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人工养殖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0:53:51

点击下载

作者:周庆和,刘呈苓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蝎子人工养殖技术

蝎子人工养殖技术试读:

一、人工养殖蝎子的意义

蝎子在本书中系指东亚钳蝎(Buthus martehsi Karsch)。

蝎子既是名贵的高档中药,又是美味佳肴。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其药用价值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全蝎出口可换取外汇。社会需求量剧增,促进了人工养蝎的发展,人工养蝎大有可为。

(一)蝎子的药用价值

蝎子加工后入药称全蝎。全蝎入药历史悠久,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要药,在一些传统医学名著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讲,全蝎能治癫病寒热、惊痫、风湿等;《开宝本草》记载,全蝎“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本草求真》则称“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耳聋等无不用之”;《玉楸药解》说,全蝎“能穿筋透骨,逐湿除风”。近期江苏新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大辞典》对全蝎的药用价值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

现代临床将全蝎用于治疗痹痛、癫痫、偏头痛、破伤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核、烧伤等病。蝎子对治疗中风有特效,对风湿疮疡肿毒有明显疗效。近年来国内外提取蝎毒,用来治疗心脏病、神经病和癌症。

有全蝎参与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等。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全蝎药用价值的认识仍在不断提高,有消息报导国外和我国都在探讨蝎毒的提取工作。目前从蝎毒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抗癫肽对治疗癫痫和三叉神经痛有特效。

(二)蝎子的食用价值

近几年来,蝎子作为一种美味佳肴登上了宴席的大雅之堂,不少宾馆还将“炸全蝎”作为本馆的名菜之一,供用户品尝。蝎子营养丰富,用香油或豆油烹炸后,清香酥脆,风味独特。目前各地已将蝎子加工烹调成几十种美味佳肴。有人还将蝎子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友。蝎子作为一种食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三)发展前景

社会对全蝎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自然资源却急剧减少,目前全国产量只能满足国内医学需要的20%,全蝎作为药材出口更不可能。除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外,采取人工恒温饲养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在人工饲养下蝎子生长发育快,成熟周期短,捕捉方便等。实践证明,养蝎投资少,用工省,技术简单,经济效益高。就一般情况讲,一只母蝎在恒温养殖下,一年可产仔两次,以50只计,幼蝎每只0.1元,每平方米养一组,可养400只,雌雄比3∶1,仅幼蝎一年即可获利1 500元;小蝎一年即可养成成蝎,每只以1.5元计,收入可观。人工养蝎于国于己都是有益的。大力发展人工养蝎,是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蝎子在我国的分布及种类

蝎类动物起源很早,据有关资料记载,蝎子已在地球上生存约4.5亿年。在石炭纪蝎类的内部构造与外部特征就已经很典型了。

蝎子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钳蝎科,现在已知蝎的种类有6科600余种,分布于世界各地。

(一)蝎子在我国的分布

蝎子在我国分布很广,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台湾等都有分布,统称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Buthus martehsi Karsch),简称蝎、蝎子。中药名有全蝎、全虫、茯背虫、向荆蝎。除上述名称外,蝎子在我国古代书籍中还有“杜白”、“虿”、“主簿虫”之称。

在我国,蝎子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江苏等省,其中以河南的南阳、湖北的老河口产品最佳,商品名称“会全蝎”。山东青州产的“青全蝎”、山西产的“晋全蝎”也素负盛名。

(二)蝎子的种类

蝎子的种类,在我国有记载的约有15种。主要有以下几个蝎种。

1.会全蝎

会全蝎体形中等,身较短,深褐色,喜碱性土,除食昆虫外,还吃一些麸皮、谷子等植物性饲料。产仔期较早,雌性为好。以河南伏牛山的南阳和湖北的老河口一带所产最佳。河南禹县历史上每年有庙会交易全蝎,故称会全蝎。

2.东全蝎

东全蝎体形较长大,深褐黑色,喜微酸性土壤,喜食昆虫,产仔多,雌性稍差。主要产于山东青州、青岛崂山一带,河北和东北以盖平、复县、新会、大连为多。

3.斑蝎

斑蝎体细为其主要特征,尤其是腹部尾节更显细长。成年雄蝎体长约45毫米,雌蝎体长可达70毫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台湾省。

4.山蝎

山蝎主要特征是:蝎体呈赤褐色,后腹部尾节上无明显纵沟。主要分布在我国兰州、西安、成都、西宁等地。

5.藏蝎

藏蝎主要特点是体形大,凶悍,产于四川省的西部和西藏。

6.十腿蝎

十腿蝎比一般蝎多两足。产于河南省西部的淅县一带,其他地方极为少见。

三、蝎子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

蝎子为多年生,雌雄异体,卵胎生的动物,一般寿命7~8年,寿命长的可达10多年。

(一)蝎子的外部形态

蝎子的形体基本似虾。雌蝎一般体长55~65毫米,体宽10~15毫米;雄蝎体长45~55毫米,体宽7~10毫米。

在动物学上,把蝎子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前体)和腹部两部分。其中后体又分为中体(前腹部)及末体(后腹部),前体和中体较宽,合称躯干,末体窄长称为尾巴(图1)。图1 蝎子的外部形态

