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转型升级路线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20:38:00

点击下载

作者:周凯歌 卢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业4.0:转型升级路线图

工业4.0:转型升级路线图试读:

灵活低成本响应模式重塑中国制造业

德国“工业4.0”将是制造业转型的全球性机遇,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推动之下!

政府的关切、媒体的热议和学者的研讨加快了我国对德国推进“工业4.0”意图的解读。中国的企业家们在贪婪地汲取关于“工业4.0”各种解读的同时,寻找企业突破方向以制订转型升级线路图已成为他们的紧要任务。

中国在过去短短30年时间里就实现了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的历史性转变,主要商品进入过剩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产销之间实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直接对话,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释放,消费者参与设计、生产的行为成为常态。数据取代物资成为最有价值的生产资料,产销衔接弥补了由于供应链不确定性所要求的缓冲库存,使得信息取代库存成为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经典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受到了空前挑战。

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智能工厂,依靠德国制造业在技术、工艺、质量等领域的极大优势实现产销无缝衔接的智能供应链,最后形成对制造业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彻底转型升级。这是德国各界对美国将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运用于工业应用,进而渗入制造业的担忧和产业升级。全球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美国式工业互联网模式与德国智能产业模式为代表的两极。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唯一拥有门类齐全工业体系的国家,但与西方200多年建成的工业体系相比存在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薄弱、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升难度较大等现状。过早进入产能过剩时代使我国制造业失去了发展试错的机会,面临着发达国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双重战略竞争压力。

如果说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流量经济与客户体验感实现了产销对接的信息交互,那么工业互联网则是基于互联网建立产品设计库和数据库进而进入工业全流程管理环节,“工业4.0”则是融合了产品智能化、设计虚拟化和生产自动化实现客户定制需求的灵活低成本响应。

智能化产品的虚拟化设计、工业大数据的便捷低成本使用使得工业经济获取了腾飞的翅膀,在传统制造业管理中被彼得·德鲁克先生视为管理最后黑大陆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了彻底优化与管理的基础。长期以来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娴熟于采购、生产、物流等实物成本,而对于失销、客户满意度、交期的弹性、库存等市场响应成本只能采取“盲人摸象”式的模糊管理,抑或通过各个环节设置大量库存来弥补管理缺失。随着消费者需求趋于双重个性化——产品属性的个性化与交付环节的多变性,产业经济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后市场响应成本远高于实物成本,制造业过去成功的法宝成为现在突围的最大障碍。通过信息化与高超的管理技巧获得短期成功的个案掩盖不了巨大的存量浪费和消费者的失望。“工业4.0”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的升级突破。物资只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为价值最大化的客户需求而生产,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供应链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虚拟化,一切生产活动与物资都具有了智能识别能力,“生产是为了存量”进而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和企业成本堆积的传统模式不复存在。世间万物实现互联互通和存量共享,智能有序地进行超速度排列组合,灵活低成本地实现消费者超级豪华配置或者满足基础功能型产品的需求。看似无规则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与固定而僵化的制造流程实现了无缝衔接,巨额存量成本得到了极大释放。

德美两国根据各自优势提出了新一轮制造业竞争的“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战略,虽然出发点各异但追求的结果只有一个:灵活低成本地满足客户多变的个性化需求。我国既不具备美国的工业基础和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优势,也不具备德国制造工艺与智能制造的基础,只有认清新一轮竞争的本质和目标,才有机会实现转型突破甚至取得产业领先。

针对过剩经济时代的需求特点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通过建立交叉补贴的平台生态圈实现商业模式升级,通过灵活低成本响应这一未来智能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运营模式升级,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

因受限于作者的知识结构与阅历,也受限于德国“工业4.0”战略尚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书中观点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期待读者批评指正,更期待专家、企业家携手同进、共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转型之路。周凯歌

当“互联网+”遇见“工业4.0”

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19世纪电力的大规模应用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从1986年中国发出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开始,经过近30年时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有了6.49亿用户,渗透率达到了47.9%,互联网逐步从城市向农村渗透。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如电力般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过去30 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版图。如今,互联网已经从信息互联网(门户)、商品互联网(电商)发展到了产业互联网阶段——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进产业链的重构,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互联网+”时代是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正如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宣传词所述: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2015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一词加入其中。显然,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那么,“互联网+”究竟能够改变什么?在这个喧嚣的互联网世界的背后,又正在发生什么呢?是否真的有一场伟大的变革即将到来?

