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22:53:51

点击下载

作者:(三国)刘邵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物志

人物志试读:

前言

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断提高、智慧不断扩充的历史,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可以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周书》中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吕氏春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说:“贤才,国之宝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人才,讲究用人之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

历史上的人才学思想非常丰富,从用人制度(禅让、养士、九品中正制、察举、科举)到用人方法,从用人原则到用人艺术,从用人之道到用人之忌,从用人的成功经验到用人的种种失误,从对人才的“月旦”(品评)到人才学著述,无不凝聚着古今一贯的人生经验,无不闪耀着圣贤哲人的智慧之光,这是一笔丰富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如何用人,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而用人的基础或前提则是识人、知人,或曰观人、察人。宋代陆九渊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人才难得,关键在于难知。如果能知人,则得人也就不难了。所以自古以来,用人难,知人更难。

那么,如何去识人,去知人,去发现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古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老的“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观人法;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中提出的“六征”观人法: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揆德;

——《史记·魏世家》中魏文侯大臣李克提出的五条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刘劭《人物志》中提出的“八观”、“九征”观人法:“八观”: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九征”: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诸葛亮提出的鉴别人才的七种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患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记载识人用人思想和方法,趣闻和轶事的文献十分丰富,可以说遍及经、史、子、集,见诸儒、道、法、墨、名各家。发掘、整理、研究和批判地吸收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对于今天识别和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为此,我们围绕如何识别和观察人才这个核心,从古代典籍中精选了《人物志》、《长短经》、《观人学》三种,加以整理,名之为《识人三经》,奉献给读者。《人物志》,为刘劭所著。刘劭,字孔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是一部以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科学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人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人物志》融诸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融会贯通,用来品评人物,物色人才。《人物志》以人君为核心,以各类人才为主导,将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件多维结构的理论珍品,构思精巧,表达精美。《长短经》,唐人赵蕤著。赵蕤操行高尚,屡召不仕。潜心研读,学问博大,桃李满天下。唐代一大批著名的文臣武将即出自于赵蕤的门下。如果说兵家谋略侧重于军事(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法家谋略侧重于政治(以《韩非子》为代表),纵横家谋略侧重于外交(以《鬼谷子》为代表)的话,那么赵蕤的《长短经》则集前代谋略思想的大成,全方位阐发了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他以历史学家的博大,政治家的敏锐和谋略家的睿智,结合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分六十多个标题,淋漓尽致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同时升华出深邃的谋略思想,令人体味无穷。

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把正确识人用人当作为政之首,赵蕤亦不例外。他以较大篇幅论述各种人才的特点及其划分标准,识别人才的方法,以及如何驾驭、使用人才等核心问题。其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或君御臣,或臣事君,或上御下,或下事上;大到政治、军事、外交,小到人际交往、人伦纲常;或通过人心看时势,或通过世事看人心;或通过容色举止看人心;或透过人心看举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长短经》称作我国古代第一部人才学专著,并不是浮夸之语。我们这里选取了集中论述识人用人的章节加以注译,以飨读者。《长短经》的注文是赵蕤本人所著。或疏通文字,或阐发文义,或铺陈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我们均予以保留,供读者作参考。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注文部分只作简注,不作翻译。《长短经》底本采自《四库全书》,另以《读画斋丛书》本及其它较早的版本作参校本,择善而从。限于篇幅,不出校记。《观人学》,为邵祖平所著。邵祖平,字潭秋,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学者,与国学大师章炳麟交情深厚,曾执教于浙江大学,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精通典籍,治学严谨。本书就是其于浙江大学期间写成的。初版于1931年。《观人学》甄采古籍,旁征博引,思接千载,全书征引经、史、子、集百余种,涉及儒、道、法、名诸家学说,条分缕析,持论平正,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汪洋恣肆。《观人学》回顾了观人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了这一理论对社会对国家的实用价值,所用大量例证,均出于典籍或信史。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观人学的著作。

本书采用的体例是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对原文,特别是对《观人学》的原文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改正了许多错讹之处;注释力求准确;译文力求明白晓畅。朱立春

《人物志》序

阮逸 撰

人性为之原,而情者性之流也。性发于内,情导于外,而形色随之。故邪正态度,变露莫状,溷而莫睹其真也。惟至哲为能以材观情、索性、寻流、照原,而善恶之迹判矣。圣人没,诸子之言性者各胶一见,以倡惑于后、是俾驰辨斗异者得肆其说,蔓衍天下。故学者莫要其归,而天理几乎熄矣。予好阅古书,于史部中得刘邵《人物志》十二篇,极数万言。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权之轻重,无铢发蔽也。大抵考诸行事,而约人于中庸之域,诚一家之善志也。由魏至宋历数百载,其用尚晦而鲜有知者。吁!可惜哉。矧虫篆浅技,无益于教者犹刊镂以行于世,是书也,博而畅,辨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传之。媲夫良金美玉,籝椟一启,而观者必知其宝也。

《人物志》自序

【魏】刘邵 撰【凉】刘昞 注【原文】①②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聪明邵③其度。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④⑤人物者,官材之总司。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⑥⑦⑧矣。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君子者,小人之⑨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叙诗志,则别风俗[10]雅正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制[11][12]其政不改其俗。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虽不易其方,常[13]以诗礼为首,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躬南面,则援俊逸辅[14]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15][16]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17]为贵。由以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戒,一则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是[18][19]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20]等。举德行为四科之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21]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22]其至矣乎,人鲜之矣,唯圣人能之也。尚德以劝庶几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士仁人,希[23]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之。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24][25],以通拘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洁已而无为,在上者两顺[26][27]其所能,则拘抗并用。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则似托不得逃矣。又曰察其所[28]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终,行必睹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粗可观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不详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29],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注释】

