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集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6:59:24

点击下载

作者:尚德平,孔海文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海区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集锦

南海区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集锦试读:

总序

南海历来是改革创新的热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敢为人先、创新创造,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区,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南海模式”。早在1987年,南海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多年来,南海围绕农村发展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并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

现在,南海区委、区政府盛情邀请我为“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作总序。我该写点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者的眼光,从整个“中国经验”的全局来研究南海的综合改革。

我曾指出,“中国经验”由中央、地方和部门、基层社区三个层次构成。在这三个层次中,中央经验是“中国经验”的核心、灵魂和指导。地方和部门经验、基层社区经验的重要性则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验”的一个个亮点、一个个支点,共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历程的一个个轨迹点、一个个成长点。在这三个层次中,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后两个层次。从2006年起,我和我的学术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了系统的实地调查,形成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和“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目前,“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杭州城市卷、郑州城市卷和北京部门卷,还有一本南海城乡卷,题为《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与社会管理创新——来自南海的“中国经验”》,南海区委、区政府提议把本书也作为“南海综合改革系列丛书·社会建设篇”的一本,由邓伟根书记和我共同任总主编,同时按照原来的协议仍把该书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的一本;“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已经出版了郑州社区卷,广州、深圳社区卷,上城社区卷和上城追踪卷。除了以上8卷涉及的城市外,我们团队还比较系统地调查了一些地方的城市发展或城乡社区发展。在系列调查中,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内容一直是调查的核心内容。在调查中,我们也逐渐领会到了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目前,这些调查还在继续推进当中,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在这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理论体系。我们在这些实地调查中,包括在南海的调查中,特别注意当地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

南海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先行地区,也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先发地区。这也造就了包括南海在内的当地干部群众“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他们敢于探索各种推进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途径、方法与措施,也敢于针对新出现的问题、矛盾和风险来加以解决。我认为南海综合改革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们的综合改革是针对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的,因而是能够代表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新特点、新举措的,这就使它们在“中国经验”中不能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全国都有某种普遍的借鉴意义。二

本丛书有多本著作:《南海潮音——一个学者官员的村居调研手记》,《捍卫基层——南海“政经分离”体制下的村居自治》,还有上面提到的《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与社会管理创新——来自南海的“中国经验”》。这三本是第一批。接下来还会有《政务微博开启政民互动的新时代:南海的实践》、《文化引领——南海的实践》(暂定名)、《南海区社会管理创新白皮书(2012)》及《南海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集锦》等书。

从这些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南海综合改革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中的以下四个方面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

1.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如何统筹兼顾多元利益考验着政府和社会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相互交织加剧了社会分化的趋势,利益多元化格局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几乎都涉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从“三失”(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破产引发的职工下岗失业,农村土地征用造成的农民失地,城市房屋拆迁导致的居民失房)引发的大量社会冲突,到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利益维护问题引起的大量社会矛盾,再到本地人和外地人差别隐藏的诸多社会风险,情况都是如此。南海的特点是乡村比城市富。这里农村股权分红引起的激烈冲突,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南海一个区可分红的资金达到几十亿,已有分红权的那部分人要防止没有分红权的人进来,没有分红权的人要想尽各种办法进去。他们都抓住了政府的软肋——怕群众上访,没有分红的上访,已有分红的也上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出嫁女”及其子女问题(原来嫁出去了,现在要回来分红),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农村中自理粮和农转非人员、知青及其子女、高等院校毕业生、“违计人员”等群体,他们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失去了村里的户口,被排斥在分红范围之外,他们为了讨回自己的分红权,常年上访,甚至发生暴力冲突事件。在这种多元利益格局下实现统筹兼顾,绝对不是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正考验着政府和社会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能力。

2.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权威降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考验着政府赢得群众信任的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福柯、利奥塔、布迪厄等一大批社会学家都意识到个体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觉醒,对个体性格、个体体验、个体权利的特别强调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无所不在的渗透,个体意识的崛起也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我们把它概括为“集体化社会”日渐萎缩,“个体化社会”不断兴起。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个体的产权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住房问题上,人们通过市场取得的房屋产权是外人不可侵犯的;同时,人们在取得房产权时也取得了要求社区提供相应服务的权利,如果这种服务没有很好地提供,就很容易产生纠纷,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物业纠纷就是这样产生的。第二,人们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进入了“社会环境敏感期”,一旦听到政府想上马可能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就会起来维权,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强迫政府取消项目,最近的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就是这样的案例。稍早前,还有厦门的PX事件、大连的PX事件、上海的磁悬浮事件等。第三,个体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区分越来越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限于公共空间、角色行为的来往。第四,个体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总之,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迅速崛起,他们对公权力不再无条件地服从,动不动就会与政府发生冲突。而在这一次次的冲突中,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了,甚至出现所谓的“塔西佗陷阱”的恶性循环。所谓“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政府部门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近年来,社会管理领域中的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政府官员有意无意地不时成为舆论主角。我曾经指出:“现在我们许多干部都觉得治理社会比过去难多了。为什么难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的信任缺失。老百姓的信任,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社会资源。老百姓信任政府,即使社会政策考虑不周全,也能弥补,有矛盾也好解决,大矛盾化解为小矛盾,小矛盾化解为和谐相处;反之,如果老百姓不信任,再好的社会政策也难以贯彻,不大的矛盾也难化解,小矛盾甚至会被激化为大矛盾。这就是说,‘鱼水关系’好办事,‘油水关系’难办事,‘水火关系’要坏事。所以,现在重建社会信任的问题,尖锐而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3.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如何应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考验着政府和社会应急管理的能力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风险社会”的内涵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来自“当代到处存在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人类困境”,如SARS、甲型H1N1流感那样的新型疾病,不知何时到来的恐怖威胁,全球性的认同危机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自身的社会转型带来的“个体安全”问题,包括“现实困境”和“未来威胁”两个方面。“现实困境”是指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如贫困、失业、失房、失地,党群、干群、劳资关系的不协调或紧张,社会不公平、社会治安不好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在当前,“现实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问题上。“未来恐惧”是指对个人生活可能造成的威胁,如个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和养老负担,特别是在丧失自理能力后的“介护”如何办。“未来恐惧”还涉及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被激发所引起的个人安全问题。现在,社会成员对风险的潜在威胁很敏感。譬如,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生产事故、食品安全事故、水污染等)造成的恐慌,资源短缺(“电荒”、“煤荒”、“油荒”、“水荒”等)引发的各种紧张现象,公共资源或设施(如教育、银行、通信、交通、医疗等)的涨价,个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非预期性事件(如失业、意外伤害、疾病、残疾)等,这些潜在威胁都有可能降低安全指数,导致社会成员的“预期性焦虑”心态。

所有这些问题也是在南海这样的地区先行出现的。如何应对以上种种社会风险,缓解“人类困境”、“现实困境”、“未来恐惧”等多重压力,给人们足够的安全感,是当前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应对能力是比较强的。

4.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导致的双刃剑效应,如何驾驭虚拟社会考验着政府和社会的创新能力“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出生、生活、学习、工作、生产、消费、梦想、奋斗或是死亡的方式”。因此,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将现代社会称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完全改变了传统上的时空内涵和形式,在地理限制几乎终结的同时,对时间限制的突破也达到了极致,社会事件更为频繁地从特定时空形式及组织实体中抽脱出来,社会关系日益与“面对面的互动情势”相分离。这使得当代社会生活更趋向迅速流变、动荡不定。我们在理论上将这种状况描述为“轻盈”、“灵动”、“流畅”,等等。在这种趋势下,社会现象往往是“无形无象无痕”的,一些难以察觉的迹象可以快速扩散蔓延,发展成为重大的社会事件,因而这一过程也更难以预料、捕捉和把握。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各种“失谐因素”极易被激活,从而形成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我们看到,近些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当中,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手段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可小觑,最近的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都是在网络的现场直播下发生的。

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作为各种思潮汇集点的当今中国社会,在价值观多元开放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下的“陌生人世界”,情况更是如此。敢于用、善于用,网络就能对社会生活起到积极作用,如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敢用、害怕用、消极防御,不会用、不善用、用得不得法、不得体,它就可能对社会生活起到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如恶化社会心态,为错误思潮的放大推波助澜等。网络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来说,同样是把双刃剑。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的党员干部,要是敢于用、善于用网络,就能把事实真相及时告诉群众,化解许多因为群众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引起的误解、矛盾。南海区在区委书记邓伟根——一位敢于用博客、微博,善于用博客、微博的政府官员——的领导、带动下,形成了利用政务微博推动政民互动的良好局面。我们团队在进行调研时,正好碰到在他们辖区发生一件引起全国网民关注的事件。邓伟根书记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上说明事件的真实情况,说明区委、区政府对待事件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这就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真实消息。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事件就可能在不真实消息基础上迅速发酵,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三

正是在应对以上各种时代挑战和考验的过程中,南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实践,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以下五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五化”,即体制复合化、方式多元化、手段艺术化、机制科学化、城乡一体化。

1.合作共治与复合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体制的复合化

体制问题是制约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最为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各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实践都企图寻求体制上的突破。综观南海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行政力量的一元化管理或单一部门的碎片化治理转向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与复合治理。

我国过去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政府一家独大,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极为薄弱,甚至缺席,这导致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过度行政化。就社会管理来说,过度行政化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模式过于单一,导致整个社会的僵化和低效化,而且在社会冲突中把自身置于矛盾的焦点地位。就社区治理来说,过度行政化,不仅影响了社区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与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背道而驰。所谓合作共治,主要是指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各种组织的优势,使它们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社会和社区公共事务。所谓政府管理的“碎片化”(fragmented),是指政府部门内部各类业务间分割、一级政府各部门间分割及各地方政府间分割的状况。现代政府必然是基于专业分工原则的科层制模式。但是,过细的职责分工和机构分割又必然导致了政府职责交叉、多头指挥、流程破碎、本位主义、效能低下、无人无责等弊病。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流程破碎、组织僵化。第二,部门林立导致本位主义、互相推诿、整体效率低下等现象。第三,管理驱动导致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能不高。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了“整体型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理念。“整体型政府”是相对于之前所流行的“碎片化政府”(fragmented government)来说的。按照克利斯托弗·波利特(Christoppher Pollit)的经典概括,“整体型政府”的深刻内涵是“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构建“整体型政府”,需要从机构、业务流程、信息资源、服务与沟通渠道等方面加以整合。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南海区的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中心。

2.类型分化与分类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

综观南海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实践,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和复合治理的总体原则之下,根据治理对象的类型差异进行分类治理是一个突出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和对不同社区的分类治理上。

我们调查发现,在实际运作中,政府通常将社会组织划分为若干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如将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文化体育类、促进就业类和维权类五种类型,前四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维权类组织的重点是规范限制其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区的类型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社区之间在人口结构、人际关系、资源结构、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很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对所有的社区进行治理,因此,分类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必然选择。从大的方面,可将我国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中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等类型。而城市社区又可分为传统式街坊社区(老居民区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单位型社区)、演替式边缘社区(村居混杂社区)、新型住宅小区社区等不同类型。农村社区又可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自然村)等不同类型。当前,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索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不同治理方式。

我们在调查中感受到,南海在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3.刚柔并济与情、理、法兼顾: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手段的艺术化

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本来就应该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其中除了监控以刚性管理为主外,服务、协调、组织都是以柔性管理为主的。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燃点”多、“燃点”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要尤其强调刚柔并济。

矛盾纠纷化解是一门艺术。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以下两个极端。

第一,无原则地妥协。当前,由于我国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及维稳问题一票否决制的政绩考核制度等原因,基层官员压力非常大,总是害怕“出事”,尤其害怕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而老百姓在掌握政府这个“软肋”之后,反而更加偏好通过“闹事”和上访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基层政府为了“不出事”,往往选择“和稀泥”,甚至无原则地妥协,通过花钱来“摆平”,即“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来解决”,这种行为取向反过来又鼓励了群众用“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基层治理陷入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这种花钱买稳定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它直接损害了政府的威信,也恶化了基层的秩序生态。在调查中,我们觉得南海很多干部对此是有一定认识的。

第二,粗暴机械地执法。有些地方官员不考虑老百姓的接受程度,强行推行政府的意志,即使老百姓是理亏的一方,这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造成了矛盾的激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到情、理、法兼顾,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让老百姓心服口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海的“出嫁女”纠纷。按照国家法律,这些“出嫁女”可以选择把户籍保留在娘家,继续从娘家村庄分红,而且,其子女也可以选择户籍随母,从而也享有娘家的分红权;但是,按照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认知模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性一旦嫁出村就不再是村里的人了,其在本村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会自动解除,所以不再享有在本村分红的权利,更毋说其外姓的子女了。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绝大多数群众是认同的,不少“出嫁女”的家人甚至一些“出嫁女”本人也是认同的;在不少村庄,这些习俗还通过村民大会被上升为村规民约。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很难一朝一夕就改变,这时候,如果粗暴地按照现代法律来执行的话,成本会非常高,甚至可能激起群体性事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采用更加艺术的手段,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以及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做到情、理、法兼顾。在解决“出嫁女”问题上,南海的做法是稳妥的。

4.信息化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机制的科学化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进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这一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实际上由两个相关的命题组成。

第一,如何应对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对社会管理来说,互联网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使得社会管理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而且面对虚拟世界,要面对数以亿计的匿名网民。近几年来,随着博客、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中国社会已经快速步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信息发布权和话语权,政府稍有错误就会成为网友嘲弄、责骂的对象。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观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就会网络谣言满天飞。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对于社区治理来说,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M.Albrow)所说的“脱域的共同体”(disembeded community)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数字化生存”或通常所说的“网络化生存”带来人际关系的冷漠化,等等,都给社区共同体的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如何利用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对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所带来的机遇。通常所说的信息化使这个世界变得很小,信息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增加沟通的便捷性。如果应用得当,信息化、网络化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水平。如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政务微博”,据统计,截至2012年8月,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000家。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是一个大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及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还能促使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执政理念向执政为民方向转变,成为“网络时代新群众路线”的载体。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南海在这方面是做得很不错的。

5.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是一种二元分割的格局,两者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趋势是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方面,这种趋势也比较明显。南海区的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

由于集体经济的发达,当前,南海区面临着一种特殊的城乡结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倒城乡二元结构”,即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加富裕,人们纷纷争夺农村户口——“有车有楼不如农村有一户口”。而且,大量激烈的利益纠纷,使得农村熟人社会发生了异化,出现了“熟人的陌生社会”现象;同时,又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和各种利益纠纷的博弈,出现了“陌生人的无序世界”现象。面对种种激烈的利益纠纷,南海区启动了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企图探索一条“城乡互动、融合并进”的协调发展之路。近年来,南海区通过“村改居”、股权固化、“政经分离”及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将改革推向深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正如人无完人一样,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可贵的是,南海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将一直坚持下去,不可避免的缺陷将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我们也要有思想准备,新的不可避免的缺陷也会如新的优点一样同时出现!邓杭生2012年7月

第一篇 案例篇

案例一 创益中心:让关爱很具体——南海区关爱桂城创益中心

一、引言

桂城街道地处佛山市南海区东部板块,是南海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南海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另外,桂城街道还是全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广东机械装备专业镇、广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街道、广东省教育强镇和体育强镇,其东西两翼分别与广州、佛山两市中心城区相接,辖区面积84.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1.6万人。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桂城的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与此同时,市民对生活品质的关注不断升温。社会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的过快发展速度,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的井喷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区区委、区政府适时出台《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意见配套文件》,指导各镇(街)的政府职能转变,即从重点推动经济发展,转向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一大背景下,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应运而生。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简称创益中心)坐落在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内,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是由区政府公建物业支持,“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主导,携手社区、社工机构、公益社团、企业等共同管理运营,为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进行服务项目“设计+落地”的前沿阵地。自2011年运营以来,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便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欢迎。创益中心由党和政府负责建设,交给由党政界代表、进驻机构、NGO(非政府组织)、居民代表、商界代表、媒体代表等组成的社区理事会管理。此外,创益中心改变了以往党和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加入了更多社会资源的元素,部分项目将征集有志于开拓公益事业的企业进行经营,引导商界精英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创益中心可进驻10家非营利机构,设有家庭综合服务区、618街区等功能室和NGO孵化中心,居民可以在此享受到专业的社工服务。通过打造“享受公益—设计公益—创造公益”三大功能区,构建起社区家庭综合服务基地、全市首个NGO孵化培育基地、社会企业孵化中心等多个阵地,将公益服务体验、公益项目研发、社会组织培育、公益资源链接等多种功能进行实践,探索适应桂城的发展模式,并向各个社区进行辐射推广。创益中心以关爱文化为核心,以培育社会组织为重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在佛山实现公益孵化、公益体验、公益推广的全方位渗透。创益中心自2011年运营至今,已初步形成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的产业模型,并搭建起各界参与社会建设的共治平台,受到各方的肯定和关注。2011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委员汪洋同志等领导亲临创益中心指导工作。如今,创益中心已然成为南海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基地载体。二、案例内容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从2011年6月试运行,8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肩负着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在桂城乃至全南海的探索重任。“创造公益最大价值”是其成立的初衷。经过半年的运营,创益中心已成为“关爱桂城”建设的总部基地和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窗口,作为佛山首个公益综合体,已成为市民活动、NGO孵化、社会精英沟通的公益综合平台,创益模式备受中央、省、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在2011年11月12日到访指导后,均给予高度评价。

创益中心通过“创益三步走”,实践“关爱桂城”建设理念,实现“关爱”文化通过硬件载体,向城市的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的不断渗入。

创益第一步:享受公益。在一楼综合家庭服务区,通过链接政府资源和专业社工机构,策划开展适合居民一家三代的公共服务项目,通过享受公益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小区生活,凝聚邻里情谊,实现熟人互助。同时,开展“社会企业”、“公平贸易”、“公益分享”等创新的公益体验探索服务,从更多的公益参与模式中激发居民的公益思维,使其具备“爱的觉悟”。

创益第二步:设计公益。建立起桂城NGO孵化基地和关爱项目研发中心,通过低偿场租、免费培训、政策辅助等创新措施建立起社会组织培育和孵化的桂城模式,为地区引入和发展了一大批能提供高素质公共服务的社工机构、志愿团体和居民自组织,形成更多协同政府策划和执行公共服务的“触手”,让社会各界具备“爱的能力”。

创益第三步:创造公益。创设公益理念传播平台,通过组织义工学堂、公益沙龙、分享会、交流会等,影响义工骨干、城市精英和青年群体等这些有影响力的人,从他们出发,链接更多的资源投身地区公益建设,持续有序地协同政府参与社会管理,积蓄全城“爱的势能”。