互联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国起初落后,但很快赶了上来,并与美国共执牛耳。在赶超过程中,造就了腾讯和阿里这两家两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6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这样说道:“我们过去常说,在信息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我们很可能就站在这样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遇见“工业4.0”

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很多经济规律和价值创造规则受到冲击,传统制造业不断被植入互联网基因,工业云、个性化定制,O2O、C2B等新型模式和新业态风起云涌,新型的产业协作关系不断被催生,复合经济效益不断被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工业4.0”的一大特点是它可以打破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对立,一条生产线可以自动识别每个工件的不同加工要求并采取对应的操作,生产出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但是,“工业4.0”能做的不仅是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而且通过互联网,工厂的生产设施、仓储系统、维护管理都可以融入到同一个系统中,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

互联网与通信的碰撞,让腾讯的微信实现了与数亿人的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即时情感连通,并且不断向传媒平台、电商支付平台等渠道端延伸,造就了传媒与金融行业的新业态。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让天弘基金迅猛地与占中国人口总数2.3%的3000万客户实现了资金连通,缔造出的余额宝资金规模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从0元至1000亿元的增量,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破千亿的基金,引爆了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与商贸的碰撞,让阿里巴巴的淘宝和天猫电商平台,与5亿的注册用户数,实现了每天超过6000万固定访客的交易连通,创造出每天在线商品数量超过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的惊人数据。2014年“双十一”淘宝销售额达571亿元,物流订单2.78亿个,领域多达217个国家和地区,把“双十一”这个中国的电商营销日,变为全球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

那么,互联网与工业碰撞会发生什么呢?这是互联网的连通力量带给中国与世界的震撼,但这种震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而是以更加强悍的力量进入了人类的大脑与思维,开始经验、知识、技术等智慧的连通,也从此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产业互联网化,也就是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模式向传统行业渗透。产业互联网化的重点是工业,所以“互联网+工业”即工业互联网化。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互联网+”具有很大的空间发展。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和售后服务、采购环节,如B2C和B2B;今后在制造环节将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全新的生产方式。“互联网+”与“工业4.0”媾合

联想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柳传志认为,从结果的角度来解读,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对接,会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结果看,大致会产生这么几个效应:长尾效应、免费效应、迭代效应和社交效应。互联网思维开放、互动的特性,将改变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用好互联网思维,制造业链条上的研发、生产、物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要顺势而变。“互联网+制造业”将会发生什么呢?德国人用4年的时间让前景一点点清晰。从2011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到2013年出台行动报告,再到各大企业建立示范工厂,“工业4.0”在德国一步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向人们展现了互联网+制造业带来的智能、灵活与高效。给机器编程让其自动运转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德国工业界看来,那是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旧概念。而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让客户、机器、原料形成网络,让客户与工厂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原料之间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智能化程度。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继续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6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工业和信息化部时提出,要打造创新驱动的新优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市场,创造潜能,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打造智能发展的新优势,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机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在“2015产业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基础;是否能抓住“互联网+”提供的发展机遇,是中国制造业能否跨越式进入网络化制造业的关键。“互联网+”强调的是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优化和改进,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流程,实现转型升级。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以及中国的智能制造,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依靠一个东西,那就是一张万物互联的网络,把人、物、机器设备以及大量的数据连接起来。只有在这样的网络上,才能够发展工业互联网,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只有在这样的网络上,才能够收集人们需要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最终实现对机器、设备乃至机器人的控制。“互联网+”是变革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的部分工业生产设备已经与互联网联通,借助强大的数据网络,这些大型机械能够进行更为复杂和精密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水平。他建议,以互联网为突破口,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互联网+”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巨大空间,为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带来了难得机遇,为促进消费升级和激励万众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工业遇上互联网到底将发生什么?一定不是物理反应上的简单叠加,对于这场化学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如果说,以前的两化融合只是把两种物质加在一起产生混合物,那么两化深度融合将是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不管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管是夯实工业基础还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领域发展,让中国10年内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国政府计划用3个10年来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把中国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方阵,提升到第二方阵。最终目标,是到2045年跻身第一方阵。“互联网+”与工业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包括“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实质上还是“两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互通,以数字化和自动化,减少能源消耗;通过更智能灵活的生产,提升运行效率。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工业,“+”的意义应该有两层:一是加入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另一个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软硬结合,实现工业全能效的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强调,“这不是把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发挥“乘”法的效果,让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表示,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把“互联网+”融合到工业领域,构建工业互联网。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之举,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而且无论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德国“工业4.0”,还是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其核心都必须“以用户体验为王”,只不过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国情不同而采取的路径不同而已。“互联网+”是制造业升级的最大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互联网+社会”就变成社会信息化,“互联网+环保”就可以绿色化发展。但是最具备条件的,还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这将成为“互联网+”最先突破的一个领域。所以,中国制造当下有一个最大、最好的机遇,那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最大催化剂、最大引擎,甚至有可能直接推动中国制造业从电气化向智能化跨越。“互联网+”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很多产业都希望能够与互联网相嫁接,搭上新经济的快车,化腐朽为神奇。在这方面,制造业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行业,搭上互联网技术的顺风车。因此,“互联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有力工具。“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因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自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兴衰史和中华民族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据工业互联网领域权威机构GE测算,工业互联网有望影响46%(约32.3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而且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