①美:赞美,称赞,倾慕。

②聪明:孔颖达说:“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这里引伸为富于智慧,见闻广博。

③贵:珍贵;知人:认识人。

④诚:假如,如果。

⑤序:次序,顺序。这里指人才各得其位,各得其所。

⑥庶绩:庶,众多。绩,业绩、成绩。庶绩,指各种行业、事功。

⑦爻象: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爻象,即爻的不同组合。

⑧辞:言辞,评语。

⑨志:意志。所谓诗言志。

[10]风俗雅正: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风俗雅正,引伸为民风民俗的和高尚高雅的。

[11]礼乐:即周代的礼仪和雅乐。

[1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代以后,也可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儒家经典。祗:恭敬。庸:有常。

[13]躬南面:指登临帝位,统治人民。古代帝王之位座北朝南,故称。

[14]援:引伸为引来,招来。

[15]尧、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克:能。称:称颂。登庸:推举,任用。二八:高阳氏有子八人,称为“八恺”。高辛氏有子八人,称为“八元”。这十六人都被认为一时的杰出之士。

[16]有莘之贤:指伊尹。本是商汤之妻(有辛氏之女)的陪嫁奴隶,被汤破格任用,委以国政。

[17]渭滨之叟:指吕尚。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发现,并拜为师。

[18]不试:即不被任用。

[19]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为孔门四科。

[20]三等:指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个档次。《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1]中庸:是孔子所倡导的做事的最高标准。中:即折中;庸:即平常。

[22]庶几:本表示可能或期望。这里引伸作有希望成材的人。

[23]六蔽:孔子所讲的六种蔽端。《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4]狂狷:这里指偏激之举。《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5]拘抗:拘,即拘束;抗,即举,引伸为奋发。

[26]悾悾:形容诚恳。

[27]为似:即伪似。这里指表里不一。

[28]居止:指行为举止。

[29]庶:副词,表示希望。

卷上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九征第一

人物情性志气不同,

征神见貌,形验有九。【原文】①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无形状,故常人不能睹,惟圣人目击而照之。凡有血气②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质不至则不能涉寒暑,历四时。禀阴阳以

③④立性,性资于阴阳,故刚柔之意别矣。体五行而著形。骨劲筋柔,⑤皆禀精于金木。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由气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注释】

①本:事物的基础或主体。

②元一:万物的本源。

③阴阳:古人用以解释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基本元素的一对范畴。

④体:包含,容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⑤形质:形,即外形;质,即本质。【译文】

人物身上最根本的特性是从情性中生发出来的。情性的道理玄妙而深奥,除非具有特殊洞察力的圣人,有谁能搞得清楚呢?凡是有血性的东西,身体中莫不包含着混沌元气作为自己的本质,禀承阴阳二气以确立自己的刚柔二性,容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筑自己的形体。只要他具备了形貌气质,人们就可以据此了解他内在的情性。【原文】①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质白受采,味甘受和,中和者百行之根本,人情之良田也。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②若苦则不能甘矣,若酸也则不能咸矣。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平淡无偏,群材必御,致用有宜,通变无滞。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譬之骥伋,虽超逸绝群,若气性不和,必有毁衡碎首决胸之祸也。聪明者,阴阳之精。离目、坎耳、视听之所由③④也。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耳目监察,通幽达微,官材授方,举无遗失。自非圣人莫能两遂。虽得之于目,或失之于耳。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达于进趋而暗于止静,以之进趋,则欲速而成疾,以之深虑,则抗夺而不⑤入也。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性安沉默,而智乏应机。以之闲静,则玄微之道构,以之济世,则劲捷而无成。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人各有能,物各有性,是以圣人兇明白以进趋委守成于玄虑,然后动止得节,出处应宜矣。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阳动阴静,乃天地之定性,况人物乎。若量其材质,⑥⑦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体矣。筋勇色青,血勇色赤,中动外形,岂可匿也。【注释】

①质量:素质。中和:折中平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也位焉,万物育焉。”

②五材:即仁、信、忠、智、勇五种品质。

③淳耀:内在淳朴,外在光彩照人。

④章:通“彰”,大,明显。

⑤原:根本;道理。

⑥稽:考查;五物:即五行。

⑦厥:其。【译文】

在人的素质中,折中平和的素质最为可贵。折中平和的素质一定是平淡无味的,所以能够调和成仁、信、忠、智、勇五种品质,并随着实际的需要而应变。因此说,观察人及其素质,一定要先看他是否具有平淡的品质,然后再看他是否具有聪明的品质。聪明是天地阴阳的精华。一个人身上如果阴阳二气纯净调和,其表现就是,内心充满了睿智,遇事明了达观。圣人内具淳朴之质,外具聪明之形,所以具备了平淡与聪明两种优秀的品质。既能看到事物的隐微之处,又能看到事物的明显之处,若不是圣人,就不能同时做到这两点。那种说干就干、令人一览无余的人,懂得眼前行动的关键,却不善于深谋远虑;善于深谋远虑的人,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却不能付诸迅捷的行动。这就好比火焰和太阳的光辉可以照见物体的外部,却不能照见物体的内部,金属和水可以把物体映照在自身内部,却不能向外发射自己的光辉。以上二者的区别,就是阴阳二气的不同功用所造成的。如果衡量一个人的材质时,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性质为标准,五种元素各自的特征就会从他的身上表现出来。【原文】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性①者,成形之具。五物为母,故气色从之而具。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五性不同,各有所禀,禀性多者则偏性生也。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

