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8:57:15

点击下载

作者:明·龚廷贤 鲁兆麟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撰;鲁兆麟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ISBN 978-7-117-18669-8

Ⅰ.①寿… Ⅱ.①龚…②鲁…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中国-明代 Ⅳ.①R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2981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寿世保元

撰  者:龚廷贤

主  校:鲁兆麟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669-8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内容提要

本书是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的代表作之一,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全书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有些是他“百投百效”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本书名曰“寿世保元”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仁寿之域”。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读。书后新增方剂索引、病症索引,便于查阅。重刊说明《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是我社1982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历经近10年时间编撰完成。这是一次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质量最好的中医古籍整理,是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文献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本丛书出版后,《神农本草经辑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素问语译》《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语译》等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本次所选整理书目,涵盖面广,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向被尊为必读经典著作。特别是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中《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伤寒论校注》等重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医文献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将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30年过去了,这些著作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著作多成于他们的垂暮之年,是他们毕生孜孜以求、呕心沥血研究所得,不仅反映了他们较高的中医文献水平,也体现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诸位先贤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引用文献,丰富翔实,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内容广博,年代久远,版本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散佚、缺残、衍误等为古籍的研究整理带来很大困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作为国家项目,得到了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不仅为组织工作的实施和科研经费的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为珍本、善本版本的调阅、复制、使用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因此,本丛书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显。

由于原版书出版时间已久,图书市场上今已很难见到,部分著作甚至已成为中医读者的收藏珍品。为便于读者研习,我社决定精选部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家名著,编为《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出版,以飨读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点校说明

一、本书版本繁多,据考,明清之际可考据出版年代的刻本有39种,据《全国中医联合图书目录》载,加上目前难以确定详细刻印年代的刻本,共约有64种之多。版本虽多,经相互对照比较,内容基本一致,故点校时选择现存较早的4个版本作为点校底本、主校本、参校本。

二、底本:日本正保二年(公元1645年)风月宗知据明代南雍太学生周文卿光霁堂本刊行的影印本(简称正保本)。主校本: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大业堂藏板刊本(简称康本)、清代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重梓本(简称雍本)。参校本:清代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新镌崇文堂刊本(简称嘉本)。

三、本次校勘采用四校合参的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凡原文中有脱、讹、衍、倒处,均一一补、订、删、正。所补删乙正改动原文处,均在其字或句下,以脚注序码(①、②……)标出,页末出注说明。

四、书中引文如与原著文字有出入,但顺理成章,语句通达、不失原意者,为保持本书原貌,均不作改动,亦不出校记。

五、对本书中引文,若文意不通,或失去原著本意者,校勘时参照有关原著,予以改正,所改之处,均出校记说明。

六、书中明显错字,径予改正。常见的通假字、异体字一仍其旧,个别难解之字词,酌情予以训释,所加脚注序码与校勘序码一并排列,页末出释说明。

七、书中疑似之处无据可勘者,原文不予改动,但在原文处加脚注序码,页末出注说明校者意见。

八、本书目录列于卷首,为便于读者查阅,此次校勘中目录与正文进行了统一调整,依照目录与正文内容互为订正、补脱。凡校正之处,均出注说明。

九、书中有关咒法、昼符等视为迷信色彩的内容,为保持本书原貌,一仍其旧。

十、书中插图,依据原图复制。

十一、为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方剂、病症,此次校勘中于书后增附了方剂索引及病症索引,以便利读者。寿世保元序