1.头胸部

头胸部(前体)呈梯形,在近中央处的眼丘上有一对中央眼,在前端两侧角各有排成一斜列的三个侧眼。中眼和侧眼皆为单眼。前体由6节组成,共6对附肢。螯肢有助食作用,可将捕获物撕裂、捣碎(图2)。图2 螯肢

2.中体

中体分为7节,分节不明显。第一节腹面有生殖厣,第二节腹面有一对栉状器,第三到第六节腹面各有一对书肺相通。

3.末体

末体分为5节,第五节腹面后缘节间膜上的开口是肛门。第五节之后为一袋状的尾刺,与毒针、毒腺相通,用以杀死捕获物及自卫。蝎子的雌雄识别见图3、图4,脚须及螯刺纵剖面见图5、图6。

一般幼蝎雌雄较难识别,成蝎容易识别。雄蝎一般腹部较窄,背部和腹部均隆起,生殖孔甲片较雌蝎小而圆,呈小圆点状,腹侧栉板较长,后腹部尾巴粗,体光泽较明显,脚须细长,脚须钳的第一节较粗大。

雌蝎全腹部比雄蝎肥大,背宽平,光泽不明显。脚须粗短,脚须钳的第一节细小。

一般雌蝎体形扁而大,雄蝎体形圆而小。据观察,蝎子的雌雄比例为7∶3。图3 雌雄蝎脚须末两节图4 雌雄蝎胸板及生殖厣的比较图5 脚须图6 螫刺纵剖面

(二)蝎子的内部构造

蝎子的整个躯体是由14个环节组成的,各个环节都由背板和腹板构成。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连接,可以自由伸缩。体腔内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的器官,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图7)。

1.消化系统

蝎子的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唾液腺和肝脏均为消化系统。

蝎子捕获食物后,由中肠分泌消化,经食道、咽而到口,汇合唾液腺分泌的唾液,经口吐到食物上,因唾液含有消化酶,故将食物消化成粥状。这种半消化的食物由咽的吸吮作用,经口、咽、食道而进入中肠。中肠由分泌细胞和吸收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分泌酶,供消化用。消化产物被吸收细胞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新陈代谢所消耗,大部分贮存在包围消化腺的间质细胞内。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经后肠、肛门排出体外(图8)。图7 蝎子内部构造图8 蝎子捕获食物的情形

2.呼吸系统

蝎子的呼吸器官为书肺,位于第三至第六腹节的呼吸孔(书肺孔)内,每节一对,共四对。书肺的构造见图9。图9 蝎子书肺的构造(纵切面)

书肺具有一个坚韧的囊,它是由腹侧壁内陷形成的。外界空气经书肺孔→前庭→叶片间空隙。血液在叶片内流动,空气在叶片间空隙内,二者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在前庭背侧囊壁上,有肌肉纤维。当肌肉收缩时,前庭的体积增大,空气进入前庭。当肌肉舒张时,前庭体积缩小,空气被压出来。书肺吸入外界新鲜空气中的氧气,通过书肺中的微血管进入心脏,供应全身,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功能。

3.循环系统

蝎子的循环系统由一条管状的心脏及一系列血管、血腔构成。由于内脏充塞在血腔内,因此,把血腔分成了许多间隙,称为血窦。

蝎子的心脏呈管状,在前腹部消化道上端,分为8室,每室有一对心孔,前后各有大动脉分支于血腔。蝎子的血液为无色液体,血液由腹窦收集,流到书肺,以交换气体,尔后经静脉管流回四周心窦。由于心脏的不断跳动,使血液循环不止,在输送氧气的同时,还把各种养料输送到体内各器官,同时把各器官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送到马氏管排出体外。血液还传送各种酶和内分泌激素,调节机体,起到促进发情交配和伤口自愈等作用。

4.排泄系统

蝎子的排泄系统包括两对马氏管及一对基节腺。马氏管细长,管壁很薄,管腔很小,末端有分支。马氏管向后行,前端闭合,浸浴在血液中。马氏管可以从血液中吸收蝎子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尿酸及其他各种无用有毒的废弃物,送到腺腔内,经弯曲管,由排泄孔排出体外(图10)。图10 蝎子的排泄系统

5.生殖系统

蝎子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的四周皆被消化腺的盲状突起所包围,需要小心剔除才能显露。

雌蝎生殖系统位于前肠腺体之间,为两套梯形的卵巢管,每套卵巢管通入一个很短的输卵管,其中各有一段管膨大,形成一个小的受精囊,开口于单个生殖窦,生殖窦上有生殖厣掩盖。

雄蝎的生殖系统位于前肠中部和肠腺之间,睾丸为两套梯形管,每套睾丸管有一细长的输精管,最后一段管膨大成贮精囊,开口于生殖窦。

当雌雄蝎交配时,雄蝎的精子随精液由贮精囊排出,注入雌蝎的受精囊,与雌蝎的成熟卵会合,在适宜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的发育,其后,以仔蝎的形态破卵而诞生。所以蝎子为卵胎生(图11、图12)。图 11雌性生殖系统图 12雄性生殖系统