②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木则垂荫,为仁之质。质不弘毅,不③能成仁。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火则照察,④为礼之本。本无文理,不能成礼。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土必吐生,为信之基也。基不贞固,不能成信。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金能断割,为义之决。决不勇敢,不能成义。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水流疏达,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五物,天地之常气。五德,人物之常行。【注释】

①济:成就。

②骨植:形容骨骼硬朗挺拔。弘毅:弘大刚毅。

③文理:文雅有礼节。

④贞固:坚贞稳固。【译文】

五行在人身体中的表现是:骨是木的特征的表现,筋是金的特征的表现,气是火的特征的表现,肌肤是土的特征的表现,血是水的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木、金、火、土、水各自的特性对应成就了骨、筋、气、肌、血的特征。因此说,骨骼挺直而柔韧,叫做弘毅,弘毅是仁的本质。神气清高而爽朗,叫做文理,文理是礼仪的根本。体态端庄而结实的,叫做贞固,贞固是诚信的基础。筋肌强劲而精练的,叫做勇敢,勇敢是成就义气的方式和途径。神色平和而舒展的,叫做通微,通微是智慧的本源。仁、礼、信、义、智这五种品质对应五种体质,具有恒定的规律性,所以叫做五常。【原文】①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温而不直则懦,扰而不毅则。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刚而不塞则决,弘而不②毅则缺。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愿而不恭则悖,理而不敬则乱。③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宽而不栗则慢,柔而不立则散。简畅而明④砭,火之德也。简而不畅则滞,明而不砭则翳。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人情万化,不可胜极,寻常竟源,常在于五。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

⑤其象。自然之理,神动形色,诚发于中,德辉外耀。故心质亮直,⑥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⑦⑧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⑨容之动,颙颙卬卬。【注释】

①扰毅:扰,驯服。毅,刚毅、果决。

②愿恭:内心恭敬。

③宽栗:宽厚严肃。

④明砭:明,明智、明白。砭,用石针刺穴治病。明砭意谓头脑清醒,果断除去恶习和毛病。

⑤象:形象,表征。

⑥休决:简单果断。

⑦矫矫行行:矫矫,强健的样子。行行,刚健的样子。

⑧业业跄跄:业业,谨慎的样子。跄跄,步伐有节奏的样子。

⑨颙颙卬卬:颙颙,仰慕的样子。卬卬,气宇不凡的样子。【译文】

五常之间的区别,可以用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品德来表示。温和而直率、驯顺而刚毅是木的品德。刚强而诚实、弘大而坚毅是金的品德。内心恭敬、文雅理智是水的品德。宽厚而严肃、柔和而坚实是土的品德。简明畅快、针砭弊病是火的品德。虽然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各种品性变化无穷,但归根到底,还跳不出以上五种品质的范围。

所以,一个人的刚柔、明畅、贞固的特征,必定表现在他的形体容貌上,流露于他的话语表情中,体现在他的情感品味上。总之,一个人内在的品性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品质磊落耿直的人,其仪容必定有强劲稳固之态;品质果决的人,其仪容必定有奋进勇猛之气;品质平和理智的人,其仪容必定安详闲适。人的仪态外表在活动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容色和神态。仪态率直的人,其行为举止的特征为矫健有力;仪态美善的人,其行为举止的特征为谨慎有节;仪态高尚的人,其行为举止的特征为气宇不凡、令人仰慕。【原文】①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于内,容见于外。心气之征,则声②变是也。心不系一,声和乃变。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清而亮者③律,和而平者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心气不同,故声发亦异也。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非气无以成声,声成④则貌应。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⑤有明达之色。声既殊管,故色亦异状。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貌色徐疾,为神之征验。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目为心候,故应心而⑥发。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心不倾倚,则视不回邪。勇,胆之⑦精,晔然以强。志不怯懦,则视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⑧质者也。未能不厉而威,不怒而严。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能勇而不能怯,动必悔吝随之。是故直而不柔,则木。木强激讦,失其正直。劲而不精,则力。负鼎绝膑,失其正劲。固而不端,则愚。专⑨已自是,陷于愚戇。气而不清,则越。辞不清顺,发越无成。畅而[10]不平,则荡。好智无涯,荡然失绝。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11]勇而能怯,仁而能决,其体两兼,故为众材之主。五常既备,包[12][13]以澹味。既体咸酸之量,而以无味为御。五质内充,五精外章。[14]五质澹凝,淳耀外丽。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不问贤愚,皆受气质之禀性阴阳,但智有精粗,形有浅深耳,寻其精色,视其仪象,下至阜隶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拟诸形容,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释】

①心气:内心的动力;精神气质。古人认为,心的功能,不但主血脉,而且主意识和思维。

②律吕:中国古代乐律的统称。律:古代音乐中用来校正音的一种竹管。有十二律。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称“六吕”。