余解绶归卧林麓间,于故箧中取《医鉴》、《回春》、《仙方》、《神彀》、《鲁府禁方》诸书,时披阅焉。惋然叹曰:奇哉!金溪龚子术至此乎?其用意良博,其济世之念良殷且苦也。余诚慨慕,冀昕夕过之矣。乃一日飘然来谒,余辗然喜甚,徐揖而进之。领略绪论,津津名理,悉皆凑底芝兰也。乃龚子复出秘书十卷以示余,其命曰《寿世保元》。余反复玩视,见其立论高,著方妙,其调治疗理核实而有法,大都九折臂而成,真得医门家钵矣。嘻,亦大奇矣哉!曩者诸书业已传世,今兹之集,思且殚矣,苦尤剧矣。方之前刻,则昔固精而此尤精之精者也,昔固详而此尤详之详者也。所谓发诸名医之所未发,传诸名医之所未传者,端不在是也。邪夫医非仁爱不可托,非聪明理达不可任,非廉谨淳良不可信,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世之后,知天地神祇之次,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理,原疾量药,贯微达幽,度节气而候温冷,参脉理而合轻重,必参知而隐括焉,斯善矣。云林龚子,身儒行之粹美,跻医道之圣功,固回天国手。所藉以上培圣天子之元和,而下跻斯民于仁寿之天者也。顷闻鲁藩币聘,起其元妃于九死,彼且介然,却其千金。鲁藩益高其谊,复宠以御医院荣衔,锡以鞶带华饰,赐以龙牌扁额,题以医林状元。龚子盖亦有荣遇哉!夫儒林有玉,其独步者命之曰国士;医林亦有玉,其十全者命之曰国手。龚子者,得不称为国手而当国士哉?得不称为国士而实国手哉?以国手汇成国医之集,以故分门别类,靡不具悉。溯流穷源,靡不究竟。起死回生,靡不效验。将前登岐黄,后咸刘李,自俞跗涪翁而下,卓敻无与俪矣。集成以付剞劂氏,公诸寓内,则遵而守之,可以寿一人,亦可以寿千万人;推而广之,可以寿一世,亦可以寿千万世。其所裨益,宁以家计年算哉?余故善龚子,喜其集成而启后,洵有地也。特为之弁言简端。赐进士第荣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侍经筵新建洪阳张位撰寿世保元自叙

余读父书,往往欲寿一世而未能也。间尝窃取岐黄、仓、越、刘、张、朱、李诸家之秘旨,经验之良方,汇成五书,曰《古今医鉴》,曰《万病回春》,曰《种杏仙方》,曰《云林神彀》,曰《鲁府禁方》,业已灼灼于世。虽然医妙无穷,其间标本异治,虚实瞬易,损增互换,歧中之歧,变外之变,胶古不得师,心又不得失,岂五书所能竟哉!近来倦游家居,睹闻觉日益多,练觉日益熟,乃采掇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士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间亦窃附己意,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百投百效者,分门别类,汇次成编。命曰《寿世保元》,以示大全,于以补诸书之缺。夫人之一身,有元神,有元气。神官于内,气充乎体,少有不保而百病生矣。余谬为保元云者,正欲保其元神,常为一身之主;保其元气,常为一身之辅。而后神固气完,百邪无能奸,百病无由作矣。如世道之在浇漓者,则用劝世歌砭而规之,使天下后世之人咸跻于仁寿之域。敢曰《寿世保元》,即调元也。调元者,宰相之事,而窃取为名,高哉噫嘻!余放民也,遨游湖海,涉迹燕、赵、梁、豫之间。辱王公缙绅,谬为恭敬,盖四十祀于兹。曩鲁藩君候与余为淮南八公之交,却其千金之酬,又颜其扁而赠之,命曰“医林状元”。以余伎俩子不获,致青云居。尝空语奇字,扁以荣衔。若谓经术有元,业术亦有元。余幸窥杏林之一斑,或者亦夺方伎之一元乎?然非余意也。书成而付剞劂氏,要亦备养生之饾饤云尔。何敢与《青囊》、《肘后》争埒?而用文之以自点也。峕 万历四十三年岁次乙卯春王正月上浣之吉太医院吏目金溪云林龚廷贤撰寿世保元凡例

一是集以《内经》为宗旨,用刘、张、朱、李为正印,其余诸家为变法,间亦窃附己意,旁求可法之言以广之。繁者删之,简者采之,奇而良者遵之,掇拾其义,绎其旨,无非欲融会贯通,以成其全书耳。

一首论自轩岐以来,历代名医方书之宜法者,斑斑可考,列之于前。俾后学者溯流穷源,知所自来而识所宗焉。

一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血气脾胃,阴阳标本,五运六气,亢则害,承乃制。虚实寒热,受病之源,皆《内经》之本旨也。学者宜熟读细玩,则知病之原,而生死吉凶可概见矣。

一脉诀,宗王叔和七表八里,总归于刘三点浮沉迟数四脉。正所谓有博则有约也。然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其博矣。

一药性,予集《回春》已有二百四十味,今增补共四百味,编成四韵,下注制法,以示后学。此皆常用之药,足给常病之用。其余古怪冷药,用之者少,不能全具,故阙之。

一各门先以脉息,某病宜某脉,某病忌某脉,脉之生死于此可见。次之以病原,病起于何脏腑,何经络,或在表,或在里,或在半表半里。而治之或汗,或吐,或下,或和解,或先攻而后补,或先补而后攻,或攻补兼施。有病后宜补以杜后患,有病后不须补而复元者。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大抵病有新久虚实之异,治有补泻宣通之殊耳。