社会组织的孵化属于创意第二步——设计公益的阶段。创益中心采取“搬大树、育小苗”的孵化模式,引入了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关爱青少年协会、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13家社工机构和志愿团体落户桂城开展公益服务项目,其中8家机构进驻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孵化基地接受课程培训,促成56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落地,涵盖家庭综合服务、“新桂城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居家养老、残障人士服务、NGO机构培育及发展、项目督导及评估等方向。

南海区政府拟通过建设创益中心,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格局的微缩模型基地,并实现主题式推广。中心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政府在其中定位为“公益孵化器”角色,为有志于“创业”的社会组织输送“养分”,并配以多个共建共享载体,为其开展服务项目提供“试验田”。在社会组织孵化“出壳”前后,政府做好指导、监督和评价工作,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为政府职能转变做好组织准备,以更好地在社会管理领域实现共建共治。

社会组织的孵化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社会组织的孵化关系(一)创益脉搏跳不停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是“关爱桂城”的总部基地、关爱文化的实体窗口。创益中心成立以来,屡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莅临指导,他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1.2011年创益中心大事记

2011年6月19日,首届珠三角社工大聚会吸引了来自珠三角及全国各地约310人出席活动,此次聚会建立了社会服务各界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建立了社工机构和个人间的支持网络,创造了携手开拓社会工作服务的氛围。

2011年8月25日,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参观关爱桂城创益中心。

2011年8月29日,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正式启用,“关爱桂城·商界伙伴”协作计划同时启动,政界、商界和民间NGO齐聚一堂,共同推动“关爱桂城”的理念和行动。

2011年9月19日,佛山市南海区社会工作协会成立,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2011年9月19日,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及49名来自省内各地的公益达人组成“珠江公益达人交流营”,来到关爱桂城创益中心进行参观和交流学习。

2011年9月29日,“百位名师进小区进校园活动”佛山站正式启动,桂城成为全国第一个镇街试点。

2011年10月10日,桂城“珠三角公益研究中心”通讯员队伍首届研讨会正式召开。

2011年10月22日至29日,“遥远的星球——牵手星儿首届自闭症孩子美术作品展”系列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促进社会更加了解、关注自闭症孩子。

2011年10月23日,南方都市报佛山首届“换书节”启动,近百名读者带着自己的闲置图书到场体验换书乐趣。

2011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的陪同下视察关爱桂城创益中心,详细了解了创益中心的运作模式,充分肯定了其提供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

2011年12月6日,桂城街道“关爱基金”项目研发征集新闻发布会正式召开,提出将通过优化基金资助办法及出台项目需求指引等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携项目参与“关爱桂城”建设。

2.2012年创益中心大事记

2012年2月25日,“关爱桂城·企业创享家”正式揭幕。活动当天,首个企业会员活动日同时启动,通过体验的方式,向社会展示创享家“关注企业,关爱人”的服务理念。

2012年3月3日,佛山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将承接“关爱基金”资助项目——“桂城青年新业工程”,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开展辅助青年实习就业的“档案式”跟踪服务。

2012年3月4日,佛山首家社会企业“618街区——乐圈圈有机生活馆”正式落户关爱桂城创益中心,其以商业手法获取利润,继而通过利润返还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2年3月23日至25日,“好社会·亲青汇”第一期广东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培训班在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举办,拉开了广东青联全力打造“好社会·亲青汇”的序幕。

2012年3月26日至30日,桂城街道2012年上半年“关爱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会对43个申请项目进行评审。

2012年3月31日,桂城街道稻草人守护小区少年儿童计划在“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启动,活动为桂城少年儿童在小区创造安全、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充实课余生活。

2012年4月29日,首次“公益墟日”开墟,代表恒常化的群众学习公益知识、参与公益服务、凝聚和交易公益资源的服务机制开始。

2012年5月17日,“关爱桂城”测评指标体系发布。

2012年6月5日,社工学院在“关爱桂城·企业创享家”举行开学典礼,学院的成立是桂城从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2年6月13日,桂城心理援助热线——86261213开通,市民可24小时致电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援助和倾诉心事。

2012年6月17日,2012金桂耀全城·第三届“关爱桂城”授勋典礼在千灯湖市民广场隆重举行。活动当天,通过“关爱圆梦计划”、“关爱小镇”、“关爱桂城”授勋典礼等活动,向市民集中展示关爱特色服务和理念,共享、共庆、共乐“关爱桂城”建设三周年的成果,鼓励市民积极投身“关爱桂城”建设。

2012年7月26日,《关爱脉搏》创刊,作为桂城街道“关爱桂城”建设专题宣传刊物,全面报道“关爱桂城”建设动态及社会管理创新信息。

2012年8月18日,创益中心暑期活动闭幕式完美落幕,共凝聚15家社会组织,举办7大系列共67项活动,为桂城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暑期活动盛宴。

2012年8月24日,社会各界参与“关爱桂城”建设指导意见发布暨“公益一日游”活动启动仪式,市民通过参与关爱桂城“十条路径”和“公益一日游”的便捷方式,了解桂城关爱文化建设的成果,感受城市关爱的魅力。

2012年8月29日,佛山市副市长王玲来到创益中心进行调研,称赞创益中心很直观地向老百姓展示了社会组织是如何孵化培育的,寄望南海以加强社会服务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模式向全市推广。(二)基本构成状况:7个单元

创意中心下设7个基地或服务区,包括公益NGO孵化基地、家庭综合服务区、社会企业探索基地、义工之家、社团发展中心、两仪公社、居委会和政府社工工作中心。7个功能单位既各自独立开展活动,又在功能上协调互补。

1.公益NGO孵化基地

基地设置完善的办公、会议和资源共享室,以收取象征性租金的形式让各个NGO租赁使用。进驻NGO可享受由专业社工机构提供的能力提升课程、支持网络构建和组织资源整合等服务。成功孵化后,基地将为NGO提供基于社区的整套服务研发、购买、评估、督导体制,使其真正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

2.家庭综合服务区

服务区实行“政府+居民+第三方”的运作模式,目前由专业社工机构围绕社区家庭需求,开展一套适合“一家三代”的综合家庭服务。在此,不仅社工专业化服务能够“落地”,还能提升社区家庭和邻里关系;居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将更关心身边的人和社区的发展,从而促进居民组织的自我发育、自我发展。

3.社会企业探索基地

社会企业探索基地倡导企业“三次创业”,目前运营中的乐圈圈有机生活馆是南海乃至佛山的首个社会企业孵化试点。其由创益中心提供优惠场地,企业自主开办经营,一方面向居民提供有机食品,倡导有机生活;另一方面承诺聘用本地困难人员,定期组织开展特色公益活动,并将经营收益返还创益中心用于公益发展。

4.义工之家

义工之家按照“社工+义工”的联动模式要求,在专业社工的专业指导下,为义工提供一个自我运营、自我服务的地方,让他们真正对志愿团体产生归属感,让他们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产生志愿文化的成就感。

5.社团发展中心

社团发展中心是年轻人发挥专长、展示才艺的小天地。该中心将为凝聚南海青年、发展青年社团、提升青年素质提供场地及专业支持,鼓励青年人挥洒创造力和热情,在文艺领域率先起到青年人先锋作用。

6.两仪公社

两仪公社是“政府+商界+民间”三方合作的公民领袖培育平台,以推动南海经济及社会发展为前提,吸引本地企业家、各界精英聚集并传播前沿的公益参与模式,带动本地商企名流投身公益创新事业,共同推动以“关爱”为名义的社会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建造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幸福南海。

7.居委会和政府社工工作中心

该中心同时进驻自治组织翠颐居委会及政府机构社工工作中心,使创益中心的日常运作充分融合居民自治元素(社区需求评估、社会问题发掘)和政府引导元素(社会组织发展导向、政府购买服务导向),使社会组织能与各方合作,能力建设更充分。(三)社会组织培育:三种类型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率先建成全佛山首家公益NGO孵化和培育中心,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提供、能力建设等服务,重点培育与扶持群众生活类、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三类社会组织的发展。

1.群众生活类组织的培育

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以下简称居民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实现邻里互助的重要平台,如志愿者或义工团队、老年协会、书画社、艺术团。

1)培育方式

以“吸引—引导—支持”的循环模式,鼓励社区居民群众生活类组织的建立。首先,通过提供场地、举办主题活动、培养兴趣等形式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使其产生共鸣;其次,在社区居民参与过程中,引导志趣相投的居民组建以社区参与为目标的居民组织;再次,给予居民组织专业支持,扶持各居民组织策划开展活动、建立组织架构,通过组织服务自己、服务社区;最后,形成公益循环的良性链条。以居民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来满足更多社区居民的需求,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吸引—引导—支持”模式的不断循环实现居民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吸引—引导—支持”的循环模式见图1-2。图1-2 “吸引—引导—支持”的循环模式

2)培育成果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结合居民需求进行居民组织试点培育。一年多以来,中心共培育居民组织9个,通过组织拉近了邻居关系,促进了家庭和睦,提高了居民的社会责任感。(1)“场室揸fit人”青少年组织。“场室揸fit人”,即场室管理者。“揸fit人”通过桌游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参与成员逐步转变为场室管理者,负责日常桌游借用、场室秩序管理等工作,成为一支青少年社区服务队伍。(2)“葵花缘”社区妇女组织。“葵花缘”是以家庭主妇为主体的一支社区女性组织,目前在册成员30人。“葵花缘”以“快乐厨娘训练计划活动”吸引成员参与,通过小组聚餐、生日会等活动分享生活乐趣,发展个人能力,使其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3)“齐乐合唱团”长者组织。“齐乐合唱团”主要是由社区里喜爱歌唱的长者们组成的长者组织。“齐乐合唱团”现有成员超过80名,每周集中在创益中心进行排练,定期组织社区交流演出。(4)“曲艺社”长者组织。“曲艺社”是由社区内10名粤曲爱好长者组建的居民组织,经过中心扶持、链接交流与表演机会,该组织逐渐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居民加入,壮大了组织队伍,提高了长者的自信心。(5)“社区长者舞蹈队”长者组织。“社区长者舞蹈队”由社区内10名爱好舞蹈的长者组成。成员每周预约创益中心场室进行1~2次排练,舞蹈队曾多次代表翠颐社区参加比赛,获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6)“象棋兴趣组”长者组织。“象棋兴趣组”目前由8名固定组员组成。2012年5月,8名组员在中心社工的支持与协助下成功举办了创益中心首届象棋比赛,组织社区更多的象棋爱好者切磋棋艺,为社区象棋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7)亲子俱乐部“家长角”家长组织。“家长角”是以1~8岁儿童的家长成员为主的居民组织,目前共有37个家庭成员,家长们通过分享教育经验形成支持网络和资源库,为社区其他家长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8)“亲子义工队”亲子组织。“亲子义工队”是由社区内5~8岁儿童的家庭组建的义工队伍。目前,参与的家庭超过20个,亲子家庭日常由义工骨干进行管理,通过社区探访、亲子表演、社区宣传及活动策划等服务,贡献他们的力量。(9)“居民书友会”小组。“居民书友会”是由创益中心荒岛图书馆的“岛民”组成的服务小组,目前已有会员约15名。“居民书友会”通过开展新型读书会、亲子读书剧场及阅读分享等,提升了社区阅读氛围。

2.社会服务类组织的培育

社会服务类组织是承接政府公共事务、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区问题,并将社区资源再组织、投入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如社工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志愿者协会等。

1)培育方式

依托NGO孵化培育中心,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支持网络及资源整合四个方面的培育服务。(1)场地设备:1元/年的场地租金;免费借用会客室、培训室、资源室等场室;免费借阅NGO资源室内的图书;提供电脑、文印、通信设备等办公设施。(2)能力建设:对NGO进行需求评估,建立机构能力成长档案,并以此为根据制订短期(一年)或中期(两年)成长计划。(3)NGO支持网络:为NGO发展构建信息系统、政府资源、企业/基金、民间力量四类支持网络。(4)NGO资源整合:通过在能力建设中的互动接触,加深进驻NGO彼此间的了解,促成机构间的项目合作,优化资源整合。

2)培育成果

中心运作以来,共培育25家社会服务类组织,服务领域涉及城乡社区服务、企业社工服务、外来工及其子女服务、驻校社工服务、青年就业服务、特殊儿童服务、居家养老服务、长者院舍服务、医疗社工服务、社会企业探索等,服务范围覆盖桂城25个村居,覆盖率达60%。据统计显示,目前位于珠三角地区的镇街级别行政区最多拥有3~5家社会服务类组织,而桂城却拥有25家专业社会服务机构。

3.公益慈善类组织的培育

公益慈善类组织是指发挥公民精英影响力、带动居民参与公益活动、共同履行公民责任的重要平台,如企业义工队等。

1)培育方式

学习——向公民精英传递关爱的理念及行动知识。

参与——让公民精英参与公益活动,用行动传递关爱。

影响——透过公民精英的实际行动,用生命影响生命。

2)培育成果

中心运作以来,共扶持4支企业义工队开展公益服务活动。中心每月定期开展“公益茶聚”,邀请桂城内外的公民精英进行公益实践的分享,透过联系行业协会,发动相关行业精英人士参与,促进其建立关爱意识并掌握相关知识,携手桂城义工联、桂城NGO、居村委等深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1)盛世之星义工队。

盛世之星义工队共有50位义工,代表苏茂雄是桂城商会副会长,先后开展了白蚁防治、灭治工程,更换小区和家庭的废旧电线等服务。(2)爱心凉茶特工队。

爱心凉茶特工队共有19位义工,成员尽己所能,煲制一些凉茶,送给炎炎烈日下的文明劝导员、交通协管员、交警和环卫工人等城市建设者。(3)南海发展股份公司义工队。

南海发展股份公司义工队共有30位义工,主要关注社区环保问题,倡导关爱环境、关爱家园,通过组织居民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净化过程,号召居民节约用水、保护环境。(4)东风日产车友会义工队。

东风日产车友会义工队成员定期以图书捐赠、物物交换形式开展爱心汽车后备箱市集活动,通过该形式展示个性爱车,认识不同领域的朋友,形成车主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四)公益资源集聚:4个平台

关爱桂城创益中心自对外运营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里是公益资源集聚的地方,来自社会各界的资源因为共襄公益的盛事而汇聚于此,中心承担起公益资源“汇聚-二次分配”的角色,为佛山地区搭建社会服务的资源链接平台。

在过去一年里,创益中心向桂城本地众多的热心单位,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关爱桂城建设的十条途径”,与商界合作,引导商界以不同形式参与公益。透过创益中心资源平台,促成了不少资源募集、配对,企业、专业机构、公益团体、专家学者等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劣,投身公益事业,让资源聚集并合力发挥杠杆效应,实现公益大势能。

1.公益资金对接平台

由创益中心发起启动“公民精英发展及公益伙伴”同行计划,通过传播现代公益理念和分享公益人的经历,鼓励企业、商界及行业精英代表通过资助公益项目、建立企业义工分队、公益场室冠名资助等不同方式参与公益,以此推动社会责任的参与途径建设,并协助商界通过投身公益事业建立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目前,在此领域募集的社会资金已超过40万元。

在2011年8月,创益中心举办创益自助餐会,邀请72位商界、政界人士参与,与商会合作进行社区服务公益拍卖,当晚共筹得14.2万元的公益服务款项。佛山市宝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广东菱王电梯、盛世之星电子有限公司、佛山风行家电和佛山市南海区广日电子机械有限公司等捐献的善款分别用于资助慧爱教育的“三山外来工子女社区融合服务”、星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的“自闭症儿童学费”、企业义工队、企业社会责任公益餐会、创益中心综合家庭服务场室冠名。

2012年8月,通过创益中心的关爱项目资源对接机制,链接佛山市汇源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心NGO培育机构——慧爱教育进行资源对接。汇源通资助12万元开展“心沟通”服务和三山的社区青少年服务;同时资助桂城义工联旗下的环保义工分队8万元,开展绿地图项目。广东狮子会粤亮分队资助桂城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圆梦计划10万元,为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单亲儿童、外来工子女等实现“愿望”。

2.公益物资对接平台

除直接资金资助外,创益中心的资源对接平台也加紧对专项公益物资的有效吸纳。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香港培才教育基金、桂城中医院、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景兴商务拓展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等热心企业也提供了物资支持,约合人民币12万元。

其中,香港培才教育基金捐赠了1000余本书籍、书柜3个、儿童及青少年康乐玩具1批,供综合家庭服务和各社会组织使用,价值约人民币50000元。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捐赠12台笔记本电脑用于创益中心日常的服务使用,价值约人民币48000元。

此外,创益中心也搭建起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先后协助星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在桂城本地服务的社会组织,联系物资供应,开展服务。

3.公益服务对接平台

创新资源对接途径也在创益中心得到了有效的探索,为使创益中心的地理及空间优势发挥拉动资源的功效,“创益学堂”项目开创了“场租置换免费公益教育名额”的新形式。“创益学堂”是一个让商业机构可以将商业行为参与公益置换的新平台。商业机构免费利用创益中心的场室进行课程培训,利用减免的场租承诺提供不少于总名额20%的免费名额给予弱势人群或者优秀义工,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让优秀义工获得嘉许,达致商界和社会双赢发展。“创益学堂”现已与佛山市李老师舞蹈培训学校、佛山市天麦广告有限公司等6家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艺术类、养生类、音乐类等25门课程,公益置换受惠达334人次。

4.公益智力(人才)对接平台

通过每月的“公益墟日”,现已有7家专业机构及公益团体发挥其专业特长,以工作坊等形式分享公益知识,让更多有意参与公益服务的人士可以分享、学习和交流可以把公益服务做得更好的知识,提升公益服务的续航力。

创益中心为本土NGO的发展构建交流平台和经验互享网络,先后邀请佛山市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企业社会责任部、佛山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佛山市南海区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先后与桂城NGO分享专业服务开展的经验。在2011年12月举行的公益茶聚——香港“涟漪行动”妇女精英交流会,邀请来自香港女律师会、女医生会、女会计师会的妇女精英和桂城本地各行业的妇女精英分享如何利用优势推动香港社会服务的发展。

此外,创益中心还积极链接香港、国外社会服务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桂城公益服务提供智囊支持。2011年8月邀请香港企业社会责任顾问、前香港电信盈科有限公司社区关系助理副总裁方竞生先生,在中心举办“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动力”讲座,为商界人士系统讲解企业社会责任及传递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2011年10月,邀请加拿大资深社会服务资金审批和评估专业人士萧建华,为桂城政府社区管理人员讲述如何进行社会工作服务及如何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2012年,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资深社会服务专家分别到创益中心进行现场指导及进行系列专题的培训,助力公益发展。三、案例分析“关爱基金”自2009年成立以来,作为“关爱桂城”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性资源及社会关爱平台的核心之一,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关爱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并不断完善其管理制度、延伸服务领域、增大资助领域。(一)常态化的资金保障:社会共同投入

