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的交汇——辽西夏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3:19:00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中国历史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戈铁马的交汇——辽西夏金

金戈铁马的交汇——辽西夏金试读:

第一章 北方民族的兴起

长期以来,人们把长城视作一条分界线,把北方的游牧民族同中原的农耕民族隔离开来。但农耕民族仅仅依靠长城还远不能胜任防御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功能,它依靠的是后面的燕山、阴山以及六盘山等险峰古隘。如果这几处防御堡垒为北方民族所占有,那长城就形同虚设了。在五代、两宋时期,这种局面真的出现了,并且使中原王朝疲于奔命。于是,在历史的时空里,这几个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名字,闪烁着熠熠的光辉,他们就是:契丹、党项和女真。

契丹族的形成

■契丹的含义与国号的更迭

对于“契丹”一词的含义,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一说“契丹”为“镔铁”、“刀剑”之义;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契丹”是“奚东”的转写或为“秦”字的缓读。此外,还有其他的类似说法,多达十来种。

契丹在耶律阿保机时就已称号建国,其建立的国号为“大契丹”,时间在公元916年至公元937年之间。公元938年,契丹占领了广大的燕云地区以后,“大辽”和“大契丹”两种国号并行。“大辽”主要针对燕云汉地,而“大契丹”则是在广大的北方地区使用。这种国号的并行,直至公元983年才统一为“大契丹”。1066年,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道宗“改国号曰大辽”,直至辽终。以上的国号变迁,其实只是契丹的汉文国号,主要是对汉人及部分汉化程度较深的契丹人而言;契丹人可能始终都自称他们的国家为“哈喇契丹”。本书为行文方便,将其建立的国家统称为“辽”。

契丹人曾经建立了大辽国,并统治了中国半壁河山。但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在同中原政权对峙了三百多年之后,却像风一样消失了。加之元代所修《辽史》行文纪事过于简略,辽代史籍更是屈指可数,所以,直至现在,契丹还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想像空间。◆辽·錾花银靴

■从大山中走出的“东胡人”

关于契丹族的族源,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目前,大家基本倾向于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胡”一般指匈奴,而“东胡”因居于匈奴以东而得名(一说匈奴、鲜卑、奚和契丹都属东胡)。鲜卑人起源于大兴安岭的中段和北段地区,和当时的乌桓、匈奴比邻而居。在匈奴、乌桓同两汉的战争中,鲜卑人得以逐渐走出大山。其中一部南下饶乐水流域,占有了乌桓故地,这就是后世的东部鲜卑;另一部南迁至大泽,即呼伦湖、贝尔湖一带。东汉初,鲜卑南迁至五郡塞外。和帝永元年间(89~105),北匈奴被迫西迁,因而鲜卑大规模南迁西徙,进入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余万匈奴余众,亦自号鲜卑,于是鲜卑诸部崛起于中国北方。◆辽·丹枫呦鹿图

鲜卑是一个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多万。其中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宇文部分布于濡源河(今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以西,即今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古称“松漠”。辽·矛与鸣镝契丹以武立国,尤重兵器。矛长39厘米,鸣镝为铁锋、铁铤、骨身,长约10.8厘米。

起初慕容部力量较弱,常遭宇文部、段部的侵掠。公元4世纪,慕容部势力渐强,前燕王慕容于公元344年率20万大军亲征宇文部,大获全胜。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归逃走,死于漠北,其部众5000余落被迁至昌黎,余众或逃入高丽,或奔匿松漠。经过数十年繁衍生息,逃奔松漠的部落渐强,不时侵袭北魏边界。公元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北征,与游牧于松漠地区的原宇文部战于弱落水南,“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此后宇文部众遂分为库莫奚和契丹两部分,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契丹族的形成

史学界通常把契丹建国前的历史分为3个时期:古八部时期、大贺氏八部时期和遥辇氏八部时期。

契丹历史上的古八部,主要是根据《魏书》、《北史》、《册府元龟》、《通志》、《文献通考》和《辽史》的记载综合而成。而对于所谓的“古八部”究竟分别何指,各书记载却无一相同。在对古八部的争论中,一是认为“契丹”是八部组成的总称;一说“契丹”本身仅是古八部之一。关于古八部的性质,也有为“互有血缘关系的部落”和“为松散的部落联盟”之争议。

其实,所谓的“古八部”乃是后起的说法,《魏书·契丹传》中并无“八部”之称,其他书沿用时,也无“八部”之说,只有到了元代修《辽史》时,才被冠以“古八部”之名。也就是说公元7世纪以前的契丹未必正好是八部,而且在契丹形成部落联盟之前,也不大可能有八部同源的意识。于是目前史学家干脆回避“八部”,或将此阶段称为契丹民族的汇聚时期。◆辽·绿釉贴花马蹬壶

但是,契丹各部在这一时期,仍然在努力发展着。他们在与北魏的通使、朝贡、互市和共同抵御邻部的斗争中,联系不断得到加强,并和北方诸族高句丽、柔然、突厥等展开角逐。在长期的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大贺氏联盟。

大约在隋末唐初,契丹人组建了大贺氏联盟。公元628年,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摆脱突厥控制,率部落降附于唐。唐太宗把旗鼓赐给摩会。在北方诸族中,旗鼓从来是部落联盟长的象征。颁赐旗鼓即表示对部落联盟长的承认。公元648年,唐朝又在契丹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加给契丹联盟长窟哥以松漠都督的称号,并赐姓李氏。◆契丹女神金像这尊金像高11.2厘米,是用金片锤而成,四周用金线饰绕。女神端坐于莲台上,头戴花冠,身后饰有三个背光。这尊像是契丹人融合萨满教与佛教,并运用西方金银加工手法制作而成,神秘而富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宝贵实物。

契丹归附唐王以后,部落联盟长的当选资格并不分属于各部落长,而是只限于大贺氏这一氏族,因此称为大贺氏联盟。此后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由大贺氏家族中“世选”产生,依靠唐赐旗鼓统领八部。平时各部单独从事畜牧、渔猎等活动,遇有调发攻战,则“八部聚议”。大贺氏联盟一直存在到公元730年。史载这一时期契丹首领先后为咄罗、摩会、窟哥、阿卜固、李尽忠、李失活、娑固、郁于、吐于、邵固,共12任。

大贺氏首领接受唐王朝的庇护,避免了突厥的侵扰,势力得以增强。在唐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族进一步发展。公元696年,唐营州都督赵文刚愎骄横,坐视契丹饥馑不予赈济,对联盟首领又不能待之以礼,激起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不满。他们杀死赵文,联合起兵叛唐。李尽忠采用突厥部落联盟长的称号,自称“无上可汗”。武则天先后命梁王武三思、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后来又借助突厥的力量,终于在公元697年将反叛镇压下去。◆契丹还猎图

孙万荣被杀后,契丹不能自立,就降服突厥,与唐朝断绝来往近20年。公元714年,大贺氏联盟首领李失活遣使随近邻奚人入朝,玄宗倍加抚慰,第二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后又封他为松漠郡王。李失活死后,军事首长可突于专权,累废其首领。唐朝采取怀柔政策,多次答应其要求。公元730年,可突于杀首领邵固,另立屈列为首领。可突于杀邵固立屈列,意味着契丹社会的统治权由大贺氏转移到遥辇氏家族手中,大贺氏联盟为遥辇氏所取代。可突于率领契丹和奚的部众投奔突厥,再次断绝了与唐的关系,契丹社会进入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

遥辇氏部落联盟自公元730年屈列被推为民族政治领袖,直到公元907年最后一任可汗钦德被罢免,共177年,历10任首领。

在遥辇氏时期仍然存在着军事首长擅权的局面。军事首长出现于大贺氏联盟时期,专掌兵马,称“蕃长”、“衙官”或“牙官”。到了后期,军事首长权力扩大,势力发展,对联盟首领的地位和权力构成了威胁。遥辇氏时期,其二任联盟长是由“衙官”李过折杀掉可突于及屈列之后所立。这一幕后来又为可突于残党涅里重演。这个涅里,就是日后契丹王室的祖先。他杀掉李过折,拥立了遥辇氏的迪辇俎里为阻午可汗。

阻午可汗在军事首领涅里的支持下,整顿和重组部落,变原来的契丹八部为二十部,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史载其“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使联盟具有了国家的初步功能。“制柴册、再生仪”,则表明可汗在继任上实现了制度化。此后产生的几位可汗均由该家族产生的史实,表明遥辇氏不仅实现了同一家族世代对汗位的垄断,而且还实现了汗位事实上的终身制。不过,那时契丹汗位并不是“世袭”,而是“世选”,即只有有权势地位的可汗兄弟子侄才有继承权。

同可汗权力的增长一样,这一时期,军事首长夷离堇的职位也逐渐被部落中的显贵家族所控制。迭剌部是遥辇联盟中的强部。长期以来,迭剌部的夷离堇一直从涅里后世耶律氏家族中选出。由于涅里的特殊贡献,迭剌部的夷离堇兼任联盟军事首长,不但掌握了联盟兵马大权,同时掌握了联盟内部的裁判权。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就出身于迭剌部,是从夷离堇的位置建号称帝的。◆辽·番骑图