6.神经系统

蝎子的神经系统包括经索及7个未愈合的神经球。

蝎子的神经系统主要由脑、咽下神经节和神经索等组成。蝎子的脑很不发达,呈双叶形,实际上就是咽上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面,分支到前足和步足,胸与咽下神经节由一对粗而短的神经相连,形成围咽神经环。腹神经呈索状,分节明显,是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的神经链,具有7个不融合的神经节。交感神经中心与脑紧紧相连,包含一个咽的前神经和到肠的两对后神经。从中枢神经还生出多对分支神经,分别到达眼、栉板、附肢、生殖厣等处,纵横交织全身,支配蝎子的运动、捕食、交配、产仔、排泄等动作。其内脏神经支配内脏的各种功能。

蝎子的脑虽不发达,但通过视觉神经、触觉神经和围咽神经分别对眼、步足、栉板及唾液腺等发生作用(图13)。图13 蝎子的神经系统

7.感觉系统

蝎子的感觉系统包括眼、触毛(感觉毛)、栉齿突及狭缝器管。

蝎子有一对中央眼及三对侧眼,皆为单眼(直接眼),视力微弱,但能在黑暗处行走和捕食。

蝎子的触毛遍布全身表面,以附肢表面最多。腹部每个环节相连处的凹陷裂缝上面都盖有一层薄膜,在表皮下有感觉细胞和毛状突起,这些都是敏锐的感觉器官。因而蝎子对噪声、震动都十分敏感。蝎子的栉状器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司触觉、识别异性及保持身体平衡等功能(图14)。图14 触毛的构造

四、蝎子的生物学特性

(一)蝎子的生活史

蝎子一生艰辛,时刻都在防御敌害的侵袭,也可以说是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度过一生的。

在野生状态下初生仔蝎在当年只能完成一次蜕皮,第二年完成第二次蜕皮,方才进入2龄,第三年完成第三次蜕皮进入3龄,3龄后才能达到性成熟。这时发情交配便进入第一次胚胎体内孵化。第四年,7~8月时产出第一胎仔蝎。一般初生仔蝎必须经过25~26个月生长发育才能达到性成熟。雌雄蝎交配后,其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卵细胞在卵巢中发育期大约一年,一般6月中、下旬成熟,40天左右的时间胚胎发育完全,以仔蝎形态分娩。在常温下,一年只有一胎,每胎产仔多少不等,少则10多只,多则60只以上,一般为30~40只。

初生幼蝎变为成蝎,需蜕皮6次才能完成一个世代,约需3年的时间。蝎的体长在6次蜕皮中呈跳跃式增长,在1~2龄,每次蜕皮后约增长5毫米;3~6龄,每次蜕皮后增长约8毫米。

蝎子一般可连续繁殖5年左右,继而衰老死亡。蝎子的生长发育期约为3年,寿命一般不超过8年。

(二)蝎子的生活习性

1.栖息环境

蝎子喜生活在冬暖夏凉的阴暗处,怕暴晒、怕水、怕冰冻。一般栖息在山坡的石下、岩隙、墙隙等。喜欢生活在中性的土壤中,及片状石灰岩的山上。据调查,无石的土山、无土的光石山、林木成荫的山地及人工栽培的果园山地没有或极少有蝎子。

蝎窝有空隙,可通地下30~80厘米,以便冬蛰越冬,下雨时蝎子可爬上来,天气炎热干燥时或越冬时,蝎子可到下面去。总之,蝎子喜欢栖息在干燥处,但觅食常到潮湿多虫处。

2.活动规律

蝎子昼伏夜出,即白天隐蔽,夜间出来寻食。多在明朗、无风的夜晚出来活动。从日落至半夜的时间进行捕食、饮水及交尾活动。晚8~12点是外出活动的高峰时间,一般在早上3点左右回窝栖息。冬季10℃以下时蛰伏越冬,不吃不动。春季温度达12℃以上时开始活动,28~32℃之间最活跃,最适宜生长。低于0℃或高于41℃时蝎子死亡。一般谷雨后出蛰,立冬前后入蛰。活动约6个月,休眠期约5个月。

3.食性

蝎子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食物,尤其爱食黄粉虫、土元、蜘蛛、蚯蚓、蟋蟀等多汁软体小动物及昆虫。饥饿时也吃少量麸皮及有机质土。

蝎子的食量很大,饥饿的蝎子一次能吃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蝎子的耐饥能力很强,一般情况下5~7天捕食一次。母蝎产前可十几天不食,产后食量大,一次可吃掉100~200毫克的食物。但饱食一次后10~12天后再食,直到仔蝎从母蝎背上爬下来独立活动后,母蝎食欲大振,可以连续3天捕食。

在自然条件下,以7~8月份捕食最旺,在恒温养殖条件下28~38℃捕食最旺。

据一些养蝎专业户介绍,在不给食、不供水的情况下,蝎子能活4~5个月。

初产的1龄幼蝎不进食,靠母体卵黄养大,2龄幼蝎在出生后10~13天开始进食,每次约吃10毫克食物。蝎子喜欢吃没有特殊臭味、软体多汁、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对光、气味等因素的反应