创益中心以公共财政资金为引导,致力打通社会资源的吸收、调动和使用渠道,使各方在社会建设中均能找到角色和分工。“关爱基金”是由桂城街道政府全额拨款设立的专项基金。财政所要制定专门的使用管理制度,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和增值,制定各个时期的基金使用预算。“关爱桂城”建设启动以来,街道办事处为了统筹社会关爱需求和行动,专门出资100万元启动“关爱基金”,并确定由政府主力投入,每年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基金持续运作。同时,通过制定出台《“关爱基金”使用管理制度》,明确由“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负责审批基金的使用,并只限用于桂城的关爱服务项目,与慈善会资金使用区别开来。《桂城街道“关爱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则明确规定以项目资助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社会工作。截至2011年12月,“关爱基金”已累计获得政府财政投入资金800万元,拔出项目资助金额逾570万元,资助社会公共服务项目52个。另外,创益中心还邀请权威机构,构建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配套程序、服务评估程序等一揽子标准流程,不断促进“关爱基金”的科学管理、高效使用。

经过几年的深入发展,“关爱基金”的资助形式已经由政府主导逐渐转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自下而上提出社会需求、设计关爱项目。截至2012年9月,“关爱基金”已累计拨出项目资助金额13004370元,共资助社会公共服务项目72个。

目前,“关爱基金”已形成常态化项目资助体系。“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分别于2010年1月和2011年12月正式颁布《桂城街道“关爱基金”资金管理制度》和《桂城街道“关爱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关爱基金”不仅在资助金额、资助项目数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而且通过不断积累先行经验,完善了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配套程序、服务评估程序等一揽子标准流程。

此外,为鼓励全社会研发关爱项目,2012年“关爱基金”创新开辟出成长型和专业型两类更具指向性的资助模式,以更科学灵活的资助评审、监督和评估手段,鼓励不同规模、能力有异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策划和执行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合力解决社会问题。

从2009年的11万元到2012年的682万元,政府投入的“关爱基金”金额正呈每年递增的趋势(见图1-3),促进“关爱基金”资助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公共服务项目落地,服务于民,产生社会资源向桂城公益事业的集约效应,真正发挥“关爱基金”的资源杠杆作用,达成“关爱桂城”建设“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目标。图1-3 “关爱基金”逐年递增(二)连续化的队伍建设:培育脉络清晰

创益中心形成了“创业倡导+组织孵化+服务设计+项目资助+监督评估+社区落地”的关爱服务产业链,使处于各成长阶段的社会组织均能找到对应的培育服务。为深化“关爱桂城”建设,积极推进本地社会工作发展和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街道特制定了《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及晋升指导方案》,根据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要,划分了两种类型的社会工作者专业岗位:第一类是桂城街道党政群众机关直接聘用或委托事业单位聘用的社会工作者专业岗位;第二类是非政府组织聘用的社会工作者专业岗位,包括在桂城“关爱基金”资助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中,以及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司法矫治、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或参与社会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性民间组织。

两类岗位的薪酬均以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为重要前提,并结合个人综合素质、工作年限、工作表现等因素进行聘档、考核和晋升。第一类岗位按照“关爱基金”和用人单位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置,主要是为了推动各个职能部门创新原有的工作理念,尝试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提升服务管理成效。第二类岗位则由项目负责方或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由“关爱基金”提供全额经费资助,主要是为了以社工服务填补领域的空白。

目前,桂城共有注册社工121人。随着2012年党员社会工作者触手发展计划、村(居)服务基地建设计划、社工站驻点计划、社工岗位购买计划的推出,相信桂城社工队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三)系统化的组织构成:紧密联系社区

创益中心建设完全融入社区,中心内部更如浓缩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模拟如何与政府、自治组织和其他公益社团进行合作交流及资源共享,因而其孵化的社会组织更具实践能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桂城参照各地对社团的准入管理办法,探索以“关爱桂城”建设机构作为“公益孵化器”,以政府力量培育民间社团,扩大地方NGO规模。

关爱统筹组织——“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成立的决策咨询机构,成员由党工委书记挂帅,党政领导班子联席,社会人士组成顾问团,负责谋划“关爱桂城”建设各项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重大事宜,并对各类关爱行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该组织常设关爱秘书处、农村拓展部、社区拓展部和行动推广部。

社工行业组织——桂城社工工作中心。桂城社工工作中心是南海区首家事业单位编制的社工单位,主要负责开展本地社会服务的需求调研;开展项目征集、评审、督导、评估;开展公益服务项目的建库及推广工作;开展民间公益社团孵化服务;开展社工团队的督导培训等。成员由政府聘任的专职社工专职担任。

专业服务组织包括桂城社工工作中心、南海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南海区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南海区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佛山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四)有序化的机制创新:评估监控到位

创益中心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就社会组织能力发展进行评估并制订提升方案;组织“出壳”后申请项目资助,将由政府社工工作中心跟进项目评审、服务监督和成效评估等事宜,社会组织的服务执行力和专业度因而得到有效保障,为各级政府构建社会组织服务监督体系提供了有效样本。在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市民群众和专业力量这四大领域形成持续发展、互促互补的常态化发展机制,不断巩固“关爱桂城”建设基础,推动关爱事业从政府走向社会、从广泛到专业的持续发展。

1.专业倾向新机制

在人才机制建设中突出专业社工人才引进、培育,以及本地基础义工人才的发掘与发展,大力构建专业社工队伍,构建党员、公职人员、基层干部、义工骨干、社会组织精英、企业领袖为主体的“准社工”队伍,努力通过有影响力的人扩大公众参与面。与此同时,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在总结“关爱桂城”等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并能指导各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专业社会服务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足够数量的专业第三方机构,有效承接政府各类行政服务职能。培育本土的专业社会工作群体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成立桂城街道社工工作中心,统筹桂城社工人才队伍发展;制定并颁布《桂城街道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与晋升制度》,对本土社工制定规范、持续的发展保障制度,打造社工人才洼地;成立桂城街道社工学院,提升以党员、公职人员、基层干部、义工骨干、社会组织精英、企业领袖为主体的社会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至2012年9月,桂城持证社工为160人,其中注册社工师32人,助理社工师128人。从2012年开始,已提供NGO机构的一线社工“社会服务技巧系列课程培训”8次,朋辈督导5次,服务人数达218人次;已提供社区工作人员“社会行动”课程2次、深圳社会服务考察1次、社会工作实践和管理培训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学习班2次,服务人数达489人次。

2.组织培育新机制

打通政策渠道,协助NGO注册事宜,引进NGO落户桂城;建立NGO孵化中心管理机制,提供优质优惠的1元/年办公室场地;规范NGO准入、使用标准,构建NGO成长扶持服务平台;提供NGO管理能力系列课程培训,推动NGO关注自身专业能力建设。3年来共引进、培育1家省级公益组织、7家市级社工机构、2家区级社工机构、14家公益团体。截至2012年9月,社会组织培育已开展了19场培训,近20次分享交流及参观学习,服务人数达415人次。

3.双工联动新机制

为了使志愿服务成为广大桂城市民参与“关爱桂城”建设的最普遍、常态化途径,由桂城义工联牵头,完善义务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义工发展的恒常管理及激励机制;大力孵化培育群众生活类组织,建立义工便捷参与社会慈善服务工作的平台;广泛开展义工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义务工作的领域,建立“桂城义工”品牌项目。通过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度,“桂城义工”已成为“关爱桂城”建设的一个大众品牌。目前,桂城义工联登记在册义工人数50325人,居(村)义工服务队及企业义工分队108支,合计义工服务时数为305474小时(截至2013年6月4日)。鼓励各义工分队就近开展贴近社区需求的居民服务,成功建立义工学院、稻草人计划、星火计划、易公益计划、朝阳行动、种子计划、理事沙龙日、“500创义基金”共8个义工品牌项目。四、思考与启发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可过度放大政府的作用,更不能取代社会和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帮助社会主体成长,而不是抑制社会主体成长,更不能取代社会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克服市场的盲点,而不是要抑制甚至取代市场的作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市场,培育社会,提高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要让政府归政府,社会归社会,市场归市场,三者各司其职,各守本分,互补互助,相互制衡,这才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的正确选择。南海桂城之所以能够通过建设关爱文化实现改进社会管理的目标,也是因为其在关爱文化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较好地厘清了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因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作为“关爱桂城”建设的总部基地和示范窗口,桂城社会关爱平台,将以创益中心为首的八大主题关爱基地,对桂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下列几种试验性探索。(一)共建共管的管理架构

创益中心的运营管理采取理事会制度,由各进驻中心的NGO机构代表、翠颐社区居民代表、义工代表、商界代表和媒体代表等组成理事会,就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制度、发展规划、服务项目变更事项等进行表决,使社会各界参与其中,成为“关爱桂城”建设在基层深耕发展的有益补充。(二)有序培育的社会组织

创益中心将设立桂城NGO孵化培育及公益项目研发中心,提升公益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通过建立适合小区居民需要的家庭综合服务区,尝试以家庭综合服务区这一载体团聚居民,并引入社工手法加深居民对家庭关系、邻里沟通和社区问题的关注,搭建“家庭共融—社区睦邻—社会关爱”的居民组织发育路径;配合桂城的商界公民精英发展计划,拓宽社会精英的服务阵营。(三)多元置换的公益资源

桂城探索建立佛山首家社会企业,着手启动社会企业孵化;鼓励更多单位将公益项目引入创益中心,打通公益资源置换渠道;允许社会各界申请使用创益中心的功能场室,以场室租赁租金补贴创益中心运营,既保证创益中心的人气,也为各个关爱中心探索独立运作的出路。(四)多元参与的三方主体

桂城街道办事处成立“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由党工委书记挂帅,党政领导班子联席,社会人士组成顾问团,成为各方参与决策的领导机构,谋划“关爱桂城”建设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重大事宜,并对各类关爱行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畅通社会参与渠道。明确政府的主导者角色,完善各种发展机制,使之成为“关爱桂城”建设的社会化工作渠道。厘清政府、社会、市场的角色分工,以公共财政资金作引导,打通对社会资源的吸收、调动和使用渠道,吸引社会资源提速城市建设,发展启于社会,发展惠及社会。同时,街道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政府由过去大包大揽地提供杂而不专的公共服务,转化为向社会制订服务标准,使各项民生工作、文明工程、社会公益可由社会共建共管,让“关爱桂城”深入城市硬件建设、产业发展、公共配套、民生公益等各个领域。

初步实现社区管理转型,成功与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着手制订桂城社会工作五年规划,并结合实体项目,研究制定政府购买(资助)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监督和评价的模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以借力第三方为机制目标,一年内吸引扬帆社工中心、南海启创社工中心、南海博睿社工中心等6家服务机构落户桂城,以同时拥有8家注册公益社团的规模,引领佛山公益专业化。目前已招聘政府专职社工13名,同时,出资引入社会工作实践及管理培训,将20个社区的工作人员转化为持有社会工作资格的社区社工。

案例二 企业创享家:服务企业实现融合——南海区关爱桂城企业创享家

一、引言

桂城地处南海东部,总面积84平方千米,东西两翼分别与广州、佛山两市的中心城区相连,南部接壤顺德和番禺,现辖22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近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1万人。桂城是南海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广东省的经济强镇、工业重镇,其辖区内年均生产总值近几年均保持在250亿元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桂城形成了电子、制鞋、包装印刷、机械装备四大传统制造业集群,拥有星期六鞋业、南方包装、高达建筑机械等行业知名企业。近年来,桂城抓住广佛同城带来的机遇,确定了“广佛RBD(休闲商务区)”的战略目标,加大力度壮大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制造业,搭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坚持开展“城市经济双转型,水绿环境大改造”,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围绕这种战略定位,桂城逐渐成为高素质人群和地区商务资源聚集的区域,形成了商业房地产、零售、餐饮娱乐、都市型科技电子等九大新兴支柱产业,都市经济体系初步成型。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都市型制造业转型,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能够与现代服务业和都市企业相配套的软硬件环境。良好的环境才能引进、留住企业,才能吸引人才,进而利用人才优势发展企业。当前正处于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各地纷纷出台了针对集约型、现代型企业和高精尖人才的优惠政策,以促进本地的招商引资和提升本地的人力资源储备。高端企业和优秀人才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如何采取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的良好环境,成为影响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南海区(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镇)而言,如何通过营造有利于企业及企业人才的优势环境,继续保持自身在珠三角地区的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领先优势,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2011年,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向南海区八个镇街出题,要求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及南海企业服务计划,一手抓公益类的创益中心建设,一手抓企业服务的创益中心建设,提出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将企业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公益服务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营造一个良好的针对企业及企业人才的发展环境。之所以要将企业服务和公益服务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强调,是因为南海桂城地区在公益服务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2009年,南海桂城启动了“关爱桂城”大型系列公益项目,本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思路,进行大步调的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桂城成立了“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由街道党工委书记领导,党政领导班子联席,邀请社会人士组成顾问团,主要谋划“关爱桂城”建设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重大事宜,对各类关爱行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几年来,以关爱桂城为主题的社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并得到了佛山市委的高度肯定。经过几年的先行先试,桂城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以公益基地为平台的公益模式,先后规划布局了八大关爱主题活动中心,并设计了纵向到村居的“30个社区活动中心、40个社区服务中心、50个社工工作站”的关爱网。八大关爱主题中心中的“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是佛山首个公益综合体,目前已成为具备包括市民活动、NGO孵化、社会企业运作、社会精英沟通等功能的大型公益性综合平台。在关爱桂城创益中心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拟以桂城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关爱企业及企业人才的平台,促进桂城企业的融合发展,使企业和企业人才得到关爱和重视,让优质资源真正落地本土,生根发芽。“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主导成立调研小组,进入园区开展需求调查,通过向园区企业发放问卷、微博互动等方式收集企业家的想法和愿景,掌握园区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初步确定了创享家基地的基本职能。

2011年,政府前期投入400多万元,选取瀚天科技城中B栋楼群为总部,以桂城白领公寓生活区、综合楼等为辐射网点,以广东都市型产业基地的企业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正式启动“企业创享家”基地建设。经过近一年的建设,2012年2月,“企业创享家”正式投入使用。创享家基地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是桂城八大关爱主题中心之一,也是桂城首个针对都市型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二、企业创享家发展概况(一)设计理念及管理方式

按照“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的建设思路,创享家要成为一个集企业的行政服务、权益维护、企业间的互助共进与资源共享、企业人公益服务、企业间及企业内部民间组织孵化培育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要为企业及企业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从而为企业提供一个便利、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企业人提供一个舒适和健康的工作、生活氛围,打造企业及企业人“落地本土—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硕果共享”的关爱服务链条。

本着这样的宗旨和目标,创享家平台提出了服务理念+1℃、服务目标+1℃、服务模式+1℃、服务载体+1℃、服务架构+1℃的口号。创享家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建设一个实体性的管理服务基地,将传统服务企业的各方资源集合起来,形成一套行政服务延伸、行业自助服务、商企合作共赢的联合机制,一套企业人融入企业、素质提升的融合机制。同时,在专业社工的引导下,逐步培育一批有活力的互益类、公益类企业组织,一批有责任感的关爱商界合作伙伴。为此,创享家平台引入了多方面的资源,包括与企业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以便为企业及企业人服务。总体来说,创享家的理念可以概括为“立足企业,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共谋发展”。

企业创享家是由“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的,该委员会是街道党委一级的设置机构。在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创享家成立了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设一个主任,由政府代表担任,四个副主任,分别由瀚天工业园区的总经理、都市型产业发展促进会的秘书长、桂城总商会秘书长和社会工作中心负责人担任。五个主任有明确的分工,主任全面规划,瀚天工业园区总经理负责创享家基地的外联、宣传和整合资源工作,都市型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主要负责后勤,商会秘书长主要负责商会联动,还包括一些项目引进工作,社会工作中心负责人则主要负责企业社会工作和企业人的社会工作。同时,创享家还设有理事会,理事会由企业代表担任,共有14个理事,1个理事长。(二)功能分区

创享家共分为三个主体功能区,即创·空间、享·空间和家·空间。在创享家基地,三个功能区分别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侧重点均不一样,创·空间侧重于企业的发展,享·空间主要致力于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智慧分享,家·空间则关注企业人的生活质量与归属感的提升。

1.创·空间——共创商机

创·空间功能板块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行政上的便捷、资源上的共通、信息上的共享,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为其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创享家平台在这方面的服务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行政服务链条延伸;二是企业信息、资源的聚合。具体做法包括设立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政府相关部门比如工商税务机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积金管理机构等在这里设立办事点,方便企业在园区内办理税务、员工社保及公积金等事务,而不用到相关的职能部门去办理;在基地设立桂城六大行业协会秘书处,方便行业协会与企业沟通、对企业服务。

在这个功能板块,创享家平台设立了多种不同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支持。一是创享家为企业搭建的N+1服务站。所谓的N+1服务站即是创享家可以向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援服务,包括自助服务终端、流动式行政办事点、企业服务中介机构等,“1”则是代表政府的一份关爱。二是企业智联网。创享家设置的聚合商企协会秘书处的联合区是一个行业信息丰富、资源组织和动员能力较强的组织网络体系。这样的网络体系可以为企业的升级转型、生产管理、市场拓展、上市融资等多方面提供强大的信息和资源支持。三是创智走廊。创享家平台广泛收集了企业发展与管理方面的书籍及相关报告,企业人可以随时取阅,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提高管理经验。同时,各个需要帮助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和项目组合,为自己企业量身定做各种服务平台。

2.享·空间——共享发展

享·空间功能区主要以企业间的经验、资源的共享为主线,以企业及企业人素质提升为着力点,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及各种活动的方式促进企业员工之间交流工作经验、调整工作心态、分享企业管理智慧,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这个功能区分为几个部分,即享智堂、享心港和享智书廊。享智堂专区是一个集企业培训、沙龙、会议、论坛、讲座、展览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空间,主要促进企业间分享经验、知识,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建立企业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公益互助的共享生活。享心港则是由专业社工为企业人提供个案心理辅导,设计情感治愈课程,以促进企业人保持健康心态。享智书廊提供企业人智慧、情感、经历等高品质书籍,企业人可以随时自助式借阅。

3.家·空间——共融立业

家·空间以企业人和企业员工为服务对象,通过打造以“共融”为特点的企业人生活区,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活型服务,培养、提高企业人和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培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家·空间功能区分为我家·友客厅、我家·放映室和我家·乐厨房等三个部分。我家·友客厅提供包括瑜伽、健美操、舞蹈声乐、绘画茶艺、彩妆养生、社交礼仪、广府文化等在内的长期学习班,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我家·放映室提供包括小型电影放映厅、卡拉OK比赛、员工社交联谊会、小组兴趣班、企业人公益互助站等小组活动。我家·乐厨房提供包括烹饪、生活小窍门、亲子交流技巧等生活课程,定期组织企业聚餐活动。(三)发展现状(1)打造了一个服务企业、壮大企业的资源信息平台,桂城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政府及公益组织提供的服务。

