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0:25: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涵义

1.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疾病观

人们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又把疾病定义为不健康,于是健康与疾病就成为人体生命状况的两端。(2)对疾病的认识的发展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要比对健康的认识早得多,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①神灵医学模式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命乃神灵所赐,疾病是鬼怪神灵附身,是神灵对人的惩罚。因此,通过祈祷和驱邪等巫术祛病强体,寻求安康幸福。这是一种迷信的医学模式。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人们开始认为疾病是人体各元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或是“气”发生紊乱而产生。如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和内外因疾病说,以及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体液说等。

③生物医学模式

16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可用生物学的理论观点来解释生命现象,并据此探索疾病治疗的手段,这就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确定生物致病原因,阐明其机制与规律,以及在传染病预防和重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有同样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开始确定了现代医学关于健康的心身统一、整体、综合、全面的观点,也可以称之为“大健康观”。

2.健康的定义(1)汉语中的定义

汉字中的“健康”涵义包括了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需要三个方面的内容。(2)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定义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生理身体的健康。(3)社会学角度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个体参与复杂社会体系的这一本质为基础,将健康定义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4)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①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②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障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

③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中,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都可以纳入心理健康之中。

3.健康的标准(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有10个方面的标准:

①有足够的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2)“五快”和“三良好”

①“五快”

a.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b.便得快:一旦感觉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c.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d.走得快:行步自如,步履轻盈;

e.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②“三良好”

a.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

b.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和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c.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尊重他人人格,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二)心理健康的涵义

1.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1)两者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目前有三种观点:

①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等同

认为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英文mental health的不同译法,也可称为精神卫生或精神健康。

②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分开

认为心理卫生是mental hygiene,强调一种过程和活动;心理健康是mental health,强调一种结果和状态。

③混用概念称呼不同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解释,心理卫生原名应称心理健康,但仍习称心理卫生。(2)两者本质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意义相同。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2.心理健康的定义(1)通常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2)各学派的定义

①精神分析学派

a.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爱和工作的能力;

b.艾里克森在社会发展理论中,把“勤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当作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者用“适当的社会行为”来定义心理健康。心理的功能运行是一种连续的个体、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健康行为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结果。

③人本主义学派

a.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天性的人就是心理健康者;

b.罗杰斯把自我接纳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之一;

c.弗兰克认为,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

d.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为心理健康者;

e.弗洛姆强调心理健康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性。(3)中国传统思想的定义

①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是长期生活实践特别是医学实践的产物,主张形神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②通常认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就会具有较高的心身健康水平,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在心身健康中的作用;

③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八字,即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也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4)心理健康的广义与狭义

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②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5)总结性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①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相对性,包含两层涵义:

a.与大多数人相比,个体的心理功能是正常的;

b.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②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的基本原则

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a.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客观环境保持同一。失去同一,即失去平衡,则心理失调,行为异常。

b.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如果失去这种协调和统一,必然会出现异常心理。

c.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在外部环境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出现明显变化,就应考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准则。

1.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分析(1)西方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观点

①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标准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b.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c.有幸福感;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②美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标准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全面、复杂,也比较具体、细致,共计26条。

③马斯洛和密特曼的标准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影响深远,它们是:

a.有充分的安全感;

b.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c.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d.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e.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f.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g.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h.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i.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j.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④斯柯特的标准

心理学家斯柯特提出,心理健康可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衡量。它们是:

a.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b.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c.人际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有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承担社会责任,有稳定的职业,有工作和爱的能力。

d.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

e.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人。

f.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g.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h.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

i.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幸福感,摆脱了自卑感。

j.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⑤杰霍塔的标准

在目前的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霍塔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观点影响很大,他从综合各家共同点的角度概括出健全人格的标准是:

a.自我认知的态度

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探索,自我概念的现实性,接受自我、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理认同感觉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b.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

实现自己各种能力及才干的动机水平、实现各种较高目标的程度。

c.整合的人格

各种心理能量的适宜的动态平衡,有完整的生活哲学,在应激条件下能坚持并具有忍耐能力和应付焦虑的能力。

d.自主性或独立性

遵从自身的内部标准,行为有准则,行为的独立程度合适。

e.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没有错误的知觉,对于所预期及所见之物重视实际证据,对于他人的内心活动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情心。

f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具有爱的能力,并建立了令人满意的性关系,有足够的爱、工作和娱乐,人际关系适宜,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⑥罗杰斯的标准

a.经验的开放性;

b.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c.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d.有较强的自由感;

e.有高度的创造性;(2)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观点

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概念,但是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