蝎子对光、气味、音响等,有正、负不同的趋性。蝎子对弱光有正趋性,对强光有负趋性,对黑光灯有正趋性。

蝎子对气味有正趋性,但不敏感。

蝎子对音响有负趋性,反应灵敏,有轻微的声音就能把它吓跑,中止交尾及互相残杀。

蝎子对震动有负趋性,轻微震动能使蝎子弃食跑掉。蝎子对噪声表现烦躁不安。发情蝎子、孕蝎、产仔蝎很喜欢寻找一个安静的场所交配、栖息、产仔,也就是说蝎子喜静、怕动。

5.喜群居,怕环境污染

蝎子喜欢群居,有识窝和识群性,多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蝎子对环境污染特别敏感,遇到农药、化肥、生石灰、柴油等,就会远避。遇到很少量的1059、1605农药马上致死。

(三)蝎子的蜕皮变态

为了适应躯体不断增长的需要,蝎子与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必须周期性蜕去旧皮,才能发育为成蝎。蝎子的蜕皮是发育变态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生长发育一个必需步骤。

蝎子蜕皮必须具备下述条件:饲料要保质保量使其吃饱喝足;日平均温度要在25~35℃之间;蝎窝的土壤含水量要在20%左右;蝎子周围的环境要安静,无污染。如有一个条件达不到,蝎子就很难蜕皮,生长发育就会停止,有的甚至死亡。

幼蝎在蜕皮前一周,就进入半休眠状态,不吃食,活动明显减弱。皮肤粗糙、无光泽,体节明显,腹部肥大,这是蜕皮的前兆。蜕皮时常用步足抓住石块、砖瓦、泥土等物作为固着点。

蝎子蜕皮时,由于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作用,体液的浓度增加,柔嫩的新皮早已在老皮下形成,躯体与旧皮分离。蝎子蜕皮时,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要收缩,旧的表皮从头胸部的背面开裂,新体从头到尾依次蜕出。蜕皮后的新蝎身体柔软并有光泽,体型明显增大。这时肌肉纤嫩,抵抗力弱,极易受天敌或其他蝎子的侵袭和残食。

幼蝎第一次蜕皮时间整齐,离开母体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个体间生长发育极不一致,以后几次蜕皮时间参差不齐,多的相差3个月之久。

五、影响蝎子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影响蝎子生长发育的条件较多,就主要的方面阐述如下。

(一)蝎子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蝎子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主要是指温度、水分、营养等。

1.温度

蝎子为变温动物,即冷血动物。在蝎子的一生中,温度起着直接的作用。蝎子的生长发育、交配、产仔以及休眠越冬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蝎子就失去了活动能力,不食也不动,开始入蛰休眠。休眠期内适宜的温度为0~7℃,温差不能相差太大,一般在4℃左右。假如休眠期的温度波动较大,在-5~12℃之间时,将使蝎子处于不安状态,会影响正常的休眠,导致死亡。

在生长期内温度低于20℃时,蝎子的活动就会减少,同时会产生消化不良、腹胀,使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还会使雌蝎体内孵化期延长和停止交配。孕蝎会由于腹胀造成体内孵化失败或终身不孕与死亡。

当气温基本稳定在10~12℃之间时,休眠的蝎子开始苏醒出蛰。在-5~4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均可生存。

蝎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0~39℃之间。气温在28~38℃时活动最活跃,生长发育加快,蝎子的交配、产仔多在这一温度范围内进行;气温在32~39℃时,初生仔蝎吸收蜕变期和雌蝎产后息养期最短。如果低于25℃,初生仔蝎的吸收蜕变期和雌蝎的产后息养期相应延长,或因气温偏低造成母仔均亡。

气温在40~42℃时,蝎体水分的蒸发量加大,在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很容易出现脱水死亡现象。一旦温度超过43℃时,便会产生烘干性失水现象,其症状为肢体瘫痪,不久便死亡。

2.水分

蝎子体内的含水量,一般为体重的40%左右。在有足够的活鲜昆虫供给和适宜的活动场所下,不会因缺水产生生理性病变。人工饲养时,饲料水分、空气湿度及窝穴的干湿度是否适宜,对蝎子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蝎子活动的场地相对湿度以70%左右为宜;栖息的窝穴应稍干燥一些,湿度以16%左右为好。如果窝穴过于潮湿,容易受微生物的危害,使蝎子蜕皮困难;活动场所过于干燥,饲料水分又不足时,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可能诱发它们之间的相互残杀,还可能产生生理性病变。

休眠期内,窝穴的湿度以10%~12%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高,避免过于潮湿而产生冻害。

人工进行无休眠养殖时,尤其应该注意养殖室内湿度的调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养殖方式极易使温度和湿度两者之间产生偏差,故应防止高温产生的高湿和干燥现象,以保证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3.营养

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蝎子的生长与发育。营养主要来源于软体小动物,如黄粉虫、土元、蜘蛛、苍蝇等,还有风化土和其他饲料。以多汁、营养丰富的饲料为好。