在“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创享家通过任命政府官员、促进会秘书长、工业园区总经理、商会领导及专业社工负责人等方式,得以将与企业相关的各个领域的资源和信息聚合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和信息的富集平台。行政审批等部门窗口的集中能够减少企业在这方面工作中的消耗。商会组织的帮助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建立企业间信息交流的渠道。创享家引入的中介机构也能够帮助企业尽快招聘到所需的各类人才。专业社工服务能够在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归属感等方面作出贡献。创享家针对企业设立的关爱基金也可以帮助那些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摆脱困境。总体上看,基于这个资源信息平台,各类企业能够充分通过创享家提供的一体化、个性化的工作程序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目前,桂城已有超过10万个企业被纳入桂城创享家服务范围。(2)搭建了一个企业互助互益平台,增加桂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创享家成立以来,在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瀚天工业园区和当地经济促进局、桂城总商会的推动下,当地企业之间建立了更多的业务联系。比如有的企业订单不足,就通过创享家发布信息,与相关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增加订单。还有些企业通过参加创享家组织的企业联谊会,推销本企业的产品,同时了解当期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情况,扩大业务网络。同时,在桂城总商会的引导下,企业还可以通过了解更多市场信息,进而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更合理的定位。自创享家平台成立以来,已经有多家桂城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建立了联系,企业之间形成了更多的互补互益关系,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3)社会工作同时服务多个企业的模式初步形成,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提高。

在传统企业社会工作中,专业社工往往一次只介入一个企业,对企业进行独立的服务。创享家的博睿社工中心在沿用这种传统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尝试将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将不同企业员工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培育兴趣性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等方式开展工作。创享家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这种模式的覆盖面更大,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另一方面,多个企业员工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扩大了其交际圈。(4)专业社工机构常驻基地、服务企业,弥补了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归属感。

当前,南海桂城的很多企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新型都市型产业也正处于发展之中,一些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对员工的业余生活关注力度欠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等。

博睿社工机构进驻基地之后,将工作重心集中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员工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从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两个方面开展了对企业的专业服务。在宏观系统中,博睿社工机构努力从区、街道政府及各个企业中挖掘服务资源,通过企业服务推介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聚会及企业高管聚会,积极倡导企业关爱文化,让其重视对下属员工的关爱;通过协助企业举办团队培训,提供员工提升途径,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增加彼此沟通互动,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可,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微观系统中,博睿社工机构致力设计各类特色服务,帮助企业人扫除融入企业和本地生活的种种障碍,以广府文化体验之旅、佛山文化介绍活动等促进其文化融合;以粤语学习班、粤食粤滋味等活动促进其生活融入;以心灵有约、身体语言小组等促进其心理融合;以志友营交友活动、恋爱成长学堂等促进其建立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甚至是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同时,鼓励企业人参与互益、公益活动,增进其自我认可,也是博睿社工机构培养企业员工归属感的方式之一。博睿社工机构积极挖掘企业人的兴趣、能力,引导其组建互益、公益社团,并在此过程中提供信息、场地、设备等支持,在以自身的力量帮助更多企业人融入、以社会责任的履行回馈周边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企业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过往的“外人”标签愈发模糊。博睿社工机构的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压力,增进了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了解和重视,同时,这些工作对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发展规划

进一步壮大民间组织,实现民间组织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聚合更多的资源,为当地企业、企业人及企业员工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这是企业创享家平台继续推进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据这个理念,企业创享家规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1)孵化、培育更多的民间组织,让企业人从“受助”变为“自助”。

充分发挥基地资源丰富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理念的优势,继续通过吸引目标群体、培养骨干、队伍组织化建设、组织使命定位的程序孵化、培育民间组织,让企业人及更多的企业员工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受助”变为“自助”。将创享家平台定位为一个枢纽型组织建设的基地,通过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吸引更多组织资源等方式为民间组织的孵化、成长提供条件。(2)建立企业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强本地企业间的业务合作。

当前,创享家在建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少,且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通过企业人之间联络、商会协会的沟通等。在下一步工作中,创享家基地将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收集更多信息,以促进本地企业间在业务方面的交流合作。(3)淡化创享家基地的行政色彩,向协会放权,将登记备案、服务类权力下放,实现由商会、协会对企业的服务。

在针对企业的业务服务这块,进一步将一些可以由商会、协会办理的行政工作转移到商会、协会,并计划由都市型产业专职秘书长接替创享家的管理职务,进一步淡化政府的行政色彩。此后,政府将只担任引导、协调的功能,让创享家真正成为一个企业自助、互助的平台。(4)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使桂城企业都可以享受到创享家的服务。

作为关爱桂城的八大主题之一,企业创享家的目标是能够为全桂城的企业提供服务,而不局限于瀚天科技园区的企业。为此,创享家正在策划在39°创意空间建立创享家文化工厂,让不方便来瀚天科技园区的企业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企业社工服务。此外,创享家也正在考虑在其他条件比较成熟的园区复制、推广创享家的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建立更多的类似于创享家的服务基地,服务桂城的企业。(5)将关爱桂城项目与创享家活动嫁接,丰富基地的服务项目。

在创享家基地顺利运作之后,下一步将会与关爱桂城的更多主题连接起来,不局限于直接的企业服务,其他相关的服务例如青年就业创业计划等也可以在创享家基地找到平台,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关爱桂城活动的基金、资源和信息,增强关爱桂城主题的服务实力,也可以丰富基地的服务项目。三、主要做法与问题分析(一)主要做法

南海桂城企业创享家服务平台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服务延伸,高效便捷服务

为便于当地企业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服务审批过程所需的时间,简化审批步骤,南海桂城街道的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前移服务窗口。在创享家服务中心,聚集了工商税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积金局等相关部门的服务窗口。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在创享家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服务。此外,创享家平台还设有针对企业税款的咨询台,供企业咨询财税方面的问题。

2.政府搭台,商企互动

在创享家平台的策划、设计、建设及正式启用过程中,桂城街道政府及“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支持作用,在资金、土地建设、职能配套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投入。创享家平台也得到了南海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被评为2012企业服务年政府工作的实质性成果之一。企业创享家管理中心由街道经促局、瀚天公司工联会、桂城商会、博睿社工代表组成,彼此各行其职;三大空间服务引入了街道窗口单位、商企协会、中介公司及企业社团等共同承担,随着当地企业、行业协会及其他组织的积极介入,创享家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商企互动的自由平台,成为当地企业及企业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资源平台。

3.专业社工进驻基地,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打造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

创享家基地建成以后,引入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博睿社工中心,负责享·空间和家·空间两个功能区的工作,并由该社工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创享家的副主任。博睿社工中心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规范在中心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了解企业人及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联络、引导有需要的企业人和企业员工开展活动,分享经验,提升员工素质,化解潜在矛盾,提高企业人及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管。同时,专业社工也积极致力于协助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

4.聚合多方资源,培育、孵化民间组织

创享家平台建立以后,政府资源、民间组织资源、企业内部的各种公益性资源得到有效聚集。利用这种资源聚集的优势,创享家中心联络各个企业积极发现需求,培育、孵化新的民间组织,通过吸引成员、培育骨干、队伍组织化建设的步骤帮助企业员工建立民间组织,例如为满足企业内部员工业余生活需求的各类组织、招募组建的义工和志愿者协会等。(二)存在的问题

桂城创享家基地正式运行以来,在探索企业服务与管理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由于创享家基地是一个创新型的服务平台,基地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阶段性的问题和困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基地内部的资源共享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目前基地的运行状态来看,由于有商会组织及政府的资源进入,创·空间板块拥有的资源和信息比较丰富,与很多企业建立了业务上的联系,而享·空间和家·空间板块拥有的企业支持相对较少,三大板块之间尚未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渠道。创享家基地的三大功能板块——创·空间、享·空间和家·空间是各有侧重和分工的企业服务平台,创·空间平台主要致力于提升企业发展的空间,享·空间立足于企业人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家·空间则关注于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这三大板块之间应该形成促进资源共享与资源合理流动的常态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基地的各项服务,实现对资源和信息的多元化利用和挖掘,发现更多的服务项目,壮大各个功能板块的实力,扩大服务受益人群,进而做好做全对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因此,从基地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基地内部功能板块的资源共享程度是基地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2.创享家基地的运作模式无法支撑该平台为企业提供更高端、更多样化的服务

按照“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对创享家的发展规划,创享家的资源来源模式是政府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民间机构和企业对创享家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即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以支持平台建设,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源支持平台发展。但从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创享家吸引民间机构和企业资源的能力略显欠缺。创享家基地是一个主要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平台,有可供企业交流沟通和企业员工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的场地,只收取企业少量的服务费用。同时,创享家会员入会的门槛也较低。因此,创享家基地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多样化、更高端和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桂城正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型企业,预计未来桂城将会有20万人的企业白领。都市型、现代型企业对企业文化理念及文化建设有更高的要求,企业员工的生活品位及休闲方式也趋于向高端化、差别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创享家平台在高端服务上做出更多的努力,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服务的工作理念要及时更新,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而当前这种运作模式对创享家在开展高端服务转变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

3.创享家平台服务的覆盖面较小,受益企业和受益员工数量较少

目前,创享家基地的服务范围还比较小,主要集中在瀚天工业园区,受益企业和受益员工数量也较少。一个致力于服务桂城的公益性基地,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效应,除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要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受益群体数量。尤其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桂城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又面临着各地产业转型所构成的人才供需紧张,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一个人性化及舒适的就业、生活环境,才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支持桂城都市型产业转型的良好服务氛围。四、延伸讨论与经验启示(一)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

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专门论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0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1年3月,“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单独成篇。201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正式文件。2011年9月16日,中央决定,把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之所以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从表层看,社会建设的滞后表现为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偏低,各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公共安全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从深层看,社会建设滞后主要在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程度不够。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人口结构、阶层结构、城乡结构、部门结构、社区结构、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社会建设思路已经无法应对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另外,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也与当代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经济低碳高效发展,培育创新型经济增长点,实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转型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发展趋势。从中国来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布局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而在现有的社会管理体系、社会政策中,还存在一些阻碍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例如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因此,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现有社会政策、管理体制,进而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前社会建设工作的题中之意。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要义在提高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和谐,但其经济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完成和落实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任务,除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外,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政策及社会管理体系的配套。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贯思路。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与分配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可以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硬环境上的支持;通过整合部门资源、精简机构程序、完善服务体系,可以为各类企业产业营造一个方便舒适的发展环境,创造更优质的发展条件;通过提高教育质量,调整教育结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精尖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社会管理能力为中心的社会建设。

但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的单向作用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管理创新能够配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反促社会管理创新。经济发展创造出大量的资源,增加财政税收,增加外汇储备,同时,经济发展有利于奠定一个强大市民社会的物质基础,以此为基础新生了多种多样的民间组织。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公民收入增加,健康、教育状况的改善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从中国已有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我们也能看到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出现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模式的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落后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机构调整和职能重组来进行,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例如广东、上海等地,社会管理创新则有更多样化的模式,除了从政府职能部门自身入手以外,不同领域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也被引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民间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巨大活力。

由此可见,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效益的实践过程,同时也要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匹配不同的实践模式。在这种思路下,回顾广东南海桂城的社会管理实践,就会对其探索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从社会发展创新的动力上说,桂城企业创享家是在当地经济发展转型主要是都市型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启动的,旨在为都市型企业营造一个最佳环境。在实施过程中,又充分利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富社会资源优势,广泛联系民间组织、专业公益组织及其他公益基金,真正营造了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格局。(二)经验启示

企业创享家自2012年2月份启动以来,各项服务工作逐渐有序开展,主要功能逐渐得到发挥。作为专门针对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基地,企业创享家的常规运作模式已经初步定型,并开始筹划如何进一步提高、增强基地的服务功能,丰富其服务模式。南海桂城围绕企业创享家进行的这种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先行探索对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那些聚集大量工业、企业的城市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该案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政府要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主导、支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

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企业资源和公益资源、组织资源和个人资源等。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集中的城市,储存在市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资源更多。通过公益形式积累的来自企业的基金、企业工会及志愿性组织、社会公益互益团体、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等,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资源。但长期以来,这些发育、储存在市场与社会的资源没有受到政府管理工作机构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和整合,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市场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是一个宏观性、统筹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管理主体参与,更需要多种多样的资源支持。这种零散分布在市场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在局部领域发挥了作用,但却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阶段的社会发展对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参与社会建设,才能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推进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市场和社会的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资源往往不是按照公平性、效率最大化原则分配的,而是具有随机性、志愿性和自发性,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这些资源往往不能自发地整合起来。因此,在资源的聚集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支撑作用。在本案例中我们看到,南海桂城街道在挖掘、整合富集在市场和民间的社会建设资源过程中,设立了一个“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确定了一个核心主题——关爱桂城,同时通过设立基金、建设基地、引进机构等形式聚集民间资源。在此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创新、完善政策,建立平台体系,为民间资源发挥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渠道,完善规则;另一方面,通过主动投入,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源,积极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建立民间资源集中的组织化平台。

2.通过建立基地,占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前沿阵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南海桂城街道以创享家和创益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基地是当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品牌,也是一个资源整合与聚集的基地。通过这个基地,可以进一步延伸政府的各类服务、孵化民间组织、组织民间资源、实现公共服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互动,这是基地建设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便捷性。在另一个层面,通过这个基地,打造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市民社会的有效管理。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培育、孵化各类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而使其成为一个枢纽型组织体系。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根本在于通过各个不同性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组织关联实现对所有人群的有效服务和高效管理,预防和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观察社会变迁,组织市民社会有序发展。

社会服务与管理的前沿阵地在基层,如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忽略了这个关键性问题,那么所有的社会建设都是空谈。当前,在全国各地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过程中,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将服务站点延伸、下放到社区,或者是通过精简组织机构、简化程序的方式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但类似于广东珠三角这样的地方,除了从政府内部的服务管理体系着手,还需要从市民社会的规律考虑。因为这些地方的民间组织和市民社会力量比较强大,可以整合的民间资源也比较多,市民对社会服务有着更为多样化的要求,因此,简单的延伸服务可能难以充分满足这类地区市民社会的要求,而建立基地就可以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在延伸服务的同时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效率最大化。

3.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要深入社区,也要深入企业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通常将企业的管理作为一个不需要深入的整体对待,期望通过对员工所居住社区的服务,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关怀与服务。实际上,社区工作与企业服务是基于不同的情境开展的。社区工作是根据社区的基本情况诸如人口构成、社区建设、社区稳定等因素开展的,而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是基于工作模式开展的,企业的劳资关系、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与归属感等因素就会成为新的关注对象,被作为企业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而催生出不同的管理服务模式。

企业是一个与基层社区比较类似的单位,是一个人群相对集中,人与人接触较频繁的人群聚集区。但相对于社区而言,企业人群的流动性更大,因员工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企业工作性质及劳资问题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复杂。从上述企业创享家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和企业内部员工是有很多种需求的,企业本身可能需要一些更人性化、柔性的社会服务,需要外界辅助从而建构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系,企业员工可能会基于某种兴趣或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而产生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因此,在新阶段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应该将企业与基层社区同等对待,探索针对企业及企业员工的服务与管理工作。针对企业及企业人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做得深入周到,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才能有利于企业员工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提升。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健康而又认可度高的企业文化与稳定的企业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三 社区参理事会:参与式社区治理新亮点——罗村的社区参理事会

一、引言

南海区作为我国发展的前沿阵地,秉承着广东省“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注重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领域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以“政经分离”为抓手,南海区进行的一系列深入细致的改革,剑指基层治理中最难啃的骨头,力图剥离和梳理基层治理单位的权限和职责,使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自治组织各自归位,各行其道。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要达到这一目标,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就必须要明晰各自的边界,并有承担起各领域相应功能的组织。就社会系统而言,要真正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就必须要建立起强有力的居民自治和管理体系,使居民的声音在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充分表达,并能够被聆听和重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南海区各镇街以“政经分离”为统领,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展开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创新探索,并有了初步的效果,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经验典型,罗村社区参理事会可谓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组织类型。

罗村街道位于南海区腹部,总面积44.64平方千米,下辖12个社区,与佛山中心城区仅一河之隔,距广州仅10分钟车程,区位优势突出。依托着优越的区位优势,罗村的工业化发展迅速。2011年,罗村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GDP(国内生产总值)近100亿元,股东资产投资55亿元,招商引资近60亿元。目前罗村已形成新光源和口腔牙医器材两大绿色支柱产业,商住服务区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罗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以人口结构的变化体现得最为明显,截至2011年年底,罗村街道的户籍人口有6.69万人,异地务工人员已达7万多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如何使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幸福指数也得到提升?这一切都在考验着罗村人的智慧。

在“政经分离”的推进过程中,罗村街道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提高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全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格局,社区参理事会制度便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尝试。二、案例正文:罗村社区参理事会的实践探索

社区参理事会的创建是罗村街道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创新。2012年9月4日下午,罗村街道下柏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罗村12个社区全部都成立了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被当地人称为“小政协”的社区参理事会,正式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一)社区参理事会的宗旨及人员构成

罗村各社区参理事会虽在南海区甚至全国都是率先起步的,但毕竟成立时间有限,尚处于摸索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各社区参理事会的发展程度也是各有差别。根据各社区的特异性需求和发展侧重点,罗村街道的每个社区所设置的参理事会所起的具体功能有所不同,名称上亦有些微差别,如乐安社区的发展理事会、下柏社区的和谐共建理事会等,但是宗旨是统一的。

社区参理事会以“以人为本、全心为民”为宗旨,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和所长,依托社会力量的支持,动员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以促进社区发展,增进居民福利,建设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社区参理事会的具体职责定位如下。(1)对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等重大事项进行交流、研究和商讨,集思广益,充分吸纳各方意见,体现各方利益,增强政策的认可度、科学性和有效性。(2)审议和通过社区发展规划、社区社会管理事项、社区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促使社区管理趋向规范、公开和透明。(3)整合区域资源,充分挖掘、有效盘活社区内各方力量,引导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共赢格局,不断推进社区自治。(4)积极组织开展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活动,接受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和内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社区参理事会的一切事宜,均围绕以上宗旨进行处理。