③回衍:回,回荡。衍,漫延。

④矜奋:强健奋发的样子。

⑤征神:外显的精神特征。

⑥悫然:诚实的样子。

⑦晔然:光亮的样子。

⑧不遂:遂,成、成就、顺利做到。不遂,不能成功,不能如愿。

⑨越:越过,这里指超过了一定的界度。

[10]荡:涤除,洗掉。

[11]五常:即与五行相对应的仁、义、礼、智、信。

[12]五质:指与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相对应的五行。

[13]五精:心、肺、肝、脾、肾。用五精对应五常为:心礼、肺义、肝仁、脾信、肾智。

[14]五晖:即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译文】

人的容色的变化是由心气支配的。比如,人的声音就是心气特征的表现。心气合成为声音,不同的声音应合不同的音调。有柔和平缓之声,有清扬舒畅之声,有回荡绵延之声。心气舒畅则声音舒畅,那么,真实的品质就必然会在外在的容色上表现出来。所以,确实具有仁爱品质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温柔的;确实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强毅奋进的;确实富于智慧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聪明通达的。神色表现在外貌特征上,就是所谓的“征神”(即外显的精神特征)。如果人的精神气质通过外貌特征表现出来,那么其内在的情怀就会通过眼睛流露出来。所以,仁,是眼睛的精气,因此,仁爱之人的目光诚实端庄。勇,是胆的精气,因此,勇敢之人的目光灼灼而坚强。然而,这些都是仅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材,即以比较突出的体貌特征表现其精神本质的人。仅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不具备整体的优势,做事就不容易成功。一味刚直而不柔和,就流于僵直;一味强劲而不精巧,就流于蛮干;一味固执已见而不问来龙去脉,就流于愚暗;心气十足而思虑不清,做事就会超越特定的规范;思虑通畅而不平正,就会流于放荡。然而,具有中庸品质的人与以上所说的情况都不一样。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他们身上都已具备,又以平淡无味的外衣包装起来。金、木、水、火、土五种特质充斥体内,心、沛、肝、脾、肾五脏精气外显在体貌容色上。因此,他的眼睛里闪耀着五彩的光芒。所以说,人生来就有形体容貌,形体容貌又体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把握了人的精神,也就能够穷尽物理人性。【原文】①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阴阳相生,数不过九,故性情之变,②质亦同之。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明暗之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故精惠则实明,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者势之用,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基,故骨刚则植强,骨柔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矣。惨怿之情在

③于色。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态度之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也,故衷动则容态,正动则容度。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其孰能与于此。九征有违,违,为乖戾也。则偏杂之材也。或声有色怿,而质不平淡。或筋劲植固,而仪不崇直。三度不同④,其德异称。偏材荷一至之名,兼材居德仪之目,兼德体中庸之度。⑤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犹百工众伎各有其名也。兼材之人,以德⑥为目。仁义礼智得其一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与物无际,谁知其名也。【注释】

①九质之征:九种事物的应验。《庄子·列御寇》:“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而不肖人得矣。”这里指以下所讲的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九种品质。

②平陂:平,即平坦。陂即山坡。平陂,引伸为平正歪邪。

③惨怿:惨,悲伤。怿,喜悦。

④三度:指偏至、兼材、兼德。

⑤兼材:具有五德中一两个方面的人材。

⑥兼德:九征之德皆备的人。【译文】

人的性情的内容,全部应验在九种品质的外部表现上。那么,平正或险邪表现在人的神色上,聪明或昏暗表现在人的精气上,勇敢或怯懦表现在人的筋肌上,强健或柔弱表现在人的骨架上,浮躁或沉静表现在人的血气上,悲戚或喜悦表现在人的容色上,端正或衰颓的形象表现在人的仪表上,态度的变化表现在人的容貌上,舒缓或急切的心情表现在人的言语上。有这样的人:朴素平淡,富于智慧,爽朗明达,劲肌坚韧,骨架挺拔结实,声音清琅,容色怡悦,仪表端庄,这样的人九种优秀的品质全部具备,其德性已修练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果九种征象中有相互违缪的方面,只能算是偏杂之材。偏材、兼材、兼德是三种不同的人材类型,其德性的称号亦彼此有别。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的偏至型人材,往往以自己的专长确立自己的名号。德才兼具的人,往往以五德中之一项来确立自己的名号。九种优秀品德兼备的人,则具有更美好的称号。【原文】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居中履常,故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大仁不可亲,大义不可报,无德而称,寄名于圣人也。①②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施仁以亲物,立③义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④之质也。徒仁而无义,徒义而无仁,未能兼济,各守一行,是以名⑤不及大雅也。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纯讦似直而非直,⑥纯宕似通而非通。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善恶⑦参浑、心无定是。无恒之操,胡可拟议。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其心孔艰者,乃有教化之所不受也。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蕃徒成群,岂可数哉。【注释】