4.光照与空气

蝎子极怕日光暴晒和强光照射,但可以在有散射光的环境中活动。蝎子的交配、产仔大都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即使这样,养殖室最好有充足的采光面,以便吸收大量的太阳热,提高蝎子的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速度和胚胎在体内孵化过程。

在蝎子处于蛰伏状态的整个时间内,养殖室、垛体的日照时数的长短也极重要,养殖室、垛体日照时数要想法适当延长。适时晒垛可以防止养殖室内冬季易出现的过于潮湿现象。

蝎子可以用呼吸器和叶肺两者呼吸,在缺乏空气的情况下有很高的忍耐力,而且能在空气中摄取热量和水分。故在蝎子的生活环境中,冷热和干湿对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5.场地及布局

场地的选择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果和成败。适宜的场地和合理的布局,应该与蝎子在野生状态下的周围环境基本相同或变化不大,并且要便于饲养和管理,又能够为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提供更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

选择的场地最好是背风向阳、采光面大、排水良好、无污染、清洁安静的地方。也要考虑到离水源近,用电方便,以利于用水和使用灯光诱虫。切忌在阴暗潮湿、易遭受西北风侵袭的地方建场。同时还应注意避开菜地、果园和有可能施有剧毒农药的地方。

选择好场地后,按照养殖计划合理布局混养、单养和产仔区室。每一区的大小应根据目前和今后发展的规模情况,搞好规划。

(二)蝎子受害的因素

在自然界中,蝎子受害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敌危害

根据初步观察发现,自然界中有130多种动物危害蝎子的生存。这些动物有的在白天危害,有的在夜间危害,还有的昼夜危害。

能在白天危害的天敌有鸡、鸭、鹅、鸟类、家鸽等。

昼夜危害的天敌主要有多痣壁虎、无蹼壁虎、丽斑麻蜥、山地麻蜥、红斑蛇、麻蛇,还有青蛙、蚁类等。

除此以外,还有危害蝎子休眠期的天敌,主要是老鼠,而且危害严重,仅在一昼夜内,便可以咬伤残和吃掉数以百计入蛰休眠的蝎子,严重时会把养殖室中的蝎子全部吃掉,并破坏养蝎建筑和设备。

2.人类的危害(1)环境条件的变化:若干年来,山区大规模开山造田,城乡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随风飘散的石灰粉末,也可以毒害或呛死周围的野生蝎。由于破坏了野生蝎适宜的生态环境,所以野生蝎越来越少。(2)无计划的捕捉:多年来无计划的捕收和只捉不养,乱捕乱捉,致使野生蝎资源破坏很大。(3)大量使用农药:人们为了除掉农田、果园、森林、菜园及仓库、家庭害虫,长期大量地使用农药,往往使这些地区的蝎子中毒而死,严重影响了蝎子的生存,这也是使野生蝎濒于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3.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虽小,但也不能忽视它对蝎子的危害。一些微生物可以从蝎子的口中进入躯体,或者从体外分解和侵害蝎子的躯体。一些微生物繁殖和蔓延很快,很容易使蝎病普遍传染,使蝎子的躯体溃烂,影响蝎子的生长与发育,造成真菌性病害而导致死亡,故不可忽视。

除上述原因外,自然灾害对蝎子的生存也是一大威胁。在各个季节里一旦出现气候异常,就会造成灾害。如早春出现意外的寒流,温差悬殊过大,持续的时间又较长,就会影响野生蝎的出蛰,造成出蛰推迟或出蛰后遭到冻害;夏季的暴风雨;秋季的阴雨连绵,长期低温或霜冻过早;冬季到来之前,有的野生蝎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安全休眠的场所,这些因素对蝎子的生存都是不利的。

六、蝎子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其他动物一样,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温湿度适宜、食物新鲜丰富,能促使蝎子快速生长发育、尽快繁殖,缩短生长周期。

(一)蝎子的生长发育

蝎子多为黄卵,所以刚出生后的小蝎子在7~10天内不吃食物,靠卵黄供应营养照样长大。蜕皮一次后,呈棕黄色,称为2龄小蝎,体长约1.5厘米。第一次蜕皮时间在产后4~6天。从蜕皮一开始至完全蜕出需要1小时左右。

刚蜕皮的幼蝎明显增大,在母蝎周围活动,母蝎乘小蝎离开自己的机会,用后腹部及尾刺将自己背上的幼蝎蜕下的皮弄掉。当母蝎背上的小蝎皮清理干净后,小蝎子再重新爬到母蝎背上继续由母蝎背负,再过4~5天后,方可离开母蝎独立生活。小蝎在母蝎背上10~13天。过1个月后,又蜕皮一次成为3龄蝎,身体增长到1.8~2.2厘米,不久进入冬蛰。第二年6月进入第三次蜕皮,成为4龄蝎,体长达2.7厘米以上。8月第四次蜕皮为5龄蝎,体长达3.4厘米以上。第三年6月,进行第五次蜕皮,成为6龄蝎,体长达4.1厘米以上。9月间最后一次蜕皮,体长达4.8厘米以上,外形可分辨出雌雄,体内也可明显分出生殖器,此时已发育为成蝎。但尚需到第四年7月间才能发育成熟交配、繁殖。