一论病原后,随立一方,是某病用某方,以某方用某药,条款具陈,证治区别。俾学者对症选用,效不旋踵耳。此明白易知,虽未业医者,一见了然,亦可对症而投剂也。

一古方乃历代明医所制,百发百中者,虽诸书叠出,如四君、四物、益气汤、六味丸之类,乃诸病必用之药,千古不易之方,可厌烦而不录乎?此系古人所制,姓名人所共知,兹不复赘。

一今方乃内阁珍奇,诸藩异授,海内缙绅家藏秘录,并方外异人及家君与予所制,历试四方之病,曾经累效者录之,未效者舍之。每方之下,即载所传人氏、官衔、姓号,示不忘本也。

一医案有古人所经验者,亦有予用之而效者,盖析门分类。方法虽详,然间有用奇效好于本方之外,不妨详载。仍具于各门之后,亦以观变达权之意,以俟学者采用,无者缺之。

一病证多端,时医偏执古方,妄逞臆见,非惟不能奏效,而反加重其病。此皆由晰理未精,审脉未确以故。或发之太过而致亡元阳,或下之太骤而内损阴血。稍热则遽用牵牛、硝、黄;稍寒则遽用附子、姜、桂;不偏于热则偏于寒。攻击太过能损人天真之气,有损脾胃。盖脾土一伤,则不能生肺金,金衰不能生水,是肾绝生气之源,则肾水枯竭而根本坏矣。其余诸脏者,皆失相生之义,则次第而衰惫焉。正气既虚,则运用无籍,血滞不行,以致气血耗散,传变失常。浸淫①日甚,一虚而百虚出矣。由是诸病蜂起,怪症百端,难以名状。治以滋补为主,故方虽杂见,而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但是诸般不足之病,尤能收万全之功。盖立齐薛先生论之详矣,古来作者代不乏人,而薛先生慧心巧识,撷英咀华,其于三方尤窥厥奥,治病标的,殆无以易此者。予虽未尽胶于三方,而各诸病皆可收效,今载于各门之后,随机损益,变化无穷,则亦仿此而善通之。学者能细加体认,其于医道思过半矣。① 而:原作“百”,校本同,据文义改。