①具体而微:指九种应验初具,但尚不完备。

②大雅:指九种应验初具的人材。

③一至:具备九征中某一方面的人材。

④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这里指偏材。

⑤一征:即只具备九征中的一方面。依似:这里指表面上具有一定的材能,而突际并不能派用场的人。

⑥间杂:具备九征中的某些材质,而在其它方面又相违背的人。

⑦风人:本指诗人。但在这里意义不通。“风”,或许是“凡”之误。“凡人末流”可通。【译文】

因此,兼德达到极高的水平,就叫做中庸。中庸,是寄与圣人的最高名号。九种优秀品质初具而未能发扬光大的人材,称之为德行。德行,是对大雅型人材的称谓。在某一方面极为突出的,称之为偏材。偏材,是对小雅型人材的称谓。九种品质中只具备一种并且发挥到了极致,称之为依似。依似,是属扰乱德行的一类,正反两方面都很突出的,称之为间杂。间杂,是一种没有恒常之态的人。无恒、依似都属凡夫末流之辈,这一类型的人又可分为很多种,不能一一讨论,故略而不说了。体别第二

禀气阴阳,性有刚柔。

拘抗文质,体越各别。【原文】①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泛然不系一貌,人无得而称焉。故咸②而不碱,谓之咸耶,无碱可容,公成百卤也,与咸同。淡而不佔,③味之淡耶,味复不佔。质而不缦,谓之质耶,理不缦素。文而不缋。④谓之文耶,采不尽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居咸淡之和,处质文之际,是以望之俨然,即之而文,言满天下无辞费。变化无方,以达

⑤为节。应变适化,期于通物。【注释】

①无名:不可名状。

②咸而不碱:意谓咸而没有碱的涩味。佔,无味。

③缦:没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指没有花纹。缋:同“绘”,这里指彩绘。

④讷:语言迟钝,泛指不善言谈。

⑤节:这里指原则、标准。【译文】

中庸这种德性,其实质是无法用语言加以名状的。它就好比含有盐分的水,虽有咸味却不苦涩,味道清淡并非索然寡味,面色简素并非没有纹饰,面有纹彩却不炫耀刺目。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既具有威严,又具有对人的感召力;有时谈辩流畅,有时缄默不语。中庸之德做事没有恒定不变的原则,完全依据实际的需要,以通达成功为准则。【原文】①

是以抗者过之,励然抗奋于进趋之途。而拘者不逮。屯然无为②于拘抗之外。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养形至甚,则虎食其外。高门悬薄,则病攻其内。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③④在激讦。讦刺生于刚厉。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多疑⑤生于恕懦。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慢法生于桀悍。精良⑥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疑难生于畏慎。强楷坚劲,用在桢干⑦⑧⑨,失在专固。专已生于坚劲。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10][11]。傲宕生于机辨。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溷浊生于周普。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局。拘局生于廉洁。休动磊落,[13][14][15]业在攀跻,失在疏越。疏越生于磊落。沉静机密,精在玄微,[16]失在迟缓。迟缓生于沉静。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漏[17][18][19]露生于径尽。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隐违生于韬[20][21]情。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抗者自是以奋励,拘者自是以守局。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抗者愈拘,抗者愈抗,或负石沉躯,或拘木焦死。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自晋视楚,则笑其在左,自楚视晋,则笑其在右,左右虽殊,各以其用,而不达理者,横相诽谤。拘抗相反,皆不异此。【注释】

①逮:及,达到。

②善:善良。章:同“彰”。

③激讦:用激烈的语言攻击别人的短处。

④每:常常,经常。

⑤忌:禁忌。多忌,意思是多所禁忌,方于文意通。

⑥楷:音jīē(阶)。楷树,也叫黄连木。楷树枝疏而不屈,因此常用来形容刚直。

⑦桢干:桢,一种质地坚硬的树木,筑土墙时常用在两头做柱子,叫“桢”。两边用的木板叫“干”。这里指栋梁、骨干。

⑧专固:专断、固执。

⑨释结:解释关节、疑难。

[10]流宕:飘流起伏不定。这里指把握不住分寸。

[11]普博周给:普济博爱。溷浊:即混浊,这里指没有原则。

[12]拘局:拘束,封闭。局:从外面关门的门闩,用作动词即关门、上闩。

[13]休动:好动。

[14]攀跻:攀升。跻:登,上升。

[15]疏越:空疏飘渺。

[16]不微:不隐蔽,不深奥。

[17]韬情:隐藏真情。

[18]谲略:谋略。

[19]依违:犹豫不决。

[20]进德:这里指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某方面的才能。止:疑为衍字。依上下文意,“不”字应在下文之首,即:“及其进德之日,不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

[21]揆:考察,度量。【译文】

因此,以中庸之德来衡量,一味奋进的人太过,而拘谨无为的人则有些不足。无论是一味奋进还是拘谨无为,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表面看来,他们的优势表现得很充分,但实际上却丧失了做事应该遵循的真实道理。由此说来,严厉正直、刚强坚毅的人,成在善于矫正邪恶,失在不讲策略地激烈攻击对方;柔顺宽恕、安详文静的人,成在宽容大度,失在缺乏果决的气概;雄武强悍、刚健有为的人,成在壮怀激烈,侠肝义胆,失在多闯禁忌,轻慢法规;精细谨慎、多所畏惧的人,成在谦恭谨慎,失在疑虑过多,不敢越雷池一步;强硬刚直的人,成在可做独挡一面、砥柱中流之材,失在专断固执;能言善辩、推究事理的人,善于排解疑难,失在流宕不居,不讲原则;普济好施的人,成在胸襟恢宏,覆盖宽广,失在交游混杂;清正耿直、廉洁无私的人,长在清俭自重,失在隔离自封;好动有为、光明磊落的人,成在进取有为,得攀高位,失在空疏辽阔;沉静机密的人,成在精思远虑,失在行动迟缓;质朴率直、令人一览无余的人,成在诚实忠厚,失在直白无隐;足智多谋、厚貌深情的人,成在诡谲权变,失在犹豫不决。以上十二种人,在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才能的时候,如果不按中庸的美德,纠正自己或拘谨或亢奋的偏向,而是不断地指责别人的短处,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缺点更加突出,就像晋国人与楚国人相互嘲笑对方佩剑的方向相反一样。【原文】①