众多利好之下,制造业该如何借势“互联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能够推动创新,使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互联网本身包含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贯穿在生产环节、供应链之中及最终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德国“工业4.0”联合工作组发表的《“工业4.0”实施建议报告》中,有一句不太为人注意的话,“工业4.0”是全世界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人更愿意在技术层面上去谈论“工业4.0”。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落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工业4.0”给我们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进步,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场商业与制造业的颠覆变革。卢彦上篇中国“互联网+”制造业与德国“工业4.0”第一章“互联网+”时代:大佬如是说

时光重新回到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了各大媒体的追捧热词,互联网的力量延伸到交通、医疗、教育、制造业、农业等各个行业的报道层出不穷。

从距离民众最近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社交、购物、支付、打车、洗车、挂号等功能几乎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成为与水、电等地位同等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因此,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将“互联网+”融入到自己的行业,如果不这么做,这个产业和行业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第一节 “互联网+”哪家强?

从广度上来看,“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辐射到了第三产业,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诸如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的“互联网+”发展阶段。“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进行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深度上,“互联网+”逐步从信息传输环节渗透到制造、分销、运营等多个产业链的环节,用信息生产力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能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

的确,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而“互联网+”的提出可以说正是基于对这样一个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因应。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官方版:“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马化腾版: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谈及“互联网+”的时候表示,2013年,他第一次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跨界的概念。后来互联网发展如日中天,很多传统行业人士随之把互联网定义成为一个颠覆、冲突和替代传统行业的事物。然而,“颠覆、冲突和替代传统行业的事物”不是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这个工具任何行业应该都可以使用。但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好比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

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互联网+”生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在此过程中,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会层出不穷,彼此交融,最终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

阿里版:“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而只有“在线”才可以实现数据的沉淀、积累、挖掘和使用,在线化、数据化之后,才可以通过大数据反过来指导生产经营和管理。“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传统的信息化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而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动起来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高红冰版:

我理解的“互联网+”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而是在信息技术上加了互联网思想,也就是大家讲的互联网思维,后面其实是商业模式。“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新的业态,而不是传统简单的业态和互联网的叠加。怎么拥抱“互联网+”和互联网化?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互联网+”简单来讲就是三个:技术、互联网商业模式或者互联网思想,最后就是规则的制订。

李彦宏版:“互联网+”计划,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这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现在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的产业当中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在O2O领域,比如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雷军版:

总理报告提“互联网+”,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

华为版: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互联网对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就像电力对世界的影响一样,是极为深刻而且全方位的,它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对于这一点,我们的任何高估都可能是严重低估了。因此,任何企业都需要拥抱互联网,不是用四肢,而是用心智,要全身心地融入,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和技术实现方式,重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和构成关系的方式,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而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互联网+”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互联网+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智库版:

2014年国家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认为,“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不可替代作用,沿袭固有的路径安排已经难以充分获得解放生产力的效能,“互联网+”才会走上前台。于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双目标”(双中高,即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结合”(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和“双引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而双引擎的发动机和连接器正是“互联网+”。我们要由过去的资源驱动型转为创新驱动,要面临的既有思想的转换,又有机制、体制的变革,还有对纳入新范式、新轨道的不适应与排异。而“互联网+”会为结构的变化、融合的产生、创新的发生提供支撑。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正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这也是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互联网+”对改革形成的倒逼之势,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为何要“互联网+”?

通过以上对各家“互联网+”定义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第一种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其特点是“重资产+技术”。通读政府报告可以发现,“互联网+”的着眼点主要有二:一是“互联网+工业”,意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而提振不景气的经济;二是刺激信息消费,意在通过电子商务改造流通模式,推动内需、外需增长,促进社会就业。

第二种是互联网公司提出的“互联网+”,其特点是“轻资产+服务”。

从两会之后,主要分为两大流派。

一派是“腾讯+”,按照马化腾“连接一切”的表述,可以理解为通过QQ和微信平台,连接公共服务,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数据共享,让老百姓通过微信来办那些需要跑政府才能办的事(比如微信签证),以此增强用户的黏性。

另一派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一直在输出一种理念——云计算犹如水和电一样,是未来人类的必需品。其目的在于推销云计算,希望中小企业、各种组织乃至各级政府,都接入自己的云计算,进而完善自身的大数据资源。