一书已纂成,而又传来妙方,不忍弃之,故补遗于各门之末,以备采用。

一灸法虽有劫病之功,但取其素所试验者集为一处。凡病有宜灸者,可依法灸之,必奏效矣。未奏效者,故缺之。毕。甲集一卷医说

大哉医乎?其来远矣。肇自开辟,厥初生民,有寿夭则有札瘥,有札瘥则有医药。故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伊尹作汤液,雷公制炮炙。与夫著书立言垂世者,若《内经》,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弘,其考辩信而有征,实为医家之祖。下此则秦越人、和、缓者,缓独能知晋侯之膏肓,而未有著述。惟越人所著《八十一难经》,则皆发明《内经》之旨。又下此,则淳于意、华佗,佗之熊颈鸱顾,固亦导引家之一术,至于刳腹背、湔肠胃而去疾,则涉于神怪矣。意之医状,司马迁备志之。又下此,则张机之《金匮玉函经》及《伤寒》诸论,诚千古不刊之妙典。第详于六气所伤,而于嗜欲、饮食、疲劳之所致者,略而不议。又下此,则王叔和纂岐伯、华佗等书为《脉经》,叙阴阳内外,辩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条陈十二经络,洎夫三焦、五脏、六腑之病,最为著明。又下此,则巢元方《病源》,后论似不为无所见者,但论风寒而不著湿热之篇,乃其失也。又下此则王冰,推五运六气之变,撰为《天元玉策》,周详切审,亦人之所难。苟泥之,则局滞而不通矣。又下此则王焘、孙思邈,思邈以绝人之识,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方翼》,及粗工害人之祸,至为愤切。后人稍闯其藩垣,亦足以其术鸣。但不制伤寒之书,或不能无遗憾也。焘虽阐明《外台秘要》,所言方证、符禁、灼炙之详,颇有所祖述。然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者,则一偏之见也。又下此则钱乙、庞安时、许叔微,步微俱在准绳尺寸之中而无所发明。安时虽能出奇应变,而终未离于范围。二人皆得张机之粗者也。惟乙深造机之阃奥而撷其精华,建为五脏之方,各随所宜。谓肝有相火,则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而无泻。皆启《内经》之秘,尤如者之所取法也。奈世知乙之浅,其遗书散亡,出于阎孝忠所集居多。孝忠之意,初非乙之本真也。又下此则上谷张元素、河间刘完素、睢水张从政,元素之与完素,虽设为奇梦异人以神其授受,实闻乙之风而兴起者焉。若从政则又宗乎完素者也。元素以古方今病决不能相值,治病一切不以方,故其书亦不传。其有存于今者,皆后来之所附会。其学则东垣李杲深得之。杲推明内外二伤,而多注意于补脾土之设。盖以土为一身之主,土平则诸脏平矣。从政以汗、吐、下三法,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为医之关键。其治多攻利,不善学者杀人。完素论风火之病,以《内经》论病机气宜一十九条著为《原病式》,阃奥粹微,有非大观官局,诸医所可仿佛。究其设施,则不越攻补二者①之间也。近代名医,若吴中罗天益,沧州吕复,皆承东垣之余绪。武林罗知悌,丹溪朱彦修,各挹完素之流风。又若台之朱佐,越之滑寿,慈溪王节齐,余杭陶节庵,吴郡薛立齐,咸有著述,未易枚举。嗟夫!自《内经》以来,医书汗牛充栋,不为不多矣。盖医之有《内②经》犹儒道之《六经》,无所不备。后贤著述,若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说,可谓医书之全备。犹学庸、语、孟为六经之阶梯,不可缺者也。故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然《素问》论病之因,《本草》著药之性,《脉诀》详证之原,《运气》法天之候,一以贯之于《内经》,斯医道之大成,乃千古不易之定论,实为万世之师法矣。① 天:原脱,据文义补。② 犹:原作“由”,诸校本同,据文义改。凡十一条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例肝脏脉病虚实

肝象木,王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①经也。与胆合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额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而青,善怒,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待于冬,起于春。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待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禁当风。肝部在手关上是也,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邪,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不死。肝脉来盛,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肝病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颐颐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①肝:原作“脾”,诸校本作“肝”,据改。心脏脉病虚实

心象火,王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为腑而主表。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

①髆髀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②不已,甚于冬;冬不死,待于春,起于夏。于日,愈于戊己;戊己不已,加于壬癸;壬癸不死,待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时,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来,累③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心以胃气为本,夏心火王,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牢而博,如循薏④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① 髀:原本作“脾”,校本同,据文义改。② 戊:原无,据上下文义补。③ 王:“王”通“旺”。④ 黑:原作“白”,诸校本俱作“黑”,文出《素问•玉机真脏论》,亦作“黑”,从改。脾脏脉病虚实

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为腑主⑤表,脾为脏主里。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若饥,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待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待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当差。脾长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病脾脉来,实而盛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绝;真脾脉弱而乍数乍疏然,其色不泽,毛折乃死。⑤ 若:原作“苦”,诸校本作“若”,据改。肺脏脉病虚实

肺象金,王于秋。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藏气,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阴其经也。与大肠合,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欬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待于长夏,起于秋。于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待于戊己,起于庚辛。禁寒饮食、寒衣。于时,下晡慧,夜半静,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泄之。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平肺脉,微短涩如毛,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上下如循鸡羽,曰病。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欲欬,其脉微迟为可治。秋金肺旺,其脉浮涩而短,是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汛汛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气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无胃气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金病。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然,其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肾脏脉病虚实①

肾象水,王于冬。其脉如石而沉,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为腑主表,肾为脏主里。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重,喘欬,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实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肾病者,腹大体重,喘欬,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于四时,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待于秋,起于冬。于日,愈于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待于庚辛,起于壬癸。无犯尘垢,无衣炙衣。于时,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醎以泄之,苦以补之。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肾②③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风水,其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善惊,以心萎者死。冬肾水旺,其脉沉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可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肾死脉来,发而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藏骨髓之气。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见者,皆不治。① 呻:原作“伸”,据嘉本改。② 按之益坚:原作“按之益”。,字书无载,文义不明,《素问•平人气象论》:“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据改为坚。③ 肾:原作“胃”,《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据改。胆经虚实病候①

胆象木,王于春。足少阳其经也,肝之腑也,谋虑出焉,诸腑脏皆取决断于胆。其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不安,身躯习习,是为胆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胆气不足,其气上嗌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①阳:原作“阴”,据后文“十二经络”改。小肠虚实病候