党项族兴起

■党项的族源和含义

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本是西羌诸部之一,又称党项羌。西羌原居于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在汉代曾大量内徙于河陇及关中一带,后来发展成为党项。而原居地的广大羌族,则被吐谷浑所统治。后来,附属于吐谷浑的两个羌族政权宕昌和邓至先后被西魏和北周灭亡,其残部加入党项,于是“党项始强”。因此,党项羌是由汉魏后居于今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的西羌诸部发展而来,是居于这些地区的西羌在北周后的泛称。

据党项建国后创制的西夏文献记载,党项人自称为“弭药”,党项之名是唐朝史家对建立西夏的羌人及其先祖部落的称呼。唐代北方其他民族对其则有不同称谓,如突厥等族称之为“唐古特”,吐蕃则沿用“弭药”之名。党项各种称谓的含义,史籍无考。从语音上,丁绣先生认为“党项”即“宕昌”,与藏语高寒旷野之意音近;王静如先生则怀疑“党”即上古音“羌”之讹,加“ut”为复数,故汉人称之为“唐古特”(党项);从语义上,日本人寺本婉雅、青本文教认为“党项”有藏语“广大草原”或“野蛮人的原野”之意,西田龙雄因党项自称“弭药”,认为有“黑色的党项”的意思。

■党项的早期活动

北周灭亡后,党项不断发展壮大。唐时控制区域“东至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接叶护(今新疆若羌),南杂舂桑、迷桑(今青海、四川交界处)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在辽阔的草原上,党项羌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著名的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

北周时,党项乘中原南北纷争之际不时侵袭邻近汉地。隋王朝建立后,吐谷浑协同党项再次骚扰中原。公元581年,隋文帝派兵在半利山(今青海湖东)击败吐、党联军,招抚了部分党项部落。公元585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率部到达旭州(今甘肃洮水发源处)请求内附,隋授予他大将军的官职。此后,党项时叛时服,隋王朝则剿抚并用,在党项居住区设置州郡,加强管理。◆清冽的黄河上游

唐朝在早、中期,对党项基本上采取保护政策。唐初,党项族迁徙内地以后,增加了和汉族接触的机会,加速了党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629年,党项细封部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附,唐朝在其住地设轨州(今四川省松潘境内),任细封布赖为刺史。党项其他部落首领也纷纷效法,率部请求内属,唐朝在其地分别设立、奉、岩、远四州,仍各以其首领为刺史。公元631年,最强大的拓跋部,也在首领拓跋赤辞率领下归附了唐朝,唐在其驻地设置了32个羁縻州,以归属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国姓“李”。从此,今青海黄河河源积石山以东的地方都纳入了唐王朝的版图,党项羌成为唐朝的属民。◆西夏绢画·喜金刚像此画在绘制前,绢上先涂刷一层浆糊状物,打磨光滑然后再绘画。画幅中部主尊是喜金刚双身像,上部为六尊四臂金刚,下部是八尊坐像。敷色厚重而艳丽,绘画水平很高。是早期藏传佛教艺术的珍品。

公元7世纪中,由于受到日益强盛的吐蕃的威胁,一部分党项部族开始向北迁徙。到公元680年前后,吐蕃逐步占领党项居住的地方,党项内徙达到高潮。“安史之乱”爆发后,内徙的党项族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持续达10年之久。党项经过第二次大迁徒后,同当地汉族及内迁的其他少数民族如室韦、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族杂居共处,交往密切,使党项原来氏族与部落内保持的血缘纽带松弛,逐渐形成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如在绥、延二州地区的党项,形成了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州)部;党项拓跋部地在庆州陇山之东的称东山部,以夏州为中心的称平夏部,居、延二州之北山地一带的称南山部。公元881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协助唐王朝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被唐朝升任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公元884年,拓跋思恭又进爵夏国公,复赐“李”姓。夏州地区的党项拓跋氏成为名副其实、称雄一方的藩镇。◆西夏·文殊山万佛洞弥勒经变天王像

党项的两次内徙以及地缘政治势力的出现,深刻影响了党项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原政治文化逐渐注入党项社会之中。也正是在此影响下,党项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对立。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自唐末拓跋思恭占领夏州以来,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割据混战的机会,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到五代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其割据范围内,拓跋部不仅征收赋税,而且任命官吏,“虽未称国,而自其王矣”。

历史悠久的女真族

■女真族源及含义

女真作为族称出现在辽、五代时期,但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北方居住的古老的肃慎人,就是女真人。传说早在虞舜时期,肃慎人就曾贡献弓矢。禹定九州,周边诸族“各以其职来贡”,其中也有肃慎(或称息慎)。武王、成王和康王时期,肃慎一直和周王朝保持着联系。周人在列举其疆土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知女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古老民族,并且很早就同中原各族建立了联系。◆金·双鱼纹铜镜女真人祖居地多河流,双鱼铜镜是深受女真人喜欢而具有民族特色的用品。“女真”的名称,在不同的中原王朝,有不同的音译,因而史书所载,各异其名。除前述“肃慎”、“息慎”外,后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革(左)末(右)}鞨”。南北朝时,勿吉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大强部。唐武则天时,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隔断了黑水部与唐的联系,其余五部也归附于渤海。五代时,渤海为辽所灭,居民南迁,黑水部则自黑龙江中下游南迁至渤海故地,并以女真之名见于记载。其后,由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女真”是本族人的自称。“女真”的意义,有学者认为是“东方之鹰”,即“海东青”。

■建国前的女真社会

女真改名之前原为黑水{革(左)末(右)}鞨,同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革(左)末(右)}鞨同为南北朝时期勿吉的一个分支。隋唐之际,渤海国在唐王朝的庇护之下,势力迅速强大,黑水{革(左)末(右)}鞨与唐朝的联系中断。辽灭渤海,女真南下,同辽接触增多。辽朝势力深入到女真各部,女真人遂成为辽朝的附庸,“其在南者系籍契丹,号熟女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由此可见,是否隶于契丹籍和居住的地域,是区分生、熟女真的标准。

生女真居住的地域在混同江(今黑龙江)、长白山,也就是所谓的“白山黑水”。辽初,生女真有大小数十部,彼此不相统属,分别与辽朝建立了隶属关系,但并不入辽籍。生女真人平时由本部首领统辖,定期向辽贡献马匹、东珠和海东青等特产;遇有军事征伐,则需按辽的旨意,派兵从征。辽朝中期,数十部女真人逐渐形成了蒲察、乌古论、纥石烈、完颜等几个部落联盟,开始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居住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阿什河)一带的生女真完颜部强大起来,逐步统一了生女真以及邻近各部,并吸收了部分渤海遗民,形成了民族共同体。◆金代彩绘砖雕武士图

建立金朝的始祖名函普,是黑水的后裔。其部于渤海时南迁,从今朝鲜的咸境道,来到居住在仆干水的完颜部。他成功调解了完颜氏与邻族的纠纷,被吸收为完颜部人。后来,函普率领完颜部迁至按出虎水,完颜部在此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函普以后,女真已进入亲属部落联盟,为由部落制向部族制、由亲属部落联盟向统一庞大的军事联盟迈出了重要一步。到其四世孙献祖绥可统治时期,完颜部改变了黑水部夏逐水草、冬则穴处,迁徙无常的原始状态,定居于按出虎水之侧,从而加快了发展步伐。

绥可之子石鲁,以“条教”治理完颜部,部落势力渐强,并绥服邻近部落,组成了以完颜氏为核心的生女真完颜部部落联盟。大约在辽圣宗时,完颜部成为辽朝的属部。辽以石鲁为惕隐(辽官名,管理宗室事务),使之管理完颜部联盟。石鲁之子乌古乃则继续扩大完颜氏部落联盟,建立起统一的军事联盟。◆金·三彩陶龟形壶此壶高28.5厘米,宽18.1厘米,厚11.8厘米,济宁市博物馆藏。胎体厚重,壶体作成龟形。龟头为壶口,龟体为壶身,一面圆鼓,用绿色彩釉绘甲纹,另一面扁平,用黄褐色彩釉绘龟腹,两侧附龟足形穿系,尾部做成圈足式。龟形壶竖立,可穿绳提携。

此时完颜部的控制区域已扩大,组织力量也已增强。他们虽然不属于系籍女真,但名义上仍然接受辽的封号,如乌古乃被授为“生女真节度使”。乌古乃在位期间,不肯系籍,使生女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他又以“节度使”的名号,利用辽的实力,确立和发展本部的实力。乌古乃死后,他的3个儿子劾里钵、颇剌淑、盈哥相继为首领。盈哥即辽朝所称的“扬割太师”,他在健全制度、统一女真部方面又前进一步。