罗村街道的社区参理事会由各社区所辖的各界社会精英组成,包括社区范围内的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热心人士及有直接工作关系的人员等,一般共计30~60人。以乐安社区的发展理事会为例,在理事中共有16个驻区单位,其中有政府机关4个,幼儿园、中小学校共3所,企业8个及医院1所;理事共计23名,其中党员12名,团员1名,群众10名。社区参理事会广泛吸收社区内各界人士,尽量扩大其对于社区的代表性。(二)社区参理事会的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根据各社区的不同情况,参理事会的具体设置也有些微不同,但大体上的架构基本相同。每个社区参理事会设荣誉理事长、常务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等,并配备秘书长1人及兼职工作人员若干,负责开展日常各项工作,理事会会议由正、副理事长主持。罗村的社区参理事会由街道社会工作局负责管理协调,下设秘书处、宣教文体部、综合协调部、关爱促进部和行政服务部等部门,负责参理事会的各项工作。

以乐安社区发展理事会为例,其组织架构图如图1-4所示。图1-4 乐安社区发展理事会组织架构图

秘书处的具体职责如下:①负责理事会的组织工作,做好发展共建单位工作,按程序提交审批;②负责理事会干部(含部长、副部长、秘书长、副秘书长)调整的基础工作,按规定程序提交共建单位大会研究决定;③为召开共建单位代表大会、部长会议和换届工作会议作材料准备和会务准备;④做好共建单位管理的基础工作,围绕理事会宗旨,做好创先争优工作,同时不定期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和经验交流活动;⑤加强与其他社区理事会秘书处的联系,互相学习经验。

宣教文体部设部长和副部长各一名,理事成员单位通常包括社区内的文体组织,如学校和文化站等,理事成员又涵盖关心文教事业的本地热心人士。宣教文体部的具体职责如下:①重点研究与制订本社区共建单位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划及任务,并组织策划各社区服务事项;②负责本部的社区信息资料的编整,促进本部的信息化建设;③协助规划开展各项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等;④报道稿、宣传稿的撰写,定期收集文件、工作报告、本会活动新闻,更新网络和理事会微博;⑤负责与新闻单位的联络和新闻发布工作,宣传报道理事会的重要工作和重要活动。

综合协调部设部长和副部长各一名,具体职责如下:①负责文件处理、信息公开、档案管理、理事会内部建设等综合性工作;②督促各部办理议案、建议案及提案;③承办理事大会等会务工作,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推介活动;④调解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家事、个案,协助协调物业管理单位与业主的关系;⑤负责通报和公开理事会各事项的开展和目标完成情况;⑥负责各共建单位共荣、共建关系的协调。

关爱促进部设部长和副部长各一名,具体职责如下:①在社区范围内积极扶助本地需要帮助的各类弱势人群和特殊群体,尤其是遭遇重大变故、生活困难的人群,核实确实需要帮助的其他人员;②通过各种途径联络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争取和发掘各种形式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探索和学习民间公益事业的途径和方法;③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和讲座,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公民素质和公益意识,形成互助的社会风气,推动社区和谐发展;④通过接受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帮扶结对活动,公益募捐活动等方式解决对弱势群体帮扶所需资金。

行政服务部设部长和副部长各一名,成员单位一般涵盖社区所辖的行政机关、医院及家政服务类企业等,具体职责包括:①主动配合理事会的工作及需要,发挥理事会加强社区社会管理、社区自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②贯彻执行理事会的章程,监督岗位职责的落实,保障理事会的各项工作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③协同关爱促进部调研并收集社区居民有关服务需求信息,根据需求制订方案和措施,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做好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助困工作及求助,开展各种公益性的慈善活动;④协助理事会其他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发挥后勤保障作用,保障理事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社区参理事会的各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责,保证参理事会的正常运作,发挥其参政议政、为民言说的功能。(三)社区参理事会的具体运行

罗村街道社区参理事会是依法设立的社会团体,是负责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等重大事项的协商议事和监督机构,是辖区组织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沟通平台。目前,罗村街道所有的社区参理事会都已发布了各自的参理事会章程、参理事会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等相关文件,明确社区参理事会的定位和职责,确保了该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

以乐安社区的发展理事会为例,《乐安社区发展理事会章程》的第九条明确规定:理事会每三年一届;理事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参加方能召开;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由理事大会全体成员根据建议名单选举产生并组成理事长会议,选举须经全体成员的半数通过方能生效;秘书长由理事长会议聘任。第十条规定:理事大会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负责对社区事务情况进行评议和监督,审议和通过年度工作计划,提出社区工作意见及建议等。遇有临时情况,可由理事长召集或者10名以上理事联名召集可召开理事大会临时会议。

除了对参理事会运行的日常事务做出规定外,章程一般还包含对成员权利和义务的说明。《乐安社区发展理事会章程》中规定,理事会成员享有以下权利:①参与理事会活动,享有理事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参与社区事务的组织、商讨;③对社区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④监督社区事务的开展和有关决议的执行。在享有以上权利的同时,理事会成员还必须履行下列相关的义务:①严格遵守理事会章程和有关制度;②积极参与理事会运作和社区建设;③履行理事会大会决议;④完成理事会交办任务。

在罗村街道的社区参理事会运行的过程中,成员们充分发扬团结互助、讲求奉献的精神,共同着眼于社区的和谐建设,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献计献策的原则,形成和谐共建的优势,发挥社区内的整体资源优势,共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建社区新生活。三、案例分析:对参与式治理理念的践行(一)社区参理事会的功能

完备的组织架构和运行章程标志着罗村街道社区参理事会的基本形成,也使得社区参理事会的各项事务得以有序展开,社区参理事会反映民情、参政议政、扶危帮困的功能也有了组织保障。

第一,社区参理事会是反映社区民情的有效途径。虽然社区参理事会的建立时间并不长,但是居民们却已感受到了社区参理事会为他们生活带来的可喜的改变。务庄社区是在罗村街道中首个建立参理事会的社区,务庄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企业聚集的工业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治安问题,单是丢自行车的事件便屡屡发生。务庄理事会的成员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快便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村委会,随后,治安队专门设立了报警中心,并在辖区内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部分企业、居民住宅还安装了防盗报警系统,这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治安案件的发生。务庄社区的某居民小组之前因没有公交车线路到达,居民出行十分不便,驻在该地区的企业也因为位置相对偏僻不易进出,招工存在着困难。通过理事会成员的介入,这一情况反映到了街道,目前公交车线路已延伸至该区域,当地的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出行问题得到了解决。社区参理事会的不同部门虽然具体的分工有所不同,但均以反映社情民意为主要职责。目前看来,经由社区参理事会的积极参与,居民的心声得到了畅通的表达,居委会所收集到的信息更加丰富实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意见的收集,外来务工人员可以通过企业老板将意见和建议汇集到社区参理事会,再由社区参理事会向居委会反映。

第二,社区参理事会是社区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社区参理事会达到了聚集民智、民主议事、协商决策、监督评议的作用,是社区内成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在社区中,每个重大事项的出台,都要经过理事会的讨论,这样一来决策的民主性、阳光性和科学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相关决策也扩大了民意基础,推行起来更加容易,一般来说,重要问题从反映到解决,只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此外,社区参理事会也成为社区居民监督评议的平台,每年年底居委会会将工作情况向参理事会进行总结汇报,年前也会将工作计划向参理事会进行公开,参理事会据此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当前罗村街道社区参理事会在参政议政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制度:第一,政策咨询制度,在重大决策出台之前,要发布征询意见稿,发送至参理事会相关部门,由理事成员回到各自的单位和企业收集意见和建议,通过开会的形式,根据具体内容的性质,或是将收集的意见书面送达至理事会秘书处,或是反映给相关部门;第二,民主议事制度,每季度开一次会议,每次会议都设定相关主题,在会议之前将主题知会相关人员,让他们收集民意、发表意见,并在会议上讨论形成决议,供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联合社参考;第三,参政议政制度,理事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承担收集社区民意的职能,每个理事可以联名10名居民或5名理事成员,就某一类问题提交给居委会研究解决,如果居委会能解决就要及时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转交社工局,社工局会根据所涉及的内容转交到相关部门,60天内给理事会答复,若可行,则需承诺完成期限,若不可行,则需说明原因。

第三,社区参理事会是扶助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快捷通道。罗村街道的社区参理事会普遍设置有关爱帮扶部,主要是针对有困难的群体进行扶危救困。在南海区,对弱势群体进行扶危救困的组织机构也有不少,如各级慈善会等,与这些慈善部门类似,社区参理事会也会对辖区内的弱势群体进行帮扶。与其他慈善机构所不同的是,社区参理事会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更加及时和便捷。理事会会员的募集捐款也使得扶危助困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社区参理事会的成员包括了辖区内的企业家,他们积极地捐赠善款扶助辖区内的弱势群体,以务庄社区为例,在2009年参理事会建立的初年,便募集到了60万的资金用于扶助弱势群体。在2012年9月下柏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成立的庆典上,社区所辖的81家企业向理事会捐赠善款共85.2万元,这些善款将用于救济特困户、助学及厂企业与村民的文化活动等。(二)社区参理事会的意义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区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创新,近几年来,运用参与式发展的思路进行社区建设已成为一种发展的潮流,尤其是在非营利组织的推动下,参与式治理成为公认的促进社区建设的有效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讲,罗村街道的社区参理事会,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勇敢尝试和探索,是参与式发展思路的有效践行,它创新了社会管理的模式,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容。

参与式方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活动的全过程的权力的再分配,即增加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员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对于政府和发展援助机构来说,首先是赋权给贫困社区,通过充分听取社区的意见和放大社区在决策过程中的声音来实现社区的参与;其次,在社区内部,是赋权给贫困人员、妇女和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弱势群体,赋权给他们的过程是重新唤回弱势群体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自信和重建自尊的过程,这对于构建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增加社区的社会资本来说至关重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这一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社区参与式治理的重要内容,便是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广泛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讲,罗村的社区参理事会是对参与式社区治理理念的践行。

从决策层面来说,罗村街道的社区参理事会将社区内的各界精英都纳入其中,通过这些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基本能够得以表达,更多的声音被纳入到决策时的考虑当中,因此,社区参理事会使得在社区内施行的各项政策有了更大的群众基础。将更多人的意见体现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建设决策中,是基层民主的切实体现。自己社区的事情,由社区居民自己商量着办,这种主人翁的感觉使得当地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在当地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随之得以提升。

从执行层面来说,社区原本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落实任务的基层单位,社区本身的能力不强,因此在相关政策和任务的落实方面,也大都处于被动状态。罗村街道社区参理事会的成立和运作改变了基层治理的传统形态,增强了之前执行单位的能动性,使得各项政策的落实更加“接地气”。因为在决策时期已经有了居民意见的参与,也就是在决策形成时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在决策出台的过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执行扫清了障碍,大大增强了政策的可行性;同时,因为社区参理事会作为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桥梁发挥了相当大的沟通功能,同时也使辖区内各个组织之间能够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得政策和决定的执行效率大大提高。

罗村街道社区参理事会的建立和运行,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探索,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尝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可以说,社区参理事会这一新型的组织建设正是这一指示的具体体现,是罗村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领域先行先试的具体行动。四、思考与启发:社区参理事会的发展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创新尝试,罗村街道社区参理事会制度的形成在南海区甚至是全国都可称得上是先进标兵。社区参理事会从初建到如今的成效显现,它所走过的路是发人深省的。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在当前的中国,基层设计确实是可以为推动民主建设贡献力量的。

类似罗村社区参理事会的基层民主组织,在发展之初是需要政府给予大力引导和帮助的。罗村街道各社区参理事会的首届参理事会筹备小组均由社区管理部门发起组成,筹备小组负责第一届参理事会成员的选配。务庄的社区参理事会刚成立时,确实存在着部分参理事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不按照参理事会议程参与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体现了传统基层治理的惯性。针对这一情况,居委会牵头召开会议,向理事们说明组织职责,引导各参理事单位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同时及时落实社区参理事会的提案,让居民们切实感受到社区参理事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提高社区参理事会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

在类似的基层民主组织初步成熟之后,要进一步发挥其基层民主的功能,则需要政府放手。目前,罗村街道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参理事会已开始了独立运作,如务庄社区的参理事会,当前务庄社区的参理事会组织结构健全,规范完备,从最初的由以居委会为主的政府部门主导,变为独立基层民主组织,自主自发地开展工作,履行反映民情、参政议政和扶危助困的职责。就罗村街道的具体情况来看,企业聚集、人口众多,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各社区居委会如果要让管理和服务面面俱到,工作任务着实巨大。社区参理事会这样的基层民主组织,可以协助当地居委会分担部分工作,其功能的发挥既减少了居委会的工作量,也可以使居委会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起到了为当地政府“松绑”的作用。

罗村街道各社区参理事会的建立,既拓展了基层民主的范围,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又成功承担了政府转移的职能,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建立贡献了力量。目前,罗村街道各社区参理事会这一制度创新已在南海区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得以倡导和推行,而它关于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的先进经验,值得更多的人深思和借鉴。

案例四 邻里中心:社区参与的新路径——南海区罗村邻里中心

一、引言:罗村邻里中心的创建背景

南海区的“政经分离”已经完成,基层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自治组织已经实现了功能剥离,各负其责,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行政的归行政,经济的归经济,两套班子独立运行。在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和财务监管平台的制度保障下,经济活动慢慢地归入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改革呼之欲出,与此同时,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创新也随之拉开序幕。捍卫基层是南海区在新时代提出的响亮口号,捍卫基层,实际上就是赋权基层,在基层组织分权和职能归位之后,唯有扎实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民间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基层的“善治”。

要推进公共服务的完善,使民众普遍受益,均等化是必由之路。对于罗村街道来说,均等化不仅包含着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包括针对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差异是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造成的结果,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巨大落差,是城乡差异的突出表现,尤其体现在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及文化生活等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受累于此。通过征地强迫农民“上楼”、“进城”,结果导致严重的失地现象,这是基层产生动荡的根源之一。而在农民与土地不分离的前提下,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这一稳固基层的举措,无疑具有深广的现实价值——南海样本,为中国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另一种路径。如果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那么,针对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提供,也是令治理者颇为头疼的一件事情。对于南海区的大多数镇街来说,两者都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罗村街道也不例外。如何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之下,提高社会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包括罗村在内的所有中国基层治理单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罗村街道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建立了邻里中心这一新型组织作为沟通民意、联系民情的落脚点,并逐步将邻里中心延伸到所辖的各类型社区。按预计,2012年年底,罗村街道的社区邻里中心已实现全覆盖。二、案例正文:罗村社区邻里中心的实践探索

邻里中心的创建是罗湖社区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之一。邻里中心的定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民政局负责注册和管理各项事宜。2012年4月,南海区在罗村召开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现场会,为该街道的8个邻里中心颁发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这意味着8个邻里中心正式成为本土的NGO组织,具备承接政府外包服务、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功能。(一)社区邻里中心的宗旨和原则

罗村街道邻里中心的建立,是为了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自主管理中去,活跃社区氛围,营造睦邻友爱、守望相助的新型社区邻里关系。罗村邻里中心的建立宗旨为:立足社区,服务社群。罗村街道的社区邻里中心当前已发布了各自的章程,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实现了初步自主运作。

以乐安社区颁布的《社区邻里中心章程》为例,章程中明确规定,社区邻里中心的宗旨为:“立足社区,服务社群。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居民、志愿者、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开展公益性的友爱帮扶和邻里互助活动,营造睦邻友爱、守望相助的新型邻里关系”。邻里中心的业务范围涵盖提供帮扶、培训、举办邻里活动等,以此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具体言之,邻里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①通过慰问、探访、职业介绍、经济援助等方式帮助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②通过开展主题性强的活动和项目营造睦邻友爱、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③通过举办如功课培训班、健康知识讲座、唱歌培训、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各类居民喜闻乐见的课程,丰富社区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④通过组织参与或举办各类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生活,增强居民沟通交流,提高社区凝聚力;⑤培育社区志愿队伍,并组织参与互助活动。

作为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社区邻里中心不承接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工作,但是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来承接政府的服务性活动;社区邻里中心不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中心所开展的活动和提供的服务不收取费用,或者只在核准业务范围内收取合理的低偿费用。社区邻里中心的设立,要秉承有利于社区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居民发挥主动性、有利于和谐邻里关系和和谐社区的构建等原则,广泛吸收社区内的居民、志愿者和热心人士加入。(二)社区邻里中心的运作规则

作为一种创新型社会组织类型,罗村街道的社区邻里中心力求遵循“自主开办”的原则,努力做到工作自主、人员自聘和经费自筹,虽然成立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组织架构已经形成,部门职责已经明确,运行成效初步显现。罗村社区邻里中心的登记管理机关是南海区民政局,业务主管单位是罗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罗村社区管理办和社区居委会,邻里中心需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社区邻里中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领导机构的产生和重大事项的决策,须经集体讨论,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

在社区邻里中心的章程上,对组织机构和负责人有专门的规定。以乐安社区颁布的《社区邻里中心章程》为例,在其中专设“组织机构、负责人”一章,对相关事项进行规定:“社区邻里中心的负责人是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理事长下设办公室,设中心主任1名、部长4名、顾问1名、督导2名。本中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每届持续3年,换届延期最长不超过1年。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1次,特殊情况由理事会决定随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①制定和修改章程;②选举或者罢免理事;③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④决定更名、终止等重大事宜;⑤其他重大事宜。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后生效;决定终止的会议,经实际到会会员数的过半数同意,决议即为有效;会员代表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代理人应当出示授权委托书,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常务办公室,理事长任办公室主任,理事任各部部长,办公室为本中心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成员任期3年,到期应当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理事会的职责是:①召集会员代表大会,向大会提交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②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③选举或者罢免本中心负责人;④决定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聘免;⑤依法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或申请登记;⑥领导各部门开展工作;⑦制定内部管理制度;⑧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理事会每年召开1次会议,情况特殊可随时召开。增补理事,须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特殊情况下可由理事会补选,但补选理事须经下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确认。理事会会议由理事长负责召集和主持,有1/3理事提议,必须召开理事会会议。如理事长不能召集,提议理事可推选召集人。召开理事会会议,理事长或召集人需提前5日通知全体理事……理事会会议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理事会决议须经出席理事2/3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在财产的管理和使用方面,邻里中心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邻里中心的收入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以及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的活动或服务而得的收入。具有注册身份的邻里中心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在乐安社区颁布的《社区邻里中心章程》中,对财务问题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本中心资产来源属于政府资助及社会捐赠的部分,应及时向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报告接受、使用资助和捐赠的有关情况,并公开接受资助人、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与资助人、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的,必须按照捐赠协议中约定的用途、方式、期限使用。本中心违反捐赠协议使用捐赠财产的,资助人、捐赠人有权要求本中心遵守捐赠协议或者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捐赠行为、解除捐赠协议”。在财产监督方面,规定邻里中心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为了确保中心财务的正常运转,中心一般都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同时规定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另外,理事会针对中心财务的运转状况每年会进行审定。(三)社区邻里中心的推进措施