小肠象火,王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腹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胃经虚实病候

胃象土,王于长夏。足阳明其经也,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诸脏腑皆受水谷之气于胃。气盛为有余,则病腹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虚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则宜补之。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关脉滑,胃内有寒。脉滑为实,气满不欲食。关脉浮,积热在胃内。大肠虚实病候

大肠象金,王于秋。手阳明其经也,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官,变化糟粕出焉。气盛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急,是为大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大肠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①泄,是大肠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右手寸口脉,手阳明经也。脉浮则为阳,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内切痛如锥刺,无休息时。①诊:原作“胗”,诸校本同,据文义改。膀胱经虚实病候

膀胱象水,王于冬。足太阳其经也,肾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气虚也,则宜补之。三焦虚实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贯膈,布胸内,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当与荣卫俱行,主纳而不出也。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①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①诊:原作“胗”,诸校本同,据文义改。五脏补泻主治例

肝虚者,陈皮、生姜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肾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黄柏补之。如无他症,六味地黄丸主之。

实则白芍泻之,如无他症,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以甘草泻心汤主之,心者肝之子也。

心虚者,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肝者心之母,生姜补之。如无他症,以安神丸主之。

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症,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主之。

脾虚者,甘草、大枣之类补之,虚则补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之。

实则泻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主之。又云:实则黄连、枳实泻之,如无他症,益黄散主之。

肺虚者,五味子补之。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症,阿胶散。

虚则补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大枣补脾。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虚者,熟地、黄柏补之。肾无实不可泻,钱仲阳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药。虚则补其母,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径而横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十二经络,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次注手阳明。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下齿中,还出狭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次注足阳明。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傍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次注足太阴。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①踝前廉,上大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次注手少阴。①上:原脱,诸校本同,据《灵枢•经脉》补。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次注手太阳。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次注足太阳。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次注足少阴。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趍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阴。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循臂内,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阳。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里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臂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击耳后,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次注足少阳。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之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脾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①季胁,下合脾厌中。以下循髀少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阴。① 少阳:“少”字疑衍。《灵枢•经脉》作“髀阳”。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②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次注手太阴。② 颃:原作”,据《灵枢•经脉》改。奇经八脉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络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舌。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脉者,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诊脉《皇极经》云: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一脉三部,寸关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所以应之九数也。愚谓脉之理亦微矣,人有四时之正脉,有平生之常脉,有内伤之变脉,有外感之邪脉,有重阴之脉,有重阳之脉,有阳虚而阴乘之脉,有阴虚而阳乘之脉,有阳极而阴生之脉,有阴极而阳生之脉,有独见之脉,有兼见之脉,有初病之脉,有将愈之脉,有可治之脉,有不治之脉,有左右上下表里之间,有余不足,惟在乎分别阴阳。能分别阴阳,斯可以识脉之体。刘复真曰:昔王叔和以七表八里脉决人之生死。然,又文理浩繁,今撮其枢要,以浮沉迟数四脉为宗,知风气冷热主病。且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为积,沉而无力为气;迟而有力为痛,迟而无力为冷;数而有力为热,数而无力为疮。更分三部,在何得之。若在寸部主上焦头面胸膈之疾;关部主中焦肚腹脾胃之疾;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疾。诊其五脏,何脏得之,六腑亦然。学者又当以意会而加以精别,庶不致按寸握尺之诮云。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阳主表,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浮。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而得之曰沉。沉而有力为滑,沉而无力为弱,沉而似有似无为微,沉而至骨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再按乃见,一息三至曰迟。迟而有力为涩,迟而无力为濡,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数而有力为弦,数而无力为紧。凡诊脉按至骨而见者为有力按至骨而无者谓之无