完颜阿骨打是盈哥的侄子,他继其叔父担任联盟长都勃极烈,继续兼并未服诸部。由于辽经常派兵到女真地区索取海东青,对女真进行骚扰和侮辱,激起了女真各部的极大愤慨。而阿骨打本人曾在辽天祚帝举行的头鱼宴上拒不服从天祚帝的起舞的命令,天祚帝多次想除掉他,这些事情促成了阿骨打决心摆脱辽的控制。后来,阿骨打起事,不久就灭亡辽朝,在北方广大区域建立起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金·昭陵六骏图(局部)金人赵霖所绘的《昭陵六骏图》是以宋刻昭陵六骏的碑刻拓片(今存陕西礼泉昭陵博物馆)为本,师从李公麟描法,设色而成。该画追寻的是初唐建功立业的奋发精神,正是当时社会总体风貌的表现,六马形象有的巍然屹立,有的缓步徐行,有的奋蹄疾驰,都画得凝重有力,颇具石刻风味。

第二章 辽王朝的兴衰

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疆域极盛时“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据有北方草原和华北农耕地区的北缘。契丹族定渤海、伏女真,或和宋以制夏,或联夏以衡宋,在纵横捭阖中,历九帝,延续达209年。后其支裔又在中亚建立西辽。可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其灭亡之后,历经金元,却在历史上消失了踪迹。在它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喜的时候,也留下了诸多的困惑。

阿保机建国

唐末国势衰微,契丹族日益强盛。承前所述,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涅里重建联盟有功,所以联盟的军事首长夷离堇世世代代由耶律氏家族担任。阿保机就诞生在耶律家族。在遥辇氏联盟后期,耶律阿保机被推为迭剌部的夷离堇时,遥辇氏的最后一个可汗痕德堇也同时成为联盟的可汗。这时的阿保机只有30岁,手中掌握了联盟的军事大权,专门负责四处征战。他充分利用本部落的实力,接连攻破室韦和奚等部落,同时南下进攻掠夺汉族聚居地区,俘获一些汉人和大量的牲畜、粮食,使本部落的实力大增。这又为阿保机建立军功、树立权威创造了有利条件。◆辽·金针筒

阿保机的伯父耶律释鲁被杀后,阿保机继承了伯父的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史称“总知军国事”,高于夷离堇,掌握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的职位,独掌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阿保机还进一步向中原地区扩充势力,和河东的李克用缔结盟约。公元907年,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当上了联盟的可汗。并于公元916年正式称帝,建元神册,以契丹为国名。他委派汉人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兴建都城,称上京,又创制文字,制定法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先征服邻近的奚族,继而讨平漠北诸部室韦,并于公元926年,攻灭了史称“海东盛国”的东部政权渤海国。阿保机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缔造了辽的制度基础,也开拓了辽帝国的生存空间。◆辽·祖州石室这座石头房是由7块巨型花岗岩石板构筑而成,位于辽祖州城址西南角。外壁浅刻网络,与穹庐木架纹样相同,代表一座巨大而不朽、供奉契丹人的先代祖先和辽太祖的穹庐。

辽朝的政治

公元926年,阿保机逝世,次子耶律德光(即太宗)嗣位。时值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后唐末帝不协,谋夺帝位,遂求援于契丹,允以称臣、称儿、割地,并许岁贡绢帛30万匹为条件。公元936年,契丹遣使至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帝,是为后晋高祖。后晋与契丹联合攻灭后唐,晋高祖石敬瑭如约割让十六州。自此中原失去了长城、燕山屏障,无险可守,而北方民族南侵则大为便利。

占据燕云十六州后,辽走出了草原,走上了与中原民族融合的道路。其控制区域既有“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渤海人。在开拓疆域的同时,辽的统治者不断吸收各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以完善辽国的统治机构。辽朝的政治制度建设大致沿循了这样一个线索:阿保机时期,制度初建。建都上京,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北、南面官制初露端倪,但辽、汉官制的区分还不明确。太宗时,辽朝统治制度初步形成。北、南面官制正式确立。世宗承前启后,设置北、南枢密院作为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实现了契丹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的转变。经穆、景、圣三朝,统治制度逐渐完备,机构基本健全。◆辽·镏金银化妆盒

作为北方民族政权,辽朝有着自身独特之处。他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的游牧帝国,也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牧半农的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经济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比重相当。反映到政治制度上,也与前两类北方民族政权有别。其主要特征,就是北、南面官制。

辽朝与金、元两朝同为北方民族所建立,时代相接,也常与后者并列,但就制度体系而言,实有较大差距。辽朝虽占有大片汉族聚居的地区,但统治重心总体来看仍在草原。皇帝四时捺钵,流动理政,政府官分南北,双轨治国,其国家体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相比之下,金、元的统治重心已经进入中原,其制度虽也有二元色彩,但两种不同来源的制度并非各自独立,单成系统,而是被配置在同一运转体系当中协调运作,其体系就整体而言仍为传统的中原制度。◆辽·系链水晶杯

■北南面官制

辽朝官制有所谓“北面”、“南面”之分,指的是官衙与皇帝殿帐的位置关系:契丹人拜日,殿帐东向,一侧为南,一侧为北。如同中原封建王朝官制分左右一样,辽朝也是只有“随驾”的官员才分南北,部族官、方州官不随驾,因此也就无所谓“北面”、“南面”。

官分南北是辽统治者为适应对从事游牧业、农业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居民的管理,“因俗而治”,在统治机构设置上采取的措施。辽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北南面官分而治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但北面官是统治重心,契丹国的统治大权集中在北面官手中,是辽朝政权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辽上京遗址

■五京与四时捺钵

圣宗时,辽朝已建有上、中、东、南四京。1044年,辽兴宗升后晋所割让的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俱备。辽初,以上京为首都。中京建成,遂取代上京成为辽朝的都城。但是,游牧的契丹人所建的国家,具有行国的基本特征。它的政治中心其实并不在具有城国特征的五京。五京是用来统辖州县的,治理重点是汉人和渤海人。

五京各有特点,作用也不尽相同。上京临潢府是辽太祖创业之地,是辽内四部族的游牧地。后又迁入了大批汉人和渤海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发展。东京用以控制渤海、女真,备御高丽。西京备御西夏和西南各游牧部族。中京、南京经济发展水平略高,多设财赋官,对辽的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辽中京遗址

辽虽然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皇帝仍然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时迁徙。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皆随从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辽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贵族和高级官员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圣宗(982~1031在位)以后更成为定制。“捺钵”是整个辽国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汉地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取旨处理。辽国的政治中心也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

辽宫变乱

契丹建国后,可汗的世选制虽已被皇帝制度所取代,但在帝位承袭中还残存着明显的世选制痕迹。太祖阿保机至景宗五朝屡屡发生的帝位之争,就是由于皇位继承人不确定的缘故。直到圣宗以后,皇权世袭制才最终确立。世选制造成的契丹王位继承不固定,引起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与争权夺利的斗争,对辽朝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太子失位与太宗之立

辽太祖阿保机有嫡子三人,长子耶律倍立为太子。及灭渤海,耶律倍奉太祖命主东丹国事。耶律倍仰慕汉文化,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次子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掌征伐和兵马大权,“事母淳钦皇后述律氏甚孝谨”。少子李胡残忍好杀,不得人心,却很得皇后述律氏的偏爱。◆辽·镏金银面具契丹贵族死后,面部往往覆罩一件面具样的金属片,躯体则用锦络缠或用银、铜丝络络住,以为饰终之仪。此面具应是公主所用。

公元926年,太祖阿保机死于黄龙府。淳钦皇后述律氏称制,权决国事。述律氏在太祖建立政权的活动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皇位继承上,她倾向于次子德光。选汗仪式进行时,她让太子和德光分别乘马,立于帐前,称官员们愿意选择谁,就去执谁的马辔。由于群臣事先都已经摸清了她的意向,故争相为德光执辔,于是她宣布德光为皇帝,即辽太宗。这为以后的权力争夺埋下了隐患。述律后曾乘阿保机下葬之机,要求一些官僚殉葬,从而打击了政敌,为自己掌权奠定了基础。但述律后的残忍好杀,引起了在朝官员的恐惧。同时,为削弱和控制东丹王耶律倍的势力,辽太宗将东丹国的政治重心自牡丹江流域移至辽东,同时加强对他的监视和防范,耶律倍愤而投奔后唐。◆辽太祖陵门—黑龙门

■皇族内乱

公元947年,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后回军,病死栾城。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被随军诸将拥立,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即位,是为世宗。述律氏对东丹王奔唐心怀不满,又偏爱幼子李胡,加之与耶律阮政见分歧,因此拒绝接受军中的决议。她与李胡率兵据潢水之北,与世宗在潢水横渡夹河对阵。最后由主持皇族事务的惕隐耶律屋质居间调停,为双方陈述利害。一触即发的横渡之战以和平告终。不久,述律氏又与李胡秘密策划夺权,被世宗囚禁。