2.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依据

目前,心理健康标准确立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六种:(1)统计测量

根据统计学的常态分布曲线,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正常与不正常为一连续的曲线,其广大的中间地带是正常的,两端则是偏离的。(2)社会规范

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适应程度为出发点。这一依据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社会规范并非总是非常明确和一致,它未能解决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和偏离社会规范者却未必都有心理问题等问题。(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判定法是以个体是否表现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判断人们的心理正常与否。(4)临床诊断

这是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5)主观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某人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判别依据,通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标准来用,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单独标准使用。(6)身心发展

这种标准认为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较低者为异常。以这种标准来判定心理健康与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个体的社会性,客观性也不够,缺乏操作性。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1)基本认识

确立心理健康标准,需要明确以下基本认识:

①心理健康标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②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个体层面,又要注重社会层面;

③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适应标准,又要注重发展标准;(2)层次结构

心理健康有一个内在的层次结构: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积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3)关键要素

作为心理健康关键要素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关系:

①人—己关系,是指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关系,即认识、接纳、完善自我等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②人—人关系,主要包括与师长、同伴、异性、家庭关系等的处理;

③人—事关系,包括如何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休闲等活动;

④人—物关系,即协调与物质(金钱)、科技(工具)、环境(自然)、社会(政治)等的关系。(4)标准的界定

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智力水平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②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它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③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以下具体特点:

a.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b.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④生活平衡积极

心理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满足,他们能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⑤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动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⑥情绪乐观向上

情绪乐观向上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快的、稳定的。

⑦意志行为健全

a.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b.反应适度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

⑧人格统一完整

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⑨心身特征一致

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心身特征一致,表现为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

1.教育类名称

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简称为心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提法涵义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2.咨询类名称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涵义十分广泛,也是多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辨析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三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会遇到的名词。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和辅导人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适应环境,设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且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增强自身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涵义是: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维护和增进咨询对象的心理健康,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当事人进行帮助,以消除和缓解当事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促进其人格健康协调地发展,恢复其心理健康的过程。

4.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1)三者之间的差异

①在对象、目标上的差异

a.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心理辅导关注对象的未来,重点是预防,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提供知识性服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b.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或有轻、中度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心理咨询关注对象的现在,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c.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心理治疗关注对象的过去,重点是矫治,根本目标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

②在方式、时间、过程、方法上的差异

a.在方式上,心理辅导多倾向于采用团体辅导或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采用个别对待的方式;

b.在时间上,心理辅导可以是终生的,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个可长可短的定时,难以持续终生;

c.在实施过程的积极主动性上,心理辅导多表现为辅导人员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实施方面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相对被动,要等求助者主动来访,在时效上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d.在方法上,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组织、计划和具体方法等结构化成分,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更加灵活、富有弹性和针对性,需适时调整结构和计划。(2)三者之间的联系

①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来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三者是并列的关系;

②从概念的种属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属概念,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种概念;

③从服务的范围广度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依次是包含关系;

④就纵向的解决问题的深度而言,表现为由表及里的依次递进关系,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⑤就其共同点来说,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者都被认为是心理有问题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即通过学习来改变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三者都强调咨访双方之间的合作,以建立一种民主、和平、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能为他们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等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得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

1.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2.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降低目前因教育弊端带来的各种过度的学习焦虑,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校实施创新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是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增进其良好的人际适应,塑造其完整而独立的创新个性及人格,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1.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是人的身心以及构成身心两方面的各种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佳存在状态和不断自我超越的动态过程。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自我和谐。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和谐。

2.有利于学生的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即个体与人相处融洽,其本质是一种良好情感的社会交换的状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和谐。

3.有利于学生与环境的和谐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配合国家资源缺乏、环保问题的国情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人生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合理的消费观,使得青少年学生在投入社会的发展建设中时,能够有意识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应如何理解健康?其标准是什么?

答:(1)健康的定义

①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②社会学角度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个体参与复杂社会体系的这一本质为基础,将健康定义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③WHO的定义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中,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都可以纳入心理健康之中。(2)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一个整体、全面、综合的观念,因此,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

2.心理健康的涵义是什么?