寸部主上焦头面之疾,。,力余皆仿此,。有力主风无力主虚

浮而,主头面眼目,虚浮体重,风寒齿痛,口眼㖞斜。有力主积无力主气

沉而,主胸膈痞满,咳嗽气急,膈气番胃,胸满不食。有力主痛无力主冷

迟而,主呕吐痞满,不入水谷,虚汗拘急,疼痛不已。有力主热无力主疮

数而,主上焦烦躁,口苦咽干,客热烦渴,头痛口疮。

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疾。有力主风无力主虚

浮而,主两臂拘挛,不能举运,背脊筋疼,身体麻木。有力主积无力主气

沉而,主膨胀虚鸣,心腹疼痛,上下关格,不思饮食。有力主痛无力主寒

迟而,主痃癖腹痛,游手不定,上下攻刺,番胃吐食。有力主热无力主疮

数而,主口热作渴,呕吐霍乱,怔忡烦躁,寒热交争。

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疾有力主风无力主虚

浮而,主寒邪腰痛,腿膝麻木,阴茎肿痛,大小便不利。有力主积无力主气

沉而,主脐下紧痛,脚膝酸痛,下虚盗汗,小便频数。有力主痛无力主冷

迟而,主小腹急痛,外肾偏坠,小便频数,大便泄泻。有力主热无力主疮

数而,主小便不通,大便闭塞,或作肾痈,烦渴不止。

五脏见浮脉,主风虚之病。

心脉浮,主心虚,触事易惊,神不守舍,舌强不语,语言错乱。

肝脉浮,主中风瘫痪,筋脉挛搐,面肿牙疼,肠风下血。

脾脉浮,主脾虚作膨,饮食不进,上气喘急,呕逆泄泻。

肺脉浮,主咳嗽气急,大便风秘,面浮面疮,吐血唾脓。

肾脉浮,主腰疼牙痛,小腹气痛,腿足生疮,足膝无力。

五脏见沉脉,主痰气之病。

心脉沉,主小便淋沥,咯血尿血,小便不通,寤而不寐,心惊。

肝脉沉,主怒气伤肝,胁痛肥气,眼目昏痛,肚腹胀满。

脾脉沉,主中满不食,痞气色黄,手足不仁,呕吐泄泻,贪睡。

肺脉沉,主咳嗽多痰,上气喘急,呕血失声,息贲肺痈。

肾脉沉,主风滞腰疼,小便不利,阴癞作胀,奔豚腹满。

五脏见迟脉,主冷痛之病。

心脉迟,主小便频数,心疼呕水,怔忡多悸,伏梁脐痛。

肝脉迟,主筋挛骨痛,目昏多泪,触事易惊,转筋麻木。

脾脉迟,主咳嗽泄泻,腹中有虫,痰涎多壅,饮食不化。

肺脉迟,主寒嗽喘满,大便溏泻,皮肤燥涩,梦涉大水。

肾脉迟,主小便频数,滑精不禁,膝胫酸疼,阴湿盗汗。

五脏见数脉,主疮热之病。

心脉数,主烦躁狂言,舌上生疮,小便赤涩,眼目昏花。

肝脉数,主眼痛翳膜,目昏多泪,头风眩晕,妇人血热,骨蒸及中风。

脾脉数,主口臭胃番,齿痛牙宣,多食不饱,四肢不举。

肺脉数,主咳嗽唾血,喉腥目赤,大便秘结,面生痤痱。

肾脉数,主消渴不止,小便血淋,下疰生疮,阴囊湿痒。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左寸心部:

浮数头疼热梦惊,浮迟腹冷胃虚真,沉数狂言并舌强,沉迟气短力难成主气不相接续。

左关肝部:

浮数患风筋即抽,浮迟冷眼泪难收,沉数背疮常怒气,沉迟不睡损双眸。

左尺肾部:

浮数劳热小便赤,浮迟阴肿浊来侵,沉数腰疼生赤浊,沉迟白浊耳虚鸣。

右寸肺部:

浮数中风喉热闭,浮迟冷气泻难禁,沉数风痰并气喘,沉迟气弱冷涎停。

右关脾部:

浮数龈宣并盗汗,浮迟胃冷气虚膨,沉数热多并口臭,沉迟腹满胀坚生。

右尺命门:

浮数泄精三焦热,浮迟冷气浊时临,沉数渴来小便数,沉迟虚冷小便频。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气口内因脉,

喜怒伤心脉必虚,思伤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便濡。恐伤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动相须,脉紧因悲伤胞络,七情气口内因之。风寒暑湿燥火外应人迎外因脉,

紧则伤寒肾不移,虚因伤暑向胞推,涩缘伤燥须观肺,细缓伤湿要观脾,浮则伤风肝部应,弱为伤火察心知,六邪合脉须当审,免使将寒作热医。不内不外因脉

劳神役虑定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劳役阴阳伤肾部,忽然紧脉必相侵;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宜忖度;劳极筋力更伤肝,指下寻之脉弦弱;饮食饥饱定伤脾,未可轻将一例推;饥则缓弦当别议,若然滑实饱无疑;叫呼损气因伤气,燥热脉中宜熟记;能通不内外中因,生死吉凶都在是。定死脉形候歌

