频繁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孩子,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变本加厉,最后变成了一个人人都讨厌的人。没有办法,老师只好让冯先生的孩子退学。

如果孩子很淘气的话,父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因为其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弱,淘气是必然的事情。家长看见孩子淘气的时候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爸爸看见儿子正在用泥巴捏坦克,应该说:“这个坦克真漂亮啊!爸爸小时候也特别喜欢玩泥巴,但是在玩泥巴的时候,爸爸一定会很小心,不弄脏衣服。因为妈妈洗衣服很辛苦,而且新衣服弄脏后就像是旧衣服了。”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就会立即注意到这些问题。在引导孩子改正的过程中,父母和颜悦色的沟通教育也会让孩子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教子箴言很多家长都觉得老人说的教育方法有道理,犯了错误就得打,不打的话孩子就不长记性。只有记住疼痛,才能记住教训。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尤其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更加不能用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激烈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走向极端。父母要把孩子管教好,引导和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责骂和棍棒催生“逆反”与“懦弱”

赵先生的儿子赵亮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赵亮为人热情,非常爱帮助人。从小学到初中,赵亮一直都很受老师的喜欢,赵先生也因为儿子非常优秀而觉得很自豪。

在赵亮上初三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女生吵架。其实,错在这个女生身上。事情的起因是这个女生拿书频频打赵亮的头。开始的时候,赵亮没有生气,但是这个女生摆出一副“我就打你,你能把我怎么着”的样子,一下比一下打得重,赵亮有点生气了,也拿起书打了这个女生一下。这个女生当时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后来,赵先生得知这件事情,等赵亮放学进了家门后,赵先生问:“你是不是在学校欺负女同学了?”也没有等赵亮解释就把他打了一顿。赵亮本来就很委屈,被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一顿后就更加生气了。

其实赵先生是怕孩子变坏,因为他最近听很多人说过,男孩在初中的时候是最容易走下坡路的。他觉得如果不对儿子严加管教的话,他很可能就会走歪路。而且赵先生对“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他觉得男孩犯了错误就得打。从这以后,赵亮哪怕犯一点小错误,都会招来父亲的一顿打骂。

渐渐地,赵亮因为怕挨打而不愿意回家,而且还经常找理由住到同学或亲戚家。赵亮的做法让赵先生更加生气,如果赵亮哪天回家,赵先生说着说着就会把拳头抡起来。父亲变本加厉的行为让赵亮讨厌透了,他长期过着不稳定的生活,这让他学习成绩下降了。因此,赵亮也自暴自弃不愿意再学习了。他常常逃课去玩游戏机,还和很多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有一次,赵亮的零花钱用完了,但是又不敢回家要。经常和赵亮一起玩的孩子跟赵亮说:“我知道哪里可以弄到钱。”于是他们又约上几个人,在这个孩子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小卖店。店里只有一个老人,他们便向这个老人要钱,老人不给他们,他们就抢。在和老人抢夺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对老人拳脚相加,竟然把老人打成了重伤。

警察很快抓到了他们,赵亮被判了刑,进了少年管教所。一个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在父亲的棍棒下变成了一个少年犯。错误到底是谁造成的呢?也许很多家长会觉得管教孩子是没有错误的。有句俗话说:“树不扶不直”,孩子犯了错误就要管教。可是管教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打一顿是绝对错误的管教方法。在“棍棒”下成长的孩子要么特别反叛,要么特别懦弱。

王斌是在父亲的“棍棒和拳头”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只要王斌一犯错误,爸爸就会打他。如果哪次不打他,王斌都觉得奇怪。就这样长大的王斌性格像女孩一样腼腆,而且就算受了同学的欺负也敢怒不敢言。

有几个同学一直跟王斌借钱。这几个孩子不学习,天天逃课打游戏。因为知道王斌的性格,缺钱了就找王斌“借”。如果王斌不给,他们就把王斌打一顿。他们还要挟王斌说,如果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就让王斌吃不了兜着走。王斌很害怕,但因为从小被爸爸打,所以他遇事都选择了沉默,即使有事他也不说。因为每次不管他说什么,爸爸都觉得是他的错。所以,王斌一直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更加不敢跟家长说。

几个孩子一直欺负王斌,有一次他们又朝王斌要钱。王斌说自己已经没有钱了。这几个孩子就让王斌回家偷。王斌说:“我爸爸会打我的。”这几个孩子说:“如果你不偷的话,我们也会把你打一顿,到时看你怎么和你爸爸解释。”这些孩子的话让王斌更加害怕。他决定铤而走险,去偷家里的钱。

他偷钱的事情很快就被爸爸知道了,不用说,又是一顿毒打,而且这次还罚他一天不准吃饭。没过多长时间,这几个孩子又向王斌要钱。王斌害怕被爸爸打不敢再偷了,但是又害怕这几个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王斌竟然选择了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没有失去生命。王斌的父亲看见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非常后悔。但是,王斌的心里已经有了深深的伤痕,这样的伤痕可能会一直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就选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将孩子痛打一顿,以为孩子会因为挨打就记住教训。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但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造成终生遗憾。教子箴言其实,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有所成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父母打孩子的本意是因为爱孩子,“爱之深,望之切”。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爱,而不是要让孩子恨这样的爱。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不问原因就打骂孩子。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种,即使再不懂事的孩子,只要父母有耐心和孩子做深切的交流和沟通,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扣

一天,5岁的晓宇从幼儿园回来沮丧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叠纸,大家都会了,可是我没有学会,我是不是很笨啊?”