世宗在辽朝历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皇帝。他致力于辽统治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完成了由契丹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的转变。由于世宗多用后晋降臣而轻慢契丹贵族,且不顾中原后周国势渐盛的事实,坚持进行征服中原的战争,招致了契丹贵族的反对。在他执政期间,契丹贵族的谋杀行刺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干扰了他建立统治秩序的活动,并最终结束了他的统治。公元951年,世宗率军南征后周,大军至归化州祥古山火神淀(今河北宣化西),泰宁王耶律察割(又作察哥)与牒腊(又作述轧)等在行宫杀世宗,立牒腊为帝,史称“火神淀之变”。耶律屋质逃出,遣人召诸王和侍卫军平乱,杀察哥、牒腊,立太宗之子耶律,是为穆宗。◆独乐寺观音阁独乐寺建筑群,属于佛教寺院,在今天津蓟县城内。在辽以前已有寺。公元984年,官位显赫的辽国节度使韩匡嗣,建了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整座建筑保留有明显的唐代风格。观音阁是现存最早的楼阁。

穆宗“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他既无政治才干,又无治国求贤之志,却心胸狭隘,任人唯亲,造成辽统治集团人心不稳。穆宗后期更喜怒无常,经常杀戮身边的服役者,手段残酷,结果于公元969年被厨师、随从和盥人联谋刺杀于行宫。世宗子耶律贤立,是为景宗。

景宗与皇后萧绰“任人不疑,信赏必罚”,却仍不能使辽宗室诸王的夺权活动稍事收敛。诸王的争权活动严重干扰了辽朝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也牵制了辽与宋在河北、河东的争夺。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政。◆雁门关雁门关位于今山西代县西北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太原府外三关。北宋时,雁门关是宋辽边界上的重要关口。杨家将曾在此大战辽军。

萧绰,又名燕燕,即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在辽代,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故辽朝历史上有多位“萧太后”。她之所以往往将萧太后之名据为专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说《杨家将》的流传。萧绰辅佐病弱的景宗,决断军国大事14年,又监护年幼的圣宗,临朝摄政27年,并开创了统和、开泰年间的繁荣局面。在她统治期间,主张改革,倾向汉化,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钦哀之乱与滦河之变

萧绰死后,由于圣宗缺乏统治经验,皇后萧菩萨哥及时填补了权力真空,参与国政。不幸的是,她所生的两个儿子皆夭亡。1016年,宫人萧耨斤生耶律宗真,皇后养为己子。圣宗在世时,耨斤多次向圣宗寝帐投送诬告皇后私通宫廷乐工的匿名信,圣宗明知系耨斤所捏造,亦不加罪于她。母以子贵的观念,在契丹贵族汉化日深的情况下,正在辽朝宫廷生活中发挥作用。1031年,圣宗死,长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兴宗。圣宗遗命萧菩萨哥为皇太后,而宗真生母萧耨斤却自立为皇太后。◆辽·剔花牡丹纹瓷罐高38.5厘米、口径19.7厘米。大口卷沿,短颈,圆肩,圆腹,平底。腹部施剔缠枝牡丹,空白处填黑,再施透明釉。黑白对比强烈,造型敦厚质朴。

萧耨斤素与萧菩萨哥不睦,既为太后,把持朝政,便着手陷害。她指使护卫冯家奴、喜孙诬告北府宰相萧浞卜(又作萧锄不里)、国舅萧匹敌与萧菩萨哥等夺权谋反,杀浞卜、匹敌,迁萧菩萨哥于上京,并借此诛除旧臣,引诸弟参政。于是,褥斤完全把持了政权,临朝听政。

兴宗认为萧菩萨哥侍奉圣宗,抚育他本人,功在社稷,不可能谋反,于是与生母萧耨斤争辩。萧耨斤恐生后患,索性将萧菩萨哥杀掉。1033年,皇太后萧耨斤与北院枢密使萧孝先谋废兴宗,立少子耶律重元为帝。重元将阴谋报告了兴宗。兴宗与太后的亲信耶律喜孙定谋,废掉太后,幽禁于庆州,史称“钦哀之变”。

政变发生后,兴宗封重元为皇太弟,并许诺传位与他,使他判北、南院枢密使事,赐金券。重元日益骄纵不法,且久处戎职,握有兵权,对兴宗和后来的道宗都是很大的威胁。

1055年,兴宗死,其子耶律洪基即位,为道宗。道宗听政的第二天,就册重元为皇太叔,享有入朝免拜、不称名的特殊待遇。第二年又任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1057年再赐金券,尊宠倍至。但是,这些措施并未奏效,重元夺取皇位的阴谋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之中。

1061年,重元及其子涅鲁古策划让重元称病,请道宗至帐视疾,乘机行刺,但未成功。1063年,道宗秋猎太子山,住滦河行宫。重元父子认为有机可乘,迁他们的行帐逼近道宗行宫。道宗得知重元的阴谋,便遣使召涅鲁古,涅鲁古却扣留使者而不赴召。幸好契丹人都随身带着割肉用的餐具刀,使者割破帐幕得以逃回。道宗知事情紧急,仓促组织平叛。在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乙辛等人的领导下,皇帝的宿卫士卒成功地抵御了叛军的进犯。涅鲁古被杀,重元负伤,逃入大漠后自杀。◆辽·契丹文铜印

滦河之变,重元叛党多被治罪,消除了30年来其势力对皇位的威胁。但辽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并没有结束。此后接二连三地又有陷害皇后、太子的悲惨事件发生。

■耶律乙辛擅权

滦河之变平息后,道宗论功行赏,分别授封耶律仁先、耶律乙辛为晋王、魏王,赐功臣名号。乙辛逐渐专恣,排挤仁先,培植个人势力,专权跋扈。

1075年,皇太子耶律奉诏总领朝政,整饬法令制度,乙辛的权势受到了威胁和限制。乙辛于是与张孝杰合谋诬陷皇后与伶人赵惟一私通。其证据是皇后手写的《十香词》及《怀古诗》。《十香词》格调低下,淫俗不堪,与皇后的身份、教养及性格绝不相类,明眼人一看就知是栽赃陷害。至于说《怀古诗》,更是肆意曲解。诗云:“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诬陷者以诗中有“赵惟一”3字,硬说是私通的证据。道宗把此案交给原是幕后策划者的乙辛及其同党张孝杰共同审理,遂以所诬为实,陷皇后于死地。乙辛又盛称其党萧霞抹的妹妹美丽、贤惠,使道宗纳为皇后,作为自己的党援。◆辽·鱼形玉佩

皇后死后,乙辛加紧了陷害太子的活动。1077年,乙辛指使同党诬告南院大王耶律撒剌、知北院枢密使事萧速撒等8人谋立皇太子。道宗查无实据,但令萧速撒出为上京留守,贬耶律撒剌为始平军节度使。6月,乙辛又指使其同党谎称耶律撒剌等谋害乙辛,欲立皇太子,他们都曾参与这一阴谋,只因害怕事发连坐,故当时未敢自首。道宗又使乙辛、孝杰等审理。于是囚皇太子,杀萧速撒、耶律撒剌等数十人。不久,又废皇太子为庶人。11月,乙辛同党杀太子于囚所,以病死上奏。◆辽·金花银唾盂器口内沿刻有四组团花纹,腹部刻有四组团花双雁纹,錾刻得十分精细。这是在辽墓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用金花工艺制作的银唾盂,表明了墓主人身份的显贵。

太子死后,乙辛开始策划确立一个将来可以玩弄于股掌的傀儡作为继承人。他建议立道宗同母弟和鲁斡的儿子为嗣,但是当时辽朝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嫡长子先亡,则应立嫡孙。已故太子耶律有子延禧,正可储位。又有朝臣从旁劝阻说:“舍嫡不立,是以国于人”,道宗犹豫,才使乙辛的阴谋没有得逞。

乙辛又企图通过操纵立后来左右道宗立储。前面提及的乙辛同党萧霞抹的妹妹被立为后,可是并未生子。新皇后还有一个妹妹,本已嫁乙辛之子。乙辛深谙道宗求子心切,称其“宜子”,于是把儿媳送入宫中。安排既定,他一方面盼望萧霞抹的两个妹妹早生“龙子”,一方面担心皇孙延禧被立为储嗣,因此千方百计加以陷害。1079年,道宗出猎,乙辛请将皇孙延禧留在宫中。道宗在北院宣徽使萧兀纳的提醒下,才略有醒悟,带皇太孙随行。后来,道宗亲见随行官员多舍己而追随乙辛,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久,道宗令乙辛出任知兴中府事。次年,耶律延禧被封为梁王,确立为储嗣。1081年,耶律乙辛因私藏兵器被处死。◆辽·包银木马鞍

乙辛擅权14年之久,凡不与他结党或敢于揭露他的人,先后被排挤出朝或陷害致死,时谚称“宁违敕旨,无违魏王白帖子”,以致皇后、太子被诬陷致死,造成了辽朝历史上统治集团中最大的冤案和道宗本人最大的悲剧。