自从邻里中心挂牌以来,邻里中心的工作人员自行策划了多项有声有色的社区服务,如慰问探访、文体活动、社区讲座、志愿活动及邻里恳谈会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推动居民参与事务的管理、培育社区领袖及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等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推进社区邻里中心的建设,扶持帮助其继续发挥其正向功能,罗村街道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第一,实施“三个一”工程,推动邻里中心的发展。从邻里中心筹建到成立,罗村街道实施“三个一”工程。一是中心有一个活动场所,规定成立的小区邻里中心至少有一个活动室,内设图书、报刊、棋牌等休闲娱乐工具。这些场室主要是利用社区住宅小区内闲置的物业用房,既充分利用了小区资源,又方便了群众。二是邻里中心有一套热心社区工作的领导组织架构。每个邻里中心设有主任一名(有的邻里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设有秘书长1名),下设5个部门,分别为财务部、帮扶部、宣传教育部、文体活动部、人力资源部,每个部分别设有部长1名,以上人员主要由社区内的热心党员、社区居民、义工骨干、志愿者和热心人士组成。每个社区的居委会书记作为邻里中心的顾问,每个邻里中心都有社工和居委会干部作为督导。三是邻里中心有一套活动计划。邻里中心围绕本辖区居民的需要,每半年做一次活动项目计划书,交由街道社区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让邻里中心成为社区沟通的桥梁、居民联系的纽带、邻里互助的阵地。罗村街道高度重视邻里中心的建设,专门划拨专项经费,对邻里中心的硬件建设进行投入,为邻里中心增设报刊、书籍、台凳、棋牌等设施,同时,为鼓励邻里中心在小区开展更多的社区服务,罗村街道特别制定了鼓励和扶持政策,凡邻里中心报送的社区活动项目,街道和社区按照1∶3的比例,划拨活动的专项经费到各邻里中心,由邻里中心实行专款专用。同时,街道在年底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评选年度优质项目、年度优秀邻里中心、年度优秀邻里中心成员等,鼓励邻里中心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此外,罗村街道还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向佛山春晖社会服务中心购买邻里中心的督导服务,对邻里中心的活动策划、实施和总结等进行传、帮、带的辅导服务。

第三,完善邻里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邻里中心的运作。自邻里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邻里中心的管理办法、邻里中心章程、邻里中心的奖励方案、邻里中心活动项目报送制度等,规范和指引邻里中心活动的开展和建设。

当前,在罗村街道的扶持之下,各社区邻里中心的运作已基本步入正轨,社区的邻里中心也已经顺利地在民政部门获得注册资格。对于成功登记注册且能独立承担社会服务的邻里中心,罗村街道采取了向其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本土民间组织服务居民,力图使更多的社区服务由居民群众组织和策划,活动和服务形式更加贴近居民,体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原则,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资助、民间管理等多种形式,引进社会资源,在降低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三、案例分析:社区参与路径的培育与开拓

为了更好地构建“大社会,小政府”的管理格局,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必须完善,以承接政府职能、服务社会的社会组织必须大力发展。罗村的新型社会组织——邻里中心——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邻里中心的成立旨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在邻里间形成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达到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目的。

罗村的邻里中心是参照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社会组织建设模式所进行的本土化创新。建立之初,在四个城镇社区进行试点,最早是依托于免费的小区物业在城镇社区中进行,在看到了成效之后便进行推广。罗村街道和南海区政府相关部门在邻里中心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民间非政府组织身份的获得为例,为了使邻里中心有个合法的“身份证”,街道与政府民间组织科反复沟通商议,将注册资金降至2000元,为邻里中心获取合法身份提供便利条件。此外,社区邻里中心建立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如活动场地和器材等,也都由街道协调供给。在邻里中心已初具规模的今天,罗村街道仍然在就其所遭遇的困难,比如税务问题、服务购买问题和运行成本等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协调。有了这样的支持,邻里中心才能够如此顺利地成立并很快地发挥其作用,这是罗村街道邻里中心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相对于以往的社会服务,由居民自发提供的服务也往往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因而也更加深入人心。以邻里中心开展的“17点课堂”这一活动为例,“17点课堂”主要针对困难家庭或双职工家庭,这些家庭小孩放了学之后没有人照顾,安全得不到保证,孩子的学业也无法得到帮助。针对这种情况,邻里中心发起了“17点课堂”这一服务,召集热心的党员老师等在孩子放学之后义务为他们辅导功课,家长下班回家后再把孩子接回去。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在义工老师的照顾下,不仅安全可以得到保证,学业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类似于“17点课堂”这样的服务在邻里中心里还有很多,这些服务虽然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宗旨却是一样的,即针对本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而发起的。每个社区都有着不一样的区位状况、人口构成、文化传统及组织结构等,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有差异,因此,为社区“量身定做”的社区服务将会使居民受益更大,而这样的服务,由居民自发地进行将更加有利于社区需求的满足。四、思考与启发:社区力量的发掘与动员

运用社区力量来服务社区,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的先例。英国的“社区照顾”便是动员社区力量服务于社区的典型。所谓的社区照顾,就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社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形式,社区照顾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服务网络,非正式支持网络与各种正规的社会服务机构相配合构成这个网络。社区参与和社区民主是社区照顾的核心原则,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助意识,鼓励社区居民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服务对象加以关心和接纳,为社区中有需求的人士提供服务,为有需要的人建立一个社区互助网络,才能有助于建立一个关怀互助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发展,这样社区照顾最高层面上的价值理念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发掘和动员社区力量,促进社区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已大势所趋。对于中国来说,社区力量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在我国,邻里相伴、守望相助是传统美德,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所造就的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使邻里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整合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中“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便将社区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表达得很明确。从国际的发展趋势来看,当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的社区所承担的诸如社会整合和互助等功能必然有所消减,人际关系的冷漠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病症。因此,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社区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如何唤醒社区力量、如何发掘社区力量、如何运用社区力量,将其运用于基础的社区建设中,这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关键所在。罗村街道邻里中心的创建经验表明,社区中确实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动员社区力量来进行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将会使居民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也将会直接提升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案例五 邻里互助、关爱共融,开创社区互助服务新模式——大沥镇社区街坊会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邻里和睦相处、互助互济的风尚。据《诗经·谷风》中记载,“凡民有丧,佃甸救之”,讲述的就是一位普通妇女在邻里遭遇凶祸时尽力救助的生动形象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睦乃四邻”的互助友邻精神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代代相传,历久不衰,成为道德传统。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必然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邻里就是其中的一种以地缘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居民为身份、以地缘为依据产生于人们之间的表现形式。就如同下面的《邻里歌》中所唱的一样:亲戚亲,朋友亲,最亲莫过左右邻;五湖四海聚一起,不是亲人胜亲人;闲暇走动串串门,你来我往吐心声;抬头见面哈哈笑,叔伯哥嫂喊几声;一家有难大家帮,雪中送炭暖人心;你帮我来我帮你,互帮互助万事成;邻里切忌闹意见,不因小事伤脑筋;家庭和睦万事兴,邻里团结友情深。

佛山南海成立街坊会,探索一种自助式服务模式,重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一、引言

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与广州市荔湾、白云区接壤,南与佛山市禅城区毗邻,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纽带,素有“广佛黄金走廊”之称。全镇总面积125.7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6.6万人,常住人口约61.6万人,下辖东区、西区两个社会管理处,共有32个农村社区居委会和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大沥镇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势在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为社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大沥镇社会管理的投入大、起点相对较高,使得大沥镇的社会管理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居民不断增加,但楼宇单元的相对独立等原因,导致居民之间、楼栋之间的邻里关系淡化,甚至在个别社区形成了紧张的态势,不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大沥镇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多年来,对此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实践和探索,积极吸纳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2011年11月11日,大沥镇与香港旺角街坊会签署了友好交流协议,正式成为友好合作伙伴,开创了南海镇街政府与港澳地区社团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先河,成为佛山市首个与香港街坊会建立合作关系的镇级单位,也为探索创新大沥镇的社区服务开阔了视野和思路。

2012年4月24日上午,大沥镇首批5个街坊会正式挂牌成立。随着这些组织的挂牌,大沥镇也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成立街坊会的镇街。随着随后的7个街坊会的成立,街坊会覆盖了大沥的12个城市社区。这是大沥镇与香港旺角街坊会签订合作协议后,引进香港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创举。

街坊会通过举办民间性文艺活动,给予村居民表现自我、互相沟通的机会,从而团结邻里,营造和谐社区氛围。此外,街坊会还设立街坊互助板,街坊可以在互助板上发布需求和回应其他街坊发布的需求,为街坊沟通搭建平台,实现街坊关爱互助。通过自发性地开展公益性的友爱帮扶活动,引导居民“自我服务”和“互助服务”,最终实现街坊友爱、社区共融的温馨氛围。街坊会的互组服务涵盖帮扶、培训、文体、邻里活动等,通过发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丰富社区生活,增强居民沟通交流,提高社区凝聚力。街坊会一直秉承的守望相助、休戚相关、患难相扶、移风易俗的文化和宗旨,融入到“关爱共融、温情大沥”的内涵中,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准和专业技能,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社会管理服务策划组织能力和督导能力。二、案例内容——以半岛花园街坊会为个案

半岛花园位于大沥镇黄岐北村大闸至里水大道侧,面向珠江分流,小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半岛花园街坊会设立在半岛原管理处,内有乒乓球室、台球室、图书阅读室及棋艺室等多功能室,服务覆盖范围暂时以半岛、名雅、碧水湾为主,街坊居住集中度较高,服务覆盖范围较广,设施和功能室使用率较高,群众参与度较高。半岛花园街坊会坐落于大沥镇嘉怡社区内,由于嘉怡社区外地务工人员众多,差不多有将近4万人,是当地户籍人口数的近3倍。就人口比例而言,有7成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风俗习惯及语言文化的差异,外地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摩擦,发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街坊会被赋予了探索一种“街坊的事,街坊自己解决”的自助式服务模式的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半岛花园目前还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与物业之间时常会发生矛盾,而街坊会的成立,可以搭建起议事的平台。业主可以到街坊会那里讨论小区内的事务,将业主们的意见反馈给物业、社区,从而平衡各方的利益,最终实现小区居民的自治。(一)职能定位

街坊会不是政府机构,不是经济实体,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互助自助为核心的社会基层自治组织,旨在提升群众幸福感。街坊会是由社区或小区的热心党员、义工骨干、志愿者、热心人士及其他社区居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配备固定的服务活动场室,下设行政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宣传教育部、文体部等,服务涵盖帮扶、培训、文体、举办邻里活动、发展志愿队伍等,是街坊互助平台、文化共享平台、培训提升平台、邻里共融平台、义工发展平台、社区议事平台。其宗旨是邻里互助,关爱共融,立足社区,服务社群。目的在于发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自我服务,通过自我服务实现居民融合,开展公益性的友爱帮扶活动,营造关爱共融的社区文化氛围。(二)实现路径

街坊会初步设计的目标实现路径是:初期由街坊会举办活动,吸纳义工,再通过活动宣传和义工们的口口相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义工队伍中,成为街坊会的一员,手拉手,邻帮邻,最终让这个小区成为一个大家庭。为扶持街坊会的培育和发展,街坊会顾问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由社工兼任街坊会督导,指导街坊会开展工作。通过成立街坊会改善社区文化的生活质量,打造“手拉手,邻帮邻”的社区人居氛围,营造“关爱共融,温情大沥”的社区关爱文化。

每个街坊会成立首年,镇财政将资助2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协助街坊会购置必需的物品和布置活动场室。今后,镇政府将拨出专项资金让街坊会结合街坊需求项目,通过项目竞争的形式向政府竞争活动经费补贴。在此基础上,大沥东、西区社会管理处将在每年年底,对街坊会开展的服务进行评定,获评为优质的街坊会将获得奖励。社会管理处还计划将每季度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街坊互动日”,每年举办街坊节,通过举办大型的民间性文艺活动,给予居民表现自我、互相沟通的机会,从而团结邻里、营造和谐社区氛围;街坊会也设立街坊互助板,街坊可以在互助板上发布需求和回应其他街坊发布的需求,为街坊沟通搭建平台,实现街坊关爱互助。(三)管理制度

半岛花园街坊会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总共分为四章二十一条。第一章总则,说明了街坊会的宗旨和主管单位等;第二章街坊会的设立,主要解释了街坊会的运作过程;第三章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说明了街坊会开展的主要日常工作;第四章工作人员管理,说明了街坊会的人员构成及其主要职责。各章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社区街坊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推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推动民主自治,改善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互助,形成“关爱共融,温情大沥”的社区关爱文化,深入推动社区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结合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管理制度所称社区是指社区街坊会服务的地域范围。

第三条 社区街坊会(下称街坊会)是由社区或小区的热心党员、义工骨干、志愿者、热心人士及其他社区居民自愿组成的联合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实行会员制度。

第四条 本会的宗旨:邻里互助,关爱共融。立足社区、服务社群,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邻里间的沟通交流,开展公益性的友爱帮扶活动,打造关爱共融的社区文化氛围。

第五条 街坊会业务指导单位是社区居委会,主管单位是社会管理处,街坊会接受业务指导单位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街坊会的设立

第六条 街坊会的设立、调整和撤销须根据自己实际,经街坊会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社会管理处和镇社会工作局审批。

第七条 街坊会设立的原则,应有利于社区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发挥居民主动性,有利于邻里互助、关爱共融社区氛围的营造。

第八条 街坊会以社区或小区地域分布、人口密度为参数,可以一个社区设立一个街坊会,也可以一个社区设立多个街坊会,具备条件的小区均可设立街坊会。

第三章 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

第九条 街坊会主要开展服务性工作,职责涵盖帮扶、培训、文体、邻里活动、发展志愿队伍等五方面,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慰问、探访、职业介绍、经济援助等方式帮助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2)通过开展主题性强的活动和项目,营造睦邻友爱、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3)通过举办如功课培训班、健康知识讲座、唱歌培训、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各类居民喜闻乐见的课程,丰富社区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4)通过组织参与或举办各类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生活,增强居民沟通交流,提高社区凝聚力。(5)通过发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培育社区志愿队伍。

第十条 街坊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社会道德风尚以及本办法规定的工作职责,自主提供各类社区公益性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以及积极配合居委会开展服务。

第十一条 街坊会为联合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不承接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工作,可通过购买服务形式承接政府服务性活动。

第十二条 街坊会不得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街坊会开展的活动不收取费用或只在核准业务范围内收取合理的低偿费用。

第十三条 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街坊会专职工作人员,街坊会通过承接购买服务为社区提供服务,街坊会也可与居委会或其他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展服务。街坊会应听取居委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和支持居委会依法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反映社情民意,居民会和街坊会互为监督。

第十四条 建立和健全街坊会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街坊会廉政建设制度、街坊会业务公开制度、学习制度、财务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加强街坊会的建设。

第四章 工作人员管理

第十五条 街坊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和理事,下设办公室,理事长任街坊会会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理事任各部门部长。

第十六条 街坊会设会长一名,部长五名,顾问和督导若干。可根据需要增设副主任,但专职总人数必须为单数(顾问和督导不在街坊会专职人员之列)。社区居委会书记兼任街坊会顾问,社工兼任街坊会督导,指导街坊会开展工作。

第十七条 街坊会工作人员为义务性质,不受薪。

第十八条 建立街坊会考核奖励机制。每年年底由社会管理处负责组织,对街坊会一年来的工作进行评定,评选出核定名额的优质街坊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十九条 街坊会工作人员的调整、撤换通过会员代表大会表决决定,任期为三年一届。选举办法由居委会指导,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五章 办公设施和经费

第二十条 街坊会挂牌成立,可在小区物业用房或小区花园会所中挂牌成立。

第二十一条 社区街坊会的经费来源。街坊会主要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向居委会申请经费补贴,利用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低尝收费、自主募集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第二十二条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四)组织架构

街坊会下设会长一名,顾问一名,行政部长、财务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宣传教育部部长、文体部部长、督导各一名,主要分工和职责如下。

会长职责:主持会员代表大会,召集及主持街坊会具体工作;检查各项会议决议的落实情况;领导街坊会和办公室工作,代表本街坊会签署重要文件;管理制度规定的其他职权。

行政部长职责:协助街坊会会长开展日常工作,处理街坊会的日常行政事务,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拟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报街坊会审批;向街坊会提议聘任或解聘各部门负责人;向街坊会会长和街坊会报告工作情况;负责街坊会内各种会议的组织、联络、通知及会议记录工作。

财务部部长职责:负责街坊会的办公设备购置及财务工作;负责街坊会的活动项目经费;为街坊会的活动项目开展拉赞助;每次会议均向街坊会会长及其他成员报告街坊会的各项支出;负责财务档案的立卷及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部部长职责:发动更多的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培育社区志愿队伍;扩充街坊会成员队伍,对成员进行培训;负责制作每季度街坊会简报。

宣传教育部部长职责:举办各种培训班、保健养生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等各类居民喜闻乐见的课程,丰富社区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文体部部长职责:举办或组织居民参与各类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生活,增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社区凝聚力。

顾问职责:对街坊会工作进行思想指导和监督;对街坊会的规章制度、重要文件、活动项目、经费进行审阅;掌握了解社会动态,对街坊会反映的情况提供信息,提出建议。

督导职责:根据实际需求,对服务活动项目方案进行优化;对街坊会成员进行技能培训;负责街坊会领域内服务活动方向的设计和规划,监督、规范其所负责领域的工作程序;对街坊会开展的工作进行评估,提出具体的建议。(五)活动安排

半岛花园街坊会围绕着“温情半岛,幸福家园”的街坊会中心宗旨,通过互动文体活动、帮扶、培训、发展志愿队伍四个方向探索服务的新模式,打造一个有“三好”(好街坊、好家园、好社区)特色的街坊会,引领小区居民街坊创建邻里互助、关爱共融的熟人社区,充分调动街坊居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辐射周边小区,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提升社区凝聚力。服务内容涵盖广泛,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1.专题活动

围绕特定专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嘉怡嘉洲西街坊会揭幕仪式暨文艺汇演,黄岐医院义诊,免费量血压,针灸、按摩、拔火罐等特色理疗项目,便民服务,乒乓球比赛,国庆、中秋节文艺汇演暨游园活动,国庆、中秋节文艺汇演暨游园活动趣味亲子活动日,社区走访并开展活动,妇女维权法律知识讲座,迎新春活动,预防性活动等。