妈妈问晓宇:“你们老师都教你们叠什么啊?”

晓宇说:“老师教我们叠纸飞机,还有轮船。”

妈妈说:“这么简单的叠纸你都不会,你真是笨啊!这么简单的东西一看就会啦。”

晓宇听到妈妈这么说,心里更加难过了。他默默地走开了,并且决定以后再也不学习叠纸了。

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时候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生活中更是这样,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之类的话,会让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被击溃。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要跟孩子诚恳地道歉。

许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在儿子浩浩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次,浩浩在别的孩子的怂恿下,从爷爷的枕头底下拿走了10元钱。在许女士回老家的时候,浩浩的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许女士听后非常生气,就狠狠地把浩浩教训了一顿。浩浩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在妈妈被训之后,浩浩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过了一段时间,许女士再次回到老家看浩浩,这个时候老人又悄悄地告诉许女士说,浩浩又偷着拿走了十几元钱。这次,许女士真的非常生气,她把浩浩叫道身边,严厉地问:“你是不是又偷着拿了爷爷奶奶的钱?”

浩浩大声说:“我没拿过。”

许女士非常生气地说:“不是你拿的,是谁拿的?难道爷爷还冤枉了你不成?你上次跟我怎么保证的?看来你都忘记了。”说着就要动手打孩子。浩浩的奶奶赶紧过来把许女士拉住。

浩浩仍然大声说:“我真的没有拿……”一边说,一边哭起来。

第二天早晨,浩浩的爷爷告诉许女士,钱真的不是浩浩拿的,是他自己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以为又是浩浩把钱拿走了。许女士听完觉得很难过,她知道昨天自己的态度非常恶劣,冤枉了孩子。想起儿子昨天受了委屈,许女士非常心疼。

她来到浩浩床边,拥抱着儿子。浩浩醒过来,不明所以地看着妈妈。这时许女士对儿子说:“浩浩,妈妈是来跟你道歉的。妈妈昨天错怪你了,是爷爷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忘记了,妈妈知道钱不是你拿的。爷爷的年纪大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浩浩能原谅爷爷和妈妈吗?”

浩浩说:“妈妈,自从我上次拿钱被你批评以后,我就真的再也不会偷偷拿爷爷奶奶的钱了!”许女士紧紧地抱着儿子说:“妈妈知道浩浩是个好孩子,妈妈相信浩浩。这次是妈妈的错,对不起,儿子。”浩浩听了妈妈的话,抱着妈妈开心地笑了起来。

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孩子有缺点,父母要积极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揭孩子的短,最主要的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要批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一般来说孩子都容易接受。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中学生马军邀请同学到家里聚会。他跟同学说:“中午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们可以吃火锅。”同学们都很高兴,过来的时候就买了很多材料。大家分好工,谁择菜,谁洗菜,谁准备碗筷以及吃完以后谁洗锅,忙得不亦乐乎。吃完饭以后,又有人提议唱歌。于是,马军把家里的音响打开,大家拿着话筒你一首我一首,唱得很开心。正在这个时候,马军的妈妈回来了。妈妈进屋就发现沙发的靠垫被弄得乱七八糟,地板上有很多水渍,茶几上摆着许多吃的。再去看厨房,垃圾桶里堆满了垃圾,地上有很多菜叶没有打扫干净。

马军的妈妈从厨房出来,看着他说:“我让你在家里好好打扫自己的房间,你不打扫也就算了,还把屋子弄乱。学习成绩不好,还总是天天想着玩。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有时间就多看看书,你就是听不进去,你看看,马上要考试了,我看你能考成什么样,考不好我们再算账。”

马军的妈妈不在乎同学都一脸尴尬的表情,还在旁若无人地批评他。同学们只好跟他说再见,然后纷纷离开了马军家。马军很气愤地看了妈妈一眼后进了自己的屋子,狠狠地摔上门。

第二天,马军到学校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跟同学们打招呼,还是同学主动上前询问情况才缓解了马军的尴尬。放学的时候,马军没有回家,他径直去了外婆家。

马军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妈妈打电话叫他回家,他也不听,他跟外婆说:“妈妈太伤我自尊心了,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揭我的短。”妈妈见马军这么久都不愿意回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来到外婆家,主动向马军道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情了。这才把马军劝回家。教子箴言父母要尊重孩子,错怪孩子的时候,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父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他们就会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这样就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把道歉变成批评。有的时候,家长因为顾忌自己的面子,在道歉的时候会不小心把道歉变成批评。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很委屈,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总之,家长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对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只有在被尊重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