辽朝灭亡

1101年,道宗死,孙耶律延禧即位,是为天祚帝。耶律乙辛擅权给辽朝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创伤,道宗宣懿皇后和皇太子的冤案是辽朝后期的一大政治事件,它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不同于以往皇室内部的矛盾冲突。因此彻底清除乙辛党羽和他们对辽朝政治的影响,起用勇于抵制乙辛的官僚将领是争取人心、振兴朝政、是扭转世风的关键所在。

可惜庸碌无为的天祚帝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勇气。他虽然在即位之初下了一道命令,“诏为耶律乙辛诬陷者,复其官爵,籍没者出之,流放者还之”,但对处理乙辛余党,清除他们的影响,却无一字提及。这就不能不使盼望振兴的官民灰心失望。

天祚帝沉湎于游畋,不恤政事,亲佞人而远贤臣。北府宰相萧兀纳在乙辛猖獗之际,曾冒死保护延禧,有保护、辅导之功。但延禧即位之前,他曾多次因直言,使得这位未来的皇帝大为扫兴。故天祚帝即位伊始,首先出萧兀纳为辽兴军节度使,而崇以“守太傅”虚衔,令其出守地方。见天祚帝对萧兀纳不满,有势利小人竟诬告萧兀纳曾借用内府犀角未还,天祚帝也居然小事大作,令人清查。萧兀纳申辩说:“臣在先期,诏许日取帑钱十万为私费,臣未尝妄取一钱,肯借犀角乎?”他的申辩虽有力,天祚帝还是夺去萧兀纳太傅之衔,降为宁边州刺史。天祚帝对待乙辛余党问题上,已经让忠直之士大为失望。而其亲小人、远贤臣,不辨忠奸,却不只是大失人心的问题,失掉的是延续二百年的江山社稷。◆辽·穹庐式鹿纹灰陶骨灰罐

正当辽朝在天祚帝的腐朽统治下日渐衰败时,东北部的女真族正在迅速崛起。辽朝的“打女真”政策,令日益强大的女真族忍无可忍。阿骨打于1113年担任完颜部首领后,便决心摆脱辽的控制。阿骨打对辽朝发动的几次袭击,连连得手,于1115年建国,国号为金。同年九月,金军攻陷辽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此时辽朝奸臣用命,忠臣良将或被清洗,或离心离德,天祚帝只好御驾亲征。但其盲目自大,不知兵贵精强,结果全军溃败。亲征失败后,辽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加速。先有耶律章奴图谋废天祚帝而立耶律淳;随后有耶律余睹叛辽降金,北辽自立,大石西迁,而天祚帝则疲于奔命。东京失陷,军队哗变,乾州、显州失守之际,天祚帝在中京。他不做保卫上京、中京的部署,却私下命人打点珠玉、珍玩五百余囊,选择骏马二千余匹,做逃跑避敌之计。他认为:“若女真必来,吾有日行三五百里马若干,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舅甥,皆可以归,亦不失一生富贵”。殊不知宋、金正在筹划“海上之盟”,而西夏则不明虚实,不敢轻易出兵。政治上的无能,对形势判断的错误,用人的失当,使他的措置连连失误,军事上处处失利。◆万部华严经塔及塔身上的砖雕图案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辽丰州故城西北角,辽圣宗时兴建,其后历代屡有修缮。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高50米。塔身第一、第二层嵌有砖雕佛、菩萨、天王、力士像。南向券门上方有“万部华严经塔”六字篆书石额。塔内有旋转式阶梯通道,可攀援到顶。塔内第一层壁上嵌有金代石碑六通,各层都有历代游人题记,包括汉文、契丹文、女真文、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古叙利亚文、古波斯文等多种文字,极具文物考古价值。

天祚帝一路退逃,金军穷追不舍。及至1122年四月西京失陷,天祚帝无以为据,遂逃往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北)。1123年四月,金军与辽军战于白水泊,围天祚帝的辎重于青冢(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昭君墓),俘获其子秦王定、许王宁、赵王习泥烈和后妃、公主及从臣多人。1125年,天祚帝出夹山,投奔党项,于应州(今山西应县)新城东60里被金人完颜娄室军所俘。金降天祚帝为海滨王,徙于内地,辽朝灭亡。◆契丹王子骑射图

第三章 神秘的西夏王国

11至13世纪,在中国西部广袤的疆土上生存着一个繁盛的王朝——西夏。它拥有自己的文字和灿烂的艺术,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沿续了190年后,蒙古人的铁骑残忍地把西夏王朝的一切踏在脚下,其毁灭之彻底,让后人难寻其踪,难觅其实。加之蒙元建朝之后,不为其修史,西夏文明由此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段既辉煌又神秘的往事。

西夏兴衰

■西夏建立

五代后期,党项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北宋初,夏州政权内部发生了争夺权力的斗争。公元982年,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继筠死,其弟李继捧袭位。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反对内附宋朝,率众逃到夏州东北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抗宋自立。他率领部众不断袭扰宋朝边境,同时称臣于辽,受辽册封为夏国王。1003年李继迁攻取西凉时,被吐蕃人射死,其子李德明即位。

1006年宋、夏双方言和。李德明利用当政的28年,大力发展生产,休养民生。同时,他对外加强同宋朝、西域的经济联系,使西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元昊继位。为称帝建国做准备,李元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抛弃中原王朝所赐李、赵二姓,改本家族姓氏;创制了独具风格的西夏文字;恢复民族旧俗;拥兵达50余万。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定都兴州,升为兴庆府,与宋、辽王朝鼎足而立。◆西夏文“首领”铜印

对李元昊拥兵自立,宋王朝采取强硬措施,削夺他的官爵,关闭互市,且揭榜于边界,能擒李元昊或斩其首者即为定难军节度使。从此宋、夏双方战事重开。在交战中,宋军屡败,且国家财力窘迫;西夏虽胜,但战争的掳掠不足抵偿其耗费和过去通过榷场从宋取得的物资,因此双方在1044年,达成和议。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李元昊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太后与外戚专权

自李元昊之后,西夏王国继帝位者多年幼,母后干政,外戚专权,统率朝纲,紧紧围绕着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李元昊死后,其子谅祚即位,年仅周岁,是为毅宗。毅宗的母舅没藏讹庞自任国相,并仗着自己的女儿为皇后,操纵皇室,总揽国政。毅宗年长后,企图通过汉人的势力摆脱讹庞的控制。讹庞父子阴谋杀害谅祚,夺取皇位,被讹庞的儿媳梁氏告密,毅宗杀讹庞父子及没藏皇后。◆西夏·供养人壁画榆林窟是保存代表西夏民族风格的艺术珍品的重要场所。图为安西县榆林窟第16窟的供养人形象。供养人是现实人物的写照,同时表现了宋代衣饰的特点。

毅宗当政6年,于1067年病死,由年仅8岁的惠宗秉常继位,梁太后摄政。她任命其弟梁乙埋为国相,政权落在梁氏手中。1076年,惠宗亲政,但实权仍掌握在梁氏兄妹手中。1081年,夏将李清劝惠宗秉常与宋朝结好,以削弱梁氏。梁太后得知后,召幸臣密谋设计害死李清,囚禁了惠宗,使夏国出现严重分裂的局面。后来迫于国内严重的政治危机,梁氏只好让惠宗复位。

1086年秋,惠宗死,年仅3岁的崇宗乾顺继位,仍由母后梁氏和母舅梁乙逋掌握朝政。这时,握有兵权的嵬名阿昊和仁多保思与梁氏间形成了西夏执掌军政大权的三大家族,彼此间又展开了相互倾轧的角斗。梁太后与其兄梁乙逋也发生了争夺皇权的斗争,梁太后令大将嵬名、仁多率兵杀死乙逋。1099年,梁太后死后,崇宗开始亲政。

■西夏盛世

西夏在崇宗、仁宗时进入鼎盛时期。崇宗乾顺亲政后,一方面为巩固皇权的统治,极力削弱领兵贵族的权力,铲除支持梁太后对外扩张的势力。另一方面采取中原宋王朝的封王制度,下令国中建“国学”,教授儒学。这些措施加速了西夏封建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西夏建立了较完备的封建政治制度。◆西夏·武士图西夏彩绘木板画。画中武士圆脸小眼,年轻英俊,是少年将军英姿勃发的形象。

乾顺之世,外部政治局势急剧地动荡变化,西夏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对外方针,由依辽抗宋,到援辽抗金,最后到臣附于金朝。

乾顺亲政前的十多年中,梁氏兄妹就依靠辽朝的援助,连年对宋朝发动战争。乾顺当政后,在政治上更加依附于辽。当时宋朝徽宗在位,宰相蔡京和宦官童贯大权在握,对外实行开边政策。从1104年到1119年期间,西夏不断受到宋朝的攻击。乾顺经常向辽求助,依靠厚礼和姻亲关系,促使辽出面斡旋或对宋施加压力,才顶住了宋朝的压迫,保住了西夏的江山。后来,辽兵南下攻宋,西夏曾两次出兵援助辽朝。