答: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相对性,包含两层涵义:(1)与大多数人相比,个体的心理功能是正常的。(2)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3.简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标准。

答:(1)《黄帝内经》中的思想

聂世茂根据《黄帝内经》的心理健康思想,在《(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中总结出心理健康的九条标准:

①经常保持乐观心境;

②不妄想妄为;

③不为物欲所累;

④意志坚强,循理而行;

⑤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的生活;

⑥心神宁静;

⑦热爱生活,人际关系良好;

⑧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⑨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2)“和”的思想

金勇、郭力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的健康心理的宗旨大多可归结为一个“和”字,在整体上把关系与和谐作为健康心理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求在身心阴阳的平衡、形神统一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升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这个标准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就是人与社会盼和谐统一,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这个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思想的理论基础。

4.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依据?

答: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依据有:(1)统计测量

根据统计学的常态分布曲线,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正常与不正常为一连续的曲线,其广大的中间地带是正常的,两端则是偏离的。(2)社会规范

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适应程度为出发点。这一依据并非一成不变。(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判定法是以个体是否表现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判断人们的心理正常与否。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偶然与长期行为的区分。(4)临床诊断

这是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5)主观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某人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判别依据,通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标准来用,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单独标准使用。原因在于,真正能感受心理痛苦的人,大都是自我定向完好、情感活动基本正常的人,这些人即使有心理障碍,也多属轻微障碍。(6)身心发展

这种标准认为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较低者为异常。以这种标准来判定心理健康与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个体的社会性,客观性也不够,缺乏操作性。

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准则。(2)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目前的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霍塔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观点影响很大,他从综合各家共同点的角度概括出健全人格的标准是:

①自我认知的态度

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探索,自我概念的现实性,接受自我、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理认同感觉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②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

实现自己各种能力及才干的动机水平、实现各种较高目标的程度。

③整合的人格

各种心理能量的适宜的动态平衡,有完整的生活哲学,在应激条件下能坚持并具有忍耐能力和应付焦虑的能力。

④自主性或独立性

遵从自身的内部标准,行为有准则,行为的独立程度合适。

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没有错误的知觉,对于所预期及所见之物重视实际证据,对于他人的内心活动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情心。

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具有爱的能力,并建立了令人满意的性关系,有足够的爱、工作和娱乐,人际关系适宜,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是什么?

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7.简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答:(1)三者之间的区别

①在对象、目标上等的区别

a.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即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心理辅导关注对象的未来,重点是预防,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提供知识性服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b.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或有轻、中度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心理咨询关注对象的现在,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c.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心理治疗关注对象的过去,重点是矫治,根本目标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

②在方式、时间、过程、方法上的区别

a.在方式上,心理辅导多倾向于采用团体辅导或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采用个别对待的方式。

b.在时间上,心理辅导可以是终生的,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个可长可短的定时,难以持续终生。

c.在实施过程的积极主动性上,心理辅导多表现为辅导人员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实施方面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相对被动,要等求助者主动来访,主动对问题学生进行咨询与治疗则难以奏效,在时效上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d.在方法上,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组织、计划和具体方法等结构化成分,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更加灵活、富有弹性和针对性,需适时调整结构和计划。(2)三者之间的联系

①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来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三者是并列的关系。

②从概念的种属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属概念,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种概念。

③从服务的范围广度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依次是包含关系。

④就纵向的解决问题的深度而言,表现为由表及里的依次递进关系,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⑤就其共同点来说,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者都被认为是心理有问题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即通过学习来改变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三者都强调咨访双方之间的合作,以建立一种民主、和平、和谐的人际关系。

8.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答:(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②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③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④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

①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②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负担;

③有利于学校实施创新教育。(3)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和谐;

②有利于学生的人际和谐;

③有利于学生与环境的和谐。

第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这是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期或孕育期,处于心理测量和心理诊断的水平。

2.第二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童年期,处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水平。

3.第三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荣期,处于综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水平。 (二)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从广泛意义上说,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兴起主要受益于心理卫生、心理测量和职业辅导这三个领域的发展及推动。

1.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及患者开始的。1792年,法国人皮内尔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被看作是提倡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

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1)高尔顿的贡献

高尔顿首先倡导测验运动,他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2)卡特尔的贡献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3)比奈的贡献

20世纪初,比奈与西蒙合作,发表了比奈—西蒙量表,并提出了智力测验的标准。比奈的贡献在于使用心理测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变成现实,因而成为现代心理测量的先驱者。(4)桑代克的贡献