是故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②其抗。以柔顺为挠弱,抗其搪突之心。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③狠强刚戾,何机微之能入。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④而以抗为刿,安其舒。以猛抗为刿伤,安其恕忍之心。是故可与循⑤常,难与权疑。缓心宽断,何疑事之能权。雄悍之人,气奋勇决。⑥⑦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以顺忍为怯,而竭其毁⑧跌之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奋悍毁跌,何约之能居。惧慎⑨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佈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以勇戇为轻侮,增其疑畏之心。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畏患多忌,何节[10][11]义之能立。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以辨博为浮虚,而强其专一之心。是故可以持正,难与[12]附众。执意坚持,何人众之能附。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13][14]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以楷正为系碍,而遂其流宕[15]之心。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辨博泛滥,何质约之能立。弘[16]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以拘介为狷戾,而广其溷杂之心。是故可以抚众,难与厉俗。周洽溷杂,[17][18]何风俗之能厉。狷介之人,砭甫廉反。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陕,而以普为秽,益其拘。以弘普为秽杂,而益其拘局之心。是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道狭津隘,何通途之能涉。休动之人,志慕超越。[19]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以沉静为滞屈,而增果[20]锐之心。是故可以进趋,难与持后。志在超越,何谦后之能持。[21]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佈。以躁动为粗疏,而美其佈弱之心。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思虑回[22][23]复,何机速之能及。朴露之人,中疑实。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以权谲为浮诞,而露其诚信之心。是故可与立信,[24][25][26]难与消息。实野直,何轻重之能量。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以尽为愚直,而贵其浮虚之[27]心。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韬谲离正,何违邪之能矫。夫学,所以成材也。强毅静其抗,柔顺厉其佈。恕,所以推情也。推己之情,通物之性。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固守性分,闻义不徒。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刚毅之性已成激讦之心弥笃。虽训之以恕,[28]推情各从其心。意之所非,不肯是之于人。信者逆信,推己之信谓人皆信,而诈者得容为伪也。诈者逆诈。推己之诈,谓人皆诈,则信者或受其疑也。故学不入道,恕不周物,偏材之人,各是己能,何道之能入,何物能周也。此偏材之益失也。材不能兼,教之愈失。是以宰物者用人之仁去其贪,用人之智去其诈,然后群材毕御,而道周万物也矣。【注释】