1124年3月,乾顺见辽灭亡已成定局,为了保全西夏,就派出使臣向金奉表称臣。金把原属辽的西北一带“阴山以南、乙室耶刮部吐禄泊至西”地区割让给西夏。从1126年到1136年的十年间,西夏利用宋、金交战的时机,积极扩张领土。◆西夏·褐釉剔花牡丹瓶随着西夏与中原地区汉族人交往增多,一些中原地区的陶瓷艺人进入西夏国境内,并带来了先进的瓷器生产技术,从此,西夏开始独立生产瓷器。图中瓷瓶外施褐釉,腹部剔刻两组牡丹花,为西夏时期的器物。

1139年6月,乾顺死,其子仁孝立,即仁宗。仁宗时期,为适应封建关系发展的要求,在政治制度上大力模仿宋朝。仁宗重文轻武,对适应封建经济发展和抑制豪强大族的政治特权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日趋文弱的局面,为外戚、军阀任得敬的步步高升以至篡权分国制造了机会。

宋降臣任得敬,最初因向崇宗乾顺进献亲生女而获宠,逐渐地扩大个人势力,从尚书令、中书令,晋为国相,成为手握兵权的外戚。1161年,他胁迫仁宗封其为楚王,驻西平府(今宁夏灵武),征发民夫大造宫殿,任意打击宗室贵族和蕃汉大臣。1172年,夏仁宗被迫允其分国,划西夏一半疆土归任得敬统治。同年八月,在金朝的支持下,仁宗以谋篡罪诛杀任得敬,使西夏免于分裂。仁宗在位时期,正值辽亡金兴,仁孝对外采取附金和宋之策,与金朝聘使往来十分频繁。仁孝时期屡屡请求金朝割地于夏,是夏国疆域领土最广阔的时期。

■西夏的衰落与灭亡

1193年,仁孝死,子纯继祐立,即桓宗。从桓宗开始,西夏皇室日趋腐朽衰弱,外部又有蒙古强敌威胁,因此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政变迭起,帝位五易,西夏王朝衰落和灭亡之势已不可逆转。

桓宗大体奉行仁宗时期的政治和外交方针,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但随着国家的安定和封建关系的发展,党项地主阶级开始贪图安逸,日益腐朽堕落。同时,桓宗统治时期正是蒙古兴起并日渐强大的时期,来自蒙古的严重威胁加速了夏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1196年,仁宗族弟李仁友卒,其子李安全上表,宣耀其父粉碎任得敬篡权分国阴谋之功,要求承袭越王爵位。桓宗不许,反降封他为镇夷郡王,李安全遂生篡夺皇位之心。

1206年,李安全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是为襄宗。他在位期间,由于蒙古兴起并开始入侵夏国,故初行附金抗蒙政策。但是在1209年蒙古进攻西夏的战役中,金朝坐视不救,夏于次年攻打金朝与西夏交界的葭州(今陕西佳县)的报复性行为,致使夏金关系破裂。

1211年,齐王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他即位后,一改桓宗时附金抗蒙的政策,从开始攻金,进而附蒙攻金,并企图乘蒙古进攻金国的时机,掳掠财物,扩张领土。西夏在进攻中往往占不到便宜,而蒙古却又对其不断攻围,遵顼乱了方寸,又时而联金抗蒙,时而联宋抗金,反复无常。1223年12月,遵顼在蒙古军的威逼下,被迫将皇位传给次子德旺,自己成了夏国历史上惟一的太上皇。◆党项穹庐家族岩画这幅岩画高90厘米,宽100厘米,是党项族早期生活的生动写照,刻于内蒙古阿盟阿右旗曼德拉山。这里岩画作品有6000多幅,大多数是党项早期作品,堪称党项族的岩画宝库。这幅岩画刻于黑色花岗石上,在画面显要部位,刻绘着多座尖顶式穹庐,即俗称的“马架子”,这是最原始的穹庐形式。里面有人端坐其中,穹庐中间的应该是这一家族的始祖,两边的是其后人,数层人物表示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情况。

献宗德旺即位以后,改变遵顼依附蒙古的政策,重新和金朝修好,共抗蒙古。1224年、1225年,他先后两次派使节与金朝议和,商定双方相互支援。但这时蒙古已经兵临金都城下,金朝危在旦夕,自顾不暇,已无力援助西夏。而这时德旺又收留了成吉思汗的仇敌。成吉思汗以此为借口,在1226年亲率大军,攻破黑水城,向其都城兴庆府进发。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5月遵顼病死;7月,德旺也受惊吓而死。德旺的侄子南平王李继立皇位,即末帝。面对蒙古军的强大攻势,末帝虽然组织抵抗,终究于事无补。1227年春,李被蒙古军围困在中兴府。半年后,粮尽援绝,李向蒙古请降,被蒙古军杀死。蒙古军在中兴府实行屠城,西夏灭亡。◆西夏·花形金盏托该盏托形状象莲花,由托盘和盏两部分组成,用纯金制成。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

党项悲歌

“国亡史作”,这是汉唐以来修史的传统。但元朝人在修前朝史时,却未给与辽、宋、金鼎立约200年、幅员两万里的西夏王朝修一部专史,只是依据辽、宋、金三朝旧国史编成份量不大的传记,附于3部正史之中。有关西夏史事,篇幅如此之少,为后世研究西夏史乃至辽、宋、金史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那么,为何元朝人不给西夏修一部专史呢,这个问题自清乾嘉以来,诸多论者在辑佚重撰西夏史实时,均不能回答。目前,学术界基本上认同以下的几点理由。

首先,西夏作为辽、宋、金的藩属国,不合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虽然西夏时期党项人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西夏文化,足以与辽、金文化并驾齐驱而毫不逊色,但就从唐宋以来的儒家正统观念来看,西夏不具备单独修“正史”的资格,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李元昊依靠武力,曾摆脱宋的约束而独立称帝,但在1044年达成的庆历和议,西夏最终还是接受了“国主”的封号。故平心而论,西夏始终是一个偏霸一隅的地方政权,与辽、金的地位有所不同。

其次,蒙古统治者仇视倔强不顺的西夏,想“灭其国并灭其史作”。成吉思汗为了征服吐蕃和金国,首先把战争的矛头对准西夏。然而从蒙古第一次进攻西夏起,便遭到西夏军民极为罕见的顽强抵抗。这种抵抗使蒙古征服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加深了蒙古人对西夏的仇恨情绪。蒙古人灭亡西夏后的血腥屠杀,极大地殄灭了西夏文化,所有西夏实录、谱牒之类的典籍等,均毁于战火而无能幸免。元人修史时,即或摈弃民族狭隘主义和正统思想的束缚,亦难为无米之炊。这应该是元代史官没有为西夏单独修成一史的根本原因。◆西夏·大佛寺大佛殿大佛寺坐落在今甘肃张掖市,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有大卧佛一尊,故俗称大佛寺。大佛殿是寺内主体建筑,坐东朝西,两层楼,重檐歇山顶,用青筒瓦覆盖。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史书的修撰就有了官私两条途径。辽、金二朝均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史料的搜集、整理、编修,反观西夏则大不相同。就总体情况来看,西夏是一个不重修史的地方政权:目前文献中基本没有关于西夏修史机构的记载,出土的西夏文物也没有一部有关西夏国史的文献,这也是无法为西夏修专史的一个客观原因。

由于没有一部专门的西夏史,学术研究面临资料缺乏的处境,对西夏的研究总体上处于滞后的局面。但是,随着黑水城文物的出土和整理以及西夏文字的解读,西夏学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西夏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风雨西夏

西夏从李元昊于1038年正式建国算起,至1227年为蒙古所灭,传10帝,存在了189年。如果以其远祖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虽未称国而王其土”,则他们到西北地区已历时347年,先后与五代、北宋、辽朝、南宋、金朝长期并立。其时,也有曾经盛极一时的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雄居其西、南两边。在这样的政治地理环境、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稀少的人口和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西夏能够长期延存,使世人颇觉神奇。西夏之所以能在政权迭变的北方维持这么长的时间,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其灵活的对外政策。

■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在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北抵大漠、南邻萧关的西夏王国里,由于自然条件与地理结构的差异,大致可以划分为鄂尔多斯高原、贺兰山与河套平原、阿拉善高原、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以及横山至天都山山界5大块。总体来看,西夏的自然条件相当严酷,戈壁沙漠占全境2/3以上,但农牧业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即使鄂尔多斯与阿拉善沙漠戈壁滩上,也并非全是不毛之地,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周围,水草肥美,牲畜生息,构成一个个沙漠中的小绿洲。这种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西夏的农牧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西夏立国长久的根本原因。西夏·张掖大佛寺涅像1098年塑,身长34.5米。涅像又名卧佛、睡佛,在佛教艺术中比较常见,但像这样大的涅像为数不多。释迦侧身而卧,头前脚后各立一会众,身后立十大弟子。殿内两侧还塑有十八罗汉,是一组群雕。