分析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其内涵有共性,也有细微的差异。比如把小马哥版和官方版做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两者措辞不同,但从整体上,两个版本基本是在讲同一件事: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落脚点来看,两者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新形态”;小马哥提到的是“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应该说前者更宏观,强调了整体、大局;后者更基础、更科技、更人性。“互联网+”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从创新的角度讲,“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也就是说,“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间的连接与运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的契入,在行业间产生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

对此,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鲁炜直言互联网是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最大亮点,“因为网络的共享,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英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中国如此,世界亦然。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国家的发展,创造着世界的未来。”

同时,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稳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促进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增强消费预期和信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拉动绿色投资,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所以“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既有利于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赢得未来发展先机,又有利于通过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有效弥补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带来的空缺。

但是,“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与创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果仅有技术上的“+”而无思维、理念及模式上的“+”,这样的“互联网+”将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产业,并无互联网之实。“互联网+”关键在于思维、理念及模式的互联网化,三位一体,浑然天成。

思科公司万物互联实践总经理约瑟夫·布拉德利认为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关头,企业需要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转型。首先,企业需要从战略上认识信息科技如何能使企业从全球的万物互联中受益。其次,企业需要评估自己在技术、流程管理、数据分析、连接能力以及信息安全上的现有优势和劣势,并实施优化。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必须在企业文化以及管理模式和流程上实施变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万物互联的价值。万物互联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比如市场、人力资源、金融、生产、销售等)之间开展紧密协作,也需要企业与其产业链上的其他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信息互换和分享。第二节 每个大佬心中都有一个“互联网+”

自从“互联网+”被李克强总理提上日程以后,刹那间各路英豪纷纷出马,热捧、解读、阐述、推演、畅想,一时间江湖烽烟四起,让人应接不暇,不过笔者还是为大家精挑细选了几位互联网大佬眼中的“互联网+”。徐小平:传统企业要转型,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傻瓜

如果你问我,传统企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如何做互联网加法?我的答案是:不要“+互联网”,而要被“互联网+”。

传统企业要向互联网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但如果他们能够开放心态,大胆并大方地启用互联网人才,让他们在决策和股权上成为企业转型的主导力量,让自己的传统业务被这些人“加”进来,就能大大增加转型的成功率。

曾经有一个传统企业的老板告诉我,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搞懂了互联网”,现在开始领导自己的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尽管当时已经有投资人确定投资他,我也婉谢了这个机会。因为在我看来,他就是典型的刚愎自用的传统企业主。互联网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如果不是互联网“原住民”,“外来者”很难在这个世界里竞争、生存并胜出。

所以,这些传统企业家应该做的是找到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让他们(互联网)来“加”你和你的企业,而不用你和你的企业去“加”他们。也就是说,让他们作为主体来领导你的转型,而非你作为主体去主导向互联网转型。图1-1 “谁是互联网原住民?”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基因与本能。我不能定义什么是互联网基因。但是就个人的投资经验而言,我认为学历和工作经验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他们大学的专业是互联网、计算机相关,或者在互联网企业里已经有3~5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干得很成功,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互联网人才”。经过近二十年的累积,中国已经拥有非常多的互联网人才,BAT里就成千上万。

我曾经投资过一个从传统企业走出来的人,他从事纺织材料贸易,希望用互联网颠覆中间三、四层的产业链。这位创业者本人对纺织贸易了如指掌,而他的联合创始人则是从腾讯出来的,我们生平第一次见面时,我就当场投了他。虽然投完后那位腾讯的同志马上就撤了,但是这位创业者还是坚持重新找到一个互联网行业出身的人,现在他们在网上做的还挺不错。

所以,在转型时刻,传统企业家必须发挥他们识人、用人和留人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想用传统企业的“雇员心态”,给这群人高工资,让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留在你的地盘,是绝对不可能的。既然你想要往互联网转型,那么就必须要有互联网时代相应配套的激励体制,最直接的,就是给予他们股份。

至于要给他们多少股份合适?答案并不是“多”或者“少”,而是“足够”。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产业,拥有和需求资源是不一样的。你需要给这群人足够的股份,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儿,让他们去拼命;让他们觉得不是在为你打工,而是在替自己干活;让他们觉得这不是你的企业,而是他们自己的企业。“内部创业需要不断调整”“内部创业”——我们所说的“裂变式转型”——也是一种类似的方法途径。把事情交给自己手下的人,让他在现有的基础资源上单干,从内部突围出一条路来。“内部创业”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旦突围成功,极有可能革了“老命”。这时候,内部创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变化。