蝎子从出生到繁殖,需经过6次蜕皮,7龄才能发育为成蝎,约需3年时间,大约可以连续繁殖5年,故寿命可达7~9年。

在自然界,第一年越冬是小蝎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据资料统计,第一年越冬中及出蛰以后相继因低温、缺食死亡的小蝎,死亡率高达70%以上。说明在自然界中,初生幼蝎当年的存活率是很低的。如在人工恒温养殖条件下,一年即可完成6次蜕皮,发育为成蝎。

(二)蝎子的繁殖

蝎子通过雌雄交配,以精卵结合的有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

蝎子为卵胎生,其受精卵在母体中完成胚胎发育。气温在28~38℃之间时(山东6、7月份)产仔。

当雄蝎找到配偶后,便用一只脚须的钳夹,拉住雌蝎的一只脚须的钳夹,急急忙忙地寻找交配场所。在行走过程中雄蝎极度不安,后腹部高高竖起,并不断地摆动,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好像召唤着雌蝎与它同行,又好像对其他雄蝎示威,不准它们靠近似的。双方高兴爬到暗处,找到满意的交配场所后(在地面坚实、干燥的僻静处,一般多在石块上面或倒悬在石块下面,这样的环境能保证精英有牢固的附着点),雄蝎便用自己的两个脚须,头对头地钳住雌蝎的两个脚须,将雌蝎拉近自己,并拉来拉去,使自己与雌蝎身体处在同一条中线上,为排出精英与受精做好准备。这段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很多养蝎专业户将这段过程称为“结婚舞蹈”或叫“迪斯科结婚舞”(图15)。图15 雌雄舞蹈情形

当雌蝎顺从地被雄蝎拉到离雄蝎很近时,两者停止活动,片刻雄蝎的前腹部慢慢向下移动,双方的头胸部和前腹部迅速抬起并相互靠拢,当腹面将要靠拢时,雄蝎开始扇动梯状器,生殖器贴近地面,伸出交配轴,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英粘附于石块上,然后雄蝎把雌蝎拉过来,并且拉着雌蝎慢慢后移,使精英另一端有锐刺的部分与雌蝎的生殖孔相接触,精子随即从精英中逸出进入雌蝎生殖孔。雄蝎的交配轴在雌蝎的生殖孔内来回地扫动,并排出蓝色黏性精液(当精英钩钩住雌蝎的生殖厣时,雌蝎好像有刺痛感觉),就在雌蝎突然后退想争脱逃跑之一瞬间,精英钩钩住了雌蝎的生殖厣,精英瓣张开,放出精液注入雌蝎之生殖孔内,从而完成受精过程。这段时间只有几秒钟,从发情到交配结束为5~10分钟。分开时雄蝎的交配轴便从叉枝颈部断裂,遗落于地上,并迅速躲开。雌蝎这时表现极为激怒,性情十分狂躁,雄蝎躲避不及,就有被雌蝎咬伤或咬死的危险,为此有人称它们是“无感情的夫妻”(图16、17)。图16 蝎子口对口交配图17 蝎子倒立式交配

据有关资料报道,雌蝎交尾受精后,可连续产仔3~5年。据观察,蝎子交配一次,即使能产仔3~5年,产仔量和成活率也会相应地逐年下降,产出的仔蝎身体较弱,均不如年年交配成活率高,一年交配一年繁殖。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卵巢管内孵化成幼蝎,在6~8月产仔。即将临产的雌蝎产前吃食少,不爱活动,透过涨满的前腹板,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育成熟的胚胎。产前的孕蝎行动缓慢而吃力,开始寻找石下或洞内较湿润和安静的地方产仔。当孕蝎找到适宜的地点后,就用第3、4对足扒土,后腹部产仔(图18)。图18 蝎子娩子图

临产前孕蝎之第1、2对步足相抱,胫节跪在地上,栉状器下垂并与第1、2对足构成一个小空洞。同时第3、4对步足撑地,小腹向前倾斜,须向前伸下垂,后腹部向上曲。产仔时,孕蝎全身用力,生殖厣向左右前方张开,带有黏液的幼蝎便从孕蝎生殖孔中陆续排出来,被包围在由栉状器与第1、2对步足构成的空间之中(图19)。图19 东亚钳蝎体内孵化后期

初产的幼蝎外包白色黏液状卵膜,呈大米饭粒状,附肢内屈,后腹部向前腹部腹面折叠,数分钟后,幼蝎的附肢及后腹部从黏液膜中伸展出来,争脱黏液后,顺着母蝎的附肢爬到母蝎前腹部之背面。幼蝎在母蝎背上多数头部向外。母蝎产完仔后,常把没发育好的幼蝎及没发育的卵吃掉。至此母蝎恢复常态,后腹部向上弯曲,呈保护背上之幼蝎姿态(图20)。刚出生爬到母蝎背上的小蝎叫1龄蝎,体长约1厘米。图20 母蝎背负幼蝎