服务内容涵盖街坊会成立揭牌仪式,沥东区(黄岐片)家庭服务中心服务设摊宣传活动,移动小篮筐、翻花绳、掷石子、社工义工知多点等小游戏,森美发廊义剪,便民咨询等。

开展的活动有少儿、青少年、成人组乒乓球比赛,舞蹈、唱歌、小品等丰富节目,亲子活动日,个案心理访谈,开展学习型班组及义工活动,禁毒教育,健康上网教育,安全知识讲座,宣讲维权、法律知识及注意问题,迎新春送爱心活动等。

以上活动的开展解决了居民的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并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公益免费活动场所。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促进邻里和谐,加强了少儿、青少年的体能训练,增强他们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少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居民群众自娱自乐,加强小区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区,促进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他们之间的关系,关注社区少儿、青少年的成长情况,为有需要的少儿、青少年提供合适的服务,鼓励他们不断发展潜能,提高少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预防及纠正他们的偏差行为,让妇女更好地掌握维护自己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基本的法律知识,促进邻里和谐、沟通与交流,打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2.常设活动

除以上定期的专题活动外,半岛花园街坊会还有一些常设项目。如每月至少1次的“好邻居街坊互动日”,开展主题性强的社区小区文娱文体活动、便民公益活动、游戏、节日性活动及邻里活动,包括“粽有温情”包粽比赛暨便民公益活动现场咨询、“七一红歌颂党亲”才艺大展示(歌唱、舞蹈、小品“百老汇”)、缤纷暑期夏令营(角色扮演小创意:环卫小工人、我要做模特等)、棋牌棋艺大比拼、球类活动比赛、“风韵犹存我最闪”健康形象选拔赛(特色:中老年群体重阳节)、阿妈靓汤教你褒、家乡风味小厨坊、长老幼三代同堂齐欢聚同乐日暨新年游园活动,通过组织和参与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游戏、暑期活动及公益性便民活动,进一步拉近小区街坊之间的距离,为父母和子女沟通提供良好的平台,丰富长者的生活,丰富社区生活,加强居民街坊的沟通交流,互动分享,促进邻里和谐。还有专门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你帮我帮大家起来帮一帮”活动,探访、慰问独居老人、老弱病人,成立“老年人邻里互助小组”,组织一些有闲暇、身体健康的居民街坊、邻居为独居老人、老弱病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帮助,提供生活照料、清洁家居、精神慰藉、紧急支援等服务,关爱老人,发扬邻里互助精神。还有丰富社区小区知识、提高居民街坊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喜闻乐见知识学堂”活动,定期开展学业学习培训班、健康养生知识培训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同时也开展了旨在让小区的老人能够互相交流、让小区的尊老爱幼氛围更加浓厚的各项活动。同时推动了社工+义工+居民街坊的联动发展的“我是义工,我是志愿者”活动,开展义工活动,包括义诊(老人为主),义剪(老人为主),义教,义演,招募义工壮大队伍,组成“一楼一长”、“小区楼长主任”架构组等。(六)经验归纳

大沥镇引进香港基层社会管理“街坊会”模式,依托社区热心党员、义工骨干及居民自己成立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自发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社区邻里互助关爱共融。

1.整合资源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街坊会是居委会延伸的一个机构,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街坊会为中心,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家庭服务中心、青少年道德修养课程实践基地四个平台为依托,以老人、青少年、家庭三个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互助服务和商业服务“四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专业的综合性服务。

2.创新服务项目,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街坊会以居民家庭的需求为切入点,根据“强中心、进家庭”的工作思路,发展志愿服务,培育社团组织,购买社会机构专业服务,在提供长者日托、康复服务等基础上,将服务延伸进家庭,提供平安钟、家政服务、商业便民服务等服务措施。同时,为了让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更好地服务社群,街坊会设有修身大讲堂,定期联系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与街坊分享成功的经验,让“有能量”的人联系社群,回馈基层;不定期举办“大磐论道”论坛,围绕当前的热点话题,让居民广泛参与讨论,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

3.培育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

街坊会充分利用辖区资源,运用各种富有特色的方法,调动各方力量,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居民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让居民自觉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形成邻里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社区自治水平,提高居民凝聚力,促进社区全面和谐发展。(七)瓶颈困难

尽管2008年深圳市对工商类经济组织、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三类社会组织已实行“无主管登记”,被学者称为是社会管理领域的“破冰”之举,但就街坊会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娱乐性活动开展得较多,而功能性服务则相对不足;服务对象单一,主要集中于一老一少两大群体,而对“少”的过分热衷、对于“老”的忽视这一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对政府的依赖性强,要钱、要人、要资源——如何从这种对于政府的高度依赖中逐步独立出来,培育更具活力的内生型社区社会组织,成为下一阶段考虑的主要问题。另外,自发内生的社区社会组织独立发展的空间仍然有待拓展。从长远来看,政策导向的支持远比政府直接投钱更具长远效果。事实上,自发内生的民间组织更有活力和生机。将多个组织纳入到互助社中,对互助社进行注册,搭建起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互动的平台,是将来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

1.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后续缺乏支撑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街坊会发展的重要原因。街坊会的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筹措渠道存在局限性,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后续发展的动力非常不足,缺乏长效性的支撑机制。资金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街坊会活动的开展,大多数街坊会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区居委会或成员自筹,但很多居委会的经费预算中并没有支持社会组织活动的部分。同时,由于街坊会刚刚成立,其公益传统相对缺乏,民间的捐赠还比较少,自身筹措资金的能力有限。主要靠自筹资金、少量的社会捐助和一定的服务收费来维持运行的街坊会经常陷于资金缺乏的困境之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2.专业服务开展困难,人才储备缺乏

目前,南海的大部分社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类文体和慈善公益类服务组织,但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大都缺乏专职和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组织,往往导致组织人员流动性大,活动和服务不够稳定和持续,组织停留在某个阶段不能发展壮大。尤其缺少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受该工作的稳定性、待遇等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常常望而却步。我们所调研的街坊会——半岛花园街坊会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兼任的,而没有专职的。这使得街坊会缺少持续性发展动力。街坊会的组成人员中,老年退休人员占了很大的部分,青年人才比较少。老年负责人的优点是有时间,有热心,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大多年龄较大,身体常有不适,精力不够。青年人因为自身学习工作的原因,较少能够参与到社区街坊会的建设之中,这就造成了街坊会后续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同时,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产生了一个连带性的反应——内部管理的不规范,两者互为因果,陷于恶性循环。在街道一级,民政及社会组织部门的管理人员不足也使得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的组织性资源缺乏,评估、动员和监管能力不能满足社区管理的规范化需要。

3.对政府的依赖强,官办色彩浓厚

对政府的依赖性在街坊会成立的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资源的控制方面。街坊会所能掌握和调动的社会资源极其有限,开展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使得街坊会应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明显不足,并且使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街坊会都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场所等资源上多加支持,但是又不太愿意走政府规划的走社会组织的道路,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担心注册成功之后受到政府部门的限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机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资金的获取以及公众信任等方面,都需要依靠相关政府部门。久而久之,社会组织将逐渐演变为一种准政府组织,会丧失其民间性、独立性和自治性。三、案例分析

成立街坊会是大沥镇与香港旺角街坊会深化合作、加快引进香港先进基层社会管理经验的具体举措。首批街坊会分布于东、西区两个社会管理处,分别为江北社区沙面新城街坊会、沥兴社区碧桂园街坊会、沥雄社区嘉怡花园街坊会、沥南社区名汇城市花园街坊会以及沥苑社区明华小区街坊会。此外,大沥镇还在2012年5月上旬推动7个街坊会挂牌成立。街坊会将布点大沥12个城市社区,并逐步向全镇覆盖。街坊会的成立,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意义是重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助与互助融合

与社区居委会不同,街坊会是由在社区或小区内居住的党员、义工骨干、志愿者及社区居民等热心人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庞大的热心群众团体,并不是社会的负担,只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平台,通过社会参与他们就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社区内有工作在各个不同单位的居民,还有各方面特长的居民,他们是丰富的人才资源。社区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互助服务活动。如组织退休医生为其他老人义诊,组织有电器修理技术的老人为其他老人上门服务等。街坊会本身就是一种互助服务活动的有效尝试。可以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的街坊会工作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补充,青年志愿者为辅助。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参与街坊会服务,增强街坊会成员之间的自助能力和代际的互助意识。在专业社工的指导和帮助下,街坊会围绕“邻里互助、关爱共融、立足社区、服务社群”的宗旨,通过自发开展公益性的友爱帮扶活动,引导居民自我服务和互助服务。(二)社工与义工联合

随着南海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义工和志愿者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社会责任感强、人员充沛、社会影响力大,但大多数志愿者相对来说缺少专业性、组织性,这就使得他们在志愿服务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尤其在专业服务方面更显优势,但目前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较少,流动性相对较大,所以受益群体相对有限,社会影响力更有限。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是政府购买社会资源,为社区需要帮助的群众服务的;义工是看到别人有困难,出于热心,上前帮扶的志愿者。要充分整合社工、义工两大资源共同为社会服务。因此,有必要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社工的专业性加上义工的数量及影响力不仅可以使社工的专业理念得以发挥,也能进一步传播社工的先进理念和知识,扩大社工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知名度。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优势、整合义工资源的根本目的是让义工在服务中有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和方向,两者相互促进,互相提携,形成良性循环。为了更好地培育和发展街坊会组织,大沥镇安排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街坊会顾问,专业社工兼任督导,指导街坊会开展各项活动。此外,大沥镇还计划利用现有社工资源成立社工工作中心,为社区及街坊会培养社工人员,促进“社工+义工”的融合,打造以社区党组织为统筹、以社工中心为支撑、以街坊会为平台的互助式社区服务新模式。(三)扶持与培育结合

大沥镇将对每个新成立的街坊会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启动经费,资助购置必要物品和布置活动场室。为更好地创新社区服务,调动各街坊会开展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提高街坊会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沥镇每年通过举办财政资金竞争活动来分配街坊会活动经费,将绩效理念融入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大沥镇还将在每年年末,对街坊会服务工作进行评定并对优秀单位给予奖励。为了充分发挥街坊会的平台作用,各街坊会将每季度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街坊节,通过开展大型文艺活动,为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而西区社会管理处各街坊会则设立街坊互助板,让群众通过该板块发布或回应服务需求,促进邻里互助和互动。四、思考与启发

依照大沥镇的经验,街坊会通过自发性地开展公益性的友爱帮扶活动,引导居民“自我服务”和“互助服务”,最终实现街坊友爱、社区共融的温馨氛围。街坊会的互助服务涵盖帮扶、培训、文体、邻里活动等,通过发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丰富社区生活,增强居民沟通交流,提高社区凝聚力。街坊会一直秉承守望相助、休戚相关、患难相扶、移风易俗的文化和宗旨,融入到“关爱共融、温情大沥”的内涵中,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准和专业技能,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社会管理服务策划组织能力和督导能力。(一)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区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的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识,可以从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和社区意识两个方面来理解。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是指作为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的行动。过去社区搞活动,通常是居委会、政府部门等牵头唱主角,行政意志比较浓,而且受时间、地点、形式的限制,尽管居民参与了但是没有主动意识,这样做多以活动为主,未必能完全契合居民的需求,一些活动出现主办方热、参与方冷的现象。其实社区有不少热心人士,有才能、有时间、有热情、有影响力,他们组织的活动更贴近居民需求,也更有号召力。街坊会主要开展公益性服务,内容涵盖帮扶、培训、文体、邻里活动、发展志愿队伍等方面,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比如说外来务工子女放学后托管、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等。街坊会应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努力在街坊会后续发展中加入这一动力元素。(二)引导街坊会独立发展

大沥镇积极创新,大力扶持街坊会,为街坊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条件成熟的小区,街坊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后,在社区和专业社工机构的帮助和督导下,街坊会将能够不断提升服务技巧和手法。大沥也将积极引导服务水平高的街坊会注册登记成为民间组织,通过向成功注册登记、能够独立开展社区服务的街坊会购买服务,推动本土民间组织发展。民间组织是指由相同或相近志趣的志愿者组成的有稳定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员和领导结构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在政府和企业以外独立运作和发挥特定的社会功能,关注普遍性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目前社区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性质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发展的需求。在因此而导致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行为不足的情况下,民间组织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三)完善基层治理结构

在新的发展时期,南海提出《南海区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和管理为主线,先行先试,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管治和服务水平,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以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以群团组织为辅助、以社会组织为补充、以公众参与为路径的共建共享基层管理新机制,建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具有南海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组织对于社会管理的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了沟通与桥梁的作用,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的管理部门和民众来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面对具体的管理事务时,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能切实解决矛盾和推进社会建设的发展,起到沟通政府与社会的良好效果。

街坊会的成立,创新了居民自助式社区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工中心和街坊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服务模式,即政府引领、社区党组织统筹、社工中心提供专业指导、以街坊会等社会组织为平台的居民自助式社区服务体系。当前,社区党组织在充分动员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优化整合全社区的资源,借助社工中心的服务资源和督导作用,通过街坊会居民自助服务组织平台,让党组织和社区服务能够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类人群。从长远来讲,在社区和专业社工机构的帮助和督导下,街坊会将能够不断提升服务技巧和手法。政府将积极引导服务水平高的街坊会注册登记成为民间组织,通过向成功注册登记、能够独立开展社区服务的街坊会购买服务,推动本土民间组织发展,为南海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案例六 专业调解、化解矛盾,共建和谐医患关系——广州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海工作站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及医院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两者正常的关系逐渐被物质利益所捆绑,医疗纠纷呈现频发性、规模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要想重塑和谐医患关系,建构良好的医疗环境,就需要多管齐下,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介入医患纠纷,调解医患矛盾。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现有法律制度下,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介入医疗纠纷的处理,通过实际的调解,构建起一个医患之间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的平台,是目前非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的有效方式之一。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具有第三方主持、调解方中立、案件处理快捷等优势。当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在化解医疗纠纷中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广东医调委的成立

2010年初,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2010年9月广东省司法厅、卫生厅、广东保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促成了广东省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建立。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动承担起推动这一机制的责任和义务,迅速反应,向省卫生厅和省司法厅报告建议设立省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广东省司法厅、卫生厅领导到山西省等省市调研考察后,经过慎重研讨,于2010年10月19日批准成立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广东医调委),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于2010年年底开始试运行,6个月后正式挂牌。广东省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医患纠纷调解部、医疗风险防范部、保险事务协调部和分支管理部,并计划2年内在全省20个地市(广州除外)设立分支机构。

2011年6月,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海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对外受理区内医疗机构中的医患纠纷案件。这是广东医调委在广东成立的第二个、佛山第一个工作站。从此,南海也有了解决医患纠纷的第三方专业人民调解组织。截至2011年9月,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已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05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50件,应急现场处置“医闹”10件次,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10件。经调解,已经结案69件,占受理案件约66%;达成调解协议38件,调解后患方放弃索赔案件15件,医方无责零赔付案件3件,引导走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途径解决13件。患方诉求赔偿总额约740万元,经调解共获赔付金额约为90万元。案件从受理到结案,最快的可当天达成协议共识,有效地促进了医患双方互谅互让。(二)医调委的人员架构及调解原则

医调委的调解员队伍主要由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人民调解事业的中高级技术职务和大专以上学历的离退休医务人员和政务工作者、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组成,并组建各类医学学科“医学顾问专家库”、擅长医疗纠纷法务的“法律顾问专家库”和“保险专家顾问库”。调解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岗前培训,包括应掌握的法律法规政策、业务工作流程和规范性文件,必要的调解技能和知识等。从案件的受理、调查取证、调解会、评鉴会到达成调解协议、督促履行协议、回访等全过程的调解工作都按专业化、规范化来要求,努力提高调解质量和工作效率,公平合理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医调委正逐步朝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调解专业化、工作职业化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当前,新设立的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海工作站已有6名调解员,其中包括省级医院退休的医生和担任过律师的法律人士,未来还会逐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以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

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既不代表医疗机构,也不代表患方,而是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患者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人民调解组织。它坚持公平、公正、中立、便民、及时的调解原则,合理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坚持和遵循下列原则:①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②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③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④人民调解不收取当事人费用。医调委注重在调解工作中充分发挥调解人员懂法律、懂医学、会析理、会疏导等专业优势,尊重法律,尊重事实,不偏听偏信,不主观臆断,不偏袒任何一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召开各种调解会,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合理调解、积极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对争议较大的案件,医调委还会邀请资深的医学、法学专家参加调解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求达成和解协议。对需要进行较大的经济赔偿的,并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的案件,广东医调委还将主持召开由医学专家、法律专家、保险专家、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七方代表参加的“医疗责任保险赔案评鉴会”。在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后,对案件提出合理的赔偿意见,以求达成调解协议。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五个工作日内可完成赔偿。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医患双方认为有必要的可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定。凡通过仲裁或法院司法确认的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三)医调委的调解程序

医调委的调解程序主要由受理案件、实地调查和组织调解三部分组成。在受理案件环节,主要是通过医患当事人直接用电话或文字材料向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报案、申请调解;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将案件移交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调解;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基层人民法院、当地街镇维稳综治中心将案件移交或委托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调解,以及其他有关司法部门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将案件移交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进行调解,共有以上四种受理案件的方式。

受理案件之后,医调委到医院或病患家里开展实地调查,向医患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事实和情节,充分了解双方的要求及理由。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召开医调委员会议,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共同分析案件,提出初步调解方案。最后,派出专业人员与医患双方进行沟通,确定调解时间、地点及具体方式,对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调解。调解成功的医疗纠纷,将制作书面调解协议,并要求和督促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调解不成的,将引导双方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二、案例正文

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身调解原则,严格按照科学的调解程序,对受理案件进行积极有效的调解,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在调解过程中,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除致力于妥善解决医患纠纷、填平医患沟通鸿沟、修复患方创伤心灵、增进医患和谐互信之外,还对案例作了相关分析,供医务人员学习,从中吸取教训、增强风险意识,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以下是广东省医调委南海工作站调解的一个案例,主要讲述了医调委对西樵镇患者冯德四家属与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调解的具体情况。(一)患者冯德四就诊基本情况

患者冯德四,男,72周岁,西樵镇上金瓯村渡二组人。患者因咳嗽、气喘1天,于2012年6月18日16:18在妻子陪同下到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由谭医生接诊,当时患者神志清醒,无发热、头痛、心悸等不适状况,经查发现患者双肺闻及干性罗音,心律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气管炎。医生根据病情给予克林霉素针静脉输液和两天口服药治疗。患者于16:50开始静脉输液,18:00输液完毕,由护士拔针后患者无诉不适,在妻子陪同下离开站点。

患者家属反映情况:患者有冠心病史7~8年,曾多次在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并多次注射过克林霉素针,无过敏等不良反应,使用效果良好。6月18日18:00拔针后,患者妻子感觉冯德四有不适感并叫他找医生复诊,但冯德四不愿意复诊,要求回家休息,回家后不久自觉气促、呼吸困难,家属遂自行送其至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患者经急诊后转送入ICU,21:00时病情曾有好转,22:00时病情加重,医生告病危,24:00时经抢救无效死亡。(二)医方的调解经过