张小龙应该就是一个内部创业的成功案例。我不知道腾讯内部的机制是怎样的,但是我知道曾经某一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内部创业成功后,就开始膨胀,想要脱离原有的企业,这其实是必然的。

传统企业的老板需要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拿少量股份进行内部创业?就是因为他需要你的资源,或者说你的资源与之匹配,否则他们就像雷军一样自己跑出去创业了。因此,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如果决定要转型,如果你的资源刚好可以匹配给内部创业的人,那就尽可能把适合的资源给他,让他留下来为了你的企业转型而努力。

传统企业的老板可能认为,我已经给了内部创业团队充沛的资源和支持。然而,一旦内部创业的规模扩大后,必然想要且需要吸收更多。所以,随着内部创业规模不断地扩大,进行转型的企业主必须具备不断调整内部组织和利益结构的魄力。说白了,也就是随着“内部创业”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作为老大你就需要不断上调其股份。

这时候,可能很多传统企业主就想说:“我要换人。”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想要换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人才济济的互联网企业。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这正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因此,对于传统企业的老板,我最想分享的一个经验是:不要不懂装懂,也绝对不要自以为是。当我做投资人把钱给创业者的时候,我并不认为我懂他们做的事儿。不过我懂人,我懂什么是优秀的人。我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这个很牛的创业者,他需要一点钱一点资源,那正好我就可以给他一些钱,拿他一些股份,来沾他的一点光。”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会将我对于创业的理解、商业的普适性经验贡献给他们,但是我绝对不会告诉我投资的人,你所做的事情不对,或者指导他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领导人始终是那个核心创业者。

大部分渴望转型的传统企业家和我一样,既不懂互联网技术,也没有“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就像汽车向飞机的跨维转型,你汽车开得很好,但是你不能觉得你就会开飞机。传统企业做得好、证明了自己成功的企业家,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别人都不如你。

我认为这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因为,坦率而言,传统企业家的思维是跟不上节奏的。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意见,只能供参考,但不能作为指导。“要为我是傻瓜而自豪”

乔布斯有一句非常有名,也非常给力的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句话说起来非常强大,所以我想再说一遍:Stay hungry,stay foolish。大部分传统企业家,在面对互联网的焦虑面前,大家都以自己为转型感到如饥似渴而自豪,却很少有人以勇于把自己当做傻瓜而得意。互联网需要这样的基因——自黑、自贬、自嘲,让自己归零,重新降落到ground zero 上。

因为互联网发展得实在太过迅速,真正诠释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以在线教育为例:如果线下教育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话,线上教育的发展是以“月”作为计算单位的。互联网创业经常讲一个词——“先发优势”,意思是:在互联网领域,半年甚至三个月的领先,常常决定鹿死谁手,这在传统产业包括传统教育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未来一定会出现在线教育的BAT——三五个巨头垄断整个中国教育市场。新东方在不在里面没有人知道。但公众可以看到甚至感受到,新东方面对在线教育时的压力和努力。至少就目前比较领先的几个在线教育平台而言,新东方并不在里面。但新东方随时可以收购这些公司,假如新东方有这个意愿,并且这些公司愿意被收购的话。

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背景、前提下,传统企业要转型,一定要stay foolish——你要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然后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创业也好、创二代也好,或者找来的互联网专家也好,让他们领导你的企业去转型、去做互联网时代的东西。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的人,不论是小成还是大成,他的成功都有其成功的基因,也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你必须找到并可以始终牢握手中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总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行一种“无年龄差别的交流”——我可以为他们出国、归国提供建议,我可以用投资的方式鼓励他们创业。尽管一生中经历数次“转型”,我身上一直延续、积累、加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和年轻人交流的能力。但是,我永远不能领导他们去做什么。

我想,在这场知识和信息的暴风雨中,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安安安静做一个傻瓜吧,把需要转型的工作,交给那个“知道鹿晗就举手”、并为了你的企业拼命的人。东软刘积仁:“互联网+”一定会从“+”变成“×”

60岁还在搞互联网,他公开自嘲说,“这比较会让大家笑话”,“年龄太大了,还在互联网行业里面干”。但是,没有人会笑话他。作为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缔造者和见证者之一,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对于“互联网+”有着更为深邃的理解。

刘积仁对记者说,“互联网+”意味着融合,意味着变化,意味着更大的空间,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一定会变成“互联网×”。

刘积仁认为,第一个“+”就是融合。互联网会把其他行业,通过技术与商业内容做加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模式。“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也看到了现代的银行,还有医疗。我们可以24小时买东西,24小时支付,未来也可以24小时医疗,24小时教育……所有这些,不仅是单纯的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行业本身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商业。”