蝎子每产一仔需时1~5分钟,开始比较顺利,后面较为困难。连产3~5只后,稍停十几分钟,每产一仔都很费力,产仔时间共约2小时。夜间较白天产仔需要的时间短,上午10点后没发现有产仔的。白天产仔时,如触动母蝎,母蝎有逃走现象,找到安静处虽能继续产仔,但产后的幼蝎均显得体弱或多数幼蝎被母蝎吃掉。

母蝎单房饲养能使孕蝎产仔时不受外界干扰,仔蝎不会因受惊动而从母蝎背上跌落下来,也不会被其他成蝎吃掉,会提高仔蝎的成活率。有人曾做过如下实验:在蝎子交配后将孕蝎分为混养、群养、单养3组,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单养组的孕蝎产仔数多,成活率高,这与产仔的环境有关。

孕蝎产前的营养状况,是产仔多少及仔蝎壮弱的关键。一般一只母蝎一次能产25~70只小蝎。

七、蝎种的选育与引进

人工饲养蝎子,目的是提高蝎子质量和产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达到此目的,引进蝎子的种质质量是重要的一环。蝎子作为一种药用动物长期人工饲养,继代繁殖,就会发生种性退化的现象,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引种之前应做好蝎子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饲养的特点,推广良种,并积极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这对提高人工养蝎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一)蝎种的选育

在自然界中,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在漫长的系统发育中,由于所处的生存条件不同,或者受天然杂交或者受高能辐射的影响,同一种内的不同个体之间,遗传性也会发生差异,这些差异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提供了条件。

人工饲养蝎子的选种,一般可分为两个时期进行选择。第一次选种是在4~5龄的中型蝎子中进行。平时要注意观察,挑选体型大、健壮活泼、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无残缺的个体作种蝎,集中单室饲养。第二次选种,在种蝎交配产完第一胎后进行。重点选产仔早、产仔率高、雌性强、仔蝎质量好的蝎子作蝎种。雄蝎也应选体格强健、体色光亮、性欲旺盛的作种蝎。选种要坚持年年进行,方能达到饲养良种的目的。

从开始引种蝎子,我们连续两年进行选种,选后单独饲养。例如,山东泰安地区孕蝎一般8月上旬产仔蝎,经过选种,1988年7月下旬就开始产仔蝎了,比往年提早了约半月的时间,每只母蝎平均产仔蝎35只左右,比上一年提高40%,质量明显地好于往年。

实践证明,在蝎子的群体中经常地进行选种,选优去劣,选纯去杂,非常有利于保存和发挥蝎种的优良种性,有利于稳产、高产、优质。

在选育优良蝎种时要注意,不能局限于一个种群内,在饲养规模很小的条件下也不适宜选种,因为亲缘关系近,优良种性的基因受到限制,往往近亲交配或自交不能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所谓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一代(F1)在生活力上超过双亲的现象,即整个生物体或一部分器官生长迅速、健壮、繁殖力强、生产率高、成熟早及抗性强等。

有计划地引进其他亲缘关系较远的优良种蝎进行杂交,充分利用生物的杂种优势,能达到改良蝎种的目的。对获得的杂种个体要进行筛选和培育,优良种性就能稳定下来并传给下一代,收到改良种性的良好效果(图21)。图21 蝎子遗传改良程序

从以上蝎种的改良程序可以看出,除在原饲养群选择外,还要不断地从野生蝎中选择优良个体,拓宽蝎子的遗传基础,不断地输送优良的基因,一代代改良下去。

为了避免野生蝎群与原饲养蝎群互相排斥和残杀的情况,应对选出的野生蝎群的个体进行一段饲养驯化后,再和原饲养的蝎群放在一起,逐渐适应,亲善,杂交,才能达到改良蝎种的目的。

(二)蝎种的引进

实践证明,在人工控制温度的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引进蝎种。以夏、秋两季引种为好,春末夏初最佳。蝎子耐饥,生命力强,一般运输没有问题。

蝎种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捕捉野生蝎,二是购买种蝎。

蝎种的引进又可分为引进母蝎和幼蝎两种。引进母蝎一般在6月前后最适宜,7月底8月初即可产仔。购买孕蝎或雌成蝎时应选择体发亮、色新鲜、尾部卷曲在背方者。一定不要购买尾部伸直、老朽的个体。经济效果最好的是选择待产的孕蝎,特征是:前腹部肥大,翻过来可看见似大米粒状的白色小蝎,说明即将产仔。引进的母蝎3~4年不需交配。

中龄蝎成本较低,但当年不能产仔。幼蝎经济效益更差,在恒温养殖条件下,一年后才能产仔,在自然条件下时间更长。

初养蝎者,最好购买家养蝎,因为它已适应了人工饲养的条件,比较容易管理及饲养,成活率高,一般在92%以上。野生蝎子多年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没有经过驯化,进入小面积的栖息环境,很不适应。来到新的环境,往往乱爬,互相挤压,甚至螯伤死亡。又由于野生蝎子来自不同的山头和栖息地点,不同地域的蝎子具有不同的气味,收购者经过聚集、混合,蝎龄不同,往往出现大食小、强吃弱的现象,初养者购买后进行人工饲养,由于蝎子不适应这种环境,蝎子的成活率低。