6月19日16:00,死者家属到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讨说法,家属认为冯德四的死亡可能与医生用药或药房配错药有关,要求接诊医生负责,并扬言不排除用暴力手段对付该医生。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潘以安立即电话告知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丘航迅副科长,并带死者家属到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丘副科长接见死者家属后,立即了解事情的初步情况。当时死者家属要求给一个满意的说法,丘副科长向死者家属介绍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办法,说明要了解患者真正的死亡原因,必须做尸体解剖鉴定,死者家属拒不接受尸体解剖,并要求6月20日上午9时前给一个答复。丘航迅副科长答应会迅速了解医生诊疗情况,尽快给予答复。

当日下午,中心陆佩霞副主任、丘航迅副科长立即到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医生诊疗情况,并向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务科负责人了解死者在该院的治疗经过。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对死者的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左心衰,因此考虑其死因由原来心脏疾病引起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冯德四曾因冠心病多次在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

6月20日上午9:10时,丘航迅副科长电话回复死者家属冯国海,向其解释:冯德四在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治过程中,医生的诊断和用药是按照病情需要用药,药品在配药、核对发药和配液过程中经不同三人核对无误,所输液克林霉素患者曾在本站点使用过,并且未发生不适,不存在不规范、配错药的现象,建议家属如对死亡原因有异议就必须要进行尸体解剖做医学鉴定,对于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的过错或要负什么责任,可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做事故鉴定或申请广东医调委第三方调解处理。死者家属冯国海不接受以上解释,认为冯德四的死亡是输液引起的,要求当事医生负责任,同时死者家属不接受尸体解剖。

2012年6月21日下午,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陆佩霞、丘航迅副科长和郑翠霞副科长在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会议室再次约冯德四家属就该事件进行了第一次调解,具体内容如下。

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冯德四在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疗过程作了详细分析,并建议家属请第三方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或鉴定。

冯德四家属:不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解释,拒绝请第三方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并提出以下要求:①要当事医生亲自上门跪拜其父,并上电视、登报致歉,赔偿适当的经济损失;②若第1点办不到,则要求赔偿50万元。

2012年6月25日下午,由南海区医政科张仕庆副科长、西樵镇卫计局陈志晃副局长、西樵镇综治办徐铭超副主任、中心李如职主任、中心副主任陆佩霞、丘航迅副科长、上金瓯村委干部区智宇及西樵镇民间调解委员会相关人员与冯德四家属在上金瓯村委会进行了第二次调解,具体内容如下。

冯德四家属:要求医疗单位要给一个满意的答复,为他父亲争取一个公道。

镇综治办徐铭超副主任:建议冯德四家属走法律途径或向卫生上级部门申请鉴定争取权益,不要采用不理智或过激行为。

张仕庆副科长:向冯德四家属介绍了医疗争议的解决途径及广东医调委的相关情况,建议向广东医调委申请调解。

当时冯德四家属不愿意接受任何第三方的处理,说不相信政府、法院和医调委,经反复做解释、调解,最后同意请广东医调委进行调解。(三)广东医调委调解经过

2012年6月27日上午,广东医调委南海工作站相关人员接到投诉后立即驾车前往上金瓯村委会与冯德四家属进行会谈,刚开始,由于对医调委的不了解和不信任,患方家属拘谨地陈述着事情经过。为了打消患者家属的疑虑,调解员在安抚患者家属情绪的同时,也试图通过进一步的交流让患者家属感受到医调委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使患者家属建立对广东医调委的初步信任。慢慢地,患者家属的态度有了转变,话也多了起来,最终冯德四家属与广东医调委签订了申请调解协议,同意由广东医调委会对该事件进行调解。

2012年7月19日上午,医调委与冯德四家属进行调解,向家属分析了死者的诊疗过程和死亡原因,并向家属提出给予5万元的赔偿,但家属情绪激动,表示不同意,要求赔偿30万。并拍摄医调委南海工作站调解员的照片及工作站办公场地相片,扬言要用非法手段铲平工作站及向工作人员发出人身攻击。

2012年7月19日下午2时,冯德四儿子冯国海接着又到西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摄相关医务人员的照片,并对中心副主任陆佩霞表示不同意5万元的赔偿,并扬言如2天内不给答复,将会采取手段对付当事医生及处理该事件的工作人员。

2012年7月21日到7月23日,冯国海多次去找医方,并拒绝医调委调解,也不同意走司法途径,并要求医方:承认其父亲死亡是使用克林霉素过敏导致;交出当事医生让他处理(包括跪拜其父,上电视、登报致歉等),否则就会用暴力行为恶意报复所有处理此事件的人员(包括医生、站长、中心各级领导、政府卫计局领导和广东医调委人员);给予经济赔偿。

2012年8月1日,冯国海找来广东新闻最前线记者对该案件进行采访,记者分别采访了患方、医方及广东医调委王辉副主任。广东医调委王辉副主任认为由于患方没有做尸检,医调委也不能作出决定,鉴于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的问诊不详细等问题,医院应做出一定的补偿,而院方答应赔偿5万元,医调委认为是合适的。王辉副主任还表示假如患方对这个意见有异议,可到省医调委召开专家评鉴会,让专家来对案件进行评定。

经过医调委南海工作站调解员对冯德四家人的多翻调解,冯先生的家人同意医调委的建议,2012年8月2日到工作站填写评鉴会申请书。经过医患双方的同意,医调委决定于8月24日到省医调委召开专家评鉴会。评鉴会当天,新闻最前线的新闻记者全程跟踪拍摄,评鉴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参与调解的医学专家及法律专家对冯德四的死因达成一致意见,从临床上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心源性猝死的案例,但由于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病历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书写,这与患者的死亡存在间接因果关系,医方应承担轻微责任。对于评鉴会的结果,患方还是觉得不公平,始终认为患者的死亡是输液造成的,不是自身原因。当天评鉴会结束后,患方家属愤然离开。

随后一个星期内,冯德四家属多次到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当事医生讨说法,并派人到当事医生家里捣乱,严重干扰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无奈之下,西樵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只好叫当事医生出差避一避。接到医方的投诉后,广东医调委和南海区卫生局的领导高度重视,9月3日广东医调委派出高级调解员李锡光到南海工作站和患方家属进行交谈。李锡光调解员耐心劝导,希望患方明白患者的死亡是由于自身的基础病发展的结果,与医院过错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医方也存在不足,应对冯德四的死亡作一定的补偿。经过一个早上的交谈,患方家属的态度没有那么强硬了,慢慢接受了省医调委的调解,接受评鉴会的结果,但希望医方补偿多于5万元。

接下来,广东医调委调解人员马上向医方反馈了患方的要求,希望医方能以多于5万元一次性补偿给患方。但医方领导不同意,医院领导表示评鉴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医方只负轻微责任,按法律上计算也不用赔偿5万元那么多,现在医院同意补偿患方5万元已经是很高了,已经拿出了医院的诚意,不想再增加补偿款。这时,由于医患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调解一时陷入被动。

调解员将调解情况报告广东医调委,经过广东医调委、当地政府、卫生局的多方努力,最终医患双方同意以5万元解决纠纷,准备签调解协议。

9月28日下午,医、患双方到医调委南海工作站签署调解协议,医方一次性补偿患方5万元,患方承诺不会再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向医方及其医务人员有任何新的主张和请求,不会干扰医方的医疗秩序、不会妨碍医务人员的工作或生活,但家属当时只来了一个权利委托人,由于此原因当日未签成协议。最终,医患双方对医调委工作站的最终调解结果非常满意。三、案例分析

现阶段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形势让医患纠纷问题变得更复杂。医调委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专职调解处理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用第三只眼看医患关系,所以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一)从案例透视医患纠纷的缘由

当前,医患纠纷成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医疗资源投入不足,医疗质量不高,医疗体制、机制存在局限,监督管理不力及医患缺少沟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医疗机构方面来看,我国公立医院在政策上仍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享受国家的保护,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因而在医院具体运行过程中,很多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运作,管理效率低下。医院管理人员虽然都比较精通业务知识,但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专业及心理、社工专业培训,对错综复杂的医院管理了解不够全面,在管理活动中难免有漏洞和失误,医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同时,市场经济对于道德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它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还在一定条件下使人们产生把金钱作为衡量事物标准的消极观念。医疗纠纷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就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这里固然有一部分医生是因为太忙,无暇细致地做工作。但确实也有一些医务人员,医德水准不高,服务意识差,行业作风存在严重缺陷。不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置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不顾,开大方,开贵处方,药品购销中的回扣现象普遍盛行,使各医院都愿意采购高价药。医药采购和处方上的不正之风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些因素都成为医疗纠纷发生的导火索。

还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到医院就诊已不仅仅是对医疗质量有要求,病人还需要医院提供综合化、人性化的服务。可绝大多数医院尤其是乡镇医院的硬件服务相对滞后,某些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只注重医疗质量而不讲究服务艺术,不注意沟通技巧,仅仅把病人当做治疗的客体,缺乏人文关怀服务,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其次,从患者方面看,某些病患及其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医患关系建立之初,本身就该是一种救治关系,而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消费关系。但在现实社会中,大家习惯了等价交换,甚至期望得到更高回报。在医患关系中,如果把就医看做是一种消费的话,大家普遍认为,病人到医院看病,花了钱,就是消费者,应该得到更大程度的帮助,但是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治疗效果不一定都会理想,有时甚至人财两空,而作为患者和患者家属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导致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经常发生纠纷。

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民众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对生命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权益更加重视。在医疗过程中身体和权益受到侵害时,就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如今,患方不仅希望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愈加重视自己的权利问题,希望自己所享有的知情权能够得到落实。当患者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往往会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权益,而不再是消极的等待。但是,当前患者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科学知识却不成正比,权利意识明显高于义务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致使某些患者在面临医疗矛盾时,只是强调自身权利,加重了医患纠纷。

最后,从社会层面上看,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不规范,以及某些政府工作的引导不到位等都成为医患矛盾难以调解的制约因素。医疗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造成医药费用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患者,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对医院产生了不好的刻板印象。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医疗福利保障投入不足使医院的公益服务性被弱化而逐利性增加,出现了服务质量下降、医疗价格上升及诱导患者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医患间的信任基础削弱,加剧了医患双方的不信任。医疗保险的不健全及某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药品的应用使得个人医疗负担加重,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同时,关于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还不健全,加之某些社会媒体的错误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使得普通群众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的不信任程度进一步加深。(二)从案例彰显医调委工作特色

上述案例彰显了医调委的工作特色,我们看到医调委犹如医患双方的“缓冲带”,为解决纠纷创造了新的契机。对于医患双方来说,医调委是与卫生系统无关的、独立的第三方调解机构,调解后理赔快速、便捷。从医调委的人员组成及隶属关系上分析,医调委与以往的机构相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中立性及公正性。

首先彰显了医调委以调解为主的处理途径。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办法有三种途径:一是患者与医方直接协商解决;二是患者投诉,由医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行政调解或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处理;三是通过诉讼、司法解决。而与这三种途径相比,医调委既不代表医疗机构,也不代表患方,而是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患者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调解委员会。它主要是由医务、法律等专业的工作人员通过第三方介入的方式,通过协商调解,给医患双方一条较为公正的处理渠道的方式来缓和医患关系。调解是其工作的重点,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沟通用专业的知识化解医患双方的问题。

其次彰显了医调委独特的经费运作机制。对医调委自身而言,医调委以第三方中介、保险中介方的佣金赞助作为其经济来源。广东医调委是广东省医院协会委托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和广东邦达律师事务所共同出资成立的,并由两者保障其全部运作经费。此外医调委也接受社会各方、企业资金上的赞助和支持,但绝对不需要医院的赞助。目前医调委设立了两个第三方:一个是调解第三方;另一个是保险第三方。保险第三方的佣金就给医调委做办公经费。未来,医调委还希望通过扩大其影响力,吸收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的赞助,但绝不接受医院赞助。

对赔偿资金而言,南海推行了医疗责任保险,将其作为赔偿资金的一个来源。保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对于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化解医疗风险的能力,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杈益具有重要作用。医疗责任保险与以往商业医责险相比保障范围更广,以往商业医责险只为医疗事故赔付,医疗责任保险除医疗事故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把医疗过错、医疗意外等均确定为保险责任范围,更合理转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责任风险。南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了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形成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保险保障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目前,南海已经完成广东省卫生厅要求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和推动辖区内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全省统保工作。参加这种保险的医院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可将纠纷处理转介到省医调委进行调解,调解达成的赔偿金将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给患者或家属代表,这样就使医患纠纷处置从医院内直接转移到院外。这种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全省医疗责任保险统保的承保工作。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统保的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可将纠纷处理转介到广东医调委进行调解,经过调解、评鉴后达成赔偿调解协议,赔偿金将直接由保险公司支付给患者或其家属。这一方案大幅提高了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赔偿限额,赔偿金额普遍比通过法律途径获得的赔偿高一些。

最后彰显了医调委专业的沟通调节方式。医疗纠纷具有专业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处理不当极易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酿成群体性事件,而医调委以其第三方主持,调解方中立,纠纷处理不伤和气、不收费等优势,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个核心是公正,既要保证鉴定的公正又要保证处理的公正。对于医患双方来说,医调委是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处理机构,医患双方尤其是患方更容易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医疗纠纷调解机构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医调委工作人员注重在调解案件过程中积极与各相关群体进行沟通,并用医学、法学、心理学及社会工作等专业的理念去处理问题。在沟通过程中,保持耐心、细心,为医患双方搭建沟通平台,切实保障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另辟蹊径解决了医患纠纷,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思考与启发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它又是社会微观方面的集合体,只有将社会的每个微观层面处理好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医调委在处理医疗纠纷的案例可以看到社会管理的创新主体其实是社会自身,是让社会在市场运行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一)医调委南海工作站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

当前,在医疗领域中出现的医患矛盾是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对特殊的矛盾,但也与其他社会矛盾有着相似性。它的特殊性体现为医疗行业这个领域的特殊化,这是一个事关个体生死的领域,这个领域有着更多的情感因素存在。它与其他社会矛盾的共性则体现在这也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矛盾,也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密切相关的。当前,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医患纠纷就是其中之一。物质利益促使医患之间的救治关系变为消费关系,一切都需要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人与人之间信任与沟通程度很低。同时,各个利益群体在这里面都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致使矛盾复杂化,所以,医疗调解更加需要合理的制度及科学的方法来做保障。

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虽然方便、节省,但往往因缺乏患方信任,容易造成协商破裂,或者即使协商成功,患方也很容易反悔,又走上行政处理和诉讼的道路,所以效果比较差。由于人们对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的关系存在着疑虑,患方对卫生行政调解的公正性存在质疑,司法诉讼解决医疗纠纷是近年来社会普遍接受的解决医疗纠纷的最后手段,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但由于知识和法律的局限性,法官也很难科学地判定医疗纠纷的是非曲直,再加上司法诉讼时间长、成本高的缺陷,所以有必要探讨医疗纠纷解决的新途径。广州医调委南海工作站的建立另辟蹊径,它从第三方的角度去介入医患纠纷。同时,它拥有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方法,可以独立地对纠纷进行调解,在政府框架之外自主地解决矛盾冲突。这充分表明社会管理的创新主体是社会,政府权力要想实现真正下放,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鼓励社会自我管理,在市场机制下鼓励民众自我解决社会矛盾。(二)当前医调委南海工作站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东省医调委南海工作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认同度不够。一些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以及部分民众不太理解,对医调委的定位以及管理理念、方法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出现纠纷时不能及时向医调委寻求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又不能给予医调委足够的信任,不利于医调委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二是工作比较繁杂,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医调委的工作人员比较少,且大多以退休人员为主,他们在实地调查,调解医患矛盾的同时,也要面对很多琐碎的事务,应对媒体,甚至还要面临人身的威胁,这对其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其中立性质,政府和社会对其支持得还比较少,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源去处理矛盾。而且,它对医患双方是没有强制力的,所以,它的调解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无力感。三是医调委的中立性还有待改善。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由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调委的主管部门,或者由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指导部门,它的中立性受到患方的质疑,因而不愿意来医调委调解纠纷。患方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会在调解中会偏向医疗机构,从而拒绝调解。即使医调委先行启动程序,主动为双方当事人调解,患方仍不信任,患方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院的主管机关和医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他们是一家。医调委的设置目的是化解医疗纠纷,如果患方对调解机制缺乏信任,那么就违背了医调委设立的初衷,不利于医疗纠纷的化解。所以,未来南海工作站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但医管局、卫生局等部门要回归本位,各司其职,给予医调委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调解发挥最大优势。(三)未来医调委工作的发展路径

首先,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平台,为医调委塑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明确相关部门在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在政策方针上给予医调委更大的支持。司法行政部门要同卫生、保监、财政、民政等部门一起加强对医调委的监督指导。加强医调委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指导督促医调委制定工作章程和工作制度,对调解员的选任从严把关,帮助医调委做到依法、规范调解。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事前防范与事后协调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医疗纠纷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调委也可以与公安部门建立医疗纠纷警民联防和医疗机构突发事件警民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对医疗纠纷引发的治安警情予以制止,控制事态扩大,并依法予以处置,维护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

其次,要加强人才吸引与人才建设。要注重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员等专业调解员,为调解工作提供医学、法律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发生重大、复杂医疗纠纷时,可由专家库的专家分别出具医学和法学方面的分析意见,供医调委及医疔纠纷双方当事人参考。涉及保险工作的,要招聘有相关专业经验和能力的保险人员;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等各专业群体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医疗纠纷调解队伍。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医疗纠纷调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医学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调解工作水平。

再次,加强医调委的组织及制度化建设。医调委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南海区应结合本区实际,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建立医调委调解制度,及时调解医疗纠纷。医调委还应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例会、学习、考评、统计、档案管理及信息报送等各项规章制度;要规范调解工作流程,提高调解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纠纷受理登记、调解指派、调查取证、调解工作程序、调解协议制作、协议履行和回访等各项制度。

最后,要加强监督体制建设,增加第三方评介机构。医调委的中立性是其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加强媒体等第三方评介监督机构,更好地维系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保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有效运行。在医疗赔偿方面,医疗责任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医方来说,医疗责任保险的建立,能够分散其职业风险,避免不断支付的巨额赔偿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对于患方来说,医疗责任险的快速赔付,能使患方及时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宣传、示范单位、榜样的作用,推广医疗责任险,让医疗机构切实感受医疗责任险的益处,以便将其推广为强制责任险。同时应规定由保险人直接作为医疗机构的代理人处理医疗纠纷,患方可根据调解协议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