刘积仁表示,第二个“+”意味着互联网会升级到任何时候、任何装备上,也就是物联网。“首先是空调、电饭锅、摄像机的物联,下一步就是大量的穿戴设备,最近我们看到的智慧腕表、谷歌眼镜,未来可能我们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袜子都和互联网相关,也意味着互联网从技术上正在扩展。”

刘积仁说,第三个“+”是大数据和云计算。“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被分析、计算,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智慧。未来的汽车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在10年之内肯定被商业化。”

此外,刘积仁认为,互联网“+”最抽象、也是影响最深刻的是互联网思维。2014年年底,60岁的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的互联网医疗项目获得了37亿元的投资,这创下了国内该产业的融资额之最。刘积仁认为年龄不是问题,观念才是。“‘互联网+’一定会从‘+’变成‘×’。”刘积仁说,两个行业做乘法一定会比加法产生更多的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积仁看好互联网与医疗行业做出的乘法。他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包括电力、交通、物流等,这使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它会使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技术平台和商业空间都发生巨大变化。田溯宁:“未来关键领域都将被互联网化”

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今天看到的环保问题、生产过剩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传统的工业,用以石油原料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几乎是无解的。但是技术的创新,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网络,形成一种新的力量,会给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未来20年是互联网真正改变社会、改变企业、改变每一个人生活最关键的时刻。产业互联网是一种力量,塑造新的文明,塑造我们现在可能还很难想象的一个新的未来。

田溯宁是通信行业内深孚众望的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也在海外投融资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多年以来,他一直倡导“产业互联网”概念。他指出,“产业互联网”是以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连接智能终端,形成“云+宽带网络+端”的产业生态。

田溯宁认为,未来20年,互联网将改变和塑造所有产业,银行、医院、教育、交通这些关键领域都将被互联网化。并且互联网不应该简单地被认为是一个工具和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塑造社会的力量。它在塑造社会,塑造政府,塑造企业,塑造我们每个人。周鸿炜: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最近连卖面膜的、搞微商的、做传销的,也都在做“互联网+”培训。其实,我认为互联网有两种使用的方法:“+互联网”、“互联网+”。很多传统行业希望跟互联网结合,做法就是“+互联网”,把互联网当做是一种技术,比如我在互联网开个店卖东西、做广告、用云服务器,这些做法我都管它们叫“+互联网”,没有改变行业和产品的本质,只是利用互联网变得更有效率了,这是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最简单的方式。这些都是在利用互联网,不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内,包括当下很多中国人谈“工业4.0”,仅仅是从狭义的理解,让工厂更加自动化,用互联网连在一起,共享到云端,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其本质还是“+互联网”,做加法,不会产生爆炸性的指数级的变化。

而“互联网+”是用互联网的哲学、思维去指引产品,或者指引传统行业改变体验、改变用户看待产品的方式、改变连接方式、改变商业模式,产生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化学或者核反应的效果。很多人分不清“术”和“道”,真正的道是用互联网思想指导你如何做产品、建立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形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理解互联网的核心。王健林:转型,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

6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做客新华网思客讲堂,作了题为“万达的转型与挑战”的主旨演讲。

王健林认为,把互联网这个工具“+”到所有的行业上去,就会产生真正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万达转型要跟互联网结合的原因,所以成立了万达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它不是简单的买卖商品关系。万达既然决定转型,就不怕打破坛坛罐罐。从宣布万达商业要转型、要去地产化以后,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转让我们现在已拿到地的、将在2017年以后开业的重资产项目。什么是重资产呢?就是我们自己投资并与住宅销售稍带关系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我们要坚决转让。转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会丢掉一部分开发利润,也得不到资产增值的好处。但是我们就能痛下决心,该舍弃就舍弃,不要开发利润,也不要资产增值。为什么要把这些利润和增值舍弃?因为这样会换来更大的好处,即集中我们的人力资源、资金做现在的轻资产。什么叫轻资产?就是用别人的钱。

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转型是要根据公司基础、人才结构、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结合自身优势来转型。以万达为例,万达转型最大的优势就是线下资源,万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线下消费平台。既然万达最大的优势是线下平台,那么我们的转型就是要把线下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同时结合最新科技和未来趋势,往这个方向转。为了转型,万达制定了一系列保证转型的制度和措施,而且在执行制度和措施时态度非常坚决,与奖惩、干部任免都是挂钩的。

通过对以上诸位大佬关于“互联网+”的思索与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诚如商界教父柳传志所言,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互联网+”被严重低估了。第三节 吴晓波: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脑袋