桑代克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

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1)早期心理辅导

1894年,美国旧金山加州工艺学校在梅瑞里的领导下,开展职业辅导工作。内容有个人分析、个别咨询、就业辅导及跟踪研究等,这是早期心理辅导的萌芽。(2)职业的心理辅导

①1907年,戴维斯任密歇根大瑞城中学校长时,推行职业与品德辅导工作,在学校开展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以帮助塑造学生的个性和防止问题的发生;

②大卫等以不同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寻找职业,了解自己最适合的职业,依据个体差异进行职业选择等;

③1908年,代表人物帕森斯在波士顿创办了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帕森斯著有《选择职业》一书,首用“职业辅导”一词;

④l896年,维特默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此举开创了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先河;

⑤1915年,康涅狄克州聘请心理学家格赛尔在全州巡回对需要的儿童作智力测验,为特殊儿童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三)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清晰、任务明确

①目标清晰明确

随着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以及社会需求、学校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主要任务向着以全民为受体的发展性目标转变,形成了自上而下、环环相扣、涵盖全面的目标体系。

②任务体系齐整

学校心理服务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发展,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拓展到为学生、教师及家长,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社区等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心理服务。(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①内容全面丰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性服务等。

②服务领域广泛

a.服务对象以公立学校为主,包括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

b.服务领域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多样

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学校青年服务中心、校园生活渗透、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等途径进行教育。(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独特有效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除了运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方式。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与认证(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

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加的,2002年大约为1:1800。

②课程设置系统全面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出现了以 “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b.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也设置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包括受训者的专业学习和见习两个部分;

c.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模式包括“科学家—实践者”和“实践者—学者”模式,“应用职业心理学家”模式,“纯学者型”模式。

③专业训练严格要求

a.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水平,最少需要经过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和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经过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和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

b.法国对工作者的资格要求是:进入大学心理学专业学习两年,至少有三年教师训练和五年小学或学前工作经历等;

c.英国心理学会规定工作者的最低资格条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验、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等。(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认证规范

①认证标准严格

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包括培养机构资质的认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两个层次,培养机构资质需要得到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认证。

②认证体系完善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分为两类:

a.州强制的资格认证,由州政府的教育部和心理学审查委员会分别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和执照颁发;

b.国家水平的自愿的资格认证,由国家咨询员认定委员会负责,有职业、老人学、心理健康、学校和成瘾等5种专业资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监管(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发展迅速

①学术组织不断增多;

②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③政府投入不断增长。(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严格

①评估作用日益突出

美国特别重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对辅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辅导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

②伦理规范逐步完善

1990年,伦理学委员会将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介绍、前言及总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能力、正直、专业及科学的责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3)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的缺陷

①心理健康教育主干理论研究乏力与弱化;

②研究取向上偏向于纯粹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策略,回避与淡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研究取向等。(四)亚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发展历史

大众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

①1946年日本开始新的教育改革;

②到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文部省于1949年出版了《中学、高中的学生指导》,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也陆续翻译并出版;

③1953年,日本第一个学生心理咨询室在东京大学诞生;

④截至1988年,80%的学校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或保健管理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咨询活动。(2)从业者的种类

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相关工作的人员有精神保健福利士、临床心理士、认定心理士、产业辅导员、学校辅导员等16种之多。(3)学校从业人员认证资格的发展

日本实行专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一般由国家部门如文部省、劳动省等管辖下的财团法人设立的协会具体施行。(4)专业人员的培养

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工作主要由大学承担。对于申请资格认定者的学历,一般都要求具有大学以上的学历并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2.新加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机构设置

新加坡的大学基本上都设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国立新加坡大学(NUS)健康中心下属的咨询与心理服务中心。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咨询中心,由注册的心理学家、咨询师和案例协调员提供专业的咨询。(2)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①在学校和学生聚集的社区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积极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与青少年的沟通,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和沉迷电脑网络而造成的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甚至自闭等心理问题;

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活动吸引青少年儿童,并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凝聚力为目标,寓教育于“提供服务、满足需求、建立秩序”之中的社区管理与社区教育模式;

③通过给社区居民提供职业及技能培训服务,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职业教育和生涯辅导;

④通过社区中心及文化俱乐部、儿童俱乐部等来组织活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各种需求和兴趣;

⑤严格控制网络,尽可能地限制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新加坡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五)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欧美国家普遍重视提高辅导专业人员的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呈现职业化趋势。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专业化