指下如汤沸涌时,旦占夕死定无疑;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绝亦如期;去疾来迟热劈劈,命绝脉来如弹石;三阳谷气入虚空,胃气分明屋漏滴;散乱还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见两尺。虾游状如虾蟆游,魂去行尸定生忧;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定难留;欲知心绝并荣绝,如刀压刀细推求;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戚促至无休;指下浑然如转豆,三光正气已漂流。脉辨生死

洞虚子曰:虾游、雀啄、代止之脉,故名死症。须知痰气关格者,时复有之。若非谙练数历,未免依经断病,而贻笑于大方也。盖病势消铄殆尽者,其气不能相续,如虾游水动,屋漏点滴而无至者,死脉①也。其或痰凝气滞,关格不通,则其脉固有不动者;有两三路乱动,时有时无者;或尺寸一有一无者;有关脉绝骨不见者;或时动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或然而然者;有素禀痰病而不时而然者;有僵仆卒中而然者;皆非死脉也。①凝:原作“疑”,诸校本同,据文义改。诊杂病生死脉歌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止,犹代脉也。脉来五十动而不见一止者,无病也。五十配天地造化之数,《易•系辞》曰:大衍之数五十,五十乃备。一乃数之始,十乃数之极,人之脉息昼夜循环五脏,脉一动循一脏,五动循环五脏。遍五十动,是十次五脏循环遍。则数皆极处而不见止者,五脏皆平,故无病也。

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已下有止看暴病。

四十动而见一止者,是一脏欠动脉之极数,故知一脏绝也。先绝肾经,何以言之?夫天一生水,肾属水,生成之一数也。人之五脏所生,先生乎肾,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命门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所以先绝肾,期应四年而死。三十动而见止者,两脏欠动脉之极数,是短肾与肝,二经无气,期应三年而死。二十动而止者,三脏欠动脉之极数,是肾、肝、心、三脏无气,期应二年而死。十五动而一止者,知肾、肝、心、脾四脏皆无气,期一年而绝也。《新注》云:上言脉之动止,未知诊切何部而取据。谨按《素问》、《难经》云:每于平旦寅时日未出,饮食未进,血气未乱,医者可以存神定意,心无外驰,诊于指下,右手寸口,默数脉息,至止以决之。夫寸口者,右手气口也。《内经》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变现于气口。又曰:脉会太渊,寸口是太渊穴也。是知寸口为脉大会之处,故能决断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矣。诊暴病歌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依次。

池氏曰:暴病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卒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不过十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将绝,犹得三四方死;三动一止而胃气将尽,犹得六七日死,谷气绝尽方死,仿此而推,若致十五动而一止,乃死期在于一年矣。

又歌曰:寸平无病何谓死,尺泽原来脉不存。君知此理是何物,犹如草木已无根。①诸脉宜忌生死类①诸脉宜忌生死类:原作“诸脉宜忌生死类大数”,据本卷目录改。

中风宜浮迟,忌急实。伤寒热病宜洪大,忌沉细,主有变。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咳嗽宜浮濡,忌伏沉。心腹痛宜沉细迟,忌浮大弦长坚疾。腹胀宜浮大,忌虚小。头痛宜浮滑,忌涩短。下痢宜微小,忌大浮洪。喘急宜浮滑,忌涩。温病穰穰大热,其脉细小者死。心腹积聚,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癫病脉虚可治,实则死。又云:脉坚实者生,沉细者死。狂疾宜实大,忌沉细。唾血宜沉弱,忌实大。霍乱宜浮洪,忌微迟。上气浮肿宜沉滑,忌微细。鼻衄宜沉细,忌浮大。中恶宜紧细,忌浮大。金疮宜微细,忌紧数。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肠澼下脓血宜浮小沉迟,忌数疾大。吐血宜沉小弱,忌实大。坠堕内伤宜紧弦,忌小弱。风痹痿软宜虚濡,忌数。腹中有积,忌虚弱。病热,脉静者危。血脱而脉实者危。泄而脉大者危。病在中,脉虚者危。病在外,脉涩者危。疮疽脓血大泄,脉滑数者危。妇人带下宜迟滑,忌浮虚急疾。妇人妊六七个月,宜实大弦紧,忌沉细虚弱。妇人产前,脉细小者危。妇人虚劳,右寸数者危。妇人已产,宜小实沉细、缓滑微小,忌浮虚、实大、弦急、牢紧。头痛目痛,卒视无所见者死。肠澼下血,身热则死,寒则生。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连者生,紧急者死。欬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病风不仁痿躄,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上气喘急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人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赤目黄者不死;赤如衃血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煤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见谓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泄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目则为青虽有天赦不可复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积。