河套指今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地区。西夏对于该地区的控制和经营,是西夏能够雄踞西北,长久立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套地区不但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而且军事地理形势十分重要,所以历代西夏统治者都视之为“立国之本”,对河套地区进行农田水利的开发和建设,并将这里建成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的中心地带。

西夏四周边界,多为险山恶地,地文特征显著。西夏统治者又善加利用,使西夏占有了军事和政治的先机。不过,只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并不能支持一个政权的建立和持续,西夏能够长期立国建制,还有更多地缘政治因素使然。

首先是西部强大民族的衰落为西夏扩张立国提供了“舞台”。早在西夏之前,就有回纥和吐蕃两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雄居中国西北和西南。西夏在成长过程中与这两个少数民族的矛盾也最为突出。但由于这两个少数民族从唐朝后期到两宋逐渐分化衰落,因而有利于西夏的兴起。

其次是两宋时代中国境内的政治地理形势有利于西夏的分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就逐渐南移,并带动了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南移,这一过程在南宋最终完成。宋王朝偏安一隅,这给西北的西夏以相对宽松的政治空间。自从五代石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长城体系便被辽打破,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共存于“中原”范围内。在契丹的威胁下,北宋一直很难集中精力来专事对付西夏,因而给西北部的西夏政权的形成和延续以良好的时机和环境。

■灵活外交

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只是西夏立国久长的客观原因,而西夏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则是其重要的战略支持。西夏及其建国前的党项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党项羌内徙前后及党项夏州拓跋政权建立后与周围民族的关系。这一时期党项因为势力较弱,没有同周围强大的政权针锋相对,而多采取依附中原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发展,最终建立国家。◆西夏·弥勒经变图局部这是万佛洞东壁上弥勒经变图的伎乐部分。

党项羌内徙前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其居地一度处于吐谷浑行国领地之中。大约在北周时,党项羌就开始摆脱吐谷浑的直接控制,随后其活动范围一度深入到南山(今昆仑山)附近。这一时期党项羌对外联系和发展的重点在东部。北周前后大批党项羌迁居松州,此后旭州、会州、金城等地都有党项羌迁居。党项拓跋等部为了免遭被奴役的厄运,在唐中央政府的帮助下,由松州迁往陇右庆州,后又迁往平夏(今宁夏固原北三营附近)。公元881年,平夏部党项大首领拓跋思恭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党项李氏成为名符其实的地方藩镇。党项夏州李氏政权建立后,经五代到宋初,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比较友好的臣属关系。

第二阶段从李继迁起兵抗宋开始,到崇宗乾顺弃辽附金为止。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西夏建国前夕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关系,建国后与辽、宋三国鼎立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迫使定难军留后李继捧献出世居的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试图一举消灭夏州拓跋政权。但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在抗宋战争屡屡受挫后,于公元986年臣附辽朝以对付宋朝,最终于公元997年夺回了五州之地。党项以此为基地,接着向西发展,1002年夺取宋朝西北重镇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

李继迁之子李德明袭位后,派使南和宋朝,进行榷场贸易。同时趁机“北收回鹘锐兵,西掠吐蕃健马”,至李元昊嗣位,完成了对西凉吐蕃与甘州回鹘的征服。1036年,李元昊占领了河西走廊,奠定了西夏的疆域范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他经过了同宋、辽的战与和,使三方力量达到了均衡,摆脱了依附行为,使夏国巩固、独立并强大起来。为了使宋朝承认大夏国的“独立”,李元昊接连发动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攻势,结果是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仍保持名义上称臣,宋岁“赐”西夏绢、银、茶等物。

第三阶段从西夏弃辽附金到蒙古灭夏,即西夏王国的后期。这一时期西夏又长期和南宋、金鼎足而立,但其外交重点则在占据中原的金朝。

12世纪初,在大金帝国的猛烈攻击下,辽朝灭亡在即,一贯善于应变的西夏为了生存和发展,迅速改变外交政策,弃辽附金。夏依靠金朝庇护,攻击辽、宋,扩展了自己的疆域。13世纪初,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保持了80年之久的夏金关系发生了剧烈地变化。1209年成吉思汗兵围中兴府,金主卫绍王拒绝了西夏的求援,从此两国关系破裂。蒙古帝国前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将夏、金相继吞灭。

西夏与蒙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战争,在前后总共22年中,双方战争主要集中在1205~1209年和1224~1227年两个时期。而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即1209~1224年,除蒙古帝国在1217年对西夏进行过一次报复性进攻外,总体上处于休战状态。面对蒙古的反复进攻,夏国游离于大国之间,或附蒙侵金,或联宋攻金,或联金抗蒙,但最终也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

总之,西夏根据自己有利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环境,附强攻弱,并根据自己的实力及辽、宋、金的强弱形势的变化,决定联合谁,打击谁。这种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使其得以建国并且长期存续。但是,由于其依违于诸政权之间,“强则叛乱,弱则请和,叛则利于虏掠,侵犯边境,和则岁赐金缯,若固有之”。这种政策只有灵活性,而缺乏一贯性,在各个政权势力制衡的时候尚可以起到延续国祚的作用,一旦这种制衡不复存在,西夏就无法避免灭亡的命运。◆蔚为壮观的百八塔全景在黄河上游的青铜峡西岸陡峭山坡上,保留着一处完整的古代塔群,以塔数命名为百八塔。百八塔的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帛书。

第四章 雄霸百年的大金朝

金是继辽之后又一个统治北方广大区域,并且与中原王朝长期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相对于辽而言,其征服力量更为强大,势力范围更为广阔;相对于当时的中原南宋,金在军事方面更为主动,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的角色。但是,金朝在这一时期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军事强势,又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弱势。甫一接触中原文化,金王朝就在经历着自民族厮杀的战场向民族融合的熔炉转化的历程。

事出“海东青”

■女真社会的发展

11世纪中叶,乌古乃任完颜部首领时,用铁制造农具和兵器,力量日益强大,邻近部落纷纷归附,形成了以完颜部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这时,辽为了羁縻女真族,授予乌古乃“女真部节度使”的官职。从这时起,女真族的历史才有年代可纪。同时,在契丹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女真族“官属、纲纪渐立”。

乌古乃死后,劾里钵、颇剌淑和盈哥相继为完颜部的第七、八、九代首领。这一时期,女真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国家组织开始趋于形成,进入奴隶社会阶段。◆金·界壕

盈哥死后,劾里钵的长子乌雅束继位。乌雅束死,其弟完颜阿骨打在1113年继任完颜部的首领后,虽然承前代“富庶之余,兵强马壮”,但这时契丹贵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成为女真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北珠与海东青

生女真名义上是辽朝属部,但辽对他们仅是“羁縻”而已。辽主每年秋猎,生女真首领往往得跟随呼鹿、射虎、搏熊。但是辽朝统治者根本不将他们放在眼里。这使得女真人对辽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至辽末,辽统治者对生女真各部的骚扰日甚一日。◆金·镏海青铜饰片海东青是契丹人喜爱的猎鹰。在契丹人墓葬壁画和装饰具上,常常可以见到海东青图案。在这张饰片上,海东青神态凶猛、目光犀利,錾刻得十分生动逼真。

生女真遇到的骚扰,与宋、辽榷场贸易有关。北宋徽宗时期,统治集团盛行奢侈之风,宫禁中竞尚北珠。这种珍珠是北宋通过榷场贸易从辽朝获得的,而辽朝则取之于生女真地区。辽天祚帝曾想禁止与宋进行这宗贸易,但臣僚认为宋朝倾其府库购买无用之物,将日益困弊,对辽朝有利,于是仍任其市易。不料契丹贵族也渐受其影响,同样开始了爱好北珠的习尚,北珠需求量又有所增加。这种珍珠产于辽东大海中,藏于珠蚌内,须到十月才能下海采取。北方的十月,海上往往已覆盖着厚达尺余的坚冰。此时,人们若凿冰入海捕蚌取珠,无论如何也受不了水中的寒冷。但当地产一种以蚌为食的天鹅,它们吃了蚌之后,将珠藏于嗉内。此外,还有一种猛禽叫“海东青”,专能击杀天鹅。因此,人们只要能得到海东青,就能够捕得天鹅,并从其嗉中取珠。于是,海东青成为辽、金争夺并构怨的重要原因。

辽与金对海东青的追求,也与其本身的四时捺钵有关。契丹、女真以及紧随他们之后建立元朝的蒙古族,都是北方民族。他们除有宋人那种对宝珠的喜好,更有行帐围猎的习俗。而契丹人的围猎,猎鹰是必不可少的。偏偏女真人娴于养鹰、训鹰,特别是调驯海东青。在金朝,像海东青这样一种猎鹰在女真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种禽兽而已,实际上已具有某种图腾的性质。

辽朝统治者每年正月到四月捺钵游猎,捕捉天鹅,海东青是必不可少的猎禽。海东青每年由鹰房子弟向五国部、女真部索取。辽统治者需要用北珠换取北宋的消费品,他们爱珠如命,同时也嗜鹰如命,就对女真加紧催逼。契丹统治者每年都督促生女真发兵千余进入五国部境内抢夺海东青,五国部因此与生女真发生激烈战斗。海东青是他们矛盾的焦点所在。