①搪突:冒犯,冲突。

②挠:引伸为屈服。厉:磨练,激励。

③宽断:即不能决断。

④摄:整理,引伸作治理,刿:刺伤。舒:迟缓,舒缓。

⑤权疑:权变排疑。

⑥毁跌;毁灭,跌倒。

⑦:怯弱貌。

⑧居约:忍受穷苦。约:简约,引伸作穷苦。

⑨佈:怯懦。狎:轻率。

[10]凌楷:凌厉强硬。劲特:强劲。特,泛指雄性牲畜。

[11]固护:顽固专断。

[12]赡给:充分。

[13]系:束缚。

[14]遂:成就,成全;通,达。

[15]泛序:泛泛而叙。

[16]周洽:周全融洽。

[17]狷介:狷,洁身自好;介,耿直。

[18]砭清激浊:即激浊扬清。

[19]大猥;广大繁杂。这里指不切实际地贪大求多。

[20]持后:即谦居人后。

[21]疏:不周密,轻率。

[22]:音义不详。

[23]野直:粗野率直。

[24]消息:即消长,长短。这里指调节变化。

[25]韬谲之人:有韬略有手段的人。

[26]原度取容:根据客观实际确立自己的形象。

[27]赞:辅佐,辅助。

[28]逆:推测,预测。【译文】

因此,强健坚毅的人,凶狠刚戾,不能和气待人。如果不能戒除自己强硬、容易冒犯他人的缺点,反而误把柔和恭顺视为软弱,进一步激励自己的强硬的特点,那么,这样的人,只能同他讨论严刑峻法、使人遵循的问题,难以同他讨论细致入微的问题。温柔和顺的人,缓和宽容,不能决断。如果不能戒除自己迟缓误事的缺点,反而误认为刚毅奋进会伤害他人,安于舒缓不进的现状,那么,这样的人,只能与他按常规做事,难以与他共同应付突发的疑难问题。雄武彪悍的人,血气奋发,勇敢果决。如果不警惕因勇敢冲动而可能造成的毁折的危险,反而认为和顺是怯懦的表现,一任其勇敢冲动的性格发展,那么,这样的人,可以同他共赴危难,很难与他共处简约穷困的环境。谨小慎微的人,畏惧风险,顾忌重重。如果不戒除其怯弱而不敢伸张正义的毛病,反而把勇敢看做轻率,更加重其畏首畏尾的毛病,这样的人,只会苟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与既得利益,难以同他建立义节。凌厉强硬的人,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戒除其固执己见的缺点,反而把广采博引视为浮夸虚伪,进一步强化自己固执专一的性格,这样的人,能够坚持正义,却难以附和大众。能言善辩的人,说理充分,左右逢源,滔滔不绝。如果不戒除其言辞泛滥无度的毛病,反而把持正有节视为不应有的束缚,一任其言辞泛滥的毛病发展,这样的人,中能与他泛泛而叙,难以与他有什么实质性的约定。宽弘博大、结交广泛的人,往往博施爱意。如果不戒除其交游混杂的缺点,反而把耿直有节视为拘谨保守,进一步扩大其混杂无节的交游,这样的人,可以用来安抚众人,却难以用来整饬风俗。耿直廉正的人,激浊扬清,洁身自好。如果不戒除其处世交游狭隘的缺点,反而把结交广泛视为没有原则的污秽之交,进一步强化其拘谨无为的缺点,这样的人,可以持守节义,难以应时变通。好动进取的人,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如果不戒除其贪大求多的缺点,反而把宁静致远视为停滞不前,进一步强化其果敢锐利的志向,这样的人,可以与他论进取,难以与他论谦居人后。深沉宁静的人,往往对事物的道理反复思考。如果不戒除因过于沉静而导致的行动迟缓的缺点,反而把果敢的行动视为粗疏不慎,以懦弱为美德,这样的人,可以与他讨论宜于深思远虑的问题,难以与他讨论宜于速战速决的问题。质朴率直的人,中疑实。如果不戒除其诚实之中的粗野直率,反而把权略计谋视为荒诞不经,更加暴露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人,可以与他守约立信,难以与他随时应变。韬情权略之人,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而确立自己的容色形象。如果不戒除其已经偏离了正道的权术,反而把真诚视为愚昧,以自己的浮虚之心为贵,这样的人,只能与他共同辅助善良之举,难以与他共同矫正违谬之情。学习,是用来使人成材的途径,宽恕,则是推己及人的前提。偏材的本性是难以改变了。虽然可以传授学问和知识给他,但随着一项才能或技能的学成,这项才能所带来的弊端也就随之形成。虽然你可以用宽恕之道教诲他,然而推想人情物情的标准往往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诚实守信的人往往推想别人也一定诚实守信,奸诈之人往往推想别人也一定奸诈不实。因此,学习未能真正掌握学习的道理与方法,推己及人的宽恕之心又不能真正懂得人情物理,这就更加强化了偏材的失误。流业第三

三材为源,习者为流。

流渐失源,其业各异。【原文】①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性既不同,染习又异,枝流条别,各有志业。有清节家,行为物范。有法家,立宪垂制。有术家,智虑无方。②③④有国体,三材纯备。有器能,三材而微,有臧否,分别是非。⑤⑥⑦有伎俩,错意工巧。有智意,能炼众疑。有文章,属辞比事。有儒学,道艺深明。有口辨,应对给捷。有雄杰。胆略过人。【注释】

①流:类别。业:职业。

②国体:国家的体统。这里指能承担国家大事的人才。

③器能:即大器之能。

④臧否(pǐ):善于辨别是非的人才。

⑤伎俩:这里指技巧型人才。

⑥智意:这里指能排解众人疑难、富于智慧的人才。

⑦文章:这里指善于写作的人才。【译文】

人才的类型按照专业可划分为十二个类别: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原文】①②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③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④⑤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德与法术皆纯备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⑥⑦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微,不纯备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⑧⑨子产、西门豹是也。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三材为源,则习[10]者为流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以清为理,何能宽恕。好尚讥[11]诃,分别是非,己不宽恕,则是非生。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12]。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法制于近。思不及远。而能受一官[13]之任,错意施巧,务在功成,故巧意生。是谓伎俩,张敞、赵广[14][15]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以术求功,故不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长于权者,必短于正。是谓智意,[16]陈平、韩安国是也。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非德无以正法,非法无以兴术,是以八业之建,常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17]轻事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虽异,成务一致。能属[18]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19]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20]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21]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各抗其[22]材,不能兼备,保守一官,故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注释】

①容止:容貌举止。

②延陵:即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子。因多次推让君位而名显天下。

晏婴(?~前500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清廉节俭的品格而享誉天下。

③管仲(?~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他在齐国推行一系列玫治、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前340年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他辅佐秦孝公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秦孝公死后,被贵族陷害,车裂而死。

④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楚国人,越国大夫。曾在吴国做人质二年。回越后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后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累至千金。

张良(?~前186年):汉初大臣。字子房。祖与父在韩国五世为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行刺秦始皇未中,逃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大乱,归刘邦,成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重要谋臣。

⑤三材:即上文所讲德、法、术。

⑥庙胜:临战前在庙堂制定出来的能够克敌制胜的谋略。

⑦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传说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破格用为小臣,后委以国攻。辅佐汤灭掉了夏桀。吕望: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吕氏、名望。相传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发现,并委以重任。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有兵书《六韬》,是战国时人托名之作。

⑧子产(?~前522年):即公孙侨、公孙成子,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政治家。在郑国执政期间,实行经济改革,加强法治,不毁乡校,听取国人意见。

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令。名豹。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之举,开凿水渠,引漳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⑨别:某一方面。流:这里指由三材派生的才能。