我们讲中国制造,其实就是两个名词——一个叫成本,一个叫规模,中国制造就是成本+规模的伟大胜利。成本就是土地、人力、税收、环境。我们的土地很便宜,劳动力成本很便宜,政府给我们的税收优惠减免。第四个是环境,我们不需要对环境保护承担任何的责任,我们这一次的经济崛起付出了非常惨重的环境代价。中国大企业的规模几千人、几万人,工业园区上千亩土地,今天成本和规模相继出现危机。第一,成本基本完了,你今天在上海租一个土地做厂房,成本非常高,劳动力成本也很高。第二个是规模,我们建了很多全世界最大的车间,我们靠规模来赚钱,企业与企业的雷同性很大,你会发现,你的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中国所有东西都过剩,你再努力生产就出现危险了,两头一挤中国就出问题了。2015:大企业危机年

中国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系统性的、生态性的,是在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上出现了危机。你发现你的市场环境、营销环境、消费者结构、传播形态,甚至品牌本身的定义都出问题了。人才、资本战略转型,它是系统性问题,也就是说,你用过去成功的方式走到今天,你会发现,如果你不进行变化的话,你一定会被淘汰,过去的很多经验在今天不行了。张瑞敏与海尔危机:“自杀重生,他杀淘汰”

海尔的张瑞敏先生,他讲过一句很绝的话,“自杀重生,他杀淘汰”。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断臂重生,还有一个成语叫壮士断腕,但是断一个指头都很困难。张瑞敏说,要自杀才能重生。上个月向总理汇报,张先生坐在我旁边,他汇报的时候我很感慨,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就靠这一代人撑起来了,68岁的人跟我讲现在要自杀重生,他甚至可以金盆洗手不干了。他跟李总理汇报说,我做海尔30多年,我一直认为有两个绝杀的武器,第一个,我有8.2万的产业工人,经过30年的训练,全世界最精炼的工人是山东人,纪律性很强。第二个,我在全国有万家海尔连锁店全部是直营和加盟的海尔专卖店,他说这两个是我以前大杀全国的武器,他说今天这两个差点把我干死。所以他把海尔全部打散,变成小微企业,然后做渠道创新。他说,我的利润、人员、生产线、研发、物流、品牌、管理全部产生危机,他讲完以后总理很感动,总理说,你们看一个企业都敢那么搞,这个就是中国大企业一代的英雄,在它末年的时候,面临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事情。制造业转型:专业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

有没有变化呢?我认为,在大型企业出现危机的时候,制造业正在发生着一场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次重大的创新。但是很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我认为被马云同志带到沟里面去了。前年我在上海讲课,一个浙江温岭做服装的老板听我讲课,我说互联网对行业有很大的冲击,我说要转型,他回去就转型了。今年年初来听我讲课,他说亏了500万元,他的营业额是6000万元。他说网上比线下还难做,首先线上线下价格不一样,经销商体系把我搞得半条命没有了,到了网上发现线上成本比线下高,你要买页面,要搞光棍节的促销,货是卖出去了,赚不到钱。我说为什么赚不到钱?我说2014年阿里巴巴的净利润是多少?阿里巴巴的净利润是46.8%,46.8%就是我这个学生付的学费,阿里巴巴赚的钱都是我们传统企业付的学费。我认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无论是品牌还是市场转型,如果你没有进行任何的变革,你做服装、奶粉、饮料,当你跑到网上的时候,如果没有质量和差异化竞争,你将面临一个价格战,这个价格战中的钱是被平台赚了,你还是一个死。所以传统企业一定不仅仅是营销渠道的危机,你遭遇的危机是生态性的危机,所以你要进行的转型是生态型的转型。

现在大型制造业都在进行由大规模定制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变。月汉诺威工业展出,最大的展台西门子有一件展品是一瓶香水,所有走过路过的人,你在电路上选一个你喜欢的瓶子,上面签一个名字,挑选一种香型,他可以为你一个人生产。旁边是一个大东西——玛莎拉蒂,一台赛车,所有走过路过的人,你要买这个车子,你可以对它的颜色、凳子,甚至是各种各样的细节,只要不违反交通规则和汽车的基本性能,都可以进行改造,改善完以后,玛莎拉蒂和西门子将专门为你定制这辆汽车。

你可以想象,中国的家具企业、服装企业,和全世界第四工业最领先的西门子公司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也要完成上面的转型。第一,在中国做企业一定要做专业企业,一定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你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你内部所有的流程(生产线、物流、管理、OA、财务、学习),你首先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再通过信息化手段再造和消费者的关系。当你做完以后,你由一个大规模制造企业变成小规模企业,现在所有一线的企业都在想这个东西。我有一个朋友在浙江做奶粉叫贝因美,上一次我跟老板吃饭,我问你现在在想什么?他说我想未来三年内要干一件事情,中国所有小孩生出来之后可以做一个基因测试和身体偏向测试,我可以为这个小孩定制奶粉,因为每个小孩的体质不一样,我为你的身体体质做一个测试,测试完以后我为你定制奶粉。奶粉都能做成这样,当他定制完了以后,其实这个小孩就会一直吃他的奶粉。所以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在想这些问题——信息化、小制造。制造业升级:面向中产阶层的性能+品牌创新