■银牌天使与鹰路之战

捕捉海东青已经使生女真不堪其扰,北珠需求量的增长令女真各部的贡献已不能满足需求,辽遂大量向榷场购求。在与女真的贸易中,辽方任意压低价格,且时时欺侮甚至拘禁女真人,又恶化了与女真的关系。契丹沿边诸帅每次率兵前来索取,都毫无例外地要对生女真各部科敛百出,要求生女真人进奉各种各样的礼物。特别是所谓“银牌天使”,每次到来,还要寻找生女真年轻女子“荐枕”。最初他们是在中、下户人家留宿,以未嫁女子侍寝。后来,使者络绎不绝,自恃奉天子使命,不把生女真人当人看待,专择美貌的已嫁妇女侍寝,而不问其社会地位高下。

生女真人为反对辽朝使者的骚扰,不断起而阻绝通往五国部鹰路,并且执杀了辽朝的捕鹰使者。为此,辽道宗命生女真最为强大的完颜部帮助讨伐。完颜部首领盈哥与辽相互为用,辽利用他进行鹰路之战,保持鹰路畅通;他则借重辽的声威,乘机统一女真各部。1096年,房括部跋葛勃堇被温都部人跋忒杀害,盈哥命阿骨打率师讨伐跋忒,然为纥石烈部的阿所阻。当盈哥亲自率师前来讨伐时,阿向辽求援。此事直至1100年,阿仍向辽不断申诉,辽遂遣奚节度使乙烈前来,要求盈哥赔偿阿的损失。盈哥及其僚佐从这件事中充分认识到,辽对生女真各部实现统一是非常不情愿的,所以会支持阿。他们决定无论如何不能向阿让步。为此,他们先向辽朝统治者施加压力,盈哥又暗中令主隈、秃答两部女真人故意阻绝鹰路,同时又让鳖古德部节度使对辽朝游说要开鹰路,非得借助于生女真节度使不可。辽朝无奈,只好命盈哥讨伐阻绝鹰路者,而阿索赔之事不了了之,鹰路也自然重开。辽对完颜部首领盈哥的依赖越深,盈哥号令生女真各部的权威也就越大。◆山西大同华严寺金代壁画

1102年,辽将萧海里叛入女真阿典部,并遣使约盈哥共同伐辽,遭到了盈哥的拒绝。辽派兵数千攻萧海里不能克,而盈哥却以所募甲兵千余人独取萧海里而杀之,然后将他的首级送至辽朝。第二年,盈哥病故,其侄乌雅束袭位,在位11年。这期间,完颜部进一步加强了对生女真各部的控制,并且协调了与高丽的关系,从而使得他们在未来对辽的战争中,免除了后顾之忧。

阿骨打抗辽建金

■奋起抗辽

阿事件成了辽与女真贵族矛盾激化的诱因,也成了女真人抗辽的借口。女真贵族认识到自身力量之后,对辽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一改以前的奉命唯谨或阳奉阴违的做法,公然在辽统治者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

乌雅束继为节度使后,与高丽争夺曷懒甸、苏滨水一带的女真部落,巩固了联盟的东南诸部。并以辽不遣还阿为由,拒绝向辽贡献海东青。1113年,乌雅束死,其弟阿骨打为节度使。阿骨打胸怀大志,义气雄豪,曾在前一年辽帝春捺钵头鱼宴上,拒绝为辽帝歌舞助兴,与辽的矛盾、冲突公开化。

1114年,阿骨打在掌握了辽朝东北边防的实情后,毅然决定对辽用兵,发动了对辽边城的攻击。诸军集于涞流水,阿骨打登山誓师,揭露辽朝罪恶,又激励女真将士:“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庶人官之,先有官者叙进,轻重视功。”诸军士气高涨。至辽境,与辽部署的渤海守军激战,阿骨打身先士卒,诸军勇气倍增,辽军大溃。遂乘胜进军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阿骨打以2500人誓师,攻克宁江州。宁江州之战的胜利,使女真人受到极大鼓舞,部分女真贵族提出了建国自立的主张。

辽朝在宁江州失利后,遣军屯驻距宁江州不远的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以备女真。阿骨打利用辽军的麻痹思想,出其不意抢渡鸭子河(松花江一段),以甲士1000多人突袭辽军于出河店,又获全胜。出河店战役对辽朝的影响很大:天祚帝受到北院枢密使萧奉先的蒙骗,按照萧奉先的建议赦免了战败的兵将,使诸军认为“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从此以后士无斗志,遇敌即溃逃。◆头鱼宴上的阿骨打1112年,辽天祚帝在长春州(今吉林长春)举行豪华的“头鱼宴”。酒宴半酣,兴致盎然的天祚帝命令女真各部首领依次舞剑。本来就对辽国统治者充满了仇恨情绪的完颜阿骨打断然拒绝了天祚帝的要求,不肯起舞。这令宴会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在统一女真诸部和抗辽斗争中,女真贵族锻炼和培育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组织了一支敢打敢拼的军队,在宁江州、出河店两次大战后,又以俘获的人口、装备充实了军力,实力迅速发展。辽人曾说过:“女真兵满万,则不可敌。”至此,这支令辽军丧胆的女真军,兵力骤增至万人。

与辽军的两次较量,使女真人对辽朝政治的腐败、军事的无能、士气的低落、民心的涣散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

■议和之路

完颜阿骨打率领的女真军队虽然出师告捷,但是,他们面对强大的辽王朝,还没有胜算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阿骨打一方面于1115年建国,国号为金,建元收国;另一方面以“和议佐攻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实力。当时的态势是:不惟辽朝五京当时尚未受到任何威胁,就连辽朝控制生女真的军事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也还没有被女真人攻克。在这种情形下,完颜阿骨打才决定与辽朝进行和议,讨价还价。

双方的议和活动从1115年正月就开始了,阿骨打提出议和的先决条件是:“若归叛人阿,迁黄龙府于别地,然后议之。”其实,归还阿只是一个借口,阿骨打所提的条件,其实质性的内容是第二点,即“迁黄龙府于别地”。参校其他各种史料来看,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主要是因为不堪忍受辽朝的压迫,在他起兵之初,并没有推翻辽朝并取而代之的打算,而只是想争取女真族的独立地位罢了。

从1115年正月开始的议和活动,持续到当年九月。其间双方使节至少往返4次,但各自提出的条件相距太远,谈判没有结果。

阿骨打见和谈无望,于是在1115年九月攻克了黄龙府。天祚帝见黄龙府失陷,下令亲征,率辽军、汉军10余万,号称70万,讨伐女真。由于耶律章奴的废立活动,天祚帝的亲征军没有与金人接触便撤回,女真军以轻骑2万奋勇追击。两军战于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西),辽军大溃,“死者相属百余里。获舆辇幄兵械军资,他宝物马牛不可胜计”,天祚帝逃往长春州(今吉林大安西北)。1116年,辽裨将渤海人高永昌自立于东京(今辽宁辽阳)反辽,他抵挡不住辽讨伐军的压力,遣使向金求援。金太祖乘机占领沈州(今辽宁沈阳)、东京,擒高永昌,将东京州县和南路系籍女真纳入完颜部统治之下,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金·青玉“龟游佩”玉呈青白色,通体镂空。中央饰一只长尾的鹦鹉立于树枝上,两侧饰花卉和枝叶。

继攻陷东京之后,1117年,金军又攻陷了长春州,辽东北面诸军不战自溃,紧接着,泰州(今吉林白城市东南)也被攻下。长春州是辽朝皇帝春季捺钵之处,而辽朝的二元政治体制,使得捺钵成为辽朝的政治中心。攻下长春州,对于辽、女真都是一个相当重大的事件。至此,女真贵族认为已经具备了与辽分庭抗礼的资格。阿骨打一方面巩固新得的州县,一方面派出和谈使者,要求得到辽朝承认,女真完全摆脱辽朝的控制。

阿骨打认为此时女真人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取辽而代之的地步,于是和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议和活动。此次议和大约始于1118年初,一直持续到1120年三月,围绕着册封问题讨价还价,双方互遣使节不下十次。1120年春,宋金达成夹攻辽朝的“海上之盟”,双方约定翌年共同夹击辽国。此时女真人才终于下定灭辽的决心。同年三月,完颜阿骨打“诏咸州路都统司曰:‘朕以辽国和议无成,将以四月二十五日进师。’”四月,阿骨打率军亲征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拉开了与辽决战的架势。

■取辽代之

北宋的介入,改变了女真对辽的态度,使他们由初期脱离辽朝控制,进一步发展为取辽而代之。1120年三月,金朝单方面停止议和,五月,陷辽上京,同时分兵攻庆州。

1121年,辽都统耶律余睹降,金对辽军情、国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必胜的信心。十二月,太祖以幼弟忽鲁勃极烈完颜杲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