病人面青目黄者,五日死。能起彷徨困坐于地

病人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病复愈。,,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

病人面无精彩若土气,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者,不治。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病人耳目及颧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额上发际,下直鼻脊、两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人目不回直视,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人阴阳竭绝,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

病人耳目口鼻有黑色起,入于口中者必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人唇口忽干者,不治。

病人唇满齿焦者死。

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缩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发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发如干麻,善怒者死。

病人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人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病人手掌肿,无纹者死。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

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人脉绝、口张、足肿者,五日死。

病人足跗肿,呕吐头重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一作泣一曰二日死汗出如水不止。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一曰八日死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青,呼骂不休。。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云小肠

病人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①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一曰五日死不觉,出无时度。①十二:原作“十一”,诸校本同。《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作“十二”,以为是,从改。一曰腓肠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一曰鼻口虚张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收。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一曰人中平七日死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脏腑论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肾北方天乙水,故可以藏精,精始为魂魄,乃精之所自出,是精气之佐使,而并其出入。水能生木,木为之子,故胆中藏魄。心南方太虚火,用以藏神生阳,曰魂魄乃神之所自出,是为神气之所弼而随其出入。火能生土,土为之子,故脾中藏魂。人之一身,精神其主,而魂魄其使也。人之主也,精神魂魄性之用也,血气水谷形之用也。惟内外交相养,则精神强而魂魄盛。性者受之天,必有藏焉。心者神所藏,肾者精所藏,脾者魂所藏,胆者魄所藏。统其藏者心也,故能发见于声臭言视之间,而不违其则者,所以灵也。形者资于地,必有腑焉。肺为传气之府,胃为化水谷之府,又为之脬肠,以流其渣滓浊秽,故天地之性人为贵,岂若异端者之言魂魄哉。愚谓人之饮食入口,由胃管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则入于大肠,始分别清浊渣滓,浊者结于广肠,津液清者入于膀胱,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浊,浊者入于溺中,其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汁。五汁同归于脾,脾和乃化血行于五脏五腑,而统之于肝。脾不和乃化为痰,血生气于五脏五腑而统之于肺。气血化精,统之于肾。精生神,统之于心。精藏二肾之间,谓之命门。神藏心之中窍,为人元气。气从肺管中出鼻,为呼吸也。血气论

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气取诸阳,血取诸阴。血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意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卫二气周流不息。一日一气,脉行五十度,平旦复会于气口,阴阳相贯,血荣气卫,常相流通,何病之有?一窒碍焉,则百病由此而生。且气之为病,发为寒热、喜怒忧思、积痞、疝瘕癥癖,上为头旋,中为胸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中满,逆则足寒。凡此诸疾,气使然也。血之为病,妄行则吐衄,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亡,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荣而挛急,挟热则毒内瘀而发黄。在小便为淋痛,在大便为肠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症非一,凡此诸疾,皆血使之也。夫血者,譬则水也。气者,譬则风也。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又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先阳后阴也。若夫血有败瘀滞泥诸经,壅遏气之道路,经所谓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调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则乖张。如木香、官桂、细辛、厚朴、乌药、香附、三棱、莪术之类,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施之血证则可,然其性缠滞,有亏胃气,胃气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必以助胃药助之。凡治病,当识本末。如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以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热亦不退,宜先助胃止吐为本,其热自退。纵然不退,但得胃气已正,旋与解热。又有伤寒大热,累用寒凉疏转,其热不退,但与调和胃气,自然安愈。

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止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纳于肝,知气之出于肺而不知气之纳于肾,往往用药南辕北辙矣。假如血痢,以五苓、门冬等剂行其心,巴豆、大黄逐其积,其病犹存者,血之所藏无以养也,必佐以芎、归,则病自止。假如喘嗽,以枳壳、桔梗、紫苏、桂、姜、橘等剂调其气,以南星、半夏、细辛豁其痰,而终不升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也。必佐以补骨脂辈,则气归原矣。病有标本,治有先后,纲举而目斯张矣。噫!此传心至妙之法,敢不与卫生君子共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