上面是我们讲到的转型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讲升级的另一部分。我前面讲转型升级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是在1997年中央政府文件中间,但是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碰到老板朋友们跟他说企业转型升级,没有人睬你,他反问转型升级干什么?我现在生意做得非常好。今天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信息化革命,你不转型必死无疑,但是你转过来行不行,也不行,你必须要升级。中国老板说我升什么级,中国消费者只相信四个字——“价廉物美”,价廉物美意味着我高性能产品的同时又要保持低价格,这个在早期是可以的。

在今天,价廉物美一定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中产阶级在中国已经诞生了。我今年一月份写过一篇专栏,大家有没有看过马桶盖的专栏?这个是我2014年做自媒体单篇点击率最高的,那一天点击量161万,是所有财经自媒体的最高纪录,其实那是我在从日本回来的飞机上两个小时之内写出来的。因为我带了20多个高管去日本开高管会,一天半的时间里,我的同事们,以80后为主,副总裁是85年的,他们疯一样地在买东西。然后他们买电饭煲,六千、一万的电饭煲,还有买纳米吹风机,还有买保温杯,还有买菜刀,有一个同学买了12把菜刀,还有人买马桶盖,拎着马桶盖就回来了。日本2015年一季度马桶盖销量增长了10倍。我们发现他买的任何一样东西最大的生产国全部在中国,我在去京东之前,在给美的写文章,一年4000万台电饭煲,全世界最大的马桶盖生产基地在浙江台州,全世界最大的保温杯企业在常州,我都去过。为什么我们这些80后的朋友们,花我打飞机的钱跑到日本去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回来?大家有没有用过金福菜刀,我有个朋友说,原来他已经不进厨房了,但用了金福菜刀之后,又对厨房产生兴趣了。我太太买了一个保温杯,我去查这个保温杯企业,这个企业做保温杯做了86年。然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我说中国制造一定有未来,但是我们缺少很多对技术的钻研,是因为中国市场长期以来追求的都是物美价廉,所以很多企业长期以来是为之服务的。

中国现在的中产阶级和老一辈最大的区别在于,那些去日本买这些东西回来的人基本都是大学毕业,这批中产阶级不在乎钱的多少,而在乎认知的东西。为什么那帮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他们是农民企业家。今天这些人你骗不了他,日本电饭煲没有在中国投过一分钱广告,因为他去日本的时候,旁边王阿姨说我们家在日本买的电饭煲特别好,你去一定要买一台哦,这个靠的是口碑。当我买回来之后,发现6000元钱买来的电饭煲烧出来的饭和1000元钱的味道一样,我肯定不跟那个王阿姨做朋友了,我马上就到网上去吐槽了,你为什么不那么去干?因为我相信我的体验。所以这是中国制造的两大福音,第一是转型,第二是中国出现了1亿人口的中产阶级,为我们的升级提供了空间,所以我们说什么叫新制造?什么叫旧制造?中国有没有夕阳产业?中国有没有传统企业?我认为中国没有夕阳产业,中国没有传统企业。今天大家回去一定不要说自己是传统企业,如果说传统,那么只有一个是传统的,就是你这个脑袋是传统的。

然后你是新制造还是旧制造,回去衡量四件事。第一个是定价,未来产品的定价一定要和成本脱钩,我们原来做产品卖多少钱是根据我们的原材料、渠道、税务成本加起来,毛利35%,这个模型肯定不行,因为你所有的成本都会提高,你的成本价格一定会因为同行业的竞争而受到遏制,你三年前是35%的毛利,三年、五年以后竞争一定程度激化,你的成本提高,你8%的利润就变成3%,所以未来一定要脱钩。

第二件事,消费者关系必须实现互动重建。单向型叫消费者,互动型叫用户。大家都学过科特勒的营销学,营销最大的成本是第一次营销,如果你的销售永远通过广告来拉动的话,一定不会成功。你的东西卖出去以后,我再也找不到你了,这就是单项型营销,一定要形成互动型营销。为什么我要做自媒体?我说我出新书了,你可以预购,我可以签字,这就完成了和读者的互动重建。

第三件事叫生产,有没有从规模化生产变为定制化生产?一套家具、一件西装、一瓶奶粉能做的时候转型就成功了。

第四件事就是技术,最后的1%是不是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