专业化取向不断加强,在培养过程中,欧美国家都逐渐把受训者的实习或见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至少在一年以上。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化取向也逐渐形成一种新趋势。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1)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从关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们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2)欧美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涉及大学生心理压力、自杀、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理解、依恋、态度、自我同一性、种族同一性、深思、迷信行为、社交焦虑、主观孤独感、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以及课程设置是欧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方法,还有研讨会、学生自我保健教育以及健康图书馆。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化

目前,美国的中小学校先后出现了将各种心理健康服务计划整合起来的综合性的服务模式。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全球化

随着各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发展,国际性的专业组织不断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全球化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影响,有各自的特色。

二、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类似于西方学校,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同样源于心理卫生运动、心理测量运动和职业辅导运动。

1.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1)1930年前后,著名教育家吴南轩先生在中央大学《旁观》杂志上开辟“心理卫生”专栏,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萌芽;(2)1936年4月,由我国教育、心理、医学、社会学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共228名代表聚集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从而揭开了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此后翻译出版了一些著作;(3)1948年,我国医学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丁瓒作为我国唯一的代表参加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4)1982年,我国大陆第一个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5)1986年底,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6)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成立时,决定正式成立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2.我国心理测量的发展(1)清朝之前的发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后隋朝实行开科取士,科举制度在我国通行了1400多年。(2)清朝之后的发展

清朝末年,心理学由西方传入我国。

①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心理学实验室;

②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订或改编出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出版心理与教育测验方画的书籍20多种。(3)心理测量在现代的应用

①1980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首次开设心理测量课。许多单位陆续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

②1980后,心理测验开始在实际部门应用,如飞行员的选拔、运动员选材、精神病的诊断、儿童多动症以及智力超常与落后儿童的检查等。

3.职业辅导工作的促进(1)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发展

①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首先倡导职业辅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应的职业和学科;

②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这是当时我国唯一的职业辅导机构,其工作内容与美国的帕森斯开设的波士顿职业局工作极为相似。(2)19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陆一些热心职业辅导实践的学校教师和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开始考察或比较系统地学习国外职业辅导的实践和理论,之后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学校逐渐开展了职业辅导的调查研究与实验。(二)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不断完善

党和政府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相关的政策与指导思想也日益完善和明确。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组织相继成立(1)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大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2)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3)2005年9月教育部组织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由25位长期从事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咨询和研究以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专家作为委员。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各种各样。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

近年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些国家级群众学术团体以及各省市相关群众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国内多项研究成果对评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刊物层出不穷(1)200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专门发表一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阵地。(2)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评估》《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5本教师用书。(3)林崇德、黄希庭等学者撰写了一批学术专著。(三)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

不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形式主义极为严重。

2.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1)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2)小城镇、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几乎是空白。

3.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数量不够

相对于美国,我国所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总数也不超过其人数的1/10,况且也不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2)质量不高

据调查,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了解和掌握。

4.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1)在理论性研究方面,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2)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

5.其它的弱点(1)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最终必然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2)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如重少数、轻全体的个别化倾向等。(四)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化(1)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由于儿童行为和精神问题的日益显现,客观上会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发展,并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1)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步入正规化、制度化;(2)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师、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

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更大、更快发展。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

在未来的工作中,教育者的专业训练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继续教育更加经常化和制度化,有更多的地区将制订执教与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实行资格考核,推行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专业水准和服务质量。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

心理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是中国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方法要更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能反映适合自己国家和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

三、我国台、港、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我国台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1.台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初步建立

①我国台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的教育部门从1957年起先后举办了6期学生辅导研习会,对大中学教职员进行学校辅导的培训;

②一部分人到美国进修辅导,回台湾后协助推动了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

③1958年12月,蒋建白领导成立了“中国辅导学会”,标志着台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初步建立。(2)后期的发展

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在全台湾地区尝试建立并逐渐推广;

②80年代后,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2.台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组织机构较为健全

①台湾地区各级中小学建立学校辅导委员会和辅导室等机构;

②1979年,大学各院校依自身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卫生中心或学生辅导中心;

③此外,还有众多社会性心理辅导机构介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2)方案计划具有特色

①1991年,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辅导工作六年计划》;

②2007年,台湾以“结合整体辅导资源,落实辅导工作,以促进学生自由、适性的发展,陶冶现代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开始核定执行为期6年的“青少年辅导计划”;

③台湾地区还开始推行名为“教训辅”三合一的新体制,在这一新体制下辅导工作人人有责。(3)制度规定较为翔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