[10]弘恕:宽宏,宽恕。

[11]讥诃:责问。

[12]子夏(前507~?):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曾到魏国讲学,宣传孔子的思想。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13]错意:即措意、置意,把心思用在某方面。

[14]张敞:西汉大臣。宣帝时任太中大夫,后出任京兆尹、冀州刺史等职。以直言敢谏、赏罚分明而著称。

赵广汉(?~前65年):汉宣帝时出任颖川太守,后迁京兆尹。以执法不避权贵,诛杀豪强而著称。

[15]垂则:创设法则。

[16]陈平(?~前178年):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人,先随项羽,后归刘邦。好读书,精于谋略,用反间计使项羽除去谋士范增,用爵位笼络大将韩信。史书记载,他曾为刘邦六出奇计,解刘邦于危难之中。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氏专权,不问政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杀诸吕,迎立文帝,任丞相。

韩安国(?~前127年):西汉梁国成安人,字长儒。初任梁孝王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击退吴兵,由此名显天下。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后任卫尉等职。

[17]轻事之材:依上下文意,“轻”疑为“经”。

[1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年间任大史令。后因李陵案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因和修国史被人告发下狱,获释后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史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19]毛公:即毛苌,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相传其诗学传自毛亨(人称“大毛公”),曾任河间王博士,人称“小毛公”。

贯公:西汉学者。从贾谊受《春秋左氏传训故》,为河间王博士。

[20]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中山灵寿(河北平山)人。乐羊的后代。率军击齐,攻下城池七十余,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号昌国君。后因燕王中齐国反间计,被迫奔投赵国,被封于观津,后死在赵国。

曹丘生:西汉楚人,以辩才而著称,是名将季布的座上宾。

[21]白起(?~前257年):战国时秦国名将,一称公孙起。曾屡获战功,夺得山东六国之地七十余城,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赵军俘虏四十余万。后被相国范雎所迫自杀。

韩信(?~前196年):汉初诸侯王。淮阴人。初随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精于用兵,因功封楚王。后被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人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22]主德:指做君王应具有的德操。不预:即无关,无涉。【译文】

像那种德行高尚,仪表举止值得人们去效法的人,就称之为清节家,延陵、晏婴就属于此类。善于建立法制,使国家强盛、百姓富裕的人,就称之为法家,管仲、商鞅就属于此类。通晓天地间道化万物的道理,善于策划奇谋妙计的人,就称之为术家,范蠡、张良就属于此类。还有一些人,一身兼具德、法、术三种材质,或者三种材质都已达到很高水平的人,他们的道德的感召力足以整饬和劝勉社会风俗,他们建立法制足以匡正天下,他们施展权谋、运筹帷幄足以决胜千里,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国体,伊尹、吕望就属于此类。一身兼具德、法、术三种材质,然而,三种材质的水平却不高,他们的道德的感召力足以成为一国的表率,他们建立法规足以使乡邑大治,他们施展权术能够把具体事宜办好,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器能,子产、西门豹就属于此类。还有一些人,兼有德、法、术三种材质,但不是它的全部,而是每一种材质的某一方面。例如,清节家的支流,不能做到弘大宽恕,特别热衷于非难指责,明辨是非,这样的人就称之为臧否,子夏一类的人就属此列。法家的支流,不能做到开创思路,深谋远虑,却能胜任某一官职,一门心思用在用计施巧上,这样的人就称之为伎俩,张敞、赵广汉就属于此类。术家的支流,不能创立制度,垂示法则,遇事却能随机应变,富于施权用谋的智慧,缺乏公正厚重的情怀,这样的人称之为智意,陈平、韩安国就属于此类。以上八种类型的人,都是以德、法、术三材作为自身才能的基础的。虽然他们彼此有主流与支流的区别,但总体上都属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材。善长著述立说写文章的人,称之为文章,司马迁、班固就属于此类。能传授圣人的事业,却不善于亲身从事政务活动的人,就称之为儒学,毛公、贯公就属于此类。演讲论说虽然未必符合真正的道理,但对答应辩左右逢源,滔滔不绝,自圆其说,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口辩,乐毅、曹丘生就属此类。胆略绝众,材质过人,称之为骁雄,白起、韩信就属于此类。以上十二种类型的人材,都是做臣子的材料,而做君主的德性不包括在内。【原文】

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目不求视,耳不参听,各司其官,则众材达。众材既达,则人主垂拱无为而理。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上无为,则下当任也。清节之德,①②师氏之任也。掌以道德,教道胄子。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掌③以刑法,禁制奸暴。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掌以庙谟,佐公论正。④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位于三槐,坐而论道。三材而微,冢宰之

⑤任也。天官之卿,总御百官。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分别是非,以佐师氏。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师事制宜,以佐天官。伎俩之材,⑥司空之任也。错意施巧,故掌冬官。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掌以⑦德毅,保安其人。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宪章纪述,垂之后代。⑧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掌之应答,送迎道路。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掌辖师旅,讨平不顺。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太平之所以成,由官人之不易方。若使足操物,手求行,四体何由宁,理道何由平。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用好,譬大匠善规,⑨惟规之用。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惟规之用,则矩不得立其方,绳不得经其直。虽目运规矩,无由成矣。【注释】

①师氏:官名。掌管道德教化。

②司寇:官名。西周初置,春秋、战国沿用。掌管刑狱。

③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

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⑤冢宰:官名。在《周礼》中为辅佐天子之官,后世也用以指称宰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