引进种蝎应避免运输途中挤压,尽量用大一些的容器(图22)。放入蝎池应极力避免蝎子成堆成团。如出现上述现象,可用纸烟燃烧出来的烟雾或喷洒白酒驱散,避免新引进蝎种的互相残杀。不同龄的蝎子不能放入同池饲养。要投放与引进地点类似的饲料,尽量创造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提高种蝎的成活率。如不重视上述问题,就有引种失败的可能。图22 种蝎运输箱

八、蝎子养殖设备

养殖蝎子的设备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根据养殖规模,确定采用的养殖设备。人工养殖分室内养殖、室外养殖和恒温养殖三种方式,养殖方式不同,设备各异。

(一)室外养殖设备

室外养殖蝎子的主要设备是“蝎子山”(蝎子岭)。蝎子山由石板或瓦块与土壤砌成,一层石板或瓦块夹一层土,土最好为腐殖质土,夹层土厚5厘米左右,土宜薄不宜厚,既分层又要上下相通。

蝎子山宽1.5米左右,中间高,四周矮,中间一般高60~80厘米,高不超过1.5米,0.5米在地平面以下,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山”顶培较厚的土,一般25厘米左右,上面可植草。四周留出20厘米的空隙。“山”四周围墙高40厘米,下部用玻璃或塑料薄膜围封20厘米的高度,以防蝎子逃跑。封围墙的一角,要留出捕捉和分离蝎子的闸门,闸门高25厘米,宽15厘米。闸门可用上下能提动的玻璃,门外筑一斜滑坡,滑坡下面放一内壁光滑的器皿(如洗脸用的搪瓷盆、玻璃容器等)。一提闸门,蝎子见缝就钻,如捕捉幼蝎闸门提得矮些,这样成幼蝎即可分开(图23)。图23 蝎子山

(二)室内养殖设备

室内饲养又分盆养、缸养、池养、箱养、房养及阳台饲养等。

1.盆养

盆养是小规模饲养常用的一种方法,用普通的瓦盆、搪瓷盆、塑料盆等均可。盆壁要光滑,以防蝎子外爬。盆的大小不限,初养量小的情况下可用盆养。注意不同龄的蝎子不要放在同一盆里混养。

2.缸养

缸是常用的水缸,大小均可,只要内壁光滑,蝎子无法外逃即可。如用的是土缸,可在缸上沿下边粘上20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初养用缸,简便易行(图24)。图24 饲养缸

3.箱养

用薄木板制造一个似养蜂箱的木箱,箱盖、箱底及两侧用木板,前后面空着。在两侧面的箱子内壁上,顺箱子前后方向钉上小木条,上下两个小木条的距离约为5厘米高,箱的高度可视养蝎量的多少而定。用小木条作支架,把胶合板和纤维板插入箱内。板的前后长度要大于箱的前后长度。这样一个箱可放多层板,每层板都可养蝎子。再把木箱放在一个用20~25厘米高的玻璃围成的小矮墙内,以防止落入地上的蝎子逃跑。箱子和矮墙四周要有20厘米的距离,以防高处的蝎子落在矮墙处(图25)。

4.池养

池养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层饲养池,一种是多层饲养池。饲养池是大规模养蝎的必需设备,大小按实际需要而定。

蝎池可在南面房间的一角或所有靠墙处用砖砌成,也可借房外向阳的墙作壁搭一个简易房,在简易房内建蝎池(图26),池宽1米,高0.5米,长1.5米(如用预制板,可按现成的预制板定)。可根据养蝎多少来决定建几层池。因离地面越近,池温越低,故一般用离地近的1~2层饲养蝎的饵料(土元虫或黄粉虫等)。层数以4层为宜,每层留0.5米的池口,供操作管理及观察用,池内壁四周贴上20厘米高的玻璃或光滑的塑料膜,以防止蝎子爬出池外。池外壁用泥或水泥抹光,在池内用砖、石片或瓦片垒成供蝎子栖息的假山,高度可超过池口,但假山四周必须离池壁约15厘米的间距,以防蝎子掉在池外,并可在此处投食及放置供蝎饮水用的泡沫塑料。在瓦片间要留出供蝎栖息的缝隙。

为防止蚂蚁侵入,可在接近地面的池外壁贴上20厘米高的玻璃。图25 箱养法图26 饲养池

为节省空间,可在东面或西面开门,房顶开一玻璃窗,以供采光。室内用日光灯补充光线,冬天可在室内用炉火加温,以保证常年生长和繁殖。夏季如夜晚无雨时,可打开窗户在窗口上方的房顶上悬挂一个黑光灯,下连一个大口漏斗,用来接收吸引来的昆虫,以便增加饵料来源和调剂蝎子饵料品种,这是增进蝎子食欲、增加饲料来源的好办法。据观察,一盏20瓦的黑光灯,诱捕昆虫的范围可达200多米,一夜可捕上万只昆虫,计重量可达500克以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